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庵先生文集/附录卷四
附录
编辑追赠官谥时传旨隆庆戊辰四月十一日
编辑卒大司宪赵光祖。以间世粹美之资。得师友渊源之传。阐明道学。为世大儒。遭遇中宗。竭忠尽诚。欲遂尧舜君民之志。兴学校。明教化。以扶植斯文为己任。中庙亦知其贤。言听计从。倚为良弼。唐虞三代之治。庶几可致。而正人得志。邪人所不幸。奸臣南衮,沈贞,李沆等。愤其平生不容于公论。因缘洪景舟。至以不测之说。巧成萋斐。震惊天听。竟致窜死。使国家元气。斲丧无馀。此实迫于群奸恐动构陷。初非中庙本心。中庙当初罪之之时。下教曰。汝等俱以侍从之臣。本欲君臣同心。伫观至治。果有为国之诚矣。但处事过激。故不得已罪之。然予心何以为安。及其晩年。收用同时被诉之类。至置之宰辅之列。以此见之。其非中庙本心。尤可以知。仁庙诚孝。出于天性。其于中庙遗意。无不体行。追复官爵。自乙巳以后。尹元衡秉国乱政。愤清论之议已。欲箝制一时之口。至以此人等。指为逆类。晦盲否塞。至于今日。尚无伸雪褒奖之举。岂不深可痛惜哉。当玆嗣服之初。国是不可不定。士习不可不正。此乃继志述事之事。转移世道。在此一举。光祖赠以大官美谥。以明士林之趋向。以答国人之颙望事。下吏曹等。传教。
谥议己巳○未详谁制
编辑赵光祖。受纯刚正直之气。资禀既异。穷圣贤义理之学。充养有素。寻师于险难之际。唯道是资。潜心于精一之中。以敬为主。敛饬夙夜。发挥经传。硏劘益精。践履弥笃。言行中礼。孝友出天。本之于身心。而推之于家国。当求道之日。罄匪躬之忱。慕古伤今。徇国忘家。以程朱之学责其身。以唐虞之治望其君。经席论列。尽是嘉言善政。当时荐扬。罔非正人吉士。闻风者诚服。观德者心醉。文明之化将兴。礼让之俗可臻。其忠正素节。不渝于金石。纯粹大德。可质于神明矣。邦国不幸。奸邪构祸。志未及施。殉身以殁。呜呼痛哉。谨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以正服之曰正。请谥曰文正。
从享赐祭文万历庚戌
编辑李志完
王若曰。真儒后千载生。丕阐继往之学。盛德必百世祀。聿举从享之文。道之将行。时盖有待。惟卿金精玉润。庆云和风。以周程张朱之心。接孔颜思孟之緖。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修于家庭。孝友睦姻任恤之风。行诸乡党。际中庙亨嘉之会。擢上第登庸于廷。国人信若蓍龟。士林仰如山斗。含鸡舌于玉署。昼日接三。戴豸冠于乌台。风采倍百。君仁臣直。股肱喜而元首起哉。言听计从。上下交而其志同也。邹鲁之教。大明于时。尧舜之隆。可指其日。云胡神武之变。遽出圣明之朝。一阳初生。群阴尽剥。人无不至。众口争祟于烁金。天未欲治。孤忠竟底于折玉。身一时之虽屈。道万祀而愈伸。大小群寮之进言。非一二计。中外多士之抗疏。逾四十年。永言卫道之洪功。允合升配于文庙。鸾停鹄峙。恍如瞻其仪形。月辉兰芬。亦足征于文献。念卿未尽布之志。增予不同时之叹。於戏。元气犹存。斯文未丧。莫谓大业未究于当时。尚使遗风益振于来许。故玆教示。想宜如悉。
五贤从享文庙后颁教文九月初四日
编辑大提学李廷龟〈制进〉
王若曰。天之生大贤也不偶。实系消长之机。德必得常祀而无疑。宜举崇报之典。兹有播告。俾有依归。稽我东国之偏荒。罕传正学之宗旨。箕畴布教。虽识礼义之方。罗代蜚英。未免词藻之陋。迄至丽季千载。仅见圃隐一人。洪惟祖宗煕洽之辰。允属文明振作之运。有若金,郑,赵,李五臣者出。真得濂,洛,关,闽诸子之传。格致诚正之功。其揆一也。谗谄媢嫉之辈。谁使参之。穷通有时。纵负一时之屈。是非自定。何待百年乃知。惟滉也遭遇两朝。其志则挽回三代。立言垂训。实是海东之考亭。格非献规。不愧河南之程氏。肄并隆爵谥之赠。顾未遑俎豆之仪。在正德纪元。始有儒臣之陈请。自先王初服。屡见多士之抗章。惟其举措之难轻。岂云尊尚之不至。逮予纂緖。恨不同时。尚有典刑。奈九原之难作。其谁与享。庶百世而为师。爰答四十载颙望之情。拟启千万世太平之业。盖有待而然也。庸非天而谁欤。玆于本年九月初四日。以赠议政府右议政文敬公金宏弼,赠议政府右议政文献公郑汝昌,赠议政府领议政文正公赵光祖,赠议政府领议政文元公李彦迪,赠议政府领议政文纯公李滉等五贤臣。从祀于文庙之东西庑。於戏。耸动观瞻。作新气象。是邦大夫贤者。孰无尚友之心。吾党小子斐然。永存矜式之地。故玆教示。想宜知悉。
竹树书院祝文
编辑奇大升
惟公天赋之纯。躬履之笃。逢时不遂。脱辐沈璜。馀光在人。流泽靡泯。肇此明荐。庶激懦顽。
竹树书院祭文
编辑前人
年月日。县令某敢昭告于先正赵文正公。惟公天资茂异。学履纯笃。逢时施设。欲将措世雍煕。而不幸赍志以殁。至今有志之士。莫不钦慕而感慨。人心秉彝之终不泯者。亦可知矣。玆建祠宇。用寓神栖。惟公之灵。尚克鉴临。谨告。
又祭文
编辑郑逑
鸾鹄之表。冰玉之操。夙奋承师。直造正的。德气严粹。秋肃春融。际遇当时。身任世道。彼天渺渺。万事如何。庙貌天涯。百代增闷。逑也小子。愧此昏昏。逖仰遗风。庶几有立。薄羞致敬。悲感缠胸。诚炳如丹。先生是鉴。
煕川书院祭文
编辑郑经世
呜呼哀哉。玉润金精。先生之质。规矩准绳。先生之德。尧君舜民。先生之志。幼学壮行。先生之仕。罹谗而见摈。先生之穷也。命折而道全。先生之终也。何小见之饶舌。谓先生之智。不及于卷怀。哀道废之天定。虽先生之诚。不能以挽回。惟先生之生。在汉之阳。妥先生之灵。胡瘴之乡。岂先生之不幸。乃斯民之无禄。抑身辱而名尊。亦非先生之所欲。有斐兮寒暄。寔先生之所尝依归。望玉川兮非远。想先生僾然其相随。后先生而莫及。悲小子之伥伥。登明宫而荐泂酌。宛亲接乎先生之耿光。
道峯书院记
编辑李珥
书院之建。本为藏修。而兼举崇德报功之典。故必求乡先生可为后学矜式者。立祠致敬。以兴起多士希贤之志焉。静庵先生赵文正公。寔汉山人。汉山。本杨州之域。而今作都城。杨州治南三十里有山。名曰道峯山。有洞曰宁国。旧有宁国寺。寺废而洞仍其名。先生少日。酷爱洞中泉石。往来栖息。其立朝也。亦乘公退。命驾游焉。至今乡老。间有能谈者。万历癸酉之冬。牧使南侯彦经。往观其洞。慨想遗躅。咨询乡士。议仰瞻慕之所。众志克合。乃即寺址。营建祠宇。因设书院。乡人耸身。百工勤力。越明年甲戌之夏。祠院告功。祠宇在北。辅以东西斋。书院在南。中设讲堂。翼以两夹室。前廊枕溪。廊侧有门。因地形也。木役粗完。凡百未庀。而南侯以疾去官。继牧是州者。李公齐闵,李侯廷馣。踵其緖不替。于是。廪士之具。藏书之室。毖祀之厨。次第讫事。越六年己卯之春。始克断手。其将落成也。院儒安昶。以多士之请。求记于珥。珥窃念。当今文衡大手。非止一二。而必欲借海滨枯槁病叟之笔。以状儒林盛举者。其意安在。无乃误以珥为受先生之恩。粗闻此学之糟粕欤。忸怩不敢当。第宁国之洞。岩净水清。为一区胜境。而贤祠儒院。一时鼎新。章甫辐凑者。有年数矣。珥未克一观。自恨婴疾。不能致身其侧。顾以缀名其间为至荣。故忘其僭妄。赘以一说曰。我东。素称文献之邦。而由王氏以前。所谓学问者。不过雕琢绣绘。以争工斗丽而已。性理之谈。蔑蔑无闻。其季也。有郑圃隐。始号理学之祖。而言论风旨。未得其详。后人但知以一身撑柱五百年颓坏之纲常而已。本国文风。可踵聚奎之运。而能以为己之学名世者。亦未曾辈出。惟我静庵先生。发端于寒暄文敬公。而笃行益力。自得益深。持身必欲作圣。立朝必欲行道。其所惓惓者。以格君心。陈王政。辟义路。塞利源为先务。倡道未几。士风丕变。天不祚宋。阴慝虽作于当时。泽未五世。阳光方发于今日。后之为士者。能知亲不可遗。君不可后。义不可舍。利不可征。祭当思敬。丧当致哀者。皆我先生之教也。苟论其功。欲报之德。宁有纪极乎。南侯灼见其然。首此美事。深可尚也已。珥因此窃有感焉。先生平日诲人者。只孜孜于为己而已。其于习时文。干祥位。固浼浼也。后学之居是院者。诚能捐去俗习。一意以居敬穷理力行。为深造之功程。相观而善。相责而改。日趋乎居安资深之域。则可谓能报先生之恩者矣。瞻拜庙庭。可无愧矣。若是则先生之道。虽否于前。实行于后。岂非斯文之大幸乎。如使立志不笃。旧习作祟。操觚弄墨。惟决科是希。饥食饱嬉。弃寸阴不惜。则其有负于先生。大矣。何面目能入庙门乎。如此则先生之道。既穷于昔。又废于今矣。岂不痛哉。呜呼。后生。具亦克念哉。院中规令。则诸生相与禀定于副提学草堂许公晔。是役也。斯文先后辈。咸助其费。而许公实主张焉。其馀若右参赞白公仁杰,吏曹参判朴公素立之功。亦表表异众云。是年暮春既望。后学德水李珥。记。
煕川两贤祠记
编辑李珥
万历丙子夏。关西监司金公继辉。巡到煕川。郡儒训导金匀等。康色以应咨询。若曰。弊邑荒远。文教未敷。明公宣化。庶有待兴者。第念作人有术。必得先贤曾寓此地者。建立祠宇。新人耳目以动之。然后顽激懦奋。可风一邦。仰惟金文敬公。以小学律身。以古礼治家。霁行潦止。正出处之规。衔须受刃。承结缨之緖。挺然为我东钜儒。而弘治戊午。謪于本郡。爰有赵文正公。以金精玉润之质。因家尊作驿官鱼川。往来兹路。遂从文敬受业。讲论正学。时人群诮。耳若不闻。文正之学。克漑孤根。克沷涓流。本厚而华盛。源深而澜远。上动朝廷。下兴士林。觌德者薰化。闻风者感发。有为于一时。虽不克终。垂烈于后世。功莫与京。粹然为我东儒宗。至今东人。知崇性理之学。知尊濂洛关闽之说者。皆文正之泽。而文正发端。实自文敬。弊邑何幸得二先生寄迹焉。若庙而宗之。使知者增敬。不知者起慕。则弊邑酿斯文之风。未必不权舆于此也。惟明公图之。金公深韪其言。谋诸邑宰。访诸乡士。卜地于夫子庙侧。筑基鸠材。选吏授工。以勤以缮。越明年。宇成。金公名之曰两贤祠。缄书求记于德水李珥。珥辞不获已。则乃言曰。人之景慕圣贤。远近有异。夫子作于洙泗之上。经周逮秦。乃焚乃坑。汉兴既久。昧昧如旧。宜乎榛塞无介然之路。而当时齐,鲁之郊。弦诵洋洋。髣髴于阙里授学之日者。以其时近故也。自唐以来。尊夫子益显。庙宇遍天下。三尺童子。皆知为圣人。迄于今无替。宜乎观感兴起者益众。而师恬于倚席。弟子嬉于束阁。乡射礼废。校庭草没。睨视明宫。无异空室者。以其时远故也。大圣之泽。寝远犹微。况其下者乎。周,程,张,朱四先生风之远近。槩此可占矣。若夫文敬,文正两先生道学。方彼圣贤。虽若有间。而去今时甚近。流风遗教。在人耳目。而煕川又其数年相从讲学之地。则立祠寓敬。真得其所矣。观感必易。而兴起必速矣。其卜近孔庙者。将使士子。因慕二先生之学。得达于夫子之道云尔。入兹庙瞻仰。而不起景贤向学之志者。其可谓有人心乎。西陲。古称儒风未振。自今伊始。庸讵知不几于济济之美乎。此在诸生自勉。而金公牖民之术。可谓得其要矣。珥因此窃有感焉。二先生在当时。无上下之交。不能考终。天道似若无知。而时移世变。公论终在。上自当宁。下至韦布。重其贤。尊其学。锡命既隆。敬慕亦极。祠宇非止一所。烈烈流芳。将穷天壤而不朽。若其谗夫佞人。罔圣欺明。歼贤蠹国。而天刑不加。老死牖下者。则祸淫之理。亦似茫昧。而公论竟发。神愤人怒。诛罚丛集。秽恶之罪。将亘万世而无赦。古人所谓天定胜人者。于此益验。而世之重爵祥。惟利害是计。而不顾是非者。鉴此。其亦知戒哉。金公重道爱士。其为政。以学校为先务。而兹祠之建。本郡太守金君光一。与有劳云。丁丑孟秋。德水李珥。记。
深谷书院讲堂记
编辑宋时烈
粤自仁,明两朝以来。先生之道。大明于世。虽妇人孺子。莫不诵其名。称其德。后虽有能言之士。更无容赘其辞矣。惟太学生康惟善之疏。是伸冤明道第一文字。而论先生源派者。未免有可疑。其以圃隐为东方理学之宗者。盖圃隐始以程朱之说。启牖东士。其横竖说话。直契无违。则其谓之理学之宗者。不亦宜乎。至其以金司艺叔滋。为传圃隐之学于冶隐。以授其子毕斋。以至于金文敬公。而遂及于先生。则窃恐不得为不易之定论也。先生授受之统。非后学所敢议。然窃以诸老先生之尚论及以先生言论风旨观之。则窃谓中间数君子。特以发其端而已。惟受学于文敬公者。不可诬也。盖先生。负特立之资。膺奎明之会。不繇师传。独契道妙。由濂洛关闽之学。上求乎大学,语,孟,中庸之旨。规摸正大。工夫严密。粹然圣贤之道。而纯乎帝王之法矣。虽能行之一时。而传之于后者。可以愈久而无弊矣。呜呼。此岂人力之所与哉。天实启之也。朝廷既从祀文庙。则其崇报也极矣。而京外章甫。又即丘墓之傍。建祠妥灵。而讲堂则未遑也。其后。章甫缙绅。又合谋鸠材。经始于丁酉之秋。讫功于戊戌之春。藏修游息之所。于是略备矣。而先生五世孙今三山使君渭叟。为诸生。求记于余。余以为先生之生于我东者。实如濂溪之于宋朝也。岂必授受次第如贯珠。然后乃为道学之传哉。凡后人之登斯堂者。不徒想像乎先生容色声音。而必须讲求乎先生之所学。不过近宗乎程,朱之正脉。而上求乎洙泗之妙旨而已。夫出口入耳。为名无实者。固先生之所深耻也。况于浮靡藻绘之习哉。盖尝闻书院之设。莫盛于宋朝。其劝戒院士之设。莫备于张南轩岳麓之记矣。细而饮食起居之节。近而事亲从兄之实。微而天理人欲之际。则可谓无馀蕴矣。而晦翁犹以为未究乎下学之功。而必使养之于未发之前。察之于将发之际。善则扩充之。恶则克去之。夫二子之说。即先生之所服习而受用者也。然则欲求先生之学者。舍是。宜无他说也。抑先生遗事。有逸于诸书者。先生从文敬于煕川之时。年仅十七矣。文敬得一美味。将奉送母夫人。守者不谨。为乌圆所攫。文敬声气颇厉。先生进曰。先生奉养之诚。则诚至矣。而君子辞气。不可须臾放过也。文敬不觉膝前执手曰。我非汝师。而汝实我师也。终日啧啧。先生资质之美。固度越今古。而文敬服善之量。亦有所相发于先生矣。煕川之遗老。至今传为美谈。此宜揭于斯堂。故并著之。时崇祯癸丑十月▣日。恩津宋时烈。记。
绫州谪庐遗墟追慕碑记
编辑前人
呜呼。此静庵赵先生谪庐。而仍为临命之遗址也。呜呼。今去己卯之岁百四十有九年。而学士大夫慕其学。黎民胥徒怀其泽。愈久而愈不忘。皆曰。使我东偏。知君臣父子之伦。免夷狄禽兽之域者。先生赐也。其过此者。无不肃然致敬。呜呼。此孰使之然哉。其秉彝之心。自然而然尔。呜呼。彼衮,贞,景舟之徒。果何人哉。盖我箕邦。自殷师以后。上下数千年间。道学堙晦。间有郑圃隐,金寒暄诸贤。前后倡明之。然其承洛建之渊源。志唐虞之煕雍。卓然以明德新民。为此学之标准者。则肇自先生。不可诬也。先生讳光祖。字孝直。汉阳人。成化壬寅。生焉。正德庚午。进士壮元。乙亥。及第。官至大司宪。己卯十一月。祸作。是月。谪居于此。其屋主。官奴文厚从也。翌月二十日。后命至焉。今上丁未。则崇祯纪元之四十年也。本州牧闵侯汝老。惧久而失其处。建碑以表之。昔程夫子颜乐亭铭曰。水不忍废。地不忍荒。呜呼。正学。其何可忘。呜呼。斯可以铭此碑矣。四月丙辰。后学恩津宋时烈。记。
兰竹屏跋
编辑郑蕴
呜呼。道之显晦。而物之盛衰随之。物之盛衰。而道之显晦。亦可卜矣。当兰竹之遇赏于先生。而题诗于其上也。兰若增而馨。竹若增而清。于是乎兰竹之盛。极矣。不幸先生之道。晦而不明。则虽有斯兰。孰兰之乎。虽有斯竹。孰竹之乎。况先生之言志。人孰珍而口诵之乎。香埋空谷。神断渭亩。卒乃灰于兵燹。而八绝清什。无从而闻见之。则斯兰也。斯竹也。衰亦甚矣。幸而七日来复。先生之道。大明于世。则闻而知之者。如赵守伦,金义元之徒。相与追记八绝之诗。而不记者只一绝。先生之曾孙妇柳氏。不堪奠墙之慕。思复其旧物。不贸市而手自绩织。成八帖绢素。使其子松年。求名画登兰竹。而仍书七绝。宛然如尊葵亭之屏风。尹东皋之书画。而观物反己之作。赫赫若前日。事物之盛衰。果不系于道之显晦乎。噫。先生之道有显晦。而兰与竹亦有盛衰。然则兰竹之遇先生。庸非数乎。而先生之道之显晦。因兰竹而可见。则先生之题兰竹。亦岂偶然哉。虽然。兰竹。有形之物也。道。无形之物也。有形者。有时而坏缺。无形者。无时而坏。无时而缺。昔之晦也。明未尝亡也。今之明也。亦未尝加明焉。后之观斯画者。不以兰视兰。而思先生馨香之德。不以竹视竹。而思先生清直之节。不徒诵其诗而思其所以事亲事君。修己治人之道。而有得焉。则斯屏之有补于世教。不其重乎。葵癸名㶏。东皋名彦直。皆一时名流也。因并录之。俾后人知其始末云。崇祯八年乙亥十一月。八溪郑蕴。谨跋。
又跋
编辑金尚宪
正德中。姜葵亭㶏。畜一屏。上写兰竹。静庵赵先生。就题五言绝句八首。其家宝传。至万历壬辰。没于兵火。赵平泽守伦。追记得七章。而忘其一。先生曾孙妇柳氏。闻而怆慕。计费损赀。命其子察访松年。俾复旧观。求叙其事。呜呼。观于此诗。先生平日毓德进学之功。夷险一节之志。亦可知矣。圣人所谓修辞立诚者。岂不然乎。其可敬也夫。当先生际遇之隆。群贤汇进。举世同好。而幽贞卒萎。高节众猜之句。遽发于吟咏。慨然有感物伤时之叹。岂见微知著。将有不可得而违者欤。抑世道反复。君子少而小人多。自古而然欤。其又可悲也已。旧画。尹彦直笔。今所作。李澄云。崇祯丙子日南至。安东金尚宪。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