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庵集 (安鼎福)/卷十四

卷十三 顺庵集
卷十四
作者:安鼎福
1900年
卷十五

杂著

编辑

德谷书斋月朔讲会约

编辑

约规

编辑

斋长一人。约中堪当师席者为之。如无其人。副长之无故者当之。

副长二人。推约中年长有文学者为之。斋长有故则代行约事。

都讲二人。推约中有才学者为之。

有司。都讲。或直月兼之。

直月一人。推约中近斋室者为之。凡诸会时。掌洒扫铺陈等事。周月相递。

使令一人。听直。月分付施行。

记名籍。俗所谓座目也。约贠姓贯名字年纪。皆当入录。勿论士庶。有文学者。皆当许入。

记善籍。直月察约贠有善者记之。

记过籍。直月察约贠有过者记之。

夙兴夜寐。整顿衣冠。端坐读书。

揖让长老。敬事父兄。行步安徐。

言语慎重。接人恭谨。待友忠信。

毋谈人过。毋论国政。见善必行。

闻过必改。惩忿窒欲。放远声色。

导人为善。规人过失。隐恶扬善。

怠惰放肆。举止粗率。衣带倡披。

好尚闘狠。骂詈侪友。侮慢齿德。

言论诡异。论人长短。妄论政事。

使气凌人。不乐闻过。面约背负。

护短匿过。自高卑人。戯言弄人。

言语轻躁。评论女色。好着杂技。

猜毁胜己。兴讹造讪。

按三代之所以教人成俗。皆在于学。而后世教学不明。我朝学政非不修举。今则渐致颓废。所谓文教。不过科学。朝廷所以劝督。亦不过于词赋騈侣之文。求其实用。无可言者。吾儒之学。不过修己治人。于此而无得焉。则虽风云月露之句。何所取于实用乎。国家既以此取人。而拔身之资。亦无过于此。则只当应俗随行。而士君子立心。岂在于是乎。今日约宪。唯当求古圣贤实用之学而已。朱子增损乡约。为万世必可行之䂓。此当服行。而今别具学约一条。条列于下。吾党其勉之哉。

三畏

编辑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天以至善之理。命于我者。失其则而流于恶。岂天命我之意乎。岂不可畏。畏大人。大人是道立德成之人。其所猷为。莫非法天而行。则其可不效法而畏之乎。畏圣人之言。圣人之言。亦莫非天理之所在。天命之流行也。当循循服行。于此而有违。则悖天命而循人欲也。岂不可畏哉。○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小人无知识而不知忌惮。不知天命之善。而徒知循于人欲。狎大人。小人不识大人之德。而不知敬爱。反以不与己同而侮忽之。侮圣人之言。后世小人。不知圣言之节节可行。反以为迂阔而不从。其侮孰甚。

按人之所以为人。有此心也。此心无所检摄而唯己之从。则其违禽兽不远矣。是以君子常常提醒此心。使常惺惺。

三戒

编辑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年少精壮。色欲难禁。若于此时不知戒。则小则丧身殒命。大则败名辱身。血气方刚。戒之在闘。刚壮之年。血气方旺。易激于忿。当节制而克之。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凡人少时血气未衰。为善为名。稍有可观。及其精力衰歇。计切后嗣。未免有计功近利之意。此所当戒也。

按君子立心。当以志气为主。御其血气然后。可以无愧矣。

四勿

编辑

颜渊问克己之目。子曰。非礼勿视。目不视邪色。非礼勿听。耳不听淫声。非礼勿言。非先王之法言。不言。非礼勿动。非先王之法行。不行。

按君子为学。要不过克去己私。己私不克。则人欲横而天理灭矣。必就视听言动上。用工体验之。

三贵

编辑

曾子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容貌举一身而言。欲其周旋中礼。无暴戾亵慢。正颜色。斯近信矣。色是见于面者。必忠实愿悫。无一毫假饰。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此以言语言。若不顺理成章。则易流鄙倍矣。

按三者皆修身之要。而若于平日。不敬谨于心而有所省察。则随事颠错矣。

九容

编辑

玉藻曰。足容重。欲其安徐。不轻举也。足为一身所载。故九容居先。手容恭。欲其端拱。不轻弄也。目容端。欲其瞻视端正。不邪视也。口容止。欲其唇吻端正。言语不妄。声容静。欲其声必安重。不粗暴也。头容直。头居一身之首。当端直不倾侧。气容肃。鼻息当安静。不当喘急不均。立容德。当端肃正立。类有德者气象。色容庄。当庄敬自持。不示惰慢之色。

按九容。威仪之著于外者也。苟无此心存敬于中。外岂能如是乎。初学所可先。

九思

编辑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吾心之所存者敬则明。听思聦。吾心之所存者一则聪。色思温。此见于颜色者。人无忠信之心存乎中。则暴戾之色。见于外。心存忠信。则色自温矣。貌思恭。貌主一身而言。动容中礼。则自恭而无惰慢。言思忠。心之所存者信。言之所发者忠。事思敬。心之所主者一。事之所执者敬。疑思问。疑常思问。欲以通吾心之未通而解其疑。忿思难。忿常思难。欲以平吾心之不平而宽其意。见得思义。得者利之所在也。当可得之时。必思其合于义理之当否而取舍之也。

按君子用心。惟其理而已。其用在事。惟当思其理之是非而行之也。九容存乎外。九思存乎内。而皆不出敬之一字。此所谓制于外。所以养其内者也。

白鹿洞䂓朱子所作

编辑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今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䂓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己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禁防之外。则彼所谓䂓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念之哉。

真西山教子斋规

编辑

一学礼。父母及先生与之言则应。教之事则行。毋得怠慢。自行己意。

二学坐。正身端坐。齐脚敛手。毋得伏𨃞靠背。偃仰倾侧。

三学行。笼手徐行。毋得掉臂跳足。

四学立。拱手正身。毋得跛倚欹斜。

五学言。朴实语事。毋得妄诞。低细出声。毋得呼噪。

六学揖。低头屈腰。出声放手。毋得轻卛慢易。

七学诵。看字断句漫读。须要字字分明。毋得目视东西。手弄他物。

八学书。展纸把笔。字要齐整圆洁。毋得轻易糊涂。

程董二先生学则

编辑

严朔望之仪。昧爽咸起。盥栉衣冠。着深衣或凉衫。升堂。师长卛弟子。诣先圣像前。再拜焚香讫。再拜退。师长西南向立。诸生以次东北向再拜。师长立而揖之。诸生长者一人前致辞讫。又再拜。师长入于堂。诸生以次环立再拜退。各就案。

谨晨昏之令。常日诸生升堂序立。候师长出户立定。皆揖。次分两序相揖而退。至夜入拜如朝。会讲会食茶如前。朝揖会讲。以深衣或凉衫。馀以道褙子。

居处必恭。居有常处。序坐以齿。凡坐必直身正軆。毋箕踞倾倚。交胫掏足。寝必后长者。隔寝勿言。当昼勿寝。

步立必正。行必徐。立必拱。必后长者。毋背所尊。毋践阈。毋跛倚。

视听必端。毋淫视。毋倾听。

言语必谨。致详审。重然诺。肃声气。毋轻毋诞。毋戏譃喧哗。毋及乡里人物长短。市井鄙俚无益之谈。

容貌必庄。端庄凝重。勿轻易放肆。勿麁豪狠傲。勿轻有喜怒。

衣冠必整。勿为诡异华靡。毋致垢弊简卛。燕处不得披袒露顶。盛暑不得撒去鞋袜。

飮食必节。毋求饱。毋贪味。食必以时。毋贪恶食。非节假及尊命。不得飮。飮不过三爵。勿至醉。

出入必省。非尊命及己急干。不得出学门。出必告。反必面。出不易方。归不逾期。

读书必专一。必正心肃容。遍数已足。未成诵。必须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一书已熟。方读一书。毋务泛看。毋务强记。非圣贤之书勿读。无益之文勿观。

写字必楷敬。勿草。勿欹倾。

几案必整齐。位置有伦。简帙不乱。书箧衣笥。必谨扃钥。

堂室必洁净。逐日。直月扫去尘埃。以巾扫拭几案。其馀令斋仆扫拭之。别有秽污。悉令扫除。不拘早晩。

相呼必以齿。年长倍者以父。十年长者以兄。年相若者以字。勿以尔汝。书简称亦如之。

接见必有定。客请见。师坐定。诸生具服升堂。序揖立侍。师命之退则退。客于诸生欲相见。就其位见之。非其类者。勿与亲狎。

修业有馀功。游艺有适性。弹琴射壶。各有仪矩。非时勿弄。博奕鄙具。不宜亲学。

使人庄以恕。而必专所听。择谨愿勤力者。庄以临之。恕以待之。有小过者诃之。甚则白于师长惩之。一不悛。众禀师长遣之。不许直行己意。

困斋学令现愚得录

编辑

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右尽人伦之要。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右处心行事之要。

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古而知新。敦厚以学礼。右尽学问之要。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右变化气质之要。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右尽待人之要。

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启蛰不杀。方长不折。右尽爱物之要。

读书讲学。一以明理为务。而不以夸多为意。

处心行事。一以循理为主。而不以悦人为意。

尊贤取友。必以诚信。而毋以私恭苟容为心。

待人接物。必以宽恕。而毋以犯校责备为心。

惩忿窒欲。不但制之于已发之后。当讲明于平日论学之际。以知其忿欲之所自。

迁善改过。不但治之于见闻之后。当内省于平日操存之际。以察其善恶之所在。

小学家礼及增损吕氏乡约。乃人伦日用之最急切。须先讲磨力行。以为入孝出悌之地。

四书五经。循序而读。精其义以入神。他日利用安身之地。修身处物之要。莫大于此。仪礼经传,朱子大全,语类,性理大全,纲目及子史。当于会集之时。抽出讲论。以为多畜富有之资。

契中凡事。一依增损乡约。

学令则以白鹿洞䂓为准则。

老庄仪秦之术。晋宋清谈之习。虽时有讲说。以究其所以为异端。切宜戒之。勿使坏心术误知见。

契中人员所犯过恶。明切规责。期于迁改。勿使容忍。以益其非。其有忌惮不悛。至于再三。则虽会集之日。勿与言论。俟其悔悟而后如平日。

○学者须是发愤立志。勇猛笃实。深体力行始得。出寒冈集。

深自韬晦。惟恐人知。方是为己。不失儒者气味。

若有些求知底意思。便是为人。不可与共学也。

自持其身。当如闺中处子。不可一点受污于人。

宁失于伯夷之隘。不可学柳下惠之不恭也。

右皆为学之紧务。学者最初用工者。而其中蒙养之义备矣。愿约中依行。

朱子读书法

编辑

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

又曰。敛身正坐。缓视微吟。硏精覃思。以求其所难知。平心易气。以听其所自得。宽期限。紧着课程。一百遍时。自是胜五十遍时。五十遍时。自是胜二十遍时。傍依文义。根寻句脉。如与古人对面说话。

程端礼读书分年程法

编辑

八岁未入学之前。讲性理字训。入学之后。读小学书正文。次读大学经传正文。次读论语正文。次读孟子正文。次读中庸正文。次读孝经正文。次读易正文。次读书正文。次读诗正文。次读仪礼幷礼记正文。次读周礼正文。次读春秋经幷三传正文。自八岁约用六七年之功。则十五岁前。小学书四书诸经正文可毕。○又自十五岁志学之年。即当尚志。读大学章句或问。次读论语集注。次读孟子集注。次读中庸章句或问。次钞读论语或问之合于集注者。次钞读孟子或问之合于集注者。次读易书诗礼记春秋。○又四书本经既明之后。日看史。仍温前书。次读通鉴及参纲目。次读韩文。次读楚辞。○又通鉴韩文楚辞既读之后。约才二十岁或二十一二岁。学作文经问经义古赋古体制诏章表四六章表。

按人之为学。欲学圣人。而圣人远矣。其言在于方册。则读书为学之先务。故别具于右。

月朝约会仪朔日各有参谒之礼。故以初二日为定日。有雨则不必遍告。各以雨止日来会。

编辑

当日早朝。有司洒扫厅堂。铺陈堂中。北壁下横布一席。席前安香床炉盒。堂中东西壁下。各竖布一席。庭下东西。各布一席北向。

早食后。约员冠服皆会。

斋长以下。各以次入。分庭而立。有司陞自东阶。揭先圣先师纸榜于北壁。降复位。皆再拜。有司先再拜。升堂唱礼。见下笏记。斋长升自东阶。诣香案前。三上香。降复位。与在位者皆再拜。斋长以下揖。分东西。斋长揖升。三揖三让。斋长先升。诸客各从两阶从升。皆北面立。有司引斋长。立于北壁下席。诸客各分立东西席。有司请行拜礼。东西位年长者先拜斋长。斋长立受而答之。次少者。斋长坐受而半答。有司请读约。都讲执记善记过籍抗声读之有文理未达者方言晓喩斋长以下约员。皆拱立恭听毕。皆坐。有司请行讲礼如常仪。各以书进。或临讲或背诵三十以下背诵。三十以上临读。毕。乃食毕。长幼各分列而坐。更抽所讲书。烂熟商确。或有未达者。就问于斋长。若日力稍长。或投壶或习射。务使威仪齐整。毋致喧杂款洽而罢。日晡乃退。罢时更定后朔讲仪。

斋长卛诸生。拜先圣先师图

编辑

 

陞堂讲会图

编辑

 

冠礼酌宜仪节庚寅。小孙喆重冠礼时所定。

编辑

冠礼之,难行。不惟末俗顽弊。实由于冠服之不具。宴币之难办。而宾赞之任。人多推辞而然矣。程子曰。冠服必须用时服。家礼从之。礼曰。贫者不以货财为礼。三加节次仪文具备。按行可成。宾赞之任。亦不必推辞矣。今推古人质文从宜之意。录之下方。

宾赞会友中推物议所归者为之。而年尊者为宾。少者为赞。

择子弟亲戚中为之。

执礼择亲旧中达于礼者为之。主呼唱。礼节指教之。

初加缁布从古也。家礼已然。再加家礼用帽子。宋时常服也。今代以笠子。三加家礼用幞头。当时贵贱通用之盛服。今为有官者服。则冠礼无摄盛。不可用。故今代以儒巾。

初加服深衣。此非人家恒有之服。亦难卒办。故以俗制大袖敞衣大袖袷衣之类无不可。再加用皂衫。宋时士大夫平居常服也。今俗道袍为上服。且古礼再加服素积素鞸。故代以素袍。三加用公服或襕衫。今公服为大夫之服。襕衫为进士之服。故代以青袍。亦三加弥文之意也。

初加缁带从古也。再加革带从家礼也。三加青丝带从俗也。

古礼屦顺裳色。家礼已不然。而东俗堂上不用履。不可一一依古。故今以一青鞋用于三加之后。亦从古皮屦之义。三加以元服为重。而贫窭难备三加之服。则以一道袍用之。亦无妨矣。

陈设冠日早起。铺筵房堂。阶庭画阶作三等。房中置卓。陈衣带笥。东领北上。次陈网巾梳具。陈鞋于卓下。卓北置盘。设盏盘酒注脯楪。祭酒沙碗具。三加冠巾。儒巾,笠子,缁冠并簪。各盛以盘。用帕覆之。陈祝辞六张于其西。置于西阶下近南。执事一人守之。设盥盆帨巾于阼阶下近南。

序立主人以下。盛服就位。主人阼阶下少东西向。冠者之父在其左少退。亲戚在其后重行。西向北上。宾位在西阶下。与主位对。赞位在其右少退。众宾位在其后重行。东向北上。择子弟亲戚习礼者为傧。立于门外西向。将以迎宾也。冠者以童服立房中南向。

宾至 行礼前。宾少出外次。序立毕。傧诣外次请宾。宾至门西东向。赞在右少退。傧入告。主人出门。冠者之父从之。门东西向再拜。冠者之父不拜。宾答拜。主人揖赞。赞报揖。主人揖宾请行。主人先行。冠者之父从之。宾赞从之入门。分庭而行揖让。至阶三揖相让。主人由阼阶先升。少东西向。宾由西阶继升。少西东向。冠者之父从升由阼阶。立主人之左。赞盥帨由西阶升。立房中西向。傧布席于堂东东阶上。少北西向。

初加将冠者出房。立于席右。面席南面。赞取网巾栉具笥。置于席左。兴立于冠者之左。宾揖。冠者即席西向跪。赞随其左。西向跪。为之栉发合䯻。施网巾。赞降。宾降。主人降。宾盥帨毕。复位。主人揖宾升。俱复位。执事以冠簪盘幷初加祝进。至阶下。宾降阶一等。受冠簪执之。正容徐行。诣冠者前。东向立。赞取祝升。趋诣冠者之左。西向立。双手展祝向宾。宾读之。赞授祝。冠者双手受之视之。卷之袖之。宾跪。加缁冠于冠者之首。授簪。赞跪受簪之兴立。宾兴复位。冠者兴。宾揖之。赞导冠者入房。服上衣缁带。出房立于席右。南面正容良久。

再加宾揖之。冠者即席西向跪。执事以笠子盘幷再加祝进。至阶。宾降阶二等。受笠子执之升。诣冠者前。东向立。赞取再加祝升。诣冠者之左。西向立展之。宾读之。赞授祝。冠者受之视之。卷之袖之。赞跪去簪脱冠。置梳笥东。宾跪。加笠子于冠者之首。赞结缨兴立。宾兴复位。冠者兴立。宾揖之。赞导冠者入房。服素袍革带。出房立于席右。南面正容良久。

三加宾揖之。冠者即席西向跪。执事以儒巾盘幷三加祝进。至阶。宾降阶三等。受儒巾执之升。诣冠者前。东向立。赞取三加祝升。诣冠者之左。西向立展之。宾读之。赞授祝。冠者受之视之。卷之袖之。赞跪解缨脱笠。置于冠簪东。宾跪。加儒巾于冠者之首。赞结缨兴立。宾兴复位。冠者兴立。宾揖之。赞导冠者入房。释再加素袍。服青袍丝带青鞋。执事升彻梳笥冠簪笠子。入房置于卓上。降复位。冠者出房南向立。

乃醮冠者出房南面立。傧改席于堂中。少西南向。众子因冠席。赞者酌酒房中。出立于冠者之左。宾揖。冠者立席右南向。赞者奉酒授宾。宾受之。诣醮席北向立。赞取醮辞。诣冠者之左。南向立展之。宾读之。赞授辞。冠者受之视之。卷之袖之。俯伏兴再拜。升席南向。受酒而立。宾复位东向立。答再拜。赞者入房。以脯楪出立。冠者进席前。祭脯冠者左手执盏。右手执脯楪。置于席前空地上。祭酒。倾少许于地。兴退就席末。跪啐酒。少入口。兴降席。以盏授赞者。执事撤脯醢楪。冠者南向再拜。宾东向答再拜。冠者侧身西向。赞者再拜。赞者立宾左东向少退。答再拜。

宾字冠者宾主俱降阶相向立。冠者降自西阶。少东南向。赞取字辞。进于宾。宾受而展读。读毕授赞。赞受之与冠者。冠者受之视之。卷之袖之。赞取对辞。冠者受而读之。读毕再拜。礼毕。

主人揖宾就坐众宾从之如常礼。执事撤诸具。

主人以冠者现于祠堂至祠堂序立。盥洗启椟。进馔奠盏。降神参神。斟酒整著。主人再拜。主人再拜跪。祝跪主人之左。东向读祝。兴复位。主人俯伏兴复位。冠者进两阶间再拜。撤著辞神。撤馔阖椟退。

冠者现于尊丈父母房中南面坐。有祖父母则当此坐。而父母与诸父诸母东西分侍。冠者北向拜父母。父母为之起。祖父母亦然。拜诸父诸母。皆为之起。兄弟姊妹应答拜者拜。

乃礼宾如常礼。宾赞稍礼异之。冠者现于众宾。长少各为一列。各拜。众宾皆答。

婚礼酌宜戊寅迎女婿权日身时所定

编辑

按国俗婚礼。最为沽略。循袭已久。或有难变者。夫风气之变而古今殊制。此家礼所以作也。我东与中华俗习悬殊。由宋至今。亦逾五百有馀岁。其间自有不可强而相合者。故酌古参今。作婚礼仪。为一家之私䂓。

纳采。见仪礼士昏礼本文,家礼本文。○俗礼无。

编辑

问名。见仪礼士昏礼本文,家礼本文。○俗礼无。

编辑

按纳采者。纳其采择之礼。家礼所谓言定也。问名。谓问所娶女之名。将卜吉凶也。问名后世难行。故家礼删之。今俗幷无二礼。而两家定婚后。婿家书送婿年命于女家。谓之四柱单子。非古礼也。今当依礼纳采。而具婿年命。兼请女命。依问名之仪。庶乎循今之俗而不失古礼也。俗有改易年命。求合吉曜。或减年忌讳。大礼之始。先行诈伪。甚不可也。凡婚姻。两家议定。牢不可破然后。行纳采礼。今人以纳币为纳采非也。

纳采书式书规依俗例。辞语取士昏礼丘仪成文。下同。唐本万宝全书书式亦采用。

编辑

皮封上状某姓某官执事谨封。

某姓名再拜白。伏蒙尊慈。许以令爱贶室之第几子。子生于某年某月第几日某辰某时。玆有先人之礼。敬遣使者。请纳采。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伏惟尊慈特赐鉴念。不宣。

年月日。某郡贯乡某姓名。再拜上状。

某姓某官执事。

复书式

编辑

皮封答上状某姓某官执事谨封。

编辑

某姓名再拜复。伏蒙尊慈。将之第几女作配令郞。憃愚弱质。虽不能教。既辱采择。不敢辞。女生于某年某月第几日某辰某时。谨具以告。伏惟尊慈。以下同上。

纳吉。见士昏礼本文。○家礼无俗礼无。

编辑

纳征。见士昏礼本文。即家礼纳币也。俗礼见下。

编辑

请期。见士昏礼本文。○家礼无。俗礼见下。

编辑

按纳吉。婿家卜以告吉于女家也。纳征。征证也成也。婿家将皮帛为币。证成昏也。请期。婿家告昏期也。古者前期纳币。故请期在纳币后。家礼简之。而杨氏增补者。以其不可阙而从古礼也。今俗请期一节。女家为之。既受婿年命后。择日送之。谓之涓吉单子。凡婚姻之礼。婿家主之者。男先之义。而此违礼意。今依俗女家定日通报。不用单子例。但告其日子。则婿家将纳吉纳征请期之节。作书送于女家。

纳币书式同上

编辑

某姓名再拜白。伏承嘉命。许以令爱贶室之第几子。加之卜占。已叶吉兆。玆有先人之礼。申遣使者。行纳征礼。谨涓吉日以请。某月某日。实惟昏期。恭俟可否。伏惟以后同上。

复书式同上

编辑

某姓名再拜复。伏承嘉命。委禽寒宗。顾惟弱息。教训无素。切恐不堪。卜既叶吉。何敢辞。又蒙顺先典。贶以重礼。辞既不获。敢不承命。若夫婚期。惟命是听。敬备以须。伏惟以后同上。

按今俗书式。惟于纳币时婿家有书。谓之婚书。而女家无答。甚非礼意。故今具纳采纳币二书于右方。兼举问名纳吉请期之语。以备古婚六礼之义。○士昏礼纳征用玄𫄸。而家礼用色缯者从便也。人不可以不虑居。故又云贫富随宜。盖礼贵有行。币物之过度非礼也。古用束帛俪皮。今俗或有单用皮币者非也。古者皮为衣服之用。而后世不然。则皮无实用。不用为宜。古一匹为四十尺。大约准今布帛尺二十尺。当以布帛易具之物。玄𫄸各二十尺。即家礼少不过两之义也。○俗用彩袱包币。盛小漆函。函具锁钥。又以婚书包彩袱。纳凾中凾。用色袱包之。○前期纳币礼也。今俗纳币用奠雁日晓头。俗谓马头纳采。礼贵从容。不当如是迫急。而纳币以后。婚姻已定。或旷日持久。事故难定。故亦出于后人虑患之深意。依俗无害。星湖先生曰。后俗顽弊。或有变故可虑。皆于婚日先行纳币虽野。亦且从俗。○俗礼。女家送涓吉后。又请婿衣样尺度。谓之衣样单子。婿家亦或请女衣样。当随俗为之。苟富而有。无使汰侈。苟贫而无。虽阙何害。君子以礼不行为愧。不以财之饶乏为意。以奢侈相高者。是市井之为。而古人所谓夷虏之风也。锦绣绫段珠玉宝贝之属。当一切禁之。范文正公闻新妇以罗绮为帐。怒曰。乱吾家法。当火于庭。许眉翁为完平孙婿。昏夜见衾褥华鲜。遂持行中布衾以宿。古人律己清严。最为可法。

请期书式同上○若不能如礼。前期纳币。则用此书式。

编辑

某姓名再拜白。伏承尊命。加之卜占。已叶吉兆。谨涓吉日以请。某月某日干支。实维昏期。恭俟可否。伏惟以后同上。

复书式同上

编辑

某姓名再拜复。伏承尊命。委禽寒宗。顾惟弱息。教训无素。切恐不堪。卜既叶吉。不敢辞。昏期惟命。敢不敬须。伏惟。以后同上。

纳币书式同上

编辑

某姓名再拜白。伏承嘉命。许以令爱贶室之第几子。玆有先人之礼。敬遣使者。行纳征礼。伏惟。以后同上。

复书式同上

编辑

某姓名再拜复。伏承嘉命。昏日已定。大礼将行。玆蒙顺先典。贶以重礼。辞既不获。敢不承命。伏惟。以后同上。

告庙。见家礼本文。○士昏礼无。○俗礼或行或否。

编辑

按士昏礼。无告庙之文。而左传楚公子围娶妻。告庄共之庙。则古亦有告庙礼矣。仪礼纳采。女家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注云筵为神布席也。将以先祖之遗体许人故受其礼于祢庙也。是亦告庙之仪也。家礼议昏纳采时。婿家告庙。女家受书后。又告庙出。以复书授使者。而纳币无告庙。纳采者。即今世定婚之初也。世俗多伪。或有临期负约者。故今移于纳币时行之。路远者当于发行日告。

婿家告庙仪

编辑

如朔参仪。祝版云维年月某朔几日某辰。孝某孙某官某。敢昭告于显某亲某官府君。显某亲某封某贯某氏。诸位列序某之子某若某之某亲某之子某。年已长成。未有伉俪。已议娶某郡居所居之郡。某官某贯姓乡姓名之女若某亲某之女。将以某日。若居近则云今日。纳币奠雁。若亲迎则云纳币亲迎。不胜感怆。谨以酒果。用伸虔告谨告。

醮子。见士昏礼,家礼本文。○俗礼无。

编辑

告庙后行醮子礼。先以卓子。设酒注盘盏于堂上。设主人坐于东序西向。设子席于其西北南向。择子弟之习礼者一人为赞。父升坐。子先立于阶下。至是升自西阶。立于席西南向。赞者取酒斟盘盏。执诣子席前。子再拜讫。升醮席南向跪。赞者授子酒。子受酒。少倾于地。兴退席末。跪啐酒。兴降席西。授盏于赞者。又再拜。诣父坐前东向跪。听戒辞。父命之曰。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勉率以敬。若则有常。子对曰诺。惟恐不堪。不敢忘命。俛伏兴出。非宗子之子。则宗子告庙后。其父醮于私室。命辞改宗事为家事。

 

亲迎。见士昏礼,家礼本文。○俗礼无。

编辑

按亲迎者。谓躬亲迎之也。诗曰亲迎于渭。记曰冕而亲迎。是男先女之义也。东人不行亲迎。其俗已旧。后汉书高句丽传云。婚姻皆就妇家。生子长大然后将还。今俗行礼于妇家。其来久矣。星湖先生曰。亲迎之礼。两家未必意同。况居远借馆。长少搬移。事势有甚不便者。且孟子答亲迎得妻之问。不曾道不迎不得。士昏礼。又有不亲迎之例。则古人亦或随事方便以处矣。据家礼张陈铺房。即女家事。而纳币奠雁。则皆男先之义也。姑从俗例。成礼于女家。抑未为大害。惟甚背于义者。虽违众不可从。尹丈曰。盖坐贫困。则虽大贤或不能如礼。如晦翁子塾为潘叔度之婿。勉斋为先生之婿。至生子而后妇见是也。且亲迎之礼。自是都人士之礼。至于几庶。恐不可一一行之也。○按妻家远。则借馆行礼之说。朱子言之。则勿论远近。礼当亲迎。而东俗贫窭。仪物难备。诚如师说。若同居一乡。自当依礼。礼本简易。未见难行。况云贫富随宜乎。当遵其仪节。蠲省浮费。勿为观美可也。今俗惟宫家当日亲迎。而仪文不古。侈费又多。士人家慕效而不可及。故因以不行。惜哉。

纳币仪

编辑

按俗于奠雁日晓头纳币。女家受之直入内。太涉踈略。今具仪节于下。婿家遣人告纳币。女家预设屏帐。铺陈卓子于庭。明烛于卓上以俟。婿家遣子弟为使者。今俗只送奴隶非也。女家主人盛服出迎升堂。女家女仆奉函安于卓上。婿家从者以币凾进。使者奉置堂上。开函出书币。以书授主人。主人乃受书置于席上。执事者受币。主人北向再拜。使者避不答。主人之拜为拜命。非为使者故不答。复进请退。主人授以复书。使者受之。主人请礼宾。乃以酒馔待之。又馈其从者别室。若今行廊也。礼毕。使者与主人交拜揖。如常仪而退。

主人入书币于凾。入于内。遂行告庙礼。

按家礼。纳采纳币从者。女家皆酬以币。今俗犹然。而贱隶无知。多以接遇之丰薄赠馈之多寡。或有毁誉。俗习之陋。诚可痛恶。星湖先生曰。礼。舅姑飨送者。以一献之礼。酬以束帛。今婿之从者宜仿此。待以酒食。赠以布帛之属。轻重随宜。若用钱货则不可。若路远则婿家亲宾与婿。就馆女家近处行礼。

女家告庙仪

编辑

受币后告庙。如婿家仪。祝版同前。但云某之第几女若某亲某之第几女。年渐长成。已许嫁于某郡居某官某贯姓名之子某若某亲某。今日纳币成婚。若亲迎则云今日亲迎以归。不胜感怆。谨以以后同上。

婿行仪

编辑

按礼。婿以昏来。今俗向晩而行礼。昏用命服。今俗必用一品章服。亦为有据。又俗婿乘白马。易曰。白马翰如。匪冦昏媾。昏用白马。亦古矣。我东箕子遗俗。至今尚存。白马之礼。盖殷俗也。高丽忠宣王纳币于元。用白马八十一匹。流风未已也。然则从之为宜。而乡曲难得。则亦不可拘也。俗以四小炬驮于二马。使小儿前导。谓之奉炬军。即礼二炬前导之义也。当用二炬。今人多以灯烛代之。虽近俗。从便无害。女家又植大炬于庭。此近庭燎。不用为宜。俗于马前。立征氏一双。用隶人中丱童。戴草笠青袍。女家亦送一双。用隶人中年少者。戴草笠红袍。前迎以导。所谓征氏者。星湖先生谓出于纳征之征。义或然也。此从俗无害。如无可用人。罢之亦宜。俗又使一人黑笠木缨。黑袍乌靴。执雁左首而行。名雁夫。以彩丝络雁首。若冠服未具。但用吉服为宜。今俗婿至。女家送仆递执靮。称夺牵马。马惊或致伤。俗习不美。当先呵禁。○凡俗纳币时负凾人及女家受函女仆。奠雁时燃烛人。皆用多福人。此皆近禳法。昏姻正礼。宜禁此属。

奠雁仪

编辑

按俗礼婿未至。女家先设奠雁席于外堂。或庭席北。置红烛一双。大红烛则丽朝以阙内所用有禁。且近观美。阙之可也。芙蓉香一双。刺烛一双。使女婢分执左右以俟。刺烛者。以苇束。围二寸许。长数尺。缠以红纸蘸油。按秋官司烜䟽云。以苇为中心。以布缠之。饴密灌之。若今蜡烛。盖古者用烛如此。礼所以不忘本。则斯亦近之。然今既用蜡烛。废亦无妨。凡烛设而不燃可也。○婿至。主人迎于门外。揖让以入。今俗使子弟亲族中年少者迎之。非重礼之意也。士昏礼。主人迎婿于门外。西向再拜。婿东向答再拜。家礼略之。从简也。雁夫授婿以雁。婿受之左首。主人揖婿请行。婿辞。主人先入。婿从之。主人揖。升自东阶。婿报揖。升自西阶。主人西向立。揖婿就席。婿至席北向跪。置雁于席。主人侍者受之入内。婿俯伏兴再拜。

 

按即日亲迎。则女家告庙后。即行醮女仪。设父坐于内堂厅事东西向。母坐于西东向。女席于母坐之东北南向。择乳母及老女仆一人为姆。女盛餙。姆相之。立于室外。又择女侍一人为赞者。诸亲属以次东西列坐。姆导女出房。至堂前北向立。辞父母四拜兴。辞亲属四拜兴。逐位东西向各四拜。行醮礼。女就席右北向。女侍酌酒执诣女席前。女四拜。自席右升席跪。赞者以酒授女。女祭酒少倾于地。啐酒。少入口。四拜。姆导女出于母左。父起命之曰。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尔舅姑之命。姆导女至西阶上。母起送之。整其冠帔。命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尔闺门之礼。诸母及诸姑嫂姊送至中门之外。申以父母之命曰。谨听尔父母之言。夙夜无愆。非宗子之女。则宗子告于祠堂。而其父醮于私室如仪。

 

婿奠雁后。姆奉女出中门。婿揖请行。降自西阶先出。女从之至轿边。婿举帘以俟。姆辞曰。未教。不足以为礼也。女乃登轿。婿乘马先妇车。妇车亦以二烛前导。婿至家。立于厅事以俟。请妇下车。婿揖妇先行。导妇入室。行交拜礼。

按昏礼。女服古今殊异。据士昏礼。女次纯衣𫄸袡。注云次首餙也。今时髲也。纯衣丝衣也。女从者毕袗玄。则此衣亦玄矣。袡缘也。以𫄸缘其衣。䟽云妇人之服不殊裳。兼连衣。裳不异其色也。昏礼用此服。王后以下嫁。皆有袡。周礼追师掌为副编次。注云。副。覆首为之餙。若今步摇。编。编列发为之。若今假䯻。次。次第发长短为之。所谓髲髢。少牢礼。是大夫之祭。而主妇髲鬄。昏礼摄盛。故士女亦用次也。又据家礼。只言女盛餙。而妇人盛服。见于参礼条。有假䯻大衣长裙。所谓盛餙者。当加餙于此服耳。今俗用妆婆衣服。妆婆俗称首母。其首餙。即古假䯻之遗像。其红长衫。或谓出于明昇之妇。必是贵女之服。虽未知其信然。然纯衣𫄸色。广袖长裾。虽不合玄衣𫄸袡之制。而不违于不殊衣裳之文。从俗用之无妨。

婿妇交拜仪古无此仪。家礼从俗。

编辑

按婿不亲迎。从俗行礼于女家。则女家预设卓子两位于中堂。东西相向。饼面及匙箸盏盘。居前一行。婿位饼北面南。妇位反设。下同。鱼肉古鱼用鲋肉用豚。今随宜用之。或汤或灸居中。鱼北肉南。鸡用全体。代古兔脂。从俗用鸡。生熟惟意。居鱼肉之间。食醢葅菜枣栗各一楪。居外列。别置一卓于南。设合巹杯酒注。又南北设二盥盆。盆有台。盆傍设帨巾。巾有架。

 

婿奠雁毕。主人导婿以入。女仆分执烛前行。俗以女仆年少者。执红烛前行。童婢执刺烛次之。此从违惟意。妇从者先布婿席于东。婿从者先布妇席于西。婿来时无女仆。则妇家别定一婢代行。此时妆婆盛餙妇以俟。主人导婿至堂揖升。婿升盥于南。妇从者沃之进帨巾。妇盥于北。婿从者沃之进帨巾。盥毕。主人揖婿升席。婿升席揖妇就席。婿妇各即席。妇先再拜。婿答再拜。妇又再拜。是谓侠拜。卓东西先布各席。俗用满花方席。虽无不拘。拜毕。婿揖妇就座。婿东妇西。从者斟酒设馔。馔取卓上鱼肉。进酒时。从者取卓上盏斟酒。分进于婿妇前。皆祭酒举殽。又斟酒。婿揖妇举飮。不祭无殽。又取巹分置婿妇之前。斟酒。婿揖妇举飮。不祭无殽。礼毕。婿出就他室。今用新房亦宜。婿脱服。妇从者受之。婿脱服出外。从俗礼为宜。撤馔。婿从者馂妇之馀。妇从者馂婿之馀。今依俗给妆婆。主人礼宾飨从者。男宾于外厅。女宾于中堂。随俗礼。

按俗礼同牢合设。一卓设馔之节。专委妆婆。奠置无法。又有油蜜果。非贫家所宜。于礼无据。高丽忠宣王娶元时用之。疑东方旧俗也。或谓出于僧家供佛之馀习。今或代以汉果。汉果之名。未知缘何。而以大豆末和糊造成。覆以丝花凤。助其观美。又有玉刻童子一双。奉香设于香座儿上。分置南北香座儿为禁物。童子形貌象人。诚近妖妄。皆宜不用。又婿妇飮酒。男女同杯交换。已非男女异爵之义。而媟莫甚焉。又择妇人中有福者。立于尊所。以红丝一条。系两巹而斟酒。称解红丝。且红丝之说。出于稗家。诞不可从。又今俗交拜席。只二长席。两头有文曰。二姓之合。万福之源。同席而拜。不合于义。又婿就坐飮时。主家少年。必取卓上生栗。劝婿啖之。不知何义。废之无疑。又婿妇礼毕。导婿入新房。俄而妇入对坐。少顷而出。谓之相会礼。据礼婿出而妇留室中。非妇从外入。则此不必然也。已上诸俗礼。虽违众。不从无妨。

○若亲迎则先期一日。女氏张陈其婿之室。衣服锁之箧笥。不必陈。厥明。亲迎明日。婿家设位中堂。如上俗礼女家仪。行交拜礼飮礼。礼毕。婿出。妇留室中。婿复入脱服。烛出。主人礼宾。宾则与婿来者。俗称仪宾。亦曰绕客。亦曰围绕。凡女家送来者。皆酬以币。

妇见舅姑。见士昏礼,家礼本文。

编辑

妇见必以朝。路远者来宿舍馆。朝而见。将见。从者以盘盛贽从之。器用砂楪。贽用枣栗腶修。不具则从俗。只用枣脯。枣盈楪。脯十条。舅姑坐于堂上。东西相向。各置卓于前。家人男女少于舅姑者。各以次立于两傍。姆引妇自阼阶升堂。北面向舅再拜。诣舅前。奠枣盘。舅抚之。侍者奉贽以入。妇退。又北面再拜。姆引妇降。诣西阶升堂。北面向姑再拜。诣姑前。奠脯盘。姑举以授侍者。妇退。又北面再拜。支子同居者。行于私室。

按家礼。妇拜阶下。此唐宋之礼。朱子答李晦叔问。子妇一例。不当分别。此为后来定论。今令升堂行拜礼。器用陶匏。为其近古。故今用砂楪。亦宜矣。○按礼。亲迎明日。见舅姑。今俗行礼于女家。故居近者。或成婚三日。妇来见。谓之三日新妇礼。即日还归。又定日再来见。称再见礼。谚称풀보기。俗仪仆从备物甚繁。浮费不些。婿家礼物亦多。贫家慕效。力不从心。则不即迎见。惟以贪侈相尚。岂君子以礼之道哉。礼无可据则从简为宜。论财为耻则亦当节省。或路远者。世俗繁文。一切祛之。当择日来见。而日期遅速。两家从便为之可也。○礼亲迎。婿墨车。妇车亦如之。有裧。注士乘墨车。摄盛也。䟽云。诸侯金路。孤乘夏篆。卿乘夏缦。大夫乘墨车。士乘栈车。庶人乘役车。士乘墨车为摄盛。则庶人当乘栈车。周礼。裧谓之容。有容则有盖。容帷裳也。盖谓屋也。今有屋轿为士大夫通用者。则用之为宜。若世俗所用金轿俗称덩,六人轿之属。各有等级。不用过僭。亦非贫士所宜。

妇见于诸尊长。见家礼本文。

编辑

妇见舅姑毕。有祖舅姑正尊者。则礼毕。舅姑以妇就见。亦有贽。诸尊长。各就见于其室。如见舅姑之礼。无贽。其馀长少。各以次拜如常仪。用单拜。

妇馈舅姑。见士昏礼,家礼本文。

编辑

是日食时。妇家具酒馔送婿家。馔用饼面鱼肉枣栗幷六品。及酒为七味。丰薄随宜。舅姑就坐如见仪。侍者导妇盥洗升堂。以六品之馔。各奠于舅姑前。妇自斟酒。奠于舅前。舅飮毕。再拜。遂献姑进酒。姑受飮毕。又再拜。侍立姑后。以俟卒食。撤馔。就馂姑之馀。妇从者馂舅之馀。婿从者又馂妇之馀。

按士昏礼。馈舅姑馔。如娶妇时礼。而无鱼腊无稷。只有黍豚湆酱葅醢六品。豚右胖献舅。左胖献姑。家礼云。盛馔而无所品节。则恐俗习务高。不若从古之为宜也○。按记曰。庶妇不馈。注供养统于适也。然事亲敬长。无冢介之别。庶妇虽不敢专行送馔助馈。亦不可阙其仪。使冢妇主之。导介妇行礼似宜。

飨妇。见士昏礼,家礼本文。

编辑

是日。舅姑令侍者设三馔案品。如妇馈舅姑礼。舅姑前各置一。馀一置姑傍。少西东向。侍者斟酒至姑侧。妇立介两间。北向再拜兴跪。侍者以盏授妇。妇祭酒啐酒兴。侍者受盏。妇又再拜。就席陪食。礼毕。归俎于妇氏。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遂庙见。

庙见。见士昏礼,家礼本文。

编辑

古礼三月而庙见。家礼改用三日。今行于馈舅姑飨妇之后。主人以妇见于祠堂。序立盥洗。启椟出主。复位降位。参神再拜。主人斟酒再拜。跪告曰。某之子某妇某氏敢见。冢妇升自阼阶。诣正门前四拜。降复位。介妇进两阶间四拜。辞神皆四拜。礼毕。

按亲迎则明日见舅姑。馈飨庙见如仪。○按士昏礼。若舅姑没。则妇入三月。乃奠菜。注云。菜用堇。舅姑存时。用枣栗腶修。则没而奠菜。其义一也。按堇与芹通。家礼不言者。乃舅姑存者之例也。若舅姑不存。依礼行奠菜仪。

婿见妇之父母。见士昏礼,家礼本文。

编辑

亲迎庙见后明日。婿见妇之父母。

按俗行婚礼于妇家。则不得已随俗。婚之明日而见。如常仪。○按丘氏曰。仪礼婿见妇党诸亲。而无庙见之文。恐有阙文。本朝安相国璐竹溪杂仪。有婿见妇之祠堂仪。如妇见婿之祠堂。今当从之。然而妇归庙见后行之为宜。按东方妇女髢发。自三国已然。识者谓是箕子遗制。其或信然也。然而俗习易侈。娶妇之家。髢发之价。其费无虑。每以价少物不及人为耻。此俗情之陋也。今有国禁。则不须更论。而设或复旧。当酌量为之。不可费力于无用之物而为人观美也。

附赠女儿

编辑

内则曰。事舅姑。如事父母。父母生我。恩常掩义。或溺爱而不明。舅姑义合。一失其意。终为不孝。当一念夔夔。罔或少忽。起敬起孝。毋敢怠荒。○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者也。天道也君道也。虽云适体。其义至重。新妇初至。每事敬谨。及至年岁已久。子女成列。狎昵易生。事或自专。以致乖和者多矣。必须致谨于衽席之上。虽至白首。此意如新。则家道雍睦。福禄至矣。○娣姒之间。务相和敬。俱以他姓之人。同入一门。其义顾不重欤。岂忍以一言一事之或失而失其义乎。长幼之序。冢介之分。尤当敬念。少无越礼犯分之事。○谚云居舅家。眼暗三年。耳聋三年。口哑三年。此虽俚语。其意尽好。此谓虽有所闻所见所当言者。不敢放忽。于此而致谨焉。则无所不谨矣○。惟酒食是司。无非仪可称。当终身诵之。○此外诸条。内范备之。使唤服劳之馀。常常着意诵念。以验于吾心。

汝在膝下二十年。以我为天。今移天而从汝夫婿。父子之情。恒有玉成之念。汝或不谨。使病父所言。归于空纸。则于汝心果安乎。此皆可行之事故言之。若其难行者。则吾岂为无实之言哉。庚辰四月九日朝。父汉山病隐书。

示弟鼎禄,子景曾遗书己卯

编辑

余抱疾六岁。杜门屏迹。而酬应犹未专废。故家人宾客。未知其疾之甚也。然而气日益耗。血日益衰。自觉精神志虑。渐不如前。今春以来。势如下坂。殆难回步。医法当死之候。不一而足。是岂可以久视此世者耶。生寄死归。实无所悲。所可悲者。一去难复。而自念生世四十八年。无一事可称。平生无他志愿。惟欲读天下书。为善以去恶。修己以治人。要不为虚生虚死之计。而善未能为。恶未必去。修己多疵颣。治人无可试。此似耿耿者存。而若一归本原。则其心也亦烟消云散。依旧太空。幷与耿耿者而都忘之矣。复何恨乎。余病是忌言语。一朝危谻。不能发言。则中心所存。汝曹何知。余所言者迹也。循迹而求之。可以知其心矣。死生为人道之大节。故古人贵遗言。若使此言不从。更于何处。复闻此言乎。是以必从无疑。使死者有知。生者无愧。是存大信于生死而有不忍负也。然而有治命有乱命。余所言治命也。切愿铭心揭壁。无相忘也。孔子曰。兄弟怡怡。朋友切切偲偲。孟子曰。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然则兄弟无切偲之道。父子无责善之事而后。可以全其天伦耶。兄弟之间。未必无切偲。而常使怡怡之意重。父子之间。未必无责善。而常使期望之心轻。则恩义两全矣。徒知怡怡而不知切偲。徒畏贼恩而不知责善。则以圣人乐育之心。岂先自轻于天伦耶。今余所言。亦切偲责善之事。是朋友之也。夫学贵变化气质。气质最难变。须如猛将用兵。酷吏断狱手段然后。可以克,祛己私。渐次锄除。用功之方。具在经传。有意于此。可考而知。此读书之所不可废也。

人之用力。不过彛伦日用之常。于此蹉失。则虽有绝时之才高世之略。不可为完人也。

无父母则此身何由而生。兄及弟矣。同受一人之血气。常念此理。造次不忘。孝友之心。油然自出。是以虽不得于父母。起敬起孝。无或怨焉。虽不得于兄弟。无藏怒。无宿怨。无相犹矣。

夫妇以义合。而恩爱胜焉。是以狎昵易生。而家道乖乱。曾子曰。孝衰于妻子。柳仲涂曰。世间男子刚肠者几人。不为妇人言所惑。彼妇人者。岂皆欲踈间人之骨肉乎。但其偏性难化。喜怒易生。为夫者或御之失其道。而听莹于肤受浸润之际。则俄顷之间。堕落于禽兽坑堑。可不惧哉。事起微细。怨结深重。或有如路人之不若者。此诚何心。苟使我平日立心。正大光明。于彛伦日用之常。无一事之不尽。则初无是患矣。

夫妇义重。而今世妇女。多不学无识。安知义理之为重乎。皆在于为夫者导以为善而已。其有小过。当掩覆之。至若有怨詈父母。踈间至亲之意。则断不饶贷。深恶而痛斥之。其渐不可长也。历观古今人家多福禄者。恒由于前世内行淳备之家。可不念哉。

朋友道绝久矣。近来交际实难。误败身名。多由于此。必先德行而后文艺。文艺虽有可观。实行无取。则不可与之深交。无论彼此。但相与之际。惟当尽吾诚意而终始以敬。则可以远怨而交固矣。

凡处心行事。惟求一是字。孟子曰。充无欲害人之心。仁不可胜用也。充无穿窬之心。义不可胜用也。诗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此可为终身受用之语。

四勿九容。造次当念。书曰。捡身若不及。

治产理财。是有家之所不免。而况吾家贫薄。至今免为沟中瘠幸矣。其可阔焉而不用力乎。然当使义理之心常重。而外物常轻。则庶不失士君子风旨。若没头经营。全昧雅尚。是庸人俗子之为耳。

天之生财。将为人用。不可以充自己之意欲。范文正贵为卿相。九族蒙惠。而至其身没之后。无以敛殡。余尝读书至此。景慕不已。汝曹当常存此意思。

小学一书。是做人样子。作圣根基。常常念诵。使古人言行。若身自亲承而目击然。则积累之久。我之心界。亦渐开阔。善端油然。受用不尽。此为终身究竟之所。其他读书之䂓。循序渐进。有前儒成法。可以遵行。史记是治乱得失之迹。亦不可不熟览。经纶天下之道。虽具于六经。而其是非成败之形。该载于史书。此有体用之别也。

余家贫无储书。自少好钞录。以备遗忘。盈笼乱帙。都无紧关。所著书下学指南。尽有可观。而颇烦冗未删。读史详节。亦为烦简适中。而两汉见失。宋明未编。中间亦多有未删润者。此为未成之书。甲戌居忧后。编家礼注解。颇费心力。而文在暗草。非亲自校捡。则他人不能辨。亦同未成之书。是为可恨。又尝欲依家礼目录。上自三礼。至通典濂洛诸贤我东先儒之说编之。名曰家礼翼。是亦一副当大篇文字而未能成。未知后有何人能为此否也。帝王圣贤二统。虽少时所撰。而图揭壁上。优于杂画多矣。东史纲目。最所用力。而才及于丽仁宗年间。地理考及他辨证。多具只眼。或有一得之可取。汝辈才钝。虽未能续成。少友辈中李元阳,权既明。尽有前道。可以相托。丈席亦以为此书东方之未始有也。期许不浅。则没之可惜。二友岂不为之动心哉。中间删润。都付大匠之手耳。

冠婚之仪。家有小草。可以依行。丧祭之礼。丈席丧威日录。必行无疑。可以遵用。而以家力之不及。不能行四时之享。惟用冬夏二至。祭于祠堂。墓祭先代。只有寒食一祭。奉祀位。有秋夕寒食二祭。是亦踈数之别也。皆有意存焉。而未及编出一规。奈何。

谨拙二字。是余家累世相传之成法也。是以世乱频仍而祸患不逼。其效然也。汝曺亦当体念传授。不可放忽。

余家世德。以耳目所及。广阳君之周慎谦恭。兔山公之孝友卓行。王考之慈谅恺悌。先君之廉洁雅操。是为子孙者之不可不知也。

余少而失学。晩归有道。生于此世。诚非虚死。而才分驽下。读书穷理。恒欲循涂守辙。不能出古人范围。盖欲宁拙无巧也。汝辈遵此。庶有依做。而不量才德。妄有所论。其流之弊。将至于侮圣人之言。念之哉。

送终录乙酉

编辑

夫礼有古今之殊。仪礼古礼也。家礼今礼也。备要。折衷此两礼者也。常礼当备。变礼当杀。余不肖早罹奇疾。其于奉先以礼。不能如诚。今又老亲在堂而疾症如是。重贻其戚。不孝大矣。当用杀礼。气绝之后。不通告讣书。惟告于龙湖,元阳,杨根及诗湖,丹城。不沐浴。只洗其手足。饭含则设而不举。衣用时服。而澣濯旧衣。衾用大敛衾。虽不能如星翁之用纸衾。单衾足矣。罢朝夕奠。或得新物。当单荐而哭之。只行朔奠而废月半奠。其馀皆遵丧威日录。而又加裁减可也。世人好用观美。虽有遗命。或虑人讥谤而不行者多矣。然则杨王孙,王文正之子。后人安得谓之有孝子之心乎。人若有言。当以此示之。而人子之道。贵遵遗命也。其他为善去恶。饬身励行。奉先齐家。敦宗接人等事。方册俱存。当体而行之。何待余言。人之为人。惟当立志坚固。刚德为上耳。亦尝观世人穷困转甚。则亲戚益至不和。为乡里之所讥矣。此亦当体念者也。神短不能多言。都在孝子顺弟之默会耳。

依古礼及国制。自我以后。祭止于曾孙。曾孙死后。即为埋主。有长房欲祭者。许以纸榜行祀。铭㫌书以汉南逸士安公之柩八字棺上。依俗书铭。则具官依例书之可也。

追录甲辰

编辑

余素抱奇疾。自甲戌丁忧以后。火升呕血。仍作病废之人。日有死生之虑。从前多少自期之心。都归烟灭。一日十二时。一月三十日。一岁三百馀日。无非待死之日矣。岁己卯复添。乙酉更重。伊时各有遗书一纸。以付汝父与汝从祖。而顽命支离。尚今撑度。晩来少间。又能复入仕路。乍进乍退。终无久仕之意。是非有高尚之志也。都以病势之难强而然也。不知者妄加以学者之名。此虽不可向人人分䟽。而亦非知我之实心也。今年七十三。自量精力。要非久视。今依己卯乙酉二年所遗之言。而又更添删乎下方。当依此为之也。惜乎。汝父不存。痛矣痛矣。

复。气绝良久而复。必须止哭。止哭非他。只以魂气飘荡。茫无所归。虽或有复魄之理。若哭声喧聒。神岂安之乎。礼意实精微矣。

楔齿。依星湖礼。不行饭含则去之。

馀阁奠。以病时所飮食即设可也。

沐浴。平日未尝露体示人。死岂有异。只洗面及手足。

小单衫。俗称赤衫。用䌷。

小短襦。俗称자근져고리。有著用绵布。内供䌷。

长襦衣。俗称동옷。表里用䌷。

上服袷衣。俗称핫겹옷。内供䌷。

道袍用布。此古人用时服之意也。深衣非平日所服。岂可死后猝然用之乎。忝居朝士之列。当用公服。而此非余之本心。岂生死有二乎。勿用可也。虽欲用之。何以办备。

大带。用黑缯。

单袴。俗称속것。用䌷。

袴。有著用绵布。

网巾。用黑缯。

唐巾。黑缯。后有垂脚。幅巾亦好。随宜用之。

幎巾。用黑缯。有著。内供素䌷。

握手。不必用。而敛时必令两手齐垂于胸腹之下。以象平日拱手之意可也。

履。亦不必用。死者纳履。将何往乎。

含。不行星湖有说。断可信矣。

魂帛。用纸。今人多以白苎用之。不必然也。用纸可也。纸出于三代之后。故礼无所言。若出三代之时。则必有用矣。

铭㫌。用素纸。不必绛色。表柩而已。书以汉山逸士安公之柩。

有袭奠。

翌日少敛。

缁衾。用绵布有著。无识。世人多有识。非礼也。

枕。随宜为之。

散衣。用澣濯者。不必用新衣。但汝祖平日无著外馀衣。然随其所有而上下体随用。

补空。依俗用片衣。或新绵或澣衣。

绞布。用麻布。

有小敛奠。袭小敛幷行。则又当合奠。

翌日大敛。

棺。既无预备。则当用家后余所禁养者。急速治之。毋旷日子。今世人家子弟常时不能先事办备。已失为人子之道。而死后始求美材。多给价直。以为观美之资。累日持久。多有难处之事而不之恤。又违死者尚俭之意。皆为不孝。

大敛衾。用布单衿。牛溪,星湖皆用纸衾。今亦未备。用单衿可也。

天衾地褥。俗礼不必用。

不通讣。乡里不待告而必知。馀非平日相许之人。则其生其死。何关于人而必告之耶。一切不为可也。仁川权室处当专告。其馀皆不必然。

不设朝夕奠。平朝只奠一盂清水而哭之。

不受挽祭文。知我者自当有语。不必强请于人。求其情外无实之言而徒取笑侮耳。

不受致奠。平生受人之食。心便不安。一切不受可也。

墓祭仪

编辑

建祭厅今乙巳。构三间屋于德谷。为墓祀时行祭之所。

编辑

开元礼。三代以前无墓祭。至秦始起寝于墓侧。汉因之。自后因以成俗。至唐始定王公以下寒食拜扫仪。哀省三周。剪其荆蕀荒草。神道尚幽。不可逼渎茔域。茔南山门外。设净席为位。遥祭以时馔。如平生所嗜。若一茔数墓。每墓各设位席。昭穆以列。以西为上。主人盥手奠酌。三献而止。彻馔。主人以下位辞。馀馔可于他处僻不见坟所食之。孝子之情也。按此墓祭之始也。祭必不于墓前而行于茔南僻处者。以其神道幽静。恐其有动也。此意至精。当遵行无疑。家礼墓前布席而祭。恐其时俗礼。从便而然也。恐不如开元礼之为得礼意也。○南轩省墓文曰。为位于亭。具酒肴之荐云云。则宋时墓祭。亦行于墓亭矣。

金沙溪家礼考证。问墓祭或非一二。多至八九。东西丘垅。往来倦疲。恐有怠慢之气。或日亦不继。则何以处之。或有终朝之雨。亦何以为之。欲构一室于墓侧。依时祭仪合祭如何。退溪曰。岂不善哉。

退溪言行录。金富伦问族葬列位。次第行祭。则筋力疲而诚敬弛。祭物冷煖有异。先诣坟所。奠杯引灵。而以纸榜合祭斋宫如何。退溪曰。无妨。又问或设坛于净地合祭如何。曰尤是。按设坛虽好。而若遇雨则难便。终不如构祭厅之为宜。

按据此诸条。则古今人论礼之意可知也。且家礼之墓前设祭。盖因俗也。今国家山陵祭。必于丁字阁。即礼意然也。

建祭厅祭田录略不录。秋收后皆当别储应用。

编辑

先墓有祧位有奉祀位。有祔位有殇位。又有山神位。

祧位。岁以十月朔上墓。一年一次。

奉祀位。寒食秋夕上墓。一年二次。

祔位殇位。皆自家中办出。不用祭田所收。

秋收祭用后所馀。必有多少之数。皆别储定有司。用于先代墓役及巷内一家吉凶等事。酌定顾助。

祭祀祭前一日。诸子孙分诣列位墓前。行再拜礼。以墓所多故子孙分省。俯伏口祝曰。明将行祀于祭厅。敢告。哀省三周。洒扫墓庭。拔去木根杂草。○祭厅具床卓。洗涤纸榜。列书某祖某妣神位。以昭穆书之。一时幷祭。

祭物贫则称家有无礼也。吾家贫甚。无以自存。享先之心虽无穷。在家力之有无。今量力而言之。○祧位及奉祀位。饭羹饼面鱼肉汤各一器。炙三串。蔬菜等属。沉菜熟菜生菜杂葅食醢及酢为六豆。切肉俗称佐饭。脯果四品。为六笾。力若不及。则四豆四笾可也。○殇位。只当以饭羹为之。如生人之食而已。馔品不必论。○祭后子孙饭馂于祭厅。一则不忘先祖之惠。一则叙当日亲族之情。尽欢而罢。

祝文

编辑
不迁位及奉祀位墓祝。寒食秋夕。
编辑

维岁次某年某月干支朔第几日干支。孝六代孙某官鼎福敢昭告于此下列书列位某官府君,妣位某封某氏。气序迁易。节届寒食。雨露既濡。秋夕则云节届秋夕。霜露既降。瞻扫封茔。不胜感慕。谨以清酌庶羞。祇荐岁事。尚飨。

祧位墓祝定以十月朔日。思简公位。门长行祀。他位宗家主祀。
编辑

维岁次某年十月干支朔。几代孙某官某等敢昭告于显几代祖考封谥府君,祖妣某封某氏。今以孟冬之朔。霜露既降。瞻扫茔域。不胜感慕。追惟报本。礼不敢忘。谨以清酌庶羞。祇荐岁事。尚飨。

维岁次云云。孝十一代孙某官鼎福敢昭告于此下列书十一代祖考妣位。至于五代祖考妣位。今以孟冬之朔。以下同上。

诸陇无后神祝
编辑

维岁次云云。鼎福谨具饭羹之奠。使某敢告于诸陇无后之神。昔我先祖宅兆于此。前后幽堂。皆其遗嗣。名虽不传。想皆我族。丘陇荒颓。谁奠一酌。朝夕瞻望。怆怀恒深。祭馀继荐。以效微忱。表厥配位。分设两卓。殇童殇女。各以类食。物虽菲薄。庶几歆格。尚飨。

土地神祝
编辑

维岁次云云。某官某姓名敢昭告于土地之神。今以孟冬之朔。恭修岁事于先墓。惟玆保佑。实赖神休。谨以饼糆酒馔。敬伸奠献。尚飨。

慈殿称号私议

编辑

今上己亥。上以慈殿称号未定。问于诸学者。宋德相以王大妃位空。此当称王大妃献议。上复遣礼郞睦祖洙。问于金亮行。金以素昧礼学。不敢献议为对。睦归路历见余。且曰。英宗于今上为祖。则慈殿称号。当为大王大妃。而今称王大妃。未有明据。宋议则误矣。因问可据者。余曰。此不见礼经。而汉去古未远。后世礼论。多从汉儒。汉宣帝为昭帝从孙。昭帝后上官氏时尚年少。而时无可称。皇太后者。太后之位空矣。然而纲目大书曰。尊皇后上官氏。为太皇太后。不曰皇太后。此非今日明据乎。以大王大妃之尊。降称王大妃。不觉自归于乖伦序乱昭穆之罪。但朝无一人驳正者。可恨。睦曰。诚然诚然。

世子服私议丙午

编辑

丧服斩衰。经。父为长子。按通上下言。传。正体于上。又将所传重也。按正軆以正宫所生言。䟽。虽承重。不得三年。有四种。一则正体不得传重。谓适子有废疾。不堪主宗庙也。二则传重非正体。庶孙为后是也。三则体而非正。立庶子为后是也。按此后宫所生。四则正而不体。立适孙为后是也。○齐衰期。经。为君之长子。䟽。长子君服斩。臣从君服期。○齐衰三月。经。庶人为国君。注。不言民而言庶人。庶人或有在宫。天子畿内之民。服天子亦如之。按庶人服君齐衰三月。则世子丧。亦当有差。○右言臣民服。○斩衰。经。公士大夫之众臣为其君。布带绳屦。注。厌于天子诸侯。故降其众臣。贵臣得伸。按此条亦可旁照。

通典。晋惠帝愍怀太子以庶子立为太子。及薨。议疑上当服三年。王堪议。圣上统緖。无所他择。告于天地。谒于祖庙。明皇储也。正体承重。岂复是过。王接议。太子虽已建立。所谓传重而非正体者也。不得与嫡同礼。天子诸侯不为庶子服。难者曰。君父立之。与后所生同焉。有既为太子而复非嫡乎。答曰。嫡庶定名。非建立所易。丧服。庶子为其母缌。不言嫡子为其妾母而曰。庶子为其母。许其为后。庶名犹存矣。宋庾蔚之谓二者可谓两失。按经长子三年。言以正体乎上。又将所传重。明二义兼足。乃得加至三年。今拜为太子。虽将所传重而非正体。安得便同嫡正。为之斩衰乎。既拜为太子。则是将所传重。宁得犹与众庶子同其无服乎。天子诸侯绝傍周。今拜庶子为太子。不容得以尊降之。既非正嫡。但无加崇耳。自宜伸其本服一周。按庾氏以庶出故降服期。○南史齐武帝文惠太子薨。此正宫出。有司奏御服期。朝臣齐衰三月。南郡国臣齐衰期。太子初封南郡王。六宫不从服。○通典。文惠太子薨。右仆射王晏议。丧服经。为君之长子。齐衰周。今至尊既不行三年之典。服周。群臣应降一等。应大功。功衰兄弟之服。不可以服至尊。宜服齐衰三月。太孙三年。南郡国臣宜齐衰周。诏依所议。○明史洪武壬申。懿文太子薨。正宫出。礼部侍郞张智等议。父为长子。服齐衰期。又曰期之丧。达于大夫。今当以日易月。服齐衰十二日。祭毕乃释。从之。○嘉靖年间。亦用此礼。此外史传未及考。

本朝五礼仪。国恤服制多沽略。世子丧节文。阙焉无考。世祖丁丑懿敬世子。明宗癸亥顺怀世子丧。两朝仪注。今未考出。而仁祖乙亥昭显世子。右三朝皆正宫出。英宗戊申孝章世子后宫李氏出。丧。两朝文籍。略有可记者。故著于下方。○昭显丧。礼官依嘉靖中以日易月齐衰十二日之文。定为齐衰三月。辅德徐祥履䟽言。仪礼丧服篇期章。有曰为君之父母妻长子祖父母。传曰。何以期也。从服也。礼记服问曰。大夫之适子。为君夫人太子。如士服。郑注。士为君之小君期。太子从服。且铭㫌书以柩字。生称东宫。薨称殡宫。请改以殡宫。持平宋浚吉䟽言。仪礼丧服。君为长子。斩衰三年。臣为君之父母妻长子。从服期。今日世子服。殿下当服斩衰三年。群臣当从服期。为长子。何以斩也。为其正体于上。将所传重也。群臣何以期也。君服斩。故从服也。礼官臆料杜撰。初用十二日之制。旋又降用七日而除。夫七日之制。既非古礼。又非大明之制。朱子告宁宗论丧服箚曰。既往之失。不及追改。惟有将来之启殡发引。礼当复用初丧之服。则其变除之节。尚有可议。殿下与嫔宫元孙。定为斩衰三年之服。中殿齐衰三年。群臣从服期。趁启殡。厘正上下衰服。与殿下视朝之服。群臣供仕之服。亦宜仿朱子所论。君臣同服。略为区别。制古丧服以临。别制布幞头布正服布革带以朝之制。更加裁量。永为法程。垂示后嗣。○安师傅应昌日记。时为狼川县监。关文到。黑帽素服。入庭跪。三上香。俯伏哭尽哀。行再拜礼。第四日成服。其日早晨。又设香卓于正厅。去素服。着齐衰。布𮖐纱帽。生布团领麻带。散官儒生。各其官门。聚会哭临。成服日。着白衣白笠白带。公除后则亦用黑笠黑带白衣。京外官。十二日公除后。则用黑笠黑带白衣。以供常仕。按据此。当日服制。疑以期断。○续五礼仪。孝章服制。殿下齐衰期年。王妃同。世子嫔斩衰三年。大王大妃曾孙服缌。王大妃大功服。宗亲文武百官齐衰期。生进生徒白衣笠带。卒哭后黑笠白衣带。期年而除。庶人白衣带黑笠。期年而除。考当日仪注。四日成服。三月葬。大殿中殿期服。十三日公除。自成服日计。公除前视事。白袍。布裹翼善冠。笠同。布裹乌𡱝带。公除后。白袍翼善冠乌𡱝带黑笠。燕居白带终期。百官期年。公除前。白团领。布裹帽带。燕居黑笠白衣带。罢散官儒生以下公除前。白笠衣带。公除后黑笠白衣带。士夫家葬事葬前许。嫁娶卒哭后许。墓祭则废。忌祭则略设。朔望参许行。按此疑用昭显丧礼。而昭显时公除后用黑带。此为少异。○当宁丙午五月十一日未时。王世子后宫成氏出。丧。本府广州知委仪注。宗亲文武百官齐衰期年。公除前。白布帽笠衣带。公除后。乌帽笠带。燕居白衣带。外官同。儒生公除前。白笠衣带。公除后。黑笠白衣带。生进生徒公除前。白衣带笠鞋。公除后。白衣带黑笠。期而除。甲士正兵同。庶人僧徒白衣带笠。公除后。白衣黑笠白带。期而除。停乐。卒哭后凡祭用乐。巷市公除前。废坐刑杀。文书不为启达。禁嫁娶。实职三品以下。卒哭后许借吉三日。堂上及曾经侍从。小祥后许行吉礼。禁屠限公除前。按礼曹仪注及儒臣所议未及见。而大抵疑用孝章丧仪节。

附殇服

编辑

丧服大功章。公为适子之长殇中殇。注。不降适殇者。重适也。天子亦如之。䟽。适子成人斩衰。今为殇死。不得著代。故入大功。特言适子者。天子诸侯于庶子则绝而无服。右言君服适子殇。

○通典。晋惠帝无嫡子。以庶子为太子。亡。谓应降冲太孙怀愍太子之子。丧。议者谓应为殇。中书侍郞高齐议。太孙自是无服之殇。不应制服。宜从以日易月之制。丧服传。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以日易月。博士蔡克议。臣子不殇君父。非为有臣子便为成人。不服殇也。臣不殇君者。谓如太孙之臣不殇耳。太子惟尊于东宫。东宫臣不殇之耳。今太孙未冠婚四岁。而齐衰成人之礼不可。○晋某国王第二郞在殇。为世子臣。当有服不。太常王冀云。礼无从君服殇之文。夫臣从君而服。以其体承緖。非系成人与殇也。苟为代嫡君为之服。则臣何而不从服乎。若以礼无文者。亦可不服长子之下殇乎。宋庾蔚之谓臣以义服故。所从极于三年。经举重服必从。则轻不从可知也。若从服世子之殇。亦可从服嫡妇乎。惟小君非从。故与君同。右言虽太子。当以殇论。

○通典。晋新蔡王年四岁而亡。博士张亮议。殇制无服。祭酒杜夷议。诸侯体国。备物典事。不异成人。宜从成人之制。宋庾蔚之谓嗣子之体。不以成人为义。故经有诸侯嫡子之殇服。臣子不殇君父。宫臣得服斩耳。馀亲自依本服。记云。能执干戈。以死社稷。则以成人服之。又年未二十而冠婚及为大夫者。皆不为殇。至若诸侯君临一国。而可反殇之乎。○宋大明五年。永阳侯刘升子年四岁。旁亲服制有疑。太常丞庾蔚之议。宜同成人之服。左丞荀万秋议。下殇以上。身居封爵。宜同成人年。在无服之殇。以登官为断。永阳国臣自应全服。旁亲宜从殇礼。诏可。○梁舍人朱异议。礼虽未及成人。已有封爵。则不为殇。封阳侯年虽中殇。已有拜封。不应殇服。帝可之。右言有封爵则不为殇。

按本朝世子丧服制一节。全无所考。一当事变。不过引明朝谬例而行之。一番遵行。便成不易之典。洪武嘉靖之制。未知何以如彼也。试以今所遭言之。主上当齐衰期。非正宫出。则所谓軆而不正。先朝顺怀昭显。皆当服斩而以期则误。宫僚及本宫宫女卫卒。亦当如之。群臣从服。不过降一等。期之降为大功。大功是功衰兄弟之服。则不可行于至尊。不得不以齐衰三月之服行之。三月后以素衣带终期年。即缟冠玄武子姓之服之义也。士民元无所服。凡服惟以恩义为定。身为世子。则恩义未及于士民矣。故当无服。但当于闻讣之日。各行望哭之礼。而主上有重服。则士民不可不素衣带终期年。而禁其华盛之服而已。以礼言之。今此之丧。于主上为无服之殇。而名位已定。尊为储君。则年岁多寡。不必论矣。但有可疑者。仪礼大功章。公为嫡子之长殇中殇。嫡子承统之名。今不言下殇。下殇虽承嫡。年既幼冲。则不当在于制服之列耶。愚意则既已定名。不必论年岁之多寡。如上所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