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宁乡校圣殿重修记

开宁乡校圣殿重修记
作者:李滉

  嘉靖四十有二年秋。开宁县监尹侯希周及其乡老诸彦。遣儒生金公信来告于滉曰。县学圣殿。重修已讫功矣。请为文以纪其事。滉辞以病且不文。而不可得。乃征其事之首末则曰。厥初。县未有学舍。或假于官廨。或寓于僧寺。成化癸巳年中。县监郑侯兰元始卜地于县治之北三里许。作之三年而克就。殿堂斋庖。罔有不具。且与之谷三十石。使之取息以资士。嘉靖元年壬午。太侯斗南之莅邑也。尤留意学校事。以谓圣殿之制草创。不可以不更也。乃仍其旧址。稍变其方位而改构之。厥制殊为宏敞。落成之日。有一文士来视曰。侯之举善矣。独恨殿之位置。与山势相背耳。太侯瞿然曰。有是哉。方欲从其言而重改之。会遭丧而去。遂不果。乡之斯文。咸以殿位之不正为病。而欲改者久矣。至今年春。校官金君邕,乡人前训导李公轩,生员李仁寿,儒生金大原及公信。倡议重修。告于邑主。而邑主从之。经始于二月之初。不烦民力。阖境士流。各以其私人。趋事赴功。不阅月而断手焉。巍然焕然。位克正而神可妥矣。敢以为请。滉于是。嘉诸君用志之勤而复之曰。太侯之作殿宇也。去庳隘而为之宏敞矣。其坐向之少有不正。似若无害于事。而一乡之心。同然以为病。必改置而正其方。然后为快。何哉。人心本正。自不安于事之失正。神道本正。亦非可安于位之非正也。然则一殿之位之正也。诸君以为学校之能事其已毕乎。乡人之责分其已尽乎。孟子曰。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诸君于此。其亦知所以善推之道乎。自学中而言。则为师者必以此自反而思之曰。我之教也。其无乃有不正者否乎。为士者必以此自反而思之曰。我之学也。其无乃有不正者否乎。其能正也。则益思其勉焉。一有不正焉。则亟改而正之。自一乡之人而言。则亦必以此自反而思之曰。我之持身也。得无有不正者否乎。我之治家也。得无有不正者否乎。以至于凡处心应事。莫不以是揆之。其皆正也。则益思其勉焉。一有不正焉。则亟改而正之。此实诸君在今日善推所为之道然也。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甘文一县。虽壤地褊小。而介于商,星二钜州之间。山川之蓄灵。人物之挺生。岂独于是而无之哉。庙貌聿新。师生相贺。一境耸慕。而不知推所为以正其他。或欲正其他。而又不知务正学以同期于正道之的。则虽有美质如圣人之称。亦何益于作庙兴学。成就人材之意哉。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之明。即正道之明也。养德性而立根本。在乎小学。广规模而达干支。在乎大学。充之以三书五经。博之以诸史百家。正学不外于是。而正道其在于斯。师之所以教。士之所以学。乡人之所以率行。由是而各得其正焉。于以明人伦明正道。以副国家设学致治之盛。岂不伟哉。而学校之能事。乡人之责任。至是而始可谓毕矣尽矣。诸君勉之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