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类聚/卷二
杂记九门
编辑初之气 | 自大寒至立春、春分,厥阴风木之位。阳用事而气微,故曰少阳。得甲子元头,常准以大寒,交初之气分也。以六周甲子以应六气,下傲一月。正月、二月少阳,三阴三阳亦同。 | 木 | 肝酸风建鍼 | 与胆为表里,东方木也。色青,外应目,主治血。芍药味咸微寒,泽泻咸平,乌梅酸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木,主动,治法,曰建者,吐也。其高者因而越之。可刺大敦,灸亦同。 |
二之气 | 春分至小满,少阴君火之位。阳气清明之闲,文阳明之位。 | 火 | 心苦暑发汗 | 与小肠为表里,南方火也。色赤,外应舌,主血运诸经。大黄苦寒,木香苦温,黄连苦凉,没药苦热。诸痛痒疮痬皆属于心火。治法,曰热者,汗之。令其踈散也。可刺少冲,灸之亦同。 |
三之气 | 小满至大暑,少阳相火之位。阳气废,万物俱成,故亦云大阳旺。其脉洪大而长,天气幷万物,人脉□衰,造物造化亦同。 | |||
四之气 | 大暑至秋分,大阴湿土之位。天气告感,夏后阴已用事,故曰太阳王。此三阴三阳与天气标本阴阳异矣。脉缓大而长,燥金王,紧细短涩,以万物干燥,明可见矣。 | 土 | 脾甘湿夺鍼 | 与胃为表里,中央土也。色黄,应唇,主肌肉,应四时。蜜甘凉,甘草甘平。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土。治法,曰夺者,泻也。分阴阳,利水道。可刺隐白,灸亦同。 |
五之气 | 秋分至小雪,阳明燥金之位。气衰阴盛,故云金气王。其脉细而微。 | 金 | 肺辛燥清鍼 | 与大肠为表里,西方金也。色白,外应皮毛鼻,亦行气。干姜辛热,生姜辛温,薄荷辛凉。诸气愤郁皆属于肺金。治法,曰清者,清鬲。利小便,解表。可刺少商,灸亦同。 |
终之气 | 小雪至大寒,太阳寒水之位。阴极而尽,天气所收,故曰厥阴王。厥者尽也。其脉沈短。以土敦厚,万物收藏在内,寒气闭塞,而肤腠气液不能散越。故脉微而丸。 | 水 | 肾咸寒折鍼 | 与膀胱为表里,北方水也。色黑,外应耳,主骨髓。母砺咸寒,水蛭咸寒。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水。治法,曰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可刺涌泉,灸之亦同。 |
大寒 | 子,上初之气。初之气为病,多发欬嗽,风痰,风厥,涎潮,痹塞,口㖞,半身不随,失音,风癫,风中,妇人胸中留饮,两脐腹微痛,呕逆,恶心,旋运,惊悸,狂阳,心风,搐搦,颤掉。初之气病,宜以苽蒂散吐之,在下泄之。 |
春分 | 卯,上二之气。二之气为病,多发风温,风热。经曰,风伤于阳,湿伤于阴,微头痛身热,发作风温之候。风伤于荣血也,温伤于胃气也。是以风温为病,阴阳俱自浮汗出,身重,眠重多,鼻息,语言难出。此已上二证,不宜下。若与芭豆大毒丸药,热证倂生,重者必死。二之气病,宜以桂枝麻黄汤发汗而已。 |
小满 | 巳,上三之气。三之气为病,多发热,皆传足经者多矣。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者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阳明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少阳者,胸胁痛,耳聋口苦,寒热往来而呕。此三阳属热。太阴者,腹满咽干,手足自温,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少阴者,故口燥舌干而渴。厥阴者,腹满囊缩,喘热闷乱,四支厥冷,瓜甲青色。三之气病,宜以清凉,上温下养。不宜用芭豆丸下。 |
大暑 | 未,上四之气。四之气为病,多发暑气头痛,身热,发渴。不宜作热病治,宜以白虎汤。得此病不传染,次发脾泄、胃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霍乱吐泻,脏白及赤白相杂,米谷不分消,肠鸣切痛,面浮足肿,目黄口干,胀满气痞,手足无力,小儿亦如此。四之气病,宜渗泄五苓散之类也。 |
秋分 | 酉,上五之气。五之气为病,多发喘息、呕逆、欬嗽,及妇人寒热往来,㾬疟痹痔,消渴中满,小儿班瘾疮疱。五之气病,宜以大小柴胡汤,宜解治表里之类。 |
小雪 | 亥,上终之气。终之气为病,多发风痰、风寒湿痹四肢。收秋多,冬水复王,水湿相搏,肺气又衰。冬寒甚,故发则收,则痿厥弱,无以运用。水液澄清冷,大寒之疾。积滞、瘕块、寒疝、血瘕,九气之疾。终之气病,宜破积发汗之类。 |
肝之经 | 足厥阴,风,乙,木。 |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俛仰,丈夫㿉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溺,癃病。 |
胆之经 | 足少阳,风,甲,木。 |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谓阳厥。主骨。所生病者,头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 |
心之经 | 手少阴,暑,丁,火。 |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谓臂厥。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膁痛厥,掌中热。 |
小肠经 | 手太阳,暑,丙,火。 |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回顾,肩似拔,臑似折。主腋。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颔肿,肩臑肘臂外膁痛。 |
脾之经 | 足太阴,湿,己,土。 |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吐,胃脘痛,腹胀善噫,后得出余气,快然而衰,身体皆动。主脾。所生病者,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寒疟,溏瘕泄,水下,黄疸不能卧,股膝内肿,厥大指不用。 |
胃之经 | 足阳明,湿,戊,土。 | 是动,则病凄惨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动欲闭门独处。甚则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者,奔豚腹胀,是谓髀厥。 |
心包络 | 手厥阴,为母血。 | 是动,则病手心热,附臂挛急,腋肿。甚则胸胁肢满,心中淡淡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主心包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
三焦经 | 手少阳,为父气。 | 是动,则病耳聋耳鸣,嗌肿喉痹。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耳后肩臑肘臂外臁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
大肠经 | 手阳明,燥,庚,金。 | 是动,则病齿痛,颊肿。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
肺之经 | 手太阴,燥,辛,金。 | 是动,则病肺胀澎澎而喘欬,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是谓臂厥。主肺。所生病者,欬嗽,上气喘噎,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感实肾皆痛风,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弱血。 |
肾之经 | 足少阴,寒,癸,水。 |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黑如漆,唾则有血,喉鸣而喘,坐而欲起,目荒荒无所见,心如悬若饥,气不足则善恐,如人将捕,是谓骨厥。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癖,脊臀。骨肉后廉痛,嗜卧,足下热而痛也。 |
膀胱经 | 足太阳,寒,壬,水。 | 是动,则病头痛,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臑如裂,是谓踝厥。主觔。所生病者,痔疟,狂颠疾,头目烦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臑脚皆痛,小指不用。 |
风制法 |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 防风通圣散,天麻散,小续命汤,防风汤,消风汤,祛风丸,排风汤。 | 独治于内。 | 承气汤,陷胸汤,神芎丸,大黄丸,备急丹。 |
暑制法 |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 白虎汤,桂苓汤,玉壶丸,碧玉散,玉露散,石膏汤。 | 独治于外。 | 拔毒散,水澄膏,生肌散,鱼胆丸。 |
湿制法 |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淡,以苦燥之,以淡□之。 | 白术木香散,五苓散,葶苈木香散,益元散,橘皮白术散,神助散,桂苓白术丸。 | 兼治于内。 | 防风通圣散,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小柴胡饮子,当归饮子。 |
火制法 | 火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 凉鬲散,解毒丸,神功丸,八正散,调胃散,大小承气汤。 | 兼治于外。 | 桂枝汤,麻黄汤,小建中汤,升麻汤,五积散。 |
燥制法 |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 | 神功丸,麻仁丸,脾约丸,润体丸,润肠丸,四生丸,葶苈散。 | 先治内,后治外。 | 谓寒药先攻里,大黄、芒硝、黑牵牛之类。热药后攻表,桂枝、麻黄、升麻之类。 |
寒制法 |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 | 姜附汤,四逆汤,二姜汤,术附汤,大已寒丸,附子理中丸。 | 先治外,后治内。 | 谓热药后攻里,寒药攻其表。但攻表用热药,但攻里用寒药。 |
六门病证药方之图 | 风门 | 防风通圣散 | 防风天麻丸 | 防风汤 | 排风汤 | |
小续命汤 | 消风散 | 祛风丸 | ||||
独治于内者。 | 承气汤 | 陷胸汤 | 神芎丸 | |||
大黄丸 | 备急丸 | |||||
暑门 | 白虎汤 | 桂苓甘露散 | 化痰玉壶丸 | 益元散 | ||
玉露散 | 石膏散 | |||||
独治于外者。 | 拔毒散 | 水澄膏 | 鱼胆丸 | |||
金系膏 | 生肌散 | |||||
湿门 | 五苓散 | 葶苈木香散 | 白术木香散 | 益元散 | ||
大橘皮汤 | 桂苓白术丸 | 神助散 | ||||
兼治于内者。 | 大柴胡汤 | 小柴胡汤 | 柴胡饮子 | |||
防风通圣散 | 防风当归饮子 | |||||
火门 | 凉鬲散 | 黄连解毒汤 | 泻心汤 | 神芎丸 | ||
八正散 | 调胃散 | 调胃承气汤 | ||||
兼治于外者。 | 桂苓汤 | 麻黄汤 | 小建中汤 | |||
升麻汤 | 五积散 | |||||
燥门 | 神芎丸 | 脾约丸 | 麻仁丸 | 润体丸 | ||
四生丸 | ||||||
先治于内,后治于外者。 | ||||||
谓寒药攻其里〈大红、芒硝、牵牛之类。〉 | 谓热药攻其表〈桂枝、麻黄、升麻之类。〉 | |||||
寒门 | 姜附汤 | 四逆汤 | 二姜汤 | 术附汤 | ||
大已寒丸 | 理中丸 | |||||
先治于外,后治于内者。 | ||||||
谓热药攻其表。 | 谓寒药攻其里。 |
内经湿变五泄金柜十全之图
编辑治病百法
编辑扁鹊华佗察声色定死生诀要
编辑病人五藏已夺,神明不守,声嘶者,死。
病人循衣缝,谵语者,不可治。
◇病人阴阳俱绝,掣衣撮空,妄言者,死。
◇病人妄语错乱及不能言者,不治。热病者,可治。
◇病人阴阳俱绝,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
◇病人两目皆有黄色起者,其病方愈。
◇病人面黄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者,死。
◇病人面黄目赤,不死。赤如衃血者,死。
◇病人面黄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者,死。
◇病人面黄目黑者,不死。黑如炲,死。
◇病人面黑目青者,不死。
◇病人面目俱黄者,不死。
◇病人面青目白者,死。
◇病人面黑目白者,不死。
◇病人面赤目青者,六日死。
◇病人面黄目青者,九日必死。是谓乱经。饮酒当风,邪入胃经,胆气妄难,目则为青。𨀬以天救,亦不。
◇病人面赤目白者,十日死。忧恚思度,心气内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椁。
◇病人面白目黑者死。此谓荣华已去,血脉空索。
◇病人面黑目白,八日死。肾气内伤,病因留损。
◇病人面青目白,五日死。
◇病人著床,心痛短气,脾气竭,日日复愈,能起傍徨,因坐于地,其上倚床,能治。此谓。
◇病人耳目鼻口有黑色起,入于口者,必死。
◇病人目无精光若土色,不受食饮者,四日死。
◇病人目精光及牙齿黑色者,不治。
◇病人耳目及颧颊赤者,死在五日中。
◇病人黑色出于额上发际,直鼻脊两颧上者,等死在五日中。
◇病人黑色出天中,下至上颧上者,死。
◇病人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鼻口,死在三日中。
◇病人及健人面怒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迫之如黑者,死。
◇病人面黑,直视恶风者,死。
◇病人面黑唇青者,死。
◇病人面青唇黑者,死。
◇病人面黑,两胁下满,不能自转反者,死。
◇病人目回回,直视者,一日死。
◇病人头目久痛,卒视无所见者,死。
◇病人阴结阳绝,目睛脱恍惚者,死。
◇病人阴阳竭绝,目眶陷者,死。
◇病人眉系倾者,七日死。
◇病人口如鱼口,不能复闭,而气此多不反者,死。
◇病人口张者,三日死。
◇病人唇青,人中反,三日死。
◇病人唇反及中满者,死。
◇病人唇口忽干者,不治。
◇病人唇肿齿焦者,死。
◇病人阴阳俱竭,其齿如熟小豆,其脉者,死。
◇病人齿忽变黑者,十三日死。
◇病人指拳挛缩者,必死。
◇病人汗出不流,舌卷黑者,死。
◇病人发直,十五日死。
◇病人发如干麻,善怒者,死。
◇病人发与眉冲起者,死。
◇病人爪甲青者,死。白者,亦不治。
◇病人爪甲下肉黑者,八日死。
◇病人荣卫竭绝,面浮肿者,死。
◇病人卒肿,其面苍黑者,死。
◇病人掌肿无纹者,死。
◇病人脐肿反出者,死。
◇病人阴囊茎俱肿者,死。
◇病人脉绝,口张足肿,五日死。
◇病人足趺肿,呕吐头重者,死。
◇病人足趺上肿,两膝大如斗者,十日死。
◇病人卧,遗屎不觉者,死。
◇病人尸臭者,不可治。
◇肝病皮黑,肺之日庚辛死。
◇心病目黑,肾之日壬癸死。
◇脾病唇青,肝之日甲乙死。
◇肺病颊赤目肿,心之日丙丁死。
◇肾病面肿唇黄,脾之日戊己死。
◇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
◇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垩。
◇黑欲如重漆,不欲如炭。
◇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黑在肾,黄在脾,青在肝,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诊目病,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也,从下上者,阳明病也,从外入内者,少阳病也。
诊寒热瘰疬,目中有赤脉,从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
◇诊𪗼齿痛,按其阳明之脉来有过者,独热在右,右热,热在左,左热,热在上,上热,热在下,下热。
◇诊血者,脉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多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少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十形三疗火形
编辑笑不止
编辑戴人路经古毫。逢一妇,病喜笑不止,已半年矣。众医治者皆无术矣,求治于戴人。
戴人曰,此易治也。以沧塩成块者二两余,用火烧令通赤,放冷硏细。以河水一大椀,同煎至三五沸,放温分三次啜之。以钗探于咽中,吐去热痰五升,次服火齐,大主苦解毒汤是也。不数日而笑定矣。
内经曰,神有余者,笑不休也,所谓神者,心火是也。火得风而成焰,故笑之象也。五行之中,惟火有笑矣。
十形三疗热形
编辑二阳病
编辑常仲明病寒热往来。时欬一二声,面黄无力,懒思饮食,夜多寝汗,日渐变削。诸医作虚损治之。用二十四味烧肝散,鹿茸、牛膝,补养二年,口中痰出,下部转虚。
戴人断之曰,上实也。先以涌齐吐痰三二升,次以柴胡饮子降火益水,不月余复旧。
此证名何。乃内经中曰二阳病也。二阳之病发心脾,不得隐曲,心受之则血不流,故女子不月,脾受之则味不化,故男子少精。此二证名异而实同,仲明之病,味不化也。
痿
编辑宛丘营军校三人,皆病痿,积年不差。腰已下肿痛不举,遍身疮赤,两目昏暗,唇干舌燥,求疗于戴人。戴人欲投泻剂,二人不从,为他医温补之药所惑,皆死。
其同病有宋子玉者,俄省曰,彼已热死,我其改之。敬邀戴人。戴人曰,公之疾,服热药久矣。先去其药邪,然后及病邪,可下三百行。子玉曰,敬从教。
先以舟车丸、濬川散大下一盆许。明日减三分,两足旧不仁,是日觉痛痒。累至三百行,始安。
戴人曰,诸痿独取阳明。阳明者,胃与大肠也。此言不止谓鍼也。鍼与药同也。
失笑
编辑戴人之次子,自出妻之后,日瘦,语如瓮中,此病在中也。常撚弟三指失笑,此心火也。约半载,日饮冰雪,更服凉齐。
戴人曰,恶雪则愈矣。其母惧其太寒。戴人骂曰,汝亲也。吾用药如鼓之应桴。尚恶凉药,宜乎世俗之谤我也。至七月,厌冰不饮,病日解矣。
十形三疗内伤形
编辑因忧结块
编辑息城司候,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覆杯。大痛不任,药皆无功。议用燔鍼炷艾,病人恶之,乃求于戴人。
戴人至,适巫者在其傍。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下结埂皆散。
戴人曰,内经言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又云喜胜悲。内经自有此法治之,不知何用鍼灸哉。适足增其痛耳。
病怒不食
编辑项关令之妻病食,不欲食。常好叫呼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众医皆处药,几半载,尚尔。其夫命戴人视之。
戴人曰,此难以药治。乃使二娼,各涂丹粉,作令人状,其妇大笑。次日,又令作角抵,又大笑。其旁常以两个能食之妇,夸其食美。其妇亦索其食,而为一尝之。
不数日,怒减食增,不药而差,后得一子。夫医贵有才,若无才,何足应变无穷。
不寐
编辑一富家妇人伤思虑过甚。二年不寐,无药可疗。其夫求戴人治之。
戴人曰,两手脉俱缓,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与其夫,以怒激之。多取其财,饮酒数日,不处一法而去。
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进,脉得其平。
惊
编辑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劫人烧舍,惊堕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軰蹑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岁馀不痊,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无效。
戴人见而断之曰,惊者为阳,从外入也,恐者为阴,从内出。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
乃命二侍女执其两手,于高椅之上,当面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大惊。戴人曰,我以木击几,何必惊乎。伺少定击之,惊少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暗遣人画背后之窗,徐徐。
故被挫则血不禁。若血温身热者死。火数七,死必七日。治不当下,柿下之,不满数。
企曰,四日死,何谓痛挫心。戴人曰,智不足而强谋,力不足而强举,心安得不挫也。栾初与郉争屋不胜,遂得此病。企由是大服,拜而学医。
伏惊
编辑上渠卜家一男子,年二十八。病身弱,四肢无力,面色苍黄,左胁下身侧,上下如臂状。每发则痛无时,食不减,大便如常,小便微黄。已二三载矣。
诸医计穷,求戴人治之。视其部分,乃足厥阴肝经,兼足少阳胆经也。张曰,甲胆乙肝故青,其黄者脾也。诊胆脉小,此因惊也。惊则胆受邪,腹中当有惊涎绿水。
病人曰,昔曾屯军被火,自是而疾。戴人夜以舟车百五十丸,濬川散四五钱,加生姜自然汁,平旦,果下绿水四五行。
或问,大加生姜何也。答曰,辛能伐木也。下后觉微痛,令再下之,比前药减三之一。又下绿水三四行,痛止思食,反有力。
戴人谓卜曰,汝妻亦当病。卜曰,太医未见吾妻,何以知之。
曰,尔感此惊几年矣。卜省曰,当被火时,我正在草堂中熟寐。人惊唤,我睡中惊不能言。火已塞门,我父拽出我火中,今五年矣。
张曰,汝胆伏火惊,甲木乘脾土。是少阳相火乘脾,脾中有热,故能食而杀谷。热虽能化谷,其精气不完,汝必无子。盖败经,反损妇人。汝妻必手足热,四肢无力,经血不时。卜曰,吾妻实如此,亦已五年矣。
他日,门人因观内经言先泻所不胜,次泻所胜之论,其法何如,以问张。
张曰,且如胆木乘胃土,此土不胜木也。不胜之气,寻救于子。己土能生庚金,庚为大肠,味辛者为金,故大加生姜,使伐木。然先不开脾,土无由行也,遂用周车丸,先通其闭塞之路,是先泻其所不胜。后用姜汁调濬川散大下之,次泻其所胜也。大抵阳干克阳干,腑克腑,脏克脏。
东垣试效方药象门
编辑标本阴阳论
编辑天阳无圆气上外生浮升昼动轻燥六府。
地阴有方血下内杀沈降夜静重湿五藏。
夫治病者,当知标本。以身论之,则外为标,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故六府属阳为标,五藏属阴为本,此藏府之标本也。
又五藏六府,在内为本,各藏府之经络,在外为标,此藏府经络之标本也。更人身之藏府、阴阳、气血、经络,各有标本也。
以病论之,先受病为本,后传流病为标。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邪气滋甚,其病益畜。若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虽病有十数证,皆去矣。
谓如先生轻病,后滋生重病。亦先治轻病,后治重病。如是则邪气乃服。盖先治本故也。
若有中满,无问标本,先治中满,谓其急也。若中满后,有大小便不利,亦无问标本,先利大小便,次治中满,谓尤急也。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满三者之外,皆治其本,不可不慎也。
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此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是也。治法云,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从前来者,为实邪也,当泻其子火也。然非直泻其火。十二经中,各有金、水、木、火、土,当木之分泻其火也。故标本论云,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既肝受火邪,先于肝经五穴中泻荥心、行闲穴是也。后治其标者,于心经五穴内泻荥火、少府穴是也。以药论之,入肝经药为引,用泻心火药为君,是治实邪病也。
假令肝受肾邪。是从后来者为虚邪,当虚则补其母。故标本论云,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既受水邪,当先于肾经涌泉穴中补木,是治其标。后于肝经曲泉穴中泻水,是治其本。此先治标者,推其至理,亦是治其本也。以药论之,入肾经药为引,用补肝经药为君是也。
用药法象
编辑天有阴阳,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上奉之。
此温、凉、寒、热四气是也。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
地有阴阳,金、水、木、火、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此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皆象于地。辛、甘、淡者,地之阳,酸、苦、咸者,地之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
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醎、气寒是也。
轻清成象〈味之薄者茶之类。〉。本乎天者亲上。重浊成形〈味之厚者大黄之类。〉。本乎地者亲下。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藏府中之阴阳,则藏为阴,府为阳。肝、心、脾、肾、肺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
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为施鍼石也。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药象阴阳补泻之图
编辑脾不主时于四季,末各旺一十八日,乃坤土也。生化十一藏,受胃之业,乃能生化也。
File:ITKC GO 1522A 002 0066 010.jpg주-D001
子。肾,沈藏。黄芩、黄连、黄蘗、大黄、苦参、防己、葶苈之类。正秉天之气味,寒水之化浮沈也。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复。<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60_24。GIF">醎热泻。丑。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临。<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58_24。GIF">自子至卯为阴,乃阴中之阳药应之,味之薄者是也。寅。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泰。<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57_24。GIF">辛温补。卯。肝,升生。柴胡、升麻、葛根、川芎、羌活、独活、防风、细辛、稿本、蔓荆子之类。自地而升天,味薄者也。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大壮。<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25_24。GIF">酸凉泻。辰。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大。<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09_24。GIF">自卯至午为阳,乃阳中之阳药应之,气之厚者是也。巳。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干。<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01_24。GIF">醎热补。午。心,浮长。附子、乌头、良姜、干姜、桂、红豆之类。正秉火之气味,火之化浮散下。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姤。<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05_24。GIF">甘寒泻。未。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遁。<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07_24。GIF">脾。自午至酉为甘补阳,乃阳中之主化。阴药应之,气苦泻之薄者是也。申。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否。<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08_24。GIF">酸凉补。酉。肺,降收。泽泻、猪苓、瞿麦、木通、通草、灯草、琥珀、车前子之类。自天而降地,气薄者也。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观。<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40_24。GIF">辛温泻。戌。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剥。<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56_24。GIF">自酉至子为阴,乃阴中之阴药应之,味之厚者是也。亥。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坤。<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64_24。GIF">苦寒补。苦药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药平降。苦寒泻湿热,苦甘寒泻血热。
用药升降浮沈补泻法
编辑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肝胆之经,前后寒热不同,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
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凉寒热补泻,各从其宜。〈逆从互换,入求责法。〉
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
肾膀胱。〈味〉苦补醎泻。〈气〉寒补热泻。
五藏更相平也,一藏不平,所胜平之,此之谓也。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居。又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将行,常有天命矣。
五方之正气味
编辑东方甲风、乙木,其气温。其味甘,在人以胆、肝应之。
南方丙热、丁火,其气热。其味辛,相火包络重之,在人以小肠、心、三焦、包络应之。
中方戊湿。故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应之。
西方庚燥、辛金,其气凉。其味酸,在人以大肠、肺应之。
北方壬寒、癸水,其气寒。其味苦,在人以膀胱、肾应之。
人乃万物中一也,独阳不生,独阴不长,须禀两仪之气而生化也。垂世立教,不能浑说,必当分析。
以至理而言,则阴阳相附不相离,其实一也。呼则因阳出,吸则随阴入。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此上说明补泻用药之一也。
故曰,主病者为君。用药之机会,要明轻清成象,重浊成形。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其天真,清中浊者,荣华腠理,浊中清者,荣养于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
故至真要略大论云,五味阴阳之用,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咸味涌泄为阴。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耎,或坚,各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柰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云云]。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
劳者温之。结者散之。
留者行之。燥者润之。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
惊者平之。上之下之。
摩之浴之。薄者劫之。
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本体也。
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方制君臣,何谓也。曰,主病之为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帝曰,三品何谓。岐伯曰,以明善恶之殊贯也。〈卫生宝鉴此下云,凡药之所用者,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主病者为君。假令治风者,防风为君,治上焦热,黄芩为君,中焦热,黄连为君,下焦湿热,防己为君,治寒,附子之类为君。看兼见何证,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本草说上品药为君,各从其宜。〉
药象气味主治法度
编辑升麻。〈苦平微寒。〉此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行经药也。若补其脾,非此药为引用,行其本经,不能补此二经。若得葱白、香白芷之类,亦能走手阳明、太阴,非此四经,不可用也。能解肌肉闲热,此手足阳明经伤风之的药也。
槐实。〈微苦寒。〉利胸中气,消鬲上疾。
天南星。〈苦平。〉治形寒饮冷伤肺,风寒痰嗽。
石膏。〈大寒甘辛。〉治足阳明经中热,发热恶热,燥热,日晡潮热,自汗,小便滑赤,大渴引饮,身体肌肉壮热、苦头痛之药,白虎汤是也。善治本经头疼,若无已上证勿服。多有脾胃虚劳形体病证,初得之时,与此有馀证仝,医者不识而误与之,不可胜救也。
知母。〈大辛寒又苦寒。〉泻足阳明经火热圣药也。之寒,益肾水,膀胱除烦热,止消渴,治胸热劳热,补中益气,止嗽,润心肺,镇惊悸。
郁李仁。〈甘润。〉治大便气结燥涩滞不通。七圣元中用专治气燥。
大麻子仁。〈辛甘润。〉治风燥大便不通。
皂角子仁。〈辛燥润。〉其性得湿则滑,亦治风在肠中,为燥结不通。
玄参。〈微苦寒。〉足少阴肾经之君药也。治本经须用。
天麻。〈甘平。〉治风痰眩运头痛。
薄荷叶。〈辛苦。〉疗贼风伤寒发汗,主清利头目。破血利关节,治中风失音,小儿风痰。新病差人不可服之,令虚汗不止。
蓁艽。〈苦辛微温。〉疗风湿痹,寒热邪气,下利小水。治五种黄病,解酒毒。
麻黄。〈苦微温。〉若去节,发太阳少阴汗,不去节,止太阳少阳经汗。
荆芥穗。〈辛温。〉清利头目。
蜀椒。〈辛温大热。〉主欬逆上气,散风邪,温中明目,下乳汁。
茴香。〈辛平。〉主诸瘘霍乱,治脚气,补命门不足,幷肾劳疝气,止膀胱及阴痛,开胃下食,助阳道,理小肠气。
良姜。〈辛大热。〉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解酒毒。
蓬莪茂。〈苦辛温。〉除积聚。
当归稍。〈甘辛温。〉主症癖,破恶血,妇人产后恶物上冲,去诸疮痬,疗金疮恶血,温中润燥,止痛。
阿黎勒。〈苦温。〉主心腹胀满,不下饮食,消痰下气,通利津液,破胸结气,治久痢,疗肠风泻血。
生甘草。〈甘微寒。〉补脾胃不足,能大泻心火,须用之。
京三棱。〈苦平。〉主老癖症瘕块,妇人血脉不调,心腹刺痛,破瘀血,消气胀。
地楡。〈苦甘酸微寒。〉治月经不止,小儿疳痢,疗诸疮,正脓血。衍义云,性沈寒,入下焦,治血热痢疾。
连翘。〈苦寒。〉治寒热,鼠瘘瘰疬,痈疽肿焮,恶疮瘤,结热虫毒,去白虫,主通利五淋,除心藏客热,排脓止痛。
地骨皮。〈苦寒。根大寒,子微寒。〉治表有风实热邪,自汗。
七方大ㆍ小ㆍ缓ㆍ急ㆍ奇ㆍ偶ㆍ复
编辑大。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又云,远而奇偶,制其大服也。大则数少,少则二之。〈肾肝位远,服汤散,不厌频而多。〉
小。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又云,近而奇偶,其制小服也。少则数多,多则久之。〈肺位近,服汤散,不厌频而多。〉
缓。补上治上制以缓,缓则气味薄。又云,治主以缓,缓则治其本。
急。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又云,治客以急,急则治其标。
奇。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又云,君二臣三,奇之制也。阳数奇。
偶。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又云,君二臣六,偶之制也。阴数偶。
复。奇之不去则偶之,是为重方也。七方乃互为体用。
十剂宣ㆍ通ㆍ补ㆍ泄ㆍ轻ㆍ重ㆍ滑ㆍ涩ㆍ燥ㆍ湿
编辑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通可以去滞,木通、防己之属是也。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泄可以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重可以去怯,磁石、铁浆之属是也。滑可以去著,冬葵子、楡白皮之属是也。涩可以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燥可以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湿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
只如此体皆有所属,所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失矣。陶隐居云,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此十种今详之,惟寒热二种何独见遗。
如寒可以去热,大黄、朴硝之属是也。
热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属是也。
今特补此二种,以尽厥旨。
阳盛拒阴
编辑中书粘合公年三十二岁,病脚膝痿弱,脐下尻臀皆冷,阴汗臊臭,精滑不固。省医黄道宁主以鹿茸圆,十旬不减。至戊申春,具录前证,始求于先师。
先师遂诊其脉,沈数而有力。乃曰,公饮醇酒,以膏梁滋火于内,逼阴于外。医见其证,盖不知阳强阴不能密,以致肤革冷而溢泄。以为内实有寒,投以热剂,欲泻其阴而补真阳,真所谓实实虚虚也。其不增剧者为幸矣,复何获效欤。
即处以滋肾圆大苦寒之剂。制之以急,寒因热用。引入下焦,适其病所,泻命门相火之胜,再服而愈。
公以厚礼,更求前药,先师固辞,竟以不受。或问曰,物不受,义也,药既大验,不复与,何也。
曰,夫大寒大热之药,非久服者,惟从权可也。今公之疾,相火炽盛,以乘阴位。故用此大寒之剂,以泻相火而助真阴。阴既复其位,则皮表之寒自消矣。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过用之,则故病未已,新病复起矣。此予之意也。
得效方
编辑集病说
编辑传曰,名不正,则言不顺。病之名状,其类至多,原其所由,似是而非者尤多。若体认之,明辨其所因之的,则何患其多也。
夫伤寒六经之病,足太阳膀胱经,头项强,腰脊痛,无汗。足阳明胃经,身热,目疼,鼻干。足少阳胆经,胸胁痛,耳聋。足太阴脾经,自利,不渴,腹痛。足少阴肾经,口燥,舌干,背恶寒。足厥阴肝经,烦满,寒热,甚则囊缩。
传变不一,或愈或死。愈者多出旬日之外,死则在六七日之闲。
独寒独热亦难治,世号为大病。阳毒之为病,乃阳气独盛,阴气暴绝。阴毒之为病,本因肾气虚寒,或因冷物伤脾胃。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所致。
阳厥,初病身热头痛,至二三日、四五日方发厥,半日却身热。盖热深方能发厥。阴厥,初得病便四肢厥冷,乃阴胜于阳也。厥者阴阳不相顺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厥多热少者,其病为进。或加以上气脚缩,则为六腑气先绝于外也。
至于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下利有微热而渴自愈。中之者,皆因下虚气弱,凌犯霜露,及冒风雪中行所致。
伤风之病在表,在经络中,循经流注,以日传变。中之者,非正顺长养万物之风,乃八方偏邪之风。肥伟人多得之。盖风性紧暴,善行数变。其中人也卒,其眩人也晕,激人涎浮,昏人神乱,所以推为百病长。
伤暑乃三伏时月,炎热大行,草萎河涸,血消气沮之人,偶或伤之。病在顷刻。中之则名中暍,轻则为伤,重则为中。
伤湿乃坐卧卑湿,或为雨露所袭,或汗出衣里渐渍染之。其有中者,乃脾元久虚,或为泄疾。土不制水,因玆而得。复有四气伏于人身,隐微而不知觉,作为百端之病,绵延岁月不已。必须深思,求其所以为病之因。
然人之平居,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下,忧则气沈,思则气结,恐则气怯,惊则气乱。故有所谓七情之病也。
若真气既微,胃气不实,复啖生冷冰雪之属,致肠胃虚寒。或大病未复,便合阴阳,或疲极筋力,饥饱失节,或刻意苦思,尽神度量,叫呼走气,而虚损病所由生也。
精血既衰,脏腑多燥,三焦烦壅,复饵丹石酒醢灸煿,致肠胃蕴毒,而实热病所由生也。
以诸病总而论之,中气有类中风。中风而以中气治之,亦无所伤,中气而以中风药投之,莫不旋踵告毙。
先代医师许学士、张子和以亲故,痛念医之不明。所以惩其弊而见于著述也。
若痎疟之病,未有不由隔季所感风寒暑湿,及饮食劳役瘴疠之气为之。赤白痢疾,古人所谓滞下者是也。究疾之原,无非外感五邪之气,内伤生硬冷热之食,不能克化,致令积滞而成。亦有久虚传变而成。下之不禁,甚者手足不仁,则五脏气将绝于内也。
失血之病十种,走失莫重于此,皆因四气所伤,或调养失宜所致。时疫流行,则当审其春合暖而寒,夏合热而冷,秋当凉而热,冬当寒而煖。是皆六气愆和,而生斯疾。大则流毒天下,小则蔓延一乡一家。必辨其各季所因。不可以寻常微病目之,故重则祸至灭门,轻则病至危笃。
外此观形候听声,而知病之可治不可治。经中所谓视精明者,盖五脏精明聚于目。目精全则目明,神定则视审。审视不了,精明败矣。
又云,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黑在肾,黄在脾,青在肝,黄色不可明,病在胸中。
所谓五色者,乃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白璧之泽,不欲如垩。青欲如苍玉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漆重泽,不欲如炭。五脏精败,寿不久矣。
五声者,脏之音,中之守也。中盛则气盛,中衰则气衰。声如从室中言者,气涩也。言微终日乃复言,是气之夺也。谵妄不避善恶,神明之乱也。郑声言意不相续,阴阳失守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六府强弱,以候形之盛衰。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夺矣。背者,胸之府,背曲肩随,胸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仓廪不藏者,肠胃不固也,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得强者生,失强者死,宜兼而明之。又如五脏已夺,神明不守,声嘶身冷,循衣谵语撮空。
面赤如衃血,白如枯骨,黑如烟煤。面青目白,面黑目白,面黄目青,面赤目白。耳鼻有黑色起入口。耳目颧颊赤者。黑色出于额上发际,直鼻脊两颧上。黑色出天中,下至鼻上颧上。面忽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
目直视,恶风。面黑唇青,面青唇黑,面黑,两胁下满,不能自反转。头目久痛,卒视无所见。阴结阳绝,目精光脱恍惚。阴阳竭绝,目眶陷。
口如鱼口,不能复闭,气出不返。唇反,齿龈干枯。天柱骨倒。指拳挛缩。汗出不流,舌卷黑。发直。发如干麻,善怒。发与眉冲起。爪甲青。大腑自遗不觉。身热,喘息,脐下硬如铁。唇裂,鼻黑,舌根焦。四肢逆冷,汗出如油不流。尸臭不可近。
目睛直视不回,一日。病人健人,黑色或白色起,入目及口鼻,二日。阴阳俱绝,失音不能言,三日半。口张,唇青,人中满,三日。目无精光若土色,不受饮食,四日。面赤目青,六日。面黑目白,爪甲下黑,八日。齿忽变黑,十三日。
肝病皮黑,庚辛日。心病目黑,壬癸日。脾病唇青,甲乙日。肺病颊赤目肿,丙丁日。肾病面肿唇黄,戊己日。
以上俱不可治也。面目黄色起,其病方愈。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面黑目青,面目俱黄,面黑目白,均可治也。
大抵言病,动以百计,虽积万言,莫能尽述。但当留心殷勤学之,博通乃得,不可以粗解一二为是。果某疾而正某名,庶不误投汤剂,则何患病之不瘳矣。
集证说
编辑古之医者有云,外病自经络入,内病自五脏郁发。然当求所以证验,庶无差失。
如伤寒有阴阳表里。阳证多语,阴证无声,阳证则昼剧,阴证则夜争。阳证似阴,粪黑而脉滑,阴证似阳,面赤而脉微矣。
身重背疼,烦闷狂言,奔走咽痛,身斑斑若锦文,或下利赤黄,多因妄服燥药热味,阳毒是也。背强,腹中绞痛,身如被杖,燥渴呕泄,冷汗郑声,多因脾胃虚寒,重感于寒,阴毒明矣。
阴阳二厥。若阳厥则指爪时温,或畏热,或饮水,或扬手掷足,燥烦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外证多昏愦。阴厥则指爪常冷,足多挛卧,恶寒自引衣盖覆,不饮水,或下利,或清便如常,小便数,外证惺惺而静。
表证多恶寒不渴,发热而身体痛。里证多渴,只恶热而喘满,口燥咽干,手心腋下濈濈汗出,大便鞕,涎赤谵语。
复有伤寒初证,发热恶寒无汗,其色凄惨。复见风则多寒,手足微厥,发热下利。手足温煖者生。手足厥逆,灸不温,证之极矣。
中寒则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或卒然晕倒,吐逆涎沫,手足挛搐,状如暗风。或复燥热伤风,有汗恶风,面色光而不惨。复见寒,手足微温,发热多烦。
其或中者,半身不遂,手足瘫痪,涎潮昏塞,口眼㖞斜,肌肤麻痹。归于六腑者,特为偏缓,犹可苟延岁月。归于五脏者,眼闭口开手散,声如鼾睡,遗尿,恶证迭出,朝不及夕。
伤暑,身热恶寒头痛,或烦而渴,眩晕,背寒面垢,或呕或泄。其中入心,使人噎□,昏不知人。入肝则眩晕顽痹。入脾则昏睡不觉。入肺则喘满痿躄。入肾则消渴利小便。
至于伤湿,身重,关节重疼,发热恶寒,大便泄而小便涩,腰脚冷而腿膝浮,或自利不渴。若气不平,中之亦使人半身不遂,口眼㖞斜,涎潮昏塞。
又如七情,喜伤心者,不可疾行,不可久立。怒伤肝者,上气不可忍,热来荡心,短气欲绝不得息。忧伤肺者,心系急,上焦闭荣卫不通,夜卧不安。思伤脾者,气留不行,积聚中脘,不得饮食,腹胀满,四肢怠惰。悲伤心胞者,善忘不识人,置物在处,还取不得,筋挛,四肢浮肿。恐伤肾者,上焦气闭不行,下焦回还不散,犹豫不决,呕逆恶心。惊伤胆者,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说物不意而迫。
凡此七者,证虽不同,本乎一气。脏气不行,郁而不舒,结成痰涎。随气积聚,坚大如块,在心腹闲。或塞咽喉,如粉絮梅核样,咯不出,咽不下,每发欲绝,逆害饮食。
若诸虚损证,则眩晕眼花,鼻多清涕,漩浊遗精,冷滑洞泄,水谷不化,洒淅自汗,呕吐清痰,皆阳虚阴盛也。
诸实热,则五脏积热,口苦咽干,唇裂生疮,肠胃干涩,烦燥喜冷,涎唾稠实,眵泪眼赤,或遍体痈痬。
至于总说,则痎疟证惟多。先寒后热名寒疟。先热后寒名温疟。但热不寒名暑疟。寒热身重,烦疼胀满名湿疟。寒多不热名牝疟。
若一日一发则易愈,二日一发犹可,三日一发则难痊。且斯疾俗在忌医之列。然得其所因,何忌其难。
时疫证杂发热。腰痛强急,脚缩不伸,胻中欲折,目中生花,或涩涩增寒复热,名曰温疫。身体颤棹,不能自禁,或肉热口干舌破,咽塞声嘶,名曰燥疫。头重颈直,皮肉强痹,或蕴而结核,起于咽喉颈项之侧,布热毒于皮肤分肉之中,名曰寒疫。乍寒乍热,损肺伤气,暴嗽呕逆,或体热发班,喘咳引气,名曰湿疫。
四时之感,其证百端,皆当因其时而详辨则得之。喘急为患,吐痰续续则生,自汗谵语,目直视则亡。
失血诸证,有暴吐、鼻衄、泄出,或一二升至斗馀者。因感四气流传经络,阴阳相胜,或怒气伤肝,风入肠胃。故血得寒则凝泣,得热则淖溢。各随脏腑经络涌溢,凝停胸胃。因即满闷,或吐或衄或泄下。复有咳嗽中见红丝者,为难愈。无故忽然泻下黑血,名心绝。
痨瘵之证,得之者多讳而未肯求医。殊不知其根有虫啮其心肺,可不深忧。
中蛊毒之候,令人心腹绞痛,如物啮状,吐下血如烂肉。若欲验其证状,先令病人唾于水中,若沈即其实矣。
痟渴与漩浊为邻。慎莫作疽疮等证,鲜有安之日矣。
至于下痢,身凉,能食,小便通,易安。体热多汗,渴甚小便不利,或手足厥冷,灸不温,兼微喘不食者,死。
二便秘涩之证,暂秘,小漩还有点滴利者,易愈。若秘日久,膨上心胸切痛,气促身冷,面色黑,前后俱无,名曰气实,转盻而殂。
胀满得之未久,或胀或消,腹皮稍软,不泄不喘,随治随瘥。若脐心突起,利后复胀急,久病羸乏,喘息不得安,名曰脾肾俱败,无有愈期。
肿满善证,男从上肿下,女从下肿上。所患未久,利漩退肿定喘则愈矣。若证不善,则手足盘骨肿,脐与掌心俱凸,嗽咳失声,青筋纹横肚上,及爪甲青卒肿,头面苍黑,呕吐头重,岂复能救。
霍乱一证犹为卒暴之最。盖人之起居无常,摄调不善,挥霍之至,便至变乱。闷绝不救,甚为可畏。临深履薄,纵蹈虎尾,不足以谕其危。
其如厉风,名大风恶疾。故其色败皲裂,痬溃眉面,白皮如蛇蜕。久则鼻梁阘坏。又名风癞,十无一生。
若症瘕之为病,症者坚也,坚则难破。瘕者假也,假物成形,能动者是。
至于蛟龙蛇鳖肉发虱米之证,初非定名。偶因食物相感,而致斯患。
梦寐不祥,多生恐怖,为崇惑证矣。吁,内外之证,其发万端,皆须细辨。且顷刻之变无定,一有所作,其可忽诸。
集治说
编辑尝谓用药如用刑。一有所误,人命系焉。故书曰,言之非艰,行之惟艰。如张仲景伤寒一百一十三方,犹缺其一,三百九十七法,偻指未即周知,盖谓此也。
夫处方大法,则有七方十剂。七方者,奇方、耦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复方。十剂者,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然积学而用之则可矣。
伤寒之病,太阳属膀胱,非发汗则不愈。必用麻黄之类,盖其性能通阳气,却外寒也。阳明属胃,非通泄不能愈。须用大黄、芒硝以利之。少阳属胆,无出入道。柴胡、半夏能利能汗,佐以黄芩则解矣。太阴属脾。性恶寒湿,非干姜、白术不能燥。少阴属肾。性畏寒燥,非附子不能温。厥阴属肝。藏血养筋,非温中之药不能润。
外此有汗、下、吐三法,毫厘不可差误。经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故在表宜汗,在里宜下,在胸宜吐,半表半里宜和解,表里俱见,随证渗泄,无表里证,则宜下之。
下利清谷,身体痛,急当救里。身体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身热不渴为表有热,清而烦闷为里有热。伤寒见风,大青龙汤为治之最。阳毒内外结热,轻则白虎汤,重则承气汤之属。阳厥亦用。
舌卷焦黑,鼻中如烟煤,非水渍法不可。阴毒疾势困重,面黑四肢厥冷,则理中汤、四逆汤投之。未效则灼艾法惟良,复以葱熨法佐之。阴厥同此法治之。
发热下利,白头翁汤、黄连阿胶圆最为的切。
中寒则急捏置煖室,燃以薪火向之,令通身煖透。或置于热炕上,令有力人扶策,仍以手附火或入怀令热。亟摩病人手足胸腹闲。续用姜附汤倂服,若犹未省,则依上法灸。
伤风主治之法,汗出恶风者当解其肌。里证虽具,恶风未罢,亦须先解其外也。伤风见寒,大青龙汤均为调理。中风昏闷,先须通关散探鼻,令喷嚔,次以苏合香圆行其气。仍须分辨冷热为治,不可混滥。五脏正中者,迅雷不及掩耳。手足偏中者,但徐服顺气踈风豁痰等药,不宜用大风药。急治则不得尽其天年。其有牙关紧闭,亦用通关散搐鼻,喷嚔即开矣。
伤暑者,暑气耗血,消气,生痰。速用解暑之剂,仍啜热汤,得汗即甦。若中之者,急扶在阴凉处,不可与冷。当以布巾衣物,蘸热汤熨脐中及气海,以汤淋布上令透彻。脐腹暖即渐醒矣。如仓卒无汤处,则掬道上热土置脐上。以多为佳,冷即易之。古法,道途无汤,即掬热土于脐中。仍拨开作窝,令人溺其中以代汤淋。续与解暑毒药,倂急嚼生姜一大块,冷水送下。如已迷闷,则嚼大蒜一二瓣,冷水送下。如不能嚼,即用水硏,灌之,立甦。但遇无汤处,则嚼生葱二寸许,津咽下,可抵饮水二升。
伤湿中湿,只宜利小便,忌不得以火攻,幷转利之。若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七情之患,惟当利气豁痰,宽中进食。仍须怡养,以温平之药调之。如宿血滞气停凝,结为症瘕。腹中坏块坚硬作楚,当以破气药伐之。
或以类相从。如败梳治虱瘕,铜屑治龙瘕,曲蘖治米瘕,石灰治发瘕等类,所谓医者意也。
气积膨痛至甚,或有热痞结聚,须宣泄之。
虚损为治,宜大作汤剂。峻补者,乌、附、天雄、姜、桂之属不可无。润补者,鹿茸、当归、苁蓉之类安可缺。清补则天门冬、麦门冬、人参、地黄之类宜用也。
至于诸热为治,有泛热,有实热。泛热者,荆芥、薄苛、栀子、黄芩等投之,正其所宜。实热者,非大黄、芒硝则不能效。
若夫总说为治之备要,如南北风土之殊,人物厚薄之异。
北方土厚水深,水性沈下,人体多实而少虚。且所飡无非肉面,寒则衣重裘,坐煖炕。若有所治,则宜多以清凉之剂。
如南方用大黄、巴豆之属,其分两皆当倍而用之。或用水渍法,或寻甜水一二瓯饮之即甦。闲有所禀稍弱,不自保惜,劳役致虚,则亦但当润补之,无有不愈。
南方属火,火性轻炎,人体多虚而少实。况所食不过蔬食而已。必须投以温和之药以调之。其有习尚北方之风,置酒终日,非至醉不已,烧煿肥鲜,恣其厌饫,偶有所患,亦须以平昔所禀。施以凉剂,然虚者亦不可妄施。
痎疟热多者,投以半冷半热解散,分阴阳减寒热之剂。度其所作之日,先一时进以抵截之药,去其痰水,则收效矣。寒多者,投以半生半熟壮脾进食之剂。次以抵截之药,则痰癖去而疾愈矣。犹须令其戒慎饮食,谨起居,则无复攻之患。若久疟而复作,虚浮不食者,未之有瘳。
时疫之治,须以时斟酌,不可偏执。治之者须辨其所因,而投之以药。不可以日满自差,遂至枉亡,良可太息。至于病愈,必须汤食竞进,折其毒势。不可令病气攻人,则屏息矣。
或有云,斯疾之召,或沟渠不泄,秽恶不修,薰蒸而成者。或地多死气,郁发而成者。或官吏枉抑怨讟而成之者。可于州治六合处,穿地深至三尺,阔亦如之。取净沙三斛,实之,以醇酒三升沃其上,俾使君祝之。斯亦消除疫疠之良术,故倂记之。
喘急,虚者,升降镇坠,热者,清心凉肺,未有不愈。下痢感于四气者,先须随其所感解散,分利阴阳。次须辨其冷热,手足和煖则为阳,中和之剂可用。手足厥冷则为阴,温燥之药可行,无不切效。
大法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滑者涩之,闭者通之,有积者推之。热则凉之,冷则温之,冷热不调者平之。
失血,明其所因,辨其冷热。如血下鲜红,则治以清和,纯下瘀色,则当温养。
二便秘,则须润滑以行之。
胀满则须正气,以虚实平治之。肿满实者利水。虚者壮脾元,兼用消浮等剂,自有奇效。仍须戒咸断欲,庶不再复。
霍乱,须明辨虚实所因,亟治无迟。迟则殒命。至于干霍乱,则犹为难治也。
三痟治法滋肾为主,抑心火兼之。然须多服汤圆,俾水升火降,而引饮无度,莫之见矣。
真心痛者,手足青至节,不在治疗之数。真头痛者,上穿风府,陷入泥丸,非药能愈。
金疮主治,备见后科用药之工,诚可嘉叹。
中蛊毒之法,以败鼓皮烧灰为末,饮服一匕,则病人自呼蛊家姓名。可语,令呼唤将去,则愈矣。
瘵疾一染人,当其未深入之时,则宜先取其虫。不尔,则损于心肺。盖心主血,肺主气,人身舍气血之本,其能生乎。取虫而后,相忘世虑,和以润养药食,庶几可瘳。伤晩则不及也。
魇寐、产乳、自缢、压、溺诸暴绝,须平时熟记后所载治法,倂产蓐一科。临用庶不仓惶,应验在顷刻闲。不然,则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是也。
厉风初发,则宜宣泄,风毒去而病渐愈矣。久之,惟当幽隐林泉,依法亟治,庶乎可愈。不惟愈疾,亦或可因此而至仙道矣。
或为祟害,若移精变气,祝由不可,则宜外寻禁避厌禳法以除之。
外此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幷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生候尚存,形色不改,病未深入腠里,针药及时,能将息调理,委以良医,病无不愈。
至于五味,亦可对治五脏之病。肝酸,心苦,脾甘,肺辛,肾醎,用之中病则止。过则酸走筋,醎走血,辛走气,苦走骨,甘走肉,则无益矣。
又如以所宜而治者,肺燥咳嗽,嚼芝麻,啖油饼。疟疾脾冷,糟鲤鱼、糟藏瓜。久冷痢,野鸡芫饨等类是也。瓜果亦可随冷热施之,愈疾必矣。
若夫炮制之法,又当以相需、相合、相反、相恶。相恶者,以桂得葱而软,相合者,磁石引针,相反者,大戟、芫花等反甘草之类也,相恶者,如牛黄忌龙骨是也。
且方中各有避忌,此亦举其略。或以甘草击起芫花之性而用者,犹在斟量。更须甄别药味新陈,选择州土所生,采取时月,分君臣佐使,俾分两无差,灸煿炮爁,精虔不苟,斯为治之善矣。
其有自恃己长,不肯访问,以意臆度,攻寒以寒,疗热以热,妄施一匕,邀为己功。偶或中之,实非的见,不过侥幸于万一。其或不中,则十手所指,十目所视。所谓一瓯之药误入于咽,五脏俱裂,生可再复。可不戒之。
况医者人之司命,有病急召,慎勿以远近寒暑而拒之。若至病家,尤须敬谨,勿为他务,以败正事。给药亦量其多寡,表汗宜四。吐下宜一,加二极矣。补药愈多愈效,馀则随证为之轻重,明批汤引。病若未愈,嘱其再来,庶病可瘳而治有方矣。
仆少而学之,长而行之,所谓治病之道,尽在是矣。〈古云,凡日治病,推其所因。生死预定,方为医人敬之。〉
卫生宝鉴一
编辑春服宣药辨
编辑戊申春,先师东垣老人论春月奉生之道。月令云,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夭殃。毋孩虫胎夭飞鸟,毋伐山林。又云,祭先脾。孟春行冬令,则首种不入,行秋令,则民大疫。
故国有春分停刑之禁,十二经有取决于胆之戒。仲景云,大法春宜吐。故少阳证禁下,宜小柴胡汤和解之。少阳用事,万物方生,折之则绝生化之源。此皆奉生之道也。有假者反之,且春初服宣药者,迺伐天和而损脾胃。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予因演先师之论,著为此论。
世传宣药,以牵牛、大黄之类,或丸或散。自立春后,无病之人服之,辄下数行。云,凡人于冬三月,厚衣煖食,又近于火,致积热于内。春初若不宣泄,必生热疾。又云,解三焦积热,去五脏馀毒。殆无此理。
方冬严气凝寒,厚衣煖食近火,所以敌天气之寒也。冬裘夏葛,冬饮汤而夏饮水,皆自然之道。何积热于内而生疾乎。且阴阳偏胜则疾,果三焦积热,是阳亢阴绝,岂有得生之理哉。
故难经云,腑病易治,脏病难愈。邪气中脏,病之极矣。今言五脏俱有邪毒,则神将何依。
内经亦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又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适寒温,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邪僻不至。
又曰,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当少阳用事,万物向荣。生发之时,惟当先养脾胃之气,助阳退阴,应乎天道,以使之平。
今反以北方寒水所化,气味俱厚,苦寒之剂投之。是行肃杀之令于奉生之月。当升反降,伐脾胃而走津液,使营运之气减削。其不能输精皮毛经络必矣。奉长之气从何而生,脏腑何所以禀受。脾胃一衰,何病不起。此诛罚无过,是谓大惑。无病生之,有病甚之。
所谓春服宣药者,自轩岐而下,历代明医俱无是说。呜呼,此理明白,非难知也。世多雷同,莫革其弊,深可痛哉。凡有志保生者,但以圣贤之言为准,则可免疑悮之悔,夭折之祸矣。
革春服宣药歌
编辑天与圣人同一体,长养万物不言利。
黄帝内经福万世,惟恐生民触邪气。
调神四气谨依行,身体康强无病滞。
去圣逾远医道衰,谁解非非而是是。
初春宣药服寒凉,无故令人遭疫疠。
肠鸣腹痛下数行,脾土既衰复损胃。
周身百脉失经常,安乐身中强生事。
少阳用事物向荣,一夜风霜反凋弊。
春不生荣秋不收,奉养之气从何至。
四时失序化难成,血气一衰神不炽。
主明下安养生昌,心不明时灾患继。
哀哉此理久不明,故以言理革其弊。
保生君子勿他求,当向内经求圣意。
无病服药辨
编辑谚曰,无病服药,如壁里安柱,此无稽之说,为害甚大。夫天之生物,五味备焉,食之以调五脏。过则生疾。
故经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又曰,五味入胃,各遂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辛先入肺,苦先入心,甘先入脾,咸先入肾。久而增气,气增而久,夭身之由也。
又云,酸走筋,辛走气,苦走骨,醎走血,甘走肉。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
至于五谷为养,五菓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食之,补精益气。倘用之不时,食之不节,犹或生疾。况药乃攻邪之物,无病而可服焉。
圣济经曰,彼修真者,蔽于补养,轻饵药石。阳剂刚胜,积若燎原,为消狂痈疽之属,则天癸竭而荣涸。阴剂柔胜,积若凝冰,为洞泄寒中之属,则真火微而卫散。一味偏胜,一脏偏伤,一脏既伤,四脏安得不病。
唐孙思邈言,药势有所偏胜,令人脏气不平。
裴潾谏唐宪宗曰,夫药以攻疾,非朝夕常用之物。况金石性酷烈有毒。又加炼以火气,非人五脏所能禁。
至于张皋谏穆宗曰,神虑清则气血和,嗜欲多而疾疢作。夫药以攻疾,无疾不可饵。
故昌黎伯铭李子之墓曰,余不知服食说自何世起,杀人不可计。而世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今直取目见亲与之游,而以药败者六七公,以为世诫。工部尚书归登、殿中御史李虚中、刑部尚书李逊、弟刑部侍郞建、襄阳节度使工部尚书孟简、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卢植、金吾将军李道古。
今又复取目见者言之,僧阎仲章服火炼丹砂二粒。项出小疮,肿痛不任,牙痒不能嚼物。服凉膈散半斤,始缓,后饮酒辄发。药以寒凉之剂则缓,终身不愈。
镇人李润之身体肥盛,恐生风疾。至春,服搜风丸月馀,便下无度,饮食减少,舌不知味,口干气短,脐腹痛,足胫冷,眩运欲倒,面色青黄不泽,日加困笃。乃告亲知曰,妄服药祸,悔将何及。后添烦躁喘满,至秋而卒。
张秀才者,亦听方士之说,服四生丸。推陈致新。服月馀,大便或溏或泻,饮食妨阻,怠堕嗜卧,目见黑花,耳闻蝉声,神虚头旋,飘飘然身不能支。至是方知药之悮也。遂调饮食,慎起居,谨于保养三二年闲。其证犹存,逾十年后方平复。
刘氏子闻人言腊月晨,饮凉水一杯,一月,至春而无目疾。遂饮之,旬馀,觉腹中寒痛不任,咳嗽呕吐,全不思食,恶水而不欲见,足胫寒而逆。医以除寒燥热之剂急救之,终不能效。
此皆无故求益生之祥,反生病焉,或至于丧身殒命。壁里安柱果如何哉。且夫高堂大厦,梁栋安,基址固,坏涂毁墍,柱于壁中,甚不近人情。
洁古老人云,无病服药,乃无事生事。此诚不易之论。人之养身,幸五脏之安泰,六腑之和平,谨于摄生。春夏奉以生长之道,秋冬奉以收藏之理。饮食之有节,起居而有常,少思寡欲,恬憺虚无,精神内守。此无病之时,不药之药也。噫,彼数人者,既往不咎矣,后人当以此为龟鉴乎。
古方名实辨
编辑仲景以小柴胡治少阳证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盖柴胡味苦平,行少阳经。黄芩味苦寒为佐,治发热口苦。生姜辛温,半夏辛热,治发寒而呕。人参甘温,安胃和中。大枣甘平温,和阴阳,调荣卫,生津液,使半表半里之邪而自解矣。
大承气汤治阳明本实,痞满燥实。枳实苦微寒,泄痞。厚朴苦温,除满。芒硝辛寒,润燥。邪入于府而作热实,以大黄苦寒下之。酒制者为因用,热散气升而作汗解矣。因以承气名之。
钱仲阳以升麻汤治小儿寒暄不时,阳明经受邪,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及疮疹未发,发而不匀。升麻苦平,葛根甘平,解散外邪。甘草甘温,芍药酸微寒,调和中气,拒邪不能伤其里。
白术散治小儿阳明本虚,阴阳不和,吐利后而亡津液,虚热口干。人参、甘草、白术甘温,和中补胃。藿香、木香,辛温芳馨,可以助脾。茯苓甘平,分阴阳而导其湿。葛根甘平,倍于众药,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液而解肌热。
局方中四物汤,调荣养卫,益气滋血。当归辛温,熟地黄甘温,能滋血。川芎辛温,白芍药味酸微寒,能养气。盖血为荣,气为卫,四物相合,故有调益滋养之实。
黄芪建中汤治面色痿黄,脐腹急痛。脾胃不足者,肝木乘之也,木胜其中,土走于外,故痿黄见于面。难经曰,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黄芪、甘草甘温,能补脾土。芍药之酸,能泻肝木。水挟木势,亦来侮土,故作脐腹急痛。官桂辛热,散其寒水。生姜、大枣、饴糖,辛甘大温,益气缓中。又与脾胃行其津液,以养四脏,建脾制水,补子泻鬼。使四脏各安其气,必清必净,则病气衰去。建中之名,亦不诬矣。右数方,药证相对,名实相辅,可垂法于世。
近世用双解散治风寒暑湿,饥饱劳逸,殆无此理。且如风邪伤卫,必自汗而恶风,寒邪伤荣,必无汗而恶寒。
又云,伤寒伤风,其证不同。中暑自汗,必身热而气虚。中湿自汗,必体疼而沉重。且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一往一来,未有齐至者也。饥则损气,饱则伤胃,劳则气耗,逸则气滞,其证不同,治法亦异。
盖劳者温之,损者补之,逸者行之,内伤者消导之。今内外八邪,一方治之,有此理乎。内经云,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内者内治,外者外治。故仲景云,且除其表,又攻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其是之谓欤。
如搜风丸、袪风丸,有搜风袪风之名,无搜风袪风之实。百解散亦此类也。谚云,看方三年,无病可医。疗病三年,无药可用。此亦名实不相辅故也。
噫,去圣逾远,其术晻昧,人自为法,无可考评。昔在圣人,垂好生之德,著本草,作内经。仲景遵而行之,以立方,号群方之祖。后之学者,以仲景之心为心,庶得制方之旨。
方成弗约之失
编辑丁巳冬十月,予从军回至汴梁,有伶人李人爱谓予曰,大儿自今岁七月闲,因劳役渴,饮凉茶及食冷饭。觉心下痞,请医治之。医投药一服,下利两行,其证遂减。不数日,又伤冷物,心腹复痞满,添呕吐恶心。饮食无味,且不欲食,四肢困倦,懒于言语。
复请前医诊视。曰,此病易为,更利几行即快矣。遂以无忧散对,加牵牛末,白汤服。至夕,腹中雷鸣而作阵痛。少焉,既吐又泻,烦渴不止。饮冷无度,不复能禁,时发昏愦。
再命前医视之。诊其脉,不能措手而退。顷之冷汗如洗,口鼻气渐冷而卒矣。小人悔恨无及。敢以为问。
予曰,未尝亲见,不知所以然。既去,或曰,予亲见之。果药之罪欤而非欤。
对曰,此非药之罪,乃失其约量之过也。夫药用之无据,反为气贼。内经云,约方犹约囊也。囊满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气弗俱。故仲景以桂枝汤,治外伤风邪,则曰,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大承气汤下大满大实,则曰,得更衣,止后服,不必尽剂。其慎如此,此为大戒,盖得圣人约囊之旨也。
治病必求其本,盖李人以俳优杂剧为戏,劳神损气而其中疹然。因时暑热,渴饮凉茶,脾胃气弱,不能运化而作痞满。以药下之,是重困也。加以不慎,又损其阳,虚而复伤,伤而复下。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此仲景所谓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如是则非失约量之过而何。故内经戒云,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下工不可不慎也。
灸之不发
编辑国信副使覃郞中,四十九岁,至元丙寅春,病脐腹冷疼,完谷不化,足胻寒而逆,皮肤不仁,精神困弱。诊其脉,沈细而微。
遂投以大热甘辛之剂,及灸气海百壮,三里二穴各三七壮,阳辅各二七壮。三日后,以葱熨灸,疮皆不发。复灸前穴,依前壮数,亦不发。十日后,疮亦更不作脓,疮口皆干。
癸丑岁初,予随朝承应,冬屯于瓜忽都地。面学鍼于窦子声先生,因询穴腧。曰,凡用鍼者,气不至而不效,灸之亦不发。大抵本气空虚,不能作脓,失其所养故也。更加不慎,邪气加之,病必不退。异日因语鍼灸科,忽教授,亦以为然。
至元戊辰春,副使除益都府判。到任未几时,风疾,半身麻木,自汗恶风,妄喜笑,又多健忘,语言微涩。
医以续命汤复发其汗,津液重竭,其证愈甚。因求医还家,日久神气昏愦,形容羸瘦,饮食无味,便溺遗失,扶而后起,屡易医药,皆不能效。因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今因此病,而知子声先生之言矣。
或云,副使肥甘足于口,轻暖足于体,使令足于前,所为无不如意。君言失其所养何也。
予曰,汝言所养,养口体者也,予论所养,养性命者也。且覃氏壮年得志,不知所养之正。务快于心,精神耗散,血气空虚,因致此疾。
灵枢经云,人年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血气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踈,华荣颓落,发颇班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始衰,皮肤已枯。八十岁肺气衰,魄魂散离,故言善悮。九十岁肾气燋,脏枯,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盖精神有限,嗜欲无穷。轻丧性命,一失难复,其覃氏之谓欤。
脱营
编辑䟽五过论云,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镇阳有一士人,躯干魁梧而意气雄豪,喜交游而有四方之志。年逾三旬,已入任至五品,出入从骑塞途,姬侍满前,饮食起居,无不如意。
不三年,以事罢去。心思郁结,忧虑不已,以致饮食无味,精神日减,肌肤渐至瘦弱,无如之何。遂耽嗜于酒,久而中满,始求医。
医不审得病之情,辄以丸药五粒,温水送之,下二十馀行。时值初秋,暑热犹盛,因而烦渴,饮冷过多。遂成肠鸣腹痛而为痢疾,有如鱼脑,以至困笃。
命予治之,诊其脉,乍大乍小。其证反复闷乱,兀兀欲吐,叹息不绝。予料曰,此病难治。启玄子云,神屈故也。以其贵之尊荣,贱之屈辱,心怀慕眷,志结忧惶。虽不中邪,病从内生,血脉虚减,名曰脱营。
或曰,愿闻其理。黄帝鍼经有曰,宗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脉,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终而复始,常营无已,是为天地之纪。故气始从手太阴起,注于阳明,传流而终于足厥阴。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于是复注手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
故日夜气行五十营,漏水下百刻,凡一万三千五百息。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
今病者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阻。暴喜伤阳,暴怒伤阴,喜怒不能自节。盖心为君主,神明出焉,肺为相辅,主行荣卫,制节由之。主贪人欲,天理不明,则十二官相使,各失所司,使道闭塞而不通。由是则经营之气脱去,不能灌漑周身,百脉失其天度,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何疑之有焉。
下工绝气危生
编辑丁巳予从军至开州。夏月,有千户高国用谓予曰,父亲年七十有三。于去岁七月闲,因内伤饮食,又值霖雨,泻痢暴下数行。医以药止之,不数日,又伤又泻。止而复伤,伤而复泄。至十月闲,肢体瘦弱,四肢倦怠,饮食减少,腹痛肠鸣。
又以李医治之,处以养脏汤。治之数日,泻止,后添呕吐。
又易以王医。用丁香、藿香、人参、去白橘皮、甘草同为细末,煎生姜,数服而呕吐止。延至今正月闲,饮食不进,扶而后起。又数日,不见大便。
予问医曰,父亲数日不见大便,何以治之。医曰,老官人年过七旬,气血衰弱。又况泻痢半载,脾胃久虚,津液耗少。以麻仁丸润之可也。
众亲商议,一亲知曰,冯村牛山人,见证不疑,有果决。
遂请治之,诊其脉,问其病证,曰,此是风结也。以搜风丸百馀丸服之,利下数行而死。予悔恨不已。敢以为问。
予曰,未尝亲见,将何以言。高千户退而去,或者曰,予亲见之,细说其证。
予曰,人以水谷为本。今年高老人久泻,胃中津液耗少,又重泻之,神将何依。灵枢经云,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也。不可泻之。泻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少者不复矣。又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绝气危生,其牛山人之谓欤。
冬藏不固
编辑刑部侍郞王立甫之婿,年二十五岁,至元丁卯十一月闲,因劳役忧思烦恼、饮食失节而病。时发躁热,肢体困倦,盗汗湿透其衾,不思饮食。气不足一息,面色青黄不泽。请予治之,具说前证。
诊其脉,浮数而短涩,两寸极小。予告曰,此危证也。治虽粗安,至春必死,当令亲家知之。
夫人不以为然,遂易医,至正月,躁热而卒。异日,立甫同外郞张介夫来,谓予曰,吾婿果如君言,愿闻其理。
予曰,此非难知也。内经曰,主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盖时令为客,人身为主。冬三月人皆惧寒,独渠躁热盗汗。是令不固其阳,时不胜其热,天地时令,尚不能制,药何能为。
冬乃闭藏之月,阳气当伏于九泉之下。至春,发为雷,动为风,鼓坼万物,此奉生之道也。如冬藏不固,则春生不茂,又有疫疠之灾。且人身阳气,亦当伏潜于内,不敢妄扰,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藏之应也。令婿汗出于闭藏之月,肾水已涸,至春何以生木。阳气内绝,无所滋荣,不死何待。二君乃叹息而去。
用药无据反为气贼
编辑北京按察书吏李仲宽,年逾五旬,至元己巳春,患风证。半身不遂,四肢麻痹,言语蹇涩,精神昏愦。
一友处一法。用大黄半斤,黑豆三升,水壹㪷同煮豆熟,去大黄,新汲水淘净黑豆。每日服二三合,则风热自去,服之过半。
又一友云,通圣散、四物汤、黄连解毒汤,相合服之,其效尤速。服月馀,精神愈困,遂还真定,归家养病。亲旧献方无数,不能悉录。又增喑哑不能言,气冷,手足寒。
命予诊视。细询前由,尽得其说。予诊之,六脉如蛛丝细。予谓之曰,夫病有表里虚实寒热不等,药有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君所服药无考凭,故病愈甚。今为不救,君自取耳。未几而死。
有曹通甫外郞妻萧氏,六旬有馀,孤寒无依。春月忽患风疾,半身不遂,语言蹇涩,精神昏愦,口眼㖞斜,与李仲宽证同。予刺十二经井穴,接其经络不通,又灸肩井、曲池。详病时月,处药服之,减半。予曰,不须服药,病将自愈。
明年春,张子敬郞中家见行步如故。予叹曰,夫人病全得不乱服药之力。由此论李仲宽乱服药,终身不救,萧氏贫困,恬憺自如获安。内经曰,用药无据,反为气贼,圣人戒之。
一日,姚雪斋举许先生之言。曰,富贵人有二事,反不如贫贱人。有过恶,不能匡救,有病,不能医疗。噫,其李氏之谓欤。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编辑癸丑春,槀城令张君,年三十有馀,身体丰肥,精神康健,饮食倍于常人。太医王彦实曰,君肥盛如此,若不预服凉药,恐生热疾。张君从之,遂服三一承气汤二两,下利三十馀行。
异日觉阴阴腹痛,且不欲食,食而无味,心下痞满,精神困倦。次添胸膈闭塞,时作如刀劙之痛,稍多食则醋心腹胀,不能消化。以此告予。
予曰,昔君康强,饮啖如常,血气周流,循其天度。十二脏之相使,各守所司,神气冲和,身体太平。君自戕贼,冲气败乱而致病如此,虽悔何及。
予遂以四君子汤甘温之剂,补脾安胃,更加人参、黄芪、升麻,升阳补气。戒以慎起居,节饮食。
服之月馀,胸中快利而痛止,病气虽去,终不复旧矣。未几五旬,中风而死。
灵兰秘典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启玄子云,心不明邪正一,邪正一则损益不分,损益不分则动之凶咎,陷身于羸瘠矣。故形乃大伤。夫主不明则委于左右,委于左右则权势妄行,权势妄行则吏不奉法,吏不奉法则人民失所而皆受枉曲矣。且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本不获安,国将何有宗庙之主。安得不至于倾危乎。故曰,戒之戒之。
张君安危不察,损益不分,妄加治疗,以召其祸,可痛也哉。此既往不可咎,后人当以此为明鉴。
戒妄下
编辑真定钞库官李提举,年逾四旬,体干魁梧,肌肉丰盛。其僚友师君告之曰,肥人多风证,君今如此,恐后致中风。搜风丸其药推陈致新化痰,宜服之。
李从其言,遂合一料,每日服之,至夜下五行。如是半月,觉气短而促,至一月馀,添怠惰嗜卧,便白脓,小便不禁。足至膝冷,腰背沈痛,饮食无味,仍不欲食。心胸痞满,时有躁热,健忘,恍惚不安。
凡三易医皆无效。因陈其由,请予治之。予曰,孙真人云药势有所偏助,令人脏气不平。药本攻疾。无病不可饵。平人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依。君本身体康强,五脏安泰,妄以小毒之剂,日下数行。初服一日,且推陈下行,陈积已去,又何推焉。今饮食不为肌肤。水谷不能运化精微,灌漑五脏六腑,周身百脉。神将何依。
故气短而促者,真气损也,怠惰嗜卧者,脾气衰也,小便不禁者,膀胱不藏也,便下脓血者,胃气下脱也,足胻寒而逆者,阳气微也,时有躁热,心下虚痞者,胃气不能上荣也,恍惚健忘者,神明乱也。
金匮要略云,不当下而强下之,令人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前证所生非天也,君自取之。治虽粗安,促君命期矣。
李闻之惊恐,汗浃于背。起谓予曰,妄下之过,悔将何及。虽然君当尽心救其失。予以谓病势过半,命将难痊,固辞而退。
至秋,疾甚作,医以夺命散下之,躁热喘满而死。内经曰,诛罚无过,是谓大惑。知李君者,盖内经所谓大惑之人也。卫生君子,可不戒哉。
轻易服药戒
编辑何秀才一女子病。其父谓予曰,年十三时,五月闲,因伤冷粉,腹中作痛。遂于市药铺中,赎得神芎丸,服之。脐腹渐加冷疼,时发时止,今逾七八年不已,何也。
答曰,古人云,寒者热之,治寒以热。良医不能废其绳墨,而更其道也。据所伤之物,寒也,所攻之药,亦寒也。重寒伤胃,其为冷痛,岂难知哉。
凡人之脾胃,喜温而恶冷。况女子幼小,血气尚弱,不任其寒。故阳气潜伏,寒毒留连,久而不除也。治病,必先求其本,当用温中养气之药,以救前失。
服之月馀,方愈。呜呼,康子馈药,孔子拜而受之,以未达不敢尝。此保生之重者也。奈何常人命医,拱默而令切脉,以谓能知病否。
且脉者,人之血气,附行于经络之闲。热胜则脉疾,寒胜则脉迟,实则有力,虚则无力。至于所伤何物,岂能别其形象乎。医者不可不审其病源,而主家不可不说其病源。
如何氏女子,不以病源告医,而求药于市铺。发药者亦不审其病源,而以药付之,以致七八年之病,皆昧此理也。孙真人云,未诊先问,最为有凖。东坡云,只图愈疾,不图困医。二公之语,其有功于世大矣。
妄投药戒
编辑高郞中家好收方书,及得效药方。家人有病,自为处治,亦曾有效。中统庚申五月闲,弟妇产未满月。食冷酪,饭苦苣及新李数枚,渐觉腹中痛。
太夫人以自合槟榔丸七十丸服之,至夜,痛尤甚。恐药力未达,又进五十丸。须臾闲,大吐且泻,其痛增极,肢体渐冷,口鼻气亦冷。急求医疗,未至而卒。后太夫人见予,诉其由,曰,天命耶。药之过耶。君试裁之。
予曰,非难知也。凡医治病,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此定法也。人以血气为本,今新产血气皆损,胃气虚弱,不能腐熟生硬物。故满而痛也,复以寒剂攻之。又况夏月阴气在内,重寒相合。是大气入腹,使阴盛阳绝,其死何疑。难经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馀。如此死者,医杀之耳,非天命也。
太夫人然其言。噫,曲礼谓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其慎如此。彼祸已往而不可咎,后之用药者,当以此为戒之。
福医治病
编辑丙辰秋,楚丘县贾君次子,二十七岁,病四肢困倦,躁热自汗,气短,饮食减少,咳嗽痰涎,胸膈不利,大便秘,形容羸削。一岁闲更数医,不愈。
或曰,明医不如福医。某处某医,虽不精方书,不明脉候,看证极多,治无不效,人目之曰福医。谚云,饶你读得王叔和,不如我见过病证多。颇有可信,试命治之。
医至,诊其脉,曰,此病予饱谙矣。治之必效。于肺腧各灸三七壮,以蠲饮枳实丸消痰导滞。不数服,大便溏泄无度,加腹痛,食不进,愈添困笃。其子谓父曰,病久瘦弱,不任其药。病剧遂卒。
冬,予从军回,其父以告予。予曰,思内经云,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泻之则重不足,此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故曰不足补之,此其理也。令嗣久病羸瘦,乃形不足,气短促,乃气不足。病潮作,时嗜卧,四肢困倦,懒言语,乃气血皆不足也。补之惟恐不及,反以小毒之剂泻之。虚之愈虚,损之又损,不死何待。贾君叹息而去。
予感其事,略陈其理。夫高医愈疾,先审岁时太过不及之运,察人之血食布衣勇怯之殊。病有虚实浅深,在经在脏之别。药有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治有缓急因用,引用返正之则。
孙真人云,凡为太医,必须谙甲乙、素问、黄帝鍼经、明堂、流注,十二经、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仲景、叔和诸部经方。又须妙解五行阴阳,精熟周易。如此方可为太医。不尔,则无目夜游,动致颠损。
正五音者,必取师旷之律吕,而后五音得以正。为方员者,以取公输之规矩,而后方员得以成。五音方员,特末技耳,尚取精于其事者。况医者人之司命,列于四科,非五音方员之比。
不精于医,不通于脉,不观诸经本草,赖以命通运达,而号为福医。病家遂委命于庸人之手,岂不痛哉。噫,医者之福,福于渠者也。渠之福安能消病者之患焉。世人不明此理,而委命于福医,至于伤生丧命,终不能悟。此感之甚者也,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