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菴集 (安鼎福)/卷十四

卷十三 順菴集
卷十四
作者:安鼎福
1900年
卷十五

雜著

編輯

德谷書齋月朔講會約

編輯

約規

編輯

齋長一人。約中堪當師席者爲之。如無其人。副長之無故者當之。

副長二人。推約中年長有文學者爲之。齋長有故則代行約事。

都講二人。推約中有才學者爲之。

有司。都講。或直月兼之。

直月一人。推約中近齋室者爲之。凡諸會時。掌灑掃鋪陳等事。周月相遞。

使令一人。聽直。月分付施行。

記名籍。俗所謂座目也。約貟姓貫名字年紀。皆當入錄。勿論士庶。有文學者。皆當許入。

記善籍。直月察約貟有善者記之。

記過籍。直月察約貟有過者記之。

夙興夜寐。整頓衣冠。端坐讀書。

揖讓長老。敬事父兄。行步安徐。

言語愼重。接人恭謹。待友忠信。

毋談人過。毋論國政。見善必行。

聞過必改。懲忿窒慾。放遠聲色。

導人爲善。規人過失。隱惡揚善。

怠惰放肆。擧止粗率。衣帶倡披。

好尙闘狠。罵詈儕友。侮慢齒德。

言論詭異。論人長短。妄論政事。

使氣凌人。不樂聞過。面約背負。

護短匿過。自高卑人。戱言弄人。

言語輕躁。評論女色。好着雜技。

猜毀勝己。興訛造訕。

按三代之所以敎人成俗。皆在於學。而後世敎學不明。我朝學政非不修擧。今則漸致頹廢。所謂文敎。不過科學。朝廷所以勸督。亦不過於詞賦騈侶之文。求其實用。無可言者。吾儒之學。不過修己治人。於此而無得焉。則雖風雲月露之句。何所取於實用乎。國家旣以此取人。而拔身之資。亦無過於此。則只當應俗隨行。而士君子立心。豈在於是乎。今日約憲。唯當求古聖賢實用之學而已。朱子增損鄕約。爲萬世必可行之䂓。此當服行。而今別具學約一條。條列於下。吾黨其勉之哉。

三畏

編輯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天以至善之理。命於我者。失其則而流於惡。豈天命我之意乎。豈不可畏。畏大人。大人是道立德成之人。其所猷爲。莫非法天而行。則其可不效法而畏之乎。畏聖人之言。聖人之言。亦莫非天理之所在。天命之流行也。當循循服行。於此而有違。則悖天命而循人慾也。豈不可畏哉。○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小人無知識而不知忌憚。不知天命之善。而徒知循於人慾。狎大人。小人不識大人之德。而不知敬愛。反以不與己同而侮忽之。侮聖人之言。後世小人。不知聖言之節節可行。反以爲迂濶而不從。其侮孰甚。

按人之所以爲人。有此心也。此心無所檢攝而唯己之從。則其違禽獸不遠矣。是以君子常常提醒此心。使常惺惺。

三戒

編輯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年少精壯。色慾難禁。若於此時不知戒。則小則喪身殞命。大則敗名辱身。血氣方剛。戒之在闘。剛壯之年。血氣方旺。易激於忿。當節制而克之。及其老也。血氣旣衰。戒之在得。凡人少時血氣未衰。爲善爲名。稍有可觀。及其精力衰歇。計切後嗣。未免有計功近利之意。此所當戒也。

按君子立心。當以志氣爲主。御其血氣然後。可以無愧矣。

四勿

編輯

顔淵問克己之目。子曰。非禮勿視。目不視邪色。非禮勿聽。耳不聽淫聲。非禮勿言。非先王之法言。不言。非禮勿動。非先王之法行。不行。

按君子爲學。要不過克去己私。己私不克。則人慾橫而天理滅矣。必就視聽言動上。用工體驗之。

三貴

編輯

曾子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容貌擧一身而言。欲其周旋中禮。無暴戾褻慢。正顔色。斯近信矣。色是見於面者。必忠實願愨。無一毫假飾。出辭氣。斯遠鄙倍矣。此以言語言。若不順理成章。則易流鄙倍矣。

按三者皆修身之要。而若於平日。不敬謹於心而有所省察。則隨事顚錯矣。

九容

編輯

玉藻曰。足容重。欲其安徐。不輕擧也。足爲一身所載。故九容居先。手容恭。欲其端拱。不輕弄也。目容端。欲其瞻視端正。不邪視也。口容止。欲其唇吻端正。言語不妄。聲容靜。欲其聲必安重。不粗暴也。頭容直。頭居一身之首。當端直不傾側。氣容肅。鼻息當安靜。不當喘急不均。立容德。當端肅正立。類有德者氣象。色容莊。當莊敬自持。不示惰慢之色。

按九容。威儀之著於外者也。苟無此心存敬於中。外豈能如是乎。初學所可先。

九思

編輯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吾心之所存者敬則明。聽思聦。吾心之所存者一則聰。色思溫。此見於顔色者。人無忠信之心存乎中。則暴戾之色。見於外。心存忠信。則色自溫矣。貌思恭。貌主一身而言。動容中禮。則自恭而無惰慢。言思忠。心之所存者信。言之所發者忠。事思敬。心之所主者一。事之所執者敬。疑思問。疑常思問。欲以通吾心之未通而解其疑。忿思難。忿常思難。欲以平吾心之不平而寬其意。見得思義。得者利之所在也。當可得之時。必思其合於義理之當否而取捨之也。

按君子用心。惟其理而已。其用在事。惟當思其理之是非而行之也。九容存乎外。九思存乎內。而皆不出敬之一字。此所謂制於外。所以養其內者也。

白鹿洞䂓朱子所作

編輯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敎之目。堯舜使契爲司徒。敬敷五敎。卽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其所以學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別如左。

博學之。審問之。愼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爲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於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別如左。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敎人爲學之意。莫非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爲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今之爲學者。旣反是矣。然聖賢所以敎人之法。具存於經。有志之士。固當熟讀深思而問辨之。苟知理之當然而責其身以必然。則夫䂓矩禁防之具。豈待他人設之而後。有所持循哉。近世於學有規。其待學者。爲己淺矣。而其爲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復施於此堂。而特取凡聖賢所以敎人爲學之大端。條列如右而揭之楣間。諸君相與講明遵守而責之於身焉。則夫思慮雲爲之際。其所以戒謹恐懼者。必有嚴於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於禁防之外。則彼所謂䂓者。必將取之。固不得而畧也。諸君其念之哉。

眞西山敎子齋規

編輯

一學禮。父母及先生與之言則應。敎之事則行。毋得怠慢。自行己意。

二學坐。正身端坐。齊腳斂手。毋得伏𨃞靠背。偃仰傾側。

三學行。籠手徐行。毋得掉臂跳足。

四學立。拱手正身。毋得跛倚欹斜。

五學言。樸實語事。毋得妄誕。低細出聲。毋得呼噪。

六學揖。低頭屈腰。出聲放手。毋得輕卛慢易。

七學誦。看字斷句漫讀。須要字字分明。毋得目視東西。手弄他物。

八學書。展紙把筆。字要齊整圓潔。毋得輕易糊塗。

程董二先生學則

編輯

嚴朔望之儀。昧爽咸起。盥櫛衣冠。着深衣或涼衫。升堂。師長卛弟子。詣先聖像前。再拜焚香訖。再拜退。師長西南向立。諸生以次東北向再拜。師長立而揖之。諸生長者一人前致辭訖。又再拜。師長入於堂。諸生以次環立再拜退。各就案。

謹晨昏之令。常日諸生升堂序立。候師長出戶立定。皆揖。次分兩序相揖而退。至夜入拜如朝。會講會食茶如前。朝揖會講。以深衣或涼衫。餘以道褙子。

居處必恭。居有常處。序坐以齒。凡坐必直身正軆。毋箕踞傾倚。交脛搯足。寢必後長者。隔寢勿言。當晝勿寢。

步立必正。行必徐。立必拱。必後長者。毋背所尊。毋踐閾。毋跛倚。

視聽必端。毋淫視。毋傾聽。

言語必謹。致詳審。重然諾。肅聲氣。毋輕毋誕。毋戲譃喧嘩。毋及鄕里人物長短。市井鄙俚無益之談。

容貌必莊。端莊凝重。勿輕易放肆。勿麁豪狠傲。勿輕有喜怒。

衣冠必整。勿爲詭異華靡。毋致垢弊簡卛。燕處不得披袒露頂。盛暑不得撒去鞋襪。

飮食必節。毋求飽。毋貪味。食必以時。毋貪惡食。非節假及尊命。不得飮。飮不過三爵。勿至醉。

出入必省。非尊命及己急幹。不得出學門。出必告。反必面。出不易方。歸不踰期。

讀書必專一。必正心肅容。遍數已足。未成誦。必須成誦。遍數未足。雖已成誦。必滿遍數。一書已熟。方讀一書。毋務泛看。毋務強記。非聖賢之書勿讀。無益之文勿觀。

寫字必楷敬。勿草。勿欹傾。

几案必整齊。位置有倫。簡帙不亂。書篋衣笥。必謹扃鑰。

堂室必潔淨。逐日。直月掃去塵埃。以巾掃拭几案。其餘令齋僕掃拭之。別有穢汚。悉令掃除。不拘早晩。

相呼必以齒。年長倍者以父。十年長者以兄。年相若者以字。勿以爾汝。書簡稱亦如之。

接見必有定。客請見。師坐定。諸生具服升堂。序揖立侍。師命之退則退。客於諸生欲相見。就其位見之。非其類者。勿與親狎。

脩業有餘功。游藝有適性。彈琴射壺。各有儀矩。非時勿弄。博奕鄙具。不宜親學。

使人莊以恕。而必專所聽。擇謹愿勤力者。莊以臨之。恕以待之。有小過者訶之。甚則白於師長懲之。一不悛。衆稟師長遣之。不許直行己意。

困齋學令現愚得錄

編輯

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右盡人倫之要。

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右處心行事之要。

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古而知新。敦厚以學禮。右盡學問之要。

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右變化氣質之要。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右盡待人之要。

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啓蟄不殺。方長不折。右盡愛物之要。

讀書講學。一以明理爲務。而不以誇多爲意。

處心行事。一以循理爲主。而不以悅人爲意。

尊賢取友。必以誠信。而毋以私恭苟容爲心。

待人接物。必以寬恕。而毋以犯校責備爲心。

懲忿窒慾。不但制之於已發之後。當講明於平日論學之際。以知其忿慾之所自。

遷善改過。不但治之於見聞之後。當內省於平日操存之際。以察其善惡之所在。

小學家禮及增損呂氏鄕約。乃人倫日用之最急切。須先講磨力行。以爲入孝出悌之地。

四書五經。循序而讀。精其義以入神。他日利用安身之地。修身處物之要。莫大於此。儀禮經傳,朱子大全,語類,性理大全,綱目及子史。當於會集之時。抽出講論。以爲多畜富有之資。

契中凡事。一依增損鄕約。

學令則以白鹿洞䂓爲準則。

老莊儀秦之術。晉宋淸談之習。雖時有講說。以究其所以爲異端。切宜戒之。勿使壞心術誤知見。

契中人員所犯過惡。明切規責。期於遷改。勿使容忍。以益其非。其有忌憚不悛。至於再三。則雖會集之日。勿與言論。竢其悔悟而後如平日。

○學者須是發憤立志。勇猛篤實。深體力行始得。出寒岡集。

深自韜晦。惟恐人知。方是爲己。不失儒者氣味。

若有些求知底意思。便是爲人。不可與共學也。

自持其身。當如閨中處子。不可一點受汚於人。

寧失於伯夷之隘。不可學柳下惠之不恭也。

右皆爲學之緊務。學者最初用工者。而其中蒙養之義備矣。願約中依行。

朱子讀書法

編輯

居敬持志。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着緊用力。

又曰。斂身正坐。緩視微吟。硏精覃思。以求其所難知。平心易氣。以聽其所自得。寬期限。緊着課程。一百遍時。自是勝五十遍時。五十遍時。自是勝二十遍時。傍依文義。根尋句脈。如與古人對面說話。

程端禮讀書分年程法

編輯

八歲未入學之前。講性理字訓。入學之後。讀小學書正文。次讀大學經傳正文。次讀論語正文。次讀孟子正文。次讀中庸正文。次讀孝經正文。次讀易正文。次讀書正文。次讀詩正文。次讀儀禮幷禮記正文。次讀周禮正文。次讀春秋經幷三傳正文。自八歲約用六七年之功。則十五歲前。小學書四書諸經正文可畢。○又自十五歲志學之年。卽當尙志。讀大學章句或問。次讀論語集註。次讀孟子集註。次讀中庸章句或問。次鈔讀論語或問之合於集註者。次鈔讀孟子或問之合於集註者。次讀易書詩禮記春秋。○又四書本經旣明之後。日看史。仍溫前書。次讀通鑑及參綱目。次讀韓文。次讀楚辭。○又通鑑韓文楚辭旣讀之後。約才二十歲或二十一二歲。學作文經問經義古賦古體制詔章表四六章表。

按人之爲學。欲學聖人。而聖人遠矣。其言在於方冊。則讀書爲學之先務。故別具於右。

月朝約會儀朔日各有參謁之禮。故以初二日爲定日。有雨則不必遍告。各以雨止日來會。

編輯

當日早朝。有司灑掃廳堂。鋪陳堂中。北壁下橫布一席。席前安香床爐盒。堂中東西壁下。各竪布一席。庭下東西。各布一席北向。

早食後。約員冠服皆會。

齋長以下。各以次入。分庭而立。有司陞自東階。揭先聖先師紙牓於北壁。降復位。皆再拜。有司先再拜。升堂唱禮。見下笏記。齋長升自東階。詣香案前。三上香。降復位。與在位者皆再拜。齋長以下揖。分東西。齋長揖升。三揖三讓。齋長先升。諸客各從兩階從升。皆北面立。有司引齋長。立於北壁下席。諸客各分立東西席。有司請行拜禮。東西位年長者先拜齋長。齋長立受而答之。次少者。齋長坐受而半答。有司請讀約。都講執記善記過籍抗聲讀之有文理未達者方言曉喩齋長以下約員。皆拱立恭聽畢。皆坐。有司請行講禮如常儀。各以書進。或臨講或背誦三十以下背誦。三十以上臨讀。畢。乃食畢。長幼各分列而坐。更抽所講書。爛熟商確。或有未達者。就問於齋長。若日力稍長。或投壺或習射。務使威儀齊整。毋致喧雜欵洽而罷。日晡乃退。罷時更定後朔講儀。

齋長卛諸生。拜先聖先師圖

編輯

 

陞堂講會圖

編輯

 

冠禮酌宜儀節庚寅。小孫喆重冠禮時所定。

編輯

冠禮之,難行。不惟末俗頑弊。實由於冠服之不具。宴幣之難辦。而賓贊之任。人多推辭而然矣。程子曰。冠服必須用時服。家禮從之。禮曰。貧者不以貨財爲禮。三加節次儀文具備。按行可成。賓贊之任。亦不必推辭矣。今推古人質文從宜之意。錄之下方。

賓贊會友中推物議所歸者爲之。而年尊者爲賓。少者爲贊。

擇子弟親戚中爲之。

執禮擇親舊中達於禮者爲之。主呼唱。禮節指敎之。

初加緇布從古也。家禮已然。再加家禮用帽子。宋時常服也。今代以笠子。三加家禮用幞頭。當時貴賤通用之盛服。今爲有官者服。則冠禮無攝盛。不可用。故今代以儒巾。

初加服深衣。此非人家恆有之服。亦難卒辦。故以俗制大袖敞衣大袖袷衣之類無不可。再加用皁衫。宋時士大夫平居常服也。今俗道袍爲上服。且古禮再加服素積素鞸。故代以素袍。三加用公服或襴衫。今公服爲大夫之服。襴衫爲進士之服。故代以靑袍。亦三加彌文之意也。

初加緇帶從古也。再加革帶從家禮也。三加靑絲帶從俗也。

古禮屨順裳色。家禮已不然。而東俗堂上不用履。不可一一依古。故今以一靑鞋用於三加之後。亦從古皮屨之義。三加以元服爲重。而貧窶難備三加之服。則以一道袍用之。亦無妨矣。

陳設冠日早起。鋪筵房堂。階庭畫階作三等。房中置卓。陳衣帶笥。東領北上。次陳網巾梳具。陳鞋於卓下。卓北置盤。設盞盤酒注脯楪。祭酒沙碗具。三加冠巾。儒巾,笠子,緇冠並簪。各盛以盤。用帕覆之。陳祝辭六張於其西。置於西階下近南。執事一人守之。設盥盆帨巾於阼階下近南。

序立主人以下。盛服就位。主人阼階下少東西向。冠者之父在其左少退。親戚在其後重行。西向北上。賓位在西階下。與主位對。贊位在其右少退。衆賓位在其後重行。東向北上。擇子弟親戚習禮者爲儐。立於門外西向。將以迎賓也。冠者以童服立房中南向。

賓至 行禮前。賓少出外次。序立畢。儐詣外次請賓。賓至門西東向。贊在右少退。儐入告。主人出門。冠者之父從之。門東西向再拜。冠者之父不拜。賓答拜。主人揖贊。贊報揖。主人揖賓請行。主人先行。冠者之父從之。賓贊從之入門。分庭而行揖讓。至階三揖相讓。主人由阼階先升。少東西向。賓由西階繼升。少西東向。冠者之父從升由阼階。立主人之左。贊盥帨由西階升。立房中西向。儐布席於堂東東階上。少北西向。

初加將冠者出房。立於席右。面席南面。贊取網巾櫛具笥。置於席左。興立於冠者之左。賓揖。冠者卽席西向跪。贊隨其左。西向跪。爲之櫛髮合䯻。施網巾。贊降。賓降。主人降。賓盥帨畢。復位。主人揖賓升。俱復位。執事以冠簪盤幷初加祝進。至階下。賓降階一等。受冠簪執之。正容徐行。詣冠者前。東向立。贊取祝升。趨詣冠者之左。西向立。雙手展祝向賓。賓讀之。贊授祝。冠者雙手受之視之。卷之袖之。賓跪。加緇冠於冠者之首。授簪。贊跪受簪之興立。賓興復位。冠者興。賓揖之。贊導冠者入房。服上衣緇帶。出房立於席右。南面正容良久。

再加賓揖之。冠者卽席西向跪。執事以笠子盤幷再加祝進。至階。賓降階二等。受笠子執之升。詣冠者前。東向立。贊取再加祝升。詣冠者之左。西向立展之。賓讀之。贊授祝。冠者受之視之。卷之袖之。贊跪去簪脫冠。置梳笥東。賓跪。加笠子於冠者之首。贊結纓興立。賓興復位。冠者興立。賓揖之。贊導冠者入房。服素袍革帶。出房立於席右。南面正容良久。

三加賓揖之。冠者卽席西向跪。執事以儒巾盤幷三加祝進。至階。賓降階三等。受儒巾執之升。詣冠者前。東向立。贊取三加祝升。詣冠者之左。西向立展之。賓讀之。贊授祝。冠者受之視之。卷之袖之。贊跪解纓脫笠。置於冠簪東。賓跪。加儒巾於冠者之首。贊結纓興立。賓興復位。冠者興立。賓揖之。贊導冠者入房。釋再加素袍。服靑袍絲帶靑鞋。執事升徹梳笥冠簪笠子。入房置於卓上。降復位。冠者出房南向立。

乃醮冠者出房南面立。儐改席於堂中。少西南向。衆子因冠席。贊者酌酒房中。出立於冠者之左。賓揖。冠者立席右南向。贊者奉酒授賓。賓受之。詣醮席北向立。贊取醮辭。詣冠者之左。南向立展之。賓讀之。贊授辭。冠者受之視之。卷之袖之。俯伏興再拜。升席南向。受酒而立。賓復位東向立。答再拜。贊者入房。以脯楪出立。冠者進席前。祭脯冠者左手執盞。右手執脯楪。置於席前空地上。祭酒。傾少許於地。興退就席末。跪啐酒。少入口。興降席。以盞授贊者。執事撤脯醢楪。冠者南向再拜。賓東向答再拜。冠者側身西向。贊者再拜。贊者立賓左東向少退。答再拜。

賓字冠者賓主俱降階相向立。冠者降自西階。少東南向。贊取字辭。進於賓。賓受而展讀。讀畢授贊。贊受之與冠者。冠者受之視之。卷之袖之。贊取對辭。冠者受而讀之。讀畢再拜。禮畢。

主人揖賓就坐衆賓從之如常禮。執事撤諸具。

主人以冠者現於祠堂至祠堂序立。盥洗啓櫝。進饌奠盞。降神參神。斟酒整著。主人再拜。主人再拜跪。祝跪主人之左。東向讀祝。興復位。主人俯伏興復位。冠者進兩階間再拜。撤著辭神。撤饌闔櫝退。

冠者現於尊丈父母房中南面坐。有祖父母則當此坐。而父母與諸父諸母東西分侍。冠者北向拜父母。父母爲之起。祖父母亦然。拜諸父諸母。皆爲之起。兄弟姊妹應答拜者拜。

乃禮賓如常禮。賓贊稍禮異之。冠者現於衆賓。長少各爲一列。各拜。衆賓皆答。

婚禮酌宜戊寅迎女壻權日身時所定

編輯

按國俗婚禮。最爲沽畧。循襲已久。或有難變者。夫風氣之變而古今殊制。此家禮所以作也。我東與中華俗習懸殊。由宋至今。亦踰五百有餘歲。其間自有不可強而相合者。故酌古參今。作婚禮儀。爲一家之私䂓。

納采。見儀禮士昏禮本文,家禮本文。○俗禮無。

編輯

問名。見儀禮士昏禮本文,家禮本文。○俗禮無。

編輯

按納采者。納其采擇之禮。家禮所謂言定也。問名。謂問所娶女之名。將卜吉凶也。問名後世難行。故家禮刪之。今俗幷無二禮。而兩家定婚後。壻家書送壻年命於女家。謂之四柱單子。非古禮也。今當依禮納采。而具壻年命。兼請女命。依問名之儀。庶乎循今之俗而不失古禮也。俗有改易年命。求合吉曜。或減年忌諱。大禮之始。先行詐僞。甚不可也。凡婚姻。兩家議定。牢不可破然後。行納采禮。今人以納幣爲納采非也。

納采書式書規依俗例。辭語取士昏禮丘儀成文。下同。唐本萬寶全書書式亦採用。

編輯

皮封上狀某姓某官執事謹封。

某姓名再拜白。伏蒙尊慈。許以令愛貺室之第幾子。子生於某年某月第幾日某辰某時。玆有先人之禮。敬遣使者。請納采。將加諸卜。敢請女爲誰氏。伏惟尊慈特賜鑑念。不宣。

年月日。某郡貫鄕某姓名。再拜上狀。

某姓某官執事。

復書式

編輯

皮封答上狀某姓某官執事謹封。

編輯

某姓名再拜復。伏蒙尊慈。將之第幾女作配令郞。憃愚弱質。雖不能敎。旣辱采擇。不敢辭。女生於某年某月第幾日某辰某時。謹具以告。伏惟尊慈。以下同上。

納吉。見士昏禮本文。○家禮無俗禮無。

編輯

納徵。見士昏禮本文。卽家禮納幣也。俗禮見下。

編輯

請期。見士昏禮本文。○家禮無。俗禮見下。

編輯

按納吉。婿家卜以告吉於女家也。納徵。徵證也成也。婿家將皮帛爲幣。證成昏也。請期。婿家告昏期也。古者前期納幣。故請期在納幣後。家禮簡之。而楊氏增補者。以其不可闕而從古禮也。今俗請期一節。女家爲之。旣受婿年命後。擇日送之。謂之涓吉單子。凡婚姻之禮。婿家主之者。男先之義。而此違禮意。今依俗女家定日通報。不用單子例。但告其日子。則婿家將納吉納徵請期之節。作書送於女家。

納幣書式同上

編輯

某姓名再拜白。伏承嘉命。許以令愛貺室之第幾子。加之卜占。已葉吉兆。玆有先人之禮。申遣使者。行納徵禮。謹涓吉日以請。某月某日。實惟昏期。恭俟可否。伏惟以後同上。

復書式同上

編輯

某姓名再拜復。伏承嘉命。委禽寒宗。顧惟弱息。敎訓無素。切恐不堪。卜旣葉吉。何敢辭。又蒙順先典。貺以重禮。辭旣不獲。敢不承命。若夫婚期。惟命是聽。敬備以須。伏惟以後同上。

按今俗書式。惟於納幣時婿家有書。謂之婚書。而女家無答。甚非禮意。故今具納采納幣二書於右方。兼擧問名納吉請期之語。以備古婚六禮之義。○士昏禮納徵用玄纁。而家禮用色繒者從便也。人不可以不慮居。故又雲貧富隨宜。蓋禮貴有行。幣物之過度非禮也。古用束帛儷皮。今俗或有單用皮幣者非也。古者皮爲衣服之用。而後世不然。則皮無實用。不用爲宜。古一匹爲四十尺。大約準今布帛尺二十尺。當以布帛易具之物。玄纁各二十尺。卽家禮少不過兩之義也。○俗用綵袱包幣。盛小漆函。函具鎖鑰。又以婚書包綵袱。納凾中凾。用色袱包之。○前期納幣禮也。今俗納幣用奠鴈日曉頭。俗謂馬頭納采。禮貴從容。不當如是迫急。而納幣以後。婚姻已定。或曠日持久。事故難定。故亦出於後人慮患之深意。依俗無害。星湖先生曰。後俗頑弊。或有變故可慮。皆於婚日先行納幣雖野。亦且從俗。○俗禮。女家送涓吉後。又請婿衣樣尺度。謂之衣樣單子。壻家亦或請女衣樣。當隨俗爲之。苟富而有。無使汰侈。苟貧而無。雖闕何害。君子以禮不行爲愧。不以財之饒乏爲意。以奢侈相高者。是市井之爲。而古人所謂夷虜之風也。錦繡綾段珠玉寶貝之屬。當一切禁之。范文正公聞新婦以羅綺爲帳。怒曰。亂吾家法。當火於庭。許眉翁爲完平孫婿。昏夜見衾褥華鮮。遂持行中布衾以宿。古人律己淸嚴。最爲可法。

請期書式同上○若不能如禮。前期納幣。則用此書式。

編輯

某姓名再拜白。伏承尊命。加之卜占。已葉吉兆。謹涓吉日以請。某月某日干支。實維昏期。恭竢可否。伏惟以後同上。

復書式同上

編輯

某姓名再拜復。伏承尊命。委禽寒宗。顧惟弱息。敎訓無素。切恐不堪。卜旣葉吉。不敢辭。昏期惟命。敢不敬須。伏惟。以後同上。

納幣書式同上

編輯

某姓名再拜白。伏承嘉命。許以令愛貺室之第幾子。玆有先人之禮。敬遣使者。行納徵禮。伏惟。以後同上。

復書式同上

編輯

某姓名再拜復。伏承嘉命。昏日已定。大禮將行。玆蒙順先典。貺以重禮。辭旣不獲。敢不承命。伏惟。以後同上。

告廟。見家禮本文。○士昏禮無。○俗禮或行或否。

編輯

按士昏禮。無告廟之文。而左傳楚公子圍娶妻。告莊共之廟。則古亦有告廟禮矣。儀禮納采。女家主人筵於戶西西上。右幾。註雲筵爲神布席也。將以先祖之遺體許人故受其禮於禰廟也。是亦告廟之儀也。家禮議昏納采時。壻家告廟。女家受書後。又告廟出。以復書授使者。而納幣無告廟。納采者。卽今世定婚之初也。世俗多僞。或有臨期負約者。故今移於納幣時行之。路遠者當於發行日告。

婿家告廟儀

編輯

如朔參儀。祝版雲維年月某朔幾日某辰。孝某孫某官某。敢昭告於顯某親某官府君。顯某親某封某貫某氏。諸位列序某之子某若某之某親某之子某。年已長成。未有伉儷。已議娶某郡居所居之郡。某官某貫姓鄕姓名之女若某親某之女。將以某日。若居近則雲今日。納幣奠鴈。若親迎則雲納幣親迎。不勝感愴。謹以酒果。用伸虔告謹告。

醮子。見士昏禮,家禮本文。○俗禮無。

編輯

告廟後行醮子禮。先以卓子。設酒注盤盞於堂上。設主人坐於東序西向。設子席於其西北南向。擇子弟之習禮者一人爲贊。父升坐。子先立於階下。至是升自西階。立於席西南向。贊者取酒斟盤盞。執詣子席前。子再拜訖。升醮席南向跪。贊者授子酒。子受酒。少傾於地。興退席末。跪啐酒。興降席西。授盞於贊者。又再拜。詣父坐前東向跪。聽戒辭。父命之曰。往迎爾相。承我宗事。勉率以敬。若則有常。子對曰諾。惟恐不堪。不敢忘命。俛伏興出。非宗子之子。則宗子告廟後。其父醮於私室。命辭改宗事爲家事。

 

親迎。見士昏禮,家禮本文。○俗禮無。

編輯

按親迎者。謂躬親迎之也。詩曰親迎於渭。記曰冕而親迎。是男先女之義也。東人不行親迎。其俗已舊。後漢書高句麗傳雲。婚姻皆就婦家。生子長大然後將還。今俗行禮於婦家。其來久矣。星湖先生曰。親迎之禮。兩家未必意同。況居遠借舘。長少搬移。事勢有甚不便者。且孟子答親迎得妻之問。不曾道不迎不得。士昏禮。又有不親迎之例。則古人亦或隨事方便以處矣。據家禮張陳舖房。卽女家事。而納幣奠鴈。則皆男先之義也。姑從俗例。成禮於女家。抑未爲大害。惟甚背於義者。雖違衆不可從。尹丈曰。蓋坐貧困。則雖大賢或不能如禮。如晦翁子塾爲潘叔度之壻。勉齋爲先生之壻。至生子而後婦見是也。且親迎之禮。自是都人士之禮。至於幾庶。恐不可一一行之也。○按妻家遠。則借舘行禮之說。朱子言之。則勿論遠近。禮當親迎。而東俗貧窶。儀物難備。誠如師說。若同居一鄕。自當依禮。禮本簡易。未見難行。況雲貧富隨宜乎。當遵其儀節。蠲省浮費。勿爲觀美可也。今俗惟宮家當日親迎。而儀文不古。侈費又多。士人家慕效而不可及。故因以不行。惜哉。

納幣儀

編輯

按俗於奠鴈日曉頭納幣。女家受之直入內。太涉踈畧。今具儀節於下。壻家遣人告納幣。女家預設屛帳。舖陳卓子於庭。明燭於卓上以俟。壻家遣子弟爲使者。今俗只送奴隸非也。女家主人盛服出迎升堂。女家女僕奉函安於卓上。壻家從者以幣凾進。使者奉置堂上。開函出書幣。以書授主人。主人乃受書置於席上。執事者受幣。主人北向再拜。使者避不答。主人之拜爲拜命。非爲使者故不答。復進請退。主人授以復書。使者受之。主人請禮賓。乃以酒饌待之。又饋其從者別室。若今行廊也。禮畢。使者與主人交拜揖。如常儀而退。

主人入書幣於凾。入於內。遂行告廟禮。

按家禮。納采納幣從者。女家皆酬以幣。今俗猶然。而賤隷無知。多以接遇之豐薄贈餽之多寡。或有毀譽。俗習之陋。誠可痛惡。星湖先生曰。禮。舅姑饗送者。以一獻之禮。酬以束帛。今壻之從者宜倣此。待以酒食。贈以布帛之屬。輕重隨宜。若用錢貨則不可。若路遠則壻家親賓與壻。就舘女家近處行禮。

女家告廟儀

編輯

受幣後告廟。如壻家儀。祝版同前。但云某之第幾女若某親某之第幾女。年漸長成。已許嫁於某郡居某官某貫姓名之子某若某親某。今日納幣成婚。若親迎則雲今日親迎以歸。不勝感愴。謹以以後同上。

壻行儀

編輯

按禮。婿以昏來。今俗向晩而行禮。昏用命服。今俗必用一品章服。亦爲有據。又俗壻乘白馬。易曰。白馬翰如。匪冦昏媾。昏用白馬。亦古矣。我東箕子遺俗。至今尙存。白馬之禮。蓋殷俗也。高麗忠宣王納幣於元。用白馬八十一匹。流風未已也。然則從之爲宜。而鄕曲難得。則亦不可拘也。俗以四小炬馱於二馬。使小兒前導。謂之奉炬軍。卽禮二炬前導之義也。當用二炬。今人多以燈燭代之。雖近俗。從便無害。女家又植大炬於庭。此近庭燎。不用爲宜。俗於馬前。立徵氏一雙。用隷人中丱童。戴草笠靑袍。女家亦送一雙。用隷人中年少者。戴草笠紅袍。前迎以導。所謂徵氏者。星湖先生謂出於納徵之徵。義或然也。此從俗無害。如無可用人。罷之亦宜。俗又使一人黑笠木纓。黑袍烏靴。執鴈左首而行。名鴈夫。以綵絲絡鴈首。若冠服未具。但用吉服爲宜。今俗壻至。女家送僕遞執靮。稱奪牽馬。馬驚或致傷。俗習不美。當先呵禁。○凡俗納幣時負凾人及女家受函女僕。奠鴈時燃燭人。皆用多福人。此皆近禳法。昏姻正禮。宜禁此屬。

奠鴈儀

編輯

按俗禮壻未至。女家先設奠鴈席於外堂。或庭席北。置紅燭一雙。大紅燭則麗朝以闕內所用有禁。且近觀美。闕之可也。芙蓉香一雙。刺燭一雙。使女婢分執左右以竢。刺燭者。以葦束。圍二寸許。長數尺。纏以紅紙蘸油。按秋官司烜䟽雲。以葦爲中心。以布纏之。飴密灌之。若今蠟燭。蓋古者用燭如此。禮所以不忘本。則斯亦近之。然今旣用蠟燭。廢亦無妨。凡燭設而不燃可也。○壻至。主人迎於門外。揖讓以入。今俗使子弟親族中年少者迎之。非重禮之意也。士昏禮。主人迎壻於門外。西向再拜。婿東向答再拜。家禮畧之。從簡也。鴈夫授壻以鴈。壻受之左首。主人揖壻請行。壻辭。主人先入。壻從之。主人揖。升自東階。婿報揖。升自西階。主人西向立。揖壻就席。婿至席北向跪。置鴈於席。主人侍者受之入內。壻俯伏興再拜。

 

按卽日親迎。則女家告廟後。卽行醮女儀。設父坐於內堂廳事東西向。母坐於西東向。女席於母坐之東北南向。擇乳母及老女僕一人爲姆。女盛餙。姆相之。立於室外。又擇女侍一人爲贊者。諸親屬以次東西列坐。姆導女出房。至堂前北向立。辭父母四拜興。辭親屬四拜興。逐位東西向各四拜。行醮禮。女就席右北向。女侍酌酒執詣女席前。女四拜。自席右升席跪。贊者以酒授女。女祭酒少傾於地。啐酒。少入口。四拜。姆導女出於母左。父起命之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爾舅姑之命。姆導女至西階上。母起送之。整其冠帔。命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爾閨門之禮。諸母及諸姑嫂姊送至中門之外。申以父母之命曰。謹聽爾父母之言。夙夜無愆。非宗子之女。則宗子告於祠堂。而其父醮於私室如儀。

 

婿奠鴈後。姆奉女出中門。婿揖請行。降自西階先出。女從之至轎邊。婿擧簾以俟。姆辭曰。未敎。不足以爲禮也。女乃登轎。壻乘馬先婦車。婦車亦以二燭前導。婿至家。立於廳事以俟。請婦下車。壻揖婦先行。導婦入室。行交拜禮。

按昏禮。女服古今殊異。據士昏禮。女次純衣纁袡。註雲次首餙也。今時髲也。純衣絲衣也。女從者畢袗玄。則此衣亦玄矣。袡緣也。以纁緣其衣。䟽雲婦人之服不殊裳。兼連衣。裳不異其色也。昏禮用此服。王后以下嫁。皆有袡。周禮追師掌爲副編次。註雲。副。覆首爲之餙。若今步搖。編。編列髮爲之。若今假䯻。次。次第髮長短爲之。所謂髲髢。少牢禮。是大夫之祭。而主婦髲鬄。昏禮攝盛。故士女亦用次也。又據家禮。只言女盛餙。而婦人盛服。見於參禮條。有假䯻大衣長裙。所謂盛餙者。當加餙於此服耳。今俗用粧婆衣服。粧婆俗稱首母。其首餙。卽古假䯻之遺像。其紅長衫。或謂出於明昇之婦。必是貴女之服。雖未知其信然。然純衣纁色。廣袖長裾。雖不合玄衣纁袡之制。而不違於不殊衣裳之文。從俗用之無妨。

壻婦交拜儀古無此儀。家禮從俗。

編輯

按壻不親迎。從俗行禮於女家。則女家預設卓子兩位於中堂。東西相向。餠麵及匙筯盞盤。居前一行。婿位餠北麪南。婦位反設。下同。魚肉古魚用鮒肉用豚。今隨宜用之。或湯或灸居中。魚北肉南。鷄用全體。代古兎脂。從俗用鷄。生熟惟意。居魚肉之間。食醢葅菜棗栗各一楪。居外列。別置一卓於南。設合巹杯酒注。又南北設二盥盆。盆有臺。盆傍設帨巾。巾有架。

 

壻奠鴈畢。主人導壻以入。女僕分執燭前行。俗以女僕年少者。執紅燭前行。童婢執刺燭次之。此從違惟意。婦從者先布壻席於東。壻從者先布婦席於西。壻來時無女僕。則婦家別定一婢代行。此時粧婆盛餙婦以俟。主人導婿至堂揖升。婿升盥於南。婦從者沃之進帨巾。婦盥於北。壻從者沃之進帨巾。盥畢。主人揖壻升席。壻升席揖婦就席。壻婦各卽席。婦先再拜。壻答再拜。婦又再拜。是謂俠拜。卓東西先布各席。俗用滿花方席。雖無不拘。拜畢。壻揖婦就座。壻東婦西。從者斟酒設饌。饌取卓上魚肉。進酒時。從者取卓上盞斟酒。分進於壻婦前。皆祭酒擧殽。又斟酒。壻揖婦擧飮。不祭無殽。又取巹分置壻婦之前。斟酒。婿揖婦擧飮。不祭無殽。禮畢。壻出就他室。今用新房亦宜。壻脫服。婦從者受之。壻脫服出外。從俗禮爲宜。撤饌。壻從者餕婦之餘。婦從者餕婿之餘。今依俗給粧婆。主人禮賓饗從者。男賓於外廳。女賓於中堂。隨俗禮。

按俗禮同牢合設。一卓設饌之節。專委粧婆。奠置無法。又有油蜜果。非貧家所宜。於禮無據。高麗忠宣王娶元時用之。疑東方舊俗也。或謂出於僧家供佛之餘習。今或代以漢果。漢果之名。未知緣何。而以大豆末和糊造成。覆以絲花鳳。助其觀美。又有玉刻童子一雙。奉香設於香座兒上。分置南北香座兒爲禁物。童子形貌象人。誠近妖妄。皆宜不用。又婿婦飮酒。男女同杯交換。已非男女異爵之義。而媟莫甚焉。又擇婦人中有福者。立於尊所。以紅絲一條。繫兩巹而斟酒。稱解紅絲。且紅絲之說。出於稗家。誕不可從。又今俗交拜席。只二長席。兩頭有文曰。二姓之合。萬福之源。同席而拜。不合於義。又婿就坐飮時。主家少年。必取卓上生栗。勸婿啖之。不知何義。廢之無疑。又壻婦禮畢。導壻入新房。俄而婦入對坐。少頃而出。謂之相會禮。據禮壻出而婦留室中。非婦從外入。則此不必然也。已上諸俗禮。雖違衆。不從無妨。

○若親迎則先期一日。女氏張陳其壻之室。衣服鎖之篋笥。不必陳。厥明。親迎明日。婿家設位中堂。如上俗禮女家儀。行交拜禮飮禮。禮畢。壻出。婦留室中。壻復入脫服。燭出。主人禮賓。賓則與壻來者。俗稱儀賓。亦曰繞客。亦曰圍繞。凡女家送來者。皆酬以幣。

婦見舅姑。見士昏禮,家禮本文。

編輯

婦見必以朝。路遠者來宿舍舘。朝而見。將見。從者以盤盛贄從之。器用砂楪。贄用棗栗腶修。不具則從俗。只用棗脯。棗盈楪。脯十條。舅姑坐於堂上。東西相向。各置卓於前。家人男女少於舅姑者。各以次立於兩傍。姆引婦自阼階升堂。北面向舅再拜。詣舅前。奠棗盤。舅撫之。侍者奉贄以入。婦退。又北面再拜。姆引婦降。詣西階升堂。北面向姑再拜。詣姑前。奠脯盤。姑擧以授侍者。婦退。又北面再拜。支子同居者。行於私室。

按家禮。婦拜階下。此唐宋之禮。朱子答李晦叔問。子婦一例。不當分別。此爲後來定論。今令升堂行拜禮。器用陶匏。爲其近古。故今用砂楪。亦宜矣。○按禮。親迎明日。見舅姑。今俗行禮於女家。故居近者。或成婚三日。婦來見。謂之三日新婦禮。卽日還歸。又定日再來見。稱再見禮。諺稱풀보기。俗儀僕從備物甚繁。浮費不些。婿家禮物亦多。貧家慕效。力不從心。則不卽迎見。惟以貪侈相尙。豈君子以禮之道哉。禮無可據則從簡爲宜。論財爲恥則亦當節省。或路遠者。世俗繁文。一切祛之。當擇日來見。而日期遅速。兩家從便爲之可也。○禮親迎。壻墨車。婦車亦如之。有裧。註士乘墨車。攝盛也。䟽雲。諸侯金路。孤乘夏篆。卿乘夏縵。大夫乘墨車。士乘棧車。庶人乘役車。士乘墨車爲攝盛。則庶人當乘棧車。周禮。裧謂之容。有容則有蓋。容帷裳也。蓋謂屋也。今有屋轎爲士大夫通用者。則用之爲宜。若世俗所用金轎俗稱덩,六人轎之屬。各有等級。不用過僭。亦非貧士所宜。

婦見於諸尊長。見家禮本文。

編輯

婦見舅姑畢。有祖舅姑正尊者。則禮畢。舅姑以婦就見。亦有贄。諸尊長。各就見於其室。如見舅姑之禮。無贄。其餘長少。各以次拜如常儀。用單拜。

婦饋舅姑。見士昏禮,家禮本文。

編輯

是日食時。婦家具酒饌送婿家。饌用餠麵魚肉棗栗幷六品。及酒爲七味。豐薄隨宜。舅姑就坐如見儀。侍者導婦盥洗升堂。以六品之饌。各奠於舅姑前。婦自斟酒。奠於舅前。舅飮畢。再拜。遂獻姑進酒。姑受飮畢。又再拜。侍立姑後。以俟卒食。撤饌。就餕姑之餘。婦從者餕舅之餘。壻從者又餕婦之餘。

按士昏禮。饋舅姑饌。如娶婦時禮。而無魚臘無稷。只有黍豚湆醬葅醢六品。豚右胖獻舅。左胖獻姑。家禮雲。盛饌而無所品節。則恐俗習務高。不若從古之爲宜也○。按記曰。庶婦不饋。註供養統於適也。然事親敬長。無冢介之別。庶婦雖不敢專行送饌助饋。亦不可闕其儀。使冢婦主之。導介婦行禮似宜。

饗婦。見士昏禮,家禮本文。

編輯

是日。舅姑令侍者設三饌案品。如婦饋舅姑禮。舅姑前各置一。餘一置姑傍。少西東向。侍者斟酒至姑側。婦立介兩間。北向再拜興跪。侍者以盞授婦。婦祭酒啐酒興。侍者受盞。婦又再拜。就席陪食。禮畢。歸俎於婦氏。舅姑先降自西階。婦降自阼階。遂廟見。

廟見。見士昏禮,家禮本文。

編輯

古禮三月而廟見。家禮改用三日。今行於饋舅姑饗婦之後。主人以婦見於祠堂。序立盥洗。啓櫝出主。復位降位。參神再拜。主人斟酒再拜。跪告曰。某之子某婦某氏敢見。冢婦升自阼階。詣正門前四拜。降復位。介婦進兩階間四拜。辭神皆四拜。禮畢。

按親迎則明日見舅姑。饋饗廟見如儀。○按士昏禮。若舅姑沒。則婦入三月。乃奠菜。註雲。菜用堇。舅姑存時。用棗栗腶脩。則沒而奠菜。其義一也。按堇與芹通。家禮不言者。乃舅姑存者之例也。若舅姑不存。依禮行奠菜儀。

婿見婦之父母。見士昏禮,家禮本文。

編輯

親迎廟見後明日。壻見婦之父母。

按俗行婚禮於婦家。則不得已隨俗。婚之明日而見。如常儀。○按丘氏曰。儀禮婿見婦黨諸親。而無廟見之文。恐有闕文。本朝安相國璐竹溪雜儀。有壻見婦之祠堂儀。如婦見婿之祠堂。今當從之。然而婦歸廟見後行之爲宜。按東方婦女髢髮。自三國已然。識者謂是箕子遺制。其或信然也。然而俗習易侈。娶婦之家。髢髮之價。其費無慮。每以價少物不及人爲恥。此俗情之陋也。今有國禁。則不須更論。而設或復舊。當酌量爲之。不可費力於無用之物而爲人觀美也。

附贈女兒

編輯

內則曰。事舅姑。如事父母。父母生我。恩常掩義。或溺愛而不明。舅姑義合。一失其意。終爲不孝。當一念夔夔。罔或少忽。起敬起孝。毋敢怠荒。○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者也。天道也君道也。雖雲適體。其義至重。新婦初至。每事敬謹。及至年歲已久。子女成列。狎昵易生。事或自專。以致乖和者多矣。必須致謹於袵席之上。雖至白首。此意如新。則家道雍睦。福祿至矣。○娣姒之間。務相和敬。俱以他姓之人。同入一門。其義顧不重歟。豈忍以一言一事之或失而失其義乎。長幼之序。冢介之分。尤當敬念。少無越禮犯分之事。○諺雲居舅家。眼暗三年。耳聾三年。口啞三年。此雖俚語。其意儘好。此謂雖有所聞所見所當言者。不敢放忽。於此而致謹焉。則無所不謹矣○。惟酒食是司。無非儀可稱。當終身誦之。○此外諸條。內範備之。使喚服勞之餘。常常着意誦念。以驗於吾心。

汝在膝下二十年。以我爲天。今移天而從汝夫婿。父子之情。恆有玉成之念。汝或不謹。使病父所言。歸於空紙。則於汝心果安乎。此皆可行之事故言之。若其難行者。則吾豈爲無實之言哉。庚辰四月九日朝。父漢山病隱書。

示弟鼎祿,子景曾遺書己卯

編輯

余抱疾六歲。杜門屛跡。而酬應猶未專廢。故家人賓客。未知其疾之甚也。然而氣日益耗。血日益衰。自覺精神志慮。漸不如前。今春以來。勢如下坂。殆難回步。醫法當死之候。不一而足。是豈可以久視此世者耶。生寄死歸。實無所悲。所可悲者。一去難復。而自念生世四十八年。無一事可稱。平生無他志願。惟欲讀天下書。爲善以去惡。修己以治人。要不爲虛生虛死之計。而善未能爲。惡未必去。修己多疵纇。治人無可試。此似耿耿者存。而若一歸本原。則其心也亦煙消雲散。依舊太空。幷與耿耿者而都忘之矣。復何恨乎。余病是忌言語。一朝危谻。不能發言。則中心所存。汝曹何知。余所言者跡也。循跡而求之。可以知其心矣。死生爲人道之大節。故古人貴遺言。若使此言不從。更於何處。復聞此言乎。是以必從無疑。使死者有知。生者無愧。是存大信於生死而有不忍負也。然而有治命有亂命。余所言治命也。切願銘心揭壁。無相忘也。孔子曰。兄弟怡怡。朋友切切偲偲。孟子曰。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然則兄弟無切偲之道。父子無責善之事而後。可以全其天倫耶。兄弟之間。未必無切偲。而常使怡怡之意重。父子之間。未必無責善。而常使期望之心輕。則恩義兩全矣。徒知怡怡而不知切偲。徒畏賊恩而不知責善。則以聖人樂育之心。豈先自輕於天倫耶。今余所言。亦切偲責善之事。是朋友之也。夫學貴變化氣質。氣質最難變。須如猛將用兵。酷吏斷獄手段然後。可以克,祛己私。漸次鋤除。用功之方。具在經傳。有意於此。可考而知。此讀書之所不可廢也。

人之用力。不過彛倫日用之常。於此蹉失。則雖有絶時之才高世之略。不可爲完人也。

無父母則此身何由而生。兄及弟矣。同受一人之血氣。常念此理。造次不忘。孝友之心。油然自出。是以雖不得於父母。起敬起孝。無或怨焉。雖不得於兄弟。無藏怒。無宿怨。無相猶矣。

夫婦以義合。而恩愛勝焉。是以狎昵易生。而家道乖亂。曾子曰。孝衰於妻子。柳仲塗曰。世間男子剛膓者幾人。不爲婦人言所惑。彼婦人者。豈皆欲踈間人之骨肉乎。但其偏性難化。喜怒易生。爲夫者或御之失其道。而聽瑩於膚受浸潤之際。則俄頃之間。墮落於禽獸阬塹。可不懼哉。事起微細。怨結深重。或有如路人之不若者。此誠何心。苟使我平日立心。正大光明。於彛倫日用之常。無一事之不盡。則初無是患矣。

夫婦義重。而今世婦女。多不學無識。安知義理之爲重乎。皆在於爲夫者導以爲善而已。其有小過。當掩覆之。至若有怨詈父母。踈間至親之意。則斷不饒貸。深惡而痛斥之。其漸不可長也。歷觀古今人家多福祿者。恆由於前世內行淳備之家。可不念哉。

朋友道絶久矣。近來交際實難。誤敗身名。多由於此。必先德行而後文藝。文藝雖有可觀。實行無取。則不可與之深交。無論彼此。但相與之際。惟當盡吾誠意而終始以敬。則可以遠怨而交固矣。

凡處心行事。惟求一是字。孟子曰。充無欲害人之心。仁不可勝用也。充無穿窬之心。義不可勝用也。詩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此可爲終身受用之語。

四勿九容。造次當念。書曰。撿身若不及。

治産理財。是有家之所不免。而況吾家貧薄。至今免爲溝中瘠幸矣。其可濶焉而不用力乎。然當使義理之心常重。而外物常輕。則庶不失士君子風旨。若沒頭經營。全昧雅尙。是庸人俗子之爲耳。

天之生財。將爲人用。不可以充自己之意欲。範文正貴爲卿相。九族蒙惠。而至其身沒之後。無以斂殯。余嘗讀書至此。景慕不已。汝曹當常存此意思。

小學一書。是做人樣子。作聖根基。常常念誦。使古人言行。若身自親承而目擊然。則積累之久。我之心界。亦漸開濶。善端油然。受用不盡。此爲終身究竟之所。其他讀書之䂓。循序漸進。有前儒成法。可以遵行。史記是治亂得失之跡。亦不可不熟覽。經綸天下之道。雖具於六經。而其是非成敗之形。該載於史書。此有體用之別也。

余家貧無儲書。自少好鈔錄。以備遺忘。盈籠亂帙。都無緊關。所著書下學指南。儘有可觀。而頗煩冗未刪。讀史詳節。亦爲煩簡適中。而兩漢見失。宋明未編。中間亦多有未刪潤者。此爲未成之書。甲戌居憂後。編家禮註解。頗費心力。而文在暗草。非親自校撿。則他人不能辨。亦同未成之書。是爲可恨。又嘗欲依家禮目錄。上自三禮。至通典濂洛諸賢我東先儒之說編之。名曰家禮翼。是亦一副當大篇文字而未能成。未知後有何人能爲此否也。帝王聖賢二統。雖少時所撰。而圖揭壁上。優於雜畫多矣。東史綱目。最所用力。而纔及於麗仁宗年間。地理考及他辨證。多具隻眼。或有一得之可取。汝輩才鈍。雖未能續成。少友輩中李元陽,權旣明。儘有前道。可以相托。丈席亦以爲此書東方之未始有也。期許不淺。則沒之可惜。二友豈不爲之動心哉。中間刪潤。都付大匠之手耳。

冠婚之儀。家有小草。可以依行。喪祭之禮。丈席喪威日錄。必行無疑。可以遵用。而以家力之不及。不能行四時之享。惟用冬夏二至。祭於祠堂。墓祭先代。只有寒食一祭。奉祀位。有秋夕寒食二祭。是亦踈數之別也。皆有意存焉。而未及編出一規。奈何。

謹拙二字。是余家累世相傳之成法也。是以世亂頻仍而禍患不逼。其效然也。汝曺亦當體念傳授。不可放忽。

余家世德。以耳目所及。廣陽君之周愼謙恭。兔山公之孝友卓行。王考之慈諒愷悌。先君之廉潔雅操。是爲子孫者之不可不知也。

余少而失學。晩歸有道。生於此世。誠非虛死。而才分駑下。讀書窮理。恆欲循塗守轍。不能出古人範圍。蓋欲寧拙無巧也。汝輩遵此。庶有依做。而不量才德。妄有所論。其流之弊。將至於侮聖人之言。念之哉。

送終錄乙酉

編輯

夫禮有古今之殊。儀禮古禮也。家禮今禮也。備要。折衷此兩禮者也。常禮當備。變禮當殺。余不肖早罹奇疾。其於奉先以禮。不能如誠。今又老親在堂而疾症如是。重貽其慽。不孝大矣。當用殺禮。氣絶之後。不通告訃書。惟告於龍湖,元陽,楊根及詩湖,丹城。不沐浴。只洗其手足。飯含則設而不擧。衣用時服。而澣濯舊衣。衾用大斂衾。雖不能如星翁之用紙衾。單衾足矣。罷朝夕奠。或得新物。當單薦而哭之。只行朔奠而廢月半奠。其餘皆遵喪威日錄。而又加裁減可也。世人好用觀美。雖有遺命。或慮人譏謗而不行者多矣。然則楊王孫,王文正之子。後人安得謂之有孝子之心乎。人若有言。當以此示之。而人子之道。貴遵遺命也。其他爲善去惡。飭身勵行。奉先齊家。敦宗接人等事。方冊俱存。當體而行之。何待余言。人之爲人。惟當立志堅固。剛德爲上耳。亦嘗觀世人窮困轉甚。則親戚益至不和。爲鄕里之所譏矣。此亦當體念者也。神短不能多言。都在孝子順弟之默會耳。

依古禮及國制。自我以後。祭止於曾孫。曾孫死後。卽爲埋主。有長房欲祭者。許以紙榜行祀。銘㫌書以漢南逸士安公之柩八字棺上。依俗書銘。則具官依例書之可也。

追錄甲辰

編輯

余素抱奇疾。自甲戌丁憂以後。火升嘔血。仍作病廢之人。日有死生之慮。從前多少自期之心。都歸煙滅。一日十二時。一月三十日。一歲三百餘日。無非待死之日矣。歲己卯復添。乙酉更重。伊時各有遺書一紙。以付汝父與汝從祖。而頑命支離。尙今撐度。晩來少間。又能復入仕路。乍進乍退。終無久仕之意。是非有高尙之志也。都以病勢之難強而然也。不知者妄加以學者之名。此雖不可向人人分䟽。而亦非知我之實心也。今年七十三。自量精力。要非久視。今依己卯乙酉二年所遺之言。而又更添刪乎下方。當依此爲之也。惜乎。汝父不存。痛矣痛矣。

復。氣絶良久而復。必須止哭。止哭非他。只以魂氣飄蕩。茫無所歸。雖或有復魄之理。若哭聲喧聒。神豈安之乎。禮意實精微矣。

楔齒。依星湖禮。不行飯含則去之。

餘閣奠。以病時所飮食卽設可也。

沐浴。平日未嘗露體示人。死豈有異。只洗面及手足。

小單衫。俗稱赤衫。用紬。

小短襦。俗稱자근져고리。有著用綿布。內供紬。

長襦衣。俗稱동옷。表裏用紬。

上服袷衣。俗稱핫겹옷。內供紬。

道袍用布。此古人用時服之意也。深衣非平日所服。豈可死後猝然用之乎。忝居朝士之列。當用公服。而此非余之本心。豈生死有二乎。勿用可也。雖欲用之。何以辦備。

大帶。用黑繒。

單袴。俗稱속것。用紬。

袴。有著用綿布。

網巾。用黑繒。

唐巾。黑繒。後有垂腳。幅巾亦好。隨宜用之。

幎巾。用黑繒。有著。內供素紬。

握手。不必用。而斂時必令兩手齊垂於胸腹之下。以象平日拱手之意可也。

履。亦不必用。死者納履。將何往乎。

含。不行星湖有說。斷可信矣。

魂帛。用紙。今人多以白薴用之。不必然也。用紙可也。紙出於三代之後。故禮無所言。若出三代之時。則必有用矣。

銘㫌。用素紙。不必絳色。表柩而已。書以漢山逸士安公之柩。

有襲奠。

翌日少斂。

緇衾。用緜布有著。無識。世人多有識。非禮也。

枕。隨宜爲之。

散衣。用澣濯者。不必用新衣。但汝祖平日無著外餘衣。然隨其所有而上下體隨用。

補空。依俗用片衣。或新綿或澣衣。

絞布。用麻布。

有小斂奠。襲小斂幷行。則又當合奠。

翌日大斂。

棺。旣無預備。則當用家後余所禁養者。急速治之。毋曠日子。今世人家子弟常時不能先事辦備。已失爲人子之道。而死後始求美材。多給價直。以爲觀美之資。累日持久。多有難處之事而不之恤。又違死者尙儉之意。皆爲不孝。

大斂衾。用布單衿。牛溪,星湖皆用紙衾。今亦未備。用單衿可也。

天衾地褥。俗禮不必用。

不通訃。鄕里不待告而必知。餘非平日相許之人。則其生其死。何關於人而必告之耶。一切不爲可也。仁川權室處當專告。其餘皆不必然。

不設朝夕奠。平朝只奠一盂淸水而哭之。

不受輓祭文。知我者自當有語。不必強請於人。求其情外無實之言而徒取笑侮耳。

不受致奠。平生受人之食。心便不安。一切不受可也。

墓祭儀

編輯

建祭廳今乙巳。搆三間屋於德谷。爲墓祀時行祭之所。

編輯

開元禮。三代以前無墓祭。至秦始起寢於墓側。漢因之。自後因以成俗。至唐始定王公以下寒食拜掃儀。哀省三周。剪其荊蕀荒草。神道尙幽。不可逼瀆塋域。塋南山門外。設凈席爲位。遙祭以時饌。如平生所嗜。若一塋數墓。每墓各設位席。昭穆以列。以西爲上。主人盥手奠酌。三獻而止。徹饌。主人以下位辭。餘饌可於他處僻不見墳所食之。孝子之情也。按此墓祭之始也。祭必不於墓前而行於塋南僻處者。以其神道幽靜。恐其有動也。此意至精。當遵行無疑。家禮墓前布席而祭。恐其時俗禮。從便而然也。恐不如開元禮之爲得禮意也。○南軒省墓文曰。爲位於亭。具酒餚之薦云云。則宋時墓祭。亦行於墓亭矣。

金沙溪家禮考證。問墓祭或非一二。多至八九。東西丘壠。往來倦疲。恐有怠慢之氣。或日亦不繼。則何以處之。或有終朝之雨。亦何以爲之。欲搆一室於墓側。依時祭儀合祭如何。退溪曰。豈不善哉。

退溪言行錄。金富倫問族葬列位。次第行祭。則筋力疲而誠敬弛。祭物冷煖有異。先詣墳所。奠杯引靈。而以紙牓合祭齋宮如何。退溪曰。無妨。又問或設壇於凈地合祭如何。曰尤是。按設壇雖好。而若遇雨則難便。終不如搆祭廳之爲宜。

按據此諸條。則古今人論禮之意可知也。且家禮之墓前設祭。蓋因俗也。今國家山陵祭。必於丁字閣。卽禮意然也。

建祭廳祭田錄略不錄。秋收後皆當別儲應用。

編輯

先墓有祧位有奉祀位。有祔位有殤位。又有山神位。

祧位。歲以十月朔上墓。一年一次。

奉祀位。寒食秋夕上墓。一年二次。

祔位殤位。皆自家中辦出。不用祭田所收。

秋收祭用後所餘。必有多少之數。皆別儲定有司。用於先代墓役及巷內一家吉凶等事。酌定顧助。

祭祀祭前一日。諸子孫分詣列位墓前。行再拜禮。以墓所多故子孫分省。俯伏口祝曰。明將行祀於祭廳。敢告。哀省三周。灑掃墓庭。拔去木根雜草。○祭廳具床卓。洗滌紙牓。列書某祖某妣神位。以昭穆書之。一時幷祭。

祭物貧則稱家有無禮也。吾家貧甚。無以自存。享先之心雖無窮。在家力之有無。今量力而言之。○祧位及奉祀位。飯羹餠麵魚肉湯各一器。炙三串。蔬菜等屬。沉菜熟菜生菜雜葅食醢及酢爲六豆。切肉俗稱佐飯。脯果四品。爲六籩。力若不及。則四豆四籩可也。○殤位。只當以飯羹爲之。如生人之食而已。饌品不必論。○祭後子孫飯餕於祭廳。一則不忘先祖之惠。一則敘當日親族之情。盡歡而罷。

祝文

編輯
不遷位及奉祀位墓祝。寒食秋夕。
編輯

維歲次某年某月干支朔第幾日干支。孝六代孫某官鼎福敢昭告於此下列書列位某官府君,妣位某封某氏。氣序遷易。節屆寒食。雨露旣濡。秋夕則雲節屆秋夕。霜露旣降。瞻掃封塋。不勝感慕。謹以淸酌庶羞。祇薦歲事。尙饗。

祧位墓祝定以十月朔日。思簡公位。門長行祀。他位宗家主祀。
編輯

維歲次某年十月干支朔。幾代孫某官某等敢昭告於顯幾代祖考封謚府君,祖妣某封某氏。今以孟冬之朔。霜露旣降。瞻掃塋域。不勝感慕。追惟報本。禮不敢忘。謹以淸酌庶羞。祇薦歲事。尙饗。

維歲次云云。孝十一代孫某官鼎福敢昭告於此下列書十一代祖考妣位。至於五代祖考妣位。今以孟冬之朔。以下同上。

諸隴無後神祝
編輯

維歲次云云。鼎福謹具飯羹之奠。使某敢告於諸隴無後之神。昔我先祖宅兆於此。前後幽堂。皆其遺嗣。名雖不傳。想皆我族。丘隴荒頹。誰奠一酌。朝夕瞻望。愴懷恆深。祭餘繼薦。以效微忱。表厥配位。分設兩卓。殤童殤女。各以類食。物雖菲薄。庶幾歆格。尙饗。

土地神祝
編輯

維歲次云云。某官某姓名敢昭告於土地之神。今以孟冬之朔。恭脩歲事於先墓。惟玆保佑。實賴神休。謹以餠糆酒饌。敬伸奠獻。尙饗。

慈殿稱號私議

編輯

今上己亥。上以慈殿稱號未定。問於諸學者。宋德相以王大妃位空。此當稱王大妃獻議。上復遣禮郞睦祖洙。問於金亮行。金以素昧禮學。不敢獻議爲對。睦歸路歷見余。且曰。英宗於今上爲祖。則慈殿稱號。當爲大王大妃。而今稱王大妃。未有明據。宋議則誤矣。因問可據者。余曰。此不見禮經。而漢去古未遠。後世禮論。多從漢儒。漢宣帝爲昭帝從孫。昭帝后上官氏時尙年少。而時無可稱。皇太后者。太后之位空矣。然而綱目大書曰。尊皇后上官氏。爲太皇太后。不曰皇太后。此非今日明據乎。以大王大妃之尊。降稱王大妃。不覺自歸於乖倫序亂昭穆之罪。但朝無一人駁正者。可恨。睦曰。誠然誠然。

世子服私議丙午

編輯

喪服斬衰。經。父爲長子。按通上下言。傳。正體於上。又將所傳重也。按正軆以正宮所生言。䟽。雖承重。不得三年。有四種。一則正體不得傳重。謂適子有廢疾。不堪主宗廟也。二則傳重非正體。庶孫爲後是也。三則體而非正。立庶子爲後是也。按此後宮所生。四則正而不體。立適孫爲後是也。○齊衰期。經。爲君之長子。䟽。長子君服斬。臣從君服期。○齊衰三月。經。庶人爲國君。註。不言民而言庶人。庶人或有在宮。天子畿內之民。服天子亦如之。按庶人服君齊衰三月。則世子喪。亦當有差。○右言臣民服。○斬衰。經。公士大夫之衆臣爲其君。布帶繩屨。註。厭於天子諸侯。故降其衆臣。貴臣得伸。按此條亦可旁照。

通典。晉惠帝愍懷太子以庶子立爲太子。及薨。議疑上當服三年。王堪議。聖上統緖。無所他擇。告於天地。謁於祖廟。明皇儲也。正體承重。豈復是過。王接議。太子雖已建立。所謂傳重而非正體者也。不得與嫡同禮。天子諸侯不爲庶子服。難者曰。君父立之。與後所生同焉。有旣爲太子而復非嫡乎。答曰。嫡庶定名。非建立所易。喪服。庶子爲其母緦。不言嫡子爲其妾母而曰。庶子爲其母。許其爲後。庶名猶存矣。宋庾蔚之謂二者可謂兩失。按經長子三年。言以正體乎上。又將所傳重。明二義兼足。乃得加至三年。今拜爲太子。雖將所傳重而非正體。安得便同嫡正。爲之斬衰乎。旣拜爲太子。則是將所傳重。寧得猶與衆庶子同其無服乎。天子諸侯絶傍周。今拜庶子爲太子。不容得以尊降之。旣非正嫡。但無加崇耳。自宜伸其本服一周。按庾氏以庶出故降服朞。○南史齊武帝文惠太子薨。此正宮出。有司奏御服朞。朝臣齊衰三月。南郡國臣齊衰朞。太子初封南郡王。六宮不從服。○通典。文惠太子薨。右僕射王晏議。喪服經。爲君之長子。齊衰周。今至尊旣不行三年之典。服周。羣臣應降一等。應大功。功衰兄弟之服。不可以服至尊。宜服齊衰三月。太孫三年。南郡國臣宜齊衰周。詔依所議。○明史洪武壬申。懿文太子薨。正宮出。禮部侍郞張智等議。父爲長子。服齊衰朞。又曰朞之喪。達於大夫。今當以日易月。服齊衰十二日。祭畢乃釋。從之。○嘉靖年間。亦用此禮。此外史傳未及考。

本朝五禮儀。國恤服制多沽略。世子喪節文。闕焉無考。世祖丁丑懿敬世子。明宗癸亥順懷世子喪。兩朝儀注。今未考出。而仁祖乙亥昭顯世子。右三朝皆正宮出。英宗戊申孝章世子後宮李氏出。喪。兩朝文籍。畧有可記者。故著於下方。○昭顯喪。禮官依嘉靖中以日易月齊衰十二日之文。定爲齊衰三月。輔德徐祥履䟽言。儀禮喪服篇朞章。有曰爲君之父母妻長子祖父母。傳曰。何以朞也。從服也。禮記服問曰。大夫之適子。爲君夫人太子。如士服。鄭註。士爲君之小君朞。太子從服。且銘㫌書以柩字。生稱東宮。薨稱殯宮。請改以殯宮。持平宋浚吉䟽言。儀禮喪服。君爲長子。斬衰三年。臣爲君之父母妻長子。從服朞。今日世子服。殿下當服斬衰三年。羣臣當從服朞。爲長子。何以斬也。爲其正體於上。將所傳重也。羣臣何以朞也。君服斬。故從服也。禮官臆料杜撰。初用十二日之制。旋又降用七日而除。夫七日之制。旣非古禮。又非大明之制。朱子告寧宗論喪服箚曰。旣往之失。不及追改。惟有將來之啓殯發引。禮當復用初喪之服。則其變除之節。尙有可議。殿下與嬪宮元孫。定爲斬衰三年之服。中殿齊衰三年。羣臣從服朞。趁啓殯。釐正上下衰服。與殿下視朝之服。羣臣供仕之服。亦宜倣朱子所論。君臣同服。畧爲區別。製古喪服以臨。別製布幞頭布正服布革帶以朝之制。更加裁量。永爲法程。垂示後嗣。○安師傅應昌日記。時爲狼川縣監。關文到。黑帽素服。入庭跪。三上香。俯伏哭盡哀。行再拜禮。第四日成服。其日早晨。又設香卓於正廳。去素服。着齊衰。布𮖐紗帽。生布團領麻帶。散官儒生。各其官門。聚會哭臨。成服日。着白衣白笠白帶。公除後則亦用黑笠黑帶白衣。京外官。十二日公除後。則用黑笠黑帶白衣。以供常仕。按據此。當日服制。疑以朞斷。○續五禮儀。孝章服制。殿下齊衰期年。王妃同。世子嬪斬衰三年。大王大妃曾孫服緦。王大妃大功服。宗親文武百官齊衰朞。生進生徒白衣笠帶。卒哭後黑笠白衣帶。期年而除。庶人白衣帶黑笠。期年而除。考當日儀注。四日成服。三月葬。大殿中殿朞服。十三日公除。自成服日計。公除前視事。白袍。布裹翼善冠。笠同。布裹烏𡱝帶。公除後。白袍翼善冠烏𡱝帶黑笠。燕居白帶終朞。百官朞年。公除前。白團領。布裹帽帶。燕居黑笠白衣帶。罷散官儒生以下公除前。白笠衣帶。公除後黑笠白衣帶。士夫家葬事葬前許。嫁娶卒哭後許。墓祭則廢。忌祭則略設。朔望參許行。按此疑用昭顯喪禮。而昭顯時公除後用黑帶。此爲少異。○當寧丙午五月十一日未時。王世子後宮成氏出。喪。本府廣州知委儀注。宗親文武百官齊衰朞年。公除前。白布帽笠衣帶。公除後。烏帽笠帶。燕居白衣帶。外官同。儒生公除前。白笠衣帶。公除後。黑笠白衣帶。生進生徒公除前。白衣帶笠鞋。公除後。白衣帶黑笠。期而除。甲士正兵同。庶人僧徒白衣帶笠。公除後。白衣黑笠白帶。期而除。停樂。卒哭後凡祭用樂。巷市公除前。廢坐刑殺。文書不爲啓達。禁嫁娶。實職三品以下。卒哭後許借吉三日。堂上及曾經侍從。小祥後許行吉禮。禁屠限公除前。按禮曹儀注及儒臣所議未及見。而大抵疑用孝章喪儀節。

附殤服

編輯

喪服大功章。公爲適子之長殤中殤。註。不降適殤者。重適也。天子亦如之。䟽。適子成人斬衰。今爲殤死。不得著代。故入大功。特言適子者。天子諸侯於庶子則絶而無服。右言君服適子殤。

○通典。晉惠帝無嫡子。以庶子爲太子。亡。謂應降沖太孫懷愍太子之子。喪。議者謂應爲殤。中書侍郞高齊議。太孫自是無服之殤。不應制服。宜從以日易月之制。喪服傳。不滿八歲以下。爲無服之殤。以日易月。博士蔡克議。臣子不殤君父。非爲有臣子便爲成人。不服殤也。臣不殤君者。謂如太孫之臣不殤耳。太子惟尊於東宮。東宮臣不殤之耳。今太孫未冠婚四歲。而齊衰成人之禮不可。○晉某國王第二郞在殤。爲世子臣。當有服不。太常王冀雲。禮無從君服殤之文。夫臣從君而服。以其體承緖。非係成人與殤也。苟爲代嫡君爲之服。則臣何而不從服乎。若以禮無文者。亦可不服長子之下殤乎。宋庾蔚之謂臣以義服故。所從極於三年。經擧重服必從。則輕不從可知也。若從服世子之殤。亦可從服嫡婦乎。惟小君非從。故與君同。右言雖太子。當以殤論。

○通典。晉新蔡王年四歲而亡。博士張亮議。殤制無服。祭酒杜夷議。諸侯體國。備物典事。不異成人。宜從成人之制。宋庾蔚之謂嗣子之體。不以成人爲義。故經有諸侯嫡子之殤服。臣子不殤君父。宮臣得服斬耳。餘親自依本服。記雲。能執干戈。以死社稷。則以成人服之。又年未二十而冠婚及爲大夫者。皆不爲殤。至若諸侯君臨一國。而可反殤之乎。○宋大明五年。永陽侯劉升子年四歲。旁親服制有疑。太常丞庾蔚之議。宜同成人之服。左丞荀萬秋議。下殤以上。身居封爵。宜同成人年。在無服之殤。以登官爲斷。永陽國臣自應全服。旁親宜從殤禮。詔可。○梁舍人朱異議。禮雖未及成人。已有封爵。則不爲殤。封陽侯年雖中殤。已有拜封。不應殤服。帝可之。右言有封爵則不爲殤。

按本朝世子喪服制一節。全無所考。一當事變。不過引明朝謬例而行之。一番遵行。便成不易之典。洪武嘉靖之制。未知何以如彼也。試以今所遭言之。主上當齊衰朞。非正宮出。則所謂軆而不正。先朝順懷昭顯。皆當服斬而以朞則誤。宮僚及本宮宮女衛卒。亦當如之。羣臣從服。不過降一等。朞之降爲大功。大功是功衰兄弟之服。則不可行於至尊。不得不以齊衰三月之服行之。三月後以素衣帶終朞年。卽縞冠玄武子姓之服之義也。士民元無所服。凡服惟以恩義爲定。身爲世子。則恩義未及於士民矣。故當無服。但當於聞訃之日。各行望哭之禮。而主上有重服。則士民不可不素衣帶終朞年。而禁其華盛之服而已。以禮言之。今此之喪。於主上爲無服之殤。而名位已定。尊爲儲君。則年歲多寡。不必論矣。但有可疑者。儀禮大功章。公爲嫡子之長殤中殤。嫡子承統之名。今不言下殤。下殤雖承嫡。年旣幼沖。則不當在於制服之列耶。愚意則旣已定名。不必論年歲之多寡。如上所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