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集举正 (四库全书本)/外集
韩集举正 外集 |
钦定四库全书
外集举正
宋 方崧卿 撰
海水
鳞羽自不宜〈蜀李校〉
赠崔立之〈文苑校〉
子桑苦寒饥〈考庄子实作子桑东坡诗有杀鸡未肯邀季路裹饭应须问子来盖亦循今本之误也〉坐空屋 曾无子舆事空赋子桑诗〈文苑萹末出此一联今本皆脱〉
赠河阳李大夫
破裘羸马〈杭蜀〉
苦寒歌〈二诗监本入正集用杭本也今从蜀本附此〉
节岁聿其周〈杭蜀〉养大贤〈唐 杭同蜀作成〉神所怜 明年日〈杭蜀同上〉
高君仙砚铭
仙马有灵迹在于石〈应劭武纪注大苑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颜曰蹋石谓蹋石有迹言其蹄坚利朱新仲谓铭语本此〉
高君画赞
有纸一张〈蜀〉
鄠人对
以旌□门〈蜀 李校〉以为后劝〈蜀〉愈曰〈蜀本无愈字〉母疾则□于烹粉药石以为是〈蜀 李校 新史作父母疾烹药饵以是为孝〉圣贤当先众而为之〈蜀〉因而且致死〈蜀 新史作因而且死〉曷□为异乎〈蜀 洪校〉不茍生之逆乱〈刘仲忱曰之当作于〉
通解〈二解并蜀本校 陈齐之曰通解之乎者也下皆未当此虽少作然亦本讹也〉
未见他人之称 乱教贼名 □皆生 况其小者乎 许由之为师也〈二语下文皆同李本从上校〉退就其割烹故其忠之教 自殷之前 可以换其生 服食故后之人 犹有义而不惧 于□千万年 于扶持天地而功亦厚矣〈李校同〉同尘而和光 是则三师为偏而不通者也 大贤人□哉 备于身通而行之
古之人言通者 今之人言通者 其不犹矜粪九 愚者亦知其不能也〈也字以潮本定〉 如古之□贤 而可齐邪夫古人之进修〈蜀本作中人〉耻乎力一行 我周通同
择言解
以利于生物 及其导而不防〈三语乎皆作于并无其字〉不陷于灰烬 不罹于过失者 不择其言欤
题李生壁
下邳〈下邳旧隶徐州 洪樊校〉商丘 久立于庙陛间悲那颂之不作〈并蜀本〉
请迁玄宗□议〈蜀 旧史礼仪志长庆四年五月礼仪使奏樊云时穆宗当祔公岂以吏部侍郎为礼仪使耶〉
尚书〈此下共十六字旧志阙〉荀卿子曰有天下者祭七代有一国者祭五代 上祭七庙〈蜀 旧志同〉应期〈旧志同上蜀作膺期〉义同周之武王也〈蜀 旧志〉礼合祧迁藏太庙中从第一夹室〈蜀 旧志篇末略甚〉
与少室李拾遗书〈渤 书云自即大位于今四年此书作于元和三年也公时尚为博士新书云洛阳令误也〉
十二月某日愈顿首〈蜀本无〉拾遗公〈新书皆只作遗公〉大小之事〈蜀 新书〉凡所施者〈新书作凡所出而施者〉草野小人〈蜀 新书作草野小子〉某不通于古请问先生匪太平之运欤〈蜀 新书作兹非太平世欤〉自视若不成人〈新书作视蜀本作是新书亦无自字然新书多从省文作视为当〉甲而兵者〈新书〉未有若此时也〈蜀 新书〉盛徳之有阙遗〈蜀 新书只作盛徳之阙〉利□于时名垂于将来〈蜀 新书作利加于时名垂将来无下于字〉□河南必继以行〈蜀 新书〉如是则辞少就多〈蜀新书无此一字〉□众善人不与斯人施也〈蜀〉庶人〈蜀 新书〉望审詧而长远思之〈蜀 新书作谛思之皆无长字〉
与张徐州荐薛公达书〈贞元四年作洪樊谱同〉
伏惟阁下〈蜀〉宏寄〈蜀 苑洪校〉名誉之美刑政之威化导之事则亦先四方声色之娱金帛之富车服之制则亦称□位雍容暇豫于又何求〈以文苑定 蜀本亦作化导 金帛之富其下当别为一义今本脱误不可读〉以非常之礼 侧见〈蜀苑〉夐拔〈苑〉铄谋〈蜀 文苑无直刚简质已下六语〉弢缩铦利〈文苑 蜀本作弭缩监本作弥缩字经三写其讹日増要知旧本之可贵也〉靖居〈蜀苑〉公则见之以遇未甚厚黩视听不以令之誉言〈并文苑〉垂□饵 亦艰〈蜀苑〉□裁之〈苑〉
答刘秀才论史书〈元和九年作 文苑只作答刘秀才书〉
六月九日韩愈白秀才刘君足下〈蜀本无上九字文苑只作某月日韩愈白刘君足下〉愚以为〈蜀苑〉据事迹实录〈蜀本文苑皆无复出实录二字〉自见矣〈苑〉齐太史□〈蜀苑〉班固瘐死〈汉律囚以饥寒死者曰瘐死见宣纪文苑作瘐蜀本作废非〉范晔赤诛魏收夭绝 而今其后有闻也〈并文苑〉文武之士 岂一人卒卒能纪而传之邪〈蜀本文苑同 卒音猝司马迁传卒卒无须臾之间颜曰促遽之意也〉已□衰退〈蜀苑〉不可自敦率〈敦率犹敦勉也以文苑定 蜀本讹作敢为监本删二字非也〉知其无他才能令就其功役也 且传云闻见不同 令传万世
乎〈删五字并文苑〉岂不可自□惭愧〈苑 蜀本亦无可字〉夫□唐〈蜀苑〉磊磊轩天决地必不沉没〈苑 柳子厚论史书亦可考蜀本作落落掀天地决不沉没无必字〉必将有作者 安知不在足下〈蜀苑〉
上考功崔虞部书〈贞元九年作蜀本校〉
□知其人之或可 其所不云者 □二人者则固所传闻矣 果竟得之〈下同〉竟非偶然故不可变 名不誉□大夫士之口 又未知□天竟如何 由乎人哉不由乎人哉 困于投刺欲学于佞则患言讷词直卒事不成 徒使其穷儳焉而不终日〈蜀本作而今本皆以表记语刊作如然不知古而如同意此语不当以如似之义读之唐人惟韩柳知此子厚答韦中立书假而以仆年先吾子与公此文是也董彦远曰春秋书星陨如雨左氏室如县磬是皆以如为而风俗通国人望君而望岁邹阳书白头而新是皆以而为如按家语君入庙如右荀子作而右乐府艾如张亦作艾而张今人所用涟洏考之李善文选乃涟而也实用易之泣血涟如为义去古益远字义多失惟韩柳文时见一二因为详之〉又尝念 言老成之人可尚也 徳音不已〈下同〉 夫今之人 遗道 其学□问 日以亡今年始二十有六矣 尚十四年矣夫岂为晚哉以为如何 执事者之于愈也 无颜色言语之
情 见知尔 不敢以默 不可期也
上贾滑州书〈贾眈以贞元二年为滑州刺史九年召还此书作于六年也〉
不敢用他术〈蜀苑〉一十五章〈文苑 下同蜀作首〉霜既降〈蜀本无既字 文苑有之〉年二十□三 愚固泯泯〈蜀苑〉含和〈文苑作和蜀本作华〉作唐徳元〈蜀本文苑同 周书注徳之□也贾耽嗜古学明地理〉拜书家仆〈蜀苑〉郑之逆旅〈蜀本无之字〉敢不退〈苑蜀〉
送令纵上人西游序〈苑蜀〉
君子与其进可也〈蜀苑〉树业〈文苑作植业〉其中有古人之遗风与〈苑蜀〉乘间致密〈文苑无此四字只増及字〉士人〈蜀苑〉
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
藩垣屏翰 危疑以平 饮饯于青门之外〈并蜀本〉
祭房君文〈房次卿字蜀客公尝志其父武墓〉
年月某谨遣旧吏〈蜀〉君乃至于此〈李校于斯〉呜呼房君〈蜀〉
祭董相公文〈晋〉
吴县开男食邑三百户陆长源 雨水于云渎水于坤蕃生庶物有假有因 肫肫元臣其徳孔硕不谄不𥬇不威不赫不求其用不致其敌〈已上并李范本以古本校蜀本不谄不笑作不陷不酷其敌下亦无不雠二字 洪云上语一作不容不谄〉爰初作相
〈李范校同〉畴徳之闻〈李本校徳作得上语不求其用用亦作盈不知取之何本然旧本蜀本皆只同上〉维昔浚郊厥乱维旧〈保大本 蜀本作乱维政旧〉孰云其初〈李校 蜀本亦作云〉
祭石君文〈洪 保大本作祭石濬川文〉
□祭〈蜀〉见人之不幸〈蜀本只作见人不幸〉如何奄忽永䘮其躬〈蜀本作以䘮其良能下有知微有议四字 保大本作如何奄忽不负长已谁能知 有义何害景与愈也与㳺日久二本皆有脱误姑从传本〉曰景□愈也与游为久〈蜀〉妻姖〈蜀本作姖 樊李本作稚姖古文姬字然义亦不近〉
河南同官记〈元和五年作〉
尝与其从事言〈蜀本语上再出公字〉贞观开元之烈〈蜀作烈文苑作例监本作列〉百□执事 河南同时于天下称多〈蜀苑〉独得
将相五人〈文苑删 蜀本有将字非〉于河南主簿则得故相国范阳卢公 于汜水主簿则得故相国今太子宾客荥阳郑公 于陆浑主簿则得今相吏部侍郎天水赵公 于登封主簿则得故相吏部尚书东都留守吴郡顾公〈皆用文苑校时卢与顾并已先殁故也蜀本亦误〉布在史册〈蜀〉文教既熙〈文苑作既蜀本作亦〉官职虽分□功徳有钜细其□忠劳于国家也同〈文苑 蜀本无而字馀同上〉有闻而问者〈文苑删蜀本存〉刻其语□河南府参军舍 于时河东公 留守守官居禁省中〈并文苑校〉
宜城驿记〈蜀本下有愈代侄孙作五字〉
宜城驿东北有井传是昭王井 号其陂曰臭陂有楚□王庙 不得其始 于太傅帅襄阳〈蜀本无阳字太傅于𬱖也〉庙后小城 号殿城当是王朝内之所
潮州请置乡校牒
□齐之以刑□ 百十□年间 贡于王庭试于有司 目不识 耳未尝闻 无所从学尔 可以为师友矣 为衙推□
除崔群户部侍郎制〈元和十年〉
外和内敏〈与举钱徽状语同〉于今惟盛择才均赋 〈三文并蜀本校〉明水赋〈玄化无宰 贞元八年省试蜀至精感通 本不录以文苑校〉
制祭祀也 致之于天 齐高于酒醴〈礼夏尚明水商尚醴周尚酒今作齐芳非〉如得其情 已似 非独配夫阳燧 流精霏然而象 始茫茫以霜积 有类则感形昭在
空 鹤鸣在阴之论不谬武啸于谷之道可崇庶令知圣真之无党验天地之至公
外集举正
钦定四库全书
韩集举正叙录
宋 方崧卿 撰
石本
集古录〈欧阳公〉 金石录〈赵明诚徳〉
书跋〈董逌彦远〉 韩文□证〈洪兴祖庆善〉韩文谱注〈樊汝霖泽之〉
汴州东西水门记〈碑旧在蔡茂先家 首题云摄节度掌书记前进士韩愈撰碑刻于贞元十四年正月时辟命犹未下故也〉
燕喜亭记〈亭在连山郡城北之五里恵宗寺后盖景常元慧者昔居于此也 碑已四刻然犹故本也碑后题云唐贞元二十年会昌五年 宋咸平六年康定二年四立石〉
郓州谿堂诗〈金石录曰碑正书 洪樊本具首题云通议大夫尚书兵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韩愈撰末云朝议郎守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牛僧孺书长庆二年𡷫在壬寅十月戊午朔二十五日壬午建〉
送李愿归盘谷序〈金石录曰碑正书无姓名集古录洪樊本皆具 盘谷在今孟州济源县碑后刻云陇西李愿隐者也不干誉以求达毎韬光而自晦迹寄人间心游太清乐仁智于山水之间信古今一时也昌黎韩愈知名之士高愿之贤故叙而送之于时县大夫博陵崔侠披其文稽其实是用命工勒石于谷之西偏以旌不朽云唐贞元辛巳岁建丑月渤海高从下阙二字其上如太清山水于时辛巳等字皆磨灭殆尽仅可意读辛巳贞元十七年也公时年才三十四耳〉
李元宾墓志〈樊本具 首题云大唐故太子校书李公墓志韩愈撰段季展书末云贞元十一年冬十有二月建立按元宾以贞元八年登第逾年举宏词又一年死盖十年也碑立于十一年盖立碑在后也〉
薛公达墓志〈金石录曰碑正书无姓名邵公济曰蓝田水坏一墓得退之自书薛助教志考之碑本非公自书也 樊洪本具首题云大唐故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友人朝议郎守国子博士上骑都尉韩愈撰〉
路应神道碑〈金石录曰碑正书 樊本具 碑在京兆万年县北刘村后入吕汲公外孙母爽家 首题云大唐银青光禄大夫守左散骑常侍致仕上柱国襄阳郡王平阳路公神道碑铭朝议郎守国子博士上骑都尉韩愈撰银青光禄大夫守吏部尚书上柱国荥阳县开国侯郑馀庆书将仕郎右拾遗内供奉赐绯鱼袋陈岵篆额末云元和七年岁次壬辰十月景戌朔十五日庚寅建〉
田氏先庙碑〈金石录曰碑胡证八分书 集古录董氏书跋樊本皆具 碑在京兆府廨首题云大唐工部尚书田公先庙碑铭末云朝议大夫守諌议大夫安定胡证书并篆额〉
刘统军碑〈金石碑曰碑归登八分书 书跋亦具〉
徐偃王庙碑〈洪本具 庙在三衢龙㳺县之灵山碑首云朝议郎守尚书考功郎中知制诰昌黎韩愈撰福州刺史元锡书末云元和十年十二月九日立书跋亦有此碑乃曰昌黎韩愈撰徐放书是同时已别刻也然洪本作故制觕檏书跋乃作故制朴觕又有不同何邪今碑乃庆历中重刻本亦颇讹舛〉
胡珦神道碑〈集古录洪本皆具 金石录曰胡证八分书长庆三年四月立按珦卒于元和十三年逾年碑成盖刻石在后故也 墓在华州蒲城县碑旧为尉厅支槽石后徙置夫子庙中江邻几云〉
南海神庙碑〈集古金石二录皆具碑正书字颇完好 首题云南海神广利王庙碑使持节袁州诸军事守袁州刺史韩愈撰使持节循州诸军事守循州刺史陈谏书并篆额末云元和十五年十月一日建〉
处州孔子庙碑〈金石录具 碑首题云处州文宣王庙碑朝散大夫守国子祭酒赐紫金鱼袋韩愈撰朝议郎权知处州司马上柱国任迪书兼篆额末云唐大和三年岁次已酉朔二十五日癸酉建仍又于首题下注云元和十三年李使君繁经始碑文及置石至大和三年敬使君僚建立董氏书跋又有咸通四年刺史王宗古重立本是碑已再刻今庙碑乃宣和闲以任迪所书碑重刻但増注一二今文于其旁此为乱真耳然正文自得其旧也〉
柳州罗池庙碑〈首题云尚书吏部侍郎赐紫金鱼袋韩愈撰中书舍人史馆修撰赐紫金鱼袋沈传师书末云朝议郎桂管观察支使试太常寺协律郎上柱国陈曽篆额长庆元年正月十一日桂管都防御先锋兵马使朝散大夫试左卫长史孙季雄建立集古录云碑言柳侯死后三年庙戍明年愈为柳人书罗池事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卒公作碑时当长庆三年也今作元年误也况公元年亦未为吏部也〉
黄陵庙碑 祭湘君夫人文〈一碑诸本皆具黄陵庙在潭州湘阴县北八十里碑四面有字正面书碑其阴书祭文碑首题云通议大夫守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韩愈撰正议大夫守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湖南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沈傅师书碑阴云其将修庙祭神文曰云云末云始将既修树旧碑仍刻其文于新石因铭其阴旧碑石既多破落文不可尽识移之于新或失其真遂不复刻今本祭文后亦具此数语盖公始欲刻旧碑于新石后以旧碑不可移刻遂只以刻公碑而载祭文于其阴语可槩见也〉
李干墓志〈堇氏书跋云河南李仲微尝得碑本以传其书李翔亦可臧也干字子渐集本无此以柳贲为泌亦与史合〉
瘗破砚铭〈邵公济云□客长安城中有发地得小狭青石刻瘗破砚铭今本铭皆作文惟阁本作铭信不妄也〉
右碑本一十七闲得之传录复以旧本参校之故讹舛为少洪氏辨证尚有京兆万年司马村柳子厚铭郑州荥阳索河上郑儋碑西京北邙权徳舆碑徐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皆未得之然洪氏亦徒有其目耳姑志于此
唐令狐氏本
右唐令狐绹之子澄所藏本咸通十一年书止有诗赋十卷苏魏公子容尝得之于蔡文忠家题其后曰与今本不同者百四十有一今浙本之所谓蔡作者实令狐氏之旧也澄亦进士登第能世其家今本游城南诗十六首而阙其一惟此本为备大安池诗之当为游太平公主山庄诗虽阁本亦误十琴操元不具注皆今本之所异者谢参任伯尝得苏本而校之于所校之字皆朱书其右作澄本二字虽不尽然亦大约可见今只以唐本目之而具蔡谢所校于其下云
南唐保大本
皇朝平江南赐翰林院书三千卷至天禧间编排仅得千馀卷多不成部秩韩集所存只有祭文墓志数卷然祭文列于第三十九卷是李汉所编之外复有他本今外集三祭文此本皆入正集祭董晋文缀于吊田横文之下而列祭房石二丈于三十九卷之末次序盖亦不差今已无复得其全书而观之姑以诸家所考证者参对一二以存古焉
秘阁本
承平时阁下本一时诸公得之于校雠之馀也前辈如山谷先生王仲至鲍钦止所校大抵皆以阁本为正如岐山下之当为二首青青水中蒲之当为三首石鼎聨句革华传之不当录入惟阁本为然又二鸟赋删去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一语汴州水门记删去监军是咨司马是谋二语疑此本盖公晚日所定最为可贵邵公济尝云长安安信之家有旧藏韩文公家集二十六二十七二卷茧纸正书有退之亲改定字后为张浮休取去盖前人之文其不轻于垂世者类皆晚而后定要之此本诚得其正李左丞汉老所校本最为详备然犹三十一已下四卷阙录焉赖他本尚可以参见也
祥符杭本
杭州明教寺大中祥符二年所刊本时尚未有外集与阁本多同洪庆善谓刘统军碑传本作反柩于京师后得祥符间印本乃作反机盖此本也刘碑世有石本实作反机则知此本最为近古顷尝于姜秘监补之家得校韩文一秩考订颇密亦以此本为正而参之已见又李汉老本毎字皆注阁本旧本二语所谓旧本亦此本也信知前辈取与之不缪犹恨此本断烂多字难遍考尚赖姜本以相参对云
嘉祐蜀本
河东先生本增修五千七百五十八字
刘龙图〈𤍞〉本增修一千六百九十二字并集
外篇
音切一百七十二字
欧尹二学士本修正六百八十一字〈并注目录后〉
右蜀人苏溥庆历间所校嘉祐中刊于蜀洪庆善之所谓蜀本此也时景元以为欧本非也韩文之有集外篇有音切自此本始也第此本已经四校故比旧集时有增损然校之今本则不侔矣况四君子大儒决非妄肆胸臆者故旧本之所不通者犹赖此本以为证韩文古本题下皆有一首字与文选同此本多存之集外篇今本脱误殆不可读惟此本为刘氏之旧苏尝曰序其集后今别见
赵徳文录
文录旧六卷七十五首今已不传而时得于诸家校本惟潮本浙本为详然间有伪出如水门记之以陇西公为李勉元和圣徳诗之濡及九有作濡及左右皆妄也第送杨之仪序及毁原等文所载皆与阁本旧本合是亦不可诬也
文苑英华
皇朝太平兴国间命宰臣李昉扈蒙等集前代文章为此书凡一千卷而韩文所选馀百篇此书卷帙多人家罕传亦刊校之所不及故颇为全正晏元献公校定柳文亦多取此以为证则知此书最为可据如胡珦碑南海庙碑考之石本讹舛不能十一又外集所收如上贾滑州书送令纵序等太半皆出此集顷官上饶尝假于同年赵徳勤家无力尽抄姑摘其为韩氏作者集而类之以校公集如蓝田丞记贺白状等他本多不可通独此本为得其正其他参校亦不一而足也
文粹
姚宝臣大中祥符四年所纂凡百卷录公之文几七十篇大约多用杭本此集世所共传故时有刊校失其旧者然尚可以考古也第公平淮西碑不录而录段文昌者去取不无失当此特取其可以备校雠者云尔
谢本
序云古诗二百一十首今阙一首有梨花下赠刘师命一首在律诗中当录于后苏子容丞相云〈题古诗后〉
律诗一百六十今多六首建炎三年二月二十七日校于台州君子堂 任伯〈题律诗后〉
余弟克明以从母之夫陈公无已所次第既以类从又略因岁月先后之于翻读为便既成以遗克家凡十册建炎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天台郡斋记〈题集后〉
陈公无已所次类韩集世罕传焉顷尝得谢本于闻人氏大抵以古诗南山至归彭城为第一卷馀与今次同他文则先杂著表状而终以祭文碑志妇人墓铭别为一卷如代斋郎议不贰过论革华传石鼎诗皆不录入岁月之可铨次者亦以考定其所雠正则令狐氏本秘阁本是其所先其间亦有谓贞元本者又宋莒公苏魏公本举兼得焉毎字皆圏注于其旁曰元某字或乙或删皆然也莒公目录后序亦得之此本也
李本
李左丞汉老晚居泉南于里闬为密尝获传其家集而校之李氏自右史成季有声元祐间世多名士此集第四卷末书甲申九月四日柏承父校毕似非出一手诸氏所校多遵阁本惟此本毎字标注杂著而下则以旧本并出荆公四选有韩诗一百四十六首此集皆朱圏其上而考其异同其他有曽本晁本吕本亦诸集所少见也晁本祭文多具年月考之于史皆合则知韩集之所阙录者未易以其所未见而略之也顷尝从范丞相之孙伯廉得其家本亦多与此本合但阙其标注耳则知此本盖出于欧尹所校之外而不失其旧云
右所校除石本外凡十家洪氏辨证樊氏谱注皆所参考外此又得董彦远韩文考三卷姚令威诗注八卷今馆中尚有旧本韩集四十卷亦印本大字乃兴仁府常家所藏旧川本如寄崔立之诗敦敦凭书案月蚀诗完完上天东皆与古本合其他如联句中玉题堕犹枪碎缬红满杏皆得之此本也大抵国初书籍板本少而传录多蜀本之得于刘柳者凡修正七千馀字正恐其间岂无以意増损自阁本未出之前人惟刘柳之尚刘柳之外舛错已见此欧公所以叹其印本初未必误是也然是时犹校本与旧本并行末学恶陈而嗜异妄生分别至于智者未易诬也及乎旧本堙没今皆千卷一律真本反时见于一作之下是岂不深可叹耶洪庆善云韩文旧本未经前人校正者往往与石本同故尝参唐历以稽岁月摭史传以订姓名由毛诗楚辞以求用韵之源取庄子国语史记汉书以考用字之祖则旧本之所得常多而今本常出于意定焕然在目不可以诬此举正之所由作也
校例
字 〈误字当刊〉
字 〈衍字当削〉
□ 〈脱逸当増〉
□□〈殽次当乙〉
韩集举正叙录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