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宋校本 作者:皇甫谧 西晋 |
卷一 |
针灸甲乙经·宋校本 宋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校正 《针灸甲乙经》八卷,晋皇甫谧撰。谧有《高士传》,已著录。是编皆论针灸之道。《隋书·经籍志》称黄帝甲乙经十卷,注曰音一卷,梁十二卷,不著撰人姓名。考此书首有谧自序,称《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选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案:此四字,文义未明,疑有脱误,今仍旧本录之,谨附识于此。)要皆浅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词,除其重复,至为十二卷(案:至字文义未明,亦疑有误。)云云。是此书乃裒合旧文而成,故《隋志》冠以黄帝。然删除谧名,似乎黄帝所自作,则于文为谬。《旧唐书·经籍志》称《黄帝三部针经》十三卷,始著谧名,然较梁本多一卷,其并音一卷计之欤。《新唐书·艺文志》既有《黄帝甲乙经》十二卷,又有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经》十三卷,兼袭二志之文,则更舛误矣。书凡一百一十八篇,内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篇、疾形脉诊篇、针灸禁忌篇、五脏传病发寒热篇、阴受病发痹篇、阳受病发风篇各分上、下,经脉篇、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篇各分上、中、下,实一百二十八篇。句中夹注,多引杨上达《太素经》、孙思邈《千金方》、王冰《素问注》、王惟德《铜人图》,参考异同。其书皆在谧后,盖宋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校正所加,非谧之旧也。考《隋志》有《明堂孔穴》五卷,《明堂孔穴图》三卷,《又明堂孔穴图》三卷。《唐志》有《黄帝内经明堂》十三卷,《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脏图》一卷,《黄帝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十二卷,《黄帝明堂》三卷,又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杨玄孙《黄帝明堂》三卷。今并亡佚,惟赖是书存其精要,且节解章分,具有条理,亦寻省较易。至今与《内经》并行,不可偏废,盖有由矣。 |
林序 宋校本
编辑臣闻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不通人曰技。斯医者虽曰方技,其实儒者之事乎。班固序《艺文志》称,儒者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此亦通天地人之理也。又云:“方技者,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非能通三才之奥,安能及国之政哉?晋·皇甫谧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有高尚之志。得风痹,因而学医,习览经方,遂臻至妙。
取黄帝《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撰为《针灸经》十二卷,历古儒者之不能及也。或曰:《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曰:人生天地之间,八尺之躯,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十二经之血气大数,皮肤包络其外,可剖而视之乎?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大哉,《黄帝内经》十八卷,《针经》三卷最出远古,皇甫士安能撰而集之。惜简编脱落者已多,是使文字错乱,义理颠倒,世失其传,学之者鲜矣。唐·甄权但修《明堂图》,孙思邈从而和之,其馀篇第亦不能尽言之。
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令取《素问》、《九墟》、《灵枢》、《太素经》、《千金方》及《翼》、《外台秘要》诸家善书校对,玉成缮写,将备亲览。恭惟主上圣哲文明,光辉上下,孝慈仁德,蒙被众庶,大颁岐黄,远及方外,使皇化兆于无穷,和气浃而充塞。此亦助人灵,顺阴阳,明教化之一端云。
国子博士臣高保衡
尚书屯田郎中臣孙奇
光禄卿直秘阁臣林亿 等上
皇甫谧序
编辑夫医道所兴,其来久矣。 上古神农始尝草木而知百药。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于后。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中古名医有俞跗,医缓,扁鹊,秦有医和,汉有仓公。其论皆经理识本,非徒诊病而已。汉有华佗,张仲景,华佗奇方异治,施世者多,亦不能尽记其本末。若知直祭酒刘季琰病发于畏恶,治之而瘥。云:“后九年季琰病应发,发当有感,仍本于畏恶,病动必死。”终如其言。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含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仲景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此二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华佗性恶矜技,终以戮死。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素问》论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经脉,其义深奥,不易览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遗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
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要皆浅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易》曰:“观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见矣。”况物理乎。事类相从,聚之义也。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若不精通于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其本论其文有理,虽不切于近事,不甚删也。若必精要,俟其闲暇,当撰核以为教经云尔。
晉·皇甫謐
序例
编辑诸问,黄帝及雷公皆曰“问”。其对也,黄帝曰“答”,岐伯之徒皆曰“对”。上章问及对已有名字者,则下章但言“问”言“对”,亦不更说名字也。若人异则重复更名字。此则其例也。诸言“主之”者可灸可刺,其言“刺之”者不可灸,言“灸之”者不可刺,亦其例也。
晋‧玄晏先生 皇甫谧士安 集
朝散大夫守光禄直秘阁判登闻检院上护军臣 林亿
朝奉郎守尚书屯田郎中同校正医书上骑都尉赐绯鱼袋臣 孙奇
朝奉郎守国子博士同校正医书上骑都尉赐绯鱼袋臣 高保衡
目录
编辑1 精神五臟論第一 2 五臟變腧第二 3 五臟六腑陰陽表裏第三 4 五臟六腑官第四 5 五臟大小六腑應候第五 6 十二原第六 7 十二經水第七 8 四海第八 9 氣息周身五十營四時十分漏刻第九 10 營氣第十 11 營衛三焦第十一 12 陰陽清濁精氣津液血脈第十二 13 津液五別第十三 14 奇邪血絡第十四 15 五色第十五 16 陰陽二十五人形性血氣不同第十六
1 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第一(上) 2 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第一(下) 3 奇經八脈第二 4 脈度第三 5 十二經標本第四 6 第五 7 經筋第六 8 骨度腸度腸胃所受第七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