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峯全書/卷三
書
編輯上牛溪先生癸巳十月日
編輯某齋沐百拜。謹奉書於先生座下。伏未審旅館寒節。道體神相否。途里阻絶。拜謁無路。戀慕瞻仰。不自勝堪。某老母於五月避亂南來。奉養安穩。私幸尤大。伏聞母言。前在安峽。先生避寓傍近。起居平安。且復俯念鄙家。再三問訊雲。下情悲慰不可盡。而時事艱虞。朝暮不保。此間之事。何可勝達。賊兵於釜萊等處。築城作窟。頓無退遁之意。此道人心。如魚在鼎。畢竟何所止。向者天兵與官軍。分據要害。阻遏豕突之勢。倘可恃賴。而不意數萬之兵。盡沒於晉陽。今聞天兵又撤還。東民缺望。無計可施。只籲天待命而已。近日諭旨下降諸道。大駕已還都城。先生亦當隨後入京矣。數月旅中。動靜復如何。矯首北望。感淚自零。某每奉下書。敎誨勤懇。使向學之心。不少自弛。雖怱怱亂離中。此念不舍。斯實先生視某猶子。恩貺不些。而輕浮委靡之性。近無師友相資。茅塞日甚。又以時亂自諉。不復近書冊。恐無以仰答厚恩萬一。慨歎兢惕。如不自容。他時幸得亂定。躬承矩誨。以鐫朽木。雖死猶生也。頃聞先生久駐行駕。旅候不寧。近以時日漸寒。伏想調候多艱。遠外悶慮之情。無異近在朝夕之侍。適因人去。替書探候。兼進襦袴一襲。幸命侍者勿退如何。此去李應男。乃某隣居切族。以事進去。欲拜座下。命坐賜言如何。餘情萬萬。草草不備。
與北渚金相公瑬○金公時爲兵判。癸亥五月日。
編輯伏惟夏熱。令體神相萬福。區區鄙誠。無任瞻溯之至。僕憂病相仍。與日而深。杜門窮山。朝夕且死。無足言者。家豚以問藥事委進。敢此修候令動靜。又以重峯一事。仰浼崇聽。伏冀閤下採擇焉。夫重峯不止爲一段節義之士。考其學問操行。實吾東方數千載間所未有之眞儒也。伏節後三十餘年。其孤三人。孑孑無依。一在沃川。一在文義。一在黃澗。塡壑之患。迫在朝夕。廢朝時事。固無足怪。豈意閤下儕輩際會風雲。當國任事。而使此三孤者。流離瑣尾。亦如前日耶。僕平生每仰閤下好賢尙義之風。謂閤下一朝在位。則其見於擧措施爲之間者。必不與流俗同科。而反正之後。側聽踰月。未聞有崇德褒賢之典。幷及於斯人。何也。豈閤下軍國事殷。有未遑及於此耶。昔在庚寅年間。先相公守龍灣時。爲時人所陷。禍將不測其時重峯爲作長書。極論於刑判李公增。力請救解。其書載在抗義編中。閤下其必聞而見之矣。重峯之於先相公。未嘗有一日之雅。而特以意氣相許。竭誠圖救。至於此極。則重峯之於閤下。亦不可謂全無私感者矣。夫以僕之庸鄙。每讀其遺文。未嘗不爲之感涕。況在閤下而其可不一爲之動心乎。伏願閤下亟以此事。從容陳達於榻前。請擧褒恤之典。加贈以議政之職。仍官其子。或命復職陞官。或畀軍職之祿。則國家褒忠象賢之道得矣。後人亦必有觀感而興起者矣。又聞朝廷之上。黨論猶盛雲。凡爲國之道。不可以偏黨爲之。伏願閤下裁抑年少偏黨之人。極力調停。收用人材。先公後私。爲國家柱石之臣。幸甚。方今老賊方窺西北可虞。收合人心。訓諫軍兵。爲急先務。而守令之貪虐依舊。民生未蒙其澤。此非閤下儕輩之責乎。仰恃閤下眷厚之意。發此狂言。伏願閤下勿以人廢言。亦不以爲咎。幸甚。
與月沙李相公廷龜○李公時爲禮判。甲子四月日。
編輯節屆淸和。伏惟令體起居。神相萬福。區區慕用。靡敢少怠。某伏荷庇庥。迄延殘喘。春初蒙恩。除授童訓之官。自惟草茅譾劣。少病廢書。尋常句讀。亦多未通。一家子姪。不能自敎。皆令出就外傳。況敢冒昧非分。抗顏皐比於京塾之間。甘心孝先腹便之譏乎。然而私心妄自虞度。幸値聖化維新之秋。叨沾一命。則天門肅謝。禮不當廢。歸奠家祠。榮光亦大。強疾登道。行未數程。猝患重腫。不得已舁還故巢。官限已過。理難追謝。瞻望五雲。祇切吁咤。奈如之何。僕終始心跡。如右所陳。今玆不避煩猥。敢此布露於淸鑑者。冀閤下之有以諒之也。冒浼崇聽。惶悚無已。
與楸灘吳相公允謙別紙吳公時爲領相。辛未九月日。
編輯士君子出處。晩節最難。昔魏野贈王文正公詩曰。西祀東封都了畢。這回好伴赤松遊。贈寇萊公詩曰。好去上天辭將相。卻來平地作神仙。此皆勸之使退也。王終於相位。寇竟死雷州。晚節之難。果如是乎。韓復齋宗愈。退居筆林村墅。黃冠野服。往來江湖。其詩曰。卻將殷鼎調羹手。還把漁竿下晩沙。李杏村嵒。再登台鼎。晩年乞骸。與息影庵老禪。爲方外交。其詩曰。浮世功名是政丞。小牕閒味卽山僧。二公風流高致。深足可尙。近世朴思庵退居永平白雲山下。築拜鵑窩。終老其中。我先生挽曰。拜鵑窩上三更月。應照先生一片心。其晩節亦可謂賢矣。未知今世亦有繼三賢者乎。有則愚必識之矣。麗季有僧贈鄭圃隱詩曰。江南萬里野花發。何處春風無好山。圃隱流涕曰。嗚呼其晩也。嗚呼其晩也。今之不退者。無乃以圃隱自期而不欲爲苟去耶。麗季則國勢岌岌。迫在朝夕。宜乎圃隱之不能去也。今則聖明在上。國家粗安。欲爲圃隱。此非其時。而況三分四裂。黨論崢嶸。雖以古賢人處之。決不可調停。旣不能調停士類。共爲國事。養病政府。虛度時月。則豈不爲晩節之一欠乎。匹馬東門。浩然歸來。時平而爲綠野堂。世亂而爲止水亭。則亦足以廉頑立懦。不猶愈於在朝無補乎。愚嘗以此意欲聞於相公。而交淺言深。古人所戒。未知相公以爲何如。雖然。非相公不得聞此言於愚。非愚不敢進此言於相公。愚之於相公。雖謂之相信可也。
與延平李相公貴別紙壬申十一月日
編輯節義之於國家。猶元氣之於人也。人有元氣。則雖甚病不至於死。國有節義。則雖大亂不至於亡。故國之存亡。惟在於節義之扶植如何耳。今不必遠引古昔。姑以近日人所易曉者。爲閤下明之。丁亥倭變。鹿島萬戶李大源戰死。我先王優加褒典。仍令有司厚恤曺顯家。訪其子敏修。命授泰陵參奉。以顯亦嘗死於乙卯賊也。噫。我先王追思明廟朝數十年旣往之事。至於錄用子孫。其激勸將來。爲國家慮。可謂深矣。是以壬辰之亂。人皆感發。忠臣烈士。相繼而起。得使神器危而不墜。此無他。我先王能扶植節義之明效也。戊申以後。賊臣當國。政刑紊亂。節義之人。視若仇讎。褒崇一事。不復擧行。是以忠烈之裔。反不如鄕里之常人。流離他境。丐乞者多。擧世之人。皆曰欲使子孫貧賤。嘗作忠臣。爲父兄者。以此戒其子弟。爲子弟者。以此勉其父兄。其流之弊。至於丁卯胡變而驗矣。當時碩德重望。莫如金沙溪,張旅軒,鄭愚伏諸公。而受命號召之初。諸道列邑。殆無一人應募者。不得已權宜設策。儒生之壯者從軍。弱者代奴。又括民丁。勒使爲兵。而亦多有不肯赴難者。其視高霽峯,金倡義,趙重峯諸賢。擧義兵時。人皆戮力者。則不啻天淵。此無他。昏朝不能扶植節義之一效也。嗚呼。壬辰之恢復。由於湖南之保全。湖南之保全。由於諸義兵之起。諸義兵之起。由於高霽峯之首事。小生請反覆詳陳焉。當是時也。大駕西遷。七道魚肉。閫帥諸將。奉頭鼠竄。列邑守令。望風奔潰。國家之勢。決不可收拾。高霽峯三父子。獨先擧義。移書金倡義。約與同事。金倡義只募羅州人百餘。直入江都。霽峯行收兵得數千人。遂與趙重峯。期會荊江。共爲勤王之行。聞湖西之賊踰入本道。以爲國家根柢。不可不先救。輒回兵錦山。力戰數日。雖衆寡不敵。大功未集。然其賊勢窮蹙。湖南得全。霽峯旣死。其子高臨陂從厚。以復讎將。起兵於光州。吳宥爲副將。進士文弘獻起兵於綾城。推崔潭陽慶會爲大將。小生亡師。〈姓朴,名光。前退溪門人。以學行。官至翊衛。旣沒。鄕人立祠。稱爲竹川先生。〉起兵於寶城。病不能領軍。任眞寶啓英爲大將。前萬戶張潤爲副將。邊參奉士貞起兵於南原。李潛爲副將。姜希悅起兵於光陽。姜希輔起兵於求禮。其他若丁忠勳,閔汝雲,李繼璉等不可勝數。此皆霽峯之幕下餘卒也。於是諸義兵。遂轉戰嶺南。斬獲甚多。賊不敢縱兵。營窟自固。諸義兵因與官軍。留屯咸安等地。癸巳六月。賊酋淸正合諸酋兵數十萬。水陸幷進。聲言先拔晉州。直擣湖南。金倡義移兵晉州。定城守計。元帥以下諸官軍。皆托以外援。各自散走。惟高從厚,崔慶會等諸義將。與忠淸兵使黃進,金海府使李宗仁等。同入晉州。竭力拒守。幾至一旬。城陷之日。七萬義士。屠戮無餘。賊遂分兵西出。一路至河東。一路至石柱。未渡蟾津。撤兵還退。蓋賊之精銳太半。被傷於是戰也。於是湖南又得全。嗚呼。使壬,癸兵火。先及於湖南。則權元帥幸州之役。李統制閒山之戰。其資糧器械。將何所取辦而能成奏捷之功乎。世徒知兩將之有殊勳偉績。而不知霽峯父子之爲張本。可勝歎哉。昔張巡,許遠。能捍守睢陽。保障江淮。而未嘗聞巡,遠死後兩家子弟。善繼先烈。如臨陂之爲。則霽峯父子之節義功烈。誠鮮儔於古今。故其名流入中國。聞於天下。宜使血食千祀。子孫世祿者也。陳勝特狐鳴叢祠之雄耳。其所置遣諸侯。竟亡秦。漢高爲置守塚三十家。世世血食。古人不以成敗廢其大功如是夫。嗚呼。以霽峯爲父。以臨陂爲兄。而有如用厚者出。托跡於昏朝權貴之門。其行可知。獲罪於天朝奉使之日。其律當死。然而國家更始以來。贓汚之吏。相望逮捕。而未嘗見一人終斃於獄。得蒙沛澤。復齒仕籍者。此莫非罪疑惟輕。責以自新之盛意也。今者。用厚經年縲絏。逐日拷掠。命在朝夕。無復可原之望。用厚之罪。雖曰罔赦。獨不思霽峯父子之節義功烈乎。黨錮諸賢。徒以論議激勵頹俗。陳蕃猶以爲十世宥之。今霽峯父子之節義如彼其高。功烈如彼其大。而不能宥及一世。無惑乎義士扼腕而感慨。國人嘖舌而歔唏者也。光廟朝。圃隱之孫保。有罪當刑。大臣以圃隱進言。卽命釋之。圃隱以麗代忠臣。其子孫尙且免死。至如鄭希登。不過一忠直耳。其子訥。悖戾無行。國人所知。及登武科。官至牧府使。終不擯斥。古之待忠臣。何其厚也。今之待忠臣。何其薄也。恝視忠臣。一至於此。國家不幸。脫有緩急。則竊恐爲善者沮。土崩瓦解之患。有過於丁卯年也。霽峯有六男二女。從厚,因厚。與父同事於國。遵厚未娶而夭。由厚居喪過哀而死。無子二女。丁酉之亂。皆死於烈。從厚二子。傅立,傅言。傅言無子而沒。因厚四子。傅霖,傅川,傅楫,傅良霖早死無子。楫,良俱沒於疫。在子惟循厚,用厚而皆無子。在孫惟傅川,傳立而已。噫。天之所爲。非人力可及也。付之於無可奈何之地。至於人力之可及者。亦諉之於。天。而不爲之動念。則是霽峯之賢。不得於天而又見絶於人也。仁人君子。其可不惻然動念乎哉。用厚爲人嗜酒。失性已久。不惟奉職無狀。其於處鄕。愚妄莫甚。與人同飮。小不如意。則折辱慢罵。無異奴隷。以此衆叛親離。皆以對面爲不幸。疾之若讎。及其繫獄之後。萬口一談。皆以爲霽峯之子。死則可惜。人心公議之不誣。從可知矣。設使用厚明示典刑。以徇一國。百年贓汚之風。決不能懲創。而徒失忠義者之心。無以爲後人之勸矣。寧貸一用厚。待之以不死。終於。禁錮而已。則勸忠嚴贓。似爲兩得矣。閤下爲國大臣。知無不言。而獨於此事。迄未聞論列。無乃軍國事殷。未暇念及於斯耶。以閤下崇德象賢之心。何其宜言而久不言耶。古語云。愛其人者愛其屋上烏。閤下其留念焉。小生自少喜讀王梅邊望祭文,丞相文及霽峯檄諸道書。日課誦數遍。雖在途道馬上。未嘗廢闕。每讀至丹心晩節。白首腐儒。聞半夜之鷄。未堪多難。擊中流之楫。自許孤忠。未嘗不髮豎膽裂。繼之以流涕也。讀臨陂與李適書。至春草池塘。阿連誰夢。風雨中宵。舊約難尋。亦未嘗不三復感歎也。噫。孰非王臣。霽峯獨死於忠。孰非人子。臨陂兄弟獨死於孝。是何忠孝都萃於高氏之一家也。小生於霽峯父子。俱未及登門覿德。而特以風聲嚮慕。若是其勤。則今日之言。非所以私用厚也。非所以要譽於鄕黨朋友也。直以霽峯父子之節義功烈。不忍忘而然也。不然則小生雖至愚無識。豈惜喪廉恥貪財賄之一用厚。強爲此支離之說。仰浼崇聽也。噫。小生此言。其知我者。以爲爲國也。不知我者。以爲惜霽峯也。全不知我者。以爲私用厚也。當今知我者。纔數人而已。不知我者。十常八九。其餘則皆全不知我者。閤下將爲知我者耶。不知我者耶。全不知我者耶。閤下必居一於是矣。未知閤下何居焉。閤下嘗因小生之言。伸雪奇相以下數十人之冤。至於追崇一擧。是國家大事。而閤下不以小生爲鄙卑。屢辱書問。小生雖矇無知識。不敢以對。閤下相信之意。則小生已知之矣。且閤下以亡友滄浪翁爲何如人哉。滄浪嘗對小生與閤下言曰。公雖赤心憂國。處事之際。未免闕失。若與此友從遊。不無小補。而京鄕隔遠。何可得也。今滄浪雖沒。言猶在耳。閤下其亦記憶乎否。閤下之相信旣如此。滄浪之期望又如此。倘或內懷私意。外托公言。以瞞閤下。則是小生負閤下。閤下非負小生也。小生負亡友。亡友非負小生也。旣負閤下。又負亡友。生何面拜閤下於他日。死何顏見亡友於九原乎。言旣終。又以平日所嘗憤鬱者。略及於後。而晉州敍事。幷爲同封送上。閤下尤加留念焉。屈膝虜庭。是何節義。而擧朝薦拔。猶恐不及。獨於忠臣如崔慶會,黃進等諸家子孫。一不收用。廢朝時事。固無足怪。今則聖明在上。群賢滿朝。賞罰乖當。紀綱板蕩。背義趨利。不知君父前頭之事。極爲可虞。小生每念及此。食不甘味。寢不安席。中夜起坐。撫膺長歎。草野蹤跡。無路陳達。江湖謾憂。奈如之何。小生今年六十。死亡無日。早晩歸見霽峯父子及諸義士於地下。相與握手痛哭而止耳。未知閤下以爲何如。筆路荒蕪。辭不達意。情激於中。言不知裁。伏願閤下勿以爲咎。幸甚。
答楸灘吳相公乙亥八月日
編輯日於季夏。伏承台覆書。不以小生爲鄙卑。辭意勤懇。至如不忍永訣狼敗出郊等語。可想閤下愛君憂國眷眷之誠。每番披讀。不覺涕泗交頤也。閤下雖不能早退。今若勇決。則猶可以少補前愆。而亦有辭於後世矣。不然而今日明日遲回不去。則平生讀書之力。恐爲師友之所深惜也。易曰亢龍有悔。閤下其未之思乎。李密直仁敏。棄官歸鄕。牧隱感而有詩曰。鴻樞學士掛冠初。馬邑先生伏枕餘。出處但敎存大義。毀譽安得免平居。比年白髮愁看鏡。何處靑山可結廬。汝自不歸歸便得。漢江無地不堪漁。小生敢以此詩。爲閤下誦之。閤下其亦勿以人輕賤而棄其所言。幸甚幸甚。噫。自古賢人君子。無一人見容於世者。則吾道之不幸。何其甚也。惟其身死已久。恩怨俱忘。然後公議稍行。是非自定。而今我兩先生其亡也。幾至五十餘年。仇疾者猶未已。偏黨之禍。反覆沈痼。人心世道。決無和平之望。則閤下於此。尤有所感憤。而不俟終日。小生亦已知之矣。仰恃閤下眷厚之意。再陳愚見。言不知裁。伏地待罪。無任惶汗。今去梁生砥南。與小生相切。欲夤緣拜塵。獲聆警咳。幸命坐賜言。以代千裡面目。
與海昌尹相公昉○尹公時爲領相。乙亥十一月日。
編輯冬寒比嚴。伏惟台體萬福。區區下誠無任瞻慰之至。小生病伏丘園。衰病已深。雖有嚮慕之心。無因緣拜謁。奈何。抑有一事欲陳於閤下。惶恐而不敢者久矣。今始冒死煩瀆。閤下其肯採納否。高霽峯之節義功烈。猶將十世宥之。其子用厚爲人無狀。犯罪雖重。若揆之以古昔待忠臣之道。則宥及一世。誰曰不可。而經年桎梏。累歲竄謫。未嘗聞經席有一人伸救者。竊恐今而後爲善者沮矣。曾在先朝。宋東萊象賢之子仁。及犯贓將死。先王特命釋之曰。象賢以死報予。予以其子報象賢。夫霽峯之節義。無愧於宋東萊。而功烈則過之。閤下其以此意陳達於榻前。使我聖上之德。聿符先王褒忠之盛意。幸甚幸甚。昔李白得罪於朝。郭汾陽納官貰死。白之死生。固無損益於當時。而汾陽猶惜之如此。則況今視霽峯之節義功烈。反不如一詩人乎。延平在世之日。小生書以救之。其答書曰霽峯家事。不敢忘於心。今見兩書。當盡力周旋雲。而修覆未幾。延平遽捐館舍。南中有識之士。孰不慨歎。今謹以上延平書本稿。幷納於閤下。閤下其亦垂察焉。仰恃閤下好賢尙義之風。發此狂言。伏地待罪。惶悚萬萬。
與浦渚趙相公翼○趙公時爲禮判。乙亥八月日。
編輯秋涼伏惟令起居萬相。區區瞻慰。生衰病日深。就木不遠。未死前一奉。惟日望之。而京鄕隔絶。夢寐不到。奈如之何。然其嚮慕之誠。不敢自疏外於大君子。年前與楸相往復書。謹以別紙錄。呈。幸留心省察。且盡日垂竿俯碧流。魚貪芳餌竟呑鉤。前魚登釣後魚進。閒倚苔磯笑未休。此詩。生曾聞於人。不知誰氏所作。或雲柳進士。而其名亦不傳。兄如有聞知。示及。今去梁砥南及朱上舍曄。同志之友也。聞兄與生相切。欲夤緣拜謁。命坐賜言。以代故人面目如何。
與浦渚
編輯謹問冬寒。靜候何如。懸念無已。弟依舊。此去草鞋。乃三神山舊伴。使我傳致於兄也。出處進退。俱繫此鞋。兄其領納。金僉使時躍。因事上京。欲進謁座下。敢修候起居。餘在時躍口伸。不備。
與浦渚丙戌二月日
編輯正月十三日。監司傳兄書。乃上年十月二十一日出也。兄家喪患。何至此極。再三披玩。不勝悲感。僕亦喪室後數年間。連遭七喪。吾兩家喪患。一何相似耶。傷悼之餘。各保軀命。是則幸也。信後改歲。伏想侍歡萬福。拜慶無任。親朋故舊。零落殆盡。惟兄與僕。孑孑獨存參商千里。末由會合。奈何奈何。兄退老丘原。日進高明。而如僕雖居窮谷。年已七十四歲。舊學頓失。何望新得。甘與草木同腐而已。目擊時艱。不無慨然於胸中。甲申春。構一疏痛陳危亡之勢。無路詣闕。藏之篋笥。二年於玆。去年秋。適除翊衛。欲因此上達。扶舁登程。纔到綾鄕。疾作停行。旣發之言。不可中寢。因縣道依例轉達。監司當初受之。及與諸守令相議後。監司親到鄙寓。反覆諷諭。留置而去。疏中所言。實係宗社大計。爲臣子者所當汲汲封進。冀補萬一。而監司堅拒不受。此乃盧蘇齋贈重峯穿山甲之遺意也。自爲計則得矣。爲人謀則忠矣。其於君臣大義。差有愧焉。去臘月初。本道儒生以忠臣崔慶會,文弘獻,孝子梁渭南等褒奬事。四十餘人聯名抗章。而監司以爲儒生之疏。非道臣所知。又郤之。鄙疏則言多狂妄。觸忤時議。監司之不受。固其宜也。儒生之疏。於時議有何所害。而監司竝斥之乎。不意監司以當今第一名流。畏首畏尾。瞻前顧後。至於如此也。竊恐壅蔽言路之弊。自此而甚。其流之禍。將至於豺狼當塗。鹿馬易形。終無一人爲吾君言之者。思之至此。怒髮衝冠。監司與兄親厚。故略及之。未知兄以爲如何。去月晦前。專人奉疏。直達於政院。亦如監司之不捧耶。
與浦渚丙戌十一月日
編輯伏承兄復書。忙手開緘。如對兄顏。慰喜慰喜。況審欲退廣州雲。驚賀不已。楸灘不用吾言。其終多有狼敗。僕常歎惜。惟兄不然。浩然乞歸。誠無愧於故人矣。自春間兄之得謗。耳不忍聞。口不忍言。兄未之聞耶。其在同志。豈不憤慨。重峯事蹟。須與諸友一一講明。使偏黨之禍。不至如今日之甚。此愚區區之願也。𡼎崟兩孫。適赴科行。使之進謁座下。以代千裡面目。
與浦渚庚寅五月日
編輯頃仍金時躍。修上一札。卽承復書。未及披翫。驚喜欲狂。近日風波。何以經過。雖在千里外。一念未嘗不懸懸於座下。生非但衰老。疾病連緜。無望生全。奈如之何。壬辰錄。僅僅錄呈。第恐兄無暇披。閱泛然看過也。來書。有欲退難得之語。難字未知其意也。古人以四五十歲。尙有退去者。況七十之年。有何所難乎。此竹筒。乃還山時所持也。玆以送上。
與李巡察時昉別紙丁丑胡變。以義兵大將到金溝。時丁丑正月日。
編輯國事至此。殘喘餘生。恨不早死也。關西二千里。無一處交鋒。三南諸將。望風奔潰。以賊虜遺君親。是可忍耶。生年將七十。且無計畫。而當此罔極之日。義不可屛伏苟存。卽擬奔問之際。爲諸義士所勸。扶舁登道。纔至金溝。目見官軍潰散之狀。此何等氣像耶。尤可痛駭。生之所領。不過殘弊若干書生。官軍未潰之前。妄意助援聲勢。萬一到此地頭。無所用處。奈何奈何。惟節下商量指示。抑有一事。不得不仰稟。壬辰之變。李洸領兵到錦江。還罷之後。卽下完山。號令本道。故旬日之內。軍兵還集。以今等視。人心之潰亂。軍卒之逃散。百倍於壬辰。而節下遠駐他境。道內人民。無所依仗。還聚散卒。不亦難乎。此必節下對越南漢。不忍遠離。想節下心事祇增痛哭。生之愚計。節下暫移壺山。施令一道。體府從事。留駐中道。分遣軍官。督發散卒及遺漏餘丁。則再振軍聲。惟節下以爲何如。多有面稟事。病未速進。謹遣家豚及幕下士數人。行營事宜。不惜下示。幸甚幸甚。心神潰亂。不能一一。
與金從事光赫○丁丑
編輯礪山分離之後。獲拜節下於長城。良幸良幸。第老病奔馳之餘。氣力澌盡。不得奉以周旋。退伏窮谷。日邊消息。末由聞知。晝夜痛哭而已。某來此後。徧聞軍人之言。萬口一談。皆以爲廣橋之戰。兵使金俊龍。自朝至夜。親自督戰。終至勝捷。而是非多端。或以爲退在山寺。或以爲敗軍之將。奪其職而逐其人。爲俊龍者。不亦冤乎。其時爲俊龍之軍者。不亦羞且痛乎。俊龍之失。不過無軍器移陣之際。潰軍失度。而其潰亦出於不得已也。至於前營將李權。其日力戰卻賊之功。莫李權若。而幷見罪罷。終爲監司之一偵探卒。果何罪耶。至或有流涕者。節下其亦聞此等言耶。某初亦不知金俊龍等曲折如此如此。見其罷遞。亦不甚惜。而只以臨危易將。爲不合事宜。遂以功過相準。仍任收合散亡之意。在壺山之日。曾以面陳於節下。及聞諸將士軍人之言。則果如所料。而俊龍等之有功無罪。又始知矣。愚計欲節下宜及此時。一以通方伯。一以報江都。急起金俊龍及李權。使之領軍。然後庶可順軍情而收散卒矣。未知節下以爲何如。聞節下幕中。有前僉使朴世中者。亦參廣橋之戰。幸招問如何。
與李判書時白別紙聞北使以入朝之意。言於朝臣。恐其順從。移書諷諭。
編輯竊見當今時事。已至於極盡地頭。凡有血氣。孰不憤惋而欲死。大小臣僚。未聞有一人愛君如父。憂國如家者。每念及此。未嘗不撫膺長歎。繼之以涕泣也。丙子後數年間保存。實出於一二大臣之擔當自任。而雖曰苟且。其亦幸矣。自夏秋來。訛言屢騰。傳播遠邇。內外洶洶。莫保朝夕。萬一有不忍言之擧。則未知廟堂何以爲策。今之急務。莫切於收合人心。訓鍊軍兵。而人心日益離。軍政日益解。雖使管,葛居內。頗,牧在外。決不可容易下手。況閫外奉命之人。皆是白面書生。無識武夫。橫行州縣。餔餟徒甘。凡所設施。不滿一笑。此將奈何。國家所恃。惟在於編伍之卒。而千人之中。無一可用者。以此禦敵。萬無其理。閤下其未之思乎。愚意以爲各邑守令。不計門蔭。使之掃境內丁壯。親領其軍。各自爲戰。則軍情自固。庶無潰散之患矣。不然而因循前轍。只以軍卒。付之於諸將。則土崩瓦解。有甚於丙子,丁卯。萬萬無疑矣。生曾於丁卯年。領兵至全州。完平招致撫軍司問計。生以如此等數事。草草陳達。完平不以爲不可。卽令吏曺參議李聖求筆之於書。將有施行之意。未知閤下以爲何如。且聞列邑校籍中童蒙。無遺降定軍保雲。然耶。此事在平時。則猶之可也。當此急難之日。有如此擧措。則匹夫匹婦。與爲仇敵。將有不測之虞矣。所謂童蒙者。皆是十歲前幼稚之兒。而其中雖幸有略干年滿者。一朝汰爲賤役。則其無親上死。長之心。閤下其未之思乎。愚意以爲姑停此令。使其各邑。不問品官校生童蒙方外儒生忠義衛生進前銜等。抄出丁壯。擇其中有才智力量可憚壓一鄕者爲領將。名曰勤王軍。及其變起。推道內人望所屬如趙重峯,金倡義,高霽峯之爲。則士氣自倍。人皆趨死不避矣。試以湖南一道言之。則湖南郡縣。凡五十餘。一邑所得童蒙。雖多至十餘人。通一道不過數百而已。若如愚計。則一邑所得義士。多至百餘。小不過三四十。通一道幾七八千人。與其得離叛數百之童蒙。曷若得樂死數千之義士哉。誠使童蒙必降定。然後可以禦敵雲。則此非愚之所敢知也。未知閤下以爲何如。此二事。所關非輕。勿以人廢言。須與領台相公。十分詳議。倘以鄙言謂可以採施。則急急移文各道。以鎭人心。幸甚。生頃日除官時。雖衰病不堪供職。天門肅謝。禮不當廢。又欲稟議。此等事。扶曳登途。以爲寸寸前進之計。纔過數程。暑疾遽作。不得已舁還故巢。人臣分義。極爲未安。固當杜口結舌。日俟誅譴。而第念臣子愛君之誠。不在於位之高下。又受知於先相公。旣專且久。則豈可無一言。以負先相公平昔期待之至意也。道途綿遠。末由致身於座側。許多所懷。掛一漏萬。伏願閤下。不以爲罪。特加恕察焉。
答李澤堂植○癸未臘月日
編輯昌平儒生之至。獲奉尊覆書。慰誨勤懇。深荷許與之不偶然也。僕家世衰替。自東西分黨後。父兄未有顯仕者。僕少居驪鄕。鄕無黨論。所習聞者。皆牛馬走街巷之談也。且先父先舅。以布衣家東里。與金孝元儕輩相識。僕贅於沈氏。卽所謂西家也。而其間所聞評論是非。與村巷之聞。實無大異同矣。及出身登朝。人以爲不有黨目。無以立於世。乃始求觀朝野記載一二及名公卿行事始末。則邪正互指。黑白遞換。使人未知孰是孰非。此由窮格未至。非有私係於心而然也。四十以後。始入淸班。親與黨人。左右調停。則言論之偏僻。交遊之區別。又與鬼簿所得者大異。蓋一層加一層。回視少時村巷所得。則不啻楚越矣。由是慨然自悟。凡務黨論而親黨人者。皆非雅德君子也。自此雖隨行汩沒。或枉被指目。心實無是也。又世變罔極。身負罪累。有萬死不足以塞責者。亦何心於蝸角之爭乎。今見先朝實錄。則又與朝廷黨論加險。有若天淵。蓋奸臣在黨目中。最不壓人心自知遺臭於後來。敢用暗機於祕藏。隨夷爲溷。跖蹻爲廉。天綱人紀。幾乎泯矣。且其書草率纂次。大漏小拾。無首無尾。人名地名。亦皆誤錯。不惟是非倒置也。今上反正初。尹海昌,李芝峯諸公。首請改正誣史。而特以時詘未果。今國事益艱。無望設局纂史。故僕竊不自料。欲收野史家傳。集爲一書。付藏史庫。欲使異日不專以誣筆爲據也。來諭所謂無得罪於後世者。誠至論也。但僕所懷抱所紀載。不過如右。而實無自己論斷於其間。知我罪我。我何與焉。親戚儆戒。朋儔誚笑。危機敗穽。皆所不恤。而所患耆獻凋盡。文書散亂。夏杞之無徵。爲千古大恨耳。計此日此世。可以此言往復者。惟左右在耳。相望千里。無由面講。因此報書。略布固陋。萬萬只此白。示趙先生遺事。謹此領悉。前來混定錄所採者什八九。何謂無補耶。別紙所稟。望須批示。至禱至禱。信使恐未易得。但於本官。作公移委送。甚的前日自春秋館自有伸下矣。
伏讀來書。滿紙縷縷。無非盛意。至於務黨論親黨人者。皆非雅德君子之言。滔滔一世。知此者其誰。不圖衰年得見斯人也。兄旣以平生心事。終不隱默於僕。則僕雖不敏。安敢不盡其所懷於兄乎。僕年十九。往從牛溪。旋遭倭亂。未及卒業。然而師生分定。義不可負。壬寅以後。廢絶人事。深居窮谷。不與人交遊者幾數十年矣。以此蹤跡疑似。傳說謬誤。京鄕隔遠。名實難覈。癸亥以後。叨沾一命。又加超敍。終未得一番供職者。非以自高。實緣衰病。而物論駭異。笑罵溢世。自欺欺人。有不暇言。罔上之罪。萬死難逭。惟思屛伏丘園。朝夕待盡而已。晚年氣衰。老妄日深。言論失中。處事顚倒。請討仁城。病未進參。攻擊愚伏。遣人止抑。多士之謗。皆所自取。撫躬嗟咄。誰怨誰咎。至於丁卯之亂。領義兵到全州。獲拜完平於撫軍司。則又以爲苟合完平。排斥沙溪。朝紳中名士大夫。亦多有謗之者。此則兄之所嘗目覩者也。僕之無狀。人所共棄。兄獨不然。許以知己。凡有疑義。往復論難。苟非相信。何以及此。眞所謂千里會心。不謀同辭。拜謝拜謝。感歎感歎。己丑,壬辰前後事蹟。諸公所錄。頗多失實。僕自曾前不揆淺識。隨所聞見。作一文字。欲辨眞僞。筆路荒蕪。辭不達意。年過七十。尙未構草。兄懇至此。不得已僅僅編錄。今始付送。但老病昏耗。忘失甚多。此可恨也。六條問目。亦依所敎。略此申辨。此外如有疑事。續爲書示。僕不敢辭焉。
答李汝固問目
編輯鄭汝立事。史以因嫌羅織爲主意。又當時賢相以爲非實。竝其魁而爲傳疑之筆。作兩端說。今欲盡狀其逆謀。而人間傳說多過實。以此欲得方外一記事文字也。
鄭賊書中。欲上章伸理栗谷。而以爲聖所棄外。故遲之雲。汝立其前以何事。見非於宣廟耶。
李潑母孫鞫死事。史沒而不書。蓋爲委官諱之也。其獄不書。則重峯事亦無附見處。未知其母何姓耶。其時已過七十耶。其被囚問。似在庚寅正月雲。然耶。右三條。尊丈必瞭然。逐條書示。勿以草率爲嫌如何。
西崖懲毖錄。以爲晉州之陷。全由於金倡義失策。又謂死時痛哭若畏死者然。何耶。史則極贊之。而外史卻如此。可怪可怪。
梨峙,熊峙是兩處。何處爲權慄,李福男戰耶。黃進戰於何處耶。倭人以熊峙爲大捷云云矣。此事至今未明。可嘆。
金德齡似是忠勇有志士也。而功業昧然。自前朝中。多言金爲和議所沮。不得展布。又爲忌者所中。其死極冤。自此義兵不起。丁酉之變。湖南無應兵者。以此云云或曰。愚人妄動枉死。乃自取也。然豈不關於世道耶。此人首末。無書之者。史則置之於疑信間矣。
所謂賢相。不知其何許人。若以此賊爲非眞。則是乃護逆之徒。烏可謂之賢相乎。古今天下。未有如此賊之甚者。偏黨之論。至於此。可痛可痛。
汝立得罪事。癸未年前。汝立嘗於榻前。頗有不好底辭氣。上曰汝立多氣。不合於近侍。熟視久之。汝立殊無恐懼之色。以此得罪雲。詳載己丑記事。
李潑母姓尹氏。衢之女。毅中妹也。己丑十二月。被囚拘。留獄中凡六箇月。庚寅五月初十日死。年八十二歲雲。詳載己丑記事。
晉州之陷。西崖以爲全由於金倡義失策雲者。晉州之城東南。有矗石大江賊不敢犯。惟西北一面受敵。故金倡義以爲令諸將守禦。則慮有不謹之患。與黃進,張潤等獨當之。其餘諸將。分守東南。及城陷。賊自西北闌入。所謂失策者。蓋指此也。詳載晉州敍事。
梨峙,熊峙之戰。李福男皆不與焉。梨,熊兩戰。梨爲大捷。而倭人以熊云云者。敵國人何能分辨梨,熊乎。必以梨誤以爲熊也。前日混定錄之送。幷付白沙雜著。論辨此事。詳載其中矣。無乃浮沈耶。今又以一件付標送之。詳細考見何如。
金德齡起自草土中。應募者多至半萬。而一當百者。三百餘人。至山陰留住。倭將淸正潛遣畫工圖其像。見之曰。眞將軍也。遂撤諸小陣。合爲三大陣。不敢出兵擄掠。德齡遂傳檄日本。直擣釜,萊。威聲大振。一時諸將。無不忌嫉者。會以和議。止兵不進。因留陣晉州境上。德齡知事不成。將有禍患。日夜縱酒。常謂其弟德普曰。汝受我勇力。我受汝智略。則豈至於此乎。德齡嘗以光陽縣蟾津居村人。爲有罪捕囚獄中。尹海平以天將接待事。自京下來。路出湖南。至光陽縣。罪人妻子。號泣請救。海平言於德齡。德齡卽放出。及海平上京。德齡還收殺之。海平聞之曰。爲將者。有智仁信。然後可用。今德齡雖有勇。濫殺無辜。非仁。與人背約。非信。不知仁信。非智也。其時臺諫以殺人論啓。德齡竟被拿鞫。鄭相琢極力救解。上引見。賜御馬一匹。還歸於陣。時忠淸兵使李時言,慶尙左兵使金應瑞。皆欲搆殺。而時言以密書通於柳相成龍曰。德齡有叛狀。柳相以其書欲進達。鄭相以爲私書不宜上達止之。居數日。其書轉入宮中。未幾。時言密啓至。德齡遂被拿。鄭相及金相應南力救。一日。上問諸大臣曰。德齡何以處之。諸大臣皆曰可赦。惟柳相不對。上問卿何無一言耶。柳相對曰。此後萬一有不虞之變。縱而還擒。臣未之思也。遂加嚴刑。一日二次。連四日八次而死。德齡起兵初。令匠人入無等山鑄長劍。夜則有靑白氣。彌滿一洞。山鳴又五六日。人多奇之。識者皆以爲不吉之兆。至是果驗。德齡起兵後。以南原居崔聃齡。爲有勇力強起之。及德齡被拿。聃齡亦繫獄。德齡死。柳相啓曰。崔聃齡處心行事。爲國忠誠。非德齡之比。請以其軍付聃齡。上許之。聃齡上疏曰。德齡欲示威敵國。以臣稱爲將軍。留置軍中而已。臣實無勇。設使臣勇力過於德齡。德齡旣以叛逆而死。則逆賊之軍臣。何敢用之。固辭而還。自是以後。南中之人。父戒其子。兄勖其弟。視義兵如豺虎毒藥。是以丁酉之亂。順天居金大仁倡義討賊。有識之士皆不附。所募者惟賤隷之徒僅五百餘人。後大仁亦死於獄。德齡,大仁事。詳載三冤記事。
別錄
編輯李相浚慶。一代賢相。但性驕亢。尤嫉士類。至以退溪爲釣名。又以爲山禽。南冥嘗以典簿被召至京。往見李相。李相曰。君欲從仕留京耶。南冥曰。勢不得不還鄕矣。李相曰。典簿雖好官。不如持平。其排斥士類如此。故士類亦攻李相。奇高峯尤發侵語李相。遂與士類爲仇敵。李相臨終上箚。以爲朝廷有朋黨之漸。蓋指此也。不知者以爲沈,金。誤矣。此事必載實錄。恐兄未知。故幷及之。
我朝數百年間。名賢相繼而出。至論其眞儒。則纔數人而已。麗季吉注書再。言行出處。是楊雄之徒。而史以遺逸節義。大書特書。至比於夷叔。後之作史者。以此爲戒。諸名賢事業功德筆削之際。尤不可不愼也。
答汝固問目
編輯鄭賊之黨。伏誅者多海西人,湖南人。有拷死而無承服。見於文書者。生所知者。只金溝鄕所鄭泓者。以爲賊家婢夫故也。合其時死於獄者。不知幾許。然恐不過累百也。李潑母妻之死。潔家子孫言辛卯五月。李陽元爲委官雲矣。鄭介淸,曺大中,崔永慶。皆死於庚寅。未知某月。似皆在於五月以前也。尊所記甚詳。亦與前聞多相符。有稍訛者。後當書質。尊如有聞見。更示破如何。
趙重峯疏。大略盡載之矣。其北竄歸途所上二疏。則聖意必不違忤。其時幷一疏言逆賊起禍之由。而及於崖,溪諸公。故嚴旨特下以此雲。而其疏則不得也。梁山璹疏。與重峯一時呈叩。故上敎竝擧曰。歷詆諸宰。而獨贊鄭相以下數人。爲可哂也云云。此兩疏。未知有何大咤語也。丁巖壽疏。則當出於黨論。亦有因此而致獄者。其時上雖斥巖壽。而其言則似中矣。畢竟丁是何許人耶。史▣錄則指爲無賴人。而爲松相所誘而爲之雲。
示喩潔家子孫言尹氏之死。非庚寅五月。乃辛卯五月李陽元委官時云云。所謂潔家子孫。必是金,洪,嚴三家也。潔女三人。長金命龍妻。其時年纔二十二歲。洪妻雖成婚而年尙少。嚴妻厥後成長。以此推之。知尹氏前後事蹟者。莫如尹氏之女壻也。尹氏女壻。卽羅州前直長李惟謜。而僕之六寸大父也。直長生一男二女。長女是昌平居梁千頃妻也。次女寶城居李咸平應男妻也。季女京居柳高靈植妻也。尹氏鍾愛李妻。養育於其家。成婚後歸於寶城。逆變時年長知人事者。尹氏子孫中。惟李直長一家。而其時直長亦生存焉。李應男與僕世居隔隣。僕之知尹氏囚死曲折者。其以此也。尹氏。己丑十二月被拿。庚寅五月初旬前囚獄。五月初九日。與其八九諸兒孫。皆被壓膝酷刑。諸孫卽死。尹氏初十日曉。死於獄中。其時梁千頃在京。卽通於李直長。李直長通於李應男家。李妻時方生存。年八十三矣。惟其如是。故庚寅以後十餘年間。尹氏之死。了無雜議。自辛丑以後。始以爲松相委官時殺之也。後生攻松相者。皆以其言爲實。故某年間。金緻以暗行御史。巡到寶城郡鄭姓家。鄭家是緻之妻四寸也。鄭家之弟。有一士子。與緻相語。緻大言曰。鄭澈之搆殺他人。固不足責也。李潑八十老母。何忍坐視壓膝乎。其毒可知矣。鄭生曰。非松相乃西崖也。緻猶以爲不然。反以鄭生爲松相地也。有高傅立者。霽峯之孫而從厚之子也。生於安東外家。及長來居光州。而其論主南。以西崖爲大賢。仰之如山斗。嘗以事往安東。則厥處諸生。以傅立爲少時故舊。人人來訪。語及己丑獄事。諸生相與奮臂大言曰。鄭澈雖構殺百崔永慶。不如一尹氏。古今天下。安有如鄭澈之毒物乎。傅立曰僉兄之言。何其輕發至此耶。此非松相。乃西崖也。諸生曰。君生長此地。還歸故土。反欲趨附鄭澈之黨耶。西崖豈有如是之事乎。傅立曰。是不難知。問於柳袗則可知矣。俄而。柳袗適來。諸生問之。袗曰。非鄭澈。乃先人委官時也。滿座憮然失色云云。西崖之子。尙不敢諱而他家子弟。爲西崖諱之。如恐不及。然則西崖之子。其誠反不如他家之子弟乎。甚矣黨論之偏也。非徒此也。壬辰變初。松相自江界謫所。蒙恩入行朝。十月。受下三道體察之任。自行朝出來。與西崖相遇於安州。語及獄事。松相謂西崖曰。李潑母。公何不能救也。西崖曰。吾豈不盡力。勢無可奈何矣。公其時擔當獄事。曲折無不洞知。其言如此。則他尙何說。松相曰。然。曹大中吾亦極力周旋而未能。不得已請用次律矣。西崖曰。其時事。公與吾數人知之。非外人所能知也。尹氏之死。西崖尙不敢諱。而他人慾掩之。至於史草闕而不書雲。然則他人之愛惜西崖。反有甚於西崖之自愛其身乎。可笑可笑。戊申以後。松相殺之之言永息。至今無異辭。辛卯五月。李陽元委官之說。又從何以出乎。爲西崖欲諱而歸之於松相。歸之於松相而不得。則又歸之於李陽元。彼陽元奚罪焉。大抵此等事。以理推之。則不待人言而知之甚易矣。兄何其未思之至此耶。尹氏。逆變初被囚。至辛卯五月。則幾至二年矣。八十老媂人。遭不測之禍。全廢食飮。氣息奄奄。諸兒孫皆死於目前。身又被酷刑。拘留獄中。萬無二年之久。而況辛卯五月。則獄事已畢。洪汝諄輩方主論。攻擊松相。尹氏豈有繫獄之理乎。兄以潔家子孫之言。頗有疑信之端。此則殊無大端係關之事。庚寅,辛卯中。置而不論可也。若每事如此。則僕恐兄受纂史重任。多有未思之處也。故如是縷縷。兄其諒察之。
丁公事。史以無賴書之雲。丁決非無賴而多有孝行者。但爲人多質小文。於人事上。人皆指以爲愚。上疏時。年五六十。辛酉榜進士。年居諸生之首。故諸生五十餘人。皆巧避陽尊。丁爲疏頭。丁不知曲折。遂許之。以此人謂之丁愚頭。丁亦知其被欺。每遇可笑事。輒曰。如吾疏頭。以此觀之。松相雖欲誘之。丁言其孰能從之。大抵此疏。非諸生所共議。皆是梁千頃,姜海等五六人所作俑也。當初千頃等聞變。卽通文於道內諸生曰。某月某日。一時齊會於光州鄕校。不來者。皆是護逆之徒云云。二百年所未有之變。出於意外。故一道士子。無不惴恐。及時齊會。而光州居生員柳思敬。以製疏請之。思敬與其隣居進士朴天挺。同時進去。天挺弟進士宗挺。謂其兄天挺及柳思敬曰。此行其不可者二。梁千頃等以黨論。爲其徒所推許。今此陳疏。名爲東人者。必皆援入疏中。此不可者一也。李潑兄弟。與吾家相距十餘里。情誼最切。常常往來。一朝名參其疏。則其於故舊之道。寧無愧乎。此不可者二也。天挺曰。吾亦知之。故今日之往。欲沮抑其過激之論也。不用吾言。則吾二人當立異不參矣。宗挺曰。沮抑過激。兄必不能爲。立異不參。兄亦不能爲。不如不往之爲愈也。苦口力爭。天挺不聽。遂與思敬俱進。思敬以其疏草示疏廳。千頃等高聲朗讀曰。疏辭極好。但不合於討逆。思敬還取其草。藏之袖中。於是千頃等乃出其所製疏曰。諸生聽之。讀過一遍後。令寫疏生。卽書之疏頭。及他諸生。了不知疏中辭意矣。其時松相孼三寸姪鄭元溟。自順天適上京。以諸生陳疏事。告於松相。松相大驚。卽令元溟急急還下。移書梁千頃等。大責而沮止之。元溟纔到光州。則疏已上矣。元溟無可奈何而退。以此觀之。松相之指嗾丁公。似爲曖昧矣。疏入。上特命拿鞫疏頭以下十人。蓋欲鎭定其黨論也。然其疏中被斥者。皆以次第被罪。則松相雖不知。而千頃等皆出入松相門庭者。於是松相大爲東人所仇疾。辛卯年。千頃兄弟,姜海等。以構殺崔永慶。俱斃杖下。皆此疏爲之崇也。
梁山璹疏與重峯疏一時進達之說。無乃訛傳耶。當初重峯旣蒙放。洪判書聖民。擬重峯典籍望。上曰。此人不可輕用。洪判未曉聖意。以爲將大用。卽擬禮曺佐郞望。上大恕。出洪判慶尙監司。時重峯急於歸覲。自謫所徑還湖西。至金化縣。聞上震怒。自金化直入都下。又持斧伏闕。所謂論逆賊禍由一疏。卽此時所上也。而其疏失之。僕亦不得見也。梁山璹疏。則重峯未蒙恩前所上。以此推之。其間日子。相去甚遠。豈有上敎幷擧之理乎。觀其歷詆諸宰。獨贊鄭相以下數人。爲可笑也。一款則其時答山璹疏之敎也。山璹疏。極贊松相。其他辭語。亦多不倫。不獨上敎如此。其時有識之士。無不笑其浮誕矣。至於重峯北竄歸道所上二疏。僕不得聞知。而本家亦無之。誠有是疏。必載實錄矣。賊黨伏誅者。湖南則皆是賤隷之徒。而其承服者。豈皆一一同謀乎。其中有樂安武人宣弘福。出入賊家。與之同謀。人人所共知者。如蔡之穆輩。或希功或因嫌。皆是誣告。而渠輩反坐以此。湖南之人。死者不多。蓋湖南以偏黨論議角立之故。士子中惟趙惟直,辛汝成等七八人。與賊親厚。皆斃杖下矣。曺大中,鄭介淸,崔永慶之死。皆不載實錄耶。大中。庚寅三月十三日。死於杖下。鄭介淸。同年七月十八日。死於謫所。崔永慶。同年九月初八日。死於獄中雲。實錄皆以五月以前書之耶。若然其意可知矣。
答兪武仲棨別紙
編輯頃有鄕士子見過。袖牛山答問一冊子以示曰。此隱峯丈所著也。拜受以卒業。其所以警起昏陋者甚多。不勝幸甚幸甚。但就中有一二未達處。不敢不更端而請其說。幸更著一轉語。以發蒙蔀如何。名賢眞儒分作兩般說。此固然矣。不敢容議。但其取捨太快。雖以鄙人之謏聞。竊不能無疑。而至於論三賢資稟高下。造詣淺深處。立語尤恐快易。且以靜,栗之見識高明。設施言計。皆不及重峯之纖悉備具雲。則鄙人之惑滋甚焉。靜庵先生。學未大成。暫試而遘酷禍。栗谷先生。晚始際會。旋爲群小所慍。兩先生經濟之學。百不一試。不可以此謂兩先生見識設施。止於世人之所聞見而已也。重峯先生。見識言計。非敢謂有所未盡也。但遽以此立爲定論。加諸兩先生之上。則恐有所未安也。大抵評品前賢。定其優劣。元非後學之先務。設使十分說出穩當。猶未免傍人之譏。況一有未盡。則其爲爭端必矣。伏願虛心詳察。賜之回敎。
冶隱出處。鄙人亦嘗疑之。曾見愼司諫伯擧丈明言上宰相啓。見在魚無跡文集中。此爲魚擬作無疑。恐不可以此詬病冶隱也。但其上兩大王書。終有可疑。而其曰不事二姓雲者。明指本朝。必不指恭讓也。王氏復位之後。決意不仕雲者。細玩其意。恐亦無害。蓋耦,昌誅而恭讓立。名雖復立王氏。麗朝之亡。實在此時。則當己巳,庚午之間。致仕而不出者。皆可謂之爲辛乎。此正與陶靖節見宋太祖王業漸隆。不復仕官者相似。執此而謂靖節不仕司馬氏。可乎。此等處。恐當活看也。其曰辛朝雲者。實未知其故。而國初史籍。固多難明。此書中數款語。亦安知或不無萬一之差僞耶。觀冶隱制行。必非中下人物。信如尊丈所疑。則實萬古亂賊之尤者。當時之人。亦必有所見者。何故崇飾一奸賊。冒入節義係籍中。以亂千古之是非耶。自古無心姦兇而名節義。以終欺天下後世者。故鄙人竊不敢遽信於高議也。此等處。若立論疑之則可。必欲勒成罪案。無奈有誤決濫刑之悔耶。伏望虛心更察。僭陳瞽見。干冒高明。俟罪萬萬。
名賢眞儒取捨太快。果如所敎。不勝歎服。但靜栗兩先生皆不如重峯雲者。非謂資稟造詣之高下淺深也。其設施言計纖悉備具。不及於重峯之東還二疏。則愚之所言。蓋以此也。大抵我朝數百年間。名爲士者相繼而生。不論其出處大節。惟以讀經著書。謂之學問。高談大言。謂之節義。其弊終至於小廉曲謹。同流合汚者有之。力折公卿。威凌君父者有之。其能免此者。惟靜,栗,重三賢而已。觀於晦齋,南冥。可知矣。晦齋雖以學問自處。然其迫於權奸。累作推官。權橃直言。抹去不啓。以致徐師雍有迪戒仗馬。橃獨抗疏之語。郭司諫臨刑訊。仰視晦齋曰。安知吾輩死於復古之手乎。於此二事。是非自見。而退溪崇奬太過。其作靜庵行狀。稱之以公。晦齋行狀。尊之以先生。退溪之意。未可知也。南冥雖以節義自許。然居鄕不過一土豪而已。至於一寡婦一孤嗣。無一寸君臣之分。此數款。語甚乖悖。自古節義之士於君臣之間。未有若此之言者也。葛川之言。誠是格論。而栗谷過爲推許。至以處士星無光。歸之於南冥。以爲應時非常之士。安知眞處士死於其時。有如謝慶緖者乎。栗谷之意。未可知也。以此推之。雖退溪,栗谷。其言恐不免後世之疑。其餘論議。豈可盡信。此愚之所以不避評品前賢之誚。而不得不妄爲之說也。未知高明以爲何如。
冶隱出處。非後生所敢輕議。然直以爲楊雄。則大是不可。徒之一字。亦足以恕。孟子曰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然則距楊墨者。皆爲聖人乎。不以辭害意可也。至於上宰相啓。見載魚無跡集中。爲魚擬作雲者。竊以爲不然也。冶隱。國初人也。魚無跡。中古人也。其間相距百有餘年。魚無跡未生之前。此書膾炙人口。退溪亦嘗以爲未安。然則冶隱之文。竄入魚集。恐或有之矣。如項羽不渡烏江賦。分明是權五福所作。而魚取爲己作。以誣一世。則不可以見載魚集爲魚擬作。亦一證也。抑愚之所引。不過以爲下二書之張本也。豈可以此全爲冶隱之詬病耶。來敎。又謂當時之人。亦必有所見者。何故崇飾一姦賊。冒入節義係籍中。以亂千古是非乎雲。則尤以爲不然也。楊雄仕莽。至作劇秦美新之文。自唐以上。皆推尊之。至以孟子幷稱。而繼之道統之末。則是非之顚錯謬戾。自古如此。安知冶隱之時。亦不無如此論議者也。大抵冶隱此書。峻論者謂之楊雄之徒。歇看者謂之纂史之謬。如有愛惜。欲爲全人者。則以爲非冶隱所作。乃後人所撰雲可也。未知高明以爲何如。
與宋英甫時烈別紙己丑十二月日
編輯嚮有人自京來者。謂愚曰。掌令宋某肅謝後請對。上以病未引見下敎。宋某以爲待賢之道。固不當如是。卽於坐處。脫冠服出去。政院入啓。上大驚。遣承旨金益煕。追及於漢江。敦諭入來雲。宋某此擧措。於公意何如。愚答曰宋某平時以臺諫。言不見用。則如此擧措。雖似過激。猶爲可嘉。今則聖上遑遑罔極之中。顏色之戚。哭泣之哀。朝野皆以不勝喪爲憂。而又有病未引見之敎。則爲宋某者。雖有決去之意。姑爲遲留都下。待聖候差復而後去可也。宋某以林下讀書之人。豈不知事君之道乎。子之所言。誤矣。其人又言有一郞官李姓者。上疏以宋某爲王佐之才。自上倚重宋某。其答李行遇之言曰。君子進退。俗人不知也雲。公與宋某相切。宋某果有王佐之才乎。愚又答曰。此尤無理之說也。彼無識希望之輩。乘時阿附。設或有此言。宋某豈可以王佐自任。恬然在朝。取人譏笑。至於此極耶。子之所言。其亦誤矣。後數日。因人得見李佐郞惟泰之疏。一郞官李姓者。卽此人。而前所聞兩件事。皆在其中矣。愚私語於心曰。宋某之冠。掛之於不當掛之時。不掛於當掛之日。宋某之去就。愚未可知矣。居常咄咄。嗟惜不已也。又有一事。不得不幷告。須與僉賢諒察之。金大憲令兄特拜銓判。其在同志。豈不柏悅。抑愚之憂。殆有甚焉者。金判德有餘而才不足。方其盛壯之歲。銓選之任。非其所長。今八十之年。兩耳俱聾。其於用人之際。必不滿人意矣。而況自中之瞪目疾視者羅列左右。其他陰伺間隙。謀占漁人之利者。又不知其幾許人也。以此僉賢。立朝未數月。嘲侮之言。詬辱之說。自京而鄕。傳播遠邇。皆以爲前頭將有大禍。衆口喧騰。無所不至。人心如此而能爲國事者。愚未之見也。僉賢何其不思之甚耶。愚自少目不經朝報。口不出時論。年已老矣。當此就木之日。非不知緘口結舌。歸於地下足矣。愚之不敏。旣不見絶於先大人。許以知己。則於賢者。不可無一言。故僭易及此。幸勿爲咎。
與林聖翊
編輯痛雪冤枉。還赴舊任。罔極天恩。無路圖報。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一日十二時。平居則感泣華祝。臨亂則捨生取義。臣子之職。如斯而已。未知左右以爲何如。衰老且病。未獲躬慰。慙負平生。無以爲言。
與方伯救魚都事夢濂○庚辰八月日
編輯秋涼漸高。伏惟令體起居神相萬福。區區瞻慕。不能自已。生患痰頗苦。朝夕待盡。無足言者。就有冤枉。不得不白。未知節下以爲如何。光陽居魚夢濂。丁卯亂後。流落來寓者。今被李泳之訢。將得罔極之罪。其間曲折。不待煩瀆。而節下想必洞燭矣。生竊恐其節下之明。或有所未及。而爲節下略陳焉。惟節下特加量察焉。順天爲湖南巨邑。而環一境漁採船。必不至於三十餘隻。則光陽小縣。豈有如是之多乎。此不過光陽在湖嶺之交。謀避彼此官役。自湖而往。自嶺而來者。不可勝計。則以此謂之魚君容隱之船。不其冤乎。至於能櫓可合六十餘丁完護之說。尤爲無理。若嚴刑浦人。期於直招。則李泳之欲構土主。先誣魚君之計。庶幾成矣。豈以渠之誣服。盡謂之眞實可據乎。崔瑩以伏節死義之正氣。尙誣服於嚴刑之下。彼無知賤氓。其肯爲魚君至死不服乎。必須遍問光陽一縣。大小人民。萬口一談。皆以爲魚君有罪。然後明定其律。則魚君雖死。無少遺恨。而人心亦必悅服矣。大抵漁船三十餘隻。壯櫓六十餘丁。雖使當今位高有勢力。貪婪無饜者居是邑。恐不足以有此也。今魚君有何位勢乎。以位言之。則前禁府都事而已。以勢言之則流寓丐食者而已。此爲仁人君子之所宜動念者也。魚君之才。甚可惜也。節下巡到列邑時。招致魚君。命坐賜言。節下之心。如有可取而因與之交。則他日緩急。不無小補於國事矣。魚君自少目之以偏黨。以此毀謗頗多。不容於時議。然光海朝。館學諸儒。牛溪先生訟冤時。魚君力排衆論。亦參其疏。則論議之不偏。從可知矣。生本以愚妄。得罪於道內諸名士。爲其所棄。節下之所熟知也。魚君與生。爲三世交。情誼之厚。異姓天倫。則魚君之今日被訴。安知其不由於鄙生之無狀乎。昔杜伯以無罪見殺於其君。伯之友左儒諫而不聽。左儒曰。君道友逆則順君而誅友。友道君逆則師友而違君。遂死之。師友之道。固當如是。故冒萬死敢達。伏願節下勿以生爲魚君相切而涉於私情。幸甚幸甚。
答鏡湖祠諸生鏡湖卽鄭參判運忠烈。在靈巖郡。癸巳四月日。
編輯意外仍文伯。聞僉尊旣已成事。將以初二日奉安。八十衰年不死。至今得見盛擧。非徒爲一鄕致賀。吾東方萬古綱常。幾墜復振。爲僉賢不覺屈滕也。所敎祭文。老妄已甚。精神昏耗。勢難搆草。重違僉望。敢此呈上。用與不用。惟在僉賢量處而已。餘在文伯口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