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40
陜西通志 巻四十 |
欽定四庫全書
陜西通志巻四十
水利二
鳯翔府鳯翔縣
〈古渠堰附〉雍水在府城西 橫水在府城東 鄧水在府城北十里 東湖在府城東一里以上諸水可資灌溉〈賈志〉今無灌溉利〈縣冊〉
岐山縣
斜谷河渠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一名石頭河其水灌溉稻田甲於他處〈縣志〉頻年沖刷河低田髙現今所灌無幾〈縣冊〉
〈古渠堰附〉湋渠在縣東〈古渠圖〉武帝時闗中有湋渠〈漢書溝洫志〉如淳曰水出韋谷〈本志注〉湋水源出岐山縣東北六里韋谷東南流入扶風界〈寰宇記〉今渠淤塞無考〈縣冊〉 昇原渠在縣東自寳雞流入又東流入扶風縣界 通濟渠在縣東三十里引渭水自寳雞縣流入又東流入郿縣界〈古渠圖〉 通潤渠見石刻今俱堙塞無考〈縣冊〉
寳鷄縣
髙泉渠 在縣東北八十里〈賈志〉虢縣東北有髙泉渠如意元年開引水入縣城〈唐書地理志〉今現灌田八十餘畝〈縣冊〉
汧陽河渠 在縣東三十里引汧水灌田五十畝〈縣冊〉金陵河渠 在縣東五十里引金陵河水灌田六十畝〈縣冊〉
清澗河渠 在縣南五十里引清澗河水灌田六十畝〈縣冊 據縣冊此三水俱易泛漲其堤堰隨衝隨築沿河上下皆可開渠無定處也古渠堰附〉成國渠在縣東又東流入郿縣界〈古渠圖〉如淳曰成國渠在陳倉〈漢書溝洫志注〉青龍元年司馬懿穿成國渠〈魏志〉成國故渠魏衛臻征蜀所開也其瀆上承汧水於陳倉〈水涇注〉 昇原渠在縣東〈縣圖〉虢縣西北有渠引汧水至咸陽垂拱初運岐隴木入京城〈唐書地理志〉 陳倉東渠咸亨二年於縣東南開渠引渭入昇原渠通船至京故城〈元和志〉故城即古長安城漢惠帝所築〈本注〉寳鷄縣東有渠引渭水入昇原渠通長安故城〈唐書地理志〉 通濟渠明叅政謝綬開引渭水在縣東閻家營作堰又東流入岐山界〈縣冊〉磻溪水在縣東南八十里 溫泉在縣東南四十里二水可資灌溉〈賈志〉今無灌溉利〈縣冊〉
扶風縣
柳堤 在縣南門外城數被湋水衝激眀知縣黃築堤植桞以障水今桞剪伐殆盡而堤尚存〈縣志古渠堰附〉成國渠引渭水自郿縣來又東流入武功界〈古渠圖〉今縣東南有龍渠寺相傳為成國渠故道〈縣志〉湋渠引湋水自岐山縣界流入〈古渠圖〉 昇原渠
自岐山縣界流入又東流入武功界〈縣冊〉 通濟渠引渭水自郿縣流入又東流入武功界〈縣冊〉扶現今無水利其稍稍救旱者不過漆湋滸之退灘耳舊志載有槐芽柿林等泉今皆在郿界與扶無與也〈縣志〉
郿縣
石榴廟渠 在縣南三十里引斜谷水〈縣冊〉郿侯梅君禱雨太白山因㝷視泉源度地勢髙下得斜谷關水可以曲引於石麓廟堡之前後左右乃諭鄉城民合力抉浚功竣分為四渠二渠因也從而擴大之二渠創也以東西名是年左右附渠地皆有秋〈黃虞斜谷關水利碑記〉今現灌田一頃五十餘畝〈縣冊〉
金渠鎮渠 在縣東南二十里引洪溝河水至寗曲堡〈縣冊 按洪溝即寗曲河一名紅河自赤谷發源〉寗曲俱係砂石不能鑿井康熙八年知縣梅遇捐俸募工鑿石開甽以通水路自寗曲以上為居民食水自寗曲而下灌坂下田數百頃寗渠民居成集遂興市集名曰金渠集〈縣志〉郿地北鄰渭岸南接山麓田園借谷水以灌溉者不少而赤谷水居民尤頼以生活自春秋時齊相寗戚僑寓於此見土厚沙深不能鑿井相傳騎牛拖鞭開其源以濬其流焉金興定明成化嘉靖間賢有司各盡力䟽通渠隘流緩食德者少康熙七年邑令梅侯捐俸糾工鑿石數十丈昔之引此水者至寗曲而止不能下注號曰神水今則直達河底入渭方之寗相為倍神矣〈楊季昌寗曲水利碑記〉赤谷河流甚大折入寗曲金渠者僅衣帶耳水之來徑率為山石所梗夏旱則竭邑侯梅公遇尋視赤谷河曰是不可烈而鑿之耶乃親立渠上指麾鐇钁無何洪流湧入利益者千餘家金渠鎮因之興集市是水之流也始上下營頭歴洪水磨尹家村仝家村棗林村雙廟村陳家村吳家社岳家村金家莊東荘金渠鎮寗曲一十三村渠廣四尺深三尺〈杜多𤥻金渠寗曲水利碑記〉寗曲水今灌金渠鎮田百餘畝下流淤塞〈縣冊〉
一灣泉 在縣東北一里灌田六十餘畝〈縣冊〉
清逺泉 在縣東北十里灌田一百餘畝〈縣冊〉
崖下泉 在縣北一里灌田十餘畝〈縣冊〉
閃電池 在縣北十里灌田一百餘畝〈縣冊〉
紅崖泉 在縣西五里逼近渭河無灌溉利〈縣冊〉五眼泉 在縣西六里灌田三十六畝〈縣冊〉
觀音泉 在縣西南十里灌田十餘畝〈縣冊〉
一碗泉 在縣西南十二里今無水〈縣冊〉
清湫泉 在縣東二十五里灌田十餘畝〈縣冊〉
槐芽泉 在縣東三十里灌田三百餘畝〈縣冊〉
柿林泉 在縣東四十里灌田二百餘畝〈縣冊〉
龍舞泉 在縣東六十里灌田百餘畝〈縣冊〉
〈古渠堰附〉成國渠在縣東北又東流入武功界〈古渠圖〉闗中有成國渠〈漢書溝洫志〉成國渠首渭東北至上林苑入䝉蘢渠〈地理志〉青龍元年開成國渠自陳倉至槐里〈晉書食貨志〉成國故渠上承汧水於陳倉東逕郿〈水經注 按漢志成國渠首受渭而晉書及水經注皆言承汧水葢漢渠止引渭而魏時重開乃兼引汧水於陳倉也〉成國渠在郿縣東北九里受渭水以溉田〈元和志〉成國渠經流甚逺而就縣境言之當是渭北通濟渠成化時循跡開之耳〈縣志〉 井田渠在縣東宋儒張橫渠開渠凡二東渠發源大振谷筒瓦溝經流萬家源董家村謝家村汶家村營上堡至橫渠鎮止西渠發源湯谷華岩泉經流潼關寨馬超寨紙溝嘴曹家村於豆堡齊家堡梁家灣嚴家莊至橫渠鎮合東渠交滙祠後又北三里入渭〈縣冊〉康熙八年知縣梅遇率同里士民遡流窮源㝷其故道廣為溝洫遂復東西二渠約可溉地數百頃〈縣志〉今復壅塞〈縣冊〉 孔公渠在縣西南引斜谷水環城抱郭東流入渭現今深陷難以䟽通〈縣圖〉郿塢舊引斜谷水通流縣城歴皇統饑饉人煙凋㪚懸隔六十餘載明昌七年邑宰孔公天監首議行之見道士楊洞清問及水利乃偕至谷口剜苔剔蘚披尋故道計度貲力大具工役功成順流而下汲飲灌溉無復向日艱虞〈強造孔公渠水利碑記〉 通濟渠在縣北明成化時叅政謝綬行部至郿欲引渭灌田自寶鷄開渠逕岐山至縣境又東流入扶風界謝公綬又西南開斜谷闗引清水河溉勤田裡南麓又南開太白峽水分東西二渠溉普濟教坊田又東開大振谷水溉溫泉田共灌田五百三頃有竒渠成總名通濟今堙〈縣冊〉 西磑渠康熙八年知縣梅遇於本縣西磑里山上㝷一水源可為灌溉之用捐俸募夫鑿石開導可灌田百頃〈縣志〉 潭谷河堰亦知縣梅遇開在縣東分三堰今俱廢〈縣冊〉 韋谷渠在縣東即泥谷水灌務平里包袱溝田〈縣志〉韋谷渠在盩郿之界今渠廢而跡尚存〈縣冊〉
汧陽縣
屈家灣渠 在縣西四十五里汧河至川口入縣界其在北岸掘引灌田者首為屈家灣渠經流屈家灣村前灌田五十畝河水又東流為
草北鎮渠 在縣西三十五里經流草北鎮灌田三百畝河水又東流為
羅家店渠 在縣西二十五里經流羅家店灌田一百畝河水又東流為
葫蘆舖渠 在縣西二十三里經流葫蘆舖村灌田一百五十畝河水又東流為
冦家河渠 在縣西二十里經流冦家村灌田五百畝河水又東流為
新興舖渠 在縣西十五里經流新興村灌田四百畆河水又東流為
叚坊渠 在縣西十里經流段坊村灌田一百五十畝河水又東流為
毘盧寺渠 在縣西五里經流縣西關外灌田百餘畝河水又東流經縣城南至縣東關外為
玉清宮渠 在縣東二里經流玉清宮外灌田五十畝河水又東流為
小石門渠 在縣東三里經流小石門灌田二十餘畆河水又東流為
五里舖渠 在縣東五里經流五里舖灌田二百餘畝河水又東流為
龍泉里渠 在縣東十里經流龍泉村龍泉寺前灌田五十畆河水又東流為
高崖村渠 在縣東二十里經流髙崖下臨汧寺前灌田三十畝河水又東流為
黃里鎮渠 在縣東二十五里經流黃里鎭灌田二十畝〈縣冊〉
乾河灘渠 在縣西四十五里自汧河南岸開渠經流益頭村灌田二百畝河水又東流為
安化村渠 在縣西三十五里經流安化村灌田一百畝河水又東流為
水磨溝渠 在縣西三十二里經流水磨溝灌田二百畝河水又東流為
馬家村渠 在縣西三十里經流馬家村前灌田一百畝河水又東流為
堎底村渠 在縣西二十五里經流堎底村至三泉澗灌田三百畝河水又東流為
古蹟溝渠 在縣西二十里經流古蹟溝村過安化寺灌田二十畝河水又東流為
朱坊堡渠 在縣西十里經流朱坊堡灌田二百畝河水又東流為
上下馬家灘渠 在縣西五里經流上下馬家灘原明寺等處灌田四百畝河水又東經龜兒山底有廢渠二道俱未灌溉河水又東經小石門為
小石門渠 在縣東三里與北岸小石門渠相對舊立閘於此以防汧水漲溢今亦無資灌溉河水又東流為
段家灣渠 在縣東十里經流段家灣前灌田七百畝河水又東流為
鄒家莊渠 在縣東二十里經流鄒家莊灌田二十畝河水又東流為
峰臺山根渠 在縣東二十五里經流峰臺山下灌田十畆〈縣冊〉
〈古渠堰附〉隃麋澤在縣東八里其地近水宜秔稻〈縣志〉今廢〈縣冊〉 天池溝在縣東十里水流不竭近旁有長渠引水入城最有濟宜更修廣〈縣志〉今廢〈縣冊〉 新碧潭在縣西北馮坊原三十里〈縣志〉馮原之北有潭渟蓄諸水其中洞黒里人不敢浚浚則引灌近地可濟沃田數頃余命夫具畚揷開浚直達暉河其隣近所開新地數頃皆獲有濟因命名曰新碧潭〈汧令王國瑋新碧潭記〉今廢無考〈縣冊〉
隴州
〈古渠堰附〉五節堰在州西〈州志〉汧源有五節堰引隴川水通漕水部郎中姜行本開後廢〈唐書地理志〉 金泉在州東南四十里一名白龍泉水出如注東北注汧民資灌溉〈州志〉今涸〈州冊〉
漢中府南鄭縣
大斜堰 在府西二十里〈府志〉褒城山河第二堰水東流過小斜堰入縣界首築此堰與褒邑分水灌溉灌縣境龍江浦田一千一百一十畆第二堰水又東流五里為
桞葉洞 亦與褒城分水灌溉灌縣境草壩田二百餘畝〈按大斜堰與桞葉洞皆與褒邑共灌田畝下則專灌南鄭〉第二堰水又東流為
豐立洞 經流草壩村灌田一千二百九十畆〈豐立桞葉二洞相連故未著里數〉第二堰又東流八里為
羊頭堰 在府西北十五里經流方家灣灌田一千九百五十畝第二堰水又東流五里為
度通堰 經流秦家灣灌田一千九百三十七畝第二堰水又東流三里為
小林洞 經流八里鋪灌田二百七十四畝第二堰水又東流二里為
燕兒窩堰 經流大佛寺灌田一千四百九十畆第二堰水又東流一里為
紅岩子堰 經流韓家灣灌田五百二十五畝第二堰水又東流二里為
姜家洞 經流葉家營灌田一百七十五畝第二堰水又東流二里為
營房洞 經流營房壩灌田一千三百三十畝第二堰水又東流半里為
李堂洞 經流李家灣灌田六十七畝第二堰水又東流半里為
李官洞 經流李家灣灌田一千三百八十三畝自褒城縣金華堰至此為上壩第二堰水又東流一里為
髙橋洞 引水東南流分為三溝中溝灌漫水橋梳洗堰地東溝灌周家灣魏家壩文家河坎地南溝灌大茅壩皂角灣地總灌田五千九百六十八畝〈縣冊〉漫水橋下梳洗堰及東南二溝田畆胥頼髙橋洞水灌溉以免旱傷之苦予量地形之髙下度田畝之多寡約定梳洗堰水口二尺八寸東溝水口一尺一寸南溝水口五尺六寸〈漢中守滕天綬均水約〉第二堰水又東流一里為
小王官洞 經流酆都廟灌田九十畝第二堰水又東流半里為
大王官洞 經流王官營灌田三百七十八畝第二堰水又東流一里為
康本洞 經流舒家灣灌田三十七畝第二堰水又東流半里為
陳定洞 經流朱家灣灌田四十畝第二堰水又東流半里為
祁家洞 經流崔家營灌田三十畝第二堰水又東流半里為
花家洞 經流金家莊灌田一千八百九十九畝第二堰水又東流半里為
何棋洞 經流李家灣灌田四百四十畝第二堰水又東流半里為
髙洞子 經流汪家山灌田一千二百四十畝第二堰水又東流半里為
東桞葉洞 經流汪家山灌田七十五畝第二堰水又東流半里為
任明水口 經流汪家山灌田一百一十三畝第二堰水又東流半里為
吳剛水口 經流汪家山灌田三百畆第二堰水又東流半里為
王朝欽水口 經流汪家山灌田一百四十九畆第二堰水又東流為
聶家水口 經流汪家山灌田八十五畝第二堰水又東流至三皇川設木閘以節水分渠七首曰
北髙渠 經流葉家廟灌田九千一十七畝次麻子溝渠 經流田家廟灌田六百四十五畝次上中溝渠 經流三清店灌田四百五十畝次北髙㧞洞渠 經流十八里舖灌田一千五百二十九畝次
南低中溝渠 經流興明寺灌田一千八百三畝次栢楊坪渠 經流三皇寺灌田二千四百四十二畆次
南低徐家渠 經流胡家灣灌田一千一十六畝自髙橋洞至此為下壩〈縣冊〉
東溝 自褒城任頭堰分山河第三堰水東流灌龍江舖田一千九百八十五畝〈縣冊〉
馬湖堰 在縣西南八十里引廉水河堰首在褒城梁家營流一里入縣界劉家營灌田一百八十餘畆其下流仍入褒城界廉水又東北為
野羅堰 堰首在褒城縣野羅壩經流三里入縣界灌田一百二十畝廉水又東北為
馬嶺堰 在縣境王家營築堰灌田一百二十六畝其下流入褒城縣界廉水又東北為
流珠堰 堰首在褒城縣殷家營流五里入縣界灌新集田一千二百四十畝廉水又東北為
鹿頭堰 堰首在褒城縣望江寺流五里入縣界灌孟家店田一千一十四畝廉水又東北為
石梯堰 堰首在褒城縣小沙壩流五里入縣界灌上水渡田三千八百六十畝廉水又東北為
楊村堰 堰首在褒城縣消停壩流三里入縣界灌羅獅壩田三千八百七十一畆〈縣冊〉
石門堰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引漢山西南溝水灌田一百八十畝〈縣冊〉
小石堰 在縣西南三十里引漢山溝水灌田二百二十四畝〈縣冊〉
石子湃堰 在縣西南二十里引梁山泉水灌田二百八十五畝〈縣冊〉
荒溪堰 在縣西南八十里引荒溪山泉水灌田二百二十餘畝〈縣冊〉
芝子堰 即老溪堰在縣南十五里引冷水河水灌田九百八十餘畝下流入漢〈縣冊〉
黃土堰 在縣東南二十里引觀溝河水作堰分東西二溝共灌田三千六十畝〈縣圖〉
梁渠堰 在縣東南三十二里引許家山溝水灌田二百八十五畝〈縣圖〉
𤞑𤞑堰 在縣東南四十里引趙家山溝水灌田六百三十畝下流入漢〈縣圖〉
〈古渠堰附〉紅花堰引紅花河水今廢〈縣冊〉堰在縣南三十里副使張士隆築溉稻田千餘頃民甚頼之〈馬志按馬志又載縣北有石碑獅子二堰今堰廢無考〉
褒城縣
山河堰 在縣東門外引黑龍江水〈按黑龍江即褒水〉興元府褒斜谷口古有六堰澆溉民田頃畆浩瀚每春首隨食水戶田畆多寡均出夫力脩葺後經靖康之亂民力不足夏雨暴水衝損堰身紹興十二年利州東路帥臣楊庚奏謂全資水戶脩理農忙之時恐致重困欲過夏月於現屯將兵內差不入隊人併力脩治庶㡬便民從之興元府山河堰灌溉甚廣世傳為漢蕭何所作嘉祐中提舉常平史炤奏上堰法獲降勅書刻石堰上乾道七年御前統制吳珙經理盡脩六堰濬大小渠六十五復見古跡並用水工凖法脩定凡溉南鄭褒城田二十三萬餘畝昔之瘠薄今為膏腴四川宣撫王炎表珙宣力最多詔書褒羙焉〈宋史河渠志〉四川宣撫使判興州吳璘旌節移漢中訪境內灌溉之原其大者無如山河堰堰導褒水限以石順流而䟽之自北而西者注於褒城之野行於東南者悉歸南鄭之區其下支分派別各因地勢周溉田疇後㝷隳廢踰二十年堰水下流惟供豪右輪杵之用異時沃野皆化瀉鹵民實病之公躬即其處相方度宜刻期而就瀉鹵復為上腴〈楊綘山河堰記〉山河堰在褒城北山下紹興三年漢中被兵民多驚擾而堰事荒乾道五年王公炎宣撫四川明年移府漢中一日行堰上顧視慨然乃與都統制呉侯珙商度之圖以獻曰謹酌民言堰敗當自外增二垠渠堙當競力通之異時野水衝擊當浚以新港俾不為渠病顧規模𢎞深非常歳比乞降㫖發工徒出官帑修之冬十月大出內府錢幣募兵市材明年春正月丁酉厥役告成增修二垠皆精堅可永勿壞二渠新港一萬一千九百四十歩其渠港分流為筒跋者九十有九凡溉南褒田二十三萬三千畆〈閻蒼舒山河堰記〉山河堰漢相國蕭何築曹參落成之古刻雲巨石為主𤨏石為輔橫以大木植以長樁至今利頼其下鱗次諸堰皆源於此〈漢中府志〉山河堰引黑龍江水分三堰〈縣志〉黑龍江水入縣界南流至雞頭闗下築堰截水第一堰名
鐵樁堰 在縣北三里相傳以栢木為樁今廢〈縣冊〉第一堰東西分渠溉本縣田〈竇充曹公碑記〉江水又南流三里許至縣東門外為
第二堰 乃山河堰之正身也堤長三百六十歩其下植桞築坎名曰桞邉堰分水溉田首為
高堰子 經流魯家營灌田三百五十畆第二堰水又東流三里為
金華堰 經流新營村支分小堰七首
鷄翁堰 灌馬家營田三百畆次
沙堰 灌張家營田九百畆次
周家堰 灌上清觀田三百畆次
崔家堰 灌張家營田二百畆次
何家堰 灌何家莊田二百畆次
劉家堰 灌譚家營田一百畆次
蹬槽堰 灌栢鄉田五十畆第二堰水又東流三里為
舞珠堰 經流周家營支分小堰五首
魯家堰 灌殷家營田二十畆次
鄧家堰 灌周家莊田八十畆次
朱家堰 灌王家營田一百二十畆次
瞿家堰 灌許家莊田二百畆次
白火石堰 灌周家營哈兒溝田二百八十畆第二堰水又東流五里為
小斜堰 經流草寺村灌田二百餘畆又東流一里為
大斜堰 經流南鄭龍江舖分水灌本縣鄭家營田三百畆又東流五里為
桞葉洞 經流南鄭草壩村分水灌本縣韓家墳田七十九畆〈縣冊 按大斜堰桞葉洞與南鄭分水灌溉以上各堰專溉褒田〉
第三堰 在城南五里龍江下流砌石為堰流二里至三橋洞分兩派西流者為
西溝 自三橋洞分水經流冉家營灌田三百餘畝東流者為
東溝 自三橋洞分水東流七里許至任頭堰又分二派西為
西渠 灌縣境周家營田三百畝其東流者入南鄭界〈縣冊〉
龍潭堰 在縣西南一百一十里泉出龍潭寺左側南流灌梁家營田一千畝〈縣冊 按此堰馮志以為引亷水河下分馬湖野羅馬嶺諸堰今據冊報此堰與亷水相近而所引實係泉水與馬湖等堰非一水也〉
馬湖堰 在縣西南一百里自縣境梁家營築堰南流入南鄭界又流一里入縣界七里壩灌田二百三十畝亷水又東北流二十里為
野羅堰 在縣境野羅壩築堰灌水南壩田六十畆又下流入南鄭界亷水又東北三里為
馬嶺堰 堰首在南鄭縣王家營入縣界灌水南髙臺二壩田四十四畆亷水又東北三里為
流珠堰 在縣境西山壩殷家營築堰灌水南髙臺小沙三壩田二千四百三十畆又流五里入南鄭縣界〈縣冊〉流珠堰勢若流珠亦漢蕭何所築宋嘉祐乾道元至元十六年重修明嘉靖二十八年堤岸傾圮用力實艱邑監生歐本禮濬源導流編竹為籠實之以石順置中流限以樁木數月竣工至今頼之〈漢中府志〉廉水又東北流六里為
鹿頭堰 在縣境望江寺築堰灌消停壩田一千八百畆又流五里入南鄭界廉水又東北流二十五里為
石梯堰 在縣東南小沙壩築堰流五里入南鄭縣界灌溉廉水又東北三里為
楊村堰 在縣東南消停壩築堰流三里入南鄭縣灌溉〈縣冊 按石梯楊村堰首雖在褒邑而所灌皆南鄭田畆褒邑不沾其利〉
一碗泉 在縣西南五十里葦池壩居民藉以溉田源形如碗故名〈漢中府志〉今灌田百餘畝〈縣冊〉
金泉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發源雍齒壩崖頭山下冬夏不竭資以灌溉〈漢中府志〉泉分東西兩派灌雍齒壩田三百餘畆至兩河口入漢〈縣冊〉
雙泉 在縣西南七十里出中梁西南山峽中兩泉並湧下溉民田〈漢中府志〉泉水至雙泉寺之山坡分東西二渠灌姚家河白馬廟等處田二百八十餘畆又下合
淤泥洞泉 灌王家壩香樹嶺等處田七百餘畝下流入沙河〈縣冊〉
牛口泉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泉出牛頭山之石罅溉田百餘畝〈縣冊〉
馬道東溝水 在縣北九十里棧道地狹此處獨平衍居民引流溉田〈漢中府志〉水出山峽南流三里至邵家壩灌田百餘畝又下至王母塘又下至寗家碥灌田不及一頃〈縣冊〉
〈古渠堰附〉天生堰在縣西南六十里引鶴騰泉溉田〈漢中府志〉 鐵爐堰在縣西南七十里引華陽水 龍河堰在縣南九十里引章溪水〈馮志〉 天分堰在縣西四十五里引黃沙河〈馮志〉 龍池溝在縣南五十里居民引以溉田〈漢中府志〉今俱廢〈縣冊〉
城固縣
髙堰 在縣西北四十里引壻水河水灌田一千八百五十畝又南流繞慶山而下於山下築一堰為
百丈堰 灌田三千七百二十一畝〈縣冊〉百丈堰在壻水南行之中流以木石障水約百丈俾水東行以溉田其為力亦勞矣東北有駱駝山遇天雨其水甚猛橫衝舊道一歲間屢衝屢修予循山麓相水勢議以灰石塞山之南口自東而西挑渠長二百丈深三尺濶二丈由慶山北歸昇仙口河內一勞永逸百世之利也限於財力不克成著於此以俟後之君子〈楊守正百丈堰乾溝議〉城固北有壻水河障石為堰鑿渠引水堰凡五處而百丈堰截河橫堤且與乾溝為隣用水之時嘗有暴水衝淤隨淘隨塞不勝疏鑿之苦董是役者毎毎稱難萬厯戊戌邑侯髙公登明議建石橋以閘暴水則渠可免於疏鑿乃捐俸鳩工建橋溝三洞毎洞濶四尺許仍於兩岸築堤數十丈遇暴水則用板閘洞口庶洪流可禦而渠道無衝淤之患〈百丈堰髙公碑記撰人失名〉壻水又東為
五門堰 五門堰分割壻水與壻相望而下不十里皆抵斗山之麓上抱石嘴半中築堤堰上流橫溝有五門以洩山水因名曰五門堰溉田四萬八百四十餘畝略值𩆍雨壻必浩發堤為盡去至正丁亥邑令蒲公庸詣彼相視遂登髙岡視石嘴良久曰此可圖也遂董工役召冶匠侯奮袂攘衿倡錐以擊而衆樂為繼經始是歲之秋而工成於戊子仲春〈賈中立五門堰碑記〉城固西北有堰曰五門爲田幾五萬頃激壻水以灌堰抵斗山之麓中抱石嘴水弗可通民始刳木為巢集木跨石此門以引水水若泛溢槽木輒漂去眀歲復如之民不堪其苦元時縣尹蒲庸者始鑿石為渠民甚利之而渠深廣纔以尺計加以年久傾圮水瀰漫則僅能得一二以及下窪之地而髙壤仍不可得也稍旱則皆為焦土矣𢎞治壬子司理郝公徃攝縣事公素有能名乃集環邑之民敎以疏導之法因下令儲薪木以萬計丁夫以千計匠作以百計積薪石門熾火燒之俟石暴裂以水沃之石皆融潰督工匠悉力椎鑿無不應手崩摧渠深二丈廣倍之延袤七里逾月工吿成峽遂豁然一通渠水蕩蕩於田畝髙下無不沾足是歲大稔〈郭愷五門石峽記〉萬厯乙亥河東喬公來令城固省視五門堰見上流舊工茍且壻水泛漲堰輒衝壊下流渠道淺窄猛雨迅急崖隨頺圮自五門十里而下有石峽者積年渠岸不固水旋入河民甚苦之侯乃於五門上流用石壘砌以建悠久之基下流修為河堰以洩橫濤之勢石峽用石固堤以弭衝決之患落成於七年己卯〈黃九成五門堰碑記〉
本朝康熙十一年縣令毛際可重濬至二十五年縣令胡一俊修築較前益堅〈縣志〉五門堰分水車九輛灌田二百七十畝又分七洞曰道流洞上髙洞下髙洞青泥洞雙女洞廟渠洞藥木洞共灌田一千九百四十二畝又分八�曰唐公�肖家�演水�黃家�鴛鴦�小鴛鴦�油浮�水車�共灌田二萬八千六百八十七畝五分壻水又南為
楊塡堰 堰截壻水東南流為幫河堰又東南為丁家洞又東南為姚家洞又東南於北岸立水車八具又東南為青泥洞又東南至寶山寺為鵝兒堰又東南為竹杆洞又東南至雙廟為孫家洞又東南至留村為梁家洞〈按梁家洞水城洋二縣分用〉又東南入洋縣界〈縣冊〉截河堰乃城洋二縣用水之源〈按截河堰即楊塡堰截壻水中流者〉幫河鵝兒二堰乃城洋二縣洩水之要口水車八具城民設立以救髙田之旱止可單輪不許雙具恐其攔阻河道壅塞下流也〈鄒溶楊塡堰水利詳文〉共灌城固田一千四百九十八畝壻水又南為
新堰 在楊塡堰南距縣六里灌田四百畝〈縣冊〉上官堰 在縣西三十里引北沙河水於東岸作堰灌田三千畝沙河又南流於西岸作堰曰
西小堰 灌田四百畝沙河又南流亦於西岸作堰曰
棗兒堰 灌田三百畝〈縣圖 按馮志載縣西引北沙河者有鄒公橫渠二堰據冊報今無考〉
萬壽堰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引小沙河於東岸作堰灌田一百八十畝河水又北流五里於西岸作堰曰
上盤堰 古名盤蛇堰灌田九百畝稍下為
下盤堰 灌田一千五百畝河水又北流五里於東岸作堰曰
新堰 灌田七百畝稍下為
平沙堰 灌田六百畝河水又北流五里於西岸作堰曰
沙平堰 灌田一千二百畝稍下為
蓮花堰 灌田三百畝河水又北流十里於東岸作堰曰
倒流堰 灌田一千八百畝〈縣冊〉
東流堰 在縣正南五里引南沙河水在東岸築堰開渠故名東流灌田五百畝其在西岸築堰者曰
西流堰 灌田二百畝〈縣圖 按馮志縣南引小沙河者有承沙周公二堰據冊報今廢〉
洋縣
楊塡堰 在縣西五十里引壻水自城固至留村入縣界首為梁家洞〈按此洞水尚與城固分用下則止灌洋田矣〉又東南為新開洞其北岸為倪家渠魏家渠又東南經馬暢村為栁家洞又東南為磨眼洞又東南至五間橋為宿龍洞又東南為趙家洞又東南為黃家洞又東南為漢龍洞又東南為水磨堰洞又東南為分水渠其北岸為北髙渠引水經池南寺北至白楊灣止又下為野狐洞又東南至謝村鎮入漢江共灌田一萬八百四十畆〈縣圖〉城固田在上水用水三分洋縣田居中下用水七分其分工脩堰亦照三七為例〈縣志〉
溢水堰 在縣西北二十里溢水河出縣北秦嶺南流五里於東岸築堰分水東南流下為小飛槽又下為大飛槽又下為㔍坂堰又下為腰渠又下為西渠又下為石堰渠又下為吳家渠又下為北渠又下為南渠〈縣圖〉渠傍山崖嵗遭山水衝崩崇禎元年縣令亢孟檜創脩飛槽後常損壞
本朝康熈五年縣令柯棟計永久刳木省費〈縣志〉共灌田一千三百三畆溢水又南流五里於西岸築堰引水西南流為
二郎堰 在縣西一十五里又下為髙堰洞又下分兩派東流者為東渠西流者為西渠〈縣圖〉自上范壩起至六陵村止灌田八百畝〈縣志〉溢水又南流五里於下流截河為堰從東岸分水與溢水偕下而南者為
三郎堰 在縣西十里自傅家灣起至退水渠止灌田三百三十畝〈縣志〉
灙濵堰 在縣北十五里灙水出縣北石銼山南流至周家坎於西岸築堰分水西南流者為灙濵堰又下名為上八工灌田九百八十畝又下過龍積山為下八工灌田九百畝〈縣圖〉縣北距灙水之右有田數千畝其灌溉自溜壩灣引河水循山麓紆廻南下中經二澗澗深廣數丈舊架木為飛槽渡渠水以達於田夏月澗水暴漲木槽蕩然無復存邑侯李用中創建石槽以為渠道以數丈之槽利數千畝之田李侯之惠利士民豈可以數計哉〈張四術灙濵堰石槽碑記〉灙濵堰自周家坎東坡下土橋起至雙廟止灌田一千八百畝〈縣志〉灙水又南流五里於東岸築堰分水東南流者為
土門堰 在縣北十里橫穿賈峪河過土門子分東西兩渠東南流者至楊家莊西南流者至時家村灌田一千三百畝〈縣圖〉土門古有堰相近有賈峪河出沒無常狂瀾一倒直斷中流隴畝間動苦枯竭姚公立誠來令斯邑蠲帑藏架長堤以障之共脩成石堰二座飛槽九座洞口十四處遂成無壞之業〈李時孶土門賈峪二堰碑〉土門堰沙礫善潰又橫當賈峪之衝先是苐用樹杪砂石權宜脩葺一經驟雨漂決無存姚公立誠捐俸建脩推去積砂以巨石為底上壘石條髙可及肩長則亘河其下流處預防衝激置圓石木閘賈峪中流留龍口一十二丈漸低其半以洩漲流〈李喬岱土門賈峪二堰碑記〉土門堰阻牛首山之麓故鑿為門以通渠道因名土門自劉家草壩起至北門外止灙水又南流四里許截河築堰從東分水流至縣西闗外者為
斜堰 在縣北六里灙水河下流分東西二渠灌田三百二十三畝〈縣圖〉洋北灙水為堰者三最下曰斜堰廣五十餘丈灌負郭田舊用木樁草石修築旋築旋崩殆無寧晷李公用中捐俸建石堰分門閘板視水之消漲以時啟閉雖洪濤數興終莫能壞其左為渠二百四十丈引水入阡陌堰成而水安行焉〈李時孳斜堰碑記〉斜堰自巨家洞起至西關止〈縣志〉
薴溪堰 在縣西北十里引薴溪河〈縣志〉
華家堰 在縣東北七里引天寧溪〈縣志〉
髙原堰 在縣東三十里引大龍溪〈縣志〉
鵝翁堰 在縣西南十五里引小沙河〈縣志〉
貫溪堰 在縣東十里引平溪河〈縣志〉
百頃池 在縣西南十里滙小沙河以溉田隆慶六年邑令閻邦寧以池西岸二十畝蓄水餘俱佃種租入社倉萬厯間署縣劉鉞又請為學田〈漢中府志古渠堰附〉張良渠在縣東南二里〈漢中府志〉七女塜有七女池池東有明月池狀如偃月皆相通注謂之張良渠葢良所開也〈水經注〉
西鄉縣
髙川陂堰 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引髙川水自漢陰縣來入縣界分大渠二道灌田一百畝〈縣冊〉
青溪河堰 在縣東南一百七十里引溪水灌田一百五十畝〈縣志〉
禇河堰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引龍洞水灌田一百畝〈縣志〉
洋溪河堰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引洋溪河水灌田一百畝〈縣冊〉
聖水峽河堰 在縣東南二十里引峽內泉水灌田一百畝〈縣冊〉
金洋堰 在縣東南二十里〈漢中府志〉西鄉東南二十里有峽口在巴山之麓洋河出焉川原平夷可田峽口兩岸對峙如門前人因障水為陂名曰金洋堰灌田數千畝詢作堰之始前代逺不可考邑令丘俊慨然興復於峽口故址植木磊石培土橫截河流俾水有所蓄然後依山為渠隨勢利導以通洩各令種樹以固其本堤數百歩即分支渠堤長十餘丈支渠堤丈餘厚同之自是燥土悉為腴田矣成化戊子滿城李侯春令是邑值雨圮堤侯加培焉〈何悌金洋堰碑記〉金洋堰灌田四千六百畝在縣東南子午山左有大渠一支分小渠二十五道上中下三壩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史左重脩五十三年知縣王穆重築〈縣志〉
黎壩河堰 在縣南二百八十里水自四川通江來入縣界灌田三十畝〈縣冊〉
故縣壩河堰 在縣南二百四十里引撈旗河水灌田三十畝〈縣冊〉
葫蘆壩河堰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引山水灌田三十畝〈縣冊〉
法寶堂堰 在縣南二十里引龍洞水灌田五十畝又北為
五渠堰 在縣南二十里分渠五灌田五十畝又北為
官莊堰 在縣南二里分渠二灌田五十畝〈縣冊〉梭羅關河堰 在縣南二十里引山水灌田五十畝〈縣冊〉
髙頭壩河堰 在縣南十里蓄雨水灌田三十畝〈縣冊〉邢家河堰 在縣南二里蓄雨水灌田三十畝〈縣冊〉驚軍壩河堰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引大巴山水灌田五十畝又北為
男兒壩河堰 在縣西南一百里灌田三十畝〈縣冊〉私渡河堰 在縣西南七十里一名私陀河引河水灌田一百畝〈縣冊〉
平地河堰 在縣西南五十里引左西峽河水分渠二灌田五十畝〈縣冊〉
莒河堰 在縣西南三十里引馬鞍山泉水一名空渠河灌田五十畝〈縣冊〉
西龍溪河堰 在縣西南二十里引南山泉水灌田三十畝〈縣冊〉
黃池塘堰 在縣正西二十里蓄雨水灌田十五畝〈縣冊〉
別家壩河堰 在縣北四十里蓄雨水灌田三十畝〈縣冊〉
神溪舖河堰 在縣北四十里引山水灌田三十畝〈縣冊〉
桑園河堰 在縣西北三十里引東峪河水灌田三十畝〈縣冊〉
五渠 在縣北〈縣圖〉城之北有五渠焉一東沙渠一中沙渠一北寺渠離治二里許一白廟渠一西沙渠離治各三里許衆山之水分落五渠由渠入城濠由濠達木馬河五渠淤塞春夏滛霖旬積山水陡漲無渠道可瀉橫流田塍沒民廬舍余按畆役夫以均勞役毎歲於農隙時頻加挑濬使水有所蓄洩而西北一隅之地頼以有秋〈王穆疏五渠記〉
龍王溝河堰 在縣東北三十里蓄雨水灌田三十畝〈縣冊〉
五郎堰 在縣東四十里引山水灌田三十畝〈縣冊〉羅家坪堰 在縣東三十里引山水灌田五十畝〈縣冊古渠堰附〉左西峽河堰在縣西南引河水以灌田 磨兒溝河堰在縣北蓄雨水灌田今無渠道〈縣冊〉鳯縣
〈古渠堰附〉鳯州梁泉有利民堤隑子堰宋祥符二年置〈玉海〉今廢無考〈縣冊〉 斜谷河在縣東二里 紅崖河在縣西四十里 紫金水在縣東一百五十里大㪚水在縣東五里 鳴玉泉在縣西十里 涼泉在縣西二十里以上六水俱可疏引灌田〈馮志〉今無灌溉利〈縣冊〉
寧羌州
七里堰 在州西南七里堰回水灌田千餘畝〈縣冊〉七里堰嘉靖七年知州李應元脩〈漢中府志〉
〈古渠堰附〉黃壩河在州東二百里可資灌溉〈馮志〉現今無灌溉利〈州冊〉
沔縣
山河東堰 即石剌塔堰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引舊州河水分兩派東流者為東堰自賈旗寨起經流何家營火安營至舊州舖倉臺堡灌田三千畝西流者為
山河西堰 自劉旗營起經流娘娘廟蘇曹村栁樹營彌陀寺止灌田三千九百八十畝〈縣冊〉
天分東堰 即石燕子堰在縣東北三十里引黃沙河水分兩派東流者為東堰自官溝起經流劉家灣雷家坪黃沙鎮至栗子園止灌田三千六百七十畝西流者為
天分西堰 灌嶺南壩田一千五百畝〈縣冊〉
琵琶堰 在縣南三十里〈縣圖〉縣南有養家河居民引流溉田首為琵琶堰灌軍官莊田三百畝河水又北為
馬家堰 灌上官莊田八百畝河水又北為
麻桞堰 灌軍民官莊田四百八十畝河水又北為白馬堰 一名白崖堰灌下軍官莊田一千五百畝河水又北為
天生堰 灌魏家寨晏家灣田九百八十畝河水又北為
金公堰 灌軍民壩板橋寨馬家莊趙家營牟家營田八百八十畝河水又北為
盡水堰 灌軍中壩民中壩黃沙驛田自陸營起經流曹營潘營陳營談營丁營至金家河坎止共灌田八百餘畝河水又北為
康家堰 灌民中壩曹家坎田八十畝〈縣冊〉
〈古渠堰附〉羅村堰在縣西南一百九十里〈賈志〉羅村壩與寧羌州連界近玉帶河今無灌溉利〈縣冊〉 三岔上下堰在縣東南三十里〈縣志〉今無考〈縣冊〉
榆林府榆林縣
龍王泉 在縣城中〈縣冊〉城中園圃龍王廟水溉之〈延綏鎮志〉
南渠 在縣城南門外引劉指揮河水溉田數十畝〈縣冊〉南渠劉指揮河水溉之水多蛙黽土宜葵菘〈延綏鎮志〉
三岔川渠 在縣南二十里引騸馬溝水灌溉三岔川田今水㣲細所灌無㡬〈縣冊〉
劉官寨渠 在縣南三十里引劉官寨水灌溉寨旁園田〈縣冊〉
常樂堡渠 在縣東三十里引東岔河水灌田數十畝〈縣冊〉
歸德堡渠 在縣南四十里引本堡東溝水灌田數十畝〈縣冊〉
魚河堡瀦水 在縣南八十里魚河地勢稍下居民隨地掘水引流灌田〈縣冊〉
〈古渠堰附〉紅石峽在縣東北〈縣圖〉張子立官延綏廵撫開紅石峽以通水利〈賈志〉榆溪之水自塞外虎素兎河而來入紅石峽向有渠今廢〈延綏鎮志〉 芹河在縣南〈縣圖〉芹河之水今碧潯橋以西堤堰已成可修而灌也〈延綏鎮志〉今無灌溉利〈縣冊〉 碎金驛水溉旁近園田〈延綏鎮志〉今無水〈縣冊〉
懐逺縣
波羅堡堰 在縣東北四十里引無定河水即圁水也在縣境流一百八十餘里威武清平波羅各堡及縣治近河田畝皆可灌溉惟波羅堡水勢平緩築以引流灌田數百畝〈縣冊〉波羅水溉堡西田勢㣲緩而堰始興〈延綏鎭志〉
大理河 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溉近河園田〈縣冊〉小理河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溉清平堡田〈縣冊〉黑水河 在縣東南四十里自威武堡東流合寺子溝水溉響水堡田〈縣冊 按三水所灌無幾故未著畝數〉
〈古渠堰附〉陵陽渠豐州九原有陵陽渠建中三年浚之以溉田置屯尋棄之〈唐書地理志〉建中初宰相楊炎請置屯田於豐州發闗輔民鑿陵陽渠以增溉京兆尹嚴郢嘗從事朔方知其利害以為不便疏奏不報而渠亦不成〈唐書食貨志〉楊炎請開豐州陵陽渠發畿縣民役作渠卒不就〈唐書楊炎傳〉 咸應渠永清渠豐州九原有咸應永清二渠貞元中刺史李景畧開溉田數百餘頃〈唐書地理志〉李景略拜豐州刺史豐地瘠鹵景略鑿咸應永清二渠溉田數百頃〈唐書李景略傳〉
興安州
萬春堤 在州西四里其堤長二里髙一丈三尺漢江水溢頼此堵禦〈州冊〉
長春堤 在州東一里其北名白龍堤其南名長春堤實一堤也其堤長一里六分髙一丈八九尺中有石閘一髙五尺濶四尺如陳施二溝之水下流則起閘以疏其勢如漢江黃洋兩河上湧則閉閘以遏其波成化十五年知州鄭福增修萬厯二十年守道曾如春檄州判張海脩理崇禎間州同蔣體元於堤上遍植桃栁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官紳士庶捐脩雍正三年又脩〈州冊〉
惠壑堤 在州城東關北長八分髙一丈八九尺其堤逼近漢江漢水漲溢頼此捍禦〈州圖〉萬厯三十二年守道曾如春建築康熙二十一年知州李翔鳯復築三十二年大水堤復決惠家壑石佛庵南㑹陳施二溝之水巨浪薄城城為之湮知州王希舜捐金募夫先築決口南北之水始不為患〈州志〉五十一年知州張時雍總兵楊世昌各捐俸脩築〈州冊〉
萬栁堤 在舊城南新城北係居民避水之路如遇江水泛漲舊城之民避水新城俱行於隄上〈州圖〉康熙二十八年知州李翔鳯城守副將黃燕賛建脩沿堤遍植桃栁故名萬栁雍正九年州牧鮑遐齡捐俸展脩〈州冊〉
千工堰 在州西七十五里〈州圖〉恆河水南流注於越河千工堰在焉多秔稻〈州志〉恆河發源燕子嶺西南流二百七十餘里至龍口築堰名千工堰引水分上中下三渠後下渠淤塞守道郭之培令民疏通未幾復廢康熙五十六年州牧張時雍以下渠沙漏易淤重濬無益乃於龍口南七里更築一堰名曰
永豐堰 與千工堰共灌田一千一百四十畝〈州冊〉大濟堰 在州西北三十里〈州圖〉王莽之山傅家河水出焉而南流注於越河大濟堰在焉灌田頗饒〈州志〉大濟堰分六壋其一壋二壋三壋四壋六壋俱現在灌田二千餘畝惟第五壋相近越河衝壞已久〈州冊〉
赤溪堰 在州西三十里秦郊舖〈州圖〉引赤溪溝水灌田一千一百畝赤溪溝水源出牛山其流微細居民築堰分為四渠遇雨澤時行則均得灌溉旱則溝水㫁續不能入渠故土人多名曰雷公田〈州冊〉
磨溝堰 在州西四十里〈州圖〉磨溝水源出鯉魚山出山口分二渠灌田百餘畝〈州冊〉
黃洋堰 在州東南十五里〈州圖〉引黃洋河水灌田百餘畝〈州冊〉
青泥堰 在州西十五里〈州圖〉引青泥灣水開渠三道灌田二百二十五畝〈州冊〉水源出小埡山流甚微細亦待雨以灌田〈州冊〉
南溝堰 在州西一百里〈州圖〉南溝水出鳯凰山在越嶺之西越河之南土人名為大南溝築堰蓄水灌田千餘畝〈州冊〉
〈古渠堰附〉長樂堰熙寧七年金州西城縣民葛德出私財脩長樂堰引水灌溉鄉戶土田授本州司士參軍〈宋史河渠志〉吳家堰昔名長樂堰宋西城民葛德脩灌田二百畝〈州志〉堰在新城西門外引南山水開池蓄瀦以灌水田歴年久逺山水淤塞今其地已為旱地〈州冊〉
平利縣
月溪堤 在縣北門外以障月河〈縣圖〉嘉靖三十一年西鄉魏尚變築〈馮志〉
〈古渠堰附〉長安堰在縣東一百十里相近有石觜黃沙二堰俱引界溪河水 秋河堰在縣東一百五十里 線口堰在縣南九十里〈賈志〉今俱廢〈縣冊〉
洵陽縣
中洞河堰 在縣東北二百二十里引中洞河水灌田十餘畝〈縣冊〉
西岔河堰 在縣東北二百里引西岔河水灌田五十餘畝〈縣冊〉
蜀河堰 在縣東北一百四十里引蜀河水灌田百餘畝〈縣冊〉
水田坪堰 在縣北一百八十里洵源河出鎮安縣梅子嶺至水田坪築堰灌田三千餘畝洵河又南流五十里為
洵河堰 在縣北一百三十里灌田五十餘畝〈縣冊〉麻坪河堰 在縣北九十里引麻坪河水灌田四十畝〈縣冊〉
乾溪河堰 在縣北五十里引乾溪河水灌田十餘畝〈縣冊〉
冷水河堰 在縣北四十里引冷水河水灌田三十餘畝〈縣冊〉
七里闗堰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闗河源出湖廣竹溪縣從青山觀入縣境至七里闗下築堰灌田二十餘畝閭河又北流㑹金河神河孟家平頂諸水至城南三十里為
閭河堰 灌田百餘畝〈縣冊〉
水磨河堰 在縣南一百里引水磨河水灌田十餘畝〈縣冊〉
金河堰 在縣南七十里引金河水灌田百餘畝〈縣冊〉神河堰 在縣南五十里引神河水灌田十餘畝〈縣冊〉孟家河堰 在縣南三十五里引孟家河水灌田十餘畝〈縣冊〉
平頂河堰 在縣南二十五里平頂河水源出白馬寺分上下二壩灌田上壩名平頂堰灌田三十餘畝下壩為
漢壩川堰 灌田十餘畝〈縣冊〉
仙河堰 在縣東一百六十里引仙河水灌田三十餘畝〈縣冊〉
〈古渠堰附〉壩河堰在縣南十里 岩塢河堰在縣東二百里 趙家河堰在縣東一百八十里 大磨溝堰在縣東三十里 竹川堰在縣東北二百六十里 白崖河堰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東岔河堰在縣北一百三十里〈縣志〉今俱廢〈縣冊〉
紫陽縣
灌河堰 在縣西南六十里灌河一名權河居民引流灌田三十餘畝〈縣冊〉
〈古渠堰附〉任河在縣西 松河在縣西北可資灌溉〈賈志〉今未灌田〈縣冊〉
石泉縣
七里堰 在縣西七里引珍珠河水灌田頃餘〈賈志〉興仁堰 在縣西十里引饒峰河水灌田二百餘畝〈馮志〉
髙田堰 在縣西北十五里引大壩河水灌田百餘畝〈縣冊〉
〈古渠堰附〉長安堰在縣東五里引漢江〈賈志〉今無考〈縣冊〉漢陰縣
雙乳堰 在縣東北六十里引雙乳河水經流後壩灌田一頃六十畝〈縣冊〉
田禾堰 在縣東北五十里引田禾溝水經流胡家莊翟家莊灌田一頃八十四畝〈縣冊〉
鐘河堰 在縣正北六十里引鐘河水經流毛家莊茹家莊灌田八十七畝〈縣冊〉
池龍堰 在縣東三里引池龍溝水經流周家灣灌田九十餘畝〈縣冊〉
觀音堰 在縣西二十里引觀音河水經流鄔家壩楊家壩灌田三百餘畝〈縣冊〉
沐浴堰 在縣西十五里引沐浴河水經流丁家壩灌田六十畝〈縣冊〉
仙溪堰 在縣西十五里引仙溪河水經流夏家壩灌田三百三十餘畝〈縣冊〉
月河堰 在縣西明成化二十一年知縣張大綸築〈賈志〉引月河水經流髙梁舖張家莊灌田四百六十畝〈縣冊〉
墩溪堰 在縣西南五里引墩溪水經流汴家溝灌田四百五十餘畝〈縣冊〉
永豐堰 在縣南五里引板峪河經流季家莊余家營灌田五百七十餘畝〈縣冊〉
盧峪堰 在縣東南五里引盧峪河水經流曾家營蔡家嶺灌田二百九十畝〈縣冊〉
鐵溪堰 在縣東南十里引鐵溪溝水經流王家莊灌田二百餘畝〈縣冊〉
鳯亭堰 在縣東南三十里龍王溝水出溝分二堰東為鳯亭堰灌沈家嶺田四百六十畝西為
磨盤堰 灌梁家莊田二百一十畝〈縣冊〉
蒲溪堰 在縣東南四十里引蒲溪水經流曾家莊王家壩灌田三百餘畝〈縣冊〉
花石堰 在縣東南五十里引花石河水經流郭家嶺況家營灌田二百餘畝〈縣冊〉
大漲堰 在縣西南一百里引大漲河水經流吳家壩魏家莊灌田三百三十畝〈縣冊〉
商州
丹水 在州東二十里經張村龍車寨灌田數百頃〈西安府志〉丹水自燕脂闗東流過説法洞遶州城南又東至張村舖商洛鎭龍車寨經流二百里兩岸隨地皆可開渠但水性泛漲每嵗旋衝旋築約灌田千餘畝〈州冊〉
黒龍峪水 在州西五十里現灌田五十餘畝〈州冊〉十九河 在州北六十里現灌田百餘畝〈縣冊〉
老君河 在州東八十里灌田七百餘畝〈州冊〉
花園泉 在城西南隅其水晝夜流洩郡人因修為園圃又鑿渠由東而南出水門入州河以資灌溉〈州志〉今灌田四畝〈州冊〉
郝家泉 在城東一里可灌園蔬一頃〈州志〉今灌田三畝〈州冊〉
石佛灣泉 在城東姚家𡑯可蒔園蔬一頃〈州志〉今灌田三畝〈州冊〉
〈古渠堰附〉漕渠崔湜建言山南可引丹水通漕至商州自商鑱山出石門抵北藍田可通輓道中宗以湜充使開大昌闗禁舊道不得行而新道為夏潦奔豗數摧壓不通〈唐書崔湜傳〉 普濟渠在州北舊引黃沙嶺水合大雲山少峪西平二泉為磚渠通入城市嵗久湮沒正德間復濬入城以達州治㣲而難繼後亦廢〈州志〉 山泉渠在州北七十里明時新修引泉水灌田今廢〈州冊〉
鎮安縣
化坪峪渠 在縣北八十里引西王嶺水至化坪峪灌田五十畝〈縣冊〉
乾祐渠 在縣北七十里引乾祐河水經流野豬坪灌田三百四十畝〈縣冊〉
浞池渠 在縣北四十里引熊裏溝水經流孔家灣灌田四十畝〈縣冊〉
紙橋渠 在縣北三十里引紙橋溝水灌田三十畝〈縣冊〉
許峪渠 在縣東北三十里引許峪溝水灌田五十畝〈縣冊〉
雲蓋川渠 在縣西北四十里水發源西王嶺即縣河之源也居民引流至雲蓋川灌田一百五十畝河水又南流三十里為
鐵洞溝渠 灌田一百五十畝又東折至縣南名縣河距城五里為
縣河渠 一名縣川渠灌田一百二十畝〈縣冊 按縣河與化平峪水俱發源於縣西北之西王嶺〉
永安川渠 在縣東六十里永安川水發源分水嶺居民引流灌田一百三十畝又下流至髙峰寨入冷水河〈縣冊〉
龍渠川渠 在縣東南九十里引龍渠川水即冷水河源也〈按府志龍渠川一名龍洞川〉灌田四十畝川水又北為
張家川渠 灌田三十餘畝又北流至髙峰寨名冷水河與永安川水合流為
髙峰寨渠灌田三十餘畝又折而西為
大岩寨渠 灌田五十畝冷水又西南為
羅家硤渠 灌田百餘畝〈縣冊〉
社川渠 在縣東北二百里引社川河經流曹家坪灌田百餘畝河水又南流至胡家寨為
胡家寨渠 灌田百餘畝河水又南流至孟李寨入金井河〈縣冊〉
金井河渠 在縣東北九十里河水自咸寧界入縣境至孟李寨會社川河居民引流灌田五十餘畝河水又東流為
野鹿坪渠 灌田三十畝河水又東流為
安樂川渠 灌田十五畝河水又東為
柴賈寨渠 灌田三十畝〈縣冊〉
戴家河渠 在縣東一百一十里河發源戴家嶺居民引流灌田二十畝〈縣冊〉
石瓮溝渠 在縣東一百里引石瓮溝水經流藤花寨灌田一百六十畝溝水又西流十里為
岩屋河渠 灌田七十畝溝水又西流十里為秋林川渠 灌田一百三十畝〈縣冊〉
龍王寨渠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引水硤溝水即花水河上源也經流龍王寨灌田八十畝河水又北流十里為
米糧川渠 灌田一百二十畝河水又北至白塔寨會石瓮溝水為
白塔寨渠 灌田五十畝〈縣冊〉
長澗庵渠 在縣西北一百六十里引沙嶺水灌田五十畝又南流為
校尉川渠 一名孝義川渠灌田一百五十畝〈縣冊〉五郎壩渠 在縣西三百五十里引五郎河灌田二百六十畝〈縣冊〉
大仁河渠 在縣西南一百里引大仁河水灌田三十餘畝〈縣冊〉
紫溪河渠 在縣西南一百八十里引紫溪河水灌田六十畝〈縣冊〉
草家川渠 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引東茅嶺水灌田二十三畝〈縣冊〉
〈古渠堰附〉赤腳坪渠在縣東北八十里 小任河渠在縣西南八十里 蠶房渠在縣東百餘里 池河渠亦在縣東百餘里〈縣志〉今俱無灌溉利〈縣冊〉
雒南縣
〈古渠堰附〉洪門堰在縣境紹興十年金人䧟商州州守邵隆破金人於洪門堰遂復商州〈宋史髙宗本紀〉今無考〈縣冊〉 雒南河在縣南二百餘歩南河在縣東南九十里二水俱資灌溉〈賈志〉今無灌溉利〈縣冊〉 大渠小渠在雒南縣西〈馮志〉大渠一名大渠川引洗馬河水小渠一名小渠川今渠廢而其跡尚存〈縣冊〉
山陽縣
蟲家灣渠 在縣西三里引豐水河水經流三義廟灌田六十餘畝豐水又西為
水火舖渠 在縣西五里經流水火舖灌田五十餘畝豐水又西為
泰山廟渠 在縣西三十里經流色河舖灌田十五畝豐水又折而西南流東岸為
王家村渠 在縣西六十里經流馬家灘灌田二十餘畝西岸為
庵溝口渠 在縣西八十里經流庵溝口灌田十餘畝〈縣冊〉
磨溝村渠 在縣北十五里引磨溝河水經流磨溝村灌田十五畝〈縣冊〉
乾溝村渠 在縣北五里引乾溝河水經流乾溝村灌田三十餘畝河水又南為
宋家村渠 在縣北三里灌宋家村田二十餘畝河水又南為
東關渠 在縣東闗外灌田五畝〈縣冊〉
土橋子渠 在縣北六里引峒峪河水經流土橋村分渠三道灌田七十餘畝河水又南為
伯葢子渠 在縣西二十里經流伯葢村灌田十餘畝河水又南為
秤鈎灣渠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經流稱鈎灣村灌田十五畝〈縣冊〉
江家坪渠 在縣西四十里引色河水經流江家坪灌田十餘畝河水又南流為
喬家灣渠 在縣西三十五里經流喬家灣灌田十餘畝河水又南為
喬家下灣渠 在縣西三十三里經流喬家下灣灌田十餘畝河水又南為
色河舖渠 在縣西三十里經流色河舖灌田二十餘畝〈縣冊〉扈家原渠 在縣西八十里引金井河水灌九里坪田四十餘畝〈縣冊〉
漫川渠 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引漫川水灌田十餘畝〈縣冊〉北灣渠 在縣東四十里引銀花河水分渠二經流髙八店灌田五十餘畝河水又東北為
中村渠 在縣東七十里分渠二經流中村灌田四十餘畝銀河水又東北為
潛水灣渠 在縣東八十里分渠二經流湘子廟灌田十八畝河又東北為
竹林闗渠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分渠二經流竹林闗灌田五十餘畝河水又東北為
罩川渠 在縣東二百三十里經流罩川灌田十餘畝〈縣冊〉
郝家渠 在縣南一百里引箭河水經流郝家村灌田十餘畝箭河又南為
李家渠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經流蓮花池李家村灌田十餘畝〈縣冊〉
古堤 城南舊有古堤以禦豐水雍正六年五月山水暴漲衝沒於八月內動支庫銀修葺〈縣冊〉
〈古渠堰附〉花水在縣南一百里 青崖河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可資灌溉〈賈志〉今無灌溉利〈縣冊〉
商南縣
張髙堰 在縣南二里縣河自縣東北入境兩岸皆可灌溉其在西岸灌田者首為張髙堰灌武家泉田六十畝河水又南為
二道堰 在縣南三里灌二道河田五十餘畝河水又南為
魏家堰 在縣南㣲西十五里灌三角池田二十畝其在東岸灌田者首為
洪厓堰 在縣南二里灌保合寨田八十餘畝河水又南為
李家堰 在縣南三里灌保合寨田六十餘畝河水又南為
張石堰 在縣南七里灌石門村田五十畝河水又南為
沭河堰 在縣南十里灌沭河田八十畝河水又南為
三角池堰 在縣南㣲西十五里灌三角池田三十畝〈縣冊〉
鞦韆溝堰 在縣西三十里引清油河水經流清油舖灌田三十畝〈縣冊〉
失馬寨堰 在縣西二十五里引靳家河水灌田四十畝〈縣冊〉
捉馬溝堰 在縣西二十里引馬家崖泉水經永安寨灌田六十五畝〈縣冊〉
五郞溝堰 在縣西三里引北山澗水灌田四畝澗水又南為
吉公堰 在縣西五里經党家店灌田五畝〈縣冊〉紅土嶺堰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其水發源於紅土嶺東流經青山在南岸立堰灌田三畝〈縣冊〉
青山寨堰 在縣南四十里引青山河水灌田七畝〈縣冊〉
𡏟口溝堰 在縣東南二十里引龍山澗水灌田三畝澗水又西為
龍窩堰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灌生龍堰田五畝〈縣冊〉馬槽溝堰 在縣東五里引北山澗水灌田三畝〈縣冊〉髙家堰 在縣東二十五里富水河發源界嶺南流至磨峪口分四堰東岸為髙家堰灌田八十餘畝次
郭家堰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灌生龍寨田百餘畝西岸為
馬家堰 在縣東二十五里灌磨峪田七十畝次興龍堰 在縣東二十里灌磨峪田二百餘畝〈縣冊古渠堰附〉兩河在縣南四十里可資灌溉〈賈志〉兩河即丹水商南萬山環列丹水夾山而流臨水之田每遭衝湮利於州不利於縣也〈縣冊〉
同州
北莊泉 在州西二十里泉水發源北莊經流北胡村蘇村等處灌田二百餘畝〈州冊〉
蘇村泉 在州西南四十里嘉靖中脩渠導水溉田〈賈志〉泉有二在蘇村屯莊東現灌潼闗軍戶田〈州冊古渠堰附〉龍首渠在州西〈州圖〉莊熊羆言臨晉民願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餘頃故鹵地誠得水可令畆十石於是為發卒萬餘人穿渠自徴引洛水至商顔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頺以絶商顏東至山嶺十餘里間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史記河渠書〉周保定二年正月開龍首渠〈周書武帝紀〉同州西三十里有乾坑龍首渠之尾也〈元和志〉䥥山燕脂寨下有溝相傳為古引洛處〈州志 按漢書溝洫志顔師古注云徵澄城也商顔商山之顔也劉奉世曰洛水南入渭商山相去甚逺何由穿渠至其下葢自別一山名顔説失之今考杜氏通典雲馮翊北有商原所謂商顔則是商顔者即今同州北原水經注所謂洛水南經商原西者此也乃馬賈諸志不能辨別以証顔氏之誤而漫於商州水利謂實有商顔一渠昔人引洛水至商山下者商州志則更附㑹支離以為商顔渠即漢莊熊羆所穿之龍首渠獨不思商州萬山環列㣲論同州之洛不能越渭南流即洛南之洛亦不能絶丹西注總由未考山名故謬譌相沿愈沿愈訛今附辨於此以補前賢之缺焉〉 坡底泉馮村泉在州北可資灌溉〈賈志〉今水㣲細不能灌田〈州冊〉 紅善泉在州西南四十里灌田百餘畝〈賈志〉今涸〈州冊〉
朝邑縣
苦泉 縣西北許原下其水鹹苦羊飲之而肥隋置羊牧〈元和志〉永徽二年以同州苦泉牧地賜貧民〈唐書髙宗本紀〉苦泉在城西北四十里䨇泉鎮泉有二東泉水流㣲細不能灌田西泉今現灌田百餘畝〈縣冊〉
洛水 在縣南五里自同州東南入縣界沿河居民遇旱則掘岸引流以灌低窪之田但所溉無多且一遇泛漲尤易浸沒〈縣冊〉
〈古渠堰附〉同州朝邑北四里有通靈陂開元七年刺史姜師度引洛堰河溉田四百餘頃〈唐書地理志〉姜師度為同州刺史派洛灌朝邑河西二縣閼河以灌通靈陂收棄地二千頃為上田置十餘屯帝幸長春宮嘉其功下詔褒美〈姜師度傳〉通靈陂今在縣北通潤村水落時往往見陂遺址〈縣志〉 大竒泉象底泉蔡莊泉西莊泉四泉俱出鐮山之麓民田當泉流者資灌溉焉〈縣志〉今無灌溉〈縣冊〉
郃陽縣
大峪河堰 在縣西四十里引大峪河水與澄城分渠灌田共灌本縣田八十餘畝〈縣冊〉
宮城河堰 在縣北三十五里引宮城河水灌田百餘畝〈縣冊〉
王村瀵 在縣東四十里灌田二百五十畝〈縣冊〉莘鯉瀵 一名東鯉瀵在縣東四十里瀵有二東瀵灌田五百餘畝西瀵灌田二百餘畝〈縣冊 按縣冊雲鯉瀵相近又有夏陽渤池二瀵今則俱坍入黃河矣〉
運斗瀵 在縣東四十里灌田二十畝〈縣冊〉
天水溝瀵 在縣東蔡園頭村灌田四十畝〈縣冊古渠堰附〉陽班湫在縣東南五十里〈縣冊〉郃陽縣有陽班湫貞元四年堰洿谷水而成〈唐書地理志〉今涸〈縣冊〉澄城縣
長寧河渠 在縣西北四十里雲門紅羅二谷水㑹流為長寧河居民引流灌田數十畝〈縣冊〉
大峪河堰 一名撲地河在縣東二十里與郃陽分渠灌田共灌本縣田三百餘畝〈縣冊〉
玉泉 在縣西北十五里泉下有蔬圃藥畦引流灌溉〈縣冊〉
〈古渠堰附〉泉河在縣西二里可資灌溉〈縣志〉 三泉在縣東北十五里三源並出將軍山麓合流為一鑿引之可以利民〈縣志〉現今無灌溉利〈縣冊〉
韓城縣
白馬灘堰 在縣西六十里澽水出西山麻線嶺其灌山內田者首為白馬灘堰自麻線嶺碾子灣起灌田四十畝澽水又東為
白馬灘下堰 自孫家坡起灌田二十八畝又東為景峰邨堰 自本村起分渠大小五道灌田一百七十畝又東為
牛心村堰 自合水溝起灌田十五畝又東為張家堰渠 自砦崖下起灌田七十餘畝又東為薛峰邨橫道堰 自泉子崖起灌田八十畝又東為土嶺堰 自馬池崖起灌田八十畝又東為
牛家灣堰 自虎兒崖起灌田二十畝又東為西澤村堰 自石崖道下起灌田六十畝又東為東澤村堰 自西澤起灌田六十畝又東為
東澤村下堰 自本村西起灌田四十畝又東為潭家灣堰 自東澤村起灌田七十畝又東為侯家峪堰 自本村起灌田十六畝又東為
嶺底村堰 自呂家灘起灌田三十五畝又東為栢嶺村第一堰 自娘娘廟下起灌田一百八十畝又東為
栢嶺村第二堰 自嶺底村東起灌田一百二十五畝又東為
坎家灣渠 自嶺底村南起灌田七十五畝又東為藥樹堰渠 自板橋溝起灌田六十五畝又東至竹園村為
趙家堰 自陜家橋起灌田九十畝又本村有河西上堰 自王封村起灌田四十三畝又南為河西下堰 自馬石泉起灌田三十畝又南為磨底下堰 自王封灣起灌田二十一畝〈按澽水出橫山南流至竹園村繞一匝而復東故堰以河西名〉澽水又東流出西山口引而南流至南澗西為
南澗西堰 自斜子口起灌田三十五畝又南為下水池堰 自本村橋下起灌田五十畝又南為南灣下堰 自砦子西窊起灌田二十三畝又南為東灣上堰 自沙窊起灌田九十畝又南為
東灣下堰 自本村起灌田二十畝澽水出西山口正東流者首為
土門第一堰〈縣志〉韓城西五里為土門口水源出麻線嶺迢逓而下一百二十餘里名為澽水居民種稻樹果利用甚饒至土門口邑人堤為五堰〈按土門先有五堰後又廣為九堰〉餘堰堤平岸固惟首堰溉田居多而斷河絶岸灌田者每年累功積石一遇河漲崩潰湮圮邑侯馬公下車指示方略督民縁北岩樹木樁鑿石槽引水入渠至簡至易民始告便〈王翰土門頭堰記〉環韓多山抵縣為象嶺澽水經其中可灌田數百頃邑侯馬公夙諳水勢刻意疏濬嶺前諸堰堙塞咸通猶念土門薛曲諸村地多平曠不沾餘潤乃招工匠自嶺北鑿石渠又作水車以助水力不及處渠成利頼甚衆〈薛亨省溉效禊二亭記〉第一堰自竹園村東鑿石導水經土門薛曲等村共灌田四百畆澽水又東為
第二堰 自土門右龍潭左起經土門薛曲帶城北之半東至北闗之西觀音堂前入城壕繞西闗而南東出廟後村灌田九百餘畝又東為
第三堰 自獅嶺山龍潭下起灌田五百七十九畝又支分為
北澗西村堰 自獅嶺龍潭右起灌田一百四十五畝又東為
第四堰 自北澗西闗帝廟起經流澗西澗南灌田一千畝又東為
大五堰 自澗西許家溝起經流新村灌田三百畝又東為
小五堰 分渠三道亦自許家溝起灌田一百八十畝又東為
第六堰 自南澗村北起經焦家灘灌田七百一十畝又東為
第七堰 久廢又東為
第八堰 原自南橋下起因衝崩今自城古村崖下起經范村雙樓富村灌田八百七十畝又東為
第九堰 自龍泉寺起經雙樓富村南北周村灌田九百七十五畝〈縣志〉
陶渠村堰 在縣西南陶渠村本極瘠苦地明中丞澽濵張公鑿石引渠以溉之遂得與上地等其堰自華薛村起經流石佛寺灌田四百八十畝又東為
西趙荘堰 自陶渠村牛王廟下起灌田七十四畝又東為
東趙莊堰 自孫家砦起灌田六十二畝又東為郭家莊堰 自趙莊小寺起灌田一百餘畝又東為栢香村堰 自郭家荘起灌田五十畝又東為高門村堰 自本村西沆水起經流堡安露沉諸村灌田七十五畝又東為
呂莊堰 自羊頭嘴起經流張家灣靈芝巷渭河橋灌田二百餘畝又東至芝川鎭分三堰
第一堰 自呂荘藥王洞南山下起至觀音堂灌田二百二十畝又東為
第二堰 自渭河橋起至司馬坡下灌田一百六十畝又東為
第三堰 自鎮南門西起至東門北灌田四百五十畝三堰中惟此渠最大穿鎮城過入西南出東北砌以層石有水門〈縣志〉
雷家河堰 在縣西南二十里自巍山下流潦水經流趙家坡南西荘灌田十畝五分〈縣志〉
西河川堰 在縣南十五里自洞溝下引𣷾水分渠五道經流英村張段諸堡灌田六十餘畝又東為
陳村堰 自本村起分渠三道共灌田七十五畝〈縣冊〉東彭村堰 自亞河頭南溝引澗水灌田十五畝又東為
南坡頭堰 自亞河頭起經流東彭村灌田十七畝又東為
北坡頭堰 自巍山下起經流東西彭村南北坡頭灌田十畝〈縣冊〉
張村堰 在縣北二十里引文水者二堰張村堰自東荘坡下起灌田五十畝又北為
昝村南堰 自張邨起灌田八十畝〈縣冊〉
王家莊堰 在縣西北三十里盤水出硃砂嶺溉田者首為王家荘堰自燕家泉逕伏峰口王家荘灌田五百畝下流至西賈荘灌田七百畝又東為
楊家村堰 自伏峰口起灌田六百畝又東南為昝村北堰 自賈荘起灌田一百五十畝〈縣冊〉
〈古渠堰附〉龍門渠在縣東北韓城縣有龍門山武德七年治中雲得臣自龍門引河溉田六千餘頃〈唐書地理志〉今廢〈縣冊〉
華州
喬峪水渠 在州西三十里引喬峪水灌田〈州冊〉階峪水渠 在州西二十里引階峪水灌田〈州冊〉赤帝峪水渠 在州西一十五里引赤帝峪水灌田〈州冊〉
石帝峪水渠 在州西十里引石帝峪水灌田〈州冊〉西溪 在州西十里諸峪水分流灌田至故縣沙澗諸村萬壑風煙眺遊絶勝之所〈州志〉西溪引泉水並石帝赤帝二峪水灌田〈州冊〉
南溪 在州南五里引太白峪水至州南門入城流入泮池〈州冊〉
東溪 在州東十里羅紋鎮南水荘等處平地湧泉兼引羅紋河水灌田〈州冊〉
小敷峪水渠 在州東十里引小敷峪水灌田〈州冊〉北溪 在州北門外引潭峪及吉家溝水灌田今水微細所灌無幾〈州冊〉
黃家河水渠 在州東十五里受劉家潭蓮花池移山潭諸水灌田百餘畝雨水暴發則漲溢為患〈州冊〉黃家峪河自南而北達渭自黃家峪故道冺跡峪水東注並入方山河而河東又築堤防捍是以方山河不能瀉洩且渭水逆流入河致浸泆州縣民田數百頃庚寅制憲殷公相度黃家峪故道指授方略倡捐鳩工自駱駝項起至渭河止延袤七里許廣二丈五尺寛一丈五尺匝月工竣一時汚淤之水宣洩無遺涸出浸地數百頃向時淹沒者盡復其業〈韓奕濬河紀略〉
構峪河 在州東〈州圖〉正德壬申華州牧桑溥開惠民渠第一渠在構谷自彭村抵孟村入渭第二渠在方山界自孫荘至西灘入渭後皆淤塞〈賈志〉構谷河從南山發源北流入渭渭水泛濫從東衝激成河名曰天開 〈按構谷水其先自流入渭自有天開河後乃東合方山河入渭〉故道為之小變
本朝順治十四年華隂林令代州篆將東北天開河口堵塞另開渠引水北流桞子廣潤九里地處低窪遂遭水患康熙四十年州民將相等里華隂縣民施定等里因水患互告州牧謝白生建導河二䇿一議順水東流買地認量因勢逹渭為功較難其實彼此無害一議就現在北開之河從方山挑濬而北使河深廣為功較易苐恐僅救目前大中丞鄂允後議使開方山河口由孫荘而北直逹渭河俾構谷方山二河暢流歸渭仍恐渭水倒灌乃建閘以資蓄洩猶以水患雖除水利未興栁子等處地處低窪宜改種稻田至四十三四兩年大獲豐收共開水田三十二頃四十四畆九里水陂俱成腴壤〈華州志〉方山河與華州構谷黃家諸水分流入渭自萬厯後水道淤塞民鑿東西渠引水由方山河逹渭方山一水兼受二水勢難容洩汎濫湍激淹沒田畝順治十四年邑令林某築方山東堤以障之州民遇水潦欲決東堤使水直灌於縣互相角鬬大中丞鄂公親臨勘騐令將方山河淤淺挑濬至戊子己丑積雨連綿諸渠復漲總制殷公飭令州牧率衆通構谷河直北古道公詣被災處細加相度知水性洶湧先年必有水道分洩庶幾勢分而患可除即日興工越兩夕果得構河故道疏濬之功七日吿竣溉田不下千餘頃而方山河華邑民亦晝夜駢作岸窄者寛之底淺者深之工成河濵地畝實利頼焉〈開河記〉
〈古渠堰附〉漕渠在州北自渭南界來又東入華隂縣界〈古渠圖〉 利俗渠華州鄭縣西南二十三里有利俗渠引喬谷水 羅紋渠華州鄭縣東南十五里有羅紋渠引小敷峪水支分溉田開元四年刺史姜師度疏故渠又立堤以防水患〈唐書地理志〉今渠廢而跡尚存在今髙唐朱張等村〈華州志〉 天鵝池渠在州北先年渠水由羅紋入渭後橋下淤積漫漶為害嘉靖中陜西廵撫委官勘議從平定坊車家村別濬水渠逕逹於渭〈明張瀚天鵞池記〉天鵞池漫衍將百餘里一遭淋雨即為池沼不可種藝濮陽桑公溥蒞華量地作渠渠成而水落水落而田出〈呂涇野水渠記〉今廢〈州圖〉 太平渠水源出潭峪由東闗外遶城而北從車家村滙入天鵞池至羅紋河入渭自車家村開渠後其水仍從車家村入於渭今涸〈州冊〉天鵞池南又有太平渠下流有沙河水郡守桑溥鑿渠泄之於渭〈州志〉 駱駝渠在喬峪北龍王嘴之西白龍渠在州城南少華山下引孝感泉水今已俱廢無復灌溉利〈州冊〉
華陰縣
敷水渠 在縣西三十里〈縣志〉華隂西有敷水渠開元二年姜師度鑿以洩水害五年刺史樊整復鑿之使通渭漕〈唐書地理志〉敷水渠源出敷谷眀萬厯間知縣韓應奎重開民獲其利〈賈志〉敷水分二渠東灌興落堡田三百五十畝西灌太和堡田二百八十畝〈縣冊〉
甕峪水渠 在縣西十五里引甕峪水灌槐芽村田四十畝〈縣冊〉
長澗河渠 一名窰村渠在縣南長澗河水經南陶村舊有渠以洩水患遇河漲渠平民輒為患明嘉靖中王時雍疏之患始息〈縣志〉
黃神渠 在縣東南十里〈馮志〉上多水磨下溉民田〈賈志〉灌郝家堡田家堡張家堡田一百七十畝峪水又北流至昭光寺前支分一渠入城壕從東北隅入城流入縣學〈縣圖〉
醴泉渠 在縣東南觀厥里厥水清甘經華岳廟馬蹄村北瀦岳廟魚池〈縣志〉醴泉渠灌廟前堡田一百三十畝〈縣冊〉
蒲峪渠 在縣東十五里〈縣圖〉沿水分為三渠東渠灌㸑家村賀家村田西渠灌蒲谷村蔡家村嚴家池田〈賈志 按縣冊今水㣲細止供人食用〉
靈應泉渠 在縣東二十里出南崖下灌泉店定城田三百六十畝〈縣冊〉
磨渠 在縣東二十五里引泉水灌定城公莊田百餘畝〈縣冊〉
〈古渠堰附〉漕渠在縣北自華州流入〈古渠圖〉隋開皇三年宇文愷鑿渠引渭水自大興城東至潼闗名曰廣通渠〈隋書食貨志〉天寶三年左常侍兼陜州刺史韋堅開漕河引渭水因古渠至華隂入渭〈元和志〉 段明渠在縣東東原地髙食水為艱昔人引潼峪水循山麓而西北由馬頭澗入吳村西渠經流義賈段明迄坡頭東渠經流員莊通洛其濟甚溥今渠廢而跡尚存〈縣冊〉 蔥峪渠在縣西三十五里水出蔥峪經擡頭村東北至荘子村入於渭〈縣志〉惠民第三渠為縣之蔥峪渠華州牧桑溥開〈惠民渠碑記〉
蒲城縣
漫源渠 在縣西十五里〈縣志〉漫泉發源董家村至賈曲鎮散入田間灌葦十七頃〈縣冊〉
半坡寨渠 在縣東十里引泉水灌田八十畝〈縣冊〉常樂渠 在縣東南十里引泉水灌田百餘畝〈縣冊〉白馬泉 在縣東陵寨村灌田六十畝〈縣冊〉
三郎泉 在縣東平路村灌田三十畝〈縣冊〉
〈古渠堰附〉鄭渠在縣北自富平縣流入又東入於洛〈古渠圖〉 山陽堰在縣北十里唐置陵寢修此堰〈馮志〉南河水在縣北昔莊熊羆穿洛岸善崩乃鑿井渠明萬厯丁丑議從堯山後穿渠引南河水灌北鄉田依熊羆法鑿井數十處下多頑石不能闢壬子復議從萬斛山復決三尺嶺引烏泥川水灌西鄉地亦未成〈縣冊〉
潼闗縣
禁峪水 在縣南門外居民截流引灌園蔬〈縣冊古渠堰附〉漕渠在縣西自華隂縣入境又東逹於河〈古渠圖〉 周公渠在城南從南水闗引潼水入城沿象山西北流入道治以逹學之泮池出經府部街入河渠深三尺寛四尺上覆以石條每百歩鑿孔任民汲取稱便明兵偹道周相建故稱周公渠雲張公堰在城內潼水泛漲多為民患大理卿張維任築石堰以障之號張公堰〈潼闗衛志〉 麻峪水在城南可資灌溉〈賈志〉今無灌溉利〈縣冊〉
耀州
漆水渠 在州東南五里引漆水灌田漆水又南為退灘渠 漆水經同官縣終縣境無灌溉利流經耀州城東南始有漆水退灘二渠俱成化時知州鄧眞開灌城東南負郭地〈州志〉
新開渠 在州西北二十里引沮水灌蘓家莊田河水又南為
煙霧渠 在州西北十里灌寺溝田又南為
甘家中渠 灌寺溝崖上田二渠係嘉靖中知州李廷寶開又南為
甘家渠 灌寺溝崖下田又南至楊家莊為
通城渠 灌北闗田入城中灌在城園田名灑街水葢金元故渠永樂初州判華子範開成化時知州鄧眞重脩又南至隂家村為
水磨渠 灌楊家河口及方巷口田又南至城西為越城渠 灌城西南負郭田沮水又南合漆水入富平界〈州冊〉
〈古渠堰附〉強公渠在州西南〈州冊〉強循仕雍州司士叅軍華原無泉人畜多渴死循教民鑿渠以浸田一方利之號強公渠〈唐書強循傅〉 漆水堤在州東〈州冊〉熙寧七年知州閻充國募民治漆水堤〈宋史河渠志〉成化中漆水齧州東城嘉靖二十五年知州周廷傑作東城石堤或以為就宋故堤治之也〈州志〉
同官縣
䕶城堤 在縣城東起金山之東環城東南接障山之𪋤明萬厯二十一年知縣馬鐸以漆沮二水為城患築堤障之四十五年知縣劉澤逺增築完厚水去城百丈許〈縣志〉
白水縣
〈古渠堰附〉武子渠在縣東北引鐵牛河水今渠堙廢已久無灌溉利〈縣冊〉
乾州
〈古渠堰附〉沙溝泉在州東十里現資灌溉〈賈志〉今涸〈州冊〉 莫谷河在州西五里 甘谷水在州東二十里皆可溉田〈賈志〉今無灌溉利〈州冊〉
武功縣
〈古渠堰附〉成國渠在縣南自扶風流入又東流入興平界〈古渠圖〉成國故渠東逕武功〈水經注〉成國渠見漢書地理志魏時僕射衛臻征蜀復開以溉田大統十三年始築置六斗門以節水貞觀中役九州夫匠始就其功永徽四年右僕射于志寧治之聖厯中勅稷州刺史張知蹇修焉始引武安水久視元年副西京留守雍州長史薛季昶得許公稚者縛土牛以移水勢郎中薛稷刻石敘其事咸通十一年咸陽縣民薄逵等上言六門淤塞沿渠之地二十年不得耕耨而其官歲以水籍為稅請假錢二萬八千九百八十貫以為修堰工作之費候水通流追利戶錢以還京兆府為之奏乃詔借內藏錢以充命中使董其事又令本縣官專之計役用萬七千緡按唐李石記咸通十三年京兆府奏修六門堰畢其渠合韋川莫谷香谷武安四水溉武功興平咸陽髙陵等縣田二萬餘頃號渭白渠言其利與涇白相上下〈宋敏求長安志〉李頻初為武功令有六門堰者傾廢百五十年方歲饑頻發官倉庸民浚渠按故道厠水灌田榖以大稔懿宗嘉之賜緋衣銀魚〈白孔六帖〉熙寧五年提舉沈披乞復武功故跡六門堰於石渠南二百歩傍為土洞以木為閘囘改河流溉田三百四十里迂濶少效〈宋史河渠志〉 武功縣有永豐普濟二渠〈隋書地理志〉 杜陽水在縣東〈縣冊〉開皇二年三月開渠引杜陽水於三畤原以李詢為都官尚書令太僕元暉督其役溉瀉鹵之地數千頃〈冊府元龜〉 五泉渠在縣西南十二里自扶風縣流入經三畤原上東流經縣西南隋文帝葬原上因絶此水〈十道志〉 昇原渠在縣南自扶風縣流入又東流入興平縣 通濟渠在縣南明叅政謝綬開渠首自寳雞起經流岐山郿縣扶風至縣境三江口止今並廢 良溝泉在縣北十五里明初湧泉於此居民引流灌田 滸西溪在縣南五里可資灌溉〈賈志〉今無灌溉利〈縣冊〉
永夀縣
呂公渠 在縣北五里〈賈志〉永夀城在嶺巔居人弗能鑿井嘉祐中呂公大防為令時於城東甘水原鑿山為渠引而入城百姓利之因目之為呂公惠民泉歳月寖久圮廢無復存者泰和元年邢公珣由進士主邑簿訪源得故道有瓦甓之跡在焉不旬日間厥功告成〈郭邦基撰重修惠民泉記〉邑人白用字器之至大二年偶行至北郭五里許俯矙流泉汩汩而南乃以鍤掘地得導水瓦溝葢金舊制也續瓦引流直達城內民甚頼之〈縣志〉永夀地厚而燥掘深雖百仭不及泉居民苦之予聞宋時有呂公泉乃徒歩禱祝㝷泉之源八里許近分水嶺麓予思堪輿家言凡龍轉處即有伏泉此地正龍轉處也隨令抉之漸有清液滲出更令抉之即汩汩然矣逾數十武抉之水溢又踰數十武抉之水又溢即日捐俸募夫滙三泉為一道開麓成渠導使入城因砌兩池以時其蓄洩上池便民之汲下池便畜之飲向之苦無勺水者今則汪濊矣〈永夀令張焜捐疏水泉記〉嗣以地震瓦溝壓裂泉遂淤塞雍正十年大司農溧陽史公捐俸修治有碑記其事〈州冊〉
邠州
鳴玉渠 在州東三十里引四郎池水灌田二十畝〈州冊〉
大佛鎮渠 在州西二十里引白廂溝水灌田五畝〈州冊〉
水北鎮渠 在州東十里引水北溝水灌田三十畝〈州冊〉
大谷鎮渠 在州南三十里引辛廟頭水灌田六畝〈州冊〉
東川村泉 在州東六十里灌田四畝〈州冊〉
景村泉 在州南十里灌田四畝〈州冊〉
〈古渠堰附〉水簾鎮渠在州西十里引麟遊山水 拜家河渠在州南四十里引辛廟頭水 穆家堰渠在州北十里今俱淤塞 兩塜溝泉在州東十里 太廣村泉在州西九十里 街子村泉在州西四十里昔溉民田今皆涸廢〈州冊〉 洪龍河在州西 大峪河南河在州東南可資灌溉〈賈志〉今無灌溉利〈州冊〉三水縣
趙家渠 在縣東二十五里引汃水灌田二十餘畝汃水西流為
連家渠 灌田二十餘畝又西為
崔家渠 灌田二十二畝又西為
楊家渠 灌田十畝〈縣冊〉
李家渠 在縣西一里引野雞紅水灌田三十畝〈縣冊古渠堰附〉石泉渠在縣北今已涸〈縣冊〉 西溪河在縣西門外左繞城墻右環槐堡有灌溉之利〈縣志〉今無灌田處〈縣冊〉
淳化縣
〈古渠堰附〉封贈原堰在縣南三里明戶部主事王尚友就原下立堰蓄水灌田〈縣志〉原下昔有泉水今涸〈縣冊〉三水河淳化河在縣北 姜源河在縣西北可
資灌溉〈賈志〉今無灌溉利〈縣冊〉
鄜州
〈古渠堰附〉吉子灣水在州北五里許可資灌溉〈賈志〉今無灌溉利〈州冊〉
雒川縣
〈古渠堰附〉仙宮河在縣南四十五里 黃梁河在縣東七十里 聿津河在縣南一百二十里 廂西河在縣西北八十里 四水俱可灌溉〈馮志〉今無灌溉利〈縣冊〉
中部縣
〈古渠堰附〉上善泉在縣東北七里有上善泉開成二年刺史張怡架水入城以紓逺汲四年刺史崔駢復增脩之民獲其利〈唐書地理志〉今廢〈縣冊〉
宜君縣
〈古渠堰附〉七里店水在縣西四十里 姚渠川水在縣西七十里 玉華川水在縣西三十里 姚曲川水在縣西南一百里諸水可資灌溉〈賈志〉今無灌溉處〈縣冊〉
綏德州
〈古渠堰附〉石井在州北十里舖前石山下昔人引流灌田〈州志〉 龍泉在州東三十里其水自石龍口湧出居民引以灌田〈賈志〉今無灌溉利〈縣冊〉
米脂縣
流金堰 在縣南文屏山下明正德中延安府知府羅諭教民作堰引水種稻民獲其利〈馮志〉在縣南河中天啓時知縣孫䋲武重修〈縣志〉南河小水源在城東石溝內西南流灌溉城附郭地康熙六十年榆林道楊文廣捐貲建修〈縣志〉
〈古渠堰附〉溥惠河在縣南明成化時鑿引入城民便之〈賈志〉今廢〈縣冊〉
清澗縣
〈古渠堰附〉霍公渠在縣西半里故蹟已堙石巖下猶鐫霍公渠三字〈縣志〉清邑人素不諳水利邑令霍文玉於邑之南疃開南渠西疃開西渠引巨浸之派平其磽确迤邐相屬極其所注民人利之名曰霍公渠〈明白璧記〉
葭州
永利河渠 在州北髙家堡明正德初居民引入堡周行灌溉又灌堡西稻田數十頃〈州志〉 髙家堡川中田永利河水灌之〈延綏志〉
〈古渠堰附〉葭蘆河在州西南 大會川小會川在州北三水俱可資灌溉〈賈志〉今無灌溉利〈州冊〉
吳堡縣
〈古渠堰附〉王家渠馬家渠呼家渠今俱堙廢無考〈縣志〉清河溝在縣西二十里黃河水濁至此獨清〈延綏鎮志〉可資灌溉〈賈志〉今無灌田處〈縣冊〉
神木縣
王堤 縣城西有河曰窟野時有泛漲之患
本朝順治十六年神木道王廷諫築堤禦之名王堤康熙二年大水衝沒十二年神木道楊三知重修雍正元年水復漲溢舊堤咸潰知縣胡增煐幫築石堤百十餘丈號胡公堤〈縣志〉
〈古渠堰附〉兎毛河渠石壑子渠皆灌神木河西田昔叅將王効所引㝷廢 柏油堡水在縣西溉柏油堡田〈延綏鎮志〉今無灌溉利〈縣冊〉
府谷縣
〈古渠堰附〉清水營水黃甫川水俱在縣東北可茂稻粱而行水之法未盡其利〈延綏鎮志〉
陜西通志巻四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