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先生集/卷十
书二
编辑答朴尚甫弼周○庚戌
编辑縡稽颡再拜言。国故普切痛陨。五月中伏蒙辱惠手疏。辞意勤厚。而经夏淹疾。无由自力修谢。有时恋德则披以自慰耳。忽尔深凉。伏惟道履调摄增安。孤哀子顽然视息。奄见秋序日阑。号绝罔极。早衰多病。牙齿前已十落六七。迩来须发尽白。眼昏益甚。殆不能辨物矣。吾辈少壮如昨日。何遽然如此。如申伯曾平日差强健。而亦已凋丧矣。不知此身何能自全至此也。承问之及。实荷愍念。默念半生。枉读了几卷书。今则有书读不得。终恐无闻而死耳。曾闻不学便老而衰。贱躯固宜尔。以高明存养之熟。而岂亦如此。千万以时珍啬。以幸斯文。
答朴尚甫乙卯
编辑岁前惠翰。逾月乃至。疾病困笃。全废人事。眼昏又忒甚。倩人作谢。近慢是惧。因循以至于今。每念如噎。春序已半。伏惟味道养静。体候增福。弟点检身心。但觉今年不如去年。不独衰病为然。反顾惭惶。诚莫知所以自措也。前书俯教。深荷不鄙。寡陋之质。实所乐闻。近于文字上。亦无真的用工处。汔未能有所奉报。古人讲学。决不若是其疏卤也。目下一二所疑。先此仰叩。萧寺之约。可能有成否。良企良企。
别纸
编辑吾辈学不进。正坐无勇。困知勉行。固以勇为主矣。近日见得意思分明。惟勇于五性。当何所属耶。中庸分列于三达德。而浩然章则又似属气。幸就此痛赐辨晰。以豁蒙陋也。朱子大全四十编答何叔京书。向来所疑。止非此事矣。由是之是及所谓此事。指何而言耶。尹瑞膺所问心说同异。高明所见何居。小纸觅呈。亦乞细教。
答朴尚甫癸亥
编辑前月廿二惠札。今月六日兪婿来时始传至。其出虽久。慰荷深矣。伏闻投章告归。已还初服。即日清和。仰惟德履增相。縡失于少愈之戒。左体不仁之病。还复发作。风渐最忌再中。而㖞斜又属新症。委顿床箦。转动须人。居然是癃废样子。奈何。去就之节。猥辱俯询。实出虚心求益之谦德。区区岂不乐告。而今则已后时矣。甚可叹也。然既有尽情见教之语。安敢自隐。夫天下有二道。出与处而已。量时度力。可以行道则出。不可则处。孔子之仕止久速。亦用此道也。士大夫寻常进退。犹不欲自轻。况如高明处地。即古之河南处士一流耳。起自草莱。上膺旌招。非有以自信则必不为也。未知今之世道。果为贤者可出之时欤。第以书辞观之。似出于感激恩数。迫于分义。恩数固为旷绝。分义亦不可废。而儒者出处。实关风俗污隆。有不可不慎。高明之言曰假令不得已一番出脚。此只伸分义而已。恐或近于时俗之言也。愚于乙巳筵对时。妄有所陈说。于今日事。略相衬切。玆倩人写呈。览此可以知愚者之见矣。愚本非不欲高明之出而仕也。所惜者欠却商量耳。至于鄙人之滥荷尉荐。诚有所未可晓者。自以目下时义。为可以出而行道则荐引之。与之共贞可也。既不欲留。而又擸掇他人者。是欲其出而行道耶。抑心知其不可出。而姑为推挽。以为观听之资而已乎。由前则非爱人以德之意。由后则非告君以诚之道。未知高明于此二者。何居焉。临归八条之疏。才得一观。而字多误不堪读。至于筵奏。传闻不一。有未敢遽信。如蒙以副本及前后筵对说话之录出者。一一送示。则继此亦可以妄论得失。此固格致之一端。而亦有得于切磋之义。如何如何。
乙巳八月昼讲入侍时。同知事李縡曰。人君为治。必以用贤为务。而我国专尚科目。科目中人。未必皆贤。岩穴读书之士。致之朝端。岂不大有益于治道哉。汉时隐者被征。叹曰后宫千数。其可减乎。厩马万匹。其可损乎。遂不至。隐者犹如此。况道学自重之士乎。夫使天下之士。欲立于朝者。都在人君为政之如何。乐善好德。治教清明。则贤者将于于而至。况诚礼待之。焉有不至之理乎。曾在孝庙朝。先正臣宋时烈先正臣宋浚吉一时被召。羽仪王庭。近来儒者不出。成一䂓模。或有身不出户庭而坐致台司矣。大凡待贤之道。贵在诚意交孚。恩数不必过隆。爵秩不宜骤高。恩数过隆则当之者不堪。爵秩骤高则其进也愈难。昔程子以布衣被召为校书郞。愿一见而后命官。及充崇政殿说书。又辞曰若言可行。敢不就职。儒者法门。本自如此。愿殿下凡于征辟之士。勿虚縻以爵秩。过纡以恩数。务积诚意。必期招徕。使之出入经席。补导君德。则世道幸甚。上曰。所陈尽好。可不留心。但古人有言。责人则明。卿则必欲退去。而犹请必致岩穴之士者。果何如也。李縡曰。臣本科目常调。素乏才能。岂敢比拟于岩穴之贤乎。臣之必欲退归者。不过抱病婴衅。不堪从仕。只愿守得一段廉义矣。
答朴尚甫
编辑前月二十六日惠复札。昨日自渼湖传至。披绎无斁。不觉纸之生毛矣。伏闻近添新症。弥日委顿。鹿性不宜于朝市。往来劳攘。安得不如此。千万惟加慎而遄损。以慰虑念。贱疾一味沉缀。数月内全没所事。长日颓卧。虽有朝闻之愿。而恐莫之遂也。人扶之拜。亦难自力。家忌墓祀。辄皆使人代之。设令辛苦久视。夫岂有生世意况耶。多少回教。顿令蒙蔀开豁。信乎朋友讲磨之益不可无也。不落第二义云云。固知盛谕出于宽借。而愚之所以妄自期待。实亦在此。顾说时易做时难。此为兢兢焉尔。区区窃自点检。则平素用力。盖有意乎孟子所谓先立乎其大者。而至如天下之义理。精妙无穷。类非麤心局见所可尽。于铢两毫忽上秤停出来则全未全未。所以发于言议者。每多偏窒。苟于高明出处之论而改是焉。则愚之受赐也大矣。李生宜哲日前驰书。以正鄙说之失。其言大抵与高明之见相契。而于愚之本意则似有未尽晓者。故已答之曰。出处之义多端。果不可以一槩断之。然孔子之际可公养。顾何尝外于仕止久速四者而一可字尽之。孟子所列迎之致敬以下诸件。亦何尝不尽出于正哉。至如抱关击柝乘田委吏。即是为贫之仕。非可证于此事者也。愚非以朴丈之出为非也。其出似非时。且其归宿。在于暂伸分义耳。诚能以行道济时为己任。随其学之所至力之所及。且尽目前当然之责。徐以听命于天。万一蹉踬。奉身而退。一如君所云。则吾亦岂不曰进退绰绰有馀裕者也。愚之所以不满于朴丈者。正以自负之不甚重。自待之不甚远。黾勉暂出。无端遽归耳。至于进贤之为事君第一义。诚如君言。吾固不敢当贤者之目。然其或出而仕也。则亦庶几于君所云一日在朝有一日之效者。恐朴丈但能荐引。未必能使之进也。则是亦空言而已。于国何益。孔子曰君臣之义。何可废也。此为万世人道之大经。如吾之积逋多年。怀忠未效。实有愧于程子所谓多少不尽分处。若以暂伸分义。责之于愚则可也。〈往年辅养时。李君力劝其出。而其言以暂伸分义为主故云。〉乃以所当责我者。望之于朴丈。不亦左乎。儒者出处。自与科目常调大不同矣。自古君子小人。言同而意异者。不独分义二字为然。今以分义之云。专属之俗论。而谓夫君子不必致谨于此者。岂理也哉。愚见亦何尝如是也。鄙书大略如此。幷李君原幅奉上。盛覆所教。盖亦不外于是。何烦别辞也。至于乙巳筵白之呈览者。于此可见国家招贤之有道。儒者不出。本来无义。而出亦不可不观时矣。高明乃谓与此事不相似。则此心已未能见孚矣。置之勿复道也。愚诚迂滞而少通变。自知于分义上。亏阙多矣。然而亦何曾果于忘世者哉。忠厚恻怛四字。正是圣人遗意。得此至诲。倍切警惕。敢不奉以周旋也。不为已甚。固仲尼之所以为仲尼者。然傥非无可无不可之圣。而遽欲不为已甚而已焉。则出处进退之际。或不无沦于流俗之害。此又不可不知也。鄙说所引上之河南处士。下之后汉隐者。只取其处地与去就之迹。何尝一一比拟于其人。而必其尽同也哉。论今之势。其忧有大于后宫厩马者。则在君子观时之义。宜亦反省而知所慎矣。若以圣人之出而行道为心。则天下无不可为之时。时与非时。元非可论。若下于圣人者则安得不观时而动也。所教鄙之出。初不系于时与非时云者。尤不敢晓。藉曰暂出。既出矣。时则时。非时则非时。是必有定分。岂有中间温呑煖处。又岂有不相关系之理也哉。尝读河南处士上宣仁太后书。则于其仕与不仕之间。尽有许多商量。初非有一番暂出之意。如是而后方可谓自重之士。至于西监之出。即是老年起谪后事。何关于始初出处也。高明一生读孔程之书。今于出处大节。安可直以为难及而不欲摹拟也。见慕之徒。又安得不以孔程之道。望于高明耶。今之行道。无可论。虽于暂出之时。伥伥冥�。直似无相之瞽者。实非过言。如是而乃轻易出脚。岂非欠商量之一验耶。恩礼隆绝。转身无路。固可谓迫隘之极矣。顽然悍然。不少变动。亦恐无此道理。无已则只可进伏城外。悉陈情实。兼附君德世道所当论之大者。以听处分。言可行则进。不可行则退。为高明而计。恐无逾于此者。而以其后时无用也。故前书没之矣。既蒙愿卒闻之教。不敢不尽。或可补于善后之图否。贱臣所被严旨。久而愈危懔。以兄相念而曲为伸解至此。岂不仰认雅意所存。而宾僚之待窠塡差。已是兄推挽之力。虽谓之尉荐。亦无不可。愚之名位猥高。虽若无待于人之荐引。而前此被人尉荐亦已多矣。兄何过为此不自安之辞耶。鱼令筵奏。今始闻之。此中僻陋如此。使高明之言。不出于举条。则亦几乎不知矣。告君不诚之云。只当属心知不可出一句看也。愚于答李君书后。偶阅朱子书。有云孟子言所就三所去三。其上以言行与不行为去就。此仕之正也。其次以礼貌衰未衰为去就。又其次至于不得已而受其赐。则岂君子之本心哉。然孟子盖通上下言之。若君子之自处则在所择矣。此一段。未告于李君。而告于高明者。愚意盖欲高明所择。不在于迎之致敬以有礼。而在于见行可之仕尔。朱子亦不云乎。惟圣尽伦。固非常人所及。然立心之本。当以尽者为法。而不当以不尽者为准。愚常有味乎斯言。每为同志者诵之。然而在己则嘐嘐志古。行不能掩。于人则大而无当。言不能入。己自笑其迂甚矣。闵弟士卫屡戒以吾兄责人过高云。故即手书横渠以众人望人则人易从一语以寓警矣。今又于高明不免妄发。益恨士卫之不在也。然春秋责备之义。不于高明。而更于何处。其言虽过。其心则爱之也。其爱则非姑息也。以高明容物之量。岂不得其心而略其过耶。筵说三道。奉览而还之。盛疏此中誊本。适为人借去。待其还方更参互细观。而凡此言议得失。非故引而不发。势亦有不暇及者。但以前所往复之端。毕其说焉。或有不当。痛垂剖示。又幸也。窃见兄蝇头字极精致。可验不衰之学力。妄欲效嚬。而字斜墨昏。不可解看。未免倩人改写。愚智相悬。奚止三十里之间也。悚叹悚叹。
答朴尚甫
编辑初三惠复札。又自渼湖传至。而病骸困于毒暑。寻常简牍。亦不自力。月几尽而尚此阙然。可胜悚叹。日来薄有凉意。不审德履调摄益健否。弟积病之中。元气大脱。连服人乳。且赖亲旧相助之力。仅服琼玉膏四分之一。颇觉有扶元之功。而至如脚痿语涩㖞斜诸症。苦无加胜之势。只得以废疾自居而已。奈何。平生性拙寡朋友。且懒于应接。世所谓义理长书者。非徒不能。亦不为也。今于高明出处之节。随问随对。自尔支蔓。来教所云不已劳乎者。愚亦自笑其如此。请勿复云云也。但有一二奉复者。鄙书中所择不在迎之致敬以礼云者。其意盖愿其在于行道。而至于见行可三字。果是错引。知罪知罪。如蒙得其意而略其言则幸也。所询李札之以鄙疏为未安在于何处者。渠书责愚以引而不发。而渠亦无所发说。不知其意如何。而以愚见言之。古人论事。先说义理。必以当世事政之得失实之而后。其所说义理转益分明。而今高明之疏则全说理而不说事。昔时朱子近世尤翁章箚。恐不如是。李君之以为未安。岂亦以此欤。还乡后疏本。府隶姑不誊至。而与月前封事一样云。盖知高明进言之体。专以巽与为主。悦绎之效。深有望于吾君也。
别纸
编辑往年尹友有所询叩。故妄草心说一通答去。仍以其问目呈览。仰请盛教。则高明乃以不识其人拒之。此于道理。未敢信其必然。而愚亦没兴。不复以鄙说奉质。无由豁此蒙蔀之陋。汔玆耿结。今蒙辱示前后往复。且欲闻其得失。此意甚盛。感幸之极。安可自隐。尹书张皇捭阖殆千百言。往往推衍己见。自唱自酬。若莫测其端倪。然要其归则大抵主张气字太过。种种病败。不可胜喩。苟如其说则天理之至精至洁。全然堕在气窞之中。孟子道性善之功。至是而几昧矣。其为世道之忧。庸有极哉。高明所论明白痛快。切中其病。不知冬春以后。更无所问难否。彼或自觉其非。则岂非大幸。而亦恐不易也。性囿于气一语。已是大段做病。盛谕虽不离于气。而亦不囿于气云云。可谓攧扑不破。似此是非固易晓然。至如论未发时境界。有曰直与无气相似。此一句真个见得到说得精。非惟折彼胶滞之说。即是愚言之形容不得者。不胜钦服。愚之往年答说。盖云心固气也。而不可专属气。必合理气言之而后。其义乃备。彼则必欲使人专主气。而禁切一理字。或恐其入于其中。此是肯綮。而盛论亦已尽之矣。更复何谕。
答尹瑞膺凤九心说辨问乙卯
编辑心专言则统性情。而单言则气也。是气也虽所禀之精英。该贮于方寸者。而气者不齐也。随所禀之不齐。各有清浊。故以圣凡所同之性。而凡人之不能如圣人之直遂者。只为清浊所拘。而不能不异也。必能加变化之工。无些子查滓。至于清明纯粹然后。可以尽其性。即与圣人一也。此一说也。圣凡所同。不止性也。心亦同也。心之本体。湛然虚明。初无圣凡清浊之可言。其所不同者。躯壳血气有清浊粹驳之不同。浊驳之掩而本体之湛然者不能发见。始有圣凡之异也。此又一说也。是非文义训诂之异同。实系心学源头。不可不一下辨明。而况其各所主张者。又不是一二蒙学偶然说出者。则在后生从违之道。亦不宜一任其纷歧。未知执事定论以为如何。
窃谓心固气也。然必合性与气言之。其义乃备。故从古言心。未尝专以气断之。〈如朱子答或人形而上下之问。不曾专属一边。〉然若就其中。单指气言之则理一也。气二也。圣人众人之心。容有不齐者。〈此两言。正如论性之有本肰气质之殊者矣。〉然气之为物。虽有清浊粹驳之不同。其本则湛一而已矣。心又气之精爽。而又合理而言之。则不可专著一气字。故其本体之湛然则圣人众人一也。于未发时可见。如何如何。
答尹瑞膺辨问丙辰
编辑心是气也。其理则性也。其发则情也。分而言之。心与性与情也。各有所指。统而言之。举心而性情包在矣。此孟子所谓仁义之良心也。张子所谓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也。从古圣贤论心。多在此统言分言上。此则来教诚然矣。第今日所论。就其分言之中。只指单言气之心。而其气之清浊有无。圣凡同不同之别矣。盖气者不齐也。原二五禀赋之初。则清浊粹驳。千万不同。圣人所禀。二五均停。纯清纯美。其心即均停清美者之精爽。故独能清明纯粹。众人所禀。二五不均。清浊相杂。其心即不均相杂者之精爽。故刚柔昏明。各自不同。万物之中。人之所禀。得其秀而其心灵焉。吾人之中。圣人之禀。又得其最秀而其心最灵。此说已详于蔡氏之传矣。〈泰誓注。〉是以上圣清明纯粹之心。从其所欲而天理直遂。不逾矩焉。下此一等则必加澄治之工。使浊秽渐消。清明日升。而复其性焉。盖众人相杂之心。虽不及圣人之清粹。而惟其精爽之故。本自活化。不如肝肾肺脾之气。一于偏而不可变矣。若能察之精而揉之有方。则浊化为清。驳变为粹。柔而能强。昏而能明。所谓变化气质。于此可言矣。彼以单言气之心。谓无圣凡之别。而清浊粹驳则移靠于躯壳血气。至以心本善之说。有若上配于孟氏性善之功。果如是说者。孟子何故而独言性善。而无一言及于心善。程朱又何故而至有才有清浊气禀不齐之论。相反于心本善之说耶。心者一身之主宰也。恁地主张。专在于此心。性本同善。而心又无别。则众人之不及圣人何也。若以圣凡之别。亶在于躯壳血气清浊之分云。则是重在于血气。而心反无所事矣。其可乎哉。来教谓单指气言则圣人众人之心容有不齐者。自幸鄙说之不悖于盛见。而其下双注谓此两言。正如论性之本然气质之殊者。此则妄意不能无疑。所谓本然气质两性。元非二个性也。单指理则本然之性也。以此性而兼气质则谓之气质之性也。其实一性。而亦直就一人之性而言之。今以来教与注意而准之。圣人有本然之心而无气质之心。众人有气质之心而无本然之心也。此在名言。其果如何。性则以理气之单指兼指之别而有此两称。心只是气也。亦有本然气质之异称则似终未安矣。发者气也。未发已发。专是心之为。而虽众人相杂之心。升降飞扬之际。或值未发之境。则浊不用事而亦能清明。当此之时。其湛一气象。与圣人无异。然不可以此而谓本无原初相杂之候。而与圣人同其禀矣。未知如何。窃覸盛意所谓若指单言气之心则圣凡固不同矣。但心不可离乎性。而主性而言则亦不可谓不同云也。顾此妄揣。不知果不全悖否。此则义理诚然。大学之明德。虽心性情之统言。而所重在于德。德者性也。故明德不可言善恶分数矣。盛意所主。可蒙详示否。
心说得荷开示。其于寡陋。为幸大矣。其中一二印可处。尤见不鄙之意。而其于义理头脑。尚有未尽契者。心固属气。而从古圣贤言心。必合性而言之。未尝专言气字。其言至虚至明神妙不测处。亦未尝分圣人众人而为言。其意盖不偶然。今欲析而言之。则心是气也。而气则不齐。就禀赋上言。则圣人众人。岂有一齐之理乎。然是气也。对理而言则固二也。而其本则亦一而已矣。众人所赋。虽有清浊粹驳之不齐。而于其浊驳之中。本体之湛然。则盖未尝不在。又况气之为物。变动不穷。非如形质之一有局定而不可易者。故苟加澄治之力则浊者可清驳者可粹。自非然者。变化气质之功。亦安所施也。但其禀质所拘。物欲所蔽。湛一之体。未易呈露。惟于未发时。绰略可见矣。愚于中庸首章。每谓未发时不可着气质二字。今玆之论。亦不但如来教所谓心不可离乎性一段而已也。气质本然之性。前书既曰此两言正如云云。则是不过借彼明此耳。然以来教论之。圣人之性。亦何尝离乎气质。而顾无偏驳之可言。故气质之说。专为众人说。就心上单言。亦犹是也。况未发时。湛然之体。圣人众人既一也。则谓众人无本然之心者。其可乎。窃闻湖中士友。多主明德分数之说。心窃忧叹久矣。来教则不然。岂传者过耶。然明德是本心。高明之见。既于心上主张气字太过。则虽欲专以德属性。性亦不离于心矣。终恐不免有分数也。上下语意。无或迳庭否。惟玆所论。都是义理渊奥。则寡陋何足以与此。而犹且妄献所疑。实以求教耳。
答尹瑞膺癸亥
编辑别幅所教。非有新语。但就鄙书中摘其谬处而论之。此于蒙陋。实为大幸。而第区区本意。似有未尽见察者。浊驳中本体之湛然。未尝不在。一段本然之性。实包在气质之中。往年鄙之心说中。固亦借彼而明此矣。曷尝以为各占界分如盛教所云哉。以来谕观之。活化而初不局定。浊者有时而清。驳者有时而粹。愚亦尝云尔。虽单指气而言之。气之体段。本自如此。而愚则自初以为必合理气而言。方可谓之心。高明则独言气而恶人并说理字。一切呵禁。此所以彼我所见之终不合者也。气质之性。专为众人说。单行此一句。恐亦不尽愚意也。夫圣人亦何得离却气质。然而众人有偏驳之病。圣人则无是病也。故气质二字自属于为众人说。以横渠不性之训观之。尤岂不明的矣乎。明德分数之辨。盖想盛意亦不欲以为有分数矣。然其所以明之者。不过曰以心之气之不同。而至谓虚灵之各异。则明德不免有分数。而人之性各自不同也。愚未敢知虚灵独非心之气。而心之气之外。抑别有所谓虚灵者。而是为何等物事耶。此外辞意。屡看而多所难晓。此固钝根之致。而其或辞不别白而然耶。如蒙更为明教。则亦当有以反复者矣。如何如何。凡此数说。皆是枝叶。未契之头脑。必欲详闻者。盛教甚当。愚亦安敢不尽。盖尝妄谓天地之间。有理有气。虽不相离。亦不相杂。而气胜理则乱。理胜气则治。要之圣贤千言万语。都不外于理为气主四字矣。孟子之功。莫大于道性善一言。盖于气质之中。拈出性字。使人知人与尧舜之本无二性。今高明之论则许多辨说。专以气为主。使天下至净至洁之理。全然堕在气窞中去了。以至方寸虚明之地。亦挑脱不得。殆类于古所谓滓秽太清者。设令成就得一副当义理。此于人身心上有何所补。苟如是则孟子之辛勤道得一性字之意。至是而还复䵝昧矣。况未发二字。实从天命之性出来。未发则性也。而乃于此着得气质。所谓气质。固亦有善。而亦不为无恶。既谓之气质则其不几于相混之归耶。此愚所以居常惕然而悯之者也。此为义理大头脑处。意见之不同如此。则安可谓之相契也哉。诚愿毋自取胜于一时。深忧远思。速为改图。以幸斯文也。
答尹瑞膺甲子
编辑示谕缕缕。有以仰见为师之盛心。而区区者猥蒙牖迷。亦出相爱。此事久成大纷纭。言之亦支离。然既有问。又安可无对。二先生庙享先后之序。愚见本与士元不同。而惹此唇舌。直坐于答尹令一书。盖从前二先生从祀之请。于春翁则状德之辞。全不肖似。有若强为拟对者然。士卫在时。亦相对语此矣。向见尹令所示湖儒疏。其文尽好。且其为春翁陈说德业者。颇似致力。非比前日他疏之汎然者。好文字之称。良以此也。至于后先一段。虽于其书中愚意隐约可见。高明亦既览此。而犹若有不相悉者。鄙意特以湖儒之被罚。恐转生乖激。故言其疏语之非出于无稽。以为调娱之图而已。岂或以士元书中有定论二字。为其所株累而然耶。喜愠云云。其时实有睹闻之真的者。常谓近年䦧墙之变。已兆于此。故遣辞之际。不免冲口而出。区区忧惋之意。反作两家交怒之端。还自一笑耳。心说屡被镌诲。而终不能相契。未死之前。见识幸而少进。真觉前非。则敢不更为请教耶。
答郑圣瑞羲河○辛亥
编辑花郊相见时。知兄有必递之意。无俟乎责勉矣。追闻勉赴官次。辄为之慨叹。盖方今士流之所依庇。惟一二元老。而其家子弟。不免为此世界中人所句引如此。将置世道于何地。此则士长为首罪而兄次之。一县邑去就固甚微。而此不可但以兄辈去就论。惜乎。初不深思。而从古以来。分义未安四字。误了几多人。情理固亦迫急。然弟尝妄谓程夫子所谓为己为亲。也是一事。为第一道理也。泰儿宦游云云。曾未及思量。是则必有至理存乎其间。而亦未敢测度。未有圣人作用。则只当守拙法而已耶。既就之后。亟宜尽一日之责。近因邻境人士往来。已闻有政声。深为镇人幸也。承无久留意。将何据而必解耶。既蒙俯询。成事固勿说。而亦不敢不直披衷悃。幸垂恕谅。
答郑圣瑞庚申
编辑院便拜书。慰荷区区。第辞语悲切。一读一涕。上古父不哭其子。兄不哭其弟。既不生于其时则何嗟及矣。愿宽心而自爱也。近亦读书益勤否。懒散无当。但用驰羡。长令事闻于其甥侄。新庠喜筵发端。以至于此。此君固疏阔。而士卫平日期望何如也。当谨密而不谨密。似周详而未周详。诗云靡哲不愚。岂此之谓耶。抑亦时运所关。惋叹奈何。
答郑圣瑞癸亥
编辑庭前梅子已大结。月亦向圆矣。花下对酌。未尝不在于心目间也。适有德村去伻。如期转往。青州从事。其不作乌有先生否。好笑好笑。伏闻栗翁别集一本。先大爷有所厘正。如蒙搜觅下示则幸也。
答郑圣瑞
编辑旬后有德村去奴。使之转候起居矣。至今不还。似是路中遘疠而然。拙者本非肉食相。而酒亦少缘。一笑一叹。此际忽蒙白衣之送。开壶引酌。色味绝佳。此意良厚。庭花虽落尽。而满山浓绿。流莺上下。恨不得连床一醉如畴昔之夜也。承审有所慎。弟亦以胃脘旧症。多日痛卧。均是老境人事。殊可怜也。
答郑圣瑞
编辑士卫何处得来。缕缕辞意。知同此痛惜也。即今气力绵缀。文字姑不暇言。承有早晩躬速之意。而易成一遭虚往还。愿的知此身差健时节。而始图之如何。令咸苟有欲见之诚心。岂患无乘。况重之以父兄之教。而不为亲传书。信少年不识事如此。后日相见。欲痛责之矣。来教果符鄙见矣。所谕士习。举世殆同然。奚独仁乡如此。令人无开眼处云云。三复慨叹。讲学节目一通。试倩人写呈。院各异䂓。不可尽用。其中又必有行不得处。从容商量。随意点化以还之。则春膰便始可送示斋任。而更与之议定也。
答郑圣瑞
编辑日饮无何。非所望于吾兄。岂以天象人事。忧虞齐山。有诗人无吪之愿而然耶。愿加慎节。无或忽于温克之戒也。朴都宪疏。闻是巽与之言。而未有悦绎之益。批旨久而才下。但以已悉大谕。卿其谅之为教云。大谕不得见。而于都宪亦有未安之辞云矣。书末牖迷。实荷盛意。本来情地危蹙。近虽猥蒙误恩。而素无忠信善道自结于君心。恐未可言也。兄或未之深思耶。
答郑圣瑞甲子
编辑日昨洪君器海过路。作新年问讯。戏答之曰。以年序论之则尊翁于我为前官。圣瑞为后官。似此交承。终有了期矣。未死之前。不病为幸。而入春来尚不能一番上墓。百事可知。前官闻亦不治。而后官政治不知如何。醒日能多于醉日否。方窃有一事所欲仰闻者。孔门出妇。见于戴记者多。此书元不足尽信。而设令有是事。此可谓齐家之道。而谓之家齐则未也。岂亦圣人所不能尽之一证耶。若下圣人而有此变故者。则直当以不能齐家责之。夫女子褊性。虽失听婉之美。君子识量。当从隐直之义。况兄平生读得几卷书。而乃不能容一妇女耶。匹夫匹妇不获其所。仁者之所深耻。如子而内有甚宜之心。妇而中抱伊何之冤。则其有伤于伦纪何如也。我国国俗之不轻许离贰者。其意有在。虽是一时暂出。亦岂可容易为之耶。縡忝在朋游之末。且有婚姻之好。初因士友而闻之。不胜骇叹。亟拟以书奉䂓。而或言兄性急易于层激。故不免废。然今则岁已累更矣。且息瓜伤之怒。伫闻枣熟之谣。况今圣女应期。舟梁叶吉。二南之化。当自大夫家始。幷须深量而善处也。
答郑圣瑞
编辑多少示谕。殊用感颂。他事不能学两贤。而但学其病。虽似不伦之拟。而似此较絜。固亦为荣。顾于己分上有何所益。如兄则方更试登山之脚。而今年亦不用扶。恐是他事学得而病不学也。诗人善谑之言。何至引用。好笑好笑。寄饷新酿。到即一醉。色味果绝佳矣。庸医之言不足信。老气扶接之功。无上于此者。性本好酒而不能多酌。惟微醺则止。此法最善。或可为取诸人之一端耶。箚疑草本。今方对校。仅到讲义编上。必一番阅尽而可还之也。愿赐宽假。讲事今年则先以春秋仲月大享后为始。前头或四孟或逐朔。从容商确而处之为好。如何如何。
答郑圣瑞
编辑所示程书曾所记取。而尝观栗谷先生语录。有云断则忍。忍则父子夫妇之间。所伤多矣。此义恐亦不可不深念也。愚言既不见槪。更有何说。惟愿于伊川说中修身刑家四字加意。而修身又是筑嗑处。如何如何。兪家事往年亦尝耳熟于诸长老緖论矣。程子定论。亦于其时为一边所引重者。而兪家处之之道甚不善。凡所声罪。愈出愈新。必欲离贰而后已。所欲离贰之意。则实为其子地。人伦变故之际。不可参错以私意。在于其子处义。尤如何。此人心之所以大不平者也。竹丈固亦不无挟杂之嫌。而愚亦从趾舅之论矣。窃覸盛意似以离贰为重。送归其家为轻。然送归而不复还。则即是不告官之离贰也。始虽少异。其实则同。此亦岂可容易为之者耶。圣人亦有所不能一句。以后人而观圣人。固若可疑。然圣人之心则虽已能而常若不能。圣人犹如此。况常人乎。夫子所谓君子道四者。虽自谓未能。而实则道之所当然。而人之所共行者也。若如来教则此四者其亦将以圣人之所不能。而不可责之于常人耶。送归其家。即是齐家之道。是则尊既行之矣。待其悔艾而即还之。则便是家齐也。是岂欲尊舍其道。而遽求效者哉。此亦愚昧之所听莹也。然尊既不欲以小仁自处。今虽无面目。而后日必为长久人情。此则犹可喜也。
答郑圣瑞
编辑春来庭梅早发。中罹霜雪。不能如往年之繁。固已可叹。而偶有花前少饮卬须友之句。友不至而花已尽矣。向风驰怀。何能自已。此际贤甥家隶委致惠札。慰敌一晤。风日绝无和暖气味。静履犹能安胜。殊可喜也。穷居僻左。罕与洛中人士接。晩闻士元谤言几于溢世。今以来书观之益信。渠本于事不欲参涉。常以好静恶动病之。今此自入于是非丛中。谅是不意。盖自初渠意之与愚不同者。愚则以为二先生同心同德。固不敢轩轾。而际遇之隆。复雪之责。尤翁则主人。春翁则夹辅之。其当先尤而后春。不独爵秩为然也。渠则曰此言亦近于轩轾。只当以年岁之差为高下者。事理当然。春翁既长于尤翁。以春而先尤则于尤无所损。以尤而先春则是定其高下也。岂非未安之甚者乎。以此未敢苟同云。至如李挺郁单举之请。则不惟士元。愚亦斥之。庙享之例。但可取一人而已。则春翁当逊于尤翁。而不尔则后人何敢轻易取舍于其间乎。此则与先后之相争。体段轻重。自别故也。凡人道德功烈。自有百世可俟圣人者。虽先此而后彼。又或先彼而后此。是岂有增损于本分者哉。此在二先生都不关紧。而后生辈自作彼此。妄欲后先。使溃败之世道益复溃败。天耶人耶。谓之何哉。人之所见。虽各不齐。以大体言之。尊尤翁者亦不可不尊春翁。而今为先尤之论者。于春多有不逊之语。如士元之少性气者。亦怀忿忿。至发于长书之间。此不可不深戒者也。一后生德尊二字之痛加呵斥。盛意亦自可见。然书辞中似不无不择之端。愿益自反省焉。抵权友书奉览而还之。猥蒙许以批谕。亦何敢自隐也。颜曾程张之有定称云云。此属后人言耳。至于今日吾辈之于二先生。则便同门内子弟之说父兄。事体自异。苟于此等处口语伤快。则如被呵之后生。无或曰夫子未出于正云耶。较父祖年甲。自是名言。愚本屡诵于人者。而又于兄书见之。此诚可怕也。若夫文庙从祀。单举春翁之议。曾所未闻。恐无是理。岂亦激而失平之言耶。行宫奏对之语。正是士元之所藉重。而欲止其竞端者也。苟如来示则此段果脱空矣。然若曰遂翁本意出于定为后日从享位次而发则过矣。谓之偶然先发于语次者。则恐非其实也。愚于其时适忝留都侍从之末。于士友间实有耳剽而目击者。故向来愚与人书。有云遂翁之为此奏也。春翁家子孙深喜之。尤翁家子孙大愠之。其喜其愠。均是私意之小小者也。此书一播。两家子孙俱怒之曰。吾家父兄。岂有喜也岂有愠也。愚应之曰。此喜愠二字。实是近日䦧墙之根因。虽曰无是。吾未敢信也。以此愚亦入于一场是非中矣。兄未及闻耶。仍及之书中。盖原于阴主礼论嫁祸士流之旧手段。与夫某人欲袭荡平之馀谋云者。必明有指的。而未能晓得。钝滞甚矣。愿闻之。鄙说之未当于理者。亦于后便细赐镌诲。李挺郁疏语得失。亦欲得高论也。
答郑圣瑞
编辑前月令咸袖致数幅长牍。至今披绎。不忍释手。枫岳之游乐乎。虽穷到望洋月松地界。计或趁端阳还归矣。老年筋力。安得无疲惫。而心胸则豁然。所得似不草草。世间万事。何往而非乘除也。床席孱喘。但有壤虫之羡耳。前书所陈十八字。猥蒙奖许。大体既同。细节何论。至如尊尤翁者。不可不尊春翁。尊春翁者不可不尊尤翁一段。亦入于印可。自幸愚见之不甚悖于理也。然而若偏于春门之教。犹若有不相知者。何也。且执事抵权友书。原其本意。出于相爱。而近闻有沈仲良之孙继衍者罚权友之子。而其目则曰卖祖赌荣。盖以盛论为欛柄云。言语伤快。流弊立可见矣。岂不重可戒也。兴原人云云。亦承悉。春翁家后孙如明文,士元辈。本来与此人气味燕越。而疑阻之言。乃至于此。此则保其必无是也。况玄石平昔言论。无怪其为今日朝论之根柢矣。春翁则何尝毫发有仿佛于此者耶。子孙虽俱无状。恐无可以凭借而附合于所谓大荡平者矣。愿勿为过忧也。以此观之。则往来行言。固不可一一准信也。
答郑圣瑞
编辑示谕多少领悉。处之以羊,杜之交。见待固厚。然人虽有言。苟或相知。直可一笑而置之。何至翻动得说话如此。有言不信。圣人既著之于易之困矣。只当默默然。而又未敢无答以嫌于慢也。幸乞恕照。
与郑圣瑞乙丑
编辑春阑始有春气。不审静履调摄增胜否。寒勒庭梅。未见一二萼向开者。彼此又各老病。无由合幷。追思向来花下小饮而不易再得。怅恨奈何。弟脚痿而不能行。口噤而不能言。全然是癃痼样子。昨得洪君锡父子过访。惟脉脉相看而已。可叹。区区妄谓有书院而不读书则名不副实。将焉用哉。以是忝叨山长处。皆令讲学。或听或不行矣。如仁里所在则非与他院比。先正遗泽未远。况有老兄诸士友所居。宜若易然。而经营数载。终不免废。然则岂非士友之羞耻耶。此不必多人。兄若劝起兄家群子弟。洪生谦海且举同志可与共事者十数人。各为通告。录成一案。始自首夏。约以四时一会讲则事易成矣。
答金尊甫信谦○己酉
编辑顷日士元之来。获拜八月惠疏。荷意勤厚。哀感不已。适祥时哀遽。不克付复于其归。骊便近又稀阔。阙然至此矣。忽已冰至。抱经穷山。气味清适。承有在原之忧。计亦已向安矣。縡顽然不死。奄过常事。号绝罔极。见今目力全昏。不能看书。只就大学论语惯熟文字。间诵一二遍。稍觉有味。而实心未究。邪思不除。一念间断。便坏一日之功。一日悠泛。便失一月之功。此事愈觉难。匆匆过了五十来年。终恐无闻而死耳。吾辈今日所勉。惟朱子究竟法。而朋友间朴实头负荷得者未易得见。来书所以惓惓于士元。岂亦衰世之意欤。为之感叹。况责乎人者如此。其自任可知。此道不孤矣。何幸何幸。此君天资固甚佳。而终始少气力。不能痛拔流俗。其畏名而不敢尽为善之道者。盖亦不知善之真可为耳。然视数年前。似煞用功矣。相见时示以栗谷先生一毫不及圣人。吾事未了之语。渠皇恐不敢当。然妄语及此。亦来书策懦之力也。此后随事切磋。大家扶持。深有望于高明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圣人岂不能也。然且云尔者。其心谦谦若不足也。更愿虚心逊志。去华务实。以日有慥慥之益。则丽泽之赐。岂独士元赖之。此又幸之甚也。尊门伯春亦如何。维弟丧耦。实关家运。方相守在此。颇慰孤寂耳。相望渺然。无由一听伟论。以豁蒙陋。惟向风驰神尔。
答金尊甫庚戌
编辑七月中伏承五月惠疏。荷意至厚。而哀苦昏缀。不能自力布谢。因循以至于玆矣。仄闻才经危疾。近来天意若偏祸故家。有不可恃者。况且穷山无医药。其获遄损幸耳。始惊终喜。殆不能胜喩。示谕明白恳恻。极有警发人者。其中求助之意。甚盛甚盛。顾平日蒙幸至浅。虽欲妄有指陈。何由蠡测其一二。今以来教所自病者观之。朱子所谓阙却平日涵养一段工夫。胸中扰扰。无深潜纯一之味者。恐不可不痛省也。此身进修次第。岂有可言。但从前枉读多少书。无一实得力处。深可惶惧。极欲收拾晩暮。以酬夕死之愿。而气质难化。精力又已不逮矣。以是益思一致身于强辅之侧。而安可冀也。所论师友交修一款。切中时病。非高明安得闻此言。愿与同志者勉之。伯春久不见。不知长进如何。
别纸
编辑程子知性善。以忠信为主本。此语大觉有开心进步处。以是每举似同志矣。
常谓为学大方。不越乎朱子敬义斋记。庶几终身用之不穷。但患无实得力处耳。
子夏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古人笃实。安可及也。近欲以此为法。日诵横渠六有。又以尊德性道问学为心。勿令有俄顷闲度一段语。随事绳检。而终是间断时多。奈何。
鄙性过于慈恕。而不能无愤世嫉俗之意矣。语类有问何时见太平。朱子曰即这身心。亦未见有太平时。读此觉意思平了。来示似亦有此病。试以奉闻。
与兪子恭肃基○甲子
编辑竹林书院介在两湖之间。海山奇胜。固罕其匹。事体严重。有非他院之比。而乡俗贸贸。蛊败滋甚。非讲学无由救得积弊。今须先定讲长而后。方有措手之地。士望属于左右。允叶鄙衷。可蒙谅许。公馀不惮往教之劳否。此时流俗胜而道学微。以时义则未可遽语此事。而有院则不可不讲学。故忝叨山长之处。则辄皆以是相勉。其听否。在人而非在我。我则欲修吾职而已。他人固可谓以迂甚。而在左右则或不如是否。苟不以为不可。则爱而莫助。宁有是哉。似闻院䂓自前以邻近邑宰差掌议。故今番则别添讲学二字云矣。此去李生光国。即砺山人。而方为都有司。自数年前委以此事矣。闻方躬造以请。故作书为绍介。幸迎见款遇。细询其事状如何。节目欲自此草呈。而远外事情。未可遥度。若蒙先为出草以示。则当以愚见有所修润。更俟斤正耳。如何如何。
答兪子恭
编辑讲长猥蒙俯许。幸以慰多士之望矣。尊既黾勉从事于禄仕之律令。朱墨恼扰。恐未能专意旧学。此相爱者之所常嗟惋。乡俗贸贸。可与共学者。固未多得。然十室忠信。不患无人。况教小童。亦有四益。成己成物之功。岂有大小之别乎。一县弦歌。耸瞻新化。推及旁近。其利益博。两湖之交。岂无彬彬作兴之效乎。
答兪子恭乙丑
编辑讲事连蒙临贲。使两湖多士。知有弦诵之盛。自此庶几有兴起丕变之效。是不独惠被一县而已。如非尊成己成物之好意。何能如此。感叹无已。更愿终始无替也。此事间断则易乎仍废。若过了一年成习。则渐渍有功。公务虽倥偬。岂无一日之暇乎。切仰切仰。
答兪子恭中庸问目
编辑序文道心惟微。微有微小微昧两义。何者为正义。
道心难明而易昧。故曰微。恐当从微昧义。
篇题小注朱子说。夷,齐所为。都不是庸了。如孟子所云伯夷隘处之类。固不可谓之庸。而若幷与叩马事而谓非庸也。则恐如何。或曰既以汤,武之放伐谓之平常矣。若以经权言则夷,齐经也。汤,武权也。汤,武之行权。既可谓之平常。则夷,齐之守经。独不得为平常乎。或曰在汤,武时则放伐乃为平常。夷,齐盖过于守经而失中。故不得为平常。此说似然而亦非也。既曰守经则宁可谓之过而失中乎。既不失中则又岂可谓之非平常也。若以古人两是之论言之。则夷,齐经而得中者也。汤,武权而合中者也。中之所在。庸便是也。然此既一经而一权。其事不侔。而同谓之平常则亦乌在其为不易之理也哉。终是可疑。
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平常之理也。在汤,武时。放伐乃为平常。即朱子所谓权而不离于经者也。夷,齐则能守而未可与权。虽所守者经而谓之中则未也。来谕所云既曰守经。宁可谓之过而失中者。恐说不通。君臣父子。何莫非大经。而或有过于忠过于孝者。岂有一谓之经而便无过不及之可言耶。
率性之道。性则浑然一理。而道有千差万别。夫同者理而异者气。则道若非纯理之物。而先贤之论。皆谓道不可以杂乎气言之者何也。
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各有当行之路。其为千差万别。固不离乎气。然就率性上言则当专言理而不可杂乎气矣。语类论天命之性第一段。极分晓。
戒惧之为统体工夫。谨独之为零碎工夫。农翁集中发挥明切。固当为定论矣。戒惧既为统体工夫则通贯动静可知。谨独既为零碎工夫则不可尽占动一边审矣。而观下致中和章句。自戒惧约之。自谨独精之之语势。则似以戒惧专属静一边。而谨独尽占动一边。可疑。农翁以自戒惧约之之戒惧。亦作通动静看。而但质之或问自其不睹不闻之前而所以戒慎恐惧云云之说。则又似不合。未知如何。
戒惧都是通贯动静说。自戒惧而约之。盖言自所睹所闻。以至不睹不闻。皆当戒惧。而若推中之所以能致极者。则必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云尔。亦何尝以戒惧专属静一边也。自其不睹不闻之前云云。自其二字。已包得睹闻于其内矣。未见其不合。
费隐。初非两个物事也。只是以此理之充满周流而言之则曰费。而即此充满周流者。又初无形象之可见。故又曰隐也。然则费即是隐。非费外别有所谓隐也。而章句之必以体用为言。有若分属两层者。未能无疑也。
费却更隐。隐却更费。元非两个物事。不可分别说来。然若就理上形容则自不得不以体用言之。而一原无间之义。固粲然于其中矣。来谕疑若分属两层云云。恐有语病。
语类文蔚谓中庸散为万事。即所谓费。惟诚之一字足以贯之。即所谓隐。朱子曰不是如此。费中有隐。隐中有费。凡事皆然。非指诚而言。谨按朱子论一贯之义。既以一本万殊分体用。而费隐亦以理之体用分说。则文蔚之以费为理之万殊。以隐为诚之一本。似得其旨。而朱子非之何意。
一本万殊与费隐。固同谓之体用。而所说地头各异。不必混合言之。费中有隐。隐中有费。诚则通贯费隐。奚独可语于隐。而不可语于费耶。方论费隐而别着诚字于一边。朱子所谓非指诚而言者。以此欤。
某未能一。不过圣人自谦之辞。与上章之真不能者不同。而章句于此。合而言之可疑。盖上章则举道之全体而言之。故于没紧要事。谓容有所未能则可也。此章为人伦日用之常。费之小处。而谓圣人真有未能焉则殊觉窒碍。未知如何说而可也。
圣人所不能。前章就道大上说。此章就费小处说。果似窒碍矣。然圣人盖未尝中实自圣而强若不能。然则虽与上章真不能者不同。而不害谓之不能也。人伦日用之常。固费之小者。而语其至精至细。虽圣人亦自谓不能。皆所以发明费之义。然是不过借用前章语句。恐当活看。
鬼神既以良能功用为言。则其言体物不遗之验。当以天地之升降。日月之盈缩。万物之消息变化。显然易知者为证。似更明白悫实。而舍此不言。必以祭祀之鬼神杳冥恍惚不可测度者为言。何也。
鬼神体物之验。如天地之升降。日月之盈缩。万物之消息。岂不显然易见。而只如此悬空说。则恐无凑泊处。盖祭祀之鬼神。即吾心之鬼神。吾心之鬼神。即天地气化之鬼神。一理感通。无所隔阂矣。此章处于费隐大小之间。必如是证向而后。方可以由庸行之常。推而至于格天人通神明之极功矣。如何如何。
鬼神气也。费隐理也。二者之间。合有分别。而朱子乃以鬼神之不见不闻。为理之隐。鬼神之洋洋如在。为理之费。混道器而一之者。何也。小注饶双峰谓此章借鬼神之费隐。以明道之费隐。此说得失亦何如。
鬼神固气也。此章则重在良能上。饶说以鬼神与道分而二之。恐有病。
知仁勇。皆性之德也。勇于五性何属焉。
勇于五性。似当属义。
三近节注所谓三知知也三行仁也。及此三者。勇之次者。皆以分而言耶。抑以等而言耶。且三知三行。分居知仁。而三近亦仅为勇之次。则当以何者塡差于勇位乎。
三知三行三近。恐以分而言。三近为勇之次。则知之成功一也。当塡差于勇位矣。如何如何。
答蔡君范之洪○庚申
编辑辱示草江册子。良荷勤意。遂庵先生士友间酬酢之语。曾已闻之。尊亦以习闻为教。岂必待文字而后可信也。然往昔迎凤之制。退翁多少往复。具在原集中。固未尝不以为未安。后贤遵用之时意亦如此。而盖有不得已者存焉尔。老先生之教。未敢知初晩如何。而竖碑之后。既无他变通。则为后学者。只当一依庭碑所载。而改其中间轻改之失而已。愚之断然厘正而不疑者。以老先生栗谷当专享一句语。终是百世定论而然也。如何如何。更乞平心恕量。
答蔡君范辛酉
编辑勤示深荷盛意。华阳酬酢。不能细记。而鄙意盖尝以为栗谷先生专奉一庙。岂非正当。而既不能然。而与诸贤幷享。则不得不用隔板之制。以略存专尊之义。此庭碑记文之所以申复不已。而昨年厘正之不敢少缓者亦此也。伊时语脉盖不外此。而章甫之以上段句语。至登通文。一何轻遽之甚。来教改图云云。无亦过听而然欤。别庙则事体重大。今难轻议。既未可轻议则只当仍旧而已。愚见岂有前后之异哉。夫隔板之议。春翁依退陶说而主张之。其时尤翁答李厚渊之语。旨意可见。执事往年所撰文字及今书辞意。恐或未考此等事实而然也。至若老先生初晩云云。正所以信遂翁之教。而来示似若有不相悉者。岂亦前言未能别白而然耶。悚仄悚仄。
答李卫率载亨问目戊午
编辑深衣小带。礼所不言。虽未详其所缀处。而见家礼两襟相掩之图。则可知其右缀腋下。左缀襟旁。而相结于腋下也。但衣之前叶直下无斜幅。与今衣制不同。而襟在腋下则裳之前齐必高仰不齐。未知裁时稍加分寸。以取着后齐整之制耶。韩久庵以小带缀于左右襟之旁。而相向而结。此则有违于两襟相掩之文。恐不可从。如何。
深衣裁法。稍加分寸之说。已详于家礼辑览。盖前留四寸而后留一寸也。或曰留寸非朱子本意。莫若作方领时。两肩上裁入三寸。反折翦去之际。毋直而斜折之。则衣下齐自为全幅。而两襟之会。不期方而自方。虽不留分寸。而裳下齐自整。布势平直而无横斜之患。如此则朱子领缘广二寸之说自明云。此言如何。韩久庵说恐误矣。
答李卫率己未
编辑前月付复于邑便。又拜盛翰。声息殆若相续。不知关塞之为遥也。忽已深凉。伏惟德履万福。驰溯益切。縡自经今夏暑毒。衰落日甚。日用工夫。有退无进。拊心悼叹。如何可言。新通判相见否。洪评事文饶还后。问见执事否。以为闻其不绝某人。心甚疑之。不果一往云矣。不知居观之际。或忽于夬夬之义耶。偶笔及此。可谅此相爱也。无由一奉緖论。每念怅悒。
答李卫率庚申
编辑霜台新命。仰见圣朝无方之盛意。可以耸动远迩。而窃想秉谦有素。踧踖如不自容也。縡经暑衰落觉日剧。寻理旧业。亦不能如志奈何。迷儿猥叨幕官。朝闻命而夕登程。试期已迫。终恐有不及之患也。此生无复识面之望。而儿还可以细扣声息。何异亲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