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040

卷三十九 陜西通志 卷四十 卷四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卷四十
  水利二
  凤翔府凤翔县
  古渠堰附雍水在府城西 横水在府城东 邓水在府城北十里 东湖在府城东一里以上诸水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岐山县
  斜谷河渠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一名石头河其水灌溉稻田甲于他处县志频年冲刷河低田高现今所灌无几县册
  古渠堰附𣲗渠在县东古渠图武帝时关中有𣲗渠汉书沟洫志如淳曰水出韦谷本志注𣲗水源出岐山县东北六里韦谷东南流入扶风界寰宇记今渠淤塞无考县册 昇原渠在县东自宝鸡流入又东流入扶风县界 通济渠在县东三十里引渭水自宝鸡县流入又东流入郿县界古渠图 通润渠见石刻今俱堙塞无考县册
  宝鸡县
  高泉渠 在县东北八十里贾志虢县东北有高泉渠如意元年开引水入县城唐书地理志今现灌田八十馀亩县册
  汧阳河渠 在县东三十里引汧水灌田五十亩县册金陵河渠 在县东五十里引金陵河水灌田六十亩县册
  清涧河渠 在县南五十里引清涧河水灌田六十亩县册 据县册此三水俱易泛涨其堤堰随冲随筑沿河上下皆可开渠无定处也古渠堰附成国渠在县东又东流入郿县界古渠图如淳曰成国渠在陈仓汉书沟洫志注青龙元年司马懿穿成国渠魏志成国故渠魏卫臻征蜀所开也其渎上承汧水于陈仓水泾注 昇原渠在县东县图虢县西北有渠引汧水至咸阳垂拱初运岐陇木入京城唐书地理志 陈仓东渠咸亨二年于县东南开渠引渭入昇原渠通船至京故城元和志故城即古长安城汉惠帝所筑本注宝鸡县东有渠引渭水入昇原渠通长安故城唐书地理志 通济渠明参政谢绶开引渭水在县东阎家营作堰又东流入岐山界县册磻溪水在县东南八十里 温泉在县东南四十里二水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扶风县
  柳堤 在县南门外城数被𣲗水冲激眀知县黄铉筑堤植桞以障水今桞剪伐殆尽而堤尚存县志古渠堰附成国渠引渭水自郿县来又东流入武功界古渠图今县东南有龙渠寺相传为成国渠故道县志𣲗渠引𣲗水自岐山县界流入古渠图 昇原渠
  自岐山县界流入又东流入武功界县册 通济渠引渭水自郿县流入又东流入武功界县册扶现今无水利其稍稍救旱者不过漆𣲗浒之退滩耳旧志载有槐芽柿林等泉今皆在郿界与扶无与也县志
  郿县
  石榴庙渠 在县南三十里引斜谷水县册郿侯梅君祷雨太白山因㝷视泉源度地势高下得斜谷关水可以曲引于石麓庙堡之前后左右乃谕乡城民合力抉浚功竣分为四渠二渠因也从而扩大之二渠创也以东西名是年左右附渠地皆有秋黄虞斜谷关水利碑记今现灌田一顷五十馀亩县册
  金渠镇渠 在县东南二十里引洪沟河水至寗曲堡县册 按洪沟即寗曲河一名红河自赤谷发源寗曲俱系砂石不能凿井康熙八年知县梅遇捐俸募工凿石开甽以通水路自寗曲以上为居民食水自寗曲而下灌坂下田数百顷寗渠民居成集遂兴市集名曰金渠集县志郿地北邻渭岸南接山麓田园借谷水以灌溉者不少而赤谷水居民尤赖以生活自春秋时齐相寗戚侨寓于此见土厚沙深不能凿井相传骑牛拖鞭开其源以濬其流焉金兴定明成化嘉靖间贤有司各尽力䟽通渠隘流缓食德者少康熙七年邑令梅侯捐俸纠工凿石数十丈昔之引此水者至寗曲而止不能下注号曰神水今则直达河底入渭方之寗相为倍神矣杨季昌寗曲水利碑记赤谷河流甚大折入寗曲金渠者仅衣带耳水之来径率为山石所梗夏旱则竭邑侯梅公遇寻视赤谷河曰是不可烈而凿之耶乃亲立渠上指麾𫔍䦆无何洪流涌入利益者千馀家金渠镇因之兴集市是水之流也始上下营头历洪水磨尹家村仝家村枣林村双庙村陈家村吴家社岳家村金家庄东荘金渠镇寗曲一十三村渠广四尺深三尺杜多𤥻金渠寗曲水利碑记寗曲水今灌金渠镇田百馀亩下流淤塞县册
  一湾泉 在县东北一里灌田六十馀亩县册
  清远泉 在县东北十里灌田一百馀亩县册
  崖下泉 在县北一里灌田十馀亩县册
  闪电池 在县北十里灌田一百馀亩县册
  红崖泉 在县西五里逼近渭河无灌溉利县册五眼泉 在县西六里灌田三十六亩县册
  观音泉 在县西南十里灌田十馀亩县册
  一碗泉 在县西南十二里今无水县册
  清湫泉 在县东二十五里灌田十馀亩县册
  槐芽泉 在县东三十里灌田三百馀亩县册
  柿林泉 在县东四十里灌田二百馀亩县册
  龙舞泉 在县东六十里灌田百馀亩县册
  古渠堰附成国渠在县东北又东流入武功界古渠图关中有成国渠汉书沟洫志成国渠首渭东北至上林苑入蒙茏渠地理志青龙元年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晋书食货志成国故渠上承汧水于陈仓东迳郿水经注 按汉志成国渠首受渭而晋书及水经注皆言承汧水盖汉渠止引渭而魏时重开乃兼引汧水于陈仓也成国渠在郿县东北九里受渭水以溉田元和志成国渠经流甚远而就县境言之当是渭北通济渠成化时循迹开之耳县志 井田渠在县东宋儒张横渠开渠凡二东渠发源大振谷筒瓦沟经流万家源董家村谢家村汶家村营上堡至横渠镇止西渠发源汤谷华岩泉经流潼关寨马超寨纸沟嘴曹家村于豆堡齐家堡梁家湾严家庄至横渠镇合东渠交汇祠后又北三里入渭县册康熙八年知县梅遇率同里士民溯流穷源㝷其故道广为沟洫遂复东西二渠约可溉地数百顷县志今复壅塞县册 孔公渠在县西南引斜谷水环城抱郭东流入渭现今深陷难以䟽通县图郿坞旧引斜谷水通流县城历皇统饥馑人烟凋散悬隔六十馀载明昌七年邑宰孔公天监首议行之见道士杨洞清问及水利乃偕至谷口剜苔剔藓披寻故道计度赀力大具工役功成顺流而下汲饮灌溉无复向日艰虞强造孔公渠水利碑记 通济渠在县北明成化时参政谢绶行部至郿欲引渭灌田自宝鸡开渠迳岐山至县境又东流入扶风界谢公绶又西南开斜谷关引清水河溉勤田里南麓又南开太白峡水分东西二渠溉普济教坊田又东开大振谷水溉温泉田共灌田五百三顷有奇渠成总名通济今堙县册 西硙渠康熙八年知县梅遇于本县西硙里山上㝷一水源可为灌溉之用捐俸募夫凿石开导可灌田百顷县志 潭谷河堰亦知县梅遇开在县东分三堰今俱废县册 韦谷渠在县东即泥谷水灌务平里包袱沟田县志韦谷渠在盩郿之界今渠废而迹尚存县册
  汧阳县
  屈家湾渠 在县西四十五里汧河至川口入县界其在北岸掘引灌田者首为屈家湾渠经流屈家湾村前灌田五十亩河水又东流为
  草北镇渠 在县西三十五里经流草北镇灌田三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罗家店渠 在县西二十五里经流罗家店灌田一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葫芦铺渠 在县西二十三里经流葫芦铺村灌田一百五十亩河水又东流为
  冦家河渠 在县西二十里经流冦家村灌田五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新兴铺渠 在县西十五里经流新兴村灌田四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叚坊渠 在县西十里经流段坊村灌田一百五十亩河水又东流为
  毘卢寺渠 在县西五里经流县西关外灌田百馀亩河水又东流经县城南至县东关外为
  玉清宫渠 在县东二里经流玉清宫外灌田五十亩河水又东流为
  小石门渠 在县东三里经流小石门灌田二十馀亩河水又东流为
  五里铺渠 在县东五里经流五里铺灌田二百馀亩河水又东流为
  龙泉里渠 在县东十里经流龙泉村龙泉寺前灌田五十亩河水又东流为
  高崖村渠 在县东二十里经流高崖下临汧寺前灌田三十亩河水又东流为
  黄里镇渠 在县东二十五里经流黄里镇灌田二十亩县册
  干河滩渠 在县西四十五里自汧河南岸开渠经流益头村灌田二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安化村渠 在县西三十五里经流安化村灌田一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水磨沟渠 在县西三十二里经流水磨沟灌田二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马家村渠 在县西三十里经流马家村前灌田一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堎底村渠 在县西二十五里经流堎底村至三泉涧灌田三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古迹沟渠 在县西二十里经流古迹沟村过安化寺灌田二十亩河水又东流为
  朱坊堡渠 在县西十里经流朱坊堡灌田二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上下马家滩渠 在县西五里经流上下马家滩原明寺等处灌田四百亩河水又东经龟儿山底有废渠二道俱未灌溉河水又东经小石门为
  小石门渠 在县东三里与北岸小石门渠相对旧立闸于此以防汧水涨溢今亦无资灌溉河水又东流为
  段家湾渠 在县东十里经流段家湾前灌田七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邹家庄渠 在县东二十里经流邹家庄灌田二十亩河水又东流为
  峰台山根渠 在县东二十五里经流峰台山下灌田十亩县册
  古渠堰附隃麋泽在县东八里其地近水宜秔稻县志今废县册 天池沟在县东十里水流不竭近旁有长渠引水入城最有济宜更修广县志今废县册 新碧潭在县西北冯坊原三十里县志冯原之北有潭渟蓄诸水其中洞黒里人不敢浚浚则引灌近地可济沃田数顷余命夫具畚插开浚直达晖河其邻近所开新地数顷皆获有济因命名曰新碧潭汧令王国玮新碧潭记今废无考县册
  陇州
  古渠堰附五节堰在州西州志汧源有五节堰引陇川水通漕水部郎中姜行本开后废唐书地理志 金泉在州东南四十里一名白龙泉水出如注东北注汧民资灌溉州志今涸州册
  汉中府南郑县
  大斜堰 在府西二十里府志褒城山河第二堰水东流过小斜堰入县界首筑此堰与褒邑分水灌溉灌县境龙江浦田一千一百一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五里为
  桞叶洞 亦与褒城分水灌溉灌县境草坝田二百馀亩按大斜堰与桞叶洞皆与褒邑共灌田亩下则专灌南郑第二堰水又东流为
  丰立洞 经流草坝村灌田一千二百九十亩丰立桞叶二洞相连故未著里数第二堰又东流八里为
  羊头堰 在府西北十五里经流方家湾灌田一千九百五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五里为
  度通堰 经流秦家湾灌田一千九百三十七亩第二堰水又东流三里为
  小林洞 经流八里铺灌田二百七十四亩第二堰水又东流二里为
  燕儿窝堰 经流大佛寺灌田一千四百九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一里为
  红岩子堰 经流韩家湾灌田五百二十五亩第二堰水又东流二里为
  姜家洞 经流叶家营灌田一百七十五亩第二堰水又东流二里为
  营房洞 经流营房坝灌田一千三百三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李堂洞 经流李家湾灌田六十七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李官洞 经流李家湾灌田一千三百八十三亩自褒城县金华堰至此为上坝第二堰水又东流一里为
  高桥洞 引水东南流分为三沟中沟灌漫水桥梳洗堰地东沟灌周家湾魏家坝文家河坎地南沟灌大茅坝皂角湾地总灌田五千九百六十八亩县册漫水桥下梳洗堰及东南二沟田亩胥赖高桥洞水灌溉以免旱伤之苦予量地形之高下度田亩之多寡约定梳洗堰水口二尺八寸东沟水口一尺一寸南沟水口五尺六寸汉中守滕天绶均水约第二堰水又东流一里为
  小王官洞 经流酆都庙灌田九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大王官洞 经流王官营灌田三百七十八亩第二堰水又东流一里为
  康本洞 经流舒家湾灌田三十七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陈定洞 经流朱家湾灌田四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祁家洞 经流崔家营灌田三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花家洞 经流金家庄灌田一千八百九十九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何棋洞 经流李家湾灌田四百四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高洞子 经流汪家山灌田一千二百四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东桞叶洞 经流汪家山灌田七十五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任明水口 经流汪家山灌田一百一十三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吴刚水口 经流汪家山灌田三百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王朝钦水口 经流汪家山灌田一百四十九亩第二堰水又东流为
  聂家水口 经流汪家山灌田八十五亩第二堰水又东流至三皇川设木闸以节水分渠七首曰
  北高渠 经流叶家庙灌田九千一十七亩次麻子沟渠 经流田家庙灌田六百四十五亩次上中沟渠 经流三清店灌田四百五十亩次北高㧞洞渠 经流十八里铺灌田一千五百二十九亩次
  南低中沟渠 经流兴明寺灌田一千八百三亩次柏杨坪渠 经流三皇寺灌田二千四百四十二亩次
  南低徐家渠 经流胡家湾灌田一千一十六亩自高桥洞至此为下坝县册
  东沟 自褒城任头堰分山河第三堰水东流灌龙江铺田一千九百八十五亩县册
  马湖堰 在县西南八十里引廉水河堰首在褒城梁家营流一里入县界刘家营灌田一百八十馀亩其下流仍入褒城界廉水又东北为
  野罗堰 堰首在褒城县野罗坝经流三里入县界灌田一百二十亩廉水又东北为
  马岭堰 在县境王家营筑堰灌田一百二十六亩其下流入褒城县界廉水又东北为
  流珠堰 堰首在褒城县殷家营流五里入县界灌新集田一千二百四十亩廉水又东北为
  鹿头堰 堰首在褒城县望江寺流五里入县界灌孟家店田一千一十四亩廉水又东北为
  石梯堰 堰首在褒城县小沙坝流五里入县界灌上水渡田三千八百六十亩廉水又东北为
  杨村堰 堰首在褒城县消停坝流三里入县界灌罗狮坝田三千八百七十一亩县册
  石门堰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引汉山西南沟水灌田一百八十亩县册
  小石堰 在县西南三十里引汉山沟水灌田二百二十四亩县册
  石子湃堰 在县西南二十里引梁山泉水灌田二百八十五亩县册
  荒溪堰 在县西南八十里引荒溪山泉水灌田二百二十馀亩县册
  芝子堰 即老溪堰在县南十五里引冷水河水灌田九百八十馀亩下流入汉县册
  黄土堰 在县东南二十里引观沟河水作堰分东西二沟共灌田三千六十亩县图
  梁渠堰 在县东南三十二里引许家山沟水灌田二百八十五亩县图
  𤞑𤞑堰 在县东南四十里引赵家山沟水灌田六百三十亩下流入汉县图
  古渠堰附红花堰引红花河水今废县册堰在县南三十里副使张士隆筑溉稻田千馀顷民甚赖之马志按马志又载县北有石碑狮子二堰今堰废无考
  褒城县
  山河堰 在县东门外引黑龙江水按黑龙江即褒水兴元府褒斜谷口古有六堰浇溉民田顷亩浩瀚每春首随食水户田亩多寡均出夫力修葺后经靖康之乱民力不足夏雨暴水冲损堰身绍兴十二年利州东路帅臣杨庚奏谓全资水户修理农忙之时恐致重困欲过夏月于现屯将兵内差不入队人并力修治庶㡬便民从之兴元府山河堰灌溉甚广世传为汉萧何所作嘉祐中提举常平史炤奏上堰法获降敕书刻石堰上乾道七年御前统制吴珙经理尽修六堰濬大小渠六十五复见古迹并用水工凖法修定凡溉南郑褒城田二十三万馀亩昔之瘠薄今为膏腴四川宣抚王炎表珙宣力最多诏书褒美焉宋史河渠志四川宣抚使判兴州吴璘旌节移汉中访境内灌溉之原其大者无如山河堰堰导褒水限以石顺流而䟽之自北而西者注于褒城之野行于东南者悉归南郑之区其下支分派别各因地势周溉田畴后㝷隳废逾二十年堰水下流惟供豪右轮杵之用异时沃野皆化泻卤民实病之公躬即其处相方度宜刻期而就泻卤复为上腴杨綘山河堰记山河堰在褒城北山下绍兴三年汉中被兵民多惊扰而堰事荒乾道五年王公炎宣抚四川明年移府汉中一日行堰上顾视慨然乃与都统制吴侯珙商度之图以献曰谨酌民言堰败当自外增二垠渠堙当竞力通之异时野水冲击当浚以新港俾不为渠病顾规模弘深非常岁比乞降旨发工徒出官帑修之冬十月大出内府钱币募兵市材明年春正月丁酉厥役告成增修二垠皆精坚可永勿坏二渠新港一万一千九百四十步其渠港分流为筒跋者九十有九凡溉南褒田二十三万三千亩阎苍舒山河堰记山河堰汉相国萧何筑曹参落成之古刻云巨石为主琐石为辅横以大木植以长桩至今利赖其下鳞次诸堰皆源于此汉中府志山河堰引黑龙江水分三堰县志黑龙江水入县界南流至鸡头关下筑堰截水第一堰名
  铁桩堰 在县北三里相传以柏木为桩今废县册第一堰东西分渠溉本县田窦充曹公碑记江水又南流三里许至县东门外为
  第二堰 乃山河堰之正身也堤长三百六十步其下植桞筑坎名曰桞边堰分水溉田首为
  高堰子 经流鲁家营灌田三百五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三里为
  金华堰 经流新营村支分小堰七首
  鸡翁堰 灌马家营田三百亩次
  沙堰 灌张家营田九百亩次
  周家堰 灌上清观田三百亩次
  崔家堰 灌张家营田二百亩次
  何家堰 灌何家庄田二百亩次
  刘家堰 灌谭家营田一百亩次
  蹬槽堰 灌柏乡田五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三里为
  舞珠堰 经流周家营支分小堰五首
  鲁家堰 灌殷家营田二十亩次
  邓家堰 灌周家庄田八十亩次
  朱家堰 灌王家营田一百二十亩次
  瞿家堰 灌许家庄田二百亩次
  白火石堰 灌周家营哈儿沟田二百八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五里为
  小斜堰 经流草寺村灌田二百馀亩又东流一里为
  大斜堰 经流南郑龙江铺分水灌本县郑家营田三百亩又东流五里为
  桞叶洞 经流南郑草坝村分水灌本县韩家坟田七十九亩县册 按大斜堰桞叶洞与南郑分水灌溉以上各堰专溉褒田
  第三堰 在城南五里龙江下流砌石为堰流二里至三桥洞分两派西流者为
  西沟 自三桥洞分水经流冉家营灌田三百馀亩东流者为
  东沟 自三桥洞分水东流七里许至任头堰又分二派西为
  西渠 灌县境周家营田三百亩其东流者入南郑界县册
  龙潭堰 在县西南一百一十里泉出龙潭寺左侧南流灌梁家营田一千亩县册 按此堰冯志以为引廉水河下分马湖野罗马岭诸堰今据册报此堰与廉水相近而所引实系泉水与马湖等堰非一水也
  马湖堰 在县西南一百里自县境梁家营筑堰南流入南郑界又流一里入县界七里坝灌田二百三十亩廉水又东北流二十里为
  野罗堰 在县境野罗坝筑堰灌水南坝田六十亩又下流入南郑界廉水又东北三里为
  马岭堰 堰首在南郑县王家营入县界灌水南高台二坝田四十四亩廉水又东北三里为
  流珠堰 在县境西山坝殷家营筑堰灌水南高台小沙三坝田二千四百三十亩又流五里入南郑县界县册流珠堰势若流珠亦汉萧何所筑宋嘉祐乾道元至元十六年重修明嘉靖二十八年堤岸倾圮用力实艰邑监生欧本礼濬源导流编竹为笼实之以石顺置中流限以桩木数月竣工至今赖之汉中府志廉水又东北流六里为
  鹿头堰 在县境望江寺筑堰灌消停坝田一千八百亩又流五里入南郑界廉水又东北流二十五里为
  石梯堰 在县东南小沙坝筑堰流五里入南郑县界灌溉廉水又东北三里为
  杨村堰 在县东南消停坝筑堰流三里入南郑县灌溉县册 按石梯杨村堰首虽在褒邑而所灌皆南郑田亩褒邑不沾其利
  一碗泉 在县西南五十里苇池坝居民借以溉田源形如碗故名汉中府志今灌田百馀亩县册
  金泉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发源雍齿坝崖头山下冬夏不竭资以灌溉汉中府志泉分东西两派灌雍齿坝田三百馀亩至两河口入汉县册
  双泉 在县西南七十里出中梁西南山峡中两泉并涌下溉民田汉中府志泉水至双泉寺之山坡分东西二渠灌姚家河白马庙等处田二百八十馀亩又下合
  淤泥洞泉 灌王家坝香树岭等处田七百馀亩下流入沙河县册
  牛口泉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泉出牛头山之石罅溉田百馀亩县册
  马道东沟水 在县北九十里栈道地狭此处独平衍居民引流溉田汉中府志水出山峡南流三里至邵家坝灌田百馀亩又下至王母塘又下至寗家碥灌田不及一顷县册
  古渠堰附天生堰在县西南六十里引鹤腾泉溉田汉中府志 铁炉堰在县西南七十里引华阳水 龙河堰在县南九十里引章溪水冯志 天分堰在县西四十五里引黄沙河冯志 龙池沟在县南五十里居民引以溉田汉中府志今俱废县册
  城固县
  高堰 在县西北四十里引婿水河水灌田一千八百五十亩又南流绕庆山而下于山下筑一堰为
  百丈堰 灌田三千七百二十一亩县册百丈堰在婿水南行之中流以木石障水约百丈俾水东行以溉田其为力亦劳矣东北有骆驼山遇天雨其水甚猛横冲旧道一岁间屡冲屡修予循山麓相水势议以灰石塞山之南口自东而西挑渠长二百丈深三尺阔二丈由庆山北归升仙口河内一劳永逸百世之利也限于财力不克成著于此以俟后之君子杨守正百丈堰干沟议城固北有婿水河障石为堰凿渠引水堰凡五处而百丈堰截河横堤且与干沟为邻用水之时尝有暴水冲淤随淘随塞不胜疏凿之苦董是役者毎毎称难万历戊戌邑侯高公登明议建石桥以闸暴水则渠可免于疏凿乃捐俸鸠工建桥沟三洞毎洞阔四尺许仍于两岸筑堤数十丈遇暴水则用板闸洞口庶洪流可御而渠道无冲淤之患百丈堰高公碑记撰人失名婿水又东为
  五门堰 五门堰分割婿水与婿相望而下不十里皆抵斗山之麓上抱石嘴半中筑堤堰上流横沟有五门以泄山水因名曰五门堰溉田四万八百四十馀亩略值𩆍雨婿必浩发堤为尽去至正丁亥邑令蒲公庸诣彼相视遂登高冈视石嘴良久曰此可图也遂董工役召冶匠侯奋袂攘衿倡锥以击而众乐为继经始是岁之秋而工成于戊子仲春贾中立五门堰碑记城固西北有堰曰五门为田几五万顷激婿水以灌堰抵斗山之麓中抱石嘴水弗可通民始刳木为巢集木跨石此门以引水水若泛溢槽木辄漂去眀岁复如之民不堪其苦元时县尹蒲庸者始凿石为渠民甚利之而渠深广才以尺计加以年久倾圮水弥漫则仅能得一二以及下洼之地而高壤仍不可得也稍旱则皆为焦土矣弘治壬子司理郝公往摄县事公素有能名乃集环邑之民教以疏导之法因下令储薪木以万计丁夫以千计匠作以百计积薪石门炽火烧之俟石暴裂以水沃之石皆融溃督工匠悉力椎凿无不应手崩摧渠深二丈广倍之延袤七里逾月工吿成峡遂豁然一通渠水荡荡于田亩高下无不沾足是岁大稔郭恺五门石峡记万历乙亥河东乔公来令城固省视五门堰见上流旧工茍且婿水泛涨堰辄冲坏下流渠道浅窄猛雨迅急崖随頺圮自五门十里而下有石峡者积年渠岸不固水旋入河民甚苦之侯乃于五门上流用石垒砌以建悠久之基下流修为河堰以泄横涛之势石峡用石固堤以弭冲决之患落成于七年己卯黄九成五门堰碑记
  本朝康熙十一年县令毛际可重濬至二十五年县令胡一俊修筑较前益坚县志五门堰分水车九辆灌田二百七十亩又分七洞曰道流洞上高洞下高洞青泥洞双女洞庙渠洞药木洞共灌田一千九百四十二亩又分八曰唐公肖家演水黄家鸳鸯小鸳鸯油浮水车共灌田二万八千六百八十七亩五分婿水又南为
  杨塡堰 堰截婿水东南流为帮河堰又东南为丁家洞又东南为姚家洞又东南于北岸立水车八具又东南为青泥洞又东南至宝山寺为鹅儿堰又东南为竹杆洞又东南至双庙为孙家洞又东南至留村为梁家洞按梁家洞水城洋二县分用又东南入洋县界县册截河堰乃城洋二县用水之源按截河堰即杨塡堰截婿水中流者帮河鹅儿二堰乃城洋二县泄水之要口水车八具城民设立以救高田之旱止可单轮不许双具恐其拦阻河道壅塞下流也邹溶杨塡堰水利详文共灌城固田一千四百九十八亩婿水又南为
  新堰 在杨塡堰南距县六里灌田四百亩县册上官堰 在县西三十里引北沙河水于东岸作堰灌田三千亩沙河又南流于西岸作堰曰
  西小堰 灌田四百亩沙河又南流亦于西岸作堰曰
  枣儿堰 灌田三百亩县图 按冯志载县西引北沙河者有邹公横渠二堰据册报今无考
  万寿堰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引小沙河于东岸作堰灌田一百八十亩河水又北流五里于西岸作堰曰
  上盘堰 古名盘蛇堰灌田九百亩稍下为
  下盘堰 灌田一千五百亩河水又北流五里于东岸作堰曰
  新堰 灌田七百亩稍下为
  平沙堰 灌田六百亩河水又北流五里于西岸作堰曰
  沙平堰 灌田一千二百亩稍下为
  莲花堰 灌田三百亩河水又北流十里于东岸作堰曰
  倒流堰 灌田一千八百亩县册
  东流堰 在县正南五里引南沙河水在东岸筑堰开渠故名东流灌田五百亩其在西岸筑堰者曰
  西流堰 灌田二百亩县图 按冯志县南引小沙河者有承沙周公二堰据册报今废
  洋县
  杨塡堰 在县西五十里引婿水自城固至留村入县界首为梁家洞按此洞水尚与城固分用下则止灌洋田矣又东南为新开洞其北岸为倪家渠魏家渠又东南经马畅村为柳家洞又东南为磨眼洞又东南至五间桥为宿龙洞又东南为赵家洞又东南为黄家洞又东南为汉龙洞又东南为水磨堰洞又东南为分水渠其北岸为北高渠引水经池南寺北至白杨湾止又下为野狐洞又东南至谢村镇入汉江共灌田一万八百四十亩县图城固田在上水用水三分洋县田居中下用水七分其分工修堰亦照三七为例县志
  溢水堰 在县西北二十里溢水河出县北秦岭南流五里于东岸筑堰分水东南流下为小飞槽又下为大飞槽又下为㔍坂堰又下为腰渠又下为西渠又下为石堰渠又下为吴家渠又下为北渠又下为南渠县图渠傍山崖岁遭山水冲崩崇祯元年县令亢孟桧创修飞槽后常损坏
  本朝康熙五年县令柯栋计埀永久刳木省费县志共灌田一千三百三亩溢水又南流五里于西岸筑堰引水西南流为
  二郎堰 在县西一十五里又下为高堰洞又下分两派东流者为东渠西流者为西渠县图自上范坝起至六陵村止灌田八百亩县志溢水又南流五里于下流截河为堰从东岸分水与溢水偕下而南者为
  三郎堰 在县西十里自傅家湾起至退水渠止灌田三百三十亩县志
  𣺼滨堰 在县北十五里𣺼水出县北石锉山南流至周家坎于西岸筑堰分水西南流者为𣺼滨堰又下名为上八工灌田九百八十亩又下过龙积山为下八工灌田九百亩县图县北距𣺼水之右有田数千亩其灌溉自溜坝湾引河水循山麓纡回南下中经二涧涧深广数丈旧架木为飞槽渡渠水以达于田夏月涧水暴涨木槽荡然无复存邑侯李用中创建石槽以为渠道以数丈之槽利数千亩之田李侯之惠利士民岂可以数计哉张四术𣺼滨堰石槽碑记𣺼滨堰自周家坎东坡下土桥起至双庙止灌田一千八百亩县志𣺼水又南流五里于东岸筑堰分水东南流者为
  土门堰 在县北十里横穿贾峪河过土门子分东西两渠东南流者至杨家庄西南流者至时家村灌田一千三百亩县图土门古有堰相近有贾峪河出没无常狂澜一倒直断中流陇亩间动苦枯竭姚公立诚来令斯邑蠲帑藏架长堤以障之共修成石堰二座飞槽九座洞口十四处遂成无坏之业李时孶土门贾峪二堰碑土门堰沙砾善溃又横当贾峪之冲先是苐用树杪砂石权宜修葺一经骤雨漂决无存姚公立诚捐俸建修推去积砂以巨石为底上垒石条高可及肩长则亘河其下流处预防冲激置圆石木闸贾峪中流留龙口一十二丈渐低其半以泄涨流李乔岱土门贾峪二堰碑记土门堰阻牛首山之麓故凿为门以通渠道因名土门自刘家草坝起至北门外止𣺼水又南流四里许截河筑堰从东分水流至县西关外者为
  斜堰 在县北六里𣺼水河下流分东西二渠灌田三百二十三亩县图洋北𣺼水为堰者三最下曰斜堰广五十馀丈灌负郭田旧用木桩草石修筑旋筑旋崩殆无宁晷李公用中捐俸建石堰分门闸板视水之消涨以时启闭虽洪涛数兴终莫能坏其左为渠二百四十丈引水入阡陌堰成而水安行焉李时孳斜堰碑记斜堰自巨家洞起至西关止县志
  苎溪堰 在县西北十里引苎溪河县志
  华家堰 在县东北七里引天宁溪县志
  高原堰 在县东三十里引大龙溪县志
  鹅翁堰 在县西南十五里引小沙河县志
  贯溪堰 在县东十里引平溪河县志
  百顷池 在县西南十里汇小沙河以溉田隆庆六年邑令阎邦宁以池西岸二十亩蓄水馀俱佃种租入社仓万历间署县刘钺又请为学田汉中府志古渠堰附张良渠在县东南二里汉中府志七女塜有七女池池东有明月池状如偃月皆相通注谓之张良渠盖良所开也水经注
  西乡县
  高川陂堰 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引高川水自汉阴县来入县界分大渠二道灌田一百亩县册
  青溪河堰 在县东南一百七十里引溪水灌田一百五十亩县志
  禇河堰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引龙洞水灌田一百亩县志
  洋溪河堰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引洋溪河水灌田一百亩县册
  圣水峡河堰 在县东南二十里引峡内泉水灌田一百亩县册
  金洋堰 在县东南二十里汉中府志西乡东南二十里有峡口在巴山之麓洋河出焉川原平夷可田峡口两岸对峙如门前人因障水为陂名曰金洋堰灌田数千亩询作堰之始前代远不可考邑令丘俊慨然兴复于峡口故址植木磊石培土横截河流俾水有所蓄然后依山为渠随势利导以通泄各令种树以固其本堤数百步即分支渠堤长十馀丈支渠堤丈馀厚同之自是燥土悉为腴田矣成化戊子满城李侯春令是邑值雨圮堤侯加培焉何悌金洋堰碑记金洋堰灌田四千六百亩在县东南子午山左有大渠一支分小渠二十五道上中下三坝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史左重修五十三年知县王穆重筑县志
  黎坝河堰 在县南二百八十里水自四川通江来入县界灌田三十亩县册
  故县坝河堰 在县南二百四十里引捞旗河水灌田三十亩县册
  葫芦坝河堰 在县南一百三十里引山水灌田三十亩县册
  法宝堂堰 在县南二十里引龙洞水灌田五十亩又北为
  五渠堰 在县南二十里分渠五灌田五十亩又北为
  官庄堰 在县南二里分渠二灌田五十亩县册梭罗关河堰 在县南二十里引山水灌田五十亩县册
  高头坝河堰 在县南十里蓄雨水灌田三十亩县册邢家河堰 在县南二里蓄雨水灌田三十亩县册惊军坝河堰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引大巴山水灌田五十亩又北为
  男儿坝河堰 在县西南一百里灌田三十亩县册私渡河堰 在县西南七十里一名私陀河引河水灌田一百亩县册
  平地河堰 在县西南五十里引左西峡河水分渠二灌田五十亩县册
  莒河堰 在县西南三十里引马鞍山泉水一名空渠河灌田五十亩县册
  西龙溪河堰 在县西南二十里引南山泉水灌田三十亩县册
  黄池塘堰 在县正西二十里蓄雨水灌田十五亩县册
  别家坝河堰 在县北四十里蓄雨水灌田三十亩县册
  神溪铺河堰 在县北四十里引山水灌田三十亩县册
  桑园河堰 在县西北三十里引东峪河水灌田三十亩县册
  五渠 在县北县图城之北有五渠焉一东沙渠一中沙渠一北寺渠离治二里许一白庙渠一西沙渠离治各三里许众山之水分落五渠由渠入城濠由濠达木马河五渠淤塞春夏淫霖旬积山水陡涨无渠道可泻横流田塍没民庐舍余按亩役夫以均劳役毎岁于农隙时频加挑濬使水有所蓄泄而西北一隅之地赖以有秋王穆疏五渠记
  龙王沟河堰 在县东北三十里蓄雨水灌田三十亩县册
  五郎堰 在县东四十里引山水灌田三十亩县册罗家坪堰 在县东三十里引山水灌田五十亩县册古渠堰附左西峡河堰在县西南引河水以灌田 磨儿沟河堰在县北蓄雨水灌田今无渠道县册凤县
  古渠堰附凤州梁泉有利民堤𬮿子堰宋祥符二年置玉海今废无考县册 斜谷河在县东二里 红崖河在县西四十里 紫金水在县东一百五十里大散水在县东五里 鸣玉泉在县西十里 凉泉在县西二十里以上六水俱可疏引灌田冯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宁羌州
  七里堰 在州西南七里堰回水灌田千馀亩县册七里堰嘉靖七年知州李应元修汉中府志
  古渠堰附黄坝河在州东二百里可资灌溉冯志现今无灌溉利州册
  沔县
  山河东堰 即石剌塔堰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引旧州河水分两派东流者为东堰自贾旗寨起经流何家营火安营至旧州铺仓台堡灌田三千亩西流者为
  山河西堰 自刘旗营起经流娘娘庙苏曹村柳树营弥陀寺止灌田三千九百八十亩县册
  天分东堰 即石燕子堰在县东北三十里引黄沙河水分两派东流者为东堰自官沟起经流刘家湾雷家坪黄沙镇至栗子园止灌田三千六百七十亩西流者为
  天分西堰 灌岭南坝田一千五百亩县册
  琵琶堰 在县南三十里县图县南有养家河居民引流溉田首为琵琶堰灌军官庄田三百亩河水又北为
  马家堰 灌上官庄田八百亩河水又北为
  麻桞堰 灌军民官庄田四百八十亩河水又北为白马堰 一名白崖堰灌下军官庄田一千五百亩河水又北为
  天生堰 灌魏家寨晏家湾田九百八十亩河水又北为
  金公堰 灌军民坝板桥寨马家庄赵家营牟家营田八百八十亩河水又北为
  尽水堰 灌军中坝民中坝黄沙驿田自陆营起经流曹营潘营陈营谈营丁营至金家河坎止共灌田八百馀亩河水又北为
  康家堰 灌民中坝曹家坎田八十亩县册
  古渠堰附罗村堰在县西南一百九十里贾志罗村坝与宁羌州连界近玉带河今无灌溉利县册 三岔上下堰在县东南三十里县志今无考县册
  榆林府榆林县
  龙王泉 在县城中县册城中园圃龙王庙水溉之延绥镇志
  南渠 在县城南门外引刘指挥河水溉田数十亩县册南渠刘指挥河水溉之水多蛙黾土宜葵菘延绥镇志
  三岔川渠 在县南二十里引骟马沟水灌溉三岔川田今水微细所灌无㡬县册
  刘官寨渠 在县南三十里引刘官寨水灌溉寨旁园田县册
  常乐堡渠 在县东三十里引东岔河水灌田数十亩县册
  归德堡渠 在县南四十里引本堡东沟水灌田数十亩县册
  鱼河堡潴水 在县南八十里鱼河地势稍下居民随地掘水引流灌田县册
  古渠堰附红石峡在县东北县图张子立官延绥巡抚开红石峡以通水利贾志榆溪之水自塞外虎素兔河而来入红石峡向有渠今废延绥镇志 芹河在县南县图芹河之水今碧浔桥以西堤堰已成可修而灌也延绥镇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碎金驿水溉旁近园田延绥镇志今无水县册
  怀远县
  波罗堡堰 在县东北四十里引无定河水即圁水也在县境流一百八十馀里威武清平波罗各堡及县治近河田亩皆可灌溉惟波罗堡水势平缓筑以引流灌田数百亩县册波罗水溉堡西田势微缓而堰始兴延绥镇志
  大理河 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溉近河园田县册小理河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溉清平堡田县册黑水河 在县东南四十里自威武堡东流合寺子沟水溉响水堡田县册 按三水所灌无几故未著亩数
  古渠堰附陵阳渠丰州九原有陵阳渠建中三年浚之以溉田置屯寻弃之唐书地理志建中初宰相杨炎请置屯田于丰州发关辅民凿陵阳渠以增溉京兆尹严郢尝从事朔方知其利害以为不便疏奏不报而渠亦不成唐书食货志杨炎请开丰州陵阳渠发畿县民役作渠卒不就唐书杨炎传 咸应渠永清渠丰州九原有咸应永清二渠贞元中刺史李景略开溉田数百馀顷唐书地理志李景略拜丰州刺史丰地瘠卤景略凿咸应永清二渠溉田数百顷唐书李景略传
  兴安州
  万春堤 在州西四里其堤长二里高一丈三尺汉江水溢赖此堵御州册
  长春堤 在州东一里其北名白龙堤其南名长春堤实一堤也其堤长一里六分高一丈八九尺中有石闸一高五尺阔四尺如陈施二沟之水下流则起闸以疏其势如汉江黄洋两河上涌则闭闸以遏其波成化十五年知州郑福增修万历二十年守道曾如春檄州判张海修理崇祯间州同蒋体元于堤上遍植桃柳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官绅士庶捐修雍正三年又修州册
  惠壑堤 在州城东关北长八分高一丈八九尺其堤逼近汉江汉水涨溢赖此捍御州图万历三十二年守道曾如春建筑康熙二十一年知州李翔凤复筑三十二年大水堤复决惠家壑石佛庵南会陈施二沟之水巨浪薄城城为之湮知州王希舜捐金募夫先筑决口南北之水始不为患州志五十一年知州张时雍总兵杨世昌各捐俸修筑州册
  万柳堤 在旧城南新城北系居民避水之路如遇江水泛涨旧城之民避水新城俱行于堤上州图康熙二十八年知州李翔凤城守副将黄燕赞建修沿堤遍植桃柳故名万柳雍正九年州牧鲍遐龄捐俸展修州册
  千工堰 在州西七十五里州图恒河水南流注于越河千工堰在焉多秔稻州志恒河发源燕子岭西南流二百七十馀里至龙口筑堰名千工堰引水分上中下三渠后下渠淤塞守道郭之培令民疏通未几复废康熙五十六年州牧张时雍以下渠沙漏易淤重濬无益乃于龙口南七里更筑一堰名曰
  永丰堰 与千工堰共灌田一千一百四十亩州册大济堰 在州西北三十里州图王莽之山傅家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越河大济堰在焉灌田颇饶州志大济堰分六垱其一垱二垱三垱四垱六垱俱现在灌田二千馀亩惟第五垱相近越河冲坏已久州册
  赤溪堰 在州西三十里秦郊铺州图引赤溪沟水灌田一千一百亩赤溪沟水源出牛山其流微细居民筑堰分为四渠遇雨泽时行则均得灌溉旱则沟水㫁续不能入渠故土人多名曰雷公田州册
  磨沟堰 在州西四十里州图磨沟水源出鲤鱼山出山口分二渠灌田百馀亩州册
  黄洋堰 在州东南十五里州图引黄洋河水灌田百馀亩州册
  青泥堰 在州西十五里州图引青泥湾水开渠三道灌田二百二十五亩州册水源出小垭山流甚微细亦待雨以灌田州册
  南沟堰 在州西一百里州图南沟水出凤凰山在越岭之西越河之南土人名为大南沟筑堰蓄水灌田千馀亩州册
  古渠堰附长乐堰熙宁七年金州西城县民葛德出私财修长乐堰引水灌溉乡户土田授本州司士参军宋史河渠志吴家堰昔名长乐堰宋西城民葛德修灌田二百亩州志堰在新城西门外引南山水开池蓄潴以灌水田历年久远山水淤塞今其地已为旱地州册
  平利县
  月溪堤 在县北门外以障月河县图嘉靖三十一年西乡魏尚变筑冯志
  古渠堰附长安堰在县东一百十里相近有石觜黄沙二堰俱引界溪河水 秋河堰在县东一百五十里 线口堰在县南九十里贾志今俱废县册
  洵阳县
  中洞河堰 在县东北二百二十里引中洞河水灌田十馀亩县册
  西岔河堰 在县东北二百里引西岔河水灌田五十馀亩县册
  蜀河堰 在县东北一百四十里引蜀河水灌田百馀亩县册
  水田坪堰 在县北一百八十里洵源河出镇安县梅子岭至水田坪筑堰灌田三千馀亩洵河又南流五十里为
  洵河堰 在县北一百三十里灌田五十馀亩县册麻坪河堰 在县北九十里引麻坪河水灌田四十亩县册
  干溪河堰 在县北五十里引干溪河水灌田十馀亩县册
  冷水河堰 在县北四十里引冷水河水灌田三十馀亩县册
  七里关堰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关河源出湖广竹溪县从青山观入县境至七里关下筑堰灌田二十馀亩闾河又北流会金河神河孟家平顶诸水至城南三十里为
  闾河堰 灌田百馀亩县册
  水磨河堰 在县南一百里引水磨河水灌田十馀亩县册
  金河堰 在县南七十里引金河水灌田百馀亩县册神河堰 在县南五十里引神河水灌田十馀亩县册孟家河堰 在县南三十五里引孟家河水灌田十馀亩县册
  平顶河堰 在县南二十五里平顶河水源出白马寺分上下二坝灌田上坝名平顶堰灌田三十馀亩下坝为
  汉坝川堰 灌田十馀亩县册
  仙河堰 在县东一百六十里引仙河水灌田三十馀亩县册
  古渠堰附坝河堰在县南十里 岩坞河堰在县东二百里 赵家河堰在县东一百八十里 大磨沟堰在县东三十里 竹川堰在县东北二百六十里 白崖河堰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东岔河堰在县北一百三十里县志今俱废县册
  紫阳县
  灌河堰 在县西南六十里灌河一名权河居民引流灌田三十馀亩县册
  古渠堰附任河在县西 松河在县西北可资灌溉贾志今未灌田县册
  石泉县
  七里堰 在县西七里引珍珠河水灌田顷馀贾志兴仁堰 在县西十里引饶峰河水灌田二百馀亩冯志
  高田堰 在县西北十五里引大坝河水灌田百馀亩县册
  古渠堰附长安堰在县东五里引汉江贾志今无考县册汉阴县
  双乳堰 在县东北六十里引双乳河水经流后坝灌田一顷六十亩县册
  田禾堰 在县东北五十里引田禾沟水经流胡家庄翟家庄灌田一顷八十四亩县册
  钟河堰 在县正北六十里引钟河水经流毛家庄茹家庄灌田八十七亩县册
  池龙堰 在县东三里引池龙沟水经流周家湾灌田九十馀亩县册
  观音堰 在县西二十里引观音河水经流邬家坝杨家坝灌田三百馀亩县册
  沐浴堰 在县西十五里引沐浴河水经流丁家坝灌田六十亩县册
  仙溪堰 在县西十五里引仙溪河水经流夏家坝灌田三百三十馀亩县册
  月河堰 在县西明成化二十一年知县张大纶筑贾志引月河水经流高梁铺张家庄灌田四百六十亩县册
  墩溪堰 在县西南五里引墩溪水经流汴家沟灌田四百五十馀亩县册
  永丰堰 在县南五里引板峪河经流季家庄余家营灌田五百七十馀亩县册
  卢峪堰 在县东南五里引卢峪河水经流曾家营蔡家岭灌田二百九十亩县册
  铁溪堰 在县东南十里引铁溪沟水经流王家庄灌田二百馀亩县册
  凤亭堰 在县东南三十里龙王沟水出沟分二堰东为凤亭堰灌沈家岭田四百六十亩西为
  磨盘堰 灌梁家庄田二百一十亩县册
  蒲溪堰 在县东南四十里引蒲溪水经流曾家庄王家坝灌田三百馀亩县册
  花石堰 在县东南五十里引花石河水经流郭家岭况家营灌田二百馀亩县册
  大涨堰 在县西南一百里引大涨河水经流吴家坝魏家庄灌田三百三十亩县册
  商州
  丹水 在州东二十里经张村龙车寨灌田数百顷西安府志丹水自燕脂关东流过说法洞绕州城南又东至张村铺商洛镇龙车寨经流二百里两岸随地皆可开渠但水性泛涨每岁旋冲旋筑约灌田千馀亩州册
  黒龙峪水 在州西五十里现灌田五十馀亩州册十九河 在州北六十里现灌田百馀亩县册
  老君河 在州东八十里灌田七百馀亩州册
  花园泉 在城西南隅其水昼夜流泄郡人因修为园圃又凿渠由东而南出水门入州河以资灌溉州志今灌田四亩州册
  郝家泉 在城东一里可灌园蔬一顷州志今灌田三亩州册
  石佛湾泉 在城东姚家𡑯可莳园蔬一顷州志今灌田三亩州册
  古渠堰附漕渠崔湜建言山南可引丹水通漕至商州自商镵山出石门抵北蓝田可通挽道中宗以湜充使开大昌关禁旧道不得行而新道为夏潦奔豗数摧压不通唐书崔湜传 普济渠在州北旧引黄沙岭水合大云山少峪西平二泉为砖渠通入城市岁久湮没正德间复濬入城以达州治微而难继后亦废州志 山泉渠在州北七十里明时新修引泉水灌田今废州册
  镇安县
  化坪峪渠 在县北八十里引西王岭水至化坪峪灌田五十亩县册
  乾祐渠 在县北七十里引乾祐河水经流野猪坪灌田三百四十亩县册
  浞池渠 在县北四十里引熊里沟水经流孔家湾灌田四十亩县册
  纸桥渠 在县北三十里引纸桥沟水灌田三十亩县册
  许峪渠 在县东北三十里引许峪沟水灌田五十亩县册
  云盖川渠 在县西北四十里水发源西王岭即县河之源也居民引流至云盖川灌田一百五十亩河水又南流三十里为
  铁洞沟渠 灌田一百五十亩又东折至县南名县河距城五里为
  县河渠 一名县川渠灌田一百二十亩县册 按县河与化平峪水俱发源于县西北之西王岭
  永安川渠 在县东六十里永安川水发源分水岭居民引流灌田一百三十亩又下流至高峰寨入冷水河县册
  龙渠川渠 在县东南九十里引龙渠川水即冷水河源也按府志龙渠川一名龙洞川灌田四十亩川水又北为
  张家川渠 灌田三十馀亩又北流至高峰寨名冷水河与永安川水合流为
  高峰寨渠灌田三十馀亩又折而西为
  大岩寨渠 灌田五十亩冷水又西南为
  罗家硖渠 灌田百馀亩县册
  社川渠 在县东北二百里引社川河经流曹家坪灌田百馀亩河水又南流至胡家寨为
  胡家寨渠 灌田百馀亩河水又南流至孟李寨入金井河县册
  金井河渠 在县东北九十里河水自咸宁界入县境至孟李寨会社川河居民引流灌田五十馀亩河水又东流为
  野鹿坪渠 灌田三十亩河水又东流为
  安乐川渠 灌田十五亩河水又东为
  柴贾寨渠 灌田三十亩县册
  戴家河渠 在县东一百一十里河发源戴家岭居民引流灌田二十亩县册
  石瓮沟渠 在县东一百里引石瓮沟水经流藤花寨灌田一百六十亩沟水又西流十里为
  岩屋河渠 灌田七十亩沟水又西流十里为秋林川渠 灌田一百三十亩县册
  龙王寨渠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引水硖沟水即花水河上源也经流龙王寨灌田八十亩河水又北流十里为
  米粮川渠 灌田一百二十亩河水又北至白塔寨会石瓮沟水为
  白塔寨渠 灌田五十亩县册
  长涧庵渠 在县西北一百六十里引沙岭水灌田五十亩又南流为
  校尉川渠 一名孝义川渠灌田一百五十亩县册五郎坝渠 在县西三百五十里引五郎河灌田二百六十亩县册
  大仁河渠 在县西南一百里引大仁河水灌田三十馀亩县册
  紫溪河渠 在县西南一百八十里引紫溪河水灌田六十亩县册
  草家川渠 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引东茅岭水灌田二十三亩县册
  古渠堰附赤脚坪渠在县东北八十里 小任河渠在县西南八十里 蚕房渠在县东百馀里 池河渠亦在县东百馀里县志今俱无灌溉利县册
  雒南县
  古渠堰附洪门堰在县境绍兴十年金人䧟商州州守邵隆破金人于洪门堰遂复商州宋史高宗本纪今无考县册 雒南河在县南二百馀步南河在县东南九十里二水俱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大渠小渠在雒南县西冯志大渠一名大渠川引洗马河水小渠一名小渠川今渠废而其迹尚存县册
  山阳县
  虫家湾渠 在县西三里引丰水河水经流三义庙灌田六十馀亩丰水又西为
  水火铺渠 在县西五里经流水火铺灌田五十馀亩丰水又西为
  泰山庙渠 在县西三十里经流色河铺灌田十五亩丰水又折而西南流东岸为
  王家村渠 在县西六十里经流马家滩灌田二十馀亩西岸为
  庵沟口渠 在县西八十里经流庵沟口灌田十馀亩县册
  磨沟村渠 在县北十五里引磨沟河水经流磨沟村灌田十五亩县册
  干沟村渠 在县北五里引干沟河水经流干沟村灌田三十馀亩河水又南为
  宋家村渠 在县北三里灌宋家村田二十馀亩河水又南为
  东关渠 在县东关外灌田五亩县册
  土桥子渠 在县北六里引峒峪河水经流土桥村分渠三道灌田七十馀亩河水又南为
  伯盖子渠 在县西二十里经流伯盖村灌田十馀亩河水又南为
  秤钩湾渠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经流称钩湾村灌田十五亩县册
  江家坪渠 在县西四十里引色河水经流江家坪灌田十馀亩河水又南流为
  乔家湾渠 在县西三十五里经流乔家湾灌田十馀亩河水又南为
  乔家下湾渠 在县西三十三里经流乔家下湾灌田十馀亩河水又南为
  色河铺渠 在县西三十里经流色河铺灌田二十馀亩县册扈家原渠 在县西八十里引金井河水灌九里坪田四十馀亩县册
  漫川渠 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引漫川水灌田十馀亩县册北湾渠 在县东四十里引银花河水分渠二经流高八店灌田五十馀亩河水又东北为
  中村渠 在县东七十里分渠二经流中村灌田四十馀亩银河水又东北为
  潜水湾渠 在县东八十里分渠二经流湘子庙灌田十八亩河又东北为
  竹林关渠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分渠二经流竹林关灌田五十馀亩河水又东北为
  罩川渠 在县东二百三十里经流罩川灌田十馀亩县册
  郝家渠 在县南一百里引箭河水经流郝家村灌田十馀亩箭河又南为
  李家渠 在县南一百三十里经流莲花池李家村灌田十馀亩县册
  古堤 城南旧有古堤以御丰水雍正六年五月山水暴涨冲没于八月内动支库银修葺县册
  古渠堰附花水在县南一百里 青崖河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商南县
  张高堰 在县南二里县河自县东北入境两岸皆可灌溉其在西岸灌田者首为张高堰灌武家泉田六十亩河水又南为
  二道堰 在县南三里灌二道河田五十馀亩河水又南为
  魏家堰 在县南微西十五里灌三角池田二十亩其在东岸灌田者首为
  洪厓堰 在县南二里灌保合寨田八十馀亩河水又南为
  李家堰 在县南三里灌保合寨田六十馀亩河水又南为
  张石堰 在县南七里灌石门村田五十亩河水又南为
  沭河堰 在县南十里灌沭河田八十亩河水又南为
  三角池堰 在县南微西十五里灌三角池田三十亩县册
  秋千沟堰 在县西三十里引清油河水经流清油铺灌田三十亩县册
  失马寨堰 在县西二十五里引靳家河水灌田四十亩县册
  捉马沟堰 在县西二十里引马家崖泉水经永安寨灌田六十五亩县册
  五郞沟堰 在县西三里引北山涧水灌田四亩涧水又南为
  吉公堰 在县西五里经党家店灌田五亩县册红土岭堰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其水发源于红土岭东流经青山在南岸立堰灌田三亩县册
  青山寨堰 在县南四十里引青山河水灌田七亩县册
  𡏟口沟堰 在县东南二十里引龙山涧水灌田三亩涧水又西为
  龙窝堰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灌生龙堰田五亩县册马槽沟堰 在县东五里引北山涧水灌田三亩县册高家堰 在县东二十五里富水河发源界岭南流至磨峪口分四堰东岸为高家堰灌田八十馀亩次
  郭家堰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灌生龙寨田百馀亩西岸为
  马家堰 在县东二十五里灌磨峪田七十亩次兴龙堰 在县东二十里灌磨峪田二百馀亩县册古渠堰附两河在县南四十里可资灌溉贾志两河即丹水商南万山环列丹水夹山而流临水之田每遭冲湮利于州不利于县也县册
  同州
  北庄泉 在州西二十里泉水发源北庄经流北胡村苏村等处灌田二百馀亩州册
  苏村泉 在州西南四十里嘉靖中修渠导水溉田贾志泉有二在苏村屯庄东现灌潼关军户田州册古渠堰附龙首渠在州西州图庄熊罴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馀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于是为发卒万馀人穿渠自徴引洛水至商颜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頺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馀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史记河渠书保定二年正月开龙首渠周书武帝纪同州西三十里有干坑龙首渠之尾也元和志镰山燕脂寨下有沟相传为古引洛处州志 按汉书沟洫志颜师古注云征澄城也商颜商山之颜也刘奉世曰洛水南入渭商山相去甚远何由穿渠至其下盖自别一山名颜说失之今考杜氏通典云冯翊北有商原所谓商颜则是商颜者即今同州北原水经注所谓洛水南经商原西者此也乃马贾诸志不能辨别以证颜氏之误而漫于商州水利谓实有商颜一渠昔人引洛水至商山下者商州志则更附会支离以为商颜渠即汉庄熊罴所穿之龙首渠独不思商州万山环列微论同州之洛不能越渭南流即洛南之洛亦不能绝丹西注总由未考山名故谬讹相沿愈沿愈讹今附辨于此以补前贤之缺焉 坡底泉冯村泉在州北可资灌溉贾志今水微细不能灌田州册 红善泉在州西南四十里灌田百馀亩贾志今涸州册
  朝邑县
  苦泉 县西北许原下其水咸苦羊饮之而肥隋置羊牧元和志永徽二年以同州苦泉牧地赐贫民唐书高宗本纪苦泉在城西北四十里䨇泉镇泉有二东泉水流微细不能灌田西泉今现灌田百馀亩县册
  洛水 在县南五里自同州东南入县界沿河居民遇旱则掘岸引流以灌低洼之田但所溉无多且一遇泛涨尤易浸没县册
  古渠堰附同州朝邑北四里有通灵陂开元七年刺史姜师度引洛堰河溉田四百馀顷唐书地理志姜师度为同州刺史派洛灌朝邑河西二县阏河以灌通灵陂收弃地二千顷为上田置十馀屯帝幸长春宫嘉其功下诏褒美姜师度传通灵陂今在县北通润村水落时往往见陂遗址县志 大奇泉象底泉蔡庄泉西庄泉四泉俱出镰山之麓民田当泉流者资灌溉焉县志今无灌溉县册
  郃阳县
  大峪河堰 在县西四十里引大峪河水与澄城分渠灌田共灌本县田八十馀亩县册
  宫城河堰 在县北三十五里引宫城河水灌田百馀亩县册
  王村瀵 在县东四十里灌田二百五十亩县册莘鲤瀵 一名东鲤瀵在县东四十里瀵有二东瀵灌田五百馀亩西瀵灌田二百馀亩县册 按县册云鲤瀵相近又有夏阳渤池二瀵今则俱坍入黄河矣
  运斗瀵 在县东四十里灌田二十亩县册
  天水沟瀵 在县东蔡园头村灌田四十亩县册古渠堰附阳班湫在县东南五十里县册郃阳县有阳班湫贞元四年堰洿谷水而成唐书地理志今涸县册澄城县
  长宁河渠 在县西北四十里云门红罗二谷水会流为长宁河居民引流灌田数十亩县册
  大峪河堰 一名扑地河在县东二十里与郃阳分渠灌田共灌本县田三百馀亩县册
  玉泉 在县西北十五里泉下有蔬圃药畦引流灌溉县册
  古渠堰附泉河在县西二里可资灌溉县志  三泉在县东北十五里三源并出将军山麓合流为一凿引之可以利民县志现今无灌溉利县册
  韩城县
  白马滩堰 在县西六十里澽水出西山麻线岭其灌山内田者首为白马滩堰自麻线岭碾子湾起灌田四十亩澽水又东为
  白马滩下堰 自孙家坡起灌田二十八亩又东为景峰邨堰 自本村起分渠大小五道灌田一百七十亩又东为
  牛心村堰 自合水沟起灌田十五亩又东为张家堰渠 自砦崖下起灌田七十馀亩又东为薛峰邨横道堰 自泉子崖起灌田八十亩又东为土岭堰 自马池崖起灌田八十亩又东为
  牛家湾堰 自虎儿崖起灌田二十亩又东为西泽村堰 自石崖道下起灌田六十亩又东为东泽村堰 自西泽起灌田六十亩又东为
  东泽村下堰 自本村西起灌田四十亩又东为潭家湾堰 自东泽村起灌田七十亩又东为侯家峪堰 自本村起灌田十六亩又东为
  岭底村堰 自吕家滩起灌田三十五亩又东为柏岭村第一堰 自娘娘庙下起灌田一百八十亩又东为
  柏岭村第二堰 自岭底村东起灌田一百二十五亩又东为
  坎家湾渠 自岭底村南起灌田七十五亩又东为药树堰渠 自板桥沟起灌田六十五亩又东至竹园村为
  赵家堰 自陜家桥起灌田九十亩又本村有河西上堰 自王封村起灌田四十三亩又南为河西下堰 自马石泉起灌田三十亩又南为磨底下堰 自王封湾起灌田二十一亩按澽水出横山南流至竹园村绕一匝而复东故堰以河西名澽水又东流出西山口引而南流至南涧西为
  南涧西堰 自斜子口起灌田三十五亩又南为下水池堰 自本村桥下起灌田五十亩又南为南湾下堰 自砦子西窊起灌田二十三亩又南为东湾上堰 自沙窊起灌田九十亩又南为
  东湾下堰 自本村起灌田二十亩澽水出西山口正东流者首为
  土门第一堰县志韩城西五里为土门口水源出麻线岭迢逓而下一百二十馀里名为澽水居民种稻树果利用甚饶至土门口邑人堤为五堰按土门先有五堰后又广为九堰馀堰堤平岸固惟首堰溉田居多而断河绝岸灌田者每年累功积石一遇河涨崩溃湮圮邑侯马公下车指示方略督民縁北岩树木桩凿石槽引水入渠至简至易民始告便王翰土门头堰记环韩多山抵县为象岭澽水经其中可灌田数百顷邑侯马公夙谙水势刻意疏濬岭前诸堰堙塞咸通犹念土门薛曲诸村地多平旷不沾馀润乃招工匠自岭北凿石渠又作水车以助水力不及处渠成利赖甚众薛亨省溉效禊二亭记第一堰自竹园村东凿石导水经土门薛曲等村共灌田四百亩澽水又东为
  第二堰 自土门右龙潭左起经土门薛曲带城北之半东至北关之西观音堂前入城壕绕西关而南东出庙后村灌田九百馀亩又东为
  第三堰 自狮岭山龙潭下起灌田五百七十九亩又支分为
  北涧西村堰 自狮岭龙潭右起灌田一百四十五亩又东为
  第四堰 自北涧西关帝庙起经流涧西涧南灌田一千亩又东为
  大五堰 自涧西许家沟起经流新村灌田三百亩又东为
  小五堰 分渠三道亦自许家沟起灌田一百八十亩又东为
  第六堰 自南涧村北起经焦家滩灌田七百一十亩又东为
  第七堰 久废又东为
  第八堰 原自南桥下起因冲崩今自城古村崖下起经范村双楼富村灌田八百七十亩又东为
  第九堰 自龙泉寺起经双楼富村南北周村灌田九百七十五亩县志
  陶渠村堰 在县西南陶渠村本极瘠苦地明中丞澽滨张公凿石引渠以溉之遂得与上地等其堰自华薛村起经流石佛寺灌田四百八十亩又东为
  西赵荘堰 自陶渠村牛王庙下起灌田七十四亩又东为
  东赵庄堰 自孙家砦起灌田六十二亩又东为郭家庄堰 自赵庄小寺起灌田一百馀亩又东为柏香村堰 自郭家荘起灌田五十亩又东为高门村堰 自本村西沆水起经流堡安露沉诸村灌田七十五亩又东为
  吕庄堰 自羊头嘴起经流张家湾灵芝巷渭河桥灌田二百馀亩又东至芝川镇分三堰
  第一堰 自吕荘药王洞南山下起至观音堂灌田二百二十亩又东为
  第二堰 自渭河桥起至司马坡下灌田一百六十亩又东为
  第三堰 自镇南门西起至东门北灌田四百五十亩三堰中惟此渠最大穿镇城过入西南出东北砌以层石有水门县志
  雷家河堰 在县西南二十里自巍山下流潦水经流赵家坡南西荘灌田十亩五分县志
  西河川堰 在县南十五里自洞沟下引𣷾水分渠五道经流英村张段诸堡灌田六十馀亩又东为
  陈村堰 自本村起分渠三道共灌田七十五亩县册东彭村堰 自亚河头南沟引涧水灌田十五亩又东为
  南坡头堰 自亚河头起经流东彭村灌田十七亩又东为
  北坡头堰 自巍山下起经流东西彭村南北坡头灌田十亩县册
  张村堰 在县北二十里引文水者二堰张村堰自东荘坡下起灌田五十亩又北为
  昝村南堰 自张邨起灌田八十亩县册
  王家庄堰 在县西北三十里盘水出朱砂岭溉田者首为王家荘堰自燕家泉迳伏峰口王家荘灌田五百亩下流至西贾荘灌田七百亩又东为
  杨家村堰 自伏峰口起灌田六百亩又东南为昝村北堰 自贾荘起灌田一百五十亩县册
  古渠堰附龙门渠在县东北韩城县有龙门山武德七年治中云得臣自龙门引河溉田六千馀顷唐书地理志今废县册
  华州
  乔峪水渠 在州西三十里引乔峪水灌田州册阶峪水渠 在州西二十里引阶峪水灌田州册赤帝峪水渠 在州西一十五里引赤帝峪水灌田州册
  石帝峪水渠 在州西十里引石帝峪水灌田州册西溪 在州西十里诸峪水分流灌田至故县沙涧诸村万壑风烟眺游绝胜之所州志西溪引泉水并石帝赤帝二峪水灌田州册
  南溪 在州南五里引太白峪水至州南门入城流入泮池州册
  东溪 在州东十里罗纹镇南水荘等处平地涌泉兼引罗纹河水灌田州册
  小敷峪水渠 在州东十里引小敷峪水灌田州册北溪 在州北门外引潭峪及吉家沟水灌田今水微细所灌无几州册
  黄家河水渠 在州东十五里受刘家潭莲花池移山潭诸水灌田百馀亩雨水暴发则涨溢为患州册黄家峪河自南而北达渭自黄家峪故道泯迹峪水东注并入方山河而河东又筑堤防捍是以方山河不能泻泄且渭水逆流入河致浸泆州县民田数百顷庚寅制宪殷公相度黄家峪故道指授方略倡捐鸠工自骆驼项起至渭河止延袤七里许广二丈五尺宽一丈五尺匝月工竣一时污淤之水宣泄无遗涸出浸地数百顷向时淹没者尽复其业韩奕濬河纪略
  构峪河 在州东州图正德壬申华州牧桑溥开惠民渠第一渠在构谷自彭村抵孟村入渭第二渠在方山界自孙荘至西滩入渭后皆淤塞贾志构谷河从南山发源北流入渭渭水泛滥从东冲激成河名曰天开 按构谷水其先自流入渭自有天开河后乃东合方山河入渭故道为之小变
  本朝顺治十四年华阴林令代州篆将东北天开河口堵塞另开渠引水北流桞子广润九里地处低洼遂遭水患康熙四十年州民将相等里华阴县民施定等里因水患互告州牧谢白生建导河二䇿一议顺水东流买地认量因势逹渭为功较难其实彼此无害一议就现在北开之河从方山挑濬而北使河深广为功较易苐恐仅救目前大中丞鄂允后议使开方山河口由孙荘而北直逹渭河俾构谷方山二河畅流归渭仍恐渭水倒灌乃建闸以资蓄泄犹以水患虽除水利未兴柳子等处地处低洼宜改种稻田至四十三四两年大获丰收共开水田三十二顷四十四亩九里水陂俱成腴壤华州志方山河与华州构谷黄家诸水分流入渭自万历后水道淤塞民凿东西渠引水由方山河逹渭方山一水兼受二水势难容泄汎滥湍激淹没田亩顺治十四年邑令林某筑方山东堤以障之州民遇水潦欲决东堤使水直灌于县互相角斗大中丞鄂公亲临勘验令将方山河淤浅挑濬至戊子己丑积雨连绵诸渠复涨总制殷公飭令州牧率众通构谷河直北古道公诣被灾处细加相度知水性汹涌先年必有水道分泄庶几势分而患可除即日兴工越两夕果得构河故道疏濬之功七日吿竣溉田不下千馀顷而方山河华邑民亦昼夜骈作岸窄者宽之底浅者深之工成河滨地亩实利赖焉开河记
  古渠堰附漕渠在州北自渭南界来又东入华阴县界古渠图 利俗渠华州郑县西南二十三里有利俗渠引乔谷水 罗纹渠华州郑县东南十五里有罗纹渠引小敷峪水支分溉田开元四年刺史姜师度疏故渠又立堤以防水患唐书地理志今渠废而迹尚存在今高唐朱张等村华州志 天鹅池渠在州北先年渠水由罗纹入渭后桥下淤积漫漶为害嘉靖中陜西巡抚委官勘议从平定坊车家村别濬水渠迳逹于渭明张瀚天鹅池记天鹅池漫衍将百馀里一遭淋雨即为池沼不可种艺濮阳桑公溥莅华量地作渠渠成而水落水落而田出吕泾野水渠记今废州图 太平渠水源出潭峪由东关外绕城而北从车家村汇入天鹅池至罗纹河入渭自车家村开渠后其水仍从车家村入于渭今涸州册天鹅池南又有太平渠下流有沙河水郡守桑溥凿渠泄之于渭州志 骆驼渠在乔峪北龙王嘴之西白龙渠在州城南少华山下引孝感泉水今已俱废无复灌溉利州册
  华阴县
  敷水渠 在县西三十里县志华阴西有敷水渠开元二年姜师度凿以泄水害五年刺史樊整复凿之使通渭漕唐书地理志敷水渠源出敷谷眀万历间知县韩应奎重开民获其利贾志敷水分二渠东灌兴落堡田三百五十亩西灌太和堡田二百八十亩县册
  瓮峪水渠 在县西十五里引瓮峪水灌槐芽村田四十亩县册
  长涧河渠 一名窑村渠在县南长涧河水经南陶村旧有渠以泄水患遇河涨渠平民辄为患明嘉靖中王时雍疏之患始息县志
  黄神渠 在县东南十里冯志上多水磨下溉民田贾志灌郝家堡田家堡张家堡田一百七十亩峪水又北流至昭光寺前支分一渠入城壕从东北隅入城流入县学县图
  醴泉渠 在县东南观厥里厥水清甘经华岳庙马蹄村北潴岳庙鱼池县志醴泉渠灌庙前堡田一百三十亩县册
  蒲峪渠 在县东十五里县图沿水分为三渠东渠灌㸑家村贺家村田西渠灌蒲谷村蔡家村严家池田贾志 按县册今水微细止供人食用
  灵应泉渠 在县东二十里出南崖下灌泉店定城田三百六十亩县册
  磨渠 在县东二十五里引泉水灌定城公庄田百馀亩县册
  古渠堰附漕渠在县北自华州流入古渠图开皇三年宇文恺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名曰广通渠隋书食货志天宝三年左常侍兼陜州刺史韦坚开漕河引渭水因古渠至华阴入渭元和志 段明渠在县东东原地高食水为艰昔人引潼峪水循山麓而西北由马头涧入吴村西渠经流义贾段明迄坡头东渠经流员庄通洛其济甚溥今渠废而迹尚存县册 葱峪渠在县西三十五里水出葱峪经抬头村东北至荘子村入于渭县志惠民第三渠为县之葱峪渠华州牧桑溥开惠民渠碑记
  蒲城县
  漫源渠 在县西十五里县志漫泉发源董家村至贾曲镇散入田间灌苇十七顷县册
  半坡寨渠 在县东十里引泉水灌田八十亩县册常乐渠 在县东南十里引泉水灌田百馀亩县册白马泉 在县东陵寨村灌田六十亩县册
  三郎泉 在县东平路村灌田三十亩县册
  古渠堰附郑渠在县北自富平县流入又东入于洛古渠图 山阳堰在县北十里唐置陵寝修此堰冯志南河水在县北昔庄熊罴穿洛岸善崩乃凿井渠明万历丁丑议从尧山后穿渠引南河水灌北乡田依熊罴法凿井数十处下多顽石不能辟壬子复议从万斛山复决三尺岭引乌泥川水灌西乡地亦未成县册
  潼关县
  禁峪水 在县南门外居民截流引灌园蔬县册古渠堰附漕渠在县西自华阴县入境又东逹于河古渠图 周公渠在城南从南水关引潼水入城沿象山西北流入道治以逹学之泮池出经府部街入河渠深三尺宽四尺上覆以石条每百步凿孔任民汲取称便明兵偹道周相建故称周公渠云张公堰在城内潼水泛涨多为民患大理卿张维任筑石堰以障之号张公堰潼关卫志 麻峪水在城南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耀州
  漆水渠 在州东南五里引漆水灌田漆水又南为退滩渠 漆水经同官县终县境无灌溉利流经耀州城东南始有漆水退滩二渠俱成化时知州邓真开灌城东南负郭地州志
  新开渠 在州西北二十里引沮水灌苏家庄田河水又南为
  烟雾渠 在州西北十里灌寺沟田又南为
  甘家中渠 灌寺沟崖上田二渠系嘉靖中知州李廷宝开又南为
  甘家渠 灌寺沟崖下田又南至杨家庄为
  通城渠 灌北关田入城中灌在城园田名洒街水盖金元故渠永乐初州判华子范开成化时知州邓真重修又南至阴家村为
  水磨渠 灌杨家河口及方巷口田又南至城西为越城渠 灌城西南负郭田沮水又南合漆水入富平界州册
  古渠堰附强公渠在州西南州册强循仕雍州司士参军华原无泉人畜多渴死循教民凿渠以浸田一方利之号强公渠唐书强循傅 漆水堤在州东州册熙宁七年知州阎充国募民治漆水堤宋史河渠志成化中漆水啮州东城嘉靖二十五年知州周廷杰作东城石堤或以为就宋故堤治之也州志
  同官县
  䕶城堤 在县城东起金山之东环城东南接障山之𪋤明万历二十一年知县马铎以漆沮二水为城患筑堤障之四十五年知县刘泽远增筑完厚水去城百丈许县志
  白水县
  古渠堰附武子渠在县东北引铁牛河水今渠堙废已久无灌溉利县册
  乾州
  古渠堰附沙沟泉在州东十里现资灌溉贾志今涸州册 莫谷河在州西五里 甘谷水在州东二十里皆可溉田贾志今无灌溉利州册
  武功县
  古渠堰附成国渠在县南自扶风流入又东流入兴平界古渠图成国故渠东迳武功水经注成国渠见汉书地理志魏时仆射卫臻征蜀复开以溉田大统十三年始筑置六斗门以节水贞观中役九州夫匠始就其功永徽四年右仆射于志宁治之圣历中敕稷州刺史张知蹇修焉始引武安水久视元年副西京留守雍州长史薛季昶得许公稚者缚土牛以移水势郎中薛稷刻石叙其事咸通十一年咸阳县民薄逵等上言六门淤塞沿渠之地二十年不得耕耨而其官岁以水籍为税请假钱二万八千九百八十贯以为修堰工作之费候水通流追利户钱以还京兆府为之奏乃诏借内藏钱以充命中使董其事又令本县官专之计役用万七千缗按唐李石记咸通十三年京兆府奏修六门堰毕其渠合韦川莫谷香谷武安四水溉武功兴平咸阳高陵等县田二万馀顷号渭白渠言其利与泾白相上下宋敏求长安志李频初为武功令有六门堰者倾废百五十年方岁饥频发官仓庸民浚渠按故道厕水灌田榖以大稔懿宗嘉之赐绯衣银鱼白孔六帖熙宁五年提举沈披乞复武功故迹六门堰于石渠南二百步傍为土洞以木为闸回改河流溉田三百四十里迂阔少效宋史河渠志 武功县有永丰普济二渠隋书地理志 杜阳水在县东县册开皇二年三月开渠引杜阳水于三畤原以李询为都官尚书令太仆元晖督其役溉泻卤之地数千顷册府元龟 五泉渠在县西南十二里自扶风县流入经三畤原上东流经县西南隋文帝葬原上因绝此水十道志 昇原渠在县南自扶风县流入又东流入兴平县 通济渠在县南明参政谢绶开渠首自宝鸡起经流岐山郿县扶风至县境三江口止今并废 良沟泉在县北十五里明初涌泉于此居民引流灌田 浒西溪在县南五里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永夀县
  吕公渠 在县北五里贾志永夀城在岭巅居人弗能凿井嘉祐中吕公大防为令时于城东甘水原凿山为渠引而入城百姓利之因目之为吕公惠民泉岁月寖久圮废无复存者泰和元年邢公珣由进士主邑簿访源得故道有瓦甓之迹在焉不旬日间厥功告成郭邦基撰重修惠民泉记邑人白用字器之至大二年偶行至北郭五里许俯瞰流泉汩汩而南乃以锸掘地得导水瓦沟盖金旧制也续瓦引流直达城内民甚赖之县志永夀地厚而燥掘深虽百仭不及泉居民苦之予闻宋时有吕公泉乃徒步祷祝㝷泉之源八里许近分水岭麓予思堪舆家言凡龙转处即有伏泉此地正龙转处也随令抉之渐有清液渗出更令抉之即汩汩然矣逾数十武抉之水溢又逾数十武抉之水又溢即日捐俸募夫汇三泉为一道开麓成渠导使入城因砌两池以时其蓄泄上池便民之汲下池便畜之饮向之苦无勺水者今则汪濊矣永夀令张焜捐疏水泉记嗣以地震瓦沟压裂泉遂淤塞雍正十年大司农溧阳史公捐俸修治有碑记其事州册
  邠州
  鸣玉渠 在州东三十里引四郎池水灌田二十亩州册
  大佛镇渠 在州西二十里引白厢沟水灌田五亩州册
  水北镇渠 在州东十里引水北沟水灌田三十亩州册
  大谷镇渠 在州南三十里引辛庙头水灌田六亩州册
  东川村泉 在州东六十里灌田四亩州册
  景村泉 在州南十里灌田四亩州册
  古渠堰附水帘镇渠在州西十里引麟游山水 拜家河渠在州南四十里引辛庙头水 穆家堰渠在州北十里今俱淤塞 两塜沟泉在州东十里 太广村泉在州西九十里 街子村泉在州西四十里昔溉民田今皆涸废州册 洪龙河在州西 大峪河南河在州东南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州册三水县
  赵家渠 在县东二十五里引汃水灌田二十馀亩汃水西流为
  连家渠 灌田二十馀亩又西为
  崔家渠 灌田二十二亩又西为
  杨家渠 灌田十亩县册
  李家渠 在县西一里引野鸡红水灌田三十亩县册古渠堰附石泉渠在县北今已涸县册 西溪河在县西门外左绕城墙右环槐堡有灌溉之利县志今无灌田处县册
  淳化县
  古渠堰附封赠原堰在县南三里明户部主事王尚友就原下立堰蓄水灌田县志原下昔有泉水今涸县册三水河淳化河在县北 姜源河在县西北可
  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鄜州
  古渠堰附吉子湾水在州北五里许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州册
  雒川县
  古渠堰附仙宫河在县南四十五里 黄梁河在县东七十里 聿津河在县南一百二十里 厢西河在县西北八十里 四水俱可灌溉冯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中部县
  古渠堰附上善泉在县东北七里有上善泉开成二年刺史张怡架水入城以纾远汲四年刺史崔骈复增修之民获其利唐书地理志今废县册
  宜君县
  古渠堰附七里店水在县西四十里 姚渠川水在县西七十里 玉华川水在县西三十里 姚曲川水在县西南一百里诸水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处县册
  绥德州
  古渠堰附石井在州北十里铺前石山下昔人引流灌田州志 龙泉在州东三十里其水自石龙口涌出居民引以灌田贾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米脂县
  流金堰 在县南文屏山下明正德中延安府知府罗谕教民作堰引水种稻民获其利冯志在县南河中天启时知县孙䋲武重修县志南河小水源在城东石沟内西南流灌溉城附郭地康熙六十年榆林道杨文广捐赀建修县志
  古渠堰附溥惠河在县南明成化时凿引入城民便之贾志今废县册
  清涧县
  古渠堰附霍公渠在县西半里故迹已堙石岩下犹镌霍公渠三字县志清邑人素不谙水利邑令霍文玉于邑之南疃开南渠西疃开西渠引巨浸之派平其硗确迤逦相属极其所注民人利之名曰霍公渠明白璧记
  葭州
  永利河渠 在州北高家堡明正德初居民引入堡周行灌溉又灌堡西稻田数十顷州志 高家堡川中田永利河水灌之延绥志
  古渠堰附葭芦河在州西南 大会川小会川在州北三水俱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州册
  吴堡县
  古渠堰附王家渠马家渠呼家渠今俱堙废无考县志清河沟在县西二十里黄河水浊至此独清延绥镇志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田处县册
  神木县
  王堤 县城西有河曰窟野时有泛涨之患
  本朝顺治十六年神木道王廷谏筑堤御之名王堤康熙二年大水冲没十二年神木道杨三知重修雍正元年水复涨溢旧堤咸溃知县胡增煐帮筑石堤百十馀丈号胡公堤县志
  古渠堰附兔毛河渠石壑子渠皆灌神木河西田昔参将王效所引㝷废 柏油堡水在县西溉柏油堡田延绥镇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府谷县
  古渠堰附清水营水黄甫川水俱在县东北可茂稻粱而行水之法未尽其利延绥镇志


  陜西通志卷四十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