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第十四卷

刺要论五十

编辑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歧伯对曰︰病有浮沈,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藏后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溯溯然寒栗; 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鴬酸,体解聡然不去矣。

刺齐论五十一

编辑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歧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

歧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鍼至筋而去,不及骨也。 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 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 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 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鍼入皮中,无伤肉也。 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 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 此之谓反也。

刺禁论五十二

编辑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歧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欬。 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 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 刺鹸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 刺脊间,中髓为伛。 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 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欬逆。 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 无刺大怒,令人气逆。 无刺大劳人, 无刺新饱人, 无刺大饥人, 无刺大渴人, 无刺大惊人。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 刺膝髌出液为跛。 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 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 刺掖下恢间内陷,令人欬。 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 刺鴎肠内陷为肿。 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 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刺志论五十三

编辑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歧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歧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 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 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 脉盛血少,此谓反也。 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 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 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 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 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开鍼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鍼空也。

鍼解五十四

编辑

黄帝问曰︰愿闻九鍼之解,虚实之道。

歧伯对曰︰剌虚则实之者,鍼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满而泄之者,鍼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邪胜则虚之者,出鍼勿按。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鍼而疾按之。 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鍼而徐按之。 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 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 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 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 虚实之要,九鍼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 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 九鍼之名,各不同形者,鍼穷其所当补泻也。

剌实须其虚者,留鍼阴气隆至,乃去鍼也。 剌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鍼下热乃去鍼也。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 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 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 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 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 神无荣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 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 所谓跗之者,举膝分易见也。 巨虚者𫏋足,鴬独陷者。 下廉者,陷下者也。

帝曰︰余闻九鍼,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

歧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鍼各有所宜,故曰九鍼。 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故一鍼皮,二鍼肉,三鍼脉,四鍼筋,五鍼骨,六鍼调阴阳,七鍼益精,八鍼除风,九鍼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

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以下文义不属,当有错简*)九窍三百六十五。人一以观动静,天二以候五色,七星应之,以候发毋泽,五音一以候宫商角徵羽,六律有馀不足,应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馀,九野一节俞应之,以候闭节,三人变一分,人候齿泄多血少,十分角之变五分,以候缓急六分,不足三分,寒关节,第九分,四时人寒温燥湿,四时一应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长刺节论五十五

编辑

剌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鍼之,剌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阴剌,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剌大藏,迫藏剌背,背俞也。剌之迫藏,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剌之要,发鍼而浅出血。

治腐肿者剌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剌,剌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鍼为故止。

病在少腹有积,剌皮殖以下,至少腹而止,剌侠脊两傍四椎间,剌两髂壶季恢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剌少腹两股间,剌腰慎骨间,剌而多之,尽炅病已。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剌筋上为故,剌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剌大分小分,多发鍼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剌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剌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

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剌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鍼调之,病已止。

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剌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剌,百日而已。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剌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剌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鍼。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