遯菴先生全書/卷五
辭職進言疏己丑六月再除司業時
編輯伏以臣生長遐鄕。孤陋顓蒙。最居人下。而自在先朝虛名誤徹。初拜九品。官又超六品職。繼除司儒之任。曠世恩典。濫及無似。感激兢惶。所當奔走不暇。而自顧滅裂縮伏田廬。沒齒爲期。賓天之痛。遽出慮外。裹足千里。奔哭闕下。往返跋涉之餘。老病侵尋。沈綿伏枕已有日矣。千萬夢寐之外。新命又下。至有令本道資送之敎。自念微臣何以得此。瞻天感泣。無地措躬。義不俟駕。而第臣疾病纏身。觸熱轉劇。強欲登程。顚仆是慮。稍待秋晴。逋慢是懼。進退兩難。罔知攸處。然而愛君一念。不後恆人。當此新服之初。臣旣病不能趨赴召命。又不能以一言上聞。則臣罪萬死。臣聞諸先正曰。天下國家之大本者。乃人主之一身也。一身之大本者。乃人主之一心也。一心之大本者。乃欽之一字也。大本旣立。然後萬事可推而見也。此古聖人慾平天下者。所以汲汲於正心誠意。以立其大本也。若徒言正心。而不足以識事物之要。或精覈事情。而特昧夫大本之歸。則皆不足與論矣。凡爲國者。捨格致誠正。則終無以致治。何則。不格致則智不燭理。不誠正則心不循理。不燭理。則無以辨邪正是非之分。不循理。則無以施任賢安民之術。惟其智不明也。故以邪爲正。以非爲是。惟其心不正也。故悅其媚己而憚其逆耳。此亂亡將至而終莫之悟也。殿下誠能慨然奮發。大振勇猛之志。終始典學。篤信大道。主敬窮理。兩進工程。如豁開雲霧。大明中天。則惟我東方。豈無於變之勢乎。今殿下新化造命之初。凡所以警動其心而謹始自新之目。或未有悉擧。則釁孼之萌。恐或出於防慮之表矣。臣謹以平日所講論者。爲殿下陳之。其目有五。若好聖學而先講大學。以明齊治平之理。若主敬涵養。以立其大本。若先知心性情之理。以明在我之權度。若體天道。以純亦不已。若法堯舜。以行純王之道者是也。所謂好聖學而先講大學。以明齊治平之理者。蓋聖學之中。惟大學一篇。簡帙雖約。而外極規模之大。內盡節目之詳。乃入道之門戶。治天下之大經大法。而祖述堯典。實群經之綱領。千萬世道學之淵源也。爲帝王者。尤當日御經筵。引接儒臣。每以貪多躐等好高尙異爲戒。而一日只持一二端。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硏窮至理。極出那深。然後徹上徹下。心與理爲一。由是而精義入神。以致其用矣。若涉獵記誦。汎濫爲功。則雖日誦千遍。何益於反身之功。致治之效哉。惟聖明留意焉。所謂主敬涵養。以立其大本者。蓋人生得天地之氣以爲形。得天地之理以爲性。而合理與氣。故本自光明正大。而乃爲氣稟物慾所蔽。故明者昏而初者失矣。是以君子必尊德性。以涵養其性情。而後昏者明而初者復。此大本之淸明者也。誠能嚴恭寅畏。常存此心。而不爲物慾之所侵亂。則以之觀理。將無所往而不通。以之接物。將無所處而不當矣。惟聖明留意焉。所謂先知心性情之理。以明在我之權度者。蓋爲一身之主。而虛靈不昧。敷施發用。光明正大者。心也。具仁義禮智之理而寂然不動者。性也。發之爲惻隱羞惡辭讓是非。而感而遂通者情。此所謂心純性情者也。人心一也。而成原於性命之正。則爲道心。或生於形氣之私。則爲人心。王者居敬篤恭。精以察之。一以守之。使道心常爲一身之主。而人心聽命焉。則眞知道心人心之分矣。而實非兩樣心矣。且人性。其實一而有二焉。不可不知也。有天地之性焉。有氣質之性焉。天地之性。本然之性也。無不善也。氣質之性。或善或惡。其無不善者。譬如巖間之水。無不淸者也。其或善或惡者。如水之流。遇泥塗則濁。非水之罪。乃地之使然也。氣質之性。乃氣稟之使然也。非性之罪也。且心之爲物。至虛至靈。至大至剛。至神至妙。神妙不測。其體則具於方寸之間。而與天地同其廣大。其用則發乎方寸之間。而與天地同其流通。是故大極於無際而無不通。細入於無倫而無不貫。前乎上古。後乎萬代而無不徹。此人心之所以合天心而與天爲一者也。王者誠能鑑此而謹獨。則此心方其物之未感也。澄然惺惺。如鑑之虛。如衡之平。旣感也。姸媸高下之應。無不當矣。惟聖明留意焉。所謂體天道以純亦不已者。蓋天道。以生物爲心而於穆不已。地道。以成物爲心而塡嶷不已。王道。以生成爲心而純亦不已。此三不已者。分雖殊而理則一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王者之道。貞夫大觀者也。此三貞者。正也。正者。固也。其所以正而常者。亦一理而已。是故天地。恆久而能生成。日月。恆久而能照物。聖人。恆久於道而能化成天下。此王者不可不體天道以純亦不已者也。惟聖明留意焉。所謂法堯舜以行純王之道者。夫堯舜。天地中和之至。而百王之祖。千聖之宗。爲萬世表準者也。無顯微無內外。由灑掃應對進退。而上達天道。先後本末。一以貫之。其所謂道。卽理也。其目則不出乎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而已。今殿下之英資睿質。欲爲堯舜。則唐虞可躋。欲爲禹湯則夏商可期。夫何往而不可哉。必須警動有爲之志。赫然奮勵曰。堯舜何如人也。予何如人也。繼自今斷然行之。以堯舜之心爲心。以堯舜之道爲道。以堯舜之德爲德。以堯舜之政爲政。則其爲堯舜也何有。夫王者。高拱於穆淸之上。而化行於四方之內裨海之外者。何修何飾而致哉。以純王之心。行純王之政而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純王之心也。使老者得其養。幼者得其所。此純王之政也。後之人君。捨是而欲王道之成。譬猶卻行而求及前人。其可得乎。此王者不可不法堯舜以行純王之道也。惟聖明留意焉。嗚呼。大本旣立。然後每事得宜。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處。伏惟殿下惕慮焉。自餘國綱之解弛。朝政之得失。有司存焉。臣何敢出位盡言乎。臣學術鹵莽。少無適用之才。而身病如此。尙稽拜命。猥上封章。罪戾尤大。伏望天地父母。察臣病勢之危劇。亟遞本職。以安愚分。使得專意調治。則當秋病蘇。臣雖無職名。敢不趨造於大行王下玄宮之日乎。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
開南窓記
編輯浿之西涯。非惟仁賢故都。乃人士所萃之鄕也。余亦居焉。墻高於肩。室大於斗。厥初只有東西窓。朝暾夕陽之外。無時而可明。余甚病焉。丁卯冬十月旣望。余於南壁中。鑿穴一處如瓮口。則日光穿漏。室中淸瑩豁然若披雲霧而覩天也。自是一日之間。自卯至辰。東窓明焉。自巳至未。南窓明焉。自申至酉。西窓明焉。然後自朝至夕。無時而可暗。余欣然謠曰。鑿壁開窓。便見天日。光華所徹。廓然明室。獨處其中。此景誰語。以爲不信。來視我所。或曰。子之窓。晝則誠明矣。其如有夜焉何哉。曰。是何傷乎。夫晝夜者。陰陽之闔闢也。晦明者。理氣之隱顯也。晝有明之之理。夜有暗之之理。乃天地自然之定理也。是以暗從明去。明從暗來。而窓於其間。隨明而明。隨暗而暗。然則夜之明。吾於窓何責。曰。人心之通塞。實類於是物。莫比乎此也。然而窓之明。自外至者。有時而暗可也。明德。我之固有。有時而昏可乎。學者苟日日明之。又日明之。以至無昏之可明。庶乎其可矣。余退而喜曰。吾以開窓得正心術。是以爲之記。以俟夫明其德者得焉。
大觀賦
編輯竊觀夫太極之未判也。一理無形。淪淪混混。理寓於氣。氣著理隱。理無際氣有限。氣萬殊理一本。無方無所。無體無象。微乎微乎。自形而上。曁夫太一肇判。陽升陰降。一動一靜。磨戛相盪。乾男坤女。兩儀斯立。互爲其根。剛柔配合。位乎上下。生成闔闢。天之爲天也。其體至圓。周圍三百六十五度。其性至健。周行一日九十萬里。轉如車轂之運。傾如砧杵之倚。北極出地上三十六度。確然而常見不隱。南極入地下三十六度。隤然而常隱不見。上下七十有二度。一軸共貫而斡轉。至高無上。秉陽包地。明明貞觀。垂象下示。廣無窮遠不極。蒼色浮赤陽積。太極之子。諸陽之父。大地之所囿。萬物之所覆。大哉乾元。蕩蕩難名。司一言而盡。不過曰誠地之爲地也。其體至方。四海內相距。五億十萬九千餘步。其性至順。八柱下承載。一億一萬七千餘丈。元氣之所生。品物之所養。兼五行而次序。統六府而孔脩。輸五嶽之方輿。載百貨之大舟。至卑無底。秉陰流謙。食弘光大。柔順安恬。老夫之妻。諸陰之母。敏樹養材。九地五土。爲陽之根。應天無疆。其靜也柔。其動也剛。至哉坤元。其德含章。無成有終。直而且方。人之爲人也。得二氣之正理。稟五行之秀氣。合理氣而成形。一能言之天地。其體至正。頭向天而足履地。其性至善。仁與義而忠信。聖人又得其秀之秀者。純粹至精。而與天齊準。首出庶物。寵於四方。繼天立極。穆穆皇皇。皇者煌也。明一者曰皇。帝者天。號治功之表。王者人。稱御以正度。君者群也。群天下而爲君。臣者伏也。伏於君而爲臣。王者位乎兩間。兼天地而統萬類。是以王字三畫而連其中。象一人貫三才以爲主。王者建國於華夏之中。設都於天室之下。橧巢列乾象之墟。營窟鎭坤靈之野。南朝北市。左祖右社。蒿宮不陋。土階可舍。垂衣而治。卷領而化。合而觀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自然。陰陽之謂天。剛柔之謂地。仁義之謂人。名雖殊而理不異。是故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元以生貞以成。風雨霜露。無非敎也。仁以愛智以別。敎化法度。無非義也。何以守位。曰仁與義而中正。何以保民。曰綱與紀而財利也。其爲輔相也。大則範圍天地而不過。小則曲成萬物而不遺。一歲裁爲四時。一月裁爲三十日。一日裁爲十二時。凡物之大小輕重高下文質。皆有數度而不差毫釐。其爲制禮作樂也。天高地下。百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萬化合同而樂文興焉。禮以配地。樂以應天。經禮三百。曲禮三千。樂敦而無憂。禮備而不偏。遠取諸物。定萬用之限。近取諸身。嚴一身之限。議德行求中節。貴賤上下。各安其分。日月星辰之爲天四象也。日者實也。大陽之精。月者闕也。大陰之靈。在天爲日月而成象。在地爲水火而成形。晝夜乎黃道靑道。朝夕乎東溟西溟。人君之象。天使之行。后妃之德。地使之靈。金烏騰翥。光滿六合。玉兔飛空。淸煇八極。雙鏡乎弦望之際。合璧乎晦朔之間。臨曾泉之赤水。至連石之蒼山。揚火德於王淵。漾水精於金波。繞四維而色正。歷九野而光多。乾坤以之而明暗。庶類以之而燥濕。誠天道之大用。照萬古而無息。至若星者。散也。五行之精。辰者。天壤無物之名。隨天運而隱見。拱北辰而環嚮。本在地而應天。像人間之物。象三光之末。七曜之一。曜麗乎天。迭行從日。水火土石之爲地四象也。水生天一。爲雲爲雨。在天爲月。在地爲水。果行其材。潤下其性。爲道玄樞。潔潔淨淨。坎西北而潮汐。澤東南而底定。通遠道之任重。準萬里之平格。涵九萬之乾綱。環大地之坤軸。若夫火生地二。成於天七。於地爲火。於天爲日。文明之材。炎上之質。麗物而起。無形而成。焰焰灼灼。內暗外明。俾夜爲晝。爲燈爲燭。易堅爲柔。變腥成孰。君子以之順天休命。破暗長明。其德炳炳。及夫山者。宣也。陽土之散。結成元氣。流通江漢。秀出太虛。峻極於天。飛鳥集焉。走獸伏焉。留春深谷。導風絶巘。興雲作雨。生物不倦。至若石者。託也。託爲止物。太柔之精。少剛之質。小石曰磝。大石曰礐。礐者學也。小學而大積。雲觸水投。生金鞰玉。秦梁漢柱。神鞭仙跡。文鏡磨平。炊鼎凝重。神靈滋液。萬民寶用。是以日月星辰而天之象盡矣。水火土石而地之體盡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變化之成象成形。陰與陽而已。動植之生也。動物飛走之屬。植物草木之類。自根生者草木。自首生者禽獸。洪纖高下。各正性命。得天氣者動。得地氣者靜。鳥飛天而獸走地。草則柔而木則剛。陰與柔而陽與剛。各以所性而循其常。且復鳥有鸞鳳。獸有麒麟。鳳質其文。麟性其仁。草有芝蘭。木有松柏。芝蘭馨香。松柏貞節。抑有蜂蟻之君臣。虎狼之父子。一路明而能通。物亦有乎仁義。然則塞中之通。偏中之正。比於吾人。則猶衆之於賢聖。人而不仁。氣質之惡。五中之偏。通中之塞。其唯聖人。與天地同。正中之正。通中之通。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觀於山。山於天地。爲物最高。恆垈啓東北之阯。衡華表西南之郊。惟嵩山之秀出。鎭元氣之磅礴。秩視三公。名雄五嶽。巍然中立。萬山之特。觀於水。海於天地。爲物最大。東爲溟海。南則漲海。西雲彌海。北曰瀚海。四海之外。通謂之裨。傾瀉百川。廻洑萬里。呑濟納漢。浮天動地。委水爲綱。積流爲紀。大而愈謙。深而益下。包荒外夷。襟帶中夏。其餘三山五嶺雲峯霞壁靑丘丹穴石閭金闕。曁乎四瀆五湖九河十洲玄灞行險。素滻奔流。互爲流峙。脈絡綢繆。抑有中州西北一萬六千餘里。天竺之北。大夏之西。有山而名曰崑崙。乃地之頭。石棧天梯。直上一萬八千丈。周圍五百餘里。百源之所自出。千脈之所從起。水有三條。山有四列。三條者。一曰黃河。二曰長江。三曰鴨綠。而爲天下三大水之條。四列者。一曰岍岐。二曰西傾。三曰嶓冢。四曰岷山。爲天下四大山之列。岍岐之列。至於碣石。西傾之列。至於桐柏。嶓冢之列。至於大別。岷山之列。至於南嶽。中原淸淑之氣。於是焉窮而鬱積。又有黃河發源於崑岡。而初爲三江而奔流。南出者。撈玉江。東出者。碧玉江。北出者。黑玉江。合流而爲黃河。東至於大荒。隱流地下三百餘里。湧出地上。北至於朔方。逶迤於月窟。折而南流。略過乎積石。盤渦轂轉。震動龍門。洪波噴箭。百里一小曲。千里一大曲。涇渭之所屬。伊洛之所合。天一之眞源。地六之正色。又有中州東北二千餘里。浚句之東。三韓之北。有山而名曰長白。鎭吾東之坤。極其高七百里。橫亘一千里。西與崑崙爲伯仲。相對而屹立。水有三派。山有四支。三派者。東海鴨綠粟米也。四支者。太白金剛智異阿斯也。崑崙。天下之宗山。故流而爲中州五嶽。長白。東方之宗山。故流而爲三韓四山。山與山而對待。寅與亥而相關。是故伏羲之模寫乾坤。置艮位於亥地。文王之整頓天地。置艮山於寅位。居亥而根着於地。居寅而成終成始。純乎天理。參以人事。體用一源。假象顯義。前聖後聖。其揆一致。因陰陽之實體。悟流峙之通氣。仰二山之止德。運玄機於靜裏。於是藉江山風景。揭日月光榮。顧眄乎地維。仰觀乎天庭。旁通奧義。曲察幽情。洪洪細細。色色形形。上下經緯。左右縱橫。踰鴻濛於太初。貫萬里而高厲。因旣往之前範。察將來之後世。文章制度。隨世損益。三綱五常。萬古不易。嗚呼。天高地下。萬象交錯。妙乎妙乎。不可談悉。頓思息慮。歸來蓬蓽。玩陰陽之變化。順天理而奉行。善觀道者。必以道而求物。善觀物者。必以道而思誠。觀其然而不見其所以然者。何足與論於道哉。其然者。費也氣也。所以然者。隱也理也。器根於道矣。道著於器矣。器者。氣也。氣以成形而爲物者也。道者。理也。無形寓氣而物之所以爲物者也。自理而觀。則卽體而用在其中。自象而觀。則卽顯而微不能外。觀會通以行其典禮。則卽事卽物而此理無乎不在。如斯觀之。則近於道矣。客曰。子之言則然矣。抑有聖人之觀。賢人之觀。學者之觀乎。曰。有之。聖人。生而知之。卽始見終。安而行之。自誠而通。博厚業廣。高明智崇。觀天下之賾。擬諸其形容。見事物之動。以斷其吉凶。異乎人之觀。神妙無窮。賢人。學而知之。推測而識。利而行之。自明致曲。曾篤實而三省。顏穎悟而四勿。瞻前顧後。見大道之卓立。眞積力久。聞一貫而入室。學者困而知之。勉強而行。闚見不大。童觀難明。不見百官之富。安知數仞之墻。外而不內。麤而不細。信善之間。半上半落。末而不本。粗而不精。誰覩乎高明之域。十哲群賢。七十諸子。求仁適道已見大義。後之學者。其鑑乎此。客退而喜之曰。問三者之觀。得聖學之宗旨。其旨伊何。誠敬而已。
詩
編輯泰山二首四言
編輯巍巍泰山。萬山之宗。嗚呼聖人。萬世之宗。泰山其山。聖人其人。衆人衆山。匪山匪人。
巍巍泰山。峻極於天。嗚呼聖人。浩浩其天。泰山雖高。自下可升。嗚呼夫子。不可階升。
首陽二首
編輯行邁遲遲。首陽之陽。淸風襲衣。我心則臧。一片西山。萬古綱常。
行邁遲遲。首陽之測。淸風襲衣。我心則肅。一片西山。萬古特立。
太極體用二首五言絶句
編輯萬理無形具。無形兆有形。混然如鳥卵。全體但冥冥。一動一靜處。生陽又生陰。兩儀天地立。水火木土金。
五行
編輯五氣各順布。四時互流行。相生自相剋。無臭亦無聲。
觀物
編輯巖石間流水。淸光染泥塵。請看非水罪。何有異於人。
觀流
編輯百穀千溪水。潺湲更溶溶。穿雲絡石去。無不志朝宗。
瀑布
編輯萬仞靑瑠壁。長川掛半天。細分寒玉屑。終日灑溪煙。
雨後詠月
編輯數掬茅簷水。能涵一片月。宛然在此中。仰見掛天末。
獨吟
編輯靜裏求正氣。探眞見一元。院深人更寂。終日獨憑軒。
三省
編輯一日誰三省。誠身內用心。獨能聞大道。都在戒臨深。
盡心
編輯知性知天理。存心卽盡心。工程須不遠。其則在規箴。
傳心
編輯聖聖相傳授。惟言允執中。日用行上事。都在一降衷。
仁賢書院盤松五言律
編輯蒼髥相對立。白日蔭靑衿。直幹纔三尺。橫柯已十尋。屈盤雖地面。孤節到天心。欲避高枝折。深藏道德林。
種松
編輯草堂三月暮。手種五株松。澗性嫌非谷。山心恨不峯。森森雖木族。落落定林宗。佇見凌雲節。淸陰滿地濃。
偶吟此詩末言翰音而原始要終者也
編輯渾體乾坤具。陽中亦有陰。皮間包白玉。匣裏蘊黃金。未化惟圓物。成形卽翰音。知時能報曉。豈是一微禽。
日五言長篇
編輯太陽成金烏。一體兼紅紫。距天一萬里。距地八萬里。兩趐足則三。不止亦不棲。朝出震宮東。夕入天門西。冬行赤道南。夏躔黃道中。萬歲去無盡。千秋來不窮。野矜紅花發。山悲黃葉落。人間何太忽。天上光陰促。
嵩山
編輯嵩山夫如何。磅礴長靑蒼。玄機此闔闢。造化開陰陽。撐天柱北辰。跨地立中央。四嶽爲藩屛。四海爲紀綱。雷霆過淹留。日月行彷徨。千峯蒸怪體。萬壑生靈光。政如聖天子。垂衣坐明堂。侯甸子男衛。執玉來四方。峻極不可攀。空看飛走藏。
先天六子七言絶句
編輯六子縱橫二老間。分居相對四方環。坎離水火兌爲澤。震巽雷風艮是山。
後天二老
編輯乾爲父兮坤爲母。三女三男布左右。居亥居申相退立。能令元子代其守。
爲學
編輯德則雖殊性不殊。彼何賢也我何愚。平生不做前修業。後世誰稱有道儒。
讀書
編輯意緖頗多若火焚。必須潛玩莫徒勤。五車日誦終何益。半世虛名只博文。
四勿
編輯有物成形本自然。視聽言動各循天。平生勿字麾人慾。從此求仁至聖賢。
時中吟
編輯義精仁熟巽行權。接物從容動以天。本是時中非異事。平常人道自然然。
觀物二首
編輯天心無處不陽春。庭草看來日日新。先獲一般今始驗。坱然元是廓然仁。
銀海能涵一圈天。淵淵浩浩更無邊。雲披霧捲金鴉出。瑞色玲瓏鏡面圓。
冬至夜吟
編輯自分平生原憲貧。蓽門空寄一閑身。躡探地底稚陽動。將見雷天二月春。
桃源圖
編輯天地中間別有天。仙家何在隔人煙。深藏不解藏花葉。終見漁郞數幅傳。
漢武
編輯春來冬去復無窮。物理生成各有終。漢武長年求不得。荒陵石馬笑秋風。
金剛山七言律
編輯三韓千里列岡巒。東海蓬萊第一山。峯入上穹形特立。根盤下界勢重環。光臨鶴背靑猶遠。影落鼇頭境益寬。游目壯觀天地外。怳然身在鬥牛間。
滄浪亭詩集序
編輯泰川之南十里許。有仙岩山。其下有澄心江。山高水深。而北州淸淑之氣。於是乎鍾焉。眞人世間奇絶處也。從曾祖大父諱纘氏居之。大父眉宇脫凡。風度絶倫。身長七尺。聲似鐘磬。且有學行。遇之者皆以公輔相稱之。初居於安地村。年十八。往來於茲。而愛其山明水麗。謂有仁智者可居。手植蒼髥數萬株。又以奇花異草。雜樹其間。而始構高亭於此。名之曰枕流亭。或改爲蒼茫亭。後有大官。又改之曰滄浪。因以號焉。亭之下。層岩絶壁。不知其幾百丈。而中間有一磐石。自然成臺。可坐十餘人。以石爲欄。而名之曰獨步臺。以其自亭至臺。只有一線路。凡上下於此者。僅容一人故也。若乃登亭而望。則北有松林三角及陽和山。東有藥山東臺。南有頭尾山。又有一帶長江。自昌朔而來。至於亭北數里而匯於臺下。逶迤而下流。白沙平鋪。鷗鳥翔集。波瀾不驚。錦鱗游泳。雖仙區景致。不是過也。至於登臺而望。則胸中灑然。塵想已滅。飄飄然有物外之趣焉。及其春夏時。翠色粧山。紅光映水。和風微動。笙簧奏韻。花雨時灑。錦繡成堆。大父於是扶藜杖岸葛巾。濯纓滄浪。終日徜徉。不知老之將至。一世之間不知何樂可以代此也。至於騷人墨客。多會於此。倚石欄而拈筆。坐華筵而題詩。佳句頻傳。氣像相分。此子美所謂海內文章自湖邊意緖多者也。豈非千古中一勝事乎。抑亦風流賢主人自有一山川者歟。自古名區勝地。無處不有。然天慳地祕。必待賢人而後發焉。非有仁智之德者。不能與於此也。過此境者凡幾人乎。霜露蒙翳。狐兔交跡。微大父之賢。孰肯開荒構亭而自樂於湖山之景哉。非獨自樂。亦使人人眷慕樂而不忘也。則其惠博哉。嗟乎。有是人則有是地。有是地則有是亭。有是亭則有是景。有是景則有是詩。彼此相須。物理之必然也。豈尋常夷等之人所能度哉。大父生時有自序文一通。諸賢所製題名板上者。合爲一卷。以作傳家之寶。孱孫不肖。因亂見失。遺跡泯滅。可勝歎哉。余今綴拾諸公四韻律詩若干書於此。更作序文一通以自警。而亦警於爲後者法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