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门先生文集/卷十七

卷十六 鹿门先生文集
卷之十七
作者:任圣周
1795年
卷十八

杂著

编辑

寒泉语录

编辑

庚戌五月初二日己巳。谒陶庵李先生于寒泉。先生曰记昔先尊丈。每称君有才。未知读书几何。圣周历举幼时所读书而告之。因逊曰卷数虽多。皆不过备例读过。殆无异于初不经眼。何足道哉。先生曰虽然儿时所读。乃根本耳。因问儿时读过之后。有再番整理者乎。对曰数年前读大学。昨年读小学。今方读论语才谢第一卷。然亦皆若存若亡矣。先生曰读书亦非一端。未知所志何在。对曰天性庸拙。只得依本分做些功夫。至于外面华靡之习。非惟不愿。亦有所不逮也。然所谓本分功夫。亦易间断难接续。甚觉不快活矣。先生曰此固难矣。然一向只管说难字亦不可。朱子尝曰吾十五六时读孟子。至尧舜与人同类。其喜不可言。晩来始觉其不易。盖少年气锐之时。见这等话句。其心便自以为吾亦可以至于圣人。其喜乐之心。实有不可胜言者。及乎晩年经历之审。然后渐觉其不易。今君妙年志锐。正当以喜不可言意思。自奋而自励。不可遽说难字。以自沮作圣之志也。因讽诵喜不可言四字。反复赞叹之曰。岂不好乎。圣周曰小学题辞培根达支。双峯注语。终似未稳。集说小大学之云似长。未知如何。先生曰吾则以双峯说为得。盖上句既言建学立师则小大学之意。已自分明。不必更以培达分属。且小学则固可谓根矣。大学岂可谓之支乎。曰若以培根之根为性则性是无形底物。所谓培之者。若何以用力耶。先生曰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养性正培根之意也。此亦不可乎。且此篇自是论性底文字。故必以培达分属如右。然后方益有味。须更思之。又曰扩而充之。即达字之意也。圣周曰心经赞好乐忿懥一句。终似有病。七情乃心之大用。岂可专属之人心乎。有一朋友解此段曰。既云生于形气则耳目口鼻之意。已在其中。继而曰有好有乐者。盖曰生于形气者之中。有好焉有乐焉云尔。正是拣形气边好乐忿懥而为言者也云云。如是看得则似无病。然太近牵合。西山本意。未必其如此耳。先生取心经默究良久曰。如此看则果似无病。然恐非本意也。圣周曰中庸费而隐费字。乃广字之意。先儒多以费字作著字意看。未知如何。先生曰世人或以费字作器看。此则大段失之矣。圣周曰学而首章程子下说。或以为就行处说如何。先生曰非也。既曰将以行之则其以学归之知者明矣。然专归之于知而遗却行一边则太觉孤单。颜子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者。属乎行。虞书惟精属知。惟一属行。盖虽未至于行事上。而其守而不失处。便不害为行。以是例之则所学在我云者。虽未至于践履。而既曰在我则亦不害谓之行矣。如是为说。恐差完备矣。因曰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过一熟字耳。深味熟字。其意味无穷。岂不好乎。圣周曰朱子与林择之书曰满腔子恻隐之心。腔子外是甚底云云。此语何以为答耶。先生曰此出于节要第几卷耶。对曰出于别集矣。先生取其卷微吟数遍。还问余曰曾已下语否。对曰天地生物之心。充满两间。恻隐之心。即非别件物事。乃生物之心之在乎人者耳。然则腔子内则唤做恻隐之心矣。腔子外则便可唤做生物之心矣。然此特以在天在人而二其名耳。其实一而已。先生寻思少顷曰亲切矣。然语脉间差欠彰。若曰腔子内外都是恻隐云则益切要矣。圣周曰其义则无异矣。先生曰然矣。只是语差明切耳。

十七日甲申。自京还。复历拜陶庵。先生迎谓之曰。在京累日。与在乡时意思何如。对曰颇觉不佳矣。先生曰然。欲做实工则当在乡庄静处。不可埋头于纷华波荡之地也。近来京华士子。有志于此事者间有之矣。而鲜能终焉者。京之害也。因问朝廷消息曰朋党自古不能免。盖既有阴阳则不能无邪正。既有邪正则不能无朋党。此必然之势也。但世俗偏论二字甚不好。去此二字而只以邪正论之可也。朱子曰恶朋党而欲去之者。往往亡人之国。然则去固难矣。亦何必去为哉。但卞其邪正。举措惟明。则自可见真荡平矣。又曰当今世衰道微。正是多读孟朱书之时也。如尤翁所树卓绝。岂不益可为当世法也。仍言士子媕婀之弊曰。近来固多有向学者矣。第吾道之晦塞已极。故学者视若羞耻事。人或指目则必极意讳避。自以为外不拂于流俗。而内独省其身心。然安有外面推匿而内能坚固者乎。是故遂至于涣散灭裂而不能收拾。举世皆然。良可叹也。夫士子之谈学。如农夫之谈耕。顾何所羞耻哉。人虽嘲笑。人自非耳。吾何与哉。如是立志。坚守不挠。然后方可以有成矣。又曰学者先须立志。志立然后功乃成。若志不立而只勉强为之则虽有志。终于解散而已矣。如俄者所言学者之病。亦坐于志不立耳。志苟立矣。安有此弊哉。因问君诸从兄弟中有向学者乎。对曰有一二人。而亦为科业所累。不能著实做功矣。曰尊从氏冕周亦有意于此事否。观其气质。似有才气。然否。对曰才气则少。只是从容耳。先生曰从容固好。然近来之弊则多出于从容。此甚闷事矣。君则自量气质如何。以吾所见。似长于明悟。似当益读小大学矣。对曰圣周气质柔弱。短于振作。此为可闷矣。仍曰近来刚果者绝少。此似由于气运之所驱。而道之所以不明不行。恐亦由于此矣。先生曰诚然矣。思索如何。对曰心力甚弱。遇难穷底义理。少加寻索则心力便竭。不能直穷到底。此最可闷。先生曰即此言可以知其尝用力于思索矣。如此之时。若一向不住则必生病。须宜驯养。不可过苦也。宋明钦与君为姨兄弟间否。对曰唯。先生曰此君甚夙成矣。其弟则太费力于诗文。甚可闷也。然亦坐于未见大者耳。苟见大者。安用是区区者为哉。仍问曰君则能免此弊否。对曰幼时好之矣。今则自谓几尽锄绝。然亦安保其更不萌作乎。先生曰诗文亦出于名字。名欲最难治。君则如何。对曰此诚难治。岂敢自谓无之乎。但气质卑缩。故自然外物纷华上分数差轻。不至于甚矣。先生曰吾之所问。非指此也。如今人做学。有全然为名者。昔年温幸时。黄江被召。朝廷诸论。或曰赴召为宜。或曰不紧。即今领相亦在座。仍曰人之为学。先须问相。次问八字。然后为之可矣。众问其故。曰如黄江丈德固尊。亦其相法甚好。故致得如此大名。如李洗马其勤苦笃实。人所共知。而相甚不好。故至老仅得一命。此岂非明验乎。吾笑曰如令公学问。真所谓利学也。满座大笑。洪公之言固是世俗戯谈。如使学者胸中少存此等意思。则岂不大害于道乎。对曰此固难保其无之矣。亦岂至于全体如此乎。先生曰君之资质甚美矣。更愿著实努力也。吾从弟维志甚不拙。故每于功名上。留却意思。余每戯而戒之矣。圣周曰朱子以贱名捡斥苏氏。未知名捡之名是何名乎。先生曰此名字字义。以名教之名看似好矣。因曰论语二十篇。只是为己二字蔽得了。君试点得来。尽无一大文不是为己意思者矣。因赞叹不已。圣周曰圣周读论语第一卷殆近半年。以朱子读书法观之。虽未为失。而第念岁月有限。如是遅滞。一生能读几卷书乎。先生笑曰详君语意。似有世沓底意思矣。苟能于书深味而有得焉。则便自有不忍离底意思。苟能有不忍离底意则虽强欲草率读过。自有所不能矣。今君不能无泄沓者。正恐于不忍离底滋味。或有所未尽咀嚼也。然自谓优游厌饫而遂浸浸入玩愒边去者。亦是近来通患。此则不可不猛省也。圣周曰先生平昔读书之序愿闻之。未知费了几年。毕经书之功乎。先生曰岁久之事。未能详记矣。但近来思之。循环迭读。不如逐一痛读之为愈。如读一书。须先将第一卷无数熟复。使其意义脉络。浃洽贯通。无复可读。然后始及第二卷。一书尽读。如是然后始换他书。如此则似大段有力。胜于循环读过。犹置馀地者耳。临别先生谓之曰京华士子。有志于此事者。余亦多见之矣。然年少而博学如君者。亦未易多得。第长处反易成病痛。盖读书惟虚心平气。然后可得圣人本意。若以前日所知者。先为横著于胸中。几所看书。以是为主。则其弊必至于驱圣言以从己意。幸须尽忘前日所知。使胸中空荡荡地。如后生蒙学者然。然后方可以有得矣。因举程子不可自足之语而曰此语甚好。如颜子圣人也。曾子犹称其有若无实若虚。可见其德量之宏大也。然所谓有也实也。亦是以曾子称颜子故云尔。若颜子之心则只是自知其无而已。虚而已。圣人犹然。况后生初学。岂可自矜其才。而遽生自足之心乎。须益加勉旃。毋或少生此心。必以第一等自期。以毋负区区期望之意也。又曰吾之所以必以此语奉䂓者。意非偶然。更须努力。毋忘今日之言。余谢曰敢不早夜佩服。先生曰近思录程子语知性善以忠信为本。此先立其大者云者甚好。须深体之。

甲寅八月。往拜寒泉。先生问中庸注迹虽未形。几则已动。释莫见乎隐。人虽不知。己独知之。释莫显乎微。公亦如此看否。对曰上文释独字。以人所不知己所独知。而隐与微皆独也。今于此若分释如教则与上文不相应。愚意统释恐是。先生沉思良久曰君言是矣。迹虽未形云者。于事字似有碍。故尝欲分看。然善观之则亦自无妨矣。仍曰神之格思此神字。只以祭祀之鬼神言之否。抑统指凡鬼神否。对曰此承上节而言。似专指祭祀之鬼神矣。曰吾则以为统言。诗之本意似亦如此矣。按诗注曰鬼神之妙。无物不体。其至于是。有不可测云云。陶庵说恐是。周颂敬之诗曰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玆。其意亦与此诗同。圣周曰游定夫读西铭。涣然不逆于心曰。此中庸之理也。西铭中庸所以同者。愿闻其说。先生曰此只以首节看。已自分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人上下。只是一理。西铭所谓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亦是此意。推此以往。无不皆然。若游氏者可谓善读书矣。圣周曰鸢飞鱼跃。程子以为与有事勿正之意。同活泼泼地。愿闻其说。先生曰鸢而必戾于天。鱼而必跃于渊。乃不容人为而天理自然流行之妙。有事勿正之间不容一毫私意。而天理自然流行。正亦如此。然此等说。只当默会。未可以言语求也。圣周曰朱子谓鸢飞鱼跃。与禅家绿竹黄花之说同云矣。先生曰固然。然鸢鱼乃活动之物。比花竹尤好看矣。圣周曰中庸十八章注。推己以及人。尤翁答农岩书。以为专指父母之丧上下同之者。此言如何。先生曰吾亦尝如此看矣。圣周曰愚意恐不然。盖详其文势。所谓推己及人者。正所以緫结上文。今若以为专指父母之丧则未论义理。文势亦似不成矣。因诵己意见庸义十章。曰如此看似好。未知如何。先生遽曰此说甚好。愚之前见果误无疑。圣周问三知三行与三近高下浅深之说。仍诵己见。见庸义二十章。先生曰得之。行之者一此一字。或以一二之一看。或以纯一之一看。君则以为如何。对曰以承上文五与三而言。恐常以一二之一看矣。先生又问从容中道与不勉而中。意不叠否。对曰据章句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则从容中道一句。是揔说不勉不思两句。古人文字如此者多。恐未必疑。曰然矣。

玉溜讲录

编辑

益钦问以著大学之明法。连上因小学之成功一句读之。则终觉意倒而不成语。愚故欲看作此篇所载之法。即是古者教人之时。因小学成功。著大学明法云云之意。而著字看作教者开示学者之意如何。圣周曰因者蒙上之意。盖以教人全法言之。须先言涵养意思。而后言格致诚正。乃成次第。今此篇乃画自格致上起。而不言涵养者。蒙小学之教也。成功二字不必泥看。若以教者开示之意释之。则虽若可通。而终觉未妥帖。且教者之事。上文既详言。而于此又复言之。不亦叠乎。

圣周问大学之道之道字。恐当以法字义看。盖此不过学之道。与道体之道自别。末章君子有大道。朱子以修己治人之术释之。亦可见矣。或问所谓其道则一而已此道字。只泛言大小一理之意。不可引之以证此明矣。但则近道矣之道。似应章首道字。而与法义觉不同。未知当如何看。文钦曰大学之道。其重在大学上。道字是带说则恐当以方字术字意看则近道之道字。单举道字。或问之意又如此。恐当以道之本训看。不必拘于照应也。圣周曰近道之道。终难与篇首道字相通。所谓不必拘于照应者良是。

文钦问既说三纲领后。似当即说破八目。而就中间却先说知止一段何欤。圣周曰大学之大间架有二。明德新民。以体用为间架。知止能得。以知行为间架。明德新民为经而知止能得为纬。二者备而为学之大纲举矣。故其下即以本末始终结之则已成一部大学矣。八者之目。不过就其中详说之耳。是以章句释八目。必双举明新与知得而言之。其意可见。今若只言首三句。而无知止一段。则无以见明德新民。所以止至善之由。而非所以提挈纲领。托始启端之意。格物致知之说。亦无来历矣。大抵圣人说话。不费安排。而自然亲切圆确。委曲精明类如此。熟复详玩。其味无穷。三纲后即继以八目则语意气味。大段局促。

圣周问明德与心亦有分别耶。明德注云虗灵不昧。以具众理应万事。孟子注释心字。亦云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应万事。二者之释。似无不同。未知如何。明钦曰心固有偏言者。而若明德者。合理气之全体而言。犹言良心本心仁义之心。不可专属一边。今先究本心与偏言之心同否。则明德与心。可默而识矣。仲思欲以孟子训心之辞与训明德者。证明其同。然彼则偏言其所以具所以应之能也。其下即言性其所具之理则可知其偏言之心矣。此则兼言其所具所应之实也。其辞虽同。而所指自别矣。圣周曰更详古人言心。有合理气而以全德言者。如本心仁人心之类是也。有单指气而对性言者。如灵底是心实底是性之类是也。盖心字占地阔。全言单言。俱可谓之心也。若明德则元初立名本指其全德。其单言气者则不得谓之明德也。愚于前日。只知心与性之可分理气。而不知其可分理气者。正是单言之心。而全言者则不可分属乎气也。今以本心谓之气则不成说话。只知明德之为心。而不知单言之心不得谓之明德也。如曰明德为气性为理则亦不成说话。是故非不知明德之难于分属。而互相牵连。终未能明白区处矣。今因讲说之详。而得祛其积年疑郁。岂胜大幸。但尽心之心。正是统言其全体大用者。大学知至章云吾心之全軆大用无不明。尽心之义正如此。故集注亦以具众理应万事释之。其曰性其所具之理者。言所谓性者非他也。即心中所具之理云尔。盖就其全体之中剔出而言之耳。不可以此而疑尽心之心。亦为对性之心也。且能实云云者。终似牵强。未知如何。能相曰二公之论。所以究极于心与明德偏全之际者。可谓明核矣。至于尽心之心则只观孟子尽其之言。而可见其非对性偏言之物事也。明钦曰性与知觉。本浑融而无间。故言心之体用而性情在其中。言理之体用而不离乎心。然致知或问谓妙众理宰万物者。主知觉之良能而言也。明德章句谓具众理应万事者。包性情之实德而言也。其为全体大用则同。而所指各异。尝疑尽心亦知至之别名。故欲主知觉而言。今以本文存心二字推之。不当为偏属之心明矣。

圣周问士能每谓心之本体。有清浊粹驳。而明德则无分数。以未发言之。虚明气象。圣凡皆同。心气本色。圣凡绝异。果如是说。是所谓明德者。不过未发时依俙光景而已。而此心之实体实用。皆不干于明德耶。抑所谓无分数者。只指明德之气象。而明德之实体则有万不同云耶。然则章句所谓复其初者。只欲存其光景气象而已耶。愿详闻之。能相曰愚之从前所见。非不达乎章句明德之训。而只坐不能区处于气质二字。便认心之本体。亦为善恶兼包底物事。今因讲质而大加理会。始知所谓气之精爽者。本不干浊驳。而与天地之鬼神绝相似也。然后乃见千古圣贤论心之说。多是从用处言。故自有不齐。而不齐者气质也。非精爽之本色也。苟如是则明德体段。尤觉洞然。名实无异。体用皆同矣。复安有一毫疑碍哉。虽然终未见浃洽意思。要之尽读朱子书而后乃可以为定见也。益钦曰士能之见。可谓善变。而其于区处气质处。犹未说出。愚请还问。既曰心是气之精爽。不随气质之粗而有清浊不齐则其用之有不齐何也。其用既不免为气质之累而有不齐则安知其体之独不然耶。于此请下一转语。圣周曰心之虗灵。虽曰不囿于气质。而舍气质又别无讨虚灵处。只是气质之精英。初非有二物也。惟其不囿于气也。故方其静时。万念俱息。昏散都净。则此心真体。烱然昭著。而气之浊驳。自不干于其中矣。惟其非有二物也。故才涉动著。气已用事。此心本体。便为所揜。而恶浊邪秽。无所不至矣。于此两端。明著眼目。则动静体用。都无所碍。而无滞于一偏之患也。不审诸贤以为如何。能相曰心与气质之分。这个极难说。所以仲思纵有笔力而犹不能于尽底蕴也。盖心者只是气质中之虚处耳。如以五脏言之。肝主魂肺主魄脾主意肾主精。而其緫会地头则在于心。此其中虚径寸。而神明之所为宅。万变之所为宰者也。一气相通而七情用焉。如怒气属肝悲气属肺。而怒底悲底。皆是心之事也。目之视耳之听。手之持足之行。亦皆一类矣。心以气质而运用。气质以心而知觉。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故于其本体莹净之时则气质自气质。虚灵自虚灵。而界分部位有可寻者。及至一有感焉则气机便动。而相为因依。遂不能无揜蔽拘牵之患矣。是以君子省察克治之功。不可斯须间断。而复其本体之明者。其要只在于变化气质上矣。凡我同志。盍相与勉之哉。文钦曰百骸者气质之鹿者也。五藏其稍精者。而魂魄又其精者也。心者又单指其极灵极爽活化生生者而名之。此精爽活化者。人之所由以生者。固遍身无不在。而独此心藏气质。禀得火精。光明照烛。故灵爽活化之体。于此昭著而谓之心。神明知觉虚灵之称立焉。故气质者动静之具也。心者妙动静之机者也。人之一身。气质交运。五行纷扰。腾倒流转。无一息之或停。而神明涵乎其中。外物感触。神发其机。于是动荡奔凑。清浊粹驳。当其机者各殊。而其本色种种呈露。有时乎善。有时乎恶。或偏于喜。或偏于怒。万变无穷。而其善恶喜怒之气。气质而非心也。能善能恶能喜能怒者。心而非气质也。事应既过。气机一息。敛用归体。气质各还气质。而神明所存。只昭昭灵灵。能知能觉之体。与理合一者而已。此心与气质之辨也。且以怒之一事明之。见可怒之事而觉其怒者心也。怒之气气质也。由是而忿恚呵骂者。皆气质之作用也。是其心中岂无当怒之则哉。由其不知之故气与理二至于此也。故明者知其然。先明其理。即此当怒之则。领其怒之之气。则理各付气。卒得其帅。可期其发而中节矣。然理弱而气强。故于其发时。必加省察之功。而少有过差则即加断制。痛与克去。使约于中。则此气质之为患于后日者。庶乎渐减分数矣。故圣人之发而皆中节者。依然是由他气质之善。而此心之全体大用。无所累焉耳。此变化气质之说也。心之作用。发扬飞走之病最多者。非神明本体如此也。乃心脏气质之用也。故一似心之本色而按伏最难矣。圣周曰此论极有精采。未易说得到此。但于此心本体超脱主宰处。未尽发明。有若或善或恶。心之本色。故自如此者。此虽说时病痛。而亦不可不更加理会也。盖心之本体。虚灵知觉而已矣。虽其遍体乎气质之中。而实非气质所得以囿者也。故气质虽浊而心则明。气质虽驳而心则精。气质之赢乏厚薄。虽有万不齐。而心则只一虚灵知觉而已矣。不以古今而有异。不以圣庶而有别。此其所以神明活化。主宰一身而出万变妙万化者也。然心体无形。而形气有迹。无形者常弱。有迹者常强。是故事物一触。气机腾扬。则此心本体。便为所累。忿欲贪暴。一随乎气质而失其主宰矣。虽曰失其主宰。此乃势之然也。固亦不可不谓之心。而实非心之本然也。虽忿欲贪暴。非心则亦不能动。故不可不谓之心。而其实忿欲贪暴者。乃气质之作用。而心为所累耳。故谓之心之本然则不可。譬如性本纯善。而为气所揜而流于恶。其流于恶者。固亦不可不谓之性。而实非性之本然也。今若不达乎此。而以失其主宰者。徒归乎气质。而谓之不出于心。则心与气质固判而为二。而不成说话矣。若惩乎此而遂以忿欲贪暴。为心之本色故自如此。则是心与气质太无分别。而明德为善恶未分之物也。须明著眼目于离合之际。然后方可以无疑矣。更以此意足之则似益完备矣。又曰心虽为气所揜而失其主宰。然其至虚至灵能知能觉之本体则有不可得以昧者。故虽其放倒之极。而善端未尝不发见。即此善端之发见。而其本体已洞然矣。故学者当乘此空隙而提掇收敛。以自立其主宰而涵养省察。明理克己。以变化其气质而复其本体之全矣。若使此心无分于善恶。而只管其动静之机而已。则是其本体已无所谓主宰者。其何据以为变化气质之地乎。大抵虗灵不囿乎气质。而虚灵气质只是一物。于此两句看得定则庶几不差。静而本体烱然者。以其不囿于气也。动而为气所掩者。以其只是一物故也。动而本体有时而发见。与所以能因其发而遂明之者。亦依旧不囿于气故也。

益钦问或问所引论敬四种说。当是各明一义。主一无适与其心收敛不容一物。亦有不同耶。圣周曰其心收敛。约而言之。固不出主一二字。而意象气味微有不同。主一工夫。简要而平实。收敛意思。亲切而警发。

传三章

编辑

圣周问咏叹淫泆。据小注引乐记泆当作液。近世诸先儒多如此看。但未有明证。小注亦泛然作泆。未知何故。能相曰朱子凡引古文。未尝错乱一字。何故于此独不精审。而又于讲义奏御之书。不复致加察耶。盖咏歌之嗟叹之。意味荡溢乎言辞之表云尔。未必牵合于乐记而后为得也。

传五章

编辑

圣周问人心之灵。莫不有知此知字。指知觉之全体大用。因其已知之理此知字。指见在所知处。两知字似不同。沙溪尤翁皆以小注为非。其意或亦如此否。文钦曰旧读经注。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等语。皆看作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知矣。莫或差否。然知之为用。以能知能识为妙。则不必以大小体用为言。如云即此空隙之中。而本体已洞然者。不成道此是小底明德也。知之为妙。未尝不同。而特缘文生义。似若不同耳。未知如何。圣周曰章句释致知。只略训文义。而或问方极言之。其曰知者人之神明。所以妙众理而宰万物云者。所以释知字也。其曰或不能使其表里洞然。无所不尽者。所以说致知之功也。其意明白无疑。今若以致知之知。作见在之知。则或问此段其将抹杀之乎。夫致者推而极之也。知原在极处。而有所蔽而未尽。故学者当推明之。以至其极。所谓因其已知云云者。即推极之功也。中庸致中和。其意正如此。可以互相发也。且补亡章首尾和应极齐整。置水不漏。正宜明著眼。人心之灵一句。言人各有知觉全体也。释知字。天下之物一句。言物各有当然之则也。释物字。惟于理止有不尽。言物有未穷而知有所蔽也。莫不因其已知止以求至乎其极。承上文言推致穷至之意也。释格致二字。已知之理四字。正合细玩。须见知与理妙合处。众物之表里精粗。即应上天下之物而再释物字。吾心之全体大用。即应上人心之灵而再释知字。无不到释物格之格字。无不明释知至之至字。此其字义理趣。始终位置。无一毫差错。今以莫不有知之知。为非全体之知。则便与下句对待不精。莫不有理。不可谓非全体也。又与下文全体大用不相应。而致知之知与知至之知。判作两义也。此岂朱子之意乎。即此空隙本体洞然者。言即此善端之发。而本体呈露云尔。非谓此心之全体大用。只此而已也。苟不详究其大小之实。而动不动便说同字。无乃近于鹘囵呑枣乎。大抵此篇致知知至莫不有知等诸知字。皆指全体。惟因其已知之知。乃见在之知也。沙尤两先生则以致知之知为用。莫不有知之知为体。而已知之知为致知之知。窃有所未敢知也。

益钦问或问巨细相涵何谓也。圣周曰巨谓心也。细谓理也。谓心与理相涵也。以上下语意观之可知。

益钦问或问既不舍其积累之渐。而其所谓豁然贯通者。又非见闻思虑之可及也。此两端语。上下呼应似不明。请闻其意。愚意不舍积累之渐。应上不略其小不忽其粗两句。豁然贯通。非见闻思虑之可及。应上极其大究其精两句。盖既不务博止流于狂妄两段。亦似与上切于己止文字之功两端相应。故此亦欲作一例看。未知如何。明钦曰此段之义。须就程子九条说中寻究大小精粗等字所从来。乃见其呼应收结。皆有下落。盖已物事文。已说尽理之全体。而精粗大小。特错综其上。故下方博约两句。緫结此意。而因言其积累之工既如此。而至于一朝有悟则其所谓豁然之妙者。亦指程子说。有非见闻思虑所及。盖极言其妙耳。今以大字应贯通句。以精字应见闻句。不惟失却大小精粗之本意。其于文势语脉。恐亦不能圆融矣。圣周曰此说尽好而犹未详备。盖切于己。如四端情性之类。不遗于物。如天地草木之类。行事之实。如定省温凊之类。文字之功。如读书讲明之类。而四者之中。大底小底精底粗底。无不一齐理会而未尝或遗也。以其切于己。本于行事。故不务博而陷于支离。以其不遗于物。不废文字。故不径约而流于狂妄。大小精粗。一齐理会而博约两至。则固不舍其积累渐次平易卑近之法程。而至其所谓豁然贯通者则又非见闻思虑所可及。而有至高至妙者存焉。此其说所以尽精微而极广大。近如地而远如天。而无一毫之不备者也。如是释之。似极分明。盖所谓豁然贯通。只是工夫到后自然之功效。固非言语所可形容。而上文方论其教人下手处。有不可滚引。故别以出之于下而轻轻为结。以见其䂓模议论之所极而已。观于其所谓三字。可知其别之于上文也。今若以大与精为贯通之事。则不惟文势臲卼未帖。将使学者专用心于粗且小者。以为格物致知之工尽于是。而精且大者则推而置之不可测知之域矣。岂可乎。

文钦问或问程子说鬼神吾知其幽且显。谓鬼幽而神显耶。圣周曰按大全答吴公济书曰鬼神者。造化之迹。乃二气之良能也。不但见乎幽而已。幽则有鬼神者。对礼乐而言之。据此则似不必分属。然以阴阳之大分言之则以鬼属幽。以神属明亦通。要当两存而错综以观。

传六章

编辑

圣周问自欺之义。语类诸说多有异同。李敬子问答最似定论。而亦与章句若有未尽合者。愿详闻其究极之辨。或问则与章句无异否。益钦曰朱子解自欺。屡变其说。而愚谓今之章句最为尽善。必是晩年定论。而其他语类或问诸说皆不如也。今因章句窃详传文之意。则其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两句。本自宽占分数。包得务去求得之意在其中。故所以为诚意工夫。不然则好恶情也。情之不实。安能强以实之。亦岂所谓诚意耶。故章句训自欺处。不曰知好善恶恶。而曰知为善去恶。训毋自欺处。不但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而复曰务决去求必得。则其所以为之去之与务之求之者。政所谓意而左右在己。此其所以剔发传文本意。教人知下手处者。政在于此。而为不可易之定训也。盖未有如恶恶臭而不务决去。如好好色而不求必得者。故曰此之谓自慊。若但好之恶之而已焉则岂所以为快足之道乎。窃恐先生初年于此处。偶失照管。其论诚意。只将好恶二字了之。故虽欲别之于致知。而自不免侵犯界头。夫知与好恶。无甚分别。知好恶则斯好恶已矣。好恶之不真。只可责知之未至。岂可责之意乎。语类答李敬子第一说及其前诸说。皆以不奈他何为自欺。而此则自欺之根。而非自欺也。答李敬子第二说所谓容著不善。硬说我是者。则近于欺人。而不甚切于自欺。夫自知不善而犹且容著则即此便是自欺。何待硬说我是而后方为自欺也。其第三说则似直以容著不善为自欺。可谓直截停当。而亦不见其发挥出务去求得之意。故为不若章句之尽善。或问之专以好恶为说。亦无异于语类诸说。则其亦未及经改者已矣。明钦曰此论自欺之本色。朱子之定论。皆极精切。大有发明章句之功。而惟于情意好恶致知诚意之际。疑若不能无一毫偏滞。愚请因是以质之。夫情者发于天性之固有而其用自然。意者发于人心之有为而其用经营。此情意二者。名色意象之所以不同也。今以其不同者言之则知好恶者知也。好恶者情也。因是好恶而好之恶之者。意也。非情也。朱子亦曰好好色恶恶臭意也。其所好所恶之事则事也。非意也。惟其情经意纬。相为因依。但观其名色意象如何而已。非必情发于前而意随于后。情有好恶而意行于好恶之外。故朱子之论诚意。不离好恶二字。正宜活络看出。今以务决去求必得一句为断。而尽废好恶诸说则过矣。盖务之求之之意则意也。决去必得之事则事也。其论诚意功夫。亦有可商量者。如明道喜猎。固其平日恶猎之心。不能如恶恶臭之诚。故猝然遇之。不觉喜之。然犹其知恶已到九分地头。故才自猛省起来。便觉猎之为十分可恶。而此意于猎。由中及外。无复一毫不恶之杂。此其觉者还他知。而当体诚实还他意。此又致知诚意之不可混者也。盖既致知矣。而意有不诚者。便是当下省察密切之功有未至耳。不当专归罪于知也。故章句皆先言知字。今且画自知以后说去。凡其所为。不能如所知者。皆自欺也。自欺二字。宽占分数。精者甚者。皆包在内。其所谓不奈他何者。推归于致知境界。愚恐朱子晩年定论。只是此意。而未必于情意好恶致知诚意之间大段改换也。未知如何。能相曰时偕之论。深得章句之指。而说出亦明正矣。然于或问好恶之说。断去太快。殊不察传之本文亦自以好恶二字而明为善去恶之意也。盖既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云尔。则其必为与必去之意。包在其中。故章句推明此义甚详。而或问则只缘章句之已明。故乃反从自欺根上放阔说去。虽若有少曲折不亲切者。而其实则可相通矣。晦可之订。乌得无也。且以李敬子问答第三条。谓以容著不善为自欺。则却有可商量者。其曰夜来说得也未尽者。似以前日容著盖庇之说。为不必然矣。其曰如为善。若有些子不善而自欺时。便当斩根去之。真个是如恶恶臭始得者。正谓为善去恶之际。若有一毫不尽诚实者则只此便是自欺。而当下斩根为得焉耳。岂必复待盖庇为之容著之意。朱子以此四字言。而后始为自欺耶。参之章句。自可见耳。益钦曰鄙意亦岂敢以好恶诸说。为不合于理。欲尽扫去也。但以好恶诸说。皆是以不奈他何。为自欺时说话。而李敬子问答以后既改前见。则今不当复守初说之未尽者。而不知改注之尽善云尔。盖知与好恶。略无层位。知好恶则斯好恶不待更加好之恶之之功然后能好恶。正使好恶实得十分。犹不离乎致知之极功。而所以务去其所恶。求得其所好者功夫故在是。即所谓诚意。若以好恶了诚意则所谓诚意者。不过为致知之影响。而不曾别有功夫可容著手。岂可乎哉。好恶诸说。虽曰宽说。而与其宽说而易混于致知。曷若拈出而别自为功夫耶。此愚之不得不有所取舍。若士能之以或问为无未尽者。则或问所发明。似皆不出旧注外。为善而中实未能免于不善之杂之意。而此注正是因李敬子说。自以为移了步位而改正者。则似不可与今存章句混看也。

传七章

编辑

圣周问有所之义。朱子以后诸老先生无不以系著意看。而至金圃阴。乃曰有字不必作病痛看。经文之意。只曰才有忿懥。便易不得其正云尔。章句或问并无系著之意云云。大意如此。不审诸贤何以处之也。明钦曰章句或问。未尝一言明释系著之意。苟使有所二字。含系著之意。则朱子之解之必不若是之含糊。又况传者立言之体。初岂若是之幽深也。熟玩详证。益知圃翁之说为可信。但语类所记。未必尽误。岂晩年别有定论如自欺之说。而门人未及记欤。文钦曰义刚所录旧注不能存之则四者之来。反动其心者。虽与今注不同。而详味辞旨。已非系著之意。至若四者之来。便撞翻了这坐子者。尤觉分明。然此章语类自戊申至乙卯八年所记。都是系著之意。而义刚录乃云癸丑以后则不知当在何年。无乃乙卯以后所改定者耶。

益钦问欲动情胜之欲。当作何义。圣周曰恐以乐记性之欲。张子气之欲之欲看了。要之与情字一般。

能相问八章结语九章起头。权吉昌以为承经文结语而分本末厚薄。经曰自天子云云。故传承之曰此谓身不修云云。经曰其所厚者薄云云。故传承之曰治国必先齐其家云云。此言是矣。然传者之意。未必切切以承应经文为务。而只缘于理义。本自如是。故见处与说时。不得不暗合。盖修身者明德之成功。齐家者新民之首事。不能修身而能齐家者否矣。不能齐家而欲治国者末矣。此所以圣经贤传。必皆剔发。而重言以明之者也。或谓诸传义例。元无一定。不当以拘泥看。未知如何。圣周曰权说见录于经书辨疑。而每病其太涉傅会。今以为自然暗合。觉甚快活。

传九章

编辑

圣周谓齐治一章专说动化。人多错看。章句识其端推广之语。乃以如保赤子一节。为推行之事。自金仁山已不能免矣。今详第一节末三句是悬空说道理。若曰我自行于家里。而教自成于国者何也。正以国之所以事君者。不过自孝而推之者。悬空说。故我孝于家而人便效之而推而事君。言外之意下皆仿此。国之所以事长者。不过自弟而推之者。故我弟于家而人便效之而推而事长。国之所以使众者。不过自慈而推之者。故我慈于家而人便效之而推而使众云尔。如保赤子。亦承上慈者所以使众。而悬空说道理。以明其上行下效。捷于影响之故。若曰我自孝弟慈于家。而人即效之以及于事君事长使众者何也。正以其所谓孝弟慈者。原于天理。根于人心。非由外铄不假强为。而人人之所同得也。故我自倡之于上则天下之人。无不兴起其固有之善心。以各孝其亲。各弟其兄。各慈其幼。而至于事君事长使众则特自此而推广之耳。识端推广亦悬空说。此所以家才齐于上。而教便成于下者也。章句立教之本。正指孝弟慈也。盖立教之本。在于孝弟慈。而孝弟慈者。又非强为云尔。不可泥著立教字。便以为在上者之事也。不言孝弟者。姑以人所易晓者明之。只言慈而孝弟在其中矣。章句固已精切。而或问尤明白有馀味。语类㝢录最详备。其他如盖卿泳壮祖诸录皆可证也。沙翁引林隐说以章句或问为不同。而曰或问则只言慈之端。推于孝弟云云。今按或问无此意。与章句无少异同。使众之道。不过自慈幼者推之云者。即章句识端推广之意。窃恐偶失照管也。

传十章

编辑

能相问絜矩二字。章句及或问。分明先释絜义而后释矩之之意。先儒多不察此。只见语录矩者心也一段。便认以为絜之以矩则是朱子所尝讥于江德功之言者也。然语类人杰录。不知何故而与他诸录有异。可疑。圣周曰江书既明斥度物以矩之说。而章句或问所谓均齐方正。所谓无不方者。是释矩字与江书泯合无复可疑。每怪朱子后诸贤孰不读大全。而于此皆不免蹉过。岂为语录矩者心也一句所瞒过。不复致察耶。今得士能明白辨破。深合鄙意。语类泳录如用曲尺为方者也云云一段。颇似分明。其他亦未见释矩以心。独人杰所录如此。决是错记也。答德功书曰絜矩者。度物而得其方也。以下文求之可见。今曰度物以矩则当为矩絜。乃得其义矣。又有图。见大全四十四卷六十二板。○更按大全答周舜弼书曰絜矩二字文义。盖谓度之以矩而取其方耳。此与江书不同。想有初晩之异可疑。见大全第五十卷五十四板。○后从周书作度之以矩。义见大学义。

文钦问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者。似指上下四旁之人为彼。而谓彼我之间。长短广狭。各得其分云尔。盖以下文覆解絜矩之义者。释之于此。此只是形容絜矩之㨾子也。或以各得分愿。看作使民各得其所之义。似未说到此如何。圣周曰此说得之。盖各得分愿。当依朱子作三折说。乃见其义。如以人君言之。当虚设上一位。以为我之上如有君。不仁于我。我之心当如何。以此度下之心。而不敢以不仁加之。则我之所求于上者与其所以使下者。长短广狭。均齐如一。此正所谓各得分愿者。不然而以彼我之间。只作君与民之间则便说下段不去。而非朱子之意也。

圣周问此篇既以新民为纲。则平天下章正宜铺张礼乐学校。以明新之之道。而乃无一语及之。只就用人用财上推言其仁爱之意而已。与所谓明明德于天下者。略不相合。且九章言动化之事。正二章所谓自新之民者。而至所谓鼓舞振作之意则终无说破处。经传纲条甚觉相戾。今有为阳明之说者。以此来证其亲字之不可改。则诸贤何以折之。文钦曰大学一书。专论心法。不及于事为上。故其论修身齐家处。但说四不正五辟之病。一不说到威仪动作正伦笃义等事。盖要存得此心不偏不放。则许多节目。自可按成法而行之矣。治平章大意亦自如此。盖好恶任一己之偏。财利快一己之欲者。千古为人上者心术之大患。不去此心。礼乐刑政。都无所用。苟能去此心而求絜矩之道。则斯举而措之矣。此所谓先格非心者。而孟子论王政个个如此。此圣贤相传心法也。苟不其然则斋明盛服。非礼不动。修身之则。而动容周旋。莫不中礼。明明德之至善也。礼乐刑政。治人之具。而绥来动和。于变时雍。新民之至善也。修身平治。传中乃无一语及此。岂不大段欠阙耶。盖如修齐治平等传。各就条目中举其心术之害最紧最要处指示用力之方。此乃明之新之之要。而其明新之大意则各求之纲领之传可也。

岁之十一月丁未。余自玉华会宋氏诸贤于怀川。越十日丙辰。与晦可兄携大学上飞来庵。居数日。士能至自大圃。又数日。时偕士行兄至自宋村。而少年之学于晦兄者凡四人亦偕焉。曰九渊元进其从兄子也。曰徽相景晦。曰文渊。皆其宗人。而曰丁应则时偕子也。除诸少各执其业外。吾五人者咸以大学从事也。夫今日之会。固余所经营而成者。亦不意其圆满之至此。且其所读。不各随所好。而专治乎一书。聚精会神。融液和翕。若宫商之相宣也。岂非乐欤。余乃倡议以为读书固贵乎讲。讲焉而不录。正张子所谓忘则塞者。盍图所以不忘焉者。于是置小册子。依朱,张,吕三先生知言疑义。有疑则书之。有得则书之。不求乎精约。而惟务乎详悉。更唱迭应。遽然一巨编也。编才苟完。而时偕先以故罢归。余今又去。而诸贤亦当继此而星散矣。嗟夫。吾辈所居不过百馀里之地。而一会之成。每费数年揣摩。会又不能遅久。一编文字。亦不能卒其梳洗。明春则余又尽室而北矣。将不知其又复几年而成此会也。岂不重可慨然。亦安能忘言乎。夫吾辈之有志乎此亦久矣。迄未有尺寸之进者。岂不以因循懒废。志不立而行不力耶。若此不已。而终于无成。则后之观此编者。将不过以村学究陈谈目之矣。夫然则政使终岁相聚。只增其羞辱而已。何益之有哉。今当远别。敢以立志力行汲汲皇皇八个字。拜献诸贤。诸贤亦须有以赠之。而相与策励。以进乎格致诚正之道。毋复如前日之悠悠。以俟异日各以其言执左契以责之。苟其无所进益。不复以友道相处。则今日之讲。庶不为空言之归。而既往之聚散。不复足深较矣。若夫少年诸友亦毋以年富自懈。而观戒于吾辈。早自振励焉。尤所望也。丙辰十二月丙辰。圣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