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雍录
◀上一卷 卷四 下一卷▶

延英殿

编辑

高宗初创蓬莱宫,诸门、殿、亭皆已立名。至上元二年,延英殿当御座生玉芝。则是初有大明,即有延英殿。顾召对宰臣,则始于代宗耳。代宗以苗晋卿年老蹇甚,听入阁不趋,为御延英。此优礼也。按《六典》,宣政殿前、西上阁门之西即为延英门,门之左即延英殿。故阳城欲救陆贽,约拾遗王仲舒守延英殿阁,上疏伏阁不去也。按朝于宣政即名入阁,而延英又便殿之在西偏者,无阁可伏也。其曰守阁者,西上阁之西即是延英殿门,故守此之阁,乞开延英以受其对也。至《会要》所记,则直曰城等数人守延英门上疏也。史家必言伏阁者,以入延英之路言之也。钱希白《南部新书》记唐制曰:“凡内有公事商量,即降宣付阁门、开延英”,即此可见,凡对延英必自阁门而入也。《长安志》曰:“延英在紫宸殿东”。《吕图》引李庚《赋》为据曰:“东则延英耽耽”。因谓延英当在殿东,而反诋《六典》谓在西者为误。此失之矣。子按《会要》:元和十五年诏:于西上阁门西廊内开便门,以通宰臣,自阁中赴延英路。则延英不在紫宸殿东亦已审矣。《六典》、《会要》皆唐人自记唐制,其为可信岂不愈于李庚之一赋也哉?或者失考《六典》、《会要》,致有此误也。至于《长安志》者,宋敏求自言其书皆本诸《长安图经》,又本诸梁载言《十道志》,则《志》之传信岂如《六典》、《会要》之审也!僖宗时尝易延英之名以为灵芝.其必因上元所产之芝而制为美名也。及自蜀还,仍名延英。

延英召对

编辑

代宗召苗晋卿对延英。晋卿,宰相也。群臣初无许预之例。贞元七年诏:每御延英,令诸司官长奏本司事。则百官许对延英矣。八年,葛洪本正衙奏私事,德宗诏:今后有陈奏。宜延英门请对,勿令正衙奏事。则群臣亦得乞对延英矣。故宪宗时,元稹为拾遗,乞于延英访问也。其后诸州刺史遇开延英,即入延英陛辞。则是外官亦得诣延英辞也(《会要》开成敕)。元和四年,御吏台奏:延英开日,群臣皆不得前,知遇陛下坐时,方进状请对。则是凡开延英初无定日。直俟御宣政、紫宸临时奏请也。钱希白之言曰:凡内有公事商量。即降宣付阁门,开延英阁门,翻宣申中书并榜正衙门,则临时不可预拟其日矣。至天礻右元年,诏今后每月许一、五、九开延英,如有大段公事,中书、门下具榜子奏请开延英不计日数,则是天礻右后方定一旬三开延英之制,前此未也。若宰臣奏开延英,其来久矣。韩阜为御史中丞,常有所陈,必于紫宸,未尝诣便殿。上谓之曰:“我与卿言不尽,可来延英与卿从容。”则是特许其对也。元和五年,义武军节度使张茂昭举族归朝。故事:双日不坐。是日特开延英。十五年十月,下元假,召宰臣对于延英,议边事也。《唐文宗纪》赞曰:唐制:天子以双日视朝。乃命辏蓧、放朝皆用双日。此之双日、假日皆特引对,是有为为之,非常制也。

长生殿

编辑

二张受诛之地。《通鉴》云在迎仙宫长生殿。唐五王传则言在迎仙宫集仙殿,未知孰是也。《长安志》有长生殿,但云肃宗终于此殿而不指言此殿之在大明或太极也。东宫有集仙殿,后为丽正集贤。是东宫一宫固在太极宫城之内矣(详见东宫)。当高宗时,大明宫已成。武后擅国,不应犹在东宫养病。予故谓当在大明正宫也。太子之已诛二张也,入后所寝长生殿白之,后谓之曰:“孺子诛,可还宫。”夫天后既自长生殿遣太子还宫,则可以见长生殿之与东宫不同一宫矣。肃宗不豫,张后召越王系,授甲长生殿,使讨李辅国。肃宗在长生殿使使者逼张后下殿,则长生也者,必寝殿也。其位置与事为可想而知也。骊山别有寝殿,亦名长生,在华清不在大明也(详见华清宫下)。故东宫、骊山之集仙殿者,皆非武后寝疾之地也。

凌烟阁

编辑

《南部新书》曰:“凌烟阁在西内三清殿侧,画功臣 皆北面。阁中有中隔。内面北写功高侯王.隔外面次第功臣。按西内者,太极宫也。太宗时,建阁画功臣在宫内也。画皆北向者,阁中凡设三隔,以为分际。三隔内一层画功高宰辅,外一层写功高侯王,又外一层次第功臣。此三隔者,虽分内外,其所画功臣像貌皆面北者,恐是在三清殿侧,故以北面为恭耶?

上阳宫

编辑

武后既已传位,徙居上阳宫。中宗率百官诣观风殿起居,诸家无言上阳何在者。独《长安志》“内苑”有上阳桥,不知此桥即为上阳之桥耶?不敢主定也。崔皎疏曰:则天在西宫,人心犹有附会,则上阳宫必在大明之西矣。德宗建中十二年,高力士养女伪为帝母沈太后,上发宫人百馀人赍乘舆御物,迎入上阳宫就供奉。高氏自言是后,验视者走马入奏,上受百官贺已而事觉,以牛车载高氏还家。按此既遣宫女就上阳供奉,则与德宗所御之宫自是不为一地矣。验视者走马入奏,又足以见其来自宫外也。夫姜皎指为西宫,而此又迎之宫外,予故疑其在大明之西也。大明之西若不在禁苑,必在西内苑矣。洛阳有上阳宫,在洛城外。此之所言,皆长安也,不可以参论。

望贤宫

编辑

在咸阳县东数里。玄宗幸蜀还京,肃宗至望贤宫奉迎。德宗西幸,又自望贤宫出奉天也。==光范门== 光范门在大明宫含元殿之西。而含元殿西廊有栖凤阁,阁下即朝堂,有登闻鼓,一如承天之制。皆在承天门内(即宫城门也)。夫既有登闻鼓,即外人可得而进。故韩愈上宰相书得以伏光范门外,以宰相退朝路必出此也(《长安志》)。汉制:入司马门内方是禁中。凡至司马门者,皆省按有籍,方得入。而光范门尚在含元殿外、承天门内,故外人得至也。

唐翰苑位置(少阳院结邻楼郁仪楼麟德殿三殿九仙门金銮殿寝殿 复门)

编辑

李肇记曰:翰林院在少阳院南(长庆元年于门下省东少阳院筑墙及楼。观此院自在宫东非此之少阳院),其东当三院。结邻楼、郁仪楼即三院之东西廊也。其西北并禁军营。韦执谊则曰:在银台门内、麟德殿西、重廊之后。又曰:北苑之置,尤为近切。左接寝殿,右瞻彤楼。会此数说而求之,则其方向尚略可考世。 三殿者。麟德殿也。一殿而有三面,故名三殿也。三院即三殿也。李绛为中书舍人,尝言为舍人愈月不得赐对。有诏:明日对三殿也。不独此也。凡蕃臣、外夷来朝,率多设宴于此。至臣下亦多召对于此也。结邻楼即三殿之西廊也,郁仪楼即三殿之东廊也。郁仪又东即寝殿矣。郁仪、结邻皆是重廊(见韦执谊记)。翰林院、学士院皆在三殿西廊之外。其廊既为重廊,其门必为重门也。自翰苑穿廊而趋宣召,必由重门而入,故谓复门之召也。李肇便以学士院胡门定为复门者,误也。寝殿既在翰苑之左,而金銮殿又在学士院之左,则金銮殿益近寝殿矣。自有金銮殿后,宣对多在金銮,则知其谨并寝殿矣。以其近也,德宗既已上仙,召学士郑纲至金銮殿,立宪宗为太子,当如此仓卒,学士遽能入至金銮殿,则可见矣。翰林院又北,则近内苑。其宫城垂转北处、城之西北角有九仙门。文宗引入郑注即自此门也。又门外即列禁军营。顺宗之为太子也,德宗已上仙矣。太子有疾,仍紫衣麻鞋,力疾出九仙门召见诸军,以示不病,即此地也(《通鉴》)。惟其与寝殿相切近,故可以如此也。凡此所考,皆大明宫银台门、翰林院及两学士院位置也。若驾在大内,则于明福门置院。驾在兴庆宫,则于金明门内置院(在勤政楼东北),亦名翰林院,与此大明宫制不同。

结邻郁仪楼

编辑

麟德殿东廊有郁仪楼,西廊有结邻楼。学士院即在西楼重廊之外。李肇、韦执谊所记皆书结邻为“结麟”,此恐误也。《道书,登真隐诀》曰:“上真之道七,郁仪奔日文为最,结邻奔月文为次。”盖郁仪者,羲和也,结邻者,嫦娥也。《九真中经》曰:“西玄山下洞台中有郁仪、结邻两书也。”古宫殿皆取天象物瑞以为之名。日华、月华,亦其义也。则此之二楼者,其必取诸奔日奔月之仙也,安得改“邻”为“麟”也?况两楼之中,有殿已自名为麟德,则结邻之名必不赘以麟名也。

大明宫右银台门翰林院学士院说

编辑

翰林院在大明宫右银台门内,稍退北有门榜曰“翰林之门”。其制高大重复,号为胡门(或疑此是复门)。门盖东向(韦执谊曰:开元学士院在翰林之南,别户东向)。入门直西为学士院,院有两厅,南北相遝而各自为门。旁有板廊,自南厅可通北厅(李肇曰:南北两厅皆设铃。待诏者撼铃为信。若是同为一门,不必各设铃索)又皆南向。院各五间,北厅从东来第一间常为承旨阁,馀皆学士居之。厅前阶,砌花砖为道(花砖别有说)。南厅本驸马张自为学士时,以居公主,此其画堂也。后皆以居学士。其东西四间皆为学士阁,中一阁不居(并李肇记)。北厅又北,则为翰林院。初未有学士时,凡为翰林待诏供奉者,皆处其中。后虽有学士,而技能杂术与夫有学可备询访之人仍亦居之。故王叔文,王伾辈以书、棋得入也。翰林院又北则为少阳院。

南北学士

编辑

唐世尝预草制而真为学士者,其别有三:太宗之弘文馆、玄宗之丽正集贤、开元二十六年以后之翰林。此三地者皆置学士,则是实任此职、真践此官者也。若夫乾封间,号为北门学士者,第从翰林院待诏中选取能文之士,特使草制,故借学士之名以为雅称。其实此时翰林未置学士,未得与弘文、集贤齿也。故曰北门学士,言其居处在弘文、集贤之北也。其曰北者,大明一宫皆在太极东北,而翰林院又在大明宫之北。观其地位,谨并北苑墙南,则其入内虽自西银台入而皆在弘文、集贤之北也。开元已后,虽于翰林院南别置学士院,正以学士名官而西院仍在翰林院南,本弘文、集贤,而求其方,亦在大明之北,故言翰苑者,亦以北冠之,亦是因仍乾封间所名也。

学士出入禁门

编辑

李肇记曰:学士下直出门相谑谓之小三昧,出银台乘马谓之大三昧。三昧者,释氏语也,言其去缠缚而自在也。用此言之,则学:则学士自出院门而至右银台门则皆步行(本朝名步行学士亦本此),直至已出宫城银台门外,乃得乘马也。然此亦学士未为承旨者体制如此耳。若为承旨则有别礼。故元稹自言为承旨时,得从内朝乘马扈从,又有诗,自言得于太液池边乘马以行。此则承旨特礼也,为学士者无之(详见罘恩下)。

学士宣召

编辑

沈氏《笔谈》曰:唐制。自宰相而下,初命无宣召之礼,惟学士宣召。盖学士院在禁中,非内臣宣召,无因得入。 予按学士宣召,特礼也。开元前,北门本无学士,亦无职守。如李白辈供奉翰林。乃以其能文特许入翰林,不曰以某官供奉也。俗传白衣入翰林者,此也。又曰:上数欲命白以官,为中宫所捍而止,是白在开元竟无官也。后至二十六年创置学士院,乃始制为官称,是为翰林学士此时得学士者,固与前此白身供奉者不同。然向来尚以诏召之礼加乎无官之士,则今之在院而明命以为学士者,安得独废特召之礼也?然此之宣召,乃是院中熟例,而不可辄减耳,非为院在禁中乃加宣召也。 按银台门内,直紫宸殿西,固在禁中。然而中书门下两省官分居日华、月华门,其日华、月华亦在宣政殿之东西廊,是亦同在禁中矣。若谓学士体重当加宣召耶?为学士而得知制诰,又满年乃迁中书舍人,不应职任轻时加宣召以为礼,及其进宫,位望益重反无宣召也。故予谓宣召之礼自待诏无官时有之,其后循袭,不复减杀耳。 沈氏又曰: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玉堂、承明、金銮殿皆在其间。此又失也。承明、玉堂皆汉殿耳,唐无此名也。沈氏又曰:学士院北扉,其为在浴堂之南,便于应召。此又误也。学士院在紫宸、蓬莱殿之西,浴堂殿自在紫宸之东,不在学士院南也(详在浴堂下)。

北厅花砖

编辑

李肇曰:学士院北厅前有花砖道。冬,中日及五砖为入直之候。李程性懒,好晚入,常过八砖,乃至众呼为“八砖学士”(唐书语略难晓,故详具也)。

浴堂殿

编辑

唐学士多对浴堂殿。李绛之极论中官,柳公权之濡纸继烛,皆其地也。然自《六典》以及《吕图》皆无此之一殿。石林叶氏曰:学士院北扉者,浴堂之南,便于应召。此恐未审也。学士院之北为翰林院。翰林院之北为少阳院。设或浴堂在此亦为寝殿。三殿之所间隔不容有北门可以与之相属矣。馆本《唐图》则有浴殿。而殿之位置乃在绫绮殿南也。绫绮者,《长安志》曰:在蓬莱殿东也。而夫学士院者,自在蓬莱正西也。东西既已相绝,中间多有别殿,无由有门可以相为南北也矣。《长安志》尝记浴堂门、玉堂殿、浴堂院矣,且曰:文宗尝于此门召对郑注,而于浴堂殿对学士焉。又别有浴堂院,亦同一处可以知其必在大明矣,而不著其正在何地。故予意馆图所记在绫绮殿南者是矣。而元稹《承旨厅记》又有可证者,其说曰:“乘舆奉郊庙”,则承旨得乘厩马自浴殿由内朝以从。若外宾进见于麟德,则止直禁中以俟。夫内朝也者,紫宸殿也。唐之郊庙皆在都城之南。人主有事郊庙,若非自丹风门出,必由承天门出,决不向后迂出西银台门也。则浴堂之可趋内朝也。内朝之必趋丹风门也。其理固已可必矣。又谓殿在蓬莱殿东,即与紫宸殿相属,又可必矣。然则馆图位置其与元稹所记殆相发挥,大可信也。至于外宾客见于麟德,则麟德谨并学士院东,故不待班从而可居院以待也。合二语以想事宜,则浴堂也者,必在紫宸殿东而不在其西也。

金銮坡(龙首山形势太液池附)

编辑

金銮坡者,龙首山之支陇,隐起平地而坡陀靡迤者也。其上有殿,既名之为金銮殿矣。故殿旁之坡亦遂名曰金銮坡也。此在唐虽无记载,而其形势可推也。 大明宫自南而北为含元殿,又北为宣政,又北而为紫宸,前后相遝,皆在山脊。至紫宸又北而为蓬莱殿,则殿有大池。宗楚客之诗曰“太液天为水”,则可见其广矣。若此殿地势犹高,与含元、紫宸同在山上,则接天之水从何激导而能如此逆上也?以此推之,则龙首山势至蓬莱而夷于平地,无可疑也(详见前螭头下)。 金銮殿者,在蓬莱山正西微南也。龙首山坡陇之北至此馀势犹高,故殿西有坡。德宗即之以造东学士院,而明命其实为金銮坡也。韦执谊故事曰:置学士院,后又置东学士院于金銮殿之西。李肇“志”京曰德宗移院于金銮坡西也。石林叶氏曰:俗称翰林学士为坡。盖德宗时尝移学士院于金銮坡,故亦称坡。此其说是也,而不言金銮何以名坡,于事未白。予故详言也。若夫诸家谓为移院者,则亦失实。盖德宗造院子金銮坡上,是即此之坡而别建一院耳。以其在开元学士院之东,故命为东翰林院,而夫开元创立之院,在右银台门内者,原不曾废也。即诸家谓移院者皆误也。

复门

编辑

复门亦无的载。李肇曰:“翰林之门重复高大,号为胡门。”此或为复门也?韦执谊记曰:“院在银台门内、麟德殿重廊大后。”复门也者,即重廊,而每廊各设一门者也。此即在院得召自西重廊复门而入对乎麟德者也。石林曰:“学士院在禁中,非内臣宣召,无因得入。故院设复门,所以通禁庭也。”石林此语不知何出?若指初入院时宣召,以为须召乃入,则自是由宫城之外而得入宫城之门耳。此之宫门即右银台门矣。而银台门不闻尝设复门也。若以院内自有复门,须召乃得入对,则凡宿直者,身虽得在禁中,苟元召,皆不辄见,不止学士院限隔复门也。反复求之不皆可合。故予亦未敢主信也。 右阁本与《六典》同而有小异。惟花萼相辉楼临街而在西角,后又有勤政务本楼在南(《六典》未载也)。==兴庆宫说== 大兴京城东南角有坊,名隆庆,中有明皇为诸王时故宅。宅有井,井溢成池。中宗时,数有云龙之祥,帝以数幸以厌当之。后引龙首堰水注池,池面益广,即龙池也。 明皇开元二年七月,以宅为宫,既取隆庆坊名以为宫名,而帝之二名其一为隆,故改“隆”为“兴”,是为兴庆宫也。其曰南内者,在太极宫东南也。宁、薛诸王宅地皆并此宫,遂献入之。故玄宗曰“大兄逊朱邸以成花萼相辉之美”(《会要》)。十六年,始移仗于兴庆宫听政(《会要》三十)。诸王既献宫地,仍别建第宅,环宫而居。帝于宫隅为二楼,西则花萼相辉,南则勤政务本。西楼以燕兄弟,而南楼以修政事也。开元二十年,筑夹城通芙蓉园。自大明宫夹东罗城复道,由通化、安兴门,次经春明门、延喜门又可以达曲江芙蓉园,而外人不知也。玄宗自蜀回,居此宫。其南楼下临通衢,故李辅国云可通外人,恐或有变也。

兴庆池

编辑

帝王之兴,悉著符瑞,理固有之。然而傅会者多也。玄宗之名与隆庆坊旧宅相符,固可命以为瑞矣,《六典》所记曰:宅有井,忽涌为校葚,周袤十数丈,常有云气或黄龙出其中。至景云间,潜复出水,其沼浸广。里中人悉移居。鸿洞为龙池焉。开元初以为离宫后,又增广,遂为南内。其正殿名大同殿,殿之东北即有龙池殿。盖主此池以为之名也(已上并《六典》)。 然予详而考之,《长安志》曰:龙池在跃龙门南,本是平地。自垂拱初载后,因雨水流潦成小流。后又引龙首渠坡分溉之,日以滋广。至景龙中,弥亘数顷,深至数丈。常有云龙之祥,后因谓之龙池。《志》又曰:龙首渠者,隋城外东南角有龙首堰。隋文帝自北堰分浐水北流,至长乐陂西北分为二渠。其西渠自永嘉坊西南流经兴庆宫。《吕图》亦著浐水入兴庆池路,则是兴庆之能变平地以为龙池者,实引浐之力也。人力胜而旧池改,故始时数尺,久乃数顷不难也。至《六典》所记,乃言初时井溢(《通鉴》云民王纯家井溢),已乃泉生,合二水以成此池,则全没导浐之实而专以归诸变化也。《六典》者,中书令张九龄之所领撰,已上而罢,令李林甫继之,仍加注以奏(详见《六典》下)。凡此掩饰增损,实皆注文,而本文无之,则是谄辞皆出林甫而非九龄之得知也。以其之想之,则饰虚成有自可见矣。唐事诞妄,固有类此者。武后改新丰县为庆山县,其说曰:后时尝因雷雨涌出一山,故取以为名也。而其何以辄涌也者,不言其以也。此即在位小人共加傅会也。至《两京道里志》则言其详矣,曰:庆山涌也,初时六七尺,渐高至三百尺,则非一旦骤为三百尺也,自六七尺日日累增至三百尺,是积力为之,非一夜雷雨顿能突兀如许也。此为人力所成大,不难见也。其时有给事中魏叔璘者,窃为戏言曰:“此干地生骨堆耳。”后闻,赐叔璘死。夫近臣窃议尚且见杀,则役人施工者安敢诵言其以乎?以国力之盛,为人所不敢窃议之役,则虽一夜穿井至深百尺尚其可能,则平地累土为山及二十丈,岂其难耶?《南部新书》曰:天后时,有献三足鸡者,左右或言一足伪耳,天后笑曰:“但令史册书之,安用察其真伪!”鸡之多足,即山之涌出者也。书其事者,皆唐臣,安敢明证其伪也!此古今符瑞之凡也。

温泉

编辑

温汤在临潼县南一百五十步(新丰庆山皆在其地),在骊山西北。《十道志》曰:泉有三所,其一处即皇堂石井,后周宇文护所造。隋文帝又修屋宇并植松柏干馀株。贞观十八年诏阎立德营建宫殿,御汤名汤泉宫。太宗临幸,制碑。咸亨三年名温泉宫(《唐年小录》曰:开元十年置,《实录》与《元和志》则曰开元十一年置)。天宝六载改为华清宫,于骊山上益治汤井为池,台殿环列山谷。开元间,明皇每岁十月幸,岁尽乃归。以新丰县去泉稍远,天宝四载置会昌县。即于汤所置百司及公卿邸第焉。华清宫东北向(正北门外有左右朝真门)。正门曰津阳门(宫北门之内曰津阳门,门外有弘文馆。以下见《津阳门诗注》及今所存之迹)。东面曰开阳门,西面曰望京门(此两京字必有误),南面曰望京门。津阳门之东曰瑶光楼(南有少阳),其南曰飞霜殿(寝殿也。白少傅以长生殿为寝殿,非也),御汤九龙殿(在飞霜殿之南)亦名莲花汤(《明皇杂录》曰:玄宗幸华清官,新广汤制作宏丽。安禄山于范阳以白玉石为鱼龙凫雁,仍以石梁及莲花同献。雕镌巧妙,殆非入功。上大悦,命陈于汤中。仍以石梁横亘汤上,而莲花才出于水际。上至其所,解衣将入而鱼龙凫雁皆若奋鳞举翼,状欲飞动。上恐惧,命彻去,而莲花至今犹存。又尝于宫中置长汤数十间,屋皆周回,瓮以文石,为银镂漆船及白木香船,置于其中。至于楫棹,皆饰以珠玉。又于汤中累瑟瑟及沉香为山,以状瀛洲、方丈。《津阳门诗》注曰:宫内除供奉两汤外,内更有汤十六所。长汤每赐诸嫔御。其修广与诸汤不侔。甃以文瑶密石,中央有玉莲花,捧汤泉喷以成池。又缝缀锦绣为凫雁,置于水中。上时于其间泛银镂小舟,以嬉游焉。次西曰太子汤。又次西少阳汤。又次西尚食汤。又次西宜春汤。又次西长汤。十六所今惟太子、少阳二汤存焉)。玉女殿(今名星痕汤。玉石饔汤所出也),七圣殿(殿在宫中。自神尧至睿宗昭成肃明皇后皆衣礼衣立侍。绕殿石榴皆太真所植),宜春亭(在开阳门外),重明阁(今四圣殿北临高有重明阁。倚栏北瞰县境如在诸掌),四圣殿、长生殿(斋殿也。有事于朝元阁,即斋沐此殿),集灵台、朝元阁(天宝七载,玄元皇帝见于朝元阁,即改名降圣阁),老君殿(朝元阁之南,玉石为老君像,制作精绝),锺楼(在朝元阁之东),明珠殿(长生殿之南近东也),笋殿(殿侧有槐温泉堂碑。其石莹,见人形影。宫中号玻璃碑),观风楼(楼在宫外东北隅。属夹城而达干内,临池道,周视山川。大历中,鱼朝恩毁圻以修章敬寺),斗鸡殿(在观风楼之南),按歌台(在斗鸡殿之南。台高临东缭墙),毯场(宜春亭之北门外),边理水,鹿饮槽,丹霞泉(在朝元阁之南),羯鼓楼(朝元阁东近南,缭墙之外)。禄山乱后,罕复游幸。唐末,遂皆毁废。

温泉说

编辑

温泉,在骊山,与帝都密迩。自秦汉隋唐,入主皆尝游幸,惟玄宗特侈。盖即山建宫,百司庶府皆行各有寓止。自十月往,至岁尽乃还宫。又缘杨妃之故,其奢荡特为章著。大抵宫殿包裹骊山一山,而缭墙周遍其外。观风楼下又有夹城可通禁中。白居易追咎其事,作歌以为后鉴,世喜传诵。然诗多不得其实也。华清宫者,本太宗温泉宫也。天宝六载始名华清。而杨妃入宫以太真得幸,已在三载。则华清未名而妃已先幸。今曰“春寒赐浴华清池”,“始是初承恩幸时”,此已误矣。而又记其款呢则曰:“七月七日长生殿”,华清宫固有长生殿矣,而其地乃斋宿礼神之所,本非寝殿。帝又未尝以七月至骊山,则白歌皆不审也。杜牧诗亦曰: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玄宗亦未尝以六七月幸华清宫。则递进荔枝亦不在幸山时也。按《乐天集》,《长恨歌》不自为叙,以陈鸿所传骊山事为叙。乐天所歌,谓妃得幸在赐浴华清之时,及方士传道妃语,皆本鸿传以为之说也。《歌》之作也,在元和元年冬。盖王质夫用鸿说劝乐天为之。而鸿自言亦谓得之传闻,非《玄宗本纪》所载也,则乐天之误出于陈鸿也。然而事有不可专执故常者。观风殿有复道可以潜通大明,则微行间出亦不必正在十月矣。唐《志》记《荔枝香》曲所起曰:贵妃生日,燕长生殿。南方适进荔枝,因以《荔枝香》为曲,则荔枝熟时亦自可幸骊山也。故予谓不可执守故常也。凡左方所录宫殿方向,《长安志》率取《津阳诗》注为据,《津阳诗》者,郑嵎之所作也。

长春宫

编辑

长春宫在同州朝邑县。《十道志》曰:“周武帝保定五年,宇文护筑。”大业十三年,高祖起义,自河东引兵而西,济河至朝邑,舍于长春宫。殆三数月,休甲养士,仍资永丰仓粟为用。迄后,此宫不废。揆之商周,其殆西毫、偃师之类欤(详见予《书谱》)?武德二年,尝命太宗镇此。

大安宫

编辑

又有大安宫者,高祖以秦王功高,立宅以居之,名洪义宫。至贞观三年,高祖为上皇,徙而居之,改名大安宫,在宫城外西偏。而太子宫中,乃有显德、弘文、丽正等殿,皆在太极宫城之内,故马周致议,以为不伦也。太宗尝猎昆明,献获于大安宫。盖自昆明东归之路也(详见《大明宫》下)。

龙跃宫

编辑

宫在高陵县西十里店,神尧旧宅也。本名通义宫,武德六年名龙跃宫。以通义监为龙跃寺。德宗改为修真观,内有神尧真容。至朱梁,其宫废。

唐宫杂名

编辑

玉华宫

编辑

在坊州宜君县,贞观二十一年造。

九成宫

编辑

在凤翔府麟游县。本隋仁寿宫。文帝以避暑,每岁春往冬还。文帝竟终于此宫。太宗欲以宫奉高祖,高祖恶之,不往。贞观五年,太宗自修缮,以备清暑,改名九成宫(高宗永徽元年改为万年宫)。

仁智宫

编辑

武德七年造,在宜州宜君县。

秦兰池宫

编辑

秦于兰池侧造宫,至唐犹在。太宗出征,高祖至此宫饯之(或云汉宫)。

兴德宫

编辑

在同州冯翊县南。义旗初起,尝驻此。

永安宫

编辑

贞观八年置。在麟游县西。

太清官(紫微宫紫极宫元元皇帝庙)

编辑

开元二十九年,诏两京及诸州各置元元皇帝庙一所,后改为太清宫。东都为紫微宫,诸州各为紫极宫。太清以白石为元元皇帝真像,兖冕之服,当扆南向。玄宗、肃宗真容侍立左右,则皆朱衣朝服。张巡起兵,率吏哭元元皇帝祠者,凡郡皆有紫极宫也。

庆善宫(披香殿)

编辑

本名武功高祖旧第也。在武功县渭水北,太宗诞生于此。贞观六年改庆善宫。上赋诗,吕才被之管弦,名《庆善乐》(有披香殿)。

翠微宫

编辑

武德八年造,名太和,在终南山。贞观二十一年改翠微宫。寝名含风殿。苏文忠诗曰:“植立含风广殿”,用此也。太宗于此宫上仙。杨大年《谈苑》曰: “宫在骊山绝顶,太宗常避暑于此。后为寺,寺亦废。有游者题云:‘翠微寺本翠微宫,楼阁亭台数十重。天子不来僧又去,樵夫时倒一株松。”

鱼藻宫

编辑

禁苑池中有山,山上建鱼藻宫。王建《宫词》曰:“鱼藻宫中锁翠娥,先皇幸处不曾过。而今池底休铺锦,菱角鸡头积渐多。”先皇,德宗也。池底张锦,引水被之,令其光艳透见也。德宗亦已奢矣。故横取厚积,如大盈之类,岂独为供军之用也。若非王建得之内侍,外人安得而知!

十六宅(百孙院)

编辑

在安国寺东(寺在朱雀街东第五街),附苑城为大宅,分处十王,谓庆、忠、棣、鄂、荣、仪、台、颖、永、济也,后盛、寿、陈、丰、常、凉六王又就封入内宅,是为十六宅。后以诸孙成长,又置百孙院。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