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寧鄕校聖殿重修記

開寧鄕校聖殿重修記
作者:李滉

  嘉靖四十有二年秋。開寧縣監尹侯希周及其鄕老諸彥。遣儒生金公信來告於滉曰。縣學聖殿。重修已訖功矣。請爲文以紀其事。滉辭以病且不文。而不可得。乃徵其事之首末則曰。厥初。縣未有學舍。或假於官廨。或寓於僧寺。成化癸巳年中。縣監鄭侯蘭元始卜地於縣治之北三里許。作之三年而克就。殿堂齋庖。罔有不具。且與之穀三十石。使之取息以資士。嘉靖元年壬午。太侯斗南之蒞邑也。尤留意學校事。以謂聖殿之制草創。不可以不更也。乃仍其舊址。稍變其方位而改構之。厥制殊爲宏敞。落成之日。有一文士來視曰。侯之擧善矣。獨恨殿之位置。與山勢相背耳。太侯瞿然曰。有是哉。方欲從其言而重改之。會遭喪而去。遂不果。鄕之斯文。咸以殿位之不正爲病。而欲改者久矣。至今年春。校官金君邕,鄕人前訓導李公軒,生員李仁壽,儒生金大原及公信。倡議重修。告於邑主。而邑主從之。經始於二月之初。不煩民力。闔境士流。各以其私人。趨事赴功。不閱月而斷手焉。巍然煥然。位克正而神可妥矣。敢以爲請。滉於是。嘉諸君用志之勤而復之曰。太侯之作殿宇也。去庳隘而爲之宏敞矣。其坐向之少有不正。似若無害於事。而一鄕之心。同然以爲病。必改置而正其方。然後爲快。何哉。人心本正。自不安於事之失正。神道本正。亦非可安於位之非正也。然則一殿之位之正也。諸君以爲學校之能事其已畢乎。鄕人之責分其已盡乎。孟子曰。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爲而已矣。諸君於此。其亦知所以善推之道乎。自學中而言。則爲師者必以此自反而思之曰。我之敎也。其無乃有不正者否乎。爲士者必以此自反而思之曰。我之學也。其無乃有不正者否乎。其能正也。則益思其勉焉。一有不正焉。則亟改而正之。自一鄕之人而言。則亦必以此自反而思之曰。我之持身也。得無有不正者否乎。我之治家也。得無有不正者否乎。以至於凡處心應事。莫不以是揆之。其皆正也。則益思其勉焉。一有不正焉。則亟改而正之。此實諸君在今日善推所爲之道然也。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夫以甘文一縣。雖壤地褊小。而介於商,星二鉅州之間。山川之蓄靈。人物之挺生。豈獨於是而無之哉。廟貌聿新。師生相賀。一境聳慕。而不知推所爲以正其他。或欲正其他。而又不知務正學以同期於正道之的。則雖有美質如聖人之稱。亦何益於作廟興學。成就人材之意哉。三代之學。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之明。卽正道之明也。養德性而立根本。在乎小學。廣規模而達幹支。在乎大學。充之以三書五經。博之以諸史百家。正學不外於是。而正道其在於斯。師之所以敎。士之所以學。鄕人之所以率行。由是而各得其正焉。於以明人倫明正道。以副國家設學致治之盛。豈不偉哉。而學校之能事。鄕人之責任。至是而始可謂畢矣盡矣。諸君勉之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