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通志 (四库全书本)/全览1

云南通志 全览1 全览2



  题为纂修云南省志成稿谨奉
  表恭
  进者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
  上言
  伏以
  圣治覃敷万国庆车书之会
  帝光远被八方腾奎璧之辉
  采志乘于遐陬遍览民风土俗
  集图书于袐府彚成宝箓瑶函盖功徳既迈帝而超王则著述宜信今而传后永志方舆之胜聿彰远大之模谨辑新编恭呈
  御览窃惟南交昧谷宅平秩于尧封黑水梁州奏随刊于禹贡产里来王景亳濮人大会孟津虽属僻处之边隅久载古来之简䇿迨楚𫏋略地而后汉武置郡以还风气渐开载籍略备书传益部昉自东京记号南中等诸逸史樊绰之属辞纪事李京之问俗辨方皆随渔猎为见闻仅存什一于千百即包刘合撰亦多前后抵牾杨李遗篇未免参差缺略欣逄
  盛世著有成书事既信而足徴词皆典而可则然历年已久增郡亦多治与道同政因俗易凡山川疆域之势经画规制之详必考订之无讹庶参稽之有藉仰惟我
  世宗宪皇帝
  徳合两仪
  智周万物
  声名施及蛮貊存神过化基治平于亿万斯年覆载莫不尊亲异俗殊方颂怀柔者千八百国卉衣椎结之众咸被服乎诗书刀耕火种之乡胥咏歌夫乐利干羽列虞廷之舞梯航绘周室之图
  特沛纶音増修省志是用克期开局因而案部分编次第
  成书参详授梓钦惟我
  皇上
  学本性成
  圣由天纵
  缵丕显丕承之绪仁风披拂咸歌至治馨香迓寖昌寖炽之庥化日舒长共庆太和翔洽当
  圣徳维新之日适滇志告成之时体裁原本于旧函事
  迹博稽夫群论艺文首
  宸翰倬云汉以为章制作纪
  皇谟与日星而并丽列舆图以便观览记经费以谨度支
  通水利以重农功核积贮以裕
  国计略于前志増在今编至于山川赋役人物秩官悉纲举而目从亦门分而类别纪地则蒙蕃交缅壤接六诏之区占星则井鬼参狼野分两迤之域问南方之珍异百昌畅茂宁仅蒟酱橦花遵王路之荡平九折坦夷非复蛇盘頳木安内攘外尤谨
  兵防展土筹边先详建置收轶事于九隆十睑疆戎索于六慰三宣总三十卷朗若列眉举数千里了如指掌既开雕以成帙敬装缮而进
  呈等学识空疏见闻寡陋生逄
  景运喜一道而同风职任总裁敢远稽而近考虽辨而不华质而不俚有愧著作之三长然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勉竭刍荛之一得伏愿
  柔远能迩
  彰往察来
  披图成聚米之观铜柱铁桥巩河山于永固
  展卷仰同文之治碧鸡金马瞻云日于常新乐熙皥而颂升平非徒庆土宇版章之盛沭生成而沾化育咸永为日用饮食之民矣等无任瞻
  天仰
  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
  表恭
  进以
  闻














  云南通志修辑职名
  总裁




  参阅
  提督云南学政翰林院编修原任云南道监察御史吴延熙
  日讲官起居注提督云南学政翰林院侍读加二级  吴应枚监修

  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一级纪录一次陈弘谋

  云南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加三级纪录五次徐嘉宾
  提调


  署理云南分巡迤东道加一级纪录二次王廷琬云南分巡迤西道按察使司副使加二级雷之瑜
  董理
  署 云南府 印务开化府 知府  宫尔劝
  云  南  府    知   府储之盘
  纂修
  翰 林院 庶吉 士原署姚州知州 靖道谟
  分修
  和  曲  州   知  州  徐修仁云  龙  州   知  州  徐本迁
  平彝县知县今署剑川州知州    高为阜原 署 江 川 县 知  县  蒋敩淳署 平   彝  县  知 县 李本漋署 河 阳  县  知  县  蒋 雯原 任 贵州 普 安 州 知 州金 灏原 任 浙 江 遂安县 知县 何其伟原 任 湖 广 黄安县 知县 张 宗临 安  府 儒 学 教 授 夏 冕丽 江 府  儒 学 教 授 万咸燕署 鹤庆 府 儒 学 教 授 赵 淳罗 次 县 儒 学 训 导  李可栻江 南  宣 城 县 生 员 梅瑑成
  校对
  署  富  民 县  知 县 尹祖伊
  学   习    进  士  李作梅元  江 府 儒 学 教 授 杨 薰宜 良 县  儒 学 教 授 程云路易  门   县  举  人 赵正纪寻  甸  州   举  人 余其祥通  海  县   举  人 董继舒姚  安  府   经  历 徐起元监刻
  原  署  江 川 县 知 县蒋敩淳
  学    习   进  士  李作梅姚  安   府  经  历 徐起元












  云南通志凡例
  一旧志成于康熙三十年体裁义例虽已详备但历今四十馀年
  国家重熙累洽制度日新旧志中有宜増入者亦有可兼括者斟酌繁简共成三十卷非敢求异前人总欲期于允当也
  一志必首图旧矣以全省之山川绘于尺幅恐不能条分缕晰毫发无遗憾也图宜系以说郡治之山自何处与省治分支州县治之山自何处与郡治分支郡治与州县治之山有与外省外郡犬牙相入者悉著明之庶就说考图数千里之疆域形势了如指掌矣旧志缺然今为增入
  一旧志有大事考中闲所志不外建置学校田赋兵防诸事若本志不载则原委不清若两处俱载则辞义多复今将考内事迹分别载入诸志中使各从其类以免烦复之失
  一疆域山川编次略异旧例旧以邮传附于疆域关哨津梁附于山川然山川乃天地自然之位置关津则王者慎固封守利用前民之制度人之所为与天之所设不同至于邮传以通达道路与关津一例故周礼掌节一官与司门司关俱掌于司徒而形方氏掌邦国之地域而正其封疆者则隶于司马今以关哨邮传津梁俱移附城池从其类也
  一山川分类原以大小为序故水之类首江次河次海次湖次川次溪次涧次池池之后于诸水以其不过一勺与沼沚相类若今之滇池志称周三百里古以名国实为全省巨浸今泥于池之名列之溪涧之下其支流之称江称河者反居其上于义未安按现修一统志例五岳四渎列山川之前不以类叙亦不论方向滇池应仿此例其馀仍各以类从
  一学校从前志书俱以
  文庙属于祠祀旧志独改列学校今自
  世宗宪皇帝加封
  先圣五代崇儒重道旷古独隆不与社稷山川祠祀并列诚为允协丁祭礼乐前志因总督范承勋缮制始悉行绘图详注第通志原以志一省之事数十年来郡邑课程秩官诸项各有増益纪载繁多文庙礼乐乃天下所同宜从裁减其缮制所自始仍当志之
  一两税之外物土之宜以裕国用皆谓课程为目有四盐法钱法税课厂课旧志附课程于盐法似于纲目未清故今以课程为纲盐法为课程之目
  一赋役课程以综财用之入经费以纪财用之出积贮以备军国缓急之需匪颁有式发敛以时经国之远谟也爰将经费积贮各成一志补前志之所未及焉
  一闸坝堰塘旧附城池然滇省地势山崇水迅土田高仰水之为利者什九害者什一修筑濬导之有方可全利而无害今且设官专理迤东西两监司及州县佐治官各兼管水利诚百世永赖也应以水利另为
  一志
  一太守表率一郡牧令职在亲民
  圣主引见必详为
  训谕诚重其选也前志秩官纪名至监司而止今増入本朝府州县俾姓氏昭然耳目庶后之观者孰贤孰否触目警心实寓劝惩之道
  一使命师命旧附封建志谓其功在边陲与带砺之盟同为不朽故得并列按使命中如常頞唐蒙诸人开道荒徼谕降诸夷谓与带砺同可也若寻常皇华之使与茅土之封并列未免不伦今将使命一条移附秩官之后至师命诸人于师旅考中已经悉见略无遗漏此条竟可不设
  一古者入为卿士出总元戎文徳武功交相为用厥后牧民之长与诘戎之师虽有分途然受官天朝奔走率职其义一也旧志附武秩官于兵防之后似非文武一体之义今改附文秩官后其兵防则附以师旅考庶历代安内攘外之谋穷兵黩武之害俱可考鉴其得失焉
  一凡贤士大夫之生长其地者谓之人物自从祀学校之乡贤外其有宦迹炳著及忠孝文学之士名闻乡里而潜徳幽光尚未获表章者要皆人物之选也今合旧志乡贤孝义隐逸増入忠烈宦迹文学统为人物志
  一方技旧附隐逸然巢父老莱究不可与越人唐举同传改附于仙释非惟见出世之学足以齐名三教即大道之支流馀裔茍精其业皆能有述于世焉
  一各省通志艺文之后列杂异一门亦仿史家纪表志传之外别有载记附录之例但事虽杂然繁陈必各以类从方有条而不紊旧志于蒙段杨赵诸姓之割据青神谷女壁龙金索之幻怪错杂纪载殊无伦次今约略以殊方轶事异迹遗文别为四目庶少有条理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一
  云南通志目录     地理类三都会郡县之属卷一
  图说
  卷二
  星野气候附
  卷三
  山川
  卷四
  建置
  卷五
  疆域形势附
  卷六
  城池关哨邮传津梁附
  卷七
  学校书院义学书籍附
  卷八
  风俗
  卷九
  户口
  卷十
  田赋
  卷十一
  课程
  卷十二
  经费赏恤附
  卷十三
  水利
  卷十四
  积贮
  卷十五
  祠祀寺观附
  卷十六上下
  兵防师旅考附
  卷十七
  封建
  卷十八上  下之一下之二
  秩官一
  秩官二武秩使命公署附
  卷十九
  名宦忠烈附
  卷二十上 中下
  选举一
  选举二武科辟荐附
  卷二十一上下
  人物一
  人物二
  卷二十二
  列女
  卷二十三
  流寓
  卷二十四
  土司种人附
  卷二十五
  仙释方技附
  卷二十六
  古迹冢墓附
  卷二十七
  物产
  卷二十八
  祥异
  卷二十九
  艺文一
  艺文二
  艺文三
  艺文四
  艺文五
  艺文六
  艺文七
  艺文八
  艺文九
  艺文十
  艺文十一
  艺文十二
  艺文十三
  艺文十四
  卷三十
  杂记



  钦定四库全书
  云南通志
  提要
  等谨案云南通志三十卷
  国朝大学士鄂尔泰等监修云南在汉本属益州后为南诏所据至元代始入版籍其有地志则始见于唐然传于今者仅有樊绰之蛮书所纪皆六诏山川历年既久旧迹多湮证之于今相合者十无一二明史艺文志载太祖初平云南诏儒臣考定为志书六十一卷今已散佚他如杨慎之滇程记滇载记诸书掇拾成篇不免挂一漏万谢肇淛所注滇略号为善本然所述止于明代
  本朝康熙三十年始草创通志稍具规模犹多舛略雍正七年鄂尔泰总督云贵奉
  诏纂辑乃属姚州知州靖道谟因旧志増修凡为门三十门为一卷乾隆元年书成后任总督尹继善等具表上之其间视旧志増并不一如图之有说及府州县题名皆补旧志之所无大事考使命师命诸目旧志所有而冗复失当者则删去之又课程原附盐法闸坝堰塘原附城池今皆别自为门纲领粲然视原本颇有较理焉乾隆四十五年十月恭校上
  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
  总 校 官  陆 费 墀








  钦定四库全书
  云南通志卷一
  图说
  首图于志所以见山川形势之全衍说于图所以著支派源流之辨图之与说相因而并重也云南幅贠甚广蛮夷杂居声教所讫罔不率俾
  圣天子坐堂陛之上远烛九有不待考图按籍而万里疆域粲如指掌然王会有图用彰明盛况今畨蒙交缅悉贡悉朝地益以辟民益以多将筹边经远之谟于是焉在爰绘图列说居部之首既以昭我
  国家一统无外之规且为裒时申画者所必详焉志图说
  云南全省图说 云南府图说 曲靖府图说临安府图说  澂江府图说 武定府图说广西府图说  广南府图说 元江府图说开化府图说  镇沅府图说 东川府图说昭通府图说  普洱府图说  大理府图说楚雄府图说  姚安府图说  永昌府图说鹤庆府图说  顺宁府图说  永北府图说丽江府图说  蒙化府图说  景东府图说威远图说   云南诸江发源图














  云   南   全   省   舆   图




















  云南禹贡梁州之域有池周三百里源出邵甸南汇盘龙江西出螳螂川又经富民北去回环倒流故名曰滇其地东至贵州西至金齿北抵蒙畨南界交阯纵横数千里为府二十有三山原起于西藏枯尔坤两江夹持至老君山穹嶐郁嵂为通省众山之祖惟永北一府在金沙江外为其左臂永昌顺宁二府在兰沧江外为其右臂老君东入鹤丽西分大理地据上游有建瓴之势焉正脊中出为定西岭为碧藏山折而北至罗次之玉龙山复折而南至昆阳之铁炉关又东北为屼𱛋山又北为邵甸折而西南为𨹁山纡曲三叠旋转如环乃建省治焉曰楚雄曰姚安曰武定西北之辅车也曰蒙景曰元江曰镇沅西南之藩篱也曰澂江曰临安正南之屏蔽也曰广南曰开化东南之保障也曰曲靖曰广西全省之咽喉也曰昭通曰东川北门之锁钥也金沙江北折而归四川兰沧江南汇而入车里正东之水皆汇八达河入广西正西之水皆归潞江入阿瓦而礼社一江发赵州至蒙化历楚雄而斜界其闲故分为东西两迤此则云南之大较矣若夫霑曲一脉由黔入粤入楚入闽以及江浙诸省虽按籍可稽而在滇言滇未暇侈陈也





  云    南    府    舆    图




















  益州郡建于汉代蒙氏増筑柘东遂为西南要地善阐中庆名号虽更金碧山川古今不易天堑雄封固非他郡可比所辖州县自楚雄府之金桥山而东高处白华山脊则罗次是白华南指九峰层累如拍府治之肩则富民是禄丰发自羊溪易门为其下委安宁凤岭之分支也昆阳铁炉之别脉也晋宁来自关岭宜良出于罗藏呈贡自七甸回关嵩明由梁山北折星罗碁布环拱昆明屹然一巨镇也至于经涂九轨城隅九雉通邑大都四方所视其取威也重矣哉

















  曲    靖    府    舆    图




















  曲靖旧属兴古入滇道所必经自木容山至分秦岭起胜峯山府治在焉所辖六州二县马龙自负金西分陆凉从木容南下霑益来自花山寻甸另为一派松韶关分支并出一由炎方抵宣威一由凉水至平彝一由分水入罗平四达交通全滇门户白石潇湘功山果马之闲沐西平傅颍川南征遗迹犹可考而知也




  临    安    府    舆    图




















  临安幅员最广所领四州四县五长官司其原皆发自新兴之蒙习山一出老鲁关初分嶍峨县再经铁冶所北枕晴山南临泸水建府治焉阿迷其尽脉也一出夹雄山甸苴关折为宁州一出曲陀关连开二县曰河西曰通海皆远隔曲江环绕府治之北一过亚泥河渡龟枢经行最远由玉屏山北开石屏府治之西南也一自焕文山东出右拱纳楼左开蒙自府治之东南也左能诸司又在礼社江外另与元江共脉总其大概山多地广接壤南交为边徼之雄封焉

















  澂    江    府    舆     图




















  澂江在省会东南幅员初不甚广自铁炉关东至关岭起舞凤山其麓即府治也仙湖在其左星云环其右江川县发于叠翠山逆折而至西之新兴又东而铁池河外隔有路南地虽简僻亦号名疆扼临安之咽喉作省城之唇齿






  武    定    府    舆    图











kao








  武定在省治西北右龙川江左普渡河延袤五百馀里所属二州一县同出九盘山自虚仁驿至望城关为元谋县又自白华山经勒品甸起狮子山则附府之和曲也狮山东北为三台山为杉松营折入禄劝州治撒甸一支又分自三台过幸邱山而与东川接界荒崖斗绝密箐深林前明二凤叠讧夷俗素称难驯我
  朝添设同知弹压抚绥绸缪无遗䇿矣



  广    西    府    舆    图




















  广西府原出曲靖松韶关自白水驿至废越州南入府境为奇鹤为九华建府治焉东由英武山历恩荣岭为师宗州西由龟山经撒普哨为弥勒州至邱北诸山隔在八逹河外号为险远竹园村小江口交广通衢实滇省东南之门户也






  广    南    府    舆    图




















  广南发于蒙自目则山连冈叠嶂不可胜纪南出过旧维摩州之五嶆东入府境起花架袪丕诸山土富州治在焉北出阿纪汛红石岩府脉之所经木王莲花诸山之闲则府治是板郎速部连峰际天科岩马迹层崖叠峙西洋作池宝月为关一人守险万夫坐废侬智高所由窜伏也前明富州交阯构衅连兵而密迩山城无由洊及岂非有险足恃乎第山多遐阻交广皆通皈朝道路尤为要害云


















  元    江    府    舆    图




















  元江府自
  本朝顺治十六年改土设流遂为边隅要地其山起于楚雄府𥔲嘉废县礼社江界其左阿墨江界其右哀牢山其正脊之南来者由因远至自乐山建为府治连峰倚天一江中泻地多炎瘴所领新平一县又居礼社江之左控扼鲁奎至他郎甸索闲自为风气数十年来习俗渐革户有诗书行与大郡争长矣



  开    化    府    舆    图




















  开化本临安三长官司地
  本朝康熙六年新设流官置大镇所以控安南制土夷也其地发脉蒙自县之东山迤𨓦东出至府境之秀石山折而北西华三十六峯叠翠层岚拱翼府治兼以九牛六诏环峙于后二台八戛左右纷列而盘龙河水回绕曲抱洵属边徼奥区往者沙普构衅恃为三窟自开设以来萑苻无警则控制之道得也



  镇    沅    府    舆    图




















  镇沅府自元时内附久列版图其山脉来自景东至府境之马容山即其麓建府治焉把边江绕其左兰沧江环其右乐板山为普洱之分支波弄山乃威远之的脉恩乐县又在把边江左另与元江同派倚山作郡傍水为居习俗素号醇朴近者改土设流酌其因革规制一新矣





  东    川    府    舆    图




















  东川发脉于寻甸月狐山经凉水井至府境之波罗箐左蔓海而右以濯建为府治金沙牛栏两江环绕近接霑寻屹为会城要地前此远属四川且委之禄氏承袭寻仇构衅百年未有宁宇
  本朝设流以来复改隶滇南非若成都之鞭长不及其顽梗不悛者既苗薅而发栉之休养生息巍然为滇北藩蔽矣




  昭    通    府    舆    图




















  昭通古窦地甸发脉于曲靖之宣威州北入贵州威宁州过牛街子经得胜坡入府境至二木那建府治焉右循牛栏江畔经鲁甸至九莲峰为永善县治左自角魁河以东重山复岭为镇雄州治向者属于四川东接水西西通会理川黔交界闲久为诸夷盘踞自改隶滇省平定土夷以后疆以周索锡之嘉名遂成乐土矣




  普    洱    府    舆    图




















  普洱自
  本朝康熙三年改隶元江始移通判分守雍正七年建府置兵遂为极边重镇其地出于镇沅乌连山把边江界其左九龙江界其右玉屏与太乙诸山环拱耸峙府治在焉思茅处其高偏十二板纳咸资控制攸乐又远在极南密迩车里且东西与老挝阿瓦接壤虽多瘴疠实称厄塞向时弃之徼外使千里幅员坐成榛莽今则置郡而分守之戒休董威
  国家声教讫于无方揆之禹迹宏远矣

















  大    理    府    舆    图




















  大理西迤名区所辖四州三县自鹤庆观音山西过黑水河至罢谷为浪穹县至云龙山为邓川州南入上关苍山十九峯横列如屏蒙氏据作西都即今之府治是已其东为宾川州稍南为云南县俱自梁王山发脉赵州在下关外别从定西岭分支云龙州西隔漾濞江又来自丽江之旧兰州而另为一脉者也鹤丽在其上游永昌为其后户东控楚姚南连蒙景怒江洱海之险水目昆弥之峻表里山河西南之重镇也


















  楚    雄    府    舆    图




















  楚雄西迤之咽喉也地居滇省之中治居冈脊之上所辖二州三县及附近之琅黑二井山脉来自赵州之定西岭过姚安之普淜入府境一折为九台为府治之镇山再折为碧藏入南安州又过乌龙岭置广通县惟镇南州别从英武南出定远县又自镇南东分宝应山琅井之原也真武洞之绝顶峰黑井之主也龙川江出其北礼社江经其南东通省会西连大理姚安北作屏藩元江承其下委虽曰一线通衢实挈全省枢要


















  姚    安    府    舆    图




















  姚安古髳濮地山与镇南定远同祖自普淜北折至大哨分支经普昌关一由老虎哨至龟祥山建为府治一由仙景山出黎武为大姚县白井即在境内泡江右界龙川左环金沙横绕其北崇山修谷广野平畴形势最为雄险汉设弄栋青蛉唐置姚州都督武侯渡泸取道于兹地利可知矣





  永    昌    府    舆    图




















  永昌在澜沧江外山自怒夷中南来经行数百里起甘松开虎嶂栖贤诸山建府治置重镇焉永平在兰沧江内远出旧兰州而与云龙同脉腾越在潞江龙川江外又自野人地界经滇滩关起巃嵸过干峩山而逆入者也吐畨野人遥连西北三宣六慰错处西南独以东面接壤大理顺宁乃控制边陲之重地明之中叶筑八关以固疆圉犹不免时有侵轶今则
  皇威遐畅鸮集泮林咸怀我好音矣


















  鹤    庆    府    舆    图




















  鹤庆之地与丽江犬牙相入丽江居滇南上游鹤庆之维西鲁甸又居丽江之上游故丽江汉薮老君诸山皆自鲁甸来而鹤庆府治之覆釡山与剑川州治之金华山又皆自丽江老君山来者也惟中甸居府治之北境远在金沙江外实为鹤丽之藩篱曩者弃为瓯脱门户尚虞其孤今则穷荒稽服故地来归巴塘拖枝闲设城置戍不惟居重可以御轻而疆圉式廓拟之九有有截何以加哉



  顺    宁    府    舆    图




















  顺宁庆甸旧疆也其山初与永昌共脉自永昌之石㵎分支过哀牢至府境起九楼经乐平至凤山建为府治云州自泮山东分右甸从明山南发永镇关分水岭又自右甸分支而讫于孟定者也谿谷阻深雄关峻峙外藉诸猛为藩篱内以蒙永作屏蔽亦边方厄塞之区





  永    北    府    舆    图




















  永北在金沙江外其地发于蒙番大雪山经旧永宁历废蒗蕖循观音河至海𦝫铺折为府治三面临江千峯绕郭北拒蒙番东阻蛮部掎角鹤庆作大理之藩篱引控诸司为姚安之屏蔽添置重镇永固封疆边筹备矣






  丽    江    府    舆    图




















  丽江古越巂属地发脉于老君山东过石鼓经阿喜汛至象岭之麓建府治焉
  本朝雍正元年设流官筑城池为极边重地黄山西环吴烈东峙漾工襟带西南金沙绕其东北坵塘作鹤庆之咽喉石门实吐番之要路元世祖革囊济江取道于此我
  朝天威远播中甸复归
  庙谋所及坤维奠焉固不徒夸形势也



  蒙    化    府    舆    图




















  蒙化为细奴逻耕牧地幅员甚狭
  本朝雍正八年裁楚雄定边县隶之始加式廓焉其山起于定西岭至甸头东分由伏虎山入盟石为府治西为天耳山过巃𭖂则景东诸府之原也阳江绕其西北灵应雄于东南虽僻在叶榆下流而四山环拱形势险固





  景    东    府    舆    图




















  景东为南诏银生旧地其原出于蒙化之天耳山入府境为蒙乐山绵亘三百馀里府治建于其麓鹤笼北拱锦屏南开兰沧右环把边左界幅贠虽不甚广而形胜最为完密据镇沅之上游扼鲁魁之吭臂






  威     远     舆      图




















  威远旧为土州
  本朝始改设流官同知于旧州北百二十里之抱母井用建治所兼筦盐䇲之利其山脉来自镇沅之波弄山杉木江自恩乐迤𨓦而南环抱治前宝谷江源自景东流绕治右而兰沧一江界其西北会境内诸水南注于九龙据普洱之上游作镇沅之南蔽焉磊钟白马诸山嵯峩𫶇𡺼猓僰杂居江外密箐重崕接连阿瓦自设流以来翦其鲸鲵就我疆索渐辟蚕丛矣


















  云  南  诸  江   发  源   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云南通志卷二
  星野附气候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固已而学士大夫每难言之岂非以人道迩天道远非所知耶滇之星野诸家聚讼纷纷自唐一行井鬼之论与班氏符而何承天郭守敬刘基皆守之亦可谓定论矣天下事非有确知灼见而偶据传闻遂生异说岂往圣郭公夏五之意乎兹于躔度分杪悉依前志所载至于气候寒煖则因地势为移易可考而知也因附书焉志星野





  井宿步天歌
  井 八星近列河中静一星名钺井边安两河各三南北正天樽三星井上头樽上横列五诸侯侯上北河西积水欲觅积薪东畔是钺下四星名水府水府东边四星序四渎横列南河里南河下头是军市军市圑圆十三星中有一个野鸡精孙子丈人市下列各立两星从东说阙邱两个南河东邱下一狼光蒙茸左畔九个弯弧弓一矢拟射顽狼胸有个老人南极中春秋出入夀无穷
  鬼宿步天歌
  鬼 四星册方似木柜中央白者积尸气鬼上四星是爟位天狗七星鬼下是外厨六闲柳星次天社六个弧东倚社东一星是天纪
  井鬼躔度考
  东井八星舆鬼四星南方朱鸟七宿之首与目也按古历法井宿赤道三十三度三十一分黄道三十一度三分鬼宿赤道二度二十分黄道二度二十一分
  本朝历度井宿三十一度鬼宿五度皆属未宫汉天文志起井十六度唐志起井十二度晋志与费直皆同唐志蔡邕起井十度明起井九度一十八分四十一杪
  本朝起井初度盖以赤道分天之中亘古不易黄道为日月五星之常道不能不因岁差而变易也论分野者惟以赤道为准井鬼之星于分为秦于野为雍梁二州为巨蟹宫为鹑首未宫井宿则雨水昏中鬼宿则春分昏中
  北极出度考
  云南北极出地二十二度四时之日皆出卯入酉其间微分初刻正刻耳与京师出寅入戌出辰入申之不同者以京师北极出地四十度强故也
  云南表景度分
  春分四度五十一分 夏至十九分
  秋分与春分同 冬至十二度十三分
  井宿昏旦考鬼宿同
  六月旦在卯       七月旦在辰
  八月旦在巳       九月旦在午
  十月旦在未       十一月旦在申
  十二月旦在酉      十一月昏在卯
  十二月昏在辰      正月昏在巳
  二月昏在午       三月昏在未
  四月昏在申       五月昏在酉
  星野考辨
  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所封之域其后星经散亡惟汉地理志载分野始详而郑康成十二次之分大率因之晋天文志云班固取三统历以十二次配十二野及费直周易分野蔡邕月令章句后魏太史令陈卓定群国所入宿度固已详言之矣而旧志载滇分野杂引星经卒无定论其曰太白主益州盖太白秦分神主华岳华山属少阴万物由此而化生故金星位焉又少昊为白帝治西岳上应井鬼之精下镇秦之分野故天官书曰秦之疆也候在太白太白主秦晋巴蜀羌髳诸国梁雍以西之地皆属焉是太白主益州之说盖通秦蜀而言非専为滇言之也又曰北斗第二星主益州星经以五亥夜候北斗第二星乙亥为汉中丁亥为永昌己亥为巴郡牂牁辛亥为广陵癸亥为犍为观象玩占曰北斗一星主秦二星主楚三星主梁四星主吴五星主赵六星主燕七星主齐则北斗第二星非専主益州分野明矣司马迁曰觜觿参益州东井舆鬼雍州班固则曰秦地东井舆鬼之分其界尽于西南牂牁越巂益州固去迁未远若以史迁之言为然不当辄有异同而唐志亦曰东井舆鬼鹑首也西南尽犍为越巂益州之地东至牂牁则滇之当主井鬼已有确据而志滇者犹以迤东为觜参迤西为井鬼得非袭乎星经之说而未考乎分野之实耶夫分野之定起于井鬼唐一行以山河两戒论星野谓南河北河分夹东井为天之阙门主关梁所以界天之南北也故北河曰北戒为北戌衡星南河曰南戒为南戌权星两戒之间七曜之中道出焉春分昏中两河当于午位就此时之中星观之井在赤道之北黄道经其内恰值嵩高之上以是知天之高者惟北辰而井与北极最近地之高者惟昆仑而秦蜀滇与昆仑为近故定分野者必以此为准矣又天汉经井自井而向西北参觜次之毕昴次之娄胃奎璧室又次之此由西北而渐下之大略也自井而向东南南河次之舆鬼弧矢次之柳星张翼轸又次之此由东南而渐下之大略也故天官家以黄河内外水之归东海者为北河以长江内外水之归南海者为南河因水势南北分合为星野南北所主此又自天汉而断之也夫南河北河两星列井南北于此求之秦在西北则黄道所经之井即秦分野蜀在秦西南则近参之井即蜀分野滇又在蜀之南则近鬼之井即滇分野是滇在井鬼之间明矣且天狼弧矢在井鬼南主南夷之地占南夷者必于狼则志滇分野者亦必于井鬼此又象之可据者也虽天道渺茫非可臆测而以云汉与地势揆之亦概可识矣世有甘石当必辨之又考四川成都井鬼分野入参一度顺庆参井松潘叠溪觜参东川属参今东川改隶云南则以南诏次鹑首之位推之滇之迤东连参入井迤西则连井入鬼







  气候
  云南全省
  滇南地列坤隅得土冲气省会之区地势开阔四时协序气候尤和环拱之澂武楚姚诸郡无祁寒溽暑大略相同两迤迢隔寒热各殊北鄙风高故丽江大寒有长年不消之雪南维地下故元江大热有一岁两获之禾普洱镇沅时有炎蒸瘴疠鹤庆永北亦多飞雪严霜至迤东之曲靖东川昭通较省会为寒开化临安广南广西较省会为热迤西之顺宁蒙化景东则微热大理永昌则微寒虽有不齐非甚悬绝谚云四时多似夏一雨便成冬可因是以知其概云
  云南府
  冈峦环绕川泽渟泓沟渎通流原田广衍风虽高而不烈节虽变而长温所属州县约略皆同
  曲靖府
  土旷风多霜繁雾重气候微寒榖宜晚稻
  临安府
  四序恒温不裘不葛至河底沿江则炎热如蒸夏秋有瘴虽属郡治气候大殊
  澂江府
  地邻省会土厚川平气候温和无大寒暑
  武定府
  气候之和差类首郡惟所属元谋县炎热有瘴与府顿殊
  广西府
  山旷多风气燠少雪花木长茂禾黍并登
  广南府
  地少雪霜山多岚雾三时瘴疠至冬始消气候颇类元江
  元江府
  地多瘴疠沿江炎热虽届隆冬犹如春月离城高处即觉微凉一郡之中气候顿别地宜耕种一岁再收
  开化府
  春夏多炎隆冬无雪较元江差觉平和
  镇沅府
  初春即热隆冬不寒山岚瘴疠亦时有之
  东川府
  四序寒而多风夏月积雨即类初冬至碧谷坝小江可可江边则又大热有瘴
  昭通府
  风气之寒较甚东川灌溉不乏流泉而种植最防霜霰榖宜晚稻多艺荍麰
  普洱府
  地处炎荒山多溽暑雪霜罕见岚瘴时侵
  大理府
  苍山积雪盛夏难消洱海长风春冬更烈地高气凉近郡皆然惟宾川弥渡则势就平夷烟村稠密炎热倍甚物产较多
  楚雄府
  山高野旷土厚风和四气同功最宜谷麦惟西北微寒东南微热又稍异焉
  姚安府
  四气和平寒暄不极云开日暖雨过风凉然土气瘠薄六榖之馀不滋他产
  永昌府
  山川旷远原隰宽平气候温和土宜禾稻至风高雨凉与大理无异
  鹤庆府
  山高多雪气肃风寒一雨即冬盛夏无暑厥土稍薄物产无多
  顺宁府
  寒燠不齐沿江多热平壤则和水温土厚五榖易成所属云州则地气炎蒸时有岚瘴
  永北府
  壤接吐番地高风冷三冬多雪盛夏始温顺州永宁气候略似
  丽江府
  地近吐番多寒少热夏犹积雪不产禾稻颇有边塞之气
  蒙化府
  土厚风和霜雪少侵种植易茂但泉源不广灌溉难周糓惟荍麰易熟
  景东府
  地僻林深气颇温燠霜雪希有草木不凋





  云南通志卷二



  钦定四库全书
  云南通志卷三
  山川
  周礼职方氏载九州之域必记名山大川以疆界逓更山川不易也滇处梁州境内位列坤维遥作神京藩卫山如点苍绛云水则金沙兰沧回薄日月荡沃云霞盖宇宙磅礴浑沦之气盘结于边隅以壮中原之关轴者
  国家道化丕隆怀柔礼备车书万里海岳效灵梯航阻绝之境咸耀于光明生当
  盛世者登临俯仰之馀恍然见徳业之崇峻化泽之宏深直与雪岭沧江共流峙于无穷也已志山川
  云南府
  昆明县附郭 五华山在城中由螺峰叠𪩘而下端丽尊严诸山朝拱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总督范承勲建拜云亭于上为习仪祝圣之所雍正五年总督鄂尔泰又加扩充丹雘六年十月二十九日恭值万夀令节文武官民正肃
  嵩呼忽睹五色卿云祥光璀灿历辰巳午三时十一月朔日复现万目瞻仰称为盛事祖遍山在五华山左上建大徳寺中有双塔俗名双塔寺螺峰山在五华山后有岩曰盘坤曰补陀危峦曲磴旋转如螺总督范承勲建亭于上题曰衲霞下有幽谷潮音二洞金马山在城东十里山如覆盂相传阿育王季子至徳呼马于此俗名呼马山有金马祠又传山有金马隐现故名抹葱山在城东二十里一名扶葱山万徳山在城南十里赤甲壁山在城西十里俗名石鼻山玉案山在城西二十里又名列和蒙山其顶方平高出众山状类石枰故俗名碁盘山下有菩提泉进耳山在城西二十五里三峰并峙一名笔架山碧鸡山在城西三十里迤西通衢昔传有凤鸣于上土人呼为碧鸡故名下临滇池苍崖百寻绿陂千顷月映澄波云横绝顶省会大观也又汉书宣帝时方士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祭而致遣王褒入蜀求之注云金形似马碧形似鸡褒有移金马碧鸡神文见艺文志高峣山在碧鸡山南明杨慎寓此旧有祠毁总督范承勲建碧峣书院太华山在碧鸡山西南峭壁嶙峋苍崖雄峙其麓为太平山其左为华亭山皆名胜也罗汉山在太华山西南巉崖绝壁下俯滇池其上夷险相埓联绵幽奥相传为梁王避暑处大鼔浪山 小鼔浪山俱在罗汉山西南为渔舟栖泊之所又南五里为观音山孤峰突兀宛如文笔银锭山在城西北五里由𨹁山来折入商山为省治聚仙山在城西北三十里黑林堡上有洞旧名西华石乳嵌结状若芙蓉俯瞰川原烟云万状总督范承勲题曰五色芝房三华山在聚仙山北五里巃嵸回合石磴盘旋有寺名妙高𨹁山在城北二十里俗名蛇山丹崖翠壁蜿蜒而来鸾停鹄立省会主山也下有清泉名莲花池浴之可去风疾文殊山在城北二十里有寺有泉皆名文殊龙泉山在城东北二十里一名太极山峭蒨萦纡仙灵窟宅上有真人宫下即黑龙潭也松华山在龙泉山东北十里联络十二峰极嶙峋深秀之奇鸣凤山在城东北二十里旧名鹦鹉明巡抚陈用宾易今名且称其山光灵异景物葳蕤九龙奔朝双凤翔舞皆实录也上有太和宫诸胜富民县 洞口山在城东南三里有洞前后相通水从中出会安宁河灵芝山在城西南二里旧名赤晟化山元初建寺辟基得灵芝五本故名卧云山在城西五里峰列如屏上有白塔鲁卧山在城西十里一名鲁和山蒙课卧山在城西十里今名无怯和山颠卧山在城西北十里一名颠和山名胜志称县有三卧谓颠卧鲁卧蒙课卧也卧译为和九峰山在城西北二十里奇峰九出层峦叠翠为县治主山黄弄山在城北十五里小石岭在城南中有诸葛洞相传武侯南征置营于此一名诸葛营飞翠岩在城西五里邑令张钥建醒心亭于上河上洞在城西十里内宽平爽垲石有如钟鼓鸟兽形者昔传高僧住锡于此宜良县 雉山在城内正南一名南门山明嘉靖七年有彩雉双飞故名县之雄山也三台山在城东五里三峰耸翠朝拱县治龙山在三台山后层峦高耸双峰挺秀环县治焉客争容山在城东十里旧名黎摩挹高出云表为县镇山云泉山在城东南二十里峭壁清流林木苍翠为邑中胜景涌金山在城西南二十里前有汤池上建火龙寺云台山在城西南五十里四山环绕烟云凝结岩泉山在城西五里连峰叠嶂翠积层崖石涌清泉名曰漱玉世传内有金蝉隐现水井山在城西十里旧名观音其南曰岩泉笮箐山在城西四十里蓬莱山在城北十里一名晒袍山明万历间知县罗任建塔于上北乐山在城北二十里旧名播雄又名宝洪赤江环绕雄踞治北象鼻岭在城西北十里俗名老大坡山高路险赴省通衢七孔坡在城西北四十里峭壁嵳峩石磴层叠达省要路红石岩在城南四十里峰高千仞两岸壁立一县之水从此泄入铁池河仙人洞在城南十五里射鸡村山畔内有石龙马等像相传有仙人往来时闻洞中有声罗次县 玉龙山在城东五里涧底涌泉势若喷玉崛𡽀山在城东十五里一名穹荡又名青山为县主山峰峦高耸山云出没土人以卜阴晴九成山在城南二十五里一名九涌山奇峰壁立九涧飞流为学宫之面山金凤山在城西五里其形如凤俗呼金字山百华山在城北二十五里山顶与和曲分界春时山花遍岭色如云锦子望母山有二一在城西五十里一在城东北四十里蛮名苴么崱褒山译云子望母山以两山相对而名分水岭在城东十里二水分流北入金沙南归礼社九岳坪在城东南三十里九岭相连赴省孔道晋宁州 梅溪山在城东三里有龙马迹相传晋太元中宁州刺史费统见龙马于此印山在梅溪山下左有唐仙岭相传唐时有仙飞升于此万松山在城东五里一名盘龙山元时建寺题曰万松古刹五龙山在城东南五里下有龙湫五一名小石屏山光长山在城南十里俗名小梁王山北瞰滇池山腹空洞扣之有钟鼓声金砂山在城西五里山产砂石色如流金其顶坦平相传梁王演武于上号为金沙武库望鹤山在城西五里昔有鹤巢其上故名呈贡县 军营山在城东里许传为诸葛武侯驻兵处纱帽山在城东十里上有明骠骑将军沐详墓月角山在城东三十五里上有石城周遭縁曲径入石门石柱俨若天造山下出泉名莲花池罗藏山在城东五十里巉嵓𨺗绝上有池名饮马又有元梁王屯兵寨俗名梁王山海宝山在城东南五十里孤峰特起俯临滇池有石光明润泽故名海宝龙翔山在城南里许兔在城南十五里万福山在城北县治建其下又名三台山俯瞰滇池风帆云影错落目中安宁州 太极山在城内危石如屏文类古琴断漆双株梅树倚石而生圭山在城内俗名白华山其形如圭龙宝山在城东二里山势起伏如龙前有小邱如缀珠状洛阳山在城东十里峰峦峭立昔段氏镌罗汉像于石壁上有禹碑彩凤山在城南一十五里峰峦秀拔俨如凤羽白鹤山在城南三十里旧三泊县西南二十里相传有鹤巢其上故名光熠山在旧县西南三十里其上有小城云龙山在旧县西北十五里一名天马双峰屹立巅云聚散可验阴晴葱蒙卧山在旧县北三十里上有汉人故城及唐王仁求碑罗青山在城西二里山下出泉味甘而冽岈𡽀山在城西北五里州治主山也山出煎盐水又产仙茅花葱山在城西北十里一名龙山其北为凤城山建曹溪寺有优昙花岱晟山在城北十五里一名坎山又名笔架山禄丰县西山在城西三里上建学宫三次和山在城西五里苍翠如屏鳌头山
  在城西十里峰峦突起环抱邑治南平山在城西十五里三面险绝南峰稍平故名象头山在城北十里其形如象五台山在城北五十里连峰叠嶂积翠层岚姚陵山在城东北三十里旧名骥琮笼蛮语呼城曰笼孤峰挺秀为县镇山其巅有泉古寨存焉昆阳州宝应山在城东南十里金龟山在城南十五里状若伏龟群流环绕松竹蓊翳上有飞阁月山在城西州治建其下形如半月三山环拱俗称三星伴月州主山也凤仪山在城西三里山形如凤俯视滇海如在镜中金屏山在城西四里云蒸霞蔚凤翥鸾𬸣为州屏障长松山在城西五里螺峰双髻松竹交森上有灵泉香卉为州名胜珊蒙果山在城西十里三峰秀列石头山在城西三十里下有翻水洞水泉滭沸深不可测望州山在城北十里回盻州治仙卧山在城东北十里一名白鸟山三元峰在城南十五里三峰并秀上干青云易门县 龟山在城内其形似龟依麓为城民居环绕其下鼓山在城东十里林木幽深奇花掩映旗山在城东十馀里峰峦峻秀形如列帜黎崖山在城南五十里一名马头山明巡抚邹应龙斩马誓蛮于上故又名斩马山禄益山在城西一百里绵亘高迥上有閟依土城昔为鄯阐边戍之所智勇山在城北里许一名娘当山形如覆釜下临县城登龙山在城东北十三里元武洞在城南斩马山之后窅然一窍入数武别有天光石上溜纹有如幢如节如将军者土人增饰为关帝像生气凛然内宏敞可容数百人旁列石钟鼓击之噌𠴈有声龙口洞在城西五里杨慎游此有诗嵩明州 黄龙山在城内山势层叠状若盘龙州治主山一名蛇山秀嵩山在城东三十里俗名摇铃山高插霄汉上有洗甲池昔孟获立寨于此明洪武时吴云尽节处南一峰曰小秀嵩敕雺山在城东四十里相传蒙世隆征乌蒙得四女归至此山四女遥望故乡徘徊吁叹忽山巅雾起结为三峰蛮谓三为欶雾为雺故名山形嵂崒南望滇土诸山悉归指顾杨林山在城东南二十五里旧杨林县群峰错列山麓立石其状如羊屼𱛋山在旧县西南十里广百馀里西连呈贡东接宜良绝顶有石如马首远近祷祀以毡𲁄裹之一名乌纳山土人呼马首为乌纳故名凤谿山在城南十里山下有泉水喷如珠明知州唐阶设嵩高营于上遗址尚存竹雄山在城南三十里横亘如屏灵云山在城西五里林木阴森双泉泻碧登花山在城西五十里一名抹摐山野花满山攒簇如锦土人呼为聚八仙花游人每登赏焉东葛勒山在城西北三十里高出众山太华滇池朗然在目弥雄山在城北二十里苍崖叠出蔚然深秀一名弥秀罗锦山在城东北十五里俗名凤岭丹崖峭壁文如罗锦
  昆明县附郭 滇池在城南一名昆明池周三百馀里汇盘龙江黄龙潭诸水史称源广末狭有似倒流故曰滇一说凡水皆东此独徂西而下也九龙池在城内五华山右俗名菜海昔名柳营为沐氏之别业雍正六年总督鄂尔泰奉旨建御龙寺于北岸绿水河在城内祖遍山南由城东入滇池盘龙江在城东门外源出邵甸凡九十九泉合流入滇池详见水利金棱河在城东十里一名金汁河堤上旧植黄花故名详见水利宝象河在城南二十里源出上板桥分泻至官渡入于滇池详见水利澄清河在城西青草湖内七八月间横流汎涨此水独清海源河在城西二十里聚仙山下即海源洞一名鸳鸯池流入青草湖内详见水利银棱河在城北十里一名银汁河旧时堤上多白花故名详见水利西湖即滇池上流一名积波池俗名青草湖荇藻长青兰桡竞泛中产衣钵莲花内有近华浦为滇名胜龙湫在城东三十里板桥驿山皆奇石石窦中两湫叠出一名观音塘龙淙在城西二十里旧名白龙泉总督范承勲易今名有龙淙石崖听瀑楼墨雨庵一草亭宛转溪石香桥颠丈卧石小巫峡小龙湫诸胜瀑布泉在城西二十里宝珠寺后崖高数丈泻珠溅玉声彻里许三龙泉一在城西勒甸村一在城北门外商山其在罗汉山者产金线鱼一名金鱼泉寒泉有二一在城西高峣里一在城北上庄村涌泉出城北𨹁山涌泉寺中一泓清洁流为曲池黄龙潭在城东六十里为马料河之源黑龙潭在城北三十里其水深黝有鱼二种各不相杂祷雨辄应横山水洞在城西三十里详见水利清侯井在城内布政司署中昔高智昇领鄯阐牧建宅得泉因号清侯阐侯井在城内土人取以染红鲜明异于他水一名茜红井石井在城内旗纛庙中味与吴井同美吴井在城东三里菊花村其水独重味甘冽汲而贮之日久不变胭脂巷井在城南门外作酒甚佳富民县 大河在城东十里一名安宁河源出滇池经安宁入县达禄劝州为普渡河入金沙江清水河在城北八里源出罗次县经太平桥东入大河夷扎郎水在城东南五里一名大营河流入大河农纳水在城北五十里源出武定界北流入大河龙泉在城南五里俗传有龙怪立祠祀之红莲沼在城东南五里旧有荷花今为觉江寺号龙池祷而辄应宜良县 大池江在城东五里源出霑益州经陆凉南流入县至红石崖名铁池河大赤江在城北五里源出杨林花鱼潭东入大池江大城江在城北十里源出旧阳宗经汤池入水井坡出江头村东注大池江黑泥河在城南五十里详见水利汤池在城西南三十五里详见水利九龙池在城西岩泉山后详见水利白龙潭在城西七里广仅尺馀水涌如沸大龙洞在城东南十五里详见水利罗次县 北城河在城东二里源出穹荡山由东绕西回环如带金水河在城西八里发源九涌山自南流北复折而南入禄丰星宿江沙摩溪在城西自富民境流入县界南达禄丰县为大溪黑箐龙潭在城西四十里其潭深邃多云雾祷雨辄应晋宁州盘龙河在城东南一里许出山涧中经梅溪山归大坝河大坝河在城东南二里
  许源自河阳之关索岭经石碑村北合大堡河大堡河在城南五十里源自新兴经永宁郷四通桥西注滇池金沙草湖在城西五里金沙村周回十馀里即滇池滨也自牛恋乡至河泊所水中有石路为滇池分界仙泉在城南五十里大堡庄后水流山峡四时清凉黑白龙潭在城南六十里两潭相望合流入大堡河呈贡县 洛龙河在城东十里源出黒白二龙潭马料河在城北五里源从板桥驿流入县界寒泉在城南三十里旧归化县界寒气侵骨浴之可疗热病灵源泉在城西南一十五里交七浦在城东六十里广二百馀亩安宁州 沙河在城东南二里源发清水关流入螳螂川资利河在城南二十五里旧三泊县南与望洋鸣蚁二河萦抱县治为三泊溪旧县得名以此螳螂川在城东关外水中有洲形类螳螂故名源出滇池经富民县北去石淙在螳螂川中有石如砥柱水触有声琤琮成韵碧玉泉在城北十里泉出崖穴清洁香温澄彻见底石皆深碧如玉明杨慎题为天下第一汤圣水泉在城北十五里曹溪寺左其水一日三潮又名海眼泉龙泉在曹溪寺右水势喷溅莹洁如珠又号沸珠泉本朝康熙间总督范承勲题禄丰县 星宿江在城西门外一名大河其源有二一出罗次九涌山一出和曲百花山由县境合流入易门为九渡河南河在城南十里会众水入大河东河在城北五里源出罗次分水岭至县入星宿江大溪在城东三十里自罗次来经县南入易门界昆阳州 渠滥江在城东五里北入滇池东湖在城东徴元阁前俗名草海莲藻交铺桃柳掩映渔舟贾舶络绎其中北有梁王玉带堤海口在城北三十五里海门村滇池之水从此流入螳螂川古龙泉在城西二里三洞泉在城北三十里平定乡石洞凡三皆清洁毫发可鉴万户井在城内循礼坊易门县 易江在城东十五里自罗衣岛入绿汁江为城东襟带绿汁江在城西六十里由九渡河经南安州界至县南入礼社江九渡河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自禄丰星宿江流至县界即绿汁江上流大龙泉在城西五里一名普济龙潭水自石洞流出小龙泉在城西北三里乌龙潭有二一在城东十里一在城西六十里其水深黝产嘉鱼取之则风雷频作祷雨立应嵩明州 盘龙江在城西北五十里自邵甸界流入昆明池龙巨河在城东十里一名龙济溪源出寻甸州果马山经州境流入嘉利泽对龙河在城西南四十里两泉对出合入嘉利泽邵甸河在城西六十里源有二皆出寻甸州梁王山西北一自牧羊村历核桃村一自屈泽屯至高仓合流入盘龙江嘉利泽在城东南二十五里一名杨林泽众水交汇周百馀里流入寻甸州为牛栏江响水在城西三十里飞湍瀑流声闻数十里牧羊水在城西五十里详见水利罗锦泉在城东十里罗锦村天池泉在城东南二十五里杨林城内广可数亩蓄水便民
  曲靖府
  南宁县附郭 青龙山在城东二十里一名朗目山又名黄榜山其色苍翠远望如屏紫溪山在城东三十里明初越州蛮阿资叛沐春讨之至紫溪山败其党直抵龙窝擒之即此莲花山在城东南三十里与真峰山对峙汤池山在城南二十里明洪武中征越州沐英驻师于此分秦山在城西南十里即石宝山四望平原孤峰特立藤萝石壁鸟道萦回相传武侯南征与诸蛮会盟于此负金山在城西南十五里石多青黑色可琢为砚真峰山在城西南二十里怪石嵌空林峦秀丽山半有弥陀崖后有普贤洞胜峰山在城西二里一名妙高山嶙峋耸拔为群峰望明洪武中西平侯沐英胜达里麻于此翠峰山在城西北三十里为府城屏障龙华山在城北二十里阿幢河源出此观音岩在城南二十五里临潇湘河岩石陡绝有洞可容数百人霑益州 伯蒙山在城东南二十里高出众山之上堆涌山在城东南一百里延亘二百馀里峰峦突如涌出故名凤凰山在城西二十里龙华山在城北二十五里有龙华古刹炎方山在城北六十里有炎方驿黎山在城北八十里林木蓊蔚远望苍然北山在城东北五里上有古寺一名象山罗山在城东北九十里上有龙湫花山洞在城北一百里为交河之源陆凉州 邱雄山在城东七里上有方池水无盈缩其碧如玉石门山在城东南四十里石笋森列其状如门凤雏山在城南三十里群山碨磊形如雏凤相依终南山在城南三十里东南险厄月岈山在城南三十五里形如偃月景极幽僻部封山在城西四十里佳木蔚然旧芳华县之名本此木容山在城西北二十五里野竹虬松苍秀可挹满戍山在城北二十里高出群峰林木苍郁马龙州 龙鼎山在城东十里其形如鼎故名连云山在城东南十五里一名松子山木容箐山在城东南六十里下有木容箐水流注潇湘江罗犴侯山在城西境唐白水蛮冦边赵孝祖败之于此中和山在城西四十里发于屼𱛋中峰突兀左右层峦环列状若旗鼓上有仙人洞玉龙潭多罗山在城北八里与伯刻山连高峰插汉宛如天柱州之望山也伯刻山在城北十里罗平州 瑞霞山在城东五十里山后有泉喷薄林麓映日如霞上建白云庵淑龙山在城东七十里四面险绝上宽平可容千家罗庄山在城东南六十里为林木之薮五台山在城南五里钟山在城南二十里端严峻峭形如覆钟楼阁山在城南二十里为学宫屏障白蜡山在城西南十三里为州境望山磨盘山在城西北一里平地突起州境尽归望中上建飞阁下有清泉八部山在城西北八十里高二百馀丈禄布山在城北八十里高百馀丈绵亘百里寻甸州哇山在城东十里一名落龙雄山峻若剑峰土人筑寨于巅名曰安乐城龙头山在城东四十里梁王山在城南七十里与嵩明接界岩蜂山在城南七十里山多蜂房土人采之名曰岩蜜蜂冈山在城南七十里可郎村上有水塘多产龟来凤山在城西南三十里上有古刹下出温泉落耳山在城西南七十里山下有泉四时不竭杨磨山在城西南七十五里又名关索岭上有武侯祠三棱山在城西南二百里一名九龙山登其巅可望武定上有九十九泉隐毒山在城西八里山无岚瘴乡人夏月避暑其上勇克山在城西八里林壑幽邃积雪不消俗呼为雪山下有流泉为傥俸溪卧云山在城西十里上有溪流飞泻铺练拖蓝为州胜景果马山在城西六十里下有流泉名果马溪洗马山在城西八十里传土人曾据是山攻者谓其无水土人乃扬米花作洗马状遂不敢偪故名米花洗马山玉屏山在城西北五里为州主山珀珰山在城北十里下有泉穿山流入螳螂河功山在城北五十里入东川要口俗讹作空山金鞍山在城北八十里五华山在城北二百里有古洞流泉月狐山在城东北八里一名凤梧山传宋时有狐拜月于此久而仙去怒勒峰在城西北百里外乞曲里东为东川阿汪界有水一泓俗呼为海多鱼利土人赖之额吾峰在乞曲里上有清水塘下有温泉两峰之间向有诸夷窟宅那多峰在乞曲里上有大石寨界接东川牌头洞在城东三十里洞中石笋多类鸟兽之形法吐洞在城西卧云山洞口有石床石几土人燃炬入行可十里所见多怪状惧不复入仙人洞在城北五里其洞幽深奇辟万状白龙洞在城北五里一名涌珠洞平彝县 峦冈山在城东八里山势崔嵬诸峰皆可俯视龙马山在城南二十五里高十五里三峰峙立中峰独出为一县之望祖慕山在城南一百三十里旧亦佐县东南五里夷谓山之尊者为祖慕俗讹为宗孟山旱感山在旧县东十五里祷雨辄应矣层山在旧县西三里山有清泉居人皆汲饮之夷语水谓矣因名落蒙山在城西里许一名故城寨元初建罗山县于此定南山在城西十里明沐英驻兵于此垒址尚存蒙洞山在城西北五里下有洪源洞宣威岭在城东十五里滇黔交界迎送之尽境有亭曰万里亭明景泰中巡按御史洪弼立坊其上曰滇南胜境黔旅至此觉山平天阔东望则箐雾嶂云天限二方也扬威岭在城西七里山险箐狭中多毒蛇清溪洞在城西三里许一名三台洞洞口广延数丈内有平台石乳下滴成柱石床石几俱备入里许旁有石缝仅容一人盘曲而升堂奥天然土人云入十馀里可通紫泉洞然幽秘杳冥鲜有至者紫泉洞在青溪洞后有台高数层水势曲折可以流觞桂花洞在城北十里崖穴幽深洞外有老桂花时香满山谷宣威州 石龙山在城东七里一名东山滇黔交界险阻要塞西麓有石蜿蜒如龙昔土官安边与乌撒构兵设营于此吴山在城东北五十里地名平川一峰突兀怪石峥嵘土人尝避兵其上城址犹存翠屏岩在城北一百三十里可渡河北峭壁千寻草树蒙茸天然屏障三台洞在城西七十馀里洞内石乳嶙峋备诸物像
  南宁县附郭 潇湘江在城南关外一里许源出马龙州绕胜蜂山入境与霑益北来诸水会于城东北达陆凉经罗平为南盘江白石江在城北五里明西平侯沐英胜达里麻于此南河在城东二十里众水所汇下达陆凉阿幢河在城北二十里一名腊溪源出龙华山与交水河汇流双河在城北三十里东海子在城东五里广袤五十馀里每夏秋霖雨汪洋浩淼曲阳巨观龙泉在城南十里温泉在城西南分秦山下珍珠泉在城北门外水色澄澈有泡如珠累累浮于水面霑益州 沙河在城东五里南流会交河文河在城东十五里自花山洞发源经州东北会腊溪水南流入潇湘江腊溪河在城西十里出凤凰山东流与交河会陆凉州 东湖在城东三十里夏秋水泛极目汪洋中埏泽在城东南七十里许潇湘江诸水至是汇而为泽州境十八泉与南涧诸水皆注之南涧在城南二里由东南注于中埏泽马龙州 响水河在城东二十五里源出石间潺湲有声东流与潇湘水会东河在城南二里一名潇湘河西河在城西北五里一名九曲河灵泉在城东连云山顶旧有僧建寺于上因山高无水晨夕拜祷乃得兹泉大龙井在城东三里小龙井在城南三里凉水井在城南五里味甘而冽罗平州 以则江在城东北六十里八达河在城东南九十里源自霑益花山洞南经南宁为潇湘江又南至陆凉汇为中埏泽折而西至宜良为大赤江旧阳宗县明湖之水西来注之折而南经路南河阳为铁池河星云抚仙湖诸水西来注之又南至宁州会婆兮江又南过弥勒州巴盘江水东来注之又南过阿迷州泸江乐蒙河诸水西南来注之折而东北入广西府为盘江东过师宗州为混水江又东入州界邱北清水江之水南来注之州东北块泽河诸水北来注之为八达河经粤西西林县入于右江鲁泥河在城南旋绕城外大渡河在城西南二里块泽河在城东北六十里自旧亦佐县流入州境会以则江大渡河诸水入八达河太液湖在城北半里筑堤聚水周三里喜旧溪在城北十里发源陆凉入州绕白蜡山后流入盘江寻甸州 牛栏江在城东十里自嵩明嘉利泽来由南而北入宣威为车翁江宁革江在城西南一百六十里流入昆明界归龙河在城南三里螳螂河在城北五里源出白龙洞俗名兔儿河车湖在城西三十里一名清水海四面皆山其水澄碧中产嘉鱼冷水塘在城东五里俗名矣部乌泉发源七里桥下流为洗马河分二派入车翁江平彝县 小黄河在城南旧亦佐县东百步即黄泥河四时水色常黄蒲织河在旧县东南九十里中生九节蒲屈曲回环盘绕水内块泽河在旧县南十五里发源白水驿下入罗平州界会以则江大渡河诸水入八达河十里河在城西南二里下合块泽河水入罗平州界多罗海在城西十三里广六七里遇霈雨则泛溢汪汪若海滇人见陂泽即名海故云鲤鱼潭在清溪洞上天欲雨则浊晴则清双碧潭在城东一里古城潭在城西一里古城寨下宣威州 勺诺江在城东三十里东南流入北盘江车翁江在城西一百六十里一名车洪江即牛栏江下流北入东川昭通界北盘江在城北一百二十里源出贵州威宁州东南流经州界又东南经贵州安南县又东合于南盘江可渡河在城北一百三十里与威宁接壤滇黔交界为川陜入滇要路木冬河在城东北一百五十里即拖长江与可渡河交会入盘江鸦扒箐水在城西南三十五里流入车翁江
  临安府
  建水州附郭 石岩山在城东十五里一名蒙山山麓有洞名岩洞异龙湖泸江象冲诸河水流入其中复流出达阿迷州界其洞有三又称阎洞迁客关闳所辟也一曰水云石乳倒垂千形万态一曰南明上有两窍阳光射入见石床丹灶一曰万象石灯悬崖隐隐闻风雷声号为㽛町三洞捧印山在城东二十里山巅有石如印玉笋山在城东三十里双峰屹立俗名羊耳山矣和坡山在城东南六十里沙寨村高千馀丈林壑之美宛如画图乐荣山在城南三里其土香美僰人作饼食之象山在城南五里连云山在城南二十里四时常有云气焕文山在城南四十里学宫向之三峰秀拔本名判文山明学使赵维垣易今名峰口山在城南二百馀里阿邦里峰拥山在城南三百馀里溪处乡四面高耸多怪石奇崖马鞍山在城西南五里猛屏山在城西南五十里纳楼司界内纳楼山在纳楼司南六十里通曲山在纳楼司西南八里观音山在城西南二百里一峰峭拔人不能上天气清朗望之直插云霄左能山在城西南三百里左能乡黑冲山在城西四十里云暗树深人迹罕至火焰山在城西北十里上有硫磺气孪疾者卧其上辄愈晴山在城北三十五里一名北岭山势嵯峨与焕文相峙郡治之主山也狮子山在城北八十里野马川石门山在城北百里曲江箐口凿石为门险隘可守翠屏山在城东北五里云龙山在城东北八十里绵亘高峻林木蓊蘙上有古刹清幽绝俗一名回龙山三尖山在城东北八十里一名三台山旧有梁王城羊肠一线为众山之最芭蕉岭在城南二百里纳楼司界内与交阯接壤风洞在纳楼司东二十里四时风自洞出人不可近又有鱼洞在司东南六十里每春产虾色红而肥长五寸俗呼山虾羚羊洞在城西南六十里纳楼司界内高耸处有羚羊飞石崚嶒人不可到世传有仙居之石屏州 菜玉山在城东二十里奇峰特立下临异冰海门山在城东四十里壁立异龙湖口一名海东山五龙山在城东南十五里一线浮入湖中劈分五爪山水相涵有九曲之胜帽盒山在城南二里朝拱学宫火龙山在城南五里山势蜿蜒可爱玉屏山在城南二十里山势耸峙宛若屏障砚山在城南三十里尖峰插天产文石可作砚锺秀山在城南四十里孤峰特出秀色可餐捷报山在锺秀山右七峰叠出势若奔马云台山在城南八十里下临大江山半石结虹桥望之若云西山在城西二里形如覆釜州治之主山也莲花山在城西三里麓有莲花池故名拱极山在城西十里山下出泉甚冽神童山在城西三十里六谷冲之上宝山在城西三十里形如圆珠又名朝君山笔架山在城西三十里耸拔秀丽宛然笔架秀山在笔架山后峰峦秀拔上有碧莲台五华山在城西七十里五峰秀出天表州治之祖山也乾阳山在城东北五里高百馀丈绵亘二十馀里上有乾阳仙洞镜湖洞在城东二十里有石床石楼诸胜壁开一窍瞰龙湖如镜阿迷州 东山在城东二十五里州镇山也旧名乌冲山每晨有白云环腰恍如玉带其西有禄丰山二山相连环抱州治伏仙山在东山下水城山在城东一百里垒石巉崖下有渚泽环绕如城雷公山在城东南五十里旧名买吾山明巡抚邹应龙东征雷忽撃贼于此改今名歪头山在城东南一百五十里高千馀丈偏峰突兀与开化接壤冰泉山在城南五里翠屏峭壁水流环绕上多奇花古木南洞山在城南十五里峰嶂巃嵸茑萝森郁西山在城西三里一名充山高千馀丈蓬和山在城西北一百八十里一名乐丰山与乌冲禄丰虽异处然皆形连势接阧峻险阻觉朗山在城北十五里火山在城北三十里火伏土中有火处上即裂以竹投之辄灼狮云山在城北三十里形如狮踞林木葱蒨泉石清幽交冈在城南其地东西绵亘与交趾分界通灵洞在城东南十五里中有水泉以火烛洞中有声如雷一名南洞传声洞在城西南二十五里洞口有石如卷席状人以气嘘之如吹角声燕子洞在城西南五十里泸江水由此出春燕巢其中观音洞在城西六十里洞中有石如观音像宁州 万松山在城东五里一名阳来山苍松怪石下临爪水为州名胜阳暮山在城东十里夕阳返照紫气横空中有龙洞幽奇瑰异不可穷测故又名龙洞山玉泉山在城东五十里上有云涛庵木角甸山在城东一百三十里登楼山在城东南二十里高千丈袤百馀里一名文峰山恩永山在城南六里有泉流归爪水文笔山在城南十里山产兰蕙华盖山在城北一里为州主山吕公山在城北二十里杞湖之东上有海潮寺马耳山在城北三十里双峰插天宛如马耳故名碧玉山在城北五十里高百馀丈绵亘三十馀里上有古庙崖畔一石如钟又名石钟崖锦屏山在城北六十里一名五老峰分水岭在城北四十里巅岩在城东北十里茶部冲村下有溪流两岩相对一水飞泻通海县 白马山在城东二里与黄龙山对峙为邑左辅伏虎山在城东五里形若伏虎富春山在城东十里元董文彦故里东华山在城东十五里有龙泉寺泉自佛座下流出直达杞湖秀山在城南一里一名螺峰层峦耸翠左黄龙右白马俯瞰城郭邑之主山诸葛山在城南二里相传诸葛武侯驻兵于此黄龙山在城西二里蜿蜒而来为邑右翼西华山在城西三里峰峦耸特为秀山枕藉梅山在城北三里临杞湖滨挂榜山在城北三十里杞湖之外绵亘六七十里遥与学宫对翔凤山在城东北五里一名凫山临杞湖滨灵宝山在城东北九里一名草羊山鼍山在城东北十里有落水洞洞石累结若金鱼螃蟹状笔架山在城东北五十里三峰峻出为秀山之宾仙人坡在城东南二十里每晨有白沙印巨人迹扫去明晨复见河西县 碌溪山在城东五里一名杞麓山三面皆水通海湖源出此螺髻山在城南十里峰峦叠翠顶若螺髻上有石塔翠云山在城南十五里普应山在城西五里山自螺髻来蜿蜒横亘为邑后嶂佛光山在城西十里山形圆秀古城山在城西五十里群山四合此独居中苍崖石壁林壑幽深琉璃山在城北里许一名三台山旭日掩映灿若琉璃慈䕃山在城北七里其状若屏曲陀山在城北三十里山势宏敞林木茂蔚元人立关其上夹雄山在城北十里巍峨雄壮为宁州通海诸山之祖嶍峨县 龙山在城东南二里山麓有泉长流不竭巽峰山在城东南五里上建二塔为文笔桂峰山在城南二里与龙山相连多生丛桂平顶山在城西南一里登临凭眺县治朗然在目翠屏山在城西二里峰列如屏障帽盒山在城西十里五凤山在城西六十里五峰联耸轩翔如凤萃秀山在城北三里环拥县治嶍山在城东北二里后为峨山高耸绵亘广数十里县以此名旗鼓山在城东北三里宛如旗鼓邃岩在城西二百二十里深邃幽阔三元洞在城西十五里两山并峙东西二门高十馀丈洞分三层可容数百人一水贯穿奇石瑰丽筇川洞在城西百里外有石门水自洞中涌出蒙自县 东山在城东七里遇旱祷雨辄应云龙山在城东二十里上多洞窟羡裒山在城东九十里中有三池泉流不竭麒麟山在城西南三十里目则山即汉语讹为蒙自者也在城西三十里横列二十馀峰百里外举目则见上有故县城下临巴甸翠微山在城西四十里多产翠微花鹦鹉山有二一在城西五十里一在城北七十里白云山在城西八十里四时多云雾龙华山在城西北二里传昔有兰若居其上地涌灵泉今失其址象鼻山在城西北二十里耳锣山在城东北二十里县无水源每春夏苦旱一闻山鸣则风雨骤至奇木岭在城西六十里往府要路旧设土兵哨守今裁建水州附郭 泸江在城南二里名大河源自石屏异龙湖东流会象冲塌冲河水名三河入阎洞出阿迷南为乐荣河入盘江礼社江在城南一百五十里源出大理府赵州之白崖流经蒙化府废定边县会阳江之水为定边河又东南经南安州废𥔲嘉县入旧新化州界合摩沙勒江又历元江府东南入府南界为礼社江经纳楼茶甸司为河底江历亏容司为亏容江经瓦渣乡为藤条江过蒙自为梨花江东南流入交趾曲江在城东北九十里源出新兴州由嶍峨经河西石屏流入府境下合宁州婆兮江东入于盘江塌冲河在城南二里一名中河源出松子园流入阎洞象冲河在城南三里一名小河源出黑龙潭流入阎洞白沙河在城北一里源出小关山过石桥会于泸水俗呼窑沟青云桥河在城北十馀里由马家冲合南庄河入泸江赛公河在城北二十里由冷水沟经南庄历马军营入于阎洞草湖在城南十里与西湖相连广二十馀里西湖在城西南十五里建水池在城内广五亩今湮塞过半元史地理志称建水城夏秋溪水涨溢如海蛮谓海为恵大为(⿰历刂)故以恵(⿰历刂)名城即指此水也碧如拖蓝居民环处混沌泉在城东门外水清味冽居民资以造纸有本泉在城东南一里溥博泉在城西门外半里俗名大版井水清洁味亦甘冽渊泉在城西门外一里俗呼小版井圣母泉在城西北二里左有圣母祠温泉有五一在城东八十里阿六寨一在城南一百里龙刹一在城西北四十里香林寺山下又名杨公泉一在城西北九十里曲江一在城北七十里石子坡水皆无硫磺气浴之可疗病白龙潭在城北十五里冷水沟在城东北四十里龙井在城东十三里回回村相传元旦日水上潮有金鱼二人见之吉玉洁井在城东南城下味甘冽色如玉石屏州 五塘沟河在城南五十里流入元江旷野河在城北四十里出芦子沟会异龙湖水为泸江源百花垅河在城北五十里西流经鲁奎山出小河底复环州西南与五塘沟合流入礼社江俗名矣落河龙车河在城北八十里流入嶍峨合流江异龙湖在城东有九曲三岛小岛曰孟继龙一名马阪垅旧建浮石庵今废中岛曰小末束一名小水城大岛曰和龙一名大瑞城四面皆巨浸周一百五十里流入府境为泸江宝秀湖在城西三十里袤二十馀里流入异龙湖草湖在城西宝秀山后阿花寨前广十里流归百花垅河老海子在城东南三十里广十里新海子在老海子右广七里月池在城北五里形如偃月池水四时不涸白龙潭在城南砚山上大小龙井在城东三十里阿迷州 盘江在城北二十五里上流泸江乐荣河诸水至州界合流名盘江入广西府界清水河在城南自南洞出环抱州城乐荣河在城西五里源发泸江自石屏异龙湖经建水流入州界会于盘江龙洞泉在城南十五里流入乐荣河火井在城东北三十里部沼村其水溢出于田常有烟气投以竹木则燃夜则有光宁州 婆兮江在城东六十里汇曲江诸水会于婆兮甸入盘江浣江在城南三里源自州北青龙潭流出高河在城东备乐乡山巅外窿中洼周二百馀步不涸不溢昔有人盗水灌田风雷迅作龙川在城东北五十里莲池在城北十里其形如镜水无溢涸中多芰荷爪水在城南浣江之水流自北恩永山之水流自西南角转而东南又有丁矣冲之水流自东湾环而南俱会于茶部冲形如爪字流入婆兮江海眼泉在城南六里恩永山麓自石洞中涌出一名恩永河七犀潭在城东七十里婆兮乡一名大龙潭周围八十馀丈青龙潭在城北流泉𣸣涌为浣江之源通井在城南水清洁虽旱不涸通海县 通海湖在城北三里一名杞麓湖源自河西县东注为湖周一百五十里相传昔水涝不通有僧于东北石笋丛中以杖穿穴泄其水故名白马溪在城东一里白马山入通海湖洗钵池在城南一里秀山坳僧畔富洗钵于此故名味甘美饮之令人肥白一名畔富泉仙人井在城东南二十里仙人坡下河西县 大河在城南十里碌碌河在城西六十里源自新兴州合诸流成河经县界入曲江炼庄河在城北百里东渠河在城东北三十里自水磨村北流经县南入通海普应溪在城北关外九龙泉在城西南十里邑人祷雨处嶍峨县 分界江在城南二百里江外为新化南安界丁癸江在城西二百五十里源自禄丰三泊其水深阔汹涌合流江在城东北一里一曰大河自旧新化州流至城北一曰小河自石屏龙车河流至城南合流入曲江亚泥河在城西一百二十里为丁癸江下流入新平界戛洒河在城西三百二十里源出南安州流入丁癸江蒙自县梨花江在城东南一百四十里自元江经纳楼司至县流入交趾倘甸河在城西北
  七十里发源木马冲流入梨花江南湖在城南门外广数里水涸则为平坝长桥海在城西北三十里西溪在城西南六十里落龙泉在城东八里自洞中流出温泉一在城东南五里一在倘甸法果泉在城南十五里华泉在城西北二里相传泉有灵物岁旱祷之即雨莲花滩在城南一百二十里乱石横撑江流急泻冬春石露俨若菡蓞
  澂江府
  河阳县附郭 金莲山在城东三里一名绣球山又名龟山高圆平正众山环拱夕阳晚照灿若金莲昔之府治学校皆建其上重珠山在城东五里一名倚铎山凝重圆秀下有漱玉泉旸浦山在城东五里起伏蜿蜒崖阿环翠有冬青树岁寒益茂阙摩山在城东五里山多崖穴玲珑幽秀上有华藏寺云龙山在城东六里相传诸葛武侯与蛮盟于此隆夀山在城东十里夀山乡与云龙连麓天马山在城东南十里峰峦起伏势若天马赦文山在城东南十里抚仙湖口山形方正宛若函书马鞍山在城西南十里两峰并起石骨崚嶒中有石洞云溪山在城西南十五里自八仙岩奔腾而下断续起伏势若群马赴涧旁有溪流龙爬山在城西南十五里相传昔有龙斗于此其山崩塌如爪爬之迹故名又山左为锦标山官涧山在城西南二十里南峰山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山势磅礴群峰列峙迥出诸山之表其右臂山如鱼跃名跃鲤山玉笋山在城西南三十里旧名涌拔山孤峰突秀状若玉笋左为诰轴山碧峰排列如展诰然玉几山在城西五里盘龙冈侧形如玉几左为官洞山虎山在城西七里叠障连峰雄如虎踞点苍山在城西十五里与晋宁接壤峰峦峭拔点于苍穹故名石幢山在城西北五里松冈郁翠颇为幽胜罗藏山在城西北十里高五百馀丈叠𪩘重冈五峰屏列陟其巅数百里山川了然在目元末梁王瓦尔密走罗藏山立砦以守即此故又名梁王山玉印山在城西北二十里旧名罗伽那自罗藏山右臂连延而西其巅石壁巑岏远望之如斗如印故名南有泉流而为溪舞凤山在城北一里自罗藏中支逶迤而来形如凤首览辉左右支垅环抱势同展翼明隆庆间知府徐可久于其麓迁建府治郡之镇山也塔浮山在城北五里高峰突起形如雁塔将军山在城北八里山势雄峙玗札山在城北二十里自宝鼎山逶迤起伏势如群马奔腾山峡有泉四出会为大溪锺秀山在城东北八里山极高峻下有三春池望资山在城东北十五里通路南宜良为府治门戸碌碕山在城东北二十里苍崖层叠下有庄镜泉又名涟漪泉其水清澈宝鼎山在城东北二十里俗名支锅石三峰鼎峙玗札溪发源于此石屏山在城东北之四十里旧阳宗县东一里品禄山在旧县东二里形如品字立马山在旧县东三十里沙甸乡碁枰山在旧县东南三里夹浦山在旧县西十里弥勒石溪及冷塘二水合流其下觉卜山在旧县西十五里即罗藏山分支险峻陡绝登其巅则昆明山川朗然在目朝阳山在旧县西十五里化石祖山在旧县西北七里其南有泉流为曰角溪又名芭蕉河东北入明湖仙迹山在旧县西北三十五里高二百馀丈腹有洞石笋悬溜颇称灵异宝珠山在旧县东北五里后倚石壁前瞰明湖高二百五十馀丈上有龙泉寺贵人峰在城西南玉笋山后群峰拱揖俨若贵人蟠龙冈在城西五里自隆额岭东分而下蜿蜒顿伏状若蟠龙陆赫岭在城东七里自罗藏山来巍然高秀宜良路南道经其下象鼻岭在城东南十里一名回龙山山势直接抚仙湖滨宛若长鼻之吸湖水故名隆额岭在城西南十八里山形高秀丰正如额然剑岭在城西罗藏山之南山势隆直如剑关索岭在城西北二十里入省大道山势险峻设有三关哨松岭在旧阳宗县东二里旧有群松郁翠天风振飒如奏笙簧宾旸岭在旧县南五里罗藏分支层峦插云日出先照故名竹园坡在城西北十里长亘十馀里平衍多竹长坡在城北七里金鸡岩在城东五里华藏寺右壁形似鸡旧传每有鸣声米价腾涌乡人恶之撃去其首红石岩在城东二十里铁池河边层岩壁立高百馀丈八仙岩在城西南十五里自隆额岭而南诸峰罗立错峙如八仙然洑水洞在城东北旧阳宗县东炒甸界纳泉潭诸水伏流入明湖江川县 东山在城东五里海瀛山在城东十五里一名孤山特起抚仙湖中四壁如削蟠坤山在城东南十里顶有石洞乡民祷雨焉覆盆山在城西南三十里山多螺甲形如覆缶龙凤山在城西三里崇冈叠阜为邑镇山西山在城西十里峰峦起伏多怪石流泉绿龙山在城西北二十里林木苍翠下有阿化泉六部溪屈颡颠山在城北十五里一名叠翠山上有泉三派分流西入滇池东入抚仙湖南入星云湖万松山在城东北三十里𬓛带湖山邑中名胜关索岭在城北二十五里临安孔道旧有土巡检防守千峰耸屹一径盘纡与府城西北关岭相距百里冈脊连亘同称要隘新兴州 连珠山在城东五里一名五星山五峰络绎左右映带灵照山在城东十里旭日东升光照林麓白塔山在城东二十里峰峦峭拔万山环拱元时建有白塔钟山在城东南八里形若覆钟为州治祖山笔架山在城南十二里三峰相连形如笔架元梁王屯田其下又名梁王山东山在城南三十四里玉湖之东形如半壁其坳有龙泉博螺山在城南一百里其山高耸上接云霄真武山在城西南二十里形如龟蛇盘绕俗名蛇山凤凰山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双峰秀出两龙下垂状如威凤腾空密罗山在城西南三十里山深箐密下有密罗河高楼山在城西七十里一名光山中平如案诸峰罗列左右大棋山在城西北十五里奇梨山之南中平如掌有若棋枰奇梨山在城西北十七里林木茂蔚下有泉涌为九龙池水槽山在城西北五十里圆峰数叠宿雾迷濛洛伽山在城北四十二里刺桐关西悬崖峭壁石洞谽谺蒙习山在城北七十里劈分三脉为临开各郡之祖山其顶与晋宁州分界罗么山在城东北二十五里一名龙马山下有白龙潭流而成溪石岩山在城东北二十六里与龙马山相连山左有白龙泉流为九曲入于玉溪其山巉岩嶙峋上有石洞石峰桤木岭在城西三十里岭甚峻旧多桤木下有清水河流入大溪路南州 鹿阜山在城内一名鹿母山午山在城东二十里一名九蟠山又名印山札龙山在城东八十里峰峦峻耸遮日山在城东南十五里山势峭拔夕阳掩映一名些亦山紫玉山在城南里许州治之向山也横亘数里环拱作案香花山在城南二十五里多黑石极光润宝源山在城南五十里泰来山在城南八十里三峰屏列龙宝山在城南八十里竹子山在城西南三十里山高千仞周百馀里有蜡烛香炉诸峰环绕拱向狮子山在城西六里山形似狮蹲坐照镜山在城西北二里前有池如镜阿怒山在城北二十里下有龙潭木龙山在城北七十里山顶有泉休柔山在城东北十五里今名九盘山下有泉流为休柔溪入盘江龟山在城东北八十里穹窿绵亘俯瞰交广昔土酋秦氏居之石林在城东三十五里怪石阴森嵌结玲珑下有伏流深远莫测昔人冬夜见石上有李一株结实鲜红次早寻之不复见俗呼李子箐芝云洞在城北二十里洞口石似芝与云故名初入空敞可容百人再入四壁垂乳扣之有钟鼓声又石枰石床石田奇怪不可名状
  河阳县附郭 铁池河在城东三十里自陆凉宜良流至路南铁池铺因以名河受抚仙湖水流入宁州大冲河在城东北旧阳宗县南五里汇溪涧诸水下流入于明湖陇邱冲河在旧县西北十二里发源陇邱冲流入明湖抚仙湖在城南十里一名罗伽湖周三百馀里东南属宁州西属江川西南受星云湖水汪洋澄澈泄入铁池河明湖在旧阳宗县北一里一名逸休湖周七十馀里水色深碧境内溪河泉涧诸水汇此下流由汤池东绕宜良入铁池河东谷溪在城东六里水出东谷之麓绕旧治南入抚仙湖土人以此卜岁消则丰长即歉立马溪在城南三十里发源玉印山之南经东关与剑岭溪水合流绕竹园坡西南入于西𬒈大溪石涧溪在城西南十里出虎山两峡间北流入西𬒈溪罗藏溪在城西十里源出罗藏山入抚仙湖玗札溪在城东北二十里自宝鼎山发源经玗札山南入抚仙湖七江溪在城东北四十里自九村发源流入铁池河弥勒石溪在城东北旧阳宗县西五里源出罗藏山西麓合众涧流出弥勒石口会于锦溪锦溪在旧县西五里源出罗藏山北麓会众流而成溪日角溪在旧县西北八里一名芭蕉河发源觉卜山伏入天生桥山腹复出为溪青水涧在城西云溪山左官涧山右合流绕蟠龙冈西南入西𬒈溪三春池在城东七里钟秀山麓一名龙女池冷然泉在城东阙摩山之阿味甘冽又金鸡岩下有玉冽泉味甘色莹北坡泉在城东三里一名东浦矣旧泉在城东南十里有泉穴三处西𬒈泉在城西七里一名西浦双泉并出左清而右浊合流纳诸山溪注抚仙湖濯缨泉在城东北旧县西一里夹浦山麓自石罅喷出上有龙洞七古泉在旧县西北七里源出麦田流经北斗村入于明湖黑龙潭在城东十五里其水渟泓深黝旱时祷雨其处江川县 下河在城西十里分中河之流经旧城南入星云湖中河在城西十里源出阿花冲南入星云湖上河在城北十五里源出关索岭南入星云湖星云湖在城南十里周八十馀里东由海门小河入抚仙湖两湖相通中有界鱼石星云之大头鱼抚仙之䆲䆡鱼两不相越阿件溪在城西北即阿花冲源出屈颡巅山之南流入星云湖双井温泉在城西南十里两水皆温流入星云湖冷泉在城西七里白龙潭在城北十里中有巨石一人揺之则动众人摇则不动新兴州 密罗河在城西南三十里源出密罗山流入大溪大溪河在城西北五里一名玉溪河受诸溪之水下入曲江详见水利罗木箐河在城东北二十里详见水利玉湖在城南旧研和县之西南二里涂潦既尽镜水浮空佳景也九龙池在城西北二十里又北十里有莲花池下流俱入于大溪双林泉在城东北二十里双林寺中有五色鱼路南州 巴盘江在城东南郭外发源黑白龙潭屈曲盘旋流入盘江形类巴字故名又云濛川铁池河在城西三十里自宜良流入州境下入宁州兴宁溪在城东二里绕城西南会铁池河流入盘江休柔溪在城东三十里源出休柔山南流入盘江叠水在城西南三十里岩高千仞瀑布飞流声如霹雳黑龙泉在城东八里温泉在城西北五十里民和乡其水温和有硫磺气
  武定府
  和曲州附郭 五峰山在城东三里一名五凤山五峰攒列环拱郡治白塔山在五峰山东上有支云塔二龙山在城东十里有凤氏亭台遗址天马山在城南二十里笔架山在城南二十里连珠耸翠为学宫案山白华山在城南四十里狮子山在城西八里高千馀仞山石𢧵𡾲伏如狮形绝顶平阔上有石城清池中藏深谷可容万人明建文从亡诸臣遗迹在焉马鞍山在狮子山北𫗦哇山在城西二十五里山势险隘有瀑布千馀丈注成池每岁暮春夷民沐浴于此三台山在城西北八里高百馀仞叠嶂如三台明隆庆初凤继祖叛筑寨于此猗朵山在城西北二十里有泉下流为南甸河雄轴龙山在城西北八十里高联云汉翠积层峦登临胜境佐邱山在城北十里山中平坦有潭广五亩水无盈涸名洗马池一流为勒溪洟一流为东溪洟夀胚胎洞在城西北四十里深十馀丈石笋森列奇异不可名状武陵洞在城北八十里甲甸西洞深叵测内有流泉其西为石塔洞景亦幽胜元谋县 茶房山在城东二十里即马头山之巅也高数百馀丈远眺大姚定远诸峰又为滇蜀往来大路山高乏水县人建茶亭于上以济行人故以茶房名山五簋山在城西十五里山下有温泉石穴二处皆宽五十馀丈可憩百人长山在城西北五十里绵亘数十里周围多石壁下临大河上有吾必奎寨故址竹沙雄山在城西北二百里高出群山上多竹木吾梁山在城北三十里孤峰耸拔邑中胜地盘龙山在城北七十里连亘逶迤势若盘龙火焰山在城北一百二十里高可三十里峰回路转陡绝﨑岖雷应山在城东北五十里壁立万仞顶有古刹翠微深奥老树参天住雄山在城东北五十里一名环州山山虽隶州而山峰山面实环列于县之东北与雷应山相倚禄劝州 玉峰山在城北二十里山势嵯峨林木丛密法块山在城北五十里四面削立惟东南一径可容单骑其旁为裒阿龙山哇匿歪山在法块山西山巅宽平可居万户幸邱山在城北二百里四面陡绝顶上宽平可容万家昔为罗婺寨上有天生城綘云露山在城东北二百里俗名乌蒙山与东川接界上有十二峰雄拔陡绝盘旋七十里八九月间积雪莹然北临金沙江为诸山之冠蒙氏僭封东岳撒甸 撒拥山在治东北五十里群山之中最为高峻
  和曲州附郭 金沙江在城北三百八十里源出吐番达赖喇嘛东北牛乳山下东南流入喀木地又东南流入鹤庆府之中甸东经丽江府亦名丽江南经永北府及鹤庆之剑川州又东过大理之宾川州又东过姚安之姚州又东北经大姚县之苴却营又东南入元谋县过府北境又东北过东川府又北经昭通府之永善县下入四川之马湖府下至叙州府合于岷江蒙氏僭封为四渎之一沿江多瘴虽属深冬行人挥汗渡者多以夜或雨中乌龙河在城北五里源出禄劝州乌蒙山流经府境下流入金沙江两溪洟水在城北十里源自佐邱山洗马池两洟分派东流北注金沙江香水泉在城东二里味香美饮之消疾冷泉在城西六里其水清洁寒气逼人龙潭在城西南二十里白龙井在城西一里盐井有二一距城一百六十里为只旧井一距城二百里为草起井元谋县 西溪河在城西南源出镇南经楚雄至县入金沙江猛令河在城西十五里自黑井流入县回绕二百里达金沙江应元溪在城东五十里源出和曲州虚仁驿经马头山入县界龙溪在城西三十里回龙寺前俗名巳保河清流潆汇一碧万顷温泉在城北二十五里法纳禾村其沸如汤可𬊈羊豕禄劝州 掌鸠河在城东门外南流入普渡河达金沙江普渡河在城东一百里即螳螂川之下流也会掌鸠河入于金沙江恵袅湖在城东北二百里绛云露山顶上湖方五里茂林掩映水色清碧经秋叶落其中鸟辄衔去甘龙泉在城内自石崖流出居人汲饮所资石泉在城东一百二十里洒交营坡温泉有二一在普渡河内一在掌鸠河内哑泉在城东北六十里鹦哥嘴坡下撒甸 鹧鸪河在治南五里源出治西北二十五里之核桃箐南流入禄劝掌鸠河
  广西府
  锺秀山在城内东北隅峭抜秀丽学宫建于其下还浦山在城东二里双峰屹立为府左翼灵龟山在城东三里一名广福山上有广福寺下有矣邦池为郡中名胜紫微山在城东十五里高数百仞绵亘五十里吉输山在城东南五里翠屏山在城南三里展屏列嶂为府案山烟光山在城南五里东接紫微山环绕府治文笔山在城南五里上有文峰塔天马山在城南二十五里上有古洞下有香泉五峰山在城南三十里五峰叠出苍翠摩天九溪山在城南四十里山势雄壮上出九泉铁龙山在城西一里怪石峥嵘势如飞舞为府右翼桃笑山在城西三里山腹有洞为仙人唐风子栖息之所遗址犹存阿卢山在城西三里绵亘四十馀里南接弥勒北跨师宗旧为阿卢部九华山在城北一里发果山在城北一里培𪣻相接环绕府治奇鹤山在城北五里体势尊严九峰连叠为府治主山阿卢洞在城西五里宏敞幽邃游者持炬以入石乳中垂如雕栏宝塔玉柱瑶床之状泸源洞在阿卢洞旁山麓出泉为泸西大河水源师宗州 英武山在城东八十里奇峰峭拔高数百仞禄徳山在城东百里双峰秀峭高入云表高来山在城东三百里雄峙数百仞马者龙山在城东南二百四十里山极高峻其旁有小山本在州阿宁郷高可五丈横亘二十馀丈明弘治十年一夕忽移二十馀里止于此山之旁山有大树皆不动其旧处遂为平地恩荣山在城北五里上有三峰峻峭耸拔锁北门山在城北十里两峰耸峙如门扄然贯中坡在城西北五里为赴省通衢槟榔洞在城南三十里通元洞在城西北一里许洞中出水绕城西南入大河经罗平州界弥勒州 棋盘山在城东十里旧名磨盘山陀峨山在城东十五里延袤一百八十馀里上有弥勒寺曲部山在城东五十里中峰高耸一名部笼山下有泉流归石窦盘江山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东西两山相峙江从中流东抵师宗南界阿迷中有石窍深广丈馀浊水涌出入盘江黎山在城南百里沟甸坝上有云峰寺下有落伽庵火焰山在城南一百二十里四时常见火光翠微山在城南二百里朋普寨麓有温泉建翠微阁烟白山在城西南六十里上建有白鹤寺十八寨山在城西南九十里山箐连属中多夷种昔事剽劫今皆向化洞天山在十八寨东五里有石龙石洞花山在十八寨西三里产山茶杜鹃春色如锦阿欲部山在城西十里冈峦森列盘亘七十馀里旧阿欲千户所置于此狮子山在城西二十里形势峭拔延袤数十里锦屏山在城北二十里龟山在城北三十里为州治祖山山极高大绵亘数十里东距府四十里东北距师宗七十里皆与连界独弥勒为近上有龟镜禅林或作圭山误北倾山在城北三十里阿欲乡中高五十馀仞西连阿欲山红石岩在城西南二十五里有石龙马相传昔有龙马至此化为石土人视其色青白以卜阴晴观音洞在城东十里石窟玲珑玉龙洞在城南三十里又名富春洞邱北 石龙山在治南为曰者马者龙阿宁三乡交界处明万历时土舍李应辉筑土城其上为维摩州治后圯盘龙山在治西阿宁乡明崇正四年迁维摩州治于其上是为邱北旧城腻革竜山在治西北一百二十里山势高峻上有水泉明末沙定洲叛据其上李定国围三年乃克之今城址尚存下为通粤西驿路歹马坡即今州同治所莫治峰在治北高万馀丈上有云雾终岁不开惟三月三日至四月三日一月中清朗人登其巅可望见安南之境
  盘江在城东五十里自阿迷州东北流经府境东入师宗界西溪即西泸河在城西三里源出阿卢洞环绕府城流入支酺塘龙江湾在城南十八里和穆荣村矣邦池在城东南五十三里一名竜甸海周三十馀里水源有二一出泸源洞一出江头村龙潭东西两河会池水入支酺塘旧志云半跨弥勒又云一出弥勒吉双乡俱误温泉在城西南九十里兴集村泉水香美龙泉在城西北十里江头村流入矣邦池支酺塘在城东南四十里会郡中诸水归塘伏流入盘江塘有鱼年供春秋祭祀酺醢之用故名俗讹为知府塘师宗州 混水江在城南一百五十里即盘江下流详罗平州大河口在城东十里落竜洞泉在城东南十五里水从洞出东流至大河口会通元洞水入罗平界阿渠温泉在城南三十里弥勒州巴盘江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流入盘江白马河在城东五里息宰河
  在城南九十里构甸坝中五村明知府张继孟招普名声降于此山湖在城西南四十里中产巨鱼八甸溪在城北其源有三一出城南一百里旧村一出城西十里阿欲山一出城北三十里北倾山至州治合流南入盘江温泉在城西八里梅花崖邱北 清水江在治西源出旧城西南之龙潭潭广五丈馀西南倚山岩中空深无底水色黝绿潭中时有烟雾濛濛东流绕州治前会合境内诸水入于罗平之八达河
  广南府
  者鹞山在城东二百六十五里土富州之东七十里高耸二百馀仞怪石嵯岈上有苗寨西宁山在土州东一百五十里下多崖洞玉泉山在土州西北七十里顶有飞泉如练下有石池甚清碧流入西洋江莲花山在城东南二十里五峰并出诸小山峰旁峙形如莲花花架山在城东南八十里袪丕山在花架山之东南形如石狮土人结屋避兵于上又名狮头寨牌头山在城西北五里峰峦起伏其右小山连峙土人筑寨其上板郎山 木王山 速部山俱在城西北三山相连层崖峭壁山各一泉为西洋江之源科岩在城北七十里相传宋狄青征侬智高至此
  西洋江在城南九十里源出板郎速部木王三山合流入广西田州达右江盘江在城北经广西府罗平州流入境归粤西楠木溪在城东土富州之东三十里源出花架山其水常温南江溪在城西一名南汪溪流至州南合楠木溪东至石洞伏流十五里复出入于右江
  元江府
  玉台山在城东十里旧名罗盘山凡二十五峰悬崖绝壁望之如台云气弥漫极目尽白飞虹山在玉台山右两崖层叠中通一洞内有石床丹灶旧传有陈羽士修炼其中路通山在城东二十里旧名马龙山峰高千仞青入云表一线羊肠路通临安天马山在城东南十五里秀如华峰与嵯峨山对峙嵯峨山在城南二十里中峰嵯峨状若飞舞观音山在城南七十里一名住云峰高入云表惟攀藤可上南有岩洞石如龙蟠鹤立纪特山在城南三百里鸟道千重苍松翠竹鹿豕成群昔有异人跨鹿戴笠来往山巅迹之不见宝山在城西三十里圆如螺髻尖若卓笔传昔有人藏宝于山麓故名因远山在城西北七十里泉流瀑布下多村落旧为因远驿九龙山在城西北三百里奇山在城北二十里旧名龙爪山上有涵春台仙人洞奇怪万状青龙山在城北六十里金鳌山在城北七十里石螺盘曲状若伏鳌中有石洞昔有月光道人修炼其中后升仙去自乐山在城东北十里一名栖霞山凡二十四峰悬崖峭壁与镇沅蒙乐山同脉故名新平县 鲁奎山在城东南六十里险僻高峻接连石屏元江诸处为野冦出没之薮二龙山在城南五里两峰并列矫若游龙金营山在城南二十里镇元山在城南五十里团山在城西南六里形如满月倚楼山在城西七十里崇崖峻岭若楼阁凭虚天然结构迤陑山在城西北二百里旧新化州东山势来自昆阳连属不绝迤阻山在旧州西与迤陑山对峙六祖山在旧州西峰峦耸秀乔木阴森鹦哥山在旧州西四十里高五十里幽深峻险内多猛兽哀牢山在旧州西大江之外绵亘八百馀里六月炎天冰雪不化马笼山在旧州西一百里旧时传马笼蛮酋曾结寨其上号为马笼部陀崆山在马笼山北彻崇山在旧州北五十里长一百五十里崖石险峻下有温泉矶阁山在旧州北一百里五峰环列参差秀峙五桂山在城北一百里顶有五峰势若岳峙水帘洞在城南五里水自洞门流下垂若珠帘南洞在城西南一百八十里凡七十二洞他郎 笔架铁山在治南十五里红岩山在治西三十里峭壁凌空人莫能上日夕返照色赤如霞遮蔽灵山在治北四十五里中有石硐常见奇云绕䕶元江在城东南一名礼社江上流为新平之磨沙勒江下流为临安之礼社江三江在城西南三百里曰阿墨曰把边曰李仙旧志云上流之东曰阿墨江东之西曰把边江又西曰九龙江按舆图把边阿墨在元江府之西镇沅普洱府之东九龙江在普洱府之西惟三江同归南海而其上流原未尝合也查元江属内尚有他郎甸索漫会诸小水俱入阿墨止名河不名江阿墨把边合流之下东有萨普河水注之亦不名江三江当合李仙名之非九龙江也李仙江在城南三百四十五里合阿墨把边江南入于交趾阿墨江在城西南二百二十里源自蒙乐山南会把边江入于李仙江把边江在城西南三百六十里阿墨之西即景东河下流东南会阿墨江入于李仙江甘庄河在城东五十里清水河在城南流入礼社江㟍峨河在城西四十里东南流入礼社江漫线河在城西一百二十里流入礼社江南麻河在城西北一百里流入礼社江南淇河在城北十五里发源镇沅府无量山南入府境归礼社江温玉泉在城东北八里石罅迸出其色清碧热如沸汤新平县 三江口一为易门绿汁江一为禄丰星宿江一为楚雄大江俱会于县西北流入元江其实星宿绿汁特有上下流之分非两江也磨沙勒江在城西旧新化州东南八十里一名大江又名马笼江来自楚雄流入府境旧志马笼诸山在江之右迤阻诸山在江之左群山夹江其隘如峡平甸河在城东十里众流所汇亚泥河在城东三十里为往来临安之路经鲁奎山麓入礼社江叠水河在城南半里源高数丈潺湲澎湃流入大江襟带河在城南三里发源磨盘山顺流至大开门入元江七曲河在城西旧新化州东南五里洪本泉在城西一里瑞木井在城南一里许味甘冽源出木下其木一本三干花叶皆异他郎 阿墨江在治南九十五里即谷麻江下流入李仙江谷麻江在治西一百三十五里自恩乐独谷者东瞒楞发源众水汇归下流即阿墨江水癸河在治东十五里自府治坤勇村发源流归慢碧江小河在治西六十里自中寨箐发源绕东南入李仙江鱼凫小河在治西八十里自南北村发源流入谷麻江黑龙池在治南笔架铁山下渊澄映澈寒气侵人天气亢旸祷之即雨
  开化府
  文山县附郭 狮子山在城东八十里危峦突起山势峥嵘西华山在城西南二里横列三十六峰层峦叠翠与东文山对峙拱翼府城天洞山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山有石洞瀑布悬流秀石山在城西四十里危峰剑攒四壁如削波些山在城西四十里孤峰特耸高出群山六诏山在城西北十里山势盘旋烟云环绕八戛山在城西北二百里飞崖削壁俯视诸山凤凰山在城北五里形如飞凤郡之镇山也九牛山在城北百五十里九峰雄峙山势险绝东文山在城东北二里秀丽为一方之冠雾露结山在城东北二十里苍翠插天云雾濛结二台坡在城东七十里路转山回绵亘百馀里最高峰在城东北五十里峰峦矗起高数百丈土人每听猿声以占阴晴期乌石洞在城西一百三十里安南里水从中出即盘龙河之源也
  济热河在城东二百里东安里炎蒸酷热居民浴水解毒赌咒河在城南二百四十里与交趾接界峦夷于此立誓各不相侵故名鲁部河在城西南一百八十里下流入梨花江盘龙河在城西源出期乌石洞流至开化里为侬人河又经城北东南三面潆洄环绕盘曲如龙故名浴龙池在城南二十里逢春里水一日三潮绿水塘在城东北二十里江那里水如碧玉可鉴毛发异龙潭在城南十五里逢春里诸流多汇于此
  镇沅府
  云龙山在城东六十里诸山环拱南浪山在城东一百二十里孤峰特立青入云霄石罗山在城东一百七十五里石花山在城东一百八十里苍崖密树下有溪流波弄山在城东南一百里新抚里山势伏叠如波澜小蛮旧山在城东南一百七十里向化里纳罗山在城东南一百七十里向化里秉钟山在城南里许形如屏障马容山在城南三十里平寨里一名马鞍山天马山在城西南十五里形类跪象故又名跪象山乌连山在城东北二十里嵩恩里今名石花山古木参差群鸟巢集乐板山在城东北五十里嵩恩里今名分水岭恩乐县 三家坡山在城东七十里峰危路险为哀牢门户众夷出入之所邑境要地也碧松山在城东南一里翠𪩘苍崖高峰耸峙俯瞰城郭烟树参差邑主山也凤山在城东南二里屏扆山在城西北二里一名者岛山列嶂如屏回岚若扆邑中巨观蒙乐山在城西北四十里由景东无量山发脉山势绵亘峰峦叠起遥峙县治之前状如列屏蒙氏僭封南岳
  杉木江在城东二百九十里一名谷麻江源出恩乐县流经府境入威远界新抚河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新抚里一名新抚江恩耕井在城东南八十里产盐按板井在城西三里产盐恩乐县 鲁马河在城东七十里源出景东流入县境托写河在城南五里源出府境分水岭流入县归杉木江浦麻河在城西北一里流归杉木江景来河在城北半里即景东河自景东发源经县西北流入杉木江南堆小河在城东北七十里源出者岛山流入新平县
  威远
  凤凰山在治东二里上有元龙寺仙人脚山在治西南一百一十里相传有仙履石上遗迹尚存笔架山在治西南一百二十里磊钟山在治西南一百二十五里俗名吊钟坡白马山在治西南一百五十里相传有白马见于山上土人追之不见故名
  威远江在治东南一百二十里发源景东经镇沅按板井至境流入九龙江宝谷江在治西南三百六十里发源景东府流经抱母井南流入威远江猛萨江在治西南五百二十里景谷河在治东南九十里青庄河在治南二十里发源茂蜡乡流经抱母井抱母井在治前产盐香盐井在治东南一百五十里产盐
  东川府
  会泽县附郭 翠屏山在城东南一里为治主山层峦耸翠环峙如屏林木蓊蔚冬春积雪上有九龙灵泉山嶂如壁又名灵壁山玉兽山在翠屏山东麓每岁丰则现狮象牛马之形色白如玉近视则无南山在城东南六十里又十里为野木山金钟山在城西南一里形如覆钟登眺城池了若指掌马鞍山在城西南十里以形似名绛云露山在城西南二百里一名云弄山与禄劝州接界详见武定石鼓山在城西十里石峰叠叠有巨石如牛撃之有声天马山在城西十五里又名金马山与纳雄山并峙纳雄山在城西五十里一名太乙山夜静时辄闻人声白婆山在城西一百二十里山顶有泉四时不涸雪山在城西三百馀里法戛界奇峰峭壁积雪经年万额山在城西北二里青龙山在城北十里山多奇石有洞出泉层峦叠嶂作郡文峰风魔山在城北二百馀里道中风大不可驻足七雄山在城东北一百二十里石崖陡绝
  车洪江在城东一百二十里即牛栏江下流过七星桥达昭通入金沙江壁谷江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源出寻甸州汇果马车湖倘甸仓溪诸水合流为江陡峻深狭土人结藤为桥以通往来金沙江在城西二百五十里自武定流入府境经昭通入马湖府以濯河在城西五十里源自待补西经府治过纳雄山下入金沙江新河有三在城北知府黄士杰罗得彦相继开濬详见水利蔓海在城北广数百顷潴水于夏秋之间冬涸春干积年芦苇蔓草朽淤其中以丈六竹竿插之尚未至底出之仍无纎土故名麦则夷溪在城南一百里流汇以濯河渭齿化溪在城西南百里源出云弄山下流入金沙江温泉在城西南三十五里水自石窦中出热如沸汤清澈如鉴缩泉在城北五十里云弄山腰人取之者有铜铁器及人声则收缩不流龙潭有三一在城东六十里南山下一在城西五里一在城西二百馀里为黑龙潭犀牛潭在城东南八十里者海周里许汇山溪水深不可测传有犀牛出没人或见之
  昭通府
  恩安县附郭 宝山在城东五里圆洁秀丽诸山环拱我未山在城东二十五里夷语五为我横为未谓此山五峰横列也朴窝山在城东南三十五里夷语谓平为朴窝以此山四望平坦凤凰山在城南十里连冈叠嶂耸抜飞舞如凤之将翔雨公山在城南十里背枕高峰面临旷野擦拉利济二河会流潆绕马鞍山在城西南三十里道狭箐深极为险要大黑山在城西南四十里为擦拉河源博特山在城西南五十里夷语以相对为博特龙硐山在城北二十五里为府治主山苍峰耸秀峭拔凌霄山下有硐如堂如室石乳倒悬玲珑变幻有泉水从中出遇旱祷雨于此撒途山在城东北八十里夷语撒途乃陡峻也虎跳岩在城西二十里山势崚嶒崛起状如猛虎蹲踞为一郡之关锁镇雄州 绰纽山在城东南五十里夷语谓青气曰绰纽芒部山在城南三十里火哺山在城南三十里硌砌雄峰山在城南二百六十里山半有大黑石状似麋鹿其上最凉夷语谓石曰硌谓麋曰砌凉曰雄故名犀牛山在城西南二百七十里山上有池乌通山在城北二里巍然独峙高入云端如人翘首独立夷语谓首为乌立为通故名龙孔山在城北二百八十里鱼甲山在城东北一百五十里鬼在城东北二百六十里土獠祀鬼于此乐安山在城东北二百六十里山有数峰路径曲折达芒部叙州永善县 献宝山在城西北十馀里回环作案太乙山在城西北二百七十里上有九皇庙相传滩中浮来香杉木一块上载石像九因建庙焉九莲峰在城北五里县治主山也九峰并峙宛如莲瓣大关雪山在治东南六十里崖石崔嵬林木蓊蔚阴云密雾积雪难消犄角山在治西二
  里层峦耸翠顶多云雾草木阴翳中有黒猿黄狖人面猴数种坠枝饮水天久雨闻啼声即晴龙聚山在治西南三百里鸡爪山在治北八十里一名吉兆山梨山在治北百五十里竹树蔽翳鸟道﨑岖行旅不见日色飞瀑崖在治东三十里石壁巉削高数十仞上有细泉随风吹落飘洒如珠鲁甸 马鞍山在治东南二十五里大黑山在治南三十里龙头山在治西南六十里大凉山在治北九十里复岭危峰人迹罕至
  恩安县附郭 擦拉河在城南二十里源出大黑山流为擦拉河南入府治会利济河出虎跳岩归撒鱼河利济河在城西二里又名荔枝河发源龙硐山绕府城入擦拉河洒鱼河在城西四十里发源雄溪出马鞍山后汇昭通诸水过大关入横江归金沙江八仙海在城东二十里夏秋雨集弥漫数十里中有怪石参差布列宛似八仙详见古迹龙潭在城西四十里澄澈浄碧泻流不竭镇雄州 白水江在城北二百三十里受八匡河却佐溪黄水河勿食料溪诸水流入四川叙州府托洛河在城东五里源出乌通山麓经府治东南流入苴虬河纳冲河在城东二十里源出乌通山麓经府东南流入苴虬河板桥河在城东三十里苴虬河在城南三十里源出阿黑关合纳冲河入七星关河冠带河在城南四十里托诺河在城西南二百五十里下流入府境夷谓松曰托沙石曰诺以河畔有松树沙石故名沱治河在城西一里源出山涧流入纳冲河八匡河在城西八十里九股河在城西百一十里出鱼颇多角魁河在城西三百二十里赤水在城东九十里黑水在城东二百三十里永善县 金沙江在城西四十里水势奔腾环绕如带大关老里渡河在治东五里发源利济河经卜乌蒙历盐井渡入四川横江产细鳞鱼水有毒黄水河在治东北三十里九龙潭在治西北一百九十里鲁甸 牛栏江在治西八十里金沙江在治北一百五十五里来自东川流入永善黑山河在治南五十里流会擦拉河
  普洱府
  锦袍山在城东二里一名光山山势雄峙上有垒址相传武侯南征结营于此双星山在城南五里突起双峰又名锁水山仁夀山在城南五里绵长深秀体势端严上建
  万夀宫为习仪祝圣之所回龙山在城南十里峰回岭曲有游龙掉尾之势太乙山在城西十里一名老翁山绝顶孤峰高出云表天笔山在城西二里形势如笔凤凰山在城北一里层峦叠翠形势开张如凤舒翼诰轴山在城北六里观音山在城北二十里上有大士阁玉屏山在城北二十五里白龙山在城北三十里两山相向一峡中分贵人峰在城东南五里奇峰耸出壁立千仞大川原在城南七百馀里车里宣慰司界广袤千里蛮人豢象于此旁有山曰孔明寄箭处有石碑传为孔明碑攸乐 六茶山曰攸乐即今同知治所其东北二百二十里曰莽芝二百六十里曰革登三百四十里曰蛮砖三百六十五里曰倚邦五百二十里曰漫撒山势连属复岭层峦皆多茶树馀详见古迹双象山在治东一百里三尖山在治西一百二十里尖峰山在治北六十里孔明山在治北三百里思茅 金精山在治西南三里形如覆釜玉屏山在治西八里山势峻削群峰攒列俨若屏风香炉山在治西六十里斑鸠坡在治东北二十里高出众峰即天气晴明常有云封雾锁路行绝顶云载山腰经过者如置身霄汉之上
  整董江在城东南一百八十里入于猛撒江三江在城东南三百里水道详见元江府猛撒江在城南二百四十里合威远江入九龙江小江在城西一百二十里发源铁厂合威远江入九龙江清水河在城南二十里流入普藤大开河合瘴气河会漫达入于九龙江攸乐九龙江在治南五里为澜沧江之委自西北流绕山势九岭相向矫若游龙故名扒泥
  在治东北一百四十里东流入漫达河漫达河在治东北一百八十里绕五茶山西南流入九龙江平湖在治南五里汇纳众流涟漪澄澈龙潭在治东北五里思茅 南涧在治南四十馀里绕西北会清水河入猛撒江平塘在治南二里众水所归遂成巨浸
  大理府
  太和县附郭 玉案山在城东洱河外府治对之故称玉案上有刻云此水可当兵十万昔人空有客三千点苍山在城西三里郡镇山也自北而南绵亘百里汉书谓邪龙云南山似扶风太乙之状是也蒙氏僭封为中岳层青接汉叠翠排空阴崖积雪盛夏不消山腰抺云横如玉带虽林阻谷奥无猛兽毒虫其峰十九中特尊者名曰中峰中峰之北为观音为应乐为雪人为兰峰为三阳为鹤云为白云为莲花为五台为苍琅为云弄中峰之南为龙泉为玉局为马龙为圣应为佛头为马耳为斜阳诸峰剑簇有似岱宗人莫有能蹑其巅者峰各一溪蜿蜒东注为十八溪山产文石可为屏玩前明采取大为民病巡抚蒋宗鲁奏罢之石门山在苍山之阴长松参天高岩近日赵州九龙山在城东五里九峰联络势若游龙一名九龙顶山龙伯山在城东十里与
  凤仪山对峙巅有龙泉五佛山在城东十五里嵯峨绵亘下有圣水四时不竭天桥山在城东南九十里之弥渡东七里两山壁立天桥飞跨涧水从中倒下岸夹桃花崖悬古刹五台山在弥渡东五十里耸出云表群岭拱之如效指臂青螺山在弥渡城北形似螺旋古寺踞其巅旧有断碑传为武侯所立卧麟山在城南二里状若卧麟狮子山在城南八里形如狮子相传诸葛武侯曾凿其巅赤佛山在城南三里山有赤石望之如佛覆釜山在城南六十里白崖北五里平甸突起状若覆釜白崖于此发脉下有温泉凤仪山在城西一里州之镇山也横舒两翼环抱州城如凤来仪又名三耳山昆弥山在城西四十里山势峻险为西南要害昔西平侯沐英过此更为定西岭浴龙山在城西北一里为凤仪左翼势趋洱水如龙就浴一名宿龙山白崖在城南六十里山势绵亘为迤西往来要路花鱼洞在弥渡南九十里口甚隘一线天光侧行十里水注深潭中产花鱼崖半有洞钟乳倒垂怪石不可名状悬香洞在白崖西玲珑瑰异上有石乳香一株可望不可即毕钵罗窟在白崖西悬崖峭壁林麓蓊蘙云南县 水目山在城南二十五里山多古刹巅有深泉天花山在城南四十里山有石洞古祠嘉靖间葺祠掘得雷斧大如扇又名南华山龙兴和山在城西二十五里九鼎山在城西北二十里九峰并峙簇若青莲石径悬空盘折而上香台古阁联缀如蜂房宝泉山在城北二十五里俗名梁王山有梁王行宫遗址每掘地得琉璃瓦帽山在城北三十里与九鼎相望山峰有潭水入宾州青华洞在城南八里悬岩滴乳石窍玲珑日月光照可行十馀里龙洞在城南五十五里叠嶂层峦中函巨浸邓川州 玉案山在城东三里如横琴待抚诸山互抱逆扼江流鼎胜山在城东五里玉案山后洱水为带岛屿潆回波光潋滟东山在城东七里状如狮子吐舌又名狮舌山下有龙潭祷雨辄应云龙山在城西峥荣苍翠叠嶂云横州镇山也卧牛山在城西门外象山在城西北八里旧州镇山也黄斾山在城西北十里形如张斾草色多黄故名启始山在城西北十五里山如城郭水汇一池村民环居钟山在城北八里势如覆钟青牛石在城西北二十三里弥苴河中俗传昔有龙马破石飞升石上马迹犹存浪穹县 佛光山在城东二十里岩峻路削山半有洞可容万人山阴尤险亦名一女关武侯擒孟获傅友徳破普颜笃皆在于此灵应山在城东二十里其高千仞石室有像祷雨多应天马山在城南八里上有镇蝗塔即樵青神分水处凤羽山在城西南三十里旧名罗浮蒙氏时有凤殁于此每岁九月百鸟咸集啁啾哀鸣土人乘夜燃火罗之多得异禽故又名鸟吊山罗坪山在凤羽山西南十里连峰绵亘可称绝险清源洞山在城西南四十里洞中有水上承岩溜清韵如琴宁山在城西一里上有泉曰宁水下注于湖凝云山在城西北十里上有庆云可占科第标山在城北十五里东连罢谷南瞰茈湖洞开楼阁吞吐湖光上有楚云䕶珠苾香诸刹罢谷山在城北二十里洱水之源也赤壁山在城东北三里峭壁临河高数十仞赤如流火观音山在城东北四十里一名方丈山有洞有池中有石观音像故名蒙次和山在城东北四十里三面绝险一面临河昔施浪诏居焉莲花山在城东北四十里状若莲花一径可通四壁如削宾川州 锺英山在城东二十里奔涌而来州治托焉饶竹箭毛革之利五福山在城西南三十里一名乌龙山明巡抚邹应龙建塔其上多奇石有观音古洞石像庄严书案山在城西一里平正如案笔架山在城西五里三峰环翠拱向学宫翠屏山在城西北五十里苍翠横列宛若画屏鸡足山在城西北百里一顶三支宛如鸡距名山记名为九曲岩上有石门曰华首佛刹禅栖不可胜纪佛书云周孝王五年丙辰岁伽叶波既付法阿难乃持僧伽梨衣入鸡足山以待慈氏下生即此处飞凤山在城北二十里一名五盘山状若凤翔双翼山峰劈开传为武侯所凿北一峰为孟获寨华盖山在城北三十里数峰攒簇形如张盖白霞山在城北五十里形势蜿蜒溪穿山腹上有细石如水晶精光映日炎凉岭在城西七十里东行则暖西行则凉故名云龙州 象鼻山在城东二里以形似得名徳龙山在城西一里为州治主山形似三台气凝脉厚两翼环抱中支蜿蜒为金泉河边二井之卤源彩凤山在城西六十五里澜沧江外三七村后绵亘数百里连冈叠嶂环带沧江一州胜槩三崇山在城西七十里澜沧江外旧州西五里壁立万仞三峰入云人迹罕到有行至半山者辄遇雷雨沙石而止大雒马山在城东北五里即徳龙北支石洞云岩中有仙迹岩半有温泉临沘江北岸其南岸为小雒马山横截江口耸峙尊严满崇山在城东北五十五里为众山之祖卤脉出焉居人以云气聚散占阴晴
  太和县附郭 西洱河在城东五里广二十里长一百二十里一名昆弥池又名渳海即古叶榆水发源罢谷山经蒲陀崆至邓川入太和北界名西洱河以形如月生五日抱珥之状也中有三岛曰金梭曰赤文曰玉几水涯有洲曰青莎鼻曰大贯曰鸳鸯曰马廉受十八溪水绕府西南由石穴中出点苍山后入蒙化府界会漾濞江十八溪在城西点苍山远近不一中峰下者为中溪其北曰桃曰梅曰隐仙曰双鸳曰白石曰灵泉曰锦曰芒涌曰阳曰万花曰霞移其南曰绿玉曰龙曰青碧曰莫残曰葶蓂曰南阳诸溪源泉泻自山椒雨作雪融汇为怒瀑如素练悬空有银河落九天之势救疫井在城西点苍山下疫疠者饮之即愈赵州 白崖睑江在城东南六十里源出云南县梁王山南流经白崖入旧定边县为礼社江源赤水江在城南源出水磨坪南合白崖江过彩云桥下弥渡会毘雌江流入蒙化旧定边县大江在城南源出定西岭西经州治南转东入西洱河一名波罗江州之带水也毘雌江在城西南源出蒙化之武卫山合白崖赤水二江入旧定边县东晋湖在城东北十里环龙山下有九泉冬春渟蓄成湖甘泉在城东南六十里白崖虾蟆口 本朝雍正七年闰七月平地涌泉二股清冽甘美下邑龙泉在城东南弥渡南二十里平磨甸石穴喷涌澈底澄碧香生芹藻清气袭人冯氏义泉在城西门外城中无井里人冯廉掘地得泉引入城居民便之温泉有四一在龙尾关一在白崖覆釜山下一在白崖之东村一在弥渡东南五里云南县 一泡江在城东源出县北梁王山绕县城入青龙海经铁索营归金沙江叶镜湖在城南三十里中有石如镜青湖在城西南一里一名龙池其深不测永乐七年黄河清此水亦清青龙海在城南十五里潆洄曲折势若游龙周官些海在城东北十五里水无源天雨则涧水聚集而成万花溪在城西三里一名溪沟在昔花卉夹岸故名莲花渠在城东四十里和甸内渠广二十里中有二岛岛上有庵珍珠泉在城西南十五里泉涌如喷珠温泉有二一在和甸一在城南三十里云南驿邓川州 罗时江在城西五里唐人罗时所开导泄绿玉池水南归洱海弥苴江在城东北五里出浪穹县罢谷山下环州如带南入洱海绿玉池在城北钟山之下水映山光色如绿玉星鲤泉在城东十里泉中有鲤额多星点温泉有三一曰上塘在城西北十四里一曰波罗塆在城西北十五里一曰龙马洞在城北二十五里浴之可以愈疾又有脱尘泉在城北十二里大石坪引冷煖二水同入浴塘其泉更佳南诏潭在城西二十里阔十馀亩渊深莫测三山环绕万木阴森浪穹县 大营河在城东十里经水皮村会于宁湖凤羽河在城南五里源出凤羽乡流至水皮村与宁湖大营二水合是为三江口蒲陀崆在城南十五里一名蒲萄江即三江会流尾也两山夹立一水倒奔南出邓川入于洱河宁湖在城东半里亦名宁河源出罢谷山为洱海之源汇茈碧湖下会于大营河茈碧湖在城北十五里承宁湖之流水深无底澄碧一色有花曰茈碧如莲差小叶如荷钱采以为羮味美于莼罗凤溪在城北八里源出凝云山下流入茈碧湖九龙泉在城东佛光山下其泉有九俱自石窍涌出宾川州金沙江在城东北九十里自丽江府流经州界下入姚安府或云即古若水山海经云南海之内黒水之间木曰若木若水出焉水经注曰若水南经云南之遂久县即金沙江巡检司地也纳六河在城北五里纳六溪之水曰锺良曰银曰石宝曰寒玉曰通洱曰赤龙故名益以丰乐又名七溪源出云南县流入金沙江上苍湖在城西六十里周回十里产莲花乌龙池在城西南五十里金龙湫在城西百馀里洱水东岸古木丛生潭水深靓祷雨辄应里人祀之孙水在城东北一百三十里金沙江之别流水经注曰孙水一名白沙江汉司马相如梁孙原即此温泉有五一在城西十五里石马坪一在分山峡一在城东北八十里松明一在小寨一在罗陋三潭曰乾龙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干海子曰火徳在城西北鸡足山石钟寺侧曰红雀在城北龟山金牛井在城西北三十里深不可测俗传水通洱河云龙州 沘江在城东半里自老君山发源入州界南入澜沧江兰沧江在城西六十里源有二俱出吐蕃喀木地会于叉木多庙之南名拉克禇河入鹤庆中甸经丽江旧兰州故称兰沧后人讹为澜沧又讹浪沧经州西南沘江水入焉南过永昌沙木河银龙江水入焉又东南过顺宁会黑恵江南过景东又南入镇沅普洱合九龙江入于车里汉通博南道行者苦之歌曰汉徳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兰沧为他人即此蒙氏僭封四渎之一潞江在城西二百七十里极边源出吐番哈拉脑儿入怒夷为怒江入云南保山大塘隘经州境六库一带过永昌流入缅地即禹贡之黑水也蒙氏僭封四渎之一雒马河在城东二里从十八寨下注沘江入兰沧江带河在城东七十里源自兰州经罗甲村箭杆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入永平界天池在城西北六十里一名高海子池在山巅渟泓十里温泉在城东北五里雒马山半浴之可愈寒疾龙潭有二一在城东南八十五里箭杆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一在城西一里徳龙山雒马五井在城东一里曰雒马曰金泉曰河边曰石缝曰民居明天启间地震卤泄三井湮没仅存金泉河边二井师井在城北一百一十里顺荡井在城北一百八十里石门井在城东北三十里大井在石门井东七里天耳井在大井东三里山井在天耳井东二里诺邓井在城东北四十五里以上八井俱产盐
  楚雄府
  楚雄县附郭 雁塔山在城南门内即金矿山峰峦峻秀为郡学案山慈鸟山在雁塔山东城跨其上平山在城东三里凌霄山在城南十五里峰峦耸拔高出众山天马山在城南二十里碌摩山在城西南三十里山顶有石如人戴笠之状土人以金贴其面事之甚谨九台山在城西南九十里上有九台曰大本曰广珠曰甘露曰聚仙曰大中曰振衣曰写经曰满月曰涌莲凡三十峰参差耸峙为郡胜观碧藏山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峨𡸮山在城西郭外上有石形如屏高八尺馀鸣凤山在峨𡸮山左蜿蜒起伏环峙十数里相传蒙诏时有凤鸣其上故名文殊山在城西十里上有云泉寺薇溪山在城西三十里高千尺麓有龙王祠紫溪山在薇溪山右松竹阴森峰峦秀丽梵宇琳宫踞一郡山水之胜下有大石村河锦囊山在城北五里卧龙冈在城西十里诸葛武侯南征屯兵于此后人思之故名镇南州 金鸡山在城东五里高出群峰昔有金鸡见其上故名石鼓山在城东三十里上有石排列如鼓蒙氏置石鼓县以此五楼山在石鼔山南山多美石凡有灾祥其响如雷唐人王载元张明亨于此仙去五摩山在城东三十里山势险峻旁有深箐本朝康熙二十年大师平滇破贼马宝兵于此小天台山在城东四十里山多松竹岩壑幽深会逢山在城东南十里又名象山上有石洞深不可测石吠山在城南三里旧传有石鸣如犬吠鹦鹉山在城西一里林木丛蔚鹦鹉巢其上又名昭应山见性山在城西北十五里群山环抱二水交流颇饶幽胜十八盘山在城北十五里山最高峻登者盘回十八折乃至其巅观音洞在城东五里洞中一石如佛旁有氿泉颇甘南安州 紫石山在城东一里健林苍山在城东五里山半有泉传中有龙伏昔黑爨祖瓦晟吴立栅其上安龙堡山在城东南二百九十里凤凰山在城南四里茶山在城南七里其上间产山茶故名罗甸山在城西南二十里表罗山在城西南八十里羊连山在城西六十里学宫对之为文笔峰鹦鹉山在城西北平地突起上多鹦鹉乌龙山在城东北五里林深谷秀下有龙湫旱时祷雨辄应定远县 宝华山在城东三里象鼻山在城东五里其东二十五里为石门山两峦对峙清映零川万春山在城东七十里狮子山在城南三里环曲如屏上有七级浮图会基山在城南三十里高可三千仞绵亘五十馀里赴府大道群峰环拱参错争奇诸山之脉皆基于此上有会基哨铺乌龙山在城西二里羊牟泥山在城西四里有诸葛武侯望子洞云龙山在城西二十里延袤六十馀里又名卧龙山武侯遗迹在焉黄龙乌龙二山左右匝拱邑之名山也为大姚来往要冲龙文川出其下赤石山在城西二十里山多赤石林木阴翳延亘二百里其东有泉下流为零川化佛山在城西三十里紫甸乡一名自久山方广四十馀里上有龙洞深不可测常有云霞布濩岁旱祷雨于此黄龙山在城北三里蜿蜒如龙刘大山在城北二十里山高林密路通元谋明时夷人潜伏㔄掠知府邵敏立哨于上行旅至今便焉独立山在城东北三十里一名诸葛山形如圆盖下有白泉广通县 高登山在城东三里东山在城东十里九盘山在城东五十里回旋险峻道路九盘立铺其中马鞍山在城南五里和茶山在城南十五里清水河之源东连阿纳香山高耸峻拔延亘二百馀里伏狮山卧象山 金鸡山三山俱在城南六十里狮象对峙金鸡中立凤山在城
  西二里山形如凤四五月间宿雨初霁远望若有群羊奔跃即之不得又名仙羊山营盘山在城西二里昔诸葛武侯征南驻兵于此回蹬山在城西十五里相传阁罗凤侵柘东城至此值雷雨而返山上有关有泉出山之东流为关山河罗苴甸山在城西五十里四山环峙平原沃野一县物产公输大半出此下有河名罗川翠屏山在城西北四十里峰列如屏鹤翥山在城东北十里环绕县治形如鹤翥天表西折为蟠龙山周旋盘曲有泉甘冽四时不竭阿陋雄山在城东北十五里高逾千仞泉水分流西为罗申河南为阿陋河龙街洞在城北七十里俗传洞中常闻笙歌声𥔲嘉 卧象山在治东三里以形似名元设千户所于上黑初山在治西一里山高千仞五峰耸列绵亘百里一名虚初山卜门山在治东北三十里形势险峻郡路经之三十六折而上下有泉流为卜门河黑盐井 金榜山在治东一里翠嶂如屏旁有瀑布玉壁山在治东与金榜山相连壁立千仞青苍如玉凤山在治西一里峰高千仞大井出其下西北为万春山象山在治西五里其形如象七局山在治西北七里冈峦重复龙沟出其下其支脉为鸡冠山有伏龙盐井绝顶峰在治西北十五里孤峰峻峭高入云表真武洞在凤山之阳为卤脉来龙凿空为洞前有石形如龟蛇因建真武殿琅盐井 鳌峰山在治东三里一名瑞螺山琅溪濯乐河诸水俱经其下屹然为一井关锁宝应山在治南半里一名宝泉山井出其麓笔架山在治南五里三峰插天形如笔架左有文笔山建塔其上奇峰山在治西南一里岩壑幽胜四髻山在治西三里四峰攒耸如髻鱼池山在治北里许上有鱼池四时澄洁又名弥勒山
  楚雄县附郭 大江在城西南三百三十五里自蒙化入府境经南安之𥔲嘉入元江龙川江在城北一里源发镇南州苴力铺至州南为白龙河经府城北东北过定远至广通为大河北流入金沙江平山河在城东三里源出南安州山中流经府北入龙川江青龙河在城东南五里绕郡北流入龙川江上建马家桥青龙桥以通省会大石村河在城西三十里源出紫溪山入龙川江 本朝雍正六年提督郝玉麟建彩云桥于上伯鱼河在城西五十里流入大江席草湖在城东十里周五里曲甸湖在城东北三十里𢷬练溪在城西三里流泉三叠清澈如镜波罗涧在城西八里凤泉在城东慈乌山麓从地涌出清冽而甘龙泉在城南雁塔山下泉水澄洁应月而潮明知县范璋谓此水引入泮池可兆鼎甲后嘉靖壬辰邑人李启东果有传胪之应镇南州 马龙江在城南八十里流入府大江清水河在城东十五里源出茤蕨厂龙潭白龙河在城南一里即苴水也一名虹江源出苴力铺自西南环抱州治东注龙川江七村河在城南二百里源出赵州密底南入景东府界响水河在城北十五里源出见性山龙潭东合清水河入白龙河平夷川在城西三十里源出众山中经城东南流入龙川江玉泉在城东二里泉温可浴丹桂泉在城东五里龙潭有四一在城南三十五里力戈村一在城南二百里七村一在城西北十五里见性山一在城西北三十里双甸村南安州 马鹿塘河在城南一百四十五里流入卜门河黑石河在城南二百馀里流经新平界入元江沙甸河在城西南八十里流经易门界入元江妥稍河在城西四十里流经府东界合沙甸河白沙泉在城东三里黑龙潭在城东七里石井在城东北二里泉随取随满定远县 清水河在城东二十里又东六十里有苴苗河七十里有青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河南二十里有木土竜河西十五里有紫甸河一名子甸溪东北三十里有大基河皆支水也零川在城西三十里源出赤石山一名直苴河经石门山入于龙川江龙文川在城北二十里其源有二皆出县西之云龙山左斗箐右老虎箐二派合流迤𨓦而南又折而东绕石门山入龙川江龙门溪在城东四十里深阔浩荡为一方巨浸居民建塔水滨以镇水患茶小溪在城西十里下流入龙川江黄莲池在城东南五里池产黄花其形如莲龙马池在城西南二里传昔有龙现池中李泉在城东六十里相传有老人李贤者尝丐豆腐于凤山坊其地乏水老人以杖叩地泉即涌出因名冷泉在城南三十里会基山清冽甘美石羊井在城西五里有石如羊泉出其下动之则溢广通县清风河在城东三里发源县东之赵普关流入龙川江舍资河在城东五十里东流
  入元江立竜河在城西一里源出马鞍山流至孤山绕县西定门外入于大河关山河在城西五里源出回蹬山东至元谋县入金沙江大河在城北三十里即龙川江下流自府境流入春夏汹涌险不可测罗申河在城北五十里源出阿陋雄山西流经黒盐井入金沙江雕龙河在城东北十里源出阿纳香山入龙川江阿陋河在城东北五十里源出阿陋雄山西流入龙川江温泉在城东南八十里𥔲嘉 大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在治北二十里一名卜门河又为上江河即府大江下流东南入元江果罗泉在治西四里黑盐井 三道河在治东南三里易者山观音阁加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村三水合一西入龙川江为行盐通渡龙沟在治北半里凤山左源出菖蒲潭其水澄清甘冽民资汲饮七局龙池在治西北七局山下每天将雨山鸣谷响盐水箐水在治西北七里大龙井出其中菖蒲潭在治西十五里即龙沟之源周园二十丈井卤发源其中春秋祀之琅盐井 濯乐河在治东北二里发源菖蒲潭流合琅溪琅溪在治西源自定远山涧中在定远为清水河入界内为琅溪东入龙川江龙潭有二俱在治南五里笔架山麓
  姚安府
  姚州附郭 寨子山在城东五里山下有泉流入乌鲁淜饱烟萝山在城东十里一名东山其西有武侯塔相传武侯驻兵于此后人建塔识焉白马山在城东十五里昔有白马著形土人立祠祀之有祷辄应燕子山在城东二十里形如燕垒九鼎钟山在城东南五十里一名华山峰峦有九状如悬钟花时游人不绝三窠山在城南六十里旧有古松三窠夜见光怪土人以为金银气掘之枯其一笔架山在城南五十里三峰耸峙中峰有井云出即雨龟祥山在城西三里一名赤石山山如龟形石皆赤色岭有泉金秀山在龟祥山西五里山下有泉流为阳派河稽肃山在城西七十里山产青石有泉入阳派河仙景山在城西七十五里一名西山昔人修真羽化之所山麓有石甲西岭二泉矣保山在城北十五里上有塔龙凤山在城北二十里一名白塔山上有塔高十五丈黎武山在城北一百里峰高而长中有兰若绿萝山在城北一百二十里一名盘曲山下有绿萝兰若大姚县几山在城南一里一名纱帽山东隅有石穴一名石壁洞四奇山在城南五里四峰高
  耸上接云霄文笔山在城西一里其后为凤凰山左为观音山玉屏山在城西北三里马家山在城北十里高出群山林木葱蒨龙马山在城北四十里叠嶂悬崖壁立千仞旧传晴霁时有龙马出没龙山在城北五十里有邃谷崇崖茂林修竹之胜马鞍山在城北一百三十里方山在城北一百八十里下绕金江俯视如练书案山在城东北一里形如几案大姚河经其下挂榜山在书案山左二里紫坵岭在城东十里其山云合则雨旱时尤验上有古砦白草岭在城北八十里高峻为诸山之冠赤石岩在城西八十里与大理府十二关长官司接界为北渡金沙东出武定之要地铁索箐在城西一百五十里逶迤百里昔夷贼恃险出没明巡抚邹应龙平之白盐井 回龙山在治东一里北极山在治西南一里崇嶐峻峙古木青葱有北极等寺宝关山在治西一里高百仞上有梵刹下为通衢象岭山在治北一里逶迤驯伏如象
  姚州附郭 金沙江在城北四百里自宾川流入府境东经大姚入武定府界蜻蛉河源出三窠山南潴为大石淜分为东汹溪西汹溪绕府而北合趋大姚河入金沙江阳派河在城西十五里一名阳片湖自金秀山东流汇为河入西汹溪合于蜻蛉河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在城西三十里一名连水源出镇南州流入大姚河香水河在城北一百里源出黎武山下流注大姚河一字水在黎武山北流入一泡江白马泉在城东白马山谷温泉有二一在城西六十里黒泥只村一在城北一百二十里交摩村乌牛井在城东五十里春郎井在城外东南青莲寺后金龟井在城西十里其水清冽土人取给焉大姚县 龙蛟江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一名苴泡江源出铁索箐东流合大姚河羊蹄江在城北一百六十里发源摩些村东北流入金沙江大姚河在城南一里与姚州蜻蛉河之水合流经县东书案山下又东合龙蛟江之水东入金沙江土桥河在城南十五里东流为大姚河醉翁井在城东门外相传有人醉殁于此遂出泉清冽不竭白盐井 龙泉溪在治西南三里水出峡中味甚清冽
  永昌府
  保山县附郭 太保山在城内嵯峨数十仞冈横二里山巅平衍堪习骑射林木苍翠郡内奇观宝盖山在太保山后高出众山郡之镇山也玉壶山在太保山左石窦流泉澄清可掬每有云从涧起渐穿松际直挂山巅朗如玉壶高举雄山在宝盖山左哀牢山在城东二十五里与太保山相向孤峰耸秀本名安乐夷语讹为哀牢非二山也顶有石穴土人呼为金井春首视其盈涸以卜丰歉山下有石如鼻出泉二道一温一冷峡口山在城东南四十里下有石洞广二丈一郡之水俱由此泄法宝山在城南十里势与九龙山相望上建法宝寺卧狮山在城南十五里高百丈袤二里下有芭蕉洞石乳垂结如花屋床山在城南七十里箐险路狭自永昌至蒲缥驿由此龙祖山在城南八十里高耸杰出为东南诸山之祖秀岩山在城南旧施甸长官司东南二里摩苍山在秀岩之南孤峰耸拔浮于云表山顶可望数百里碧霞山在秀岩之东茨竹坪山在城南旧镇姚所南三十馀里接猛波罗界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掌亢山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潞江司东六十里雷弄山在潞江司东八十里九隆山在城西龙泉门外绵亘数里一名九坡岭世传九隆氏兄弟居此石子山在城西七里玛瑙山在城西一百里产玛瑙石栖贤山在城西北十里大富山在城西北二十里北有银壶山状若悬壶甘松山在城西北五十里有白龙虎嶂二山分拱左右灵鹫山在城北八里高与宝盖山埓产茶香逾诸品云岩山在城北二十五里山高百丈岩深处有横石丈馀好事者凿为卧佛因以建寺俗名卧佛山石涧山在城北三十里上有阿由寨凤溪山在城东北三十里与安乐山并峙上有吕公台不韦废县在其麓天井山在城东北四十里冈陵四绕中有平地可居罗岷山在城东北八十里高千仞相传蒙氏时有僧罗岷自天竺来此作戏舞术石亦随舞迄今岩下时有飞石过者惊趋又传将晓时石自江中飞入雾表当归坡在城南旧施甸司北二十五里产当归故名龙王岩在城北二十五里一山中断两岩壁立如斧劈然状元峰在城南四十里孤峰秀出为学宫案山风洞在城北八十里风自洞出四时常不息腾越州 球𱮽山在城东五里下峻上平明正统间征麓川于此立寨马峰山在城东十五里又名长洞巅峻山在城东十八里高黎贡山在城东一百二十里旧名昆仑冈界潞江龙川之间蒙氏僭封为西岳山顶有泉分流而下又名分水岭罗生山在城东南二十里峰峦高耸冈势绵亘来凤山在城南四里每曙时岚气锁之上有祠祀唐杜光庭罗左衡山在城南六十里上有镇夷关山后即南甸一名半个山界限华戎北寒南暑迥然各天宝峰山在城西十里有宝峰寺为摩伽陀禅定之所又名擂鼓山相传武侯驻兵撃鼓其上马鞍山在城西十五里缅箐山在城西三十五里阿幸山在城西一百二十里下干峨山在城北十里上有池周五十馀丈上干峨山在城北二十五里上有金塔坡传昔有异人修道于此至今山无蚊蚋巃嵸山在城北三十里山极高峻云合则雨打鹰山在城北三十五里雪山在城北九十里三峰耸峙上多积雪小甸山在城北一百三十里山径崄巇绝处以木为栈明光山在城北二百二十里橄榄坡在城东六十里永平县 宝藏山在城东七十里一名观音山迥出天际俯视群峰相传武侯南征至此迷道遇一老妪呼犬从绝径中出始得路因建庙祀之俗名娘娘叫狗山罗武山在城东一百里高五百馀丈髑髅山在城西南五里花桥山在城西南三十五里高二十馀里博南山在城西南四十五里一名金浪巅俗讹为丁当山高二十里崇坡峻坂委曲嶙峋为西邮通衢汉因以名县和邱山在城西三十里高千馀仞蜿蜒五十里众峰入云远近瞩目七盘山在城西北三十五里罗木山在城北八里西临银龙江万松山在城北三十五里上有万松阁横岭山在城东北三十里一名绣岭山花如绣阿荒山在城东北一百七十里银龙江发源于此打牛坪在城东北一百里相传诸葛武侯南征至此值立春日鞭土牛于此
  保山县附郭 潞江在城西一百里经怒夷入府境大塘隘经潞江安抚司流入缅国兰沧江在城东北八十里经罗岷山下建有铁锁桥为往来要津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
  御赐飞虹彼岸匾额悬于上上水河 下水河俱在城内西南隅源出九隆山及宝盖山箐合流入城经委巷达沙河沙河在城南七里会清水诸河水流入峡口山落水洞伏流数里出为东河小罗窑池河在城南一百二十三里施甸长官司源自秀岩山下流入潞江郎义河在城西北二十里源出龙王泉流入郎义村会清水河清水河在城北五十里源出甘松坡流绕凤溪山麓合郎义河经城东南汇沙河东河在城东北二十里受府境东北诸水流入湾甸沙木和河在城东北百二十里自永平来入兰沧江清华海在城东十里汇众流为海广二十馀里荷花池在城内西北隅汇仁夀泉水多植荷花卧狮池在城南十五里卧狮山下山泉沸流四时不竭易罗池在城西南龙泉门外泉喷九窦玉泉在城东二十五里安乐山下鸡飞泉在城东南一百里有石洞洞旁出二泉清莹澈底金鸡泉在城东北三十里金鸡村泉注二池一温一凉四时可浴池畔有石高五尺围丈馀石上数孔聚水澡浴相传吕凯所立黑龙潭在城北四十里天旱时郡人以铜牌檄龙祷雨响水湾在城北五里悬岩瀑布响振林谷安远井在城内水甚清冽青云井在城内府学前水旱不竭光明井在城东五里相传唐大历间井旁见三角牛四角羊三足鸡井中有火烛天南诏以为妖遂塞之今建风云雷雨坛于上腾越州 龙川江在城东八十里源有三一出届头甸马鹿塘为瓦甸河下流为固东河在州之正北一出七藏甸为明光河东南合固东河为曲石江一出雪山麓西南流会曲石江三水合流至州东为龙川江绕高黎贡山麓经陇川入缅甸大盈江在城西南一里一名大车江发源巃嵸山会半月池合槟榔江槟榔江在城西一百八十里源出吐番会大盈江经干崖达缅叠水河在城西南五里大盈江之支流也滚钟溪在城南十里宝峰山顶有古刹钟重千觔一夕钟滚于溪今钮尚见半月池在城北七里周五十丈流入大盈江澄镜池在城北二十五里上干峨山一名清河周五百丈环以花草人至则雷雨交作俗传龙潜其中球𱮽泉在城东七里有二穴注为伽河池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在城西七里马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村南香井在城内东北隅水清冽而香民资汲饮永平县 胜备江在城东百里自云龙州发源入县界会九渡双桥二河达漾濞江碧溪江在城东二百里一名备溪江为漾濞江下流银龙江在城北半里一名太平河其源一出阿荒山一出罗木山合流而南穿城出经顺宁入兰沧江双桥河在城东八十里发源上西里流经黄连堡会诸涧水入胜备江曲洞河在城西南十里源出和邱山西麓河之南有温泉澄澈可浴花桥河在城西南三十里源出博南山下流入银龙江木里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在城北三里又北四里为桃源河俱发源和邱山九渡河在城东北五十里源出横岭山流入胜备江宝峰泉在城东四十里
  鹤庆府
  峰顶山在城东十里一名石宝山高三十馀里峰峦崒嵂远瞰洱水山巅时有五色光上建佛寺郡人于三月望日投弓矢祈嗣月山在城东南二十里积石围绕形如半月宣化山在城东南二十里山势陡峻旧设关于此象眠山在城东南二十五里下有石窍百馀潜泄漾弓江水入金沙江龙华山在城东南三十里与象眠山接林壑深秀石泉迸冽上多梵刹下为永北孔道天马山在城南二十里山形起伏其状如马桃树江出其下豸角山在城南二十五里峰峦突起建塔于上为学宫文笔峰龙珠山在城南三十里前耸后平下有石穴漾弓江过焉每岁四月郡人祀之以禳水灾半子山在城南一百二十里朝霞山在城西南十里常有彩霞笼其巅山半有风洞每夏至日人就洞乘风可愈目疾观音山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一名方丈山巍然峻绝山有洞洞有泉一泓澄碧水滴岩下若金石声壁间阁罗凤琢观音像于上洞内土石分半宛若阴阳明郡守何璋名曰太极洞南诏名山凡十七此其一也佛光寨山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昔普颜笃作乱据此覆釜山在城西五里为郡镇山峰如覆釜形势秀拔诸山拱翼仰止山与覆釜山相接剑川路出其下逢密山在城西二十五里山峰峭拔山腰有青铉洞洞口有三石柱钟乳淋漓颇称幽胜拱面山在城西北五里高百仞奇峰耸秀拱向郡治山有白石莹如积雪汤干山在城北三十里三台山在城东北十二里三峰挺出红土冈在城西南十八里南松岭在城南二十里大成坡在城东南六十八里坡顶有泉深广盈尺不溢不涸其西有小成坡为大理永北孔道大孟岩在城东南一百三十里石壁横亘三十馀里形如城郭上多古木幽禽文笔峰在城东十里七坪峰在城南七十里笔架峰在城东北二十里三峰并峙垂珠洞在城西南三十里深广二十馀丈中有石乳垂结如珠剑川州 青岩山在城东十五里上产青石状若翠屏白山在城东南三十五里自老君山而来上多云气青岩为其北支南冈为其南支夜合山在城南二十里形如卧牛剑湖绕其麓石宝山在城南五十里层岩峭壁灵窟天开其石自然具佛座狮象之形顶有石坪方数十亩钟山在石宝山南一里岩石壁立鑴梵像数百山南二里有岩名金栖鸡中有巨人掌迹大如箕金华山在城西一里由罗均山盘曲而来山顶常有紫气为州镇山松冈山在城西一里即金华山左支形势盘旋林木森䕃雪斑山在城西一百六十里并列十二峰上多积雪形如玉屏中科山在城西北五里与建和山对峙北有上科山又下科山在锺贤岭南老君山在城西北八十里即罗均山也袤四百馀里山势幽峻上多灵泉人迹罕到金沙江环其左兰沧江绕其右建和山在城东北五里平原突起状若伏龟石罗摩山在城东北五里峰高百丈巨石矻立如人一名将军山南冈在城南二十五里一名羊鼻山点苍山发脉于此锺贤岭在城南六里与金华山相接维西 天乙山在治西二十里梭石坡山在治北三百馀里乱石如梭行人欲坠白邙山在治西北六百里冬春积雪恍若银界光揺大雪山在治西北八百馀里四时积雪不融中甸十二栏杆山在治南一百五里栏马坡在治西南八十里
  漾工江在城东五里一名鹤川或作漾弓自丽江府象山发源盘折五十馀里入府境众流趋赴自西北来会者曰石洱河自东北来会者曰大水潭自西来会者曰落钟河长康河南供河一名银河温水河及桃树江南经象眠山麓群峰环合水无所泄潴而为湖入城东五里之石穴中伏流三里许复出名为腰江会府境诸川东入金沙江金沙江在城东一百二十里自丽江府东南流入境经旧顺州西又南流入永北界桑木箐河在城南一百里流入金沙江观音河在城西南一百里一名梅茨河源出黑泥山神二哨入浪穹县大营河由普陀崆至邓川流入洱海罗牧社海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观音山之麓周回八里春水有三一在城东南二十里石碑坪一在城南三十里龙珠山麓一在城东北三十里五老山下春水盈时有硫磺气郡人于二三月间和盐梅椒末饮之能袪疾鹦哥水在城东南七十里自石岩悬注常有鹦哥仰饮诸葛泉在城南一百四十里罗陋村相传昔为武侯驻师之地泉分二流利民甚溥温泉有三一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炼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岩一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观音山一在观音山下白石漾泉在城东北十里又东北十五里为小柳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泉东北三十五里为西墩泉大水潭在城东九里周二百馀丈龙潭在城东者曰水渼南者曰黑龙西南者曰龙宝曰吸钟曰宣化西者曰青龙曰西龙西北者曰石墩曰香米曰北渼东北者曰柳树曰小柳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曰赤土和凡十三俱入漾工江又有二曰龙公曰大龙俱入金沙江龙马井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水颇甘冽民资汲饮仙女井自城南一百二十里半子山大凹中石床下涌出伏流半里许始出为二民甚利之剑川州 大桥头河在城东二里一名合恵江源有四一为干木和江源自丽江山中一为河头河一为石莱江俱发源老君山一为清水江发源白山数水合流为合恵江南入剑湖桃羌河在城南三十里东南流入漾濞江弥沙浪河在城南百里与剑川诸水合南入浪穹界达漾濞江剑湖在城东南五里一名东湖合境诸水咸汇于此其下流为剑川西湖在城南二里金华山麓秋水泛涨与东湖相连至冬春水落民作秧田播种剑川在城南十五里即剑湖之尾曲流三折形如川字故名其下流即沙溪又名湖尾河流合弥沙浪河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在城西五里源出老君山东南流入剑湖温泉有三一在城南三里一在城南一百里一在城西一百三十里浴之俱可疗疾灵泉在城南五十里出石宝山顶石岩中甚寒而冽不涸不盈每春游人饮之谓可愈疾龙潭在城外凡九曰老君曰易堤坪曰仙女炼曰隔渼曰建和曰白难陀俱流入剑湖曰花丛曰白龙曰青龙俱流会湖尾盐井有二一在城西南八十里为弥沙井一在城西南一百四十里为桥后井维西 溜筒江在治西北五百馀里即兰沧江自阿墩子流至合江桥绕境内数百里金沙江在治东北六百里自奔子栏流入至其宗渡上下数百里
  顺宁府
  交凤山在城东五里形如双凤东山在城东与凤山对峙若相颉颃泮山在城东一百二十里其下为澜沧黑恵二江合流处郁密山在城南三十里千岩万壑群峰拱向把边山在城南五十里两山对峙一径中通因立把边关于其上接天山在城南三百里猛甸东界高矗云表上多积雪梳头山在猛缅司西南界高六十里美木山在猛缅司西北界上多古柏猢狲山在猛缅司北高二十五里山势﨑岖最称险隘中阿山在城西南十五里峰峦奇秀阿铎山在城西南一百八十里山势盘曲林深谷奥西粤山在城西南二百里山俱峭壁有琼英洞广约十馀丈上浮翠盖状如垂莲中有石鼓声同撃玉嵌空奇崛深邃莫穷凤山在城西一里郡镇山也明山在城西一百九十里右甸诸山之脉从此分枝落仙山在城西北五里昔传有仙游息其地九层楼山在城西北八十里重岩复岭纡折九层上有聚落偰山在城北十五里一名墨玉山一望青葱黛色如画阿鲁司泥山在城北一百八十里阿鲁司地上有白霞洞石盖如楼时见白气下有泉流入黒恵江中有磴道平直如砥俗呼观音接路见古迹赤龟山在城北二百三十五里状如赤龟黒恵江如长蛇盘绕其下山阿有聚落名阿城为行旅止宿之所乐平山在城东北十五里明时嘉靖初庆云见此山之巅万历中再见猛䗱者石山在城东北二百四十里山极高峻奇石玲珑怪异万状上有聚落名猛䗱者云州 习弥山在城东六十里高千馀仞阿轮山在城东一百二十里下临兰沧江高二千馀仞连峰叠岫险峻异常云地无雪此山独寒时有积雪不消猛卯山在城南十里形如列㦸八剌山在城南十里蛮弥山在城南一百五十里林木阴森悬岩峭壁山东南麓即澜沧江蛮赖山在城西六十里上多竹木天马山在城北四里为州主山两峰高峙如天马腾空登其巅山川形胜尽在目中无量山在城东北六十里即景东府之蒙乐山上有孟获故寨
  澜沧江在城东北七十里自永昌府东南流经府境石齿嶙峋波涛汹涌实为险隘明洪武二十年诏沐英于澜沧江津要筑垒置戍以备平缅即其地也黑恵江在城东北一百八十里源出洱海由下关天生桥至合江铺为漾濞江又南流三百里为碧溪江一名备溪江入府界为黑恵江蒙氏僭封四渎之一至云州神舟渡会澜沧江入景东府顺宁河在城东一里源出甸头村山箐流入云州孟佑河府之带水也瓮桑河在城南一里源出南山与洛甸腊门诸河俱南流与顺宁河会而东注洛甸河在城南三十五里源出中阿山下阿铎河在城南一百八十里源出阿铎山水势迅急土人构藤而渡东流入黒恵江西添河在城西北五十里源出喻甸都瓮村东流入澜凔江腊门河在城北十里阿鲁司泥河在城北一百八十里源出阿鲁司泥山下流入黑恵江虎墟河在城北一百九十里阿城旧村与阿鲁司泥河合流入黑恵江旁有虎穴故名龙湫在城南一里龙泉寺方一亩水色澄碧蕴古泉在城南八十里一名瓮古夷语谓泉为瓮谓涌为古其水清澈可鉴毛发温泉有十一在城东六十里罗锅寨一在城东八十里大江外一在城南八十里大兴寺一在城西七十里锡铅一在城西一百二十里右甸一在城西一百二十里南糯河一在城西一百三十里鸡飞一在城北九十里小桥塘一在城北一百六十里阿贝寨一在城北二百里东木竜观音井在城北九十里相传一老人以杖触地泉即涌出行人利之象脚井在城北一百八十里相传象脚所践而成云州 孟佑河在城东顺宁诸水汇流于此入澜沧江南看河在城东自顺宁河分流至州境入澜沧江猛赖河在城南八十里其上流名为大河发源猛缅界温泉有四一在城东八十里困业一在城东一百二十里猛氏寨一在城东南五十里困蚌一在城北五十里猛郎
  永北府
  东山在城东三里一名壶山山后石壁鑴观音大士像题曰唐吴道子笔现钱山在城东三里山面乱石如铺钱故名笔架山在城东南三里三峰并峙三泉山在城东南三里岩涌三泉民资灌溉乌鸦山在城南十里形如削玉九龙山在城南百里老虎山在城南一百三十里山形如虎俗传昔山多怪诸葛武侯南征时断其首怪遂绝顶有祭锋台澜沧山在城西南二里高二百馀丈金水苍山在城西南五里乌洞山在城西二里上列五峰下有洞广丈馀深不可测三刀山在城西三里山径险仄相传诸葛武侯南征时所辟拜佛台山在城西五里山麓有佛寺鸡鸣山在城西三十里乌浦山在城西一百二十里旧顺州西南林木葱蒨每秋霁群鸟飞集漕峰山在旧顺州北一里其东为杨保山其北为公山峰峦耸拔土人祈雨于此甲母山在城西北三百九十八里永宁土府岩峦苍翠耸入云霄干木山在土府东南十里高二千馀丈盘亘百馀里一名狮头山又名孤山干如山在土府西北一百二十里旧革甸长官司北司凭以为险卜兀山在土府北一百五十里旧香罗甸长官司西南耸数百丈剌不山在土府北二百八十里旧瓦鲁长官司东北三十五里六捏山在土府东北二百四十里旧喇次和长官司西盘亘数十里为司之胜地甸头山在城北三十五里群峰耸列林木森蔚土人牧羊于此又名牧羊山白角山在城北八十里旧蒗蕖州白角乡乡以山得名绵绵山在旧蒗蕖州绵绵乡象鼻岭在城东一百四十里形如象鼻大坡南岭在城南一百四十里高二千馀丈顶有龙湫闻人声则风雹立至卡洗坡在城西北永宁土府界内红石岩在城西北三里山岩赤色如火香𬬻峰在城东二里三山耸立形若鼎足
  金沙江在城西自丽江流入府界会四川打冲河东流入武定府罗易江在城东北合诸溪水汇流成江经府界北过旧蒗蕖州东入永宁合泸沽湖三渡河在城南一百四十里旋绕三回故名下流入金沙江桑园河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自蒙番来名五郎河会走马河西卜河西番河站河大松河清水河观音河入金沙江旧志云自大理来又云出四川二说皆失考勒汲河在城西北源出西番流经府南东北入四川盐源县界河旁有勒汲礅与番人分界白角河在城西北源出旧蒗蕖州绵绵乡流经白角乡逆入西番界沙河在城北五里一名观音河逆入五郎河归金沙江牛甸湖在城西一百二十里旧顺州东二里泸沽湖在城北中有三岛高百丈上有土司水寨流入四川打冲河程海在城南四十里周八十馀里相传本陆地有程姓者居此忽一夕沉为海故名潘浦海在城西旧顺州东三十里温泉有三一在城南枯木村一在沙田村一在城西北瓦部寨浴之咸能去疾春水泉在城西北五里赤石岩水清味甘每岁二月居民游乐和盐梅饮之谓之吃春水布榖一鸣其味即易九龙潭在城西北十五里泉有九眼下流入金沙江又大龙潭在府南一百四十里又有小龙潭在府南二百三十里
  丽江府
  吴烈山在城东十五里东山在城东二十里二山峰峦起伏环拱郡治马左墅山在城南三十里土人常为牧地珊碧外龙山在城西南三十里孤峰耸翠多产箭竹雪盘山在城西南二百里旧兰州之西十里四时常有积雪老君山在城西南二百五十里高入云霄为鹤丽二府之望福源山在城西二百五十里旧兰州北界绵亘东南五十馀里象山在城西北五里形如伏象山下有泉即鹤庆府漾工江源雪山在城西北三十里一名玉龙山又谓之雪岭十峰岿嵬经年积雪岩崖洞谷清泉飞流蒙氏僭封为北岳唐贞元中韦皋约云南共袭吐番驱之云岭外盖即雪山外也又元至顺初云南诸王秃坚等叛四川行省军讨之至雪山峡撃败罗罗斯军即此花马山在城西北三百五十里旧巨津州东南界崖有石如马其色斑烂昔么些诏自名其国为花马国本此汉薮山在城西北五百里旧巨津州西北界高可万仞上有三湖各宽五亩深不可测阿那山在城北七十里旧宝山州南界上有阿那和旧寨珊兰阁山在城北八十里
  澜沧江在城南三百里经旧兰州入云龙州界漾弓江在城南流八鹤庆府境合群流而为大川怒江在城西七百四十五里入永昌名潞江金沙江在城东北一百五十里源出吐番经中甸东南流至府又东南流入永北府清溪在城东十里其源有二一出东山一出雪山至府东东圆里合流绕府治南入鹤庆界白石溪在城西南一百八十里旧兰州西十里中多白石下流入澜沧江温泉有四一在城东南一百里无上村一在城西南旧兰州七坪村一在城西一百六十里金沙江滨一在城东北八十里阿失村水清洁俱无磺气浴之可已风湿苦泉有二一出城东吴烈山涧一出城南剌沙村味皆微苦饮之除疾龙潭在城西南十里阔数亩四畔草结如葑簰履及一方三方皆动人或近之风雨骤起老君潭在城西南二百五十里老君山下其水流入鹤庆府剑川州境注于剑湖
  蒙化府
  翠虬山在城东三里许蜿蜒高下势若虬龙山麓有龙王庙悬珠山在城东五里山若翠屏境幽林密灵应山在城东五里与悬珠山对峙文华山在城东十里叠嶂连云绵亘三十馀里郡之镇山也捣衣山在文华山左山坳一窟甘泉𣸣涌神物凭焉为锦溪之源祷雨多应武卫山在文华山右其巅为隆庆关郡中孔道巍宝山在城东南十五里峰峦高峻林木郁葱昔细奴逻耕牧之地玉屏山在城东南二十里峰列如屏上有龙湫其左为御笔峰孤峭插天苍翠欲滴郡治之文峰也真武坐台山在城东南一百里旧定边县治之镇山也拥翠山在真武山之后去山十里有刀斯郎营寨遗址螺屿山在旧县南二里高五丈许下为羊角箐凤凰山在旧县西三十里太极山在旧县西北四十里高出群山之表一名竹扫山陶罗山在旧县北五里高可千仞螺盘山在旧县北十五里山顶盘旋如螺明西平侯沐英与刀斯郎战于此封川山在城南十五里山形尖锐下有温泉关锁川原屹然砥柱无量山在城南一百五十里详见景东府狮子山在城西南十里形势雄峻俨若奔狮旧名日游山五印山在城西南五十里攒峰叠岫绵亘四十馀里其上甘泉𣸣涌岩壑幽胜屯库山在城西二里山峦突兀高下堆垒如仓库然金牛山在城西二十里一名寨子山相传蒙诏立寨于此诰轴山在屯库金牛两山间南北峰如展诰巃𭖂山在城西北三十五里昔蒙氏龙伽独自哀牢携子细奴逻徙居于此天耳山在城北七十里旭照山在城北八十里又名三台巅高出云表南蒙化北大理北寒南暖风气顿殊其西为花判山阳江出焉东为者摩山通大理孔道石母山在城北八十里归然直出群山之表碁盘山在城东北五里传昔有仙人对奕于此今有台状如碁盘布列黒白石子牧童乱之次日如故伏虎山在城东北十五里孤峭插天又名佛母山天马峰在城东南三十五里峰峦特立翠拥云端俨如天马行空石洞在城南一百八十里有石佛像极端严
  澜沧江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自永昌顺宁流经府界历景东入车里阳江在城西二里源出甸头花判山南流经府西又南合定边河又东南会马龙河入楚雄府大江漾濞江在城西北一百八十里其源有三一出大理浪穹县罢谷山由邓川洱海流入府境为漾水一出吐番可跋海由云龙入府境一出剑川绕点苍山后入府境为濞水二水合流至府西南为备溪江定边河在城东南一百里旧定边县源出府之罗求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东南入阳江阿集左河在旧县南五十里源发无量山流经石洞寺至雀田哨入景东府大河白崖河在旧县东北十五里即赵州白崖睑江下流经白崖弥渡入府境下会环川五道河在城南三里水源甚裕岸有塔传为武侯所建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在城北二里盟石河在城北二十五里环川在城东南旧定边县北一名环江源发府北名曰西河沿巍宝至太极山环流出会定边河锦溪在城南一里源出捣衣山石窟下注阳江两岸多桃李花时如锦故名一名莱园河温泉在城南十五里封川山麓观音井在城东悬珠观内
  景东府
  邦泰山在城东四里高峻延长土官世居其麓锦屏山在城南一里无量山在城西九十里一名蒙乐山有毒泉饮之立毙山亘三百馀里与镇沅府接界景董山在城北三里昔为夷寨后建卫城今裁鹤笼山在城北三十里一峰突兀顶圆如盘石洞有二一在无量山深不可测洞多蝙蝠一在哈蒲路村石溜嵌结可观
  澜沧江在城西南二百里自蒙化历上羊街保甸入府界出猛缅司大河在城东一名中川河源自蒙化虎街至安定关经府治前流入镇沅府即把边江之上流也鲁马河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流入恩乐县猛统河在城南二百六十里源出无量山流入威远景谷河在城西二百里发源蛮道村南流入威远笕泉在城北旧卫城内源出蒙乐山明指挥袁贤以竹笕引入城凿池潴之构亭其上龙潭在城北九十里岁旱祷雨于此磨腊井在城南二百六十里磨外井在城南二百八十里小井在城西南二百四十里大井在城西南二百四十五里以上四井俱产盐

  云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云南通志卷四
  建置
  粤稽封建易为郡邑势分今古而制与时宜自彩云南见汉开不宾博南兰津已颂徳广矣然唐仍羁縻葆就宋竟画斧分疆即元明广设府路遍置官司半犹土酋世守我
  国家声教覃敷湛恩汪濊雕题凿齿纳土输诚与侯甸采卫共登版籍何其盛也于是邑小则裁倂以省冗员地大则添设以重守土因革损益之闲布置周详规模宏远岂非
  圣人首出庶物斯万国咸宁哉志建置
  云南通省建置
  唐虞为南交昧谷之交夏商为梁州之域周合梁于雍又为雍州边裔战国时楚顷襄王使将军壮𫏋略地伐夜郎西至滇池遂自王其地号滇国见后汉书按史记作楚威王时文献通考云若庄𫏋自威王时将兵略地属秦陷巫黔中郡道塞不通凡经五十二年岂得如此淹久史记谬误范书为正秦时通道置吏庄氏犹世王滇史记秦使常頞略通五尺道诸国颇置吏焉汉武帝建元中始通西南夷置犍为郡寻罢西夷独置南夷元狩元年始通滇国元鼎六年置牂牁越巂诸郡元封二年以兵临滇滇王降置益州郡昭帝始元元年立钩町侯亡波为王新莽时改犍为郡为西顺牂牁郡为同亭越巂郡为集巂益州郡为就新贬钩町王为侯蛮夷尽反越巂夷任贵自立为卭谷王会莽败汉兴诛贵后汉先武建武二十七年哀牢夷内附封为君长明帝永平十二年分益州郡置永昌郡三国汉先主章武元年分犍为属国置朱提郡后主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平四郡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郡为云南郡分建宁牂牁为兴古郡俱领于益州刺史见蜀志后主传晋武帝泰始二年分益州置梁州七年又分益州之建宁永昌云南兴古四郡为宁州统县四十五太康三年复废宁州入益州立南夷校尉以䕶之监五十八部蛮族惠帝太安二年复置宁州晋书永昌从事孙辨请复置宁州从之即以南夷校尉李毅领刺史并辖牂牁越巂朱提三郡按宋书载太安二年又分建宁以西之七县别立为益州郡怀帝永嘉二年改益州郡为晋宁郡分牂牁立平夷夜郎二郡五年分兴古之东立西平郡分永昌云南立东河阳郡分牂牁朱提建宁为平夷夜郎二郡永嘉二年置当是再分朱提建宁以益之耳又分朱提为南广郡成帝时失年分兴古为梁水郡按晋书王逊传逊以地势形便上分牂牁为平夷郡分朱提为南广郡分建宁为夜郎郡分永昌为梁水郡又改益州郡为晋宁郡事皆施行盖总逊为刺史时其前后建置如此非诸所改置俱在永嘉二年又分云南为兴宁郡分东河阳为西河郡成帝咸康四年分牂牁夜郎朱提越巂四郡为安州八年又罢并宁州以越巂还属益州省永昌先是惠帝太安元年李特起兵于蜀寻僭号汉益州郡县皆没于特其后李雄又分汉嘉蜀二郡立沉黎汉原二郡李寿又分宁州之兴古永昌云南朱提越巂河阳六郡为汉州郡县没于李氏者四十六年而江左仍遥置之穆帝永和二年桓温灭蜀复有其地改平夷为平蛮郡简文帝咸安二年益州复没于苻氏孝武帝太元中复为晋有宋时为宁州领郡十五宋志州领建宁晋宁牂牁平蛮夜郎朱提南广建都西平西河东河阳云南兴宁兴古梁水凡十五郡内按建都郡志载晋成帝分建宁立晋志缺载齐时为宁州镇领郡三十其南广梁水建宁晋宁云南西平夜郎东河阳平蛮兴古兴宁凡十一郡名与宋同其建平南牂牁西河阳西阿平乐南朱提北朱提宋昌永昌九郡废置无考又齐武帝永明二年置南犍为郡五年置益宁郡郁林王隆昌元年置西益江阳犍为永兴永宁安宁六郡海陵王延兴元年置东朱提郡明帝建武三年置安上郡共十郡注云皆无民戸梁武帝大同中置南宁州太清二年爨瓒窃据牂牁兴古等郡事详杂纪及封建陈时地没于爨蛮隋高祖开皇中瓒子震翫遣使朝贡命韦世冲以兵戍之置恭州协州昆州又置牂州六年改越巂郡为西宁州十八年又改为巂州炀帝大业初废恭州协州隋末谢赵诸蛮分据其地俱详见杂纪唐高祖武徳初遣使至南中招降其部落复置南宁州汉夜郎地元年开南中因故同乐县置治味又置昆州恭州协州复析协州为靖州隶戎州都督府三年以牂牁首领谢蛮地置牂州以牂牁蛮别部置充州隶黔州都督府四年以汉云南县地置姚州云南郡又置姚州都督府领州十三唐书地理志注以古滇王国民多姚姓因置姚州都督并置州十三又置西濮州尹州曾州西平州隶戎州都督府置矩州隶黔州都督府复置总管府于南宁州五年侨治益州七年复以南宁州为都督府又分置西宁州南云州南龙州西宗州西利州西豫州以弄栋地置裒州八年改南宁州为郎州复治味改恭州为曲州太宗贞观元年罢郎州都督府三年改西豫州为縻州以爨弘达之子归王为南宁州都督以东谢蛮地置应州以南谢蛮地置寿南州四年又置琰州改寿南州为庄州皆隶黔州都督府八年改西宁州为黎州南云州为匡州西平州为盘州十一年改西濮州为髳州南龙州为钩州西宗州为宗州西利州为微州以庄州为都督府寻又以西赵酋地置明州隶黔州都督府二十二年分郎州地置麻州二十三年徒莫祗蛮俭望蛮皆内属以其地置傍望求邱览五州隶戎州都督府高宗麟徳元年移姚州都督府于弄栋川咸亨三年昆明蛮十四姓率户内附以其地分置殷州总州敦州隶黔州都督府调露元年复废姚州武后垂拱四年复置万岁通天二年昆明夷内附以其地置宝州隶黔州都督府中宗景龙二年罢庄州都督府元宗开元五年复以郎州为南宁州十五年复置殷州咸亨三年置㝷废至十五年复置又有哀牢别种其先自号六诏蒙巂越析浪穹邓睒施浪蒙舍开元之末蒙舍诏渐强并吞五诏寻以功策授云南王天宝元年置姚州邆州守捉使九载蒙舍僭国号曰大蒙徳宗兴元初蒙舍改国号曰大理贞元二年复置殷州按殷州屡置屡废贞元二年节度使韦皋表请复置十年蒙舍归附改国号仍曰南诏十三年置浪川州隶戎州都督府节度使韦皋表置宣宗大中十三年复叛改称大礼昭宗天复二年郑买嗣篡立僭号大长和国后唐明宗天成三年赵善政立改国号曰大天兴寻杨干贞废善政自立改国号曰大义宁后晋高祖天福二年段思平立国号大理宋初仍为大理国太祖干徳三年王全斌平蜀欲以兵威取滇进滇地图太祖鉴唐之祸以玉斧画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由是云南不通中国为段氏窃据哲宗绍圣元年高昇泰立号大中国三年段正淳立号后理国元宪宗三年命太弟与兀良合台征云南五年诸部悉平得五城八府四郡三十七部立万户府十有九设大理都元帅府仍录段氏子孙世守其土世祖至元四年立大理等处行六部七年改善阐万户府为路又倂大理上下二万户府为路立军民总管府领录事司一县一太和府二永昌腾冲府领县一永昌领永平州五邓川蒙化赵州姚州云南州领县二邓川领浪穹姚州领大姚八年分大理国三十七部为南北中三路改威楚万户府为路立总管府领县二威楚定远州四镇南南安开南威远州领县一南安领广通十年立云南行中书省见元纪按地理志置云南行省在十三年十一年改北路为武定路军民府领州二和曲禄劝州领县四和曲领南甸元谋禄劝领易笼石旧十二年籍师宗弥勒二部为军立广西路十三年改善阐为中庆路领录事司一县三昆明富民宜良州四嵩明晋宁昆阳安宁州领县八嵩明领杨林邵甸晋宁领晟贡归化昆阳领三泊易门安宁领禄丰罗次改南路为临安路领二县河西蒙自千户一舍资州三建水石屏宁州州领县二宁州领通海嶍峨改中路为曲靖路总管府又改茶罕章宣慰司为丽江路立军民总管府改仁地万户府为仁徳府领县二为美归厚又立巴的甸为乌撒路十四年立广南西路宣抚司十五年以乌撒路为军民总管府十六年升中路为澂江路领县三河阳江川阳宗州二新兴路南州领县三新兴领普舍硏和路南领邑市十八年复广西路军为民领州二师宗弥勒二十一年改乌撒总管府为宣抚司二十二年罢丽江路总管府立宣抚司领府一北胜州七顺州浪蕖永宁通安兰州巨津宝山州领县一巨津领临西省合剌章金齿二宣抚司为一治永昌立临安广西道宣抚司二十三年立鹤庆路军民府领县一剑川二十五年立元江路领二部步日马笼升曲靖总管府为宣抚司领县一南宁州五陆凉越州罗雄马龙霑益州领县六陆凉领芳华河纳罗雄领通泉霑益领交水石梁罗山改乌撒宣抚为宣慰兼管军万户府见元纪按地理志升乌撒宣抚为乌撒乌蒙宣慰司在二十四年以金沙江西通安等五城隶察罕章废金沙江东永宁等五城以北胜施州为北胜府二十六年省云南大理中庆等路州县二十八年立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又立东川路改立曲靖等处宣慰司管军万户府云南曲靖路宣抚司所辖地广民心未安改立以镇之成宗元贞二年乞蓝蛮平以其地为云远路军民总管府大徳二年立云南诸路道肃政廉访司四年立乌撒乌蒙等郡县置维摩州英宗至治二年置宁远州泰定帝泰定二年蒲恋来附置顺宁府文宗至顺元年置顺元宣抚司麓川路军民总管府顺帝至正三年立永昌等处宣慰司自宪宗时至此累朝建置互见元史帝纪及地理志按至元十三年赛典赤以改定云南诸路名号来上凡为路三十七府二属府三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其馀甸塞军民等府不在此数三十一年云南行省复上所定路府州县上路二下路十一下州四十九中县一下县五十前后不合盖数十年之内更置非一也兹惟据年代可考及现在云南者具列于编此外附见卷末历代州县阙疑之后洪武十四年遣将平滇十五年改诸路为府以中庆路为云南府改行省为布政使司正统十一年改麓川为陇川设宣抚司于陇把名胜志明分为四道其迤西者曰金沧道曰洱海道领大理永昌鹤庆蒙化楚雄武定永宁姚安镇沅顺宁丽江景东等府迤东者曰安普道曰临元道领云南临安澂江寻甸广西广南曲靖元江等府其土官之有分地者长官司一曰者乐甸御夷府二曰孟定孟艮军民宣慰司六曰孟养车里木邦老挝缅甸八百大甸宣抚司三曰干崖南甸陇川御夷州四曰镇康湾甸大侯威远御夷长官司二曰芒市钮兀军民指挥使二曰澜沧腾冲又其馀长官巡检之分地小而杂处中边者不可胜记成化十二年更置临元澜沧金腾曲靖四道十五年改木邦宣慰司为孟密安抚司隶湾甸嘉靖元年复永昌府治洪武十五年置府二十三年省府入金齿卫设指挥使司景泰中设镇至是以巡抚何孟春言仍罢镇置府改金齿指挥使司为腾越州仍置腾冲卫万历十九年设新平县改直隶新化州隶临安府二十五年改顺宁为流府二十六年改大侯为云州属之终明之世为府二十领州三十六县三十二又分置各卫所附焉
  本朝顺治十六年收云南入版图分邑置州各如旧寻裁通安宝山兰州巨津四州临西一县归丽江府康熙四年裁新化州归新平县五年以北胜州隶大理府六年以临安府属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地置开化府八年改寻甸府为州隶曲靖府废维摩州以其地分隶附近府州裁顺州归鹤庆府归化县归呈贡县三泊县归昆阳州又裁阳宗县归河阳县亦佐县归罗平州𥔲嘉县归南安州三十四年设平彝县于旧平夷卫三十七年改北胜州置永北府雍正二年改威远土州设直隶同知四年改隶四川之东川府归云南设会泽县隶焉五年分霑益州地置宣威州改者乐甸长官司为恩乐县隶镇沅府又改隶四川之乌蒙镇雄二府归云南六年降镇雄为州以米贴地置永善县俱隶乌蒙府七年设普洱府裁定边县归蒙化府八年设文山县于开化府九年设恩安县于乌蒙改乌蒙为昭通府十年改新平县隶元江府共置府二十三直隶同知一领州三十一县三十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卷四>
  云南府
  禹贡为梁州域周合梁于雍又为雍南土庄𫏋王滇号曰滇国历秦及汉遂世有之汉元封二年置益州郡新莽改为就新郡后汉复故三国汉改为建宁郡晋泰始七年置宁州太康三年仍废宁州入益州太安二年复置宁州又分建宁以西之七县别立为益州郡永嘉二年改为晋宁郡六朝宋仍为宁州齐为宁州镇梁为南宁州陈没于蛮隋置昆州寻废唐武徳元年复置昆州隶姚州总管府贞观四年改属戎州都督府天宝末没于南诏阁罗凤命其子凤迦异増筑之曰柘东城为六节度之一改称善阐府五代及宋为郑赵杨段四僭国相继窃据段氏以高智昇为善阐牧世守其地元世祖征大理国收府凡八善阐其一也宪宗五年置善阐万户府至元七年改为路十三年立云南行中书省初置郡县遂改善阐为中庆路领州四县十一洪武十五年平滇改设云南府为云南布政司治寻裁杨林邵甸二县领州四县九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裁归化县归呈贡县裁三泊县归昆阳州雍正三年又以三泊县地改归安宁州领州四县七
  云南府建置表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卷四>








  云南府属州县建置
  昆明县附郭
  益州郡谷昌县地西为秦臧县西北为建伶县属建宁郡昆州地晋宁县地段氏据初立二千戸隶善阐万户府至元十二年改善州领昆明官渡二县后又废州寻省官渡入昆明县昆明县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左右中前后及广南卫分境屯赋并县
  富民县
  汉属益州郡初为西宁州地贞观中改黎州号黎灢甸段氏据至元四年立黎灢千戸十二年改富民县富民县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右卫分境屯赋倂县
  宜良县
  汉属益州郡昆州地本属昆州蛮酋罗氏分据筑城于此号罗裒龙段氏据宪宗六年立大池千户隶嵩明万户府至元十三年升宜良州领大池大赤二县后改州为县省二县入焉宜良县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裁宜良所入县二十六年又裁左前中后四卫分境屯赋倂县
  罗次县
  汉属益州郡属建宁郡昆州地乌蛮所居名罗部段氏据以大理高白连庆治其地至元十三年置罗次州隶中庆路二十四年改为县属安宁州罗次县弘治十二年改属云南府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右后二卫分境屯赋倂县
  晋宁州
  汉益州郡滇池县地宁州治武徳初置晋宁县属昆州后蒙氏改为阳城堡部段氏据初立阳城堡万户府至元中复置晋宁州以归化晟贡二县属焉晋宁州仍领归化呈贡二县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裁归化县入呈贡县二十六年裁左右中前后广六卫分境屯赋倂州雍正五年改呈贡县隶本府
  呈贡县
  汉益州郡建伶县地有故城曰晟贡世为乌白些门些莫徒阿荼僰等五种蛮所居晋宁县地段氏据初立晟贡千户至元中改为晟贡县改为呈贡县隶晋宁州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裁归化县入焉二十六年裁左前广中四卫分境屯赋倂县雍正五年改隶本府安宁州
  战国楚滇国螳螂川地连然县属益州郡属晋宁郡属昆州武徳初置安宁县属昆州段氏以高氏守之初隶阳城堡万户府至元中立安宁千户后改为安宁州安宁州领禄丰一县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裁安宁所入州二十六年裁左前右三卫分境屯赋倂州三十三年又拨安宁所九伍屯赋归易门县雍正三年又以原裁入昆阳之三泊县归安宁州雍正九年改禄丰县隶本府
  禄丰县
  汉古碌琫甸乌蛮杂居后易为禄丰安宁县地大理高智昇子义胜治其地初隶安宁千户至元中置禄丰县隶安宁州禄丰县隶安宁州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右后二卫分境屯赋倂县雍正九年改隶本府
  昆阳州
  汉益州郡昆泽县地属建宁郡爨瓒据爨翫降以其地为昆州武徳元年开南中置昆州治西南为钩州望水县地后没于南诏段氏以高氏守之名巨桥城立巨桥万户府至元中改为昆阳州昆阳州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裁三泊县入州二十六年裁前广右中后五卫分境屯赋倂州雍正三年又拨三泊县归安宁州
  易门县
  汉旧为洛市坪村乌蛮所居大理高智昇治善阐府使高福守其地至元四年立洟门千户隶巨桥万户府十二年改为易门县易门县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裁易门所入县三十三年又以安宁所九伍屯赋倂县
  嵩明州
  战国楚滇国地治沙扎卧城乌蛮车氏所筑昔汉人居之后乌白蛮强盛汉人徙去汉人尝立长州建金城阿葛二城因筑台与蛮盟故曰嵩盟后蒙氏改为嵩盟部段氏仍嵩盟部初立嵩盟万户府至元十二年仍改为长州十五年升嵩盟府寻降为州领邵甸杨林二县更盟为明嵩明州洪武中省邵甸县成化中省杨林县倂入州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左右中前后广六卫杨林木密凤梧三所分境屯赋倂州
  曲靖府
  禹贡梁州南境战国为滇国地汉为益州牂牁二郡地三国汉建兴三年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牂牁立兴古郡属益州晋属宁州东境分置平夷郡寻改为平蛮齐置建平郡梁属南宁州后为西爨白蛮爨瓒所据隋开皇中爨子震翫来贡置恭州协州大业初废入犍为郡置开边县唐武徳初以爨弘达为昆州刺史复立南宁州改恭州为曲州析协州置靖州隶戎州都督府四年置南宁州总管府又置西平州隶戎州都督府七年复以南宁州为都督府八年改名郎州贞观元年罢郎州都督三年爨弘达死以其子归王为南宁州都督居石城八年改西平州为盘州二十二年析郎州置麻州开元五年改郎州仍为南宁州天宝末没于南诏蒙氏立石城郡唐末复置南宁州领七县隶戎州都督府宋时为段氏据后又为摩弥部据元宪宗六年取其地立摩弥万户府领普摩千户至元八年改万户府为中路十三年又改为曲靖路总管府二十五年升为宣抚司又仁地部元宪宗五年内附明年立为仁地万戸府至元十三年改万户为仁徳府俱隶云南行中书省曲靖路领州五县七仁徳府领县二明洪武十五年改曲靖路为曲靖军民府省交水石梁罗山三县及越州入霑益州省芳华河纳二县入陆凉州省通泉县入马龙州领州四县二改仁徳府为寻甸军民府省为美归厚二县入焉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裁亦佐县入罗平州降寻甸府为州隶本府三十四年于旧平夷卫置平彝县雍正五年以霑益州旧治设宣威州皆隶府属领州六县二
  曲靖府建置表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卷四>













  曲靖府属州县建置
  南宁县附郭
  益州郡味县地又律高县地三国汉属建宁兴古二郡因之属建平兴古二郡恭州地后废入开边县初为曲州天宝末没于蛮蒙氏改石城郡段氏据后又为乌蛮摩弥部酋所据置千户隶摩弥万户府至元中升南宁州后改为县南宁县洪武末省越州石堡山之地入焉
  本朝因之康熙六年裁曲靖卫入县二十三年又裁平夷卫分境屯赋倂县三十五年改平夷废卫倂征屯赋归平彝县
  霑益州
  汉牂牁郡宛温县地三国汉属兴古郡宛暖县地初置西平州贞观中改为盘州天宝末没于蛮后僰刺二种居之又为摩弥部所夺初内附宪宗七年以本部隶摩弥万户府至元中改置霑益州领交水石梁罗山三县霑益州倂交水石梁罗山三县及越州入州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平夷卫分境屯赋倂州三十五年改平夷废卫倂征屯赋归平彝县雍正五年分置宣威州
  陆凉州
  汉牂牁郡平夷县地三国汉属兴古郡置同乐县属建宁郡初置平夷县后改属盘州天宝末没于蛮南诏时号落温部初内附置落温千户属落蒙万户府至元中改置陆凉州领芳华河纳二县陆凉州裁芳华河纳二县入州
  本朝因之康熙六年裁陆凉卫屯赋倂州
  马龙州
  汉益州郡律高县地三国汉属兴古郡律高县又析置西安县为西中县为麻州后没于蛮夷名曰撒匡昔白刺居此后盘瓠裔纳垢部逐而有其地初内附置纳垢千户至元中改为马龙州领通泉县马龙州倂通泉县入州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左前平夷马龙四卫所分境屯赋倂州三十五年改平夷废卫倂征屯赋归平彝县
  罗平州
  汉牂牁郡漏卧宛温二县地三国汉属兴古郡因之没于蛮名塔敝纳夷甸相传盘瓠后裔罗雄居此因名部为罗雄初内附隶普摩千户至元十三年割夜苴部倂入改为罗雄州隶曲靖路万历中改土设流为罗平州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裁定雄所屯赋倂州又裁亦佐县入焉三十五年改亦佐县地归平彝县
  寻甸州
  汉本滇国后僰刺蛮居此号为仲扎溢源部为乌蛮之裔新丁夺之号新丁部讹为仁地蒙氏为仁地部乌蛮居之段氏仍仁地部乌蛮居之初置仁地万户府后改仁徳府领为美归厚二县改寻甸军民府省为美归厚二县入焉成化中改流官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降为州隶曲靖府二十六年裁平夷木密凤梧三所屯赋倂州三十五年改平夷废卫分境屯赋归平彝县
  平彝县
  汉平夷县属牂牁郡平夷县后改为平蛮县属平蛮郡武徳七年复置平夷县属盘州后没于蛮为普安路地洪武十四年设千户所后升为平夷卫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省入霑益州三十五年改为平彝县属曲靖府拨归罗平之亦佐县附焉
  宣威州
  汉属牂牁郡三国汉属兴古郡因之属盘州后没于蛮至元中置霑益州初设乌撒卫后三所后改霑益州
  本朝因之顺治十六年移州治于交水以废治为游击驻防城雍正五年割霑益州新化里至高坡顶设宣威州裁威宁后三所屯赋倂州
  临安府
  禹贡梁州南裔三代时为句町国汉武帝开南夷置句町县属牂牁郡贲古县属益州郡后汉仍之三国汉属兴古郡晋属兴古梁水二郡唐为牂州地属黔州都督府武徳四年更名牁州寻复故七年置西宁州西宗州贞观八年改西宁州为黎州十一年改西宗州为宗州皆隶戎州都督府天宝末没于蛮南诏置通海郡都督府后又置节度使后晋时段思平改通海郡为秀山郡寻复故宋时阿僰部蛮居之元宪宗六年内阿置阿僰部万户府又置阿甯万户府至元八年改阿僰部置南路总管府十三年改临安路属临元广等处宣慰司领州三县四千户一明洪武十五年改路为府改阿甯万户府为阿迷州弘治十五年改马龙他郎甸长官司置直隶新化州万历十九年讨平平甸乡夷贼置新平县二十年改新化州属府领州五县五长官司九
  本朝因之康熙二年倂纳更土巡检司钱粮入府征收五年裁新化州归新平县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地设开化府溪处司叛诛归府雍正九年改所属之新平县属元江府领州四县四长官司五
  临安府建置表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卷四>














  临安府属州县司建置
  建水州附郭
  益州郡贲古县地三国汉属兴古郡属梁水郡乌蒙蛮地接壤交阯为云南极边古称步头亦云巴甸元和闲蒙氏始城之每夏秋溪水涨溢如海遂谓建水历郑赵杨段数姓皆仍建水名段氏时为么些徒蛮苴(⿰历刂)所据初内附置建水千户隶阿僰万户府至元十三年改建水州属临安路建水州
  本朝因之康熙六年裁临安卫入州二十六年又裁新安所分境屯赋倂州雍正八年猛弄寨长白氏内附以所属钱粮附州征收
  石屏州
  汉蛮曰旧忻汉语林麓乌么蛮居其地阿僰蛮夺据之辟地得石坪聚为居邑因名石坪后讹为屏改为石坪州隶临安路改石屏州
  本朝因之康熙三十年裁临安卫石宝二屯屯赋倂州
  阿迷州
  汉蛮名阿甯转音为阿迷阿甯蛮据号屈中部阿甯蛮据初立阿甯万户府至元间隶南路总管府大徳闲改隶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阿迷州
  本朝因之雍正九年拨十四寨归广西府邱北州同管辖
  宁州
  汉属益州郡三国汉属兴古郡梁水县属梁水郡析置西宁州贞观中改黎州天宝末没于蛮号浪旷夷语谓旱龙也步雄部么些徒蛮据之后属爨蛮酋阿㡬以浪旷割与宁酋豆圭改宁部爨蛮据初内附置宁部后改宁海府至元中改宁州隶临安路领通海嶍峨西沙三县后省西沙入州仍宁州改通海嶍峨二县属府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左前广后四卫分境屯赋倂州
  通海县
  汉牂牁郡句町县地三国汉属兴古郡蒙氏为通海郡后晋段思平改秀山郡后复为通海郡段氏因之初置通海千户隶善阐万户府至元中改为县隶宁海府府废改属临安路为附郭县后又隶宁州徙府治于建水州仍为通海县改属府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裁通海御屯赋倂州
  河西县
  汉南蛮地初为宗州之河西县天宝末没于蛮为步雄部后阿僰蛮夺而居之名休腊部阿僰蛮据初内附即阿僰部立万户府休腊隶之至元间改为河西州属临安路后改为县河西县
  本朝因之
  嶍峨县
  属牂牁郡三国汉属兴古郡属南宁郡为嶍猊蛮所据名嶍峨部后阿僰蛮逐嶍猊据其地阿僰蛮据初内附立千户隶阿僰万户府至元中改为州领卭川平甸二县寻降为县倂二县为乡属临安路寻隶宁州嶍峨县改属府
  本朝因之
  蒙自县
  属牂牁郡三国汉属兴古郡南诏置通海都督府其地属焉以赵氏守之有山名目则转音为蒙自段氏时阿僰蛮据之初置蒙自千户隶阿僰万户府至元十三年改为蒙自县蒙自县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新安所分境屯赋倂县
  纳楼茶甸长官司
  唐蒙氏为茶甸初置千户隶阿甯万户府至元中改隶善阐宣慰司后分为二千户隶云南行省寻改隶临安宣慰司后又改纳楼茶甸置长官司隶临安府
  本朝因之
  亏容甸长官司
  鐡容甸部至元中归附拨隶元江路置长官司隶临安府
  本朝因之
  左能寨长官司
  思陀甸寨后改为左能寨置长官司隶临安府
  本朝因之
  思陀甸长官司
  官桂思陀部管落恐溪处甸二部后分为三置和泥路隶云南行中书省后属元江路置长官司隶临安府
  本朝因之
  落恐甸长官司
  旧为伴溪落恐部属思陀甸后改为酋长置军民万户府隶云南行中书省后属元江路置长官司隶临安府
  本朝因之
  澂江府
  禹贡梁州东南荒裔战国时为滇国地汉武帝开南夷置俞元县属益州郡后汉仍之三国汉属建宁郡晋増置新兴县宋因之齐属建平晋宁二郡梁属南宁州隋属昆州大业初废昆州唐武徳元年复置隶戎州都督府三年置牂州四年更名牁州寻复故隶黔州都督府七年置西宁州贞观八年更名黎州二十三年诸蛮末徒莫袛俭望二种落内附置求州俱隶戎州都督府天宝末没于么些蛮号罗伽甸后为僰蛮所夺南诏蒙氏取其地为河阳郡段氏时析么些蛮为强宗休制步雄三部后步雄分居伽甸者号罗伽部又黑爨蛮之裔居路甸号落蒙部元宪宗四年俱内附六年以罗伽部为万户府至元三年改万户为中路十六年改为澂江路隶云南行中书省领州二县六明洪武十五年改为澂江府寻省普舍研和邑市三县领州二县三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裁阳宗县入河阳县领州二县二澂江府建置表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卷四>











  澂江府属州县建置
  河阳县附郭
  俞元县属益州郡三国汉属建宁郡因之属南宁州初属昆州后没于么些蛮复为僰蛮所夺南诏改河阳郡强宗部居之强宗部初置罗伽千户至元中改为河阳州寻降为县河阳县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裁阳宗县入焉二十六年裁右前广后四卫分境屯赋倂县
  江川县
  汉属益州郡名碌云异城蛮名易笼初置绛县后蒙氏叛徙曲旺蛮居此以白蛮守治之后么些徙蛮之裔居此段氏时么些蛮仍居其地号步雄部又分为罗伽部初置千户至元中改江川州寻降为县隶澂江路江川县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左前广右后五卫分境屯赋倂县
  新兴州
  汉属益州郡置新兴县属建宁郡属建平郡爨瓒据之分为西爨初隶牂州复置新兴县后置求州属戎州都督府天宝末没于南诏蒙氏改为温富州后么些蛮居之么些蛮居其地号休制部内附立为千户至元十三年改为新兴州隶澂江路新兴州洪武十五年省硏和普舍二县入焉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左前广中右五卫分境屯赋倂州
  路南州
  汉属益州郡三国汉属建宁郡属昆州夷名路甸天宝末为黒爨蛮之裔落蒙所据筑城曰撒吕号落蒙部宪宗时内附即本部立万户府至元七年倂落蒙罗伽末迷三万户为中路十二年改罗伽为澂江路落蒙为路南州领邑市县隶澂江路路南州弘治四年省邑市县入州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左前广中右五卫分境屯赋倂州
  武定府
  禹贡梁州南境战国为滇国地汉为越巂益州二郡地其东北境又为犍为郡地三国汉属建宁郡晋属晋宁郡隋为昆州地唐隶戎州昔獹鹿等蛮居之天宝末没于南诏设于矢弘农碌券二部宋时段氏使乌蛮阿(⿰历刂)治纳洟胒共龙城于共甸又筑城曰易笼其裔孙法瓦浸盛以其远祖罗婺为部名元宪宗四年内附七年立为万户府隶威楚路至元八年倂仁徳于矢二部入罗婺部为北路总管府十一年以本部为武定路军民府领州二县四明初改为武定军民府省南甸入和曲州省易笼石旧二县入禄劝州隆庆闲改土设流万历间改为武定府领州二县一
  本朝因之康熙五十七年撒甸土酋常应运叛诛其田赋户口编入武定里甲五十八年移本府同知驻札其地领州二县一
  武定府建置表

























  武定府属州县建置
  和曲州附郭
  叵簉甸僰𤡊诸种蛮所居地多汉种或谓汉人曽居此宗居县隶宗州蒙氏时白蛮居之段氏时乌恋阿(⿰历刂)倂吞诸蛮聚落分其子弟治之其地名罗婺部宪宗时改叵簉甸曰和曲至元二十六年升为州领元谋南甸二县隆庆初移州附郭省南甸入州
  本朝因之改元谋县隶本府康熙五年裁武定所二十六年又裁右后二卫分境屯赋倂州
  元谋县
  汉僰𤡊蛮地属戎州后没于蒙氏白蛮居之名华竹部段氏据白蛮居之至元十六年改为元谋县隶和曲州元谋县隆庆三年改土设流隶和曲州
  本朝仍为县改隶本府
  禄劝州
  杂蛮地属戎州后没于蒙氏杂蛮居之名弘农碌券部段氏据杂蛮居之至元二十六年置禄劝州领易笼石旧二县属武定路禄劝州洪武中以易笼县省入正徳间又以石旧县省入
  本朝因之
  撒甸
  本朝康熙五十七年土酋常应运叛诛移同知驻其地广西府
  禹贡梁州荒裔汉为牂牁郡地属益州后汉因之三国汉属兴古郡晋属宁州唐时东爨乌蛮弥鹿等部居之为羁縻州隶黔州都督府天宝末没于蒙氏仍为师宗弥勒维摩三部所据历唐末五代及宋蒙氏段氏皆莫能制元宪宗七年内附隶落蒙万户府至元十二年立广西路籍师宗弥勒二部为军寻复为民后改为州又改维摩千户为维摩州属临安元江广西等处宣慰司明初改为广西府成化十一年改土设流领州三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裁维摩州分归弥勒广南开化三府州设三乡县九年省入师宗州雍正二年移通判驻五嶆八年师宗州添设州同驻旧三乡县之邱北领州二
  广西府建置表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卷四>





  广西府属州建置
  师宗州
  属牂牁郡夷人师宗据 弄甸号师宗部宋                 元初隶落蒙万户府至元十二年以本部为千户总把领阿宁豆勿阿盈豆吴四千户属广西路二十七年改为州师宗州弘治中始改流官
  本朝因之康熙九年裁三乡县入焉
  弥勒州
  汉属牂牁郡昔些莫徒蛮之裔弥勒居之故名其部曰弥勒弥勒部初隶落蒙万户府至元中改千户总把领古输裒恶部笼阿育四千户属广西路二十七年改为州弥勒州弘治中始改流官
  本朝因之康熙七年裁十八寨所屯赋倂州八年裁维摩州之曰者乡入焉雍正九年仍拨入邱北
  五嶆
  本朝雍正二年移通判驻其地
  邱北
  元维摩州地维摩州治州辖维摩曰者马者竜阿宁邱北五乡者旦宐常六桂补罗四嶆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裁维摩州以曰者归弥勒维摩分归广南开化府以三乡四嶆地设三乡县九年裁归师宗雍正九年设州同驻其地以归弥勒之曰者乡及阿迷州十四寨地倂属焉隶师宗州
  广南府
  古徼外荒服地宋皇祐间侬智高作乱命狄青讨之追至科岩智高败死其裔居此曰特磨道元至元间立广南西路宣抚司领路城等五州后倂路城上林罗佐三州为来安路惟领安宁富州二州明洪武十六年归附改授广南土知府裁安宁州入府领州一
  本朝顺治十六年开滇侬鹏投诚仍授土知府十八年添设流官侬氏授土同知职富州仍为土知州康熙八年裁广西府之维摩州以维摩乡之地分入焉
  广南府建置表






















  广南府属建置
  土富州
  至元中置仍为富州
  本朝因之
  元江府
  古西南裔土蛮名惠笼甸汉以前不通声教唐蒙氏时属银生节度徙白蛮苏张周段等十姓戍之开威远等处置威远睑其后为和泥蛮据有其地名因远部宋征侬智高其党窜此旋为么些徒蛮阿僰诸部所有元宪宗四年内附七年复叛率诸部筑城以拒命至元十三年遥立元江府以羁縻之二十五年命云南王讨平之割罗槃马笼步日等十二部于威远立元江路属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明洪武十五年改为元江府永乐四年改为元江军民府领因远罗必甸长官司后改因远为奉化州又置恭顺州
  本朝平滇那嵩负固讨平之顺治十六年改土设流为元江府省奉化恭顺入焉领车里宣慰司雍正七年分元江府所属普洱等处地方置普洱府并车里宣慰司附之十年又改临安府所属之新平县归元江府设通判驻旧恭顺州之他郎寨领县一
  元江府建置表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卷四>






  元江府属县建置
  新平县
  嶍猊蛮所居阿僰蛮所居初内附立千户至元中设平甸县属嶍峨州改为平甸乡隶嶍峨县后为丁苴白蛮夷贼所据万历十九年讨平之改为县其所属地系元江石屏河西新化四处分割凑编成额隶临安府
  本朝因之雍正十年改隶本府
  他郎寨
  恭顺州
  本朝顺治十六年改土设流省州入府雍正十年添设通判驻其地
  开化府
  古红夷国在西南徼外汉为句町国边地接壤交州唐属越巂郡都督置府东爨通安南后没于南诏蒙氏据为强现牙车教化三部宋为段氏据皇祐五年狄青征侬智高寓人龙海基乡导有功始命领其地元为强现三部隶临安宣慰司明洪武初改强现三部为教化三部与王弄部安南部并为长官司隶临安府
  本朝因之康熙四年土贼王朔等叛诛六年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地置开化府隶云南布政司八年裁广西府之维摩州以维摩乡之地分入焉雍正八年置文山县附郭领县一
  开化府建置表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卷四>





  开化府属县建置
  文山县附郭
  镇沅府
  滇西南极边地名按板濮洛杂蛮所居原为元江罗必甸唐蒙氏属银生府后为金齿僰蛮夺之宋段氏莫能服元宪宗时内附立威远州属威楚路后改置按板寨属元江路总管府明洪武三十三年改置镇沅州永乐四年升为府
  本朝因之雍正五年始改流官并改者乐甸长官司为恩乐县隶府其威远州土知州明洪武三十三年开设至是亦改为流官直隶同知驻威远
  镇沅府建置表




















  镇沅府属县建置
  恩乐县
  濮洛蛮地南诏据属马龙他郎二甸地曰猛摩夷名者岛以银生府辖之段氏据后为阿僰诸蛮部夺之至元间为蒙统蒙鲁军民长官司属他郎甸管民官隶元江路洪武末刀氏内附授者乐甸长官司隶云南布政司
  本朝因之雍正五年改者乐甸为恩乐县设流官隶本府
  附威远建置
  唐蒙氏属银生节度又置威远睑后为和泥蛮据有其地段氏僭国为金齿白夷蛮酋阿只步等夺其地中统三年讨平白夷蛮隶威楚路洪武三十四年开设威远土州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土州刀光焕有罪革职三年改设直隶威远抚夷清饷同知
  东川府
  禹贡梁州南裔荒服地三代不通声教汉置堂琅县属犍为郡后汉属犍为属国都尉三国汉分犍为立朱提郡又为堂狼县晋宋齐因之后陷于蛮唐乌蛮仲由牟之裔骂弹得之改曰那折那夷南诏蒙世隆置东川郡宋段氏时置东川大都督后乌蛮閟畔强盛自号閟畔部元初内附置万户府至元十五年改閟畔军民总管府隶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二十八年立东川路明洪武十四年开滇土酋禄鲁祖归附授东川土知府隶云南布政司十六年叛讨平之改东川军民府隶四川川南道
  本朝因之康熙三十八年始设流官雍正四年改隶云南布政司五年置会泽县附郭领县一
  东川府建置表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卷四>





  东川府属县建置
  会泽县雍正五年初置于巧家营以徴粮不便寻改附郭
  昭通府
  禹贡为梁州域周名窦地甸汉为牂牁郡地唐乌蛮仲由牟之裔阿统迁此传至十一世孙乌蒙强盛号乌蒙部宋时封阿杓为乌蒙王元初归附至元间置乌撒路十五年为军民总管府二十一年改宣抚司二十四年升乌撒乌蒙宣慰司明洪武十四年归附寻叛讨平之十五年改为乌蒙府又芒部路古名屈流大雄甸元至元中置路隶乌撒乌蒙宣慰司明初改芒部府寻升芒部军民府嘉靖二年改为镇雄军民府始俱隶云南寻改归四川
  本朝因之雍正五年复改隶云南布政司六年设通判驻大关降镇雄为州设州同驻彝良设州判驻威信又于米贴地设永善县俱属府九年土酋叛收捕伏诛改为昭通府置恩安县附郭设府同知驻大关移通判驻鲁甸领州一县二
  昭通府建置表























  昭通府属州县建置
  恩安县附郭
  属牂牁郡乌蒙部封阿杓为乌蒙王至元间置乌撒路乌蒙府隶四川
  本朝因之雍正五年改隶云南九年改为昭通府置恩安县附郭
  镇雄州
  周乌蒙子芒部居此因号芒部属牂牁郡乌蛮据置西南番部都大巡检使置芒部路设芒部府寻升芒部军民府后改为镇雄军民府领怀徳威信归化安靖四长官司隶四川
  本朝雍正五年改隶云南六年降为州隶昭通府
  永善县
  元乌撒路地属四川乌蒙府
  本朝雍正五年改隶云南六年置永善县隶昭通府
  大关
  本朝雍正六年添设通判驻其地九年改设清军抚彝同知
  鲁甸
  本朝雍正九年移通判驻其地
  彝良
  本朝雍正六年设州同驻其地隶镇雄州
  威信
  本朝雍正六年设州判驻其地隶镇雄州
  普洱府
  古西南夷极边地历代未经内附明洪武十四年开滇土酋那直率属来归属元江府明末为那崑所据
  本朝顺治十六年平云南那酋归附旋叛伏诛编隶元江府康熙三年调元江府通判分防普洱其车里十二版纳仍属宣慰司雍正七年裁元江通判以所属普洱等处六大茶山及橄㰖坝江内六版纳地设普洱府又设同知分驻攸乐通判分驻思茅其江外六版纳地仍属宣慰司岁纳粮银于攸乐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卷四>


  普洱府属建置
  攸乐
  本朝雍正七年添设同知驻其地
  思茅
  本朝雍正七年移通判驻其地
  大理府
  三代梁雍之域汉武帝开西南夷为益州越巂二郡地后汉永平十二年分益州置永昌郡三国汉分建宁永昌置云南郡晋太始七年合建宁兴古云南永昌四郡为宁州太康三年废宁州入益州太安二年复置宁州永嘉五年分永昌云南立东河阳郡成帝时又分东河阳立西河郡宋齐因之梁末没于群蛮唐武徳四年置曽州隶戎州都督府置姚州云南郡于汉云南县地复设姚州都督府七年置南云州贞观八年改为匡州隶戎州都督府浪穹施浪邓睒三诏分据其地开元末蒙舍倂吞五诏徙居太和城大历初更筑羊苴𦮣城于太和城北兴元初始改国号曰大理五代及宋郑赵杨氏相继窃据国号屡更至段思平复号大理国元宪宗三年平大理六年立上下二万户府至元七年倂二万户为大理路领府二州五县四明改为大理府属云南布政司分所属之永昌为直隶府降腾冲府为州幷永平县隶焉分置姚安府以姚州大姚县属之又升蒙化州为府降云南州为县置宾川州倂改云龙甸为州隶本府领州四县三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改北胜州隶大理府三十一年北胜州仍为直隶州雍正六年移通判驻弥渡领州四县三
  大理府建置表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卷四>










  大理府属州县建置
  太和县附郭
  益州郡叶榆县地后汉属永昌郡三国汉属云南郡初属云南郡后属东河阳郡因之分属东河阳西阿二郡开元末皮罗阁逐河蛮取太和城段氏据初立上中下三千户后即中千户立录事司复升为理州寻罢州复立录事司即上下二千户立太和县属大理路太和县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大理卫分境屯赋倂县
  赵 州
  汉靡莫地后汉属永昌郡姚州地蒙氏为赵川睑后置赵郡复置赵州段氏改天水郡初立赵睑千户隶大理下万户府至元间改为州又于白崖睑立建宁县寻省入州赵州领云南县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大理景东二卫分境屯赋倂州三十八年改云南县隶本府
  云南县
  汉云南县属益州郡后汉属永昌郡三国汉属云南郡因之初置南云州贞观中改匡州领勃弄匡川二县又于州东南置镜州蒙氏为云南睑改品甸县段氏云南州立品甸千户至元中复为云南州隶大理路改为云南县隶赵州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裁洱海卫屯赋倂县三十八年改隶本府
  邓川州
  汉益州郡叶榆县地邆备州隶姚州都督府东为曾州地治曾县后为邆睒诏所据南诏并之置邓川睑后改徳源城段氏徳源城初立徳源千户至元中改为邓川州邓川州领浪穹县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大理卫分境屯赋倂州后改浪穹县隶本府
  浪穹县
  汉益州郡叶榆县地初浪穹诏居之后为南诏所倂立浪穹州段氏据初内附立浪穹千户隶大理上万户至元中改为浪穹县属邓川州浪穹县隶邓川州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大理卫分境屯赋倂县后改隶本府
  宾川州
  汉越巂郡遂久县地三国汉属云南郡姚州地后蒙氏据为太和楚场地段氏据为太和赵州云南县之境弘治七年割太和九里赵州一里云南县二里置宾川州隶大理府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裁大罗卫二十六年又裁大理卫分境屯赋倂州
  云龙州
  汉益州郡巂唐比苏二县地后汉属永昌郡比苏县为西河郡治蒙氏据段氏据立云龙甸军民总管府并防送千户隶金齿宣慰司置云龙州隶大理府万历间改土设流
  本朝因之
  弥渡
  本朝雍正九年移通判驻其地
  十二关长官司
  本云南楚场地至元间因僻险始置十二关防送千户改置长官司隶大理府
  本朝因之
  楚雄府
  禹贡梁州徼外地周百濮居之战国时为滇国地汉属益州越巂二郡晋属宁州咸康中置安州㝷罢入宁州后为杂蛮所据蛮名俄碌代无郡邑后爨酋威楚筑城俄碌睒居之因名威楚城唐武徳四年置尹州西濮州七年置西宗州贞观十一年改西宗州为宗州西濮州为髳州二十三年诸蛮徒莫祗俭望二种落内附置傍望邱览四州俱隶戎州都督府天宝末没于南诏阁罗凤于本境立郡县诸蛮尽附之属银生节度㝷改置银生府又分置俗富郡宋为段氏据银生隶姚州又名当箸睑后改白鹿部又改威楚部高昇泰执大理国柄封高明量于威楚筑外城曰徳江城传至其裔长寿元宪宗三年征大理平之六年置威楚万户府至元八年改威楚路置总管府隶云南行中书省领州四县三明洪武十五年改置楚雄府隶云南布政司寻以开南州分设景东府威远州分设镇沅府改威楚县为楚雄县别置定边𥔲嘉二县领州二县五提举司二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裁𥔲嘉县归南安州四十五年改二提举司为直隶雍正七年裁定边县归蒙化府十年添设南安州州判一员驻废𥔲嘉县领州二县三
  楚雄府建置表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卷四>













  楚雄府属州县建置
  楚雄县附郭
  属宁州为傍望诸州地蒙氏置安州及威楚县后爨蛮据之段氏据为当箸睑后改白鹿部又改威楚部初置千户至元十五年改置威州仍立富民净乐二县寻降为威楚县省二县入焉改为楚雄县附府郭
  本朝因之康熙六年裁楚雄卫屯赋倂县
  镇南州
  汉濮洛蛮所居川名欠舍中有城曰鸡和始为西宗州后改为宗州蒙氏置石鼓县又于沙却地置俗富郡即今州治段氏据初置欠舍千户石鼓百户至元二十一年改欠舍千户为镇南州置石鼓定边二县后省二县入州镇南州
  本朝因之
  南安州
  属益州郡黑爨蛮据寨名摩刍段氏时高氏守之初置摩刍千户属威楚万户府至元中改南安州领广通县南安州改广通县隶本府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裁𥔲嘉县入州
  定远县
  汉属越巂郡杂蛮居之名目直睑三国汉诸葛亮征南中经此号为牟州置西濮州贞观中更名髳州后没于蒙氏遣爨蛮酋按萼镇之筑城曰耐笼段氏时高氏专国政其按萼故城隶高氏宪宗四年置牟州千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定远州领南宁县寻降为县省南宁县入焉隶威楚路定远县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裁定远所屯赋倂县
  广通县
  汉属益州郡武徳间置尹州杂蛮居之名路睑后没于蛮南诏立为路睑县段氏时高氏守之至高长寿遂处于路睑宪宗七年长夀内附置路睑千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广通县隶南安州广通县改属府
  本朝因之
  𥔲嘉
  夷獠所居段氏据至元初立𥔲嘉千户寻改为县𥔲嘉县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裁入南安州雍正十年设州判驻其地隶南安州
  附黑盐井提举司建置
  汉属越巂郡初为西濮州地贞观中更名髳州后没于爨蛮段氏据为牟州地始设官提举就定远县之宝泉乡设黒井提举司辖盐课司二属楚雄府
  本朝因之康熙四十五年改直隶
  附琅盐井提举司建置
  汉属越巂郡属安州初为西濮州地贞观中为髳州后没于爨蛮段氏据为牟州地始名琅井设官提举就定远县之宝泉乡设琅井盐课司分属安宁黑井二提举天启三年裁盐课司移安宁州提举于琅井改为琅井提举司属楚雄府
  本朝因之康熙四十五年改直隶
  姚安府
  古百濮地战国时为滇国地汉置梇栋县属益州郡置青蛉县属越巂郡后汉因之三国汉属云南郡晋初因之东晋析置兴宁郡宋齐因之梁末没于群蛮唐武徳四年置西濮州七年置裒州西利州西豫州贞观三年改西豫州为縻州十一年改西濮州为髳州西利州为微州麟徳元年移武徳四年所置云南县之姚州都督府于梇栋川调露元年永昌蛮入冦乃废姚州垂拱四年复置天宝间蒙氏据其地置梇栋府为六节度之一宋时段氏改为綂矢逻又改姚州亦曰姚府为段氏八府之一段正严封高泰明子为演习官世守其地元宪宗三年内附七年置统矢大姚堡二千户至元十二年罢统矢千戸置姚州隶大理路罢大姚千户置大姚县隶姚州明洪武十五年改为姚安军民府领州一县一提举司一
  本朝因之康熙四十五年改提举司为直隶雍正十年添设姚州州判一员驻普淜领州一县一
  姚安府建置表

























  姚安府属州县建置
  姚 州附郭
  梇栋县属益州郡三国汉属云南郡初因之后分属兴宁郡为姚州治置都督府北为裒州地东北为泸南县地后没于蛮蒙氏为弄栋府治段氏改统矢逻仍置姚州初内附置统矢千户属大理万户府至元十二年改为姚州姚州隶姚安军民府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姚安所屯赋倂州
  大姚县
  汉青蛉县属越巂郡三国汉属云南郡初因之后分属兴宁郡置西濮州后改髳州其北境为縻州地其南境为微州地后没于蛮段氏属姚州名大姚堡初置大姚堡千户至元中改大姚县属姚州大姚县属姚安军民府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裁中屯所屯赋倂县
  普淜
  本朝雍正十年设州判驻其地隶姚州
  附白盐井提举司建置
  汉青蛉县地属越巂郡三国汉属云南郡初因之后分属兴宁郡为西濮州地又名髳州后没于蛮段氏时属姚安大姚堡地为大姚县地属姚州始设官提举置提举司属姚安军民府
  本朝因之康熙四十五年改直隶
  永昌府
  古梁州西南徼外地旧为九隆氏所居号哀牢国汉武帝置不韦县属益州郡后汉永平中哀牢王率众内附置哀牢博南二县又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之六县置永昌郡三国汉因之晋始属交州泰始七年分益州之建宁兴古云南交州之永昌置宁州太康三年省立南夷校尉太安二年复置宁州咸康四年省永昌郡宋因之齐复置永昌郡隋属益州总管府地唐初属姚州都督府后为蒙氏所据历郑赵杨至段氏置永昌府元宪宗七年金齿骠国内附于永昌立三千户隶大理万户府至元十一年置永昌州十五年升为府仍隶大理路二十三年置金齿等处宣抚司明洪武十五年仍置永昌府又置金齿卫二十三年省府改卫为军民指挥司景泰中设镇嘉靖元年罢镇复置军民府隶云南布政司设保山县附郭又越睒地蒙氏时为软化府后白蛮居之改腾冲府元宪宗三年内附明初为千户所后升军民指挥司嘉靖元年改设腾越州仍置腾冲卫幷永平县俱隶永昌府领州一县二长官司二
  本朝因之顺治十六年裁二长官司领州一县二永昌府建置表

























  永昌府属州县建置
  保山县附郭
  不韦县属益州郡后汉西南为哀牢县地东北为不韦县地三国汉仍为哀牢不韦二县地属宁州蒙氏据段氏据初为永昌州后升为府隶大理路置保山县附府郭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永昌卫屯赋倂县
  腾越州
  周哀牢国境即越睒地后汉永昌郡西地属寕州开元中蒙氏异牟寻逐诸蛮取越睒为软化府其后白蛮徙居之改腾冲府白蛮据宪宗三年内附至元中改藤越州又立藤越县十四年改腾冲府二十五年州县废府如故洪武三十三年改腾冲守御千户所隶金齿司正统九年升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嘉靖元年改置腾越州隶永昌府仍置腾冲卫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腾冲卫屯赋倂州
  永平县
  后汉博南县因之蒙氏置胜乡郡段氏据立永平千户后改永平县永平县洪武中改属金齿卫立永平御二千户所嘉靖初改隶永昌府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裁永平御屯赋倂县
  鹤庆府
  古为哀牢国地汉武帝时为益州郡后汉改属永昌郡三国汉属建宁郡唐初为越析诏地夷名漾共又名鹤川开元末南诏倂六诏为一徙居羊苴咩城近龙尾鹤拓即其地也太和中蒙氏于漾共立谋统郡又设剑川节度宋段氏时置谋统郡以剑川为义督睑元宪宗三年置鹤州七年立三千户仍称谋统隶大理上万户府置义督千户至元十一年罢谋统千户复为鹤州改义督千户为剑川县二十三年升为鹤庆路军民府明洪武十五年置鹤庆土府十八年平剑川升为州府领州六寻改兰州属丽江府改北胜蒗蕖属澜沧卫升永宁为府正统八年改土设流为鹤庆军民府领州二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裁鹤庆御屯赋倂府八年裁顺州归府三十八年复以其地改属永北府雍正五年设府通判一员驻维西设剑川州判一员驻中甸领州一
  鹤庆府建置表





















  鹤庆府属州建置
  剑川州
  属益州郡名罗鲁城又名剑川蒙氏未合六诏时浪穹诏与南诏战败走保剑川改称剑浪诏后为南诏所倂置剑川节度段氏改为义督睑置义督千户至元中改剑川县属鹤庆府升为州
  本朝因之
  维西
  吐蕃地内附属丽江府
  本朝康熙十三年为达赖喇嘛所窃据雍正五年移通判驻其地
  中甸
  唐吐蕃地内附属丽江府
  本朝康熙八年为达赖喇嘛所窃据自立营官征其籽粒而以皮革等物资青海雍正五年添设州判驻其地隶剑川州
  顺宁府
  古百濮地后讹濮为蒲居多蒲蛮地名庆甸自宋以前不通声教元泰定间始内附天历元年置顺宁土府隶金沧云远路领通宝州庆甸县大侯长官司属云南行中书省明洪武十五年仍置府省州县入焉正统七年改大侯长官司为大侯州万历二十五年设流官知府改大侯州为云州属府
  本朝因之康熙四年移通判驻右甸领州一长官司一顺宁府建置表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卷四>


  顺宁府属州建置
  云 州
  孟佑地又名大侯寨白蛮所居中统初内附授大侯长官司隶丽川路初仍为长官司正统中升大侯御夷州后改流官名云州领猛缅长官司一猛撒巡检司一隶云南布政司万历中改隶顺宁府
  本朝因之
  右甸
  本朝康熙四年移通判驻其地
  猛缅长官司
  蒲蛮地万历十六年设猛缅长官司隶云州
  本朝改隶本府
  永北府
  古为白国地唐南诏时铁桥西北施蛮据之贞元十一年异牟寻夺其地置北方睒徙洱河七种蛮以实之号剑羌又名为成偈睒后改为善巨郡宋段氏时高智昇使其孙高大惠镇之名成纪郡后隶大理元宪宗三年其裔高俊内附至元十五年立为施州十七年改为北胜州二十四年升为府属丽江路明洪武十五年改为州属鹤庆府二十九年置澜沧卫以州隶之寻改隶云南布政司与卫同治又以浪蕖州属卫隶云南都指挥使司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改隶大理府二十六年裁澜沧卫倂州三十一年仍为直隶州三十七年升为永北府以永宁土府隶之三十八年又以鹤庆府所隶之顺州入焉
  永北府建置表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卷四>



  永北府属土府建置
  永宁府
  古楼头睑地接吐蕃又名荅蓝汉时么些蛮祖长泥月乌逐吐蕃遂居其地属蒙氏后为么些蛮所据属段氏世祖驻日月和即此地宪宗三年内附至元十四年置荅蓝管民官十六年改置永宁州隶北胜府洪武十四年置永宁州后升为府领长官司四
  本朝因之为永宁军民府裁四长官司归永北府綂辖丽江府
  古荒服极边地白狼王所居接壤吐蕃汉兼属越巂益州二郡后汉兼属永昌郡隋属巂州唐初为越析诏地贞元中蒙氏据之置丽水节度宋时为么些蛮醋醋所据段氏不能制元宪宗三年济金沙江征大理么些负固四年讨平之立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八年改为宣慰司十三年改置丽江路立军民总管府二十二年罢府置宣抚司于通安巨津之间领府一州七县一明洪武十五年改丽江府㝷改丽江军民府分顺州北胜永宁浪蕖四州属鹤庆府仍领州四通安宝山兰州巨津县一临西
  本朝仍为府裁四州一县入焉雍正元年改土设流隶云南布政司
  丽江府建置表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卷四>



  蒙化府
  古西夷极边地楚属滇国汉为益州郡地后汉属永昌郡三国汉为建宁郡地唐属姚州都督府蒙氏尝筑城居之因号为蒙舍诏六诏中惟蒙舍诏居诸诏之南亦称南诏开元二十六年皮罗阁兼倂五诏迁治大和城改其城为阳瓜州天宝七年以凤迦异为州刺史九年南诏反遂没于蒙氏宋时为段氏据置开南县元宪宗七年置蒙舍千户隶大理上万户府至元十一年改蒙化府十四年升为路二十年降为州复隶大理路明洪武初仍为州属大理府正綂间复升为府
  本朝因之康熙六年裁蒙化卫入府雍正七年裁楚雄府属之定边县入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卷四>








  景东府
  古徼外荒服地蛮名景董后易为东一名柘南又名猛谷后为昔朴和泥二蛮所居庄𫏋王滇汉武开西南夷诸葛亮定益州皆未涉其境唐蒙氏立银生府后为金齿白蛮所夺移府治于威楚历郑赵杨段之世俱莫能制元中统三年平之以所部隶威楚万户府至元十二年置开南州仍隶威楚路明洪武中改为景东土府设景东卫嘉靖中设流官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景东卫屯赋倂府
  景东府建置表




















  滇自秦汉以来历朝建置各殊按地以稽多不相合大抵黔蜀边疆与滇错壤如牂牁越巂二郡普安建昌诸路所属半在黔蜀自有明分滇黔为两省而前代之建置于滇者已多不在画疆之内矣今惟取确有定在者列之于表至名存而地莫可考者附载于左庶不至久而并失其名尔
  汉置益州郡领县二十四阙疑凡七
  双柏 同劳 同濑 牧靡毌掇 胜休 来唯
  牂牁郡领县十七阙疑凡十一
  镡封 鄨 同并 谈柏 毌敛 进桑 毌单漏江 西随 都梦 谈槀
  越巂郡领县十五在滇者四阙疑一
  姑复
  犍为郡领县十二在滇者二阙疑一
  朱提
  后汉分益州郡置永昌郡共领县二十五阙疑凡七皆
  仍前汉旧名
  三国汉分建宁永昌置云南郡分建宁牂牁置兴古郡
  其领县与后汉同
  晋分益州置宁州领郡四共领县四十五阙疑凡二十
  
  存䣖 新定 修云 泠邱 云平 永寿 雍乡 南涪 永宁 汉兴 其同濑等十二县俱仍前汉旧名
  六朝宋仍为宁州领郡十五建宁晋宁兴古云南西平梁水牂牁平蛮西河东河阳兴宁夜郎朱提南广建都共领县八十一阙疑凡六十
  万安 万寿 晋乐 丹南 新宁 成昌 建安有二 东古复 西古复 西安 南兴 新丰 谈乐 广谈 临利 汉阳 南秦 晋昌常迁 新安 经云 永丰 临江 麻应遂安 温江 都阳 晋绥 义成 其存䣖等三十县俱仍汉晋旧名
  南齐为宁州镇领郡三十建平西益江阳永兴永宁西河阳南犍为西阿平乐东朱提南朱提北朱提南牂牁宋昌益宁安宁安上永昌犍为其建宁等十一郡仍宋旧名共领县九十五阙疑凡六十五绥宁 骠封 绥云 麻雅 暖江 西宁 新城 遂 安宁 永安 永 不建 犍𤧶 西城 谷邑 安上 江阳 武阳 绵水 益宁南广 其同濑等四十四县俱仍汉晋宋旧名
  梁陈隋仍为宁州隋复置昆州其郡县不能尽考唐置戎州姚州泸州三都督府属南宁等羁縻州九十
  二阙疑凡六十八
  謻 罗 英 声 勤 咸 泸慈 归武 严汤望 武徳 奏龙 悦 武镇 南唐 连南 徳 为 洛 移 筠 志 盈 武昌扶徳 播朗 信 居 炎 驯 骋 浪川播陵 钳 哥灵 滈 切骑 品 从 牱连 碾卫 于 异 五陵 袖 和往 舍利范邓 野共 洪郎 日南 眉邓 洛诺纳 萨 晏 巩 奉 浙 顺 思峩 淯
  能 高 宋 长宁 定
  又置黔州都督府属牂州等羁縻州五十一阙疑凡四十九
  琰 𫇭 劳 羲 殷 福 犍 邦 清 庄峩 蛮 𰎼 鸿 濡 琳 鸾 令 充那 晖 都 总 候 晃 樊 棱 应 添普宁 功 敦 亮 茂龙 延 训 明卿 双城 整 悬 抚水 思源 逸 南平勋 袭 宝 姜自唐迄宋为蒙段所窃据其所改立已附见于表外此皆不可考
  元置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凡路三十七其在今境者已分别于表其在黔蜀蕃缅者虽不属滇存以备考孟杰路 普安路 建昌路 普定路 徳昌路会川路 蒙怜路 蒙莱路 平缅路 木连
  路 蒙光路 谋黏路 六难路 孟隆路 木朵路 蒙兀路
  又府州县今不在滇境者凡二十六亦存以备考柏兴府 孟爱等甸军民府 通西军民总管府木来军民府 建安州 永宁州 泸州 礼
  州 理州 阔州 卭部州 隆州 姜州 昌州 徳州 威龙州 普济州 武安州 黎溪州 永昌州 会理州 麻龙州 中县 泸沽县 闰盐县 金县











  云南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云南通志卷五
  疆域附形势
  滇岩疆也北蒙蕃南交阯西缅甸皆与外域接壤惟东北与黔蜀粤西邻中间夷猓交错喜则人怒则兽控制抚御厥惟艰哉官斯土者严内外之限斯伏莽无虞慎郊圻之守斯民志有定凡劝农敬教戢暴诘戎诸政一一经理于平时周防于无事将西南万里而遥莫非德泽之所涵濡风声之所鼓动茫茫疆索永奠于坤维矣至其与封畛相系属者则详览形势具知四封厄塞彊弱之处亦经国之远图也志疆域形势附焉
  云南通省
  滇在西南边徼其地东至广西泗城府界七百五十里西至神䕶关接野人界一千七百六十里南至交阯界七百五十里北至四川会理州界四百里东南至广西镇安府界一千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天马关接缅甸界二千三百一十里东北至贵州普安州界四百三十里西北至吐蕃界二千里东西广二千五百一十里南北袤一千一百五十里自省达 京师八千二百里
  云南府
  即会城其地东至澂江府路南州界一百二十五里西至楚雄府广通县界二百四十五里南至澂江府新兴州界一百五十五里北至曲靖府寻甸州界一百四十三里东南至澂江府河阳县界八十四里西南至楚雄府南安州界四百二十二里东北至寻甸州界二百三十里西北至武定府和曲州界一百六十里东西广三百七十里南北袤二百九十八里附郭为昆明县东至嵩明州界六十里西至安宁州界四十里南至呈贡县界三十里北至嵩明州界五十里东南至宜良县界一百一十里西南水路至昆阳州界七十里东北至嵩明州界五十里西北至富民县界四十里府西北七十里为富民县东至嵩明州界三十里西至罗次县界三十里南至昆明县界三十里北至武定府和曲州界四十里东南至昆明县界五十里西南至安宁州界三十五里东北至曲靖府寻甸州界四十里西北至罗次县界三十里府东一百二十里为宜良县东至澂江府路南州界二十里西至呈贡县界四十里南至澂江府河阳县界三十里北至嵩明州界三十里东南至路南州界三十里西南至河阳县界三十里东北至曲靖府陆凉州界三十里西北至昆明县界五十里府西北一百三十里为罗次县东至富民县界三十里西至禄丰县界三十里南至安宁州界六十里北至武定府和曲州界三十里东南至富民县界三十里西南至禄丰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富民县界二十里西北至和曲州界三十五里府南九十里为晋宁州东至澂江府河阳县界五里西至昆阳州界三十里南至河阳县界十里北至呈贡县界五十里东南至河阳县界十里西南至澂江府江川县界五十里东北至呈贡县界八里西北水路至昆明县界八十里府南四十里为呈贡县东至宜良县界五十里西至昆明县界十里南至晋宁州界五十里北至昆明县界十里东南至澂江府河阳县界四十里西南至晋宁州界五十里东北至昆明县界四十里西北水路至昆明县界四十里府西七十里为安宁州东至昆明县界二十里西至禄丰县界六十里南至昆阳州界十五里北至罗次县界六十里东南至昆阳州界二十里西南至易门县界九十里东北至富民县界六十里西北至罗次县界七十里府西北二百一十里为禄丰县东至罗次县界三十里西至楚雄府广通县界三十五里南至易门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广通县界三十五里东南至安宁州界九十里西南至楚雄府南安州界七十五里东北至武定府和曲州界四十里西北至广通县界二十五里府南一百二十里为昆阳州东至晋宁州界二十里西至易门县界九十里南至澂江府新兴州界三十里北至昆明县界四十里东南至澂江府江川县界五十里西南至楚雄府南安州界三百二里东北水路至昆明县界五十里西北至安宁州界八十里府西南二百五十里为易门县东至昆阳州界三十里西至楚雄府南安州界一百里南至临安府㠄峩县界六十里北至禄丰县界三十里东南至昆阳州界三十五里西南至㠄峩县界六十里东北至安宁州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南安州界一百里府东北一百三十里为嵩明州东至曲靖府寻甸州界五十里西至昆明县界七十里南至昆明县界六十里北至㝷甸州界十五里东南至宜良县界三十里西南至昆明县界七十里东北至东川府界二百里西北至富民县界六十里
  曲靖府
  在省东其地东至贵州普安州界一百七十里西至云南府嵩明州界二百二十里南至广西府界一百七十里北至贵州威宁州界四百五十里东南至贵州普安州界二百五十八里西南至澂江府路南州界一百三十一里东北至贵州威宁州界二百七十里西北至武定府禄劝州界四百六十七里由府至省三百里东西广三百九十里南北袤六百二十里附郭为南宁县东至平彛县界七十五里西至马龙州界二十里南至陆凉州界一百里北至霑益州界二十五里东南至罗平州界三十里西南至马龙州界十八里东北至平彝县界二十八里西北至马龙州界二十五里府北三十里为霑益州东至平彜县界八十里西至东川府界一百八十里南至南宁县界五里北至宣威州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陆凉州界九十里西南至马龙州界十五里东北至贵州普安州界九十里西北至东川府界九十里府南一百二十里为陆凉州东至罗平州界八十里西至马龙州界五十里南至澂江府路南州界七十里北至南宁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广西府师宗州界六十里西南至云南府宜良县界九十五里东北至南宁县界五十里西北至南宁县界五十里府西南五十里为马龙州东至南宁县界二十五里西至寻甸州界七十里南至陆凉州界六十里北至霑益州界三十里东南至陆凉州界六十里西南至澂江府路南州界八十里东北至霑益州界五十五里西北至寻甸州界五十里府东南二百七十里为罗平州东至贵州普安州界九十里西至广西府师宗州界五十里南至广南府界一百一十里北至南宁县界九十里东南至普安州界一百里西南至师宗州界八十里东北至平彝县界七十五里西北至陆凉州界八十里府西一百三十里为寻甸州东至马龙州界七十五里西至武定府禄劝州界三百里南至云南府嵩明州界六十里北至东川府界七十里东南至马龙州界五十里西南至嵩明州界六十里东北至东川府界一百一十五里西北至东川府界一百八十里府东北九十里为平彝县东至贵州普安州界四十里西至南宁县界四十里南至罗平州界二百二十里北至霑益州界十五里东南至罗平州界四十里西南至南宁县界一百一十里东北至霑益州界六十七里西北至马龙州界一百七十里府东北二百三十里为宣威州东至贵州普安州界七十里西至东川府界一百里南至霑益州界四十五里北至贵州威宁州界一百三十里东南至普安州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寻甸州界九十五里东北至威宁州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东川府界一百二十五里
  临安府
  在省东南其地东至开化府界三百二十里西至元江府界二百五十里南至交阯界二百五十里北至澂江府江川县界二百三十里东南至开化府界二百七十五里西南至元江府界二百九十里东北至广西府弥勒州界三百四十里西北至元江府新平县界三百六十里由府至省四百三十里东西广五百七十里南北袤四百八十里附郭为建水州东至阿迷州界三十里西至石屏州界四十里南至蒙自县界五十里北至通海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南至蒙自县界二百八十里西南至纳楼司界六十里东北至宁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石屏州界三十里府西八十里为石屏州东至建水州界四十里西至元江府界一百五十里南至纳楼司界二百里北至通海县界一百五十五里东南至建水州界九十八里西南至元江府界一百七十里东北至建水州界六十里西北至㠄峩县界一百里府东一百二十里为阿迷州东至开化府界二百里西至建水州界九十里南至蒙自县界五里北至广西府弥勒州界三十里东南至蒙自县界三十六里西南至纳楼司界一百五十里东北至弥勒州界二十里西北至建水州界六十里府东北二百五十里为宁州东至广西府弥勒州界九十里西至通海县界三十里南至建水州界九十五里北至澂江府江川县界五十里东南至蒙自县界八十里西南至建水州界七十里东北至澂江府河阳县界七十里西北至江川县界四十里府东北一百五十里为通海县东至宁州界十里西至河西县界二十里南至建水州界二十里北至宁州界五十里东南至建水州界五十一里西南至石屏州界六十里东北至宁州界二十里西北至河西县界十五里府西北一百八十里为河西县东至宁州界三十里西至㠄峩县界四十里南至通海县界五里北至澂江府江川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通海县界十五里西南至石屏州界五十里东北至宁州界五十里西北至澂江府新兴州界三十里府西二百六十里为㠄峩县东至河西县界一里西至元江府新平县界一百里南至石屏州界六十里北至云南府易门县界一百里东南至河西县界二里西南至石屏州界六十里东北至澂江府新兴州界二十五里西北至易门县界一百里府东南一百五十里为蒙自县东至开化府界三十里西至建水州界八十里南至开化府界四十里北至阿迷州界八十里东南至开化府界六十五里西南至建水州界三十里东北至阿迷州界五十里西北至建水州界六十里府西南一百四十里为亏容甸长官司东至阿迷州界二十里西至元江府界二十五里南至溪处司界十里北至石屏州界十里府西南一百八十里为纳楼茶甸长官司东至纳更土巡检司界七十里西至元江府界一百三十里南至元江府界一百五十里北至建水州界九十五里府西南二百里为落恐甸长官司东至溪处司界七十里西至元江府界一百三十里南至建水州界九十五里北至思陀司界十五里府西南二百三十里为左能寨长官司东至落恐司界三十里西至思阿司界十五里南至溪处司界十五里北至思阿司界二十里府西南二百五十里为思陀甸长官司东至元江府界七十里西至落恐司界三十里南至左能司界十五里北至元江府界四十五里
  澂江府
  在省东南其地东至广西府弥勒州界二百里西至云南府晋宁州界三十六里南至临安府宁州界一百二十里北至云南府呈贡县界五十五里东南至弥勒州界二百五十三里西南至临安府㠄峩县界二百一十五里东北至云南府宜良县界七十里西北至呈贡县界一百三十里由府至省一百二十里东西广二百三十六里南北袤一百七十五里附郭为河阳县东至路南州界九十里西至云南府晋宁州界十里南至临安府宁州界一百三十里北至云南府呈贡县界五十五里东南至宁州界三十三里西南至江川县界三十五里东北至云南府宜良县界七十里西北至呈贡县界二十九里府西南九十里为江川县东至临安府宁州界五十里西至新兴州界四十里南水路至宁州界七十五里北至河阳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宁州界二十里西南至临安府河西县界三十里东北至河阳县界二十五里西北至云南府晋宁州界三十里府西南一百二十里为新兴州东至江川县界二十里西至云南府昆阳州界五十里南至临安府㠄峩县界五十里北至昆阳州界五十里东南至临安府河西县界四十四里西南至㠄峩县界四十七里东北至云南府晋宁州界五十里西北至昆阳州界四十里府东一百三十里为路南州东至广西府界八十里西至云南府宜良县界四十里南至临安府宁州界九十里北至宜良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广西府弥勒州界八十里西南至河阳县界七十八里东北至曲靖府陆凉州界六十里西北至曲靖府马龙州界一百八十里
  武定府
  在省西北其地东至曲靖府寻甸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姚安府大姚县界二百四十里南至云南府罗次县界三十九里北至四川会理州界三百里东南至云南府富民县界四十五里西南至楚雄府定远县界八十六里东北至会理州界三百里西北至会理州界三百一十里由府至省二百四十里东西广三百六十里南北袤三百三十九里附郭为和曲州东至禄劝州界十五里西至元谋县界一百八十里南至云南府罗次县界三十九里北至禄劝州界十五里东南至云南府富民县界五十里西南至云南府禄丰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禄劝州界十三里西北至姚安府大姚县界二百里府西一百九十里为元谋县东至和曲州界二十里西至姚安府大姚县界四十里南至和曲州界十五里北至和曲州界九十里东南至和曲州界三十里西南至楚雄府定远县界五十六里东北至和曲州界一百里西北至大姚县界一百里府东北二十里为禄劝州东至曲靖府寻甸州界一百里西至和曲州界十里南至和曲州界五里北至四川会理州界三百里东南至和曲州界三十五里西南至和曲州界三里东北至寻甸州界二百四十里西北至会理州界三百里府北一百九十里为撒甸东至东川府界一百里西至禄劝州界一百四十里南至禄劝州界一百八里北至四川会理州界一百八十里东南至禄劝州界一百里西南至和曲州界八十里东北至东川府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会理州界一百三十里
  广西府
  在省东南其地东至广南府界三百里西至临安府宁州界一百三十里南至临安府阿迷州界二百里北至曲靖府陆凉州界一百八十五里东南至广南开化二府界三百六十里西南至阿迷州界二百里东北至曲靖府罗平州界二百六十四里西北至陆凉州界一百里由府至省四百里东西广四百三十里南北袤三百八十五里府北八十里为师宗州东至曲靖府罗平州界四十里西至曲靖府陆凉州界五十里南至本府界四十里北至陆凉州界五十里东南至广西西隆州界三百一十里西南至本府界五十里东北至罗平州界五十里西北至陆凉州界五十里府西九十里为弥勒州东至本府界二十五里西至临安府宁州界八十里南至临安府阿迷州界一百四十里北至本府界二十里东南至广南府界二百六十里西南至宁州界八十里东北至本府界三十里西北至澂江府路南州界五十里府东南二百九十里为邱北东至师宗州界二百里西至临安府阿迷州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广南府界四十五里北至本府界八十里东南至广西西林县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开化府界一百六十里东北至师宗州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弥勒州界一百三十四里
  广南府
  在省东南其地东至广西土田州界四百二十里西至开化广西二府界三百里南至交阯界二百九十里北至广西西林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南至广西镇安府界二百九十里西南至临安府阿迷州界四百里东北至广西西隆州界二百一十里西北至广西府弥勒州界三百里由府至省八百五十里东西广七百二十里南北袤四百三十里府东二百六十五里为土富州东至广西土田州界一百里西至本府界一百里南至广西土镇安州界三十里北至广西泗城府界一百里
  元江府
  在省南其地东至临安府石屏州界一百里西至镇沅府界二百里南至车里宣慰司界一千六百里北至楚雄府南安州界五百里东南至交阯老挝界一千三百四十里西南至普洱府界四百七十里东北至临安府㠄峩县界五百里西北至镇沅府界四百里由府至省七百九十里东西广三百里南北袤二千一百里府东二百里为新平县东至临安府㠄峩县界三十里西至镇沅府恩乐县界三百七十里南至本府界二百里北至楚雄府南安州界三百里东南至临安府石屏州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镇沅府界九十六里东北至㠄峩县界五十里西北至恩乐县界五百里府西南一百六十里为他郎东至本府界十五里西至镇沅府界一百六十里南至普洱府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新平县界一百一十里东南至本府界六百三十里西南至镇沅府界二百五十里东北至本府界二十五里西北至新平县界一百五十里
  开化府
  在省东南其地东至交阯界四百六十里西至临安府建水州界六百八十五里南至交阯界二百四十里北至广南府界一百八十里东南至交阯界二百三十里西南至交阯界四百一十里东北至广南府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临安府阿迷州界一百八十五里由府至省七百一十里东西广一千一百四十五里南北袤四百二十里附郭为文山县四至同府雍正六年
  钦差侍郎杭奕禄学士任兰枝赐交阯铅厂河内地四十里遂以白马小赌咒河为界镇沅府
  在省南其地东至元江府界一百里西至顺宁府云州界二百四十里南至车里宣慰司界六百三十里北至景东府界六十里东南至普洱府界八十里西南至景东府界三百里东北至元江府新平县界二百九十里西北至蒙化府旧定边县界三百里由府至省一千二百里东西广三百四十里南北袤六百九十里府北六十里为恩乐县东至元江府新平县界二百四十里西至本府界五十里南至本府界五十里北至景东府界三十里东南至新平县界八十里西南至本府界三十五里东北至景东府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景东府界二十五里
  威远府
  在省南其地东至普洱府界二百三十里西至顺宁府界三百五十里南至思茅界二百四十里北至镇沅府界一百四十里东南至元江普洱二府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孟琏界四百里东北至镇沅府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景东府界一百四十里由治至省一千五百九十里东西广五百八十里南北袤三百八十里
  东川府
  在省北其地东至贵州威宁州界二百里西至四川宁远府界三百里南至曲靖府寻甸州界二百六十里北至昭通府界一百六十里东南至曲靖府宣威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武定府禄劝州界二百五十里东北至威宁州界一百七十里西北至四川会理州界四百五十里由府至省五百三十里东西广五百里南北袤四百二十里附郭为会泽县四至同府
  昭通府
  在省东北其地东至贵州威宁州界九十里西至四川宁远府界四百九十里南至东川府界一百三十里北至四川马湖府界五百里东南至威宁州界四十里西南至威宁州界九十里东北至四川筠连县界五百里西北至四川雷波卫界四百里由府至省一千一百六十里东西广五百五十里南北袤六百三十里附郭为恩安县东至贵州威宁州界六十里西至永善县界一百六十五里南至鲁甸界三十里北至大关界二百里东南至威宁州界四十里西南至东川府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镇雄州界一百二十五里西北至大关界一百七十里府东三百四十里为镇雄州东至四川永宁县界三百里西至恩安县界三百四十里南至贵州威宁州界三十里北至四川高县界三百一十里东南至贵州毕节县界四十里西南至威宁州界七十里东北至四川珙县界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大关界五百里府西北二百三十里为永善县东至大关界六十五里西至四川宁远府界二百八十里南至恩安县界八十里北至四川屏山县界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恩安县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恩安县界九十里东北水路至四川叙州府界七百里西北至宁远府界一百三十里府北一百八十里为大关东至镇雄州界一百三十里西至永善县界七十里南至恩安县界九十里北至四川宜宾县界四百六十里东南至镇雄州界六十里西南至恩安县界一百三十里东北至永善县界二百七十里西北至永善县界一百九十里府西南四十里为鲁甸东至恩安县界三十里西至东川府界八十里南至贵州威宁州界八十里北至永善县界一百七十五里东南至恩安县界三十里西南至东川府界二百五十里东北至恩安县界三十里西北至四川雷波卫界一百八十五里
  普洱府
  在省南其地东至元江府界二百五十里西至威远界一百八十里南至阿瓦界一千五十里北至镇沅府界一百九十里东南至老挝南掌界一千四百一十里西南至莽缅界一千三百里东北至元江府界二百二十五里西北至威远界一百三十里由府至省一千二百三十里东西广四百三十里南北袤一千二百四十里府南一百二十里为思茅东至猛旺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孟琏界三百七十里南至本府界三十里北至本府界四十里东南至攸乐界二百二十五里西南至江外猛阿界三百六十里东北至本府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本府界一百七十里府南六百五十里为攸乐东至南掌界七百五十五里西至孟琏界六百里南至车里界九十里北至思茅界四百四十里
  大理府
  在省西其地东至姚安府姚州界二百八十里西至永昌府保山县界六百八十里南至蒙化府界七十里北至鹤庆府界一百五十里东南至蒙化府旧定边县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蒙化永昌二府界一百五十里东北至永北府界四百一十里西北至丽江府界六百二十八里由府至省八百九十里东西广九百六十里南北袤二百二十里附郭为太和县东至宾川州界二十里西至蒙化府界六十三里南至赵州界三十里北至邓川州界七十里东南至宾川州界三十里西南至澜沧江界三百八十里东北至金沙江界三百五十里西北至丽江府旧兰州界五百里府南六十里为赵州东至云南县界六十五里西至蒙化府界三十里南至楚雄府镇南州界二百三十里北至太和县界二十里东南至云南县界六十五里西南至镇南州界二百三十里东北至宾川州界三十里西北至蒙化永昌二府界一百里府东南一百四十里为云南县东至姚安府白盐井界二百里西至赵州界二十五里南至赵州界一百里北至宾川州界四十里东南至姚安府姚州界九十五里西南至赵州界四十五里东北至白盐井界二百里西北至宾川州界四十里府北九十里为邓川州东至宾川州界四十里西至浪穹县界二十五里南至永昌府永平县界八十里北至永北府界一百四十里东南至太和县界二十五里西南至云龙州界三十里东北至永北府界一百里西北至浪穹县界九十里府北一百一十里为浪穹县东至鹤庆府界二十里西至云龙州界一百二十里南至邓川州界八里北至鹤庆府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邓川州界十五里西南至永昌府永平县界一百里东北至鹤庆府界五十五里西北至剑川州界一百二十里府东一百二十里为宾川州东至云南县界四十里西至太和县界一百二十里南至云南县界五十里北至云龙州界三十五里东南至姚安府姚州界四十里西南至赵州界五十里东北至永北府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云龙州界六十里府西五百里为云龙州东至浪穹县界九十里西至永昌府保山县界一百八十里南至永昌府永平县界八十里北至丽江府界一百一十里东南至浪穹县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保山县界一百九十里东北至丽江府旧兰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野人界二百二十六里府南三百里为十二关长官司东至姚安府白盐井界一百二十里西至云南县界一百五十里南至姚安府界三百里北至宾川州界一百七十里
  楚雄府
  在省西其地东至云南府禄丰县界一百五十五里西至大理蒙化二府界二百二十五里南至元江府界三百里北至姚安府大姚县界二百二十五里东南至云南府昆阳州界二百三十里西南至景东府界二百五十里东北至禄丰县界一百五十八里西北至姚安府姚州界二百四十二里由府至省四百二十里东西广三百八十里南北袤五百二十五里附郭为楚雄县东至广通县界四十里西至镇南州界五十里南至南安州界四十五里北至定远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南安州界四十里西南至镇南州界一百三十里东北至广通县界四十里西北至姚安府姚州界九十里府西北七十里为镇南州东至楚雄县界二十里西至姚安府姚州界九十里南至楚雄县界二十里北至姚州界五十里东南至景东府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大理府赵州界二百二十四里东北至定远县界二十里西北至姚安府大姚县界七十里府东南五十里为南安州东至云南府易门县界一百四十里西至楚雄县界十里南至景东府界二百五十里北至楚雄县界五里东南至云南府昆阳州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易门县界一百里东北至广通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广通县界七十里府北一百二十里为定远县东至广通县界四十五里西至镇南州界二十五里南至楚雄县界五十里北至姚安府大姚县界一百三十里东南至广通县界四十里西南至镇南州界二十五里东北至武定府元谋县界九十里西北至姚安府姚州界三十里府东七十里为广通县东至云南府禄丰县界八十里西至楚雄县界三十里南至南安州界九十里北至定远县界四十里东南至云南府易门县界六十里西南至南安州界九十里东北至武定府元谋县界九十里西北至定远县界十里 府南一百七十里为𥔲嘉东至南安州界六十里西至景东府界四十里南至元江府新平县界七十里北至楚雄县界五十里府西北一百五十里为直隶黑盐井东至武定府治二百里西至定远县治七十里南至广通县治八十里北至武定府元谋县治一百五十里东南至云南府禄丰县治一百五十里西南至琅井治三十里东北至定远县治二里西北至姚安府姚州治二百里府东北一百二十里为直隶琅盐井四界俱属定远县
  姚安府
  在省西北其地东至楚雄府定远县界七十里西至大理府云南县界一百四十里南至楚雄府镇南州界七十里北至四川盐源县金沙江渡口界二百八十里东南至武定府元谋县界一百六十五里西南至镇南州界八十里东北至四川会理州界四百二十里西北至永北府界五百八里由府至省七百里东西广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三百五十里附郭为姚州东西南与府同北至大姚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楚雄府定远县界九十里西南至大理府云南县界二百七十里东北至大姚县界二十五里西北至云南县界二百四十里府北六十里为大姚县东至武定府元谋县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姚州界三十里南至姚州界四十五里北至四川盐源县界二百一十里东南至楚雄府定远县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姚州界三十里东北至四川会理州界三百六十五里西北至姚州界四十里府北一百二十里为直隶白盐井东至金沙江三百里西至大理府宾川州治二百里南至本府治一百二十里北至铁锁桥一百二十里东南至大姚县治九十里西南至大理府云南县治二百四十里东北至阿拜河十里西北至天乙山五十里
  永昌府
  在省西其地东至顺宁府界一百四十里西至神䕶关界五百五十里南至孟定土府界八百七十里北至大理府云龙州界二百五十里东南至顺宁府界一百一十七里西南至天马关界一千一百一十里东北至云龙州界三百五十二里西北至马面关界三百里由府至省一千二百里东西广六百九十里南北袤一千一百二十里附郭为保山县东西北同府南至潞江界一百六十里东南至顺宁府界一百一十七里西南至腾越州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永平县界一百六十七里西北至野人界一百四十七里府西三百六十里为腾越州东至保山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野人界一百八十里南至南甸界二十里北至保山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南至陇川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野人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保山县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野人界二百七十里府东北一百七十里为永平县东至蒙化府界一百八十里西至保山县界五十五里南至顺宁府界二十五里北至大理府云龙州界八十里东南至蒙化府界六十里西南至顺宁府界三十五里东北至云龙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保山县界五十里府西北八百七十里为孟定土府东至顺宁府云州界西至旧木邦界南至孟琏界北至镇康界府南二百二十里为湾甸土州东至顺宁府界二十里西至猛波罗界三十里南至镇康界二十里北至保山县界七十里府南三百八十里为镇康土州东至顺宁府界四十里西至潞江界七十里南至耿马界六十里北至湾甸界五十里府西南五百里为陇川宣抚司东至芒市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干崖界八十里南至旧木邦界一百八十里北至南甸界六十里府西南四百里为遮放副宣抚司东至芒市界一百里西至陇川界四十里南至阿瓦界八十里北至南甸界五十里府西南三百九十里为南甸宣抚司东至潞江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干崖界七十里南至陇川界一百二十里北至腾越州界七十里府西南四百八十里为干崖宣抚司东至南甸界四十里西至盏达界五十里南至陇川界八十里北至南甸界五十里府西南五百里为盏达副宣抚司东至干崖界二十里西至巨石关一百里南至铜壁关一百里北至猛曲八十里府南三百二十里为芒市安抚司东至镇康界三里西至陇川界五里南至遮放界十里北至潞江界十里府西南一百三十里为潞江安抚司东至保山县界十五里西至腾越州界六十里南至芒市界一百五里北至保山县界一百五十里府西南六百里为猛卯安抚司东至遮放界六十里西至缅甸界八十里南至旧木邦界五里北至陇川界四十里府东南一千五百六十里为孟琏长官司东至车里界西至旧木邦界南至孟良界北至威远界府南七百二十里为直隶耿马宣抚司东至威远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旧木邦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孟琏界一百里北至镇康界一百五十里
  鹤庆府
  在省西北其地东至永北府界一百二十里西至丽江府界一百五十里南至大理府宾川州界一百二十里北至丽江府界五十里东南至永北府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大理府浪穹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永北府界四百八十里西北至丽江府界二百里由府至省一千一百六十里东西广二百七十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府西九十里为剑川州东至本府界四十里西至丽江府界一百五十里南至大理府浪穹县界一百九十里北至丽江府界五十里东南至本府界四十里西南至大理府云龙州界一百六十里东北至丽江府界二十里西北至丽江府界五十五里府西北四百四十里为维西东至丽江府界七十里西至川藏擦瓦冈界一千八十里南至丽江府界二十五里北至中甸界三百一十里东南至丽江府界七十里西南至丽江府界七十里东北至中甸界三百二十里西北至中甸界七百二十里府北四百里为中甸东至丽江府界二百三十里西至维西界一百三十里南至丽江府界二百八十四里北至四川里塘界二百八十里东南至丽江府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维西界二百一十里东北至里塘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维西界一百四十里
  顺宁府
  在省西其地东至景东府界二百二十里西至永昌府湾甸土州界一百二十里南至猛缅长官司界三百二十里北至永昌府永平县界三百七十里东南至镇沅府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耿马土司界二百五十三里东北至蒙化府界一百三十六里西北至永昌府保山县界二百三十六里由府至省一千一百五十里东西广三百四十里南北袤六百九十里府东三十里为云州东至景东府界一百二十里西至本府界十里南至猛缅土司界三百里北至蒙化府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景东府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猛缅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蒙化府界一百四十四里西北至蒙化府界二十四里府南三百里为猛缅长官司东至戛里江二百里西至邦忽九十里南至猛凖一百里北至习项邦伍一百四十里
  永北府
  在省西其地东至四川盐源县界三百四十八里西至鹤庆府界二十五里南至大理府宾川州界一百一十三里北至外域黄喇嘛界四百六十八里东南至姚安府大姚县界一百一十七里西南至大理府邓川州界八十里东北至四川三马喇界二百四十里西北至丽江府界一百一十里由府至省一千三百五十里东西广三百七十三里南北袤五百八十里府北三百九十八里为永宁土府东至四川盐源县界六十里西至丽江府界八十里南至本府界一百四十里北至刘卜蒙古黄喇嘛界一百六十里
  丽江府
  在省西北其地东至永北府界四百里西至怒夷界六百七十里南至鹤庆府剑川州界九十五里北至鹤庆府中甸界四十五里东南至鹤庆府界八十八里西南至大理府云龙州界六百一十九里东北至永北府界三百七十里西北至鹤庆府维西界四百五十里由府至省一千二百四十里东西广六百七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蒙化府
  在省西其地东至大理府赵州界五十里西至顺宁府界一百五十里南至顺宁府云州界一百九十五里北至赵州界一百里东南至景东府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云州界一百五十里东北至赵州界五十里西北至永昌府永平县界一百七十里由府至省八百二十里东西广二百里南北袤二百九十五里
  景东府
  在省西南其地东至楚雄府南安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顺宁府云州界二百二十里南至镇沅府界二百九十里北至蒙化府旧定边县界一百三十七里东南至镇沅府恩乐县界一百三十五里西南至顺宁府界三百里东北至楚雄府镇南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蒙化府界三百里由府至省一千一百八十里东西广三百四十里南北袤四百三十里形势
  云南通省
  中国地势起西北汇东南独滇居西南凡大江以南之山多由滇𣲖分论形势有登高而呼之概焉夫左绕金沙右界澜潞重关复岭鸟道羊肠此滇之大势也云南一府山盘水曲较诸郡稍平衍用建省治驭控两迤东以曲靖为门户西以楚雄为屏翰澂江卫其南武定障其北大理居迤西之中设提督标与省会相䇿应焉至元江开化临安接壤交阯永昌顺宁威远外临缅甸永北鹤庆丽江近连吐蕃此数郡者实资锁钥与黔蜀粤西境相属壤相错也夫谋国者必相阴阳以居民筹边者必图险要以御远其于形势俱当有考故附志之
  云南府
  左环金马右拥碧鸡列昆海以为池枕螺峯而带郭山明水秀南土要区前志千峯环列一水中开为龙盘凤翥之区有襟江带湖之概形胜甲于滇中壮丽雄乎列郡
  昆明县附郭富民县九峯耸拔三卧蜿蜒山产兰芝水流农纳省会之藩蔽武定之咽喉宜良县龙山东峙象岭西横盘河潆洄汤池环绕会城锁钥澂曲籓篱罗次县东拥玉龙西翔金凤河流星宿溪泻沙摩罗部三城昔称岩邑晋宁州负山带河腴田沃壤左盘龙而右望鹤前玉案而后昆池山川之秀郡属称首呈贡县背倚三台面临昆海梁山拱秀于南宝象回环于北平原广野郡南辅车安宁州玉带潆回碧绕螳螂之水石宝屹立青垂笔架之云省城肘腋西迤门庭禄丰县崇山䆳谷曲水重关地属东西之冲险居玉龙之脊昆阳州蒙果秀列三峯渠滥流经五甸扼滇池之津要据螳川之上游易门县西界绿汁北临九渡黎崖入云险僻称最嵩明州前横利泽后拥嵩山川原衍沃东北雄封
  曲靖府
  带水环山平畴广野为全滇之锁钥作两迤之门庭壤接东乌西南重镇前志石龙表天柱于前木密疉重关于后胜岭为四封之雄白石当一面之阻地介极冲险资防守
  南宁县附郭霑益州层山绕其西北二水交于东南地当黔蜀之冲山接乌蒙之险陆凉州雄山东峙石户西扄为澂广之通衢实兴古之要镇马龙州崇山如墉通道若线省东要害之区兴古薄瘠之地罗平州钟山罗列远临大渡之河白腊高嶷更接八部之岭郡东关锁捍卫边陲寻甸州地连中庆壤接曲州山列玉屏海涵清水密迩东川独当一面平彝县白马崚嶒青溪䆳密定南高插云霄三台突起广野入滇门户孔道冲烦宣威州左峙龙山后距可渡前达交水右绕车滃扼黔蜀之咽喉为曲寻之重蔽
  临安府
  高山大泽宅其中长江巨河绕其外延袤千里回环四塞八属星陈内雄远甸五司碁布外锁重关旧志迷蒙宁嶍扼控边陲异水杞湖互环府治山水明秀之区人文会萃之地
  建水州附郭石屏州诸峯耸翠三岛洄澜异湖九曲之胜颇称灵秀阿迷州乌充东峙安边西连盘江泸水潆绕交流形势最为奇胜宁州扄以楼山环以瓜水兰蕙香生文笔清流飞泻巅崖郡北简僻之区滇南平衍之土通海县秀山出群峯之表杞湖汇众水之流三郡大道邑壤颇冲河西县琉璃堆青螺髻拥翠踞溪山之胜极旷渺之观嶍峨县峙以峨山襟以曲水巉削万峯临元要害蒙自县城据目山江通梨水壤接交冈诸蛮杂处
  澂江府
  三隅负山一面临水州邑四城环卫郡治原非用武之地稍称饶沃之区旧志金莲玉笋突兀东西抚仙星云潆绕内外挟湖山之胜名鱼稻之乡前志北通省会南接钩町东据龟山赤水之雄西连嶍峨新化之险地势无多界东迤而中处山川独秀为滇省之名疆河阳县附郭江川县北枕关岭南抚星湖海门桥一线中通为临澂孔道新兴州奇黎西阻灵照东嵌为会城之南屏实钩町之北障路南州竹山壁立赤水回环东界广曲西辅郡城
  武定府
  左翼笔架右辅天马支云一塔高峙如峯南北两河潆洄似带旧志僰陋西连蒙山东峙狮峯崒嵂雄虎视于江关鸠水蜿蜒俨龙盘于石旧壮金沙之南面控蜀道之北门
  和曲州附郭元谋县马头耸峙于前长山绵亘于后金沙北绕西溪南潆禄劝州寨雄罗婺峡峻红崖绛云封拟岱宗掌鸠波连滇海撒甸地僻山深川原辽阔壤接东川最为险阻
  广西府
  诸山环峙为屏八甸潆流为堑比邻西粤密迩南交旧志大小维摩土酋恃其营窟十八山寨夷盗依作薮渊当分边腹内外之防宜审獠蛮弹压之要前志披带河山界限滇粤南走钩町北通省会汉夷错杂之区水陆交接之路
  师宗州崇山峭拔盘水潆纡密箐深林壤连西粤弥勒州龙岭环城盘江绕甸阿卢旧部广西咽喉邱北维摩五里水下三乡地广人稀夷多汉少
  广南府
  崇崖巨壑峻坂深林南限以西洋之水北表以牌头之山一夫当关千人莫入旧志两粤冲途交夷要障南木伏流远汇右江之水者鹞高峙遥连古器之墟旅途之斥堠当严蛮獠之出没宜备前志东抵粤西南临交阯西通阿迷北走弥勒地当水陆之冲川原最为险固
  元江府
  清河礼社险据江关栖霞玉台雄称地镇外有车里作蔽内以新嶍为藩旧志三江合绕诸缅遥牵峩崀为河险矣天开巨壑马笼列嶂壮哉地辟重藩前志北距哀牢东通钩町为五司之上游实普沅之门户新平县深谷崇山地势险阻伏戎于莽防守宜严他郎红莲近联遮碧峭壁凌空阿墨远汇谷麻长江似带作元江之蔽扼镇普之冲
  开化府
  钩町旧疆强现分地临广接壤交阯为邻深山丛箐僻地险区旧志二台绵亘足卫金汤八戛重围堪为垣牖崇冈潆涧作临郡之屏藩重镇雄封实边夷之控制
  文山县附郭
  镇沅府
  地处夷粤山渐平衍缅猛交挝之通衢临元景楚之接壤人皆猓濮属近羁縻前志乐版崚嶒纡回鸟道乌连峻峙邃密云门四围阻险中辟平原亦边徼奥区也
  恩乐县东据碧松南迎文笔远控普洱近接哀牢控制夷贼最为切要
  威远
  泉水蕴涵不竭宝谷润泽无穷财赋要区边陲僻壤
  东川府
  地控金沙临昭通之南面山高云弄绾省治之北门东接威宁西通会理内负江山之雄外连黔蜀之势会泽县附郭
  昭通府
  地称僻险势接川黔八仙海近作汤池二龙山远为藩卫道路﨑岖土田瘠薄
  恩安县附郭镇雄州绰纽左峙硌砌右蟠苴斗河横于南白水江绕其北山川险扼地势阻深永善县昭通为滇省东北之极边永善又为昭通东北之极边山如莲瓣直接云霄江连叙州可通舟楫大关鼠𡉫林深牛栏江远白水绕其外凉山环其中洵足屹当一面鲁甸龙山西峙黑水南流扼塞诸蛮地稍平衍
  普洱府
  南接老挝西连车里表以凤凰天笔之山带以把边九龙之水肇造雄封边陲重地
  攸乐地衍平川天开旷野芟除荆棘可比成赋中邦思茅玉屏峻削南涧萦纡为郡治之辅车作南陲之屏蔽
  大理府
  地称若水山号昆弥澜沧金沙绕其东西铁柱石桥雄其上下旧志苍山为险榆河为池阻以回岭崇冈缘以漾濞巨浸洵南服之都会据全省之上游前志倚鹤丽为北藩藉楚姚作门户西障永昌南倚蒙顺上下重关溪山秀美
  太和县附郭赵州左濒西洱右障昆弥藉铁柱作岩城为叶榆之庭户云南县川原平衍冈峦四塞形胜完固西迤神皋邓川州南扼龙关西倚象岭苍洱上游此为要地浪穹县扼塞两江灌输宁水南诏奥区西迤胜地宾川州锺英东峙鸡足西盘内拥赤崖铁索之岩区外绕金沙洱水之天堑云龙州后阻澜江前带沘水崇山复岭号称岩疆
  楚雄府
  山川清淑峻岭重关北距金沙南潆礼社东接昆明西连大理最为大部旧志冈峦盘郁林麓回环东峙响水雄关直扼诸夷之领南控𥔲嘉要害实通九郡之衢前志四达皆通有隘可守会城屏蔽西道咽喉楚雄县附郭镇南州阿雄英武关塞当冲苴水盘山险要足据一方重地九府通衢南安州妥甸雨竜地皆扼要安郎法戛山尽嵯峨不无伏莽之虞当为绸缪之计定远县四围险峻中衍平川背拊姚安吭扼武定广通县陡涧高冈回环绵亘外以响水回蹬为锁钥内以罗苴和茶为奥区𥔲嘉山峙卜门水流黒石哀牢逼近防守宜严黑盐井两崖蔽天中通一线烟气成云井脉涓涓洪流奔驶财赋不竭琅盐井鳌峯锁水宝应开源水秀山明钟灵井脉
  姚安府
  崇山修谷平畴广川明一统志北枕金沙南襟威楚制乌蛮之悍障邛莋之冲相如谕蜀拟以后园丞相征南驻兹筹笔乃六诏之中分而三川之门户也前志蜻蛉旧地龙马高峯金沙逶迤伏莽无忧玉屏重开金汤足恃扼要西北足当藩篱
  姚州附郭大姚县烟萝森列龙马奔腾储书案山之英纳蜻蛉河之泽蕞尔弹邑明秀可称白盐井宝关毓瑞象岭连云井应神羊源流弗涸
  永昌府
  西极南隅界华夷于一线豹关虎旅咸控引于重门旧志沧江怒水为襟带于东西九隆三崇作屏藩于左右据八关二堡之形胜扼三宣六慰之咽喉前志宝盖高临玉壶环拱势压边疆独当一面滇西锁钥边徼名区保山县附郭腾越州孤悬天末接壤殊方控制麓木诸司为出缅之门户永平县深岩绝涧峻岭重峦为金齿之垣墉实云龙之犄角
  鹤庆府
  四山壁立势若梯云一水伏流形如环带枕雪山以为障雄开义督之都控石门以当关险扼吐蕃之部前志天堑则金沙漾水地利则鐡桥石门形据上㳺势雄边徼剑川州西枕老君南屏石宝华山紫气剑水川形越析要区石门重地维西山峦万叠雪岭千重扼西藏之咽喉据极边之要地中甸雪𪩘千寻栏杆十二﨑岖险仄鸟道羊肠有形胜之足恃自防御之宜严
  顺宁府
  众山环绕于西南两江襟带于东北云州弹丸有建瓴之势三甸鼎足分犄角之形旧志水与吐蕃交阯同其源山从昆仑蜀岷疏其脉两崖夹峙一路中通神舟渡天堑之雄永镇关地轴之险
  云州近接景顺之交僻在僰濮之徼深山盘水地气炎蒸
  永北府
  枕石峡抱金沙列岫自画图而出长江俨束带而来控扼土番屹为要地土狭而饶兵强而劲明一统志西北籓篱山川险阻波环三岛泸沽高水寨之雄地拥诸司革甸控野番之域前志孤悬江外三面皆山实岩疆锁钥之区有扼拊吭背之势
  丽江府
  雪消春水遥连西蜀之偏鳞次碉房直接吐蕃之宇重关壁立四塞星罗为南滇之保障作益部之屏藩旧志东宁永而南鹤剑西怒夷而北吐蕃雪岭崔嵬金沙蜿蜒番夷扼塞南服岩疆
  蒙化府
  面威楚背点苍昆弥在其左澜沧在其右控制南涧诸蛮形势最为险固旧志两江天限重岭墉崇东枕文华南倚巍宝堪称僻郡亦属要区前志凤凰天耳群峯如带以回环漾濞阳瓜一川若掌而平衍昆仑扼要虎视诸蛮蒙舍恢疆雄先六诏
  景东府
  邦泰孟沼突兀于东南景董鹤笼逶迤于西北大河源夙名水寨沿江路长抱山根旧志蒙乐为屏屹矣崆峒之势兰津若带俨然江汉之长徼外之极边缅僰之扼塞前志把边萦绕于东郊澜沧瀑流于西界鹤笼北翔锦屏南列壮威普之声势作蒙楚之屏藩云南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云南通志卷六
  城池附关哨 邮传津梁
  郡县之有城池所以定民志壮国威盖勇夫重闭之义易称设险诗美完城良有以也我
  世宗宪皇帝
  令各直省守土诸臣修濬城隍滇处边徼控制百蛮迩年疆圉式廓桑土绸缪益谨于藩篱捍卫之防或创建或增修金汤称孔固焉又相其道里冲繁厄塞之区置邮传以宣达政令限雄关以严讥出入通津渡以利济往来规制亦綦密矣唯在保障得人斯惠威远被此维屏维翰所以奠鸿基于不拔也欤志城池关哨邮传津梁附焉
  云南府昆明县附郭
  云南府城旧有故址云创自庄𫏋至唐蒙氏改筑柘东城明洪武十五年重筑砖城周九里三分高二丈九尺二寸设六门上皆有楼大东门曰咸和楼曰殷春小东门曰敷泽楼曰璧光南门曰丽正
  楼曰近日大西门曰宝成楼曰拓边小西门曰威远楼曰康阜北门曰拱辰楼曰眺京居南门西偏者为钟楼环城有河可通舟楫外有重关跨衢市之隘万历四十八年巡按御史潘濬建 本朝顺治十七年以来凡有颓坏 题请动支盐税修葺康熙二十年因大兵攻围吴逆倾圮重修
  富民县城旧建天马山之阳明万历间屡迁始定于大河桥北筑土城崇祯十三年知县王孙齐改筑砖城周二里高二丈 本朝康熙十年知县高一品增修岁久倾圮雍正八年知县杨体干重修有池
  宜良县城旧为守御所明洪武二十四年筑砖城周四里高一丈三尺弘治十二年都指挥方略重修 本朝裁所归县遂为县城康熙五十年知县徐琳増修继因地震倾圮雍正九年知县朱干捐修无池
  罗次县城旧无城明天启间始筑土城后圮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知县徐吴锦重筑周二里高一丈二尺四十八年知县谢曾祚建城楼雍正六年知县王忠武重修四围垣墙无池
  晋宁州城旧有外城周七里隋刺史梁毘筑内城名阳城堡蒙氏筑岁久尽圯明成化二十二年知州熊弘重筑土城弘治十二年知州喻敬复即古城址筑土墙万历三年巡抚王凝檄知州刘储改筑砖城周四里高一丈八尺明末流寇攻䧟 本朝康熙六年署州王业厚重修三十年知州李云龙新建东西南三楼重修北楼有池
  呈贡县城汉有旧城久废宋时大理高智昇遣土官伽宗筑土城名伽宗城明洪武十年知县揭官保迁筑三台山之阳仍为土城天启间知县周梦禩改筑砖城周二里旋经流寇拆毁今存旧址无城池
  安宁州城旧有守御所城在今州南明洪武二十四年千户朱夀筑后圯万历三年知州姚继先筑砖城于今地即以旧北门为南门周五里有奇高二丈二尺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知州高𨱅重修雍正九年知州杨若椿增修东北依螳螂川为池其二面无池
  禄丰县城旧有上城元至正十二年筑明万历三十五年毁于土贼阿克四十年知县向兆麟改筑砖城周三里高一丈六尺 本朝康熙九年知县郭廸阶重修四城楼五十一年知县刘自唐增修四围垛口西倚河东南北新濬池雍正十一年知县陈齐庶筑䕶城堤
  昆阳州城旧无城明正徳四年州同陈旸始倚月山筑土城崇祯七年巡按御史姜思睿守道杨文岳迁筑砖城于长松山前周二里高一丈八尺旋为流寇屠平仍迁旧治无城池
  易门县城洪武二十四年筑砖城周二里三分本朝康熙七年合邑士民捐修引河水为池
  嵩明州城旧无城明弘治九年知州黄澄原始筑土城后圯隆庆二年巡抚陈大宾檄知州罗颂改筑砖城周三里三分 本朝雍正七年知州安鼎和重修无池
  曲靖府南宁县附郭
  曲靖府城洪武二十年筑砖城周六里三分高三丈设四门东曰乐耕南曰来薰西曰胜峯北曰迎恩増二敌楼于城北明末沙贼流冦先后焚毁 本朝康熙二年总督卞三元巡抚袁懋功委员重修五十一年地震复圮总兵杨鲲同府县官重修随又倾圮雍正四年巡抚管总督事鄂尔泰总督管巡抚事杨名时 题请照修理省会城垣之例动公项银委员重修新建四城楼无池
  霑益州城旧为交水县有城久废明天启二年巡抚闵洪学撽参将尹启易于旧县北重筑砖城周二里八分有奇高一大九尺 本朝顺治十六年迁霑益州治于此康熙五十二年地震倾圯雍正八年知州汪无限重修无池
  陆凉州城旧为陆凉卫明洪武三十一年筑砖城周六里高二丈六尺 本朝裁卫归州移州治于此岁久倾圮雍正七年知州吴恩正重修改建南城楼于西南隅十二年知州吴柄增修无池马龙州城旧有土城明万历三十九年知州张鉴改筑砖城周三里九分高二丈有奇 本朝康熙五十二年地震倾圮雍正三年知州黄士杰重修新建四城楼无池
  罗平州城旧有土城明万历十五年署知州黄宇改筑砖城周二里五分高一丈八尺 本朝康熙四年知州王鸿勲重修三十八年知州张含章重建城楼四围皆引河水为池
  寻甸州城旧为府明成化十五年知府屈伸筑土城在今州北一里嘉靖六年为土酋安铨所破十二年知府刘秉仁迁于今地筑砖城周三里高一丈九尺 本朝康熙八年改为州即为州城三十一年知州黄肇新重建东北二城楼五十二年地震女墙尽圯知州李月枝重修东西二面引涧水为池南北无池
  平彝县城旧为平彝卫明弘治七年自厄勒村移卫于此筑砖城周二里有奇高一丈二尺天启二年为贼所焚三年巡抚闵洪学檄参将袁善重修 本朝康熙三十五年改设县治三十八年知县任中宜重修四城楼无池
  宣威州城旧为霑益州明洪武十六年筑土城永乐元年改筑石城周三里三分高二丈 本朝顺治十六年移霑益州治于交水此城为寻霑营游击驻防后渐倾圮康熙四十年游击俞懋德重建四城楼雍正五年设宣威州治无池
  临安府建水州附郭
  临安府城旧有土城明洪武二十年宣宁侯金朝兴檄指挥万中拓地改筑砖城周六里高二丈七尺设四门东曰迎晖南曰阜安西曰清远北曰永贞东南为钟楼成化十六年兵备道何纯重修后经流寇拆毁 本朝康熙四年知府曹得爵七年知州李滪先后重修并钟鼓楼西楼南楼及炮台十座雍正五年总兵杨天纵知府栗尔璋知州祝宏增修十三年知府石去浮増修城楼由东北及西南有池正东及东南无池
  石屏州城旧无城明成化十六年知州蒋彝因民居设四门嘉靖三十年始筑土城周四里三分万历二十四年知州萧廷对因旧城重修东南两门天启五年摄州事通判顾庆恩州人左江道副使陈鉴改筑砖城 本朝康熙六年知州刘维世重建四楼岁久倾圮三十二年知州徐印祖重修雍正四年知州龙为霖修葺四围城墙并东西北三门城楼有池
  阿迷州城旧无城明正统间知州张安始筑土城嘉靖四年分巡道傅尚文拓筑万历四十五年巡按御史吴应琦改筑石城周三里后因流寇拆毁 本朝康熙九年知州王民皥重修雍正八年知州毛振翧増修城楼垛口无池
  宁州城州治旧在浪广元至正间迁今地明嘉靖十一年筑土城崇祯十三年分守道程楷改筑砖城周三里三分高一丈五尺 本朝康熙十一年知州严敬重修无池
  通海县城旧为守御所明洪武十五年指挥陈镛筑土城二十四年指挥储杰改筑砖城周二里高一丈七尺 本朝康熙八年裁所归县遂移县治于此五十六年知县高锳重修有池河西县城旧有城在螺髻山下今县南三里明成化间知县朱光正迁今地因民居设南北二楼无垣墙万历四十年筑土城崇祯六年署知县周莫仪改筑石城周二里三分高丈馀无池嶍峨县城旧有城在今县东北二里明正徳六年知县胡淮迁今地筑土城嘉靖三十二年知县邵元善建四楼崇祯三年改筑砖城周一里三分高一丈二尺岁久城楼尽圯 本朝雍正七年署知县蒋敩淳重建四楼无池
  蒙自县城旧无城明成化二十年县丞陈溥始筑土城岁久倾圮万历四十三年邑人盐运使尹廷俊捐赀改筑石城周四里三分高一丈七尺有奇 本朝雍正八年知县王廷诤重修无池
  澂江府河阳县附郭
  澂江府城旧建于绣球山上明正徳十三年知府童玺迁金莲山麓筑土城嘉靖二十年知府周朝俛复迁旧址隆庆五年知府徐可久始迁舞凤山麓筑砖城周五里三分高一丈九尺设四门岁久渐圯 本朝康熙五十一年知县李丕垣重修乾隆元年知府来谦鸣修建四门鼓楼并垛口一百八十一座旧有池
  江川县城旧有土城在今县南四里明崇祯七年巡按姜思睿迁于旧江川驿檄知县王惠卿筑砖城周一里三分高一丈二尺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知县张锺重修有池
  新兴州城旧无城明正德二年知府何子奇始筑土城万历六年知州张于京改筑砖城周三里有奇高二丈四尺后渐倾圯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知州任中宐重修增垛口有池
  路南州城旧无城明成化间知州鲁厚始于通衢建敌楼四座弘治间知州龚浩因楼以筑土城后圯隆庆六年知州易龙见重筑周二里有奇高一丈一尺万历四十八年知州马鸣阳重修 本朝雍正七年知州杨化元増修十一年知府来谦鸣重修完固有池
  武定府和曲州附郭
  武定府城旧为土司治有城在五凤山之东明嘉靖间改土设流隆庆四年巡抚陈大宾巡按刘翾檄知府刘宗寅迁于狮山之麓筑石城周四里三分高二丈设四门东曰迎曦南曰阜民西曰靖远北曰德润崇祯间知府卢懋鼎重修 本朝康熙二十七年知府王清贤増修四城楼雍正七年水坏城垣百馀丈知府朱源淳知州徐修仁重修无池
  元谋县城旧无城明万历三十二年知县于文蔚始筑土城天启二年知县齐以政改筑砖城周一里三分高一丈八尺 本朝康熙十一年知县李旭白建南北二城楼五十二年地震倾圮知县王弘任重修无池
  禄劝州城明初改土设流筑土城后圮万历七年知州何守拙重筑周一里有奇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知州孟以恂修东城楼五十二年知州石得恒修南北二城楼雍正八年知州张坦重修四围垣墙无池
  广西府
  广西府城旧为土司治无城明成化十四年改土设流知府贺勲始筑土城隆庆五年知府戴时雍改筑砖城周四里有奇高一丈八尺设四门东曰拱化南曰清波西曰献瑞北曰拥祥明末沙贼焚毁 本朝康熙三年知府万裕祚同属州重修且加高焉二十四年知府高起龙増修三十一年地震倾圮雍正八年知府周埰重修四围垣墙二百馀丈并东西南三门城楼无池
  师宗州城旧有土城明万历二十八年知州夏久安重修四十年知州袁国藩拓筑崇祯七年改筑石城周二里三分明末沙贼拆毁 本朝康熙十三年知州韩维一因旧址垒石立垛口无池弥勒州城旧为八甸村无城明弘治三年州同梁伋始筑土城隆庆六年知州杨阶拓筑崇祯七年知州魏起龙改筑石城周二里三分高二丈十五年知州赵焯改筑北门四丈拓五步 本朝康熙五十四年知州吴永绪重修雍正十一年知州张景澍増建城楼垛墙无池
  邱北城旧为维摩州地 本朝雍正九年设师宗州同分驻十年州同王纬卜筑土城于旧州南十五里之歹马坡无池
  广南府
  广南府城旧有城久废明洪武十九年建棑栅周四里西南设二门 本朝雍正十年巡抚张允随委员估勘建筑砖城周四里九分高一丈六尺八寸有池
  土富州城旧无城 本朝雍正十年巡抚张允随委员估勘建筑砖城周三里四分高一丈六尺八寸东北无池西南以大溪为池
  元江府
  元江府城元大德间那中筑土城周九里高二丈垒石为四门 本朝顺治十六年大兵因收复焚毁十八年改土设流知府刘勇副将王君瑞重修雍正七年改筑砖城设四门东曰霞蔚南曰汇江西曰宝曜北曰望龙楼橹悉备又设来青文澜利民三便门十三年知府胡承璘补筑城基无池新平县城旧为平甸乡无城明万历十九年知县李先芬始筑土城在今县西五里崇祯七年知县秦元惠迁今地筑石城周一里九分高一丈八尺 本朝康熙三十七年于城南接筑土城周一里二分以驻新嶍营兵号为新城雍正十年巡抚张允随委员估修旧城増高三尺新城易以石脚高三尺又于新城东拓六十丈包过旧城之东门以与旧城相接无池
  开化府文山县附郭
  开化府城旧无城 本朝初设府康熙七年知府刘䜣始筑土城覆木为檐楼橹悉备周四里三分以盘龙河为池
  镇沅府
  镇沅府城旧为土府有土城周三里三分 本朝雍正五年改土设流知府佟世荫重修无池恩乐县城旧为土司治有砖城周一里三分 本朝雍正四年改土设流为恩乐县治五年知县宫尔劝重修无池
  东川府会泽县附郭
  东川府城旧隶四川有土城 本朝康熙三十七年改土设流三十九年知府王永玺重筑后渐倾圮雍正四年改隶云南九年总督鄂尔泰巡抚张允随题请委知府崔乃镛改筑石城周三里九分有奇设四门东曰绥宁南曰藩甸西曰丰昌北曰罗乌水洞炮台楼橹悉备无池
  昭通府恩安县附郭
  昭通府城旧名乌蒙隶四川为土府治有土城 本朝雍正五年改隶云南设流官十年巡抚张允随 题请于龙洞山之阳委知府徐德裕筑砖城周四里九分高一丈七尺设四门东曰抚镇南曰敉宁西曰济川北曰趣马水洞包台楼橹悉备引渠为池
  镇雄州城旧为府隶四川为土司治有土城 本朝雍正六年改为州隶云南九年巡抚张允随 题请委知州李至筑砖城周三里八分高一丈三尺楼橹水洞悉备无池
  永善县城旧属乌蒙地无城 本朝雍正六年设县治九年巡抚张允随 题请委知县杜思贤筑土城周二里六分高一丈二尺无池
  大关城旧属乌蒙地无城 本朝雍正九年设府同知分驻建木城于府北二百里之雄魁脑十一年巡抚张允随委粮储道黄士杰相度地势定议建石城于雄魁脑南十里之养马坝有险可凭而水源足恃城基周一里九分详见大关石城碑记
  鲁甸城旧属乌蒙地无城 本朝雍正九年移府通判分驻巡抚张允随委员估勘建筑土城周二里一分高一丈无池
  普洱府
  普洱府城旧属元江府有土城 本朝雍正七年改设府治巡抚张允随 题请修筑砖城周四里二分高一大一尺设四门束曰朝阳南曰怀远西曰宣威北曰拱极并建四城楼无池攸乐城旧属元江府无城 本朝雍正七年设府同知分驻巡抚张允随 题请筑土城周三里三分高一丈二尺设四门建四楼无池
  思茅城旧属车里宣慰司无城 本朝雍正七年移府通判分驻巡抚张允随 题请筑土城周二里高一丈二尺设四门建四楼无池
  大理府太和县附郭
  大理府城一名紫城即汉叶榆县故地明洪武十五年指挥周能重筑砖城十六年都督冯诚拓而广之周十二里高二丈五尺设四门东曰通海南曰承恩西曰苍山北曰安远敌楼十五铺舍三十九城上四陲置角楼后角楼废 本朝康熙初知府万邦和重修复将垛口并三为二三十一年提督诺穆图知县张泰交重建四城楼雍正八年知县罗忻重修有池
  赵州城旧无城明弘治二年分巡道林俊始筑土城周三里高一丈三尺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知州陈士昻修南北城楼雍正八年知州史增重修有池
  云南县城旧为洱海卫明洪武十九年筑砖城周四里三分高二丈三尺 本朝裁卫归县遂为县城康熙七年知县王请度重修有池
  邓川州城旧因水患屡迁明崇祯十三年移州治于邓川驿知州敖浤贞筑土城周三里八分高一丈五尺 本朝雍正九年知州施震重修有池
  浪穹县城旧无城明万历三年知县李之一始筑土城周二里三分高一丈一尺 本朝康熙三十一年摄县事通判黄元治増修岁久倾圯雍正八年知县张坦重修无池
  宾川州城旧无城明弘治七年筑砖城周四里三分高一丈五尺无池
  云龙州城旧州治在江外三七之地明万历四十八年知州周宪章筑土城崇祯间知州钱以敬迁于雒马井即今州治无城池
  弥渡城属赵州地旧无城明崇祯十年蒙化知府朱统璲筑土城周二里因近河屡遭冲决 本朝康熙五十四年署知州张伦至濬河筑堤始免水患雍正七年移本府通判分驻
  楚雄府楚雄县附郭
  楚雄府城旧有城筑于爨蛮宋段氏时高明量重筑在今府西北二里明洪武十六年都督袁义谓南山高峻近郭据以临城是资敌也因绘图以上奏请拓之御笔一抹适当其巅遂迁今地筑砖城周七里有奇高二丈五尺设六门东曰平山南曰广运西曰德胜北曰永镇东南曰德化西南曰仁福上皆有楼后渐倾圯隆庆二年分巡道任维均重修万历二十八年东南圮兵备道孟醇增修崇祯五年同知窦敬禹增高三尺十五年沙贼围城金沧道杨畏知建敌台十五座坚守民赖以全 本朝康熙五年总兵马宁知府史光鉴重修十九年地震倾圯雍正四年知府李玉𬭎捐筑四围土墙上覆以砖八年知府储之盘知县方廷英重修有池
  镇南州城旧无城明弘治间土同知叚梓潼保始筑土城嘉靖四十年知州区元晋增修岁久倾圯隆庆二年知州黄袍重筑万历四十三年知州尹为宪改筑砖城周三里高二丈明末沙贼焚毁分守道丁继善重修 本朝康熙八年署知州卞廷松增修四十年知州陈元建南门楼无池南安州城旧无城明万历十五年摄县事通判梅友篁始筑土城崇祯五年野贼破城巡按御史姜思睿 题请改筑石城周三里高一丈六尺后渐倾圮 本朝康熙八年知州米璋增修五十一年知州张伦至重修无池
  定远县城洪武二十二年筑土城成化间改筑砖城周一里三分高一丈馀明末倾圮 本朝康熙十二年知县田元恺重修雍正十年知县唐世梁增修有池
  广通县城旧无城明万历四十五年巡按毛堪檄知县萧惟馨筑砖城周三里高一丈八尺天启元年知县刘之范增修明末流寇毁城楼 本朝顺治十七年知县张京奎重修康熙二十三年土巡检杨士龙苏显仁捐赀续修有池
  黑井城旧无城明崇祯七年黔国公沐天波委参随娄大任监造石城周一里今圯依山带水家自为卫南北要隘设栅
  琅井城旧无城筑土垣 本朝康熙元年提举简高始建门楼于四隅年久渐圯雍正三年提举汪士进重修
  姚安府姚州附郭
  姚安府城景云元年御史李知古筑土城明洪武二十一年指挥戴都改筑砖城嘉靖七年兵备道周崇义筑月城于南门外八年知府王鼎重修三十九年知府杨日赞于南关外加筑土城万历间分守道李忠臣经营上议于巡按潘濬檄知州杨之彬増筑较旧拓而大之周五里三分高三丈五尺设四门建南门楼西南角楼 本朝康熙八年知府商永杰土同知高奣映重修引蜻蛉河为池大姚县城洪武二十八年筑土城永乐元年干户洪钧施宥改筑砖城周三里三分高一丈三尺后圯万历四十五年知县谢于教重修仍于南门外筑土月城惟南门一面有池
  永昌府保山县附郭
  永昌府城唐蒙氏皮罗阁筑土城元至元十五年都元帅段阿庆重筑明洪武十五年指挥王真増修十六年为逆酋思伦所夷十八年指挥李观改筑砖城且于太保山绝𪩘为子城二十八年指挥胡渊拓西城罗太保山于城内周一十三里有奇东南北三隅高二丈二尺西省三之一设八门东曰昇阳南曰镇南西南曰龙泉曰安定西曰永镇西北曰仁夀北曰通华东北曰拱北镇南拱北二门外复建子城旁辟二小门各门皆建楼人周围建角楼炮楼钟楼鼓楼嘉靖二十八年兵备道韩廷伟重筑西城増高五尺东南北有濠日久沙壅指挥曹宗岱重凿万历二十八年兵备道华存礼又修濬之西即山壑为池后经兵燹城郭楼橹尽圯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总兵周化凤知府罗纶知县陈奕同修五十六年知县冉琪重修
  腾越州城旧无城明正统十年兵部侍郎杨宁征麓川驻此始筑腾冲司土城十三年兵部侍郎侯琎改筑砖城周七里三分高二丈五尺嘉靖二十九年兵备道郭春震始凿池其西北磔石以通山泉 本朝康熙五年知州王律重修
  永平县城洪武十九年指挥雷嵩立木为栅跨银龙江之上二十六年指挥时瑀改筑砖城周三里三分高二丈有池先是江流贯城南有水洞每值水涸窃盗乘以出入万历间兵备道华存礼濬东西濠为河改水分流城外会于城南砌塞水洞为墙
  鹤庆府
  鹤庆府城旧有土城宋段氏筑元末圯明洪武十五年复旧址列棑栅永乐元年指挥李成甃以砖石形制卑隘嘉靖二十四年知府周集拓地重筑砖城周五里五分高二丈二尺设四门东曰迎旭南曰威远西曰望庚北曰镇远上皆有楼北门月城即旧守御所城万历二十八年知府祁汝东更辟一门于西偏以便民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总兵林葵知府卢崇义同修雍正七年总兵南天祥知府姚应鹤重修有池南通青龙潭西北通西龙潭东合流入漾工江
  剑川州城旧无城明弘治间知州李文始筑土城地震倾圯崇祯十五年知州林明辅改筑砖城周三里三分高一丈六尺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州张国卿重修雍正七年知州李毓元增修有池维西城旧属丽江无城 本朝雍正六年移府通判分驻八年总督鄂尔泰 题请委通判陈权筑土城周二里七分有奇设四门
  中甸城旧属丽江无城 本朝雍正六年设剑川州州判分驻八年总督鄂尔泰 题请委署剑川州知州汤涵州判辜文元筑土城周二里设四门
  阿墩子城旧属丽江无城 本朝雍正八年设兵驻防筑土城
  浪沧江城旧属丽江无城 本朝雍正八年设兵驻防筑土城
  其宗喇普城旧属丽江无城 本朝雍正八年设兵驻防筑土城
  奔子栏格城旧属丽江无城 本朝雍正八年设兵驻防筑土城
  顺宁府
  顺宁府城旧为土府有土城在凤山东南至明改土设流万历二十八年知府余懋学改筑砖城就凤山为高下周五里八分高三丈设四门东曰朝天南曰庆云西曰永定北曰隆昌 本朝康熙三年知府米𤧚建四城楼雍正二年知府范溥重修无池
  云州城旧为土州地无城至明改土设流万历三十一年知州刘秉爚筑砖城周三里七分高一丈六尺有池今城池渐失其旧
  永北府
  永北府城旧为北胜州明洪武二十五年指挥王佐筑石城周五里三分高一丈六尺设四门东曰迎旭南曰来薰西曰扬辉北曰拱极正德间地震倾圯兵备道平世用重修 本朝康熙五年士民重修三十六年总兵马声知州胡挺松増修三十七年升为府遂为府城雍正六年知府冯光裕重修有池
  丽江府
  丽江府城旧为土府无城 本朝雍正元年改土设流总督高其倬巡抚杨名时 题请筑土城下基以石上覆以瓦周四里高一丈设四门东曰向日南曰迎恩西曰服远北曰拱极上皆有楼又别为小西门以便民无池
  蒙化府
  蒙化府城洪武二十三年筑砖城周五里三分高二丈三尺有奇设四门东曰忠武南曰迎薰西曰威远北曰拱辰上皆有楼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同知陈文成重修三十六年同知蒋旭増修有池
  景东府
  景东府城旧为上府无城至明改土设流 本朝康熙十五年始筑土城于旧卫城之南周一里设四门上皆有楼岁久渐圯乾隆元年掌印同知徐树闳修筑东北角城垣四十馀丈周围俱盖𤭁瓦增建四门城楼炮台无池
  关哨
  云南府
  昆明县附郭 重关在城东四里金马关在城东十里金马山麓旧有城元梁王筑久圯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总督范承勲重修今废碧鸡关在城西三十里碧鸡山北两山如扄一线通道为迤西诸郡门户高坡哨在城东十里两旦石哨在城东十五里白石崖哨在城东六十里关索岭哨在城东八十里灰窑哨在城东八十里黄土坡哨在城西六十里一碗水哨在城西八十里普吉哨在城北二十里桃园哨在城北三十里响水哨在城北四十里双桥哨在城北四十里半个箐哨在城北七十里太平哨在城北七十里十里坡哨在城北八十里马喇唎哨在城北九十里富民县 哑口哨在城南二十里赴省城要路羊圈哨在城西十里罗次大路响地哨在城西三十里石关哨在城北十里武定大路宜良县 青山哨在城东十五里陆凉要路逃军箐哨在城东南三十里路南要路黄草铺哨在城西南三十里澂江要路靖安哨在城西北十里赴省要路罗次县 炼象关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介安宁禄丰之间明崇祯十六年建石城扼守现设土巡检鲁家哨在城东二十三里今名华家哨灰坡哨在城东二十八里溪木岭哨在城东三十五里新兴哨在城东四十里九岳坪哨在城东四十五里响水哨在城东五十里水口哨在城南二十里吉家哨在城南三十五里关索岭哨在城西南二十里接禄丰界排楼山哨在炼象关东八里迤西通衢清水沟哨在炼象关东杨老人哨在城西一百二十里即干海子哨迤西通衢石门哨在炼象关西五里新哨在炼象关西即松林哨梅水井哨 下湾哨二哨俱在炼象关西梅子箐哨在城西北四十里接和曲界百花山哨在城北三十里通武定路青山哨在城东北五里晋宁州 秧田冲哨在城南三里石子坡哨在城南十里小关山哨在城东北三十五里呈贡县太平关在城南二十五里为临澂孔道七甸哨在城东三十里黄土坡哨
  在城东南三十里脚步哨在城东南三十里保安哨在城东北三十里安宁州 东安哨在城东五里高枧槽哨在城东二十里西宁哨在城西五里平定哨在城四二十五里游得哨在城西三十里青龙哨在城西四十里长坡哨在城西四十五里西山哨在城西北五里禄丰县 老鸦关在城东南七十里为迤西要路旧设巡检久裁南平关在城西二十里上接广通兰谷关现设巡检黄土坡哨在城东五里杉松坡哨在黄土坡哨东四里塔湾哨在杉松哨东八里石门哨在塔湾哨东八里三家哨在城南九十里系从禄脿过老鸦关要口箐深林密行旅不通惟乡民出入小湾哨在城西六里大湾哨在小湾哨西五里背阴哨在大湾哨西十三里倒马坑哨在背阴哨西六里接广通界罗次桥哨在城北三里庙山哨在罗次桥哨北二十里滥泥箐哨在庙山哨北十二里接广通界昆阳州 铁炉关在城南三十里详见新兴州石子关哨在城东南十里石关哨在城西南三十里河西哨在城北二十里平定哨在城北四十五里易门县 黄土坡哨在城东二十里庙儿山哨在城东三十里永靖哨在城西十五里干海子哨在城西四十里亮山哨在城西五十里逐贼哨在城西六十里新添哨在城西八十里黑松林哨在城北二十五里杨海哨在城北七十五里石门哨在城北八十里习溪岭哨在城北二百里嵩明州 兔儿关在城西五十里旧设土巡检今裁河口哨在城东三十五里干海子哨在城东五十里接寻甸界大山哨在城南三十里新哨在城南三十五里杨林驿梅子箐哨在城南六十里白土坡哨在城南七十里马鞍山哨在城南七十里接宜良界小哨在城西南五十里大哨在城西南六十里白岩哨在城西六十里接昆明界张保箐哨在城西北四十里接寻甸界梁王山哨在城北四十里竹箐口哨在城北四十里岩峰窝哨在城北六十里稗子哨在城北一百一十里接寻甸界白草竜哨在城东北三十里接寻甸界
  曲靖府
  南宁县附郭 三岔关在城西十五里白水关在城东北八十里曲靖卫哨在城东十里今属县华山哨在城南六十里旧越州南越州哨在城南七十里旧越州东长宁哨在城西十五里吴家坡哨在城北三十里一碗水哨在城北四十里石灰窑哨在城北五十里干海子哨在城北六十里七里桥哨在城北六十里松韶哨在城北八十里松林哨在城北八十里乱石坡哨在城北一百里分水岭哨在城东北六十里干沟哨在城东北六十里霑益州阿幢桥关在城南五里旧设巡检久裁松韶关在城北七十里旧设巡检久裁
  独树哨在城东十里小哨在城北十五里烟堆哨在城北二十里永安哨在城北一百一十里陆凉州 曾家坡关在城东八十里一名曾伽婆关天生关在城南八十里木容关在城西十五里石嘴头关在城北三十里望城哨在城南二十里清水沟哨在城南四十里栗树林哨在城南五十里法俄哨在城南六十里马龙州 分水关在城西南三十五里即鲁伽婆岭黑泥哨在城东十里大海哨在城东十八里红军哨在城东十八里响水哨在城东二十五里越州哨在城南十里旧名长坡哨小哨在城南十七里蛇桥湾哨在城南二十二里丫巴哨在城南二十八里乌龙箐哨在城南三十里即箐口大哨青石坡哨在城南三十五里白塔哨在城南四十里梨园哨在城南四十五里罗平州 石磴哨在城西南二十里腊块哨在城西南三十里永安哨在城西南四十里偏头哨在城西南五十里以上俱赴省大路干河哨在城北二十里黑泥哨在城北三十里圆峯哨在城北四十里清平哨在城北五十五里海石凹哨在城北七十里法郎哨在城北八十五里越罗哨在城北九十五里以上俱赴府大路寻甸州 木密关在城西南易隆驿即旧木密所城八叉关在城北八十里明嘉靖间立建有官厅哨房今改为哨关索岭哨在城东南六十里杨良哨在城东南七十里娑罗湾哨在城东南八十里哑口哨在城东南八十里黑土坡哨在城南十里清水沟哨在城南三十里八里哨在城南八十里纳地哨在城南一百里花箐哨在城西南二十五里铁池哨在城西南三十里贼母箐哨在城西南五十里猪街子哨在城西南八十里桑树林哨在城西南一百里恋三坡哨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朝纲哨在城西南一百七十里永平哨在城西六十里马戛哨在城西七十里三塌高哨在城西一百五十里达木勒哨在城西一百五十里倘坦哨在城西一百六十里海桥哨在城西一百六十里纲都哨在城西二百里革木哨在城西北三十里海尾哨在城西北五十里束塞浦哨在城西北七十里块戛哨在城西北二百里柳树哨在城北三十里束革哨在城北三十五里八叉哨在城北八十里鲁纳哨在城东北五十里平彝县 玉真观哨在城东五里宣威关哨在城东十三里滇南胜境哨在城东十五里扬威堡哨在城西七里干桥坪哨在城西十二里营盘山哨在城西十五里山梨果哨在城西二十里土地坡哨在城西三十里响水哨在城西三十五里梅子崖哨在城西三十八里棠梨湾哨在城西四十三里独树哨在城西四十八里宣威州 宣威关在城西门外即今西关可渡关在城北一百三十里可渡河之南明洪武初建有小城环山距河为滇门户竜山哨在城南三十五里陡山哨在城北五十里马鞍山哨在城北七十里分水岭哨在城北一百二十里
  临安府
  建水州附郭 箐口关在城东北一百三十里沙坝哨在城东五里干沟哨在城东十五里沙札哨在城东二十里南庄哨在城东二十五里定宁哨在城东三十里接阿迷州界乾龙井哨在城东南二十五里马料河哨在城东南三十五里麦冲哨在城东南四十五里娑罗庄哨在城东南五十五里相见坡哨在城东南六十五里黄草坝哨在城东南八十里个旧哨在城南十五里大坡丫口哨在城南三十里七科树哨在城南五十里接蒙自界白水河哨在城西南十五里马鞍山哨在城西南三十里接纳楼界将台哨在城西十里谢家湾哨在城西二十里接石屏界三转湾哨在城东北十五里黄土坡哨在城东北六十里阿卜关哨在城东北七十里石子坡哨在城东北八十里野马川哨在城东北九十里青花堡哨在城东北一百里双山哨在城东北一百一十里香木桥哨在城东北一百二十里曲江哨在城东北一百三十里接通海界石屏州 宝秀关在城西三十里地接元江现设巡检修冲关在城东四十里赴府大路修冲哨在城东四十五里接建水界一碗水哨在城南一百七十里接建水界团山营哨在城西二十里宝秀哨在城西四十里白牙旦哨在城北十五里杉木箐哨在城北六十里龙朋里哨在城北七十里黄草坝哨在城北一百里阿迷州 东山关在城东三十里旧设巡检久裁阿宝关在城西六十五里木栖黑哨在城东十五里东山哨在城东三十里马者哨在城东五十里乱石哨在城南十里木朵黑哨在城南十五里攀枝花哨在城南二十里佐纳山哨在城南二十五里镇蛮哨在城南三十里铁驴坡哨在城南三十五里大庄寨哨在城南四十里阿竜古哨在城南四十里波黑哨在城南五十里贾移哨在城南五十里雷公哨在城南五十里红果哨在城南六十里阿豆马哨在城南七十三里中坡哨在城西南四十里太平哨在城西十里棠栗哨在城西十里新兴哨在城西三十里长坡哨在城西四十里三转湾哨在城西四十里多衣哨在城西五十里安边哨在城西六十里羊餂土哨在城西八十五里沙扎哨在城西九十里丫口哨在城西北三十里观音硐哨在城西北七十里岩内有石如观音像故名深沟哨在城北十五里宁州 甸苴关在城西北三十五里守城哨在州治前水井哨在城东二十五里黑箐哨在城西二十里义广哨在城西三十里一名定安哨接通海界路纳哨在城西北二十里梅子哨在城北四十里一名红土坡哨石岩哨在城北五十里螺蛳哨在城北五十里通海县 宁海关在城东十里建通关在城南二十里沙坝哨在城南十五里储家哨在城南十五里建通关哨在城南二十里温塘哨在城西南六里火家哨在城西南三十里新哨在城东北二十里河西县 曲陀阳关在城北三十五里路当新嶍之冲其阳颇平其阴甚险元人立关以拒诸蛮久裁水塘哨在城西南二十里杉木哨在城北二十五里清水河哨在城北二十五里嶍峨县 老鲁关在城西三十里通元江要隘伽罗关在城西北一百六十里兴衣关在城西北现设巡检七甸哨在城西一百二十里大亚泥哨在城西一百三十里笻旧哨在城西北五十里黒泥哨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撒喇沟哨在城北一百三十里蒙自县倘甸关在城西北七十里法果哨在城东三十里松林哨在城南二十里
  一碗水哨在城南五十里乌谷哨在城西南七十里白沙沟哨在城西五十里个旧哨在城西五十里水龙井哨在城西六十里镇远哨在城西北三十里水浆哨在城西北四十里芭蕉哨在城西北六十里雷公哨在城北四十里
  澂江府
  河阳县附郭 东关在城西北十五里中关在城西北二十里西关在城西北三十里东溪哨在城东十五里深沟哨在城东十五里丰沟哨在城东二十里七佛哨在城东四十里小关哨在城西十五里盘石哨在城西北八里杉松哨在城东北三十里蒿子箐哨在城东北四十里旧阳宗县东二十五里者底哨在旧阳宗县南二十五里梁王哨在旧阳宗县西十五里江川县 关岭关在城北二十里海门哨在城南二十里尖山哨在城西二十五里干海子哨在城西三十里靖安哨在城北十五里一名永靖哨阿五哨在城北二十五里新兴州 刺桐关在城北四十二里铁炉关在城北四十九里据峻岭俯深谷旧多林木易藏奸宄号称险阻明设巡检今裁岭上为昆阳地岭下为新兴地石梯哨在城东南十五里石关哨在城南二十四里南安哨在城西南三十里宁来哨在城西南四十七里接嶍峨界麻栗塘哨在城西北二十里蚂蝗箐哨在城西北二十五里水槽山哨在城西北五十里路南州 革泥关在城东南八十里交弥勒界新哨在城东南五十里母丈矣哨在城东南七十里拖白哨在城南九十里金家哨在城西南二十里来龙哨在城西南三十里莫革哨在城西南五十里北山哨在城西北二十里土官哨在城北十五里青山哨在城北六十里清水哨在城东北四十里红果哨在城东北五十里
  武定府
  和曲州附郭 小甸关在城东南七十二里小营关在城南二十七里油榨关在城西北五十里龙街关在城西北八十里石门关在城西北三百六十里金沙江边一碗水哨在城南四十里白花山哨在城西南三十五里接罗次界弭安哨在城西南五十里黑箐哨在城西南七十里海子哨在城西南九十里赵普官哨在城西南一百里大眼子哨在城西南一百一十里七排哨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接禄丰界小勒品哨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马堡哨在城西南一百四十里羊街子哨在城西南二百里赖子哨在城西南三百里敲梆哨在城西南三百六十里接广通界马鞍山哨在城西七十里黄土坡哨在城西九十七里以赤郎哨在城西一百六十里接元谋界古柏哨在城西北二十里石蜡塔哨在城西北八十四里鹞莺哨在城北三十里木希革哨在城北五十里元谋县 望城关在城东二十里清溪哨在城东十五里南号哨在城南十五里猛令哨在城西四十里乌山哨在城西北四十里接大姚界常山哨在城西北九十里太平哨在城东北七十里禄劝州 雄关在城西南三里头哨 二哨 三哨俱在城东一百里
  广西府
  法徒哨在城东二十里阿矣哨在城东三十里大明哨在城东三十五里竜客哨在城东四十里永宁哨在城东四十里足马哨在城东四十里得冲哨在城东四十里邱矣哨在城东五十里威远哨在城东五十里木革哨在城东六十里永安哨在城东八十里阿达哨在城东南六十里镇南哨在城南三十五里接弥勒界烟光哨在城西五里黄泥哨在城西十里赤喜哨在城西十五里山怒哨在城西二十里沙土哨在城西二十五里撒普哨在城西二十五里圭罗哨在城西三十里纳伱则哨在城西三十五里麻子哨在城西四十里威宁哨在城西四十五里阿鲁里哨在城西北十里脚册哨在城西北三十里宗览哨在城西北四十里平沙哨在城北二十里接师宗界方摆哨在城东北三十里师宗州 兴隆哨在城南四十里额勒哨在城南四十里普得哨在城西南二十里板桥哨在城西南四十里木舌革哨在城西十五里捏龙哨在城西二十五里阿古哨在城西三十五里鸭子塘哨在城西四十里竜阔哨在城西四十里长坡哨在城西七十里矣维哨在城西八十里矣马哨在城西九十里弥勒州 捏沼关在城西南二百二十里通临安路南旧设巡检久裁革泥关在城西五十里旧设巡检久裁弥东哨在城东一里白马桥哨在城东十里那勒哨在城东十五里路乃哨在城东十五里宁吾哨在城东二十里明午哨在城东二十里干沟哨在城东二十五里红山哨在城东三十里番客哨在城东四十里龙潭哨在城东四十五里通广西府路弥南哨在城南二里菜子哨在城南六里横水塘哨在城南十里清水塘哨在城南二十里乱石坡哨在城南二十五里新哨在城南四十里习干哨在城南五十里即嶍冈哨中哨在城南五十里小龙潭哨在城南六十五里普冲哨在城南七十里即鲁冲哨杉松哨在城南一百三十里降獛哨在城南一百五十里三界哨在城南二百里即三岔哨通阿迷路摆头目哨在城西南六十里大宁哨在城西南七十里拖果哨在城西南八十里法果哨在城西南一百里言者竜哨在城西南一百一十里黑山石哨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补足哨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清水塘哨在城西南一百四十里平鼓哨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额白冲哨在城西南一百六十里弥西哨在城西五里黑桥哨在城西十里阿鸡哨在城西十五里普安哨在城西二十里勇烈哨在城西五十里永宁哨在城西五十五里阿当哨在城北五里弥北哨在城北十里蛇跨哨在城北十五里即蛇花口哨布完哨在城北二十里设都哨在城北二十五里法矣哨在城北三十里马蚁哨在城北三十五里通路南路邱北 阿勒卡哨在治东南十五里归德哨在治西五里三乡城哨在归德哨西北十里矣堵哨在三乡城哨西北五里八达哨在矣堵哨西北十二里大勒哨在八达哨西北二里腻那革哨在大勒哨西北十二里布红哨在腻那革哨西北九里蛇街子哨在布红哨西北十二里黄泥哨在蛇街子哨西北十五里荍地湾哨在黄泥哨西北二十五里怀远哨在荍地湾哨西北五里
  广南府
  宝月关在城东五十里
  元江府
  猛甸关在城南二百里界牌关在城西南三百里为元江镇沅恩乐交界瓦厄关在城西北百馀里定南关在城西北百馀里杉木关在城西北二百馀里青龙关在城北六十里大竹箐哨在城东六十里南岔哨在城南五十里大相见坡哨在城南百馀里罕龙哨在城南二百馀里末竜哨在城南二百五十里藤桥哨在城西北二百五十里天星塘哨在城北七十里丙乙哨在城北百馀里新平县 头塘哨在城东十里疉母哨在城东二十五里陡嘴哨在城东二十五里亚泥河哨在城东四十五里三岔哨在城东五十五里石子哨在城西十里野鸡哨在城西二十五里他郎 邦轰哨在治北一百一十里界接新平林深木密崖石嵳峩
  开化府
  文山县附郭 马白关在城南逢春里与安南交界
  镇沅府
  恩乐县 中坡哨在城东三十五里白沙井哨在城东六十里三家坡哨在城东八十五里等烟哨在城东南一百五十里独谷哨在城东南一百九十里界牌哨在城东南二百二十里遮现哨在城南二十里等伴哨在城南三十五里一碗水哨在城西十五里蛮旧哨在城西三十五里户那哨在城北十五里
  威远
  戛关在治西南二百三十里课里哨在治东南一百五十五里䁔里哨在治东南二百五里猛迺哨在治东南二百六十里蛮谷哨在治东南二百九十五里香盐井哨在治南一百五里蛮忝哨在治南一百九十里猛堆哨在治南二百三十里㠄峨哨在治南二百九十里猛主哨在治南三百三十里阿乐哨在治南三百七十五里蛮简哨在治南四百六十五里景谷河哨在治南九十里高寨哨在治南四十里青庄河哨在治南二十里
  东川府原系土府无关无哨所载数汎系扼要之地
  会泽县附郭 者海汛在城东二十里五竜汛在城西南八十里则补汛在城西北一百里弩革汛在城北八十里巧家汛在城北一百八十里
  昭通府
  恩安县附郭 罗佐关在城北一百五十五里镇雄州 广德关在城西一百八十里为昭通威宁𢑴良门户四面巉岩中通一线 本朝雍正十年知州李至始设关房守隘虎洞关在城东二百里沙呐关在城南一百六十里拔浪关在城西一百六十里法窝关在城西北五百九十里野猪洞关在城北三十五里阿黑关在城北四十里罗坎关在城北一百三十里永善县 金锁关在城东一百四十里山势陡峻林深木密路径羊肠最为险要黑铁关在城东北一百一十里曲龙关在城北一百六十里大关 豆沙关在雄魁城西南一百五十五里为下方咽喉要路前临大河即盐井渡之上流也
  普洱府
  通关哨在城北一百九十五里
  大理府
  太和县附郭 龙尾关在城南三十五里一名下关倚苍山斜阳峯麓扼洱海之尾负山阻水为郡南屏蔽山势逆回如游龙之掉尾故名关城内外皆有桥明洪武初段氏负险将军傅友德斩关而入更名得胜关龙首关在城北七十里一名上关据苍山云弄峯麓以箝洱河之口为郡北要害昻然突起如游龙之翘首故名峩崀哨在城北五十里赵州 松花关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乌龙坝哨在城东三十里黄草坝哨在城东五十里干海子哨在城东南一百五十里狮子口哨在城南七里赤佛哨在城南三十里赶猪庙哨在城南五十里龙马塘哨在城南一百五十里大庄哨在城西南一百五里额力苴哨在城西南一百七十里水槽塘哨在城西南一百九十里飞来寺哨在城西北五里水磨盘哨在城西北四十里秧草塘哨在城西北五十五里玉泉哨在城西北六十五里云南县 人投关在城东一百九十里安南关在城东南七十里系通省大路旧设巡检今裁楚场关在城东北一百六十里通白井大路旧设巡检今裁清水沟哨在城东四十五里外居苴哨在城东五十里五色土哨在城东六十里温泉塘哨在城东七十里红土坡哨在城东九十里古番哨在城东一百里秧田哨在城东一百一十里双桥哨在城东一百二十里黄草坝哨在城东一百三十里阿狮头哨在城东一百五十里达摩哨在城东一百六十里颠郎哨在城东一百七十里必矣喇哨在城东一百八十里桥头哨在城东二百里青石湾哨在城东南二十五里金鸡庙哨在城东南八十里接姚州界水盆哨在城东南八十里四望哨在城西南十二里倚江哨在城西南二十里支锅石哨在城西北十五里三岔哨在城西北二十里烂泥哨在城西北三十里松子哨在城西北四十五里黄草哨在城西北五十里接赵州界邓川州 大把关在城东三十里东山石嘴哨在城东三十里桃溪哨在城东三十里青香树哨在城东六十五里簸箕哨在城东七十里白土坡哨在城东九十里挖青哨在城南五里花甸哨在城西南四十里腊平哨在城西二十五里浪穹县 罗坪关在城西南六十里通云龙州界大树关在城西北二十里九气台哨在城东五里芹菜淜哨在城东八十里马子哨在城南五十里闷江门哨在城西南二十里大局坪哨在城西南三十里三板桥哨在城西一百四十里保安哨在城北五里宾川州 毕罗关在城西南四十里大龙潭哨在城东七十里官坡哨在城南五十里阳应哨在城南五十里周宾哨在城西南三十里观音阱哨在城西南六十里冷水箐哨在城西南八十里凤尾哨在城西南一百里海东哨在城西南一百里永靖哨在城西三十里棠梨哨在城西五十里干海子哨在城西九十里朝阳哨在城西北六十里边中哨在城西北六十里乌龙坪哨在城西北六十里羊子在城西北七十里龟山哨在城北十里白羊哨在城北二十五里大凹哨在城北五十五里圭山哨在城北六十里转湾哨在城东北六十五里大松坪哨在城东北七十里黄泥古哨在城东北八十里忠顺坡哨在城东北九十里百接桥哨在城东北九十里些罗哨在城东北一百里禾头哨在城东北一百二十里文赦坪哨在城东北一百三十里古底哨在城东北一百五十里平贼岭哨在城东北一百六十里国母水井哨在城东北一百七十里普集登哨在城东北一百七十里螳螂哨在城东北一百七 里罗渚者哨在城东北二百一十里云龙州太平关在城北二十里新关在城东北五十里花涧门哨在城东三十五
  干海子哨在城南七十里者乐哨在城西四十五里苏溪哨在城西七十里雪冲哨在城西一百八十三里松足哨在城西二百四十三里荍地登哨在城北六十里虾蟆哨在城北七十里盖局哨在城北八十里黄竹箐哨在城北一百里岔路哨在城北一百一十里燕子窝哨在城北一百二十里烧马坪哨在城北一百三十里后兆哨在城北一百四十里关坪哨在城东北七十里棚树坡哨在城东北八十里
  楚雄府
  楚雄县附郭 平山关在城东五里雪里关在城南五十里旧关在城南一百里猓猡关在城西三十里青竜哨在城东五里石龙哨在城东二十里石涧哨在城东三十里金龙哨在城西五里波罗哨在城西十五里白泥哨在城西二卜里清源哨在城西三十里钱粮桥哨在城西三十五里仙人骨哨在城西四十五里镇南州 阿雄关在城东南二百四十里接景东府界现设土巡检镇南关在城西二十五里现设土巡检英武关在城西七十里原设土巡检久裁高峯哨在城东十五里小箐河哨在城南三十里羊草河哨在城南五十里应山哨在城西半里板桥哨在城西三十里周明哨在城西五十里𤞑子坟哨在城西七十里七里坡哨在城西八十里英武哨在城西九十里山水冲哨在城西北二十里南安州 妥稍关在城南三十里鹅毛关在城南八十里赵通事关在城西六十里秧田哨在城南二十里干海子哨在城南四十里旧哨在城南一百四十里羊九营哨在城南一百七十五里麻海哨在城南一百九十五里邦汉哨在城南二百八十里野羊哨在城西一百五十里白苴哨在城西一百八十里定远县 会基关在城南四十里通楚雄县路罗平关在城西南四十五里通镇南州路一碗水哨在城东三十里神树哨在城东四十里马撒尿哨在城东六十里阿巳哨在城东八十里大江坡哨在城东南二十里大湾哨在城东南三十里杨梅哨在城南二十里小哨在城南四十里罗平哨在城西南四十五里紫旧寨哨在城西三十里自久哨在城西三十里馀丁坝哨在城西北二十里连三坡哨在城西北四十里曹家哨在城北十里刘大山哨在城东北二七里即清水河哨蒙邑屯哨在城东北三十里广通县 赵普关在城东十五里兰谷关在城东六十五里一名响水关两山夹水鸟道羊肠最为险隘接禄丰六里箐旧设巡检久裁回蹬关在城西二十五里即回蹬山蒙氏阁罗凤攻云南拓东城至此值大雷雨其佐劝之回因名元末红巾䧟中庆梁王奔威楚求救于大理段功率兵攻破红巾古田等追至关大破之即此地也现设土巡检桥东哨在城东三里一名堡东哨红土坡哨在城东七里多衣哨在城东十五里小民哨在城东二十里霞谷哨在城东二十五里双门哨在城东三十里一名桥头哨盐井冲哨在城东三十五里小路口哨在城东四十里大哨在城东四十五里崖壁哨在城东五十里铜虎哨在城东五十五里金龙哨在城东六十里永安哨在城东六十七里永靖哨在城东七十里河底哨在城东七十五里兰谷哨在城东八十里蔓坡哨在城南二十里九道河哨在城南三十里楼山哨在城西二里一名堡西哨平地哨在城西七里石坡哨在城西十二里阿南涧哨在城西十七里白山哨在城西四十里神树哨在城北二十里一名神堂哨稗子沟哨在城东北八十里𥔲嘉 一碗水哨在治东三十里施仁哨在治东南一百里即今赖子塘黑盐井 羊毛关在井东南五十里三河哨在井东南五里罗武哨在井东南十五里高黎哨在井东南三十里一名各力哨张喜哨在井东南五十里一名木瓜哨鹦哥哨在井东南七十里秧草地哨在井东南九十里大庄科哨在井东南一百里小庄科哨在井东南一百一十里茨桐哨在井东南一百二十里白沙哨在井东南一百二十五里庙山哨在井东南一百三十五里
  姚安府
  姚州附郭 前场关在城东四十里旧设巡检久裁三窠关在城南六十里旧设巡检久裁老虎关在城西八十里普昌关在城西一百一十里宝山关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瓦城村哨在城东十里团山哨在城东十五里大庄科哨在城东三十里小关口哨在城东五十里王朝里哨在城东六十里云龙哨在城东七十里文峯哨在城南十五里干海子哨在城南五十里观音箐哨在城西三十里龙马箐哨在城西六十里稗子沟哨在城西八十五里打金庄哨在城西九十里麦地坪哨在城西一百一十五里小桥哨在城北六十里大桥哨在城北八十里五里坡哨在城北一百三十里木瓜哨在城北一百五十里三岔口哨在城北一百五十里把喇摩哨在城北一百六十里桃树坡哨在城北一百七十里糍粑哨在城北一百八十里阿五哨在城北一百九十里罗柰哨在城北二百里朵喇哨在城北二百一十五里只么哨在城北二百三十里腻姑哨在城北二百五十里鱼止喇哨在城北三百五里大姚县 黎石关在城东三十五里龙门关在城西十里弄栋哨在城内十字街胳胳村哨在城东八里六关哨在城东十里长冲哨在城东二十里里保哨在城东三十里平坡哨在城东八十里乌山哨在城东一百二十里赖山哨在城南十五里小桥哨在城南三十里一碗水哨在城西二十里响水箐哨在城北三十里白盐井 灶户冲关在井东一里汤家冲关在井东南二里南关在井南二里西关在井西半里通迤西路三转湾关在井西一里樊良箐关在井西一里大王庙关在井西二里河尾东关 河尾西关俱在井北二里大界冲关 小界冲关俱在井东北一里
  永昌府
  保山县附郭 老姚关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缅人出入路旧设守备久裁南关在城南二里北关在城北二里山达关在城东北七十里丁当山关在城东北一百四十里昔蒲蛮出入之所腾越州 龙川江关在城东八十里全胜关在城东一百二十里天马关在城东南三百五十里控猛广猛曲要路汉龙关在城东南六百五十里控猛密锡波要路镇夷关旧在城南二十里今移于南送去城七十里铜壁关在城南三百五十里虎踞关在城南一千八十里接缅甸界铁壁关在城南一千一百八十里接缅甸界巨石关在城西南一百八十里接野人界万仞关在城西南三百二十里滇滩关在城西一百八十里接野人界神䕶关在城西北二百七十里接赤发野人界马面关在城北一百八十里永平县 花桥关在城西南四十里上甸关在城北二十里平蛮哨在城东二十里杉松哨在城东四十里万松哨在城东六十里叫狗山哨在城东八十里陡坡哨在城东一百五十里清水哨在城东一百七十里铁厂哨在城西三十里羊卷哨在城西四十五里
  鹤庆府
  观音山关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现设巡检宣化关在城西二十五里北沙坡哨在城南九十里大涧口哨在城南一百里马鞍哨在城南一百一十里黑泥哨在城西南四十里山神哨在城西南五十八里水盘哨在城西南七十三里板桥哨在城西南九十八里金凤哨在城西二十五里汝南哨在城西三十五里三道箐哨在城北四十里剑川州 马皮关在城西南八十里大树关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香城哨在城东十五里清水江哨在城东三十里炼平哨在城东三十五里野鸡坪哨在城东南三十五里棚桥哨在城东南五十里上关甸哨在城东南五十里石龙哨在城南五里岩山哨在城南五里镇宁哨在城南二十五里棚涧哨在城南四十五里大折坡哨在城西南一百里岩场哨在城西十五里白蜡哨在城西二十里茄场门哨在城西二十五里水茨坪哨在城西五十里石钟山哨在城西八十里梅树坪哨在城北三十里维西 黄龙关在治西北四百二十里旧有关名并未建设青龙哨在治西北三百四十里
  顺宁府
  把边关在城南五十里通云州大路两山夹谷中辟旅途为一郡扼吭之地等腊关在城西南四十里望城关在城西北二十五里通永昌大路金马关在城西北四十五里即温马罕关云州 永镇关在城南五十里为土司夷人出入咽喉茂林深箐最称险隘盐井哨在城北十里黄土坡哨在盐井哨北十里猛郎哨在黄土坡哨北十里挨罗哨在猛郎哨北二十里林后哨在挨罗哨北四十里毛家哨在林后哨北十里一名太平哨接蒙化界
  永北府
  南山关在城南二十里西山关在城西三十里北山关在城北五里深谷哨在城东七里象鼻岭下芦竹坪哨在城东五十里白木哨在城南十五里黄草坡哨在城南三十里三渡河哨在城南一百二十里达旦哨在城南江内二百里黑乌哨在城西南四十里河头哨在城西二十里的里哨在城西四十里苦荍坪哨在城西四十五里板桥哨在城西一百五十里红石崖哨在城西北二十里板山哨在城西北五十里羊坪穿心哨在城东北三十里
  丽江府
  雪山门关在城东六十五里当么些吐蕃之界险峻天成一名石门关邱塘关在城西二十里郡之门户
  蒙化府
  隆庆关在城东三十里白普关在城东南一百五十里沙滩哨在城东二十七里石佛哨在城东四十里桃园哨在城东四十五里烂泥哨在城东六十里平安哨在城东南七十里黄土坡哨在城东南九十里云崖哨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高山哨在城东南一百三十五里石洞哨在城东南一百六十里牛街哨在城东南一百八十里雀山哨在城东南二百里雀儿田哨在城东南二百二十里接景东界午方坡哨在城南二十五里倒马坎哨在城南五十五里庙山哨在城南六十五里虎街哨在城南九十里三台涧哨在城南一百一十五里鸭爪哨在城南一百三十五里一碗水哨在城南一百六十五里浪沧江哨在城南一百九十五里罗空摩哨在城西南一百十里朱氏河哨在城西三十里庙松哨在城西九十里三台巅哨在城西一百五里白马箐哨在城西北四十里响水哨在城西北一百五十里镇东哨在城西北二百八十里黄连哨在城西北二百九十五里瓦房哨在城北八十里水槽哨在城东北一百十里罗武摩哨在城东北一百二十五里
  景东府
  景澜关在城南八十里安定关在城北一百四十里接蒙化界水塘哨在城东一百二十里雀山哨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镇夷哨在城北六十五里瓦厂哨在城北一百二十五里火石哨在城东北一百二十里邦别隘在城东五十里撇罗隘在城东七十里者后隘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蛮岔隘在城东南一百六十里小卡隘在城东南二百里大卡隘在城东南二百二十里折止隘在城南二百四十里猛猓隘在城西南三百四十里
  邮传
  经制驿堡滇省路通黔蜀额设一十五驿堡夫附之工料俱详经费
  云南省城东至贵州普安州驿路
  滇阳驿云南府属旧设马一百匹今六十匹并在城堡夫一百名俱驿丞管理三十里至板桥驿板桥驿云南府属旧设马三十匹今増十匹并板桥堡夫一百名俱驿丞管理六十里至杨林驿杨林驿嵩明州属旧设马三十匹今增十匹并杨林堡夫一百名俱驿丞管理七十里至易隆驿易隆驿寻甸州属旧设马三十匹今増十匹并易隆堡夫一百名俱驿丞管理三十五里至古城驿
  古城驿寻甸州属旧未设马以道路险长将杨林等驿额马拨设十二匹并古城堡夫一百名俱附易隆驿兼管四十里至马龙驿
  马龙驿马龙州属旧设马三十匹今增十匹并马龙堡夫一百名俱知州管理五十里至三岔驿三岔驿南宁县属旧未设马以道路险长将杨林等驿额马拨设十二匹并三岔堡夫一百名俱附南宁驿兼管三十里至南宁驿
  南宁驿霑益州属旧设马五十匹今四十匹并交水堡夫一百名俱霑益州知州管理五十里至白水驿 旧制自白水经南宁县抵三岔为一站设南宁驿驿丞 本朝顺治十六年徙建霑益州治于交水因移南宁驿于新州治康熙四十三年裁驿丞归州管理故驿在霑益而名则仍县旧云白水驿南宁县属旧设马三十匹今増十匹并定南堡夫一百名俱驿丞管理六十里至多罗驿多罗驿平彝县属旧设马六十匹今四十六匹并平弊堡夫一百名俱驿丞管理六十里至亦资孔系贵州驿站八十里至普安州又六百二十里达贵州省城
  通计自滇阳至多罗十驿共四百八十五里
  又自交水分路东北至贵州省威宁州驿路由南宁驿三十里至松林驿
  松林驿宣威州属设马六匹并普鲁吉堡夫四十四名俱炎方驿丞兼管七十里至炎方驿炎方驿宣威州属设马六匹并火忽都堡夫四十四名俱驿丞管理八十里至霑益驿霑益驿宣威州属设马六匹并霑益堡夫四十四名俱宣威州管理八十里至傥塘驿傥塘驿宣威州属设马六匹并傥塘堡夫四十四名俱可渡巡检兼管五十里至可渡驿可渡驿宣威州属设马六匹并可渡堡夫四十四名俱巡检管理滇黔于此分界原隶贵州雍正六年归滇将杨林等驿额马拨设六匹并可渡堡夫四十四名俱巡检管理九十里至贵州威宁州又七百二十里达四川永宁县
  通计自交水至可渡五小驿共四百里内普鲁吉等五堡额夫二百二十名康熙五十九年西藏用兵以途系次冲将夫拨添剑川观音山白崖上关小云南普淜沙桥七堡雍正九年设宣威州又昭通镇雄归滇仍照旧额安设
  新设驿站
  云南省城东南至广西田州驿路旧未设驿 本朝雍正七年内云贵总督兼辖广西始设二十五驿工料俱详经费由滇阳驿六十里至七甸驿
  七甸驿呈贡县属设马四匹六十里至宜良驿
  宜良驿宜良县属设马四匹五十里至路南驿
  路南驿路南州属设马四匹六十里至大麦地驿
  大麦地驿路南州属设马四匹六十里至州城驿
  州城驿弥勒州属设马四匹七十五里至竹园村驿
  竹园村驿弥勒州属设马四匹四十五里至二台坡驿
  二台坡驿弥勒州属设马四匹四十五里至小江口驿
  小江口驿邱北属设马四匹四十五里至腻革龙驿
  腻革龙驿邱北属设马四匹五十里至白色古驿
  白色古驿邱北属设马四匹四十五里至树皮驿
  树皮驿邱北属设马四匹六十里至弥勒湾驿
  弥勒湾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六十里至上安排驿
  上安排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五十里至者报驿
  者报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六十里至者兔驿
  者兔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五十里至木帖驿
  木帖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五十里至董那孟驿
  董那孟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五十里至高枧槽驿
  高枧槽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五十里至蜈蚣箐驿
  蜈蚣箐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五十里至响水驿
  响水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五十里至普听驿
  普听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五十里至泗亭驿
  泗亭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五十里至平岭驿
  平岭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五十里至者桑驿
  者桑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六十里至剥隘驿
  剥隘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六十里至广西田州渌冲驿
  通计自滇阳至剥隘二十五驿共一千四百里
  云南省城至丽江府进藏路程考迤西原未置驿旧设堡夫久已逃亡过半康熙五十九年满汉官兵进征西藏始设安宁等一十七站每站设马六匹雍正七年师旋裁撤八年驻兵查木道又复安设十二年师旋仍裁撤存以备考由省城在城堡七十里至安宁州
  安宁州六十里至州属禄胀堡又十里至老鸦关老鸦关禄丰县属三十五里至罗次县属炼象堡又四十里至禄丰县禄丰县七十里至舍资堡舍资堡广通县属四十五里至广通县广通县七十里至峩㟤堡峩㟤堡楚雄县属四十五里至吕合堡吕合堡楚雄县属七十里至沙桥堡沙桥堡镇南州属七十里至普淜堡普淜堡姚州属六十里至云南县云南县八十里至白崖堡白崖堡赵州属六十里至赵州赵州三十里至下关堡又三十里至太和县太和县八十里至上关堡又十五里至邓川州邓川州八十里至观音山观音山鹤庆府属六十里至剑川州剑川州七十里至九河九河丽江府属由此达阿喜另设马台至藏
  通计一十七站共一千一百四十里
  云南省城北至四川宁远府路考由省城八十里至富民县富民县一百二十里至武定府武定府七十里至马鞍山马鞍山九十里至元谋县元谋县六十里至黄瓜园黄瓜园四十里至金沙江金沙江南岸设巡检司江水奔驶挽舟里许乃横舟而济江北五十里至姜驿此外有渡二一由宾川至永北旧蒗蕖州通四川盐源县即旧盐井卫一由大姚县鱼闸渡至黎溪姜驿初行谷中沿溪而上十里升火熖山其高三十里峯回路转陡绝之处翼以木栈至山巅三里许即姜驿江外地皆接东川八十里至黎溪站黎溪站滇微尽此三十五里有松平关又十里至凤山营五十五里至会理州三百九十里达宁远府
  通计自省城至宁远共一千八十里
  云南省城东南由师宗州达广西南宁府路考自省城一百二十里至宜良县
  宜良县七十里至天生关天生关四十里至赵夸赵夸九十里至师宗州师宗州九十里至罗平州罗平州四十里至三板桥三板桥七十里至江头江头今名江底八十里至黄草坝属贵州八十里至郑屯七十里至栖革四十里至南笼府六十里至板屯属广西四十里至坝楼自南笼至此沿途多瘴渡八达河三十里至安隆司今西隆州四十里至芭蕉关九十里至潞程自此至田州路皆坦夷九十里至王店九十里至归乐九十里至荣庄九十里至田州州在左江之滨舟行八日抵南宁府
  通计自省城至南宁共陆路一千四百一十里水程八日
  云南省城南由临安府达广西南宁府路考自省城四十里至呈贡县
  呈贡县五十里至晋宁州晋宁州九十里至江川县江川县七十里至通海县通海县六十里至曲江驿曲江驿九十里至临安府临安府一百二十里至阿迷州阿迷州四十里至马者哨马者哨东历矣马旧驿六十里至多榹铺多榹铺东南历木瓜铺永宁哨四十里至罗台驿罗台驿旧驿废逾山而南经倒马坎林深磴险谿径杂出四十里至陇希寨陇希寨南历新铺旁径杂出经湾山哨平夷一望沙碛隶弥勒州六十里至弥勒湾弥勒湾东逾山有竹子箐过杨屋戈勒袜舍二寨临俺排江循西岸而进江出两山中瘴毒不可近清明后尤甚江东有大八百小八百寨皆侬氏属夷至俺排寨渡板桥绝江循东岸历革雷寨马鞍山六郎者莫其六十里至者豹此下路程地名与雍正七年新设驿路各异者豹东南历小者马寨六十里至速为寨速为寨东南历毋忙寨四十里至木铁木铁四十里至广南府广南府五十里至宝月关宝月关自府南连山皆削壁不可通惟此凿石通道土府设关防御九十里至罗贡寨罗贡寨南经可王寨西洋江江之浅者可揭而涉四十里至布戛寨布戛寨五十里至富州富州三十里至板龠板龠三十里至纳桑寨纳桑寨四十里至镇安府原土州南入纳桑箐隶广西实滇粤瓯脱也箐林险巇人多厄于险出箐至府居人多依削壁行人野宿田中六十里至箐口寨四十里至安得寨六十里至细村六十里至归顺州三百七十里达左江舟行十日达南宁府
  通计自省城至南宁陆路一千八百八十里水程十日
  云南省城西达永昌府腾越州路考由省城在城堡至太和县下关里数详见云南省至丽江府驿站自下关堡分路九十里至漾濞堡
  漾濞堡永平县属八十里至打牛坪堡打牛坪堡永平县属二十五里至黄连堡黄连堡永平县属七十五里至永平县永平县七十五里至沙木和堡沙木和堡保山县属一百二十里至永昌府永昌府自府以下皆无旧额堡夫六十里至蒲缥蒲缥八十里至磨盘石磨盘石八十里至龙江驿龙江驿久裁废七十里至腾越州腾越州南中极边外皆野夷行四十馀日始达缅甸
  通计自下关至腾越共七百五十五里
  津梁
  云南府
  昆明县附郭 嵩山古渡在城东一里嵩山寺前高峣渡在城西三十里舟达本城板坝河县桥在城大东门内布政司衙门东首明黔国公沐氏建永清桥在城内菜海子边 本朝康熙二十年重建焦三桥在城大东门外半里明时修建广惠桥在城大东门外半里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副将周士元重修地藏桥在城东二里许跨金汁河上溥润桥在城东十里旧名至正桥 本朝康熙三十五年重修更今名丰乐桥在城东三十里为往来驿道 本朝雍正元年郡人王应龙重修云津桥在城东南二里许水出盘龙江流经商山下过郡城入滇池旧名大德桥毁于兵明洪武二十六年西平侯沐春重修以其当云南之要津更今名通济桥在云津桥西一名奏功桥水即盘龙江支流今水涸而桥存明成化间建太平桥在城东南二里古名剰砖桥三国汉诸葛武侯建 本朝康熙四十五年重修小桥在太平桥西二百武老崔桥在城东南三十里明成化间建本朝雍正元年郡人王应魁重修凤凰桥在城南门外通濠水以达盘龙江三国汉诸葛武侯建土桥在城南二里东寺街今改名东西石桥又名桂香桥明总兵邓子龙建板坝河桥在城南二里西寺街一名望安桥明万历间建新桥在城南二里螺蛳湾今易名引凤桥明万历间建吴井桥在城南三里以井得名或云建于吴氏明黔国公沐氏重修翰林桥在城南十里南坝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巡抚王继文重修顺城街桥在城西南半里一名烧猪桥明黔国公沐氏建小泽口桥在城西南一里一名鸡鸣桥明天顺间建望仙桥在城西南五里明天顺间建假溪桥在城小西门外半里通迤西大道 本朝康熙二十年重修石桥在城小西门外三里许一名月明桥西板桥在城西七里许近黒林铺一名牛心桥明万历间建金锁桥在城西四十里高峣小村三国汉诸葛武侯建霖雨桥在城北十里罗丈村本朝康熙四十九年郡人熊武兆等重修迎仙桥在城东北二十里鸣凤山麓明万历二十七年巡抚陈用宾建永济桥在城东北三十里松花山锁盘龙江之上流 本朝康熙间重修富民县 永定桥在城南门外旧名天河桥水入昆海明万历四十六年知县许成德建乐济桥在城南十里黄土坡入省大路 本朝康熙十九年邑人刘在田建雍正十一年知县杨体干重修永固桥在城西十五里通罗次路 本朝康熙四十年罗次知县梁衍祚建太平桥在城北十里通武定路 本朝康熙十九年邑人刘在田建者北桥有二俱在城北四十里通武定路 本朝康熙十九年邑人刘在田建宜良县 陈家渡在城东三里陈所渡在城东五里狗街渡在城东南十五里高峣村渡在城北三里长安村渡在城北五里小渡口在城东北五里通衢桥在城东门外车渡桥在城东三里长生桥在城东南郊外通济桥在城南门外青云桥在城西门外芮家桥在青云桥左广济桥在城西一里萧官桥在城西四里永济桥在城西三十五里汤池北关内新石桥在汤池北关外清远桥在城北一里五铺一名花桥弘济桥在清远桥左安政桥在城北一里赛公桥在城北三里一名幌桥马家桥在城北九铺通化桥在城东北二里太平桥在城东北五里罗次县 映文桥在城南三里 本朝雍正三年邑人杨仪杨德广等建凤凰桥在城南五里新桥在城南七里 本朝康熙十年署知县何清建甃石架木上覆屋三楹迎仙桥在城南七十里明万𠩵十六年邑人张廷琰建大石桥有二一在城南二十里一在城北十五里邑人刘一清何应爵等建衍庆桥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炼象关城西门明万𠩵间邑人白朝斗同众捐建昌裔桥在炼象关西五里明天启间邑人宋郊同众捐建镇安桥在炼象关西十里明天启间邑人朱腾雨同众捐建华明桥在炼象关西十里明崇祯间邑人蒲华妻张氏同众捐建喜雨桥在城北二十里北厂村 本朝康熙三十七年邑人杨广德李如松等建晋宁州 海溪桥在城东三里盘龙山下惠利桥在城南一里许明弘治十四年义官王让建长坡桥在城南五里明弘治十四年义官王世泰建五里桥在城南五里明州人刘世荣建十里铺桥在城南十五里明州人赵宗周赵世发同建登瀛桥在城西南三里学士桥在城西南七里凤凰桥在城西门外半里昔有凤凰止此故名四通桥在城西三里许明弘治三年知州熊弘建新桥在城西五里明刘世荣建宁静桥在城西北三里王家坝下明州人徐天应建 本朝雍正四年士民重修世济桥在城西北五里明州人李茂修建其孙重修故名安澜桥在城西北十里本州士民公建呈贡县 通济桥在城内中街明洪武间知县揭官保建便民桥在城东三十里惮泥山下明嘉靖间知县范宏建龙市桥在城南一里明成化间建万历八年知县黄宇重修太平桥在城南十五里太平关明成化间邑人吴应选建 本朝雍正四年阖邑重修舆济桥在城南十五里大渔村明万历八年邑人汪朝阳建 本朝康熙四十五年邑人姚茂德重修普济桥在城南三十五里明嘉靖间邑人李经建利涉桥在城南四十里富有村明嘉靖间邑人蒋春建吴笼桥在城西南四十里安江村明弘治间邑人李洪建安江桥在安江村本朝顺治间邑人保姓建安宁州 黄塘渡在城南十五里设有渡夫温泉
  在城北十五里通清桥在城内署前大街盐课司桥在城西门内旧盐课司前永安桥在城东门外螳螂川经其下为迤西要路明弘治七年巡抚张诰重修 本朝康熙四十五年总督贝和诺巡抚郭瑮捐俸知州高珍督修醉春桥在城东门外岑楼北明崇祯间州人募修昌应桥在城东三十里入省大路明万历间州人杨彦魁建 本朝康熙八年知州张在泽重修十一年州人祁凤翔募众再修天津桥在城东南一里明万历间郡人朱化孚建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知州朱承命重修崇文桥在城南二十里明万历间旧三泊县知县彭梯建博济桥在城南三十里通迤西大路本朝雍正二年士民募建冯母桥在城南八十里 本朝雍正元年州人冯加懿母李氏建老何坡桥在城西南五里通易门路县民杨士毅建夀昌桥在城西门外郡人张希元建游得高桥在城西三十里光裕桥在城北四里明崇祯间郡人杨凤建禄丰县 启明桥在城南十五里明天启间丽江土知府木増建星宿桥在城西门外一名永丰桥通迤西大路明万历间知县向兆麟建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水涨冲塌二硐总督范承勲巡抚王继文檄行迤西各官捐修四十六年水涨复冲坏布政使刘䕃枢亲勘议修不果四十九年知县刘自唐捐修架以木板雍正五年水涨复行冲坏仅存一硐暂以船只济渡飞虹桥在城北门外里许通黒琅两井大路明天启间邑绅王锡衮建石桥三硐 本朝康熙十一年倾圯盐道郭廷弼捐修易以木桥四十六年水泛冲断盐道李苾捐俸知县黄枢督修后复坏五十二年黒井提举沈懋价重修宝泉桥在城北二十里翻泥河明嘉靖初建下有温泉土人浴之双济桥在城北三十里通武定路 本朝康熙五十年郡人唐瑜建昆阳州海口渡在城北二十里为往来要津鸣凤桥在城东三里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龙泉桥在城东十里普济桥在城南门外明万历间知州夏可渔建焕文桥在城南门外 本朝康熙四十年智坊士民同建卢公桥在城南三里明万历间署知州卢元恺建新桥在城南二十里明天启间建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知州蒋廷铨重修石枧桥在城西三十里甸头村长五丈明时楚人李正相度为枧以溉田亩里人德之些溪桥在城西三十五里明万历间州人李凌云建石龙桥在城西北三十里为迤西通衢 本朝康熙七年迎恩桥在城北门外明嘉靖间知州张绮建升龙桥在城北五里易门县惠津桥在城东二里明末建木桥 本朝康熙二年阖邑捐建易以石易川桥在城东七里曽所营明末建 本朝顺治间邑人徐石匠重修飞虹桥在城东十五里驾易江上有飞虹普渡坊明崇祯十七年知县黄世臣建迎龙桥在城南门外明洪武二十四年建 本朝顺治十八年知县叶之馨重修普川桥在城南十五里普贝屯七星桥在城北门外旧名捷近桥明洪武二十四年建万历二十九年邑人张仲美重修改今名永靖桥在城北一里柏木桥在城北四十五里接禄丰县界系板桥覆以瓦屋嵩明州 飞虹桥在城东五里龙济桥在城东十里竜纳桥在城东二十里嘉利桥在城东四十里即河口大桥明万历间知州熊克壮建龙津桥在城南十里龙关桥在城南十五里凝和桥在城南三十五里杨林驿东万里桥在城西五里明嘉靖间知州狄应期建大通桥在城西二十里即四板桥明知州狄应期建对龙桥在城西四十里丹凤桥在城北一里仁济桥在城北十里矣纳桥在城东北二十里
  曲靖府
  南宁县附郭 驾虹桥在城内府学宫之右 本朝康熙五年两学生员同建飞虹桥在学宫之左 本朝康熙五年知县程封建胡家桥在城东门外本朝顺治七年里人公建把家桥在城东十五里镇海寺桥在城东十五里僧如缘募建吴六桥在城东十五里 本朝顺治六年里人募建中河桥在城东十五里本朝康熙五十九年知县王橒重修箐口桥在城东十八里魏家墩明崇祯二年知县项达建红花海桥在城东二十里僧普荷募建高桥有二一在城东二十里一在城北二十里新桥之前石喇桥在城东二十里朗目山下本朝康熙二年僧一体建 中所营桥在城东二十里明弘治间军人公建潇湘桥在城南门外明景泰三年建弘治间本府知府焦韶同知胡元重修石墩子桥在城南十里石堡山桥在城南二十里为往来官道明崇祯二年邑人募建中州桥在城南五十里旧越州东门外各所兵同建周家桥在旧越州西十五里明天启二年千户王贵建镇夷桥在旧越州北门外明万历五年卫守备李昭建东岳桥在旧越州北门外 本朝康熙元年僧广元募建中正桥在城西南二十里本朝康熙六年廪生沈鉴开同众建胜峯桥在城西门外明西平侯沐英建蒙家桥在城西二里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县张为焕建澄清桥有三一名上桥在城西九里一名中桥在城西北七里一名下桥在城西北十五里俱明洪武间建济众桥在城西十五里 本朝康熙九年驿盐道赵廷标暨合郡人建鸣凤桥在城西二十五里明万历三十年知府陈政建响水桥在城西三十里 本朝顺治五年邑人公建利众桥在城西北七里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南宁知县桂天申建冯官桥在城西北七里 本朝康熙四十三年曲寻镇总兵陆进忠建迎恩桥在城北门外一名康桥一名备兵桥明洪武间建本朝康熙二十三年武定同知署府事王所善重建白石江桥在城北五里明洪武二十五年建本朝康熙十年知府李率祖修邓官桥在城北十三里新桥在城北二十里猓猡桥在城北三十里 本朝顺治七年邑人公建柳家坝桥在城东北七里明万历二十年邑人公建朝阳桥在城东北二十里明万历间知府高荐建霑益州 太平桥在城东门外明万历间重修黑桥在城北三里一名山塘桥陈枋桥在城北四十里明万历间建 本朝康熙五十一年邑人公修陆凉州 南桥在城南二里明洪武二十三年串桥在城西南五里土桥在城西北一里馀城北桥在城西北芳华乡跨南涧明初建板桥在城北三十里马龙州瀑津桥在城东四十五里 本朝康熙四十六年军人关育基重修三板桥在城
  东南二十里明未州人高智等修建西河桥在城南十五里明末州绅董朝宪等建昌隆桥在城南十五里 本朝雍正十一年知州周铨修建朱黄桥在城南五十里本朝康熙六年州民朱怀妻黄氏建因名镇西桥在城南五十里 本朝康熙十年州民林朝楝等修建观音桥在城西南半里明成化间僧明朗募建张经桥在城西南十二里明嘉靖间马隆所千户张经建关东桥在城西南二十五里明洪武间建本朝雍正十年知州周铨重修关西桥在城西南三十五里鲁伽婆岭西明嘉靖间州民林国珍等建南安桥在城西南五十里明弘治八年建 本朝康熙三十年州民鄷际等募修青石桥在城西南七十里 本朝康熙四十年州士民金太和等修建高桥在城西一里明嘉靖间州民高应登建双桥在城北三里 本朝康熙二十年州民金国奇建罗平州 以则渡在城东七十里大渡在城东一百里七革渡在城东一百一十里连步桥在城内学宫前明万历间建沙湾桥在城东四十里明万历间州同黄宇建永平桥在城东四十里本朝康熙三十八年州民张洪学捐建三板桥在城东五十里明天启间州同张哲建清水河桥在城东七十里明天启间州同慕庸建两界桥在城东百馀里栖革江底旧以舟渡 本朝康熙六十年州民陈万言捐建石桥雍正三年其子九如九锡重修覆瓦屋总督鄂尔泰题匾于上曰山水画图鲁折河桥在城南一里明万历间州同王寰建平乐桥在城南四十里 本朝康熙五十八年州民王连举倡修九龙桥在城北十里 本朝康熙五十四年知州王永禩建龙见桥在城北二十里明万历间州同黄宇建安平桥在城北三十里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知州黄德巽建寻甸州 独树双桥在城东半里明嘉靖二十三年知府林斌重修洗马桥在城东四里初系木桥明嘉靖二十三年知府林斌易以石七星桥在城东二十里明嘉靖间郡民刘聪建通靖桥在城东二十里月甲桥在城南二里旧架以木明嘉靖间知府王尚用易以石三板桥在城南五里明成化间知府李祥建木桥嘉靖间知府王尚用易以石蔡济桥在城南十五里明嘉靖间军人蔡永建温泉桥在城南三十五里今名塘子大桥明嘉靖初建后圮本朝雍正二年知州崔乃镛率士民重修 代砖桥在城南五十里木密所城东十五里南安桥在木密所东二十里一名青石桥明成化中商人刘璿道建弘治间所军卫腾霄等募修迎恩桥在城北门外一名阳桥初系木梁明成化间知府谢绍易以石靖远桥在城北三里明成化间知府谢绍建嘉靖间知府林斌重修太平桥在城东北三里明知府谢绍建平彝县 顺豫仙桥在城东门外明万历间军人张大云建祈嗣桥在城东七里明万历五年指挥李厚建红崖嶂河桥在城南三里明万历间军人叶汝贵建界牌桥在城西八里明万历二十四年分巡道高荐檄经历汤廷良建干桥在城西十三里明万历二十四年建石岑铺桥在城西十五里明万历间千户田嘉禾建界牌铺桥在城北十五里明万历五年指挥李厚千户田嘉禾建宣威州石龙桥在城东一里明代州人李国标建衍嗣桥在城南半里明嘉靖间御史缪
  文龙建山桥在城南里许旧架木为之今易以石马龙桥在城南五里王家桥在城南十五里干河桥在城南二十五里江溪桥在城北二十里水西桥在城北三十里大屯桥在水西桥上来宾桥在城北三十五里傥塘桥在城北八十里可渡桥在城北一百三十里旧系木桥在可渡关下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总督范承勲建石桥于下游里许三十三年倾圮威宁镇总兵唐希顺复建木桥于旧处五十四年总督郭瑮重修雍正八年毁于火今架浮桥现议发帑重建高桥在城东北八里
  临安府
  建水州附郭 沙坝渡在城东北一百里曲江登龙桥在城东迎晖门外明万历二十年郡人公建迎恩桥在城东一里即大石桥明正统间建 本朝雍正九年知州夏治源増修青云桥在城东五里明郡绅张象儒建玉虹桥在城东十里明宣德间建三河桥在玉虹桥南三河分流二桥相望明正统间建天缘桥在城东十里本朝雍正六年郡人傅大美王琨等倡建上覆以亭宽广坚固知府栗尔璋有碑记锁龙桥在城东十五里城内外水皆由此出一名汇源桥永济桥在城东三十里 本朝康熙五十八年郡民李标枝等建通贡桥在城东三十里明弘治间指挥孙公昱建后义官高辛吴瑢等重修陞云桥在城东三十里永奠桥在城东三十五里宁远桥在城东七十里香木桥在城东一百二十里三公桥在城东一百二十里今改名飞虹桥泸江桥在城东南一里明宣德间建正德间郡民王镐等重修万历间郡民沈崇儒甃以石 本朝雍正八年总兵张应宗知府张无咎知州祝宏重修飞虹桥在城东南五十里塔冲河明正统间建旧系木桥 本朝康熙三十七年郡人陈光绪捐建石桥上覆以阁天生桥在城东南娑罗庄有石跨流自然成桥浣衣桥在城南五里跨小河明正统间建成化间郡民叶丹重修白花桥在城南五里一名白鹤桥明景泰间建登瀛桥在城西南明成化间建石架桥在城西四里明景泰间建永安桥在城西十里跨白龙渠明弘治间建会安桥在城西北黒冲山下本木桥明弘治间郡人徐宣易以名板桥在城西北十里明弘治间郡人钱锐建清流桥在城北二里明天顺间建赛公桥在城北二十里明时郡人余先觉建曲江桥在城东北百里原系木桥明万历二十二年巡按沈正隆兵备龚云致郡绅张国相王恩民等各捐赀修建石桥张家桥在城东北曲江沙坝为入省孔道郡绅张国相原造木桥以济夏秋每苦漂没复置腴田数亩永作桥费数百年行人利之石屏州 小河底渡在城西一百二十里顾公桥在城东门外明天启间署知州顾庆恩建化龙桥在城东五里明嘉靖间州绅杨廷相建许家桥在城西十五里 本朝顺治间州绅许子言建福森桥在城西十五里明崇祯间州人杨名学建通贡桥在城西十五里 本朝顺治间州人杨琼建通远桥在城西三十里明弘治间里人公建矣落桥在城西三十里 本朝顺治间里人公建阿迷州 小桥在城西门内明成化间建永安桥在城东二里明天顺间建香木桥在城南一里一名古城桥南桥在城南五里即冰泉桥 本朝顺治十一年知州方逢圣建康熙五十三年贡生杨于陛重修泰安桥在城西三十里伍氏义桥在城西八十里永济桥在城西九十里原系木桥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郡民李标致傅大美等甃以石新桥在城东北五里本朝康熙十年土知州李阿侧建宁州 惠济桥在城东三里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梯云桥在城东五十里霁虹桥在城西二里明嘉靖八年建后倾圯今建木桥飞虹桥在城西三十五里浣江桥在城西北五里 本朝康熙四十五年知州梁衍祚率众修建黄澄桥在城西北二十五里明隆庆间邑人黄澄建卢公桥在城北五里明崇祯间建观音桥在城北二十里 本朝雍正八年赛公桥在城北四十五里通惠桥在城北六十里通海县 溥利桥在城东百步明弘治间建彩虹桥在城东半里明嘉靖间邑人贺琪山建迎恩桥在城东一里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僧海澄募建沈家桥在城东六里明天启七年邑人沈泰建永济桥在城东八里明万历二十年邑人张楠建登瀛桥在城南一里明万历间邑人陈其力建秀江桥在城西南一里明嘉靖间邑人赵汝谦建邹家桥在城西半里明万𠩵元年邑人邹仪建高家桥在城西半里明万历三十年邑人厉存礼建河西县 碌溪桥在城东三里指南桥在城南二里明弘治间建锁龙桥在城南四里明崇祯间建永济桥在城北关外明弘治间廪生苏惠然建 本朝康熙四十五年贡生苏继洵重修康济桥在永济桥北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邑人杨运昌建阳关桥在城北三十五里明万历八年建嶍峨县 龙江桥在城东半里 本朝康熙三十六年公建石桥后圮知县薛祖顺率士民修建木桥通济桥在城西北五里 本朝康熙三十六年士月禄焦英修建兴衣乡桥在城西北七十里巡检司蒙自县 矣波渡在城西三十里箐口渡在城西八十里化鳞桥在城东南七十里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邑人王玉汝李圣先等建永安桥在城西门外明万历间巡抚邹应龙建宜民桥在城西北二十五里矣波铺明洪武间县丞李复建木桥 本朝康熙十二年邑人江濬易以石长桥在城西北三十里镇远哨明天顺间土官禄刚建木桥后邑人魏之选易以石新桥在城西北五十里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本府知府黄明知县孙居湜建万里桥在城北七十里一名倘甸桥明天顺间建原系木桥本朝康熙八年邑人车万象姚之高等易以石
  澂江府
  河阳县附郭 庄镜桥在城内东街龙津桥在城东门外延龄桥在城东一里 本朝康熙间郡绅李发甲建高涧桥在城东一里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生员李文炳修青云桥在城东三里跨玗札溪旧名普济明正统间知府王彦建南津桥在城东三里明嘉靖间路南州民葛万锺建漱玉桥在城东五里海晏桥在城东二十五里海口泄水处 本朝康熙三十六年知府崔维衡重修雍正九年知府王铎再修长虹桥在城东四十里跨七江溪明弘治间知府安康建 本朝康熙九年通判王猷创铁索桥未几圮郡人李缵甲重修中沟桥在城东南五里锁札溪之水口介营桥在城东南五里右所大小营间广济桥在城东南五里右所大营西明郡人杨济时建通津桥在广济桥西一里明郡人华仲林建远达桥在城东南五里小营中锁水桥在城南门外迎仙桥在城南门外永济桥在城南二里明嘉靖间郡民许俸建务耕桥在城南二里梨花村北明生员李杰建月津桥在城南十里大河口明嘉靖间郡人陈绅建联玉桥在城西南十里本朝康熙四十四年知县翟枚吉建涌拔桥在城西南三十里明郡人杨国儒建惠民
  在城西门内明隆庆间知府徐可久建四均桥在城西一里廖官营东道路至此适均故名太平桥在城西二里旧名罗藏桥明嘉靖间知府王良佐建通判徐子麟修平政桥在城西二里 本朝康熙间郡绅赵士麟建清平桥在城西二里关庄桥在城西五里小关庄下西城桥在城西六里明成化间举人郑玘建嘉靖间郡人陈绅易以石 本朝雍正六年贡生侯昌重修东秩桥在城西六里俯波桥在城西二十五里明郡人李又高建得路桥在城西北四里明郡民席允中陈亨建引凤桥在城西北隅本朝康熙二十二年郡人李缵甲建引水入城内大河桥在城东北四十里旧阳宗县东太平桥在旧阳宗县东迎恩桥在旧阳宗县西门外通济桥在旧阳宗县西一里江川县土主庙渡在城西南通衢桥在城南三里明天顺间知县张俊建永济桥
  在城南五里石桥在城南十里海门桥在城南二十里为临元要路明景泰间知县张俊建如意桥在城南三十里双龙乡中台山之下迎恩桥在城北跨城壕丰乐桥在城北门外里许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知县祝兆鹏建新桥在城北十三里关岭下明兴桥在城东北明兴铺新兴州 弘济桥在城南门外明弘治间知州邓骏建俗名李桐桥丰乐桥在城南二里 本朝康熙间知州鲁国华建普渡桥在城南十里大营屯跨大溪河盘安桥在城南二十四里石关哨 本朝康熙三十年土州判王凤建会通桥在城西门外跨城壕与弘济桥相望俗名上石桥中板桥在城西关去会通桥三百馀步下石桥在城西关外去中板桥四百馀步彩虹桥在城西关外中卫屯桂家桥在城西五里桂家屯通年桥在城西北三里 本朝康熙五十一年知州任中宜建安流桥在城西北五里 本朝康熙间知州蔡琨重修改为听莺桥迎恩桥在城北门外跨城壕玉溪桥在城北五里旧建木梁常致朽败明崇祯十年邑人尚书雷跃龙易石墩植木覆瓦日久沙淤 本朝康熙五十二年水溢桥上知州任中宜増高三尺仍覆瓦屋康阜桥在城北六里往省要道广济桥在城北十三里普门寺桥在城北十八里普舍城西关外新德桥在城北二十里 本朝康熙五十一年知州任中宜建云英桥在城北四十里刺桐关观音阁大桥在城东北十七里向系木桥倾圮 本朝雍正八年知州许廷佐捐俸率众修建石桥永丰桥在城东北二十里新建飞虹桥在城东北十五里 本朝雍正十年知州许廷佐捐俸率众修建路南州 万夀桥在城东城壕上本朝康熙四十九年知州金廷献捐修兴宁桥在城东一里 本朝康熙三十五年总督王继文建水月桥在城南关外 本朝康熙五十一年知州金廷献捐修弘济桥在城南二里明弘治间知州邓骏建三板桥在城南五里明万历间举人杨兴南兄弟捐修板桥在城南二十里明嘉靖间州人席大宾易以石青云桥在城西南十里 本朝康熙四十五年知州金廷献修赛虹桥在城西一里明万历间知州汪良捐修会通桥在城西二里与弘济桥相望明万历间知州汪良建永安桥在城北门外 本朝康熙十一年州民苏全赵西应等募建迎恩桥在城北半里 本朝康熙五十年知州金廷献捐修天生桥有二一在城北五十里一在城东北十二里二桥天成不假人力
  武定府
  和曲州附郭 金沙江渡在城西北二百五十里恩惠桥在城东一里福田寺前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知府王清贤建清风桥在城东三里明月桥在城东五里燃灯寺右大营桥在城东南一里明弘治间建建新桥在城东南三里太平桥在城东南二十里济美桥在城东南三十里冷水村明天顺间建天星桥在城西一百三十里高桥在城西北六十里明正统间建 本朝雍正七年重修旋被水冲坏九年知府朱源淳知州徐修仁捐修兴文桥在城北门外惠民桥在城北门外一里明万历间知府刘懋武重修便民桥在城北二里虎市桥在城东北一里明弘治间建龙潭桥在虎市桥东一里明知府刘懋武建元谋县 阿郎渡在城西北六十里西溪河通大姚路崇义桥在城北二里耆民赵邦贵募建永福桥在城北十五里赵邦贵募建禄劝州 龙王庙渡在城东三里近通六块茂竜撤马邑一带远通河外三马兼达寻甸州之要津 本朝康熙三十六年贡生糜世英捐田作造船济渡之费念多渡在城东南十里通河东念多的多一带州绅士钱熙贞董百揆各捐田作造船济渡之费大河口渡在城东南十八里通大缉麻的多村一带往来西蟠龙桥在城西三里明嘉靖间建任水冲突无倾圮之患人传有仙迹又呼为仙人桥拖梯桥在城西北十五里鲁虚桥在城北八里五马桥在城北一百里撤甸 鹧鸪河渡在治南一百一十里
  广西府
  盘江渡在城东北九十里东寺桥在城东二里明万历三年僧真裕建筑堤二十馀丈来东桥在城东三里 本朝康熙四十四年尼僧海藏建筑堤六十丈吉双桥在城东四里明万历二十年吉双阿勒武甸阿平四村汉夷同建木桥江头桥在城东五里本朝康熙四十四年郡人周遇奇募建邱矣桥在城东六十里即飞途渡部得竜桥在城东南八十里通旧维摩州晏清桥在城南门外明万历间知府张光宇萧以裕先后修建石硐村桥在城南五里 本朝康熙五十年郡庠生汪浤建通济桥在城南十五里 本朝康熙元年郡民张文著建高桥在城南十里明崇祯十年郡人蓟辽总督杨绳武建正南桥在城南二十五里 本朝康熙六十一年郡民胡其敏建撤普桥在城南三十里本朝康熙三年知府万裕祚建郡绅董治郡民梅朝阳重募修望仙桥在城西门口明万历二十一年知府陈忠建环翠桥在城西门外明弘治间知府朱继祖建万历间知府张光宇重修烟光桥在城西五里 本朝康熙五十一年郡绅董治赵日晙重修金马桥在城西十五里 本朝康熙元年知府万裕祚修五十六年郡人张大为易石重修筑石堤二十馀丈矣马桥在城西四十里 本朝康熙四十年郡民赵远建柯家桥在城北三十里 本朝康熙三十年郡人柯朝举建师宗州 禄逢里渡在城东八十里旧泗渡在城东一百二十里扼罗渡在城东二百五十里禄生桥在城东一里明万历间州绅赵尚文重修永昌桥在城东三里新桥在城东五里瓦窑村普济桥在城东十里大河口 本朝康熙十二年知州韩惟一建石凤桥在城东十五里宁相村平政桥在城南门外漾月桥在城南门外 本朝康熙初知州陈憻改建恺泽桥在城南四十里五马桥在城西三里双凤桥在城北三里大渡桥在城北二十里大河渚洪济桥在城北三十里弥勒州 大百户渡在城南一百二十里莫涉足渡在城西一百七十里弥东桥在城东一里 本朝康熙六年邑民程国修雍正九年知州张景澍重修弥南桥在城南三里 本朝康熙三十年邑人刘尔成修雍正九年知州张景澍重修富春桥在城南五十里永顺桥在城南八十里长命桥在城南一百里 本朝康熙四十八年僧学总建又名七星桥弥西桥在城西三里李母桥在城西五里高桥在城西四十里弥北桥在城北五里邱北 拐村渡在治东一百八十里通师宗州便柳渡在治东二百里通粤西西隆州八达江渡在治东二百五十里亦通粤西津飞土江渡在治西一百八十里通本府大江边渡在治西北一百九十里通粤西开化广南要津东桥在治东门外 本朝康熙四十年雍正十年里民重修水寨桥在治西十里为众水汇归之所 本朝康熙六年里民白玉连建雍正十年州同王纬倡捐重修新城桥在治西十三里旧三郷城前 本朝康熙六年里民王得时建高枧槽桥在治西十三里 本朝雍正八年里民殷世远募建三道箐桥在治西北三十里 本朝雍正九年客民胡发元捐建旧城桥在治北十五里龙潭前 本朝康熙三十年里民张廷汉李六经捐修八达桥在治北三十里八达哨前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里民樊簪李林生捐修
  广南府
  西安桥在城西三里旧架木明万历间土舍侬应祖易以石通津桥在城西四里明万历间建
  元江府
  浮桥在城东门外跨礼社江 本朝雍正八年知府祝宏经历张子玉捐建清溪桥在城南门外 本朝康熙五十一年守备赵国柄重修万夀桥在城南门外里许本朝康熙三十年郡人厉士龙建广德桥在城南十里 本朝康熙九年知府潘士秀副将王起龙同建康熙五十年知府章履成重修三板桥在城南六十里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知府章履成副将林国贤守备赵国柄同建太平桥在城南一百二十里明崇祯五年土舍那仑建 本朝康熙三十年知府单世重修迎恩桥在城南一百三十里明万历三十年郡人胥尚禄建 本朝康熙四十四年知府罗𬭎重修他郎桥在城南三百里 本朝康熙五十年知府章履成修石桥在城西南百馀里德化乡西域桥在城西十五里混竜桥在城西四十里阿南村跨峩崀河藤桥在城西百馀里安乐桥在城西北四十里 本朝康熙五十年教授张凤鸣训导陈冏伯经历刘捷武同建漫利桥在城西北五十里 本朝康熙四十五年经历锺吕武进士萧勃同建康济桥在城北门外大南麻桥在城北一百三十里本朝康熙四十九年知府章履成副将林国贤守备赵国柄同建新平县 回龙桥在城东门外本朝康熙四十一年阖邑士民建永定桥在城东五里一名太平桥 本朝雍正六年阖邑士民建麻栗树桥在城东二十里 本朝雍正九年知县曾应兆同士民捐修亚泥河桥在城东四十五里久圯 本朝雍正九年知县曽应兆同士民捐修新化河桥在城西三十五里本朝雍正八年知县曾应兆同士民捐修飞凤桥在城西北一里 本朝康熙六十年阖县士民捐修他郎 阿墨江渡在治南九十里两山壁立道路险峻入普思要路谷麻江渡在治西一百三十五里通镇威景东要路
  开化府
  文山县附郭 永济桥在城南里许 本朝康熙九年知府刘䜣通判赖玮同建沟交桥在城南十五里 本朝康熙十八年阖邑公建镇西桥在城西门外半里 本朝康熙十一年总兵高启隆知府刘䜣通判赖玮同建小天生桥在城西二十五里规制天成不假人力所里城桥在城西五十里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郡民公建洒戛竜桥在城西九十五里 本朝康熙七年郡民公建天生桥在城西北二十五里古桥原系天造不事人功后因﨑岖难行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郡人公捐于原桥之上建立木桥今称便焉侬人河桥在城西北四十里 本朝康熙十五年僧心明募建弥勒河桥在城西北六十里 本朝康熙二十年士民公建泰安桥在城北门外旧有桥倾圮 本朝雍正四年总兵冯允中知府佟世佑同兵民建汤坝桥在城北八十里 本朝康熙十三年士民同建三板桥在城北九十里 本朝康熙五十二年经历周应龙倡居民同建
  镇沅府
  殷春桥在城东半里 本朝康熙四十年土知府刀长庚建朵河桥在城东二百里恩耕桥在城南七十里聚义桥在城西半里观音桥在城北五里以上四桥俱本朝康熙年间土官刁瀚建蛮况桥在城北二十里 本朝康熙二十年刁长庚建恩乐县 三家坡渡在城东八十五里广恩桥在城西长五十七丈系石墩架木上盖房五十馀间者乐土司先世建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土官刁佩璋同客民游士毅等重建雍正八年复修
  威远
  香盐井渡在治南一百五十里习本渡在治南四百里猛萨渡在治西南五百里猛戛渡在治西二百三十里青庄河渡在治北二十里那赖桥在治南一百里 本朝康熙间土州刀国栋建上南安桥在治南一百二十里下南安桥在治南一百二十里
  东川府
  会泽县附郭 小石桥在城东门外 本朝康熙四十五年经历张玺建车洪江藤桥在城东一百二十里以濯河桥在城南四十五里 本朝雍正八年叛夷拆毁知府崔乃镛重修龙潭桥在城西五里小江桥在城西七十里本朝雍正五年知府黄士杰建卑冲藤桥在城西一百二十里卑郤桥在城西一百五十里壁谷江桥在城西一百五十里 本朝雍正十年知县祖承祐重修左河桥在城北门外一名新桥 本朝雍正六年知府黄士杰建右河桥在城北五里一名大桥本朝雍正六年知府黄士杰建
  昭通府
  恩安县附郭 洒鱼河渡在城西四十里通四川马湖叙州大道太平桥在城东门外半里 本朝雍正七年知府陈克复建南薫桥在城东五里 本朝雍正十年知县金言建龙津桥在城东二十五里知县金言建永丰桥在城南门外知府陈克复建安阜桥在城南一里知县金言建凤凰桥在城南十里 本朝雍正十年郡民李贤品赵登甲等建双虹桥在城南二十五里知府陈克复建利济桥在城西门外知县金言建天梯桥在城西十里知府陈克复建高河桥在城西十五里知县金言建砥柱桥在城西四十里知县金言建三道桥在城西北十五里知府陈克复建旧圃桥在城西北二十里知府陈克复建通济桥在城西北四十里知县金言建镇雄州五眼硐渡在城西五十里春夏秋舟渡角魁河渡在城西三百二十里水险无舟编筏以渡天生桥在城东二十里泰宁桥在城东三十里旧名板桥高桥在城西一百里西河口桥在城西二百里网袋桥在城北一百里以藤系板吊桥在城北一百二十里永善县 黄草坪渡在城西六十里观音渡在城北四百二十里太乙山下副官村渡在城北七百五十里大关 老李渡在雄魁城西南十五里冬春水涸架木通往来至夏秋水涨土人拽藤为桥以渡行人盐井渡在雄魁城西南一百七十里去豆沙关四十里渡口设巡检一员稽查奸宄新桥在雄魁城东四十里宽八尺长五丈馀日久倾圮同知张坦详估重修
  普洱府
  杨柳桥在城东七十里普济桥在城南门外新桥在城南四里西河桥在城西一里永胜桥在城北二里通济桥在城北三里接封桥在城北十五里惠远桥在城北十五里攸乐 漫达河渡在治东北一百八十里通车里路整板桥在治东北二百九十里宿底桥在治东北四百八十里思茅石桥在治南十里 本朝康熙三十年土目刀猛品率夷民同建车桥在治南十五里系车里孔道因以为名明崇祯间建晏公桥在治西南里许 本朝康熙四十八年江西客民建晏公祠于溪之岸因建此桥故名观音桥在治西八里 本朝康熙三十六年土目刀猛品率夷民同建
  大理府
  太和县附郭 双鹤桥在城南一里跨绿玉溪之水明万历间知府莫天赋同知冯大载建安固桥在城南五里跨龙溪明成化间知府李逊建弘治四年知府马自然修阳和桥在城南八里跨清碧溪明万历间分巡道王希元建十里桥在城南十里跨莫残溪鹤背桥在城南十五里跨葶蓂溪阳南桥在城南二十里跨阳南溪清风桥在城南三十里跨海尾明正统间知府贾铨指挥郑俊同建分水五道翼以䦨墙郡治桥梁此为第一子河桥在城南三十里跨海尾新河 本朝康熙三十一年僧正觉募建竜关桥在城南三十里跨海尾狮子桥在城北门外宣化桥在城北一里跨桃溪明弘治十年通判刘杰建四里桥在城北四里跨梅溪五里桥在城北五里跨隐仙溪白石桥在城北七里跨双鸳溪屏风桥在城北十里跨白石溪塝曲桥在城北十八里跨灵泉溪洛阳桥在城北二十里跨锦溪湾桥在城北三十里跨芒涌溪作邑桥在城北三十八里跨阳溪牧牛桥在城北四十里跨万花溪院塝桥在城北四十五里跨霞移溪 本朝雍正五年涧水泛涌桥尽冲没知县罗忻捐俸重修提督郝玉麟助成之修石为梁长一十六丈峩崀桥在城北五十里波罗桥在城北七十里赵州 通济桥在城东街明天顺间百户胡玺州人苏忠等建东山桥在城东一里明嘉靖间州人李载阳建见山桥在城东门外一名孝友桥明万历间州民翁秀建彩云桥在城东南六十二里明万历间云南县义官杨舟建天津桥在城东南一百里弥渡市巡检司西明万历间通判黄若金建二河桥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明生员杨本荣建本朝顺治十六年里民金殿相募修永安桥在城南门外明弘治间楚雄府同知陈宝建槽溪桥在城南一里明弘治间僧志觉建水硙桥在城南二里明嘉靖间知州潘大武建北桥在城南七里狮子桥在城南十里北桥之南二桥俱知州潘大武建镇龙桥在城南五十里 本朝康熙五十一年州民李正春建嘉乐桥在城南六十里白崖加买铺明万历间知州沈奎灿建甸中桥在城南六十馀里跨赤水江明万历间州人杨文玉等建铁柱坪桥在城南八十五里亦赤水所经明万历间建大庄桥在城南一百五里明万历间州民史青高印玉建锁云桥在城南一百三十里跨弥渡大河 本朝康熙六十一年知州陈士昂建尚义桥在城西南六十里定西驿岭西明州人盛钺建双桥在城西南一百里明万历间里民翁德敬建磨盘桥在城西北三十里明时里民陈辅建太平桥在城北门外明嘉靖间千户时雍建神庄桥在城北二里明万历间知州庄诚建邹官桥在城东北一里州民邹廷文建云南县 孔仙桥在城东二百里明时邑民孔全建因名孔全桥后改今名赤水桥在城东南五十里明时建大板桥在城南二十五里明指挥赖镇建 本朝康熙十年邑人赵争先赵昌先捐修石桥倚江桥在城西南八里明时建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知县伍青莲捐修又名万年桥邓川州银桥在城东六里明万历间举人杨韶建龙桥在城东九里明弘治间同知程永亨建嘉靖间易以石 本朝雍正八年知州施震重修元济桥在城东六十里明万历间邑人王允昌建永镇桥在城东六十里明万历间邑人王启后建青索鼻桥在城东南十里明万历间舍人胡泉建三道桥在城北三里明天顺间邑人蒋庆建德源桥在城北二十里明天顺间邑人王纲建邑人杨富重修左所桥在城北二十三里明万历间邑人王经捐建 本朝康熙五十二年重修三善桥在城东北十五里明万历间邑人王懋和建浪穹县 沂水桥在城内南街明弘治间夀官萧春建子生员萧茂重修蒲江桥在城东一里明万历间邑民赵明昇建分水桥在城东四里明万历间知县张廷柏建大营桥在城东四里明义民张崇志建通济桥在城东八里 本朝里民朱伦等重修广济桥在城东三十里明屯民李文华建通宁桥在城东南三里明嘉靖间耆民李敏杨纶等建东汇桥在城东南十五里 本朝康熙年间僧宗印建南江桥在城南四里一名见龙桥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覆以屋更名福夀桥汇川桥在城南十五里一名宁津桥明检校王渊耆民杨廷柏建原系木桥 本朝康熙三十一年本府通判黄元治易以石猢狲桥在城西南十五里一名猿江桥明嘉靖间县丞鲜春建后邑人李友兰修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僧裕量重募修宾川州南薫桥在城南永安门外一名南津桥明嘉靖间知州朱官重建天保桥在城西南
  二十里吴公桥在城西三里明嘉靖八年知州吴仲善建龙津桥在城西六十里跨横溪雪阴桥在城西九十里鸡足山之麓一名洗心桥㳎溪桥在城西北二十里揽溪桥在城西北三十里明里人李翔云建通南桥在城北四里知政桥在城北五里跨纳六溪明万历间知州王思珩建通江桥在城北四十里通金沙江孔道桑园桥在城北七十里龙门桥在城北一百二十里松明村南五叶桥在城东北九十里一名百接桥云龙州 苏溪渡在城西七十里澜沧江渡口明万历间知州周宪章置大船并修船费小渡口在城西北八十二里船制如苏溪云龙桥在署前跨沘江一名砥柱桥宽一丈长十五丈絙以铁索上覆瓦屋十六间明万历末知州周建章修建 本朝康熙十二年州生员赵宗鹏董允升募修雍正四年知州陈希芳重修瓦草河桥在城南十五里本朝康熙五十八年知州李元英重修利济桥在城西十五里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知州顾芳宗重修永清桥在城西八十里里民公建靖北桥在城西八十三里古吉桥在城西九十二里诺邓桥在城北四十五里跨诺江 本朝康熙五十四年知州王𣻜重建上架屋果郎桥在城北四十五里 本朝雍正十年知州徐本仙重建藤桥在城北一百一十里板桥在城北一百八十里跨沘江覆以瓦屋瓦工河桥在城东北十里 本朝康熙五十一年摄州事大理府同知朱钧重建木瓜笼桥在城东北二十五里 本朝雍正十一年知州徐本仙重建普渡桥在城东北四十里 本朝雍正六年知州陈希芳重建关坪桥在城东北七十里跨带河 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州徐本仙重建
  楚雄府
  楚雄县附郭 青龙桥在城东五里明万历间客民徐应中建 本朝康熙五年总兵马宁知府史光鉴捐修二十四年总兵牛凤翔知府牛奂重修五十四年知县陆坦续修延夀桥在城东十里知府牛奂重修石头河桥在城东十五里 本朝康熙四十六年邑人公建凌虚桥在城东三十里明弘治间知府邵敏建万历二十九年推官陈以曜重修济渡桥在城东三十里凌虚街腰站向无桥梁以船济渡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知府张嘉颕捐建石桥土县丞杨世勲董成其事济生桥在城东四十里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典史雒永禧重修大坝桥在城南二里 本朝康熙五十年邑人公建马家桥在城南五里 本朝康熙四十八年村民公建霜桥在城西二里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知府牛奂捐建石桥在城西十里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邑人公建木兰村桥在城西十五里 本朝康熙五十年邑人杨毓和建金家桥在城西十五里 本朝康熙十年邑人公建彩云桥在城西二十里本朝雍正二年提督郝玉麟建清水桥在城西三十里 本朝康熙三十五年邑人公建济川桥在城西四十里 本朝康熙四十八年邑人公建吕仙桥在城西五十里德胜桥在城北门外 本朝雍正八年知府储之盘捐赀率耆民王作宾等建中渡桥在城北二里 本朝康熙五十年耆民许志能募修仁永桥在城北五十里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知府牛奂建镇南州 天心桥在城内北巷口擢秀桥在城东门外黑泥桥在城东半里二桥俱明万历间知州尹为宪建长坡桥在城东二十里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监生李植建应嗣桥在城东南一里明万历间州民黄廷佐因祈嗣而建果应镇川桥在城东南二里本朝康熙三十九年土州同段光赞建长夀桥在城东南三十里 本朝康熙三十年监生李
  植建三元桥在城南一里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武举徐乾元建石官桥在城南十里明崇祯间土州同段明柱建羊草河桥在城南六十里 本朝康熙间州民王永清等同众修建䑕街桥在城西南二百里 本朝康熙七年客民赵英建三十八年客民金元勲武方侯等重修丰城桥在城西门外明天启间知州卢伯采建瑞应桥在城西五里即平彝桥明万历间知州周国庠建苴力桥在城西十四里白塔桥在城西三十里明万历间知州李茂魁建小桥在城西北五里永宁桥在城西北七里知州周国庠建南安州 天心桥在城内正街明洪武初总兵山士杰建永安桥在城东南四十里旧名妥梢系木桥本朝康熙四十六年知府卢询知州张伦至易以石改今名济川桥在城西南五里明万历间
  知府邵敏建推官陈以曜修弘济桥在城西南二百里 本朝康熙四十六年知府卢询知州张伦至同建联以铁索上铺石板迎恩桥在城西门外明洪武初总兵山士杰建小石桥在城西门外二里 本朝雍正二年州民苏元枝建定远县 利济桥在城东十五里 本朝雍正元年知县孙尔振同绅士兵民建济通桥在城东二十里明万历二十八年军民同建观音桥在城南三里 本朝雍正四年邑士民公建迎恩桥在城南三里永定桥在城南二十里二桥俱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知县张彦绅建会基桥在城南二十里 本朝雍正五年邑民王天祥建石河桥在城南二十里明万历三年阖邑捐建北门桥在城北门外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知县张彦绅捐建双桥在城北三里本朝康熙五十六年阖邑捐建拱极桥在城北三里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知县孙尔振率众捐建土河桥在城北十五里明万历三十年绅士军民捐建天神桥在城北四十里本朝康熙五十四年阖邑捐建广通县 清风桥在城东门外三里明洪武间知县王正建蒙七桥在城东二十里明嘉靖间堡军徐昂建黑苴桥在城东二十五里明成化间黑苴军民公建安乐桥在城东四十里舍资界明嘉靖间堡军潘惠建广济桥在城东七十里明洪武间县民陆芳建响水桥在城东七十五里响水箐底明成化间土巡检苏文昇建濯缨桥在城西门外明弘治间知县蒋哲建明月桥在城西半里明成化间土官段镒妻梅氏建通济桥在城西五里明成化间知县邹杰建关山桥在城西二十五里回蹬关下明弘治间堡军向荣建𥔲嘉 三麻架桥在治东八里哀牢山上覆板屋明景泰间知县熊飞建嘉靖间知县杨江永重修大江桥在治东六十里石羊厂旧有铁索桥被水冲没 本朝雍正六年南安知州张任详请布政使张允随发帑金委接任知州孙必荣管厂候补知县郭治重建南北仍絙以铁索上覆瓦屋旁䕶风檐鱼装桥在治东南二里麻戛桥在治东南十里凤趐桥在治南八里 本朝雍正十一年州判罗仰锜重修清岗桥在凤趐桥之上 本朝康熙三十年易门县民苏尚文建邦角桥在治南五十里 本朝康熙五十三年邑人黄光源建小江河桥在治南五十馀里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兵民公建麻纽河桥在治西十五里明弘治间知县虎臣建嘉靖间知县杨江永修虹龙桥在治北十里本朝康熙四十年楚雄县生员杨世正母黄氏倡建黑盐井 可渡桥在治东四十里本朝康熙六十一年本井候选州同李恪建小石桥在治东南五十里羊毛关下本朝康熙三十九年商人祝明建永盛桥在治东南七十五里沙矣旧 本朝康熙四十五年提举沈懋价建木桥后倾圯六十一年本井监生梁翊材建造石桥改名永夀惠远桥在沙矣旧提举沈懋价建马施桥在治西南半里明天启元年提举马良德建永济桥在治西旧名五马桥为盐运孔道元大德元年建后屡修屡坏 本朝雍正九年驿盐道张无咎详请总督高其倬巡抚张允随发帑金七千两委提举安鼎和知县唐世梁督建易今名琅盐井 永正桥在治东中街明嘉靖间井耆景正等倡修 本朝雍正三年提举汪士进率众重修玉带桥在治东门内明万历间井耆杨永濂倡建 本朝康熙三十一年生员景贵春重修鹿鸣桥在治东三里本朝康熙十七年雍正四年提举汪士进率众重修新建永济桥在治东南四里本朝雍正十年提举李国义建永康桥在治西里许 本朝康熙五十年提举沈鼐建西石桥在治西北五里玉成桥在治北三里
  姚安府
  姚州附郭 飞虹桥在府儒学前明知府杨日赞建迎晖桥在城东门外一名九龙桥明万历间知府杨芝彬建骆家桥在城东一里明万历间里民骆升建镇远桥在城东五里 本朝康熙六十年乡民周曰秀重修栋川桥在城南门外明弘治间知府王嘉庆重修惠通桥在城南五里大石淜如逵桥在城南十里二桥俱明知府马自然建仁和桥在城南十里 本朝顺治十七年乡人黄玉倡建广济桥在城南十二里明嘉靖间里人刘福倡建石泉桥在城南十五里明崇祯间僧普利募建汇泉桥在城南二十里明洪武间建连场桥在城西三十里明万历间知府李贽建蜻蛉桥在城西北一里明弘治间知府王嘉庆重修拱辰桥在城北门外明万历间署知府李敬可建望川桥在城北二十里明万历间建普利桥在城东北二里一名朱家桥本朝顺治八年州人公建康熙五十四年䕶府任中宜重修济川桥在城东北十五里大姚县 广运桥在城东三里承恩桥在城东十里春溪桥在城南门外迎恩桥在城南八里大通桥在城西五里利济桥在城北五里白盐井 行春桥在治东一里旧名神喜桥又名荣春桥 本朝康熙四十八年提举郑山捐建雍正六年提举刘邦瑞重修新桥在治南一里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灶民王神武建环龙桥在治南一里 本朝雍正七年提举刘邦瑞重修五马桥在治南一名利盐桥明崇祯间提举沈昌祐建 本朝雍正六年提举刘邦瑞重修宝泉桥在治西一里旧名慈润桥 本朝康熙五十二年提举郑山修万安桥在治北一里 本朝康熙二十七年提举夏宗尧建清水桥在万安桥西锁镇桥在治北二里孔仙桥在治北四十里旧系孔姓建后圯道人袁见空重建易木为石本朝雍正七年提举刘邦瑞重修
  永昌府
  保山县附郭 潞江渡在城东南一百里明嘉靖间兵备道潘润造巨舟可渡百人两岸建官厅憩息双桥在城内东街南北分衢两桥相对因以得名昇阳桥在城东门外镇南桥在城东南门外枯柯铁索桥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明天启间建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知县金铨重修六十一年知县李方华建亭七间于上众安桥在城南七里跨沙河下流为永腾通衢明洪武二十三年指挥胡渊建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总兵偏图重修龙泉桥在城西南门外仁夀桥在城西北门外拱北桥在城北门外济安桥在城北五里即五里桥东津桥在城北二十里北津桥在城北二十里三桥俱明洪武十五年指挥李观建霁虹桥在城北八十里跨澜沧江蜀汉武侯南征始架木桥以济师元元贞间也先不花西征易以巨木后圯用舟渡明洪武中镇抚华岳铸二铁柱于石以维舟成化中僧了然募化建桥以铁索系两岸上盖以板为亭二十三楹题石壁曰西南第一桥 本朝康熙二十七年总兵偏图増修凤鸣桥在城东北一百二十里沙木河腾越州 迎恩桥在城东门外中桥在城东三里龙川江桥在城东七十里前经毁坏 本朝雍正元年知府林世俊副将孙弘本知州杨之盛同建血战桥在城东一百二十里全胜关外明时参将邓子龙破缅酋于此龙洞桥在城西南五里凌云桥在城西二里通津桥在城西二里明嘉靖八年百户郝昇増修三合桥在城西十里大板桥在城北五里天生桥有三一在城北二十五里打苴一在城北四十里清水河一在城北六十里灰窑永济桥在城北五十里本朝康熙四十年知府罗纶同知李文渊副将张有凤知州唐翰弼同捐建界尾桥在城北六
  十里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知州唐翰弼捐重建瓦甸桥在城北七十里永平县九渡桥在城东六里保场桥在城东九里胜备桥在城东一百二十里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县薛采建雍正七年知县胡正笏重修云龙桥在城东南一百九十里蒙化永平交界之所漾水濞水雒马水汇流于此旧例永七蒙三修理 本朝康熙三十年提督诺穆图建引铁索梁上覆瓦屋制颇坚丽太平桥在城南门外半里许 本朝康熙五十七年知县冯庆长建雍正九年知县胡正笏捐修通津桥在城南门外半里许西山桥在城西半里安定桥在城西十五里广济桥在城西三十里花桥在城西四十里双桥在城北十里即双汇桥
  鹤庆府
  金沙江渡在城东一百三十里跨鳌桥在城内龙溪书院前旧有跨鳌坊明隆庆间知府周集建东山桥在城东五里跨漾弓江以木为之明时乡民公建迎贵桥在城南门外半里一名迎恩桥明知府王昻建新生桥在城南门外一里明军人孙翚建落钟桥在城南门外五里鹤川桥在城南十里明知府刘珏建永济桥在城南十五里石固桥在城南十五里二桥俱明举人孙翰建利川桥在城南十八里通济桥在城南十八里一名通津桥二桥俱明知府周集建金登桥在城南二十里跨漾弓江明时乡民合造三庄桥在城南三十里本木桥 本朝康熙五十年土通判高浤易以石天生桥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观音山桥在城西南一百二十五里二桥俱明知府刘珏建镇远桥在城西门外明知府周集建本朝顺治间郡民吴琨重修 周官屯桥在城北门外七里明郡民吕文聪建象跪石桥在城北十里一名大板桥明知府林遵节建大龙溪桥在城北十五里一名大龙潭桥跨漾弓江明时乡民公建逢密桥在城北三十五里剑川州 伽蓝桥在城内北街伽蓝祠门前明崇祯间郡绅杨廷干建劝农桥在城东一里跨岩场江水 本朝顺治十三年士民公建上大桥在城东三里跨合惠江为鹤庆路所经明洪武间士民公建下大桥在城东三里一名金龙桥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耆民李三材募建邵家桥在城东三十五里清水江 本朝康熙五十年州人邵辉建永渡桥在城南十里明万历间郡庠生杨悰杨愫杨懏同建海虹桥在城南十五里跨海尾河水明天启间耆民王国柱寸受根等募建回龙桥在城南三十里跨回龙溪 本朝康熙八年知州刘启复建桃羌桥在城西南三十五里跨老君山河明杨悰杨愫杨懏同建寺登桥在城西南七十里旧系木桥 本朝雍正四年郡庠生罗天爵尹启昌耆民段佩衮王映虬等易以石加平桥在城西南九十里上羊层桥在城西三十五里跨老君山河本朝雍正二年耆民尹聨甲等募修回流桥在城西一百二十里求仁甸为运盐路所经旧系木桥 本朝康熙六十年耆民李万夀等募建以石岩江桥在城北半里为丽江中甸所经本朝康熙四十七年耆民赵应绵等修小石桥在城北二里为丽江中甸所经明举人罗为黼建广济桥在城北八里明洪武间士民公建平济桥在城北十二里跨石菜渠一名巅场桥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耆民赵邦宪建利济桥在城北十二里河头江上 本朝顺治十八年士民公建永济桥在城北二十五里跨于木河为丽江中甸所经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士民公建狮子桥在下羊层为兰州所经 本朝康熙十一年雍正二年重修维西 其宗渡在治东北二百里金沙江 本朝雍正十年通判孙光禄造渡船一只置水手五名奔子栏渡在治东北六百里旧设渡船溜筒江渡在治西北五百馀里浪沧江春冬设船以渡夏秋以篾索悬夹岸用溜筒系人以渡合江桥在治西一百二十里姑拉崖桥在治西北二百二十里二桥俱本朝雍正十年通判孙光禄参将刘瑛同建木桥
  顺宁府
  澜沧江渡在城东北八十五里旧设小舟 本朝雍正三年知府范溥造大船改渡下流稍近十里黑惠江渡在城东北一百八十里赤龟山下泗水桥在城东门外本朝康熙二十二年知府刘芳声建雍正二年里人又别建石桥于此桥之西迎春桥在城东一里 本朝康熙四年知府米璁建后知府董永芠署知府陈之玮相继修宣德桥在城东南二里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知府刘芳声建五十四年知府殷邦翰重修来顺桥在城南四里本朝康熙三十八年知府董永芠建归化桥在城南十五里 本朝康熙七年知府许弘勲重修顺济桥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阿度吾里本朝雍正三年经历沈应俞建来远桥在城西南阿度吾里本朝康熙二十八年知府徐欐建李家桥在城西北五十里明郡人李氏建济川大
  在城西北一百四十里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知府董永芠建济虹桥在城西北二百里俗名枮柯桥明万历间知府李忠臣建挽以铁索复圮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知府董永芠重修衢亨桥在城北门外明崇祯十七年知府曾瑞来建小桥在城北一百四十里猛家桥在城北一百六十里又名大桥明崇祯间知府曹巽之建本朝康熙六十年知府赵承焘重修改名兴善桥瑞虹桥在城东北半里鼔山下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知府徐欐建迎恩桥在城东北二里明崇祯六年知府王政建 本朝雍正三年知府范溥改木以石右甸大桥在城东北一百里明崇祯十五年通判谢天禄建本朝康熙三十七年知府董永芠重修 狮子桥在城东北一百二十里阿鲁司北 本朝康熙五十八年里人同建史力桥在城东北一百五十里阿鲁司北 本朝康熙五十七年里人同建来宣桥在城东北一百八十里俗名小江桥跨濞溪江通蒙化路初为藤桥后易以木 本朝康熙七年知府米璁重修长九丈两端挽以铁缆上覆瓦屋二十一间五十四年知府殷邦翰重修克马桥在城东北一百八十里本朝康熙二年知府米璁建歪泥桥在城东北二百五十五里通永平路本朝康熙二年生员冯嘉训捐修云州漫乃江渡在城东一百里阿轮山边通景东要津神舟渡在城北一百二十里
  路通蒙化富春桥在城东五里 本朝雍正三年知州吴元鏊捐修广徳桥在城南十里即镇水桥 本朝康熙三年知州刁飞龙捐建雍正元年知府范溥同贡生刘次薇等重修新惠桥在城南十二里即南桥以铁索架梁 本朝康熙间邑人公建猛赖桥在城南一百二十里即大藤桥与小藤桥俱为往来要津日久渐废本朝雍正二年知州吴元鏊捐俸易藤以木邦洪桥在城南一百三十里交耿马界旧传土人张氏建 本朝雍正元年知府范溥捐修猛底桥在城南二百五十里即小藤桥永镇桥在城北三十七里温崩地方长安桥在城北四十里马四河石桥在城北四十八里
  永北府
  金沙江渡有三上渡在城西北一百五里紫里接丽江界中渡在城西南一百八十里旧顺州板桥接鹤庆界下渡在城南一百二十五里金沙江口旧系索钱过渡行人病涉 本朝雍正十三年署府江峤孙详请置买渡夫赡田一百六十亩勒石永为官渡商贾称便碧溪桥在城东三里观音箐永济桥在城东南五十里来薰桥在城南门外海河桥在城南八十里起文桥在城南八十里清水驿累功桥在城南一百里满龙伍三渡河桥在城南一百三十里济江桥在城南一百三十里陶营通江桥在城南一百五十里金沙江民功桥在城南二百里金江外旧名龙门桥久圯 本朝雍正八年知府石去浮捐建永安桥在城西十五里梁官桥在城西二十里马武桥在城西三十里沈官石桥在城西三十里永清桥在城西三十五里前所桥在城西四十里星马桥在城西四十里陈广桥在城西四十里拱极桥在城北门外通川桥在城北五里天生桥在城东北三里
  丽江府
  金沙江渡在城北四十五里阿喜汛出中甸要路设有渡船东员桥在城东南五里跨清溪雪山二水万钧桥在城南门外 本朝康熙六十年通判程廷伟建万子桥在城西门外半里跨玉河 本朝雍正六年教授万咸燕重建青龙河桥在城西十五里束河里吉祥桥在城西二十里白沙里北跨清溪双石桥在城西北一里铁桥在城西北三百里旧巨津州界内跨金沙江考建桥时或云吐蕃或云史万岁及苏荣或云南诏阁罗凤与吐蕃结好时置吐蕃尝置铁桥节度后异牟寻归唐与韦皋合兵破吐蕃断铁桥即此所跨处穴石锢铁为之冬月水清俯视犹见铁环
  蒙化府
  衍洋桥在城东三里旧名嵯𡷙桥 本朝康熙间郡人张锦重修聚仙桥在城东五里一名元珠桥明郡人王德清建后圯本朝康熙六十年僧维智募修锦溪桥在城东南一里明初郡人魏忠建万历间郡人朱鸣时修封川桥在城南十五里阳江所经一川之水汇流于此为南路要津兴隆桥在城南七十里罗求场下 本朝顺治间蜀人周士昻重修平彝桥在城南一百里旧定边县治前永济桥在旧定边县驿南明成化间建阳江河桥在旧定边县境内 本朝康熙年间知县邱峤新建永春桥在城西二里横跨阳江为西路要津明嘉靖间郡绅张文烈建 本朝雍正七年同知顾朝俊重修四十里桥在城西北一百里接赵州界架木为梁覆以瓦屋又名天威迳旧例蒙七赵三不时修理永济桥在城北七十里明万历间通判薛希周建云龙桥在城北一百八十里详见永平县和会桥在城东北大小禾里村 本朝康熙四十年郡人冯光前建
  景东府
  船口渡在城南溯澜桥在城东一里长二百尺宽十尺馀上覆以瓦旧有桥圯 本朝康熙五十七年同知黄叔琪倡众修建向明桥在城南六里孔雀山石桥在城南十五里清凉桥在城南二十里蛮仓桥在城南三十里开南桥在城南四十里者吉桥在城南七十里兰津桥在城西南一百里两岸峭壁插汉江流飞急以铁索扣南北岸为桥相传汉明帝建明永乐间重修通化桥在城北一里明洪武二十三年新桥在城北六里水寨桥在城北十六里大坝桥在城北十八里新站桥在城北八十里 本朝康熙九年同知胡向极捐俸重修




  云南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云南通志卷七
  学校附书院 义学书籍
  滇南建学肇自汉时张盛受业长卿尹许执经中土滇之文风由此渐启然地居天末百蛮杂处椎鲁寡文即向者志学之士家鲜藏书欲其博综今古穷源探本势有未能我
  
  圣相承敦尚正学尊崇
  先师追王五代俎豆馨香教泽洋溢西南学者益勃然奋兴思诵法圣贤讲肄经术而节制重臣广宣徳意复置四库书于华山书院俾得肆力讨求今
  皇上又加意胶庠优恤师儒増其品秩以隆表率且谕学者濯磨文体必衷理道自兹以往士将明体达用蔚为国华金碧苍洱之区不且彬彬然追踪邹鲁矣乎志学校书院义学书籍附焉
  后汉章帝元和中蜀郡王追为益州太守政化尤异有神马四匹出滇池河中甘露降白乌见始兴起学校
  唐元宗开元三年盛逻皮立孔子庙于国中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命云南诸路皆建学以祀先圣二十九年四月设云南诸学校以蜀士充教官先是至元六年中书省定学制颁行之命诸路府官子弟入学上路二人下路二人府一人州一人馀民间子弟上路三十人下路二十五人愿充生徒者与免一身杂役以译写通鉴节要颁行各路俾肄习之
  成宗大徳五年定生员散府二十人上中州十五人下州十人 元贞元年命有司割地给诸路蒙古学生员廪饩
  明洪武十八年令云南所属生员有成材者从便选贡永乐十年云南左参政吕明善请设武定寻甸广西三府学从之上曰学校风化所系人性之善蛮夷与中国无异特在上之人作兴之耳六月癸亥赐国子监琉球国云南四川官民生怀得等一百三十六人夏布蓝衫靴绦
  正统二年増云南儒学师生廪米 十年令提学官教官考选生员年四十以上不谙文理者廪膳十年以上送吏部六年以上送附近布政司増广十年以上送本布政司直隶送本府俱充吏六年以上并鄙猥残疾者悉黜为民云南贵州免考 十四年令拣选军戸送学习武举业
  景泰二年令云南贵州军民生兼考补廪膳照例科贡
  天顺六年命廷臣举有学行者提督学校以邵玉任云南学政
  成化十七年设广西府学
  隆庆二年设武定府学
  万历四年定广西四川云南等处凡改土为流州县及土官地方建学校者令提学严查果系土著之人方准考充附学不许各处士民冒籍滥入
  本朝顺治十八年准云南省土司应袭子弟令各该学教训俟父兄谢事之日回籍袭职其馀子弟并令地方官择文理稍通者送提学考取入学先是顺治四年直隶各省分大中小学大学取生员四十名中学三十名小学十二名又定直省各学廪生府学四十名州学三十名县学二十名卫学十名増广生额数同九年定每乡置社学择文义通晓行谊谨厚者充补社师免其差役量给廪饩优赡提学按临查考又题准刊立卧碑置明伦堂之左永为遵守至十五年定童生额数取进大府二十名大州县十五名小学四五名
  康熙六年设开化府学并教职 九年定各州县童生中学十二名小学七八名 二十二年定云南土司子弟并土人应试附于云南等府三年一次共考取二十五名 二十五年以社学冒滥令提学严行查革 五月颁
  御书万世师表匾额于学宫 三十一年设师宗云州新平定边元谋五州县教职增马龙州宁州呈贡县入学额照中学例取进十二名 三十四年颁
  御制
  先师孔子及颜曾思孟赞于学宫立石 四十一年颁御制训饬士子文于学宫立石 五十三年
  诏天下学宫升朱子木主于十哲之次 五十五年进
  宋名臣范仲淹于先儒之次
  雍正元年崇封
  至圣先师五代王爵各直省府州县建
  崇圣祠 二年六月增云南各州县岁科试取进文童额数昆明宐良南宁通海河西河阳太和浪穹保山楚雄十县安宁晋宁寻甸建水石屏新兴赵州邓川剑川腾越十州各五名呈贡蒙自云南三县陆凉霑益宁州阿迷宾川五州各三名和曲州四名黑白琅三井准其设学俱照小学例各取进八名分定远县训导驻黑井大姚县训导驻白井姚州训导驻琅井 増祀明儒罗钦顺 本朝儒臣陆陇其于东庑先儒之次 三年十一月
  诏天下地名姓名有同
  至圣先师讳者即改为邱字读作期音 十二月颁御书生民未有匾额于学宫 设威远同知取进童生额数二名未设教职附元江府学考课 五年设东川昭通府镇雄州永善县教职取进童生额数东川昭通各十名镇雄永善各八名 七年设普洱府学分元江府训导驻其地取进童生八名
  云南府
  庙学在五华山右元至元间总管张立道建兼置学舎平章沙木斯迪音拓之后废明洪武初西平侯沐英因旧址建庙学景泰间巡抚郑颙建成徳达材二坊天顺五年都督沐瓒以次兴修弘治十五年巡按何琛建讲堂聚奎楼増置号舎嘉靖十年建启圣祠敬一箴亭及视听言动心五箴碑万历元年巡抚邹应龙凿泮池十八年知府易以㢲重修殿庑四十年巡按邓渼提学黄琮以县学庙附于府四十三年巡抚周嘉谟提学张䦔迁建明伦堂崇祯元年知府王绍旦建文昌魁星二阁丁亥毁于兵迁建于长春观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总督范承勲以规制未协同巡抚王继文请仍改建今地合府县庙学为一始置祭器乐器悉依阙里规制三十四年巡抚石文晟建
  御制
  至圣先师及四配赞碑亭五十八年教授侯以璋建魁星楼易旧魁楼为桂香楼祀文昌雍正四年总督鄂尔泰増备祭器十二年总督尹继善巡抚张允随督学吴应枚布政使陈弘谋重修并易琉璃瓦添备祭器乐器
  昆明县
  庙学旧在府学西北弘治十六年巡抚林元甫巡按陈天祥建嘉靖十七年巡抚汪文盛以地卑湿迁于府学东南万历四十年合于府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总督蔡毓荣请以吴三柱伪宫殿改建庙学二十九年复附府庙
  富民县
  庙学在县卧云山麓旧无学附于罗次明万历四十八年知县韩位甫请专设学校天启二年巡按杨春茂题建移府学训导一员董之崇祯中设官建庙于郭外丁亥毁于兵 本朝顺治十八年知县李展翮于县治内西北建庙并启圣祠康熙二十一年诸生杨绳祖等呈请迁于察院之废署殿庑门坊一新四十七年知县谢天璘复详请改建今地雍正十二年知县杨体干重修増置祭器乐器
  宜良县
  庙学在县治正南雉山明弘治间始设学正徳四年知县余志刚建庙于城西教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之左万历八年知县沈昌印改建城东北天启四年知县杨述明迁今地本朝康熙六年知县赵映斗教谕马任大建启圣祠及乡贤名宦祠旋遭兵毁二十八年知县高士朗教谕王佐才增修大成殿两庑启圣祠魁星楼及左右斋房五十五年署县黄澍移左丈许重建大成殿雍正十一年知县朱干重修
  罗次县
  庙学在县东北隅明万历二十一年巡抚陈用宾始请设学遂于邑西北隅建庙年久倾圮 本朝康熙六年知县李滪训导陈起鲲迁于县东罗阳书院就旧宇修葺三十二年知县彭䡄移建今地三十八年知县梁衍祚増修置俎豆乐器四十八年知县谢曾祚重修并移魁星阁于左雍正八年知县任温増建桂香阁于右
  晋宁州
  庙学在州治南明洪武十六年建庙于州治北之阳城堡正统七年迁今地弘治十七年知州喻敬凿泮池丁亥毁于兵后署州钱象坤知州谢正及通庠重建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知州秦采改建大成殿启圣祠五十二年署州任中宜増修凿池树坊规模始备雍正十二年知州邹永馥重修
  呈贡县
  庙学在县治东北明弘治七年建嘉靖二十二年知县何温迁于学基之左明末兵火仅存大成殿 本朝康熙二年知县赵申禧仍迁旧基四十三年知县刘世熼重建规制悉备雍正九年教谕赵公亮重修安宁州
  庙学在州治北元大徳中建随因兵毁明永乐元年知州李智明重建宣徳中土知州董福海重修后复毁 本朝康熙八年知州张在泽学正张经世同绅士修建雍正五年州绅士建魁星阁十二年署州邹永馥重修
  禄丰县
  庙学在县郭外西山麓旧无学附于安宁州明隆庆元年邑人王昱始捐赀建学于县治之北万历闲毁于兵学道黄廷宝守道汪克用迁建今地复为土酋焚毁 本朝康熙十一年知县郭迪阶训导杨芳魁重建雍正二年知县魏宝国建崇圣祠五年教谕董昌建魁星楼凿泮池十一年知县陈齐庶重修昆阳州
  庙学在州治南明永乐元年建于月山左弘治十五年灾正徳二年知州林昕即慈照寺改为之万历元年知州潘槐改建宝山门外十三年知州纪汝中改建拱极门外李官村天启六年知州陶学修迁凤仪山左崇正七年巡按姜思睿建造新城署州事本府通判王允中移建州治后旋遭兵毁 本朝康熙元年知州童复晊仍治旧城遂建于今地五十一年署州刘自唐拓址重建五十五年署州王克刚建东庑五十六年知州何大宠建西庑雍正四年知州臧珊建大成门名宦乡贤祠五年署州李文炯修魁阁八年知州刘际平建崇圣祠
  易门县
  庙学在县治东明万历二十五年巡抚陈用宾题建旋以地势卑狭改迁城南三十三年仍移于旧址明末兵燹倾圮殆半 本朝平滇后知县李元禄训导吴绍玉重修康熙三十四年知县姜其垓拓地重建嵩明州
  庙学在州治北黄龙山元至正闲建于州治西明嘉靖中知州狄应期迁于黄龙山右万历中知州余化龙迁于宗镜寺前明末倾圯 本朝康熙九年学正李攀龙建黄龙山左四十年知州马绛远建启圣祠四十二年知州雷御龙改建魁星阁明伦堂五十七年知州汪煚建尊经阁雍正十一年知州张浩移建今地规制悉备
  曲靖府
  庙学在府城东门内水闸口明洪武十七年建永乐景泰间先后重修万历七年巡按刘维建进贤楼明末悉毁
  本朝顺治十七年教官杨克猷李维铉改建于旧卫基址康熙四十年知县胡麟徴移建水闸原址知府周元功胥琇总兵陆进忠率绅士重修四十六年知府张道源树左右坊建魁星阁五十年总兵马天宠知府李雯建文明坊凿泮池雍正五年总督鄂尔泰重修十三年知府王云铭同知孙光祖署县张浩倡建魁阁于东南隅
  南宁县
  庙学附府庙
  霑益州
  庙学在州治南州旧在今之宣威明嘉靖二十八年巡抚顾应祥巡按林应箕建于旧州治南天启七年移州治于交水建今地后遭兵毁 本朝康熙六年知州王作楫学正黄世椿修复五十一年知州吴节民率绅士重建雍正十一等年知州杜思贤金文宗先后重修
  陆凉州
  庙学在州治西旧卫址明嘉靖二十一年建于卫左岁久倾圯 本朝康熙八年署卫守备张名弼教授柳志沈迁今地五十五年知州杜珍移近南数十武以大成殿为崇圣祠雍正十二年知州吴柄重修置祭器乐器
  马龙州
  庙学在州治南明嘉靖二十一年建于州治西南岁久倾圯 本朝康熙六年知府李率祖重修雍正三年知州黄士杰改建今地以旧大成殿为文昌宫雍正十二年知州周铨建崇圣祠魁星阁罗平州
  庙学在州治东南隅明万历十五年府同知黄宇建州治北后毁于兵 本朝康熙七年知州王弘勲学正尹嗣陟即其址重建十一年知州张偀复修增置祭器三十一年知州孙士正始迁今地三十九年知州张含章建启圣祠及明伦堂
  寻甸州
  庙学在州治西北旧为府学明正徳九年知府戴鳌建嘉靖六年毁于兵十一年迁于府治南隆庆二年复迁于府治东北 本朝康熙八年改府为州四十年署州任中宜改迁于城西玉屏山麓五十二年地震倾圯雍正三年知州崔乃镛详请迁建于西北旧址置祭器乐器十三年知州陈齐庶重修平彝县
  庙学在县治左即旧平彝卫学明正徳九年建卫治右本朝康熙七年总督卞三元迁建卫治左二十七年裁卫归府改为书院三十四年设平彝县改为县学三十八年知县任中宜増建启圣祠明伦堂并门坊学舎
  宣威州
  庙学在州治南仓坡州旧有霑益州学久圯 本朝雍正五年设州八年巡抚沈廷正 题建临安府
  庙学在府治西元至元二十二年宣抚使张立道建泰定二年佥事杨祚增建至正十年平章王惟勤继修明洪武十六年设儒学庙因之二十年通判许莘重修规制始宏敞宣徳间知府赖瑛建尊经阁弘治九年副使李孟晊知府陈盛置乐器十二年副使王一言知府王资良凿泮池嘉靖十年副使戴书建启圣祠二十年副使蒋宗鲁建名宦乡贤祠万历三年知府昌应时建文星阁云路坊三十四年地震倾圯巡按周懋相会巡抚陈用宾分巡参议康梦相重修悉毁于兵
  本朝康熙十二年知府程应熊修建尊经阁明伦堂知州李滪修文星阁学正李大儒修景贤祠二十九年升川东道知府黄明同署府事丁炜知府朱翰春始铸祭器五十三年知州陈肇奎修泮池雍正四年知府栗尔璋建太和元气坊八年教授夏冕移建文星阁于棂星门内十年知府石去浮知州夏治源教授夏冕同郡绅萧大成捐置乐舞器
  建水州
  庙学附府庙明初原无州学万历四十三年知州赵士龙请于巡按吴应琦题设州学仍附府庙石屏州
  庙学在州治东元至正闲建毁于兵明洪武二十二年重建万历间知州萧廷对建尊经阁天启五年久雨大殿倾仆署州顾庆恩拓地重建 本朝康熙八年知州刘维世建棂星门四十年知州张毓瑞重建尊经阁四十五年知州刘承启重建启圣祠雍正元年阖州绅士重建大殿两庑名宦乡贤祠义路礼门坊
  阿迷州
  庙学在州治东北明洪武间建于城东门外嘉靖间署州同知邝民望迁于城北守备司署左后兵毁本朝顺治九年重建雍正三年知州元展成改迁今地五年知州毛振翧重修
  宁州
  庙学在州治东明洪武二十六年建万历间知州王茂锡重修明末兵燹倾颓 本朝康熙五年知州严敬建启圣祠十二年署州王存育建明伦堂五十年学正王清贤建棂星门五十六年学正任瑛修两庑及大成门雍正十一年代州事戴允成教官朱掌珠张上喆增修大成殿
  通海县
  庙学在县南城外秀山之麓明洪武二十五年知县任暹即废寺创建弘治十七年知县余人俊拓基重建殿庑门坊楼阁祠堂悉备岁久倾圮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县魏荩臣重修雍正十一年知县臧在莘署县丁沄同阖邑绅士蒋赞等拓基重建大成殿崇圣祠乾隆元年丁沄建尊经阁
  河西县
  庙学在县治南元泰定间建于县东北一里下村古城明洪武二十九年重建嘉靖十二年知县吴绍祖改迁今地三十一年兵备道蒋宗鲁重修岁久倾圮本朝康熙二十四年知县杨汝楫训导严以恭修葺雍正七年知县戴允成重修置祭器乐器
  嶍峨县
  庙学在县城北明洪武时建于东门内天启间知县蒋恒盈移建今地 本朝康熙三十四年诸生杨文绪等重修大成殿雍正十三年知县刘公鼎教官杨天堉吴懋才同绅士重建崇圣祠增修大成门名宦祠魁星阁
  蒙自县
  庙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二十七年嘉靖元年推官江鱼改修万历四十七年郡人尹廷俊建先儒祠天启元年建文星阁岁久倾颓 本朝康熙二十年知县孙居湜重修五十一年教谕侯以璋增修
  澂江府
  庙学在府治东玉笋书院旧址元大徳间总管固纳建于金莲山麓明正徳十二年知府童玺改迁旸浦山麓隆庆四年知府徐可久迁城于舞凤山麓学随建城东南隅万历三十一年巡按宋兴祖复迁金莲山麓明末兵燹经籍祭器雅乐无存
  本朝康熙三年知府章尔珮重修六年通判娄出类建明伦堂九年知府冯甦置经籍四十一年知府黄元治以府学远处东郊县学形势湫隘请改迁两学合建于今地四十五年知府刘骊建明伦堂照墙五十一年郡人李发甲建徳配天地道冠古今二坊买学前民地以达街衢雍正十二年知府来谦鸣署知县蒋雯建文明石坊雍正十三年知府来谦鸣东南城上建造魁阁
  河阳县
  庙学附府明万历以前庙学未建诸生归并府学天启六年御史朱泰贞疏准建学知府李若金知县赖子崇卜建于城之西北隅 本朝康熙三十六年知县秦采铸祭器四十一年知府黄元治详请附于府庙县庙改为苍颉祠
  江川县
  庙学在城南旧县明嘉靖四十五年巡按刘思问奏建万历间知县杜鸣阳马有庆刘悫相继增修崇正七年改迁县治学随改建于新城北隅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署县徐瀛翥仍迁建今地以城北学大成殿为万寿宫
  新兴州
  庙学在州治东南明隆庆元年建于城东南三里万历间知州杨显迁州治西隅嗣知州田一仁迁州治北隅后知州柳芳阳又迁州治东隅 本朝康熙四十八年知州任中宜迁建今地雍正十二年知州许廷佐重修
  路南州
  庙学在州治东关外明嘉靖三十五年署州周耿建万历二十五年知州锺应麟建明伦堂启圣祠及名宦乡贤祠三十五年知州刘四教建尊经阁天启元年知州马鸣阳迁启圣祠于尊经阁右凿泮池 本朝顺治十七年知州张皋谟训导周爰谋同绅士捐修康熙五十年知州金廷献学正李汝相重修
  武定府
  庙学在府治西门外狮山之麓明隆庆三年巡抚陈大宾奏建于府治东北天启四年署印同知简而可建魁星阁
  本朝康熙十五年三月大成殿灾署府王光祚重建二十五年知府王清贤建启圣祠及两庑兼置祭器乐器六十一年署府范溥改迁今地雍正九年知府朱源淳知州徐修仁增修十二年又移建明伦堂并增祭器乐器
  和曲州
  庙学附府庙
  元谋县
  庙学在县治东旧无学明天启三年知县齐以政建庙庑启圣祠崇祯三年知县范齐欧始详请建学置官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知县郑光启重建棂星门两庑泮池三十四年知县莫舜鼐建启圣名宦乡贤祠明伦堂五十四年知县王弘任拓地重修雍正八年知县刘振斯重建殿庑规模较前倍为宏敞禄劝州
  庙学在州治西明崇祯三年知州陈所养始建 本朝康熙五十一年知州石徳恒改旧殿为启圣祠新建大成殿两庑泮池明伦堂
  广西府
  庙学在府治东北锺秀山麓明成化间知府贺勋建万历间知府陈忠迁建东门外后知府萧以𥙿迁建于奇鹤山下兵燹就圯
  本朝康熙五年知府万𥙿祚迁建于锺秀山旧址规制具备置祭器乐器三十五年知府刘治中建明伦堂大魁阁改旧明伦堂为文昌祠雍正十一年知府周埰通判毕一谦重修并建 万寿亭于庙东
  师宗州
  庙学在州治南门外明万历间知州伍揆文创建于城东北未设学官崇祯三年设官 本朝顺治十六年裁附府学康熙十年移建今地三十三年复设教官雍正十年知州高锦重修
  弥勒州
  庙学在州治南门外明嘉靖间知州王业建庙于西城外天启三年始建学设官知州沈仰迁建南门外即今地崇祯间毁知州魏起龙重修 本朝康熙四年知州王希圣迁建北门外二十七年知州朱点复迁建南门旧址雍正十一年知州张景澍倡建魁星桂香二阁棂星门石坊置祭器乐器
  广南府
  庙学在府城内旧无学
  本朝康熙四十八年建雍正十一年知府吕大成重修元江府
  庙学在府治东北明洪武二十六年嘉靖四十年迁于府治北夷中向学者鲜诸生多以临安府属人充之教官亦侨寓临城天启三年始建元江学署于建水州学左以为师生讲习之所
  本朝顺治十六年改土设流学署迁于府城内岁久多毁康熙九年知府潘士秀建大成门二十九年知府单世教授施发甲凿泮池五十年知府章履成修建大殿及两庑五十二年教授张凤鸣陈冏伯建志道据徳依仁游艺四斋及居仁由义二坊雍正六年知府迟维玺教授杨薰增筑月台置祭器乐器演习乐舞九年知府祝宏教授杨薰改建棂星门石牌坊増建月台石栏杆
  新平县
  庙学在县城东北隅明万历二十一年知县李先芬建不果设学 本朝康熙三十一年设学置官知县祖泽灏重建雍正八九等年知县曾应兆殷良栋先后重修
  开化府
  庙学在府东城外
  本朝康熙六年设学知府刘䜣创建大殿二十七年知府张仲信增建两庑明伦堂三十二年知府沈宁建启圣祠名宦乡贤祠三十三年知府李锡凿泮池五十二年训导李春盛重修大成殿六十一年知府吴文炎建棂星坊及两庑雍正十二年知府宫尔劝知县曹国弼重修建魁星阁及泮池牌坊置牌位祭器文山县
  庙学附府
  镇沅府
  庙学在府城旧无学
  本朝雍正十年巡抚张允随
  题准建庙设学
  恩乐县
  庙学在县城 本朝雍正十年巡抚张允随 题建
  东川府
  庙学在府治南门外旧无学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尚隶四川始建庙设学雍正四年改隶云南五年知府黄士杰教授赵淳改建崇圣祠并建文昌阁魁星阁名宦乡贤祠十一年知府崔乃镛迁建学署
  会泽县
  庙学附府
  昭通府
  庙学在府城南门内旧无学
  本朝雍正六年总督鄂尔泰
  题请设学建庙九年知府徐徳裕监督兴工十三年捐建名宦乡贤祠置祭器乐器
  恩安县
  庙学附府
  镇雄州
  庙学在州南门内明嘉靖中设教授万历元年土官陇安请建大成殿两庑㦸门 本朝雍正六年改为州设学正庙制増修
  永善县
  庙学在县城内 本朝雍正六年总督鄂尔泰 题建
  普洱府
  庙学在府治南旧无学
  本朝雍正九年巡抚张允随 题建
  大理府
  庙学在府治南元至元二十二年参政郝天挺建明正统间知府贾铨重修景泰间知府于璠增修大殿凿泮池祭器咸具成化十五年知府蒋云汉制雅乐正徳四年知府吴晟重修功未毕知府周宪同知胡瀚成之殿庑棂㦸焕然一新十年地震殿庑倾圯知府梁珠修葺更辟地建尊经阁知府汪标改建阶戺门垣更铸圣像嘉靖三十九年同知高镛买地拓泮池徙坊表建名宦乡贤祠万历二十四年知府陈大期冯文盛于庙东建魁星阁明末兵燹残毁
  本朝康熙七年知府万邦和二十三年知府王兴禹相继修葺然多未备二十九年提督诺穆图参议道毕忠吉知府李作楫同知傅天祥王文相通判黄元治知县张泰交等倡议更新总督范承勋捐助之正殿两庑大成门回廊启圣名宦乡贤诸祠金声玉振二坊及魁星楼文昌宫置备祭器乐器工歌羽籥无不备具
  太和县
  庙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二十七年建正徳二年巡按陈天祥知府吴晟以规制浅陋易民居拓之建后堂号舎嘉靖元年副使姜起龙建尊经阁隆庆六年佥事陈应春知府史诩凿泮池 本朝康熙三十一年提督诺穆图参议道毕忠吉重修并制祭器乐器雍正八年至十二年知县罗忻骆大鹏唐世梁先后重修
  赵州
  庙学在州西凤山之麓明洪武十八年建于治南正徳十年知州王宗器増修 本朝康熙九年署州李日生请改迁今地三十一年提督诺穆图知州陈光稷州同易枚学正李北有大加修葺并建文昌宫魁星阁五十三年署州张伦至改建崇圣祠雍正八年知州史增重建明伦堂十三年知州程近仁重修云南县
  庙学在县治内洱海卫左明洪武十八年建于县之南郭成化五年御史郭瑞按察使曾景迁入城内今地命指挥吴鉴董其役万历间知县刘廷龄重修本朝康熙十一年知县徐芳昇及绅士重建魁星阁三十九年知县王书重修四十九年知县金世道改建魁星阁于明伦堂之前雍正十三年知县李家俊重修
  邓川州
  庙学在州南门内州凡数迁学亦因之元代建于中所会真寺后明洪武十七年迁于玉泉乡成化三十二年巡按郭绅迁于象山之麓崇祯二年知州徐保泰迁于顶圣山距城五里荒僻倾圯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知州何琛学正周道治训导段𫄧迁于今地知州张建徳李毓元施震先后重修并建东西两坊浪穹县
  庙学在县治西山之麓明洪武十八年知县金文举建于分司署址弘治六年参政毛科病其卑隘迁今地岁久倾圯 本朝康熙元年知县罗时昇重修二十四年知县吴一鹭建云路坊雍正十三年知县吴士信重修
  宾川州
  庙学在州治西明弘治七年建嘉靖二十年知州吴仲善重修 本朝康熙十二年学正缪琰重建启圣祠三十九年知州耿弘祚五十一年知州翟国桓先后重修
  云龙州
  庙学在州治西北徳龙山之左明万历四十二年巡抚周嘉谟题请设学天启四年知州周宪章始建庙于三七旧治崇祯间知州钱以敬迁州治于雒马井本朝康熙二十四年知州张潋卜迁今地规制未备四十二年知州顾芳宗重建雍正十年知州徐本仙重修并同前知州钱恒捐置祭器乐器
  楚雄府
  庙学在府治东明洪武十九年成化六年巡按郭瑞参政顾学迁于城东隅弘治十六年知府朱继祖建号舎同知曾显建讲亭嘉靖六年知府祝弘舒仍迁于府治东旧址十六年知府李邦表建聚魁楼万历十八年兵巡道杨寅秋拓地增修明末毁于兵燹
  本朝康熙六年知府史光鉴修葺十九年地震崩圯二十二年知府牛奂重建四十八年知府梁文煊重修殿庑门坊一新五十四年知府张嘉颕重修文昌祠魁星阁
  楚雄县
  庙学旧在府学左明弘治十七年知县范璋建泰昌元年知县曾应龙复迁西门外凤山之麓明末沙贼焚毁 本朝定鼎附于府庙
  镇南州
  庙学在州治南明永乐七年嘉靖四十四年知州区元晋改迁城东万历二十八年知州周国翔仍迁治南旧址明末毁于兵 本朝康熙二年知州彭程汉重建十九年地震倾圯二十二年知州岑鹤重修新建名宦乡贤祠二十六年署州谢震制祭器四十二年知州陈元建两庑雍正十二年知州王志曾重建崇圣祠
  南安州
  庙学在州治东明洪武二十七年建万历间知州尹理凿泮池知州李翘建尊经阁后毁于兵 本朝康熙二年分巡佥事张道祥率绅士重修十九年地震倾圯二十一年知州唐之柏建启圣祠二十二年知州周爰访建名宦乡贤祠二十七年署州周蔚造祭器四十七年知州张伦至建文明坊五十一年复同教官王孙澹杜浣建魁星阁雍正十一年知州孙必荣学正黄茂颕重修増置祭器
  定远县
  庙学在县治东南明嘉靖二十六年知县沈和建署县刘名弼知县谢表越民表相继告成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知县曹振邦重修建尊经阁名宦乡贤祠四十一年知县张彦绅凿泮池雍正十一年知县唐世梁重修
  广通县
  庙学在县治东明嘉靖二十五年知县吴习建署县事吏目刘名弼知县李第相继告成万历中署县事顺州知州吴思温凿泮池推官邓林复置石坊后流寇焚毁 本朝康熙元年知县杨象乾草创三年知县张京魁增修五十四年知县刘淑教谕樊于升训导黄廷隽同邑绅士重建大成殿两庑雍正十一年知县杨登重修
  黑井提举司
  庙学在司治东南明天启间署事同知吴思温详照各省盐司事例建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提举沈懋价重修
  琅井提举司
  庙学在司治左明天启间署事同知吴思温详建于司治东 本朝康熙四年提举简高改建今地四十九年提举沈鼐修建启圣祠
  姚安府
  庙学在府治南明永乐元年建嘉靖中知府王鼎吴嘉祥杨日赞相继建堂斋门舎凿泮池二十八年知府赵澍建启圣祠万历十七年知府周希尹建尊经阁四十七年分守道李忠臣移文庙于明伦堂前移明伦堂于尊经阁前祭器经籍皆备后毁于兵
  本朝康熙五年知府林本元教授王肃重修二十二年署州王治国葺庙庑立坊表二十九年知府丁炜增修五十年知府王廷琦知州管棆重修
  姚州
  庙学附府庙
  大姚县
  庙学在城内东北隅明嘉靖二十五年知县王佩建于治后崇祯间知县陶学改迁于城西 本朝康熙五十年知县陆应㡬同绅士移建今地
  白盐井提举司
  庙学在司治北原设社学灶籍诸生俱寄入府州学明崇祯间提举杨灿辉详请建学设官 本朝顺治十六年裁学归府殿庑渐倾后提举赵大生严一诏相继修葺四十二年署司卫淇建魁星阁六十年提举孔阙 建名宦乡贤祠雍正十三年提举刘邦瑞绅士罗阙 重建崇圣祠大成门魁星阁尊经阁疏泮池增学署
  永昌府
  庙学在城内西北隅元时建于都元帅府西明洪武十五年建学因之十六年兵燹二十三年省府遂废学二十七年命翰林秀才余子禧为武职军民子弟师以镇南门所署为馆舎永乐十七年子禧倡建文庙于中正坊之西正统九年刑部侍郎杨宁征麓川驻此始于城内西北隅建金齿司学成化四年巡按御史朱暟建馔堂号舎大门十七年兵备副使王槐建兴贤育秀二坊正徳八年训导黄临建坊表十五年兵备副使汪标凿泮池建石桥嘉靖三年改金齿司学为永昌府学万历十三年知府陈严之建石坊于泮池南二十三年通判李绍芳推官童述先建敬一亭置祭器乐器后毁于兵
  本朝康熙六年知府王家相重修后总兵周化凤知府罗纶重修雍正十二年知府严宗喆捐修增祭器乐器
  保山县
  庙学在府学南明嘉靖十一年巡抚顾应祥奏设十二年巡抚胡训知府郑冔建后知县马冕凿泮池本朝康熙九年知县吴士鲸重修雍正十年教谕太崇望建名宦祠十三年知县张福昶重修建忠义祠增祭乐器
  腾越州
  庙学在州治南成化十六年巡按樊营参将沐诚建腾越司立庙学嘉靖二年复州治即改为州学 本朝康熙三十三年生员胡铨倡议改建于腾越卫署四十四年知州唐翰弼学正段铨璋移建今地并修魁星阁
  永平县
  庙学在城内旧守御署西明洪武二十六年命临川叶学则为社学师始建文庙嘉靖三年知府严时泰疏请建学十一年巡按熊荣兵备潘润即灵通寺址改建万历二十五年知县蔡俊重修提学赵继垣増修四十年迁西山土主庙之下四十八年复迁于旧址仅有大殿两庑 本朝康熙八年知县杨继震重迁西山下建明伦堂三十一年知县薛采仍迁城内旧址三十六年知县姚孔鍹重建殿庑门堂雍正八年知县胡正笏重修
  鹤庆府
  庙学在府治西南旧元化寺元时建于城东南二里明洪武十五年毁于兵十七年教授马庄甫草创未备二十九年土同知高仲迁于府治南正统十二年知府林遒节拓而营之正徳二年知府刘珏建尊经阁十年地震倾圯十一年副使朱衮卜建今地知府吴堂次第修理隆庆二年知府周集改学门凿泮池崇正四年庙灾巡抚蔡侃督学邵名世知府陈开泰丽江土官木増重建
  本朝康熙三年署府汪宗周修葺二十八年知府卢崇义设乐舞器修庙庑四十三年知府艾汝霖通判佟镇教授熊兆镒迁建启圣祠明伦堂雍正十三年知府姚应鹤绅士黄天祐等重修殿庑文昌阁
  剑川州
  庙学在州治南明洪武二十三年州判赵弘良建弘治十四年地震倾圮十六年署事晋宁州同胡尚安重建正徳十年地震又圯嘉靖间通判彭兰知州胡朝顺李必昻方起念越名牧相继拓基重建正殿门庑改旧大成殿为启圣祠 本朝康熙二十七年地震尽圯知州张国卿学正董天工重修四十三年署州丽江通判孔兴询设礼器
  顺宁府
  庙学在城南凤山左麓明万历三十四年巡抚陈用宾檄知府余懋学建于府署之西
  本朝康熙八年知府许弘勲迁建今地二十二年知府刘芳声重修雍正十二年绅士陈玉瓒等重修云州
  庙学在州治南玉池明万历三十四年巡抚陈用宾檄建于旧城东南隅明末毁于兵 本朝康熙三年知州刁飞龙改建城北十一年署州舒畅建明伦堂雍正元年知州吴元鏊教官殷士元刘晟基重修雍正十年知州邵琦移建今地
  永北府
  庙学在城内东北澜沧卫旧署明洪武十七年设北胜州学万历十八年知州刘九思迁于城西二十八年知州罗好仁学正王朝臣凿泮池建坊后数年知州孙台迁于城之东南明末兵毁
  本朝康熙二年改于城内开化寺二十二年知州申奇猷迁于西门内旧镇抚司署三十七年裁永宁并北胜州为府改北胜州学为永北府学四十一年改建于今地四十八年知府朱光宗建大成门凿泮池六十一年署知府陈士昻建义路礼门二坊雍正八年知府石去浮易旧更新规制悉备
  丽江府
  庙学在府治北旧无学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通判孔兴询详建于府治之东雍正三年知府杨馝教授万咸燕改迁今地五年知府元展成建明伦堂八年知府靳治岐重修
  蒙化府
  庙学在府治东南明洪武中建旧为州学景泰间改为府天顺间教授吴宪土知府左琳等市地增建成化十六年通判姜永锡建堂甃地土舎左𫐐义官张聪建尊经阁铸祭器万历间通判薛希周凿泮池后于四十七年庙灾同知许尚重建岁久倾圯
  本朝顺治十六年教授李启华重修启圣祠康熙二十二年同知金标重修殿庑建名宦乡贤祠土知府左世瑞建成贤养士坊三十一年同知杨天眷改建启圣祠明伦堂雍正十一年同知朱粲英建魁星楼
  景东府
  庙学在府南锦屏山下旧为卫学明正统七年建于城外南仓井之西万历十五年通判尹学孔迁今地巡抚陈用宾奏改为府学明末猓寇焚毁
  本朝顺治十七年同知薛荩及绅士买徐指挥宅为庙学康熙二十一年署同知楚雄通判汪遴卿改建于城西玉屏山麓二十七年同知汤传楷建明伦堂三十九年署同知徐曰忠仍迁于今地殿庑堂斋俱备雍正十一年同知徐树闳教授张问政重修置祭器乐器












  书院
  云南府
  五华书院在府治西北明嘉靖间巡抚王启建久废文昌书院在府西门外明隆庆间巡按刘翾建久废昆明书院在府南门外慧光寺左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总督蔡毓荣巡抚王继文建四十二年  御书育才二字颁赐置匾恭悬新建五华书院在府城内五华山麓 本朝雍正九年总督鄂尔泰建购置经史子集万馀卷选士课读雉山书院在宜良县城内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知县龙灿建碧城书院在罗次县旧学址本朝康熙四十六年知县谢曾祚建今暂作训导署梅谷书院在晋宁州明隆庆间郡人王守约建久废云峯书院在安宁州北门外明嘉靖间知州王琼建久废泊阳书院在州西南旧三泊县城内文明书院在禄丰县治北明隆庆间合学公建久废桂香书院在县城内云龙书院在县学署左 本朝康熙三十年摄县事曲靖同知蔡维寅建海春书院在昆阳州月山左麓明隆庆间建久废信天书院在州署左 本朝顺治十七年知州童复晊建今废文昌书院在易门旧县 本朝康熙十六年邑人赵文猷倡建聚奎书院在县城南生员王昌业等公建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知县王希圣雍正四年知县丁人龙先后増修鹿元书院在嵩明州杨林驿东北明正徳间参政刘鹤年建原名碧澜万历间副使黄琮迁于驿北易名瑶华 本朝康熙七年提学道寿以仁迁于废所城西南易名崇文四十九年布政使李华之迁于鹿元
  山易今名龙泉书院在州邵甸里苏海村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知州雷御龙建
  曲靖府
  靖阳书院在府城西北明郡人布政朱家民建久废兴古书院在府治东报恩寺右明天启间郡人吏部主事李希揆建崇祯间兵备道王敬锡增建南城书院在府治南正法寺内 本朝康熙三年南宁知县程封建西平书院在霑益州南门外本朝康熙四年知州王作楫建养正书院在寻甸州旧城西北明正徳间知府戴鳌建久废萃华书院在州东旧城外明嘉靖间知府王尚用建久废寻阳书院在州学内 本朝康熙三十三年知州黄肇新建今废平彝书院在平彝县治右即旧学宫今废
  临安府
  景贤书院在府学左明嘉靖六年副使戴书建久废崇正书院在府西城外明嘉靖间副使王忠建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知府董弘毅重修焕文书院在府城东小石桥 本朝康熙五十五年建水州知州陈肇奎建龙泉书院在石屏州北门外明万历间知州徐应斗建久废见湖书院在蒙自县明隆庆间邑人盐运使尹廷俊建久废
  澂江府
  点苍书院在府治西明嘉靖间知府严华建久废澄心书院在府治左明隆庆间知府徐可久建久废玉笋书院在府城内今改建学宫凤山书院在府治东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通判张友宓建今废河阳书院在府治西北 本朝康熙五十七年知府柳正芳修敬一书院在新兴州北普舎城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署州事太和县丞徐瀛翥建玉溪书院在州城内旧学址 本朝康熙五十年知州任中宜建敬一书院在路南州城内明万历间州同李洁建久废
  武定府
  文峯书院在府治南明万历间知府刘懋武建久废武阳书院在府城内关帝庙右
  广西府
  鹤山书院在府西门外斗阁右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提学道蒋泂建
  元江府
  北池书院在府治后久圮 本朝雍正三年知府迟维玺新建于城北义学旁
  东川府
  西林书院在城东门外 本朝雍正十年知府崔乃镛建
  昭通府
  昭通书院在府治东南二十里八仙海畔 本朝雍正九年知府徐徳𥙿总兵徐成贞同建
  大理府
  桂林书院在府治北四十里喜洲明嘉靖间郡人佥事张拱文建久废龙关书院在府治南三十里下关明嘉靖间同知汪应昴建久废中和书院在府城内今废苍麓书院在府西南城外明弘治间巡按谢朝宣建崇祯间参议王景修久废中溪书院在府治西北文昌宫后 本朝康熙三十一年提督诺穆图建原名桂香雍正元年太和知县龙为霖修易今名四年提督郝玉麟复增建崇敬书院在府学西明嘉靖间同知汪应昴建原名源泉久圯本朝康熙三十三年知府李斯佺重建易今名迤西道书院在府城内巡道署西 本
  雍正三年分巡道贾扩基建玉泉书院在赵州治东北明嘉靖间兵备道姜龙建久废凤仪书院在州署左明万历间署州事通判殷才建久废览凤书院在州城内即文昌楼本朝雍正四年知州汪邦彦建龙翔书院在州东南弥渡青华书院在云南县
  城外明正徳间兵备道林魁建久废五云书院在县治北明嘉靖间兵备道沈桥建久废九峯书院在县治南明万历间兵备道马鸣鸾建久废象山书院在邓川州治西今废玉泉书院在州治北今废新州书院在州城内明崇祯间知州敖浤贞建久废桂香书院在州治西大市坪今废登龙书院在州治北中所今废宏文书院在州北门内联云书院在州兆邑村宁川书院在浪穹县治西明弘治间知县雷杲建万历间知县陈橙改建于学宫左久废龙华书院在县治北明景泰间知县蔡宾杰建久废桂亭书院在县学西南明万历间郡人副使赵以康建久圮 本朝康熙二十七年知县赵珙重建凤翔书院在县上舎塝 本朝雍正四年知县张坦建新建书院在县学明伦堂后 本朝雍正四年知县张坦建秀峯书院在宾川州学前明嘉靖间知州朱官建久废笔山书院在州城西门内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知州甘国辅建原名肓英雍正四年知州周钺易今名云龙书院在云龙州城内 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州徐本仙建修翎书院在州城内 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州徐本仙建
  楚雄府
  龙泉书院在府治南明嘉靖间佥事彭谨建久废南峯书院在府治南明嘉靖间巡按黄建久废 龙冈书院在府西门外明嘉靖间知府祝弘舒建久废凤山书院在府城西旧学址 本朝康熙四十六年知府卢询建鸡和书院在镇南州行署内本朝康熙四十一年知州陈元建景贤书院在南安州西门外今废汲泉书院在州南白沙平冈上今废山天书院在州城内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知州张伦至建定远书院在定远县署左明嘉靖间知县越民表建久圮 本朝康熙三十五年知县袁乃湔重修龙江书院在黑井今废
  姚安府
  南中书院在府城东关明万历间兵备道李材建久废三台书院在府学右明万历间知府李载贽建久废栋川书院在府西门外明正徳间知府黄澍建久圮 本朝康熙三十三年知府姚谐改建于府署东南名仍旧绿萝书院在白井旧井街本朝康熙二年提举赵大生建今废张公书院在井学明伦堂左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建今暂作训导署
  永昌府
  正学书院在府学左明嘉靖间知府杨朗建久废见罗书院在府城内明万历间知府陈严之副总兵邓子龙建久废九隆书院在府城内保山县学明伦堂前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知府罗纶建春秋书院在腾越州今废凤山书院在州城内今废秀峯书院在州学前明弘治间兵备道赵烱建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知州杨端宪增修博南书院在永平县学西今废
  鹤庆府
  复性书院在府治东南明隆庆间知府周赞建久废金华书院在剑川州西门外明隆庆间知州胥铉建久废
  顺宁府
  龙泉书院在府南城外龙泉寺久废育贤书院在府署东北 本朝顺治十七年知府米𤧚建康熙二十八年知府徐欐修养正书院在府北右甸里 本朝康熙二十七年通判张稷谟建瞻云书院在云州城内文昌宫
  丽江府
  玉河书院在府治西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通判樊经建雪山书院在府治西 本朝雍正三年知府杨馝建
  蒙化府
  明志书院在府治西北城外明弘治间署通判曲靖同知胡光建原名崇正嘉靖间通判胡绍周增建易今名今渐圮废育徳书院在府南门内 本朝康熙八年同知张善化建
  景东府
  开南书院在府治北旧学宫址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同知茹仪凤建今改作督学考场义学
  云南府
  府义学一在城南门外即昆明书院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总督蔡毓荣巡抚王继文同设一在新城铺崇善巷一在官渡里妙湛寺内俱康熙三十二年知府张毓碧设以上俱雍正十二年知府储之盘复设
  昆明县义学一在云津铺毕锅巷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邑人候选州同胡蔚文捐设一在真庆观康熙五十六年道纪潘自然捐设一在石鼻里鱼街子一在旧门里一在大小卜里普自村一在止善一里南坝一在止善六里罗丈村一在止善六里波罗村一在板桥里俱雍正十三年知府储之盘知县杨大绅同设一在大河浪里一在刘家营一在沙浪里俱乾隆元年知府储之盘知县杨大绅设富民县义学一在城内东街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知县张𬬭设一在中乡城器登康熙六年知县高一品倡同士民雷应龙等设一在黄土坡康熙四十六年知县谢天璘倡同士民罗文举等设一在仓前一在者北俱康熙五十一年知县彭兆逵设一在奎七村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彭璋倡同居民张愈堪等设
  宜良县义学一在城东门内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知县李煜倡同士民王志忠等设一在城内西北隅即雉山书院康熙三十二年知县龙灿设一在东门外雍正十年知县朱干设一在金家营一在段官村一在西山营一在贾龙一在长安村一在黄保村俱士民旧设雍正十一年知县朱干先后复设一在张堡村一在羊街子一在西华寺一在石佛寺一在回辉村一在丰乐村一在汤池俱雍正十三年知县朱干设
  罗次县义学一在城内一在县署东一在羊溪冲一在上中甸一在小营村一在炼象关俱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县任温设一在沙龙乾隆元年绅士朱淳捐设
  晋宁州义学一在城内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知州秦采设一在大宝兴一在大营俱雍正十三年知州邹永馥设一在金沙寺一在河泊俱雍正十三年州贡生张上喆等捐设
  呈贡县义学一在城北门内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县鲁国华设一在归化旧学内一在安江村一在七甸俱雍正十一年知县殷良栋曾应兆先后设一在灵源村一在大渔村一在可乐村一在斗南村俱雍正十三年知县曽应兆设
  安宁州义学一在城学宫旁一在城察院堂俱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知州王畹设一在州署前雍正十一年居民李林妻杨氏捐设一在槐杉庙康熙三十年知州张学圣倡同士民王彦等设一在中所雍正二年举人叶润等捐设一在麒麟寺雍正三年知州吕国祚倡同居民保学孟等设一在鸣矣河雍正九年知州杨若椿倡同居民杨琛等设一在三泊雍正十年知州杨若椿倡同绅士李仙梅等设一在遥岑楼乾隆元年署州侯如树移设
  禄丰县义学一在城内即桂香书院一在二乡一在三乡俱 本朝康熙五十二年知县刘自唐设一在科甲村雍正八年署县曹国弼设一在法泥川雍正十年知县陈齐庶设
  昆阳州义学一在城内文昌宫一在储英舎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二十七年知州唐之柏倡同士民先后设一在兴旺村一在老高村一在灰厂旧寨二村一在栗庙一在内甸夕阳村一在古城甸心村俱雍正八年至十一年知州刘际平先后设一在里仁村雍正十二年知州刘际平州同赵世纶倡同绅士马恪等设一在中庄一在六街子一在桃树村俱雍正十三年知州刘际平州同赵世纶倡同士民设
  易门县义学一在城内桂香阁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县路光岱设一在马头山雍正十二年知县梅予搏设一在积食河一在木冲郎一在老吾乡俱雍正十三年署县姚恪设
  嵩明州义学一在城内崇正厢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知州吕景参设一在苏海村康熙四十二年知州雷御龙倡同士民设一在兴隆村一在木丛龙一在杨林堡一在马旗屯俱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三年知州吴宝林倡同士民先后设一在甸头村一在前所一在得食村一在效古里小街子俱康熙五十五年至五十九年知州汪煚倡同士民先后设一在王四坝一在西边营俱康熙六十一年知州范清溥倡同士民设一在狗街子一在猴街子俱雍正十年至十二年知州张浩倡同士民先后设
  曲靖府
  府义学一在城内旧通判署一在越州俱 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府佟世䕃同知孙光祖同设一在南乡南城太子阁雍正十三年署府张景澍设
  南宁县义学一在三岔堡 本朝康熙三十四年总督王继文同知府李天机知县吕琨设一在石喇村康熙五十四年朗目山僧一休捐设一在秦家寺康熙五十八年知县王橒设霑益州义学一在城内 本朝康熙四十八年知州吴节民设一在望海寺康熙三十一年居民王光廷捐设一在坐棚生员张国宾捐设一在木冲一在羊肠一在卡郎一在歹扯一在西堡俱雍正十二三年署州金文宗先后设
  陆凉州义学一在城内一在南关厢一在旧州一在大王庄一在天生关一在芳华堡俱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州吴柄设一在河东堡一在归化耿家村一在炒銕王观音寺一在刀章堡俱雍正十三年署州陈齐庶设
  马龙州义学一在城南门外 本朝雍正三年知州黄士杰设一在红果寨一在笼城村一在王家庄一在响水铺俱雍正十二年知州周铨署州王绍文先后设一在大庄乾隆元年署州毕一谦设
  罗平州义学一在城内 本朝雍正三年署州毛振翧设一在大竜甸一在板桥俱雍正十一年署州黄霈设一在八达一在斗普俱乾隆元年署州骆大鹏设
  寻甸州义学一在城西门内 本朝康熙二十九等年知州马徳直黄肇新先后设雍正十二年知州陈齐庶复设为寻阳书院一在寻阳书院前层雍正十三年知州陈齐庶设一在王冈屯康熙三十三年知州黄肇新设一在洗卡哩康熙四十九年知州王书倡同生员陈直言等设一在沧溪雍正二年知州崔乃镛设一在余家屯一在塘子屯一在虎街子一在乃鲁村俱雍正十三年知州陈齐庶设一在猴街子雍正十三年知州陈齐庶倡同士民杜联捷等设
  平彝县义学一在城民安里 本朝雍正十三年署县李本漋设一在亦佐雍正七年知县汪无限设一在补禄冈村一在黄泥河俱雍正十二年知县高为阜署县李本漋先后设
  宣威州义学一在城内一在可渡一在倘塘一在板桥一在瓮歹一在海特一在平川一在河东营俱 本朝雍正六年知州张汉详请 题设
  临安府
  府义学在城外即崇正书院明嘉靖间兵备道王忠设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知府董弘毅复设建水州义学一在城内即焕文书院 本朝康熙五十五年知州陈肇奎设一在曲江蛇街雍正七年知州祝宏设一在普雄一在西庄一在乍甸俱雍正十三年知州夏治源设
  石屏州义学一在城明伦堂 本朝康熙四十八年知州胡承禧设一在龙朋里康熙六十一年知州刘洪度设一在宝秀雍正六年知州龙为霖设一在旷野雍正九年知州陈如平设一在五郎沟一在龙港坝心俱雍正十三年知府石去浮署州杨于泽同设
  阿迷州义学一在城内文昌宫 本朝康熙五十二年知州王文明设一在布沼一在大庄寨一在打鱼寨俱雍正二年知州元展成设一在大尧寨一在马家哨一在大架衣俱雍正十三年知府石去浮知州陈权同设
  宁州义学一在城西门内文昌宫一在虚于乡一在路居乡一在㜑兮乡一在义富乡一在化熙村 本朝雍正十三年知州王㪍署州苪时行先后设
  通海县义学一在城内文昌宫一在城内民仓庙一在大新村一在海屯一在九街子一在曲屯一在路南村一在西园一在汉人屯俱 本朝雍正十三年署县丁沄设
  河西县义学一在城学宫旁 本朝康熙三十六年知县蔡酬设一在北阙村一在军屯一在旧沙一在哨冲一在螺蛳甸俱雍正十二年知县戴允成设
  嶍峨县义学一在城北门内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县吴懋英设一在兴衣乡一在怕念乡一在甸中乡一在俄说俱雍正十三年署县刘公鼎设
  蒙自县义学一在城西关内一在倘甸一在大屯一在新安所俱 本朝雍正九年至十二年知县秦仁先后设一在鸡街雍正十三年知县秦仁倡同士民刘嵃等设一在个旧厂一在龙树厂俱雍正十三年知县秦仁厂官孟籓同设
  澂江府
  府义学一在城内庆善寺 本朝雍正五年知府柳正芳黄焕彰先后设一在府署后雍正十二年知府来谦鸣设
  河阳县义学一在阳宗 本朝康熙四十八年知县翟枚吉设一在矣旧村一在化勒村俱雍正十二年知府来谦鸣署县蒋雯同设
  江川县义学一在城南门内 本朝康熙五十四年署县王璠设一在双龙乡一在九寨乡一在普妙乡俱雍正十三年知府来谦鸣知县罗弥素同设
  新兴州义学一在城内即玉溪书院 本朝康熙五十年知州任中宜设一在北古城一在研和城一在普舎城即敬一书院一在东寨白衣庵一在西寨落水洞一在东山一在黒龙潭一在龙马槽一在密罗俱雍正十二三等年知州许廷佐苪时行先后设
  路南州义学一在城外关圣庙一在北山屯一在板桥一在普莪村一在密沙竜俱 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府来谦鸣知州于讷同设一在宜政村一在合和村一在水塘铺一在者衣俱雍正十三年知府来谦鸣署州朱干同设一在木竜一在禄丰村俱乾隆元年知府来谦鸣知州寇垲设
  武定府
  府义学一在城东门内大街一在东门外右街忠惠合祠俱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知府王清贤设
  和曲州义学一在城东门外北街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知州赵世锡设一在汤郎大麦地雍正元年知州祝宏设一在永保寨雍正七年知州高锦设一在高桥乡中所村一在插甸乡汉人村一在鸡街乡茶庵俱雍正十二年知府朱源淳知州徐修仁同设一在金沙江雍正十三年知州徐修仁署巡检许琰同设一在暮连雍正十三年知州徐修仁倡同士民那徳洪等设
  元谋县义学一在城内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知县马之鹏设一在苴宁村康熙四十六年知县王弘任设一在广福村一在热水塘俱雍正十三年知县金言设
  禄劝州义学一在州城明伦堂 本朝康熙三十七年知州孟以恂设一在城南门内雍正十二年知州王士泰设一在撒甸一在杉松一在鲁虚一在大缉麻一在撒马邑一在六块一在跨兴俱雍正五年知州贾秉臣设一在哈希一在甸尾俱雍正十二年知州王士泰设
  广西府
  府义学一在城内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知州高起龙设一在东华寺一在龙泉寺俱雍正十三年知府周埰设一在官寨雍正十三年知府周埰通判毕一谦同设一在革勒寨一在白马一在歹马一在蚌郎俱雍正十三年通判毕一谦设
  师宗州义学一在城内 本朝康熙四十年知州孟以恂设一在阿保寨一在槟榔洞一在马场一在洒马桥俱雍正十三年知州骆大鹏设
  弥勒州义学一在城学宫内一在城西太平寺俱本朝康熙二十七年知州朱点设一在竹园村康熙二十八年知州朱点倡同州贡生王佐才等设一在十八寨康熙三十五年知州魏纯智倡同绅士设一在朋普雍正十二年知州张景澍设
  邱北义学一在城内一在旧城一在路堵一在普者黒一在日者乡一在马者竜一在八达哨一在树皮俱 本朝雍正十一年州同王纬设
  广南府
  府义学一在城内 本朝康熙四十四年知府茹仪凤设一在弥勒湾雍正三年知府潘允敏设一在普厅一在皈朝一在剥隘俱雍正十二年知府吕大成署府陈克复先后设一在暮雨竜一在里波一在八播一在阿科俱雍正十三年署府陈克复设
  元江府
  府义学一在城北门内 本朝雍正三年知府迟维埏设一在城内魁星阁雍正十二年知府胡承璘设一在他郎雍正十年知府祝宏设一在因远一在徳化里卜左村雍正十三年知府胡承璘通判张子玉设一在儒林里老乌山乾隆元年知府胡承璘设
  新平县义学一在城内 本朝雍正八年知县曾应兆设一在东门外一在罗吕乡一在新化乡一在斗门乡俱雍正十三年知县殷良栋设
  开化府
  府义学一在城西门内新街 本朝康熙三十三年知府李锡设后废雍正十二年知府宫尔劝重设一在马白口雍正十二年同知周承濓设
  文山县义学一在府城西门内 本朝雍正八年知县徐本仙设一在开化里南桥寨一在乐农里一在安南里老寨一在王弄里黄龙山寨一在江那里一在东安里牛羊寨一在永平里八寨一在逢春里枯木本街一在新现寨俱雍正十二年知府宫尔劝知县曹国弼同设
  镇沅府
  府义学一在城外一在新抚一在按版井一在恩耕井一在恩耕里一在新村一在蛮糯村一在慢连一在边猛一在嵩恩里俱本朝雍正十三年署府章元佐设
  恩乐县义学一在梓潼阁 本朝雍正五年知县宫阙劝署县梅予搏先后设一在蛮赖村一在蛮邦村一在蛮奴村一在者法寨一在托写村俱雍正十二年知县汤涵设
  威远
  义学一在同知署前一在萧祠一在抱母井有两馆一在猛班一在猛戛一在蛮海一在圈卡一在茂蔑一在蛮洒村一在石板村俱本朝雍正十二三年同知章元佐设
  东川府
  府义学一在城东门内一在东郭即西林书院 本朝雍正五年至十年知府黄士杰崔乃镛先后设
  会泽县义学一在城府署右一在壁谷坝俱 本朝雍正十年知县祖承祐设一在者海雍正十年典史朱总烜设一在待补雍正十一年巡检郭建奇设一在尹五一在施家俱雍正十三年知府崔乃镛知县祖承祐同设
  昭通府
  府义学一在城南门内一在天底炉一在八仙营一在龙硐山 本朝雍正十二三年知府徐徳𥙿设
  恩安县义学一在县署前一在凤凰山俱 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县樊好仁设镇雄州义学一在州署前 本朝雍正七年知州徐徳裕设一在城内雍正九年知州李至设一在奎乡城雍正九年州同徐柄设一在威信雍正九年州判许夑设一在却助雍正十三年州同徐柄设
  永善县义学一在城内一在副官村一在大井坝一在米贴村俱 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府徐徳裕知县姜际昌同设
  大关义学一在城内一在黄水寨一在永安乡俱本朝雍正十三年同知张坦设一在盐井渡乾隆元年巡检王景周设
  鲁甸义学一在城东街一在通判署前一在拖姑寨一在罗章阁一在特鲁寨俱 本朝雍正十一年通判姜之松设
  普洱府
  府义学一在城内关圣庙一在城内文昌宫一在明伦堂一在猛先一在磨黑一在圆通里那行俱 本朝雍正十三年知府漆扶助设
  攸乐义学一在九龙江一在倚邦一在猛遮俱 本朝雍正十二年十三年同知漆扶助设思茅义学一在城内一在新庙一在漫兰俱 本朝雍正十三年经历䕶通判张明设
  大理府
  府义学一在城内即中溪书院明嘉靖间郡人知府李元阳捐设 本朝雍正十年迤西道雷之瑜复设一在巡道署东雍正十年迤西道雷之瑜设
  太和县义学一在城府学西 本朝康熙三十一年知县张泰交设一在喜洲一在下关俱雍正二年知县龙为霖设一在沙村雍正六年知县罗忻设以上俱雍正十二年知县唐世梁复设赵州义学一在城内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知州陈士昻设一在弥渡雍正十二年通判屈学洙知州程近仁同设一在白崖一在弥只一在弥底一在下关俱雍正十三年知州程近仁设云南县义学一在城龙翔馆 本朝康熙二十七年知县刘国玺设一在城鹏飞馆雍正三年知县张汉设一在城大乘寺雍正十二年署县李家俊设一在徐甸里康熙二十五年知县黎日昇倡同士民杨士鼎等设一在大波罗里雍正四年知县张汉设一在和甸川一在铁锁营俱雍正十三年署县李家俊设
  邓川州义学一在城内即宏文书院一在兆邑村即联云书院俱 本朝雍正六年知州李毓元设一在青索雍正七年署州罗弥素设一在中所一在罗川俱雍正十一年至十三年知州施震先后设
  浪穹县义学一在城内 本朝雍正八年知县吴士信设一在宁东一在宁北俱康熙三十一年知县王度昭倡同邑贡生何霐等设一在凤翔乡即凤翔书院雍正四年知县张坦设宾川州义学一在城内邹公祠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知州王鼎设一在宾居旧巡检署雍正十一年署州樊好仁知州史麟先后设一在牛井雍正十三年知州史麟署州杜思贤先后设一在赤石崖一在力角一在排栅营一在海东一在康郎俱雍正十三年署州杜思贤设
  云龙州义学一在州署前即云龙书院一在书院左侧俱 本朝雍正八年知州陈希芳徐本仙先后设一在石门井一在大井一在诺邓井一在旧州一在漕涧俱雍正十一年知州徐本仙设一在顺荡井一在师井俱雍正十二年知州徐本仙盐大使沈彩同设
  楚雄府
  府义学一在城西即凤山书院一在县署前一在永盛厂俱 本朝康熙四十六年知府卢询设楚雄县义学一在阿糯村一在法暑河一在炒豆村一在摆喇村一在吕合村一在曲甸一在口夸俱 本朝雍正十三年乾隆元年知府丁栋成知县方廷英黄士鉴先后设
  镇南州义学一在城内 本朝康熙五十七年知州张伦至设一在沙桥雍正十二年知州王志曾设一在北土城一在雨落村一在阿底沟俱雍正十三年署州孙必荣知州钱汧同设南安州义学一在城内即山天书院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知州张伦至设一在马龙厂雍正三年管厂本府知府李玉𬭎设一在法裱一在妥甸俱雍正十三年知州孙必荣设
  定远县义学一在城内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知县张彦绅设一在腊湾村一在清水河村一在杂基村俱雍正十三年署县马徳至设一在大江坡乾隆元年知县沈堂设
  广通县义学一在县署东 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县杨登设一在牛街干海资一在福泉村一在大甸尾一在罗川大庄一在舍资一在蛇黒苴一在石涧一在大河口一在观音街一在钱家冲一在柳冲一在龙树箐俱乾隆元年署县杜最设
  𥔲嘉义学一在城一在麻得田一在丙坡一在蔑架一在阙塔俱 本朝乾隆元年州判罗仰锜设
  黑盐井义学一在龙泉坊一在土主庙俱 本朝雍正三年提举陈应科设一在改板井一在只旧井一在草溪井俱雍正十二年大使张元灿设一在复隆井雍正十三年提举安鼎和大使孙复同设
  琅盐井义学在社仓旁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提举沈鼐设
  姚安府
  府义学在文昌宫内 本朝康熙三十年知府丁炜设
  姚州义学一在府学右即书院一在三元宫一在马油坪一在铁锁一在玉龙寺一在法乐寺一在旧城俱雍正十二三年知府臧珊署府丁栋成知州王允洪胡骧先后设一在普淜雍正十三年州判胡珚设
  大姚县义学一在城内 本朝雍正二年知县冯光裕设一在佑圣观一在输城里一在教政里一在张保村一在摩诃庵一在路普旧一在涤新里俱雍正七年知县朱千王开铨先后设一在赤草淜一在永定乡俱雍正十三年署县黄士鉴设一在匋甸屯一在大坝湾一在泗溪屯一在梅厂屯俱乾隆元年知府田震知县马愉设
  白盐井义学在文昌宫内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署提举白兑设一在南关一在尾井俱乾隆元年提举刘邦瑞大使滑士麟倡同贡生罗铨设
  永昌府
  府义学在城内旧府署右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知府张承赐设雍正十二年知府严宗喆复设保山县义学一在沙木和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知县冉琪设一在施甸一在牛旺一在蒲缥俱雍正十一年知府严宗喆知县邹永馥署县张福昶先后设一在姚关雍正十二年署县张福昶设腾越州义学一在城南门内 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州孔毓瑱设一在界尾雍正三年知州孔毓瑱设一在和顺乡一在矣比一在矣罗村俱雍正十二三年知州孔毓瑱署州侯如树先后设永平县义学一在城内即旧博南书院 本朝康熙四十四年知县顾鹏设一在漾濞雍正二年知县魏宝国设一在花桥雍正六年知县胡正笏设一在岩前雍正十三年知县胡正笏设
  鹤庆府
  府义学一在城南门外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知府孟以恂设一在观音山牛街一在甸南金登街俱雍正十二年知府姚应鹤设一在北甸大板桥雍正十三年知府姚应鹤设
  剑川州义学一在城南门内 本朝康熙五十八年知州王世贵设一在城内忠义祠一在沙溪俱雍正十一年署州高为阜设一在甸尾街一在兰州俱雍正十三年署州王国祚设一在弥沙井雍正十三年盐大使闻韶设
  维西义学一在永安村 本朝雍正九年通判陈权设一在其宗村一在康普叶枝村俱雍正十二年通判孙光禄设一在阿墩子一在奔子栏俱雍正十三年署通判郭治设
  中甸义学一在城大中甸 本朝雍正十年州判辜文元设一在小中甸一在格杂一在泥西俱雍正十三年州判辜文元设
  顺宁府
  府义学一在城内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知府郎廷极徐欐先后设一在右甸康熙二十二年通判张稷谟设一在城内魁阁后即凤山书院一在牛街里一在达丙里一在鲁阿司一在锡腊里俱雍正十三年知府朱粲英设
  云州义学一在城内一在旧城乡塘子口一在猛郎乡俱 本朝康熙六十年知州郎廷梿设一在顺化里田心村一在威信里大猛麻俱雍正十三年知府朱粲英知州沈弘新同设
  永北府
  义学一在城内一在中州一在清水驿一在永宁土府一在蒗蕖土司俱 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府钱恒署府江峤孙先后设
  丽江府
  义学一在府署西即雪山书院 本朝雍正三年知府杨馝教授万咸燕同设一在白沙里雍正十一年知府靳治岐设一在兰州雍正十三年署府姚应鹤设一在丽江井雍正十三年盐大使王侹设
  蒙化府
  义学一在城北明崇祯间署同知朱统𬭼设一在城内即育徳书院 本朝康熙八年同知张善化设一在大仓康熙四十五年同知许登龙设一在䑕街雍正元年同知罗得彦设一在漾濞一在公郎一在北桥一在南涧俱雍正十三年署同知杜思贤设一在西窑雍正十三年署同知杜思贤倡同士民罗星耀等设
  景东府
  义学一在城学署内旧在开南书院 本朝康熙四十年同知茹仪凤设雍正十二年同知徐树闳移设一在城外龙泉寺康熙四十年同知茹仪凤设一在仰里圈雍正十一年同知徐树闳倡同圈民设一在乌木圈雍正十二年同知徐树闳倡同监生周纯文等设一在兴隆寺旁一在戛里圈一在者牙圈一在者吉里一在都喇里一在猛统里一在保甸里一在福都圈一在猛整圈俱雍正十三年同知徐树闳设一在猛猓圈雍正十三年同知徐树闳倡同圈头土目陶维光等设一在安定关雍正十三年同知徐树闳倡同土巡检杨可昌设一在大井一在磨外井俱雍正十三年同知徐树闳经历成师灏设书籍
  云南府学藏书 本朝康熙三十年总督范承勲巡抚王继文同布政使于三贤按察使许弘
  勲置

  圣谕十六条解一部
  钦颁易经解义一部书经解义一部四书解义一部周易注疏一函尚书注疏一函毛诗注疏一函礼记注疏一函周礼注疏一函仪礼注疏一函春秋正义注疏一函春秋左传注疏一函春秋公羊传注疏一函春秋榖梁传注疏一函论语注疏一函孟子注疏一函易经大全一部书经大全一部诗经大全一部礼记大全一部春秋大全一部孝经衍义一部大学衍义一部四书大全一部四书蒙引一部四书说约一部史记一函汉书二函后汉书二函三国志一函晋书四函南史二函北史三函宋书二函南齐书一函梁书一函陈书一函魏书二函周书一函北齐书一函隋书二函唐书四函五代史一函宋史十函辽史一函金史二函元史五函资治通鉴十六函朱子纲目十二函文公家礼一部性理大全一部武经七书一部文献通考三十六函名臣奏议十二函大家古文一部开疆疏十二函云南通志一部
  新建五华书院藏书
  御赐古今图书集成计六彚编三十二典六千一百九部共一万卷五百二十函五千一十八本
  目录四十卷共一函二十本
  历象彚编计四典
  乾象典二十一部一百卷共六函四十八本岁功典四十三部一百十六卷共六函五十八本历法典六部一百四十卷共八函七十本庶徴典五十部一百八十八卷共十函九十四本
  方舆彚编计四典
  坤舆典二十一部一百四十卷共八函七十本职方典二百二十三部一千五百四十四卷共八十函七百七十二本山川典四百一部三百二十卷共十六函一百六十本边裔典五百四十二部一百四十卷共八函七十本
  明伦彚编计八典
  皇极典三十一部三百卷共十六函一百五十本宫闱典十五部一百四十卷共八函七十本宫常典六十五部八百卷共四十函四百本家范典三十一部一百十六卷共六函五十八本交谊典三十七部一百二十卷共六函六十本氏族典二千六百九十四部六百四十卷共三十二函三百二十本人事典九十七部一百十二卷共六函五十六本闺媛典十七部三百七十六卷共二十函一百八十八本
  博物彚编计四典
  艺术典四十三部八百二十四卷共四十函四百一十二本神异典七十部三百二十卷共十六函一百六十本禽虫典三百十七部一百九十二卷共十函九十六本草木典七百部三百二十卷共十六函一百六十本
  理学彚编计四典
  经籍典六十六部五百卷共二十四函二百五十本学行典九十六部三百卷共十六函一百五十本文学典四十九部二百六十卷共十四函一百三十本字学典二十四部一百六十卷共八函八十本
  经济彚编计八典
  选举典二十九部一百三十六卷共八函六十八本铨衡典十二部一百二十卷共六函六十本食货典八十三部三百六十卷共十八函一百八十本礼仪典七十部三百四十八卷共十八函一百七十四本乐律典四十六部一百三十六卷共八函六十八本戎政典三十部三百卷共十六函一百五十本祥刑典二十六部一百八十卷共十函九十本考工典一百五十四部二百五十二卷共十四函一百二十六本
  又万卷书目 本朝雍正九年总督鄂尔泰置
  经部
  十三经注疏共三百三十三卷十五函一百二十四本汲古阁板
  周易九卷尚书二十卷毛诗二十卷礼记六十三卷仪礼十七卷周礼四十二卷春秋左传六十卷春秋公羊传二十八卷春秋穀梁传二十卷尔雅十一卷孝经九卷论语二十卷孟子十四卷
  经解共一千七百六十九卷六十函五百本徐氏通志堂板
  易解四十四种三百七十四卷书解十九种二百二十四卷诗解十三种一百三十七卷礼解十七种三百六十三卷春秋解三十三种四百三十四卷孝经解四种四卷论语解二种二十卷孟子解三种二十三卷四书解八种一百三十二卷经释文一种三十卷七经传一种三卷六经论一种一卷六经正误一种六卷经说一种七卷十一经问对一种五卷五经蠡测一种六卷
  又周易二十卷尚书十卷毛诗十五卷礼记三十卷春秋三十七卷周易日讲解义十八卷一函十本周易大全二十四卷一函八本周易儿说八卷一函四本书经大全五十九卷二函十四本春秋大全三十七卷二函二十本春秋疏略五十卷一函十本孝经衍义一百卷二函三十本四书朱子全义六十卷二函十二本四书朱子或问三十六卷一函十本四书明儒精义三十八卷二函二十本陆陇其四书大全四十卷二函三十二本四书松阳讲义十二卷一函四本四书大成三十八卷二函十六本四书钞十六卷二函十六本
  史部上正史
  二十一史共二千五百八十一卷五十函五百本史记一百三十卷汉书一百二十卷后汉书一百三十卷三国志六十五卷晋书一百三十卷宋书一百卷齐书五十九卷梁书五十六卷陈书三十六卷北魏书一百三十卷北齐书五十卷周书五十卷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隋书八十五卷唐书二百二十五卷五代史七十四卷宋史四百九十六卷辽史一百二十卷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元史二百十卷
  又史记一百三十卷四函三十二本
  史部中编年
  御批通鉴纲目会纂六十九卷八函六十四本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十二函一百五十本东都事略一百三十卷一函六本明纪事本末八十卷二函十六本
  史部下志书
  阙里志二十四卷一函十本贵州通志三十七卷二函十八本云南旧通志三十卷五函二十八本广舆记二十四卷一函八本
  子部上儒家
  朱子全书六十六卷四函三十二本朱子遗书一百卷二函二十本性理综要二十二卷一函十二本雒闽源流录十九卷一函六本日知录三十二卷一函十本读礼通考一百二十卷四函二十四本
  子部中杂家
  诸子奇赏共五十一卷三函二十六本
  老子 鬻子 邓析子 关尹子 子华子姜子 管子 孙子 亢仓子 晏子 司马子 吴子 列子 尹文子 鬼谷子 文子墨子 庄子 慎子 尉缭子鹖冠子 商
  子 公孙龙子 吕子 屈子 荀子 韩子黄石子 陆子新语 韩子诗外传 淮南
  子 孔丛子 贾子新书 董子繁露 桓子盐铁论 刘子新序 刘子说苑 杨子法言京子易传 杨子太元经 班子白虎通
  徐子中论 王子潜夫论 马子忠经 王子论衡 蔡子独断 应子风俗通 刘子人物志 刘子杂篇 小荀子 刘子文心雕龙抱朴子 文中子 元真子 天隐子 鹿门子 无能子 齐邱子
  汉魏丛书共二百五十卷四函六十本
  京房易传 三坟 周易略例 韩诗外传诗说 春秋繁露 独断 方言 大戴礼白虎通徳论 忠经 薛氏元经传 汲冢周书 西京杂记 新语 新序 穆天子传素书 孔丛子 说苑 新书 潜夫论 中论 颜氏家训 法言 申鉴 中说商子人物志 风俗通 神异经 述异记 星
  经 新论 洞冥记 拾遗记 古今刀剑录论衡
  野客丛谈一十卷一函三本八编二百七十卷八函八十本管窥辑要八十卷二函二十本
  子部下类书
  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十二函一百四十本绎史一百六十卷四函四十本山堂肆考二百四十九卷五函六十本三才图会一百二十卷十二函一百二十本
  集部上总集
  昭明文选四十八卷四函四十八本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十六卷四函十八本同时尚论录十六卷一函十本国朝三家文钞三十二卷一函十本今文大篇二十卷一函四本今文短篇十五卷一函四本
  集部中别集
  陆放翁渭南集五十二卷一函六本王弇山别集一百卷一函十本徐文长集三十卷一函五本汤子遗书八卷一函四本陈玊璂学文堂集一百七十五卷四函五十六本
  集部下诗集
  诗学正宗十六卷一函八本全唐诗九百八卷十二函一百二十本唐诗类苑三十四卷二函二十本唐诗所四十七卷二函十二本明诗综一百卷四函二十四本今诗箧衍集十二卷一函六
  
  以上四部共九千九百四十
  古文黎献集五卷时文黎献集二部
  二部以上二种不在
  旧存书 卷数之内本朝康熙五十七年
  御制康熙字典 朱子遗书 五经讲义巡抚 四书大全文章正宗 周易折中 史记 昭明文选 东莱博议
  书板
  御纂经书
  周易折中 书经传说彚纂 诗经传说彚纂 春秋传说彚纂 孝经衍义 朱子全书 性理精义甘国璧置 五部以上七种奉颁
  御选古文渊鉴重刻板存云南府学布政使刘
  斯文精萃䕃枢重刻板存云南府学总
  万世玉衡录 臣鉴录督尹继善选刻板存云南府学总督蒋明文粹集学政于广选刻板存云南府学
  四礼 四礼翼 孝经注解 小学纂注 近思录集解以上五种布政使陈弘谋重刻
  智永真草千字文三本 禇河南圣教序四本苏灵芝悯忠寺碑三本 欧阳率更九成宫帖一本 欧阳率更皇甫君碑二本 颜鲁公多宝塔碑铭三本 柳诚悬冯公神道碑二本 柳诚悬元秘塔碑三本 李北海云麾将军碑三本 怀恽隆阐大师碑三本 裴休圭峯禅师碑三本以上共墨帖三十本布政使陈弘谋置存五华书院





  云南通志卷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云南通志卷八
  风俗
  风土之刚柔不一期协于中俗尚之丰约不常取范于礼中以导和礼以兴让此秉道齐民所为潜移默运于无迹也滇省地居南徼夷猓杂居气禀不同趋尚亦异我
  朝自削平僭乱以来政教洋溢徳化涵濡
  列圣相承治登上理由是太和翔洽井里熙攘
  皇上善继善述缵绪之初叠颁
  训谕首重孝弟力田睦姻任恤凡所以厚生正徳化民成俗之方靡不周详曲尽由此习劳思善而俗益趋淳和平礼让之风行比隆于䆳古矣志风俗
  云南通省
  自滇以北皆椎结耕田有邑聚西自桐师以东北至楪榆编发随畜移徙无常处前汉书有盐池田渔之饶
  金银畜产之富人俗豪汰居官者皆富及累世后汉书男女勇捷不鞍而骑四时大抵与中国不差犁田以一牛三夫前挽中压后驱然专于农无贵贱皆耕唐书汉夷杂处田地肥硗相半民气和柔天时无剧寒甚暑图经
  元日祀天地祖先桃符门丞往来贺岁
  立春日春盘赏春以饼酒相馈
  元夕赏灯张乐星桥火树有古风焉次夕携游爆竹插香于道相传可以祛疾
  二月三日会城游龙泉观还憩石嘴庄为临江之饮歌咏为乐各郡于其胜地效修禊事
  清明插柳墓祭
  三月三日谒真武庙于西山罗汉寺或东之鸣凤山金殿或先期赴易隆中和山行两日程或负香之襄阳谒武当山往返数月
  十三日大理开市于演武场集商贾聚四方之货交易至十七日移城内二十日散市
  廿八日谒东岳庙
  四月八日为浴佛会
  立夏日插皂荚枝红花于户以厌祟围灰墙脚以避蛇端阳悬艾虎系续命缕饮菖蒲酒以角黍相馈六月朔日至六日各郡礼南斗祈年
  星回节俗谓之火把会在廿四五两日斫松为燎高丈馀入夜争先燃之村落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占岁之丰歉街市儿童捣松脂末互相烧洒为𭟼比户刴生饮酒汉夷同之相传汉时有夷妇阿南夫为人所杀誓不从贼以是日赴火死国人哀之因为此会一云南诏皮罗阁欲并五诏将诱会于松明楼焚杀之邓晱诏妻慈善测其谋劝夫勿赴夫不从以铁钏约夫臂既而果被焚慈善认钏得夫尸归葬皮罗阁闻其贤欲娶之慈善闭城死节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一云孔明以是日擒孟获侵夜入城父老设燎以迎后遂相沿成俗未知孰是
  七夕妇女穿鍼乞巧以瓜果祀织女星
  中元祭先于家庙或焚纸衣楮镪夜放河灯
  中秋瓜饼祭月
  九月朔日至九日礼北斗祈年
  重阳登高饮茱萸酒以面簇诸菓为花糕亲识相酬馈
  十月祀先墓祭
  长至相贺各以糍饵相馈
  腊八日作五味粥
  廿四日祀灶
  除夕饮分岁酒先少后老煨炉守岁四更迎灶婚嫁仍遵行六礼先求女庚帖随通媒妁继请亲长之尊贵者向女家致主人意既诺则二姓互相酬拜具启下定仪将娶则请期纳币而后亲迎焉其仪物丰俭各称其力
  䘮礼旧俗尚奢凡吊客皆宴待且有酬赠致缺费而停䘮不举者今易以槟榔清茶甚便至崇信释道建斋诵经其风固大概相同也若火葬则夷民行之今亦有卜地以葬者
  祭祀丰俭随力竭诚以享惟愚民间有惑于淫祀者宴会旧尚俭约服饰亦崇朴素今会城大邑客民杂处渐以华美相竞其馀犹知爱惜土物无替初服焉
  覆屋各省专用版瓦滇中兼用𤭁瓦相传滇中多风明初特敕许用
  日中为市率名曰街以十二支所属分为各处街期如子日名䑕街丑日名牛街之类街期各处错杂以便贸迁昔多用贝俗名曰𧵅子一枚曰庄四庄曰手四手曰苗五苗曰索按许氏说文曰古者货贝而宝龟至周而有泉至秦乃废贝行泉汉书曰王莽时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二百十六牝贝三寸六分以上一朋直五十公贝二寸四分以上一朋直三十小贝寸二分以上一朋直十不盈寸二分不得为朋每枚直钱三是为货贝繇是观之汉时钱贝并行秦亦不能尽废之也货殖传贝五种大贝牝贝公贝小贝不成贝不成贝者不用惟大贝直钱多馀三种皆今所用也然则汉末天下尚用之今所用乃小贝之尤细者晋郭璞赞云先民有作龟贝为货贵以文采贾以小大简易则资犯而不过盖用钱则有检选用贝则枚数而已故曰简易则资也秦灭六国惟楚庄𫏋王滇秦虽使常頞略五尺道然未尝属秦故货贝之在南中独不变明嘉靖乙未滇人掘玉案山得大黄布刀制如罄折衡重三钱考之泉志盖王莽时铸也然则汉世之泉固尝行于滇矣天启甲子又有锄地得钱者其色尽绿其郭不甚厚其方孔较他钱为巨左右书五铢二字考五铢钱起于汉元狩间刘禹锡先主庙诗有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之句是后晋铸之梁又铸之皆曰五铢然背所识字磨灭不知何时又滇中凡葬礼皆以古钱入圹中斯钱也果前代通用而今出之土抑亦昔人所殉葬物也明天启以后银贵𧵅贱遂滞不行转发夷方
  本朝钱法流通久不复用姑备志以存旧俗云
  通省夷俗不一具载种人
  云南府
  民遵礼教畏法度士大夫多材能尚节义彬彬文献与中州埒旧志兵民错居闾阎栉比野安耕凿户习诗书民无告讦之风士有干谒之耻
  曲靖府
  黾勉耕织兼事商贾习尚俭朴崇信释教旧志士重廉耻与物和平民少游惰其性易使郡志
  临安府
  士秀而文崇尚气节民专稼穑尽力田畴衣冠礼度同于中州旧志敬老崇文人多畏法婚礼近古戸习诗书科第人才盛于诸郡郡志
  澂江府
  士习诗书科目不替民务耕织力本勤生旧志重穑事不习工商务潜修耻为标榜俗劲以朴性质而淳
  武定府
  俗尚刚悍号称难治建学之后旧习渐迁旧志民朴而俭士质而悫郡志地鲜肥饶咸勤耕凿文采未足愿厚有馀
  广西府
  士知向学民务力田风化既行习俗渐改旧志鲜为商贩不慕浮华尚存乔野之风殊有恬熙之乐
  广南府
  苗猓杂居性缓力弱病不服药专祷鬼神喜食诸虫刻木为契图说人尽刀耕不治末业山多硗确岁少丰收沙侬蠢朴无能习俗宽柔易使
  元江府
  蛮种繁处淳悍不同縁箐而居尚巫信鬼设流之后风化渐开图说稍知礼义颇务耕桑𭸰夷柔懦而无能蛮猓凶顽而难治
  开化府
  刻木为信不习文字不喜构讼崇巫祀鬼迁徙无常设流之后学校既开习俗渐改汉人稍寄居焉郡志土田多美稼穑易丰野有质朴之风户鲜嚣凌之习
  镇沅府
  郡多僰夷信鬼尚巫妇人不施粉泽产子多浴于江旧志力弱性缓风气近于宽柔火种刀耕人情习于劳苦
  东川府
  俗尚战争居多板屋明一统志其气剽悍其性猜疑猓蛮易与为非苗民犹知奉法服食婚䘮尚多夷习
  昭通府
  改土归流夷多汉少风气刚劲习俗凶顽出入佩刀以随相见去帽为礼居多木棚击齿乃娶男子十五六岁击去左右两齿乃娶
  普洱府
  人多顽蠢地寡蓄藏衣食仰给茶山服饰率从朴素崇信巫鬼未革夷风
  大理府
  高山大川钟灵毓秀代有人物唐樊绰志居人能农不能贾习俗信儒亦信释天性质直人多好义明时甲科为两迤之首旧志家无糜费市无惰民族多白人咸敬神明而重犯法焉郡志
  楚雄府
  土壤肥饶士人务学盐井之利赡于列郡故其人裕而畏法樊绰志地当孔道不慕纷华旧志民习勤劳安于俭约妇人不尚妆饰虽贫耻为妾媵婚䘮无越礼之讥文风有日盛之势
  姚安府
  尽力畎亩家有常给气习既迁人文渐盛旧志士大夫乐谈名理民间施予相尚郡志土瘠民贫服食俭朴
  永昌府
  雍闿之畔吕凯等执忠绝域十有馀年守义不与交通永昌风俗敦直乃尔三国汉志男事耕耘女工纺织腾越虽远隔两江衣冠人物与郡城并称旧志婚䘮交际相尚以文服食宴会亦皆有节民淳讼简安土重迁
  鹤庆府
  气谊相尚有燕赵风操觚摛辞亦以奇胜滇志士习雅饬民风纯朴俗尚俭约号称易治图说塾序相望纺绩时闻农则畎亩维勤士亦虀盐自励
  顺宁府
  男耕女织鲜习文字九种杂居改流之后渐化汉俗旧志士多浑朴人敦古道细民守分畏法崇尚节俭婚娶称家为礼野无游民恒产不失郡志里有盖藏乡无剽劫士习虽陋民风自淳
  永北府
  气习朴野勤于耕织明一统志地界极边夷有数种人多勇悍俗尚争竞
  丽江府
  衣同汉制俗不颒泽板屋不陶焚骨不葬带刀为饰服食俭约节令饮馈与列郡同旧志地近蒙番好佛信鬼性同北鄙佩弩悬刀设流以后礼教渐兴
  蒙化府
  士人婚冠皆用家礼民间相尚朴质饮食衣服视列郡为俭旧志士安诵读俗远浇漓号称易治
  景东府
  民多僰夷性本驯朴田地旧皆种秫今则悉为禾稻人亦渐习经书土俗民风日改月化旧志士简民恬风和俗厚男女悉知辛勤士类咸敦礼教



  云南通志卷八



  钦定四库全书
  云南通志卷九
  户口
  为国之要在乎得民富教之加因乎既庶故周礼司民掌万民之版献之天府王拜而受之重邦本也滇处边徼蒙段以前虽有十睑六节度之设民数迄无可考元明始按籍稽之而军屯汉夷登耗不常我
  国家重熙累洽薄海内外咸登衽席编户殷繁
  圣祖仁皇帝诏自康熙五十二年滋生户口永不加赋
  旷典为从来未有
  世宗宪皇帝御极以来殊方向化滇南诸郡登版籍者较前增三分之一岂非深仁厚泽醇气蒸濡之所致欤今
  圣人继体教养益隆凡属边陲莫不食徳饮和歌咏盛世自兹生聚教训俾朴者安于畎亩秀者泽以诗书长保此庶则良司牧之责也志戸口
  元以前无考
  明洪武二十六年云南布政司人户五万九千五百七十六户人口二十五万九千二百七十口
  弘治四年人户一万五千九百五十戸人口一十二万五千九百五十五口 十五年人戸一十二万六千八百七十四戸人口一百四十一万九十四口
  嘉靖二十一年人戸一十二万三千五百三十七户人口一百四十三万一千一十七口
  万历六年人戸一十三万五千五百六十戸人口一百四十七万六千六百九十二口
  本朝顺治十八年人丁一十一万七千五百八十二丁康熙二十四年人丁一十五万八千五百五十七丁屯丁二万九百八十三丁 五十年编审清出共民赋人丁一十四万五千二百四十丁屯赋军舎土丁三万八千二百七十七丁 五十二年奉
  诏海宇承平日久户口繁滋嗣后编审人丁但据康熙五十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经户部议覆后遇编审将新増人丁实数造
  盛世滋生戸口册奏
  闻
  雍正二年巡抚杨名时奏准民丁银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军丁银查出无主影射田地粮条拨抵丽江改土归流增夷丁二千三百四十四丁
  三年总督高其倬巡抚杨名时题准永免嵩明太和邓川浪穹鹤庆腾越等府州县应徴土军丁九百五丁银两 七年橄榄坝平招抚安插夷民一万二千三百馀户 八年藤条江外三猛边界猛弄寨长白氏以所属寨民一百九十戸永附版图九年威远同知清出三圈蛮令等村丁银
  云南布政司
  雍正九年分编审通省共实在定额民赋人丁一十四万七千五百八十四丁各编不一额徴银二万九千五百二十五两八钱三分屯赋军舎土丁三万八千二百七十七丁各编不一额徴银一万二千二百九十八两一钱九分四釐七毫四丝八忽七微四纎五尘六𣺌五漠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共实在民赋滋生人丁四万一千三百三十六丁 屯赋滋生军舎土丁一万七百六十四丁
  云南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一万七千九百六十一丁各编不一额徴银五千三百四两八钱四分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民丁一万六千七百一十丁额徴银四千九百七十六两五钱五分康熙二十五年编审清出人丁二百四十七丁应徴银四十三两三钱八分又额外增出沐庄人丁六百六十八丁应徴银二百七两九钱七分自康熙三十年起至五十年止五次编审清出人丁共三百三十六丁应徴银七十六两九钱四分以上原额新增共人丁一万七千九百六十一丁共应徴银五千三百四两八钱四分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土丁除顶补老故外共八千八百三十三丁各编不一内除查出影射田地粮条拨抵丁银外现徴军丁银二千四百六十三两九钱三分九釐四毫一丝七忽九微九纎二尘六𣺌
  康熙七年裁安宁易门宜良三所归并州县原额军舎人丁共一千八百六十五丁应徴丁银六百五十七两二钱二十六年裁左右中前后广六卫杨林木密凤梧三所归并州县原额军舎土军人丁共六千八百七十五丁应徴丁银二千五百三十六两三钱四分内就近归并武定府属武定所右后二卫军舎土丁一百二十八丁应徴银四十六两五钱六分又拨归武定府属前卫土军一丁该除银五钱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军舎土丁八十七丁应徴银二十八两七钱二分雍正三年 题准将嵩明州土军丁一百二十一丁该银一百二十一两永行豁免实在军丁八千八百三十三丁应徴银三千一百四十七两三钱二分于雍正四五六七八等年查出影射民屯田地科徴粮条抵作丁银六百八十三两三钱八分五毫八丝二忽七尘四𣺌仍应徴银二千四百六十三两九钱三分九釐四毫一丝七忽九纎二尘六𣺌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五千五百四十七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三千二百二十二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六百六十七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千二十七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六百三十一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二千三百七十七丁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千五百四十五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二百九十一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三百九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三百三十二丁
  曲靖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八千七百六十三丁各编不一额徴银一千六百九十三两六钱九分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人丁八千四百六丁额徴银一千六百三十一两九钱康熙二十五年编审清出人丁一十二丁应徴银一两六钱六分又额外増出沐庄人丁二百五十五丁应徴银四十五两七分自康熙三十年起至五十年止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九十丁应徴银十五两六分以上原额新增共人丁八千七百六十三丁共应徴银一千六百九十三两六钱九分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人丁除顶补老故外共六千三百八十九丁各编不一内除查出影射田地粮条拨抵丁银外现徴军丁银二千六百两四钱五分二釐七毫四丝七忽七微六尘五𣺌二漠
  康熙七年裁越州曲靖陆凉三卫定雄所归并府州县原额军舎人丁共五千六十三丁应徴银二千二百一十六两一钱四分二十五年编审清出人丁一百一十二丁应徴银五十八两六钱二分二十六年裁左前平彜三卫木密马龙二所归并州县原额军舎人丁共一千一百五丁应徴银四百七十六两七钱六分二十五年编审清出人丁二十丁应徴银七两四钱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八十九丁应徴银二十六两一钱二分以上原额新增共军丁六千三百八十九丁共应徴银二千七百八十五两四分内除豁免南宁平彜太监伍那汉秦廷芳丁银九钱又雍正五六两年查出影射民屯田地科徴粮条抵作丁银一百八十三两六钱八分七釐二毫五丝二忽二微九纎三尘四𣺌八漠仍应徴丁银二千六百两四钱五分二釐七毫四丝七忽七微六尘五𣺌二漠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二千四百四十九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千五百九十九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三百二十一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三百三十六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九十三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一千五百一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八百三十六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七十一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二百五十四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二百四十丁
  临安府
  雍正九年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一万四千九百六十七丁各编不一额徴银四千二百一十八两二钱六分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人丁一万四千三百九十丁额徴银四千七十七两三分康熙二十五年编审额外增出沐庄人丁三百七十八丁应徴银一百三两四钱六分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一百九十九丁应徴银三十七两七钱七分以上原额新增共人丁一万四千九百六十七丁共应徴银四千二百一十八两二钱六分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人丁除顶补老故外共四千九百四十七丁各编不一内除查出影射田地粮条拨抵丁银外实徴军丁银九百八十二两八分五釐四毫二丝五忽二微五纎三尘七𣺌九漠
  康熙七年裁临安卫通海御归并州县原额军舎人丁四千四百一十丁应徴银二千二百四两六分二十六年裁左前广后四卫新安所归并州县原额军舎人丁四百六十九丁应徴银一百七十六两七钱八分二十五年编审清出军丁五丁应徴银一两八钱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一十三丁应徴银十八两二钱四分以上原额新增共军丁四千九百四十七丁共应徴银二千四百两八钱八分于雍正五六两年查出影射民屯田地科徴粮条抵作丁银一千四百一十八两七钱九分四釐五毫七丝四忽七微四纎六尘二𣺌一漠仍应徴丁银九百八十二两八分五釐四毫二丝五忽二微五纎三尘七𣺌九漠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四千五百四十三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三千三十六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六百一十五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五百八十八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三百四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一千五百二十一丁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千三十六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二百一十六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三十五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一十四丁
  澂江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五千一十七丁各编不一额徴银一千六百五两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人丁四千八百三十八丁额徴银一千五百五十四两五钱七分康熙二十五年编审额外增出沐庄人丁一百二十四丁应徴银三十六两八钱二分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共五十五丁应徴银一十三两六钱一分以上原额新增共人丁五千一十七丁共应徴银一千六百五两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土军人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二千三百八十六丁各编不一内除查出影射田地粮条拨抵丁银外实徴军丁银一千一百九十八两五分七釐七毫一丝九忽六微二纎七𣺌二漠
  康熙二十六年裁左右中前后广六卫归并州县原额军舎土军人丁共三千三百五十一丁应徴银一千二百九两三钱六分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三十五丁应徴银十两零二分以上原额新増共军丁三千三百八十六丁共应徴银一千二百一十九两三钱八分于雍正七年查出影射民屯田地科徴粮条抵作丁银二十一两三钱二分二釐二毫八丝三微七纎九尘二𣺌八漠仍应徴银一千一百九十八两五分七釐七毫一丝九忽六微二纎七𣺌二漠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一千五百三十五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千一十九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二百六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四十四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七十四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一千六十八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六百五十一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四十八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一十七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五十二丁
  武定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三百九十九丁各编不一额徴银九十三两六钱七分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人丁三百五十丁额徴银八十一两八钱康熙二十五年编审清出人丁九丁应徴银二两二分又额外増出沐庄人丁二十一丁应徴银四两八钱八分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共十九丁应徴银四两九钱七分以上原额新增共人丁三百九十九丁共应徴银九十三两六钱七分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土军人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二百三十一丁各编不一实徴军丁银九十二两五钱八分
  康熙七年裁武定所归并州县原额军舎人丁二百二丁应徴银八十五两一钱八分康熙二十六年裁右后二卫并州原额军舎人丁一百五十六丁应徴银五十三两四钱六分共原额军舎人丁三百五十八丁应徴银一百三十八两六钱四分以后编审无增又将武定所军舎土丁四十三丁右后二卫军舎土丁八十五丁就近归并云南府属徴收银四十六两五钱六分外又拨归云南府属土军一丁该银五钱实在军舎人丁二百三十一丁应徴银九十二两五钱八分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二百八十九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零二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二十一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二十五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四十一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一百二十一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三十六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八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四十五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三十二丁
  广西府
  本府俱系夷戸并未编丁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土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三百七十八丁各编不一内除查出影射田地粮条拨抵丁银外实徴军丁银一百六十八两一钱三分六忽八微七纎四尘二𣺌六漠
  康熙七年裁十八寨所并弥勒州原额军舎人丁三百二十五丁应徴银一百四十五两九钱六分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五十三丁应徴银二十四两一钱二分以上原额新增共军丁三百七十八丁共应徴银一百七十两八分于雍正四年查出影射民屯田地科徴粮条抵作丁银一两九钱四分九釐九毫九丝三忽一微二纎五尘七𣺌四漠仍应徴银一百六十八两一钱三分六忽八微七纎四尘二𣺌六漠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一百二十四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七十六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十六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十六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十六丁
  广南府
  本府俱系夷戸并未编丁
  元江府
  本府俱系夷戸并未编丁
  开化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额定附近阿迷蒙自归入民丁二十五丁各编不一额徴银六两八钱二分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本府俱系夷戸并未编丁
  附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一百零六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五十四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二十八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十二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十二丁
  镇沅府
  本府新设俱系夷户并未编丁
  威远
  雍正九年编审清出三圈蛮令等村年纳丁银三十二两
  东川府
  本府新经改归俱系夷戸并未编丁
  昭通府
  本府新设俱系夷戸并未编丁
  普洱府
  本府新设俱系夷戸并未编丁
  大理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四万七千七百三十六丁各编不一额徴银六千五百九十一两九钱六分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人丁四万七千九百五十六丁额徴银六千六百七十五两三分六釐康熙二十五年编审清出人丁一百四十八丁应徴银三十二两九钱又额外増出沐庄人丁一百七十七丁应徴银二十三两二钱九分内除拨归旧北胜州人丁八百九十四丁该银一百四十一两八钱三分四釐外实存人丁四万七千三百八十七丁应徴银六千五百一十两三钱九分二釐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三百四十九丁应徴银八十一两五钱六分八釐以上实额新増共人丁四万七千七百三十六丁应徴银六千五百九十一两九钱六分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人丁除顶补老故外共四千六百七十五丁各编不一内除查出影射田地粮条拨抵丁银外实徴军丁银一千四百八十二两一分三釐八毫一丝七忽七微四纎九尘二𣺌四漠
  康熙七年裁洱海大罗二卫归并州县原额军舎土军人丁一千四百六十丁应徴银五百七十二两九钱六分二十六年裁大理澜沧景东三卫归并州县原额军舎土军人丁四千九百八十七丁应徴银一千八百四十九两七钱四分内将澜沧卫军舎人丁一千四百九十九丁拨归永北府徴收银五百二十九两八钱六分外实存军舎土军人丁四千九百四十八丁应徴银一千八百九十三两五钱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三十丁应徴银九两雍正三年 题准将太和邓川浪穹三州县土军丁三百三丁该银三百三两永行豁免实在军丁四千六百七十五丁应徴银一千五百九十九两五钱于雍正四年六年查出影射民屯田地科徴粮条抵作丁银一百一十七两四钱八分六釐一毫八丝二忽二微五纎七𣺌六漠仍应徴银一千四百八十二两一分三釐八毫一丝七忽七微四纎九尘二𣺌四漠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一万二千一百九十七丁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七千八百六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千四百七十三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千六百一十三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千三百五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一千四百六十五丁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千二十三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三十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五十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六十二丁
  楚雄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一万三百五十六丁各编不一额徴银四千一十九两一钱八分八釐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人丁一万一千三百二十三丁额徴银四千三百九十五两八钱五分五釐康熙二十五年编审清出人丁五丁应徴银一两八钱五分又额外増出沐庄人丁六十二丁应徴银二十四两八钱三分一厘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一百四十二丁应徴银五十一两四钱七分二釐以上原额新增共人丁一万一千五百三十二丁应徴银四千四百七十四两零八釐雍正七年将定边裁并蒙化除去人丁一千一百七十六丁该银四百五十四两八钱二分外实在人丁一万三百五十六丁应徴银四千一十九两一钱八分八釐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人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一千七百一十四丁各编不一内除查出影射田地粮条拨抵丁银外实徴军丁银七百六十八两一钱八分一厘六毫一丝五微二纎二尘四𣺌四漠
  康熙七年裁楚雄卫定远所并县原额军舎人丁一千八百七十二丁应徴银八百六十三两四分内将定远所军舎人丁二百丁拨归姚安府徴收银一百三两五钱八分外实存军舎人丁一千六百七十二丁应徴银七百五十九两四钱六分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四十二丁应徴银十八两一钱二分以上原额新增共军丁一千七百一十四丁应徴银七百七十七两五钱八分内除豁免太监陈小禧丁银三钱又于雍正四五两年查出影射民屯田地科徴粮条抵作丁银九两九分八釐三毫八丝九忽四微七纎七尘五𣺌六漠仍应徴银七百六十八两一钱八分一厘六毫一丝五微二纎二尘四𣺌四漠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三千八百三十五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二千二百九十九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四百七十一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六百七十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三百九十五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六百零二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三百三十二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七十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一十四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八十六丁
  姚安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二千六百八十四丁各编不一额徴银八百八十两五钱一分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人丁二千五百六十三丁额徴银八百四十五两三钱一分康熙二十五年编审清出人丁二十四丁应徴银八两四钱又额外増出沐庄人丁四十六丁应徴银一十两一钱二分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五十一丁应徴银十六两六钱八分以上原额新增共人丁二千六百八十四丁共应徴银八百八十两五钱一分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人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一千四百七十三丁各编不一内除查出影射田地粮条拨抵丁银外实徴军丁银五百五十八两八钱四分八釐三毫六丝三忽四微三纎五尘五𣺌五漠
  康熙七年裁中屯所并县原额军舎人丁四百一十一丁应徴银一百七十六两二钱二分又定远所拨归军丁二百丁应徴银一百三两五钱八分二十六年裁姚安所并州原额军舎人丁八百二十七丁应徴银三百六十三两三钱九分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三十五丁应徴银一十两三钱四分以上原额新増共军丁一千四百七十三丁应徴银六百五十三两五钱三分于雍正五六两年查出影射民屯田地科徴粮条抵补丁银九十四两六钱八分二釐六毫三丝六忽五微六纎四尘四𣺌仍应徴银五百五十八两八钱四分八釐三毫六丝三忽四微三纎五尘五𣺌五漠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八百二十五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五百二十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五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二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九十八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四百五十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二百七十九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五十六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六十四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五十一丁
  永昌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七千八百九十八丁各编不一额徴银八百三十两七钱二分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人丁七千五百六十五丁额徴银八百两八钱四分康熙二十五年编审清出人丁二百五丁应徴银一十六两四分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一百二十八丁应徴银一十三两八钱四分以上原额新増共人丁七千八百九十八丁应徴银八百三十两七钱二分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人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二千六百三十三丁各编不一内除查出影射田地粮条拨抵丁银外实徴军丁银一千五十一两九钱二分二釐四毫三丝四忽五纎二尘七𣺌一漠
  康熙七年裁永平御并县原额军舎人丁九十丁应徴丁银三十二两五钱二分二十六年裁永昌腾冲二卫归并州县原额军舎土军人丁二千八百四十八丁应徴银一千三百九十四两四钱二分二十五年编审清出人丁一十六丁应徴银五两二钱八分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五十二丁应徴银十八两三钱二分雍正三年 题准将腾越州土军丁三百七十三丁该银三百七十三两永行豁免实在军丁二千六百三十三丁应徴银一千七十七两五钱四分于雍正五六两年查出影射田地科徴粮条抵作丁银二十五两六钱一分七釐五毫六丝五忽九微四纎七尘二𣺌九漠仍应徴银一千五十一两九钱二分二釐四毫三丝四忽五纎二尘七𣺌一漠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一千五百八十五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八百九十七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六十二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二百六十五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二百六十一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四百三十七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六十三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六十二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七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五丁
  鹤庆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一万一千四百三十三丁各编不一额徴银一千四百九十二两九钱九分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人丁一万一千二百八十四丁额徴银一千四百七十九两四分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一百四十九丁应徴银十三两九钱五分以上原额新增共人丁一万一千四百三十三丁应徴银一千四百九十二两九钱九分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人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七百六十八丁各编不一实徴军丁银二百八十七两八钱
  康熙七年裁鹤庆御并府原额军舎人丁八百七十丁应徴银三百九十四两一钱二分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六丁应徴银一两六钱八分雍正三年 题准将本府土军丁一百八丁该银一百八两永行豁免实在军舎人丁七百六十八丁应徴银二百八十七两八钱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三千四百二十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二千二百八十六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三百九十二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四百二十八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三百一十四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四百二十六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七十五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四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九十四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五十三丁
  顺宁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九千七百九十五丁各编不一额徴银一千一百九两二分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人丁九千六百七十三丁额徴银一千九十四两九钱康熙二十五年编审清出沐庄人丁三十丁应徴银三两六钱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九十二丁应徴银十两五钱二分以上原额新增共人丁九千七百九十五丁共应徴银一千一百九两二分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三千一百五十八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千九百五十九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三百九十四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三百九十一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四百十四丁
  永北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九百一十六丁各编不一额徴银一百九十五两九钱二分八釐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系旧北胜州及邓川州拨归人丁八百九十八丁徴银一百九十二两七分六釐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一十八丁应徴银三两八钱五分二釐以上原额新増共人丁九百十六丁应徴银一百九十五两九钱二分八釐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人丁除查出影射田地粮条拨抵丁银外现徴军舎丁银二百二十八两九钱八分六釐八毫九丝四忽八微六纎七尘六𣺌二漠
  康熙二十六年裁澜沧卫归旧北胜州原额军舎人丁一千四百九十九丁应徴银五百二十九两八钱六分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十四丁应徴银六两以上原额新増共军丁一千五百十三丁共应徴银五百三十五两八钱六分于雍正十年查出影射民屯田地科徴粮条抵作丁银三百六两八钱七分三釐一毫五匆一微三纎二尘三𣺌八漠仍应徴银二百二十八两九钱八分六釐八毫九丝四忽八微六纎七尘六𣺌二漠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六百九十二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四百十九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八十三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十四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七十六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二百九十四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六十七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十三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六十七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四十七丁
  丽江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二千三百四十四丁每丁编银六分六釐共额徴银一百五十四两七钱四釐雍正二年改土归流新増之项不在通省民赋田地均摊数内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八十丁
  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三十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五十丁
  蒙化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七千一百一十九丁各编不一额徴银一千二百二十三两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人丁五千八百十五丁额徴银七百五十三两七钱四分康熙二十五年编审清出沐庄人丁四丁应徴银四钱九分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一百二十四丁应徴银十三两九钱五分雍正四年将定边裁归人丁一千一百七十六丁应徴银四百五十四两八钱二分以上原额新増并裁归共人丁七千一百十九丁应徴银一千二百二十三两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人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九百六十六丁各编不一内除查出影射田地粮条拨抵丁银外实徴军丁银四百一十五两一钱九分六釐三毫一丝六微七纎二𣺌
  康熙七年裁蒙化卫并府原额军舎人丁九百三十一丁应徴银四百四十五两九钱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三十五丁应徴银九两八钱以上原额新増共军丁九百六十六丁共应徴银四百五十五两七钱于雍正四年查出影射民屯田地科徴粮条抵作丁银四十两五钱三釐六毫八丝九忽三微二纎九尘八𣺌仍应徴银四百十五两一钱九分六釐三毫一丝六微七纎二𣺌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九百三十五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五百八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五十二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七十五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一百八十一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九十七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二十三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二十七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三十四丁
  景东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一百七十一丁每丁编银四钱三分额徴银七十三两五钱三分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人丁一百六十丁额徴银六十八两八钱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十一丁应徴银四两七钱三分以上原额新增共人丁一百七十一丁共应徴银七十三两五钱三分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人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三百七十一丁各编不一实徴军丁银一百七十八两八分
  康熙二十六年裁景东卫并府原额军舎人丁三百六十五丁应徴银一百七十五两二钱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六丁应徴银二两八钱八分以上原额新増共军丁三百七十一丁应徴银一百七十八两八分于雍正四年七年查出影射夷田秋粮折徴差发银拨抵徴收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一百四十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四十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十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四十五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四十五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二百七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六十八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十二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六十六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六十一丁





  云南通志卷九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云南通志卷十
  田赋民赋 屯赋附额徴
  禹贡梁州田下上赋下中三错地硗敛薄况滇为梁之裔境哉由汉迄宋或羁縻或弃之蒙段元始全隶版图设官分职与中土等苐文献无徴田赋莫考明以屯养兵草莱渐辟而计田制赋犹不及中土一大县也迨自南中多故兵戈相寻我
  朝先后戡定土旷民稀
  殊恩叠沛赋以见熟起科除荒徴解复因屯粮过重减
  而均之优恤边黎旷古未有我
  皇上登极之初蠲赋免逋抚绥备至其从前报垦田地特谕详加查核杜增赋之弊清维正之供徂隰徂畛遍
  歌雨公而庆多稌矣夫土谷为
  国家厚生之本而劝课乃父母斯民之责矧滇民处万山中刀耕火种之外别无生计培养而安全之是在司牧者加之意而已志田赋
  元世祖至元间立云南军民屯田中庆路民屯四千一百九十七戸田一万九千六百二十四双军屯七百九戸田二千八百三十五双曲靖路民屯二千二百四十戸田四千四百八十双仁徳府民屯八十戸田一百六十双军屯一百戸田四十双临安民屯二千三百戸田四千双军屯二百八十八戸田一千一百五十二双澂江民屯一千二百六十戸军屯二百九十五戸梁千戸翼军屯凡七百人田三千七百八十九双三十年梁王遣使诣行省言以汉军屯田乌蒙后迁于新兴州武定路军屯一百八十七戸田七百四十八双乌撒路军屯一百一十四戸东川路民屯八十六戸会通民屯二戸建昌民屯一百四戸军屯一百八十戸会川路民屯四十戸徳昌路民屯二十一戸军屯一百二十戸大理金齿等处民屯三千七百四十一戸军屯六百戸共军民田二万二千一百五双威楚路民屯一千一百一戸田五千五百五双军屯三百九十九戸田一千五百九十六双又威楚提举司所领民屯三十三戸田一百六十五双鹤庆路民屯一百戸田四百双军屯一百五十二戸田六百八双 十年以张立道为大理等处巡行劝农使泄昆明池水得壤地万馀顷皆为良田 十九年籍云南新附戸自乌兰哈达镇云南凡入籍民戸四籍民田民以为病至是令已籍者勿动新附籍之 定云南税赋用金为则以贝子折纳每金一钱直贝子二十索 二十三年免云南从征交阯蒙古军屯田租 三十年免云南屯田逋租万石
  成宗大徳三年云南省岁入粮数二十七万七千七百一十九石 九年命巴延彻尔董云南屯田事
  仁宗延祐二年立乌蒙军屯先是云南行省言乌蒙乃云南咽喉之地别无屯戍军马其地广阔土脉膏腴皆有古昔屯田之迹乞发辉和尔及新附汉军屯田镇遏至是从之调四川军二千人云南军三千人共五千人屯田一千二百五顷置总管万戸府隶云南省 五年诏还所侵顺元宣抚司民地
  泰定帝泰定元年免云南秋粮三分 四年以玛固斯为云南行省平章事提调乌蒙屯田
  文宗至顺三年云南饥诏蠲本省田租三年
  明洪武十八年云南诸蛮平增置卫所开屯戍守悉以腴田给军并归附之众 十九年西平侯沐英请置屯田从之英奏云南土地甚广而荒芜居多宜置屯田令军士开耕以备储蓄上谕戸部曰屯田之政可以纾民力足兵食边方之计莫善于此英之是谋可谓尽心矣然边地久荒榛莽蔽翳用力实难宜缓其岁输之粟使彼乐于耕作数年之后徴之可也见续文献通考 按英后先镇云南十年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馀亩自永宁至大理每六十里设一堡留军屯田子春亦镇云南七年大修屯政辟田三十馀万亩 二十年命普定侯陈桓静宁侯叶昇往云南总制诸军就于定边姚安等处立营屯种 二十六年上各省实徴税粮总数云南布政司田土原无数目实徴夏税麦一万八千七百三十石秋粮米五万八千三百四十九石按学庵类稿明食货志洪武时诏许云南以金银海贝布漆朱砂水银折纳秋租
  永乐五年增置按察司佥事一员盘量屯粮
  成化十三年增置按察司副使一员专管屯田弘治十五年上各省实徴税粮总数云南布政司田土共计三千六百三十一顷三十五亩夏税麦三万三千七百八石一斗八升七勺零秋粮米一十万六千九百一十三石一合零
  嘉靖四十一年云南都司原额屯田一万八百七十七顷四十三亩三分见额屯田一万一千一百七十一顷五十四亩一分八釐零粮三十八万九千九百九十二石三斗三升三勺零
  万历六年上各省实徴税粮总数云南布政司田土共计一万七千九百九十三顷五十八亩八分零夏税麦三万五千五百六十七石二斗六升一合五勺零秋粮米一十万七千一百二十三石三升七合一勺零 二十一年筑八关二堡于三宣要害戍缅并议屯田 二十四年猛卯酋多亨勾缅构乱巡抚陈用宾平之筑平麓城议屯田 四十八年戸部以辽饷不支兵部马价工部器械不足增云南地亩银一万六千一百六十四两
  本朝顺治十七年命吴三桂为总管移镇云南乞沐氏勲庄与之 十八年编遗漏钱粮宁州土官禄昌贤养兵庄粮三百六十石每石折徴银三钱归宁州曲靖府安置土官恭默田一千六十二亩科秋粮二十三石六斗二升条银十一两七钱九分归霑益州铁索营土军屯垦岁输租米二百石一斗四升归洱海卫寻甸四十八哨岁徴秋粮一百六十一石五斗归寻甸府临安纳楼司五亩地方中则田七百六十九亩七分科秋粮二十四石差发银一百两条编银二十三两零归建水州 编卫所职田每亩三斗照军粮起科并编卫所军舍丁差 覆准镇雄府岁纳荍四百六十石乌蒙府岁纳荍三百石折徴银三百两 题准云南卫弁职田向系收租准俸不纳税粮嗣后各归卫所编入戸口俱以本七折三徴收其田系每亩一斗九升至三斗者照军粮例起科三斗至五斗者概以三斗为额 总计云南布政司田土五万二千一百一十五顷一十亩六分九釐零田赋银六万一千七百四十八两九钱五分三釐零粮一十二万三千九百一十七石九斗三升四合九勺零云南平彝等卫所屯田四千一百二十二顷四十六亩八分七釐零屯赋银三万九百八十三两五钱六分四釐零屯粮五万八千四百八十石二斗二升五合七勺零
  康熙元年覆准普洱等十三处岁徴粮米编入元江府经制 四年覆准云南苗渠求附田土编入新添卫照例科粮不得仍称土司 五年免迤东被贼州县新荒钱粮 覆准浪妈等六寨岁徴银二百七十两米三百石归入元江府经制 覆准云南各土司系边方世职其钱粮完欠不必照流官例考成 七年覆准瓦渣土司四十七寨额徴苗粮四百二十四石银六百六十八两归临安府二十年免云南本年分夏税 二十一年巡抚王继文奏准云南金汁等河积水灌田数十万顷自乱后堤坝倾颓田亩荒芜议令捐修俾民归垦输赋 二十四年总督蔡毓荣议以吴逆原请沐氏勋庄田地变价归并附近州县照民粮起科 二十七年总督范承勋奏请二十一年至二十七年逋欠屯粮分年带徴
  上念滇民遭吴逆困苦悉行蠲免 三十年巡抚王继文请正卫所田地先是并卫所于州县其田地有远近相错官民未便者至是悉行改正 三十二年巡抚王继文奏请勲庄荒田五百八十馀顷免其变价 三十三年免云南通省地丁钱粮 三十四年减卫所粮额巡抚石文晟以卫所军田粮额数倍民赋累年逋欠请减照河阳县上则民赋起科并给民为业 四十三年免云南通省地丁钱粮 四十九年免云南通省五十年分地丁钱粮并历年逋欠
  雍正二年巡抚杨名时奏准民丁额银摊入通省地粮上纳其军田有无主影射者令自首报垦摊抵最重军丁 七年免云南通省八年分地丁额银十年总督高其倬奏准昭通兵米自外运入艰
  难遣官招募农民一千戸到昭通开垦每戸给田二十亩为业按年收谷麦作价扣还工本起科徴米以充兵食 巡抚张允随奏准各府州县兵多米少者将应徴条银折收粮米以资军食米多兵少者将应徴税粮折解以抵兵饷杜轻赍招买之弊
  云南布政使司
  民赋
  原额田地七万二千九百八十八顷三十二亩七毫五丝四忽五微九尘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及清丈额外田地一万四千四百八十顷七十八亩七分七釐一毫三丝六忽二微八纤一尘二𣺌九漠内除永善县西妈基等处民田地六顷一亩一分拨归四川屏山县管辖又新增四川贵州拨归田地一百四十七顷五十七亩六分五釐九毫二丝八忽二项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四五六七八十等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一百五十一顷二十九亩五分一厘七毫一丝八忽七微七纤九尘一𣺌九漠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七万九千七百三十二顷七十三亩二分五釐三毫一忽四微九纤二尘六𣺌四漠原成熟地三万五千七顷四十亩一分三釐七毫二丝六忽八微二纤九漠内除西妈基等处民地四顷一十六亩割归四川屏山县管辖外实该地三万五千三顷二十四亩一分三釐七毫二丝六忽八微二纤九漠 新增四川屏山县割归永善县副官村成熟民地六顷四十四亩五分五釐 新增贵州威宁州拨归宣威州成熟陆地一十三顷五十五亩四分一厘七毫 成熟夷地一千六百六十八顷四十七亩一分一厘三毫 成熟不分等则地一千七十六顷六十八亩四釐一毫一丝二忽四纤七尘七𣺌免丈认纳夏税夷地三顷九十二亩 外成熟免丈夷地照纳夏税 原成熟田三万九千七百三十七顷四十八亩七分六釐一毫八丝八忽八纤一尘一𣺌内除西妈基等处民田一顷八十五亩一分割归四川屏山县管辖外实该田三万九千七百三十五顷六十三亩六分六釐一毫八丝八忽八纤一尘一𣺌 新增四川屏山县割归永善县副官村成熟民田七十七顷六十四亩七分九釐 新增贵州威宁州拨归宣威州成熟民田四十顷一亩三分二毫二丝八忽 夷田一千二百八十顷九十三亩六釐 夷地折田五十七顷三十六亩四分四釐六毫四丝六忽五微四纤三尘七𣺌五漠 成熟清丈实田七百五十九顷三十五亩六分二釐五毫 额外淤出田三顷七十八亩五分四毫 成熟不分等则一例起科田五顷六十八亩六分五毫 外成熟免丈夷田照纳秋粮
  实徴夏税本折麦三万一千五百九十六石四斗三升二合一勺二抄二撮六圭七粒三颗七粟
  实徴夷地免丈照纳夏税麦三百三十石七斗七升八合八勺八抄四撮七圭一粒四颗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三十六石三斗一升八合六勺三抄五撮二圭八粒八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二十九两五分四釐九毫八忽二微二纤四尘六𣺌四漠
  实徴夏税本色荍八百五十九石四斗七升五合八勺四抄八撮
  实徴地亩荍折银二千一百二十五两一钱九分六釐二毫七丝九忽四微八纤外除永善县西妈基等处割归四川屏山县应徴银一十二两三钱八分
  实徴新增夷地二十五段照纳夏税折色六钱麦二十八石二斗折徴银一十六两九钱二分
  实徴新增贵州威宁州拨归宣威州本色无耗荍一百八石四斗三升三合三勺六抄折该米五十四石二斗一升六合六勺八抄
  实徴秋粮本折米一十一万八千三百二十二石三斗二升三合一抄三圭八粒六粟外除永善县西妈基等处割归四川屏山县应徴米七石五斗五合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三百一十九石三斗五升一合三勺二抄八撮九粒一颗五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二百五十五两四钱八分一厘六丝二忽四微七纤三尘二𣺌
  实徴元江临安宣威镇雄秋粮无耗米八千一百五十六石三斗一升五勺一抄五撮四圭四粒
  实徴师宗州秋粮无耗折色五钱米二十四石八斗实徴新增夷田一十六段照纳秋粮折色七钱米三十一石七斗七升折徴银二十二两二钱三分九釐
  实徴本色籽粒米一十一石一斗二升三合四勺七抄五撮五圭五粒二颗
  实徴新增贵州威宁州拨归秋粮本色无耗米五百七十七石八斗七升五合三勺六抄八撮二圭八粒六颗
  实徴新增四川屏山县割归丁条粮银二百四十七两九钱六釐五毫一丝三忽三微四纤四尘三𣺌五漠
  实徴条编银一十万二千四百一十三两五钱七釐二毫四丝一微一尘九漠外除永善县西妈基等处割归四川屏山县应徴银三两九钱七分七釐六毫五丝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二百九十三两五钱五分九釐三毫九丝四忽七微三纤八尘八𣺌九漠
  实徴摊丁银二万九千三百三十九两一钱二分六釐
  实徴新增丽江府夷丁二千三百四十四丁每丁编银六分六釐该徴银一百五十四两七钱四釐
  实徴新增威远三圈蛮令等村年纳人丁银三十二两
  实徴新增贵州威宁州拨归宣威州民戸人丁一百七十四丁每丁编银二钱该银三十四两八钱附额徴
  实徴观场田租银一百五十七两三钱三分二釐七毫八丝五忽
  实徴差发各项银五千六百九十二两六钱五分九釐三毫四丝三忽五微四纤一𣺌六漠
  实徴蒙自赵州楚雄蒙化矿锡铁课石磺共银三百九十二两八钱五分遇闰加银一十五两七钱一分六釐六毫
  实徴鱼课鱼钞银一千七百六十四两六钱五分七釐六毫遇闰加银六十三两五钱六分一厘五毫八丝又剑川州鱼课春夏遇闰加银一十三两二钱四分秋冬遇闰加银一十六两五钱五分
  实徴永北府鱼课米三十五石五斗每石折银五钱折徴银一十七两七钱五分
  实徴石屏宁州武定学租银六十九两五钱二分一厘
  实徴田房地租籽粒丁苴馆客站赤银八百一十六两八钱二釐
  实徴军饷均徭水利纳租充饷籽粒稻谷麦课丁差水夫铺陈山租灰窑街税田房地租夷民人戸派纳等项共银七百二十五两九钱九分九釐八毫七丝六忽三微遇闰加银四分五釐
  实徴驿站充饷站民认办共银一千四百二十二两二钱八分一厘八毫五丝
  实徴蒙化广通嶍峩酒课商税银四十二两二钱六分八釐遇闰加银三两二钱一分
  实徴元江开化临安大姚花斑竹田钱地讲浪妈地租戸口食盐其银五千五百四十八两一钱八分四釐八毫
  实徴广南景东差发无耗折色七钱米九百八十石九斗一升七合
  实徴姚州海湖无耗折色四钱租谷三百八十四石六合
  实徴禄劝州无耗折色二钱一分谷五百六十一石六斗五升七合三勺七抄五撮五圭
  实徴禄劝州无耗租麦一十一石二斗九升
  实徴寻甸州四十八哨无耗荍一百六十一石五斗实徴罗平元谋和曲无耗租谷二千一百一十二石四斗九升
  实徴景东大姚抵补军丁秋粮折徴差发共银二百一十二两三钱八分
  新增
  实徴天成等各甸寨土司折色地亩银二百八十二两四钱二分九釐六毫一丝一忽六微六纤九尘二𣺌五漠
  实徴中甸维西应纳青稞贡赋差发除给各喇嘛寺僧营官口粮衣单外实徴青稞秋粮大小麦荍杂粮一千九百八十六石五斗八升五合九勺九抄五撮三圭二粒一颗二粟
  实徴中甸维西贡赋差发税课杂粮折共银一千六百一十五两二钱二釐四毫
  实徴东川府各衙门并禄氏养赡归公田一百四十三顷五十亩三分九釐六毫该无耗租米二千三百四十石一斗七合八抄
  实徴广南府抚幼严氏参革土知州沈肇干输纳无耗米一千八百一十石七斗六升一合一勺八抄二圭
  实徴建水州猛弄寨长白氏所属寨民年纳戸口款银四十四两
  实徴建水州猛弄寨长白氏秋粮米一十石
  实徴蒙自县鱼课银二两
  布政司径徴历样纸觔银三两六钱
  南安州麦租银二十两五钱 永昌府打牛坪租谷银四两 临安府中火箐荍地𧵅易银二两二钱 临安府拖泥坝田租银二十七两 永平县武侯祠租谷一十四石 通海东湖池地租谷四十八石四斗八升以上六项全荒无徴
  屯赋
  原额田地一万三千八百六十顷五十三亩三分二釐七丝六忽六微六尘四𣺌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七年及二十六年奉裁安宁易门宜良定雄通海鹤庆永平定远中屯越州曲靖陆凉临安十八寨洱海大罗蒙化楚雄武定并左右中前后广平彝大理永昌腾冲澜沧景东杨林木密马隆新安姚安凤梧等三十七卫御所田地分归府州县徴收三十四年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徴收屯官等田地一万三千五十八顷五十亩六釐九丝三忽二微五纤五尘三𣺌 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官等田地七百九十八顷六十三亩八分九毫八丝三忽三微五纤一尘一𣺌
  新增垦复及额外田地一千八百四十九顷一十五亩三分五釐九毫九丝二忽四微一纤五尘九𣺌五漠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四五六七八十等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三百六十七顷三十二亩三分二釐一毫一丝九忽三微七纤四𣺌三漠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八千六百五十七顷二十一亩六釐五毫七丝八忽一微九纤一尘三𣺌七漠内照旧徴收成熟屯官荍粮马厂马料共地四百九十顷七十三亩五分八釐八毫二𢇁六忽一微五纤一尘一𣺌 改则徴收成熟并垦复屯官马料豆地共一千二百八顷九十三亩二分八釐八毫六丝八忽六微二纤二𣺌二漠 额外淤出地五十七亩 照旧徴收成熟屯官公様马料共田三百七顷九十亩二分二釐一毫五丝七忽二微 改则徴收成熟并垦复屯官马料公种公様共田六千六百三十四顷六十亩六分六釐七毫二丝六忽二微二纤五漠 成熟官地一顷六十七亩 额外淤出田一十二顷七十九亩三分
  实徴夏税本折麦六千三百五十二石九斗七升五合七勺六抄四撮二圭九粒九颗二粟
  实徴夏税折色麦四千五百一十二石二斗八升六合二勺五抄一撮七圭八粒九颗九粟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一千六百三十二两七钱四分五釐一丝九忽四微二纤五𣺌一漠
  实徴本色荍一百五石一斗八升一合三勺七抄八撮五圭九粒四颗八粟
  实徴折色荍一千六百一十石八斗三升三合八勺六抄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三百八十九两五钱三分四釐九毫七丝二忽
  实徴本色豆五十五石三斗三升四合八勺九抄七圭六粒七颗二粟
  实徴地租银九十八两八钱一分九釐四毫八丝四忽六微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七十一石七斗三升六合六勺一撮三圭八粒六颗九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五十七两三钱八分九釐二毫八丝一忽一微九尘五𣺌二漠
  实徴秋粮本折米四万九千二百八十二石一斗四升一合三勺五抄九撮七圭五粒九颗八粟
  实徴秋粮折色米六千八百五十六石九斗七升一合七勺八抄二圭六粒一颗七粟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一千九百八十三两三钱二分七釐六忽一纤五尘三𣺌五漠
  实徴秋粮本色谷一千四百七十六石二斗三升一合五勺四撮五圭五粒二颗七粟
  实徴秋粮折色谷三百八十五石七斗三升二合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七十六两五钱五分四釐二毫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一千四百八十八石八斗四合六勺七抄一撮三圭二粒三颗一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千一百九十一两四分三釐七毫三丝七忽五纤八尘四𣺌八漠
  实徴条编银三万五千六百六十三两八钱二分六釐九毫八丝九忽八微一纤七𣺌六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一千四十二两五钱六分六釐八毫六丝七忽六微四纤九尘六𣺌二漠
  实徴军舍丁银一万二千二百九十八两一钱九分四釐七毫四丝八忽七微四纤五尘六𣺌五漠附额徴
  原额马厂草场学租窑场牙税田地租银二千五十四两七钱五分五釐八毫二丝五忽内尚有荒芜无徴银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实徴数内
  新增垦复马场地租银八十一两三钱五分一毫二丝内成熟马场地租银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地租银两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实徴数内
  实徴秋粮本色米七石六斗二升五合
  实徴地租马场草场窑场等银一千三百三十六两二钱五分六釐四毫七丝三忽
  实徴门摊等银三十七两四钱七分
  原额酒课银一十三两七钱全荒无徴
  原额商税课程银一百五两五钱六分全荒无徴以上通共额徴银二十万九千五百八十二两一钱四分二釐四毫四丝四忽二微八纤一尘四𣺌七漠
  起运布政司银钱一十六万九千一百二十三两二钱六分四釐四毫四丝四忽二微八纤一尘四𣺌七漠动支款项详载经费
  存留俸食银四万四百五十八两八钱七分八釐外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通共额徴麦米谷荍豆青稞杂粮二十二万七千六百二十六石二斗六升七合一勺一抄四撮四粒一颗二粟
  放给廪生贫士租谷八十石馀听粮储道拨放兵粮年底报销
  云南府昆明富民宜良罗次晋宁呈贡安宁禄丰昆阳易门嵩明等十一州县
  民赋
  原额田地一万一千一百九十四顷二十亩五分四毫七丝二忽六微四纤七尘四𣺌五漠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及额外田地七百二十四顷八十七亩六分二釐五毫四丝二忽四微四纤五尘二𣺌三漠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四五六七八等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三十八顷六十六亩九分四釐八毫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八千三百五顷一十八亩七分七釐九毫七丝三忽二微七纤四尘二𣺌二漠内成熟地三千二百三十九顷七十七亩四分三毫六丝二忽四微八尘三𣺌三漠成熟田五千六十五顷四十一亩三分七釐六毫一丝八微六纤五尘八𣺌九漠
  实徴夏税本折麦五千二百七十四石五升四合二勺六抄三撮三圭六粒四颗四粟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三十三石四斗二升八合六勺八抄六撮八圭二粒八颗四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二十六两七钱四分二釐九毫四丝九忽四微六纤二尘七𣺌二漠
  实徴秋粮本折米二万一千八石三斗三升九勺五抄八撮七圭九粒九颗九粟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八十四石二斗一升六合四勺八抄九撮二圭七颗二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六十七两三钱七分三釐一毫九丝一忽三微六纤五尘七𣺌六漠
  实徴条编银一万八千一百一十一两八钱七分四釐五毫六忽四微八纤九尘三𣺌二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八十二两四钱七分六釐四毫七丝三忽七微六尘六𣺌八漠
  实徴摊丁银四千六百五十一两三钱六分八釐八毫九丝四忽七微三纤四𣺌
  明官民田地一万七百四十七顷五亩七分八釐三毫夏税额徴八千五百七十八石四斗六升八合二勺一撮七圭九粒三颗 起运布政司折色麦五千四百四石九斗二升五合三勺八抄八撮五粒七颗 起运本府折色麦一千一百三十八石四斗 存留各州县麦二千三十五石一斗四升二合八勺一抄三撮七圭三粒六颗秋粮额徴二万六千六十九石六斗三升七合六抄二撮二颗 起运布政司折色米四千三百六十九石二斗八升九合三勺七抄二撮六圭三粒七颗 起运本府本色米七千六石九斗二升五合八勺三抄七圭二粒折色米二千五十四石三斗四升六合一勺七抄起运杨林所本色米二千石 存留各州县米一万六百三十九石七升五合六勺八抄八撮六圭四粒三颗
  附额徴
  实徴观场田租银九十六两四钱一分五毫八丝五忽
  实徴鱼课银二百五两三分三釐遇闰加银七两七钱八分六釐五丝屯赋
  原额田地二千三百四十四顷八十一亩七分七釐六毫七忽四纤七尘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又武定府拨归原额田地一百五十三顷一十亩九分五釐一毫六丝二项额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七年及二十六年奉裁左前广右中后六卫安宁易门宜良武定杨林木密凤七所所分归并州县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 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官马料公种公様共田地一百六十五顷一十亩三分五釐三毫三忽 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马料公种公様等田地二千三百三十二顷八十二亩三分七釐四毫六丝四忽四纤七尘
  新增垦复及额外田地二百三十四顷四十六亩一分二釐二毫一丝二忽五微九纤一尘六𣺌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四五六七八等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六十四顷四十二亩九分七釐四毫五丝二忽四微六纤二尘五𣺌一漠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一千七百四顷八十亩七釐三毫三丝四忽七微五纤一尘六𣺌内照旧徴收成熟屯地荍粮马厂共地一百二十七顷九十八亩九分二釐七毫八丝五忽 改则徴收成熟屯地并垦复共地一百五十二顷四十一亩一分六釐九毫三丝二忽二微五纤一尘六𣺌 额外淤出地五十七亩 照旧徴收成熟屯田马料共田三十七顷一十一亩四分二釐五毫一丝八忽 改则徴收成熟屯官马料公様并垦复额外共田一千三百七十三顷九十二亩二分五釐九丝九忽五微 额外淤出田一十二顷七十九亩三分
  实徴夏税本折麦七百石七斗五升三合八勺八抄三撮九圭九粒九颗四粟
  实徴夏税本色荍七十五石八斗九升八合八勺七抄五撮三圭三粒三颗四粟
  实徴夏税折色麦三百四十一石四升六合六勺一抄二撮一圭三粒九颗各折不等折徴银一百五十三两七钱四分六釐九毫九丝七忽六微二纤一尘六𣺌
  实徴夏税折色荍一千五百一十一石四斗七合八勺六抄各折不等折徴银三百六十四两五钱八分二釐四毫七丝二忽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二十四石八升二合八勺四抄三圭八粒一颗五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十九两二钱六分六釐二毫七丝二忽三微五尘二𣺌
  实徴秋粮本折米一万五百二十七石八斗八升一合五勺二抄七撮三圭八粒二粟
  实徴秋粮本色谷二百八十二石二斗六升六合九勺八抄一撮二圭八粒一颗六粟
  实徴秋粮折色米五百九十八石三斗五升二合一勺二撮四圭四粒各折不等折徴银一百八十一两一钱一分五釐八毫五丝一忽八微二纤九尘
  实徴秋粮折色三钱谷一百六十六石四斗二升四合折徴银四十九两九钱二分七釐二毫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三百石八斗二升四合五勺四抄四撮一圭四颗三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二百四十两六钱五分九釐六毫三丝五忽二微八纤三尘四𣺌四漠
  实徴条编银七千二百九十四两八钱九分四釐六毫四丝一忽三微二纤三尘六𣺌八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二百四十六两八钱六分二釐五丝九忽八微八纤三尘六𣺌
  实徴军丁银二千四百六十三两九钱三分九釐四毫一丝七忽九微九纤二尘六𣺌
  附额徴
  实徴门摊商税银三十七两四钱七分
  实徴草场银一百六十七两七钱八分
  以上云南府属共额徴银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一两五钱二分四釐一毫四丝八忽九微九纤四尘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谷荍三万七千八百六十九石一斗八升六合四勺九抄一圭五粒八颗九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二万八千四百七十四两三钱三分四釐一毫四丝八忽九微九纤四尘
  额设官役俸食银六千二百六十四两四钱四分内除额徴钱三银五千九百八十七两一钱九分存留坐放外尚有富民县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曲靖府南宁霑益陆凉马龙罗平寻甸平彝宣威等八州县
  民赋
  原额田地六千二百七十五顷五十九亩七分七釐五毫七丝七忽六微五纤六尘一𣺌七漠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额外及贵州威宁州拨归共田地一千六百一十九顷四十二亩二分八釐八毫一丝九忽八微八纤六尘八漠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雍正五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六顷三十六亩一分五釐六毫二丝三忽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七千八百四十五顷九十二亩五分一厘二毫八丝七忽五微四纤二尘二𣺌五漠内成熟地二千三百六十二顷五亩八分七釐六毫九丝一忽三纤一尘一𣺌六漠 新增贵州威宁州拨归宣威州成熟陆地一十三顷五十五亩四分一厘七毫 成熟夷地一千二百九十四顷三十三亩五分 成熟不分等则一例起科地一百一十田顷九亩七分九釐四毫三丝八忽 外成熟免丈夷地照纳夏税 成熟田四千一十六顷一十八亩一厘七毫三丝五微一纤一尘九漠 新增贵州威宁州拨归宣威州成熟民田四十顷一亩三分二毫二丝八忽 成熟不分等则一例起科田五顷六十八亩六分五毫 外成熟免丈夷田照纳秋粮
  实徴夏税本折麦一千六百七十八石六斗四升一合五勺八抄二撮六圭五粒八颗九粟
  实徴本色无耗荍一百八石四斗三升三合六抄折该米五十四石二斗一升六合六勺八抄
  实徴地亩地租银七百八十七两六钱二分二釐一毫四丝一忽八微
  实徴秋粮本折米九千九十二石四斗五升五合七勺二抄一撮七圭七粒三颗八粟
  实徴秋粮本色无耗米六百一石八斗七升五合三勺六抄八撮二圭八粒六颗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七石九斗二升八合四勺一抄五撮九粒四颗五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六两三钱四分二釐七毫三丝二忽七纤五尘六𣺌
  实徴条编银九千四百九十六两四钱八分九釐五毫三丝七忽一微七尘五𣺌一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一两七钱七分三釐三毫七丝九微二纤六尘九𣺌一漠
  实徴摊丁银二千一百五十二两五钱一分一厘七毫四丝九微一纤八尘六𣺌四漠
  明官民田地三千三百八十五顷二十二亩五分七釐九毫九忽夏税额徴一千三百七十二石八斗二升一勺三抄四撮七圭七粒 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二百五十四石九斗六升一合一勺七抄八撮八圭八粒 起运本府库折色五百八十九石六斗七升六合一勺二抄八撮五圭六粒 存留各州县仓本色五百二十八石一斗八升二合八勺二抄八撮三圭三粒秋粮额徴六千五百四十九石七斗八升三合四勺七撮七圭 起运本府仓本色二千四百五十八石三斗四升七合四勺八抄二撮六圭 起运本府库折色一千五十五石一斗三合七勺七抄九撮八圭二粒 存留各州县仓本色三千三十六石三斗三升二合一勺四抄四撮八圭二粒寻甸府官民田地二千四百六十三顷四十五亩三分六釐二毫二丝二忽夏税额徴六百一十一石四斗四升三合八勺八抄一撮二圭九粒 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一百三十一石四斗四升三合八勺八抄一撮二圭九粒 存留本府仓本色二百四十石存留本府库折色二百四十石秋粮额徴二千一百五十二石四斗九升九合三勺
  一抄八撮六圭二粒 起运木密所仓本色八百三十六石四斗九升八抄八撮六圭二粒 存留本府仓本色一千三百一十六石九合二勺三抄
  附额徴
  实徴观场田租银九两六钱一分二釐二毫
  实徴差发银二百三十二两三分九釐五毫
  实徴鱼课银七十七两五钱七分遇闰加银八两四钱三分二釐实徴丈报陆地纳租充饷银八两七钱九釐
  新增贵州威宁州拨归宣威州民戸人丁一百七十四丁每丁编银二钱该银三十四两八钱
  实徴罗平州无耗夷租谷一千八百三十二石四斗九升
  实徴寻甸州四十八哨无耗荍一百六十一石五斗屯赋
  原额田地二千二百二十七顷一十七亩六分三釐九毫一丝七忽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七年及二十六年奉裁越州曲靖陆凉前卫平彝五卫定雄木密凤梧马隆四所分归州县徴收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 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官田地八十七顷五十七亩八分五釐四毫一丝二忽五微九尘七𣺌二漠 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马料公田共田地二千一百二十五顷二十八亩一分八釐五毫四忽四微九纤二𣺌八漠
  新增垦复田地二百三十七顷五十一亩七釐四丝四忽三纤九尘八漠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五六两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四十四顷六十七亩四釐九丝四忽九微一纤九𣺌二漠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八百九十九顷七十亩六分四釐九毫二丝八忽五微八纤九尘三𣺌内照旧徴收成熟屯官地八十四顷四亩二分八釐九毫七丝二忽五微九尘七𣺌二漠 改则徴收成熟屯官马料豆地并垦复共地一百三十四顷四十六亩九分四釐八丝八忽 照旧徴收成熟屯田三顷五十三亩五分六釐四毫四丝 改则徴收成熟屯官马料公田并垦复共田六百七十七顷六十五亩八分五釐四毫二丝八忽七纤九尘五𣺌八漠
  实徴夏税本折麦八百六石一斗四升一合九勺五抄八圭四粒四颗八粟
  实徴夏税折色麦二百六十四石八斗三升六合七勺二抄三撮三圭四粒三颗三粟各折不等折徴银八十一两一钱二分六釐二毫六微六纤九尘八𣺌六漠
  实徴本色豆五石三斗四升七勺四抄二撮
  实徴地租银九十八两八钱一分九釐四毫八丝四忽六微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二石三斗三升六合二勺五抄三撮一圭一粒四颗四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两八钱六分九釐二忽四微九纤一尘五𣺌二漠
  实徴秋粮本折米四千六百五十三石七合一勺八抄七撮五粒三颗一粟
  实徴秋粮折色二钱米五石八斗四升折徴银一两一钱六分八釐
  实徴秋粮本色谷一百一十一石六斗八升七合六勺九抄六撮七圭一颗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一百三十七石一斗一升一合八勺三抄九撮三圭七粒五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百九两六钱八分九釐四毫六丝七忽五微三纤六尘四𣺌
  实徴条编银三千四百八十九两三分二釐四毫三丝二微八纤一尘八𣺌四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六十四两一分二釐六毫七丝九忽二微六纤三尘五漠
  实徴军舍丁银二千六百两四钱五分二釐七毫四丝七忽七微六尘五𣺌二漠
  附额徴
  原额马场草场地租牙税银一千三百二十一两一钱四分一厘四毫一丝五忽内尚有荒芜无徴银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实徴数内
  新增垦复马场地租银一百四十七两四钱九分一厘九毫内成熟马场地租银两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地租银两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实徴数内
  实徴本色米七石六斗二升五合
  实徴地租牙税银七百八十五两七钱八分四釐九毫四丝
  原额酒课银一十三两七钱全荒无徴
  原额商税课银九两五钱六分全荒无徴
  以上曲靖府属共额徴银二万三十九两四钱二分五釐一毫七丝五忽三微七纤七尘八𣺌五漠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谷豆一万九千四石九斗八升一合九勺二抄九撮三圭一粒七颗六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一万六千一十四两四钱八分三釐一毫七丝五忽三微七纤七尘八𣺌五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五千四百七十四两三钱六分内除额徴钱三银四千二十四两九钱四分二釐存留坐放外尚有南宁霑益宣威马龙平彝等州县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临安府建水石屏阿迷宁州通海河西嶍峩蒙自等八州县
  民赋
  原额田地九千一十九顷二十九亩七分二釐八毫三丝一忽三微三纤七尘五𣺌二漠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除将新平县田地改拨元江府外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及额外田地一千一百八十五顷三十三亩一分四釐六毫一丝六微五纤六尘一𣺌六漠内除阿迷州额外田一十四顷八十二亩三分改归广西府师宗州邱北州同就近徴收外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五六两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八十二顷二十二亩五分七釐六毫四丝一忽七微七纤九尘一𣺌九漠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八千九百八十一顷三十九亩六分一忽三微二纤五𣺌三漠原成熟地四千四百九顷五十六亩二分八釐三毫二丝六忽二微二纤七尘八𣺌六漠内除新平县成熟地四十顷七十亩九分二釐六毫一丝五微二纎六尘二𣺌二漠改归元江府外实该地四千三百六十八顷八十五亩三分五釐七毫一丝五忽七微一尘六𣺌四漠 外成熟免丈夷地照纳夏税 原成熟田四千九百顷九十五亩二分三釐二毫三丝九忽五微五纤二尘五𣺌五漠内除阿迷州额外田一十四顷八十二亩三分改归师宗州邱北州同外又除新平县民田二百七十七顷三十七亩一分九釐三毫五丝三忽九微三纤三尘六𣺌六漠改归元江府外实该田四千六百八顷七十五亩七分三釐八毫八丝五忽六微一纤八尘八𣺌九漠 额外淤出田三顷七十八亩五分四毫外成熟免丈夷田照纳秋粮
  实徴夏税本折麦一千三百九十七石一斗六升一勺七抄八撮二圭一颗一粟
  实徴秋粮本折米一万一千一百八十七石二合九勺五抄七圭八粒二颗一粟
  实徴七长官司夷田免丈秋粮折色四钱米八百三十二石二斗八升二合八勺
  实徴元江府慢车寨归入秋粮无耗米六十石实徴籽粒米一十一石一斗二升三合四勺七抄五撮五圭五粒二颗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一百八十一石一斗八升四合六勺九抄六撮八圭六粒四颗五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百四十四两九钱四分七釐七毫五丝七忽四微九纤一尘六𣺌
  实徴条编银一万二千六百一十两六分八釐五毫三丝七忽三微五纤一尘七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一百七十八两七钱九分一厘三丝五忽二微八尘六𣺌二漠
  实徴摊丁银三千五百六十三两九钱三分五釐三毫六丝七忽五微一纤三尘六𣺌八漠
  明官民田地八千七百六十四顷一十八亩八分夏税额徴一千四百三十七石三斗三升八合八勺九抄四圭五粒五颗起运本府库折色五百五十五石三斗六升三合八勺六抄七圭一粒五颗 存留各州县仓本色八百八十一石九斗七升五合三抄九撮七圭四粒秋粮额徴一万四千七百九十六石八斗五升四合三勺四抄六撮七圭七粒一颗起运布政司库折色六百一十三石一斗三升一合五勺四抄四撮七粒 起运本府仓本色二
  千五百五石五斗二升三合七勺三抄五撮三圭三粒六颗 本府库折色五千七百二十五石七斗二升二合九勺二抄五撮一圭 存留各州县仓库本折色五千九百五十三石四斗七升六合一勺四抄二撮三圭六粒五颗
  附额徴
  实徴七长官司差发银一千五百二十六两八钱一分二釐三毫二丝
  实徴州县差发银三百三十八两二钱一分五釐七毫八丝五忽八微六纤五尘
  实徴戸口食盐并慢车寨归入共银八十三两一钱八釐八毫
  实徴矿课铅课锡课共银二百二两二钱五分实徴鱼课鱼钞银三百二十三两一钱七分四釐六毫遇闰加银二十两三钱二分六釐五毫三丝
  实徴田房地租银一十一两五钱七分二釐
  实徴麦课军饷均徭水利并籽粒色银四百三十八两二钱三分八釐八毫七丝六忽三微
  实徴驿站充饷银一百五十两
  实徴嶍峩县酒课银八钱
  实徴学租银三十八两三钱二分一厘
  实徴新增鱼课银二两
  实徴新增建水州猛弄寨长白氏所属寨民年纳戸口款银四十四两
  实徴新增秋粮米一十石
  原额新平县丁苴田租银八十两内除无徴银七十两外实徴银一十两改归元江府徴
  东湖池地租谷四十八石四斗八升每石折银二钱三分五釐该银一十一两三钱九分二釐八毫全荒无徴
  中火箐口铺荍地𧵅易银二两二钱全荒无徴拖泥坝田租银二十七两全荒无徴
  屯赋
  原额田地九百一十九顷六亩八分五釐四毫一忽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七年及二十六年奉裁左前广后临安五卫通海御新安所分归州县徴收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 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地六顷九十六亩五分一厘六毫 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荍粮公様马料等田地九百一十二顷一十亩三分三釐八毫一忽
  新增垦复田地六十一顷四十七亩五分四釐三毫三丝五忽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又雍正五六两年自首抵补军丁田一百一十九顷九亩九釐七毫四丝四忽二微九纤七尘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六百一十三顷九亩一分七釐八丝九忽四微内照旧志徴成熟屯地六顷九十六亩五分一厘六毫 改则徴收成熟屯荍粮共地四十九顷九十七亩三分五釐一毫四丝九忽改则徴收成熟屯官公様马料并垦复共田五百五十四顷四十八亩三分三毫四丝四微 成熟官地一顷六十七亩每亩比田半科秋粮照纳
  实徴本折麦二百六十三石七斗二升四合二勺八抄二撮六圭二粒一颗五粟
  实徴本色荍二十九石二斗八升二合五勺三撮二圭六粒一颗四粟
  实徴夏税折色麦一百二十五石五斗九升四合四勺二抄各折不等共折徴银四十六两三分一厘六丝
  实徴秋粮本折米四千一百二十六石五斗六升一合六勺三抄一撮七圭四粒九颗三粟
  实徴秋粮本折谷二百五十七石八斗八升五合八勺五抄三撮八圭九粒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七百二十八石六斗九升八合七勺五抄八撮六圭五粒四颗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五百八十二两九钱五分九釐六忽九微二纤三尘二𣺌
  实徴条编银二千九百三十八两二钱三分二釐八毫九丝五忽三微八纤五尘三𣺌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五百一十二两九分六釐七毫七丝五忽一微二纤二尘七𣺌九漠
  实徴军舍丁银九百八十二两八分五釐四毫二丝五忽二微五纤三尘七𣺌九漠
  附额徴
  实徴马场地租窑课银二十四两八分
  以上临安府属共额徴银二万四千七百四十一两七钱二分一厘二毫四丝二忽四微一纤五尘五漠
  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谷荍一万八千一百七十五石二升三合六勺七抄六撮五粒七颗四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一万九千四百一十六两一分八釐二毫四丝二忽四微一纤五尘五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五千四百六十三两九钱六分内除额徴钱三银五千三百二十五两七钱三釐存留坐放外尚有阿迷嶍峨二州县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澂江府河阳江川新兴路南等四州县
  民赋
  原额田地五千三百八十四顷四十一亩八分三釐七毫六丝六忽三微五纤一尘二𣺌八漠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田地七十五顷五十八亩六分三釐三毫三丝九忽二微五纤六尘八漠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雍正七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一顷六十六亩三分四釐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五千一百三十二顷四十一亩四分四釐一毫八丝五忽五微八纤五尘七𣺌内成熟地三千六百一十三顷七十二亩五分四釐九毫七丝二忽五微一尘八𣺌成熟田一千五百一十八顷六十八亩八分九釐二毫一丝三忽八纤三尘九𣺌
  实徴夏税本折麦二千一百二十六石三斗七升八合六勺三撮三圭八粒五颗八粟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三斗二升八合三勺六抄一撮七圭一粒九颗三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二钱六分二釐六毫八丝九忽三微七纤五尘四𣺌四漠
  实徴秋粮本折米四千六百五十八石五升八合六抄七撮五圭四粒八颗一粟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本色米二石三升六合七勺四抄九撮六圭八粒六颗四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两六钱二分九釐三毫九丝九忽七微四纤九尘一𣺌二漠
  实徴条编银五千五百六十四两三钱八分五釐六丝八忽一微二纤八尘四𣺌九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二两一钱一分二釐四丝三忽五纤八尘六𣺌六漠
  实徴摊丁银二千四百三十两二钱三分一厘三毫二丝五忽二微七纤九尘九𣺌一漠
  明官民田地五千一百五十八顷二十亩五釐六毫八丝五忽四微夏税额徴二千一百九十八石四斗八升八合七勺九抄六撮七圭一粒二颗 起运布政司折色一千五百五石九斗八升五合九勺五抄七撮六圭八粒二颗 起运本府折色二百六十四石八升存留各州县本折四百二十八石四斗二升二合八勺三抄九撮三粒秋粮额徴五千一百五石五斗八升九合四勺八抄四圭六粒五颗 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三千二百九十六石六斗二升三合一勺四抄四撮一圭一颗 起运本府仓本色五百二十石四斗四升一合九勺四抄二撮 起运本府库折色三百五十七石二斗八升七合五勺一抄二撮九圭 存留各州县仓本折九百二十一石二斗三升六合八勺八抄二撮二圭七粒四颗
  附额徴
  实徴河泊所鱼课钞银一百五十两二钱遇闰加银一十二两五钱
  实徴差发银一百六十两二钱五分四釐六毫一丝六忽九微三纤五尘一𣺌六漠
  实徴房租银四钱三分遇闰加银四分五釐
  实徴鱼课鱼钞鱼沟租银一百五十七两五钱九分八釐遇闰加银八两五钱九分二釐
  观场田租银三十四两六钱八分七釐二毫五丝全荒无徴
  屯赋
  原额田地一千一百一顷六十七亩二分三釐四毫四丝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二十六年奉裁左前广右中后六卫分归州县徴收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 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地六十五顷八十二亩六分九釐四毫 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马料等田地一千三十四顷六十四亩五分四釐四丝
  新增垦复田地五十六顷四十五亩八分六釐四毫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雍正七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三顷五十四亩六分八釐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九百一十九顷四十二亩三分四釐三毫五丝内照旧徴收成熟屯地三十六顷六亩四分五釐五毫 改则徴收成熟屯地并垦复共地八十四顷五十九亩一分一厘四毫五丝 照旧徴收成熟屯田二十九顷七十六亩二分三釐九毫 改则徴收成熟屯官马料并垦复共田七百六十九顷五分三釐五毫
  实徴夏税本折麦四百八十五石二斗五合六勺五抄三撮三圭四粒五颗
  实徴夏税折色麦五百一十六石二斗一升五合三勺五抄一撮三圭七颗六粟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一百七十六两五钱四分七釐七毫一丝二尘五漠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一石一斗一升七合九勺一抄七撮八圭五粒七颗一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其折徴银八钱九分四釐三毫三丝四忽二微八纤五尘六𣺌八漠
  实徴秋粮本折米六千二百四十三石三斗六升六合六勺二抄八撮六圭五粒
  实徴秋粮本色谷一石六斗三升六合六勺
  实徴秋粮折色米六百六十二石七合三勺八撮二圭三粒三颗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二百一十一两九钱五分二釐四毫五丝二忽九微一尘七𣺌五漠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九石一斗七升三合四勺九抄六撮二圭一粒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七两三钱三分八釐七毫九丝六忽九微六纤八尘
  实徴条编银四千三百二两八钱九分三釐六丝二微五纤三尘三𣺌五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九两八分五釐一丝六忽九微四纤二尘三𣺌八漠
  实徴军舍土军丁银一千一百九十八两五分七釐七毫一丝九忽六微二纤七𣺌二漠
  以上澂江府属共额徴银一万四千三百七十三两八钱七分二釐二毫三丝三忽五微七𣺌一漠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谷一万三千五百一十四石六斗四升五合五勺五抄二撮九圭二粒八颗九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一万一千六百三十二两三钱一分七釐二毫三丝三忽五微七𣺌一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二千九百五十六两二钱内除额徴钱三银二千七百四十一两五钱五分五釐存留坐放外尚有河阳县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武定府和曲元谋禄劝等三州县
  民赋
  原额田地四千六十二顷五分五釐五毫四丝六微二纤四尘一𣺌二漠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及额外田地四十八顷九十二亩八分三釐九毫六丝三忽九微九纤九尘二𣺌八漠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三千八百七十六顷四亩五分八釐六毫九丝八忽四微七纤八尘六𣺌五漠内成熟地一千五百七十二顷二十一亩三分一厘八毫九丝九忽八纤五尘五𣺌七漠 外成熟免丈夷地照纳夏税 成熟田二千三百三顷八十三亩二分六釐七毫九丝九忽三微九纤三尘八漠 外成熟免丈夷田照纳秋粮
  实徴夏税本折麦四百四十七石九斗三升六合五勺九抄六撮二圭三粒六颗二粟
  实徴夷地照纳夏税折色六钱麦二十八石二斗折徴银一十六两九钱二分
  实徴秋粮本折米二千九百六十九石一斗三升三合六勺七抄五撮二粒五颗三粟
  实徴夷田照纳秋粮折色七钱米三十一石七斗七升折徴银二十二两二钱三分九釐
  实徴条编银四千二百八十三两九钱四釐四毫九丝二忽二微四尘六𣺌四漠
  实徴摊丁银一千六百二十五两二钱七分二釐一毫七丝九忽四微九纤二𣺌三漠
  明官民田地三千九百五十一顷五十六亩一分一厘七毫夏税额徴四百四十一石三斗二升九合二抄七撮八圭 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二百七石一斗九升二合三勺六抄一撮 起运本府仓本色六十四石七斗四升存留各州县仓库本折一百六十九石四斗六合六勺六抄六撮八圭秋粮额徴三千二十三石二斗六升七合五勺六抄一撮 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一千八百一十一石一斗九升九合四抄二撮七圭二粒九颗 起运本府库折色六百三十石三斗七升 起运本府仓本色四十八石 存留各州县仓库本折五百三十三石六斗九升八合五勺一抄二撮二圭七粒一颗
  附额徴
  实徴学租银三十一两二钱
  实徴祭祀田租银五十二两八钱六分四釐
  实徴学租无耗租谷八十石
  实徴无耗租谷五百六十一石六斗五升七合三勺七抄五撮五圭
  实徴无耗租麦一十一石二斗九升
  实徴古柏庄无耗租谷二百石
  屯赋
  原额田地二百三十二顷六十五亩四分九釐九毫八丝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除拨归云南府属安宁禄丰罗次富民等州县田地外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七年及二十六年奉裁右前后三卫武定所分归州县徴收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田二顷六十六亩四分一厘 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田地九十二顷三十九亩七分三釐八毫二丝
  新增垦复田地一十四顷二十六亩二分一厘八毫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七十四顷九十五亩一分七釐四毫四丝八忽五微内改则徴收成熟屯官共地八十九亩八分九釐 照旧徴收成熟屯田三顷六十六亩四分一厘 改则徴收成熟屯官并垦复共田七十一顷三十八亩八分七釐四毫四丝八忽五微
  实徴夏税本色麦五石三斗二升二合三勺八抄六撮九圭
  实徴秋粮本折米五百七十五石二斗四升九合五勺九撮三圭六粒一颗一粟
  实徴秋粮折色米四十五石八升六合六勺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一十一两七分一厘六毫五丝
  实徴条编银三百六十两九钱八分一厘四毫四丝一忽七微三纤八𣺌三漠
  实徴军舍土军丁银九十二两五钱八分
  以上武定府属共额徴银六千四百九十七两三分二釐七毫六丝三忽四微二纤五尘七𣺌 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四千八百五十石五斗八升九合五勺四抄三撮二粒二颗六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四千六百六十五两四分九釐七毫六丝三忽四微二纤五尘七𣺌
  额设官役俸食银二千四百五十二两一钱六分内除额徴钱三银一千八百三十一两九钱八分三釐存留坐放外尚有该府并元谋县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广西府师宗弥勒二州邱北州同
  民赋
  原额田地六千三百七十四顷八十七亩三分五釐四毫四丝八忽一微六纤九尘三漠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除拨归开化府属文山县田亩外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额外及阿迷州拨归共田地一千五百一十六顷七十三亩七分四釐五丝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雍正四年自首抵补军丁田九十八亩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七千八百五十八顷四十亩四分九釐三毫五丝七忽三微九纤一尘二𣺌六漠内成熟地六千三百八十四顷八十二亩一分二釐一毫三忽二微三纤八尘外成熟免丈夷地照纳夏税 原成熟田一千四百五十九顷五十六亩七釐二毫五丝四忽一
  微五纤三尘二𣺌六漠内除田八十亩拨归开化府文山县外尚该田一千四百五十八顷七十六亩七釐二毫五丝四忽一微五纤三尘二𣺌六漠又阿迷州拨归师宗州邱北州同额外田一十四顷八十二亩三分共田一千四百七十三顷五十八亩三分七釐二毫五丝四忽一微五纤三尘二𣺌六漠 成熟免丈夷田照纳秋粮
  实徴夏税折色六钱麦一百五十一石一斗六升三合一勺八抄三撮七圭八粒三粟
  实徴秋粮本折米二千九百五十七石二斗四升四合六抄七撮四圭
  实徴秋粮无耗米六十石四斗二升七勺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九斗七升四合一勺五抄三撮四圭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其折徴银七钱七分九釐三毫二丝二忽七微二纤
  实徴条编银二千九百二十三两六钱一分六釐三毫三忽八微五纤一尘三渺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一两一钱七分六毫七丝四微五尘七渺四漠
  明官民田地五千八百四十九顷一亩七分三釐夏税额徴一百一十八石二斗四升六合五勺 起运布政司库折色六十八石八升六合一勺 存留各州仓库本折色五十石一斗六升四勺秋粮额徴三千二百五十六石四斗一升六合六勺 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一百五十二石 起运本府库折色一千八百七十三石三斗七升五合三勺五抄 存留各州仓本色一千二百三十一石四升一合二勺五抄
  附额徴
  实徴鱼课银一十六两
  实徴者林寨田租银六两
  实徴村寨住戸年纳𧵅易银三十八两八钱
  屯赋
  原额田地一百八十六顷六十二亩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七年奉裁十八寨所归州徴收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 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地五十八顷九十亩 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田地一百二十七顷七十二亩
  新增垦复田地六十七顷一十八亩六釐五毫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一百五十三顷二十一亩一分七釐四毫二丝内照旧徴收成熟屯地五十八顷九十亩 改则徴收成熟屯地并垦复共地一十七顷九十一亩六分九釐八毫 改则徴收成熟屯官田七十六顷三十九亩四分七釐六毫二丝
  实徴夏税折色六钱麦六斗二升八合八勺四抄七撮五圭二颗
  实徴折色麦五百六十一石四升六合各折不等折徴银二百二十四两二分三釐
  实徴秋粮本折米四百六十二石一斗四升八合三勺六抄三撮四粒六颗
  实徴条编银三百三十三两三钱三毫九丝九忽七微八纤六尘八渺二漠
  实徴军舍丁银一百六十八两一钱三分六忽八微七纤四尘二渺六漠
  附额徴
  实徴地租银九钱
  以上广西府属共额徴银三千七百一十二两七钱一分九釐七毫三忽六微三纤八尘一渺二漠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三千六百三十一石六斗五合一勺六抄一撮七圭二粒八颗三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二千八百一十五两八钱六分二釐七毫三忽六微三纤八尘一渺二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二千一百三十六两六钱内除额徴钱三银八百九十六两八钱五分七釐存留坐放外尚有该府并师宗州邱北州同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广南府附徴土富州维摩州
  民赋
  原额夷地六十五顷八亩四分五釐二毫四丝四忽五微四纤三尘七渺五漠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夷地三顷七十六亩八分七釐六丝五忽三微三纤三尘三渺三漠内成熟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夷地六十一顷二十八亩四分四釐六毫四丝六忽五微四纤三尘七渺五漠内成熟夷地三顷九十二亩 成熟夷田五十七顷三十六亩四分四釐六毫四丝六忽五微四纤三尘七𣺌五漠 外成熟免丈夷田照纳秋粮
  实徴夏税折色六钱麦一石八斗
  实徴秋粮折色米一千四百六十三石七升六合一勺三抄八撮八圭
  实徴地亩银一百六十七两一钱一分七釐四毫六丝四忽五微四纤二尘七𣺌二漠
  明官民田地一百九十一顷五十四亩六分秋粮额徴一千五石六斗一升六合零俱存留本府
  附额徴
  实徴差发折色米七百一十八石
  实徴新增参革土知州沈肇干输纳无耗秋粮米一千五百一十四石三升三合六勺三抄二撮五圭三粒二颗二粟
  实徴新增抚幼严氏输纳无耗秋粮米二百九十六石七斗二升七合五勺四抄七撮六圭六粒七颗八粟
  以上广南府共额徴银一百六十七两一钱一分七釐四毫六丝四忽五微四纤二尘七𣺌二漠 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三千九百九十三石六斗三升七合三勺一抄九撮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一百一十六两九钱八分二釐四毫六丝四忽五微四纤二尘七𣺌二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七百二十二两五钱二分内除额徴钱三银五十两一钱三分五釐存留坐放外尚有不敷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元江府新平县因远罗必甸长官司
  民赋
  原系夷方并无地亩其田土免丈照纳
  原额秋粮本折米七千四十三石八斗二升一合七勺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除拨归普洱府秋粮无耗米一千八十四石外实该秋粮米四千二十九石六斗六合七勺又新平县拨归原额田地九百四十八顷五十三亩三分一厘七毫七忽三微二项额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田八十八顷九十三亩六分六毫四丝三忽三微五纤八尘 额外夷田六十九段内成熟夷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夷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三百一十八顷八亩一分一厘九毫六丝四忽四微五纤九尘八𣺌八漠内成熟地四十顷七十亩九分二釐六毫一丝五微二纤六尘二渺二漠 成熟田二百七十七顷三十七亩一分九釐三毫五丝三忽九微三纤三尘六𣺌六漠 外成熟免丈夷田照纳秋粮
  实徴夏税折色麦四十五石一斗六升一合四勺九抄
  实徴秋粮本折米二千五百九十八石七升八合九勺七抄六撮九圭七粒
  实徴秋粮本色无耗米四千一十石二斗一升五合实徴条编地亩认办银一千一百二十五两五钱七分七釐八毫一丝九微六纤七尘三渺六漠明官民田土一百八十三顷八十三亩秋粮额徴一千九百三十石二斗一升五合 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一百三十石二斗一升五合 存留本府仓本色一千八百石附额徴
  实徴花斑竹银八十五两耗银六钱八分
  实徴差发并𧵅易银五百三十五两四钱九分五釐二毫三丝五忽
  实徴田钱地讲银四千九百九十三两二钱三分六釐
  实徴浪妈等六寨地租银二百八十五两
  原额丁苴田租银八十两除荒无徴外
  实徴银一十两
  以上元江府共额徴银七千三十四两九钱八分九釐四丝五忽九微六纤七尘三渺六漠 共额徴秋粮麦米六千六百五十三石四斗五升五合四勺六抄六撮九圭七粒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五千九百五十四两八钱三分三釐四丝五忽九微六纤七尘三渺六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一千四百二十六两八分内除额徴钱三银一千八十两一钱五分六釐存留坐放外尚有新平县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开化府文山县
  民赋
  原额康熙七年奉文将临安府阿迷州蒙自县广西府属师宗州维摩州附本府入额并清丈共田七百五十九顷三十五亩六分二釐五毫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
  新增额外及拨归田一十六顷四亩四分三釐五毫五丝二忽一微九纤二尘三渺九漠内成熟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田七百六十八顷四十七亩七分三釐四毫三忽二微九纤二尘三渺九漠内清丈成熟实田七百五十九顷三十五亩六分二釐五毫 新增成熟额外田九顷一十二亩一分九毫三忽二微九纤二尘三渺九漠
  实徴秋粮本折米八千三百九十七石八斗五升八合一勺一抄二撮六粒四颗一粟原额正耗米一万二千八百石四斗五升三合零于康熙三十五年题减额粮四千一百六十石
  实徴条编银三百三十六两六钱九毫五丝九忽八微六纤三渺五漠
  附额徴
  实徴临安府并阿迷州蒙自县归入差发银六百五十两七钱二分一厘二毫一丝四忽一微三纤五尘
  实徴临安府并蒙自县归入戸口食盐银二十二两七钱五分四釐
  以上开化府属共额徴银一千一十两七分六釐一毫七丝三忽九微九纤五尘三渺五漠 共额徴秋粮米八千三百九十七石八斗五升八合一勺一抄二撮六粒四颗一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八百三十九两九钱六分九釐一毫七丝三忽九微九纤五尘三渺五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一千一百七十五两四分内除额徴钱三银一百七十两一钱七釐存留坐放外尚有文山县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镇沅府恩乐县
  民赋
  雍正六年设流后清出夷田地七百一顷七十一亩四分七釐
  新增额外田一顷八十六亩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实在雍正十年成熟田地七百一顷七十一亩四分七釐内成熟夷地三百一十二顷六十一亩七分一厘 成熟夷田三百八十九顷九亩七分六釐
  实徴秋粮本折米一千六十八石二斗一升二合六勺一抄六撮九圭七粒八颗
  实徴地亩银二百八十八两七钱一分二釐五毫三丝八忽
  实徴条编银一千一百七十五两三分三釐八毫七丝八忽六微七纤五尘八渺
  明额徴差发银六百五十两
  以上镇沅府共额徴银一千四百六十三两七钱四分六釐四毫一丝六忽六微七纤五尘八渺 共额徴秋粮米一千六十八石二斗一升二合六勺一抄六撮九圭七粒八颗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一千二十四两六钱三分二釐四毫一丝六忽六微七纤五尘八渺
  额设官役俸食银一千四十两五钱六分内除额徴钱三银四百三十九两一钱二分四釐存留坐放外尚有该府并所属恩乐县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威远
  民赋
  雍正四年设流后清出夷田三百九十一顷九十七亩一分五釐
  新增额外田七顷四十六亩五分三釐七毫八丝内成熟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新垦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夷田三百九十九顷三十二亩一分三釐七毫八丝
  实徴秋粮本折米八百二十石二斗六升三合六勺三抄六撮八圭九粒六颗
  实徴条编银六百二十一两四钱一分七釐七毫八丝六忽八微三纤五渺八漠
  实徴新增三圈蛮令等村年纳人丁银三十二两以上威远同知共额徴银六百五十三两四钱一分七釐七毫八丝六忽八微三纤五渺八漠 共额徴秋粮米八百二十石二斗六升三合六勺三抄六撮八圭九粒六颗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四百五十七两三钱九分二釐七毫八丝六忽八微三纤五渺八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六百六十一两四分内除额徴钱三银一百九十六两二分五釐存留坐放外尚有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东川府会泽县
  民赋
  雍正四年改隶云南清出田地一千六百三十五顷八十六亩九分八釐三毫五丝俱经成熟归入实徴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田地并荍粮地共一千六百三十五顷八十六亩九分八釐三毫五丝内成熟荍粮地九百八顷一十八亩七分九釐五毫八丝 成熟地二十二顷八十三亩三分六釐三毫 成熟田七百四顷八十四亩八分二釐五毫七丝
  实徴夏税本色麦三十四石二斗五升四勺三抄实徴秋粮本色米二千一百九十一石九斗六升七合三勺三抄一撮
  实徴荍折银八百六十一两二分四毫三丝九忽六微八纤
  实徴条编银一千一百七十九两八钱九分五釐四毫一丝三忽三微三纤
  附额徴
  实徴文武各衙门归公田九十二顷五十亩四分二釐六毫无耗米一千五百一十五石一升六合四勺
  实徴禄氏养赡归公田五十顷九十九亩九分七釐无耗米八百二十五石六勺八抄
  以上东川府属共额徴银二千四十两九钱一分五釐八毫五丝三忽一纤 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四千五百六十六石一一斗三升四合八勺四抄一撮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一千四百二十八两六钱四分八毫五丝三忽一纤
  额设官役俸食银一千九十六两八分内除额徴钱三银六百一十二两二钱七分五釐存留坐放外尚有会泽县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昭通府恩安镇雄永善等三州县大关同知鲁甸通判
  民赋
  雍正七年改隶云南清出田地三千二百九十一顷八十九亩二分二釐六毫九丝四忽四微内西妈基等处田地六顷一亩一分改归四川屏山县又四川屏山县改归永善县田地九十四顷九分四釐二项额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田地二千六百九十三顷六十六亩二分三釐六毫九丝四忽四微 原清出成熟地五百二十二顷五十七亩三分四釐四毫内除西妈基等处民地四顷一十六亩改归四川屏山县外实该地五百一十八顷四十一亩三分四釐四毫 新增四川屏山县割归永善县副官村民地六顷四十四亩五分五釐二共地五百二十四顷八十五亩八分九釐四毫 夷地一千二百八十顷九十三亩六釐 原清出成熟田八百一十二顷七亩五分九釐二毫九丝四忽四微内除西妈基等处民田一顷八十五亩一分改归四川屏山县外实该田八百一十顷二十二亩四分九釐二毫九丝四忽四微 新增四川屏山县割归永善县副官村民田七十七顷六十四亩七分九釐二共田八百八十七顷八十七亩二分八釐二毫九丝四忽四微
  实徴夏税本色荍八百五十九石四斗七升五合八勺四抄八撮
  实徴麦荍折银一百三十二两四钱一分三釐实徴秋粮本色米三百五十五石一斗四升五合二勺五抄二撮
  实徴秋粮本色无耗米四千六十二石九升五合五勺一抄五撮四圭四粒
  实徴四川屏山县改归丁条粮银二百四十七两九钱六釐五毫一丝三忽三微四纤四尘三渺五漠
  实徴条编银一千五百七十二两二钱七分九釐七毫八忽五微七纤六尘
  以上昭通府属共额徴银一千九百五十二两五钱九分九釐二毫二丝一忽九微二纤三渺五漠共额徴夏税秋粮米荍五千二百七十六石七斗一升六合六勺一抄五撮四圭四粒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一千三百六十六两八钱一分九釐二毫二丝一忽九微二纤三渺五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三千五百九十六两九钱一分四釐内除额徴钱三银五百八十五两七钱八分存留坐放外尚有鲁甸通判及恩安镇雄永善等州县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普洱府攸乐同知思茅通判
  民赋
  雍正七年设府后清出田地一千三百四十四顷二千四亩五分八釐二毫八丝俱经成熟归入实徴数内
  新增雍正八年开垦额外田地六十二顷六亩三分九釐九毫已经限满科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夷田地一千四百六顷三十亩九分八釐一毫八丝内成熟夷地六十一顷五十一亩九分三毫 成熟夷田一千三百四十四顷七十九亩七釐八毫八丝
  实徴秋粮折色八钱米二千六百九十五石一斗九升六合八勺九抄四撮一粒六颗
  实徴地亩银五十五两四钱二分八釐一毫六丝实徴条编银二千四十一两八钱三分五釐三毫四丝八忽五微五纤九尘三渺二漠
  以上普洱府属共额徴银二千九十七两二钱六分三釐五毫八忽五微五纤九尘三渺二漠 共额徴秋粮米二千六百九十五石一斗九升六合八勺九抄四撮一粒六颗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一千四百六十八两八分四釐五毫八忽五微五纤九尘三渺二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一千三百一十一两内除额徴钱三银六百二十九两一钱七分九釐存留坐放外尚有该府并攸乐同知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大理府太和赵州云南邓川浪穹宾川云龙等七州县
  民赋
  原额田地一万一千八百八十四顷四十二亩八分七釐三毫六丝一忽二微九纤三尘六渺二漠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除拨归永北府田地外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及额外田地三百七十九顷一十亩六釐五毫四丝一忽四微二纤三尘一渺九漠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雍正四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二顷二分五釐五毫八丝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九千六百三十九顷六十四亩七分九釐二毫九丝三忽八微三纤八尘七渺三漠内成熟地四千九百五十三顷八十五亩七分三釐四毫六丝三忽二微五纤四尘四渺 成熟田四千六百八十五顷七十九亩五釐八毫三丝五微八纤四尘三渺三漠
  实徴夏税本折麦八千九百七十六石五斗七升七合五勺七抄四撮一圭四粒一颗九粟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二斗二升二合六勺一抄五撮九圭七粒二颗七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钱七分八釐九丝二忽七微七纤八尘一渺六漠
  实徴秋粮本折米一万五千四百二石九斗六升一合五勺八抄五撮八圭八粒二颗八粟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三石五斗三升六勺八抄五撮八粒八颗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二两八钱二分四釐五毫四丝八忽七纤四渺
  实徴条编银一万二千八十九两八钱二分九釐六毫九丝三忽四微五纤八尘六𣺌五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一两九钱八分二釐一毫一丝四忽八微二纤三尘二𣺌八漠
  实徴摊丁银五千八十三两八钱三分六毫一丝四忽四微五纤六尘七𣺌八漠
  明官民田地九千七百五十六顷六十亩八分九釐九毫九丝五忽三微夏税额徴九千一百九十八石七合九勺五抄七撮四粒 起运布政司折色六千九百五十六石四斗一升三合七勺四抄二圭五粒 起运本府折色三百一十四石二斗八升六合六勺六抄六圭 存留州县本折一千九百二十七石三斗七合五勺五抄九粒秋粮额徴一万六千五百三十四石五斗二升四合一勺二抄六撮五圭 起运布政司折色九千七百二十二石四斗三升八合七勺六抄三撮二粒八颗 起运本府本折一千七百四十三石三斗四升一合七勺四抄七撮六圭 存留州县本折色五千六十八石七斗四升三合六勺一抄六圭七粒二颗北胜州官民田地一千六百一十八顷七十七亩二分五釐五毫夏税额徴一千六十七石二斗二升五合零秋粮额徴一千五百四十五石九斗一升四合零附额徴
  实徴观场田租银四十四两二钱五分二釐
  实徴街税地租银三两五钱
  实徴河泊所鱼课折色米银四百五十八两九钱四分九釐七毫五丝
  实徴鱼课折色钞银八十二两一钱九分九釐二毫五丝
  实徴差发棉绸银三十一两七钱五分五釐二毫实徴石磺厂课银八两
  实徴站丁认办银一百六十二两四分一厘八毫五丝
  屯赋
  原额田地二千五百一顷二十五亩八分五釐二毫二丝五忽五微五纤九尘四渺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除拨归永北府田地外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七年及二十六年奉裁大理景东洱海大罗澜沧五卫分归并州县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 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地荍粮田地二百二十六顷七十六亩二分六釐七毫八丝五忽四微四纤一尘三渺八漠 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马料公种公様荍粮官租等田地一千八百四十八顷九十六亩四分七釐九毫四丝一微一纤八尘三漠
  新增垦复田地三百七十二顷六十四亩六分六丝五忽六微五纤五尘二渺七漠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雍正四年六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二十九顷五十八亩五分一厘九毫一丝五忽一微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一千四百七十五顷七十二亩九分四釐八毫四丝八忽六纤八渺二漠内照旧徴收成熟屯地荍粮地九十九顷五十四亩五分四釐九毫四丝六忽二微四纤一尘三渺八漠 改则徴收成熟屯地并垦复共地二百九十一顷七十七亩四分四毫二丝三忽七微五纤八尘六渺二漠 照旧徴收成熟屯田一百二十七顷二十一亩七分一厘八毫三丝九忽二微改则徴收成熟屯马马料官租公种公様并垦复共田九百五十七顷一十九亩二分七釐六毫三丝八忽八微六纤八渺三漠
  实徴夏税本折麦一千四百六石四升六合八抄八撮二圭二粒九颗二粟
  实徴本色蚕豆四十八石八斗三升四合八勺六抄三撮一圭五粒七颗二粟
  实徴折色麦一千六百六十八石九斗四升九合一勺一抄二撮五圭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五百五十八两六钱四分二釐四毫六忽一微二纤七尘
  实徴折色荍四十二石五斗三升六合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一十两二钱七分六釐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一十八石一斗九升一合四勺六抄八撮一圭八粒二颗一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十四两五钱五分三釐一毫七丝四忽五微四纎五尘六渺八漠
  实徴秋粮本折米六千三百七十二石五斗四升五合二勺七抄五撮九圭七粒八颗九粟
  实徴秋粮本色谷三百一十三石三斗五升二合七勺六抄三撮八圭一颗七粟
  实徴秋粮折色米三千二百六十一石七斗九合五勺九抄一撮五圭二粒二颗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一千六十六两九钱二分一厘六毫九丝二忽六纤六尘六渺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六十一石九斗七升七合九勺八抄六撮六圭二粒四颗二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四十九两五钱八分二釐三毫八丝六忽二微九纤九尘三渺六漠
  实徴条编银四千九百六十九两八钱一分七釐九毫八丝七忽八微六纤五尘八渺二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四十八两三钱六分五釐七毫六丝二忽七微三纎三尘八渺八漠
  实徴军舍丁银一千四百八十二两一分三釐八毫一丝七忽七微四纤九尘二渺四漠
  附额徴
  实徴草场银五十七两五钱七釐
  以上大理府属共额徴银二万六千二百二十七两一分三釐四毫四丝三忽九微七纤四尘八渺五漠 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谷豆三万二千五百二十石三斗一升八合一勺五抄一撮一圭九粒一颗七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二万二千八十三两二钱四分四毫四丝三忽九微七纤四尘八渺五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五千二百二十二两八钱八分内除额徴钱三银四千一百四十三两七钱七分三釐存留坐放外尚有太和云龙二州县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楚雄府楚雄镇南南安定远广通等五州县并𥔲嘉州判
  民赋
  原额田地五千五百八十三顷七亩二分三釐二毫五丝九忽二微八纤一尘二渺六漠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除将定边县田地改拨蒙化府外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及额外田地一百一十九顷二亩八分一厘一毫二丝九忽一纤一尘九渺四漠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雍正五年自首抵补军丁田三顷五分三釐七毫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五千二百八十七顷七十三亩八分六釐九毫一丝八忽一微五纤七尘六渺七漠内成熟地一千七百五十二顷三十六亩五分六釐一毫六丝一忽一微三纤八尘六渺八漠 成熟田三千五百三十五顷三十七亩三分七毫五丝七忽一纤八尘九渺九漠
  实徴夏税本折麦一千八百四石七斗九合一勺二抄六撮三圭九粒二颗一粟
  实徴秋粮本折米七千四十六石六斗九升四合六勺三抄二撮三圭一粒五颗九粟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三石七斗一升八合九勺七抄一撮六粒三颗五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二两九钱七分五釐一毫七丝六忽八微五纤八渺
  实徴条编银八千六百四十五两九钱九釐一毫六丝八忽八微二纤六尘一渺四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二两九钱五分八釐八毫六丝七忽五微三纤七尘九渺二漠
  实徴摊丁银三千二十一两一钱二釐六毫三丝六忽一微四纤三尘四渺一漠
  明官民田地五千四百七十一顷一十四亩八分八釐七毫五丝四忽八微夏税额徴一千八百六十六石八斗二升六勺四抄九撮一圭二粒 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二百七十八石一斗四升五勺三抄五圭四粒 起运本府库折色四百八十八石六斗三升七合四勺本折共一千一百石五升二合七勺一抄八撮五圭八粒秋粮额徴七千二百二十三石一斗四升五合八勺六抄二圭六粒 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二千九百八十五石六斗七升七合六勺一抄九撮六圭七粒 起运本府库折色三百一十四石八斗六升二合三勺一抄四撮三圭 起运本府仓本色七百一十三石四斗一升三合七勺八抄 存留各州县仓库本折共三千二百九石一斗九升一合一勺四抄六撮二圭九粒
  附额徴
  实徴鱼课银三两二钱
  实徴差发米银九十六两六钱八分二釐五
  
  实徴永盛厂课银一百六十八两六钱遇闰加银一十四两五分实徴商税银三十六两五钱遇闰加银三两二钱一分
  地租银五两八钱二分全荒无徴
  南安州麦租银二十两五钱全荒无徴
  屯赋
  原额田地一千四十三顷九十一亩九分四丝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除拨归姚安府田地外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七年奉裁楚雄卫定远所分归并州县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 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地马料田共二十一顷三十六亩二分五釐一毫二丝八忽 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公种马料等田地八百九十九顷七十七亩三分一厘七毫五丝二忽
  新增垦复田地六十顷三十九亩四分一厘六毫九忽二微五纤内城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四五两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一顷一十五亩九分八釐一毫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七百八十七顷二十二亩五分三釐一毫五忽七微五纤内照旧徴收成熟屯地一十四顷九十九亩五分八釐四毫二丝八忽 改则徴收成熟屯地并垦复共地一百四十四顷九十五亩四分三釐三毫五丝八忽三纤 照旧徴收成熟马料田六顷三十六亩六分六釐七毫 改则徴收成熟屯官马料公种并垦复共田六百二十顷九十亩八分四釐六毫一丝九忽七微二纤
  实徴夏税本折麦八百三十八石七斗五合三勺八抄七撮三圭九粒五颗九粟
  实徴夏税折色麦一百八十八石八斗九合三抄一撮五圭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九十三两六钱八分五釐六毫五丝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三斗三升三合二勺四抄三撮二圭五粒七颗一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二钱六分六釐五毫九丝四忽六微五尘六渺八漠
  实徴秋粮本折米四千八百六十二石八斗九升二合九勺五抄七撮二圭七粒七颗八粟
  实徴秋粮本色谷八十一石一斗七升四合一勺八撮一颗
  实徴秋粮折色一钱谷一百八十八石折徴银一十八两八钱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一石六斗一合五勺六撮八圭三粒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两二钱八分一厘二毫五忽四微六纤四尘
  实徴条编银三千六百九十三两四钱三分七釐五毫五丝三忽六微九纤五尘二渺七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一两六钱一分六釐五毫四丝五忽一纤九尘一渺六漠
  实徴军丁银七百六十八两一钱八分一厘六毫一丝五微二纤二尘四渺四漠
  附额徴
  实徴草场地租银一百一十两七分三釐四毫以上楚雄府属共额徴银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两二钱七分九毫八忽六微六纤四尘八渺二漠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谷一万四千六百三十四石一斗七升六合二勺一抄一撮三圭八粒二颗七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一万三千四百一十四两五钱六釐九毫八忽六微六纤四尘八渺二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三千五百九十一两二钱四分内除额徴钱三银三千二百五十两七钱六分四釐存留坐放外尚有南安州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姚安府姚州大姚二州县
  民赋
  原额田地二千九十顷八十四亩四分九釐八毫六微五纤七尘二渺八漠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及额外田地一百五十七顷七十四亩一分四釐六毫六丝五忽八微九纤四尘五渺七漠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雍正六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四顷七十三亩三分五釐三毫七丝四忽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二千八十九顷七十六亩三分六釐七毫八丝二忽七微八纤三尘三渺内成熟地九百八十五顷三十二亩五分九釐七毫八丝二忽七纤二尘五渺一漠 成熟田一千一百四顷四十三亩七分七釐七微一纤七渺九漠
  实徴夏税折色六钱麦一千六百二十四石七斗七升三合三勺七抄八撮九圭七粒五颗二粟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二石三斗三升八合九勺七抄七圭六粒四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两八钱七分一厘一毫七丝六忽六微八尘三渺二漠
  实徴秋粮本折米二千四十七石六斗八升四合七勺四撮三圭四粒七颗一粟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一石五斗五升二合三勺一抄八撮四圭三粒七颗四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两二钱四分一厘八毫五丝四忽六微四纤九尘九渺二漠
  实徴条编银三千四百八十五两三钱一厘八丝七忽六微九纤八尘三渺七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五两一钱九分九釐八毫二丝六忽四微二纤六尘四渺
  实徴摊丁银一千九十七两七钱六分七釐九毫二丝九纤三尘二渺七漠
  明官民田地一千一百二顷五亩五釐二毫三忽夏税额徴一千五百六十六石九斗一升三合二勺七抄一撮 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一千一百三十七石九斗二升一合九勺三抄一撮 存留各州县仓折色四百五十八石九斗九升一合三勺四抄秋粮额徴二千四十二石九斗二升六合三勺 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一千一石六斗一升六合一勺五抄一撮一圭四粒五颗 存留各州县仓本折米一千四十一石三斗一升一勺四抄二撮八圭五粒附额徴
  实徴差发银四百四十六两二钱七分二釐二毫七丝一忽六微五尘
  实徴海湖无耗租谷三百八十四石六合
  实徴戸口食盐银七十八两四钱六釐
  实徴抵补军丁谷折银三十四两三钱
  地租银二十七两三钱四分全荒无徴
  屯赋
  原额田地七百一十九顷四十亩四分二釐四毫五丝二忽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又楚雄府拨归原额田地一百二十二顷七十八亩三分三釐一毫六丝二项额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七年及二十六年奉裁姚安中屯定远三所分归并州县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 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田地二十二顷一十一亩六分七釐一毫四丝三忽四微 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马料等田地八百二十顷七亩八釐四毫六丝八忽六微
  新增垦复田地一百四顷三十六亩四分九釐八毫五丝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雍正六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一十五顷八亩九分四釐七毫九丝二忽六微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五百八十顷三十三亩二分八釐九毫八丝七忽五微五纤九尘六渺五漠内照旧徴收成熟屯地一十八顷五十八亩三分五毫五丝二忽四微 改则徴收成熟屯地并垦复共地一百二十三顷九十七亩七釐二毫七忽 照旧徴收成熟屯田三顷五十三亩三分六釐五毫九丝一忽 改则徴收成熟屯官马料并垦复共田四百三十四顷二十四亩五分四釐六毫三丝七忽一微五纤九尘六渺五漠
  实徴夏税本折麦七百三十三石五斗八升二合八勺六抄九撮二圭六粒四颗七粟
  实徴夏税折色五钱麦二百一十石七斗二升六合四勺四抄折徴银一百五两三钱六分三釐二毫二丝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六石六斗八升三合一勺九抄二撮一圭二粒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五两三钱四分六釐五毫五丝三忽六微九纤六尘
  实徴秋粮本折米三千三百七石六斗八升三合五勺六抄一撮三圭三颗六粟
  实徴秋粮本色谷一百二十九石四斗三升五合九勺七抄四撮七圭八粒九颗一粟
  实徴秋粮折色米七十石二斗四升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二十一两五钱九分四毫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一十九石五斗一升九合二勺六抄一撮八圭七粒二颗六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十五两六钱一分五釐四毫九忽四微九纤八尘八漠
  实徴条编银二千六百二十六两九钱五分八釐三毫四丝六忽一微三纤六尘四渺九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三十一两一钱六釐八毫一丝五忽五微八纤五尘七渺三漠
  实徴军舍丁银五百五十八两八钱四分八釐三毫六丝三忽四微三纤五尘五渺五漠
  附额徴
  实徴草场地租银五十四两二钱四分二釐九毫原额商税银九十六两全荒无徴
  以上姚安府属共额徴银八千五百六十九两四钱三分二釐一毫四丝五忽五微三纤三尘一渺三漠 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谷八千二百二十七石一斗六升六合四勺八抄八撮六圭七粒九颗七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六千九百九十五两七钱八分四釐一毫四丝五忽五微三纤三尘一渺三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一千七百二十两六钱内除额徴钱三银一千五百七十三两六钱四分八釐存留坐放外尚有不敷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永昌府保山永平腾越三州县
  民赋
  原额田地二千四百九十二顷二十四亩七分二釐四毫一丝一忽一微五纤三尘八渺五漠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及额外田地二百五十一顷二十二亩三分八釐八毫五丝三微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一千八百三十四顷二十三亩一分一厘四毫一丝一忽一微四纤四尘四渺七漠内成熟地三十九顷二十七亩二分七釐三毫三丝二忽四微五渺一漠成熟不分等则地三十一顷五十六亩八釐八毫九丝四忽四纤七尘七渺 成熟田一千七百
  六十三顷三十九亩七分五釐一毫八丝四忽六微九纤六尘二渺六漠
  实徴夏税本折麦一百九十二石三斗八升三合九勺九抄九撮八圭九粒二颗二粟
  实徴凤溪施甸长官司枯明二寨夏税折色六钱麦一百一石二斗五升四合一勺六抄
  实徴秋粮本折米五千六百八十九石九斗八升三合八勺八抄九撮二粒六颗三粟
  实徴凤溪施甸长官司耿马土司枯明二寨秋粮折色七钱米七百五石七斗九升二合六勺七抄
  实徴条编银四千七百四十二两三钱七分六毫一丝九忽三微一纤一尘九渺七漠
  实徴摊丁银一千八十六两八钱九分一厘六毫九丝八忽八纤二渺七漠
  明官民田地二千三百五十六顷六十八亩七分一厘零夏税额徴五百五十九石一斗二升三合三抄二撮八圭 起运本府库折色麦一百七石四斗二升六合 存留各州县仓本折四百五十一石六斗九升七合三抄二撮八圭秋粮额徴七千九百七十六石五斗三升五合一勺八抄二撮九圭七粒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三千四百五十六石五斗三升六合九勺九抄七圭二粒二颗 起运本府库折色一千八十九石七斗一升三合五勺八抄二撮八圭五粒七颗 起运本府仓本色一千七百八石一斗七合四勺三抄七圭五粒 存留各州县仓库本折一千七百二十二石一斗七升七合一勺七抄一撮八圭九粒一颗籽粒银四百七十六两八钱俱存留府库
  附额徴
  实徴观场田租银七两五分八釐
  实徴新增天成等各甸寨土司折色地亩银二百八十二两四钱二分九釐六毫一丝一忽六微六纤九尘二渺五漠
  实徴差发银七百五十九两三钱四釐二毫
  实徴鱼课鱼钞米银六十八两五分遇闰加银三两六钱五分实徴均徭籽粒丁差铺陈水利灰窑山租共银一百八十二两九分
  实徴腾冲龙川江驿站银五百五十两七钱
  实徴地租籽粒馆客站赤银七百九十两五钱九分八釐
  打牛坪租谷银四两金荒无徴
  武侯祠租谷一十四石全荒无徴
  实徴新増自首额外差发银一百九十八两五钱一分
  屯赋
  原额田地一千六百四顷三十五亩二分二釐一毫一丝四忽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康熙七年及二十六年奉裁永昌腾冲二卫并永平御分归并州县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官马料様田共田地五十六顷八十三亩四分八釐七毫六丝 改照河
  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马料様田共田地一千五百四十七顷五十一亩七分三釐三毫五丝四忽
  新增垦复田地二百六十九顷二十六亩四分八釐四毫四丝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雍正四年六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六十七亩七分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五百七顷二十四亩二分七釐三毫五丝内照旧徴收成熟田地一十四顷九十六亩二分二釐四毫一丝 改则徴收成熟屯地一十一顷一十四亩八分一厘五毫四丝 照旧徴收成熟屯田様田马料共田四十一顷八十七亩二分六釐三毫五丝改则徴收成熟屯官公样马料并垦复共田四百三十九顷二十五亩九分七釐五丝
  实徴夏税本折麦四十一石四斗二升二合五勺六抄三撮八圭
  实徴夏税折色五钱麦一百五十石四斗七升五合七勺折徴银七十五两二钱三分七釐八毫五丝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二石三斗六升二合五勺九抄一撮九圭二粒八颗六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两八钱九分七丝三忽五微四纤二尘八渺八漠
  实徴秋粮本折米三千六百二十三石九升三合三勺八抄五撮三圭四粒五颗
  实徴秋粮本色谷一百石四斗九升九合七勺五抄九撮九圭九粒
  实徴本色豆一石一斗五升九合二勺八抄五撮六圭一粒
  实徴秋粮折色米二百九十六石七斗九升二勺九抄五撮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一百三十二两六钱五分一厘五毫八丝二忽
  实徴秋粮折色二钱五分谷三十一石三斗八合折徴银七两八钱二分七釐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一十六石二斗七升三合二勺三抄九撮六圭五粒四颗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十三两一分八釐五毫九丝一忽七微二纤三尘二渺
  实徴条编银二千二百一十一两三钱七釐七毫二丝五忽八微六纤九尘一渺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一十两七钱八釐九毫六微八纤一尘二渺一漠
  实徴军舍丁银一千五十一两九钱二分二釐四毫三丝四忽五纤二尘七渺一漠
  附额徴
  原额草场地租银二百八十二两三钱六分二釐九毫四丝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徴草场地租银一百一十六两八钱三分八釐二毫三丝三忽
  以上永昌府属共额徴银一万二千二百八十九两四钱四釐五毫一丝九忽九微三纤二尘五渺九漠 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谷豆一万四百五十五石五斗八升九合七勺一抄三撮六圭六粒三颗五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一万三百六十一两三钱五分九釐五毫一丝九忽九微三纤五渺九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二千七百八十二两二钱四分内除额徴钱三银一千九百二十八两四分五釐存留坐放外尚有保山永平二县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拨贮
  鹤庆府剑川州维西通判中甸州判
  民赋
  原额田地二千九百七十七顷九十八亩七分九釐四毫九丝八忽二微三纤一尘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除拨归永北府田地外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田地八顷九十六亩三分七釐六毫九丝七忽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二千八百三十九顷七十九亩一分四釐二毫二丝八忽二微三纤一尘内成熟地一千七百七十顷六十亩二分三毫四丝三忽九微九纤 成熟田一千六十九顷一十八亩九分三釐八毫八丝四忽二微四纤一尘
  实徴夏税本折麦三千三百一十七石九斗六升七合七勺四抄七撮九圭一颗八粟
  实徴秋粮本折米三千九百二十八石六斗五升三合八勺八撮五圭二粒一颗
  实徴条编银三千二百七十五两三分五釐四毫六丝五忽三微五纤四尘八渺八漠
  实徴摊丁银一千四百四十七两一钱七分一厘四毫九丝二忽九微三纤五尘五渺五漠
  明官民田地三千二十九顷五十七亩五分五釐夏税额徴三千三百七十六石四斗三升四合二勺三抄四圭 起运布政司库折色共二千七百五十九石二斗八升五合九勺一抄四圭 存留本府州仓本色六百一十七石一斗四升八合三勺二抄秋粮额徴三千九百九十二石三升八合五勺三抄 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一千五百八十五石六斗六升五合三勺八抄二撮七圭 存留本府州仓本折二千四百六石三斗七升三合一勺四抄七撮三圭
  附额徴
  实徴差发银一百五十八两七钱六分
  实徴差发折色七钱米二百八十三石八斗一升五合折徴银一百九十八两六钱七分五毫
  实徴鱼课麦米银一百七十八两七钱四分春夏遇闰麦折加银一十三两二钱四分秋冬遇闰米折加银一十六两五钱五分
  实徴鱼课银一十六两六钱四分三釐
  实徴在城观音山二驿站丁银五百五十九两五钱四分
  实徴新增维西中甸青稞一千四百一十四石四斗一合九勺五抄五撮
  实徴新增中甸秋米二百一十七石六斗五升九合七勺四抄二撮五圭
  实徴新增中甸小米五石二升二合二勺
  实徴新增维西小麦一十二石一斗二合六勺九抄七撮八圭二粒一颗二粟
  实徴新增维西中甸大麦一百一十九石九斗九升八合二勺五抄
  实徴新增中甸荍一十三石四斗一合九勺五抄实徴新增维西杂粮二百三石九斗九升九合二勺实徴新增维西中甸贡赋差发银一千六百二两九钱三分六釐四毫
  实徴新增中甸税课银八两九钱六分六釐
  实徴新增维西杂粮折银三两三钱
  屯赋
  原额田地三百二十二顷四十六亩八分三釐二毫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七年奉裁鹤庆御归府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 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公田地共三百二十二顷四十六亩八分三釐二毫
  新增垦复田地五十四顷九十二亩四分七釐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二百一十九顷二十六亩四釐六毫内改则徴收成熟并垦复共地一百一十四顷八十七亩九分一厘五毫改则徴收成熟屯官马料公田并垦复共田一百四顷三十八亩一分三釐一毫
  实徴夏税本折麦六百七十八石八斗四升一合七勺七抄二撮一圭五粒
  实徴秋粮本折米八百二十六石一斗三升四合四勺三粒
  实徴秋粮本色谷二十二石六斗二升三合五勺四抄一圭
  实徴条编银九百六十九两五钱四分二釐八毫二丝四忽九微一纤七尘九渺四漠
  实徴军舍丁银二百八十七两八钱
  以上鹤庆府属共额徴银八千七百七两一钱五釐六毫八丝三忽二微八尘三渺七漠 共额徴夏税秋粮青稞麦米谷荍杂粮一万七百六十石八斗七合二勺六抄四撮二粒四颗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七千一百一十两八分一厘六毫八丝三忽二微八尘三渺七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一千六百三十两八分内除额徴钱三银一千五百九十七两二分四釐存留坐放外尚有剑川州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顺宁府云州
  民赋
  原额田地二千一百五顷八十八亩三分九釐五毫三丝七忽五微五纤六尘六渺七漠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及额外田地一百一十七顷二十一亩六分一毫七丝九忽七微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二千一百一十九顷四十七亩二分一厘六毫三丝五忽四微八纤三尘二渺九漠内成熟地一千一百九顷六十五亩六釐八毫二丝八忽三微六纤八尘六渺 成熟田四釐八毫七忽千九顷八十二亩一分微一纤四尘六渺九漠
  实徴夏税折色麦一千八百四十六石九斗七升四合六勺四抄八撮六圭一粒一颗六粟
  实徴秋粮本折米三千八十八石六斗六合三勺一抄八撮八圭一粒二颗九粟
  实徴条编银二千三百九十四两二钱一分七毫一丝二忽五微九纤四尘七渺七漠
  实徴摊丁银九百八十八两八钱四分六釐三毫一丝四忽八微五纤五尘三渺一漠
  明官民田地本府系新设万历三十三年内丈量共田地一千三百八十八顷一十八亩一分四釐四毫夏税额徴一千七百九石四斗八升一合一勺四抄九圭六粒七颗起运布政司库折色四十九石三升九合三勺八抄六撮五圭六粒 存留本府州库折色一千
  六百六十石四斗四升一合七勺五抄四撮四圭七颗秋粮额徴二千九百六十石一斗三升三合八勺六抄八撮七圭四粒四颗 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一千五百二十石九斗二升七合六勺二抄四撮四圭五粒四颗 存留本府州本折一千四百三十九石二斗六合二勺四抄四撮二圭九粒 外带徴起运永昌库施甸长官司米一百石四斗五升七合一勺
  以上顺宁府属共额徴银三千三百八十三两五分七釐二丝七忽四微五纤八漠 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四千九百三十五石五斗八升九勺六抄七撮四圭二粒四颗五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二千三百六十八两一钱四分二丝七忽四微五纤八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一千三百四十五两五钱六分内除额徴钱三银一千一十四两九钱一分七釐存留坐放外尚有该府并云州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各夷府州宣抚宣慰长官司原额认办差发金一十六两六钱七分差发银三千一百七十两 内孟艮府金一十六两六钱七分 千崖宣抚司银五十两 南甸宣抚司银五十两 木邦宣慰司银一千四百两 陇川宣慰司银一百七十两孟定府银六百两 孟养宣慰司银七百五十两纽兀长官司银四十两 猛缅长官司银五十两 浪沧卫浪蕖州银六十两 以上十项久已
  无徴存以备考
  永北府永宁土府
  民赋
  原额田地一千六百六十顷七十八亩二分八釐三毫七丝二忽七微二纤一尘一渺七漠系北胜州顺州裁并及邓川州拨归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田地五十三顷六亩九分七丝一忽六微四纤一尘四渺五漠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雍正十年自首抵补军丁田一十一顷六十五亩三分五釐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一千五百二十二顷四十一亩五分四釐八毫五丝七忽六微七纤六尘八渺二漠内成熟地九百七顷六十三亩三分五釐五毫三丝九忽二徴九纤一漠成熟田六百一十四顷七十八亩一分九釐三毫一丝八忽三微八纤六尘八渺一漠
  实徴夏税本折麦一千五十六石九斗七合八勺二抄七撮九圭七粒
  实徴秋粮本折米一千四百六十五石八斗六升七合四勺三抄五撮三圭一颗七粟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三十四石二斗八合八勺四抄九撮二圭五粒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二十七两三钱六分七釐七丝九忽四微
  实徴条编银一千六百五十九两六钱三分六毫六丝二微九尘三渺三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一十七两九分四釐八毫九丝二忽六微四纤四尘六渺八漠
  实徴摊丁银七百三十八两八钱七分二釐三丝八微三纤三尘六渺四漠
  附额徴
  实徴鱼课米三十五石五斗每石折银五钱共折银一十七两七钱五分
  实徴差发马五匹每匹折银七两共折银三十五两实徴差发米折麦七十八石七斗五升每石折银二两共折银一百五十七两五钱
  实徴鱼课银二十七两三钱遇闰加银二两二钱七分五釐
  屯赋
  原额田地四百二十二顷一十三亩六分五釐五毫康熙三十年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二十六年奉裁澜沧卫归北胜州继改永北府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 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地荍粮共田地一十九顷七十一亩九分四釐一毫 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马料公种等田地四百二顷四十一亩七分一厘四毫
  新增垦复田地一百三十四顷八十亩九分三毫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雍正十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七十三顷七亩七分五釐八毫二丝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二百二十二顷三十四亩二分五釐七毫内照旧徴收成熟屯地荍粮地九顷一十九亩三分六釐五毫改则徴收成熟屯地并垦复共地一十七顷八十五亩一分八釐七毫 照旧徴收成熟屯田一
  十顷五十二亩五分七釐六毫 改则徴收成熟屯官马料公种并垦复共田一百八十四顷七十七亩一分二釐九毫
  实徴夏税本折麦一百二十五石六斗九升八合一勺九抄二撮七圭七粒
  实徴折色麦八十三石八斗五升六勺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二十三两八分九釐九毫二丝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一十二石一升三合六抄九撮八圭八颗六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九两六钱一分四毫五丝五忽八微四纤六尘八渺八漠
  实徴折色三钱荍一十三石一斗五升折徴银三两九钱四分五釐
  实徴秋粮本折米一千二百九十九石八斗五升八合三勺七抄八撮一圭二粒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一百八十八石三升七合三勺九抄一撮九圭四粒一颗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百五十两四钱二分九釐九毫一丝三忽五微五纤二尘八渺
  实徴秋粮本色谷七十八石七斗三升九合二勺八抄九圭
  实徴秋粮折色米三百八石五斗三升二合三勺六抄八撮一圭六粒六颗七粟各折不等共折徴银六十五两五钱六分八釐五毫四丝六微
  实徴条编银九百一两二釐六毫三丝八忽七微九纤八尘九渺三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一百二两三钱七分七毫六丝三忽六微八纤八尘二漠
  实徴军舍丁银二百二十八两九钱八分六釐八毫九丝四忽八微六纤七尘六渺二漠
  以上永北府共额徴银四千一百六十五两五钱一分八釐七毫九丝四微四纤一尘九渺 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榖四千二十七石七升一合一勺一抄五撮六粒一颗七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三千三百五十三两五钱五分四釐七毫九丝四微四纤一尘九渺
  额设官役俸食银八百九十二两五钱二分内除额徴钱三银八百一十一两九钱六分四釐存留坐放外尚有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丽江府
  民赋
  雍正元年改流后清出田地七百九十顷八十九亩新增额外共田地五百二十九顷七亩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田地一千三百一十八顷五十七亩内成熟地一千七十顷一十二亩五分成熟田二百四十八顷四十四亩五分
  实徴秋粮本色米五百八十石三斗九升七合四勺折徴银四百一十八两四钱六分六釐五毫二丝五忽四微
  实徴秋粮本折米一千五百二十六石九升九合八勺五抄
  实徴条编银一千六十三两八钱八分七釐五毫明官民田地三百一十七顷八十三亩九分夏税额徴一千六百三十九石五斗六升六合六勺 起运布政司库折色八百三十九石五斗六升六合六勺 存留本府本折共八百石秋粮额徴七百七十四石一斗三升六合俱起运布政司 万历四十七年内新附降夷认纳大麦二千二百梆该二十二石留给守寨兵夫
  附额徴
  实徴新增夷丁二千三百四十四丁每丁编银六分六釐共银一百五十四两七钱四釐
  以上丽江府共额徴银一千二百一十八两五钱九分一厘五毫 共额徴夏税秋粮麦折米二千一百六石四斗九升七合二勺五抄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八百五十三两一分四釐五毫
  额设官役俸食银五百九十四两五钱二分内除额徴钱三银三百六十五两五钱七分七釐存留坐放外尚有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蒙化府
  民赋
  原额田地二千五百九十一顷六十九亩九分七釐七毫五丝四忽八微五纤六尘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又新裁定边县归并原额田地三百二十顷七十亩一分一厘九毫八丝三微四纤三尘六渺三漠二项额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及额外田地四百一顷九十亩三分八釐八毫八丝二忽三微六纤二漠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二千六百一十五顷五十亩四分六釐一毫九丝四忽三微一纤五尘三渺二漠内成熟地一千二百五十四顷四十九亩九分七釐六毫一丝二忽六微六渺六漠又定边县拨归民地一百二十九顷四十六亩四分六釐九毫九忽二微一纤二尘共地一千三百八十三顷九十六亩四分四釐五毫二丝一忽八微一纤二尘六渺六漠 成熟田一千三十三顷七亩三分八釐六毫一忽三微七纤一尘三漠又定边县拨归民田一百九十八顷四十六亩六分三釐七丝一忽一微三纤一尘六渺三漠共田一千二百三十一顷五十四亩一厘六毫七丝二忽五微二尘六渺六漠
  实徴夏税本折麦一千八百四十九石一斗一升六合二勺一抄五撮八圭七粒六颗二粟
  实徴秋粮本折米二千九百二十九石五斗八升一合八抄四撮二圭一粒九颗
  实徴条编银二千六百八十三两三钱九分七釐八毫九丝六忽九微四纤九尘一渺三漠
  实徴摊丁银一千三百八十一两三钱三分一厘一丝九忽二微八纤九渺六漠
  明官民田地二千五百八十一顷六十五亩六分四釐九丝六忽夏税额徴一千九百四十四石九斗九升七合三勺三抄六撮一圭二粒 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一千四百五十六石七斗六升一合二抄五撮四圭四粒 存留本府仓本折四百八十八石二斗三升六合三勺一抄六圭八粒秋粮额徴二千九百一十三石九斗二升一合九抄七撮七圭六粒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一千九百八十七石三斗六升九合三勺六抄三撮五圭六粒 存留本府仓本折共九百二十六石五斗五升一合七勺三抄四撮二圭
  附额徴
  实徴铁课银一十四两遇闰加银一两六钱六分六釐六毫
  实徴商税银四两九钱六分八釐
  屯赋
  原额田地四百七十八顷八亩一厘二毫六丝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七年奉裁蒙化卫归府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 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地荍粮地共四十顷五十七亩八分二釐六毫三丝二忽 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公田马料荍粮等田地四百三十七顷五十亩一分八釐六毫二丝八忽
  新增垦复田地一百五十三顷二十九亩三分七釐五毫五忽八微八纤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雍正四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一十一顷九十九亩六分二釐二毫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三百六十九顷八十七亩三分六釐四毫一丝五忽五微八纤内照旧徴收成熟屯地荍粮地一十九顷四十九亩三分七釐一毫三丝二忽 改则徴收成熟屯地六十四顷九亩二分九釐七毫二丝五微八纤 照旧徴收成熟屯田二十一顷八亩四分五釐五毫 改则徴收成熟屯官公田马料并垦复共田二百六十五顷二十亩二分四釐六丝三忽
  实徴夏税本折麦二百六十六石九斗一合八勺八抄五撮四圭七粒六颗七粟
  实徴夏税折色麦四百石七斗三升六合二勺六抄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九十五两二钱五分一厘五忽
  实徴折色荍四十三石七斗四升各折不等共折徴一十两七钱三分一厘五毫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四石六斗一升六合二抄四撮七圭三粒七颗五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三两六钱九分二釐八毫一丝九忽七微九纤
  实徴秋粮本折米一千四百九十三石六斗六升六合五勺八抄二撮六粒八颗九粟
  实徴秋粮本色谷七十一石五斗二升二合六勺九抄三撮二圭
  实徴秋粮折色米九百二十五石二斗四升六合三勺一抄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一百九十八两六分八釐一丝五忽五微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二十五石五斗八升六合六勺五抄一撮一粒二颗五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二十两四钱六分九釐三毫二丝八微一纤
  实徴条编银一千九十六两六钱四分五釐五毫五忽二微六纤五尘九渺三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一十六两三钱四分一厘五毫四丝八忽七微二纤九尘八渺
  实徴军舍丁银四百一十五两一钱九分六釐三毫一丝六微七纤二渺
  以上蒙化府共额徴银五千九百四十两九分二釐九毫四丝一忽九微九纤六尘二漠 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谷六千六百一十石七斗八升八合四勺六抄八圭四粒八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五千二百二十两一分二釐九毫四丝一忽九微九纤六尘二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七百二十两八分内将额徴钱三银两照数存留坐放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景东府
  民赋
  原额田一百二十七顷三十一亩六分七釐七毫五丝一微五纤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额外田三百六十二顷一十七亩五分三釐七毫七忽四微二纤三尘四渺一漠内成熟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田四百八十一顷五十亩二分一厘四毫五丝七忽五微七纤三尘四渺一漠外夷田免丈照纳秋粮
  实徴秋粮本折米一千四十二石七斗三合八勺八抄六撮二圭六粒六粟
  实徴夷田免丈照纳秋粮米五百三十七石三斗六升七合八勺四抄五撮六圭四粒
  实徴条编差发银一千一百六十三两八钱四分七釐六毫一丝九忽二微二纤三尘三渺九漠
  实徴摊丁银六十九两九钱九分二釐七毫六丝五忽三微八纤五尘九渺五漠
  明官民田土一百二十七顷二十一亩九分四釐秋粮额徴一千一百五十石四斗九升六合五勺 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九百九十二石九斗六升九合三勺一抄五撮五圭三粒 存留本府仓本色一百五十七石五斗二升七合二勺八抄四撮四圭七粒
  附额徴
  实徴差发银一百六十六两六钱六分六釐
  实徴差发无耗折色七钱米二百六十二石九斗一升七合
  实徴新増抵补军丁秋粮折徴差发银一百七十八两八分
  屯赋
  原额田一百七十九顷四亩七釐四毫四丝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恳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二十六年奉裁景东卫归府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 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田二十四顷二十二亩五分三釐七毫一丝九忽 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马料共田一百五十四顷八十一亩五分三釐七毫二丝一忽
  新增垦复田二十八顷一十亩七分二釐九毫三丝内成熟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一百三十顷一亩七分七釐内照旧徴收成熟屯田二十四顷二十二亩五分三釐七毫一丝九忽 改则徴收成熟屯官马料并垦复共田一百五顷七十九亩二分三釐二毫八丝一忽
  实徴秋粮本折米九百八石五升一合九勺七抄二撮三圭九粒五颗九粟
  实徴秋粮本色谷二十五石四斗六合二勺五抄一撮八圭九粒八颗三粟
  实徴秋粮折色米六百八十三石一斗六升七合二勺四撮九圭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九十三两二钱一分八釐八毫二丝一忽一微一纤八尘
  实徴条编银四百七十五两七钱七分九釐五毫三丝八忽四微九纤九尘四渺六漠
  附额徴
  实徴草场地租银一十八两三钱
  实徴学租银七钱五分
  以上景东府共额徴银二千一百六十六两六钱三分四釐七毫四丝四忽二微二纤六尘八渺 共额徴秋粮米谷二千七百七十六石四斗四升六合九勺五抄六撮一圭九粒四颗八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一千六百八十四两五钱五分九釐七毫四丝四忽二微二纤六尘八渺
  额设官役俸食银五百八十五两四分内除额徴钱三银四百八十二两七分五釐存留坐放外尚有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云南通志卷十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云南通志卷十一
  课程盐法 钱法税课 厂课
  夏书任土作贡梁纪银镂不载盐𫄨草昩初开固多遗利滇属梁州之南鄙井产盐山产五金虽舟楫不通牵牛服贾者往往叩关而至于是定为经制以佐邦用岂非因天地自然之数而整齐利导之者欤夫水土金谷互有盈虚惟人事能补造物之偏而后利用厚生交相资藉而不匮今恭逢
  圣圣相承仁民育物足以感召天和比年来醴泉出而瑞谷生山泽饶而矿金裕地不爱宝人不爱情诚大顺之休征也奉宣德意者视物产之滋息察群情之趋向为之调剂变通以宜民而阜用斯美利溥于无穷矣志课程
  盐法
  汉越雟郡定莋县出盐蜻蛉县有盐官益州郡连然县有盐官见汉书地理志及南中志
  后汉越巂郡定莋县有盐坑积薪以齐水灌而后焚之成白盐见后汉书郡国志注郑纯为永昌太守与哀牢夷人约邑豪岁输布贯头衣二领盐一斛以为常赋夷俗安之见西南夷传
  三国汉昭烈帝定益州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见蜀志唐南诏览睑井产盐最鲜白惟王得食取足辄灭灶昆明城诸井皆产盐不征群蛮食之见南蛮传
  元文宗至顺二年云南行省言亦乞不薛之地所牧国马岁给盐以每月上寅日啖之则马健无病比因伯忽叛乱云南盐不可到马多病死诏令四川行省以盐给之见文宗本纪
  明洪武十五年置黑盐井盐课提举司盐课司阿陋猴井盐课司琅井盐课司白盐井盐课提举司盐课司安宁盐井盐课提举司盐课司五井盐课提举司诺邓盐井盐课司山井盐井盐课司师井盐课司大井盐井盐课司顺荡盐井盐课司鹤庆军民府剑川州弥沙井盐课司丽江军民府兰州井盐课司武定军民府和曲州只旧井河头井草溪河尾井五井盐课提举司岁办盐二十七万二千一百三十七觔零又折棉布七百二十段黒盐井盐课提举司岁办盐五十七万二千三百四十觔零安宁盐井盐课提举司岁办盐七十七万二千六百八十觔零白盐井盐课提举司岁办盐二十一万七百二十觔零
  永乐间五井安宁两盐课司岁办无定数黑盐井岁办盐六十一万六千三百七十觔白盐井岁办盐三十三万四千三百一十四觔
  正统三年令云南中盐客商免纳引纸 九年令云南盐课司每灶户添拨馀丁二人免其差役专一采薪煎盐盐课不许擅除
  成化十九年奏准正统十四年以前客商中盐未支者云南每引给资本钞二十五锭
  正德八年议准安宁盐井提举司折色课银每引征银九钱以备边军支用
  嘉靖八年题准云南盐引合置流通簿一本每年差人赴部赍领仍赴南京户部印编岁额无闰五万六千九百六十五引召商开中巡抚酌量井盐美恶定拟价银收布政司听户部支用 令云南巡抚于布政司参政参议定委一员专管盐法 三十年令云南巡按御史兼理盐法 三十三年题准将白安伍弥沙兰州旧河尾等井盐课革去成色虚数尽折纹银其五井提举司额办布疋原解大理府搭放官吏俸钞今将折俸另处补给其漂布每段折银四分五釐每银一两折盐一引俱作正课及续增新增加办加闰复开河头等井每岁共该银四万三千三百三十四两六钱零无闰只该银四万五两六钱零著为定额 三十五年题准将云南安宁井原额引盐摘发琅井带办八十七灶盐每引折银七钱三分轮发三十六灶每灶每月领卤二百一十桶折纳银一两六钱八分零安宁井实在盐每引减折征银四钱五分顺荡井给商本色盐每引征银八钱备边折色盐每引征银一两实征盐课无闰该盐四万七千三百八十二引一百四十九觔一十四两九钱共银三万五千七百一十九两一钱三分零遇闰该盐五万一千三百三十一引六十二觔六两零共银三万八千七百六十两七钱零俱解太仓其山井并新开石门关三井盐课本提举司照旧征纳
  万历六年云南岁办盐一百八十一万七千八百七十七觔五井提举司棉布每段折银四分五釐岁解太仓盐课银三万五千五百四十七两三钱七分遇闰该银三万八千五百二十八两九钱七分
  天启三年改安宁提举司为琅井提举司驻琅井安宁盐课附州征解
  本朝顺治年云南岁额盐课银一十四万六千一百九两三钱六分 十七年题准云南不行部引按井给票征收盐课 题准云南各井以出盐多寡定经制课程各随商贩照例抽税
  康熙元年题准黒井盐课九万六千两琅井盐课九千六百两景东井盐课三百二十两以上遇闰加课银八千八百二十六两六钱六分零不除小建白井盐课银二万八千五百六十两安宁井盐课一千九百八十两云龙州五井盐课银四千七百六十三两七钱阿陋猴井盐课二千九百二十三两二钱弥沙井盐课四百两只旧草溪井盐课二百六十二两四钱六分以上遇闰加课银三千二百四十两七钱八分零扣除小建 三年题准黑井盐增征税银三千两备城工用遇闰加银二百五十两 四年吴三桂以藩下家口食盐不足议每月增煮黑井盐十二万五千觔加课银二千两十年封闭只旧草溪井其课银归并黑井办纳二十一年巡抚王继文以起发吴逆家口后食
  盐人少奏减黒井岁课银二万四千两定以每月煎盐五十万觔以三十万觔给灶自卖抵作工本以二十万觔运省卖价完课银八千两 二十四年云南岁额盐课银一十五万二百三十八两七钱二分六釐 三十一年黑井蛟蜃横发漂没盐柴无补免停工缺煎课银一万四千四百两 三十二年免黔属普安州等处亏空行销黑井盐课银一万九千馀两 三十三年免盐课银五千七百馀两先是黔属普安州等处远食滇盐商灶赔累总督范承勋请改食川盐减滇省每年课额
  雍正元年复开草溪只旧井 二年于镇沅府地方开按版井于威远地方开抱母井巡抚杨名时以盐课充溢民食有赖请加各井龙神封号奉
  旨敕封灵源普泽龙王春秋致祭 三年于普洱府地方开磨黑井元江府地方开猛野土井 九年以攸乐夷人每年认完乌得土井盐银二千两定为正课
  通省总数
  黑井白井琅井云龙井安宁井阿陋井景东井弥沙井只旧草溪井按版井抱母井丽江井磨黒井猛野井乌得井共一十五井
  额煎盐共二千七百二十八万七千四百三十六觔征正课共银二十七万八千三十九两七分正额盈馀共银二万二千六百七十五两一钱六分五釐额外盈馀共银二万五千六十一两七钱六釐以上雍正十年题定其款项载各井内
  黑井产井五区
  大井 东井 复隆井以上系旧井
  新井尾井附雍正二年新开沙卤井雍正八年新开 以上五井坐落楚雄府属定远县地方距省三百六十里
  旧设提举司提举一员 盐课司大使一员
  灶丁二百丁
  新设复隆井盐课司大使一员雍正九年
  新井灶丁五十丁
  额煎盐八百二十三万二十四觔征课银一十二万六百五十两二钱二分雍正九年题定
  原额盐五百六十四万觔征课银九万二百四十两额征公费银四百八十两灶丁编公费银四十三两六钱商税银一百三十一两三钱五分
  窝卤银七十二两附征窝卤银一十八两
  附征省店盐税银三千五百二十五两带销盐二十四万觔
  伐柴不敷盐二十四万觔増薪盐三十五万四觔
  加增各役工食盐六万觔加增盐三十万觔征课银五千四百两
  旧额加增盐一百五十万觔办课二万四千两康熙五十五年井卤日出有数等事盐道详明督抚批准黒井止办加增盐三十万觔每百觔课银一两九钱征银五千七百两黒井运赴省店行销原额盐价内拨补银一万一千二百八十两白井帮补银四千两云龙井帮补银三千二十两雍正二年遵旨覆奏盐务利弊等事题准白云二井不帮黒井于黒井之新井煎盐一百万觔卖价归公数内拨抵黒井加増盐三十万觔每百觔减价一钱实征课银五千四百两于盐务盈馀归公数内拨补银三百两五年酌减盐价议增薪本等事题准新井盐价定为正课于盐务盈馀归公数内拨补银七千二十两运赴省店行销盐觔每百觔减价二钱加增盐三十万觔减银六百两于白井额外沙卤盐价内拨补
  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题请自雍正十年为始将一切费税窝卤并带销加增盐等项合前原征课税统为正课岁定黒井额盐六百八十三万四觔每百觔卖价二两八钱征课价银一十九万一千二百四十两一钱一分二釐除岁给每百觔煎盐薪本役食器具等银九钱七釐五毫八丝共银六万一千九百八十七两七钱五分三毫三忽二微运盐脚价每百觔八钱数内银三钱九分二釐四毫二丝共银二万六千八百二两三钱一厘六毫九丝六忽八微实正课银一十万二千四百五十两六分遇闰照加小建不除新井盐一百万觔征课银一万五千两
  雍正二年遵旨覆奏盐务利弊等事奏明黒井地方与大东复三井相连产井二区新井尾井煎盐一百万觔每百觔卖价二两七钱征课价银二万七千两除岁给每百觔煎盐薪本役食器具银一两共银一万两外造入盐务归公册内送部查核雍正五年酌减盐价议増薪本等事题请每百觔减价二钱于白井额外沙卤盐价内拨补仍足银一万七千两定为正课归入实征册内报销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题请自雍正十年为始各归各款白井沙卤改为正课新井不敷课银无项抵补每年煎盐一百万觔照二两八钱卖价征课价银二万八千两除薪本役食银一万两运盐脚价数内银三千两实正课银一万五千两遇闰不加小建不除沙卤井盐四十万二十觔征课三千二百两一钱六分雍正八年二月内
  圣泽远敷等事详明自本年六月初一日开煎起至九年五月底止试煎一年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题请自雍正十年为始岁煎盐四十万二十觔每百觔卖价二两八钱征课价银一万一千二百两五钱六分除岁给每百觔煎盐薪本役食器具银一两二钱共银四千八百两二钱四分运盐脚价八钱共银三千二百两一钱六分实正课银三千二百两一钱六分遇闰照加小建扣除
  正额盈馀银二千二百四十两一钱一分二釐雍正二年遵旨覆奏盐务利弊等事奏明额盐每百觔秤头盐二十觔卖获银两及提举解缴锅息归公广南府解交盐规道库收银合平等项共银五万一千三百五十二两一钱一分二釐除岁添给运盐脚价内不敷银三万二千八百三十七两七钱三分提举支销公费席索等银三千三百八十九两四钱二分二釐两院书吏盐菜银二千四百两包纳曲靖过税银八十四两省店委官养廉商役工食及奏销饭食文武举贡卷资缉私差费等银五千六百一十五两八钱拨给养廉赏兵银四千七百八十五两四钱七釐六毫九丝六忽八微馀银二千二百四十两一钱一分二釐移解藩库备公
  额外盈馀银二千六百六十两
  雍正二年奏销盐课案内造报省店盐觔回潮零收趸发盐价并收买馀盐出息银两移解藩库备公
  行盐
  统运会城总店听嵩明晋宁昆阳呈贡宜良南宁霑益马龙陆凉罗平寻甸平彜河阳路南江川广西弥勒师宗广南会泽宣威等府州县小贩民人赍持现价赴店买运行销各地方官无考成
  白井产井五区
  观音小石井 旧井 乔井 界井 灰尾井坐落姚安府属姚州地方距省二百七十里
  旧设提举司提举一员 盐课司大使一员
  灶丁一百丁
  新设白石谷盐课司大使一员雍正九年
  额煎盐六百六十一万九千三百一十六觔征课银七万六千四百六十四两二钱九分雍正九年题定
  原额盐二百三十七万三千二百一十六觔征课银二万八千八十四两额征公费银四百九两二分九釐商税门摊银一百二十两
  革菜门摊银二十四两加增盐二十五万觔课银四千两
  康熙五十五年井卤日出有数等事盐道详明督抚两院批准白井加增盐每百觔课银一两六钱征银四千两帮补黒井缺课雍正二年遵旨覆奏盐务利弊等事题准此项银两不帮黒井彚入盐馀银项下造报五年酌减盐价议増薪本等事题准定为正课归入实征册内报销
  沙卤盐三百九十九万六千一百觔征课银四万三千八百二十七两二钱六分零雍正二年遵旨覆奏盐务利弊等事奏明白井地方河边产有沙卤土坑浸出原无井眼尽数收买其办获银两造入盐馀备公册内每年送部查核五年酌减盐价议增薪本等事题请将该井沙卤岁煎正额盐一百一十五万九千觔每百觔课银一两一钱及七钱不等征银一万二百两六钱八分定为正课其馀额外沙卤盐觔办获银两除拨补黒井增薪减价银一万八千五百五十三两九钱二分八釐外仍造入盐馀备公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题请自雍正十年为始将拨补银两各归各款其一切税费盐馀备公等项合前原征新増课额统为正课岁定白井额盐六百六十一万九千三百一十六觔每百觔卖价二两五钱及二两与一两六钱不等征课价银一十四万五千四百六十五两五钱六分除岁给每百觔煎盐薪本役食器具银一两四分六釐四毫二丝二忽九微五纎六尘五渺四漠共银六万九千一两二钱六分九釐五毫四丝九忽九微九纎九尘九渺八漠实正课银七万六千四百六十四两二钱九分四毫五丝二漠遇闰照加小建扣除
  正额盈馀
  雍正二年遵旨覆奏盐务利弊等事奏明蒙化府太和县等六属完纳秤头盐及发给薪食内提举解缴节省银等项共银一万一千九十九两八钱八釐八毫内岁给运省节盐一十万觔薪本脚价二千三百两本井缉私吏役盘关委官养廉工食银二百六两四钱拨给养廉赏兵银八千五百九十三两四钱八釐八毫无复移解
  额外盈馀银五千九百八十一两四钱六分一厘雍正二年奏销盐课案内造报赵州馀出秤头盐觔卖获归公银两共一千一十一两三钱九分七釐十一年于新增沙卤等事案内每年新增馀盐七十三万三百觔盈馀银四千九百七十两六分四釐移解藩库备公
  行盐二十一府州县
  太和县岁行盐六十六万觔云南县岁行盐四十万觔赵州岁行盐六十万觔宾川州岁行盐四十万觔永北府岁行盐三十八万觔楚雄县岁行盐三十八万觔镇南州岁行盐一十八万觔南安州岁行盐一十二万八千觔定远县岁行盐三十万三千觔广通县岁行盐二十万五千觔姚安府岁行盐三十五万五千觔大姚县岁行盐三十六万九千四觔鹤庆府岁行盐四十八万觔蒙化府岁行盐四十六万一千八百三十二觔和曲州岁行盐三十八万觔禄劝州岁行盐十三万七千觔元谋县岁行盐一十八万觔罗次县岁行盐一十五万觔禄丰县岁行盐一十二万五千四百八十觔易门县岁行盐二十五万觔富民县岁行盐九万五千觔
  琅井产井一区
  琅井坐落楚雄府属定远县地方距省四百二十里
  旧设提举司提举一员
  灶丁一百三十八丁
  新设盐课司大使一员原设吏目一员雍正九年改设
  额煎盐一百九十九万三千九百九十六觔征课银一万一千三百八十两二钱四分四釐雍正九年题定
  原额煎盐一百五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六觔征课银九千六百两额征公费银三百一十两九钱一分一厘四毫商税银三十七两六钱盐行银六两米行银八两
  酒行银五两原编协济安宁井公费银八十九两五钱
  窝卤银九十两二钱带销盐二十万四千觔征银五千五百八两
  康熙四十八年琅灶之困苦等事盐道详明督抚两院批准每年带煎帮补薪本盐一十四万四千觔四十九年琅灶凋敝巳极等事详请每年带煎薪本盐六万觔共盐二十万四千觔每百觔卖银二两七钱共银五千五百八两全给各灶帮补薪本
  收买各灶馀盐一十九万觔共征课银四千九百四十两雍正元年报明等事盐道详明收买办获银两造入盐馀备公册内送部查核三年于题报新开盐井等事题准琅井额带盐觔每百觔减价一钱共银一千八百三两九钱九分六釐于新开丽江土井课息内抵补六年于报明新增课额等事题准丽江井盐课息定为正课琅井减价银两即于本井盈馀内拨补足额
  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题请自雍正十年为始拨补银两各归各款其一切税费杂款及盐馀等项合前原征课额统为正课岁定额盐一百九十九万三千九百九十六觔每百觔卖价二两六钱征课价银五万一千八百四十三两八钱九分六釐除岁给每百觔煎盐薪本役食器具银二两二分九釐零共银四万四百六十三两六钱五分一厘实正课银一万一千三百八十两二钱四分四釐遇閠照加小建不除
  正额盈馀
  雍正二年遵旨覆奏盐务利弊等事奏明额盐每百觔秤头盐一十七觔卖获银两及发给薪食内提举解缴节省银等项共银一万三千四百六十九两四钱五分四釐内岁给建水等州县销盐盘费及昆阳州柴厂过税银二千一百七十两八钱九分四釐拨给养廉赏兵银一万一千二百九十八两五钱六分无复移解
  额外盈馀银八千五十八两一钱二分六釐九毫雍正二年奏销盐课案内造报官灶羡馀沙碎馀盐等项银两移解藩库备公
  行盐六州县
  建水州岁行盐八十三万觔阿迷州岁行盐一十五万六千觔宁州岁行盐二十六万九千九百九十六觔通海县岁行盐一十八万二千觔河西县岁行盐一十七万六千觔新兴州岁行盐三十八万觔
  云龙井产井八区
  金泉井 诺邓井 石门井 大 井 师 井顺荡井 山 井 天耳井坐落大理府属云龙州地方距省一
  千三百六十里
  云龙州知州带征云龙井盐课
  额设盐课司大使二员
  灶丁三百三丁
  额煎盐二百六十万一千六百八十四觔征课银一万八千九百九十三两三钱三分三釐雍正九年题定
  原额盐一百五十一万一十四觔征银四千六百六十八两三钱五釐额征公费银三百二十七两二钱一分二釐加增银三千二十两二分八釐
  额盐价内征收帮补黒井加增盐课雍正二年遵旨覆奏盐务利弊等事题请此项银两不帮黑井彚入盐馀项下造报六年新増课额等事定为正课归入实征册内报销
  趱煎盐二十九万七千六百七十觔征课银二千九百一十六两七钱康熙四十八年煎煮缴办公款雍正二年遵旨覆奏盐务利弊等事彚入盐馀银项下造报六年新增课额等事题准定为正课归入实征册内报销新增盐八十万觔征课银一万二千三百三十四两三钱一分九釐雍正五年云井之积弊日久等事议煎六年新增课额等事题请新增井盐三十一万八千四百九觔实征银三千一百八十四两九分定为正课其馀四十八万一千五百九十一觔征银九千一百五十两二钱二分九釐统为正课归入盐馀备公册内造报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题请自雍正十年为始各归各款其一切盐馀备公等项合前原征加增课额统为正课岁定额盐二百六十万一千六百八十四觔每百觔卖价二两一钱及一两九钱不等征课价银五万三千六百七十二两一钱八分二釐除岁给每百觔煎盐薪本役食器具银一两三钱三分二釐零共银三万四千六百七十八两八钱四分八釐一毫二丝六忽四微实征课银一万八千九百九十三两三钱三分三釐八毫七丝三忽六微遇闰照加小建扣除
  正额盈馀银一万一千一百三十六两八钱一分六釐
  雍正二年遵旨覆奏盐务利弊等事奏明额盐每百觔秤头盐二十四觔卖获银两及发给薪食内解缴公款节省等项共银一万四千四百五十九两八钱除拨给养廉赏兵银三千三百二十二两九钱八分三釐零实馀银一万一千一百三十六两八钱一分六釐零移解藩库备公
  额外盈馀银六千二百两
  雍正二年奏销盐课案内造报保山腾越完纳盈馀备公银两移解藩库备公
  行盐八府州县
  保山县岁行盐七十八万四千九百一十觔腾越州岁行盐五十二万五千六百七十一觔永平县岁行盐一十四万八千一百二觔邓川州岁行盐二十四万七千九百八觔浪穹县岁行盐二十五万三千六百九十八觔剑川州岁行盐一十四万九千八百四觔鹤庆府岁行盐一万觔云龙州岁行盐四十八万一千五百九十一觔
  安宁井产井五区
  洪源井 大界井 石 井 鹅 井以上四井卤淡久经封闭新河井现今开煎 坐落云南府属安宁州地方距省七十里
  安宁州知州带征安宁井盐课
  额设灶丁六十二丁
  额煎盐四十二万八千四百九十六觔征课银一千七百五十二两三钱八分四釐雍正九年题定
  原额盐三十五万四千觔实征课银一千九百四十七两康熙四十三年酌减盐价等事每百觔减价二钱共银七百八两于本井秤头盐馀内拨补雍正三年题报新开盐井等事每百觔又减价一钱共银三百五十四两于丽江井盐课内拨补六年报明新增课额等事丽江井盐课改为正课安宁井减价银两于各井额外盈馀内拨补
  馀盐七万四千四百九十六觔征课银五百一十一两四钱七分六釐雍正二年收买起造入正项盈馀册内报销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题请自雍正十年为始各归各款其减价银两不行拨补将本井馀盐并原款奏费盐税过税等项合前原征课额统为正课岁定额盐四十二万八千四百九十六觔每百觔卖价二两四钱及二两五钱不等征课价银一万三百四十八两四钱四釐除岁给每百觔煎盐薪本役食器其银二两六釐零共银八千五百九十六两一分九釐实正课银一千七百五十二两三钱八分四釐遇闰照加小建扣除
  正额盈馀银一千九百四两二钱八釐
  雍正二年遵旨覆奏盐务利弊等事奏明随额秤头盐觔卖获银两并发给薪食解缴公款及新平县帮解等项共银二千二十四两二钱八釐除发给昆阳州柴厂过税银一百二十两馀银一千九百四两二钱八釐移解藩库备公
  额外盈馀银七百三十三两一钱一分八釐
  雍正二年奏销盐课案内造报盐价之外每年应缴馀息银八百五两一钱一分八釐内除发给安宁井房书吏纸笔盘费银七十二两外馀银七百三十三两一钱一分八釐移解藩库备公
  行盐三州县
  新兴州岁行盐二十万一千六百觔安宁州岁行盐一十四万九千四百九十六觔嶍峨县岁行盐七万七千四百觔
  阿陋井产井十一区
  奇兴井 大 井 [1] 井 吧喇井 罗木井丰际井 十二丁井 袁信井 纳甸井 袁
  朝俸井以上系旧井改版井雍正四年新开 坐落楚雄府属广通县地方距省三百里
  额设盐课司大使一员
  灶丁九十七丁
  添设改版井灶丁五丁
  额煎盐七十万八千六百觔征课银四千七百一十八两三钱三分九釐雍正九年题定
  原额盐五十三万一千觔征课银二千八百七十四两四钱八分额征公费银四十七两九分三釐公费盐三万六千觔征银八百二十八两
  康熙五十五年起煎每百觔卖价二两三钱全给灶户作本井修筑河堤道路之费雍正元年盐道详请各项盐觔俱己归公姑准每百觔照一两二钱薪本给发共银四百三十二两馀拨归盐馀款内造报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将一切公费针耗遇税等项合前原征课额统为正课岁定额盐五十六万七千觔每百觔卖价二两三钱征课价银一万三千四十一两除岁给每百觔煎盐薪本役食器具银一两六钱二分六釐零共银九千二百二十三两三钱九釐实正课银三千八百一十七两六钱九分零遇闰照加小建扣除
  改版井盐一十四万一千六百觔征课银九百两六钱四分九釐雍正四年恳开新井便民裕课等事奏明阿陋井地方与奇大猴等十井相连产改版井一区煎盐一十四万一千六百觔每百觔卖价二两三钱征课价银三千二百五十六两八钱除岁给每百觔煎盐薪本役食器具银一两六钱六分三釐零共银二千三百五十六两一钱五分外实银九百两六钱四分九釐造入盐务归公册内送部查核五年酌减盐价议增薪本等事题请定为正课归入实征册内报销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题定照原报额数征解遇闰照加小建扣除
  正额盈馀银三千一百九十八两二钱四分二釐雍正二年遵旨覆奏盐务利弊等事奏明开化府行销额盐每百觔秤头盐一十三觔办获银两及发给薪食内解缴公款节省等项共银三千三百九十三两八钱除发给昆阳州柴厂过税并缴送节食盐价等银共一百九十五两五钱五分七釐馀银三千一百九十八两二钱四分二釐移解藩库备公
  行盐二府县
  开化府岁行盐三十三万觔蒙自县岁行盐三十七万八千六百觔
  景东井产井四区
  磨外井 磨腊井 大 井 小 井坐落景东府地方距省一千四百四十里
  景东府同知带征景东井盐课
  新设驿盐道经历一员雍正六年新设办理景东盐务
  额设灶丁二百八丁
  额煎盐一百四十八万一千七百六十八觔征课银八千五百九十四两二钱五分四釐
  原额盐一十六万九千二百觔征课银三百二十两雍正二年
  旨覆奏盐务利弊等事奏明景东井每年所缴各衙门规例银三千一百六十六两造入盐务盈馀备公册内每年送部查核六年报明新增课额等事题请改为正课继因井卤盈溢可以加煎每年合原额煎槽盐二百万八百八觔每百觔卖价银一两二钱给灶户薪本六钱八年薪食不敷等事详明增价三钱添给灶薪银二钱存公费银一钱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因卤水短缩民间情愿增价改煎净盐题请自雍正十年为始岁定磨外井煎净盐七十七万八千八百觔每百觔再增价银三钱全结灶户磨腊大小三井煎盐九十五万二千九百六十八觔共煎额盐一百七十三万一千七百六十八觔十年白井新增沙卤等事因景东井卤水短缩题请自雍正十一年为始岁定磨外井煎额盐六十二万八千八百觔大小磨腊三井煎头盐八十五万二千九百六十八觔共额盐一百四十八万一千七百六十八觔每百觔卖价一两八钱及一两五钱不等共征银二万四千一百一十二两九钱二分每百觔除给薪本役食器具银一两一钱及八钱不等并养廉公费银一钱二分共银一万五千五百一十八两六钱六分五釐六毫实办正课银八千五百九十四两二钱五分四釐四毫遇闰照加小建扣除
  行盐
  景东府境 楚雄府属永盛厂镇南州属䑕虎二街南安州属𥔲嘉蒙化府属南涧
  弥沙井产井二区
  弥沙井 桥后小井坐落鹤庆府属剑川州地方距省一千二百六十里
  额设盐课司大使一员
  灶丁八十三丁
  额煎盐五万七千二百二十一觔征课银五百五十四两八钱九分三釐雍正九年题定
  原额盐四万七千二百一觔征课银三百九十三两三钱三分三釐馀卤盐一万二十觔征银一百二十两二钱四分康熙五十三年额盐不足吁恩转详加增等事详请按卤煎盐接济民食雍正二年遵旨覆奏盐务利弊等事题请造入正项盈馀册内报销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题请自雍正十年为始馀卤盐觔并盈馀项下奏费针耗等项银两合前原征课额统为正课岁定额盐五万七千二百二十一觔每百觔卖价二两一钱征课价银一千二百一两六钱四分一厘除岁给每百觔煎盐薪本役食器具银一两一钱三分零共银六百四十六两七钱四分八釐实正课银五百五十四两八钱九分三釐遇闰照加小建扣除
  正额盈馀银四十九两
  雍正二年遵旨覆奏盐务利弊等事奏明弥沙井盈馀银两移解藩库备公
  行盐
  鹤庆府属观音山 上牛街石牌坪剑川州属观音阁沙溪 石曲
  只旧草溪井产井二区
  只旧井坐落武定府属和曲州地方距省三百六十里草溪井坐落武定府属元谋县地方距省三百五十里
  阿陋井盐课司大使带管
  额设灶丁二百三十二丁
  额煎盐三十六万五千八百觔征课银三千八百三两四钱雍正五年题定
  原额盐四万九千九百九十二觔征课银二百六十二两四钱六分康熙十年奉文封闭课系黒井代纳雍正元年具题开卤煎补黑井堕悮盐觔自雍正二年开煎起至雍正四年止尽卤煎办弥补堕悮己完另行其题以增国赋自雍正五年为始岁定额盐三十六万五千八百觔每百觔卖价二两五钱及二两七钱不等征课价银九千七百七十两四钱除岁给每百觔煎盐薪本役食器具银一两五钱共银五千四百八十七两养廉工食纸笔等项共银四百八十两实正课银三千八百三两四钱
  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题照原报额数征解遇闰照加小建扣除
  正额盈馀
  雍正二年遵旨覆奏盐务利弊等事奏明额盐每百觔秤头盐一十七觔因盐味苦涩作添补变通发卖并领盐人役盘费等项无复移解
  行盐
  蒙自县岁行盐三十一万二千七百觔阿陋井大使岁行盐五万三千一百觔
  按版井产井四区
  大 井 二 井 茂庆井 茂帕井
  恩耕井产井七区同一井名坐落镇沅府地方距省一千七百里
  抱母井产井九区同一井名
  香盐井产井十一区
  香盐井 茂腊井 平寨井 习孔井 漫卡井蛮宏井 回子井 马家井 蛮窑井 猛戛
  井 茂篾井以上各井雍正二年新开 坐落威远地方距省一千八百里
  威远同知带征
  额设按版井盐课司大使一员
  抱母井盐课司大使一员
  灶丁系当地夷民按额分煎无定数
  额煎盐四百四十四万五千二百一十八觔征课银二万二千六百八十四两五钱四分雍正九年题定
  原额盐四百五十七万二千六百一十八觔征课银二万一千三百一十二两六钱九分各井前系镇沅土府威远土州私煎私卖雍正二年
  旨覆奏盐务利弊等事奏明委员试煎三年报明新开盐井等事定额起课留充普威营官兵俸饷五年
  酌减盐价等事题明普威营官兵俸饷藩库动支课银解司

  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因按版井所属茂帕子井卤脉走失封闭不能供煎题明自雍正十年为始每年议减额盐一十八万五百觔减课银九百二两五钱令抱母井代煎盐五万三千一百觔每百觔征课五钱按版井每盐百觔增课五分二项共银七百二十三两九钱五分抵补缺课原定正课内支销工食盘费银一千五百五十两四钱另于秤头盐价内开销将此项课银合实征新增课额统为正课岁定额盐四百四十四万五千二百一十八觔每百觔卖价一两五钱及一两三钱不等共课价银六万一千九百二十两八钱八分四釐除岁给每百觔煎盐薪本役食器具银一两及八钱不等共银三万九千二百三十六两三钱四分四釐实正课银二万二千六百八十四两五钱四分遇闰照加小建扣除
  正额盈馀银四千一百四十六两七钱八分六釐雍正二年遵旨覆奏盐务利弊等事奏明额盐每百觔秤头盐一十七觔办获银两及顺宁云州完解盈馀等项共银一万二千五百五十两三钱八分六釐除发给各井官役养廉工食银八千四百三两六钱馀银四千一百四十六两七钱八分六釐移解藩库备公
  额外盈馀银一千四百二十九两
  雍正二年奏销盐课案内造报石屏州销盐馀息及元江府抽收盐税银两移解藩库备公
  行盐
  顺宁云州元江石屏镇沅恩乐等府州县及猛缅猛猛湾甸镇康耿马猛麻车里各夷地商贩夷民自持现价赴井买运行销
  丽江井产井七区
  下 井系总名共井四区岩古井 细泥井 淡 井火须井
  高先井总名共井三区咸水井 淡水井 日期井以上各井雍正三年新开 坐落丽江府地方距省一千九百里
  新设盐课司大使一员雍正六年
  灶丁系当地夷民照额分煎
  额煎盐二十六万七千一百二十觔征课银五千八百七十六两六钱四分雍正六年题定
  原额盐一十八万四千七百四十觔征课银二千二百二十八两九钱八分四毫七丝雍正二年遵旨覆奏盐务利弊等事奏明新开系夷人各自煎办三年题报新开盐井等事将正额盐办获银两并秤头盐银五百三十两八钱四分五釐除拨补琅安二井减价银二千四百九十三两二钱四分一厘零馀仍造入盐馀备公册内报部查核继因该井卤水盈溢有附近仁义等四井可以开煎将拨补琅安二井减价银两于盐馀内拨补六年报明新增课额等事题请岁煎盐共六十四万一千九十四觔除发给各灶户煎盐薪本官役养廉工食盘费等项盐三十七万三千九百七十四觔实征盐二十六万七千一百二十觔每百觔征课银二两二钱实正课银五千八百七十六两六钱四分
  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题照原报额数征解遇闰照加小建扣除
  行盐
  该井相邻𤠫𤢂巴苴𤞰人怒人等类无附近街市买卖不知用钱煎盐不给薪本惟以煎获盐觔半给各灶作薪与夷人换易柴枝杂粮以资煎办用度馀为官盐运入府境行销
  磨黑井产井七区总名二区磨黑井 磨弄井雍正三年新开 坐落普洱府地方距省一千一百六十里
  普洱府知府带征
  灶丁系夷民按额分煎
  额煎盐八万八千一百九十三觔征课银三百六十三两五钱二分九釐雍正五年题定
  雍正五年酌减盐价议增薪本等事题请征课岁定额盐八万八千一百九十三觔每百觔卖价一两六钱征课价银一千四百一十一两九分二釐除岁给每百觔煎盐薪本役食器具银一两一钱八分七釐零共银一千四十七两五钱六分二釐实正课银三百六十三两五钱二分九釐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题照原报额数征解遇闰照加小建不除
  行盐
  普洱府发给薪本煎办即在府境内卖销解课
  猛野土井产井二区
  猛野井 磨铺井雍正三年新开 坐落元江府地方距省八百四十里
  元江府知府带征
  额征课银二百三两雍正五年题定
  该井所产土井听夷民自便每年认完纳课银二百三两元江府征解雍正五年酌减盐价议增薪本等事题请定为正课
  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题照原报额数征解遇闰不加小建不除
  乌得土井产井四区
  乌得井 猛乌井 磨者井 整董井坐落攸乐地方距省一千九百里
  普洱府分防攸乐同知带征
  额征课银二千两
  该井系夷地边方离攸写远夏秋瘴疠不能进井且子井零星官役俱难亲身督煎土目夷灶每年认完课银二千两攸乐同知征解雍正九年逆夷己靖等事题请定为正课遇闰不加小建不除钱法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云南行省赛典赤言云南贸易与中州不同钞法实所未谙莫若以交会贝子公私通行庶为民便从之
  成宗大德九年以钞给云南行省与贝参用其贝非出本土者同伪钞论
  明嘉靖三十四年题准云南铸钱每年扣留本省盐课银二万两就近买料雇匠鼓铸年额钱三千三百一万二千文令参将一员专理每年十月以内铸完解户部 四十四年罢云南鼓铸
  万历四年巡按郭廷梧言滇中产铜不行鼓铸反以重价购海贝非利遂开铸局 八年罢云南铸钱其在库钱令贵州运充兵饷
  本朝顺治十七年令云南开局铸钱
  康熙九年罢云南铸局 二十一年设鼔铸于云南蒙自禄丰大理等处 二十四年设临安铸局 二十七年总督范承勋以云南钱法壅贱奏罢之
  雍正元年设鼓铸于云南府城霑益州城临安府城大理府城共建炉四十七座专委总理官一员每炉工匠二十一名月给工食银三十六两每炉月铸钱三卯每卯铸铜六百觔铅四百觔给铸炭一千六百觔土礶十五个绳二觔八两铸钱一百四千文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奉上谕前云南巡抚杨名时题请鼓铸不准今欲使钱文价平令云南设炉鼓铸一面铸雍正通宝汉文一面铸宝云满文令该督抚遴选贤能道府等官监铸钦此雍正元年三月巡抚杨名时题为遵
  旨敬陈鼔铸等事奉部议查得康熙二十四年滇省铜价每觔五分四釐铅价每觔五分五釐铜贱铅贵是以二八配铸今铜价每百觔九两二钱铅价四两五钱应照京局铜六铅四配铸毋得擅行增减每铜铅百觔止给工料钱一千八百二十文每铜铅百觔止准折耗九觔具题到日准其折耗支给所需工本应照该抚上年五月所题动用银铜厂课银九万馀两俟搭放兵饷易银更番鼔铸二年二月巡抚杨名时题为遵旨敬陈鼔铸事宜等事疏称奉文以铜六铅四搭铸应设炉四十七座每年百万铜觔之外多铸铜一万五千二百觔每炉日铸铜铅百觔除折耗九觔净铜铅九十一觔每钱一文重一钱四分应铸钱十千四百文内除工役钱一千二百文炭绳礶各项物料钱六百二十文铜六十觔价五千五百二十文铅四十觔价一千八百文日得息钱一千二百六十文十日一卯岁三十六卯四十七炉岁得息钱二万一千三百一十九千二百文又除每炉一座应用器其银四十一两一钱九分共银一千九百三十五两九钱三分实得息钱一万九千三百八十三千二百七十文又盖造省城霑益临安大理炉房工料共用银九千馀两统于此内年终报销奉部议皆如所题行省城设炉二十一座霑益建炉十五座临安建炉六座大理建炉五座于本年十二月二十日开炉每十日一卯每年三十六卯四十七炉除工本十五万四千六百千有奇每年得息钱二万一千三百千有奇合本息钱十七万五千九百千有奇以钱千文准银一两于近钱局之标营兵饷钱二银八及通省驿堡跕夫工食马料钱三银七搭放易银以为次年工本分番更铸遇闰每局每炉加铸三卯
  云南府城设炉二十一座委监铸官一员
  每炉三十六卯二十一炉共实铸铜铅六十八万七千九百六十觔得钱七万八千六百二十四千以钱一千作银一两除去工本银六万九千九十八两四钱外实获息钱九千五百二十五千六百文每年支放附近钱局之督抚两标云南城守营钱二兵饷滇阳杨林板桥各驿堡安宁州等十三府州县二十一跕各官廪食夫马工食草料钱三钱共三万五千九百一十三千七百六十八文遵照部文易银作次年工本
  霑益州城设炉十五座委监铸官一员
  每炉三十六卯十五炉共实铸铜铅四十九万一千四百觔得钱五万六千一百六十千以钱一千作银一两除去工本银四万九千三百五十六两外实获息钱六千八百四千文每年支放附近钱局之曲寻援剿左协寻霑营钱二兵饷易隆马龙霑益白水平彝松林炎方倘塘各驿堡官夫廪食马匹草料钱三钱共二万二千六百一十三千四百四文遵照部文易银作次年工本
  临安府城设炉六座委监铸官一员
  每炉三十六卯六炉共实铸铜铅一十九万六千五百六十觔得钱二万二千四百六十四千以钱一千作银一两除去工本银一万九千七百四十二两四钱外实获息钱二千七百二十一千六百文每年支放附近钱局之临元镇钱二兵饷钱七千七百千一百五十九文遵照部文易银作次年工本
  大理府城设炉五座委监铸官一员
  每炉三十六卯五炉共实铸铜铅一十六万三千八百觔得钱一万八千七百二十千以钱一千作银一两除去工本银一万六千四百五十二两外实获息钱二千二百六十八千每年支放附近钱局之提标大理城守营钱二兵饷钱二万四千九十五千四百八十七文遵照部文易银作次年工本
  雍正五年停霑益大理两处铸钱云南府城增炉四座仍设监铸官一员临安府城增炉五座仍设监铸官一员二处共合炉三十六座鼓铸外增铸带铸制钱七年又增铸外耗钱委总理官一员雍正三年十二月总督管巡抚事杨名时题为谨陈滇省鼔铸等事疏称滇省跬步皆山不通舟车二年三年所铸钱文止于本省行用未免钱壅价低奏请减炉四年三月巡抚管总督事鄂尔泰题为详筹钱法恳请暂停鼔铸事疏请暂停鼓铸庶局钱不致日增而无壅滞之患部议以滇省钱文虽壅滞不行而百馀万之铜自可开采督抚酌议或将百万铜觔解送至京或将百万铜觔另铸宝泉钱文解京二项何者可以节省钱粮具题本年九月巡抚管总督事鄂尔泰题前事疏称滇居天末协济犹资外省若将此项铜觔钱文解送京师脚价不能节省而外省又多一番协济似无所补臣以鼔铸之法减炉不如减局疏销之法本省不如外省议将二局铸出钱文解送外省易银还滇大理一局去滇甚远霑益一局马脚必由省雇往返多费此二局似应减去省城一局本省疏通既易而由东川达蜀由黔达楚皆可发运旧设炉二十一座今拟加炉四座临安一局附近粤西至广更便旧设炉六座今拟加炉五座二局合三十六座铸出钱文至楚约水陆脚价每串约二钱四五分至川粤约用二钱三四分以四万串约计脚价约近万两臣等再四筹画采买铅觔每百觔节省银一两每年可节省银五千一百馀两又匠役初原生疏近渐熟练拟于每炉每卯添铸铜铅一百觔名曰带铸每炉月铸钱三卯每卯铜六十觔价五千五百二十文铅四十觔价一千四百文炭礶物料钱六百二十文铜铅折耗九觔应铸钱十千四百文除铜铅价值物料银外每卯应得息钱二千八百六十文三十六炉三十六卯除去折耗铜铅工本物料外每年应得息钱三千七百六千馀合采买铅侦节省银两添作运价稍有不足亦易补凑疏入报可于五年正月三十日霑益大理停铸二月初一日省城临安添炉九座开铸并带铸制钱每炉每卯铜铅百觔
  雍正六年总督鄂尔泰题为详请六年鼔铸工本事疏称据总理钱局粮储道详请节年鼔铸工本报部虽止正额带铸其实尚有外耗工本皆在领银之内通融合算外耗之所以带铸者因报部册内每炉每卯止给工食钱一十二千多不敷用是以当日开局时奉部文每炉每卯铸正额铜铅一千觔内除折耗九十觔只作正铸九百一十觔今于一千觔外加铸铜铅九十觔名曰外耗计铸获钱十千二百八十五文七毫一丝四忽零除铜铅工本钱六千二百二十八文外获息钱四千零五十七文七毫一丝四忽零三十六炉共获息钱五千二百五十八千七百九十八文以为添给炉役食米官役养廉工食一切之用若将外耗工本竞不饬发势必停止外耗有悮铸务请每年无闰则发工本银八千七十一两四钱八分八釐遇闰则发工本银八千七百四十四两一钱一分二釐六年请照例发领附入正额带销册内奏销等情臣亲赴局查看现在炉户果与报部名数较多又有回炉折耗并修补一切器其之费在局官役俱须给以养廉工食若照每卯止给工食钱一十二千何以济用是外耗工本应请发给工本原可除还而铸务亦可接济矣疏入奉
  旨部议如请鼔铸钱文每一千觔之外准销外耗铜铅九十觔所需工本亦准照数动给所铸钱文造入
  正额带铸册内奏销如有赢馀据实报部查核

  云南府城旧设新増共炉二十五座委监铸官一员正额每炉三十六卯二十五炉共实铸铜铅八十一万九千觔得钱九万三千六百千文以钱一千作银一两除去工本银八万二千二百六十两外实获息钱一万一千三百四十千文每年支放附近钱局之督抚两标云南城守武定营钱二兵饷滇阳板桥杨林易隆古城马龙南宁三岔白水平彝炎方松林宣威倘塘霑益可渡七甸等驿剑川等堡官廪夫马工食草料钱三钱四万五百一十八千六百二十八文遵照部文易银作次年工本带铸每炉三十六卯二十五炉共实铸铜铅八万一千九百觔得钱九千三百六十千以钱一千作银一两除去工本银六千七百八十六两外实获息钱二千五百七十四千文以为添给解送邻省脚价之费増铸外耗每炉三十六卯二十五炉共只用铜铅八万一千觔无折耗每炉每卯实铸得钱十千二百八十五文七毫一丝四忽零共铸得钱九千二百五十七千一百四十三文内除工本银五千六百零五两二钱外实获息钱三千六百五十一串九百四十三文遵奉部覆准作局内炉役食米添补灯油器具官役养廉工食等项之用
  临安府城旧设新增共炉十一座委监铸官一员正额每炉三十六卯十一炉共实铸铜铅三十六万三百六十觔得钱四万一千一百八十四千以钱一千作银一两除去工本银三万六千一百九十四两四钱外实获息钱四千九百八十九千六百文每年支放附近钱局之临安镇钱二兵饷钱七千五百九十六千四百七十五文遵照部文易银作次年工本带铸每炉三十六卯十一炉共实铸铜铅三万六千三十六觔得钱四千一百一十八千四百文以钱一千作银一两除去工本银二千九百八十五两八钱四分外实获息钱一千一百三十二千五百六十文以为添给解送邻省脚价之费增铸外耗十一炉三十六卯共用铜铅三万五千六百四十觔每炉每卯得钱十千二百八十五文七毫一丝四忽零实共铸得钱四千零七十三千一百四十三文内除去工本银二千四百六十六两二钱八分八釐外实获息钱一千六百零六千八百五十五文遵奉部覆准作局内炉役食米添补灯油器其官役养廉工食等项之用自雍正七年起通省各府州县每年鞭春厉祭铺兵工食生员廪饩俱以钱给每年放给钱一万一十九千八十一文易银一万一十九两八分一厘
  税课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严禁云南管课官员不得于额外
  取钱
  英宗至治三年设大理路白盐城榷税官秩正七品中庆路榷税官秩从七品
  明洪武二十三年定商税三十分税一设云南府税课司大理府税课司临安府税课司霑益州交水税课局楚雄府税课司腾冲指挥使司税课局永昌府税课司又曲靖府税课司嘉靖元年革景东府税课司十年革蒙化府税课司隆庆二年革昆明县河泊所剑川州河泊所晋宁州河泊所俱嘉靖二十九年革昆阳州河泊所三十二年革归化县河泊所嵩明州河泊所俱久革宁州河泊所石屏州河泊所澂江府河泊所俱隆庆二年
  正统十年奏准云南大理府所属河泊所鱼课米中半纳钞 十一年以云南税课原无闸办之处令所司收办一年为额所收课钞皆存留为官吏旗军俸粮等项支用
  万历六年上税课鱼课之数云南税课钞一万三千七百六十四两二钱五分五厘米麦九百四十四石八斗八升八合五勺海贝五千七百六十九索鱼课银一千三百五十三两七钱八厘米麦三百五十石五斗
  本朝云南通省原额实征商税门摊酒醋铅铁麻布海贝易银等项各色课程共银一万四千八百一两三钱五分七釐四丝六忽一微
  雍正二年新増归公商税银共五千九百两又新增归公税规银六千一百两 六年新增归公税银四万四千二百一十五两三钱一分四釐四毫五丝八忽四微 七年八九十等年续増额外税银共四千九百二十六两八钱六分六釐六毫四忽二微二纎四尘
  云南府
  原额实征税课司课银酒课船鸦槟榔芦子果糖桥靛甘蔗灰酒染煮乌帕等项共银四千三百三十五两四钱八分三釐三毫三丝三忽三微雍正二年新增归公商税银一千五百两又新増归公税规银一千三百七十两六年新増归公税银八千一百一两四钱二釐一毫三丝三忽四微十年新増税银五百六十三两六钱一分二釐八毫
  昆明县
  原额实征蒜课牛马猪羊税共银五百七两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二千四百两
  富民县
  原额实征商税酒课银一十八两七钱四分二釐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二十六两
  宜良县
  原额实征商税门摊酒课矾课共银一百一十一两四钱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六百九十三两六钱一分五釐
  罗次县
  原额实征商税酒课铁课太府酒米共银三十四两七钱三分九釐
  晋宁州
  原额实征商税门摊猪税酒课水鸦课共银一百七十一两七钱五分三釐六毫九丝四忽八微雍正六年新増归公税馀银三百两十年新增税馀银三十一两三钱二分七釐九毫八丝三微二纤四尘
  呈贡县附征归化县
  原额实征商税大网课小网课小横网课丝网课酒课船课商税棉花行街税靛税挑脚拨浅等项共银五十九两九钱七分六毫六丝八忽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六十两
  安宁州附征三泊县
  原额实征商税酒课共银二百二两七钱三分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四百两十年新增税馀银四十两五钱六分
  禄丰县
  原额实征商税酒课共银三十九两五钱三分六釐六毫雍正六年新増归公税馀银三十两
  昆阳州
  原额实征商税门摊街课过税本州盐店课共银二十六两三钱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六百两 附征柴厂商税原无定额
  易门县
  原额实征商税门摊酒课荍粮街税共银三十五两九分四釐二毫四丝
  嵩明州
  原额实征活猪牛马棉花布行酒课共银二十四两五钱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三百两
  曲靖府
  原额实征商税交水税课局商税课共银一千五百五两六钱九分四釐六毫雍正二年新增归公商税银一千两又新增归公税规银六百八十五两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五千二百六十八两五钱八分三釐 附征马厂本色无耗租谷七百一十七石八斗九升
  南宁县
  原额实征酒课银四两八钱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六十两十年新增税馀银二钱九分
  霑益州
  雍正六年额定实征归公税银三十两十年新增税馀银九钱
  陆凉州
  原额实征商税东海屯商税共银二两七钱七分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二百两
  马龙州
  原额实征酒课银一两八钱五分九釐
  罗平州
  原额实征商税课程盐课共银三百九十两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八百两十年新增税馀银四十七两二钱五分
  寻甸州
  原额实征各街课州前米课共银二十三两七钱十年新增税馀银五十二两九钱六釐二毫
  平彝县
  原额实征商税茶税共银一十四两九分四釐九毫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三十九两
  宣威州
  原额实征商税酒米课共银一十七两五钱二分五釐
  临安府
  原额实征牛马猪羊铅课门摊酒课税课司商税并纳楼茶甸亏容甸溪处甸左能寨四处认办课银共银一千二百三十六两九钱二分二毫八丝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三百两十年新增税馀银六百四十三两四钱六分七釐九毫二丝九微
  建水州
  原额实征窑课曲江街税窄甸街税共银三十四两一钱四分一厘雍正十年新增税馀银六两五钱 附征临元参将衙门年例子花槟榔核桃松子木耳干笋蔴子油月柴各款变价银二百三十四两四钱一分八釐四毫二丝又年例本色无耗租榖八十石一斗一升三合五勺高梁二石
  石屏州
  原额实征酒课松课猪税商税宝秀街税共银六十四两一钱九分一厘六毫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二百三十二两
  阿迷州
  原额实征酒课商税认办课程银共银一百一十三两三钱五釐六毫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三百两
  宁州
  原额实征酒课银一两二钱五分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一百五十两
  通海县
  原额实征商税酒课马街税马街充饷盐店税银共银一百三十两九钱五分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二百两
  河西县
  原额实征酒课认办课程银共银五两八钱六分六釐六毫
  嶍峨县
  原额实征过客商税银三十六两六钱五分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四十两十年新增税馀银二十两
  蒙自县
  原额实征商税银三十五两七钱三分雍正六年新増归公税馀银三百两十年新増税馀银八十四两九钱八釐
  澂江府
  原额实征商税水面船课贝易银染青课贝易银门摊贝易银共银九十五两四钱七分四釐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一百六十一两一钱十年新增税馀银一百一十五两四钱一分三釐
  河阳县
  原额实征酒课窑课共银一十一两九钱二分九釐
  江川县
  原额实征商税米课酒课共银二十八两八钱五分四釐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一百两
  新兴州
  原额实征酒课窑课果园课米课商税共银一百三十四两一钱四分五釐一毫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一千六百两十年新増税馀银一十七两四钱四分
  路南州
  原额实征酒课银一两四钱三分
  武定府
  原额实征商税米课羊戎小街米课铁课杉板税共银七十六两一钱六分九釐六毫四丝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三百三十三两三钱三分十年新增税馀银一百七十九两四钱九分五釐
  和曲州
  原额实征商税酒课共银四十两二分
  元谋县
  原额实征商税银四十八两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一十两 附征马街商税原无定额
  禄劝州
  原额实征商税银三十八两九钱五分
  广西府
  原额实征杉木税棉花香油靛甸课银共银一十七两六分
  师宗州
  原额实征商税课程共银一十二两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八十九两三钱
  弥勒州
  原额实征花盐船课银五两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四百两
  广南府附征维摩州
  原额实征商税杂税麻布门摊麻布酒课麻布富州商税麻布富州酒课麻布共银五十八两六钱三分六釐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八百两 附征剥隘商税原无定额
  元江府
  原额实征商税共银四百八十四两雍正二年新增归公商税银三百八两又新增归公税规银三百一两四钱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一千七十四两五钱三分七釐二毫
  开化府
  原额实征蒙自县归入马街税课新设商税共银三百一十二两
  镇沅府
  恩乐县
  雍正六年额定实征芦子山芦课银一十八两
  东川府
  会泽县
  雍正六年额定实征土税银二十六两一钱一厘五毫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一十七两七钱六分十年新增税馀银八十七两九分三釐三毫七丝五忽
  昭通府
  雍正十年新增税馀银九十二两八钱
  镇雄州
  雍正十年新增税馀银一千一百二十六两六钱七分六釐七毫二丝八忽
  普洱府
  原额实征商税银六百一十六两雍正二年新增归公商税银三百九十二两又新增归公税规银三百八十三两六钱六年新増归公税馀银一千三百六十七两五钱九分二釐八毫
  大理府
  原额实征商税门摊窑课租课酒醋课共银五百六十三两五钱五釐雍正二年新增归公商税银一千两新増税规银一千三百七十两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三千六百一十四两一钱二分八釐九毫十年新增税馀银六十四两七钱五分七釐七毫
  赵州
  原额实征酒醋米课丝店课课程窑课银共银八十六两三钱八分一厘六毫九丝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六百两十年新増税馀银五百四十六两五钱九分六釐四毫
  云南县
  原额实征商税银七十七两一钱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二百一十八两九钱十年新増税馀银一十五两九钱六分
  邓川州
  原额实征中所街税耙子油行米棚行猪羊行桥街税共银二十三两四钱雍正六年新増归公税馀银七十八两五钱二分
  浪穹县
  原额实征商税门摊酒课共银四十二两五钱二釐五毫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一十两
  宾川州
  原额实征商税酒课共银四十四两二分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一百三十两
  楚雄府
  原额实征商税酒课共银三百四十三两五钱四分三釐三毫雍正二年新増归公商税银七百两新増税规银六百二十两六年新增税馀银三千六百三十两一钱二釐七毫四丝五忽十年新增税馀银五十三两二钱九分七釐六毫
  楚雄县
  原额实征芦花街课吕合街课凌虚街课窑课共银一十八两八钱
  镇南州
  原额实征商税银五十一两三钱
  南安州附征𥔲嘉县
  原额实征商税酒课银二十三两四钱一分
  定远县
  原额实征商税门摊窑课共银一十三两一钱
  广通县
  原额实征酒课银二两
  姚安府
  原额实征商税银九十六两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一千五十六两
  姚州
  原额实征酒课银五两二钱附征常住无耗租榖六十石
  白盐井
  雍正十年新增税馀银一百三十二两一钱二分一厘
  永昌府
  原额实征商税门摊酒课牛皮猪税共银六百九十一两八钱一分雍正二年新増归公商税银一千两又新增归公税规银一千三百七十两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五千八百七十一两五分七毫十年新增税馀银九十六两四钱九分一厘
  腾越州
  原额实征商税镇夷猛连猛崩三关商税各行课程牛皮猪税共银五百二十六两八分四釐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五十两四钱一分
  永平县
  原额实征商税银一百二十八两一钱一分八釐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六百两十年新増税馀银四十两
  鹤庆府
  原额实征商税银五十一两二钱六分三釐二毫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二百五十两十年新增税馀银二百一两五钱三分二釐八毫
  剑川州
  原额实征商税课程门摊酒课银四两
  维西通判
  雍正八年额定实征阿墩子商税银六十九两八钱九分三釐十年新増归公税馀银一十四两七钱七釐
  中甸州判
  雍正十年新增税馀银二十四两六钱二分二釐一毫 附征茶税原无定额
  顺宁府
  原额实征商税山课共银一百四十一两雍正六年新増归公税馀银一百两
  云州
  原额实征街船税课银二百三十三两五钱九釐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一百三十八两六钱五分十年新增税馀银三十七两五钱五釐
  永北府
  原额实征商税贝易银酒课共银二十七两四钱二分雍正六年新増归公税馀银四十九两八钱十年新增税馀银四两二钱三分五釐
  丽江府
  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二百两十年新增税馀银六十八两
  蒙化府
  原额实征商税门摊酒课牛马猪羊课果园课街市猪羊皮张油盐棉花共银一百六十七两九钱六分八釐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七百二十七两二钱三分二釐又征定边县裁并商税铁酒课银八十八两三分二釐十年新增税馀银三两
  景东府
  原额实征商税牛税共银一百五十六两雍正六年新增归公税馀银一百六两三钱十年新增税馀银五百一十三两四钱
  附征当帖
  昆明县
  额征当帖银二百九十二两
  昆阳州
  额征当帖银四两
  建水州
  额征当帖银四两
  石屏州
  额征当帖银八两
  宁州
  额征当帖银四两
  蒙自县
  额征当帖银八两
  姚州
  额征当帖银一十二两
  云州
  额征当帖银四两
  附征归公溢额牙帖商税
  昆明县
  溢额牙帖银二百五十二两
  宜良县
  溢额牙帖银五两
  晋宁州
  溢额牙帖银一十五两
  呈贡县
  溢额牙帖银八两
  嵩明州
  溢额牙帖银一十四两
  临安府
  溢额牙帖银二十八两
  新兴州
  溢额牙帖银三两
  元谋县
  溢额牙帖银三两
  广南府
  溢额牙帖银一十八两
  太和县
  溢额牙帖银一十七两
  赵州
  溢额牙帖银四两
  永昌府
  溢额芦茶杂货行课银六十两
  蒙化府
  溢额花课银二百两
  又附征定边裁归溢额商税银二十四两
  宜良县
  溢额商税银一百六十二两三钱八分五釐
  寻甸州
  溢额商税银四十两
  武定府金沙江
  溢额商税银一百两
  广南府
  溢额撙节银二两
  大理府
  溢额商税银二百三十七两
  赵州
  溢额商税牙帖共银二百两
  楚雄府
  溢额商税银三百两
  楚雄县
  溢额下山小税银二十四两
  白井提举司
  溢额商税银八十两
  猛缅长官司
  溢额银四十八两
  厂课
  汉俞元怀山出铜律高西石空山出锡东南盢町山出银铅贲古北采山出锡西羊山出银铅南乌山出锡见地理志
  后汉夜郎出雄黄雌黄谈指出丹台登出铁滇地出铁双柏出银不韦出铁博南南界出金华阳国志曰西山高三十里越得兰沧水有金沙洗取融为金有光珠穴朱提出银铜前汉食货志朱提银重以八两为一流直钱一千五百八十他银一流直钱一千
  唐姚州云南郡产麸金昆明有铁见地理志
  元定金银铜铁等岁入之课云南省产金之所曰威楚丽江大理金齿临安曲靖元江罗罗会川建昌德昌柏兴乌撒东川乌蒙产银之所曰威楚大理金齿临安元江产铜之所曰中庆大理金齿临安曲靖澂江罗罗建昌
  世祖至元十四年云南诸路总纳金一百五锭 十九年遣使括云南所产金以博啰为打金洞达噜噶齐 二十年罢云南造卖金泊规措所禁管课官于常额外多取馀钱 二十二年拨漏籍户于澂江路炼铜凡十有一所 二十七年尚书省遣人行视云南银洞获银四千四十八两奏立银场官秩从七品
  文宗天历元年云南岁纳金课一百八十四锭一两九钱铁课十二万四千七百一斤
  明景泰元年罢采办各处银课
  天顺二年令开云南银矿差内使一员办事官一员照旧煎办令镇守太监提督 四年令云南发罪囚充矿夫采办银课 五年令云南采矿煎办银课不及额数者不许科补
  成化十七年封闭路南州铜场免征铜课其货贩铜货出境者本身处死全家发烟瘴地方充军 十九年添设云南布政司参议一员同按察司佥事管理银课 二十年定宁州等处军民客商有偷采铜矿私煎及贩卖出境者照路南州例究治
  弘治十五年令云南每年将应征差发银八千八百九两五分折买金一千两足色二分九成三分八成五分与毎年额办金六十六两六钱七分并馀剰银两一同解部
  正德六年封闭云南银场九处 十年奏准云南银场积年矿头作弊搅乱矿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者照打搅仓场事例治罪 十五年令云南银矿新兴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并新开处所一体封闭以后不许妄开
  嘉靖七年题准年例金一千两将应征差发银照时估价两平收买真正成色金每十两为一锭并每年额办金与馀剰银两及有赃罚金各照原收成色每二十两为一锭一同解部 九年题准年例金一千两并耗金十两每年于差发银内动支六千六十两收买解进 十三年令云南每年春夏办足色金一千两价银六千三百六十三两秋冬办成色金一千两价银五千五百六十七两仍于差发银内动支收买
  隆庆四年加贡金三千两巡抚曹三旸巡按许大亨奏罢之
  万历十年加贡金一千两巡抚刘世曾巡按董裕奏罢之 二十二年复加贡金三千两后因巡抚沈儆炌奏请仍照旧额
  天启三年令云南暂停课金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总督蔡毓荣题定金沙江金厂石羊南北衙银厂妈泰等白铜厂及各州县地方铁厂课额 四十四年总督贝和诺奏称青龙等厂铜课个旧厂锡课西里朱砂厂课银 四十六年总督贝和诺题定上潞江锡板等金厂个旧永盛土革喇马龙蒲草塘沙涧黄龙淝革方丈等银厂课额 五十一年总督郭瑮巡抚吴存礼奏开惠隆银厂 五十七年总督蒋陈锡巡抚甘国璧奏开金龙银厂 六十一年巡抚杨名时奏开马腊底银厂
  雍正三年开古学银厂 五年开黄泥坡银厂 六年总督鄂尔泰题报各厂溢额银归公 七年总督鄂尔泰巡抚沈廷正奏征卑淅块泽厂铅课
  通省总数
  金厂年该额征课金七十四两八分遇闰加金三两六钱一分银铜铁锡朱砂各厂年共该额征课银八万一千八百一十五两六钱三分七釐三丝二忽遇闰加银三百七十两六钱四分二釐七毫四丝五忽
  一征金厂年该课金一十四两五钱二分遇闰加金一两二钱一分银白铜铁厂年共该课银二百六两二钱二分遇闰加银一十七两一钱八分五釐坐落地方官管理
  金沙江金厂坐落永北府地方康熙二十四年总督蔡毓荣于谨陈筹滇第四疏为亟议理财以佐边饷事毎金床一张月抽课金一钱年该课金一十四两五钱二分遇闰加金一两二钱一分 按金床以木板为之淘金之器
  石羊银厂坐落南安州地方康熙二十四年总督蔡毓荣于谨陈筹滇第四疏为亟议理财以佐边饷事年抽课银二十七两四钱四分遇闰加银二两二钱八分六釐六毫六丝六忽六微六纎六尘六渺七漠
  南北衙银厂坐落鹤庆府地方即蒲草塘厂本名北衙康熙二十四年总督蔡毓荣于谨陈筹滇第四疏为亟议理财以佐边饷事年抽课银二十两一钱六分遇闰加银一两六钱八分
  妈泰白铜厂坐落定远县地方康熙二十四年总督蔡毓荣于谨陈筹滇第四疏为亟议理财以佐边饷事年抽课银二十四两遇闰加银二两
  小东界铁厂坐落大姚县地方年该课银六两四钱六分遇闰加银五钱三分八釐三毫三丝三忽三微三纎三尘三渺三漠
  鹅赶铁厂坐落镇南州地方年该课银一十二两一钱一分遇闰加银一两九釐一毫六丝六匆六微六纤六尘六渺七漠
  只苴铁厂坐落和曲州地方年该课银六两五钱遇闰加银五钱四分一厘六毫六丝六忽六微六纤六尘六渺七漠
  马鹿塘铁厂坐落和曲州地方年该课银五两五钱遇闰加银四钱五分八釐三毫三丝三忽三微三纤三尘三渺三漠
  矣纳铁厂坐落和曲州地方年该课银五两八钱四分遇闰加银四钱八分六釐六毫六丝六忽六微六纎六尘六渺七漠
  河底铁厂坐落和曲州地方年该课银五两二钱八分遇闰加银四钱四分平地喷水滩铁厂坐落和曲州地方年该课银七两八分遇闰加银五钱九分
  大麦地铁厂坐落和曲州地方年该课银一十三两一钱八分遇闰加银一两九分八釐三毫三丝三忽三微三纎三尘三渺三漠
  三家铁厂坐落和曲州地方年该课银七两二钱遇闰加银六钱双龙叠水铁厂坐落和曲州地方年该课银六两七钱二分遇闰加银五钱六分
  白衣关铁厂坐落易门县地方年该课银八两五钱六分遇闰加银七钱一分三釐三毫三丝三忽三微三纎三尘三渺三漠
  迷末铁厂坐落易门县地方年该课银九两九钱七分遇闰加银八钱三分八毫三丝三忽三微三纎三尘三渺三漠
  三山铁厂坐落陆凉州地方年该课银一十两七钱一分遇䦌加银八钱九分二釐五毫
  红路口锅铁厂坐落马龙州地方年该课银一十一两五钱二分遇闰加银九钱六分
  龙朋里上下铁厂坐落石屏州地方年该课银一十两七钱九分遇闰加银八钱九分九釐一毫六丝六忽六微六纎六尘六渺七漠
  路南小水井铁厂坐落石屏州地方年该课银七两二钱遇闰加银六钱以上各铁厂康熙二十四年总督察毓荣于谨陈筹滇第四疏为亟议理财以佐边饷事案内题报课额
  一征金厂年共该课金五十九两五钱六分遇闰加金二两四钱银锡并朱砂白铜厂年共该课银七万七百八十三两七钱七釐六毫八丝二忽遇闰加银三百五十三两四钱五分七釐七毫四丝五忽铜厂年共该课银一万八百二十五两七钱九釐三毫五丝各厂或委员或坐落地方官管理
  上潞江金厂坐落保山县地方康熙四十六年总督贝和诺为 题明事每金床一张月抽课金一钱年该课金二十五两五钱六分
  锡板等金厂坐落开化府地方康熙四十六年总督贝和诺为 题明事毎金床一张月抽课金一钱年该课金三十四两遇闰加金二两四钱
  石羊银厂坐落见前康熙四十四年总督贝和诺为题明事毎银一两抽课二钱撒散二分年该课银二万二千三百九十三两三钱二分遇闰加银二十九两 按撒散系厂民出炉时凿分交课其凿落细碎官收之以作厂委官及课书巡役之费因给有养廉工食遂将此项归公
  个旧银锡厂坐落蒙自县地方康熙四十六年总督贝和诺为 题明事每银一两抽课一钱五分撒散三分该课银三万三千六百一十三两七钱八分毎锡百觔抽课十觔该课银四千两二项共年该课银三万七千六百一十三两七钱八分遇闰加银三十八两
  永盛银厂坐落楚雄县地方康熙四十六年总督贝和诺为 题明事毎矿三桶抽课一桶定价多寡不等年该课银三千三百七十五两九钱六分遇闰不加
  土革喇银厂坐落南安州地方康熙四十六年总督目和诺为 题明事每银一两抽课一钱五分年该课银六十两八钱四分五釐遇闰不加
  马龙银厂坐落剑川州地方康熙四十六年总督贝和诺为 题明事毎矿一石抽矿二斗二升定价多寡不等年该课银六百九十八两五钱二分三毫遇闰不加
  蒲草塘银厂坐落鹤庆府地方康熙四十六年总督贝和诺为 题明事每银一两抽课一钱五分撒散三分年该课银四百二十一两八钱一分七釐三毫遇闰加银二十四两三钱
  沙涧银厂坐落邓川州地方康熙四十六年总督贝和诺为 题明事每银一两抽课一钱五分撒散三分年该课银一千三百二两六钱七分遇闰加银一百六两三钱三分四釐
  黄龙银厂坐落开化府地方康熙四十六年总督贝和诺为 题明事每银八两抽课一两年该课银二百八十七两二钱遇闰加银二十二两六钱六分六釐
  淝革银厂坐落河西县地方康熙四十六年总督贝和诺为 题明事每银一两抽课二钱年该课银九十两八钱八分七釐遇闰加银五两三钱九分三釐六毫
  方丈银厂坐落新平县地方康熙四十六年总督贝和诺为 题明事每银一两抽课一钱五分年该课银六十八两八分遇闰加银四两七分四釐
  惠隆银厂坐落大姚县地方康熙五十一年总督郭瑮巡抚吴存礼为详请循例 题明开采矿厂事每银一两抽课一钱五分撒散三分年该课银一千二十五两五钱七分四釐九毫遇闰加银七十两
  金龙银厂坐落云南县地方康熙五十七年总督蒋陈锡巡抚甘国壁会题为开采矿厂事每银一两抽课一钱五分撒散三分年该课银九百九十五两二钱五分五釐遇闰加银四十两一钱三分八釐
  马腊底银厂坐落开化府地方康熙六十年巡抚杨名时为 题明事每银一两抽课一钱五分撒散三分年该课银七百六两八钱六分遇闰不加
  古学银厂坐落中甸地方雍正三年巡抚杨名时为备陈中甸善后事宜等事每银一两抽课一钱五分撒散三分年该课银五百六十八两五钱三分六釐一毫遇闰不加
  黄泥坡银厂坐落建水州地方雍正五年总督管巡抚事杨名时为厂地获效等事每银一两抽课一钱五分撒散三分年该课银六百六十一两一钱一分遇闰不加
  募迺银厂坐落永昌府辖孟连地方原系孟连上司刀派鼎自行抽收雍正七年该土司自认纳课银六百两总督鄂尔泰为
  圣化远敷等事题报奉旨以木年为始减半收解昭示柔远年该课银三百两西里朱砂厂坐落永平县地方康熙四十四年总督贝和诺为 题明事每朱砂六觔抽课一觔年该课银一百七十五两二钱九分六釐五毫八丝二忽遇闰加银一十三两五钱五分二釐一毫四丝五忽
  妈泰白铜厂坐落见前康熙四十四年总督贝和诺为题明事年该课银三十八两青龙铜厂坐落元江府地方
  白龙猛萨二铜厂坐落普洱府地方
  子母铜厂坐落昆阳州地方
  寨子山铜厂坐落易门县地方
  永兴等铜厂坐落宁州地方
  龙宝等铜厂坐落路南州地方
  二郎山铜厂坐落赵州地方
  铜矿箐铜厂坐落永平县地方
  临江等铜厂坐落顺宁府地方
  白沙等铜厂坐落和曲州地方
  斐母三元等铜厂坐落建水州地方
  金钗等铜厂坐落蒙自县地方
  乌龙兴国二铜厂坐落宣威州地方
  者囊铜厂坐落开化府地方
  发济铜厂坐落禄劝州地方
  以上各厂康熙四十四年总督贝和诺为 题明事按厂抽课递年加增尚无定额至四十九年收获课息银九千六百二十五两七钱九釐三毫五丝后为每年定额每铜一百觔抽收课铜二十觔外收小铜九觔
  汤丹普毛等铜厂坐落东川府地方雍正四年总督鄂尔泰为钦奉
  上谕事题明新归云南东川地方铜厂年该课息银一千二百两每铜一百觔抽收十觔其各厂衰旺不
  一或硐老山空另开子厂故无额课止于总数奏销

  孟沙铜厂坐落九龙江外地方年该帮贴课银一百两不在正额之内附溢额厂课共该银三百六十两三钱四分一厘遇闰加银二十三两三钱六分
  北衙银厂坐落见前年该溢额归公银二十一两九分八釐
  南衙银厂坐落邓川州地方即沙涧厂年该溢额归公银五十二两七钱四分三釐
  阿幸铁厂坐落腾越州地方年该溢额归公银四两遇闰加银三钱三分四釐
  苴𦬓铁厂坐落定远县地方年该溢额归公银二百四十两遇闰加银二十两
  甲甸骂刺铁厂坐落和曲州地方年该溢额归公银八两一钱遇闰加银七钱七分五釐
  鹅䏝子铁厂坐落嶍峨县地方年该溢额归公银四两遇闰加银三钱三分四釐
  法泥打矿山铁厂坐落禄丰县地方年该溢额归公银七两四钱上下坝皮硝厂坐落禄劝州地方年该溢额归公银二十两遇闰加银一两六钱六分七釐
  曲卑撒喇乌皮硝厂坐落禄劝州地方年该溢额归公银三两遇闰加银二钱五分
  以上各厂溢额课项雍正六年总督鄂尔泰为酌匀公件等事题报归公
  附无额厂课
  倭铅厂委官经理
  卑淅倭铅厂坐落罗平州地方
  块泽倭铅厂坐落平彝县地方雍正七年总督鄂尔泰巡抚沈廷正为详请 题明事合疏具题开采雍正八年题报抽收课铅每年变价四五千两不等每百觔抽收课铅十觔无定额
  龙树等厂底母馀息雍正八年总督鄂尔泰为底母馀息以充公用事题明将龙树等厂所出底母卖给各银铜厂民以供煎炼出底之厂与各厂需底衰旺不一所卖馀息尽收尽解不为定额
  个旧锡厂锡票税银雍正二年总督高其倬于遵
  旨查奏铜觔利弊案内折奏明个旧锡厂锡税锡课外各商贩锡出滇九十觔为一块二十四块为一合毎合例缴税银四两五钱年收税银二千七八百三千馀两不等原无定额
  铜觔馀息各铜厂于额例抽收外豫发工本收买馀铜各厂每觔三四分以至五六分不等雇脚发运省城卖给官商及加耗运供鼓铸照定价每百觔九两二钱核筭除归还铜本运脚厂费等项外所获馀息尽数归公但年办铜觔衰旺不一馀息盈绌不常原无定额
  白铜馀息妈泰白铜厂并新开大姚县茂密白铜子厂发红铜到厂卖给硐民点出白铜每一百一十觔抽收十觔照定价妈泰厂毎觔三钱六分茂密厂毎觔三钱变价以充正课外所获馀息尽数归公但白铜售价迟速不等硐民采炼多寡不一原无定额
  炉墩小课茂密白铜厂炉多寡不一厂委每炉每日抽白铜二两六钱六分以资厂费雍正二年查奏铜觔利弊事案内准其于厂费项下开销此项归公采炼多寡不一原无定额
  白龙金钗铜矿箐等厂银课各铜厂撤出之铅微有银气煎出银课多寡不一厂委每两约抽收银六分一钱不等以资厂费雍正二年查奏铜觔利弊事案内准于厂费开销此项归公缘各厂衰旺不一原无定额
  寨子山等厂石绿矿课各铜厂微出颜色绿矿厂委毎一百二十五觔抽二十五觔每百觔变价一两五钱以资厂费雍正二年查奏铜觔利弊事案内准于厂费内开销此项归公缘厂绿衰旺不一原无定额
  白龙厂石青矿课厂铜夹有颜色青矿厂委每一百觔抽收六觔每觔约变价三钱以资厂费雍正二年查奏铜觔利弊事案内准于厂费内开销此项归公缘厂矿衰旺不一原无定额












  云南通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云南通志卷十二
  经费文职官俸役食喂马生员廪饩铺兵工食鞭春祭祀 武职官俸经费兵马饷干月米
  驿堡附赏恤

  周礼以九式均节邦之财用司会掌之所谓祭祀匪颁刍秣之类岁有常需皆与正供相权量以为出入者此经费之规必预知其数会通以制用也滇以瘠土处岩疆岁入每不偿其所出内则仰于大农外则资于协饷我
  列圣相承以至今于边省军国官民之计尤厪筹维不特䖍共明祀典礼加崇而所以优赉臣民轸恤军士尚有出于定额之外者所宜与月要岁会之常著为成式者同垂志乘也志经费赏恤附焉文职衙门
  总督云贵部院
  俸银一百八十两 门皂传报等役三十八名每
  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二百二十八两
  岁共银四百八两滇黔各半云南支销银二百四两
  巡抚副都御史
  俸银一百五十五两 门皂传报等役三十八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二百二十八两
  岁共银三百八十三两
  提督学院
  俸银系户部支销门皂快手等役三十五名每名工食银六两
  岁共银二百一十两
  布政使司
  布政使 经历 理问 库大使 库副使共俸银三百四十六两五钱二分 门皂快手等役六十一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三百六十六两
  岁共银七百一十二两五钱二分
  按察使司
  按察使 经历 司狱
  共俸银二百六两五钱二分 门皂快手等役五十五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三百三十两岁共银五百三十六两五钱二分
  驿传盐法道
  副使 经历 库大使
  共俸银一百九十两 门皂快手等役四十三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二百五十八两
  岁共银四百四十八两
  粮储水利道
  副使俸银一百五两 门皂快手等役三十五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二百一十两
  岁共银三百一十五两
  分巡迤东道
  副使俸银一百五两 门皂快手壮丁等役六十五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三百九十两
  岁共银四百九十五两
  分巡迤西道
  副使俸银一百五两 门皂快手壮丁等役六十五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三百九十两
  岁共银四百九十五两
  云南府
  知府 同知 通判 知州四员知县七员经历 州同 县丞 吏目四员司狱 典史七员教授 学正四员教谕七员训导十二员
  共俸银一千七百七十六两四钱八分 门皂壮丁等役九百二十五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五千五百五十两 喂马银一百四十四两 廪生三百名每名廪饩银二两四钱共银七百二十两铺兵一百二十九名每名工食银三两六钱共银
  四百六十四两四钱 鞭春银三十四两九钱九分五釐祭祀银三百六十六两
  岁共银九千五十五两八钱七分五釐
  曲靖府
  知府 同知 知州六员知县二员吏目六员司狱 典史二员教授 学正六员教谕二员训导八员
  共俸银一千三百二十二两三钱六分 门皂壮丁等役六百七十四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四千四十四两 喂马银一百八两 廪生二百三十名每名廪饩银二两四钱共银五百五十二两铺兵五十八名每名工食银三两六钱共银二
  百八两八钱 鞭春银二十两 祭祀银二百二十八两
  岁共银六千四百八十三两一钱六分
  临安府
  知府 同知 知州四员知县四员经历 吏目四员司狱 巡检五员典史四员教授 学正四员教谕四员训导九员
  共俸银一千四百四十九两九钱六分 门皂壮丁等役六百五十一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三千九百六两 喂马银一百八两 廪生二百四十名每名廪饩银二两四钱共银五百七十六两铺兵一百四十名每名工食银三两六钱共银
  五百四两 鞭春银一十九两 祭祀银二百二十八两
  岁共银六千七百九十两九钱六分
  澂江府
  知府 通判 知州二员知县二员吏目二员司狱 典史二员教授 学正二员教谕二员训导五员
  共俸银七百三十两二钱 门皂壮丁等役三百六十一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二千一百六十六两 喂马银六十两 廪生一百四十名每名廪饩银二两四钱共银三百三十六两 铺兵三十八名每名工食银三两六钱共银一百三十六两八钱 鞭春银十两 祭祀银一百二十四两岁共银三千五百六十三两
  武定府
  知府 同知 知州二员知县 经历 吏目二员典史 巡检 教授 学正二员教谕 训导四员共俸银六百八十二两一钱六分 门皂壮丁等役二百八十七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一千七百二十二两 喂马银四十八两 廪生一百二十名每名廪饩银二两四钱共银二百八十八两铺兵二十一名每名工食银三两六钱共银七
  十五两六钱 鞭春银六两 祭祀银九十二两岁共银二千九百一十三两七钱六分
  广西府
  知府 通判 知州二员经历 州同 吏目二员教授 学正二员训导三员
  共俸银五百八十二两六钱 门皂壮丁等役二百五十三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一千五百一十八两 喂马银三十六两 廪生一百名每名廪饩银二两四钱共银二百四十两 铺兵一十一名每名工食银三两六钱共银三十九两六钱鞭春银三两七钱 祭祀银五十二两
  岁共银二千四百七十一两九钱
  广南府
  知府 经历 教授 训导
  共俸银一百七十六两五钱二分 门皂壮丁等役八十九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五百三十四两 喂马银一十二两 廪生三十名每名廪饩银二两四钱共银七十二两 铺兵九名每名工食银三两六钱共银三十二两四钱 祭祀银二十六两
  岁共银八百五十二两九钱二分
  元江府
  知府 通判 知县 经历 典史 巡检 教授 教谕 训导二员
  共俸银三百七十六两八分 门皂壮丁弓兵等役一百七十一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一千二十六两 喂马银二十四两 廪生六十名每名廪饩银二两四钱共银一百四十四两 铺兵三十名每名工食银三两六钱共银一百八两 鞭春银县额二两 祭祀银七十二两
  岁共银一千七百五十二两八分
  开化府
  知府 同知 知县 典史 教授 训导共俸银二百九十三两四分 门皂壮丁等役一百四十五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八百七十两喂马银一十二两 廪生四十名每名廪饩银
  二两四钱共银九十六两 铺兵一十四名每名工食银三两六钱共银五十四两四钱 鞭春银四两 祭祀银二十六两
  岁共银一千三百五十一两四钱四分
  镇沅府
  知府 知县 经历 典史 教授 教谕 盐大使
  共俸银三百一十六两八分 门皂壮丁等役一百二十四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七百四十四两 喂马银二十四两 铺兵八名每名工食银三两六钱共银二十八两八钱 鞭春银二两祭祀银五十二两
  岁共银一千一百六十六两八钱八分
  威远
  掌印同知 经历 盐大使 巡检
  共俸银一百九十一两五钱二分 门皂壮丁等役七十一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四百二十六两
  岁共银六百一十七两五钱二分
  东川府
  知府 知县 经历 典史 巡检二员教授共俸银三百一十六两八分 门皂壮丁等役一百二十八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七百六十八两 喂马银一十二两 鞭春银四两 祭祀银二十六两
  岁共银一千一百二十六两八分
  昭通府
  知府 同知 通判 知州 知县二员经历 州同 州判 知事 吏目 司狱 巡检三员典史二员教授 学正 教谕
  共俸银八百八十四两九钱一分四釐 门皂壮丁弓兵等役四百四十六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二千六百七十六两 喂马银三十六两岁共银三千五百九十六两九钱一分四釐
  普洱府
  知府 同知 通判 经历
  共俸银二百八十五两 门皂壮丁等役一百七十一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一千二十六两鞭春银八两 祭祀银一十二两
  岁共银一千三百三十一两
  大理府
  知府 同知 通判 知州四员知县三员县丞 盐大使二员吏目四员司狱 巡检三员典史三员教授 学正四员教谕三员训导八员
  共俸银一千四百一十八两八钱八分 门皂壮丁等役六百一十八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三千七百八两 喂马银九十六两 廪生二百二十名每名廪饩银二两四钱共银五百二十八两铺兵一百六十二名每名工食银三两六钱共
  银五百八十三两二钱 鞭春银一十九两五钱祭祀银二百二十二两
  岁共银六千五百七十五两五钱八分
  楚雄府
  知府 同知 知州二员盐井提举二员知县三员州判盐大使四员吏目二员司狱 典史三员教授 学正
  二员教谕三员训导六员
  共俸银一千二百二十三两二钱四分 门皂壮丁等役四百九十八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二千九百八十八两 喂马银七十二两 廪生一百六十名每名廪饩银二两四钱共银三百八十四两 铺兵七十九名每名工食三两六钱共银二百八十四两四钱 鞭春银一十六两 祭祀银一百五十六两
  岁共银五千一百二十三两四钱六分
  姚安府
  知府 知州 盐井提举 知县 经历 州判盐大使二员吏目 典史 教授 学正 教谕训导三员
  共俸银六百三十二两六钱 门皂壮丁等役二百三十一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一千三百九十八两 喂马银三十六两 廪生九十名每名廪饩银二两四钱共银二百一十六两 铺兵二十六名每名工食银三两六钱共银九十三两六钱 鞭春银十两 祭祀银七十八两
  岁共银二千四百五十八两二钱
  永昌府
  知府 同知 知州 知县二员州判 吏目 司狱 巡检四员典史二员教授 学正 教谕二员训导四员
  共俸银七百七十八两二钱四分 门皂壮丁等役三百二十六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一千九百五十六两 喂马银四十八两 廪生一百一十名每名廪饩银二两四钱共银二百六十四两铺兵六十名内五十三名每名工食银三两六
  钱共银一百九十两八钱七名每名工食银二两四钱五分共银一十七两一钱五分 鞭春银九两 祭祀银一百一十八两
  岁共银三千三百八十一两一钱九分
  鹤庆府
  知府 通判 知州 经历 州判 盐大使吏目 巡检 教授 学正 训导二员
  共俸银四百九十六两八分 门皂壮丁等役一百八十五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一千一百一十两 喂马银二十四两 廪生七十名每名廪饩银二两四钱共银一百六十八两 铺兵一十五名每名工食银三两六钱共银五十四两 鞭春银六两 祭祀银七十二两
  岁共银一千九百三十两八分
  顺宁府
  知府 通判 知州 经历 吏目 教授 学正 训导二员
  共俸银三百七十九两五钱六分 门皂壮丁等役一百五十七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九百四十二两 喂马银二十四两 廪生七十名每名廪饩银二两四钱共银一百六十八两 铺兵二十二名每名工食银三两六钱共银七十九两二钱 鞭春银五两 祭祀银六十九两
  岁共银一千六百六十六两七钱六分
  永北府
  知府 同知 经历 教授 训导
  共俸银二百五十六两五钱二分 门皂壮丁等役一百四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六百二十四两 喂马银一十二两 廪生四十名每名廪饩银二两四钱共银九十六两 铺兵九名每名工食银三两六钱共银三十二两四钱 鞭春银五两 祭祀银四十六两
  岁共银一千七十一两九钱二分
  丽江府
  知府 经历 盐大使 教授 训导
  共俸银二百一十六两五钱二分 门皂壮丁等役六十一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三百六十六两 喂马银一十二两 廪生三十名每名廪饩银二两四钱共银七十二两 铺兵四名每名工食银二两四钱五分共银九两八钱 祭祀银四十六两
  岁共银七百二十二两三钱二分
  蒙化府
  掌印同知 经历 巡检三员教授 训导
  共俸银二百四十六两八分 门皂壮丁等役七十七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四百六十二两喂马银一十二两 廪生四十名每名廪饩银二两四钱共银九十六两 铺兵四十名每名工食银三两六钱共银一百四十四两 鞭春银三两祭祀银四十六两
  岁共银一千九两八分
  景东府
  掌印同知 经历 教授 训导
  共俸银一百五十一两五钱二分 门皂壮丁等役五十九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三百五十四两 喂马银一十二两 廪生四十名每名廪饩银二两四钱共银九十六两 铺兵七名每名工食银二两四钱五分共银一十七两一钱五分鞭春银二两 祭祀银四十六两
  岁共银六百七十八两六钱七分
  总计通省文职俸工喂马廪饩铺兵鞭祭等项岁共银七万一千四百九十一两九钱六分九釐雍正十年清数
  武职衙门
  武职俸薪不论衙门计衔之崇卑以定多寡难以额定共蔬菜烛炭心红纸张自守备以上各照衙门设有经费坐例马干自把总以上分别定额
  提督总兵官
  俸薪及经费银六百一十九两八钱一分一厘九毫八丝八忽 坐马二十匹每匹干银一十二两六钱共银二百五十二两
  岁共银八百七十一两八钱一分一厘九毫八丝八忽
  总兵官九员
  临元澂江镇 曲寻武霑镇 开化镇 楚姚蒙景镇 永顺镇 鹤丽镇 永北镇 昭通镇普洱镇
  每员俸薪及经费银五百三十九两八钱一分一厘九毫八丝四忽共银四千八百五十八两三钱七釐八毫五丝六忽 每员坐马一十六匹共一百四十四匹每匹干银一十二两六钱共银一千八百一十四两四钱
  岁共银六千六百七十二两七钱七釐八毫五丝六忽
  副将四员
  督标中军 广罗协 腾越协 剑川协
  每员俸薪及经费银三百七十七两四钱五分七釐九毫九丝六忽共银一千五百九两八钱三分一厘九毫八丝四忽 每员坐马一十二匹共马四十八匹每匹干银一十二两六钱共银六百四两八钱
  岁共银二千一百一十四两六钱三分一厘九毫八丝四忽
  参将一十二员
  抚标中军 提标中军 云南城守营 武定营新嶍营 维西营 镇雄营 东川营 奇兵
  
  每员俸薪及经费银二百四十三两三钱三分九釐九毫九丝六忽共银二千一百九十两五分九釐九毫六丝四忽
  寻霑营 广南营 景蒙营
  每员俸薪及经费银二百三十一两三钱三分九釐九毫九丝六忽共银六百九十四两一分九釐九毫八丝八忽
  抚提两标中军寻霑广南景蒙三营每员例马六匹云南城守武定新嶍维西镇雄奇兵六营每员例马八匹共马七十八匹每匹干银一十二两六钱共银九百八十二两八钱东川营例马八匹每匹照四川例干银一十两二钱共银八十一两六钱
  岁共银三千九百四十八两四钱七分九釐九毫五丝二忽
  游击三十九员
  督标左右前后营 抚标右营 提标左右前后营 临元曲寻开化楚姚永顺鹤丽永北普洱八镇中左右营 昭通镇中左右前营 元江营大理城守营
  每员俸薪及经费银二百三十一两三钱三分九釐九毫九丝六忽共银九千二十二两二钱五分九釐八毫四丝四忽 每员坐马六匹共马二百三十四匹每匹干银一十二两六钱共银二千九百四十八两四钱
  岁共银一万一千九百七十两六钱五分九釐八毫四丝四忽
  都司佥书五员
  督标中营中军 广罗腾越剑川三协中军 顺云营
  每员俸薪及经费银一百二十三两三钱九分三釐九毫九丝六忽共银六百一十六两九钱六分九釐九毫八丝 每员坐马四匹共马二十匹每匹干银一十二两六钱共银二百五十二两岁共银八百六十八两九钱六分九釐九毫八丝
  守备五十三员
  督标左右前后营中军 抚标左右营中军 提标中左右前后营中军 临元曲寻开化楚姚永顺鹤丽永北普洱八镇中左右营中军 昭通镇中左右前营中军 云南城守元江大理城守武定寻霑广南新嶍景蒙维西奇兵十营中军 东川镇雄二营左右中军
  每员俸薪及经费银九十两七钱五釐九毫九丝九忽六微共银四千八百七两四钱一分七釐九毫七丝八忽八微
  督标至镇雄五十一员每员坐马四匹每匹干银一十二两六钱共银二千五百七十两四钱东川营二员每员例马四匹每匹照四川例干银一十两二钱共银八十一两六钱
  岁共银七千四百五十九两四钱一分七釐九毫七丝八忽八微
  千总一百一十一员
  每员俸薪银四十八两共银五千三百二十八两每员坐马二匹内一百九员共马二百一十八
  匹每匹干银一十二两六钱共银二千七百四十六两八钱东川营二员共马四匹每匹照四川例干银一十两二钱共银四十两八钱
  岁共银八千一百一十五两六钱
  把总二百二十六员
  每员俸薪银三十六两共银八千一百三十六两每员坐马二匹内二百二十员共马四百四十
  匹每匹干银一十二两六钱共银五千五百四十四两东川营六员共马一十二匹每匹照四川例干银一十两二钱共银一百二十二两四钱岁共银一万三千八百二两四钱
  兵马
  马战兵五千六百七十八名每名饷银二十四两共银一十三万六千二百七十二两 兵操马五千六百七十八匹内五千五百五十八匹每匹干银一十二两六钱共银七万三十两八钱东川营一百二十匹每匹照四川例干银一十两二钱共银一千二百二十四两
  步战兵二万七百一十二名每名饷银一十八两共银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一十六两
  守兵二万一千五百九十名每名饷银一十二两共银二十五万九千八十两
  岁共饷干银八十三万九千四百二十二两八钱遇闰按加小建截扣
  马步战守共兵四万七千九百八十名每名米三石六斗
  岁共米一十七万二千七百二十八石遇闰按加小建截扣
  总计通省武职俸薪及经费坐例马干兵马饷干岁共银八十九万五千二百四十七两四钱七分九釐五毫八丝二忽八微兵米一十七万二千七百二十八石
  驿堡
  滇阳等十五驿官廪工料添马棚场等项岁共银一万七千六百一十五两二钱云南路通黔蜀自滇阳至多罗历设十驿又自松林至可渡历设五驿额银照十分截四留六驿丞七员每员廪给银二十一两六钱岁共银一百五十一两二钱马夫二百名每名工食银一十九两四钱四分岁共银三千八百八十八两马四百匹每匹料草银二十五两九钱二分岁共银一万三百六十八两俱于司库地丁内银七钱三支销遇闰按加小建截扣倒马分数每十匹年准报销倒毙三匹十五驿年准报销倒毙一百二十匹照贵州价每匹给银二十二两买添岁共银二千六百四十两棚场槽鐁等项照湖北数每马支银一两四钱二分岁共银五百六十八两俱于司库全银支销其应付勘合大牌廪给口粮年无定额
  昆明等十堡工食岁共银七千八百五十三两七钱六分自省城至平彝十堡历设夫一千名额银照十分裁四留六内有冷饭田夫五百八十二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四钱八分岁共银三千七百七十一两三钱六分无冷饭田夫三百一十八名每名工食银一十两八钱岁共银三千四百三十四两四钱又交水堡夫一百名系腰堡每名工食银六两四钱岁共银六百四十八两俱于司库地丁内银七钱三支销遇闰按加小建截扣
  普鲁吉等五堡工食岁共银二千三百七十六两自松林普鲁吉至可渡五堡历设夫二百二十名无冷饭田额银照十分截四留六每名工食银一十两八钱于驿盐道库银七钱三支销遇闰按加小建截扣
  七甸等二十五驿工料棚场等项岁共银三千七百六两云南路通粤西自七甸至剥隘新设二十五驿马夫五十名每名工食银一十九两四钱四分岁共银九百七十二两马一百匹每匹料草银二十五两九钱二分岁共银二千五百九十二两俱于司库盐馀内银七钱三支销遇闰按加小建截扣不计倒马棚场槽鐁岁支司库全银一百四十二两
  沙桥等七堡工食岁共银一千二百九十六两自沙桥至剑川等七堡历设夫二百二十名今裁剑川二十名俱无冷饭田额银照十分裁四留六每名工食银六两四钱八分岁共银一千二百九十六两俱于司库地丁内银七钱三支销遇闰按加小建截扣
  总计通省驿堡官廪工料添马棚场等项岁共银三万二千八百四十六两九钱六分
  附迤西自安宁至九河一十七站康熙五十九年西藏用兵设马一百二匹马夫五十一名每马价银一十五两鞍屉银八钱其马夫工食马匹料草棚场槽鐁等项俱照滇阳各驿例支给岁共银三千七百八十两一钱二分俱于驿盐道库盐馀银内支销事竣停止并记以备参考





  赏恤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巡抚王继文奏准岁发常平仓捐榖恤养无告孤贫飭令有司计口放给按年报销三十年巡抚王继文奏准边省离任病故微员给与勘合归葬
  四十二年三月十八日恭遇
  圣祖仁皇帝万夀
  恩诏赐老人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侍养免其杂泛差徭八十以上者给与绢一疋绵一觔米一石肉十觔九十以上者倍之至百岁者题明给与建坊银两四十八年三月十一日钦奉
  恩诏赐老人绢绵米肉悉如四十二年
  恩诏之数
  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恭遇
  圣祖仁皇帝万夀
  恩诏赐老人绢绵米肉悉如四十八年
  恩诏之数
  命王府长史瓦哈立来滇赏兵
  六十年正月
  命吏部右侍郎傅坤来滇赏进藏绿旗官兵每名银十
  
  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世宗宪皇帝登极钦奉
  恩诏赐老人绢绵米肉悉如五十二年
  恩诏之数
  雍正元年正月十二日奉
  上谕老人九十以上者州县不时存问其或孤寡及子孙贫不能养赡者督抚以至州县设法恤养或奏闻动用钱粮务令得霑实惠 八月十三日钦奉
  恩诏赐老妇年七十以上者给与布一疋米五斗八十以上者给与绢一疋米一石九十以上者倍之百岁者题明给与建坊银两
  二年五月
  上谕各省督抚转饬有司劝募好善之人于通都大邑人𤎆稠集之处照京师例设立普济堂育婴堂养老存孤
  五年四月
  赐恤进藏阵亡将士并兵丁家口
  六年十月
  上以滇黔兵丁用命所到成功土兵亦奋勇效力动正
  项银十万交总督鄂尔泰分别赏给
  七年三月
  赏滇省标镇协营生息银十一万九千两分贮营运以济兵丁吉凶之需督标一万一千两抚标三千五百两提标一万两昭东镇一万一千两曲寻镇七千两临元镇五千两开化镇六千两普洱镇六千两永顺镇六千两永北镇五千两楚姚镇六千两鹤丽镇六千两腾越协二千四百两剑川协二千两广罗协二千四百两云南城守营三千两武定营二千四百两新嶍营二千四百两东川营三千两维西营二千四百两镇雄营三千两奇兵营二千四百两寻霑营二千两广南营二千两景蒙营二千两元江营二千两大理城守营二千两顺云营一千一百两
  八年十月
  上以土兵出征其父母妻子在家养赡无资照守兵坐
  粮之例每月赏给银九钱米三斗
  九年七月
  赐乌蒙死难文武官弁通判刘镇宝游击刘崐等及殉节妇女兵练优恤有差其死难诸人详载忠烈及列女志内
  十一年九月
  赐思普死难文武官弁州同章伦千总王昌等及殉节
  妇优恤有差其死难诸人详载忠烈及列女志内
  十三年九月初二日
  皇上登极钦奉
  恩诏赐老人绢绵米肉悉如康熙六十一年
  恩诏之数又奉
  恩诏豁免八旗出征满洲蒙古绿旗兵丁及蒙古兵丁
  效力行闲者借欠银两
  十三年十月
  上以黔省苗疆用兵日久天气寒冷兵丁等效力勤苦著将黔省派调各兵及云南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协剿应援之兵各赏给一月饷银以为制备寒衣之用
  十三年十月十四日钦奉
  恩诏谕各处养济院所有鳏寡孤独残疾无告之人有
  司留心以时养赡勿致失所又钦奉
  恩诏冬月严寒鳏寡孤独贫民无以为生著督抚令有司将罚赎积榖酌量赈济毋令奸民冒领
  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钦奉
  恩诏赐老妇米布绢疋悉如雍正元年
  恩诏之数


  云南通志卷十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云南通志卷十三
  水利
  水曰润下自然之性畎浍堤防则圣人因而节宣之以利用厚民生者也滇中自元萨达克齐筑陂池以备水旱张立道求泉原得壤地万顷始兴水利矣然万山奔流而下冲击沙石时多填淤而又地高势迅涸可立待讲水利者较他省地形为难而其经营为尤急又安得竟视为山农之区而不与遂沟洫浍同其利耶于是或分濬以杀其汹涌或约束以制其汗漫或相其壅障而排刷之或时其盈缩而蓄泄之镇斯土者率属励翼无远弗周庶推广
  圣天子讲求水利粒我蒸民至意后之人按籍而考兴废之由因时而妙通塞之用斯万世永赖而大庇民乎志水利
  云南府
  昆明县附郭 滇池在城南周围三百馀里受盘龙江黄龙潭海源宝象河诸水会为巨津土人呼之为海环海田亩资以灌溉者数十万顷海口大河在城西南八十里泄滇池之水自龙王庙螺壳乱石鸡心青鱼诸滩至石龙坝而达安宁两岸皆山各有子河流入滨海州县即其流入之界各司一河以専责成故有昆阳呈贡晋宁昆明归化子河等名北则白塔腊龙二箐水于昆阳之洱宗闸入南则瓦泥箐邢家园水于呈贡之普安闸入又罗武箐水于晋宁之清水闸入天自芭蕉二箐水于昆明之新村大闸入云龙箐水于归化之平定哨闸入诸水皆横入大河沙石填壅每雨水暴涨宣泄不及沿海田禾半遭淹没明弘治时巡抚陈金自螺壳滩至青鱼滩修濬二十馀里通畅河流定有大修岁修之例然海口外尚有老埂一道横阻河身埂外龙王庙前又有牛舌滩牛舌洲各长五十馀丈三重埂塞万历初布政使方良曙于牛舌洲左豹子山下竭力疏濬 本朝康熙四十八年总督贝和诺巡抚郭瑮委员重加开挖修濬雍正三年总督高其倬相继大修未㡬复壅雍正八九年总督鄂尔泰会同巡抚张允随専委水利道副使黄士杰谘度形势通濬河流铲平老埂牛舌洲滩复以晋宁河水徒急横阻新河每至倒流并建逼水坝使新河得以畅入大河又于石龙坝下另开引河一道诸水畅流涸出腴田甚广责成监司丞尉不时查勘疏通 题定岁修银二百两松华坝在城东北三十里松华山下元平章赛典赤赡思丁经画水利乃于此筑坝分盘龙江水为金棱河并建盘龙金棱银棱宝象海源马料六河诸闸溉田万顷历加修濬 本朝康熙五年以来水泛堤决先后巡抚袁懋功李天浴疏请岁支盐课葺之二十年大兵平滇坝已倾毁二十二年巡抚王继文会同总督蔡毓荣 题请捐修历年相继疏濬未㡬复壅雍正八年总督鄂尔泰会同巡抚张允随委员分修六河并明通等河及诸坝闸 题定岁修银八百两盘龙江在城东源出嵩明州牧羊水南流六十馀里至甸南汇旧邵甸县龙潭河蜿蜒二十馀里至松华山盘绕于城之东南西三面南入滇池故曰盘龙其支流则自松华坝初分为金棱河至城南分水龙王庙一分为采莲河再分为永昌河过马蹄闸折而北行半里东分一渠逆入城濠西分为板坝河半里又分为西坝河至小西门又分为仓后河鱼池河其正流南至密湾纳金铃闸泻水至望城桥又分为扬太金三河以上俱西入草海正流历南坝晏公庙汇于滇池其蓄泄之闸七王公闸在城南门外小泽口永昌河闸在城南三里土桥外本朝康熙二十三年水利道孔兴诏置堕苴闸在城南四里土桥外四道坝闸在城南五里土桥外明弘治间置南坝闸在城南十里元萨达克齐建明总兵沐璘巡抚𨜓颙甃石为闸添设巡守西坝闸在城西南五里摆渡村河中小西闸在城小西门外 以上诸闸多有淤圮 本朝雍正八年疏导深通砌石岸坝闸増开子河新筑堤埂金棱河在城东十里俗称金汁河自松华坝分水经金马山麓绕春登里东乡至海约六十里两岸俱石堤盘亘高大许束水于中分砌涵洞以均引灌其蓄泄之闸八桑园闸在城东八里白龙寺导白龙潭水入河小坝闸在城东十里导杨妈河水由过洞灌小坝村田 本朝康熙二十七年总督范承勲于小坝闸下再建一闸三元石闸在城东十里分水为明通河金棱闸在城东南五里佴家湾水盛泄入盘龙江以防堤溃燕尾闸在城南八里南村界分水为西岔河戴金箔闸在城北二十五里桃园村大韩冕闸 小韩冕闸俱在城东北十五里任旗营相距百步 以上闸岸多有淤圮 本朝雍正八年疏濬添修石岸并新开泄水石闸二处银棱河在城北俗称银汁河源出龙泉山黒龙潭由落锁坡至童子桥蜿蜒二十馀里流过沙浪里南入盘龙江达滇池其蓄泄之闸七文殊寺闸在城西北八里小马村小营闸在城北八里小营村白龙潭闸在城北十里上庄王俊闸在城北十里马村后王公堰闸在城北十二里涌泉寺下猓猡闸在城北二十里左卫营大闸在城北二十五里蒜村以上闸堤多有淤圮本朝雍正八年疏濬子河引水入江并于古堆童子桥増高石路堵御江水不使漫溢宝象河
  在城南二十里源有二一自屼𱛋山小龙潭至板桥驿东一自黄龙潭至板桥驿西于明阴寺前合流而西经老崔桥至小板桥又分为三一名官渡河西流十五里入海北分一河名猓猡西流十五里又北分一河名旧门溪西流三十里俱入海东南田亩咸资分溉其蓄泄之闸六杨柳坝闸在城东十里和甸营矣龙村闸在城东二十里牛舌尖闸在城东二十里小板桥响水闸在城东二十四里过路村下石坝闸在城东二十五里三碗村土桥闸在城东南八里石虎岗 以上闸堤本朝雍正八年重经修筑海源河在城西二十里一名鸳鸯池源出聚仙山下黄龙潭流经海源寺里许建中左右三闸分受沙河水合流二十里入草海中闸淤塞水从右闸奔注淹损班庄上下田禾 本朝雍正八年疏通中闸水入正流造十字桥骑清水上驾渡涨流河尾另立暗洞分浑水出青草湖清水灌田加筑沙河堤埂循流建闸导至鸡舌尖归于本河水无旁溢其蓄泄之闸四鸡舌尖闸在城西十五里海源寺下左闸 中闸 右闸俱在城西二十里梁家河左右中三闸马料河在城东南源出城东六十里白土村黄龙潭西入滇池七十里其蓄泄之闸四光村闸在城东南三十里光村新村闸在城东南三十里左卫营猪圈坝三闸在城东南三十五里宝山冲下秧草坝闸在城南三十里昆池边 以上堤闸 本朝雍正八年疏濬増筑并建桥梁自盘龙江至此名曰六河明通河即金棱河之支流一由三元石闸引注至焦三桥为明通河一由北泻水闸引注为白沙河绕先农坛后与明通河合流出太平桥过塘子巷入蒲草塘自白沙桥至海尾约三十里 本朝雍正九年修濬河身増高堤埂并劵石桥二过洞二通流利溉白沙河在城东北源出放马桥经桃源村响水桥银锭桥小村七星桥西入草海昔人于响水桥连建三闸相距各里许头闸分为马溺河二闸三闸俱引流南入旧门溪三闸行至小东村又分小闸经阿角村至七星桥仍入正河马溺河从白沙河头闸分流北经河甸营香条村西折过苜蔬厂入草海旧多淤狭 本朝雍正九年增筑堤岸疏导宽深横山水洞在城西三十里龙院村西明隆庆间布政使陈善令民凿横山为阴洞引白崖水灌田四万馀亩富民县 仓前河在城南三里源自太平村大洞山流灌仓前一带田亩河高田低可省坝闸清水河在城北八里源出罗次九岳坪绕山开九渠曰新沟曰杜家沟曰段家沟曰廖家沟曰张金沟曰南渠曰北渠曰罗院沟曰老叶沟灌田甚广夷扎郎水在城东南五里一名大营河筑坝分渠引灌东郊田亩农纳水在城北五十里源出和曲州界流入县境灌田归于大河崖泉在城西南七里水出崖下四时皆清团山西山田亩咸资灌溉燕子涡在城西十里水从岩洞中出内有龙池祷雨辄应引灌西郊田亩名潘家沟大河石坝在城西十里滇池之水自安宁流入县境昔人于上流建立石坝疏为东西二渠均灌南北田亩归于大河岁久壅塞 本朝顺治十八年官民捐濬𭸰夷沟在城西渠上引灌民屯田亩堙塞已久 本朝康熙四十三年知县梁国达重濬宜良县 大城江在城北十里源出旧阳宗县明湖自汤池流入县境明初开渠引导日久堙塞嘉靖间临元道文衡檄知县伍多庆指挥江玺筑堤濬导凿涵洞七十二由江头村至栗者村东抵乐道村入大池江绕溉五十馀里民徳之又名文公堤黒泥河在城南五十里竹山下旧道淤塞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知县李煜复加开濬田畴利赖滉桥河在城西五里源出土潦冲会九龙池水分南北直泻土桥河灌溉田亩东注大池江白龙潭在城西七里黄保村山下潭仅尺馀水涌如沸灌溉一方田亩大龙洞在城东南十五里水出山腰石孔中其下半里为小龙洞较大龙洞稍狭玊龙一带田亩咸赖之大闸在城东二里障九龙池水以资灌溉小闸在大闸南障白龙潭水南流灌溉唐家闸在城东三里龙王庙右总束大小二闸之水南流灌田万顷汤池渠在城西南三十五里明洪武中黔国公沐英于云南广开屯田汤池旧为沟塍广不盈尺英令指挥同知王俊因山障堤凿石刊木别疏大渠导明湖水泄于大池江其袤三十六里阔丈有二深称之灌溉农田大旱不竭冉公渠在城北十五里从野鸡箐引龙泉入靖安哨灌田新渠 本朝雍正七年总督鄂尔泰以县辖高田缺水洼田受淹檄知县邢恭先审度形势新开子渠高下皆利一在城东北五里五百户营之南长五里一在城东三里龙王庙北长四里以泻积水一在庙南长十里宣泄北来诸水使无漫溢均下入大池江一在城南二十里干墩子决大池江之水以灌高田一在城北二十里自江头村至前所开浚深通九龙池在城西五里岩泉寺山后溉城西田亩甚广然水势剽急夏秋每有冲决堤防为要清水塘在城东十五里其水常清尖山一带田亩资之潢水塘在城东十五里龙山后田高塘低用水车挽水灌注罗次县 北城河源出城东穹荡山箐中行数里分为三沟城内外汲溉咸资之曲折绕城入金水河金水河在城西五里源出上甸分水岭自南流北合碧城之水分溉千顷复折而南汇梅子箐水西入禄丰星宿河梅子箐龙潭在城西北四十里潭周一亩东流成河经乍乌南折灌溉革里果子园古城白沙金木邑田入金水河小禄丰坝在城西南五里 本朝康熙九年知县马尤筑石堤秋冬蓄水春夏灌田旧县坝在城南二十五里坝周一里蓄泄以时为阡陌之利晋宁州 盘龙河在城东南一里源出山涧中灌海溪山一带田入大坝河有盘龙坝大坝河在城东南二里源出城南关岭之东经河涧铺灌溉石碑村一带田入大堡河有大坝石碑坝大堡河在城南五十里源出江川县之屈颡巅山山畔泉流三派东者入抚仙湖南者入星云湖西者流灌州辖永宁乡田入大河大河在城西二里总汇盘龙大坝大堡三河之水历东南绕西北逶迤入于昆池旁开于河东西各五建闸蓄泄分灌金沙下河等田阖州水利莫巨于此龙泉在城东曲折绕城北入昆池灌近郭田观音泉在城西南十里观音山麓北流灌田西入大堡河达摩坝在城东三里大幕上下山冲坝在城东南十里大场村官庄坝在城南十里铺罗藏坝在城西南三里龟山下分水石坝在城西四通桥下灌溉西北田亩日久淤圯 本朝康熙十年修濬完固白臼坝在城西二里小寨村下子河之一引灌金沙十五村田旧分河水十之三其七则归下河七十五村日久淤废村农失利争讼连年本朝雍正五年勘定金沙等村于大河内筑一小坝仅高闸口一尺留龙口八尺冬春水微许于五日
  内启闸放水一昼夜滋润豆麦馀四日则闭之使水尽入下河夏秋水涨则尽启闸板交官不许私闭使各子河分泻洪流以免旁溢杨庆坝在白臼坝下二里新江坝在扬庆坝东北二里一名王家坝水过州城北至迎恩铺入草海杀蛊坝在城西三里河西村大营紫溪坝在城西五里团山下三尖坝在城西十里三尖塘堰塘在城东三里印山之左一名海溪本朝康熙十一年知州张慎行修筑山田资以灌溉呈贡县 南冲河在城东南四十二里之旧归化县北十里自姚平坝经白云村与清水河合雨涨多浸没村田明知县游一清兴工浚治田始可耕洛龙河在城东十里源出黒白黄三龙潭合流成河分为二一引入城南曲折环抱至斗南村入海一绕城南而西至江尾村入海附郭田全资灌溉之利马料河在城北五里源从板桥流入昆池县北田亩资其灌溉月角泉在城南十五里即莲花洞泉为雨花月角阙渔太平四村灌溉所资黄龙潭在城东八里与白龙潭合白龙潭在城东十二里石崖下金鲤潭在旧归化县南六里旧为平原恒苦亢旱明隆庆六年田中忽水涌成深潭有金鲤游泳其中遂为一方灌溉之利黒龙潭在城东北八里新册村石崖下源深流广阖邑田亩大半资其灌溉与白龙潭合大坝在城东五里引黒白龙潭之水溉田千顷 本朝康熙十一年署县何清重修五十五年署县吴宝林续修达摩坝在城南四十里富有村旁交七浦在旧归化县东北二十里广二百馀亩入滇池安宁州 沙河在城东南二里源出清水关经龙马山亘百馀里入螳螂川州东田亩资其灌溉洛阳山龙泉在城东十里峯峦峭立下有龙泉上有禹碑泉流经东桥灌田三千馀亩兴尼龙潭在城西四十里水跌龙潭 青龙潭俱在城西北十里葱山之南斑鸠村龙潭在城东北十五里大淜在城东南九里俗名马鬃海土人呼陂堰为淜小淜在城南六里俗名洛阳池石珠淜在城南十里石坝在城东南七里中前二所坝在城南十五里之旧三泊县东三十里筒车坝在旧三泊县南六里好义村坝在旧三泊县西一里月子庄坝在旧三泊县西二里郭家坝在城西二里潢水塘在城东五里俗名天眼淜禄丰县星宿江在城西门外受罗次和曲之水及东南溪涧汇为巨河流入易门明正徳间知县艾龙筑堤障水分建黒龙潭等六坝引流灌溉水利始兴北河在城北源出和曲州河底厂南流十五里至阿勒又十五里至法尼又三十里汇东河为星宿江沿流引灌甚溥右所龙泉在城东水出石崖中昔有刘令凿山穿孔引流县之东南功尚未就启明桥民自备工力开渠沿山而下灌田八九百亩下坝 赵里长坝俱在城东二十里南坝在城南七里土桥在城南七十里老鸦关前所坝在城北十里中坝在城北十五里上坝在城北二十里么些坝在城北三十五里 本朝康熙三十七年知县王毓奇重筑六十年邑人唐瑜等改砌石基障水高丈许灌溉有加大村坝在城北六十里沐乡水冲久废陇亩全荒 本朝康熙三十五年知县王毓奇重筑招垦其利渐复赛宝坝在城东北县城西临大河三面无池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知县刘自唐筑坝引水环城作濠亦饶灌溉之利黒龙潭坝在城东北五里初筑于潭之下流后改筑上流其利始溥东渠源出罗次山涧中曲折七十馀里至县东南水流山腰下灌甚易且有天然石坝不须修砌惟开通无力灌溉未广本朝雍正二年总督高其倬巡抚杨名时借给帑金檄知县安鼎和开渠造桥引灌东南一带高田悉成沃壤民受其利䕶城堤在西门外星宿江之水夏秋泛涨逼近城根冲刷为害 本朝雍正十一年布政使陈宏谋详请总督尹继善巡抚张允随委员勘估发给帑金檄知县姚恪建筑石堤长五十丈以御水患保䕶城垣昆阳州 渠滥江在城东南五里受清水河小河口罗武河老王坝河乌龙河诸水东北流入滇池灌溉甚广三洞泉在城北平定乡小山下石洞凡三水可资灌溉白塔龙潭在城北四十里泉水渟泓分注三沟引灌九村田亩翻水洞在城西三十里石头山下泉水沸涌而出深不可测灌溉甚广老王坝在城西天马山下石龙坝在城北五十里海口下流自子母山南至甸基五里中有石埂一道南北横截可百馀步水至此奔湍三叠而后安流下入螳螂川清水坝在城北十里郎中沟在城南一里清水沟在城西南一里源出灵光寺山箐流经演武场入小河官塘在城东门内阔三十馀亩与东湖通摩些塘在城南五里白莲塘在城北十里仙鹤村阿金塘在城北核桃村卧龙堤在城北三里周三十馀亩蓄泄以资灌溉易门县 九渡河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即禄丰县之大溪也流入县境分溉田畴下注元江府界大龙泉在城西五里水出石洞中分南北中三沟资灌黒龙潭有二一在城东水入易江一在城西六十里潭水深黝可以引溉普济龙潭在城南十里龙洞幽窈水自洞劈为三股流灌均溥不假人力沙坝在城东二里刘官坝在城西四里南沟杨惠坝在城西五里分水闸下西门坝在中沟曽所坝在北沟叶家坝在北沟大坝在城北二里石坝在城北三里旧县官坝在城北三十里分水闸在大龙泉建闸分水为三以均灌溉为万家乐利之源江渠在城东五里有上下江口流绕飞虹桥南归绿汁江全境皆资灌溉芦塘在城东五里嵩明州 杨梅河在城东十里源出州属马厂灌日足里田由汪官村入嘉利泽邑市屯河在城东南四十里河有五俱出宜良其经嵩明者六七村资其灌溉宽郎河在城南三十里自寻甸之三岔发源流至吉矣龙分为二东灌效古里田西灌日足里田俱流入嘉利泽但日足地低水直易行潦则受淹效古地高得水甚微暵则受涸 本朝雍正八年总督鄂尔泰檄知州苏暻同寻甸知州崔乃镛相度地势于吉矣龙分水上流里许水势均平处另开子河引流入效古分水旧道与日足均其水利遥岔河在城南三十里一名老贾河流入嘉利泽灌金马里田杨林河在城南杨林驿一名玉龙河源出屼𱛋山一朵云下经棂口村渣子沟过天尘桥直至南冲村分流为三南冲旧有总闸岁久倾圮兼一带河身浅窄堤埂低薄每夏秋水涨道路田畴多被冲没 本朝雍正十二年布政使陈宏谋檄议兴修知州张浩捐赀重建总闸分水均流三河不致偏注又自南冲至河尾二十五里将东西两河开濬宽深増筑河堤栽植树木并于河尾窑岔河老贾河疏濬砂砾俾畅流归入嘉利泽水无溃溢之虞弥良河在城西五里源出梁王山流至金鸡山白马庙经万历桥入嘉利泽灌崇正弥良资善三里田各有坝蓄泄天生桥河在城西二十里源出梁王山由黒倚牌伏入山洞至覆苓洞复出过天生桥入嘉利泽灌中和依顺资善三里田各有坝蓄泄福佑河在城北三里源出梁王山白草龙至常汪冲两水交合由丹凤桥入龙济河灌崇正月丰两里田有坝蓄泄内有大理村河势湾曲冲刷民居 本朝雍正八年知州苏暻改直河身引循故道嘉利泽在城东南二十五里一名杨林海周百馀里纳龙巨南冲二河并四面山溪潭泉潴而成淀自杨高桥流出历车翁牛栏以达金沙江而出口迂曲水流微缓沙石易停咽喉壅塞滨海四十八村田亩每患淹没 本朝雍正六年总督鄂尔泰檄令知州安鼎和弃迂从直由丁家屯龙喜村另开子河二里许直通河口使新旧两河并泻水势畅流田亩涸出龙济溪在城东十里一名龙巨河源出寻甸州西南果马山由罗锦村经龙济桥至王四坝入嘉利泽长流不竭可以行舟灌月丰资善两里田有堤蓄泄牧羊水在城西五十里源出阿打龙南至高仓灌邵甸内六甲田由夹岸过洞流入盘龙江对龙泉在城西南四十里源出梁王山由五山分水岭两泉对出百馀步始合流入嘉利泽灌中和依顺金马三里田俱有石坝冷水洞在城西旧邵甸县龙泉百泓引灌外四甲田由甸尾而出合牧羊水皆盘龙江之源也炼登村坝在城南八里凤谿山下清水塘在城东十五里
  曲靖府
  南宁县附郭 潇湘江在城南源出马龙州木容箐绕胜峯山后经府城妙高山由天生大坝会霑益北来诸水趋东南迳亮子口越州下桥曲折达于陆凉远近田亩咸资灌溉东山龙潭河在城南五十里 本朝雍正八年知府佟世荫修筑坝闸开沟引灌吴官冲十馀村田双河在城北三十里源出崖口流入阿幢河引灌多利东海子在城东五里山泉流注潴为巨泽田亩资溉龙泉在城南十里泉分两派一清一浊引灌资之黒龙潭在城东二十里潭水渟泓饶灌溉之利滚水坝在城东八里矣卜村旱蓄潦泄田亩利之恭家大坝在城东南二十里郡中诸水俱会于此分灌朗坦十五圩田恭家小坝在大坝下旧系石闸引灌瓦子四村田日久冲塌后易土埂岁修岁圮 本朝雍正八年知府佟世荫仍甃以石东山坝在城东南二十里 本朝雍正八年知府佟世荫新筑蒋家坝在城南三里 本朝雍正八年知府佟世荫新筑蓄水资灌兴隆坝在城南十五里西山下系石坝蓄山箐之水灌卧龙寺五村田瓦庙石坝在城南十五里 本朝雍正八年知府佟世荫新筑蓄山箐之水引溉何旗乡五村田亩观音三坝在城西南二十里旧建石坝三上下相连蓄水分灌南城等村田大坝在城西南五里明洪武初指挥刘璧筑坝酾渠为三闸引潇湘河水分灌东南三乡四堡之田年久湮废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知县胡麟征重修雍正八年水冲堤溃知府佟世荫知县梁廷彦捐买民地开沟筑堤左所坝在大坝左引灌施家庄等八村田山势逼隘沙石易淤 本朝雍正八年知府佟世荫知县梁廷彦捐买民地另筑石坝以防冲决天生石坝在大坝下天然石堑増培木石即堪资蓄泄引灌官厂院七村田解家坝在大坝下南北二沟灌史家闸六村田本朝雍正二年总督高其倬捐金重修尹煤冲石坝在城西五里 本朝雍正八年知府佟世荫新筑蓄白石江水资灌三岔坝在城西十五里上坝在三岔上冯尹冲坝在城西北十里引白石江水灌冯尹二冲田土坝在城东北一里引北沼水灌田西湖坝在城东北十里明洪武间置毕家沟古闸在城东十里红花海下本朝康熙二十八年署知府李灿重筑沙河新闸在城南二十里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知县张为焕创修石闸民利赖之暗洞堤在城东十里暗渡阿幢河水三圩新堤在城东乡郡中潇湘口白石江新桥河黒水河诸水汇流入套子圩总为一河复南历白夷圩恭家圩等处向因河身窄狭每遇水发泛滥无归田畴多被冲没 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府佟世荫勘议详请发帑开濬宽阔另筑内堤三道套子圩筑长一百四十五丈五尺白夷圩筑长二十九大五尺恭家圩筑长八十三丈五尺河流不致旁溢田亩始保无虞北沼堤在城北门外霑益州 沙河在城东五里饶灌溉之利但河高田下堤堘易圮岁资修濬交河在城东十五里源出花山洞由白浪三川经松林境北田亩咸资灌溉至天生坝分为东西二渠东流微弱至大觉寺而竭西流则蜿蜒二十馀里北经黒桥南趋太平桥纳玉光村溪水又纳沙河水环抱城郭至梅家闸与腊溪合城南北三乡入伍二铺田亩咸资灌溉阖州水利莫广于此闸下五里许即南宁县界会白石潇湘二水趋桥头过陆凉入大池江双河在城西南二十里即腊溪上流一出半个箐一出烟子冲会于新桥腊溪在城西源出凤凰山流二十馀里随流引灌为二坝至城南梅家闸与交河合流入南宁县扯补龙潭在城东十五里东山后水出山腹引灌十里角家乡龙潭在城东二十五里引灌三乡田海家龙潭在城东南二十里海家地二源并出大雨时一清一浊东西资灌大龙潭在城东北五里旁有小潭水出较盛分灌东北田亩天生坝在交河上流瀑布三叠明天启间总兵杨禄开东西二渠羊场七坝在城东南三十里灌羊场一带田西闸坝在城南十里引新桥水灌溉十三屯田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州民张仲等建后州民韩继正増修黒蛇坝在城南十五里交河下流擦耳石坝在城西南十里引灌州西田流入新桥闸交水坝在城北平蛮乡铜车坝在城北三十里松林驿南引块步溪水灌田来远坝在城北八十五里灌来远铺田沙河三闸在城东五里灌东郊田梅家闸在城东南十里块步腊溪二水至此合流入南宁明宣徳间千户梅用建闸以时启闭新桥闸在城南十里双河水会此陆凉州 东湖在城东地势洼下夏秋水泛一望汪洋可资灌溉中涎泽在城东南邱雄山下府境潇湘诸水悉汇于此州境十八泉与南涧诸水亦注之为阖州引灌之巨泽流绕南郭西入宜良为大池江杨福村坝在城东三里明知州陈文著筑引灌多利撤河坝在城东十里龙洞坝在城北五里洞名涌珠水资引灌郭家圩坝在城东北二十里明崇正间筑蓄水分灌岁时加修冷水塘闸在城东北六里马龙州 东河在城东南二里旧名潇湘源有二一出城东松溪坡山涧灌西河流等村一出城东小龙井灌陆家庄等村各纡回数十里于此合流入缪家河龙潭河在城西八里上二里许为缪家河东西河水总汇于此中有龙潭故名下经龙洞资灌土官寨等村田西河在城西北源出高坡经伯刻山下纡曲西流与东河汇畏雷泉在城西四十里麻衣村后土名犀牛洞水从岩侧地穴中涌出渐流渐盛可灌田千亩或初出闻雷水即涸经雷数番而出其流更久泉欲出时居人先闻穴中有声如雷若岁旱不出则于后洞中群相呼吼击以石泉亦出但不能久其出每以初夏为期居民于是时祀之九股龙潭在城西五十里香炉山后即旧通泉县地潭周二百馀步泉水杂出约有九股流成大涧出中和屯引灌多利扯堵龙潭在城西北三十里周百馀步多林木水自树根涌出流至土官寨汇东河水又汇滥泥坪龙潭涧水资以分溉龙洞在城东南四十里山后有大栗树汤郎二涧水伏流入洞砅转如雷中成巨潭汹涌而出以资浸灌杨柳坝在城东七里灌西河流田天生坝在城东南四十里灌本村田官坝在城南五十里大营村宗家坝在城西十五里灌本村田弯子坝在城西三十五里灌车章田石桥坝在城北十五里上坝在城北二十里灌本村田庄郎塘在城西二十五里灌本村田罗平州 响水坝在城西五十里 本朝顺治间邑绅李犹龙凿石筑坝引灌资之太液湖坝在城北一里明万历间知州黄宇以旧多火灾筑堤聚水制之近坝田亩亦资引灌鲁沂堤在城南一里水低田高筑堤分水东西灌溉土白勒堤在城西二十里水出山岩分三道流出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知州张含章筑堤引灌康虐村一带田亩歹鲁村堤在城西五十里即三峡江水居民甃石筑堤蓄灌千亩寻甸州 寻川河在城东十里即牛栏江又名阿交合溪源出嘉利泽南绕州境七十馀里汇新桥洗马二河及山溪诸水东北入车翁江每夏秋积雨一望汪洋加以马龙州白蟒河水又会于七星桥下冲激寻川之水逆流汎滥附近熟田岁被淹没 本朝雍正七年总督鄂尔泰审度形势檄知州崔乃镛于木龙村后海泛涨停积处另开子河七百四十馀大引之别流不与马龙争道下至桥头始合继委迤东道迟维玺另濬沙河一十五里螳螂河在城北五里俗名兔儿河源出白龙洞会摩浪水东流纳虾蟆塘水经州东南三十里入阿交合溪为三岔河资灌甚溥车湖在城西三十里纳四面山溪之水潴而为池周广四里水深碧故又名清水海出功山入金沙江沿流引灌矣部乌泉在城东五里即洗马河源也一名冷水塘源出凤梧山入七星桥至沙林分二派下车翁江沿流分溉三龙泉在城西十里周回有石如砌其泉穿山而出可资灌溉冷水塘坝在城东北四里旧有石坝二上下相连一灌矣卜村张家村田一灌下鲁伯村道院村马石窝木龙村田明万历间杨董二生倡修又名杨福坝龙潭闸在城北四里马街距白龙洞半里障水灌新庄下村矣卜村田归龙堤在城南二里明万历间知府李遇春筑石堤三十馀丈溉田数百顷民徳之又名李公堤平彝县 响水河在城西三十五里源出白水有深潭天生石坝大坝在城东六里引灌黄土坡田百馀亩木枧槽在城西北三里于西河架枧由张家湾入望门分溉民田数百亩宣威州 龙津在城南二十里广数丈深邃莫测灌田数百顷入盘龙河双坝在城南二十五里山桥坝在城西南二里天生坝在城西南二里天然石闸左右开沟引水灌溉𡩋家坝在城西南三里盘龙坝在城西一里缪家坝在城西三里官坝在城西五里梁家坝在城西五里小坝在城西五里阿龙沟在城南三里灌河东田清水塘在城东五十里温水塘在城南六里犀牛塘在城南四十里
  临安府
  建水县附郭 泸江在城南源出石屏异龙湖由西庄南折而东至三河口汇塌冲象冲二河及六河九洫以趋岩洞伏流十馀里出阿迷州南为落蒙河入于盘江先是洞口洞底石埂十三重阻水每夏秋雨涨奔湍四溃淹没田卢土人伐石者辄为风霾沙石所伤称有神物凭据不敢疏凿 本朝雍正七年总督鄂尔泰檄知府张无咎凿石疏河椎凿不能入强入寸许风沙炮砾从空而下㫁折工人一指尔泰谓神以庇民岂以虐民为文以祭祭毕复凿应手而碎十三重立尽水势畅流远近获利李浩寨过泉在城北自南庄十六营以下暨狮子口郭衣村八处田亩苦无活水 本朝雍正七年知州祝宏于附近南庄之李浩寨察山腹中有过泉一股水声潺湲不息而山石嶙峋疏凿难通总督鄂尔泰令填入榖糠约三十里始流出于州属之老䑕窄石空地势卑洼水无所用于上里许穿凿而入水流涌出开导成渠酌定规条挨次引灌杨公泉在城北四十里 本朝康熙三十年知州杨绪爵开凿溉田四千亩居民祠祀之冷水沟在城东北四十里流为南庄河会青云桥水北出赛公桥经中所马军营入岩洞引灌资之大水塘在城东一里冯家山塘在城东小寨后坡项宽二里许阔半里旱涝赖以蓄泄清泑塘在城东十五里有龙泉溉三寨田清水塘在城东五十里广阔三里居民引灌田亩王家塘在城南六里滚沙塘在城南十里溉回回村一带田蒲草塘在城南十五里水源洪沛聚若小湖灌田甚广泸江堤沿江筑堤溉田几七十里江中沙石停壅年须浚治明万历四年兵备道副使许宗鉴躬亲疏濬置椿柞田以备岁修民感之名许公堤嗣后相继修筑难免溃决 本朝雍正八年总督鄂尔泰发帑募工分员料理自谢家湾至岩洞亘八百一十丈回环㡬九十里浚治宽深堤岸坚固 题定岁修三河额银三百两象冲河堤在城南源出黒龙潭历拖泥坝会白水河合塌冲河至三江口塌冲河堤在城西南源出松子园由鹧鸪村合象冲河至三江口汇泸江以入岩洞 以上二河俱筑堤捍卫历任修筑旋复溃决 本朝雍正八年总督鄂尔泰发帑重修完固互四千三百七十五丈岁修额银与泸江合白沙河堤在城北二里源出青山历碗窑绕城而东入泸江同资灌溉俗呼窑沟石屏州 异龙湖在城东五里源出宝秀湖有九曲五岛周百五十里会芦子沟之旷野河下入泸江沿湖田亩咸资灌溉新湖在城南二十五里白家寨后阔四里许筑堤蓄灌老湖在城南三十里大寨山后广阔五里许筑堤蓄溉宝秀湖在城西三十里源出湖心夏秋雨涨汇为巨津东入异龙湖资灌甚广九天观闸在城西三里受宝秀高家冲诸水明万历间知州曽所能移旧堤于百步之上就其冈陵之隘而扼塞之潴水以资灌溉中为石闸以时启闭至今民赖其利后所塘在城南火龙山下广七里居民筑蓄资灌僰东塘在城南三里锺秀山下广二里灌溉资之蚂蝗塘在城西三里广阔二里许筑堤蓄灌屯田酸水塘在城西符家营阔三里许军民利赖化龙桥堤在异龙湖边 本朝康熙七年知州刘维世甃石増筑农田行旅两受其益西堤在城西一里黒龙坡旁即杨柳坝本朝康熙八年知州刘维世凿堰长八十馀丈作三闸聚弥勒沟一带流水因时启闭分水为十二分远近均沾灌军民田万馀亩阿迷州 清水河在城南源出南洞山环抱州城以灌郭田小河在城外旧不通舟本朝雍正七年总督鄂尔泰檄署州漆扶助疏濬宽深自冰泉下绕州城由禄丰乡直达盘江水路三十二里滩平水缓可以行舟亦资引灌西山龙潭在城西灌乐云庄田馀入城利及花木部沼龙潭在城北三十里土人传有九十九泉坂田宽广水充满无旱忧水头洞在城南四十里水从洞出灌溉大庄田亩东堰在城东水出南洞经东山庄至义来村郡人王廷表率众人为石坝石堰在城南有小河明嘉靖间巡抚邹应龙建西堰在城西水出冰泉川民赵儒筑堰通之经桃川庄至甸尾高家庄沟在城西九十里源出沙札哨旁长三里土舍李思敬开濬宁州 浣江在城南三里水从州北青龙潭流下绕灌州南会于婆兮江龙井河在城东九十里蛇街落梅村左引灌甚广恩永河在城西水出山麓流为三一灌西郭田一灌南郭田中流则曲折环城会为爪水龙川在城东北五十里路居乡源发甸头山涧中灌溉甚溥北流注抚仙湖巅岩溪在城东北十里茶部冲村泉自山巅下垂如瀑布引以资溉海眼泉在城南六里恩永山麓水自石洞中涌出其源甚深灌溉田畴四时不竭或谓自通海县海门关泻注于此七犀潭在城东七十里婆兮乡即大龙潭周围约八十丈冬春水澄如镜夏秋浑水出焉俗传中潜七犀明正徳初土人筑堤引水辄为犀败遇术士取其雄者患乃息必旦龙潭在城南九十里灌六寨田双龙潭在城西四十五里灌马塔田羊塘在城东三里甸尾长二里宽四丈蓄葫芦竜水灌田山塘在城西北四十里甸苴坝广阔二里蓄水资灌通海县通海湖在城北三里秀山下一名杞麓湖源出河西县之碌溪东流至县纳各溪涧之水潴而为湖周一百五十里如环而缺其东南有落水洞田亩灌溉视其通塞以为利害东华溪在城东十五里源出东华山乌龙潭受冷水洞诸水经沈家桥流入杞湖东乡田亩资其灌溉白马溪在城东源出白马山下经迎恩桥流入杞湖城东屯田咸资灌溉若暴涨入田遂为酸泥又不免损稼之虞九龙溪在城西庆丰屯源出九龙池流入杞湖西屯资溉新生泉在城东十里可溉田百亩大龙潭在小新庄中龙潭在金家湾小龙潭在姚家湾以上三潭俱在城东汇沈家桥沟达于湖引灌甚溥但金姚两潭水性寒冽近潭之田必火种而后有收窑沟在城东窑山下夏初雨集民资其利大桥沟在城东注东山白马泉水分灌入湖明末山水泛溢民田千亩尽被淤没改种豆麦又为暴涨冲埋沟路堙塞多年弗葺其下流入湖处久成平陆居民俱已侵垦成田本朝雍正七年知县李至倡濬古沟自大桥至湖六百六十五丈疏导宽深较旧制泄水更捷并多置
  水车遇旱则挽湖水而上三层转注可达大桥上游浸灌田亩秀山沟在城西北汇秀谿温水塘冷水塘二潭之水流入杞湖水甘宜稼故西畴称为沃壤洗钵池在城南秀山下自水磨村流灌县境入湖东湖池在城东三里白马山谷内长四里宽二十馀丈久废西湖池在城西一里广阔一里蓄温泉水灌田久废新村塘在城东十里东华山下广二里新村城匡杨广三村居民筑蓄以资灌溉河西县 大河在城南十里发源九街子山下东北流灌三里村入杞湖碌碌河在城西六十里源出大溪自新兴流经㠄峩城下东南入碌碑乡归通海东北入曲江沿流资灌舍郎河在城西六十里由舍郎村东流经木加沙入碌碌河长河在城北三十里发源曲陀关下灌溉东渠诸村出碌溪三渡入杞麓湖淤积日久雨涨为害 本朝康熙五十一年知县周天任疏其下流水归故道山后川在城西李家庄延二百步袤一百步春月官民祭祷普应溪在城北关外发源螺髻山下北行东折及于县境每暴涨山岸当之辄溃 本朝康熙五十年知县周天任凿琉璃山麓引水北行复自普应山下筑长堤捍之入湖民利之白龙潭在城西五里螺髻山下灌近城田地东渠乡龙潭在城西九街子山麓灌溉甸心沙罗车城等村田水磨村龙潭在城北二十里水源洪大复有长河流出故邑北常受水害白石玊龙潭在城东北十五里碧山下水颇温溉田甚美大沟在城西五十里自木加沙引碌碌河水灌永城仓文沙冲小白邑等田本朝康熙三十九年知县蔡酬开碌碌塘在城北胜郎村上延八百步袤五十步明时筑灌交罗布等村田东湖池堤旧志在城南二十里延四百步袤三百步蓄水济塘下一带田明成化间知县朱光正立二石柱于塘左右刻四至按城南无堤疑为城北戴文营堤今长河水淤或失其旧尔西堤在城西明万历三十二年知县周邦举筑石闸西湖池堤在城北二里戴家屯上延百步明弘治十年知县萧济筑即今碌溪渡堤嶍峨县 合流江在城东北一里源有二一曰猊江自新兴流至县北一曰练江自石屏流经新平至城南二水汇于东南隅下入曲江故曰合流引灌甚溥腊猛河在城西南怕念乡流入新平之大开门河潆洄曲折灌溉多资龙潭在城西一百二十里兴衣乡南十里其水趵突归入元江灌溉资之大石坝在城西北二里明署县张筑又名张公堤猊家冲堰在城南一里香柏村之左角池堰在城南四里新龙堰在城西南五里大罗河堰在城西四里普龙堰在城北十二里董家堰在城东北二里砥柱堰在城东北十里松子园石渠在城西北十里明万历二十年修筑互十里灌溉利焉蒙自县鸡街河在城西源出建水灌溉鸡街一带田亩下入阿迷州倘甸河在城西北七十里源出白广寨洞中并木马冲合流成河田亩赖其溥灌经县东南七里流入梨花江南湖在城南门外即学海盈涸不时久经淤塞明嘉靖中知府钱邦称通判胡文显疏凿为池纵广里许日久复淤 本朝雍正七年知县王延诤以城南地势宽衍因乏水荒弃而学海据其上流于庄区寨分引竜古之水聚为巨塘濬深数尺筑堤潴水开渠引溉矣波草海在城西北三十里落龙泉在城东八里秋冬不竭土人引以灌溉法果泉在城南十五里明嘉靖时濬水为渠随山穷源始得洒鸡泉又得生三岊泉俱导入法果汇落龙注泮池沿流引灌鹦哥塘有二俱在鹦鹉山下可以引灌
  澂江府
  河阳县附郭 永济河在城东北四十里之旧阳宗县东三十里炒甸乡黄泥村旁日久淤塞 本朝康熙五十七年知府柳正芳修濬大冲河在旧县南五里罗藏山麓明隆庆二年暴涨决堤知县文嘉谟濬导十馀里深八尺宽大馀民受其利陇邱冲河在旧县西北十二里源出陇邱冲山间经通衢桥入明湖屯田悉资其利抚仙湖在城南十里河阳江川宁州三州县环之周三百馀里北纳诸溪西南受星云湖东南流入铁池河滨河田亩惟视海口河通塞以为利害明湖在旧县北一里源出罗藏山下汇境内溪河泉涧诸水潴而为湖周七十馀里北泄汤池东绕宜良入大池江水色深黝两岸陡绝尾闾狭隘夏秋霖潦暴涨淹没湖田明知县文嘉谟疏濬建桥民徳之海口在城东南三十里抚仙湖水由此泻入铁池河每雨多水泛宣泄不及又有南北山溪暴涨横冲推沙滚石每将海口堙塞障水逆流三州县滨海田亩咸被淹没明巡按姜思睿于南岸建牛舌石坝北岸建梅子箐石坝逼遏两溪之水循轨顺行不使沙石激壅海口年设濬夫三百三十四名日久坝圯旋修旋壅 本朝雍正八年总督鄂尔泰发帑檄知府王铎募夫挑濬首尾宽深重建二坝甃石一百七十六丈于坝身湾曲冲汕处増筑逼水六墩以固石坝东谷溪在城东六里源出东谷之麓萦绕旧治旁灌畦陌注玗札溪立马溪在城南三十里发源玊印山之南经东关至兀峪岭与剑岭溪水合流绕竹园坡西南入西𬒈大溪明知府徐可久筑堤以防龙青河一带冲决之患石涧溪在城西南十里出虎山两峡间灌溉平阜北入西𬒈罗藏溪在城西十里源出罗藏山峡经梁王冲东汇太平桥下 本朝康熙三十五年暴雨横流遂由棕树村南泻经高楼房旧街子前所团树营高七营入湖灌溉冲没利害相半历年以时浚治白鹤冲溪在城西十五里出山峡中阜田资溉玗札溪在城东北二十里源出宝鼎山经玗札山下每水涝冲决为患明隆庆三年知府蒋宏徳开渠筑堤三百七十馀丈万历间知府程子侃重筑东畔田畴咸资灌溉南至旧治青云桥受东谷庄镜北坡诸水入抚仙湖明季河道淤塞水徙而西从大人庄右南经右所入湖再徙而西流经梨花村鲁溪营杨老营入湖所经田地久变沙砾九村溪在城东北二十里自本村发源流入七江村会于铁池河资灌甚广七江溪在城东北四十里水自九村流灌弥勒石溪在城东北四十里旧县西源出罗藏山西麓合涧流出弥勒石口会锦溪水入于明湖灌溉甚溥日角溪在旧县西北八里一名芭蕉河源出觉卜山下伏流至天生桥复出成溪利资灌溉入明湖东浦泉在城东五里华藏寺下自石窍中出清甘无比明成化间知府张顺筑堤闸水嘉靖间郡人席大宾増筑一堤汇以为沼下注镜光池府治昔在东山沼距治北三里因名为北沼玊冽泉在城东五里华藏寺金鸡岩下味甘色莹流灌阜田注于镜光池漱玊泉在城东五里源出重珠山麓石窦间一名倚铎塘明嘉靖间郡人李坤筑石堤以时蓄泄芭蕉箐泉在城东七里有泉涌出可灌田西𬒈泉在城西七里蟠龙冈石岩下左右双湫夹出汇为巨塘左湫一名燕窠塘水常清右则流浊明隆庆五年知府徐可久开三河引泉南入于湖又凿上中下三龙沟引泉东流灌溉郭西南田达于城内可以行舟闸坝蓄泄有法万历间知府程子侃重筑阖邑水利此泉居其大半七古泉在城东北旧阳宗县西北七里源出麦田过北斗村入明湖民资灌溉涟漪泉在城东北七里碌碕山峡一名庄镜泉四时清澈流灌阜田合玗札溪明知府王良臣筑石堤清溪坝在城西十五里关岭下石坝二分水沟六溉田甚广太平闸在城西二里太平桥下明知府徐可久建疏梁王冲一带溪水入新河高涧渠在城东一里自纳古勺开渠引玗札溪水流经蓬莱庵捕鱼村大树村渡高涧桥至东郭一带田亩咸资分溉镜光池在城东五里受东浦泉水筑石围堤引灌东畔田亩明崇正间知府张同居建石闸于池口以时蓄泄闸上竖石坊额曰润泽生民堰塘在旧县炒甸乡土官村明正徳四年知县郭翰筑嘉靖四十五年知县文嘉谟重修 本朝康熙年间知县沈晋初翟枚吉相继修筑壅溢不常近村之水利关之立马堤在城西七里西街之北明知府徐可久建以防龙青庙一带山水冲决之患江川县 下河在城西十里分中河之流经旧城南入湖中河在城西十里源出阿花冲抵乌鸦村南入湖上河在城北十五里源出关岭分流灌左广二卫南入星云湖星云湖在城南十里周八十馀里受屈颡巅山龙泉及三河诸溪潴而为池由海门桥东入抚仙湖沿湖田亩资以引溉阿件溪在城西北二十里源出屈颡巅山之南流入湖溉田甚多阿化泉在城北十里源出绿笼山分三流灌田黒龙潭在城西十里西山田亩资灌其流为冷泉西山龙洞在城西南三十里双龙乡地无活水止有大小塘各一区岁久淤浅 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府来谦鸣知县罗弥素亲督人夫穵深塘底加高堤埂又以田土广阔灌溉不敷复捐资于本乡西山半箐凿开龙洞水流不竭引溉上下二乡田地数千亩皆成沃壤甸头闸在城北五里甸头乡地无活水惟大村之左旧有水塘一区三面皆山独缺西面因无堤闸不能积水 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府来谦鸣知县罗弥素捐筑堤坝自北而南长一百一十二丈两旁植柳并建石闸因时启闭灌田数千亩立昌堰在城东五十里本朝康熙九年知县张方起自躱得岩导泉筑堰灌田数十顷普济堰在城南四里旧城西南馆驿左明隆庆四年知县杜鸣阳筑广济塘在城西南三十里双龙乡新兴州 窑沟河在城东南二里源出平顶山后迳州城南至金官屯灌田西北入大溪撒喇河在城东南八里源出干海子北经灵照山下至灶君坡会哨河入大溪密罗河在城西南三十里北行经密罗村过禄匡城及大营屯会牟溪水西入大溪有三坝灌麻栗树等田甸苴河在城西二十里源出尖山受甸苴山谷水北入大溪清水河在城西三十里桤木岭下源出光山水清而驶南入大溪大溪河一名玊溪在城西北五里源有二一出江川兽头山西经河西夹雄山北入江川普妙乡出小矣资一由香柏河行山谷中经大矣资西至小矣资两水合流西行过王鸣喜撒喇哨河水注之至下戴家屯白龙潭水注之又南至康阜桥下罗木箐水注之至通年桥奇梨西河二水注之至金官屯窑河水注之至大营屯牟溪密罗二水注之西下甸尾村入山际黒龙潭水注之又南行甸苴河水注之又南下良江清水二河注之绵互几百里始入㠄峩以达曲江阖州灌溉赖之良江河在城西北三十五里良江村东受两山潦水南入大溪西河在城北五十里源出昆阳州酸水塘西入铁炉关河会母猪箐龙潭水南出刺桐关经陈家屯合奇梨溪入大溪有六坝灌高桥等村田罗木箐河在城东北二十里源出响水行蒙习山阴南流过北山白云寺西经龙门村南至康阜桥入大溪有三坝均分沟水灌北山等村田香柏河在城东北七十里源出蒙习山晋宁分界经安花芋苗村至小矣资合大溪河牟溪在城南十五里源出和尚湾山左西流经牟溪冲西北过梁王坝经高仓又西流至大营屯合密罗水入大溪灌高仓等田黒龙潭在城西十五里龙吟寺窈深莫测遇旱吐浑水即雨白龙潭在城东北二十五里历有四坝灌北古城等田金汁沟坝有四俱在城东灌马家冲等田研和坝在城南三十七里潢水塘灌南厂等村田桅杆营坝在城西南十三里灌本村田龙井坝有三俱在城东北灌中卫屯龙井巷西关等村田红庙堰在城东三里塘周二里九龙池在城西北二十里一名奇梨溪水出岩石间清可鉴发南至陈家屯会西河水东入安流桥出通年桥合大溪有坝十三灌王旗等村田日久堙塞 本朝雍正九年知州许廷佐疏濬深通路南州 兴宁溪在城东二里绕州西南会铁池河达盘江有坝蓄灌白龙潭在城东北十五里行十里与黒龙潭合流双龙坝在城东二里本朝康熙四十六年知州金廷献建坝筑渠亘二十里溉田三千馀亩黒龙潭坝在城东五里地名落台明嘉靖间知州邹国玺筑堰开渠引龙潭水济田千顷民徳之称邹公堤天启间知州唐登第再濬知州倪垣修枧引灌 本朝雍正九年知州王臣重修些卜所坝在城北十五里阿怒山后山半旧有塘名绿阴山民筑堤蓄水浇灌本村田地而附近路母矣北山屯两村隔在山南流溉不足 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府来谦鸣知州于讷于塘之南隅筑土堤十馀丈潴蓄更宽又于山北些卜所龙潭下捐建石坝一座并开沟长五里引水至山南遍灌三村田亩均得霑足鱼池堰在城东八里明嘉靖间知州邹国玺修筑昌乐堰在城东北五里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知州罗之熊筑堰开渠引白龙潭水灌州西北田三千馀亩后圮知州金廷献重筑増枧雍正九年知州王臣续修䕶城堤在城外 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府来谦鸣知州于讷因土城单薄每遇夏秋雨潦濠水骤涨冲塌可虞捐资倡率士民于贴城土垣外加筑䕶堤长三百四十馀丈大河堤在城西北民和乡河水自曲靖陆凉流至州境下入宜良旧有土堤岁久倾废每遇水泛田亩被淹 本朝雍正十一年知府来谦鸣亲往查勘与宜良令朱千会商各劝乡民协力重筑计长二千五百三十丈并开水沟随堤旋绕堤内路南陆凉宜良三州县田四千馀亩均免冲没之虞又因原开涵洞湮塞成河复捐资倡建小石坝四座涵洞六口引灌高田民利赖之其堤坝议定一有捐塌三州县分界不时修补
  武定府
  和曲州附郭 鸠水河在城东门外源出罗次县白花山经九厂六十里至府东会西境东注之水入禄劝大河达金沙江沿河资溉但多行山箐中不如西境诸河之利冷村小河在城东南源出石版桥罗家庄小龙潭会各箐水至冷村成河东历铺西大缉麻合禄劝大河入金沙江沿流资灌鹞鹰河在城西源出干河会鹞鹰古柏一带箐水成河至红土田东绕府城合鸠水入禄劝大河分沟引灌高桥大河在城西北源出州属之勒品甸经只苴阿河诸处凡百五十里至汤郎会大麦地各箐水抵高桥成河过拖木格落木河东北渐下历河冲白马口入金沙江沿河田亩随流分溉乌龙河在城北五里源出禄劝州之乌蒙山溉田数百顷下流入金沙江插甸河在城北源出老母坝东北会各箐之水成小河经插甸诸处至拖木格合高桥河水入白马口达金沙江引灌资之香水坝在城东溉东南一隅宛家坝在城西北下怒革乌龙二水合流随其高下修砌石坝上沟在城西自和尚庄岔河分干河水引灌烂枧槽保山溪北郭田由火把村入城供汲归旧泮池下沟在城西自红土田分大河水至烂枧槽村架木接渡东绕府城折而南纡回十馀里至小营远近资之先是分沟处以乱石堆砌河水稍浅即难引灌 本朝雍正九年知州徐修仁于红土田上流建拦水石坝一使水半流河半入沟筑堤疏淤另砌渡枧马头沟水常盈分灌甚溥西村沟自西村桥下引河流分灌本村田亩乌龙沟在城北十里源出乌龙引灌水碓房田亩大缉麻屯渠在城东南由冷村河筑堤引至屯中元谋县 多克河在城西六十里源出白盐井由大姚流入县境合西溪河引灌资之元马河在北门外清流漪漾绕城分灌下达马街有堤应元溪在城东五十里源出和曲州虚仁驿流经马头山灌溉甚溥下流合西溪河西溪在城西五十里源出定远之苴宁山北入县境合于应元溪灌溉郭田下流注金沙江九龙潭在城西阿郎村龙王庙前遇旱潦祷之流水洞在城南二十里苴那村山后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县民余得才凿洞三里许直达山前旱地俱为水田人徳之盐水井坝在城东十里法纳禾坝在城西十五里车良居坝在城西二十五里汉禄坝在城西北二十里接翠壁河流引西溪水灌溉田禾能海闸坝在城西北四十里阿纳勒坝在城西北四十五里苴宁坝在城西北七十里朱补坝在城北七十五里五茂坝在城北八十里大坝塘在多克河岸西溪河堤在北门外河源出和曲之虚仁驿及五骂村兼各山沟水汇于城下势甚奔腾四面皆山不能分泄冲没可虞又地多顽石难施堤桩旧用乱石堆砌成堤岁修费帑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府朱源淳知县金言详请用篾筐盛石里外牵连以捍水患田舍城垣胥赖保䕶禄劝州 掌鸠河在城东五里废石旧县源出州北撒甸流经易竜名鹧鸪河纳溪涧诸水又汇盘龙河水东南合款庄乐宰二水流出狮子口东入普渡河以达于江从末竜筑堤引水名普济沟溉江头村者声田从镌字崖下筑堤引水名通济沟灌拖梯一带田盘龙河在城西南水从府东流绕州境合掌鸠河流入普渡河从虎跳滩筑堤引水名广济沟经木国甸溉州郭及莺子竜一带田又开盘龙沟引溉马家庄并永平纳吉诸田拖梯水道在城西北十五里引玊峯山泉水凿沟溉镟匠村一带军田龙潭一在城东十五里纳吉村一在城东十五里六块一在城东二十里老悟村一在城东南六十里大弥陀田亩悉资灌溉桃源村渠 永平村渠 纳吉村渠俱在城东田资分灌马家庄渠在城东南明凤氏古沟年久圮塞 本朝雍正四年知州贾秉臣从山腰凿石成渠汇复旧沟疏濬深通分十二节挨次引灌马家庄等村田亩者吉村渠在城东北陀的掌鸠河
  广西府
  江头村河在城东北五里龙湫数处汇为河西流于神凫岛合西溪入矣邦池引溉多利西泸河在城西三里一名西溪源出阿卢山洞流灌城西环抱城南与东溪合下流入矣邦池竜甸海在城东南一名矣邦池周三十馀里受郡治诸水汇为巨泽有尾闾从石窍泄出南入盘江然易𬮱塞一失疏导则东郭平原便受水患龙泉在城西三里泸源洞有东西二泉流入矣邦池民资灌溉广利坝在城东七里明万历间知府张光宇筑永恵坝在城西三里明万历二十一年知府陈忠筑开东西两河建闸蓄泄灌田千顷天启间知府高梁楷易石増修后山水冲㫁西河梁楷复砌石架木以渡其利不废东河日久塌圯 本朝康熙三年知府万𥙿祚重修雨竜坝在城西三十里明知府辜用琥筑矣厦坝在城西六十里兴集坝在城西六十里宁黒勒坝在城西北三十里摆勒坝在城西北三十里鱼勒黒坝在城北四十里以上俱 本朝康熙初筑均利灌溉师宗州 大河口在城东十里汇通元落竜水流入罗平州引溉资之通元洞泉在城西北一里纡绕城南灌溉东入大河落竜洞在城南流入大河大河口坝在城东十里白雾沙坝在城东十五里洋旧坝在城南三十五里额勒哨坝在城南四十里西坝在城西一里小阿堵坝在城北十五里柳堤在南门外 本朝康熙间知州陈憻韩维一相继修筑障通元洞水使东流弥勒州 白马河在城东五里纳弥东西溪水合流南灌息宰河在城南九十里构甸坝龙泉水自石罅中涌出流漾平川数十里上中五村田亩胥润泽焉阿当河在城西十里源出阿当哨龙潭从山麓喷薄而出东经大树村流灌近郭西北田亩百馀顷至弥西汇白马河溉被之广兹河为最山金河在城北二十里由蛇花口至弥东汇白马河山湖在城西南四十里红石崖流灌西郭田亩八甸溪在城北其源有三一出阿欲山一出旧村一出北倾山至州东合入盘江沿流分溉竹园村沟甸坝在城东南六十里明万历四十三年知府萧以𥙿通判吴稼竳开渠置坝溉田五十馀里朱公坝在城南六十里甸头界明州同朱召南筑李公坝在城西二十里阿当村明万历间知州李启筑资灌田亩引入泮池丁家坝在城西南七十里十八寨东南乡明万历间知府陈忠筑今圯邱北 清水江在治西筑堤汇流民资灌溉盘龙寺龙潭在治西潭水渟泓引灌甚溥东入清水江
  广南府
  土黄河在城东二百六十里土富州界内其源出府境分水岭合师宗州及粤西西隆州诸山之水汇聚成川自土黄起经西隆西林土富州土田州诸境过剥隘而至白色计七百馀里可以直达两粤旁通黔楚旧因滩多水险舟楫难行 本朝雍正九年总督鄂尔泰于彚陈全滇水利疏内并请勘修十一年总督尹继善巡抚张允随委原任贵州粮驿道王廷琬勘估董理分檄滇粤两省委员领帑兴修疏濬沙碛开凿石滩全河水势宽平舟行无阻通商便民而解运钱文等事俱资其利楠木溪在土州东三十里源出花架山迤逦东流其水冬夏常温近地田亩可资灌溉引流塘在城南关旁阔数亩蓄水灌溉民资其利清渠塘在城北一里蓄水以资汲灌龙湫有二一出城西者马一出城南冷水沟引以灌溉旱则祷雨
  元江府
  南淇河在城北十五里源出无量山及南北中寨诸山流入礼社江灌溉资之东沟在城东有五曰漫林曰呼遮曰河湾曰三家曰大茶庵南沟在城南有十四曰万喇曰都峩曰万锺曰们岛曰小燕曰都郎曰上干磨曰下干磨曰纳整曰者戛曰龙潭曰阿萨曰南洒曰深沟西沟在城西有八曰新沟曰龙洞曰们涌曰达摩曰漫漾曰你叠曰们线曰们果北沟在城北有二曰安乐曰拔乐西北沟在城西北有五曰漫费曰红土坡曰达探曰琳琅曰麻沙树以上诸沟随地引灌双沟渠在城东二十里源出马笼山一清一浊土人筑堰江东田亩赖之仲夷渠在城西四十里分溉田亩东入礼社江明永乐年间开新平县 炼庄河在城东九十里源出胜郎山后经罗吕乡山麓灌溉炼庄田地原属河西后以道远割归县辖洪本泉在城西一里流灌郊郭田为利甚漙登龙渠在城西北旧新化州禄库乡六婻塘 渺剌塘俱在旧州岏㟽乡阿谢堤在城南三里大石坝壅水灌田东南利赖龙王庙堤在旧州归召乡明隆庆六年知州麦天惠筑青龙坎在城北五里筑大坝灌溉纳起一带邦那圩在旧州禄库乡
  开化府
  文山县附郭 沟交河在城南十五里发源府西南大教化过小天生桥绕府治右流至大沟交汇盘龙河沿流引灌侬人河在城北四十馀里源出期乌洞并王弄汤坝诸水汇流成河环抱府城三面以资灌溉盘龙河即侬人河下流以其绕城盘曲如龙故名下入天生桥期乌洞泉在城西安南里石峯独立下有洞水淜湃而出夹涧穿流为侬河之源郊郭灌溉首资于此白鱼洞泉在城西北一百里石洞中清泉徐流内产白鱼水可灌田异龙潭在城南 本朝康熙七年经历李凤昌引流灌田民被其利岐渠在城西 本朝康熙十年知府刘䜣开以灌田孔公堤在城西门外新街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知府孔毓珣以地多火灾筑堤蓄水预防其患
  镇沅府
  蛮况河在城东五十里发源树根坡与蛮贵由里二河环绕府治滋灌田畴归于府东殷春桥深水台合流出威远新抚河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发源蒙化经定边景东恩乐流入新抚里灌溉新抚向化安连明徳四里田亩复由那戛村东出普洱南祝河在城北五十里发源分水岭汇黒龙潭茂庆河之水流入殷春桥过府治南山脚围绕而西咸资灌溉石花溪在城东一百八十里源出石花山麓流而成溪四时不涸可资灌溉小龙池在城西三十里诸流会聚之所恩乐县 鲁马河在城东七十里源出景东府哈𠽾噜流入县灌乐礼乐智等乡田托写河在城南源自府属分水岭流入县灌乐附乡田浦麻河在城西北源自府境大弄河流入县灌乐仁乡田景东河在城北一名景来河源出景东经县西北入镇沅杉木江两岸田亩皆资灌溉南堆小河在城东北源出者岛山灌近郊田
  威远
  青庄河在治南二十里源自抱母茂蜡两水流入引灌田亩景谷河在治东南九十里源出景东
  东川府
  会泽县附郭 壁谷江在城西南源出寻甸之果马里车湖汇倘甸苍溪之水合为一江流入金沙沿流资溉梅子树河在城东南十里 本朝雍正七年知府罗得彦开引箐水从瓦窑至革舍门首会于中河约七里以濯河在城南夷语谓水交也源自待补会沙溪流至矣里颇资灌溉过纳雄山峡前入金沙江矣里河在城西十里源出以濯山腹马鞍山河在城西十里 本朝雍正七年知府罗得彦开从马鞍山至五竜募约三里引矣里河水注龙潭合流出鲁机村汇左河建闸蓄聚灌以扯田地九年知府崔乃镛知县祖承祐加濬宽深左河在城北一里源出马五寨山溪由北门外以舍流入鱼洞长二十里宽二三丈不等中河在城北五里源出袜腻山下流至水城长二十里宽二三丈不等右河在城北八里源出拖落村由马厂流入鱼洞长二十里宽三丈蔓海在城北旧名濯缨湖绵亘二十馀里不通河道夏秋雨水涨溢一望汪洋土人因呼为海春末尽涸仅作牧地 本朝雍正四年总督鄂尔泰巡视审度檄知府黄士杰新开左中右三河建筑坝闸汇矣里河鱼洞入金沙江垦作渐兴东山泉在城东 本朝康熙间僧真一开东山水道引涧水入城资其灌溉龙潭在城西五里水自山腹中喷涌而出引灌左河石闸有二一在城西演武厅前春夏水少引龙潭水约二里入左河启闸灌溉以扯一带田地一在城北水城北夏秋暴涨闭闸阻水不令旁溢以免小围一带淹没之患木闸有四左右河各二蓄水备旱城东沟 城南沟 五龙募新沟在城南以上三沟皆资灌溉
  昭通府
  恩安县附郭 擦拉河在城南二十里源出鲁甸之黒山箐至城西擦拉桥受淄泥利济二水达高鲁旧浦溪小乌蒙五那铺共八十馀里中多巨石横阻 本朝雍正十二年总督尹继善巡抚张允随委迤东道黄士杰勘估给发帑金檄知府徐徳𥙿开凿兴修田畴滋溉舟楫通行均有利益利济河在城西二里源出龙洞山自北绕城西南入擦拉河旧无闸坝难于积水两岸田亩灌溉不敷 本朝雍正十二年总督尹继善巡抚张允随委迤东道黄士杰勘估给发帑金檄知府徐徳𥙿建造石闸四座以资蓄泄八仙海在城东二十里源出龙洞山后绕凤凰山阴入擦拉河先是荒烟蔓草夏秋积雨沮洳难耕 本朝雍正五年疏渠开垦渐有其利龙潭在城西四十里波罗曲山之麓澄澈不竭颇为民利西南濠在城外 本朝雍正十一年知府徐徳𥙿于城工竣后详请发帑开修自西门起至南门达淄泥沟汇入凤凰山前顺流而下灌溉西南二门及戛补寨下元村一带新垦田亩又从利济河引水入城于西门二涵洞出水民田咸资蓄泄之利水塘坝在城东十里源出龙洞山灌水塘田三百馀亩南入淄泥沟新泽坝在城西二里引利济河水入城潴而为池亦名利济又析为二沟分灌西南郭田城内外咸资其利丰乐坝在城西四十里源出丰乐村即铁锅寨灌本村田三百馀亩团山坝在城西四十里源出小龙潭引灌波罗曲团山田白坡坝在城西北三里分利济河水灌白坡田淄泥沟在城东五里源出龙洞山东流折南绕凤凰山前入擦拉河沿流引溉但中多浅窄漫流之处 本朝雍正十二年总督尹继善巡抚张允随委迤东道黄士杰勘估给发帑金檄知府徐徳𥙿修濬宽深民资其利分济沟在城西二里引利济河水灌西南田千馀亩天梯沟在城西五里分利济河水灌凤凰门前田天梯二道沟在城西六里分利济河水灌天梯田天梯三道沟在城西八里分利济河水导入小天梯五六里分灌田地俱入擦拉河利济池在城内西北隅镇雄州 托洛河在城东五里苴蚪河在城南三十里沱治河在城西一里黄水河在城北九十里以上诸河疏渠建坝因地蓄泄分灌十里田地其在上东致和里者有七曰乐利溪曰木冲沟曰革斗沟曰纸槽沟曰响水沟曰长流堰曰陶坝在中东永丰里者有四曰天池渠曰小洛渠曰花浪沟曰法溪沟在下东向化里者有八曰龙舞溪曰丛树渠曰广济沟曰崖桑沟曰雷阳沟曰花龙沟曰通泉堰曰蕃民堰在上南乐善里者有五曰花鱼洞曰戛乌沟曰晋虑沟曰拖泥坝曰睹勒坪在下南靖远里者有五曰龙滩渠曰果哈渠曰木黒沟曰鲁布沟曰斑鸠沟在上西同风里者有三曰过花溪曰法着渠曰高桥沟在中西归仁里者有五曰法溪曰构拖溪曰多戛渠曰达溪渠曰枝比沟在下西升平里者有五曰小米溪曰苏路渠曰法乃卧渠曰普得渠曰法革沟在上北迎恩里者有八曰法乌溪曰雄阔渠曰白哈渠曰古芒部沟曰阿木故沟曰盐井沟曰胄甲沟曰柳溪沟在下北长庆里者有三曰回龙溪曰麻柳溪曰花果沟
  普洱府
  东河在城东源出五里坡流经城北海南庄绕东而南入三岔河溥灌郭田南蕴河在城东十里源出南蕴箐由土锅寨龙潭入三岔河资灌田亩三岔河在城南三里源出天笔山龙潭汇东西南蕴金龙等河水南注追栗河合威远小江猛撒河归九龙江西河在城西源出慢令村龙潭蜿蜒奔泻至城南入三岔河溉田百顷金龙河在城西三里又名水碓河源出天笔山之龙洞南入三岔河沿流汲灌掌乃龙潭在城南五里双星山麓上有古木二不辨其名每年六月土人祀以白豕潭近河居民筑堤蓄水渡以木枧溉田二百馀亩坤戛龙潭在城南十里土锅寨石山下阔二丈深丈馀溉田百馀亩崑池龙潭在城东北五里潭广一里 本朝康熙初年通判张馆筑堤潴水溉田二百馀亩丰乐龙潭在城东北五里蕨蒟坝之左广亩馀四时不竭引灌多利蕨蒟坝在城北五里小河村沟在城西南七里西城沟在城西门外龙潭沟在城西一里接官亭沟在城东北十里怕董沟在城东北十里拦虎坝沟在城东北二十里惠远渠在城北十五里普济渠在城北三十里与各沟塘同其灌溉三家塘在城西十五里昆安塘在城西六十里攸乐平湖在治南汇纳众流灌溉郊郭龙潭在治东北五里思茅 南涧在治
  南灌溉郭田平塘在治南众水所归引灌田亩莲花塘在治西北可资灌溉
  大理府
  太和县附郭 西洱河在城东五里源出罢谷山至浪穹潴为巨壑接宁湖合弥茨凤羽二水出蒲陀崆又一源出鹤庆府观音山河会蒲陀崆及邓川之弥苴佉江俱南注上洱池至府东名西洱河纳点苍十八溪水周围三百馀里由天生桥石穴中泄为合江铺河绕苍山后历蒙化府界汇漾濞水以达兰沧环河田亩系于天生桥之通塞故水利莫急于斯合江铺河在城南三十里下关河尾洱河水由此泄出两岸高岩削壁非人力能开凿幸地低流急不能停滞昔人于清风桥外复开龙关桥子河二道分泄大河之流定有三年五年大修之议明正徳间通判喻河疏濬有法至今徳之本朝顺治八年康熙二十五年两次兴修先是开子河分流不过二百馀丈仍归大河尾日久易淤又
  有白云桥叶家桥蒙赵河水横截海尾总汇于打鱼村百馀丈内沙石冲激尤易壅塞每遇雨水泛溢宣泄不及滨海之太和宾赵田亩多被淹没而邓川距其上流水壅逆灌其患尤倍雍正四年同知佟世䕃详请修濬自海尾波罗甸至天生桥一千五百八十八丈龙关子河二百八十六丈小子河一百四十七丈悉已深通筑坝修桥改白云叶家二桥水尾驶入大河沙无停积麻黄涧在城西旧由教场北入大马渠今古道𬮱塞雨涨辄防横流三板闸在城东北中和峯马蝗涧之水南注西城濠过狮子桥至干家村后分五分之一灌溉干家车邑诸村馀至城东北角建闸蓄水又分为二一北灌柴村正甸一南灌夜梦得及柴村之南瓦村之北诸甸馀则接济大马渠之不足旱涝均获其利 本朝康熙三十年知县张泰交重修十里沟 鹤桥沟俱在城南二水最大岁宜加濬四里沟 塔桥沟 上阳沟 湾桥沟 喜洲沟 峩崀沟 周城沟自北门至周城凡六十馀里之田尽赖七沟灌溉然暴涨横流所经易淤而峩崀周城为甚当时加浚治穿城三渠北曰大马中曰卫前南曰白塔三渠皆引苍山溪水穿城东出灌溉郭田兼御火灾御患堤即城西濠明弘治时大水入城坏庐舍因筑此堤御之岁加修治水缺在城西天台寺前明弘治间玊溪水涨直射大纸房排西门而入正徳间大纸房复被淹没后于缺处塞以大石患始止岁宜堤防赵州 大河在城南一名波罗江源出定西岭三子龙水至赤佛山后黒龙潭环州治流入洱河灌溉通州军民田地其利甚溥岁久堤圯 本朝雍正六年知州徐树闳修濬西河在城南弥渡之西即毘雌江源有五合而成河分灌平定里蒙洱景三卫及本州军民田下比齐河在城南一百五十里源出天目山南北两涧北有龙泉行十里许交流三岔河东入赤水江南流十五里灌溉三里田地北流八里灌溉两里田地其利甚溥但暴涨难防堤埂易决 本朝雍正六年知州徐树闳分界修筑定西岭箐水在城南四十里由箐底南流桥头哨分灌白崖川前所营柳邑村红土仓观音村曽家营罗家营军民田城西冲水在城西即高五水塘也灌溉本冲田地一从西城角流入南濠一流入西城循至州左灌溉铺田又自天阶桥下流入双水洞灌溉大定里一带田园三天桥水在城北上天桥水自东门坝流入锁水阁外中天桥水亦自东门坝流入老邵园一带下天桥水自梁王坝流入新村一带灌溉甚溥甘泉有二俱在城南六十里距白崖五里二泉相去一里一在仙女庄之东 本朝雍正七年闰七月忽从平地迸出一泉围圆尺许甘冽异常西流而下至仙女庄上村分为三一北入仙女庄上村约二里一南入仙女庄下村约十馀里一西流分绕森家庄宋家营亦十馀里同归大河村民拓为巨塘开沟分灌赵州田五六百亩云南县田四百馀亩一在虾蟆山脚下旧有泉穴涸已百年雍正七年闰七月离古穴五六丈许从地迸出一泉涌沸如珠村民开掘围圆丈许九月泉左十数步又迸出泉眼二汇入珠泉其味清冽分为二夹大路西行约半里路左一道又分而为二一南流入小东村计二里至高地一西南流入沙沟村约三里馀由白马庙河入大河路右一道西流入大东村计一里许至深箐共灌赵州属沙沟村大东村田三百馀亩云南县属小东村田六百馀亩赵州知州徐树闳云南县知县王璐修筑塘坝总督鄂尔泰巡抚沈廷正会 题建祠立碑东晋湖闸在城东北十里环龙山下水出九股明洪武初知州潘大武建闸蓄聚成湖灌溉上下草甸红山千户营犁头湾石鼻头华营斑庄七村田地定议立石于湖中榖尽闭闸湖外麦尽启闸牧棕村沟在城南灌溉本村及敬天甘陀富乐东山等村田地明万历年间民以争水互讼水利道㫁定放水次序俾民世守均享其利天池在城东龙伯山上四时不涸下有石穴出水灌田双塘在城东十八里明洪武初民以砖甃堤利甚溥岁久崩溃嘉靖间分巡副使安如山岁令濒海人家量亩出力修筑其利遂永甘陶水塘在城东南旧有堤防其利为豪右所専明知州潘大武议夹石为渠穿孔分水其利始均城西堤在城西三耳山巧邑水仓在城南百二十里灌溉本里田四山环抱水聚塘心云南县 香果城海在城东下坝原系雷鸣旱田 本朝雍正八年知县王璐率民买田三十一亩五分开为巨塘由东中沟引龙泉水蓄灌二村田亩归于青海青龙海在城南十五里纳宝泉坝水三分之一灌东南十五村田岁久淤塞 本朝雍正八年知县王璐浚治流通宝泉山泉在城西北二十里水从石穴中喷出有二口会各涧溪及马蝗箐三眼井五福山诸水南流至九峯山下茨平村前筑坝建闸旱则蓄灌田亩涝则泄入溪沟水磨坪龙潭 芭蕉冲龙潭俱在城西南流经赵州蒙化境旧设三坝分灌上中坝属云南县赵州下坝属蒙化 本朝康熙三十五年赵州民与蒙化民争控水利同知蒋旭详议按日分定有碑记龙洞在城东五十里叠嶂层峦中涵巨津饶灌溉之利段家坝在城东南二十五里白塔村东接镜湖石晋时段思平所筑青龙品甸之水合流而南出板桥至此筑坝渟蓄以出炼厂自西而南而北以灌云南驿前平陆田明成化间黔国公沐琮檄都指挥马𨱉重修新兴坝在城南山下明嘉靖间知县宋希文筑周八里宝泉坝在城北五里即圑山坝石闸三道三分宝泉之水一入溪沟同九子龙水下溉弥渡一绕城南分数渠灌近城西南诸田入青龙海一绕城北潴贮于品甸湾明景泰间分巡副使周鉴参政赵雍崇祯间兵备道何闳中相继重修久复淤圯 本朝雍正八年知县王璐加修莲花曲堰在城东四十里即莲花渠灌溉亦多周官些陂在城东北十五里周十五里亦名海受山箐之水蓄灌雷鸣田亩岁久堙塞 本朝雍正八年知县王璐修濬溪沟在城西三里通接宝泉坝之水荒田陂渠在云南驿前平衍千顷久缺水利明嘉靖间右参政石简刘伯耀相继修举今废邓川州罗陋河在城东羊塘里界发于温水达金沙江西湖在城北潋滟潆洄田畴环绕流入罗时江龙马泉在城南龙首关北麓水涌灌多丰泉在城西一名熊涧相传水多则年丰故名大涧场泉在城北灌一方田南诏潭在城西二十里阔十馀亩三山环峙万木阴森旱祷辄应芭蕉龙潭在城西大楼桥界旱祷最灵州人颂为济旱龙潭罗甸渠在城东源出东山引溉近渠田亩绿玉池在城北锺山之下水色莹碧引入罗时江弥苴佉江堤在州前平川受鹤庆剑川浪穹凤羽诸水自下山口以迄江尾绵亘四十五里流入洱河两岸筑堤高二丈宽四丈堤东开涵洞十二西开涵洞十六闸水入沟各灌二十馀村诚为两川大利但河高田低夏秋暴涨横流溃决为患旧例于春初按粮募夫挑淤培埂 本朝雍正八年知州施震博谘详审于下山口东子河内开一闸口由大凹出东川历青索会于洱河以分水势于大楼桥西子河内开一闸口由杨柳村绿玉池出鸡鸣村城西至西湖历三道桥龙桥兆邑以入洱河又于青索子河内开下闸一口以杀大河之流每年仍于春初濬筑设役巡查启闭大水长堤在城南旧以水磨在堤南致秋潦为害明嘉靖间兵备副使姜龙令移水磨堤北又修筑旧堤二百馀丈水因南趋不复为害罗时江堤在城西三道桥界唐时罗时兄弟导绿玉池西湖之水以归洱河明天启间知州周之相另开河尾一道导水南行过玉案山注弥苴以入洱河东南田亩赖之横江堤在州后大邑新生上登三里州西之田赖之明永乐间同知李福筑正徳间署州祁伦修庙后堤在城北二十里旧州城隍庙后二涧合流时有水患明嘉靖间副使姜龙筑堤百丈岁宜加修上下登堤在旧州西北一里灌溉上下登村每秋涨多没田庐明正徳间郡人杨南金倡筑石堤其患始息圆井堤在旧州北麓副使姜龙筑堤百丈引泉水以溉浪穹县 宁河在城东源出罢谷山为洱河之源并山溪水潴而为河周数十里中隔九气台一堤由三江口出蒲陀崆弥茨河在城东北源出观音山流三十里至县引灌三营新村高田尾出三江口罗凤溪在城北八里源出凝云山下流广灌多入宁河九龙泉在城东二十里佛光山下泉有九俱自石窍中涌出引以资溉三水陂在城东八里曰通济桥在城东南三里曰通宁桥在城南四里曰南江桥水漫溢淤没军民田地三百馀亩明嘉靖壬寅年濬导东原沟在城东十里自大营河分而西流南经大营江干二村灌平原一带田地安民沟在城南山水皮向无沟洫明正徳间知县杜翺自南桥开沟引水四达灌溉山关沟在城南明嘉靖间知县陈儒开引凤羽河水自山关核桃涧灌溉城南万历间邑人杨峩修同知李先芬重修大波渠在城东大波坚村向无水明万历间知县王锳作渠引大营河水灌之自此霑足三江口渠在城东南九里宁河凤羽三营之水由此泄入邓川先是凤羽水势驶疾沙石横冲以致宁水逆灌又黒白二涧水沙石随流堵塞蒲陀崆口率多水患但崆口下至邓川低十馀丈上流疏通自可畅行明嘉靖初西涧泛溢淹没民田竟成大湖其粮摊入里甲议者谓宜导三营凤羽二水尽入宁河合出一口高筑堤岸俾无左右冲激之患万历间署篆永昌同知李先芬广谘审度先于桥下村开子河一道出炼城以杀凤羽之势于周里营开子河一道入郭家湖又开大堂神前子河一道接湖水绕山麓而下以分三营水势复于黒汉涧砌堤障水循山而流挑濬蒲陀拖木江心沙石田始无患久复淤塞 本朝雍正四年知县张坦于炼城村南另开子河一道建闸御涨以杀凤羽之水凿去抱木厂阻水巨石河水得以顺流雍正八年总督鄂尔泰复檄知县吴士信加工修濬自郑家庄至邓川界十里増筑长堤四十馀丈加高三江小堤数尺置木柜五十盛石截沙水流无壅湖田多利白汉新渠在城东南十五里水旧沿山直下蒲陀崆沙石随流淤塞江口 本朝康熙三十一年通判黄元治另开一渠导白汉厂之水逆折而北至平川中开一口并引炼城村之积水入新渠归蒲陀然后炼城之田得耕继而白汉涧后山崩塌砂塞水尾知县张坦建立水闸𨔛年加増使沙土过闸即止河无堙淤之患山根渠在城南七里久淤溪登渠在城西十里源出溪登村下水源颇盛向系(⿰历刂)头村开引灌济明嘉靖间知县李南桥另作新沟引溪登下长涧之水灌溉城北一带田园又引猢狲涧之水亦注城北明万历间邑民争水知县王锳定议将猢狲涧水分而为三城北一分城南二分红山渠在城东北十二里名三营川宾川州 纳六河在城北五里北行九十里合竹泉横溪诸水入金沙江以其纳六溪之水故名又界为三区上区水微下区地卑流不及远惟中区水大东南灌水沽堤等七村东北灌周官营等十三村水口建闸有水利碑按粮定时以次轮溉冬春水涸至三月播种之初官为致祭水从麓出顷刻盈科最为灵异六溪在城东五里曰锺良源出锺英谷之青龙湫在城西二十五里曰通洱即洱海伏流出宾居大王庙下曰赤龙即宾居三家村黒树龙潭在城西三十里曰银溪源出官坡自山磵中奔放而行其地多石水势冲激甚驶在城西四十馀里曰石宝源出炎凉岭在城西北五十里曰寒玊源出崆峒山下丰乐溪在城西北一百里源出鸡足山麓南流经炼洞甸头甸尾明嘉靖间知州朱官作诸渠荒土皆为耕地东流经牛井川亦入纳六河东北注金沙江故合六溪而名七溪三潭一曰乾龙在干海子一曰红雀在龟山一曰火龙在鸡足山石锺寺侧均资灌溉乌龙坝在城西五十里源出乌龙山顶其流不大居民作坝潴灌近田萂村坝在城西七十里源出冷水箐及山磵中居民潴之以资灌溉梁王坝在城北团山下明天启间知州杨云起重修上沧渠在城西六十里周十里濒河之田为清明洞白荡坪用水车挽水逆灌下注为下沧三家村干古之田皆资以为利新渠在城北十里龟山之东石爸山龙泉在城北四十里周能村之义交川水从深箐中出源远流长资灌甚广大场曲堤在城西百一十里旧有陂池潴之备旱往者豪右利陂底土肥可田㫁水别流陂外之田半为废壤明嘉靖间知州朱官改水筑堤而复之岁乃收故又名济民堤金龙湫在城西百馀里洱海东岸潭水深靓祷雨辄应云龙州 沘江在城东源出老君山经顺荡井名顺江纳诸溪涧环绕雒马历州境三百馀里入澜沧江两岸之田资以灌溉雒马河在城东二里从十八寨下注沘江灌箐门口田带河在城东七十里自兰州来经十二关里罗甲村过箭杆场入永平县界灌箭杆里田清朗河在城北源出清朗山灌师井里田崇山溪在城西十三里旧州南灌梭罗甸田膏鱼溪在旧州南灌汤沟田骨峦溪在旧州南灌古吉田蛾眉溪在旧州南灌汤邓田丹戛溪在旧州北灌下坞田地千亩北冈溪在旧州北灌上下北冈田松牧溪在旧州北灌松牧村田崇麓溪仕旧州北灌北寨田青龙潭在城东八十五里箭杆场龙潭在城西一里徳龙山巅潭阔二十馀丈历冬夏不溢不涸祷而有应天池在城西北山顶一名高海子渟泓十里灌白汉登暑场田茭蒲茂密居人资以为利
  楚雄府
  楚雄县附郭 席草湖在城东十里周五里引灌资之曲甸湖在城东北三十里川原平阔渔者利之兼资灌溉𢷬练溪在城西三里流泉三叠清冷如镜引灌郊原凤泉在城东慈乌山麓四时不竭龙泉在城南雁塔山下水澄洁应月而潮东清坝在东门外引凤泉水梁王坝在城东三十五里元梁王所筑明弘治十三年重修跨苴坝在城南四十里大琶坝在城南五十里五排坝在城西四十五里曲甸坝在城北三十里 本朝康熙十年同知吴闾应重修小坝在城东南北各九西十堵积河水以时蓄泄城南堰在城南三里灌田千馀亩镇南州 清水河在城东十五里源出茤蕨厂龙潭南入白龙河白龙河在城南即苴水也一名虹江源出州西北苴力铺流灌州境东南汇于府治大河龙潭有四一在城南三十五里力戈村水出高山溉田甚广一在城南二百里阿雄乡之七村潭深不可测南流一里入七村河仅溉山田一在城西北十五里水出见性山隈溉田千亩每岁二月官民祠祭一在城西北三十里双甸村天城河坝在城东三十里溉民堡田河洞坝有二在城南十五里溉军民田索厂坝在城西二十里溉上下二村田千馀亩两旗坝在城北五里溉金珠河麦地坪古城坝一带田地千家坝在城北源出北山龙王庙及岔河茤蕨厂等泉两崖壁立泉源不竭会流箐口山势逼合俨如门阙基址天成蓄水成堰可灌田数十里明嘉靖二十七年知州张定泉建有石坝日久颓圯 本朝雍正八年总督鄂尔泰檄知州金鉴重建坝闸疏通渠路小坝十曰官庄曰大医曰古矣达曰白土城曰姚冲曰大谷堆曰木瓜村曰五庄梅曰苗村曰双甸灌溉同之南堰在城南西堰在城西东堡塘在城东三里溉张合屯土城一带军民田南安州 妥稍河在城西四十里流经府境东汇沙甸河达易门县界入元江两岸田亩沿流引溉白沙泉在城东三里泉水涌溢灌溉多利每岁首祀之黒龙潭在城东七里白沙泉坝在城东一里福兴寺坝在城东二里乌竜寺坝在城东五里草打喇河坝在城东八里紫石冲坝在城东南十里上邑村坝在城南二里力摩村坝在城南十里下邑村坝在城西南三里西门外坝在城西一里回子村坝在城西一里桥边坝在城西二里溪木崩坝在城西二里红土坡坝在城西二里回子路坝在城西二里阿力村坝在城西三里羊旧村坝在城北三里苏家屯大小坝在城北四里密康郎箐坝在城东北十里定远县 清水河在城东二十里又东六十里有苴苗河又东七十里有青场河南二十里有木土竜河西十五里有紫甸河东北三十里有大基河凡六河皆支流灌溉通县田亩北出会于龙川江清风坝在城东南十里冷家坝在城南三里乌鸦坝在城北五里梁王坝在城北七里龙马池在城西南二里黄莲塘在城东三里饮马塘在城南二里万斛塘在城南四里金鸡塘在城西七里贾溪塘在城北五里广通县 罗苴甸河在城南五十里四山周环一水东注引灌利之入龙川江立龙河在城西一里源出马鞍山流至孤山绕溉西郭入元江雕龙河在城东北十里源出阿纳香山先年土主薄段时可开渠引水至县前灌田入龙川江蒙七塔溪在城东二十里流绕县治会于大河福山泉在城北八十里旧名干海资四围皆山苦无水道 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县杨登捐资凿通山腹七十丈引五里外福徳山腰之水入硐畅流沿途皆开沟堑直达干海资灌田二千馀亩详请勒石易今名巡抚张允随有记马家坝在城东四里灌溉李家屯田亩舍资官坝在城东五十里灌溉舍资田亩李家坝在城南一里灌溉李家屯田亩土官坝在城南二里灌溉西门外一带田亩甸心坝在城南三里灌溉白土凹一带田亩山旗坝在城南四里灌溉山旗屯田亩苏公坝在城南五里灌溉三场旧田亩梅家坝在城南六里灌溉雀哺田亩董家坝在城南七里灌溉范旗屯甸心田亩赵家坝在城南八里灌溉范旗屯一带田亩郭家坝在城南九里灌溉雀哺屯一带田亩罗家坝在城南十里灌溉瓦窑冲一带田亩石头坝在城西二里灌溉张家湾田亩金家坝在城西三里灌溉南屯田亩西屯坝在城西五里灌溉西堡屯田亩𥔲嘉 果罗泉在治西四里分灌田亩黒盐井 龙门溪在治北深阔为一方巨浸昔多水患建塔镇焉琅盐井 龙潭有二俱在治南笔架山麓流巨者名曰大龙水澄泓皎洁祷雨辄应因名灵泉小龙潭在大龙东出水稍逊相距里许皆利润田畴四时不涸
  姚安府
  姚州附郭 香水河在城北源出黎武村观音塘颇资引既流注大姚河连水在城西二十里源出镇南州之木盘山经府西之连场西七十里灌溉郊原入大姚河白马泉在城东白马山谷两泉涌沸东山曰黄龙白塔山曰大康郎溉田甚广乌鲁淜在城东十里广五十六亩蜻蛉河淜在城西南四十里源出三窠山流至府南潴为大石淜广四百馀亩分为东汹溪西汹溪引溉郊郭田地绕府而北趋大姚河入金沙江明万历间知府周希尹浚治筑堤甃东西二闸阳派河淜在城西十五里源出金秀山下广二百三十三亩筑坝蓄泄过西汹溪会于蜻蛉河当波院淜在城西十五里广十二亩长夀淜在城西北五里广六十三亩地角淜在城北十里广一百一十亩香索岭淜在城北十里广三十四亩赤额坪淜在城北十里广四十五亩摩苴邑淜在城北十里广五十四亩黒坝淜在城北十五里广十亩搭镜淜在城北二十里广一百一十二亩小邑淜在城北二十五里广二百一十四亩地摩淜在城东北广一百九十三亩伍舍邑淜在城东北三里明知府周希尹开黄连箐坝在城东南九里石峡口坝在城南二十五里右所冲坝在城西南六里广二十七亩以上淜坝均资灌溉大姚县 大姚河在城南一里土桥河与姚州蜻蛉河之水合流经县东书案山下又东合龙蛟江之水东入金沙江沿河资灌甚广土桥河在城南十五里源自姚州香水河流入县境灌溉东合大姚河入金沙江三窠泉在城北十里可引溉么些泉在城北二十里四时不竭可以备旱新坝闸在城东二里上闸在城东二里明弘治间筑下闸在城东三里明弘治间筑赵家闸在城东南三里晏公闸 土桥闸俱在城东南五里金家闸在城南一里冷水闸在城西门外白塔闸在城西三里叶家闸在城北十里杨家闸在城北二十五里白盐井 观音山箐水在治东南合姚州之香水河流入金沙江
  永昌府
  保山县附郭 上水河 下水河俱在城内西南源出九隆山及宝盖山合流入城穿委巷出昇阳门达东河坪市河在城南源有二一出甸头一出石甸寨合流经施甸司西又南合蒲缥寨涧水经新栅山口陡崖飞下入潞江沿流引溉沙河在城南七里九隆法宝二山崖间源发北冲交椅山及大雪山初二水合流循山而下入诸葛堰达于东河水势盈涸无常郡人未知所自明嘉靖二十九年兵备副使郭春震募土人溯流始得其源施甸河在城南一百里源出姚关由大石桥至老邓桥引灌田亩入潞江蒲缥河在城西南源出冈崖由双桥永寨石木河象鼻山分溉田亩入潞江西河在城西四十里源出北冲山箐流经老营达于板桥河沿河皆设水车挽以灌田清水河在城北源有二一出北二十里阿隆村一出北十七里甘松坡二水合流东汇凤溪南汇郎义河分流灌溉至城东南沙河诸水入峡口洞㐲流数里出为枯柯河入湾甸州界东河在城东北二十里源出易罗池流经郎义村又名郎义河合清水河南入峡口洞溉城东田万馀亩内有打鱼村田艰于远溉又东西两堰雨涨易于漫溢 本朝康熙五十四年知府费金吾由打鱼村另开子河七百八十丈循田流入大河始无涸溢之患雍正八年知县田榕重濬青华海在城东汇山涧诸流为池广二十馀里涸则周遭皆田涨则成海甸尾海在城南三十里源出海子沟黒龙井青龙洞诸水汇焉堤周八百馀丈溉田数千亩喷珠泉在城西广五丈可引溉仁夀泉在城西北保山象山两崖间泉出山麓分三沟一由仁夀门入城汲灌防火东注荷池一由门外绕城东注青华海一由纸房北东注青华海溉田二千馀亩龙泉有二一在城北郎义村一在上丛村皆有灌溉之利青石泉在城北三里泉出青石山小坡俗呼为蒲蛮箐导经五福村教场屯纸房村山脚村分为四沟灌田数千亩金鸡泉在城东北三十里金鸡村泉出二池一温一凉灌田数百亩莲花坝在城东安乐山西即玉泉也明正徳间副使汪标筑纪广坝在城南十里周三百五十丈灌田数千亩平安坝在城南四十里明正徳间兵备副使汪标筑嘉靖间佥事安如山副使郭春震先后重修堤周一百六十丈厚八尺高一丈灌田二千馀亩黄泥坝在城南石花堰南二里连三坝在城南石花堰北二里丁杨坝在城西南六十里源出水眼龙口堤周二百五十丈灌田数百亩阿凤坝在城东北四十里源出天井山深谷中西流北绕达达营光尊寺入于西河灌田千顷沙河大堰在城南源出北冲由沙河流至众安桥引溉田亩诸葛堰有三武侯所筑俱在城南十里法宝山下曰大堰甃石为堤厚一丈二尺高一丈周九百八十馀丈明成化间御史朱暟加筑分水口为三灌田数千亩其东曰中堰源出九龙池三十六号水并沙河水蓄积为堰周三百三十七丈分水口为三灌田数千亩又东曰下堰周二百八十丈分水口为二灌田千馀亩石花堰在城南二十里源出山后响石洞堤周百一十五丈中为一纂灌田数千亩土人呼涵洞曰纂官市堰在城南四十五里源出青松山下汇龙井水为池经落龙村灌田千馀亩卧狮池在城南十五里卧狮山麓一名小龙井泉流不竭灌田数百亩易罗池在城西南九隆山下即龙王泉自地涌出凡九窦汇为大池可三十亩池口筑石堤十馀里析为三沟分溉郊郭又名九龙渠明洪武间度田分水为四十一号上沟由龙潭流经郎义村汇于中沟坝嘉靖七年龙潭堤决知府董雍重修三十一年复决兵备副使郭春震甃以砖石中沟流经瓦礶村岁久堙圯 本朝康熙初年知府王家相重修雍正八年知县田榕继修二沟溉田一万二千六十亩龙井箐在城西北一里许泉出山麓经纸房屯社稷坛东流教场分为三沟溉田数千亩骆驼箐在城西北二里泉出山崖穴中一名石头沟导分三沟灌田数千亩栖贤箐在城西北十里栖贤山之南泉自山箐中涌出北析西流灌田千馀亩石头箐在城西北十里泉自石崖中出分二流一北一南溉田千馀亩银矿箐在城西北三十里水出山崖灌田数百亩腾越州瓦甸河在城北七藏甸源出界头马鹿塘经混沌河与白石江合入龙川江沿流引溉
  车湖在城南团坡下沿湖资以引灌龙泉在城西三十里源出打鹰山流于古矛山下溉州西田玊泉在城西玊泉寺下从平地石罅涌出味冽而可引灌侍郎坝在城西北五里明侍郎杨宁征麓川寓此筑之民食其利故名半月池在城北七里周五十丈流入大盈江灌溉资之澄镜池在城北二十五里源出干峩山一名清河周五百丈资以引灌龙王塘有三一在观音寺一在大宽邑一在侍郎坝俱利灌溉永平县 胜备江在城东百里源出大罗山流灌县境东南田亩合九渡双桥二河达于蒙化入碧溪江银龙江在城北一名太平河有二源一出阿荒山一出罗木山合流而南受桃源花桥二水穿城以出灌溉郊郭经顺宁入澜沧江双桥河在城东八十里源出上西里流经黄连堡东二里许汇诸涧水分溉田畴下流入胜备江曲洞河在城西南十里源出城西和邱山麓暗流入银龙江花桥河在城西南三十里源出博南山下流入银龙江桃源河在城西四里源出和邱山东流入银龙江木里场河在城北三里源出大卓盘山流至通津桥入银龙江九渡河在城东北五十里源出横岭山流入胜备江沿山绕流远近资溉宝峯泉在城东四十里可引灌
  鹤庆府
  漾工江在城东五里又名漾弓河详见山川阔十馀丈两岸有堤居民于播种时作坝引溉 本朝雍正十一年知府姚应鹤因岸土浮松河身淤浅一遇水发田亩被淹详请发帑修浚加深并培筑旧堤疏通涵洞长康河在城南十里源出城西黒龙潭府南民田多资灌溉入漾工江落锺河在城西南五里源出府朝霞山之龙湫截官道而东分灌郭田入漾工江石洱河在城西北十里源出石寨山汇白龙潭水为河入漾工江罗牧社海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观音山西周回八里引灌多利大水漾泉在城东九里一名大水潭水出东山麓周二百馀丈溉田甚漙入漾工江诸葛泉在城南一百四十里罗陋村泉分二流民利赖之白石漾泉在城东北十里龙潭凡有十五其流入漾工江者东曰水渼南曰黒龙西南曰龙宝曰吸锺曰宣化西曰青龙曰西龙西北曰石墩曰香米曰北渼东北曰柳树曰小柳场曰赤土和流入金沙江者曰龙公又渟蓄极深者曰大龙亦名仙女井水自半子山下随地衍注民田资之小柳场闸在城东北十五里引小柳场泉明知府马卿筑三闸以分流又嘉靖间知府周集増筑百尺灵济渠在城东五里自丽江引流而下沿山开渠深七尺阔如之甃石为坝名曰新城高丈许溉三闲和西登二村田亩明知府马卿开温水河渠在城南十五里源出宣化山麓溉鹤𦏵孝廉前蒿三村田合三庄河入漾工江南供河渠在城南二十里一名银河源出山神哨灌南甸诸田东入漾工江桃树河渠在城南二十五里源出豸角山流入南山岩穴中引流资灌入漾工江青龙潭四渠在城西南隅东曰萦碧阔八尺南曰南利阔三尺五寸西曰北新阔三尺北曰采芹阔五尺盘石为闸计亩分流俱明知府马卿筑龙宝堤在城西七里龙宝潭下明知府马卿筑周四百馀丈并建石闸计亩分流西登泉堤在城东北三十五里泉出泓沛明同知张廷俊筑堤束水灌西登四村田 本朝康熙五十年河汎闸圯土通判高宏改沟筑堤三闸十八村皆资其利剑川州易堤坪江在城南三十里灌溉南郭流入东湖大桥头河在城东二里即合惠
  江尾灌溉州厢东北田亩南入剑湖西南汇漾濞江桃江河在城西南二十五里源出老君山南灌溉栗坪上中下羊层流入湖尾河剑湖在城东南五里一名东湖古名罗鲁周四十馀里源出丽江老君潭纳阖境溪潭之水会西湖水南流为沙溪河分资灌溉又南合弥沙浪河流入浪穹县界西湖在城南二里金华山麓夏秋水涨与东湖相连水涸民始播种剑湖尾在城南十五里 本朝康熙五十一年知州王世贵副将郑继宽合力疏濬自湖口下至上小甸五十六年重濬崖场水在城西五里源出老君山流入剑湖灌溉郭田有坝蓄泄龙潭凡九曰老君曰易堤坪曰仙女炼曰隔渼曰建和曰白难陀俱流入剑湖曰花丛曰白龙曰青龙俱流会湖尾河大为阡陌之利温水潭有三一在河头一在湖尾村一在沙溪甸头其水微温灌溉沙溪中甸田海堰在城南滨湖猪圈场西庄汉登等村田亩每被淹没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州张国卿沿湖筑堤建闸始不为患小马沟在城东自合惠江分流灌庄登下登城东北甸田龙淜沟在城北城厢之水由此而泄资灌东南甸田城北沟在城北自甸头石菜江分流北甸石菜渠在城南源出老君山灌溉甚漙又有连汉墩甸和头二塘蓄水分溉裕丰渠在城南引湖尾河水灌溉溪田河低渠高艰于远引郡人段诏倡于上流挑濬始得其利沙登渠在城西南引蕨市坪水灌沙登下桥二村田中为山阻 本朝雍正元年居民于山脊凿石洞二十馀丈疏通资溉百节枧槽在城南小甸江场渡下登三村旧无水源田亩多涸郡人金吾段暄买地开沟远引易堤坪潭水作木枧三十四丈横跨大河渡灌三村为利甚溥
  顺宁府
  顺宁河在城东一里亦名东总河源出甸头村山箐纳桃源董永衢亨诸水利赖郊原流入云州界为孟佑河瓮桑河在城南一里源出南山与顺宁河合流东注灌溉南郭洛甸河在城南三十五里源出中阿山入顺宁河同其引灌西添河在城西北五十里源出喻甸都瓮村灌本里田入澜沧江 龙潭有二一在城东三十里山上五峯交峙水分二流一入瓮沙小河一入阿度吾之黄草坝一在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右甸达丙里又名沧江眼宋时有段百户筑堤积水田资其利久废天泽塘在城西北乐平山椒明天启间土官猛寅开凿注水周半里许龙湫在城南旧城之龙泉寺方一亩澄碧不竭可以引溉云州 东桥河在城东五里源自顺甸下合猛郎小猛麻二河水至州之小水村入澜沧江孟佑河在城东由顺宁河分流绕州之左西有南谬河合流于此入澜沧江小猛麻河在城东六十里自大猛麻发源至烟撒村归东桥河小龙河在城南一里出府南琼岳山下与顺甸合顺甸河在城南三里又名南桥河河水回环绕州沿流引溉下注东桥河归澜沧猛郎河在城北五十里自挨箩箐发源会温崩马四河水至小蛮着村归于东桥河龙马潭在城东南一百里广数亩漾濞江水清潭亦清江浊亦浊丙票坝在城南十五里南桥外玉池在城南一里周百亩聚府河水分灌田亩洪塘在城西五里镇夷山下
  永北府
  清水河在城西五十里资灌甚广板山河在城西北四十里资灌溉然多泛溢灵水河在城西北四十里双灵寺下由习甸流入山孔穿出近屯马军等村灌溉田地沙河在城北五里一名大港子河饶灌溉大河在城东北三里灌溉四郊田亩程河在城南五十里资灌千馀亩下入金沙江程海在城南四十里周八十里中饶水族引溉多利草海在城西十五里之旧顺州水有时涨涸涨则自山孔暗泄不知所出龙潭有三一在城内北隅一在城南一百二十里满官山下一在城南一百四十里陶营山下均资灌溉黒龙潭在城东三里观音箐水清而黝引溉资之大龙潭在城南一百四十里有泉百眼赖以灌田潢水潭在城西三刀山下九龙潭在城西北十五里近屯东山之下泉出九窍筑堤障水为长沟分灌甚广观音箐坝在城东三里灌溉四郊及近屯田亩包家坝在城南八里又名马家坝河草坝在城西三里金水苍山下盟庄坝在城西三十五里长沟坝在城北三十里羊坪闸在城东二十里 本朝康熙间永宁府同知陈谟建知府朱光宗重修今圯海河闸明万历间建郡南有古河一道发源程海由清水驿三折而入金江灌溉田亩七十馀里后壅塞闸亦久圯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北胜州申奇猷重修年久复圮雍正十三年署府江峤孙捐俸濬河建闸且详定岁修以垂永久么些沟在城东五里自观音箐分沟灌北山马房田
  丽江府
  玉河源出城西北象山之麓数泉涌出汇流成河至双石桥分为二一入八河一由白马里刺缥里至东圆桥合清溪流入鹤庆为漾工江附郭高田咸资灌溉中海在城西北十里潴山谿之水以资灌溉周四里清溪在城东源有二一出城西北雪山一出城东东山至东圆里合流而南绕府治汇玉河滋灌附郭高田流入鹤庆府龙潭有三一在城西南十里木保广数十亩一在东和里北山之隈广二十馀亩一在黄山东南麓广四亩均资灌溉清源渠在城东源出东山流经府治以灌田亩
  蒙化府
  阳江在城西二里源出甸头花判山诸涧纳境内东西箐水南流至蒙舍城名阳江经永春桥又名罗邱厂河汇锦溪水东泻定边与迷川礼社绕镇南合舍资禄丰诸水下入元江沿流虽可引溉但河低为利不溥定边河在城东南一百里旧定边县南源出府境罗求场流入县境会环川窝接白崖之水自东北历西南绵亘七十里合东涌河入赵州沿流资溉窝接河在旧县南十里源出麻栗树可资灌牟苴河在旧县西十里名零川西南合定边河灌溉资之菜园河在城南一里源出城东𢷬衣山之坳一泓喷涌神物凭焉流出成溪汇大小黄草坝之水至龙王庙经石龙山采花村莲花村入于阳江岸多桃李又名锦溪亦资灌溉五道河在城南三里受巍宝鸡鸣玉屏三山之水合流至含春洞下为鸣珂水经梅雪岭下为白塔河府南田畴咸资其利南涧右所河在城南源出罗邱厂会念六瓦车阿注等河至蒲蛮村引灌两龙潭下坝详见云南县东溪渠凡十六曰龙王庙曰五道河曰白塔曰教场曰系马桩灌溉附郭田亩曰冯广曰南庄曰桥头曰盟石曰铺边曰双桥灌溉甸中田亩曰甸中曰捉马郎曰白地场曰甸头曰土主庙灌溉甸中及甸头田亩西溪渠凡十二曰三古盘曰穵钟冲曰小冲曰大冲曰乌保郎曰贝忙曰赖郎曰西葵曰天摩牙曰天耳山曰龙䕶寺曰麻姑冲灌溉西山麓附近田亩外有甸头大圩巄𭖂大塘郭家塘淑人塘南庄塘团山塘旧志虽载其名今已久废
  景东府
  大河在城东一名中川河源自蒙化之南涧流经府境纳清水通华河溥灌郊原南东入镇沅笕泉在城北旧卫城内旧无井泉明指挥袁贤始治竹笕引蒙乐山泉水入城凿池潴之上覆以亭民资其利龙潭在城北九十里岁早祷雨有应水寨渠在城东十五里者孟渠在城南五十五里者干渠在城南七十五里以上三渠俱资灌溉



  云南通志卷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云南通志卷十四
  积贮
  为治之本在于重农足食之方莫先积谷古者耕九馀三有备无患虽遇歉岁民无饥色若临时而图补救则往往无及矣故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矧滇中山多田少舟楫不通不能望转输于他路未雨绸缪之计尤宜急焉
  国家稽古定制郡县贮谷常平每年存七粜三责成于有司行之久矣复厪
  世宗宪皇帝睿虑酌行古社仓法春贷秋敛社立长副以主其事官无私焉可不谓法良意美矣乎惟良司牧实力奉行择里社之诚信而廉干者任之官不得藉稽察之名以恣侵渔豪右不得规收发之柄以滋蠧弊庶几有赢无耗民食永资所谓有治法尤赖有治人也至岁徴本色任土作贡者已具田
  赋兹不载志积贮
  元世祖至元六年始立常平仓于路府丰年米贱官为増价籴之歉年米贵官为减价粜之立义仓于乡社社置一仓以社长主之丰年每亲丁纳米五斗驱丁二斗无粟听纳杂色歉年就给社民 八年诏以和籴仓粮贮常平仓 二十三年诏以铁课籴粮充常平仓
  武宗至大二年诏府州县设立常平仓以权谷价泰定帝泰定二年敕有司治义仓以救荒书颁州县文宗天历二年命所在置常平仓备荒
  明洪武十八年令天下有司凡遇岁饥先发仓谷赈贷
  然后具奏
  正统五年令各处预备仓凡民人自愿纳米麦细粮一千石之上杂粮二千石之上请敕奖谕 六年诏预备仓民有饥窘即时验实赈济 七年令布政司凡预备仓粮给借饥民每米一石候有收之年折纳稻谷二石五斗还官又令各府州县变卖赃罚入官之物籴粮备赈
  成化九年定吏典纳米预备仓给赏格
  弘治十年令以无碍官钱籴米贮预备仓 十八年令各府州县赃罚赎罪等物折籴稻谷入预备仓
  正徳二年令云南抚按同三司掌印等官查勘各库藏所积除军前支用银物外其馀堪以变卖及官地湖池等项可以召人佃种收租者尽数设法籴买米谷上仓专备赈济又议准凡问刑衙门有例该纳米者每石折谷一石五斗收贮各预备仓七年令人犯赎罪纸札许折谷米上仓
  嘉靖三年令各处抚按官督该司处置预备仓以积谷多少为考绩殿最 四年令抚按官翻刊积谷备荒过事宜发所属检阅收过谷石实数并令于春季奏报 六年令抚按官督有司仿常平法积谷救荒 八年令各府州县积谷备荒行义仓法令本土人民各二三十家约为一会每会共推家道殷实素有徳行一人为社首处事公平一人为社正会书算一人为社副每朔望一会分别等第上等之家出米四斗中等二斗下等一斗每斗加耗五合入仓上等者主之但遇荒年上户量贷丰年照数还仓下户酌量赈给不复还仓府州县造册送抚按每年查算一次若虚即罚社首出一年之米 二十四年令罪人有力者纳米入预备仓
  万历五年令抚按酌定地方难易为积谷等差年终分别多寡定有司赏罚 八年令抚按奏报积谷实数并敕有司不许妄行苛罚
  本朝顺治十七年议准常平仓谷春夏出粜秋冬籴还平价生息务期便民如遇㐫荒即按数给散灾户贫民有司实力奉行 十八年议准捐输赈荒见任官员乡绅愿纳米一千石或银一千两以上者加级纳米一千石银一千两以下至米一百石银一百两以上者分别纪录商民纳米五十石银五十两者给匾旌奖纳米一百石银一百两者给九品顶带纳数多者递加职衔生员俊秀准纳米入监读书
  康熙十八年令地方官整理常平仓每岁秋收劝谕官绅士民捐输米谷照例议叙乡村立社仓镇店立义仓捐输积贮公举本乡敦重善良之人管理出陈入新春月借贷秋收偿还每石取息一斗年终州县将数目呈详上司报部管仓人储谷繁多题明给顶带荣身有官吏掊克者照侵欺正粮例处分有强派抑勒借端扰民者该督抚题参治罪十九年令直省常平仓谷留本地备赈义社仓
  谷留本村备赈永停协解外郡 二十一年令云贵总督蔡毓荣于滇南酌定各款捐输米十馀万石分贮两迤郡县每岁出陈易新遇有征调本省额粮未敷则酌动以济兵年饥则平粜以济民更将事例定为银米兼输米以备积贮之需银以供修城之用 二十五年巡抚王继文奏准云南孤贫口粮岁发常平仓捐谷赈恤 二十九年
  上谕常平等仓积谷关系𦂳要见今某省实心奉行某省奉行不力着再行各该督抚确查具奏嗣后直省总督巡抚及司道府厅州县官员务宜确遵屡次谕旨切实奉行如有仍前玩愒茍图塞责漫无积贮者将该管官员总督巡抚一并从重治罪三十年定土司延误公事者照流官罚俸例罚米备赈 三十一年
  诏各该地方官劝谕百姓比户量力共相乐输州县官将捐助者姓名与米数注册其春夏乏食者贷与之至秋照数收入 四十五年覆准总督贝和诺以滇省舟楫不通常平仓积贮较之别省尤为𦂳要自康熙二十九年春季起至四十二年春季止通共捐过监生并各官捐纳纪录谷三十二万七千三百二十石自四十二年四月暂行停止令往陜西甘属地方捐纳迄今三年滇省赴甘属捐纳监生者止有六名彼此无益令云南常平仓仍照例本省捐纳
  雍正二年
  诏行便民社仓将常平仓捐输谷石自雍正二年为始改为社仓仍令粮道专管彚造总册每于年终详报
  题达一次 三年
  上以南北各省秋成大熟因
  谕督抚转饬所属有司宜乘丰年力行社仓之法 十
  一年
  上谕各省州县设立社仓原以便民济用若遇应行借给之处该州县官一面申详上司一面即速举行
  云南粮储道
  实贮各府州县盐井历年社仓谷麦荍稗青稞共六万九千九百九石四斗六升二合零
  实贮各府州县盐井历年捐纳捐输罚俸降罚学租捐买米谷麦荍稗豆共四十二万八千六百三十八石二斗一合零
  云南府
  实贮捐纳谷一万石 又存道款捐买米一千五百五十石
  昆明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六千二十石九斗八升六合 捐纳捐输米谷一万六千四百八十六石五斗七合又存道款捐买米三千四百五十石
  富民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六百九十一石四斗六合 捐纳捐输谷四千三百二十八石八斗四升
  宜良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一千九百四十七石四斗八升捐纳捐输谷二千八百一十八石二升五合
  罗次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四百六十三石七斗四升五合捐纳捐输谷五千一百九十四石九斗二升
  晋宁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二千五百三十三石五斗 捐纳捐输谷六千二百石二斗四升
  呈贡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七百八十七石四斗九升 捐纳捐输谷三千三百三十四石二斗八升
  安宁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七百二十七石三斗七升 捐纳捐输谷三千七百四十一石一斗九合
  禄丰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一千二百九十五石六斗八升三合零 捐纳捐输谷四千四百六十八石一斗二升
  昆阳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一千七石九斗三升 捐纳捐输谷四千四百二十石二斗九升
  易门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七百二十七石四斗八升 捐纳捐输谷四千五百九十一石六斗三升三合零
  嵩明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一千三百七十八石六斗 捐纳捐输谷五千八百三十八石一斗二升
  曲靖府
  实贮捐纳捐输谷荍六千九百一十九石五斗八升
  南宁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五百七十四石九斗七升 捐纳捐输谷五百五十七石七斗三升
  霑益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二百二十石四斗 捐纳捐输谷二千六百四十一石一斗一升五合
  陆凉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二千三百四十四石五斗九升八合 捐纳捐输谷麦荍四千六十一石三斗一升
  马龙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一百八十七石二斗 捐纳捐输谷三千九百一十石四斗六升二合
  罗平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五百二十七石九斗五升五合零捐纳捐输谷米五千一百五十石七斗九升
  寻甸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一千一百一十五石一斗二升捐纳捐输谷四千一百七十九石九斗九升六合
  平彝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六百九石三斗八升 捐输谷五十二石一斗一升
  宣威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二百四十石二斗四升一合零捐纳谷二千七百五十石四斗五升五合
  临安府
  实贮捐纳捐输谷五千一百七十九石七斗
  建水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七百三十石五斗 捐纳捐输谷一千一十石一斗四升
  石屏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四百六十三石五升五合 捐纳捐输谷四千六百三十五石九斗六升
  阿迷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二千一百九十六石二斗四升捐纳捐输谷麦七千三百八石六斗一升三合
  宁 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三百七十一石六斗七升五合捐纳捐输谷四千一百一十一石三斗九升
  通海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五百一十五石 捐纳捐输谷四千七十八石一斗三升
  河西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四百七十三石七斗三合零 捐纳捐输谷四千九十二石二斗九升
  㠄峩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三百六十五石七斗八升 捐纳捐输谷四千二百二十四石八斗八升
  蒙自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六百九十一石六斗四升九合四勺 捐纳捐输谷四千六百九十二石二斗
  澂江府
  河阳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一千一百七十三石八斗九升捐纳捐输谷三千五百二十七石五升五合
  江川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四百五十五石四斗九升二合捐纳捐输谷豆四千七十六石三斗九升
  新兴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荍一千九百八十九石八斗五升九合 捐纳捐输谷六千三百六十四石四斗
  路南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一千二十四石 捐纳捐输谷四千二百七十九石八斗六升
  武定府
  实贮捐纳捐输谷三千六百九十石三斗
  和曲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三百九十石九斗五升 捐纳捐输谷稗四千三百七十一石一斗三升九合
  元谋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一千二百三十三石一斗二升捐纳捐输谷六千一百七十一石二斗二升
  禄劝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三百八十三石六升八合零 捐纳捐输谷四千九百一十一石三斗三升
  广西府
  实贮历年社仓谷荍九百四石九斗六升 捐纳捐输米谷七千八百八十二石
  师宗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荍五百七石七斗 捐纳捐输谷荍四千八百三十四石五斗九升
  弥勒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八百四十九石六斗七升 捐纳捐输谷五千二十六石五斗六升五合
  广南府
  实贮历年社仓谷九百六十三石六升零 捐纳捐输谷八千一百八十二石六斗
  广南营
  实贮历年社仓谷四百三十五石四斗
  元江府
  实贮历年社仓谷一千九百五十七石九斗六升捐纳捐输谷六千一百九十二石五斗二升五合
  新平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二百四十四石九斗 捐纳捐输谷一千五百四石五斗九升
  开化府
  文山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一千六百石五斗九升 捐纳捐输谷一万二千一百六十五石六斗四升
  镇沅府
  实贮历年社仓谷二百五石四斗五升 捐输谷荍二百六十五石
  恩乐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一百二十八石八斗 捐输谷荍稗二百四十二石
  威远
  实贮历年社仓谷一百五十四石三斗九升
  东川府
  会泽县
  实贮捐纳谷七千二百四十七石
  普洱府
  实贮历年社仓谷九百七十六石四斗三升九合零捐输罚俸米谷一千一百一十六石八斗五升
  大理府
  实贮捐纳捐输谷六千二百一十三石九斗
  太和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九百三十五石九斗一升三合捐纳捐输谷六千四百二十石六斗二升
  赵 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九百七十二石四斗 捐纳捐输谷六千七百五十石五斗六升
  云南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一千六百五十四石一斗三升捐纳捐输谷六千九百一十四石三斗七升
  邓川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三百八十四石 捐纳捐输谷三千三百三十九石五斗四升
  浪穹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四百三十五石三斗五升 捐纳捐输谷二千九百四十二石七斗二升
  宾川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三百七十九石一斗五升 捐纳捐输谷六千八百五十五石五斗一升
  云龙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五百一十三石九斗八升 捐纳捐输谷四千三百七十五石八斗
  楚雄府
  实贮捐纳谷七千四百四十石
  楚雄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一千六十石 捐纳捐输谷四千一百五十七石八斗五升
  镇南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六百一十五石 捐纳捐输义田租谷八千六十七石六斗四升二合零
  南安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八百一石三斗六升六合 捐输谷三百五十二石七斗九升二合零
  定远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九百石 捐纳捐输义田租谷一万一千七百七十九石三升二合
  广通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三百七十三石九斗六升二合捐纳捐输谷六千一百六十九石九斗七升
  黒盐井
  实贮历年社仓谷一百四十二石三斗五升 捐输谷一百六十四石
  琅盐井
  实贮历年社仓谷一百七十石九斗五升 捐输谷一百二十四石六斗
  姚安府
  实贮捐纳捐输谷七千一百二十石
  姚 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二千一百二十九石九升七合零捐纳捐输谷三千七百九十四石五斗二升
  大姚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一千三百九十五石八斗七升捐纳捐输谷四千八百五十八石五斗四升
  白盐井
  实贮历年社仓谷二百四十八石 捐输谷三百二十三石
  阿陋井
  实贮历年社仓谷六十八石 捐输谷一百五十一石九斗
  永昌府
  实贮捐纳谷二千二百四十石
  保山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二千四百六十五石二斗九升八合 捐纳捐输谷一万一千四百八十二石一斗九升
  腾越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八百五十五石 捐纳捐输谷租二万三千五百六石二斗九升
  永平县
  实贮历年社仓谷六百八十八石二斗九升 捐纳捐输谷五千一十七石五斗四升
  鹤庆府
  实贮历年社仓谷四百六十四石一斗六升三合捐纳捐输谷麦豆六千六百二十一石二斗八升
  剑川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稗二百六十八石 捐纳捐输谷稗三千三百七十七石二斗九升
  维西
  实贮历年社仓谷一十一石七斗
  中甸
  实贮历年社仓青稞四十一石五斗
  维西营
  实贮历年社仓谷三石八斗
  顺宁府
  实贮历年社仓谷一千七百四十二石八斗八升四合零 捐纳捐输谷六千八十二石三斗六升
  云 州
  实贮历年社仓谷一千二十八石八斗 捐纳捐输谷四千二百五十五石三斗一升
  永北府
  实贮历年社仓谷五百七十一石九斗 捐纳捐输谷九千四百八十一石九斗九升五合
  十二关
  实贮存仓罚俸京斗米九石一斗一升二合零
  丽江府
  实贮历年社仓大小麦四百九十六石二斗 捐纳罚俸米谷二千四百五十二石五斗
  蒙化府
  实贮历年社仓谷一千三百五十石五斗二升 捐纳捐输米谷九千九百一十六石四斗九升六合
  景东府
  实贮历年社仓谷一千八百六十五石五斗九升一合零 捐纳捐输义田租谷七千七百一十三石一斗四升










  云南通志卷十四

云南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15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云南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16上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云南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16下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云南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17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云南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18上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云南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18下之01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云南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18下之02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云南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19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云南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20上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云南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20中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云南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20下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云南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21之01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云南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21之02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云南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22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云南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23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云南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24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 all footerTemplate:PD-old

  1. 刊本作“猴”。
  2. 嘉庆江宁府志卷32叶11作“Template:?”,道光云南通志稿卷124叶28作“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