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隐峯全书
卷三
作者:安邦俊
1864年
卷四

上牛溪先生癸巳十月日

编辑

某斋沐百拜。谨奉书于先生座下。伏未审旅馆寒节。道体神相否。途里阻绝。拜谒无路。恋慕瞻仰。不自胜堪。某老母于五月避乱南来。奉养安稳。私幸尤大。伏闻母言。前在安峡。先生避寓傍近。起居平安。且复俯念鄙家。再三问讯云。下情悲慰不可尽。而时事艰虞。朝暮不保。此间之事。何可胜达。贼兵于釜莱等处。筑城作窟。顿无退遁之意。此道人心。如鱼在鼎。毕竟何所止。向者天兵与官军。分据要害。阻遏豕突之势。倘可恃赖。而不意数万之兵。尽没于晋阳。今闻天兵又撤还。东民缺望。无计可施。只吁天待命而已。近日谕旨下降诸道。大驾已还都城。先生亦当随后入京矣。数月旅中。动静复如何。矫首北望。感泪自零。某每奉下书。教诲勤恳。使向学之心。不少自弛。虽匆匆乱离中。此念不舍。斯实先生视某犹子。恩贶不些。而轻浮委靡之性。近无师友相资。茅塞日甚。又以时乱自诿。不复近书册。恐无以仰答厚恩万一。慨叹兢惕。如不自容。他时幸得乱定。躬承矩诲。以镌朽木。虽死犹生也。顷闻先生久驻行驾。旅候不宁。近以时日渐寒。伏想调候多艰。远外闷虑之情。无异近在朝夕之侍。适因人去。替书探候。兼进襦袴一袭。幸命侍者勿退如何。此去李应男。乃某邻居切族。以事进去。欲拜座下。命坐赐言如何。馀情万万。草草不备。

与北渚金相公瑬○金公时为兵判。癸亥五月日。

编辑

伏惟夏热。令体神相万福。区区鄙诚。无任瞻溯之至。仆忧病相仍。与日而深。杜门穷山。朝夕且死。无足言者。家豚以问药事委进。敢此修候令动静。又以重峯一事。仰浼崇听。伏冀阁下采择焉。夫重峯不止为一段节义之士。考其学问操行。实吾东方数千载间所未有之真儒也。伏节后三十馀年。其孤三人。孑孑无依。一在沃川。一在文义。一在黄涧。塡壑之患。迫在朝夕。废朝时事。固无足怪。岂意阁下侪辈际会风云。当国任事。而使此三孤者。流离琐尾。亦如前日耶。仆平生每仰阁下好贤尚义之风。谓阁下一朝在位。则其见于举措施为之间者。必不与流俗同科。而反正之后。侧听逾月。未闻有崇德褒贤之典。幷及于斯人。何也。岂阁下军国事殷。有未遑及于此耶。昔在庚寅年间。先相公守龙湾时。为时人所陷。祸将不测其时重峯为作长书。极论于刑判李公增。力请救解。其书载在抗义编中。阁下其必闻而见之矣。重峯之于先相公。未尝有一日之雅。而特以意气相许。竭诚图救。至于此极。则重峯之于阁下。亦不可谓全无私感者矣。夫以仆之庸鄙。每读其遗文。未尝不为之感涕。况在阁下而其可不一为之动心乎。伏愿阁下亟以此事。从容陈达于榻前。请举褒恤之典。加赠以议政之职。仍官其子。或命复职升官。或畀军职之禄。则国家褒忠象贤之道得矣。后人亦必有观感而兴起者矣。又闻朝廷之上。党论犹盛云。凡为国之道。不可以偏党为之。伏愿阁下裁抑年少偏党之人。极力调停。收用人材。先公后私。为国家柱石之臣。幸甚。方今老贼方窥西北可虞。收合人心。训谏军兵。为急先务。而守令之贪虐依旧。民生未蒙其泽。此非阁下侪辈之责乎。仰恃阁下眷厚之意。发此狂言。伏愿阁下勿以人废言。亦不以为咎。幸甚。

与月沙李相公廷龟○李公时为礼判。甲子四月日。

编辑

节届清和。伏惟令体起居。神相万福。区区慕用。靡敢少怠。某伏荷庇庥。迄延残喘。春初蒙恩。除授童训之官。自惟草茅谫劣。少病废书。寻常句读。亦多未通。一家子侄。不能自教。皆令出就外传。况敢冒昧非分。抗颜皋比于京塾之间。甘心孝先腹便之讥乎。然而私心妄自虞度。幸值圣化维新之秋。叨沾一命。则天门肃谢。礼不当废。归奠家祠。荣光亦大。强疾登道。行未数程。猝患重肿。不得已舁还故巢。官限已过。理难追谢。瞻望五云。祇切吁咤。奈如之何。仆终始心迹。如右所陈。今玆不避烦猥。敢此布露于清鉴者。冀阁下之有以谅之也。冒浼崇听。惶悚无已。

与楸滩吴相公允谦别纸吴公时为领相。辛未九月日。

编辑

士君子出处。晩节最难。昔魏野赠王文正公诗曰。西祀东封都了毕。这回好伴赤松游。赠寇莱公诗曰。好去上天辞将相。却来平地作神仙。此皆劝之使退也。王终于相位。寇竟死雷州。晚节之难。果如是乎。韩复斋宗愈。退居笔林村墅。黄冠野服。往来江湖。其诗曰。却将殷鼎调羹手。还把渔竿下晩沙。李杏村嵒。再登台鼎。晩年乞骸。与息影庵老禅。为方外交。其诗曰。浮世功名是政丞。小窗闲味即山僧。二公风流高致。深足可尚。近世朴思庵退居永平白云山下。筑拜鹃窝。终老其中。我先生挽曰。拜鹃窝上三更月。应照先生一片心。其晩节亦可谓贤矣。未知今世亦有继三贤者乎。有则愚必识之矣。丽季有僧赠郑圃隐诗曰。江南万里野花发。何处春风无好山。圃隐流涕曰。呜呼其晩也。呜呼其晩也。今之不退者。无乃以圃隐自期而不欲为苟去耶。丽季则国势岌岌。迫在朝夕。宜乎圃隐之不能去也。今则圣明在上。国家粗安。欲为圃隐。此非其时。而况三分四裂。党论峥嵘。虽以古贤人处之。决不可调停。既不能调停士类。共为国事。养病政府。虚度时月。则岂不为晩节之一欠乎。匹马东门。浩然归来。时平而为绿野堂。世乱而为止水亭。则亦足以廉顽立懦。不犹愈于在朝无补乎。愚尝以此意欲闻于相公。而交浅言深。古人所戒。未知相公以为何如。虽然。非相公不得闻此言于愚。非愚不敢进此言于相公。愚之于相公。虽谓之相信可也。

与延平李相公别纸壬申十一月日

编辑

节义之于国家。犹元气之于人也。人有元气。则虽甚病不至于死。国有节义。则虽大乱不至于亡。故国之存亡。惟在于节义之扶植如何耳。今不必远引古昔。姑以近日人所易晓者。为阁下明之。丁亥倭变。鹿岛万户李大源战死。我先王优加褒典。仍令有司厚恤曺显家。访其子敏修。命授泰陵参奉。以显亦尝死于乙卯贼也。噫。我先王追思明庙朝数十年既往之事。至于录用子孙。其激劝将来。为国家虑。可谓深矣。是以壬辰之乱。人皆感发。忠臣烈士。相继而起。得使神器危而不坠。此无他。我先王能扶植节义之明效也。戊申以后。贼臣当国。政刑紊乱。节义之人。视若仇雠。褒崇一事。不复举行。是以忠烈之裔。反不如乡里之常人。流离他境。丐乞者多。举世之人。皆曰欲使子孙贫贱。尝作忠臣。为父兄者。以此戒其子弟。为子弟者。以此勉其父兄。其流之弊。至于丁卯胡变而验矣。当时硕德重望。莫如金沙溪,张旅轩,郑愚伏诸公。而受命号召之初。诸道列邑。殆无一人应募者。不得已权宜设策。儒生之壮者从军。弱者代奴。又括民丁。勒使为兵。而亦多有不肯赴难者。其视高霁峯,金倡义,赵重峯诸贤。举义兵时。人皆戮力者。则不啻天渊。此无他。昏朝不能扶植节义之一效也。呜呼。壬辰之恢复。由于湖南之保全。湖南之保全。由于诸义兵之起。诸义兵之起。由于高霁峯之首事。小生请反复详陈焉。当是时也。大驾西迁。七道鱼肉。阃帅诸将。奉头鼠窜。列邑守令。望风奔溃。国家之势。决不可收拾。高霁峯三父子。独先举义。移书金倡义。约与同事。金倡义只募罗州人百馀。直入江都。霁峯行收兵得数千人。遂与赵重峯。期会荆江。共为勤王之行。闻湖西之贼逾入本道。以为国家根柢。不可不先救。辄回兵锦山。力战数日。虽众寡不敌。大功未集。然其贼势穷蹙。湖南得全。霁峯既死。其子高临陂从厚。以复仇将。起兵于光州。吴宥为副将。进士文弘献起兵于绫城。推崔潭阳庆会为大将。小生亡师。姓朴,名光。前退溪门人。以学行。官至翊卫。既没。乡人立祠。称为竹川先生。起兵于宝城。病不能领军。任真宝启英为大将。前万户张润为副将。边参奉士贞起兵于南原。李潜为副将。姜希悦起兵于光阳。姜希辅起兵于求礼。其他若丁忠勋,闵汝云,李继琏等不可胜数。此皆霁峯之幕下馀卒也。于是诸义兵。遂转战岭南。斩获甚多。贼不敢纵兵。营窟自固。诸义兵因与官军。留屯咸安等地。癸巳六月。贼酋清正合诸酋兵数十万。水陆幷进。声言先拔晋州。直𢭏湖南。金倡义移兵晋州。定城守计。元帅以下诸官军。皆托以外援。各自散走。惟高从厚,崔庆会等诸义将。与忠清兵使黄进,金海府使李宗仁等。同入晋州。竭力拒守。几至一旬。城陷之日。七万义士。屠戮无馀。贼遂分兵西出。一路至河东。一路至石柱。未渡蟾津。撤兵还退。盖贼之精锐太半。被伤于是战也。于是湖南又得全。呜呼。使壬,癸兵火。先及于湖南。则权元帅幸州之役。李统制闲山之战。其资粮器械。将何所取办而能成奏捷之功乎。世徒知两将之有殊勋伟绩。而不知霁峯父子之为张本。可胜叹哉。昔张巡,许远。能捍守睢阳。保障江淮。而未尝闻巡,远死后两家子弟。善继先烈。如临陂之为。则霁峯父子之节义功烈。诚鲜俦于古今。故其名流入中国。闻于天下。宜使血食千祀。子孙世禄者也。陈胜特狐鸣丛祠之雄耳。其所置遣诸侯。竟亡秦。汉高为置守冢三十家。世世血食。古人不以成败废其大功如是夫。呜呼。以霁峯为父。以临陂为兄。而有如用厚者出。托迹于昏朝权贵之门。其行可知。获罪于天朝奉使之日。其律当死。然而国家更始以来。赃污之吏。相望逮捕。而未尝见一人终毙于狱。得蒙沛泽。复齿仕籍者。此莫非罪疑惟轻。责以自新之盛意也。今者。用厚经年缧绁。逐日拷掠。命在朝夕。无复可原之望。用厚之罪。虽曰罔赦。独不思霁峯父子之节义功烈乎。党锢诸贤。徒以论议激励颓俗。陈蕃犹以为十世宥之。今霁峯父子之节义如彼其高。功烈如彼其大。而不能宥及一世。无惑乎义士扼腕而感慨。国人啧舌而歔唏者也。光庙朝。圃隐之孙保。有罪当刑。大臣以圃隐进言。即命释之。圃隐以丽代忠臣。其子孙尚且免死。至如郑希登。不过一忠直耳。其子讷。悖戾无行。国人所知。及登武科。官至牧府使。终不摈斥。古之待忠臣。何其厚也。今之待忠臣。何其薄也。恝视忠臣。一至于此。国家不幸。脱有缓急。则窃恐为善者沮。土崩瓦解之患。有过于丁卯年也。霁峯有六男二女。从厚,因厚。与父同事于国。遵厚未娶而夭。由厚居丧过哀而死。无子二女。丁酉之乱。皆死于烈。从厚二子。傅立,傅言。傅言无子而没。因厚四子。傅霖,傅川,傅楫,傅良霖早死无子。楫,良俱没于疫。在子惟循厚,用厚而皆无子。在孙惟傅川,传立而已。噫。天之所为。非人力可及也。付之于无可奈何之地。至于人力之可及者。亦诿之于。天。而不为之动念。则是霁峯之贤。不得于天而又见绝于人也。仁人君子。其可不恻然动念乎哉。用厚为人嗜酒。失性已久。不惟奉职无状。其于处乡。愚妄莫甚。与人同饮。小不如意。则折辱慢骂。无异奴隶。以此众叛亲离。皆以对面为不幸。疾之若仇。及其系狱之后。万口一谈。皆以为霁峯之子。死则可惜。人心公议之不诬。从可知矣。设使用厚明示典刑。以徇一国。百年赃污之风。决不能惩创。而徒失忠义者之心。无以为后人之劝矣。宁贷一用厚。待之以不死。终于。禁锢而已。则劝忠严赃。似为两得矣。阁下为国大臣。知无不言。而独于此事。迄未闻论列。无乃军国事殷。未暇念及于斯耶。以阁下崇德象贤之心。何其宜言而久不言耶。古语云。爱其人者爱其屋上乌。阁下其留念焉。小生自少喜读王梅边望祭文,丞相文及霁峯檄诸道书。日课诵数遍。虽在途道马上。未尝废阙。每读至丹心晩节。白首腐儒。闻半夜之鸡。未堪多难。击中流之楫。自许孤忠。未尝不发竖胆裂。继之以流涕也。读临陂与李适书。至春草池塘。阿连谁梦。风雨中宵。旧约难寻。亦未尝不三复感叹也。噫。孰非王臣。霁峯独死于忠。孰非人子。临陂兄弟独死于孝。是何忠孝都萃于高氏之一家也。小生于霁峯父子。俱未及登门觌德。而特以风声向慕。若是其勤。则今日之言。非所以私用厚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直以霁峯父子之节义功烈。不忍忘而然也。不然则小生虽至愚无识。岂惜丧廉耻贪财贿之一用厚。强为此支离之说。仰浼崇听也。噫。小生此言。其知我者。以为为国也。不知我者。以为惜霁峯也。全不知我者。以为私用厚也。当今知我者。才数人而已。不知我者。十常八九。其馀则皆全不知我者。阁下将为知我者耶。不知我者耶。全不知我者耶。阁下必居一于是矣。未知阁下何居焉。阁下尝因小生之言。伸雪奇相以下数十人之冤。至于追崇一举。是国家大事。而阁下不以小生为鄙卑。屡辱书问。小生虽蒙无知识。不敢以对。阁下相信之意。则小生已知之矣。且阁下以亡友沧浪翁为何如人哉。沧浪尝对小生与阁下言曰。公虽赤心忧国。处事之际。未免阙失。若与此友从游。不无小补。而京乡隔远。何可得也。今沧浪虽没。言犹在耳。阁下其亦记忆乎否。阁下之相信既如此。沧浪之期望又如此。倘或内怀私意。外托公言。以瞒阁下。则是小生负阁下。阁下非负小生也。小生负亡友。亡友非负小生也。既负阁下。又负亡友。生何面拜阁下于他日。死何颜见亡友于九原乎。言既终。又以平日所尝愤郁者。略及于后。而晋州叙事。幷为同封送上。阁下尤加留念焉。屈膝虏庭。是何节义。而举朝荐拔。犹恐不及。独于忠臣如崔庆会,黄进等诸家子孙。一不收用。废朝时事。固无足怪。今则圣明在上。群贤满朝。赏罚乖当。纪纲板荡。背义趋利。不知君父前头之事。极为可虞。小生每念及此。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中夜起坐。抚膺长叹。草野踪迹。无路陈达。江湖谩忧。奈如之何。小生今年六十。死亡无日。早晩归见霁峯父子及诸义士于地下。相与握手痛哭而止耳。未知阁下以为何如。笔路荒芜。辞不达意。情激于中。言不知裁。伏愿阁下勿以为咎。幸甚。

答楸滩吴相公乙亥八月日

编辑

日于季夏。伏承台覆书。不以小生为鄙卑。辞意勤恳。至如不忍永诀狼败出郊等语。可想阁下爱君忧国眷眷之诚。每番披读。不觉涕泗交颐也。阁下虽不能早退。今若勇决。则犹可以少补前愆。而亦有辞于后世矣。不然而今日明日迟回不去。则平生读书之力。恐为师友之所深惜也。易曰亢龙有悔。阁下其未之思乎。李密直仁敏。弃官归乡。牧隐感而有诗曰。鸿枢学士挂冠初。马邑先生伏枕馀。出处但教存大义。毁誉安得免平居。比年白发愁看镜。何处青山可结庐。汝自不归归便得。汉江无地不堪渔。小生敢以此诗。为阁下诵之。阁下其亦勿以人轻贱而弃其所言。幸甚幸甚。噫。自古贤人君子。无一人见容于世者。则吾道之不幸。何其甚也。惟其身死已久。恩怨俱忘。然后公议稍行。是非自定。而今我两先生其亡也。几至五十馀年。仇疾者犹未已。偏党之祸。反复沈痼。人心世道。决无和平之望。则阁下于此。尤有所感愤。而不俟终日。小生亦已知之矣。仰恃阁下眷厚之意。再陈愚见。言不知裁。伏地待罪。无任惶汗。今去梁生砥南。与小生相切。欲夤缘拜尘。获聆警咳。幸命坐赐言。以代千里面目。

与海昌尹相公昉○尹公时为领相。乙亥十一月日。

编辑

冬寒比严。伏惟台体万福。区区下诚无任瞻慰之至。小生病伏丘园。衰病已深。虽有向慕之心。无因缘拜谒。奈何。抑有一事欲陈于阁下。惶恐而不敢者久矣。今始冒死烦渎。阁下其肯采纳否。高霁峯之节义功烈。犹将十世宥之。其子用厚为人无状。犯罪虽重。若揆之以古昔待忠臣之道。则宥及一世。谁曰不可。而经年桎梏。累岁窜谪。未尝闻经席有一人伸救者。窃恐今而后为善者沮矣。曾在先朝。宋东莱象贤之子仁。及犯赃将死。先王特命释之曰。象贤以死报予。予以其子报象贤。夫霁峯之节义。无愧于宋东莱。而功烈则过之。阁下其以此意陈达于榻前。使我圣上之德。聿符先王褒忠之盛意。幸甚幸甚。昔李白得罪于朝。郭汾阳纳官贳死。白之死生。固无损益于当时。而汾阳犹惜之如此。则况今视霁峯之节义功烈。反不如一诗人乎。延平在世之日。小生书以救之。其答书曰霁峯家事。不敢忘于心。今见两书。当尽力周旋云。而修覆未几。延平遽捐馆舍。南中有识之士。孰不慨叹。今谨以上延平书本稿。幷纳于阁下。阁下其亦垂察焉。仰恃阁下好贤尚义之风。发此狂言。伏地待罪。惶悚万万。

与浦渚赵相公翼○赵公时为礼判。乙亥八月日。

编辑

秋凉伏惟令起居万相。区区瞻慰。生衰病日深。就木不远。未死前一奉。惟日望之。而京乡隔绝。梦寐不到。奈如之何。然其向慕之诚。不敢自疏外于大君子。年前与楸相往复书。谨以别纸录。呈。幸留心省察。且尽日垂竿俯碧流。鱼贪芳饵竟呑钩。前鱼登钓后鱼进。闲倚苔矶笑未休。此诗。生曾闻于人。不知谁氏所作。或云柳进士。而其名亦不传。兄如有闻知。示及。今去梁砥南及朱上舍晔。同志之友也。闻兄与生相切。欲夤缘拜谒。命坐赐言。以代故人面目如何。

与浦渚

编辑

谨问冬寒。静候何如。悬念无已。弟依旧。此去草鞋。乃三神山旧伴。使我传致于兄也。出处进退。俱系此鞋。兄其领纳。金佥使时跃。因事上京。欲进谒座下。敢修候起居。馀在时跃口伸。不备。

与浦渚丙戌二月日

编辑

正月十三日。监司传兄书。乃上年十月二十一日出也。兄家丧患。何至此极。再三披玩。不胜悲感。仆亦丧室后数年间。连遭七丧。吾两家丧患。一何相似耶。伤悼之馀。各保躯命。是则幸也。信后改岁。伏想侍欢万福。拜庆无任。亲朋故旧。零落殆尽。惟兄与仆。孑孑独存参商千里。末由会合。奈何奈何。兄退老丘原。日进高明。而如仆虽居穷谷。年已七十四岁。旧学顿失。何望新得。甘与草木同腐而已。目击时艰。不无慨然于胸中。甲申春。构一疏痛陈危亡之势。无路诣阙。藏之箧笥。二年于玆。去年秋。适除翊卫。欲因此上达。扶舁登程。才到绫乡。疾作停行。既发之言。不可中寝。因县道依例转达。监司当初受之。及与诸守令相议后。监司亲到鄙寓。反复讽谕。留置而去。疏中所言。实系宗社大计。为臣子者所当汲汲封进。冀补万一。而监司坚拒不受。此乃卢苏斋赠重峯穿山甲之遗意也。自为计则得矣。为人谋则忠矣。其于君臣大义。差有愧焉。去腊月初。本道儒生以忠臣崔庆会,文弘献,孝子梁渭南等褒奖事。四十馀人联名抗章。而监司以为儒生之疏。非道臣所知。又郤之。鄙疏则言多狂妄。触忤时议。监司之不受。固其宜也。儒生之疏。于时议有何所害。而监司并斥之乎。不意监司以当今第一名流。畏首畏尾。瞻前顾后。至于如此也。窃恐壅蔽言路之弊。自此而甚。其流之祸。将至于豺狼当涂。鹿马易形。终无一人为吾君言之者。思之至此。怒发冲冠。监司与兄亲厚。故略及之。未知兄以为如何。去月晦前。专人奉疏。直达于政院。亦如监司之不捧耶。

与浦渚丙戌十一月日

编辑

伏承兄复书。忙手开缄。如对兄颜。慰喜慰喜。况审欲退广州云。惊贺不已。楸滩不用吾言。其终多有狼败。仆常叹惜。惟兄不然。浩然乞归。诚无愧于故人矣。自春间兄之得谤。耳不忍闻。口不忍言。兄未之闻耶。其在同志。岂不愤慨。重峯事迹。须与诸友一一讲明。使偏党之祸。不至如今日之甚。此愚区区之愿也。𡼎崟两孙。适赴科行。使之进谒座下。以代千里面目。

与浦渚庚寅五月日

编辑

顷仍金时跃。修上一札。即承复书。未及披翫。惊喜欲狂。近日风波。何以经过。虽在千里外。一念未尝不悬悬于座下。生非但衰老。疾病连绵。无望生全。奈如之何。壬辰录。仅仅录呈。第恐兄无暇披。阅泛然看过也。来书。有欲退难得之语。难字未知其意也。古人以四五十岁。尚有退去者。况七十之年。有何所难乎。此竹筒。乃还山时所持也。玆以送上。

与李巡察时昉别纸丁丑胡变。以义兵大将到金沟。时丁丑正月日。

编辑

国事至此。残喘馀生。恨不早死也。关西二千里。无一处交锋。三南诸将。望风奔溃。以贼虏遗君亲。是可忍耶。生年将七十。且无计画。而当此罔极之日。义不可屏伏苟存。即拟奔问之际。为诸义士所劝。扶舁登道。才至金沟。目见官军溃散之状。此何等气像耶。尤可痛骇。生之所领。不过残弊若干书生。官军未溃之前。妄意助援声势。万一到此地头。无所用处。奈何奈何。惟节下商量指示。抑有一事。不得不仰禀。壬辰之变。李洸领兵到锦江。还罢之后。即下完山。号令本道。故旬日之内。军兵还集。以今等视。人心之溃乱。军卒之逃散。百倍于壬辰。而节下远驻他境。道内人民。无所依仗。还聚散卒。不亦难乎。此必节下对越南汉。不忍远离。想节下心事祇增痛哭。生之愚计。节下暂移壶山。施令一道。体府从事。留驻中道。分遣军官。督发散卒及遗漏馀丁。则再振军声。惟节下以为何如。多有面禀事。病未速进。谨遣家豚及幕下士数人。行营事宜。不惜下示。幸甚幸甚。心神溃乱。不能一一。

与金从事光赫○丁丑

编辑

砺山分离之后。获拜节下于长城。良幸良幸。第老病奔驰之馀。气力澌尽。不得奉以周旋。退伏穷谷。日边消息。末由闻知。昼夜痛哭而已。某来此后。遍闻军人之言。万口一谈。皆以为广桥之战。兵使金俊龙。自朝至夜。亲自督战。终至胜捷。而是非多端。或以为退在山寺。或以为败军之将。夺其职而逐其人。为俊龙者。不亦冤乎。其时为俊龙之军者。不亦羞且痛乎。俊龙之失。不过无军器移阵之际。溃军失度。而其溃亦出于不得已也。至于前营将李权。其日力战却贼之功。莫李权若。而幷见罪罢。终为监司之一侦探卒。果何罪耶。至或有流涕者。节下其亦闻此等言耶。某初亦不知金俊龙等曲折如此如此。见其罢递。亦不甚惜。而只以临危易将。为不合事宜。遂以功过相准。仍任收合散亡之意。在壶山之日。曾以面陈于节下。及闻诸将士军人之言。则果如所料。而俊龙等之有功无罪。又始知矣。愚计欲节下宜及此时。一以通方伯。一以报江都。急起金俊龙及李权。使之领军。然后庶可顺军情而收散卒矣。未知节下以为何如。闻节下幕中。有前佥使朴世中者。亦参广桥之战。幸招问如何。

与李判书时白别纸闻北使以入朝之意。言于朝臣。恐其顺从。移书讽谕。

编辑

窃见当今时事。已至于极尽地头。凡有血气。孰不愤惋而欲死。大小臣僚。未闻有一人爱君如父。忧国如家者。每念及此。未尝不抚膺长叹。继之以涕泣也。丙子后数年间保存。实出于一二大臣之担当自任。而虽曰苟且。其亦幸矣。自夏秋来。讹言屡腾。传播远迩。内外汹汹。莫保朝夕。万一有不忍言之举。则未知庙堂何以为策。今之急务。莫切于收合人心。训炼军兵。而人心日益离。军政日益解。虽使管,葛居内。颇,牧在外。决不可容易下手。况阃外奉命之人。皆是白面书生。无识武夫。横行州县。𫗦餟徒甘。凡所设施。不满一笑。此将奈何。国家所恃。惟在于编伍之卒。而千人之中。无一可用者。以此御敌。万无其理。阁下其未之思乎。愚意以为各邑守令。不计门荫。使之扫境内丁壮。亲领其军。各自为战。则军情自固。庶无溃散之患矣。不然而因循前辙。只以军卒。付之于诸将。则土崩瓦解。有甚于丙子,丁卯。万万无疑矣。生曾于丁卯年。领兵至全州。完平招致抚军司问计。生以如此等数事。草草陈达。完平不以为不可。即令吏曺参议李圣求笔之于书。将有施行之意。未知阁下以为何如。且闻列邑校籍中童蒙。无遗降定军保云。然耶。此事在平时。则犹之可也。当此急难之日。有如此举措。则匹夫匹妇。与为仇敌。将有不测之虞矣。所谓童蒙者。皆是十岁前幼稚之儿。而其中虽幸有略干年满者。一朝汰为贱役。则其无亲上死。长之心。阁下其未之思乎。愚意以为姑停此令。使其各邑。不问品官校生童蒙方外儒生忠义卫生进前衔等。抄出丁壮。择其中有才智力量可惮压一乡者为领将。名曰勤王军。及其变起。推道内人望所属如赵重峯,金倡义,高霁峯之为。则士气自倍。人皆趋死不避矣。试以湖南一道言之。则湖南郡县。凡五十馀。一邑所得童蒙。虽多至十馀人。通一道不过数百而已。若如愚计。则一邑所得义士。多至百馀。小不过三四十。通一道几七八千人。与其得离叛数百之童蒙。曷若得乐死数千之义士哉。诚使童蒙必降定。然后可以御敌云。则此非愚之所敢知也。未知阁下以为何如。此二事。所关非轻。勿以人废言。须与领台相公。十分详议。倘以鄙言谓可以采施。则急急移文各道。以镇人心。幸甚。生顷日除官时。虽衰病不堪供职。天门肃谢。礼不当废。又欲禀议。此等事。扶曳登途。以为寸寸前进之计。才过数程。暑疾遽作。不得已舁还故巢。人臣分义。极为未安。固当杜口结舌。日俟诛谴。而第念臣子爱君之诚。不在于位之高下。又受知于先相公。既专且久。则岂可无一言。以负先相公平昔期待之至意也。道途绵远。末由致身于座侧。许多所怀。挂一漏万。伏愿阁下。不以为罪。特加恕察焉。

答李泽堂植○癸未腊月日

编辑

昌平儒生之至。获奉尊覆书。慰诲勤恳。深荷许与之不偶然也。仆家世衰替。自东西分党后。父兄未有显仕者。仆少居骊乡。乡无党论。所习闻者。皆牛马走街巷之谈也。且先父先舅。以布衣家东里。与金孝元侪辈相识。仆赘于沈氏。即所谓西家也。而其间所闻评论是非。与村巷之闻。实无大异同矣。及出身登朝。人以为不有党目。无以立于世。乃始求观朝野记载一二及名公卿行事始末。则邪正互指。黑白递换。使人未知孰是孰非。此由穷格未至。非有私系于心而然也。四十以后。始入清班。亲与党人。左右调停。则言论之偏僻。交游之区别。又与鬼簿所得者大异。盖一层加一层。回视少时村巷所得。则不啻楚越矣。由是慨然自悟。凡务党论而亲党人者。皆非雅德君子也。自此虽随行汩没。或枉被指目。心实无是也。又世变罔极。身负罪累。有万死不足以塞责者。亦何心于蜗角之争乎。今见先朝实录。则又与朝廷党论加险。有若天渊。盖奸臣在党目中。最不压人心自知遗臭于后来。敢用暗机于秘藏。随夷为溷。跖𫏋为廉。天纲人纪。几乎泯矣。且其书草率纂次。大漏小拾。无首无尾。人名地名。亦皆误错。不惟是非倒置也。今上反正初。尹海昌,李芝峯诸公。首请改正诬史。而特以时诎未果。今国事益艰。无望设局纂史。故仆窃不自料。欲收野史家传。集为一书。付藏史库。欲使异日不专以诬笔为据也。来谕所谓无得罪于后世者。诚至论也。但仆所怀抱所纪载。不过如右。而实无自己论断于其间。知我罪我。我何与焉。亲戚儆戒。朋俦诮笑。危机败阱。皆所不恤。而所患耆献凋尽。文书散乱。夏杞之无征。为千古大恨耳。计此日此世。可以此言往复者。惟左右在耳。相望千里。无由面讲。因此报书。略布固陋。万万只此白。示赵先生遗事。谨此领悉。前来混定录所采者什八九。何谓无补耶。别纸所禀。望须批示。至祷至祷。信使恐未易得。但于本官。作公移委送。甚的前日自春秋馆自有伸下矣。

伏读来书。满纸缕缕。无非盛意。至于务党论亲党人者。皆非雅德君子之言。滔滔一世。知此者其谁。不图衰年得见斯人也。兄既以平生心事。终不隐默于仆。则仆虽不敏。安敢不尽其所怀于兄乎。仆年十九。往从牛溪。旋遭倭乱。未及卒业。然而师生分定。义不可负。壬寅以后。废绝人事。深居穷谷。不与人交游者几数十年矣。以此踪迹疑似。传说谬误。京乡隔远。名实难核。癸亥以后。叨沾一命。又加超叙。终未得一番供职者。非以自高。实缘衰病。而物论骇异。笑骂溢世。自欺欺人。有不暇言。罔上之罪。万死难逭。惟思屏伏丘园。朝夕待尽而已。晚年气衰。老妄日深。言论失中。处事颠倒。请讨仁城。病未进参。攻击愚伏。遣人止抑。多士之谤。皆所自取。抚躬嗟咄。谁怨谁咎。至于丁卯之乱。领义兵到全州。获拜完平于抚军司。则又以为苟合完平。排斥沙溪。朝绅中名士大夫。亦多有谤之者。此则兄之所尝目睹者也。仆之无状。人所共弃。兄独不然。许以知己。凡有疑义。往复论难。苟非相信。何以及此。真所谓千里会心。不谋同辞。拜谢拜谢。感叹感叹。己丑,壬辰前后事迹。诸公所录。颇多失实。仆自曾前不揆浅识。随所闻见。作一文字。欲辨真伪。笔路荒芜。辞不达意。年过七十。尚未构草。兄恳至此。不得已仅仅编录。今始付送。但老病昏耗。忘失甚多。此可恨也。六条问目。亦依所教。略此申辨。此外如有疑事。续为书示。仆不敢辞焉。

答李汝固问目

编辑

郑汝立事。史以因嫌罗织为主意。又当时贤相以为非实。并其魁而为传疑之笔。作两端说。今欲尽状其逆谋。而人间传说多过实。以此欲得方外一记事文字也。

郑贼书中。欲上章伸理栗谷。而以为圣所弃外。故迟之云。汝立其前以何事。见非于宣庙耶。

李泼母孙鞫死事。史没而不书。盖为委官讳之也。其狱不书。则重峯事亦无附见处。未知其母何姓耶。其时已过七十耶。其被囚问。似在庚寅正月云。然耶。右三条。尊丈必了然。逐条书示。勿以草率为嫌如何。

西崖惩毖录。以为晋州之陷。全由于金倡义失策。又谓死时痛哭若畏死者然。何耶。史则极赞之。而外史却如此。可怪可怪。

梨峙,熊峙是两处。何处为权栗,李福男战耶。黄进战于何处耶。倭人以熊峙为大捷云云矣。此事至今未明。可叹。

金德龄似是忠勇有志士也。而功业昧然。自前朝中。多言金为和议所沮。不得展布。又为忌者所中。其死极冤。自此义兵不起。丁酉之变。湖南无应兵者。以此云云或曰。愚人妄动枉死。乃自取也。然岂不关于世道耶。此人首末。无书之者。史则置之于疑信间矣。

所谓贤相。不知其何许人。若以此贼为非真。则是乃护逆之徒。乌可谓之贤相乎。古今天下。未有如此贼之甚者。偏党之论。至于此。可痛可痛。

汝立得罪事。癸未年前。汝立尝于榻前。颇有不好底辞气。上曰汝立多气。不合于近侍。熟视久之。汝立殊无恐惧之色。以此得罪云。详载己丑记事。

李泼母姓尹氏。衢之女。毅中妹也。己丑十二月。被囚拘。留狱中凡六个月。庚寅五月初十日死。年八十二岁云。详载己丑记事。

晋州之陷。西崖以为全由于金倡义失策云者。晋州之城东南。有矗石大江贼不敢犯。惟西北一面受敌。故金倡义以为令诸将守御。则虑有不谨之患。与黄进,张润等独当之。其馀诸将。分守东南。及城陷。贼自西北阑入。所谓失策者。盖指此也。详载晋州叙事。

梨峙,熊峙之战。李福男皆不与焉。梨,熊两战。梨为大捷。而倭人以熊云云者。敌国人何能分辨梨,熊乎。必以梨误以为熊也。前日混定录之送。幷付白沙杂著。论辨此事。详载其中矣。无乃浮沈耶。今又以一件付标送之。详细考见何如。

金德龄起自草土中。应募者多至半万。而一当百者。三百馀人。至山阴留住。倭将清正潜遣画工图其像。见之曰。真将军也。遂撤诸小阵。合为三大阵。不敢出兵掳掠。德龄遂传檄日本。直𢭏釜,莱。威声大振。一时诸将。无不忌嫉者。会以和议。止兵不进。因留阵晋州境上。德龄知事不成。将有祸患。日夜纵酒。常谓其弟德普曰。汝受我勇力。我受汝智略。则岂至于此乎。德龄尝以光阳县蟾津居村人。为有罪捕囚狱中。尹海平以天将接待事。自京下来。路出湖南。至光阳县。罪人妻子。号泣请救。海平言于德龄。德龄即放出。及海平上京。德龄还收杀之。海平闻之曰。为将者。有智仁信。然后可用。今德龄虽有勇。滥杀无辜。非仁。与人背约。非信。不知仁信。非智也。其时台谏以杀人论启。德龄竟被拿鞫。郑相琢极力救解。上引见。赐御马一匹。还归于阵。时忠清兵使李时言,庆尚左兵使金应瑞。皆欲构杀。而时言以密书通于柳相成龙曰。德龄有叛状。柳相以其书欲进达。郑相以为私书不宜上达止之。居数日。其书转入宫中。未几。时言密启至。德龄遂被拿。郑相及金相应南力救。一日。上问诸大臣曰。德龄何以处之。诸大臣皆曰可赦。惟柳相不对。上问卿何无一言耶。柳相对曰。此后万一有不虞之变。纵而还擒。臣未之思也。遂加严刑。一日二次。连四日八次而死。德龄起兵初。令匠人入无等山铸长剑。夜则有青白气。弥满一洞。山鸣又五六日。人多奇之。识者皆以为不吉之兆。至是果验。德龄起兵后。以南原居崔聃龄。为有勇力强起之。及德龄被拿。聃龄亦系狱。德龄死。柳相启曰。崔聃龄处心行事。为国忠诚。非德龄之比。请以其军付聃龄。上许之。聃龄上疏曰。德龄欲示威敌国。以臣称为将军。留置军中而已。臣实无勇。设使臣勇力过于德龄。德龄既以叛逆而死。则逆贼之军臣。何敢用之。固辞而还。自是以后。南中之人。父戒其子。兄勖其弟。视义兵如豺虎毒药。是以丁酉之乱。顺天居金大仁倡义讨贼。有识之士皆不附。所募者惟贱隶之徒仅五百馀人。后大仁亦死于狱。德龄,大仁事。详载三冤记事。

别录

编辑

李相浚庆。一代贤相。但性骄亢。尤嫉士类。至以退溪为钓名。又以为山禽。南冥尝以典簿被召至京。往见李相。李相曰。君欲从仕留京耶。南冥曰。势不得不还乡矣。李相曰。典簿虽好官。不如持平。其排斥士类如此。故士类亦攻李相。奇高峯尤发侵语李相。遂与士类为仇敌。李相临终上箚。以为朝廷有朋党之渐。盖指此也。不知者以为沈,金。误矣。此事必载实录。恐兄未知。故幷及之。

我朝数百年间。名贤相继而出。至论其真儒。则才数人而已。丽季吉注书再。言行出处。是杨雄之徒。而史以遗逸节义。大书特书。至比于夷叔。后之作史者。以此为戒。诸名贤事业功德笔削之际。尤不可不慎也。

答汝固问目

编辑

郑贼之党。伏诛者多海西人,湖南人。有拷死而无承服。见于文书者。生所知者。只金沟乡所郑泓者。以为贼家婢夫故也。合其时死于狱者。不知几许。然恐不过累百也。李泼母妻之死。洁家子孙言辛卯五月。李阳元为委官云矣。郑介清,曺大中,崔永庆。皆死于庚寅。未知某月。似皆在于五月以前也。尊所记甚详。亦与前闻多相符。有稍讹者。后当书质。尊如有闻见。更示破如何。

赵重峯疏。大略尽载之矣。其北窜归途所上二疏。则圣意必不违忤。其时幷一疏言逆贼起祸之由。而及于崖,溪诸公。故严旨特下以此云。而其疏则不得也。梁山璹疏。与重峯一时呈叩。故上教并举曰。历诋诸宰。而独赞郑相以下数人。为可哂也云云。此两疏。未知有何大咤语也。丁岩寿疏。则当出于党论。亦有因此而致狱者。其时上虽斥岩寿。而其言则似中矣。毕竟丁是何许人耶。史▣录则指为无赖人。而为松相所诱而为之云。

示喩洁家子孙言尹氏之死。非庚寅五月。乃辛卯五月李阳元委官时云云。所谓洁家子孙。必是金,洪,严三家也。洁女三人。长金命龙妻。其时年才二十二岁。洪妻虽成婚而年尚少。严妻厥后成长。以此推之。知尹氏前后事迹者。莫如尹氏之女婿也。尹氏女婿。即罗州前直长李惟謜。而仆之六寸大父也。直长生一男二女。长女是昌平居梁千顷妻也。次女宝城居李咸平应男妻也。季女京居柳高灵植妻也。尹氏钟爱李妻。养育于其家。成婚后归于宝城。逆变时年长知人事者。尹氏子孙中。惟李直长一家。而其时直长亦生存焉。李应男与仆世居隔邻。仆之知尹氏囚死曲折者。其以此也。尹氏。己丑十二月被拿。庚寅五月初旬前囚狱。五月初九日。与其八九诸儿孙。皆被压膝酷刑。诸孙即死。尹氏初十日晓。死于狱中。其时梁千顷在京。即通于李直长。李直长通于李应男家。李妻时方生存。年八十三矣。惟其如是。故庚寅以后十馀年间。尹氏之死。了无杂议。自辛丑以后。始以为松相委官时杀之也。后生攻松相者。皆以其言为实。故某年间。金致以暗行御史。巡到宝城郡郑姓家。郑家是致之妻四寸也。郑家之弟。有一士子。与致相语。致大言曰。郑澈之构杀他人。固不足责也。李泼八十老母。何忍坐视压膝乎。其毒可知矣。郑生曰。非松相乃西崖也。致犹以为不然。反以郑生为松相地也。有高傅立者。霁峯之孙而从厚之子也。生于安东外家。及长来居光州。而其论主南。以西崖为大贤。仰之如山斗。尝以事往安东。则厥处诸生。以傅立为少时故旧。人人来访。语及己丑狱事。诸生相与奋臂大言曰。郑澈虽构杀百崔永庆。不如一尹氏。古今天下。安有如郑澈之毒物乎。傅立曰佥兄之言。何其轻发至此耶。此非松相。乃西崖也。诸生曰。君生长此地。还归故土。反欲趋附郑澈之党耶。西崖岂有如是之事乎。傅立曰。是不难知。问于柳袗则可知矣。俄而。柳袗适来。诸生问之。袗曰。非郑澈。乃先人委官时也。满座怃然失色云云。西崖之子。尚不敢讳而他家子弟。为西崖讳之。如恐不及。然则西崖之子。其诚反不如他家之子弟乎。甚矣党论之偏也。非徒此也。壬辰变初。松相自江界谪所。蒙恩入行朝。十月。受下三道体察之任。自行朝出来。与西崖相遇于安州。语及狱事。松相谓西崖曰。李泼母。公何不能救也。西崖曰。吾岂不尽力。势无可奈何矣。公其时担当狱事。曲折无不洞知。其言如此。则他尚何说。松相曰。然。曹大中吾亦极力周旋而未能。不得已请用次律矣。西崖曰。其时事。公与吾数人知之。非外人所能知也。尹氏之死。西崖尚不敢讳。而他人欲掩之。至于史草阙而不书云。然则他人之爱惜西崖。反有甚于西崖之自爱其身乎。可笑可笑。戊申以后。松相杀之之言永息。至今无异辞。辛卯五月。李阳元委官之说。又从何以出乎。为西崖欲讳而归之于松相。归之于松相而不得。则又归之于李阳元。彼阳元奚罪焉。大抵此等事。以理推之。则不待人言而知之甚易矣。兄何其未思之至此耶。尹氏。逆变初被囚。至辛卯五月。则几至二年矣。八十老媂人。遭不测之祸。全废食饮。气息奄奄。诸儿孙皆死于目前。身又被酷刑。拘留狱中。万无二年之久。而况辛卯五月。则狱事已毕。洪汝谆辈方主论。攻击松相。尹氏岂有系狱之理乎。兄以洁家子孙之言。颇有疑信之端。此则殊无大端系关之事。庚寅,辛卯中。置而不论可也。若每事如此。则仆恐兄受纂史重任。多有未思之处也。故如是缕缕。兄其谅察之。

丁公事。史以无赖书之云。丁决非无赖而多有孝行者。但为人多质小文。于人事上。人皆指以为愚。上疏时。年五六十。辛酉榜进士。年居诸生之首。故诸生五十馀人。皆巧避阳尊。丁为疏头。丁不知曲折。遂许之。以此人谓之丁愚头。丁亦知其被欺。每遇可笑事。辄曰。如吾疏头。以此观之。松相虽欲诱之。丁言其孰能从之。大抵此疏。非诸生所共议。皆是梁千顷,姜海等五六人所作俑也。当初千顷等闻变。即通文于道内诸生曰。某月某日。一时齐会于光州乡校。不来者。皆是护逆之徒云云。二百年所未有之变。出于意外。故一道士子。无不惴恐。及时齐会。而光州居生员柳思敬。以制疏请之。思敬与其邻居进士朴天挺。同时进去。天挺弟进士宗挺。谓其兄天挺及柳思敬曰。此行其不可者二。梁千顷等以党论。为其徒所推许。今此陈疏。名为东人者。必皆援入疏中。此不可者一也。李泼兄弟。与吾家相距十馀里。情谊最切。常常往来。一朝名参其疏。则其于故旧之道。宁无愧乎。此不可者二也。天挺曰。吾亦知之。故今日之往。欲沮抑其过激之论也。不用吾言。则吾二人当立异不参矣。宗挺曰。沮抑过激。兄必不能为。立异不参。兄亦不能为。不如不往之为愈也。苦口力争。天挺不听。遂与思敬俱进。思敬以其疏草示疏厅。千顷等高声朗读曰。疏辞极好。但不合于讨逆。思敬还取其草。藏之袖中。于是千顷等乃出其所制疏曰。诸生听之。读过一遍后。令写疏生。即书之疏头。及他诸生。了不知疏中辞意矣。其时松相孽三寸侄郑元溟。自顺天适上京。以诸生陈疏事。告于松相。松相大惊。即令元溟急急还下。移书梁千顷等。大责而沮止之。元溟才到光州。则疏已上矣。元溟无可奈何而退。以此观之。松相之指嗾丁公。似为暧昧矣。疏入。上特命拿鞫疏头以下十人。盖欲镇定其党论也。然其疏中被斥者。皆以次第被罪。则松相虽不知。而千顷等皆出入松相门庭者。于是松相大为东人所仇疾。辛卯年。千顷兄弟,姜海等。以构杀崔永庆。俱毙杖下。皆此疏为之崇也。

梁山璹疏与重峯疏一时进达之说。无乃讹传耶。当初重峯既蒙放。洪判书圣民。拟重峯典籍望。上曰。此人不可轻用。洪判未晓圣意。以为将大用。即拟礼曺佐郞望。上大恕。出洪判庆尚监司。时重峯急于归觐。自谪所径还湖西。至金化县。闻上震怒。自金化直入都下。又持斧伏阙。所谓论逆贼祸由一疏。即此时所上也。而其疏失之。仆亦不得见也。梁山璹疏。则重峯未蒙恩前所上。以此推之。其间日子。相去甚远。岂有上教幷举之理乎。观其历诋诸宰。独赞郑相以下数人。为可笑也。一款则其时答山璹疏之教也。山璹疏。极赞松相。其他辞语。亦多不伦。不独上教如此。其时有识之士。无不笑其浮诞矣。至于重峯北窜归道所上二疏。仆不得闻知。而本家亦无之。诚有是疏。必载实录矣。贼党伏诛者。湖南则皆是贱隶之徒。而其承服者。岂皆一一同谋乎。其中有乐安武人宣弘福。出入贼家。与之同谋。人人所共知者。如蔡之穆辈。或希功或因嫌。皆是诬告。而渠辈反坐以此。湖南之人。死者不多。盖湖南以偏党论议角立之故。士子中惟赵惟直,辛汝成等七八人。与贼亲厚。皆毙杖下矣。曺大中,郑介清,崔永庆之死。皆不载实录耶。大中。庚寅三月十三日。死于杖下。郑介清。同年七月十八日。死于谪所。崔永庆。同年九月初八日。死于狱中云。实录皆以五月以前书之耶。若然其意可知矣。

答兪武仲别纸

编辑

顷有乡士子见过。袖牛山答问一册子以示曰。此隐峯丈所著也。拜受以卒业。其所以警起昏陋者甚多。不胜幸甚幸甚。但就中有一二未达处。不敢不更端而请其说。幸更著一转语。以发蒙蔀如何。名贤真儒分作两般说。此固然矣。不敢容议。但其取舍太快。虽以鄙人之𫍲闻。窃不能无疑。而至于论三贤资禀高下。造诣浅深处。立语尤恐快易。且以静,栗之见识高明。设施言计。皆不及重峯之纤悉备具云。则鄙人之惑滋甚焉。静庵先生。学未大成。暂试而遘酷祸。栗谷先生。晚始际会。旋为群小所愠。两先生经济之学。百不一试。不可以此谓两先生见识设施。止于世人之所闻见而已也。重峯先生。见识言计。非敢谓有所未尽也。但遽以此立为定论。加诸两先生之上。则恐有所未安也。大抵评品前贤。定其优劣。元非后学之先务。设使十分说出稳当。犹未免傍人之讥。况一有未尽。则其为争端必矣。伏愿虚心详察。赐之回教。

冶隐出处。鄙人亦尝疑之。曾见慎司谏伯举丈明言上宰相启。见在鱼无迹文集中。此为鱼拟作无疑。恐不可以此诟病冶隐也。但其上两大王书。终有可疑。而其曰不事二姓云者。明指本朝。必不指恭让也。王氏复位之后。决意不仕云者。细玩其意。恐亦无害。盖耦,昌诛而恭让立。名虽复立王氏。丽朝之亡。实在此时。则当己巳,庚午之间。致仕而不出者。皆可谓之为辛乎。此正与陶靖节见宋太祖王业渐隆。不复仕官者相似。执此而谓靖节不仕司马氏。可乎。此等处。恐当活看也。其曰辛朝云者。实未知其故。而国初史籍。固多难明。此书中数款语。亦安知或不无万一之差伪耶。观冶隐制行。必非中下人物。信如尊丈所疑。则实万古乱贼之尤者。当时之人。亦必有所见者。何故崇饰一奸贼。冒入节义系籍中。以乱千古之是非耶。自古无心奸凶而名节义。以终欺天下后世者。故鄙人窃不敢遽信于高议也。此等处。若立论疑之则可。必欲勒成罪案。无奈有误决滥刑之悔耶。伏望虚心更察。僭陈瞽见。干冒高明。俟罪万万。

名贤真儒取舍太快。果如所教。不胜叹服。但静栗两先生皆不如重峯云者。非谓资禀造诣之高下浅深也。其设施言计纤悉备具。不及于重峯之东还二疏。则愚之所言。盖以此也。大抵我朝数百年间。名为士者相继而生。不论其出处大节。惟以读经著书。谓之学问。高谈大言。谓之节义。其弊终至于小廉曲谨。同流合污者有之。力折公卿。威凌君父者有之。其能免此者。惟静,栗,重三贤而已。观于晦斋,南冥。可知矣。晦斋虽以学问自处。然其迫于权奸。累作推官。权橃直言。抹去不启。以致徐师雍有迪戒仗马。橃独抗疏之语。郭司谏临刑讯。仰视晦斋曰。安知吾辈死于复古之手乎。于此二事。是非自见。而退溪崇奖太过。其作静庵行状。称之以公。晦斋行状。尊之以先生。退溪之意。未可知也。南冥虽以节义自许。然居乡不过一土豪而已。至于一寡妇一孤嗣。无一寸君臣之分。此数款。语甚乖悖。自古节义之士于君臣之间。未有若此之言者也。葛川之言。诚是格论。而栗谷过为推许。至以处士星无光。归之于南冥。以为应时非常之士。安知真处士死于其时。有如谢庆緖者乎。栗谷之意。未可知也。以此推之。虽退溪,栗谷。其言恐不免后世之疑。其馀论议。岂可尽信。此愚之所以不避评品前贤之诮。而不得不妄为之说也。未知高明以为何如。

冶隐出处。非后生所敢轻议。然直以为杨雄。则大是不可。徒之一字。亦足以恕。孟子曰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然则距杨墨者。皆为圣人乎。不以辞害意可也。至于上宰相启。见载鱼无迹集中。为鱼拟作云者。窃以为不然也。冶隐。国初人也。鱼无迹。中古人也。其间相距百有馀年。鱼无迹未生之前。此书脍炙人口。退溪亦尝以为未安。然则冶隐之文。窜入鱼集。恐或有之矣。如项羽不渡乌江赋。分明是权五福所作。而鱼取为己作。以诬一世。则不可以见载鱼集为鱼拟作。亦一证也。抑愚之所引。不过以为下二书之张本也。岂可以此全为冶隐之诟病耶。来教。又谓当时之人。亦必有所见者。何故崇饰一奸贼。冒入节义系籍中。以乱千古是非乎云。则尤以为不然也。杨雄仕莽。至作剧秦美新之文。自唐以上。皆推尊之。至以孟子幷称。而继之道统之末。则是非之颠错谬戾。自古如此。安知冶隐之时。亦不无如此论议者也。大抵冶隐此书。峻论者谓之杨雄之徒。歇看者谓之纂史之谬。如有爱惜。欲为全人者。则以为非冶隐所作。乃后人所撰云可也。未知高明以为何如。

与宋英甫时烈别纸己丑十二月日

编辑

向有人自京来者。谓愚曰。掌令宋某肃谢后请对。上以病未引见下教。宋某以为待贤之道。固不当如是。即于坐处。脱冠服出去。政院入启。上大惊。遣承旨金益煕。追及于汉江。敦谕入来云。宋某此举措。于公意何如。愚答曰宋某平时以台谏。言不见用。则如此举措。虽似过激。犹为可嘉。今则圣上遑遑罔极之中。颜色之戚。哭泣之哀。朝野皆以不胜丧为忧。而又有病未引见之教。则为宋某者。虽有决去之意。姑为迟留都下。待圣候差复而后去可也。宋某以林下读书之人。岂不知事君之道乎。子之所言。误矣。其人又言有一郞官李姓者。上疏以宋某为王佐之才。自上倚重宋某。其答李行遇之言曰。君子进退。俗人不知也云。公与宋某相切。宋某果有王佐之才乎。愚又答曰。此尤无理之说也。彼无识希望之辈。乘时阿附。设或有此言。宋某岂可以王佐自任。恬然在朝。取人讥笑。至于此极耶。子之所言。其亦误矣。后数日。因人得见李佐郞惟泰之疏。一郞官李姓者。即此人。而前所闻两件事。皆在其中矣。愚私语于心曰。宋某之冠。挂之于不当挂之时。不挂于当挂之日。宋某之去就。愚未可知矣。居常咄咄。嗟惜不已也。又有一事。不得不幷告。须与佥贤谅察之。金大宪令兄特拜铨判。其在同志。岂不柏悦。抑愚之忧。殆有甚焉者。金判德有馀而才不足。方其盛壮之岁。铨选之任。非其所长。今八十之年。两耳俱聋。其于用人之际。必不满人意矣。而况自中之瞪目疾视者罗列左右。其他阴伺间隙。谋占渔人之利者。又不知其几许人也。以此佥贤。立朝未数月。嘲侮之言。诟辱之说。自京而乡。传播远迩。皆以为前头将有大祸。众口喧腾。无所不至。人心如此而能为国事者。愚未之见也。佥贤何其不思之甚耶。愚自少目不经朝报。口不出时论。年已老矣。当此就木之日。非不知缄口结舌。归于地下足矣。愚之不敏。既不见绝于先大人。许以知己。则于贤者。不可无一言。故僭易及此。幸勿为咎。

与林圣翊

编辑

痛雪冤枉。还赴旧任。罔极天恩。无路图报。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一日十二时。平居则感泣华祝。临乱则舍生取义。臣子之职。如斯而已。未知左右以为何如。衰老且病。未获躬慰。惭负平生。无以为言。

与方伯救鱼都事梦濂○庚辰八月日

编辑

秋凉渐高。伏惟令体起居神相万福。区区瞻慕。不能自已。生患痰颇苦。朝夕待尽。无足言者。就有冤枉。不得不白。未知节下以为如何。光阳居鱼梦濂。丁卯乱后。流落来寓者。今被李泳之䜣。将得罔极之罪。其间曲折。不待烦渎。而节下想必洞烛矣。生窃恐其节下之明。或有所未及。而为节下略陈焉。惟节下特加量察焉。顺天为湖南巨邑。而环一境渔采船。必不至于三十馀只。则光阳小县。岂有如是之多乎。此不过光阳在湖岭之交。谋避彼此官役。自湖而往。自岭而来者。不可胜计。则以此谓之鱼君容隐之船。不其冤乎。至于能橹可合六十馀丁完护之说。尤为无理。若严刑浦人。期于直招。则李泳之欲构土主。先诬鱼君之计。庶几成矣。岂以渠之诬服。尽谓之真实可据乎。崔莹以伏节死义之正气。尚诬服于严刑之下。彼无知贱氓。其肯为鱼君至死不服乎。必须遍问光阳一县。大小人民。万口一谈。皆以为鱼君有罪。然后明定其律。则鱼君虽死。无少遗恨。而人心亦必悦服矣。大抵渔船三十馀只。壮橹六十馀丁。虽使当今位高有势力。贪婪无餍者居是邑。恐不足以有此也。今鱼君有何位势乎。以位言之。则前禁府都事而已。以势言之则流寓丐食者而已。此为仁人君子之所宜动念者也。鱼君之才。甚可惜也。节下巡到列邑时。招致鱼君。命坐赐言。节下之心。如有可取而因与之交。则他日缓急。不无小补于国事矣。鱼君自少目之以偏党。以此毁谤颇多。不容于时议。然光海朝。馆学诸儒。牛溪先生讼冤时。鱼君力排众论。亦参其疏。则论议之不偏。从可知矣。生本以愚妄。得罪于道内诸名士。为其所弃。节下之所熟知也。鱼君与生。为三世交。情谊之厚。异姓天伦。则鱼君之今日被诉。安知其不由于鄙生之无状乎。昔杜伯以无罪见杀于其君。伯之友左儒谏而不听。左儒曰。君道友逆则顺君而诛友。友道君逆则师友而违君。遂死之。师友之道。固当如是。故冒万死敢达。伏愿节下勿以生为鱼君相切而涉于私情。幸甚幸甚。

答镜湖祠诸生镜湖即郑参判运忠烈。在灵岩郡。癸巳四月日。

编辑

意外仍文伯。闻佥尊既已成事。将以初二日奉安。八十衰年不死。至今得见盛举。非徒为一乡致贺。吾东方万古纲常。几坠复振。为佥贤不觉屈滕也。所教祭文。老妄已甚。精神昏耗。势难构草。重违佥望。敢此呈上。用与不用。惟在佥贤量处而已。馀在文伯口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