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川先生遗稿/卷三十

卷二十九 龟川先生遗稿
卷之三十
作者:李世弼
卷三十一

丧礼

编辑

丧中行祭

编辑

答成达卿

编辑

丧人入庙时。退溪以为用家礼墨衰之服而行事。寒冈亦以为当用墨草笠白布衣。此段俱有可疑。窃念中朝人以白衣为㐫服。而非㐫事则不著。我国白衣为常著之服。故歌舞之地。亦无所择则无异吉服矣。今不可谓微㐫而以为丧人入庙之服也。至于墨衰则朱子时丧人葬后出入之常服也。因以为入庙行事之服。特从时用耳。我国丧人出入时常著者。乃生布直领或深衣。则是宋时墨衰之比。沙溪用之以为入庙行事之服。实得朱子因时之本意也。未知如何。

丧人入庙行事之服。先儒说各自不同。而栗谷,沙溪所谓生布直领或深衣。实为因时之义也。来说又以为白衣用于歌舞之地。无异于吉服。不可为丧人入庙之服云者。似然而实不然。国丧。堂下前衔及生进生徒。皆以白衣终丧。乌在无异吉服之意耶。寒冈说。盖本于此。亦不可以为非也。

答朴士弘

编辑

杂记曰。父母之丧。将祭而昆弟死。既殡而祭。如同宫则虽臣妾之丧。葬而后祭。注将祭小祥或大祥也云云。所谓既殡者。大敛成殡之谓也。虽兄弟之丧。殡后当行父母二祥。况兄弟之妻殡在异宫。而祭又在于逾月者耶。

要诀曰。缌小功则成服前废祭。成服后则当祭如平时云云。别将之妻服。于哀即小功。故成服后则其于行祭。尤无有碍之义矣。盖古礼葬前。不得行父母二祥者。皆主遭三年之丧而言也。或父葬前母二祥。或母葬前父二祥。或将传重长子葬前父母二祥也。至于殡在同宫则虽臣妾之丧。其葬前。又不得行二祥。此外期以下。殡后皆无所碍矣。

论尚辅

编辑

三年丧祥前。先代忌墓祀。一献无祝。祥后渐吉。一献似太杀。而三献则便为备礼。当有祝文。丧期未毕之前。以主人自居。祝辞直书以几代。甚未安。姑依祥前一献无祝。似可耶。

所谓一献无祝。似得礼意。

答郑敬叔

编辑

众子妇丧。出于他所。未葬前。忌祀虽不可行。节祀则与忌祀有间。或有行之者云。未知如何。

殡在同宫则虽臣妾之丧。葬而后祭。今者丧出于他所。则非但墓祭可行。虽忌祭亦无可废之义。盖舅姑服众子妇。大功也。栗谷要诀丧服中行祭仪曰。期大功则葬后当祭如平时。但不受胙。未葬前。时祭可废。忌祭墓祭。略行云云。所谓略行。馔品减于常时。只一献不读祝行之。如参礼也。

答李士珍

编辑

问。先考妣大祥。同在腊月。而日有先后。外祥日。先考神主即当入庙。而内祥前。难行晨谒于祢位。心甚痛缺。以布直领孝巾。行晨谒无妨否。曾前朔望。以孝巾直领别制布带。拜庙出。立西阶下。肃俟参礼之毕。今亦依此入庙晨谒。不甚悖礼否。伏乞指教。

要诀丧服中行祭仪条曰。朱子丧中。以墨衰荐于庙中。今人以俗制丧服。当墨衰著而出入。若无服轻者。则丧人恐可以俗制丧服行祀。问解答葬后庙祀之问曰。当用布直领孝巾行祀。此外无可服。据此两说则丧人以俗制丧服。行祀于家庙。即要诀,问解之旨。况晨谒。不过为庙庭展拜而已。内丧练服。虽或未除。何可以为碍耶。但问解曰。晨谒乃主人之礼。无主人独行则不可。然则晨谒。如非主人。不敢行可知矣。吉祭未改题前。丧意尚在。而丧人不可以主人处之。晨谒之礼。不行于祖庙。又不行于新入祢位。无甚可疑也。来说曰。以孝巾直领拜庙。出立西阶。肃俟参礼之毕。此则以服轻者代行。尽有所据。而然参礼前先拜庙。似为可疑。参礼毕后。拜于庙庭。未知如何。问解曰。用孝巾行祀。来书曰。以孝巾拜庙。浅见以为行祀拜庙之际。只用孝巾。未知其得当。盖秃者之缞巾加绖。门人之为师巾绖。虽礼有其文。此本无屈冠而只是巾而已。故巾有为冠之义矣。至于孝巾。以丧服言之。则先著孝巾而加屈冠。以俗制丧服言之。则又先著孝巾而加方笠矣。孝巾终为承冠之巾。而亦无为冠之义矣。若于入庙。脱其方笠而只著孝巾。则殆同无冠而入祖祢之前。亦岂不未安耶。要诀但言俗制丧服行祀。而更无只著孝巾之言。则著其方笠之义。自包丧服二字中矣。入庙时。仍著方笠。似或得宜。唯在量处。

又按仪礼篇目。只书丧服二字。其下列书冠绖衰裳杖履。则丧服字。不但包衰裳。亦包冠绖杖屦而言矣。然则俗制丧服字。包言方笠。又何疑乎。

答李士珍

编辑

所教祥后丧人既不以主人处之。则晨谒之礼。不行于祖庙。而新入祢位。又从以废之云云。诚得礼意。而第平日。主人有故则馀人不可独谒者。以其有僭越之嫌故也。丧人过祥事后。几筵既撤。晨昏展拜亦废。则廓然无所凭依。乃以禫服晨谒者。非敢自处以主人也。且不至如众子侄独行晨谒之为僭。律之以礼。参之以情。祥后晨谒。似无所妨。

晨谒。以先儒所论观之。既系主人事。则必待吉祭后可行。亦可由阼阶。若以几筵既撤。廓然无所凭依之故。遽行晨谒则究其主意之所在。虽无以主人自处之嫌。所以行晨谒之意。在祢不在祖矣。入祖庙行晨谒。而归重之意在于祢。则其为不安。莫此为甚。未知如何。

答李士珍

编辑

所教朱子答范伯崇书。愚意以为与答曾光祖,王子合书。初无异同。不可谓迳庭也。何者。答伯崇书。以为卒哭之前。不得已准礼且废。卒哭之后。可以略仿左传杜注之说。遇四时祭日。以衰服特祀于几筵。用墨衰常祀于家庙云云。以此言之则卒哭前准礼且废云者。朔望及忌祭之类。皆废而不举之谓。非废正祭之谓也。所谓四时祭日。即指俗节之谓也。不然。何以称衰服特祀于几筵也。时祭乃是极吉之祭。非三年内几筵所当行。而此云特祀于几筵。其非时祭也皎然矣。与答曾王两人书所云俗节荐享时节。略具饭食之说。似当为一意。而废正祭之意。自如也。伏望更赐商量。

窃覸所论。以为朱子答范伯崇书。四时祭日四字。冒于特祀两句之上。则特祀常祀。皆指祭日而言矣。祭日果指正祭之日。则其可以正祭特祀于几筵乎。以此推之。所谓祭日。非指正祭。即节祀。皎然无疑者。即哀之主意也。然朱子既曰。略仿左传杜注之说。遇四时祭日。以衰服特祀于几筵。用墨衰常祀于家庙。则所谓特祀常祀者。本出于左传杜注。推究左传杜注之意。而祭日为正祭为节祀。方可决矣。按左传曰。凡君薨。卒哭祔。祔而作主。特祀于主。烝尝禘于庙。注曰。以新死者之神祔之祖。尸柩已远。孝子思慕。故造木主立几筵。特用丧礼。祭于寝。不同之宗庙。又曰。冬祭曰烝。秋祭曰尝。新主既特祀于寝。则宗庙四时常祀。自如旧也。注既曰用丧礼祭于寝。则特祀非节祀。即丧中之殷奠也。传既曰烝尝于庙。则常祀非节祀。即四时之正祭也。由是观之。左传杜注。既言正祭。则独于朱子此说。可以言节祀乎。范伯崇书。引王制丧三年不祭之文而曰。今人家。惟享先一事。遭丧而废。盖无疑矣。夫节祀出于后世。非王制时所可言。则三年不祭之云。岂不指四时正祭而言耶。范之所问。只在遭丧而废正祭。则朱子答语。不在所问之正祭。而乃在于所不问之节祀乎。朱子书所谓卒哭前准礼且废者。言准王制而废正祭也。卒哭后遇祭日常祀者。言仿左杜而行正祭也。然则范书三年不祭。朱子书准礼废祭及遇四时祭日之三祭字。皆指正祭。可以一贯而无疑矣。不当之节祀。恐不必更论也。大抵祭日字本非谓节祀。而左杜所论。又复参仿以言则朱子之意。亦曰用丧礼。特祀于几筵。遇祭日。烝尝于家庙云矣。不为看则文势亦无甚可疑。未知如何。

宋龟峰论要诀丧服中行祭仪条。而曰卒哭后。以生布衣巾。与荐于神主者。大违礼制。生布巾衣。极㐫之制也。时祭极重之吉礼。以㐫接吉。古无其礼。伏惟尊兄深思删定。栗谷答曰。丧服中行祭仪。谨改之。见此所谓时祭及吉礼之言。则当初要诀草本。据朱子答范伯崇书中遇四时祭日。用墨衰常祀于家庙之文。以俗制丧服代墨衰。欲行正祭。即栗谷之初见也。及至龟峰有大违礼制之斥。然后始有谨改之语矣。然其所以改之者。以俗制丧服。不当行极吉之正祭故耳。初不以祭日谓之节祀而改之。则栗谷之以祭日为正祭亦明矣。幸于此更加反复如何。

所教行祀只用孝巾。未知得当。孝巾终为承冠之巾云云。愚意则恐不然。师友之丧。只著布巾而加绖。古者吊服。亦只著白布巾。则孝巾虽是承冠之巾。亦自有为冠之义。且方笠之俗制。未知昉于何时。而其制不经。意者丧人出入时。为蔽面而设也。似不可以此行事于祖庙。我东近世先儒之阐明礼学。莫如沙溪。而不言方笠孝巾行事。似或得之。如何。

师友丧。布巾吊服之白布。皆无屈冠方笠。故两巾固有为冠之义矣。至于丧服。既有屈冠则孝巾当为承冠之巾。而更无为冠之义矣。既有方笠则孝巾亦为承笠之巾。而更无为冠之义矣。似不以师友与吊服两巾。引而为证也。寒冈曰。方笠新罗,百济时常著之笠也。然则如今世之蔽阳子也。后世虽入于俗制丧服。丧人出入时。为蔽面而设者。恐是后来附会之言也。来说又以其制不经为言。此又似未然。夫墨衰之制。不经甚矣。未除丧前。遽墨其衰。揆诸礼意。岂不无据耶。然行之已久。仍为俗制。故朱子入庙行祀。专持此服。则方笠虽曰不经。不犹愈于未除丧而全墨其衰者耶。况以丧人出入之服。亦成俗制。流来既久则依墨衰行祀之例。以方笠入庙。宁有不可之理哉。要诀只言俗制丧服。而不言孝巾者。其意又可知矣。恨不以是禀质沙老。得闻究竟之论也。

范伯崇所问。在于遭丧而废正祭。左传杜注之意。亦曰宗庙四时常祭。则其指正祭。果如所教。而前书所论四时祭日。特祀于几筵云者。终涉可疑。且慎斋答闵正郞后骞书。所谓四时祭日。非时祭之谓也云者。亦为一证案。且略仿二字。似指节日。而不在于正祭也。四时正祭则本无常定之日。卜日行之。而此云四时祭日。几筵无时祭之礼。而此云特祀者。恐或节祀之谓也。节祀非王制时所可言。而朱子时则已有节祀之礼。略仿左杜所言四时常祭之礼节。行今时所行四时俗节。亦或成说。伏乞批教。

前书所言。自谓说得颇详。而哀示犹未释然。更玆反复。盖以祭日谓之时祭。特祀谓之祭日。则其将以衰服。行时祭于几筵乎者。即哀之本意也。此所以祭日谓之节祀。特祀谓之祭日者也。然所谓特祀。自是丧礼之祭。所谓节祀。又是近吉之祭。若以特祀谓之节祀。则丧吉无别。祭义不明。既失左杜所言之主意。又非朱子引喩之本旨。则岂不为未安之甚者乎。今按左传曰。几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于主。烝尝禘于庙。杜注释特祀二字之义。而曰特用丧礼。祭祀于寝。所谓祭祀即几筵之丧祭。所谓寝即几筵之设处。以丧祭祭之几筵者。便是特祀。此即月朔殷奠之类也。近吉之节祀。何与于丧祭。而必以祭日当节祀。特祀当祭日耶。大抵以左杜传注见之。特祀既云丧祭。常祀又云烝尝。则祭日之为节祀。设或如哀说。既不当于特祀。又不当于常祀。便为彼此不干之一赘说。此果朱子言祭日之义耶。祭日果非节祀。则不以时祭言之。而其何以为言耶。朱子书。虽以特祀常祀。系于祭日之下。此不过从文势言之耳。究其意则亦曰。略依左杜之说。用丧礼特祀于几筵。遇祭日烝尝于家庙云矣。既知特祀之非节祀。又知祭日之为时祭。则来书所谓略仿二字之说。卜日无常之说。慎斋答书。四时祭日。非时祭之论。不待许多分踈。而其得失是非。自可默喩于心中也。又按朱子曰。程先生谓今人居丧。都不如古礼。却于祭祀祖先。独以古礼不行。恐不得。然则朱子答范伯崇书。似本程子之遗旨也。虽曰程朱此论。未必为定论。在父母重丧。先祖正祭。不欲轻废之意则亦甚明白。况在本生期丧。所后正祭。其可轻废耶。浅见更以程朱诸说。欲为所后庙不可不祭之证。未知如何。

答李仲晖

编辑

问。墨衰朱子用之于入庙。故我东诸贤。用布直领。当墨衰以行祀。妄意丧服虽有轻重。居丧入庙之礼。似无异同矣。下教谓此指宗孙服中行祀。非指为后子著本生丧服而行祀于所后庙也。方自惕悟。而但尹公舜举在本亲服中。问入庙之服。金慎斋答曰。心制重于期服。黪巾白衣未安。丧巾布深衣。行之如何云云。此固不分宗孙为后子。而通用入庙之丧服。今罪侄亦当从俗著布深衣。以当朱子墨衰之制耶。且方笠盖罗济时常著通用之笠也。我朝吏胥著之。中叶以后。只有丧人之所著。而居丧著蔽阳子。寒冈非之。故罪侄亦随俗著方笠。意谓此非当初纯㐫之用。著以入庙。或胜于丧巾入庙之太简易矣。至于削杖之非。开示严截。奉读讼服。玆敢更陈妄见。幸乞并为商教。

以墨衰入庙。即朱子所尝行者也。然答胡伯量书曰。既葬则使服轻或除服者。入庙行礼可也。盖宗庙节祀之类。虽以墨衰行之。衰亦系是丧服。故服轻及除服者无之然后。丧人持此入庙。即是朱子之旨也。栗谷要诀丧服中行祭仪条。又曰。朱子丧中以墨衰荐于庙。今人以俗制丧服。当墨衰出入。若无服轻者则丧人恐可以俗制行祀。据其若无服轻者一句意。则以俗制入庙。亦出不得已。而与朱子答胡伯量书一例也。宗子以父母丧服。行祀祖祢之庙。朱子,栗谷。犹必曰服轻者。而皆有遅疑之意。则况为后子持私亲丧服。其可入所后之庙耶。况本生之亲。于我虽曰父母。以所后祖庙言之。则不过为旁亲。以旁亲丧服。行祖庙之祭。于礼安乎。其可疑者一也。方笠初非纯㐫之用。果如来说。但今则如非三年之丧。亦不敢著。成俗已久。有难变改则当初纯㐫与否。今不当论。若以不杖之期服。著此三年之丧笠。则厚于所后之义。岂不为嫌碍耶。大凡为后子。为所后父母。既著方笠。为本生父母。又复著此则厚抑何在。轻重何分。其为嫌碍。恐亦非细。特此嫌碍之服。入于所后之庙。又不为未安耶。其可疑者二也。中人林命吉。即五六十年前祭服匠也。其时命吉。在一士夫丧家。方治出继子丧服。而兼有小竹杖。人谓命吉日。出继子为本生亲不杖期。而何以有此竹杖耶。命吉日。礼虽不言杖。人子为父母丧。乌可无杖耶。可以义起矣。盖周公丧服曰。为本生父母不杖期。朱子家礼。亦曰不杖期。则为后子持杖。非周公朱子之意。即林命吉义起之私礼。既有杖则著方笠。自在其中。是岂我东先儒所定者耶。以此不经之方笠。入庙行祭则其为不安。不但上所谓嫌碍之义而已。其可疑者三也。大抵今此三可疑。皆出于臆见。其是其非。虽不敢的知而自信。著方笠入所后庙。则决知其无据也。李继善问昨者遭丧之初。服制只从俗。苟简不经。深切病之。今欲依古礼而改为之。如何。朱子答曰。服已成而中改。似亦未安。不若且仍旧。盖李继善欲依礼改制者。不过丧服制度中有所差处。故朱子以仍旧答之。其在礼意。亦似然矣。至于为后子持杖。则以不杖期而便为杖期矣。著方笠。则以期年服而便有三年之嫌矣。其为乖礼。莫此为甚。除杖去方笠。然后庶不失丧服家礼之意矣。尹童土,金慎斋问答宗孙及为后子。居丧入庙之服。初不区别。以通用言之。此则诚非浅见所到。不知所以为说也。来书曰。丧巾入庙太简易。此言恐似得之。盖丧服只言冠绖而不言丧巾。唯礼注秃者之缞巾加绖。通典师丧之吊服加麻。仪节小敛之白巾环绖。始言其巾。而亦未尝有无加而独言巾者也。况夫我国之制。著丧服则巾上加屈冠。巾非为冠。屈冠即其冠也。著深衣则巾上加方笠。巾亦非冠。方笠又为冠也。今或只以巾与深衣入宗庙。则此何异于脱屈冠而著巾与丧服者耶。持此而行祀于祖祢前。则其不几于免冠而升降出入耶。服人不遵礼意。只以巾带成服。此则不可引而为论。是以要诀。只曰恐可以俗制丧服入庙。而更无只用孝巾深衣之文。则其意在于不去方笠。可知也。然若据此而又用于所后家庙。则亦岂要诀之意耶。近日得见玄石答人书。论为后子服色。与浅见大同小异矣。其书曰。其为居常服色。似当降乎兄弟。以时服冠蔽阳子。著生布直领而已。然则入继后庙时。又当从轻。著黄草笠白布直领淡墨布带以行之。似无大未安。今者之服本生者。其服色。必冠方笠著大布深衣绞带。与兄弟行丧者。无所卞别。其于为人后之义。可谓件矣。非但玄石之论服如此。前后讲礼之家。以此行之已久。又何疑耶。居丧而著蔽阳子。果是寒冈之所非。盖以三年之丧。当著方笠。不当著蔽阳子。故所言如是。而初非为后子在本亲丧著此之为不可也。左右虽非主祭之人。所后庙祭。如或躬参则三年丧笠。终难著行。墨布笠麤布衣。又是除期后心丧服色。依期丧当祭借吉之例。持此行祭。似或不悖于礼意。何虑乎所后子之墨衰。而必用不当著之丧笠耶。

答崔飞卿后骞

编辑

出嫁侄女。夭逝于此处。亡亲再期。迫在明日。而将未免废祭。尤为罔极。成服当在初二日。而即为移殡于他所。择丁日欲为行祀。丁日乃初五日也。其间日数。未准于虔戒之礼。恐不得过祀。意者三年内祀事。犯染后虽未满七日之前。抑或有行祭之礼耶。伏望详教。倘不趁即移殡于他所。则势将留此成殡。这间处变行祀之礼。当何以为之耶。

击蒙要诀曰。时祭则散斋四日。致斋三日。忌祭则散斋二日。致斋一日。今此哀家。大祥斋戒。似当以忌日例施行。则虽或初二日成服后。即为移殡。初五丁日行祭。亦未准于三日虔戒之限。况至亲之丧。想必亲自袭敛。则尤异于泛然犯染之比。退行于中丁。似为得宜也。终未移殡于他所则礼曰。虽是臣妾之丧。殡在同宫则葬而后祭。然则唯当葬后行祥而已。宁有他义耶。

答▣▣东翼

编辑

宗子宗妇之丧。未葬前。家庙祀事。准礼当废。而若支子出宰。奉往家庙。则略备馔品而设行忌祀。其于礼意如何。问解同春问宗子死未葬前。祖考忌墓祭。丧家当废。而如有介子异居而欲行。则亦不悖于礼否。愚伏答曰。礼士缌不祭。所祭于死者无服则祭。以此推之则宗子之丧。乃祖考之正统服。未葬废之似当云。此为可据之文。而但问解中丧中祭祀条。先儒所论。既无一定之说。而朱子答问中。有若是百日之内要祭。或从伯叔兄弟之类。有人可以行。以孙行之。亦得之文。且曰。忌者丧之馀。祭似无嫌。然正寝已设几筵。即无祭处。亦恐暂停。以此见之则罪人家家庙。今方奉安于韩山衙。而无正寝设几筵之嫌。葬前忌祀与参礼。似当设行否。

愚伏所谓宗子之丧。乃祖考之正统服。未葬废祭似当云者。语意明白。而问解中所引语类云云。诚有所难晓者。盖上段既言百日之外。下段又言百日之内。泛看则百日之外与内。似若分葬前后为言也。然三月而葬。礼也。假使丧出于本月初一日。葬之于第三月晦日。则其间不过为九十日矣。此亦非百日之内耶。朱子之意。果以百日内为葬前。则何不直曰葬前。而必曰百日之内。以起后人难晓之疑耶。况语类不分同宫与异居。但曰或从伯叔兄弟之类。有人可以行云。则其所谓行之。乃指祭于丧家耶。抑指祭于他所耶。如是丧家则殡在同宫。未有可祭之所。如是他所则语类文势。本不知此。此诚有所未知也。以孙行之为得云者。亦不言祭于何所。孙即是丧家之人也。使丧家之人祭之非丧家。更于何处耶。此尤难晓者也。浅见以谓百日内百日外。非言葬之前后。盖朱子答曾择之问曰。百日卒哭。乃开元礼。又答郭子从之问曰。以百日为卒哭。是开元礼之权制。以此见之。想或宋服制令。亦有百日之文而然耶。如今之国制百日外则过葬稍久。故丧人虽在重制。或有入庙参拜之义矣。百日内则过葬不远。故丧人难于入庙。使其服轻者。如伯叔兄弟及孙之类。皆可行祭。故语类所云。乃如此耶。果尔则此非从葬前而言其祭于他所。即从葬后而言其祭于家庙。此不为葬前可祭之证。然百日内一款。必出于服制。今亦无明据。不可以一时臆说有所断定。此愚所以不敢质言。至于大全答窦文卿书。所谓正寝已设几筵。即无祭处。亦恐暂停。此一条。来说欲以为葬前行祭于他所之明文。然见其设几筵一句。则指其葬后无疑。朱子答陆子寿书。又有至虞而后有几筵之说。于此尤可知也。朱子书意。盖曰葬后忌祭。似无可嫌。而但设几筵。即无祭处。亦可暂停云矣。此则主其葬后而言。与哀家葬前行祭于郡衙。曲折不同。似不可引而为言也。若夫宗妇之丧则与宗子丧。虽有轻重之分。然以祭礼言之。则即祖祢亚献之主妇也。以宗法言之。则即祖祢正统之嫡妇也。如以所祭于死者无服则祭之说推之。则葬前不祭。岂但宗子丧而已耶。但同春所问。只举宗子而不举宗妇。故愚伏所答。随其问而答之。而未及乎宗妇耳。

答洪致宽

编辑

寒食墓祭又近。虞卒未毕之前。新丧虽难举行。至于旧丧。则葬后虞事已过。墓祭似无停废之义耶。

启殡时。丧人著免以当小敛之节。至虞亦不脱者。即古礼也。新丧未毕虞。丧人旧免。犹持初丧之义。则旧丧墓祭。亦何可据行耶。新旧丧似当一軆废祭。未知如何。

答朴士弘

编辑

子女丧未葬前。虽忌祭宜有减杀之节云。此说何如。礼有同宫异宫之别。今此女丧又在外。亲忌不可以此拘碍。依前行祭。恐合情礼。此则无疑耶。且未葬前。家庙朔望茶礼。亦可姑停耶。并乞指教。

击蒙要诀曰。期大功。葬后当祭如平日。未葬前则时祭可废。忌墓祭略行。所谓略行者。馔品减于常时。只一献不读祝。依此行之似宜。至于朔望茶礼则似当不废也。玄石曰。期服未葬前。初无朔参未行之文。其意与栗谷同。

答洪君则

编辑

问解窦文卿问朱子曰。夫为妻丧未除服。当时祭否。朱子曰。恐不得行。熹家则废四时正祭而犹存节祀云云。以此观之则妻丧未除服前。似不行四仲时祭。而以朱子答范伯崇之语观之。则虽在三年之丧。卒哭后犹可行之。况妻丧期服乎。然朱子之言。前后抵牾。何以则折衷而中礼否。

以朱子答范伯崇书见之。虽在三年之内。当行时祀。遭妻丧者。尤不当以期服为嫌。而但朱子答曾光祖书曰。所询丧制之礼。程,张二先生。所论自不同。自证曰。程子则三年内可行时祭。张子以为不可行。论正礼则当从横渠。论人情则伊川之说。亦权宜之不可已者。但家间顷年居丧。于四时正祭则不敢举。盖三献受胙。非居丧所可行。又答胡伯量曰。四时大祭。既葬亦不可行。如节祀则亦如荐新行之可也。据此数条说则答范书。虽本于程子之意。朱子丁忧时所不行。严,胡两书所答。又如此则答范之说。必不为可行之文。况答窦文卿之问。其语意明白郑重。亦足为今日之明证。依此行之。似合礼意。未知如何。

葬前则以殡在同宫之故。虽遇先忌。固当废祭。而葬后则不容不行祀。然同室方有几筵哭奠之事。则忌祀时。只一献不读祝。似合于礼节耶。

栗谷丧服中行祭仪。期大功则葬后当祭如平时。所谓期大功之期。不但指不杖期。兼言妻丧之期也。既言三年丧葬后。先忌只一献不读祝。而今又于妻丧葬后亦如此。则三年丧与杖期。都无轻重之别。窦文卿问。夫为妻丧未葬。不当祭。时或遇先忌。又不知当祭。答曰。忌者丧之馀。祭似无嫌。然正寝已设几筵。即无祭处。恐亦可暂停也。既以无祭处故可以暂停。则几筵既撤之后。其祭当如平日。自可知也。

服侄只有一子。方在齐衰中。而无他兄弟。凡于朔望庙参。无执事之人。虽在衰服。使之著巾直领布带。入庙参礼无妨耶。既参于家庙。则忌祭时祭。与参礼无异同。亦使之将事。不悖礼节耶。以孝巾布带布直领。出入宗庙。虽有栗,沙两先生之言。然持丧服入庙。终似未安。忌祭参礼。犹或可也。至于时祀则尤未安。更须商量。

答尹▣▣世恒

编辑

出嫁女丧。出于宗家。发引后。宗家有忌祀。于亡人为祖母。虽是葬前。既已发引则便是异官。忌祀之设行。未知何如。

初虽同宫之丧。既引之后。则与异宫少无异同。唯当依要诀期大功未葬前忌祭略行之例。只一献不读祝而行之。似有所据。

答李同甫

编辑

朱子答范伯崇。有仿杜注常祀家庙之说。以此推之。丧中亦可行时祭。则本生亲葬后。所后家庙时祭。似无不可行之义矣。然朱子于夫人及长子丧内。皆不举时祭。本生亲服虽是期年。期年内服色。自与三年无甚异同。以丧服而行时祭。恐似未安。依朱子所行。服内不举似宜。设或行之。服色终觉难处矣。

按程子曰。今人居丧。都不知古礼。却于祭祀祖先。独以古礼不行。恐不得。朱子亦据程子此意。答范伯崇书云葬后以墨衰。行常祀于家庙。退溪据朱子此书。言卒哭后行祭。服色当权用玉色。要诀丧服中行祭仪。亦据朱子此书。言卒哭后行祭服色。用俗制丧服。则程,朱,退,栗之意。固可知矣。然朱子居祝夫人丧。不举盛祭。退栗又以无墨衰。更无明白定论。则上数段语。虽非必行正祭之明据。在父母重丧。先祖正祭不欲废之意。则前后所言。亦甚明白。况私亲期丧。所后正祭。其可废之耶。至于夫人之丧则虽曰本具三年之軆。以月数言之。不过为期年之丧。礼只曰丧三年不祭。而不曰丧期年不祭。则期年丧。废家庙正祭者。未知果何故也。妄意朱子无兄弟。独子朱在诸人。方在母丧。则既无主妇。又无子侄与祭。三献一款。诚无以成㨾。此外祭时许多仪节。其何以举行耶。答窦文卿妻丧中行丧之问。亦曰。正寝已设几筵。即无祭处。恐可暂停也。以此推之。夫人几筵方设于正寝。则又将祭之于何处耶。此等曲折。皆有所碍。要之似因事势而废之。恐非据礼而不举也。祭时服色之难处。虽如所示。而但周公丧服。出后子为本生父母。制之以齐衰不杖期。则今以齐衰期葬后。行祭服色断之而已。横渠曰。齐衰以下。不可废祭。未知其祭时服色如何。而要诀期服中葬后祭时服色。许借玄冠墨带。则所后庙正祭时服色。亦依要诀此例。用淡黑布笠淡黑布带半练布直领。则庶乎其可耶。亦并商量。

栗谷说。有未解者。槩以为卒哭后则于四时节祀及忌祭。使轻服者行荐。而馔品减于常时。只一献不读祝不受胙云。节祀忌祭。本无受胙之节。何以谓之不受胙耶。若曰。指时祭言则既但曰四时节祀。似不可谓时祭矣。未知何义欤。

击蒙要诀印行本。丧服中行祭仪条曰。凡三年之丧。古礼则废祠堂之祭。而朱子曰。古人居丧。衰麻之衣。不释于身。哭泣之声。不绝于口。其出入居处言语飮食。皆与平日绝异。故宗庙之祭虽废。而幽明之间。两无憾焉。今人居丧与古人异。而废此一事。恐有所未安。所谓一事。指正祭而言也。盖要诀草本中。依朱子此说。卒哭后四时正祭。丧人以俗制丧服。有行荐之说。龟峰答栗谷书曰。生布衣巾。极㐫之制也。时祭极重之吉礼。以㐫接吉。古无其礼。伏惟尊兄。深思删定。栗谷云丧服中行祭仪谨改之。四时正祭等语。删改于草本之际。不受胙一句。偶未并删而仍存。故今为无所系之一赘说耳。此则曲折不过如斯。似无可疑。而浅见于此亦有未晓者焉。祭仪中所引朱子曰云云一段。皆是行正祭之张本。既删正祭则此亦宜同删。而仍存不删。虽曰。若言正祭则节祀忌祀。包在不言之中。朱子言意则在于正祭。不在于节祀忌祀。今以朱子所不言两祝。继于朱子说之下。上下文义。自不相蒙。此最可疑也。

答朴质夫

编辑

三年内。既废时享。只有忌祭而不敢备礼。只一献无祝。则无告出主。终似未安。若行告辞则直书属称。亦涉未安。伏望详教。

三年内。祭时出主告辞。似不可废。槩吉祭未改题之前。旁题与告辞之不同。自是事势之固然。此岂为未安之端耶。若于丧人为显祖考妣主。则当称显祖考妣。本无所妨。

答崔汝和

编辑

子闻问。秋夕墓祭。其胤进士墓。当行三献。而但药泉夫人墓在同冈。当准礼行单献。仆答以新丧亦当杀礼单酌。语类或问于朱子曰。外祖与大人同坐一房。则进饭孰先。朱子曰。外祖是严君之所尊敬。既与同坐则当先外祖。若虽是一门之内。非同堂则当先于大人云云。此说可以旁照云。则子闻以为不然。此丧则适是手下。而虽居父忧之人。家中奉先庙。庙中诸位。皆于父丧为右位。而一并降杀。独行三献于新丧。其轻重未安。岂下于墓所逼近而已哉。且念花谷虽远于新墓。若一以宗家有丧之法为准。则曾祖墓祭。亦将单献。其下冈从祖墓。主祭各有小宗。亦将单献耶云云。幸并览而回教之。

玄石答母丧合葬于父坟。墓祭何以为之问曰。当用孝巾深衣。先行单献祭于考之旧位。待其卒事。又用衰服。次行三献哭祭母之新位云云。夫考妣合葬。有同合椟。丧中新位三献。虽曰常礼。于其同窆夫位之一献。岂无压降之义耶。又考玄石答罗显道书则曰。又有旧墓一献。新墓三献之碍。要得必斟量至此后方通矣。见此书意。三献一献之礼。亦似有疑碍之虑矣。至于子闻家妣墓子坟。则虽条为一墓。与同葬有别。既是一冈之内。又是数步之地。而才行一献杀祭于妣位。旋行三献盛祭于子坟。则其在神道人情。亦不未安耶。大抵此礼。于古无文。臆说为难。而来教所引语类一条。果为傍照之明证。新丧当杀礼单献云者。岂不有据耶。子闻书又曰。此丧则适是手下。而虽居父忧之人。家中奉先庙。庙中诸位。皆于新遭父丧为右位。而一并降杀。独行三献于新丧。其轻重未安。岂下于墓所逼近云云。盖三年内。祖祢诸忌。杀礼一献。新丧祥禫。备礼三献。则墓祭新旧位。亦一献三献而无妨云者。即子闻之主意也。然诸忌祥禫。行处既别。则与两墓在于至近。相见无碍者。义有所不同矣。诸忌祥禫。行日各异。则与墓所祭于一时。差有先后者。亦有所不类矣。新丧压尊亦一献。行于墓而不行于几筵。恐是礼节之当然。似不可以一例为断也。花谷虽远。又是子闻奉祀之墓。而在礼亦杀一献。则其同冈他子孙墓。虽主祭自有小宗。亦当从而用杀礼一献。自是次第事耳。无甚可疑也。如何。

问。子闻所叩时祭一款。据通解续丧大记作主条末端。春秋所云特祀于寝。烝尝禘于墓以答之。且以略设。不嘏不侑不告成为言。未知如何。

续解丧大记作主条。左氏传曰。凡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于寝。烝尝禘于庙。郑注曰。既葬反虞则免丧。故曰卒哭。哭止也。孔䟽曰。杜云既葬卒哭衰麻除。天子诸侯则于此除哭。全不复哭也。䟽之末端。勉斋按曰。先师朱文公云左氏所谓祔而作主。则与礼家虞而作主者不合。烝尝禘于庙。则与王制丧三年不祭者不合。杜氏因左氏之失。有国君卒哭除之说云云。盖春秋时。三年之丧。诸侯莫之行久矣。左氏所言。特记当时之谬礼。初非经文之正义。故左传杜注。为晦翁,勉斋所斥弃。则今不可据此为准也。又按大全答范伯崇书曰。卒哭之前。不得已准礼废祭。卒哭之后。可以略仿左传杜注之说。遇四时祭日。以衰服特祀于几筵。用墨衰常祀于家庙。可也。据此则朱子书意。与勉斋引证于续解之说。有所掣肘矣。然大全答曾光祖书曰。所询丧祭之礼。程张二先生所论自不同。程子则曰。今人居丧。都不能如古礼。却于祭祀祖先。独以古礼不行。恐不得。横渠曰。如此则是不以礼祭其亲也。论正礼则当从横渠。论人情则伊川之说。亦权宜之不能已者。但家间顷年居丧。似指祝夫人丧时。于四时正祭则不敢举。盖正祭三献受胙。非居丧所可行也。又答王子合书曰。家祭一节。熹顷居丧不曾行。夫三年内不祭。即朱子所躬行者。则当与勉斋所引驳论左杜之说。为一般义例。而答范伯崇则似是初年未定之言也。不然。朱子居忧在晩年。而何以不敢举正祭耶。又按语类曰。先生以子丧不举盛祭。盖子丧与父母丧虽有异。其为三年则一也。朱子从王制不祭之文。宗庙盛祭。亦不举行。于此益见答范书非晩年意见。而又于子闻。尤为可据之明证。

与朴士弘

编辑

养他子。不服斩而服期。初出于郑玄,孔颖达之注䟽。历开元礼而其说亦然。朱子家礼服斩条。只言父为正适为后者斩。而不言所后父为所后子斩。则其与开元礼及郑,孔注䟽之论。亦为一贯之意。可知矣。及至我国。寒冈及沙溪父子。参酌朱夫子以上诸说。乃以不服三年。亦为断定。或载于沿革图。或入于备要。虽曰郑孔诸说。系是古礼。既书于要备。流布国内。便为我国之今礼。此岂可以难知之古礼为言。亦岂可以有识无识分论之事哉。虽然。主人之意。既以服斩为断。则可否之言。今不必复聒于崇听。而但前头家庙时祭。将何以处之耶。礼记曰。丧三年不祭。注曰。丧㐫事。祭吉祭。吉㐫异道。不得相干。故三年不祭。朱子又曰。顷年居丧。遭母丧时于四时正祭。不敢举。盖正祭非居丧者所可行也。杨氏曰。朱子于子丧。遭长子丧时不举盛祭。礼亦曰神不享非礼之物。岂不以三年内废祭。则子孙情理。固是缺然。而三年内行祭。则以㐫干吉。终归非礼。故虽祭不如祭而然耶。此固今日尤当致谨致详之处也。昔年鳌川君耳从兄遭长子三年之丧。疑于庙祭之行否。或曰。礼记丧三年不祭。今若冒哀行祭则不过为非礼之祭矣。不如依礼不祭之为得。于是群议始定。今日台之服制。有异于是者。所后子服。自是期年。期年葬后祭之。当如平时即礼意。而变服加斩之后。则家庙废祭。即次第事耳。然则不服本期。祭三年。极为未安。难于废祭。以㐫干吉。尤涉未安。以此以彼。进退两难。此即台家莫重莫大之变礼。虽只系服制一事。唯当博询公议。俾得正焉。矧乎庙祭废否。关系甚重者乎。

东平丈别纸之说。诚有异乎浅见者矣。盖四礼之中。丧礼一款既严。五服之中。斩衰期功尤重。圣人定制。以为法于天下后世。当斩齐者斩齐。当期功者期功。初不以有识无识。有所行废。如天地定位而不得以变易者也。设使台降斩服期。则家内人心之变坏。果如此丈所云。固不可虑此而仍持误斩。废其不当废之庙祭。况主簿不幸。虽不在世。其妻于台及翁主。即主家主祭之嫡妇。孤儿虽在襁褓中。台身后则于台及翁主。亦承重奉祀之适孙。则家内上下。视同翁主己出。少无间隔。如曰。今以台变制一事。必有变通之意。则揆以事情。决无是理。窃恐此说出于过虑也。大抵翁主以上上正祭。因此加斩。行废俱有所碍。据是不得已之义。变通归正则家内诸心。亦必释然而妥然矣。亦何有于上所云云之虑耶。若夫台之身后。干家无长男。难以收拾为虑。则此即服制外别事。非与论于今日服斩之当否。亦如何。

答柳汝源

编辑

旅轩答或人书云祖父母初丧之日。设行父母忌祭。果为未安。不行何伤。若有他昆弟而略设素馔。行之于别处。则其或可矣。此说如何。

祖父母丧葬前。父母忌祭。虽曰从略行于他处。事极未安。况素馔尤未安耶。在丧中死者。初丧则专用象生之礼。故奠献皆设素馔。葬后立主则变用事神之礼。故用肉馔。即礼也。今于忌日。废其肉馔。则是初丧象生之义。复行于立主已久之后。名实不称。碍礼非细。未知如何。

答申濩

编辑

卒哭日。适值前祖妣忌祀。虽未及行祔祭。而卒哭日并行忌祀。无妨于礼耶。敢禀。

栗谷丧中行祭仪条曰。未葬前则准礼废祭。而卒哭后则于四时节祀及忌祭。墓祭亦同使服轻者若无服轻者。丧人恐可以俗制丧服行祀。行荐。而馔品减于常时。只一献不读祝可也云云。卒哭与忌日。虽曰同时。忌是丧馀之祭。又是卒哭之后。则虽先后并行于一日之内。与吉凶相混。义有不同。恐当行之。未知如何。卒哭稍早行之。忌祀又以单献为荐。则忌罢日势。似不甚晏矣。

答李仲晖

编辑

持三年之丧而犹且深衣入庙。则况今罪侄所持丧服有间者耶。若论其未安则祖庙为重。抑恐无本生所后之别也。如何。

此段。终有异于浅见矣。盖父母之丧。丧之重者也。入祖祢之庙。更无轻服之可著。故不得不著其俗制丧服。继后子为本生父母之丧。即不杖期而轻于重丧者也。行所后祖祢之祭。自有借吉之义例。故要诀曰。服中所谓服中指期以下。时祀。当以玄冠素衣黑带行之。据此所后子以黑麤布笠或黄草笠黑麤布带。亦可入庙行事也。或云以服制言之。则虽是不杖期。以心丧言之。则自是父母重丧。何可借吉为言而服黑色冠带耶。曰。所后子为本生亲丧。不杖期与心丧两义而已。不杖则当祭。既有借吉之证文。心丧则服色亦不过黑冠与带。所后子入庙。借著其心丧服色。恐无不可云云。未知如何。

答崔孝伯

编辑

栗谷有丧人以丧服行祭之论。今当依此。以一献行祀。而丧人敛发。古礼既无明文。故今俗多不敛发。虽间有著布网者。亦稀少矣。既不敛发则虽一献。恐不可与祭耶。

丧中行忌祭。既以一献。则祝文恐当废之如何。侑食一节。当按礼行之。无减杀之事耶。

要诀行祭仪曰。卒哭后节祀及忌墓祭。使服轻者行荐。而馔品减于常时。只一献不读祝。小注曰。若无服轻者则丧人恐可以俗制丧服行事。由此见之。虽是俗制。丧人著此以入庙为不便。故先言服轻者。而若无之则丧人亲自行之云矣。丧人入庙行事。则布网巾。亦当造著也。祝文不读。亦言于行祭仪。而侑食则不为举论。此非减杀之事故耳。但一献则当于初献时扱匙正筋也。

愚伏礼说。申汝涉问。卒哭以后。主人亲执奠献。而披发似不齐㓗。今若裁用生布象网巾。以为敛发之用如何。

答曰。浅见如此。似无不可。

玄石礼说曰。丧中布网巾。鄙意以为不必用。盖以古经所不言也。然布网巾乃后世之制。遵用不至害义。

又曰。网巾既过卒哭。恐无不可著之义。然自有孝巾。亦足敛发行祭。则用亦可。不用亦可。

前贤答问誊上。参考如何。第诸说。泛论卒哭后著布网之当否耳。至于祠堂则与新丧几筵有别。丧人欲亲行祭。则布网似不可不著。

前见问解及续问解。皆曰以孝巾入祠堂。夫孝巾乃是承冠之巾。本无冠义。只用孝巾则无乃近于祖祢之前免冠而行事者耶。浅见以为入祠堂则著布深衣布网巾。又著方笠然后乃可耳。

答金直卿

编辑

庶弟妻丧。以疑疾出于五月。而浑舍染痛。至今不得成服。今秋夕节祀。何以为之耶。考之要诀。五服未成服前。虽忌祭亦不可行。以此观之。废祭似宜。第丧出已过数月。则虽未成服。与初丧有异。行之恐或无妨耶。望乞商诲。

俯询礼疑谨悉。既非同宫之丧。又已入棺成殡。而服人之在丧次者。各归其家亦久矣。何可以未及成服。废其墓祭耶。行之似无可疑。但既曰未成服则盛祭如前。或似有碍。降杀行礼。自不害为存羊之义耶。唯在量处。

答南子闻

编辑

妾子父丧及嫡母丧后。遭私亲丧者。当齐衰三年。元无初期后心制之礼。而三年内。值父及嫡母之忌祭。则以其衰服不可参祭。又不可以私亲之丧而不参祭。将如何为之耶。

妾子在私亲丧者。值父与嫡母忌日。则当以方笠深衣。在祭官后行。瞻望哭拜。以伸情理似宜。未知如何。

答权汝柔

编辑

问在外闻丧者。缌小功成服日。值忌祭。则恝然无事。情理甚缺。若使留家子弟摄告行祭。祭毕后已则入哭。恐无未安。如何。

栗谷丧服中行祭仪注曰。五服未成服前。虽忌祭亦不可行。凡人家忌祭差早。而成服例在差晩。虽使留家子弟代行。终归未成服前行祀之归。此违于栗谷之论。且所谓成服后则当祭如平时者。似是过成服日。当行祭云耳。成服日。虽是摄行行祭。终似苟简。未知如何。

答权汝柔

编辑

问将祭遇丧。先生答曰。死者于所祭者虽有服。若于主祭者无服。则行之如常云云。此于礼意如何。

愚按。经文只曰所祭。于死者无服则祭。而更无于死者虽有服。主祭者无服则祭之如常之文。则主祭之有服无服。主祭可论。见其鼎俎既陈。笾豆既设则将行极吉之时祀也。此时有丧有服于所祭者。则虽以神道言之。祭之未安。故亦当废祭云矣。是以注曰。所祭于死者无服。谓如妻之父母。母之兄弟娣妹。已虽有服。而已所祭者与之无服则可祭也。据此明丈说。与注说有不同矣。

栗谷要诀丧服中行祭仪。有主祭者有服则祭不如常之意矣。然则主祭者无服。祭之如常可知。明丈之言。似出乎此也。然曾子问。言其将祭时闻丧。此则以所祭者与之有服为主。要诀言其丧服中行祭。此则以主祭者服之有无为主。所指各自不同。不可混为一义也。当初或人问于明丈者。以死者于所祭有服。则似据曾子问而问也。明丈答或人者。以所祭虽有服。主祭者无服。行祭如常则似据要诀而答也。所答非其所问。此一款似欠分别。未知如何。

注。又问缌小功成服。若在祭日。先行成服后行祭。恐无未安之嫌否。答曰。先行成服后行祭。恐无未安。此答亦似未然。盖缌小功成服后。当祭如平时。要诀已言之。但其成服后者。不必指成服当日也。要诀曰。忌祭则散斋二日。致斋一日。此据礼经而立论也。成服当日。如欲行祭。则其于散斋致斋何哉。浅见时祭固当退行。忌祭则使留家子弟不为犯染者。摄告行祭。祭毕后已则入哭似可。亦如何。

答权汝柔

编辑

宗子死未葬。废祭之礼。亦可推用于继祖祢之宗子耶。

宗子未葬。礼当废祭则虽继祖祢宗子之丧。亦无同异之可言也。

答权汝柔

编辑

所教继祖祢宗子。亦无异同之可论云云。而明谷所答宗子云者。本指继高祖之宗子云。幸更与明谷相难。而归一以示之。甚幸。

所谓宗子。虽指继高祖之宗子。然或继曾祖。或继祖祢。亦安得不曰宗子乎。死而未葬。其废祭。当与继高祖宗子之死。一軆施行无疑。

与崔孝伯

编辑

丧礼备要小敛后腰绖条。沙溪曰。大功以上散垂。至成服乃绞。启殡复散垂。卒哭乃绞。丧服图式免之节。孔氏䟽曰。大功以上。小功以下为免。自始死至殡。殡后不复免。至丧启殡之后而免。以至卒哭。盖散垂服免。即初丧小敛后礼节。而启殡复见尸柩。既葬。如有所失。是以哀至哭如初。犹载于家礼虞祭条。则孝子哀痛之心。与初丧同矣。散垂服免。至虞而犹如启殡时。此非沙溪孔䟽之意。其实自是礼经之旨耳。此时虽丧馀忌祭。固不敢举论。况祠堂节祀。自是近吉之祭者耶。栗谷曰。卒哭后则于节祀。使服轻者行荐。斯言恐得之矣。

答金▣▣东翼

编辑

时祭乃吉祭也。主祀之人。若在丧中。则所当三年废祀。而栗谷丧服中行祭仪。有曰未葬前准礼废祭。而卒哭后则于四时节祀及忌祭。使服轻者行荐。而馔品减于常时。只一献不读祝不受服可也云。所谓四时祀及不受服等节。皆为时祭而言也。朱子于四时祀。以墨衰行礼。则先贤亦多行之于葬后矣。罪人家前头襄礼后。时祭一款。勿论家庙之奉他所与否。恐当设行。而但只一献不读祝不受胙。而行时享大祀。似非礼意。且宗子居丧而使诸父从兄弟替主祀事。其于礼意如何。

朱子答知旧之问。三年内废正祭。屡发于书矣。然答范伯崇书曰。卒哭之前。不得已准礼废祭。卒哭之后。略仿左传杜注之说。遇四时祭月。用墨衰常祀于家庙可也。栗谷击蒙要诀草本。依朱子此说。葬后四时正祭。设行为定。而我国无墨衰之制。故以俗制丧服当墨衰行奠献。又以不受胙可也结之。盖家庙正祭。虽在丧中。似难轻废。而至于受胙则于礼尤有所未安。姑不举行。以示略为降杀之义耳。龟峯见草本后。与栗谷书曰。卒哭后。以生布巾与衣。荐于神主。大违礼制。生布巾衣。极凶之制也。时祭极重之吉祭。以凶接吉。古无其礼。栗谷答曰。丧中行祭仪。谨改之云云。四时正祭。栗谷固已删去之。但于删去时。不受胙可也一句。偶然遗存。于今为赘义衍文耳。恐不足据此为说。如何如何。四时节祀。即四时节日茶礼。初非四时正祭也。大抵来说所谓宗子居丧而使诸父从兄弟替主祀事。其于礼意如何云者。盖疑其非礼。此见终似得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