卷四 遁庵先生全书
卷之五
作者:鲜于浃
1681年

辞职进言疏己丑六月再除司业时

编辑

伏以臣生长遐乡。孤陋颛蒙。最居人下。而自在先朝虚名误彻。初拜九品。官又超六品职。继除司儒之任。旷世恩典。滥及无似。感激兢惶。所当奔走不暇。而自顾灭裂缩伏田庐。没齿为期。宾天之痛。遽出虑外。裹足千里。奔哭阙下。往返跋涉之馀。老病侵寻。沈绵伏枕已有日矣。千万梦寐之外。新命又下。至有令本道资送之教。自念微臣何以得此。瞻天感泣。无地措躬。义不俟驾。而第臣疾病缠身。触热转剧。强欲登程。颠仆是虑。稍待秋晴。逋慢是惧。进退两难。罔知攸处。然而爱君一念。不后恒人。当此新服之初。臣既病不能趋赴召命。又不能以一言上闻。则臣罪万死。臣闻诸先正曰。天下国家之大本者。乃人主之一身也。一身之大本者。乃人主之一心也。一心之大本者。乃钦之一字也。大本既立。然后万事可推而见也。此古圣人欲平天下者。所以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大本也。若徒言正心。而不足以识事物之要。或精核事情。而特昧夫大本之归。则皆不足与论矣。凡为国者。舍格致诚正。则终无以致治。何则。不格致则智不烛理。不诚正则心不循理。不烛理。则无以辨邪正是非之分。不循理。则无以施任贤安民之术。惟其智不明也。故以邪为正。以非为是。惟其心不正也。故悦其媚己而惮其逆耳。此乱亡将至而终莫之悟也。殿下诚能慨然奋发。大振勇猛之志。终始典学。笃信大道。主敬穷理。两进工程。如豁开云雾。大明中天。则惟我东方。岂无于变之势乎。今殿下新化造命之初。凡所以警动其心而谨始自新之目。或未有悉举。则衅孽之萌。恐或出于防虑之表矣。臣谨以平日所讲论者。为殿下陈之。其目有五。若好圣学而先讲大学。以明齐治平之理。若主敬涵养。以立其大本。若先知心性情之理。以明在我之权度。若体天道。以纯亦不已。若法尧舜。以行纯王之道者是也。所谓好圣学而先讲大学。以明齐治平之理者。盖圣学之中。惟大学一篇。简帙虽约。而外极规模之大。内尽节目之详。乃入道之门户。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而祖述尧典。实群经之纲领。千万世道学之渊源也。为帝王者。尤当日御经筵。引接儒臣。每以贪多躐等好高尚异为戒。而一日只持一二端。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硏穷至理。极出那深。然后彻上彻下。心与理为一。由是而精义入神。以致其用矣。若涉猎记诵。汎滥为功。则虽日诵千遍。何益于反身之功。致治之效哉。惟圣明留意焉。所谓主敬涵养。以立其大本者。盖人生得天地之气以为形。得天地之理以为性。而合理与气。故本自光明正大。而乃为气禀物欲所蔽。故明者昏而初者失矣。是以君子必尊德性。以涵养其性情。而后昏者明而初者复。此大本之清明者也。诚能严恭寅畏。常存此心。而不为物欲之所侵乱。则以之观理。将无所往而不通。以之接物。将无所处而不当矣。惟圣明留意焉。所谓先知心性情之理。以明在我之权度者。盖为一身之主。而虚灵不昧。敷施发用。光明正大者。心也。具仁义礼智之理而寂然不动者。性也。发之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而感而遂通者情。此所谓心纯性情者也。人心一也。而成原于性命之正。则为道心。或生于形气之私。则为人心。王者居敬笃恭。精以察之。一以守之。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听命焉。则真知道心人心之分矣。而实非两样心矣。且人性。其实一而有二焉。不可不知也。有天地之性焉。有气质之性焉。天地之性。本然之性也。无不善也。气质之性。或善或恶。其无不善者。譬如岩间之水。无不清者也。其或善或恶者。如水之流。遇泥涂则浊。非水之罪。乃地之使然也。气质之性。乃气禀之使然也。非性之罪也。且心之为物。至虚至灵。至大至刚。至神至妙。神妙不测。其体则具于方寸之间。而与天地同其广大。其用则发乎方寸之间。而与天地同其流通。是故大极于无际而无不通。细入于无伦而无不贯。前乎上古。后乎万代而无不彻。此人心之所以合天心而与天为一者也。王者诚能鉴此而谨独。则此心方其物之未感也。澄然惺惺。如鉴之虚。如衡之平。既感也。妍媸高下之应。无不当矣。惟圣明留意焉。所谓体天道以纯亦不已者。盖天道。以生物为心而于穆不已。地道。以成物为心而塡嶷不已。王道。以生成为心而纯亦不已。此三不已者。分虽殊而理则一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王者之道。贞夫大观者也。此三贞者。正也。正者。固也。其所以正而常者。亦一理而已。是故天地。恒久而能生成。日月。恒久而能照物。圣人。恒久于道而能化成天下。此王者不可不体天道以纯亦不已者也。惟圣明留意焉。所谓法尧舜以行纯王之道者。夫尧舜。天地中和之至。而百王之祖。千圣之宗。为万世表准者也。无显微无内外。由洒扫应对进退。而上达天道。先后本末。一以贯之。其所谓道。即理也。其目则不出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而已。今殿下之英资睿质。欲为尧舜。则唐虞可跻。欲为禹汤则夏商可期。夫何往而不可哉。必须警动有为之志。赫然奋励曰。尧舜何如人也。予何如人也。继自今断然行之。以尧舜之心为心。以尧舜之道为道。以尧舜之德为德。以尧舜之政为政。则其为尧舜也何有。夫王者。高拱于穆清之上。而化行于四方之内裨海之外者。何修何饰而致哉。以纯王之心。行纯王之政而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纯王之心也。使老者得其养。幼者得其所。此纯王之政也。后之人君。舍是而欲王道之成。譬犹却行而求及前人。其可得乎。此王者不可不法尧舜以行纯王之道也。惟圣明留意焉。呜呼。大本既立。然后每事得宜。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伏惟殿下惕虑焉。自馀国纲之解弛。朝政之得失。有司存焉。臣何敢出位尽言乎。臣学术卤莽。少无适用之才。而身病如此。尚稽拜命。猥上封章。罪戾尤大。伏望天地父母。察臣病势之危剧。亟递本职。以安愚分。使得专意调治。则当秋病苏。臣虽无职名。敢不趋造于大行王下玄宫之日乎。臣无任激切屏营之至。谨昧死以闻。

开南窗记

编辑

𬇙之西涯。非惟仁贤故都。乃人士所萃之乡也。余亦居焉。墙高于肩。室大于斗。厥初只有东西窗。朝暾夕阳之外。无时而可明。余甚病焉。丁卯冬十月既望。余于南壁中。凿穴一处如瓮口。则日光穿漏。室中清莹豁然若披云雾而睹天也。自是一日之间。自卯至辰。东窗明焉。自巳至未。南窗明焉。自申至酉。西窗明焉。然后自朝至夕。无时而可暗。余欣然谣曰。凿壁开窗。便见天日。光华所彻。廓然明室。独处其中。此景谁语。以为不信。来视我所。或曰。子之窗。昼则诚明矣。其如有夜焉何哉。曰。是何伤乎。夫昼夜者。阴阳之阖辟也。晦明者。理气之隐显也。昼有明之之理。夜有暗之之理。乃天地自然之定理也。是以暗从明去。明从暗来。而窗于其间。随明而明。随暗而暗。然则夜之明。吾于窗何责。曰。人心之通塞。实类于是物。莫比乎此也。然而窗之明。自外至者。有时而暗可也。明德。我之固有。有时而昏可乎。学者苟日日明之。又日明之。以至无昏之可明。庶乎其可矣。余退而喜曰。吾以开窗得正心术。是以为之记。以俟夫明其德者得焉。

大观赋

编辑

窃观夫太极之未判也。一理无形。沦沦混混。理寓于气。气著理隐。理无际气有限。气万殊理一本。无方无所。无体无象。微乎微乎。自形而上。曁夫太一肇判。阳升阴降。一动一静。磨戛相荡。乾男坤女。两仪斯立。互为其根。刚柔配合。位乎上下。生成阖辟。天之为天也。其体至圆。周围三百六十五度。其性至健。周行一日九十万里。转如车毂之运。倾如砧杵之倚。北极出地上三十六度。确然而常见不隐。南极入地下三十六度。𬯎然而常隐不见。上下七十有二度。一轴共贯而斡转。至高无上。秉阳包地。明明贞观。垂象下示。广无穷远不极。苍色浮赤阳积。太极之子。诸阳之父。大地之所囿。万物之所覆。大哉乾元。荡荡难名。司一言而尽。不过曰诚地之为地也。其体至方。四海内相距。五亿十万九千馀步。其性至顺。八柱下承载。一亿一万七千馀丈。元气之所生。品物之所养。兼五行而次序。统六府而孔修。输五岳之方舆。载百货之大舟。至卑无底。秉阴流谦。食弘光大。柔顺安恬。老夫之妻。诸阴之母。敏树养材。九地五土。为阳之根。应天无疆。其静也柔。其动也刚。至哉坤元。其德含章。无成有终。直而且方。人之为人也。得二气之正理。禀五行之秀气。合理气而成形。一能言之天地。其体至正。头向天而足履地。其性至善。仁与义而忠信。圣人又得其秀之秀者。纯粹至精。而与天齐准。首出庶物。宠于四方。继天立极。穆穆皇皇。皇者煌也。明一者曰皇。帝者天。号治功之表。王者人。称御以正度。君者群也。群天下而为君。臣者伏也。伏于君而为臣。王者位乎两间。兼天地而统万类。是以王字三画而连其中。象一人贯三才以为主。王者建国于华夏之中。设都于天室之下。橧巢列乾象之墟。营窟镇坤灵之野。南朝北市。左祖右社。蒿宫不陋。土阶可舍。垂衣而治。卷领而化。合而观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自然。阴阳之谓天。刚柔之谓地。仁义之谓人。名虽殊而理不异。是故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元以生贞以成。风雨霜露。无非教也。仁以爱智以别。教化法度。无非义也。何以守位。曰仁与义而中正。何以保民。曰纲与纪而财利也。其为辅相也。大则范围天地而不过。小则曲成万物而不遗。一岁裁为四时。一月裁为三十日。一日裁为十二时。凡物之大小轻重高下文质。皆有数度而不差毫厘。其为制礼作乐也。天高地下。百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万化合同而乐文兴焉。礼以配地。乐以应天。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乐敦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远取诸物。定万用之限。近取诸身。严一身之限。议德行求中节。贵贱上下。各安其分。日月星辰之为天四象也。日者实也。大阳之精。月者阙也。大阴之灵。在天为日月而成象。在地为水火而成形。昼夜乎黄道青道。朝夕乎东溟西溟。人君之象。天使之行。后妃之德。地使之灵。金乌腾翥。光满六合。玉兔飞空。清煇八极。双镜乎弦望之际。合璧乎晦朔之间。临曾泉之赤水。至连石之苍山。扬火德于王渊。漾水精于金波。绕四维而色正。历九野而光多。乾坤以之而明暗。庶类以之而燥湿。诚天道之大用。照万古而无息。至若星者。散也。五行之精。辰者。天壤无物之名。随天运而隐见。拱北辰而环向。本在地而应天。像人间之物。象三光之末。七曜之一。曜丽乎天。迭行从日。水火土石之为地四象也。水生天一。为云为雨。在天为月。在地为水。果行其材。润下其性。为道玄枢。洁洁净净。坎西北而潮汐。泽东南而底定。通远道之任重。准万里之平格。涵九万之乾纲。环大地之坤轴。若夫火生地二。成于天七。于地为火。于天为日。文明之材。炎上之质。丽物而起。无形而成。焰焰灼灼。内暗外明。俾夜为昼。为灯为烛。易坚为柔。变腥成孰。君子以之顺天休命。破暗长明。其德炳炳。及夫山者。宣也。阳土之散。结成元气。流通江汉。秀出太虚。峻极于天。飞鸟集焉。走兽伏焉。留春深谷。导风绝𪩘。兴云作雨。生物不倦。至若石者。托也。托为止物。太柔之精。少刚之质。小石曰磝。大石曰𬒈。𬒈者学也。小学而大积。云触水投。生金鞰玉。秦梁汉柱。神鞭仙迹。文镜磨平。炊鼎凝重。神灵滋液。万民宝用。是以日月星辰而天之象尽矣。水火土石而地之体尽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变化之成象成形。阴与阳而已。动植之生也。动物飞走之属。植物草木之类。自根生者草木。自首生者禽兽。洪纤高下。各正性命。得天气者动。得地气者静。鸟飞天而兽走地。草则柔而木则刚。阴与柔而阳与刚。各以所性而循其常。且复鸟有鸾凤。兽有麒麟。凤质其文。麟性其仁。草有芝兰。木有松柏。芝兰馨香。松柏贞节。抑有蜂蚁之君臣。虎狼之父子。一路明而能通。物亦有乎仁义。然则塞中之通。偏中之正。比于吾人。则犹众之于贤圣。人而不仁。气质之恶。五中之偏。通中之塞。其唯圣人。与天地同。正中之正。通中之通。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观于山。山于天地。为物最高。恒垈启东北之阯。衡华表西南之郊。惟嵩山之秀出。镇元气之磅礴。秩视三公。名雄五岳。巍然中立。万山之特。观于水。海于天地。为物最大。东为溟海。南则涨海。西云弥海。北曰瀚海。四海之外。通谓之裨。倾泻百川。回洑万里。呑济纳汉。浮天动地。委水为纲。积流为纪。大而愈谦。深而益下。包荒外夷。襟带中夏。其馀三山五岭云峯霞壁青丘丹穴石闾金阙。曁乎四渎五湖九河十洲玄灞行险。素浐奔流。互为流峙。脉络绸缪。抑有中州西北一万六千馀里。天竺之北。大夏之西。有山而名曰昆仑。乃地之头。石栈天梯。直上一万八千丈。周围五百馀里。百源之所自出。千脉之所从起。水有三条。山有四列。三条者。一曰黄河。二曰长江。三曰鸭绿。而为天下三大水之条。四列者。一曰岍岐。二曰西倾。三曰嶓冢。四曰岷山。为天下四大山之列。岍岐之列。至于碣石。西倾之列。至于桐柏。嶓冢之列。至于大别。岷山之列。至于南岳。中原清淑之气。于是焉穷而郁积。又有黄河发源于昆冈。而初为三江而奔流。南出者。捞玉江。东出者。碧玉江。北出者。黑玉江。合流而为黄河。东至于大荒。隐流地下三百馀里。涌出地上。北至于朔方。逶迤于月窟。折而南流。略过乎积石。盘涡毂转。震动龙门。洪波喷箭。百里一小曲。千里一大曲。泾渭之所属。伊洛之所合。天一之真源。地六之正色。又有中州东北二千馀里。浚句之东。三韩之北。有山而名曰长白。镇吾东之坤。极其高七百里。横亘一千里。西与昆仑为伯仲。相对而屹立。水有三派。山有四支。三派者。东海鸭绿粟米也。四支者。太白金刚智异阿斯也。昆仑。天下之宗山。故流而为中州五岳。长白。东方之宗山。故流而为三韩四山。山与山而对待。寅与亥而相关。是故伏羲之模写乾坤。置艮位于亥地。文王之整顿天地。置艮山于寅位。居亥而根着于地。居寅而成终成始。纯乎天理。参以人事。体用一源。假象显义。前圣后圣。其揆一致。因阴阳之实体。悟流峙之通气。仰二山之止德。运玄机于静里。于是藉江山风景。揭日月光荣。顾眄乎地维。仰观乎天庭。旁通奥义。曲察幽情。洪洪细细。色色形形。上下经纬。左右纵横。逾鸿濛于太初。贯万里而高厉。因既往之前范。察将来之后世。文章制度。随世损益。三纲五常。万古不易。呜呼。天高地下。万象交错。妙乎妙乎。不可谈悉。顿思息虑。归来蓬荜。玩阴阳之变化。顺天理而奉行。善观道者。必以道而求物。善观物者。必以道而思诚。观其然而不见其所以然者。何足与论于道哉。其然者。费也气也。所以然者。隐也理也。器根于道矣。道著于器矣。器者。气也。气以成形而为物者也。道者。理也。无形寓气而物之所以为物者也。自理而观。则即体而用在其中。自象而观。则即显而微不能外。观会通以行其典礼。则即事即物而此理无乎不在。如斯观之。则近于道矣。客曰。子之言则然矣。抑有圣人之观。贤人之观。学者之观乎。曰。有之。圣人。生而知之。即始见终。安而行之。自诚而通。博厚业广。高明智崇。观天下之赜。拟诸其形容。见事物之动。以断其吉凶。异乎人之观。神妙无穷。贤人。学而知之。推测而识。利而行之。自明致曲。曾笃实而三省。颜颖悟而四勿。瞻前顾后。见大道之卓立。真积力久。闻一贯而入室。学者困而知之。勉强而行。窥见不大。童观难明。不见百官之富。安知数仞之墙。外而不内。麤而不细。信善之间。半上半落。末而不本。粗而不精。谁睹乎高明之域。十哲群贤。七十诸子。求仁适道已见大义。后之学者。其鉴乎此。客退而喜之曰。问三者之观。得圣学之宗旨。其旨伊何。诚敬而已。

泰山二首四言

编辑

巍巍泰山。万山之宗。呜呼圣人。万世之宗。泰山其山。圣人其人。众人众山。匪山匪人。

巍巍泰山。峻极于天。呜呼圣人。浩浩其天。泰山虽高。自下可升。呜呼夫子。不可阶升。

首阳二首

编辑

行迈迟迟。首阳之阳。清风袭衣。我心则臧。一片西山。万古纲常。

行迈迟迟。首阳之测。清风袭衣。我心则肃。一片西山。万古特立。

太极体用二首五言绝句

编辑

万理无形具。无形兆有形。混然如鸟卵。全体但冥冥。一动一静处。生阳又生阴。两仪天地立。水火木土金。

五行

编辑

五气各顺布。四时互流行。相生自相克。无臭亦无声。

观物

编辑

岩石间流水。清光染泥尘。请看非水罪。何有异于人。

观流

编辑

百谷千溪水。潺湲更溶溶。穿云络石去。无不志朝宗。

瀑布

编辑

万仞青瑠壁。长川挂半天。细分寒玉屑。终日洒溪烟。

雨后咏月

编辑

数掬茅檐水。能涵一片月。宛然在此中。仰见挂天末。

独吟

编辑

静里求正气。探真见一元。院深人更寂。终日独凭轩。

三省

编辑

一日谁三省。诚身内用心。独能闻大道。都在戒临深。

尽心

编辑

知性知天理。存心即尽心。工程须不远。其则在规箴。

传心

编辑

圣圣相传授。惟言允执中。日用行上事。都在一降衷。

仁贤书院盘松五言律

编辑

苍髯相对立。白日荫青衿。直干才三尺。横柯已十寻。屈盘虽地面。孤节到天心。欲避高枝折。深藏道德林。

种松

编辑

草堂三月暮。手种五株松。涧性嫌非谷。山心恨不峯。森森虽木族。落落定林宗。伫见凌云节。清阴满地浓。

偶吟此诗末言翰音而原始要终者也

编辑

浑体乾坤具。阳中亦有阴。皮间包白玉。匣里蕴黄金。未化惟圆物。成形即翰音。知时能报晓。岂是一微禽。

五言长篇

编辑

太阳成金乌。一体兼红紫。距天一万里。距地八万里。两趐足则三。不止亦不栖。朝出震宫东。夕入天门西。冬行赤道南。夏躔黄道中。万岁去无尽。千秋来不穷。野矜红花发。山悲黄叶落。人间何太忽。天上光阴促。

嵩山

编辑

嵩山夫如何。磅礴长青苍。玄机此阖辟。造化开阴阳。撑天柱北辰。跨地立中央。四岳为藩屏。四海为纪纲。雷霆过淹留。日月行彷徨。千峯蒸怪体。万壑生灵光。政如圣天子。垂衣坐明堂。侯甸子男卫。执玉来四方。峻极不可攀。空看飞走藏。

先天六子七言绝句

编辑

六子纵横二老间。分居相对四方环。坎离水火兑为泽。震巽雷风艮是山。

后天二老

编辑

干为父兮坤为母。三女三男布左右。居亥居申相退立。能令元子代其守。

为学

编辑

德则虽殊性不殊。彼何贤也我何愚。平生不做前修业。后世谁称有道儒。

读书

编辑

意緖颇多若火焚。必须潜玩莫徒勤。五车日诵终何益。半世虚名只博文。

四勿

编辑

有物成形本自然。视听言动各循天。平生勿字麾人欲。从此求仁至圣贤。

时中吟

编辑

义精仁熟巽行权。接物从容动以天。本是时中非异事。平常人道自然然。

观物二首

编辑

天心无处不阳春。庭草看来日日新。先获一般今始验。坱然元是廓然仁。

银海能涵一圈天。渊渊浩浩更无边。云披雾卷金鸦出。瑞色玲珑镜面圆。

冬至夜吟

编辑

自分平生原宪贫。荜门空寄一闲身。蹑探地底稚阳动。将见雷天二月春。

桃源图

编辑

天地中间别有天。仙家何在隔人烟。深藏不解藏花叶。终见渔郞数幅传。

汉武

编辑

春来冬去复无穷。物理生成各有终。汉武长年求不得。荒陵石马笑秋风。

金刚山七言律

编辑

三韩千里列冈峦。东海蓬莱第一山。峯入上穹形特立。根盘下界势重环。光临鹤背青犹远。影落鳌头境益宽。游目壮观天地外。恍然身在斗牛间。

沧浪亭诗集序

编辑

泰川之南十里许。有仙岩山。其下有澄心江。山高水深。而北州清淑之气。于是乎锺焉。真人世间奇绝处也。从曾祖大父讳缵氏居之。大父眉宇脱凡。风度绝伦。身长七尺。声似钟磬。且有学行。遇之者皆以公辅相称之。初居于安地村。年十八。往来于兹。而爱其山明水丽。谓有仁智者可居。手植苍髯数万株。又以奇花异草。杂树其间。而始构高亭于此。名之曰枕流亭。或改为苍茫亭。后有大官。又改之曰沧浪。因以号焉。亭之下。层岩绝壁。不知其几百丈。而中间有一磐石。自然成台。可坐十馀人。以石为栏。而名之曰独步台。以其自亭至台。只有一线路。凡上下于此者。仅容一人故也。若乃登亭而望。则北有松林三角及阳和山。东有药山东台。南有头尾山。又有一带长江。自昌朔而来。至于亭北数里而汇于台下。逶迤而下流。白沙平铺。鸥鸟翔集。波澜不惊。锦鳞游泳。虽仙区景致。不是过也。至于登台而望。则胸中洒然。尘想已灭。飘飘然有物外之趣焉。及其春夏时。翠色妆山。红光映水。和风微动。笙簧奏韵。花雨时洒。锦绣成堆。大父于是扶藜杖岸葛巾。濯缨沧浪。终日徜徉。不知老之将至。一世之间不知何乐可以代此也。至于骚人墨客。多会于此。倚石栏而拈笔。坐华筵而题诗。佳句频传。气像相分。此子美所谓海内文章自湖边意緖多者也。岂非千古中一胜事乎。抑亦风流贤主人自有一山川者欤。自古名区胜地。无处不有。然天悭地秘。必待贤人而后发焉。非有仁智之德者。不能与于此也。过此境者凡几人乎。霜露蒙翳。狐兔交迹。微大父之贤。孰肯开荒构亭而自乐于湖山之景哉。非独自乐。亦使人人眷慕乐而不忘也。则其惠博哉。嗟乎。有是人则有是地。有是地则有是亭。有是亭则有是景。有是景则有是诗。彼此相须。物理之必然也。岂寻常夷等之人所能度哉。大父生时有自序文一通。诸贤所制题名板上者。合为一卷。以作传家之宝。孱孙不肖。因乱见失。遗迹泯灭。可胜叹哉。余今缀拾诸公四韵律诗若干书于此。更作序文一通以自警。而亦警于为后者法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