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类聚/卷五
五藏门二○千金方[二]
编辑脾藏脉论
编辑脾主意,脾脏者,意之舍。意者,存忆之志也,为谏议大夫。并四藏之所受。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意者,脾之藏也。口唇者,脾之官。脾气通于口,口和则能别五谷味矣,故云口为戊,舌唇为己。循环中宫上,出颐颊,次候于唇下,回脾中。荣华于舌。外主肉,内主味。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藏。神名俾俾,主藏营〈一作,意。〉。秩禄。
号为意藏,随节应会,故曰脾藏营,营含意。在气为噫,在液为涎。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脾气虚则梦食饮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脾气盛则梦歌乐,体重手足不举。厥气客于脾,则梦丘陵大泽,坏屋风雨。
凡脾藏象土,与胃合,为腑。其经足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其脉,缓,相于夏,王于季夏。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厚也。万物众色不同,故名。曰得福者,广万物悬根,住茎其叶,在巓,蜎飞蠕动,蚑躣喘息。
皆蒙土恩,德则为缓,恩则为迟,故令太阴,缓而迟,尺寸不同。酸咸苦辛,大妙而生,互行其时,而以各行,皆不群行,尽可常服。
土寒则温,土热则凉。土有一子,名之曰金,怀挟抱之,不离其身,金乃畏火,恐热来薰,遂弃其母,逃于水中。水为金子,而藏火神,闭门塞户,内外不通。此谓冬时土失其子,其气衰微。水为洋溢,沈渍其地,走击皮肤,面目浮肿,归于四肢。
愚医见水,直往下之。虚脾空胃,水遂居之,肺为喘浮。肝反畏肺,故下沉没。下有荆棘,恐伤其身,避在一边,以为水流。心衰则伏,肝微则沈。故令脉伏而沈。
上医远〈一作,来。〉占,因转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停其阴阳。喘息则微,汗出正流,肝著其根,心气因起,阳行四肢,肺气亭亭,喘息则安,肾为安声。其味为咸,倚坐母败,污臭如腥。土得其子,即成为山,金得其母,名曰丘矣。
四时之序,逆顺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其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恶者何如?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沉重不举,不及则令九窍壅塞不通,名曰重强。
脾脉来而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平。长夏以胃为本。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脾脉来坚锐,如鸡之啄〈鸡,一作,乌。〉,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真脾脉至,弱而乍踈乍散〈一作,数。〉,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
长夏胃微濡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濡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脾脏营,营舍意。愁忧不解则伤意,意伤则闷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弗营则肌肉濡,肌肉濡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脾死藏,浮之,入缓〈一作,坚。〉,按之,中如覆杯,絜絜状如摇者,死。六月季夏,建未也。坤未之闲,土之位,脾王之时,其脉大,阿阿而缓曰平。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弦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沈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脾,水之陵土,为微邪。虽病即瘥。
右手关上阴绝者,无脾脉也。若少气下利,腹满身重,四肢不欲动,善欧,刺足阳明治阳。
右手关上阴实者,脾实也。若肠中伏伏如坚状,大便难,刺足太阴治阴。
脾脉长,长而弱。来踈去槪〈一作,数。〉。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太阴脉也。
脾脉急甚,为瘈疭。微急,为膈中满,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疾。大甚,为击仆。微大,为脾疝气。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㿗癃。微滑,为虫毒,蛔肠鸣。热涩甚,为肠㿗。微涩,为内溃,多下脓血。
脾脉,抟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耎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骭肿,若水状。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扁鹊曰,脾有病,则色痿黄。实则舌本强直,虚则多癖,善呑注利。其实若阳气壮,则梦饮食之类。
脾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噫,在志,为思。思伤脾,精气并于脾,则饥。音在长夏,病变于音者,取之经,恐惧而不觧,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则病精。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守失,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病先发于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一日之胃,而腹胀,二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病在脾,日昳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静〈素问作,日出甚。王冰云,日中持者,缪也。〉。假令脾病东行,若食雉兔肉,及诸木果实得之。不者,当以春时发,得病以甲乙日也。
凡脾病之状,必身重,善饥,足痿不收〈素问作,善饥,肉痿,足不收。甲乙作,苦饥,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足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脾脉,沈之而濡,浮而虚。腹胀,烦满,胃中有热,不嗜食,食而不化,大便难,四肢苦痹,时不仁。得之房内,月事不来,来而频倂。
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腹苦胀满,体重节痛,大便不利。其脉微缓而长,此为可治,宜服平胃丸,泻脾丸,茱萸丸,附子汤。春当刺隐白,冬刺阴陵泉,皆泻之。夏刺大都,季夏刺公孙,秋刺商丘,皆补之。又当灸章门五十壮,背第十一椎百壮。
邪在脾胃,肌肉痛。阳气有馀,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馀,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馀,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其三里。
有所击仆,若醉饱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脾伤,则中气阴阳离别,阳不从阴。故以三分候死生。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肉𥆧𥆧而短气也。
脾中寒。
脾水者,其人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脾胀者,善哕,四肢急〈一作,实。〉,体重,不能衣〈一作,收。〉。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脾约者,其人大便坚,小便利而反不渴。
脾气弱病,利下白,肠垢,大便坚,不能更衣,汗出不止。名曰,脾气弱。或五液注下,青黄赤白黑。
寸口脉,弦而滑,弦则为痛,滑则为实。痛即为急,实即为踊,痛踊相搏,即胸胁抢急。
趺阳脉,浮而涩,浮即胃气微,涩即脾气衰,微衰相搏即呼吸不得,此为脾家失度。
寸口脉双紧,即为入,其气不出,无表有里,心下痞坚。
趺阳脉,微而涩,微即无胃气,涩则伤脾。寒在于膈,而反下之,寒积不消,胃微脾伤,谷气不行,食已自噫。寒在胸膈,上虚下实,谷气不消,为秘塞之病。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为阳,其气长,迟则为阴,荣气促〈一云,不足。〉。荣卫俱和,刚柔相得,三焦相承,其气必强。
趺阳脉,滑而紧,滑则胃气实,紧即脾气伤。得食而不消者,此脾不治也,能食而腹不满,此为胃气有馀。腹满而不能食,心下如饥,此为胃气不行,心气虚也。得食而满者,此为脾家不治。病人鼻下平者,胃病也。微赤者,病发痈,微黑者,有热,青者,有寒,白者,不治。唇黑者,胃先病,微燥而渴者,可治,不渴者,不可治。脐反出者,此为脾先落〈一云,先终。〉。
凡人病脉已解,而反暮微烦者。人见病者,差安而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捐谷,则愈。
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䐜起与谷争减,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见于外,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足胫肿厥,不能卧。是主肌肉损色黄也。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管,覆大如盘,久久不愈病。四肢不收,黄瘅,食饮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适以冬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得之。
脾病,其色黄,体青,失溲,直视,唇反张,爪甲青,饮食吐逆,体重,节痛,四肢不举。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当黄,而反青者,此是木之克土,为大逆,十死不治。
宫音人者,主脾声也。脾声歌,其音鼓,其志愁,其经足太阴。厥逆阳明,则荣卫不通,阴阳翻祚,阳气内击,阴气外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举体消瘦,语音沈涩,如破鼓之声。舌强不转,而好咽唾,口噤唇黑。四肢不举,身重如山,便利无度。甚者,不可治。依源,麻黄汤主之〈方见诸风门。〉。又言声忧惧,舌本卷缩,此是木克土,阳击阴,阴气伏,阳气起。起则实,实则热,热则闷乱,体重不能转侧。语声拖,声气深,不转而心急,此为邪热伤脾。甚则不可治。若唇虽萎黄,语音若转,可治。
脾病为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恒山丸主之〈方见诸疟门。〉。若其人本来少于瞋怒,而忽反常瞋喜无度,正言而鼻笑,不答于人,此脾病声之候也。不盈旬月,祸必至矣。阴阳之疾,经络之源,究寻其病,取其所理,然后行治,万无遗一也。
黄为脾,脾合肉。黄如䱇腹者,吉。脾主口唇,唇是脾之馀。其人土形,相比于上宫,黄色,大头圆面,美肩背,大腹好股胻,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心平,好利人,不喜权势,喜附人。耐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生病。
主足太阴敦敦然,脾应月。月有亏盈,脾小大,随人唇大小。上唇厚,下唇薄,无腭断唇缺破,此人脾不正。揭耸唇者,则脾高,高则实,实则热,热则季胁痛满。唇垂而大,不坚者,则脾下,下则虚,虚则危,危则寒,寒则身重,不能行步。唇坚者,则脾坚,坚则脏安,安则不病。唇上下好者,则脾端正,端正则脾胃和,利人无病。唇偏举者,则脾偏痛,好胀。
凡人分部中,陷起者,必有病生。胃阳明为脾之部,而藏气通于内外,部亦随而应之。沈浊为内,浮清为外者。表病外入,所部则起,起则前泻阳,后补阴。若里病内出,所部则陷,陷则前治阴,后治阳。阳则实热,阴则虚寒,寒主外,热主内。
凡人死生休否,则藏神前变,形于外。人脾前病,唇则焦枯无润,若脾前死,唇则干青白,渐缩急,齿噤不开。
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色厚薄,决判賖促。賖则不盈四百日内,促则旬朔之闲。
脾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青黑如拇指,黡点,见颜颊上,此必卒死。
脾绝,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其出时〈一曰,五日死。〉,面青目黄者,五日死。病人着床,心痛气短,脾竭内伤,百日复愈。欲起彷徨,因坐于地,其亡倚床,能治。此者,可谓神良。
又面黄目赤,不死。黄如枳实,死。吉凶之色,在于分部,霏霏而见黑黄,入唇必病,不出其年〈其穴在鼻上,当两眼,是其分部位也。〉。若年上不应,三年之内,祸必应也。
季夏土,脾脉,色黄,主足太阴脉也。其脉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应在背输,与舌本。中封在内踝前一寸,大筋里宛宛中。脉本从中封上四寸,是也。其脉根于隐白,隐白在足大指端内侧,是也。
其筋起于足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上结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胁,散于胸中。其内者,著于脊。
其脉起于足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胻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侠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合足阳明胃表里。阳明之本在厉兑,足趺上,大指闲上三寸,骨解中也。同会于手太阴。
其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主脾生病,实则胃热,热则腹中切痛,痛则阳病。阳脉反大于寸口三倍,病则舌强筋转,卵缩牵,阴股引,髀痛,腹胀,身重,食饮不下,烦心,心下急,注脾。
脾病虚则胃寒,寒则腹中鼓胀,胀则阴病。阴脉反小于寸口一倍,病则泄水,不能卧而烦,强立,股膝内痛。若筋折纽之,纽之者,脉时缀缀动也,发动甚者,死不治。
四季之月,各馀十八日,此为四季之馀日。主脾胃黄肉随病也〈一作,内阳病。〉。其源从太阴阳明,相格,节气相移,三焦寒湿不调,四时关格而起,则藏腑伤疴,随时受疠,阳气外泄,阴气内伏。其病相反,若腑虚,则阴邪所加,头重,颈直,皮肉强痹。若藏实,则阳疫所伤,蕴而结核,起于喉颈之侧,布毒热于皮肤分肉之中。上散入发际下,贯颞颥,隐隐而热,不相断离。故曰,黄肉随病也。
五藏门二○千金方[二]
编辑胃腑脉论
编辑胃腑者,主脾也。口唇者,是其候也。脾合气于胃。胃者,水谷之腑也,号仓库守、内啬吏。重二斤十四两,迂曲屈伸。长一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广胲大颈张胸,五谷乃容而满。
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漑,泄诸小肠,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满更虚,气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精气也。
五藏不足,调于胃,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四升,水一斗一升。故人一日再至,后〈甲乙作,圊。〉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故平人不饮不食,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七日而死矣。
右手关上阳绝者,无胃脉也。若呑酸头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阴治阴,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
右手关上阳实者,胃实也。若肠中伏伏〈一作,愊愊。〉,不思食,得食不能消,刺足阳明治阳,在足上动脉。脉浮而芤,浮则为阳,芤则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趺阳脉浮大者,此胃家微虚烦,圊必日再行,动作头痛重。热气朝者,属胃。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耎而散者,当病食痹髀痛。病先发于胃胀满,五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上之心脾,心痛闭塞不通,身痛体重〈灵枢云,上之心。〉。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胃病者,腹䐜胀,胃管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下取三里。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管。在上管则抑而刺之,在下管则散而去之。
胃胀者,腹满胃管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胃疟,令人旦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热则能食。脾前受病移于胃。脾欬不已,呕吐长虫。
厥气客于胃,则梦饮食。
诊得胃脉,病形何如?肉,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脾应肉㬷。肉㬷坚大者,胃厚,肉㬷么者,胃薄,肉㬷小而么者,胃不坚,肉㬷不称其身者,胃下。胃下者,脘约。因㬷不坚者,胃缓,肉㬷无小,果累标紧者,胃急,肉㬷多小果累者,胃结。胃结者,胃上脘约,不利。
扁鹊云,足太阴与阳明为表里。脾胃若病,实则伤热,热则引水浆,常渴。虚则伤寒,寒则苦饥常痛。发于风水,其根在胃。先从四肢起,腹满大,通身肿。〈方在水肿门。〉
胃绝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舌肿,溺血,大便赤泄。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帘,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侠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入膑中,下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闲。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闲。其支者,跗上,入大指闲,出其端。
也动则病凄凄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䛩人与火,闻木音则愓然而惊,心动,欲独闭户牖而处。
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向。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㖞,唇紧,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馀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盛者则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
肺脏脉论
编辑肺主魄。魄藏者,任物之精也。为上将军,使在上行。所以肺为五脏之华盖。并精出入谓之魄,魄者肺之藏也。鼻者肺之官,肺气通于鼻,鼻和则能知香臭矣。
循环紫宫,上出于颊,候于鼻,下回肺中,荣华于发。外主气,内主胸,与乳相当,左乳庚,右乳辛。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有十四童子、七女子守之。神名鸿鸿。主藏魄,号为魄藏,随节应会。故云肺藏气,气舍魄。在气为欬,在液为涕。
肺气虚,则鼻息利,少气,实则喘喝,胸凭仰息。肺气虚,则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气盛,则梦恐惧哭泣。厥气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器及奇物。
凡肺藏象金,与大肠合为腑。其经手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其脉浮。相于季夏,王于秋。秋时万物之所终宿,叶落柯萋萋,枝条杌然独在。其脉为微浮,卫气迟,荣气数,数则在上,迟则在下,故名曰毛。阳当陷而不陷,阴当昇而不昇,为邪所中〈二气感激,故为风寒所中。〉。
阳中邪则卷,阴中邪则紧,卷则恶寒,紧则为栗,寒栗相薄,故名曰疟。弱则发热,浮乃来出。旦中旦发,暮中暮发。
藏有远近,脉有迟疾,周有度数,行有漏刻,迟在上伤毛采,数在下伤下焦。中焦有恶则见,有善则匿。
阳气下陷,阴气则温,阳反在下,阴反在巓,故名曰长而且留。
秋脉如浮,秋脉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而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何如而反?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气逆而背痛,愠愠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欬,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楡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巢源,无不字。〉。
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肺藏气,气舍魄,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者则爪〈一作,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气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肺死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秋金肺王。其脉微涩而短,曰平。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肺,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沈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肺,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肺,木之陵金,为微邪,虽病即瘥。肝乘肺,必作虚。
右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肺脉也。若短气欬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阳明,治阳。
右手关前寸口,阴实者,肺实也。若少气,胸中满膨膨,与肩相引,刺手太阴,治阴。
肺脉来,泛泛轻如微风吹乌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手太阴脉也。
肺脉急甚,为巓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欬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漏风〈一作偏风。〉,头已下汗出,不可止。
大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腰内。小甚,为飧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瘘,在颈肢腋之闲,下不胜其上,其能喜酸。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濡而散者,当病漏〈一作灌。〉汗,至今不复发散。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黄帝问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之脉,独动不休,何也?〈手太阴本在寸口中。〉
岐伯对曰,足阳明胃脉也。胃者,五脏六腑之海〈胃脉在足趺上,大趾闲,上行三寸,骨解中,是。〉,其精气上清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之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脉动不止。
黄帝问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胃居其大。五味入于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者,太阴是也,藏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气口属腑藏主,即呼寸口者也。
扁鹊曰,肺有病则鼻口张。实热则喘逆,胸凭仰息,其阳气壮则梦恐惧等。虚寒则欬息下利,少气。其阴气壮则梦涉水等。肺在声为哭,在变动为欬,在志为忧。忧伤肺,精气并于肺则悲。
味主秋。结满而血者,病在胸。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故命曰味主合。
病先发于肺,喘欬。三日之肝,胁痛支满。一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五日之胃,腹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病在肺,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假令肺病南行,若食马肉及麞肉得之。不者,当以夏时发,得病以丙丁日也。宜赤药。
凡肺病之状,必喘欬逆气,肩息背痛,汗出,尻阴股膝挛,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手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少阴血者。
肺脉沈之而数,浮之而喘,苦洗洗寒热,腹满肠中热,小便赤,肩背痛,从腰已上汗出。得之房内,汗出当风。
肺病其色白,身体但寒无热,时时欬,其脉微迟为可治。宜服五味子大补肺汤、泻肺散。
春当刺少商,夏刺鱼际,皆泻之。季夏刺大渊,秋刺经渠,冬刺尺泽,皆补之。又当灸膻中百壮,背第三椎二十五壮。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壮,上气,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输,背第三椎之傍,以手痛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肺伤。其人劳倦,则欬唾血。其脉细紧浮数皆吐血。此为躁扰嗔怒得之,肺伤气拥所致也。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肺中寒者,其人吐浊涕。
肺水者,其人身体肿,而小便难,时时大便鸭溏。
肺胀者,虚而满,喘欬,目如脱状,其脉浮大。
趺阳脉浮缓,少阳脉微紧,微为血虚,紧为微寒。此为鼠乳。诊得肺积,脉浮而毛按之辟易。胁下时时痛逆,背相引痛,少气善忘,目瞑结痈,皮肤寒。秋愈夏剧,主皮中时痛,如虱缘之状,甚者如针刺之状,时痒,色白也。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久不愈。病洒洒寒热,气逆喘欬,发肺痈,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也?
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适以春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得之。
肺病身当有热,欬嗽短气,唾出脓血。其脉当短涩,今反浮大,其色当白,而反赤者,此是火之克金。为大逆,十死不治。
商音人者,主肺声也。肺声哭,其音磬,其志乐。其经手太阴,厥逆阳明,则荣卫不通,阴阳反祚,阳气内击,阴气外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厉风所中,嘘吸战掉,语声嘶塞而散,下气息短惫,四肢僻弱,面色青葩,遗失便利。甚则不可治。依源麻黄续命汤主之〈方见诸风门。〉。
又言音喘急,短气好唾,此为火克金,阳击阴,阴气沈,阳气昇,昇则实,实则热,热则狂,狂则闭眼悸,言非常所说,口赤而张,饮无时度。此热伤肺,肺化为血,不治。若面赤而鼻不欹,可治也。
肺病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则热,热闲善惊,如有所见者,恒山汤主之〈方见诸疟门。〉。若其人本来语声雄烈,忽尔不亮,拖气用力,方得出言,而反于常人,呼共语,直视不应,虽曰未病,势当不久。此则肺病声之候也。察观疾病,表里相应,依源审治,乃不失也。
白为肺,肺合皮。白如豕膏者吉。肺主鼻,鼻是肺之馀。其人金形,相比于上商,白色,小头,方面,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发动身轻。精廉急心,静悍,性喜为吏。耐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手太阴廉廉然。肩膺厚薄、正竦,则肺应之。
正白色小理者,则肺小。小则少饮,不病喘喝。粗理者,则肺大。大则虚,虚则寒喘鸣,多饮,善病胸喉痹,逆气。
巨肩反膺陷喉者,则肺高。高则实,实则热,上气,肩息欬逆。合腋张胁者,则肺下。下则逼贲迫肺,善胁下痛,鼻塞,或壅而涕,生息肉。
好肩背厚者,则肺坚。坚则不病欬上气。肩背薄者,则肺脆。脆则易伤于热,喘息,鼻衄。
肩膺好者,则肺端正,端正则和利难伤。膺偏欹者,则肺偏倾,偏倾则病胸偏痛,鼻亦偏疾。
凡人分部陷起者,必有病生,大肠阳明为肺之部,而藏气通于内,外部亦随而应之。沈浊为内,浮清为外。若外病内入,则所部起,内病里出,则所部陷。外入,前治阳,后治阴,内出,前治阴,后治阳。实泻虚补,阳主外,阴主内。
凡人死生休否,则藏神前变,形于外。人肺前病,鼻则为之,孔开焦枯。若肺前死,鼻则为之,梁折,孔闭,青黑色。
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色深浅,斟酌賖促,远不出一年,促不延时月。肺疾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黑如拇指黡,点,见颜颊上,此必卒死。
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但气出而不还,面白目青,是谓乱经。饮酒当风,风入肺经,胆气妄泄,目则为青,虽有天救,不可复生。面黄目白如枯骨,死。吉凶之色,在于分部,顺顺而见,赤白入鼻,必病不出其年。若年不应,三年之中,祸必应也。
秋金肺脉,色白,主手太阴脉也。秋取经输。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
故取输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其脉本在寸口之中,掌后两筋闲二寸中,应在腋下动脉。其脉根于大仓,大仓在脐上三寸一夫是也。
其筋起于手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上出缺盆,结肩髃前,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下,抵季胁。
其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后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次指内廉,出其端,合手阳明,为表里。阳明之本,在肘骨中,同会于手太阴。
太阴之别,名列缺,起于腋下分闲,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别走手阳明。
主肺生病,病实则大肠热。热则手兑掌起,起则阳病。阳脉反逆大于寸口三倍,病则欬,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有馀,则肩背痛风,汗出中风。
虚则大肠寒。寒则欠欬,小便遗数,数则阴病。阴脉反小于寸口一倍,病则肩背寒痛,少气不足以息,季胁空痛,尿色变,卒遗失无度。
秋三月者,主肺大肠,白气狸病也。其源从太阳击手太阴,太阴受淫邪之气,则经络壅滞,毛皮紧肾,发泄邪生则藏腑伤温,随秋受疠,其病相反。若腑虚,则为阴邪所伤,乍寒乍热,损肺伤气,暴嗽呕逆。若藏实,则为阳毒所损,体热生斑,气喘引饮。故曰白气狸病也。
大肠腑脉论
编辑大肠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是其候也。肺合气于大肠。大肠者,为行道传写之腑也。号监仓掾。重二斤十二两,长一丈二尺,广六寸。当脐,右回叠积还反十二曲,贮水谷一斗二升,主十二时。定血脉和利精神〈千金、明堂、外台同。难经云,长二丈一尺,大四寸,径一寸之少半,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鼻遂以长,以候大肠。
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若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欬。刺手太阴治阴,在鱼际闲。
右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大肠实也。若肠中切痛,如针刀所刺,无休息时。刺手阳明治阳,在手腕中泻之。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肠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寒则泄,食不化。
大肠有寒,鹜溏,有热,便肠垢。
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
肺前受病,移于大肠,肺欬不已,欬则遗失便利。厥气客于大肠,则梦田野。
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缓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扁鹊云,手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大肠若病实则伤热,热则胀满不通,口为生疮。食下入肠,肠实而胃虚,食下胃,胃实而肠虚,所以实而不满。乍实乍虚,乍来乍去。虚则伤寒,寒则肠中雷鸣,泄青白之利,而发于气水,根在大肠〈方见水肿门。〉。
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外侧,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闲,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上入肘外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肢者,从缺盆,直而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侠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䪼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盛有馀,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盛者,则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肾藏脉论
编辑肾主精。肾者,生来精灵之本也。为后宫内官,则为女主。所以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来谓之精。
精者,肾之藏,耳者,肾之官也。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能闻五音矣。肾在窍为耳。然则肾气上通于耳,下通于阴也。左肾壬,右肾癸,循环玄宫,上出耳门。候闻四远。下回玉海,侠脊左右,与脐相当,经于上焦,荣于中焦,卫于下焦。外主骨,内主膀胱。
肾重一斤一两,有两枚。神名㵱㵱,主藏精。号为精藏,随节应会。故云,肾藏精,精舍志。在气为欠,在液为唾。
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胀满,四肢正黑。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梦伏水中,若有畏怖。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相属。厥气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
凡肾藏象水,与膀胱合为腑。其经足少阴,与太阳为表里。
其脉沈,相于秋,王于冬。冬时,万物之所藏,百虫伏蛰。阳气下陷,阴气上升,阳气中,出阴气,冽而为霜,遂不上升,化为霜雪。猛兽伏蛰,蜾虫匿藏。
其脉为沈,沈为阴,在里,不可发汗。发之者,如蜾虫出,见其霜雪。
阴气在表,阳气在藏,慎不可下,下之者伤脾。脾土弱,即水气妄行,如鱼出水,蛾入汤。重客在里,慎不可熏,熏之逆客,其息则喘,无持客热,令口烂疮,阴脉且解,血散不通,正阳遂厥,阴不往从客热狂入,内为结胸,脾气遂弱,清溲痢通。
冬脉如营。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沈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解㑊,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䏚中清,脊中痛,小腹满,小便变赤黄。
肾脉来,喘喘累累如勾,按之而坚曰平。冬以胃气为本。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以指弹石辟辟然。色黄黑不泽,毛折乃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勾曰夏病,勾甚曰金病。凡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肾藏精,精舍志。盛怒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善忘前言,腰脊痛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滑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骨也。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肾死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冬肾水王,其脉沈濡而滑曰平。反得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肾,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肾,土之克水,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肾,火之陵水,为微邪,虽病即瘥。
左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若足下热,两髀里急,精气竭少,劳倦所致。刺足太阳治阳。
左手关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若恍惚健忘,目视䀮䀮,耳聋怅怅善鸣,刺足少阴治阴。
右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若足逆冷,上抢胸痛,梦入水见鬼,善魇寐,黑色物来掩人上,刺足太阳治阳。
右手关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若骨疼腰脊痛,内寒热,刺足少阴治阴。
肾脉沈细而紧,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少阴脉也。
肾脉急甚,为骨痿癫疾,微急,为奔豚沈厥,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下。洞下者,食不化,入咽还出。
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下以至小腹肿垂垂然,上至胃管,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㿗,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目无所见,视见黑花。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水,沈痔。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当病折腰。其耎而散者,当病少血。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扁鹊曰,肾有病则耳聋。肾在窍为耳。然则肾气上通于耳,五藏不和则九窍不通,阴阳俱盛,不得相营,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肾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志为恐。恐伤肾,精气并于肾,则恐。
藏主冬,病在藏者,取之井。
病先发于肾,小腹腰脊痛胫酸。一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闭。二日上之心,心痛。三日之小肠,胀。四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病在肾,夜半慧,日乘四季甚,下晡静。
假令肾病中央,若食牛肉及诸土中物得之。不者,当以长夏时发,得病以戊己日也。
凡肾病之状,必腹大,胫肿痛,喘欬,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即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足少阴太阳血者。肾脉沈之而大坚,浮之而大紧,苦手足骨肿,厥而阴不兴,腰脊痛,小腹肿,心下有水气,时胀闭时泄。得之浴水中,身未干而合房内,及劳倦发之。
肾病其色黑,其气虚弱,吸吸少气,两耳苦聋,腰痛时时失精,饮食减少,膝以下清,其脉沈滑而迟。此为可治,宜服内补散、建中汤、肾气丸、地黄煎。
春当刺涌泉,秋刺伏留,冬刺阴谷,皆补之。夏刺然谷,季夏刺太谿,皆泻之。又当灸京门五十壮,背第十四椎百壮。
邪在肾,则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强痛,时眩。取之涌泉、崐仑,视有血者,尽取之。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如浴水,则伤肾。
肾中风〈阙〉
肾中寒〈阙〉
肾水者,其人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头汗,其足逆寒,大便反坚〈一云,面反瘦。〉。
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一作,痹。〉痛。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冰状〈一作,如水洗状,一作,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食饮如故,是其证也。病属下焦,从身劳汗出,衣里冷湿,故久久得之。
肾着之为病,从腰以下冷,腰重如带五千钱。诊得肾积,脉沈而急。苦脊与腰相引痛。饥则见,饱则减。少腹里急,口干,咽肿伤烂,目䀮䀮,骨中寒,主髓厥,善忘,色黑。
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如豚奔走之状。上下无时,久久不愈,病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也?
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适以夏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奔豚,以夏得之。
肾病,手足逆冷,面赤目黄,小便不禁,骨节烦疼,小腹结痛,气冲于心。其脉当沈细而滑,今反浮大,其色当黑,而反黄,此是土之克水,为大逆,十死不治。
羽音人者,主肾声也。肾声呻,其音瑟,其志恐。其经足少阴,厥逆太阳,则荣卫不通,阴阳翻祚,阳气内伏,阴气外昇。昇则寒,寒则虚,虚则厉风所伤,语音蹇吃不转,偏枯,脚偏跛蹇。若在左则左肾伤,在右则右肾伤。其偏枯风,体从鼻而分半边至脚,缓弱不遂,口亦欹,语声混浊,便利仰人,耳偏聋塞,腰背相引,甚则不可治。肾沥汤主之〈方见诸风门。〉。
又呻而好恚,恚而善忘,恍惚有所思,此为土克水。阳击阴,阴气伏,而阳气起,起则热,热则实,实则怒,怒则忘。耳听无闻,四肢满急,小便赤黄,语音口动而不出,笑而看人。此为邪热伤肾,甚则不可治,若面黑黄,耳不应,亦可治。
肾病为疟者,令人凄凄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身掉不定,手足寒。恒山汤主之〈方见诸疟门。〉。若其人本来不吃,忽然謇吃而好嗔恚,反于常性,此肾已伤。虽未发觉,已是其候。
见人未言而前开口笑,还闭口不声,举手栅腹〈一作,把眼。〉。此肾病声之候也。虚实表里,浮沈清浊,宜以察之,逐以治之。
黑为肾,肾合骨,黑如乌羽者吉。肾主耳,耳是肾之馀。其人水形,相比于上羽,黑色,大头,曲面,广颐,小肩,大腹,小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也。不敬畏,善欺绐,人戮死。耐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足少阴,污污然。耳大小、高下、厚薄、偏圆,则肾应之。
正黑色小理者,则肾小,小即安难伤。粗理者,则肾大,大则虚,虚则肾寒,耳聋或鸣,汗出,腰痛不得俛仰,易伤以邪。耳高者,则肾高,高则实,实则肾热,背急缀痛,耳脓血出,或生肉塞耳。耳后陷者,则肾下,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俛仰,为狐疝。
耳坚者,则肾坚,坚则肾不受病,不病腰痛。耳薄者,则肾脆,脆则伤热,热则耳吼闹,善病消瘅。耳好,前居牙车者,则肾端正,端正则和利难伤。耳偏高者,则肾偏欹,偏欹则善腰尻偏痛。
凡人分部骨陷者,必死不免。侠膀胱并太阳,为肾之部,骨当其处陷也。而藏气通于内,外部亦随而应之。沈浊为内,浮清为外。若色从外走内者,病从外生,部处起者。色从内出外者,病从内生,部处陷。内病,前治阴后治阳,外病,前治阳后治阴。阳主外,阴主内。
凡人生死休否,则藏神前变,形于外。人肾前病,耳则为之焦枯,若肾前死,耳则为之𪒠黑焦癖。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应增损,斟酌賖促,賖不出四百日内,促则旬月之闲。
肾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黄黑色黡点如拇指应耳,此必卒死。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为暴黑,面为正黑,目中黄,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流。面黑目青〈一作白。〉,肾气内伤,病因留积,八日当亡,是死变也。面黄目黑,不死,黑如炲,死。
吉凶之色,天中等分,左右发色不正。此是阴阳官位相法,若不遭官事,而应死也。其人面目带黄黑,连耳左右,年四十以上,百日死。若偏在一边,最凶必死,两边有,年上无,三年之内,祸必至矣。
冬水肾脉,色黑,主足少阴脉也。少阴何以主肾?曰,肾者主阴,阴水也,皆生于肾。此脉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冬取其井荥。
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太阳气伏沈,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气,逆取荥以通〈素问作,实。〉阳气。
其脉本在内踝下二寸,应舌下两脉。其脉根于涌泉〈涌泉,在脚心下,大拇指筋,是。〉。
其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并太阴之筋而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侠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太阳之筋合。
其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趣足心,出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中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合足太阳为表里。太阳本在跟以上五寸中,同会于手太阴。
其足少阴之别,名曰太锺,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贯腰脊。主肾生病。病实则膀胱热,热则闭癃。癃则阳病。
阳脉反逆,大于寸口再倍。其病则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瘅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灸则强食而生灾,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虚则膀胱寒,寒则腰痛。痛则阴脉反小于寸口。
其病则饥而不欲食,面黑如炭色,欬唾则有血,喉鸣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无所见,心悬若病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若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冬三月者,主肾膀胱,黑骨温病也。其源从太阳少阴相搏,蕴积三焦,上下壅塞,阴毒内行,脏腑受客邪之气,则病生矣。其病相反,若腑虚则为阴毒所伤,里热外寒,意欲守火而引饮,或腰中痛欲折。若脏实则为阳温所损,胸胁切痛,类如刀刺,不得动转,热彭彭。若服冷药,过差而便洞泻。故曰黑骨温病也。
膀胱腑脉论
编辑膀胱者,主肾也,耳中是其候也。肾合气于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号水曹掾,名玉海。
重九两二铢。左回叠积上下纵广九寸,受津液九升九合。两边等应二十四气,鼻空在外,膀胱漏泄。
黄帝曰,夫五脏各一名一形,肾乃独两何也?
岐伯曰,膀胱为腑有二处,肾亦二形,应腑有二处。脏名一,腑名二,故五脏六腑也。一说肾有左右,而膀胱无二。今用当以左肾合膀胱,右肾合三焦。
左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膀胱脉也。病苦逆冷,妇人月使不调,王月则闭,男子失精,尿有馀沥,刺足少阴经,治阴。在足内踝下动脉是也。
右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子户脉也。病苦足逆寒,绝产,带下无子,阴中寒,刺足少阴经治阴。
左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病苦逆冷,胁下邪气相引痛,刺足太阳经,治阳。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陷中。
右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病苦小腹满,引腰痛,刺足太阳经治阳。
病先发于膀胱者,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之肾,小腹腰脊痛,胫酸。一日之小肠,胀。一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一云,日夕。〉。
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则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趾外侧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
膀胱胀者,小腹满而气癃。
肾前受病,传于膀胱,肾欬不已,欬则遗溺。
厥气客于膀胱,则梦游行。
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腠理踈者,三焦膀胱缓。急皮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扁鹊云,六腑有病彻面形,肾膀胱与足少阴太阳为表里。膀胱緫通于五脏,所以五脏有疾,即应膀胱。膀胱有疾,即应胞囊。
伤热则小便不通,膀胱急,尿苦黄赤。伤寒则小便数清白,或发石水,根在膀胱。四肢小,其腹独大也〈方见水肿门。〉。骨绝不治。齿黄落,十日死。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巓上。其支者,从巓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巓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会于后阴,下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胂〈一作,髋。〉,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是也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一作,回。〉,腘如结,腨如列,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脑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
盛者,则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三焦脉论并方,见三焦门。
编辑[본문내용없음]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
编辑病人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汗〈一作,泣。〉出如水不止〈一曰,二日死。〉。
病人胆绝,七日死,何以知之?眉为之倾。
病人筋绝,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一曰,八日死。〉。
病人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视,立死〈一曰,目亭亭,二日死。〉。
病人肠〈一云,小肠。〉绝,六日死,何以知之?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病人脾绝,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出无时度〈一曰,五日死。〉。
病人胃绝,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复〈一曰,腓肠平,九日死。〉。
病人肉绝,六日死,何以知之?耳干,舌皆肿,溺血,大便赤泄〈一曰,足肿,九日死。〉。
病人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但气,出而不还〈一曰,鼻口虚张,短气。〉。
病人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病人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为暴枯,面为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流水〈一曰,人中平,七日死。〉。
病人骨绝,齿黄落,十日死。
诸浮脉无根者,皆死。已上五脏六腑为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