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顾斋先生文集
卷五
𪴂
1850年
卷六

答李世卿廷万○丙申

编辑

槾顿首言。重丧离酷。咎殃犹未尽祛。又遭至戚。胖合之义。自不轻浅。而少儿女在室。遽失其依恃。哀亡闷存心事。如摇㫌之无所止泊也。然吉凶祸福。莫非造化者分付。固当守礼俟命。俾不至移心凿性。而平时道力衰薄。未知果能无负此初心否也。仰承仁恩俯垂慰存。殷厚之意。满盈于言表。奉认深诚。感在心腑。不可忘也。示喩曲折。足见贒契志道恳切。而拘于目下冗患。不得专心致力于此学之意也。不佞身既无实得。且未有为人手段。无以仰副偲切之益。甚用愧恐耳。然此道如飮食裘褐。不可顷刻离得。若其可离。是道外有物矣。恶可乎哉。此道只在日用间。即父子而道在父子。即事物而道在事物。以至寻山玩水游艺决科之类。无时无处而道无不在也。仰而观于天。鸢之飞而戾于天者亦道也。俯而察于池。鱼之跃而在于渊者亦道也。子思所谓不可须臾离。朱夫子所谓无时不然。无物不有者。不既信然矣乎。所谓讲学者。亦不过读书穷理。以发其趣味。以辨其真妄而已。又岂有剩法哉。如必待凡事就静而后。始可讲学以为道。则光景未肯略从容。而世间事拈一放一。何时是了期耶。甚非所以合内外该本末之道。而其所谓道者。未免为无用之赘物矣。不知贒者以为如何也。如其未当。更得痛加镌磨。复以见喩。书末云云。于道初无所补。而徒归边幅之饰。祇益相病而已。赤心相告。千万戒止。

答李世卿丁酉

编辑

尝闻之。此个道理。人人俱有。不以圣凡而有异。故从上圣贒之教人也。亦不是将别人底道理来教他。只将他自有底道理去教他。使祛其昏蔽。复性之本。而此个道理。亦非在高。亦非在远。实不离乎日用常行之地。初若无难知难行者。而及其至也。则有学者终身思勉而不能尽者。朱子所谓极低平处。有至高妙底道理者。正谓此也。患在学者于圣贒指示入德之方。例以为钝根小子之学而无足留意。务置心于上达天理处。而忽却下学人事。故纵使有见解到处。理事终成两截。竟不得为我有也。愚见如此。故向者亦尝关说及此矣。不审明者以为何如也。如其未当。复以评订见喩。则诚固陋之幸也。圣贒之书。谁非切实者。而朱子书节要。尤要于入德之门。承有来音。盍相与共勉之。但试期在秋。想被他勾惹。不得专意于此耳。然先立乎其大者。则随众从事。亦不能为吾累矣。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古之圣贒明有其训。槾也实空空如也。而厚意不可虚辱。玆敢犯不韪之罪。略效区区之愚。看讫便可火之。无召人笑唾也。

与李世卿

编辑

中夏渐热。伏惟学履顺序珍廸。独居成懒。不能源源修致书问。至于悬想之怀。未尝一日忘也。槾瞻守坏封。顽喘是保。而所愧宿业荒芜。无以仰副注存之诚意耳。世道日降。以学为讳。泯泯棼棼。相与埋没于醉梦中。间有一二从事于此学。世亦以此名归之者。而毕竟要归无以大远于彼。遂使圣贒事业。真若非后人所可几及。诚可愍也。左右才器力量。可与适道。而年力方富。又有诚至之心。不佞所以敢忘其固陋荒落之资。而愿自附于下风也。更愿培养德性以立其基。笃志讲学以致其知。异日有以卒究大业。则下交浅劣。亦与有幸矣。自顾于己分上。未有得力处。而累发狂妄之说。甚用䩄汗。幸怜其臭味之相犹。而不尽责其馀如何。未期觌面相呈。临风郁结。

与李世卿丙午

编辑

递奉存札。忻悉。履端纳祐体气佳廸。披味数四。甚慰悬渴之怀。仲氏兄久屈少伸。不足多贺。以子之才。更加笃实之功。早晏亦必立扬。而只今淟汩泥涂者。但坐淹速有时耳。然圣贒立言垂训血诚牖后之言。读之者全然抛却本来意思。拽转来。只作计功谋获之资。尹和靖所谓不几于侮圣言者。诚可瞿然。世上许多英才。几被举业来苦楚。枉抛了一生。愿君时自激仰。不至倒置轻重之分也。儿子才禀既鲁。又不肯图置心于向上事。虽与之同处。恐无所益。然元来本体之明。有未尝息者。幸因其善端发见之处而刮磨之。俾有致曲之功。感幸如何可喩。君子之学。非但自成己而已也。又欲成物。惟如此然后体用始全。故子思曰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若仅足其身。而不管别人上事。此杨子为我之学。卒得罪于圣贒之门也。况与人居。不告其过。程子以为不忠。更望有以警敕之也。

与李世卿辛亥

编辑

委赐光贲。讲论古经。至于十馀日子。甚惠甚荷。第此无一分启发之功。而说来说去之际。得所未闻。觉所未觉者。不止一二。安得再续不替。使此个气脉。未全消灭耶。企之企之。但念岁事板荡。民人殆未有糓腹之望。山林虽曰木食涧飮。亦未能休粮绝粒。如异端之为。亦且烂熳同归而已。如之何如之何。属者江流大至。漫坳浦溆一时皆满。便成一小海。汪漾汹涌。万怪慌惚。真天下之奇观。恨不得与吾人同此乐事也。

答安子初复骏

编辑

古礼奠拜之礼。皆于魂殡而不于尸柩。岂不以神之在此而不在彼耶。葬形原野。返神室堂。故凡所以荐享之节。在于祠庙。而丘墓则都无事也。降及后世。徇情之意渐胜。不能不眷恋于体魄所藏之地。故拜扫之礼。在唐时大盛。后贒又因时世人情而为之节文。程张始有一献之文。至朱子又加三献。与四时正祭等。自此祠庙丘垅。几无轻重。而礼意则不然矣。迁窆若在三年之后。则上食及朔望殷奠。一如葬前之仪。礼所当然。而亦一世之通行也。今哀侍迁厝在三年之内。殡宫不辍。馈奠之事。棺前又叠设。则神道精灵。恐有分异之嫌。沙溪答问中无幷设之文。深得萃聚精神之义。非阙漏也。今哀侍既殡宫朝夕上食。则柩前自无上食之事。只晨昏设奠似可。未知何如。然似此变礼。如槾者不敢率意绵蕝。而分契之深。不欲自外。略陈管见。更询于知礼者。量度取中而行之。千万幸甚。

与李季式宪翼○甲辰

编辑

大行大王遽遗弓剑。方内臣庶。普深哀痛。李君远来相访。得审霜寒。侍奉平康。慰幸如何。士行之逝。每一念来。直令人短气。葬地已有底定处否。亡儿之葬。已有期日。而猝当国家祸变。初欲姑停。以待因山后矣。谨考前事。宋神宗以元丰八年三月崩。以是年十二月葬裕陵。而明道先生卒于是年六月。葬礼行于十月。光宗以庚申八月昇遐。至十二月。始营因山。而朱夫子卒于是岁三月。葬礼行于十一月。是两贒者曾经侍从之职。又异于草茅之臣。而其葬皆在君父未葬之前。夫岂非礼而伊川先生及黄蔡诸贒行之哉。或又谓公除前。似不可行私丧之葬云。而又考曾子问。当祭祀则虽笾豆既陈。而遭君丧则废。而葬事则既在涂遭君丧。则既封而后。变服赴君之丧云云。若在君既殡成服之后。则其可行私葬也。夫以曾子问一篇。其于吉凶变常之礼。无所不问。若有不可行之疑。则曾子岂不质之。而夫子岂不言之也。且礼家有祭先重之文。而葬则未闻有先重之事。以此比附而论之。未见其国葬未行之前。不可行私葬之义也。惟畿甸之内。朝家禁不得营私葬于国陵未定之前。遐方下邑。恐不在此例也。窃闻贵乡士夫以鄙人经行私葬于国葬前为犯礼。不胜惶惧之心。略陈下怀如此。幸持以示孙玄叟,李正则谦余诸兄。复以回喩。则当省愆追尤。庶免下来再舛错之罪。千万切祈。

答朴▣▣世华

编辑

讲服声猷。积有年岁。老劣残病。常所游历。不过数顿之地。况大江以南相去宿舂之间乎。自分未死之前。不得觌面相呈。曾是不意。珍重存札。远及于空山寂寞之滨。钦读忻荷。宛宛如对吐款话也。第其所以见推之者。皆浮实之誉。而初非所藏乎身者。更令人䩄面。不自容耳。槾家门不幸。锦阳从兄奄忽捐背。悲痛酸苦。已不自堪。而重惜其怀抱志业。不得一施于世也。俯询礼说。有非蒙陋所可条对。而重孤委问之盛意。略布管见。别纸仰呈。而不得明据。只以手分世界中化现为喩。汰哉之诮。恐不得免。悚仄悚仄。

别纸

编辑

德门中若有亲族昭穆之可继者。则尊家祖祢之祀。俱有所托。事理固便顺。如其不然。宗序无可承之人。而以从氏之子为后。则或犯祢祖之嫌。且从氏自奉其祢。则从氏之子。虽曰出后于从祖。题主奉祀。亦不可以显祖孝孙等语从事。势使然也。唐白香山无子。以族孙为后。未知上国依子继父例。降其本父母服与否。而我国则以孙为后之家。不敢降其父母之服。既不敢降其父母之服。则父之父为祖。而所后之从祖。终不得为真祖矣。尊伯父世嫡承宗。尊先大人必欲立后继序。而今以养孙奉祀。则恐非尊祖敬宗。遹追先志之道也。程子有云曾祖绝祀。则祖虽绝祀而入承曾祖。祖绝祀则祢庙绝祀而入承祖庙。古无此例。而程子义起之。朱子尝称其至公至仁之心。今使从氏存在。则虽虚祢庙之奉。义当依先命入承祖统。从氏又不幸云没。见今传次。舍尊更无去处。尊既见养于宗世母。又其葬也。宗人及门楣佥议以尊名题主。庶几权而不失其正也。若徘徊推诿而未即入承。窃恐反陷于知父不知祖之陋也。此与孔子乡射序点。子路扬觯摈为人后者。万万不侔。古人虽曰善处嫌疑。而岂谓此等事乎。寒冈郑先生尝曰父子定伦。须关禀君命。而后来我先王有至亲不须上禀之教。故近来大家门。间有不经礼曹而定之者。况尊家事。已经门亲酌处。无他怂恿难安之势。虽未经礼曹。恐未为大不可也。𫍲闻浅见。恐未中礼。反切悚仄。

答某官甲辰

编辑

槾厚积罪悔。祸孽丛躬。年前伯兄见背才过一月。又遭长子夭折之惨。痛苦悲悼之馀。更无有怨尤处。奈何奈何。洊罹巨戚。遁魄离魂。收召不回。山斋蛰身。甘作幽谷之死灰。不意存恤之书。传自风过。披味一回。恍然如异世消息。更为之悲感不自止也。因审迩来霜寒。尊学履对时珍廸。其慰豁恋抱者又至矣。先兄未尝出游。所与周旋于士友间者至浅鲜。今承称引痛惜之辞。左右何从而得之耶。君子一言之褒。足为幽明之光宠。如儿子虽不足道。然在家实少子弟之过。不幸不寿以死。父子之情。重哀其无所知于世。若或更有相际之便。则思有所请以贲其幽也。未知左右终不赐斥外否。数年前。此身无甚系绊。常思一晋高居。剩做数日款语。不幸垂死。更管屋里冗杂事矣。此心又鲜欢。不克作意遂曩日意念。系是志不能御气。此心之其所向而失其正也。又自愧惧不已。

答或人问目

编辑

挽词非寻常吟咏之比。人有求之者。则虽在国恤五月之内。酬应亦无害耶。

挽词系是哀边事。故朱子之葬。在宋光宗未葬五月之内。而当时之人有题挽者。

因山卜定后。许令士庶家营葬。则虞卒哭诸祭。可备三献礼行之耶。闻才经令胤襄事。其时必有讲行节目。示破如何。

以古礼言之。则葬是属凶礼。故虽君丧未葬之前。未见其不可行私葬之义。而祭则是属吉礼。故不独君丧葬前不可行。君丧三年之内。似不可行私丧之练祥。而朝家从前因山既毕之后。许令内外行大小祀。既许之后。只得备礼行之。似合从周之义。鄙人葬儿之日则在因山未营之前。而虞事是属丧祭。故不得废。其行之也。只一番进炙而连奠三爵。去告利成一节。卒哭古人谓之吉祭。故初意不敢祭。适有前辈论及此事者以为卒哭虽曰吉祭。比虞事为稍吉。终是丧祭。不比练祥之有变除。似无不可行之义云云。其说亦有理。故依而行之。但用素馔。去告利成。不设玄酒。惟祔祭不敢行之。留俟祥后。凡此皆一时谬迷之举。未敢自以为是也。伏祈复赐批辨。以释蒙滞幸甚。

答权▣▣载重问目

编辑

载重一家之亲。遭父丧未葬。而又遭祖母之丧。代服一节。何以为之。曾见礼说。父死未殡而祖父死。则服祖以周。盖尸尚在床。人子之义。不忍代重故也。又一说云祖父母丧出于父丧未葬之前。父丧卒哭后。代服未卒之服。在葬后则于小祥受服。在小祥后则以素服终三年云云。若以两说观之。则父丧卒哭之前。似不可代其承重之服。朝夕哭上食之时。当以何服行之。且两丧之葬在同日。亦以何服从事。而祝告亦何以书之。三年之内。常着何服耶。

父死未殡。服祖以周。乃贺循之说。其义则甚精密。而第祖丧终三年无主人。情理亦似有欠。恐不可从也。来谕下说。乃宋朝制令。而黄勉斋载之仪礼通解续。愚伏答人问遭此变礼处。辄举此说。使之依行之。今尊家依此行之似当。以父丧未葬。既未代服。则朝夕哭上食之时。以本丧期服出入。自不阙事。祖葬虞卒哭祝告之节。不敢以孝孙书之。只以长孙或哀孙等语代之。处变之道似然。而亦有合于不忍死其亲之义。未知如何。凡服以重服为主。而斩杖重于削杖。庐居常着之服。当服斩衰。惟入殡之际。各服其服。此则礼有明文矣。

与李禹瑞元凯○甲寅

编辑

尊季母夫人奄忽违世。承讣惊怛不能已已云云。来单谨悉辞情。揆以爱人以德之义。不敢啧有烦言。而第院中大小事。全靠于兄。近日院事渐成头緖。若一意收拾。延至秋冬。则庶见财用复故之业。以此事论于学宫。虽有本末轻重之差。亦不可都不经理而务为过高之论。使院里庶事无以成㨾。朱子所谓虽甲兵钱糓之事。在所当为。则莫非为己之学者。亦不可不致意也。窃伏思之。义服容或有间于正服。既葬之后。公家之任。国制不许辞递。见今院中无甚紧关节拍。只此数个月。不欲仰烦以院事。待得兄出入无妨之日。徐议行止。似无所不可也。兹用奉还单子。旋切悚仄。

答金甥章天翼汉○己酉

编辑

间者蹩蹩道中送罢。至今心事累坠。如有所含而未宣也。归路由仙寺。闻尊门尊少齐会。寒踪才及洞门。而佥旆已旋矣。差早则庶几扳款。一会合尽有数夫。曾是意外。平头奉尺一而至。启缄读过。其为惊喜。不啻空谷之足音。矧惟迩来饕寒。学履有相。又以奉幸。近来人家子弟全事游浪。吾家尤甚。尝勤勤为言。而听之漠漠。每羡君不以得丧为懈体。急偸间隙。不息自强。虽其所业不离于时好。而比之任运腾腾之流。直截天渊矣。况溯流而求源。或有省觉之时乎。企之企之。仆此来。要得舍去冗杂。收拾身心。以为老年家计。不意蒙学数三子来嬲。课督之际。不觉伤触心气。深欲退遣。而绝物亦是难事。不得已冒受此乱聒。苦事苦事。阖门静坐。一室岑寂。开户而平沙浩浩。长江滚滚。天之见饷亦不薄。偸闲他日。或赐左访。则相与登山临水。共赏此清兴。亦非恶事。其有意否。

答或人

编辑

杂记曰期之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䟽曰父在为母为妻亦申。馀亲至十三月而除。不练服也。盖妻丧虽是期服。实具三年之体。故与父在为母之期。皆具练祥之制。春秋传周景王王后崩。叔向谓王有三年之丧云云。亦谓后服为三年也。馀亲则虽祖父母之服。无服练之节。而直至十三月而除。然则尊嫂当练之月。既有故不得行事。不害其退行于次月。又考愚伏集。答人问目曰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父在为母为妻之礼云云。顷日虎溪洞主李兄见疑为妻服练之节。恐未细捡礼书也。愚伏集中一处。有曰夫于妻无服练之节云。是则此爷初年偶失契勘。不可信以从事。未知如何。

与权载运癸丑

编辑

穷山蓬庐中。委垂访逮。令人跫然而喜。不审还奠以后学况安否何如。仆菌蠢蜗窟。只成丑老而已。何足言何足言。天畀明德。个个具足。岂以智愚贵贱而有别哉。日用之间。不与此德相忘。又以圣贤之言浇灌心胸。则以君之好资质。何患无成。老夫之望。不啻寻常。旬后有龙城之行。傥谋觌面。期口言以既。

与权载运

编辑

属者信宿之话。至今依依。未知近来侍况何似。学业亦无官事缴绕之患。而日用之间。不弛操省之功否。张子曰虽多事有不及于学。此心不宜忘。苟不忘则虽接人事。即是实行。心若忘之则只是俗事。此言可深味也。如寻要约工夫。则心经不可不读。一来讲破如何。

答权载运

编辑

是月初五出书。二十二日开读。从审彼日动静。以后月已成弦。寒事又特地酷烈。未委侍承学味更何如。又为之驰意不已不已。仆拥衾寒䆫。靳靳度朝昏耳。见喩读论语曲折。向深赞贺。是书杂记孔子日用言行。虽间有精深。初学卒乍艰理会处。通二十篇而论之。众人皆可与知者。十居七八矣。程子曰某今解释经意。与十四五时无异。但今时觉得意味深长耳。不记全文。大意如此。此言尽有味。惟实用其力者知之也。且非言之难。行之难。穷经将以致用也。更于日用云为处参验。不徒腾之颊舌。至祝至祝。然通贯文义。如从其人肚里穿过来者。亦非容易言之。所云无大段疑惑。是必未有所进者。可谓善点捡吾心。俟透得一重膜子。始有疑惑。如此久久。疑心剥落。道理呈露然后。廓然如大寐之醒耳。此岂可一蹴而到哉。如仆尚在梦觉关头。不暇为君谋耳。

与宗人李掌令

编辑

都鄙隔蓦。音信阻阂。愿言风范。但有驰跂。不审辰下。侍馀动止何似。想惟仕学俱优。卷舒自适。此中爻象少者。不足缕缕。年前密庵堂兄奄忽捐背。自此青毡馀业。更无绍述者。伤痛之怀。不宁骨肉之悲而已也。吾宗自祖先以来。厚德流光所在各派。代有闻人。至于今时。典形风流。渐就沦歇。每端居而念焉。为之忧叹不已。何幸宗侍策名清时。通籍金闺。烂然若晨星。惟此宗属无有远迩。莫不仪而宗之。咸谓虽系族人边事。力势所及。则亦且庇覆存录。以体祖先一视之心。矧惟直系祖先事。其可以世代之近远。而有所缓急于其间哉。乃者咸安赠参判先祖坟茔青龙至近处。被人偸葬。彼中族人。奔告于宗侍。意谓宗侍惕然惊动。悉心殚力。克尽奉先思孝之道。而顾乃舒纵稽缓。留时引年。有姑息等候之计。无痾痒疾痛之念。宗侍之意。审如出此。则大非吾宗之所期于宗侍者也。墓下族人。不能以时禁护。延盗入室。懵然莫觉。淹至星纪之久。可胜叹哉。且今偸葬之下龙头垂尽处稍低。不能卫坟。在昔侍郞先祖筑土起阜。以补其缺。至今咸人指以相语以为李侍郞造山云。是较偸葬处。犹隔数十弓之远。而先祖尚惓惓劳心力。增仞其高。况此尤近而切害者乎。如今百世之下。仰体其孝思。尽教人怵然怆怀也。世次迭迁。荐享疏数。固其势也。虽以子孙无穷之情而不得伸。若于先祖体魄所托。累百年守护之地。一朝被他人侵逼之患。则其在子孙之道。固宜蹶然动心。期于掘去。以快神人之愤。此天理人情真切处。亦何待于劝诱而后从事也。傥或气势足以斡旋得来。而泛视慢听。不一起心出力。久容他鬼之入据心腹。则先祖有灵。其肯曰余有孙。丕能追远乎。古之人有谒远祖之坟而哭者。诚以由父而推则一气之相传。初无远近彼此之间。而子孙之情。触来感激。不待心使至此而然也。朱先生远祖之坟。在㜈源千里之外。为他人所占据。先生为之震怛。吁于有司而掘去之。又为文祭告。以谢其灵谴。此岂非后世为人子孙者所可取法乎。彼中族人日望车马之音。以为引重倚靠之地。而顾恐宗侍职事见縻。不得自由。则尊公兄弟中特赐临莅。或图方便于营门。或谋周旋于该官。举足左右。便有轻重。于以上慰先祖之心。下副族人之意。其于子孙之心。不亦恔乎。感愤之极。言不知裁。幸赐甄恕如何。

与门中诸亲丁亥

编辑

伏承下覆。仰审惟时佥候俱安。仰慰万万。见喩别庙之举。虽蒙晓诲之谆复。终未有释然于下怀者。兹敢不避烦猥。再渎佥听。伏愿后其狂僭之罪而更入思议如何。窃想来喩。初未尝以鄙言为不可从。而只是稽缓后时。前后异议耳。今徒谬借于理到之言而咎于后时。推委于已成之举而归之无及。其于奉先之道。无益损于其间。而不几于从而不改悦而不绎乎。似此之事。恐于道理有妨也。槾等尚记向日下询之时。极论祖先成规不可轻变。世俗谬礼不必苟徇。至其书末。略有依违回护之意。其曰未见大违于礼则其违礼者犹在也。未见必不可行则容与必可行有间矣。然语之不切。守之不固。以致今日之节拍。则固槾等之罪也。松楸一隅。庙宇荒凉。而今承董率一家。克尽牢蔬之礼。仰认追远之诚。祇今益虔。而不正其本而只区区于其末。则吾恐先灵依旧彷徨踯躅而无所凭依。未必不如前日所虑也。且子孙之奉其先者。其分之所不当得者。不敢承当可也。如其分之所当得者。则奠斝承荐。致其如在之诚。固子孙之所愿。今为长房当奉之家不能承奉。而门议之必欲厝之荒山空寂之地。不使长房主其祀者。未知果能尽乎人心耶。请以近事喩之。惟我叔父当迁移之际。期颐之年。犹以祠庙尚留南庄旧居。不得躬承馈奠为忧。亟营祠宇。期奉神主。虽凶变奄倏。志不克就。而其追远之诚。至今感怆。以叔父当日之心。较今举措。何其径廷耶。至于伯祖递迁引谕事。虽非当下可议者。而曾祖递迁之日。既非墓所。而欲同安于高祖庙。则伯祖自是嫡统所传。而墓地又适相近。亦同安于一庙。无所不可。而庸与曾祖事体有异乎。若使就曾祖若伯祖墓下。别建一庙。则在在墓所。各立一庙。礼未有据。而似骇瞻听。且高祖既奉别庙。而曾祖独迁于长房。则事势戛戛。难以为计。不知门议将何以处之。伏望勿以先入为主。勿以成事为说。改循礼制。惟克妥先灵是图。不胜至祝。若以庙貌才成。旋又撤毁为烦渎云尔。则诚有不然者。昔宋宁宗时僖祖已藏于别庙。而朱子请复奉为始祖。夫自别庙已藏之主。而复起为始祖。若涉烦渎。而朱子屡抗章面对。极言其失。至于二年之久而不已。帝王之家。虽与韦布不同。宗祏之礼。虽与士庶有异。奉先之事。窃以为无大殊也。变制更始之喩伏读。惶悚之馀。不能无惑也。凡事不可改则已。如其可改则岂有于吾身不敢改。而必待别人然后始得措手耶。且礼经所谓变制云者。指丧服制度有违礼律。受服节次不可无端变易。必俟卒哭练祥之节变制云。非谓当人错做底事。直待后人而始得可改也。又有不可晓者。惟我五世祖。实为宁邑始基之祖。门议尝欲就墓所立庙奉安。而以先父兄之遗训而不敢为。今此别庙之事。亦明非先父兄之意而独敢为之。何其慎于彼而忽于此耶。先祖百年之成宪。卒然轻变。而子孙一时之创规。牢守不改。其可乎哉。槾等蕞尔宗末。无所知识。若事非系先。礼不愆度。其于家门指挥。固当听命之不暇。而独此一款。实有不得默默者。再干佥听。言不知裁。俟罪万万。

上从兄密庵先生丁酉

编辑

前时先考练祭之日。群从兄弟除服时。当据礼服其除丧之服。而以恒斋叔父之丧后出未除故。疑于所服。惟时不佞敢诵礼家示于前丧有终之说以谕之。竟以除丧即吉之服从事。从事毕。还服后丧未尽之服矣。向后或者以为未安云云。不知如何。从弟时在先妣功衰中。而亡妻十三月之祥。在来十六日。其变除之服。何以绵蕝。而为不失于古而宜于今耶。谨按礼曰诸父昆弟之丧。如当父母之丧。其除诸父昆弟之丧也。皆服其除丧之服。释之者曰虽有亲之大丧。犹为轻服除者。骨肉之恩也。又曰期大功之丧。终始皆在三年之内。得为轻服除者。骨肉恩亲故得除。小功缌麻则不除云云。所谓除丧之服者。乃即吉之服也。由是而推则虽在父母大丧。必为期功之亲服除者。不但示有终之义。且笃亲亲之道也。圣人非不知大丧未除之前。遽袭除丧即吉之服为未安。而诚以二年三时之丧。亦系至亲。不可昧然有始而无终也。亲之大丧犹然。况同是期亲而先除前丧之期者。可不服其除丧之服以尽其忠笃之义乎。弟之前日论禀以从事者。若似不为未安而违于礼也。惟小功缌麻不除者。以其恩轻服轻故。不惟有父母大丧者不得行也。有大功以上之服者。亦不得行变除之节也。曾见退溪先生亦许亲丧中除期服者。以黪笠行事矣。或又疑古之祥练卜日为之。后世必于殒命之日。虽三年丧毕之后。当是日则礼有期功以上变服之文。此其服尽之后犹然。今于丧祭之日而反袭吉带为不可。是未之思也。此为示丧事有终之义。与他时忌日事。各是一义。退溪先生所谓吉服不于是日。不知何日即吉者。正谓此也。不记全文。大意如此。又按礼有祥祭时服朝服。既祥还服微凶之服云云。期亲之人除丧行事之后。还着素带。以尽是日。尤似谛当。未知如何。妻丧实具三年之体。又与他期不同。若使近上所禀者。得有批判下示。则当依仿比附而从事。幸因便回谕于未祭之前所望也。大抵近世于期功之丧。衰薄尤甚。俗固已薄矣。而为礼者辄以骇于俗违于今。又从以薄之。君子表微之道。不可不加之意也。如何如何。

答密庵先生戊戌

编辑

桑乡分飞之后。一向阻塞音尘。每秋江月色寒雁声中。不觉怀慕之悢悢。忽于上人锡头。寄来满把德音。展读十数。口澜翻而不能止。第宜春消息承来。益令人闷心。缕缕见嘱之意。其言甚大。岂劣弟所敢承当哉。世德之不坠。来今之有继。道脉之扶接。众望之所寄。自有靡然归向之地。决不在若弟之愚也。若弟者愚而且狷。存之心中者。不能积诚蕴忠以敦乎德。修诸辞命者。不能裁度事理以适于义。应物之际。徒见额额然不相乳入。而又不能轻舍偏见。唯唯于未同之中。此固气质偏处。窃尝自毒。思有以矫揉。而卤莾之学。殆未加百千之功。何可望其变而之道耶。吾兄独立衰世之下。思中行之难得。顾有取于钝愚。犹可与适道。而又虑其守一曲而难与权也。一扬一砭而施多术之教。亦喜亦忧而尽亲爱之道。弟虽不敏。敢不勉竭驽材。兴受见期之盛意也哉。第其中亦有不能尽舍己心用拜下命之勤。益知弟诚痴呆人也。哓哓自明。恐或害道。而厚意难虚。聊抒一二。弟之为人。朴陋无能。而顾以父兄馀教。知俗学之外。复有所谓为己之学者。钦钦然思欲效法而为之不力。若存若亡于实下手实措足处。未有得力。而荏苒颓懦。奄过中身。静循初心。感愧不歇。酷罚艰疚之馀。神离魄遁。肉脱形换。无复畴日之伎俩。而年纪已迈。志虑稍定。外物之感。渐减得分数。义理之得于本心而未尝泯者。有时呈露于心目间。始欲回头转脑。读书求志。究古人之心事。且弟既非承宗奉祭之人。而有子代干父蛊。亦自念其所旷阙。更有急于应俗务作活计者。乃于松楸不远之地。占取一壑。往来拜扫。以伸风木之悲。诛茅结屋。堂室已苟完矣。入处以来。姑未见其大有益于心神。而岩台水石。自可人意。其于养疾逐兴。颇似稳便。有时身体轻安。神精洒醒。对案念书。有会于心。则圣贤之言。如承面诏于凾丈之间。未觉千岁之为远。此弟之所愿慕自乐之者。而亦未知下梢之能有成否也。不意朋友之责。乃如所谕。至比之长斋禅宿。或斥以假容山皋。甚矣人之不相恕也。世间人口难得真是非。固不欲深辨。而兄亦未免过听流俗之言。见忧太甚。他人尚何说哉。蒲柳之质。未老先衰。发种齿落。鼎器已弊。若又畜姬傍媵。与同平人。则适以蛊其志意。而又不得尽年以没世矣。曾已有室家育子女。人伦之道。无所不备。衰老羸苶之馀。屏居山斋。保养性灵。更有何害也。平生所为。动与世龃龉。摇手移足。便惹人訿谤。虽因己缺以致。而亦容有未尽相悉者。武夷陶山大贤之出处。一介小儒何敢辄效。然而圣贤者万世之标准。而后人之所愿学者也。学之之道。不必切切然效其迹。将师其心焉而已矣。今乃见教曰儞何不效武夷陶山故事。时往游处。而乃长时磅礴而不出乎云尔。则少弟之惑。未能遽解焉。彼两贤者因其所遇而随顺之。后之学他者。固不必泥其尘迹。而亦随时以处中可也。何必屑屑于既往之涂辙。而曰是乃所以效昔贤乎。鱼鸟之踪。转入深僻。而洞主之揄扬州府。纷致不静之端。实非相悉之道。故报书有云前日以为有以见知。而今见所示。全未有以相知也。则自今便可草绝交云。谓之语欠庄重则有之。何至作笑囮乎。主倅之见馈未免以货。则何可以尊者之赐。而冒没廉刿。仆仆然登拜之不暇乎。古人有尊于大夫之赐者而不敢受者。诚以义之所在。不得不然也。人言之来。自我速之者常多。所宜恐惧修省。而亦有不可全靠人言而以为前却者。兄爱弟之深外御之力。而怕人拂掠来。一闻人非议。见惊太过。其弊或至于舍我灵龟。而仰人鼻下气以为惨舒也。未知如何如何。前日题主奠时杖不杖之当否。已许令反复之。故谩写别纸一通以禀。又有见教海乡族人吉祭日月。而以弟揆之。不合于礼者。亦具别纸仰禀。可否并望视至。孔子曰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如也。今弟也减却怡怡底道理。屡进偲偲之谈者。念此末俗。朋友道沦。何处见得偲切来。惟吾兄弟交修不建。义兼朋友。故不敢为善柔之态。而敢毕陈谬见而不少讳。其有槩于兄之心乎。见和六绝一律。句法庄重。语意敦厚。油然有大雅遗音。不胜叹玩。前日草本。如教奉完。弟所书进者。后来杀有更定处。讨便还掷则当更书仰呈耳。

别纸

编辑

题主奠时。吾家从前主人去杖即事。奠罢始得杖矣。顷者仲母葬时。相礼者得下史音指。乃于北向立哭之时。主人拄杖向神位而哭。恐非礼意。故伊时敢有所反复而未蒙察纳。兹又不避渎挠之罪。更求正焉。礼曰哭柩则辑杖。哭殡则杖。又曰奉柩朝祖之时。主人及众主人敛杖不拄地云云。自殡至葬。主人兄弟宜悲迷恻怛。哀胜于敬。而当见柩出柩之际。必辑其杖以起其敬。矧惟送形九原。迎精成主。敬为上哀为次之时。反复向神主。拄杖而哭。无乃非礼意乎。且未葬之前。主人兄弟当朔望朝夕之奠。得拄杖而哭者。以深墨之形。不可执献。而北向奠酹之礼。使祝为之。故主人兄弟但于东序西向。持杖哭踊从拜而已。至于神主既成。主人特以未及澡洁。而节次且有渐。故炷香斟酒则祝犹为之。而主人已变东方西向之位。北面向神位而立矣。丧主哀祭致敬。哭柩丧边事。而犹辑杖而不专于哀。题主奠祭边事。而反拄杖而一于哀乎。且礼中曾有北向而有拄杖之节耶。愚窃以为不北向则已。北向则不可拄杖矣。尝见喩礼文当一从礼之所言。家礼初无题主时不杖之文。至虞而有倚杖之文。今可只得依他从事。且虞时。至如左执盘右执盏之小节。犹一一言之。岂有杖不杖之大节目。而反忘言之乎云云。可谓的确不易之论。而亦鄙意之所不能异也。然就其中而活看得来则善矣。若一向泥着言句而把持太坚。如孙石说春秋之法。则反不能逆其指意之所归。而不免以辞害意之患也。何以言之。古人之论礼。于其略处则略言之。于其备处则备言之。原野之事。一献之奠本自略。故言之亦略。宫室之事。厌侑之礼本自备。故言之亦备。备者固不可附说。而略者可因其已言之者而更推其未及言之者可也。且如左执盘右执盏之礼。丧祝奠酹之时。亦岂无此节拍。特略而不言之耳。至于题主告辞。祝执版跪读之下。亦不言祝之所向。以类例推之则西向可知矣。特以无事于言。故不言之耳。今岂可诿之礼所不言。而无所向方耶。抑即其中而细推之。则祝出主置卓之时。主人北向而立。则其立也。应置杖于傍侧矣。奠时仍前不杖。奠罢祝奉主乘车。则主人复杖而哭从矣。至家入置灵座。而主人反哭礼毕。虞事将始。则又稍远而倚杖于室外矣。至祔祭。又加远而倚杖于阶下矣。弥吉则弥敬。弥敬则杖弥远矣。岂不秩然有渐。而礼中亦初未为不言之也。大槩以礼意言之。棺柩既藏。神主既成。生事毕而鬼事将始。主人已改东方之位。北向于灵座之前。而乃拄杖向哭。反为殡时所不为之礼。可谓已悫而将趋于呼蔑之野乎。所以虽承诲谕之勤。而终未有以喩于下怀也。幸勿以狂僭为罪。而虚心商量焉。又有所疑。不揆而有禀。向也窃瞷论著中。有辨丧祭左设之非。以为家礼初无丧祭左设之文。至时祭条。始有之云。愚意虞于五礼属凶。至卒哭。以吉祭易丧祭。既谓之吉祭。左设莫无不可否。吾家之行卒哭左设。夫有所受之矣。且家礼虽不言左设。而谓之吉祭则左设不待于言矣。若必待其一二言之然后从事。则家礼卒哭祔练祥禫。并无扱匙正箸之文。遂因此不扱匙正箸乎。圣贤为后人虑虽深。安能一一言之哉。只大纲说去。使后之人比附修润而用之耳。况家礼是未成之书。其于大头段处。犹有未及尽言之者。故朱子晩年。修整仪礼。至其临终时。许以仪礼从事。其微意可知。恐不可执定以为断案也。道理所系。不敢阿徇。干冒至再。悚仄悚仄。

别纸

编辑

先妣禫祀。行于前暮春。逾月而又吉祭。乃其常制。数月疠气大炽。不得以祭。逮至季夏。始就干净行祀矣。传闻复侄以非仲月祭为言。弟于是不胜瞿然。就检礼书。未得其言。或虑后贤文集中有议论而偶未之见耶。已成既往之事。旋付忘言之地。向入石庄。又有执复侄之言。来诘其失礼者。弟始有所云云。而亦未敢必以己见为是。今愿先陈其鄙见。而更望有以辨诲之也。士虞记曰是月也吉祭。郑注贾疏。皆曰当四时之祭月。不待逾月。熊氏曰不当四时之祭月则逾月。由是推之。逾月之祭。初不计月之为仲与否。而但以逾月为准耳。若如禫月当仲月。则三年废祭之馀。急于正祭。故不待逾月。行吉祭于同月之中。而哀犹未忘。故不敢配祭考妣。禫祭不当仲月。自可逾月而哀心已杀。故得以配祭考妣。然则三年后吉祭。恰似王家吉禘而自为一祭。非如四时正祭之必取仲月之月也。先妣之禫在三月。则逾月之月。乃是四月。合用是月吉祭。而既有故不得行。则即其无故之月。行吉祭而考妣相配。正合礼式。何可无端又逾时月而必待秋之仲月乎。士虞记之说如此分晓。而必以不于仲月之月为非者。恐或于此失契勘也。抑或别有所考耶。且以宗家吉祭言之。则宗君禫祀在六月。则七月上旬。当行吉祭。或有故未及行则八月可也。八月又有故。九月斯可。不宜经历时序。待得仲冬之月。守无礼之礼。犯过时之讥也。一家之丧。虽有未葬者。于主祭者。已成绝服之亲。恐不可以此而废大祭也。古人吉祭未行之前。犹以丧礼处之。不比他祭祀之或可迁就也。况新跻之主。厌于所尊。权安于东西壁下。吉祭而始有正继序迭迁之礼。今无故送却当祭之时。而久屈新主于旁祔之位。亦岂人情之所安乎。此是人家大事。而后人之所视效者。不可不慎也。弟非必欲自是而务胜。或虑己见有错。因以为求教之地耳。复侄处不别有云。召见此纸如何。

上密庵先生

编辑

谨按礼。继高祖之宗亲尽。则迁于最长房。而我国近世士大夫家。其先祖或爵阶贵品。而于家门有功德则例皆不祧。以故私家之庙。率多为五室。我祖考及诸父尝以为若非功受勋封者。不可以犯上僭祀。故我五代祖府君胥宇南土。实为始基之祖。厚德流于后之人。而宗子代尽之后。用克遵先训。即迁于长房矣。往在甲申年。叔父下世。五代祖考长房亦无存者。故谨奉埋于墓所。我高祖府君礼当更迁长房。而惟时族人或难以为子孙散处岭之内外。更有贫约不能供粢盛者。不如即其墓所。建祠奉安。春秋荐享之为得也。门议颇有歧异而卒未能博采取中。率由祖先已行之规。遂即墓下而奉之。即今深山邃峡。庙貌荒凉。典守之人。又亵而玩之。坛除之间。有牛马之迹。其他亦多有不足于听闻之事。见今海乡宗人。尽力于奉先。典守之人。不懈于洒扫。而其弊犹如此。况复数年之后乎。礼曰鬼神依人者也。又曰立庙于东者。取生旺之方。不忍死其亲之义也。今乃苟徇世俗无据之谬礼。远之于松柏夐漠之地。噫。此岂格庙萃神之道。而欲望祖先之垂休锡羡。其可得乎。言之至此。不觉痛心。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今也长房之孙。远在数十百里之外。病冗之相妨。筋力之不逮。春秋雨露之荐。卒未能躬亲奠献。恶在其为奉祀乎。名实可谓乖舛。而窃恐享诚之神。辍歆于使人之祭矣。门户不幸。宗子又逝去。三年已毕。似闻门议又欲复奉曾祖神主。同安于高祖墓下之宇。噫。一误可惜。其忍再乎。且二祖之墓洞府自别。未知此举何名。若特以高祖一体之亲。而又墓所不甚相远。故就安于一处。则伯叔祖父之墓。有在傍近者矣。日后代尽之后。且将幷安此庙乎。驯致其道则必至于是矣。是故古之君子作事必谋始。而为可继之道者。为此故也。呜呼。人家世数甚促。奄然之顷。有服之祖。遽迁于宗。子孙追远之诚。殊觉有不易处者矣。于此无以处之。则人心终不免有所憾。而思孝之心。将无所施矣。是故后贤缘人情作下一阶。使复奉于长房。以尽其世数。虽非礼之正。而可谓尽乎委曲之情矣。况今曾祖子孙在玄孙行者。或有才离髫齓者。从今以往。可以安享七八十年于人间矣。今乃不遵礼式。不从先祖。猥徇世俗之弊习。前举既误。又欲踵而行之。迂滞之见。去而逾惑。怀之岁年而犹不能无言也。昔赵相子直在宋宁宗时。轻纳楼陈之说。毁撤其僖宣二祖之庙。朱夫子力争以为不可。既已陈于时君。而又与赵相书曰无故毁撤祖宗之庙。以快其私。其不祥甚矣云云。帝王之礼。虽与韦布殊科。世室之制。虽与长房祧迁不同。而其遽屈子孙无穷之享。刱出祖先不行之礼。则不幸而近之矣。或者以为子孙之贫寒者适当长房。则祠宇之不障风露。荐享之不具物品。不如尊奉有侐之庙。荐以丰洁之奠私。窃以为不然也。山下之宇。其室则诚美矣。春秋之享。其物则诚腆矣。然已不能保厥初。如前所陈。而又本非义理所当然者乎。子孙之贫乏。荐享之菲薄。亦不可不虑。而又未必尽如其所虑者。与其违于礼而下梢尤无所收杀。无宁据于礼而毕竟犹为彼善于此乎。且鬼神之享佑。不在于物。而苾芬之馨。实在于克诚。清庙尚且茅屋。大祀犹取越席。今若当人自家随其力而庙享之。使祖先涣散之精神。得依我之气而萃于有庙。则草屋一架。可以妥灵。潢污一觞。可以厌神。奚必丹楹桷而贵多品乎。伏惟兄序居门族之首。德为门族之望。今兹之事。全在兄身上斡旋得正。幸无以既往为辞。毋以自当为嫌。聚一家而博谋。奉二主而并归。则神人胥悦。而更无前日之馀痕矣。岂不快哉。此与有毁无立之义。自不相类。千万勿疑而为之。如何如何。如弟滓贱。于家门大小论议。不欲有所违覆者久矣。念此一款。关先灵之享否。系家门之兴替。故兹敢敷心腹。历告鄙怀。一家诸侍幸毋以先入为主。惟以从善为心。则实家门之幸。如其不然。守前见而不改。则亦且柰何哉。当自靖。有以献先灵于地下矣。事关先故。言出肝肺。千万见谅。

答密庵先生

编辑

见喩辨析絜矩之义。以谚解所释。为得传文之旨。赵丈非谚解释者为反失本意。并责弟等合辞傅会。至立说剖击。援引亲切。必归于是正而后已。披玩庄诵。深荷指迷之盛心。而窃伏思之。讲论经旨。是天下公共底。若以父兄之训而不敢反复。终抱未达之疑。则是又反出于私意。而道理亦不如是也。兹敢不避烦渎之诛。以明赵丈说之非误而兼陈鄙意也。谨按絜矩章下释之曰君子必当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所谓推以度物者。解絜字义也。所谓各得分愿者。解矩字义也。其覆解絜矩。章下又释之曰必以此度下之心上之心。又曰前后无不皆然。无不方矣。其曰度下之心云云者。重解絜字也。其曰无不方矣云云者。亦重解矩字也。执注解而揆传义。当释之曰絜丷也巨乎未为是。而今释之曰矩丷夕则恐其与传文章句之意。不相对副。而赵丈不易捡点到此也。来谕曰大全集中。虽有絜而方之之语。不当以此局定训解也。此说只闻之赵丈。未及考见。而详味其言。辞约而意到。恐非杜撰来说话。何可不从也。来谕所引朱子说及云峯语。未见其为来谕之左验。惟饶双峯以心为絜矩之说。微似来谕之云。而细观其意。亦推说矩字之意。主于心之所同云尔。非必如谚解释之意也。请更以朱子说明之。朱子曰自家有一丈地。左家有一丈地。右家有一丈地。左家侵著我五尺地。是不矩。我若侵著右家五尺地。亦是不矩。若作以矩絜之义。则朱子必不曰不矩而当曰不以矩也。朱子又曰不是把那矩去量度此。则正虑作以矩絜看者。而分明说与人也。且大学前既就人身切近处说。至此章。方说推以及物之事。故朱子曰絜矩却是说到政事上。又曰正如齐宣王见牛之觳觫而以羊易之。已形之良心。不至于窒塞。而未见之羊。杀之无害。是乃仁术巧处。是数言者。皆言其处之有术。使天下之人。各得均平。为已然已用之辞。今曰以矩絜之。则徒见其为且将之辞方来之说。而所谓以羊易牛仁术巧处之喩。又无所当矣。徒费磨炼计度。而几时见其矩见其均乎。其不然审矣。来喩又以絜矩章下章句均齐方正。为言絜矩之效。又恐未安。此章终始言絜矩之义。中末或因财货。又转就好恶上。申言絜矩与不能者之得失。故章句至终篇。亦言絜矩之意。无一言及效字。故朱子曰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是絜矩已后事。今方论絜矩之事。未及数言而遽言其效。亦非朱子随经解意。还他文义之法也。如何如何。僭率仰渎。惶恐惶恐。

余既作此报。将以奉质于密庵从兄。偶翻大全集。见答江德功默书。曰絜矩者度物而得其方也。以下文求之则可见。今曰度物以矩则当为矩絜。乃得其义耳。意赵丈见此。而岁月之久涉猎之广。不能记取全文。误认为絜而方之之语。文虽小异而意实不爽。谚解释之误。不攻自破。深荷赵丈挑出发难以得正义来也。因记书后。用告所尝与辨论者。

余拈出此条后。有持前说不欲变者。归之于朱子初年未定之说。愚窃以为未安。若一向如此硬主己见。则何处更得是当道理也。大全集与周舜弼书。有云絜矩者。不过度物以矩而得其方耳。又曰絜矩之说。以己之心度物之心。为所以处之之道。后二说者。文字虽与所引首说有异。而曰得其方曰为处之之道云者。只是一串意思也。又可尽归之初年未定说乎。览者详之也。

与从兄植○癸丑

编辑

旱馀雨霈。伏问此时体候起居何如。眼里诸亲。尽在鬼录。追思无故团栾之乐。晢晢如昨日。而转头之顷。驯成异世事。殁者已矣。存者又各东西。君子必思其不可久者而汲汲焉。惟吾兄弟之在世者。亦复几时。用兹愿言之怀。日夕弥襟。见今穑务虐炎。亦难率尔命驾。从俟秋风涤暑。西成平秩。一起躬在在留连。以叙宿昔悬慕之情。是所愿也。然世间赏心乐事。苦未相谐。忧冗之掣。时月异态。亦何可必也。春侄之家。何以保存。其主器之子。能率修緖业。生涯不至落拓否。所怀千万。非薄蹄可既。惟祈努力加餐。完养神精。以慰门户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