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龟川先生遗稿
卷之四
作者:李世弼
卷五

答崔汝和格物说

编辑

大学经文格物章句曰。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按。章句解格物之义。可谓详且明矣。其曰格至也。物犹事也者。言格物二字之字义也。其曰穷至事物之理者。合上句所谓至字事字。言格物一句工夫之正训也。其上下穷与理字。虽非格与物字之训。然非穷则无以至。故言至则穷不相离。可知也。有物则必有则。故言物则理在其中。亦可知矣。是以。章句因格物二字。又复推衍穷与理字以言之。盖孔子曾子虽未尝说出此话。其义其理。亦未尝不在其中。故朱子始发经文之所未发。而其实亦孔子曾子之遗意也。其曰极处无不到也者。言物格之正训也。物格章句曰。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者。言格物而上句穷至事物之理。即格物。欲物格也。见此章句。字意句语之精当。格物物格之区别。井井不紊。昭昭可寻。不啻如众曜之丽乎天。宁有一毫之疑晦难明者耶。阁下答寿翁书曰。章句穷至事物之理。为格物之工夫。非格物之正义。欲字当使字。而欲其极处无不到也。为使之物格之意。实为格物之正义也。又曰。穷而至其极。虽与格意相近。实为毫厘千里之谬。若以此为格物之训。则非但大失释文之法。将使古圣人立言昭后之旨。郁而不章云云。夫穷字。主究极而言。格字。主至极而言。若只论穷与格二字。义似同而有不同矣。穷之不得为格之义。诚如来教也。至于至事物至其极。朱子既以是训格物。又以是训格字。则其于格物。初无有殊可知。而今阁下则以穷至事物。只为格物工夫。而不为格物之训。以穷至其极。谓之毫厘千里。而不为格字之训。穷虽非格之训。至亦非格之训耶。不然。章句何以曰格。至也。或问何以曰格者。极至之谓也。阁下又何以曰格。至也。此则非格字之正义也耶。且章句所谓欲其极处之欲。言将欲如此。非言已为如此。则只有期望之意而已。阁下所谓使之格之。使字则有时方下工夫之意。欲字与使字。义旨绝自不同。其不可引此而证彼也明矣。今阁下以欲字当使字。欲其极处无不到。为使之格之义。而谓之格物之正义。此未晓者一也。经文说工夫处。所谓平治齐修正诚致此七字。皆主工夫而言。而格物亦在于工夫条。则格字亦当与上七字均为工夫。可知也。今阁下则以格物。为使之物格之义。夫使字虽涉于工夫。物格自是功效也。安有平治齐修诸字皆指工夫。唯此格字。兀然独为工效之格。不与上七字为一例之义哉。求之经义。断无是理。此未晓者二也。阁下抵鄙生书。又曰。平治齐修诚正六字。以动静义互看而皆通。何必着使之字乎。致之字。只有动义而无静义。故说功效处。不云知致而改云知。只此其下字。岂不十分明的乎。至于格字。有异焉。只有静义而无动义。经文说工夫处。不改下他字。仍用格字。其势不得不以使之格为义。然后字义乃通也。又答寿翁书曰。诚正齐平。本是静义。而以动义用之无碍。格字以至字为训。不可作动义。犹致字不可作静义也。既不可作动义。则唯有使之格一义方属工夫。窃覸此两段之意。平治齐修诸字。互言于动静。皆无所碍。至于致字则有动无静。故说功效处。改曰知至。格字则有静无动。而说工夫处。仍用格字。故必以使之格为说。而后字义无碍者。乃是阁下平日自得之见。前后答寿翁书及今番录示诸条。虽缕缕多端。不啻屡百言。而其主意所在。则不出此数款语也。若乃浅见则有异于此者。夫格字之有静无动。果如致字之有动无静。则当依改致为至之例。或改以穷物。程子曰。格物。非欲尽穷天下之物。然则穷物。即程子之所已言也。或改以他字。使此句工夫亦有所主之字。固是条目类例之当然。而此则不然。以其无动义之格。来说。以为格字无动义。仍置有动义之地。工夫之意。只寓于케吐。来说。以为以格物之格。为使之格者。无他焉。格字但有至意。而置于物字上。其解当云物을格케ᄒᆞ다若去其케字而只云物을格ᄒᆞ다云则虽似稳便。而其意则亦不过케之意。难以文字形容。故着使之格字。格字之义。叠属于物格。来说。以格物为使之物格之义。则格物之格。亦为物格之格。就此句寻其用工之所在。则实无可证之主字。格物为物格之格。则게吐之外。格物一句。无说工夫之主字。古圣人教人之言。似不如是之苟简踈略。此未晓者三也。大抵致字之训以极也。其说功效处。如曰知致。则文义有碍。故改致为至。格字之训。至也。其说工夫处。虽曰格物。文义亦通。格物。言物理을人穷而至云矣。文义无碍。故仍用格字。据其不改下他字。如改致之例者而见之。则格之互言于动静。亦与平治齐修一例。可知也。今阁下则以为不改下他字。仍用格字。其势不得不以使之见为义云云。不如平治齐修一例言之。此非浅虑所到者也。盖阁下欠于活看。意不当疑。做出许多藤葛。全失经文之正义。原其主意。欲详字义之动静。而实则终为高见之一累也。今又以穷至事物之理。改为格物之训。则西湖奉拜时问曰。章句中。何语是格物之训耶。答曰。穷至事物之理。是格物之训。大纲闻之。胜于前说。又似合于章句。而论其曲折之详。则其有违于章句。与前无异也。何者。格物之义。必以使之物格为解者。自是阁下之主见。故章句穷至事物之理。今虽以格物正训当之。其解之则亦当曰。使事物之理穷至云矣。此则不成文义矣。又当曰。穷之而使事物之理至云矣。然则此句与下句意。盖曰穷ᄒᆞ야事物之理使之至ᄒᆞ야欲物理到也。上下语意无分。混杂重复。亦不成义理也。又按格物章句。曰格。至也。或问曰。格。极至之谓也。物格章句曰。物理之极处无不到。补章言物格处。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据此言之。格物物格。同一格字。而格物言至。物格言到矣。未尝以至到二字互言于格物物格。可知矣。今就格物章句。寻其格物物格之格。则其所谓穷至事物之至。即物格之格也。极处无不到之到。即格物之格也。若以格物为使之物格。则此物格字。本非经文所载语。只以阁下别为注解。自格物而变为物格者也。未知此物格之格。其将以至字当之耶。抑将以到字当之耶。若从物格之训至。以穷至之至当之。则有违于物格以到言之意矣。若从物格之言到。以无不到之到当之。则有违于格物以训至之意矣。以此以彼。俱无归属着落之处。此盖以工夫之格。置于静义。变作使之物格之格。故不通于章句乃如此耳。且阁下前以使字当欲字。而欲其极处无不到。为格物之意矣。今则以穷至事物。改为格物之义。则未知穷至一句中。何字又合于使字之义耶。以欲字当使字。则欲字元非使字之义。以穷至字当使字。则穷至字亦无使字之义。考之章句上下。依俙仿佛之语。亦未见得。而崎岖艰险。触处窒碍。无一平顺之境界。浅见所谓似合于章句而实则有违于章句者。此也。由是言之。盛教所谓毫厘千里之谬。窃恐在于阁下。而不在寿翁也。

经文格物。或问曰。格者。极至之谓。如格于文祖之格。言穷之而至其极也。传文格物。或问曰。即事即物。不厌不弃。身亲格之。即胡仁仲说。朱子取入于格物或问。语类曰。身亲格之。说得亲字急迫。格自是自家格。不成倩人格。语类又曰。格犹至也。如舜格于文祖之格。是至文祖处。语类又曰。格谓至也。所谓实行到那地头。如剑南人往建阳。须到得郡厅上。方是至。若只到建阳境上。即不谓之至也。

按。人穷而格于物理者。浅见也。此则以格字属之人。人穷而使物理格者。高见也。此则以格字属之物。使之物格。与使之花开。同一语法也。使之花开者固人也。而开者。非人即花也。使之物格者固人也。而格者。非人即物也。故阁下说曰。格物之格。无人至之义。不可作人格之义看。两说所争。只在此处。于此有合则其馀多少卞说。无俟于强诰而自可相合也。今以浅见所引或问及语类见之。物格之格字。将为物格之格字。抑为人之格耶。曰格文祖。曰自家格。曰到得郡厅上。详其文义所在。皆指人之格。未尝有物之格之义。由是言之。使字与케吐。不过阁下自下之说。本非经文章句之义。可知也。如何如何。

阁下答寿翁书曰。格于文祖。泛论格训也。如或拘文害义。则必曰至于物而后。与格文祖合。其奈格物之格。无人至之义。何哉。又曰。格物之格。不可作人格之义看。

按。经文格物。或问曰。格者。极至之谓。如格于文祖之格。言穷之而至其极也。朱子既以极至释其格字。则极至即格之训也。又以舜格文祖。证人之格。则格非他格。即人之格也。见此文义语势。各有条理。各有归属。初不泛说。明白无疑。阁下从何得见泛说底意。而不以为格之正训耶。大抵阁下之见。每以为格字有静无动。格物之格。亦以人格当之。则人格。即动义也。工夫也。格之为动义为工夫。谓无是理。求其说而不得。遂生此使之物格之解。盖以字义为主。求通经义故耳。然凡释经之法。虽因字义以求其文义。或以文义亦成其字义。不可以一槩言也。虽以阁下答寿翁书见之。其中一段曰。如言格多士而诰告。则格字虽有招来之意。而招非正训也云云。夫以字训言之。格字之于招也。岂有相近之义哉。既曰格多士。则招之义在其中。非字义之异。从文势故耳。然则夫格字之有静无动。设或如阁下之见。于此各从其文势而解之曰。格物之格。在于工夫条。故从人之穷至而言。物格之格。在于工效条。故从物之自至而言。格字之互言于工夫者。其亦招非格训。而从文势有招之意矣。谓之有动义。有何不可之理哉。今见阁下所论。专以字义为主。其于经文文势。似不深究。因其使之格之说。至乃以格文祖之格。谓之泛说格训。格物之格。又谓之非人之格。格文祖虽云泛训。语类所谓自家格到郡厅。亦可谓泛训而非正训。亦可谓物格而非人格耶。朱子曰。强解程子之意。以附己说。其于他语之可证何。此尤不可不察也。

又按。格物。即人之穷至物也。格文庙。即舜之至文庙也。两格字。均是人至之意。本非他格字或为此义或为彼义之比。朱子就经传中许多说格处。必拣得格文庙之格。以证格物之格者。其意岂偶然哉。夫舜之至文庙。本非自然至也。必行之而至文庙。故行一里则至一里。行二里则至二里。行与至之不相离。才行便是至。非行后又别有至。正如格物。穷一分则至一分。穷二分则至二分。穷与至之不相离也。才穷便是至。非穷后又别有至也。以此言之。盛说虽曰至字有静无动。穷行字既是动义。而又与至字相离不得。则至字亦随而为动义。可也也。今以至字无动义。论格物。不曰人格而必曰使之物格。则格文庙。亦以至之无动义。不曰舜之格耶。大抵格物。只是至到之意而已。单举以言则虽近于静义。随其文势则皆通于动静。故禹谟所谓有苗格。旅獒所谓远人格。即人来格之义也。此格字。与人之穷格者。俱属乎动。尧典所谓格于上下。舜典所谓不格奸。即自然格之义也。此格字。与物之自格。俱属于静。由是见之。格字元无定义。随其文势而分属动静。于此益见其然也。

二程全书曰。致知在格物。格。至也。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朱子答江德功书曰。格物之说。程子论之详矣。而其所谓格至也。格物至于物则物理尽者。意句俱到。不可移易。熹之谬说。实本其意。然亦非苟同之也。见大全四十四卷五十八板全书又曰。致知在格物。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

按。格物之格。若以人穷而格言之。则至于物。至其物。两说皆通也。盖至于物者。物至云矣。至其物者。物至云矣。物至者。以文势见之则不待多言。而可见其人之穷而至也。物至者。汎看虽似非人之至。然非穷无以至。故言至则穷不相离也。有物必有则。故言物则理在其中也。物至者。亦曰物之理人穷而至云。则其于人至之义。宁有一毫之为碍耶。程朱论格物曰。穷理而至于物。此则物理穷至云矣。以人之穷而至者言也。又曰。至其理乃格物。此则物理穷至云矣。亦以人之穷而至者言也。程子以此两句。互言于格物者。其于人至之义。皆不相悖故也。至于物。只是物之至。而果非人至之义。则程子何以与至于物互言于格物。而通为一义耶。阁下答寿翁书曰。格之者至此也。抑未知至此之义。当以至其物为训耶。以至于物为训耶。若以人至之义看。则当以至于物为训。而文理本不如此。以至其物为训。然后其义乃通。物格ᄒᆞ다所谓至其物者。非吾知之至于物也。乃物至于其极之谓也。窃看此段之意。以至于物至其物。分属人物。判为二义。何其与程子互言于人格者有异耶。至其物。亦有两说。事物之理穷而格云。则即人之格。事物之理使之格云。则即物之格。盛说必曰使之格。而不曰穷而格者。原其所以。只引工夫条训格之至字。谓有静意。以其静意求之于格字。故不得不别生文义。辗转至此。而其于程朱之旨。奚啻隔几重岭哉。张子所谓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为阁下诵之也。如何如何。

阁下答寿翁书曰。盖格字见于古书者有数处。书曰。格于文祖。有苗格。格汝众。诗曰。神之格思。皆至义也。格通作假。易曰。王假有家。王假有庙。亦是也。诗曰。奏假无言。昭格无嬴。此二句。皆至之义也。盖如言格神明。则尽吾之诚。使神明来格也。如言格多士而诏告。则使多士来至于王庭而诏告也。观此数段则格物之义。可以旁照而洞析矣。

愚按。或问及语类格物条。朱子既以格文庙。以证格物之义。后人只当据此而究其义而已。不当别生他见于其间也。来教所谓格神明。格多士。虽于阁下使之格之说。容或相类。亦非语类,或问所尝举论。何可舍朱子已言之格字。杂引不干之他格字。以乱其正义耶。且神明多士之格。与使之物格。有类而有不类。盖使格虽其类者。而物格即其不类者也。夫事事物物。各有当然之理。本到其极处也。只缘人识见昏昧。不见到其极处也。虽曰本到其极处。以吾之不见者言之。则不可谓到也。今既穷之又穷。求至其极。理之到处。灼然得见。以吾之得见者言之则亦谓到也。理非待穷而始到极处。从吾之见不见。而谓理之到不到也。至于格神明格多士。待吾之诚心与诏告。有自彼来此之意。非如物理本在极处。无到不到可论之比。以此为证。元不着题矣。

又按。穷理者。究极之谓也。格物者。至极之谓也。细分言则两义不能无别也。是以。穷至二字。承接为说则自可为工夫之终始。穷为始格为终故全书曰。穷而至之。章句曰。穷至事物之理。或问曰。穷之而至极。补亡章曰。益穷之求至其极。此言因穷理而格物矣。非谓格物之格。兼包穷义也。然穷其极则便是至也。至其极则便已穷也。穷理格物。大纲说则两义亦无不同也。故全书曰。格物。非欲尽穷天下之物。或问曰。程子以格物为穷理。补亡章曰。格物。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讲义曰。格物者。穷理也。朱子壬午封事曰。格物者。穷理之谓也。朱子答汪尚书曰。格物。穷理也。此言穷理便是格物也。非谓穷理之穷。包于格物之格也。今此寿翁说则以穷至。谓人之穷至。此则程朱之旨也。以穷字包于格字之中。此则非程朱之旨也。程朱之训格字。只曰至也。而皆无穷字之意。则格物之格。亦当以此意求之也。不必以格字训至。格物包穷之有殊。别生己见。自违于程朱之定论也。全书曰。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此则格物之正释。何尝有穷意于其间耶。大抵程朱训格物。则只曰至物。以穷理为格物。则只曰穷理。以穷至分先后。为工夫始终。则曰穷而至之。穷之而至。此等说话。意旨明白。各有所指。有不可以毫厘相混者也。寿翁之以穷包于格字者。殆由于不能细究其义之过也。且考阁下则以格物谓无穷意。此则程朱之旨也。以穷至分属于人与物。而至曰格物之格。不可作人格之义看。此则全失程朱之旨也。夫格物之格字。当为人格。而不当为物格之意。上段已为备论。今不更赘。而姑以或问见之。经文格物条。穷之而至。传文格物条。穷而至之。此穷而至三字。决是一串语耳。今就此一句。以穷属之人。以至属之物。则穷与至两间。血脉不贯。殆不成一句之文。程朱释经训人之语。决不差谬之如是。阁下以穷至分属于人物者。亦由于不能细究其义之过也。虽然。寿翁所谓格物包得穷意者。节目间所失也。穷至即人之穷至者。大体上见得也。格包穷义之语。虽曰有失。论格包穷处则句句皆误其所以发明人穷至之义。则间有𨈀扑不破之论矣。阁下所谓格物只有至义者。节目间所得也。格无人至之义者。大体上所失也。论使格物处则句句皆误格物穷义之说。虽曰有得。其所以发明使格物之义。则实有择焉不精之病矣。据此言之。阁下之失。较重于寿翁也。如何如何。

答再从弟寿翁世龟别纸

编辑

章句。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两处吐。如此读之。未知如何。

两极处吐厓伊之不同。似为未安。当读曰。欲其极处无不到也。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槩格物章句极处无不到者。即物格章句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之意也。两处文自非异句。而只加欲之一字于格物章句。以别工夫与功效耳。

正心章之说用。兼说体用。前辈无的论。未知尊意以为如何。鄙意则大学专说动用处。故格物致知为初头工夫。而正心反在其后。是从做工夫处而言也。格致诚意。皆是动后事。正心在动静界上。自此而可以论体也。所谓正心章兼举体用则非矣。未知何如。

正心章。兼举軆用则说甚长。退,沙两先生则皆以为此章专指用一边。而不及体一边。去冬。吾以兼体用之意。作小说问于玄石。则初甚不然。近则以吾说颇是之。节目间亦有所未及归一。而早晩或蒙印可矣。大槩大学七条目。皆说用处。而唯正心章。亦兼体用矣。哀则既曰正心在动静界上。而又谓正心章不兼体用。若正心章不兼体用。则正心何由在动静界上耶。

答寿翁别纸

编辑

格物之争。不须多言。和台之意。以穷至事物之理。专为穷义。以极处无不到。始言格物。吾辈则以穷至事物之理。专为格物。以极处无不到。谓之物格。彼此意见之不能相入者此也。然诚意致至章句。为格物章句证援者亦多。不必更引他说。而足以断今日之疑。若举此问于和台。则未知其将如何为答。而亦未知左右曾举此而问之否耳。

经文致知章句曰。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既曰致推极也。则其下所谓推极吾之知识之推极。岂非致知之致耶。既曰知犹识也。则其下所谓推极吾之知识之知识。既非致知之知耶。由是见之。推极吾之知识一句。专释其致知正义。可知也。至于欲其所知无不尽者。释其知至正义也。功效之意。不可先言于工夫章句。而下一欲字。作将然之辞。以承接其文义。又推而极言之耳。盖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两句之意。以为致知而欲知至也。经文诚意章句曰。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既曰诚实也。则其下所谓实其心之所发之实。岂非诚意之诚耶。既曰意者心之所发也。则其下所谓实其心之所发之发。岂非诚意之意耶。由是见之。实其心之所发一句。专释其诚意正义。可知也。至于欲其必自慊而无自欺者。释其意诚正义也。工效之意。不可先言于工夫章句。而下一欲字。作将然之辞。以承接其文意。又推之而极言之耳。盖实其心之所发。欲其必自慊而无自欺。两句之意。以为诚意而欲意诚也。以此例照之格物章句。则穷至事物之至。岂不为格物之格耶。穷至事物之物。岂不为格物之物耶。然则穷至事物一句。岂非专释格物之正义耶。极处无不到。岂不为格物而又推其极而言之者耶。若如和台之说。而以极处无不到为格物。而以穷至事物不为格物。则诚意章句。实其心之所发。致知章句。推极吾之知识。皆不得为诚意致知之正义矣。岂有是理哉。若曰。实其心之所发。推格吾之知识。固是诚意致此。而至于穷至事物一句。则不可作格物看。则其于一例说去之意。有不通也。大抵诚意格致三章句。排致语势文意。皆一例也。必先详知此意。然后方可论此耳。

答寿翁格物说

编辑

说曰。至程子训格以至。以为至物。而始以格物为穷理之事。

愚按。穷理者。所以格物也。穷字。比格字尤着力。故穷理。即格物之实工夫也。若曰穷理而格物则可。格物而穷理则不可。来说曰。以格物为穷理之事。此则格物而穷理。非穷理而格物也。今若大纲说曰。以格物为穷理云。则其意不过曰格物如穷理也。此则可也。至于着之事二字。而曰格物为穷理之事。则乍看似以格物为穷理之工夫矣。岂不未安乎。之事字。似当删之也。

说曰。是知所谓格物者。即穷理之事也。所谓穷理者。即格物之事也。

愚按。其曰穷理即格物之事者。意顺无碍矣。其曰格物即穷理之事者。意倒而有碍矣。窃想盛意。亦不过曰格物之事。即穷理之事云矣。而今曰。格物者即穷理之事。则语终未莹。略加点化宜当。

说曰。故程子曰。格。至也。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其于格物物格之义。亦可谓简而切矣。然骤见则理与物相对。恐有疑其谓二歧者。故朱子则言理必言物。格物章或问。取程子之意。略为点化。以明格物之事曰。即事观理。以格夫物。盖事犹物也。即物观理。以格夫物。语意尤觉浑全。颠扑不破矣。

愚按。程子全书。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云者。其意槩曰。穷物理而至于物理。则物理尽矣。穷与至。其义虽似有殊。理与物则非谓相对。各为一义也。然则虽言理而又言物。岂复有为二歧之义哉。且或问所谓即事观理。以格夫物。与全书所谓穷理而至于物。主意自是一套也。夫观理亦非离了事物。只向理字而观之也。观其事物之理云矣。就其观理字推衍说去之际。措语自当如此。若谓疑为二歧。加即事字。则亦非朱子之本意也。

说曰。穷字之义。固在格字之外。而特其所以格者也。

愚按。穷与格。自是一事。本非两行工夫也。然若论穷格之先后。则分明穷先而格后。由此言之则虽谓之穷在格外。亦无不可。而但外字。面目不好。恐不若先字之为稳当也。

说曰。至于传文则所归重者。在格物之工夫。故不得不详言其所以格者。一则曰在即物而穷其理。二则曰于理有未穷。三则曰即凡天下之物而益穷之。卒乃结之而以求至乎其极。其意犹言必穷之以求至也。盖传文益穷之以上。即章句穷字之意也。求至其极。豁然贯通者。即章句至物之意也。特以章句则意主释经。故专言至物之义。而略及其所以至之端。传文则意主工夫。故专言其所以至者。而终之以至物之意也。

愚按。经文章句曰。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故来说曰。章句则意主释经。专言至物之意。而略及其所以至之端也。传文曰。在即物而穷其理也。于理有未穷。因其已知之理益穷之。而求至乎其极。故来说曰。传文则意主工夫。专言所以至者。而终之以至物之意也。浅见则有不然。章句,传文。皆主释经。皆主工夫。不可谓彼主释经而此主工夫也。大槩章句。既以至字释其格物之义。其下又以至事物之理。合而言之。虽曰至字事物字。再言于上下。其所主意则不过分释而又合释之。故自不得不再言之耳。此非别为推演。专言其极物之意也。况穷至事物之理之穷者。即穷事物之理之谓也。穷至事物之理之至者。即至事物之理之谓也。穷虽寂寥一字。其意与其至字。相为均适。本无多寡全偏之可言者。则岂可曰章句意主释经。专言至物之意。而略及其所以至之端也耶。至于传文则比诸章句。地步更觉宽阔。既以即物而穷其理言之。又以于理有未穷言之末。乃以因其已知之理。益穷之结之。其言穷理。可谓专且勤矣。虽然。不但穷理字为然。虽至物之意。亦甚该备。其曰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朝豁然贯通焉。以此数句见之。与言其穷理。其语势理趣。又无多寡偏全之可言。则岂可曰传文意主工夫。专言所以至者。而终之以至物之义也耶。大抵章句,传文。皆释其经文。说其工夫。而章句则专释格物。故虽屡言至字。而实则初无穷至详略之别也。传文皆释格物。故虽屡言穷字。而实则不出格物二字之外也。若曰章句意主释经。传文意主工夫。则有若章句,传文判为二义。而作看经文格物。专无工夫。及至传文。始有工夫矣。此实为病非细。幸加反复如何。

说曰。若其或问。则其所反复推演章句传文之意而发明者也。其所谓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者。即传文所谓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与夫所谓即凡天下之物而益穷之者也。其所谓以格夫物者。即传文所谓以求至乎其极。豁然贯通者也。其所谓格者。极至之谓。如格于文祖之格者。即章句格至也之意也。其所谓穷之而至其极者。即章句所谓穷至事物之理之意也。

愚按。此段分排。似涉错乱。殆失或问补传之意。妄以愚意改之曰。或问所谓至于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人莫不知。而或不能使其精粗隐显究极无馀。则理所未穷。知必有蔽。虽欲勉强以致之。亦不可得以致矣者。即传文所谓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或问所谓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者。即传文所谓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或问曰。以格夫物。传文曰。即物穷理。两言虽似不齐。即物穷理则自有以格夫物之义。或问所谓格者。极知之谓。如格于文祖之格。言穷至而至其极也者。即传文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一朝豁然贯通焉也。或问。释格字。故曰格者极至之谓。曰如格于文祖之格。传文则经文章句。已释格字。故不复释格字。而只论格物之事。此有不同。然求至其极。豁然贯通。皆有格者极至。格于文祖之格之意。亦当活看。不须深拘。又以此准于章句。则或问所谓格者极至之谓。如格于文祖之格者。即章句格至也者也。或问所谓即事观理以格夫物。及穷之而至其极者。即章句穷至事物之理者也。大抵或问中所谓欲诚意者。必先有以致其知。欲正心者。必先有以诚其意。欲修身者。必先有以正其心。实出于经文欲字先字之意。而亦出于条目传文中修身在正其心。齐家在修身之类例也。由是见之。或问所谓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其为补传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之义。无疑矣。但穷其理也之下。无以格夫物四字之意。故寿翁于此。任意宰割。乃以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二句。以当传之起头之义。以格夫物一句则引而下之。以当以求至乎其极。一旦豁然贯通之义。此似非本文主意。而或问所谓穷之而至其极。则其于补传中独无相当对立之语。故不得已以章句穷至事物当之。而殊不知其或问穷至其极。即补传豁然贯通之意。则其于章句补传。亦当通看其义。不但偏属于章句而已也。

说曰。物格者。物理之极处已自到也。

愚按。经文物格章句曰。物理之极处无不到。经文物格。或问曰。事物之理。各有以诣其极也。理之在物者。既诣其极而无馀。补亡章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观此数语。何尝有自到之自字之意耶。曾见退溪文集物格说。有理依然自在事物之语。此盖急于晓人。下得自在字。而若律之以章句或问之正义。则此亦近于剩语。章句或问中理到理诣之说。已自明白。更无馀意。何必又以自字插入于朱先生之所不言者耶。

说曰。程朱之言。见于遗书语类者。或曰格犹穷也。物犹理也。或曰格。尽也。其所为说。若是其不同。

愚按。语类所谓格尽也之一句。与章句格至也者。意自不同。此则或是初晩说话之不同。或是门人记录之差误。盛说所谓前后之说。不能无参差。唯当取其晩岁定论。后来成说者。可谓得之矣。至于遗书云云。不无曲折。盖既曰格犹穷也。则不以格直为穷。可知。既曰物犹理也。则不以物直为理。可知。盖大纲说话也。当与朱子之收入于或问。而以为定论者。并行而不悖也。

说曰。程朱释格物之义。则必曰格。至也。物。事也。论格物之事。则或曰穷理。或曰格物。初无彼此之别矣。

愚按。格物穷理。虽曰一事。论其地头则明有先后。岂可曰初无彼此之别耶。程朱以穷理言于格物者。乃是大纲说话。初不以一事之故。都不分别而言之也。

说曰。夫穷理格物。俱是推究物理之谓也。

愚按。穷理者。主于推究而言。格物者。主于到至而言。其义似同而实不同。不可一以推究断之也。

说曰。穷理格物。同是一事。则其工夫不异。故不可谓格物非穷理之事也。

愚按。穷理而格物。如吹火而明火也。吹火而明火。虽是一事。若曰不可谓明火非吹火之事。则不成说话。盛说所谓不可谓格物非穷理之事云者。亦恐如是也。

答金直卿物格说

编辑

来说注曰。即上所谓乃格物之事而非物格之效者也。

愚按。格物。工夫。物格。功效也。今曰物格之效云尔。则乍看功效之外。又似有一件功效矣。之效字。岂不近于床上加床者耶。恐当删去矣。如何。

来说曰。天道流行。化生万物。凡充满于天地之间。而有形色貌象之类。莫不各有一个当然之理。

愚按。理有体用。所以然者。理之体也。所当然者。理之用也。格物工夫。只究其軆而不究其用。固不可。只究其用而不究其体。亦不是。理之軆用必尽究。然后工夫乃得无馀蕴也。是以。经文格物。或问曰。至于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补亡章或问曰。自其一物之中。莫不有以见其所当然而不容已。与其所以然而不可易。今盛说则只言所当然。而终不及所以然。其于格物之义。可谓举其半而遗其半矣。若依补亡章例。都不举所当所以之别则已矣。既言所当然则独何以不及所以然乎。幸于此更加商量。

又按。补亡章。或问曰。凡有声色貌象而盈于天地之间者皆物也。既有是物。则其所以为是物者。莫不各有当然之则而自不容已。观此一段。只言所当然而不及其所以然。盛说云云。亦似无妨。但其所以为是物之所以二字。无乃本指所以然而言之耶。果尔则所当然单举以论。又非或问之旨。更详之如何。

来说曰。这事物之理。自然到其一分地头。自然到其二分地头。自然各到十分地头而更无去处。又曰。理依然自在物上而无牵拽入内之患。理自然自到极处而无舍此就彼之病。

愚按。经文物格。章句曰。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经文物格。或问曰。事物之理。各有以诣其极也。理之在物者。既诣其极而无馀。补亡章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观此数语。何尝有依然自然之意思耶。曾见退溪文集格物说。有依然自然之语。此盖急于晓人。有是言也。然泛论其义理则不甚为病。而若律之以章句或问之正义。此亦近于剩语。不知其稳当也。况自然之自。自到之自。均是一意。而今曰自然自到极处。则两自字。得不为叠耶。

来说曰。这十分尽处。自然诣其尽处。

愚按。物格章句曰。物理之极处无不到。格物或问曰。事物之理。各有以诣其极。此两款语。不过曰物理到极处也。未尝有理之极处。又到理之极处之意也。今若曰这十分尽处。自然诣其十分尽处。则犹曰理之极处。到理之极处。语意重复。不甚平顺。妄以愚意言之。这十分尽处五字删去之。代以这事物之理五字而曰。今已穷到十分尽处。则这事物之理。自然诣其十分尽处。如此然后似合于章句或问之意矣。如何如何。

答李同甫别纸

编辑

大学或问。心之神明吐。浅见则似当曰伊。盖其妙众理宰万物者。知也。知。言心之知识。神明。言心之軆段。若以神明为知则便不成说矣。未知如何。

来说似得之。

曾闻盛教以章句虚灵不昧四字。为明字之义。弟意以不昧为明字义。而虚灵则又推原其所以不昧之义者。顷见农岩集。李显益问黄氏曰。虚灵不昧。明也云云。虚灵不昧。是说心之全軆。以此全作明字训诰。无乃未安乎。答曰。黄氏说未然。据此则兄意无乃亦如鄙说耶。

大学首节。新民之新。止至善之止。章句皆有所释。则明德之明。亦当有释。而只以不昧当明字。则语涉草率。义甚孤单。必合虚灵言之。然后其说方可完备。前日云云者。盖出于此也。若以不昧专当明字之意。虚灵为所以不昧之义。如情之于性。则详味章句。非但不见有此意。虚灵字又似在于明字之外矣。未知朱子之意果如是乎。李显益所谓虚灵不昧是说心之全体。以此全作明字训诰。无乃未安乎之问。及金仲和所谓黄氏说未然之答。亦有异于浅见矣。夫虚灵不昧。果说心軆用之全矣。然以其軆之烱然不昧。用之品节不差者言之。则此即本心之明。而即明德之明。此明字。统指其軆用之明也。黄氏之意。亦非谓虚灵不昧。不指心軆而只指明字。指以所主而言者。乃如此耳。其说似无可疑。未知如何如何。

论金叔涵载海上玄石大学问目

编辑

近与一二友人。论新民之止至善。一说曰。此至善。以我之所以新之者言。如政教之得其当。便是止至善。载海以为不然。何也。新之者我。而新者民也。必使其民各致其知。各正其心。以至于尽夫天理。无一毫人欲。则此民之所以止至善。使民止至善。岂非新民之谓乎。然则已也要至于此。民也要止于此。至善之为明德新民之标的者然也。若所谓政教者。特其新之之具耳。既言明明德新民。又必欲止至善。求至善于新民则所谓至善者。似当在既新之后功效之极处。必不在新之之具也。

明明德者。明己德也。新民者。新民德也。新民之止至善。当以新民之德为言。而不当以新民之具当之也。盛说所主。实出于此矣。虽然。新民之具止至善。然后新民之德。亦止至善矣。夫岂有新民之具不止至善。而新民之德止至善耶。是以。章句曰。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或问曰。使彼有是明德而不能自明者。亦皆有以自明而去其旧染之污焉。又曰。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详味其三使字。则新民之德。虽曰由于自新。亦从新民具上做来。可知新民之止至善。虽主新民德而言。新民具之止至善。亦未尝不在于不言之中矣。帝舜之命契敬敷五教在宽。命夔教胄子直温宽栗。论语之齐之以礼。各言则齐之以礼者。新民具也。有耻且格者。新民之止至善也。统言则齐之以礼者。新民具之止至善也。有耻且格者。因新民具之止至善而新民德之亦止至善也。放勋之劳来匡直。辅翼振德。皆是传文作新民之作字。及章句或问三使字之意。而其亦或者所谓政教之得当者。盖其新民具之止至善也。但或者之言。只知政教之得当是止至善。而不察民之德当止至善。此则其失经旨实为非细。而高明又只知新民德之止至善。而不察新民具之亦包于止至善。乃曰。所谓至善者。不必在新之之具。则恐非完备之论也。

又按。新民之止至善。虽因政教之至善。而然经文至善字则只指民德之止至善。非兼指政教之亦止至善也。高见终似得之。

修身以上。为明明德之事。故明明之上明字。当兼知行看。格致者。知也。诚正修者。行也。然其格其致。既所以使心之全軆大用无不明。明则明德之昏者。可谓复已明矣。诚之正之修之之又必为明之之功。何也。全軆大用。虽曰无不明。然意或有不诚。心或有不正。身或有不修。则其明者复昏。盖其不诚者。使人欲胜而天理晦。不正不修者。有当好而不好。当察而不察。此皆所以为复昏也。然则格致者。所以使昏者复明也。诚正修者。所以使明者常明也。

格物致知者。知一边之明也。或问所谓以启其明之之端者也。诚意正心修身者。行一边之明也。或问所谓以致其明之之实者也。明明德上明字。及章句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之明。包此两义而言也。至于补亡所谓全軆大用无不明之明。则只据知一边之明。而言其无不明矣。非谓知与行之俱明。与上明字之包其两义也。大抵或问。既言格致之说。又继以诚正修之目者。各据两边当明之地。以尽明之之工也。非谓尽明之边之明而后更虑夫知边已明者复昏。又有此诚正修之工夫也。此段幸更商量。如何。

载海尝谓物有本末此一节。所谓本末者。指明德新民而言也。终始者。就明德中分言知行先后。其本乱而末治此一节。所谓治乱者。指明德新民而言也。厚薄者。就新民中分言家国厚薄。如此则明德新民。本末之大分也。明德之知行。新民之家国。亦有此终始厚薄之别。上下文盖有互相发也。或者之见。以为物有本末。结上文上一节。事有终始。结下一节。下节所谓知止。乃承止至善说来。至善既兼明德新民两意。则知止云云。不可谓只从明德上说。载海谓所谓终始者。若与本末同谓之兼明德新民。则不但为叠床之嫌。其于曰物曰事之义。又已失之。朱子不曰两物而内外相对。一事而首尾相仍乎。观于此言。可以见知止能得之为明德一事也。然其一事。在己则为明德。在民则为新民。以此而言。亦不害为兼明德新民矣。

愚按。盛说所谓如此。则不惟明德新民之为本末。明德中也有此先后。新民中也有此厚薄。上下文盖有互相发也者。似然而实不然也。夫经文首节止至善一句。包明德新民者也。第二节知止一句。实承止至善说来。则此亦包明德新民者也。第三节事有终始一句。亦应知止一节而言之。则其不专指明德一边。可知也。此上下三节。当以一贯之义言矣。或者之说。不可易矣。大抵明明德者。明己之明德也。新民者。明民之明德也。明德新民。虽有物我之殊。其两明德。明之之工夫则初无彼此之有别也。知止一节。本言明明德之终始。故虽似只及于明德而不及于新民。其实合物我明明德而言耳。故或问曰。此推本上文之意。言明德新民所以止于至善之由。据此兼言新民。尤无可疑也。

近因人借得读书记誊本。看其论文王诗之所以先君臣而后父子曰。必先就文王身上言。先君身为诸侯也。次臣事天子也。次子事王季,太任也。次父慈武王也。区区于此。窃以为然。但君臣之事。系是新民。父子之事。系是明德。其言文王之德。独有此本末之倒。何耶。此略可疑。为人臣止。不曰忠而曰敬。何意。言忠则遗于礼。言礼则遗于忠。然忠是本而礼是末也。敬者。所以该礼之本末也。既曰敬则礼与忠皆举之。其下字之意。或以此耶。前日奉教杨山之日。尝蒙下谕。及修身章之所以不言孝弟慈。然既忘其说。今按读书记。又于此段阙其文。未知后来定说果如何。窃谓修身章。虽不言孝弟慈。然孝弟慈之意。已悉具于其中。亲爱之不僻。孝也。畏敬之不僻。弟也。哀矜之不僻。慈也。孝弟慈之名。又必发于齐治章。何也。孝弟慈。即至善之目也。修身者。身行此三者也。齐家者。家行此三者也。治国平天下亦尔。然则孝弟慈之于修齐治平等章。皆所当言。而必于此焉发之。无乃为上以接修身。下以接平天下故耶。先儒论虞书之名曰。谓之唐书则可以该舜。不可以该禹。谓之夏书则可以该舜。不可以该尧。唯曰虞书则见舜上承于尧。下授于禹。载海于此。欲以此例之。未知如何。

自近因人借得读书记。止此略可疑。此段似当以玄丈说为主也。自为人臣。止或以此耶。此段似当以盛说为据也。至于八章。虽不言孝弟慈而孝弟慈悉具于其中云云者。亦似得之。然亲爱之亲字。此亲字。泛说。故亲字之全軆也。包父子有亲之亲字。此亲字。只就父子上说。故亲字之一边也。而父之亲则慈于子者也。子之亲则孝于父者也。亲之不僻。慈孝之意。亦并包矣。亲爱之爱字。此爱字。泛说。故爱字之全軆也。包父子当主于爱之爱字。此爱字。只就父子上说。故爱字之一边也。而父之爱则慈于子也。子之爱则孝于父也。爱之不僻。慈孝之意亦并寓矣。亲爱二字。不但包孝之意而已。实包孝慈之两义。若使传文无亲爱字。只有哀矜字。则以此谓之慈。固无不可矣。传文既有亲爱字。而其义之衬切。非如哀矜字之比。则亦何可舍此而取彼。以证慈字之义耶。若夫孝弟慈。必于齐家章言之者。亦似有曲折。盖三者。人道之大端。众人之所同得者也。自吾身以及家国。自家国以及天下。虽有大小之殊。其道不过如此而已。欲修齐治平者。舍此三者而何以哉。但以修身上接物之道言之。则五僻之戒。比诸三者。义尤自备。况言五戒则三者亦以该之矣。不必单言三者于修身。而其意已自足也。若于治平章。言此三者。则治平之道。实从齐家上做来矣。不言于齐家而只言于此。则其不几于不探其本而骤语其次者乎。此所以必于齐家始言此三者。而夫所谓上接修身。下接治平者。自然亦在其中矣。来教所谓主于虞书之例。言于此章者。亦不无据也。

权阳村。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一节曰。应经文其本乱而末治否矣。谓治国必先齐其家一句曰。应经文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载海亦曰。如此看为好。但八章之起端。不变其文。至其结语。变文如此。九章之结语。不变其文。于其起端。变文如此。其所以变文。虽曰应在经文。而变文之或在结语。或在起端。何耶。其身既修。然后明德明而为新民之本。故八章既言修身之事。及其结语。方变文以明修身之为本。若家国之厚薄。当从齐家之治己可施功。故于九章之起端。先变文以明其家之为可厚。古人立言之微意。果若是否。

八章九章之变文。或在于结语。或在于起头者。只缘经义之使然。似不如盛说之所云也。大抵传文。格致以下诚正修齐治平诸传。皆释经文条目。故每传起头之初。必引其条目。又加所谓二字。以明经文所谓某条目者。即此传文云云之意也。若于八章起头处。不曰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而变文曰。所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云云。则其不可字。即经文末节首句否矣之义也。此应经文末节之首句。非指经文条目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也。传者于此。既以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为起头之辞。直释经文之条目。又以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变文为结语。应经文末节之首句。语意各有所当。有不得不然者耳。此所以八章之变文。在结末而不在起头者也。至于九章则其所谓治国在齐其家者。亦释经文条目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也。加一必字而曰。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兼指经文末节下句未之有也。此则虽变文。而曰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既不有妨于经文条目之意。又自有应于经文末节之下句。以此以彼。通贯无碍。此所以九章之变文在于起头。而不在于结末者也。曰。然则八章起头之处。何不曰齐家必先修其身。而于其九章。乃加必字。九章结末之处。何不曰家不齐不可以治其国。而必于八章。乃言不可字者。抑何意耶。曰。此亦经文语句各有攸当而然也。其所谓否矣字。即未能之辞。非不可二字。不能得其意也。其所谓未之有也字。即断决之语。非必字。亦不能尽其意也。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之无字。即必先齐其家之必字翻说之意。而应其未之有也之一句也。八章起头处。若曰所谓齐家必修其身。则虽于条目之意。无有所害。其于否矣之义。终难承当矣。不如九章之言必字。应其未之有也之义也。九章结末之处。若曰家不齐不可以治其国。则虽于变文之例。又无所害。其于未之有也之意。亦不衬合矣。不如八章之言不可字。应其否矣之义也。此所以必字之不可言于八章之起头。不可字之亦不可言于九章之结末者也。况否矣一句。即指修身也。未之有也一句。即指齐家也。传文所释。一从经义之次第。则不可字与必字。亦不当互易以言。乱其经旨之着落也。大抵曰否矣。曰未之有也。下语既殊。所指又别。故传者随其本旨之所在。变文既殊。归属又别。古人释经之义。精当微密。无复馀蕴。此又精察而深思处也云云。亦如何如何。

答金叔涵别纸

编辑

章句尽夫天理之极。无一毫人欲之私。载海按。上文言明德之所以昏。既曰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于此独言人欲。不及气禀何耶。充扩工夫既到。然后天理乃尽。既为尽夫天理。则变化气质。恐无他法。以克己复礼之义言之。当先言人欲。后言天理。此则乃以天理先之。盖天理人欲。互相胜负。明天理乃所以去人欲。而去人欲又所以明天理。本无先后之可断言。然明明德。既因其所发而遂明之。是只从充扩一边说来。故为说如此。未知是否。

章句上文。以明德有时而昏而言。故既曰气禀。又曰人欲。此段以明德止至善而言。故气禀一款。本非可论之地。则只曰尽天理。又曰无人欲。语意各有攸当也。至于克己复礼。与此似亦有别。大槩克己之己者。上文所谓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有时而昏者也。克己之克。上文所谓因其发而遂明之之属也。复礼。下文所谓明明德。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也。是以。主克己复礼而论之。则即章句上下文两意。故先言人欲。后言天理也。主明明德止至善而论之。则只是复礼之意而已。故只言尽天理。又言无人欲也。此亦所主者不同。故所言者亦不同也。似非天理人欲互相胜负。本无先后之可断言者而然也。来说又曰。明明德。既因其所发而遂明之。是只从充扩一边说来。故为说如此。此言亦似未然。盖章句主意。备论明德之首尾。而又欲使学者先从其所发处以明之。故虽似只言其扩充一边。而未及言其克去一边。其实明明德工夫。当以兼此两义而看之矣。不当只以扩充一边断之。以证其先言天理也。若如来说之意。则诚正修。皆是明明德工夫。其所谓好善恶恶。必慎其独。其所谓四有所五僻焉。皆是扩充之工。而全无克去己私之戒耶。

意诚而后心正。载海按。正字。朱子未有正释。何也。妄谓正者。不偏之谓也。心之未发而昏。则是偏于静。既发而驰。则是偏于动。皆非正也。然明德之明。心正之正。皆就心上言。明与正。何所分别。明之名。以心之虗灵而得。正之名。以理之本軆而得。如向父母思孝是灵。而孝之理本正。如向君思忠是灵。而忠之理本正。故未有明而不正。正而不明者也。然则心之不正。不但在动静之偏。忠孝之道。有过于理者。有不及于理者。其过与不及。皆出于心之偏也。偏者。即不正也。朱子之所谓光明正大者。正是说明德。而光明言心之灵。正大言心之理也。如此看如何。

此说似是。但正大二字。亦主心而言。

章句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载海按。下文曰如见肺肝。又曰十目所视。以此言之。其实与不实。宁有他人所不及知者。盖所谓诚于中形于外者。当兼善恶看。然独者。有以心所独知言者。有以身所独居言者。独知之独。善恶在心。故其萌虽动。人或不知。独居之独。善恶在事。故其迹已著。人无不见。然则小人闲居。虽曰独处。虽曰幽居。皆其身所独也。若所谓慎独者。君子之所以先从在心者用力。此所以有人所不知。与如见所视之别耶。

此段说亦近之。

章句。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载海按韵会。去声之重。厚也。平声之重。再也。沙溪曰。此重字。当以厚意看。今或者谓当以再字看。其意盖为传文再言慎独故也。载海窃以沙溪说为是。何者。君子与小人为对。戒者。戒小人也。重以为戒者。厚戒也。盖其小人之欲掩不可掩。欲诈不可诈者。乃君子所以为戒也。若以再字看。所谓君子。即指作传者。戒者。戒后学也。看其文理承接。恐不如此。如何如何。

上下节两慎独之君子。即作传文者。引之而为戒者也。重字若以再字意当之曰。君子再戒以慎其独。则其所谓君子者。即作传文者。而非传文引以为戒之君子也。决非章句之意也。来说当以厚字看者。恐得之也。

君子不出家。成教于国。载海按。不出家者。言不出于家之所教也。成教于国者。言其法之可以教国者成也。盖家之所教。孝弟慈而已。以孝弟慈教之于国。而其教无所欠者。诚以孝可移于事君。弟可移于事长。慈可移于使众故也。其所以教国不出于家之所教者然也。其教成者。非其民已行然后谓之成耳。此下一节。举慈之一事。明凡教之皆以家为本。又下一节所谓兴仁兴让。方是言其民之已行也。故曰成教于国之效。既曰兴仁。则所以言孝而事君之道在其中。既曰兴让。则所以言弟而事长之道在其中。玆可推知也。变孝言仁。变弟言让。亦岂不以孝兼于事君。弟兼于事长故耶。

此段主意。不过曰孝者所以事君。弟者所以事长。慈者所以使众。故国之事君事长使众之道。不出于孝弟慈三字也。孝弟慈之教成于家。则君子虽不出家。事君事长使众之教。亦成于国云尔。来说所谓不出于家之所教者。求诸本文。初不见有此等意思。反复思量。终未释然。盖不出字。指其君子之身不出。非谓国之所教。不出于家之所教也。语类。李德之问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朱子曰。只是身修于家。虽未尝出。而教自成于国。详味虽未尝出一句意。则尤自明白。似不当别容他意也。

上老老民兴孝。止民不倍。载海按。此章既兼言治平则此首一节。系是治国之事。故章句曰。此三者。上行下效。所谓家齐而国治也。但不曰孝而曰老老。不曰弟而曰长长何意。不曰幼吾幼而曰恤孤抑何意。不倍又非下效之谓。何耶。上章兴仁兴让之兴。无训释。独于此兴孝兴弟言感发。亦何耶。

上章。不曰老老长长。而曰孝弟者。孝弟之名目。始发于此。则老老长长。虽是孝弟之实事。而不如以其名目直说之为得。故不以老老长长言之者也。此章不曰孝弟。而曰老老长长者。孝弟之名目。既立于上章。则于此更就孝弟之实事。曰老老长长。比诸汎言孝弟字。尤更切实的当。故不复以孝弟言之者也。不曰幼吾幼而曰恤孤者。孝弟虽人所同有。守而不失者鲜。故必待上行而下效。至于慈幼之心。虽在愚不肖。而罕有失其天性者。不待观感。已自能之。何待上行而下效乎。若曰幼吾幼而民不倍。则意又不通。况孟子所言。主于推行仁政。故必曰幼吾幼者。欲其推是心以及人幼也。大学所言则主于上行下效。故幼吾幼三字。其于观感得力歇后。则此必以恤孤为言者也。大抵孤者。如家内族属仆隶幼而无父之类。盖族属仆隶无非可慈。而其中幼而无父者。尤可矜怜。故诚心别为抚恤。亦慈之大段处。民感其恤孤之慈。而不倍于恤孤之教耳。且九章一国兴仁。一国兴让之国字。非不包民字之意。而所主而言者。在国字。不在民字也。训其兴仁兴让之兴字曰。有所感发而兴起。则其于国字。语有所不衬矣。十章民兴孝民兴弟之民字。非不包国字之意。而所主而言者。在民字。不在国字也。训其兴孝兴弟之兴字曰。有所感发而兴起。则其于民字。言有所切当矣。此所以训语之有于下而无于上者耶。浅见虽如此。亦不敢质言。

一国兴仁。一国兴让。大纲说。故兴者无训语。民兴孝民兴弟。切近说。故兴字有训语。如此看。亦未知如何。

答金子益昌翕别纸

编辑

大学六章首节自欺。及第二节闲居不善。均是自欺也。但首节自欺则自欺之微细者也。第二节不善则自欺之尤甚者也。是以语类朱子答诚意三㨾之问曰。只是一路。都是自欺。但有浅深之不同耳。又答自欺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之有分别否之问曰。如得九分好善恶恶。二分不好不恶。便是自欺。到得厌然掩著之时。又其甚者。原其所以自欺。讲义又曰。为恶于隐微之中。乍善于显明之地。则自欺之甚也。其曰都是自欺。其曰原其所以自欺者。言其上下两节。緫谓之自欺也。其曰浅深之不同。其曰又其甚者。言其不善一节。自是自欺之甚者也。至于讲义所言。尤甚明白。其义其说。昭如日星。本无一毫之可疑者也。来教所谓末后一说。直以小人闲居为自欺。便谓如是释之。贴于文义者。亦非谓小人不善。便是首节之自欺也。自自欺而沦陷至此。故即自欺之心。而自欺而欺人者也。记录者。于此不为细分。只大纲说曰自欺。故以致高明之疑耳。上下两节。以自欺与自欺之甚分看。则有何难晓之端耶。且两节之义。虽有轻重浅深之别。若言病痛之来脉。则非但自欺由于不能好善恶恶。小人不善。亦由于不能好善恶恶也。是以。自欺章句曰。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自欺。或问曰。不知善之真可好。恶之真可恶。闲居章句曰。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闲居或问曰。但以不知真可好恶。不能禁止。苟且自欺之萌。大槩自欺与闲居不善。本自不能好善恶恶上做来。故两节章句或问。皆以不能好善恶恶。虽通共说得。又复以沦陷至此等语。结之于闲居章句或问之后。则其分别两节。精粗主意。于此可见矣。何可谓章句既未明了耶。来教所引注说所谓此处工夫极细。未说到粗处云者。推究其意。自是自欺之义。其于自欺章句。无所违悖。此则更无可论者。而其所谓闲居为不善。便是恶恶不如恶恶臭云云者。亦是自欺之旨。自欺章句。亦岂异于注说之意耶。虽以此注通用于上下章句。固无不可也。然主自欺而言注义则轻而且浅。主闲居而言注义则重而且深。读者各随传文之本意以观之。则虽其所说似无两义。随所观而浅深自分矣。亦不患于无所区别也。

又按。自欺一句。当之以分数之说。闲居一节。当之以无状小人者。即朱子之意也。以闲居一节。直当以自欺一句之义者。即浦渚之论也。诚意章自欺本旨。虽未知如何。而今依浦渚之训。只以无状小人。释此首节自欺一句意。则朱子所言各㨾分数之说。遗漏而不举矣。然则诚意章。但言粗处而不言精处矣。其于圣门工夫。浅深精粗并举不遗之意。何如也。大抵闲居不善。虽非在于自欺之外。自自欺而转辗至此。故不出自欺之科。而固是自欺之甚者也。浦渚不能深究朱子之旨。做出许多藤葛。主张甚力。此实正见之一累也。惜哉。

与金叔涵别纸

编辑

诚意章第一节所谓自欺。兼指无意与有意之萌存诸心者而言也。第二节所谓闲居不善。专指有意之心行于事者而言也。若夫朱子所谓不知不觉。陷于自欺。非阴有心于为恶之类。其意不过曰无心之失。亦陷于自欺云耳。非以无心专释自欺之正义。如此处。固当活看也。

与寿翁别纸

编辑

左右读书记疑中。以大学正心章。谓恁地发出之情。浅见亦以为可。后更思之。有不然矣。何者。按正心章曰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则不得其正。若只据此四者而言。即恁地发出之情。果非意也。若幷与有所而论之。则所谓有所者。事未来或期待。事已过或留滞者也。此则商量计较之意。亦非情也。正心章当包有所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而不当只主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看。则其兼指意而不专指情也亦明矣。但诚意从善恶上说。故其做过也较重。其费工也较深。正心从留滞期待上说。故其做过也较轻。其费工也较浅。若曰诚正两章工夫有轻重精粗则可。曰彼为意而此为情则不可。

答金器夏别纸

编辑

经文曰。致知在格物。章句曰。格至也。物犹事也。则格物之义。果是至物而已。前日盛教所谓章句穷至物之穷字。本非格字之训。其所以格物之义云者。质之章句。不无所据矣。但经文格物。即孔子立言垂后之训也。章句穷字。即程朱后来添得之意也。若使程朱不生于世。而穷之一字终不添得。则格物之义。不过至物而止耳。辞旨未莹。句意难通。圣人载道之文。明白平坦。如日星之在天。必不如是之鹘仑不明。无以晓后世之学者也。此实可疑也。

愚按。格物一句。语约而字简。故朱子曰。格物字义不明。栗谷曰。格物之说。经文未详。圣人开示。初非不备。而只缘句语难解。汉唐宋千有馀年。无人晓得其正义者。虽以郑康成之博闻。而解之以来善物恶物。司马温公之大儒。而释之以扞格外物。然就实用功处。反复参验。则皆不见两训之的当其旨。亦岂异论哉。及至程朱。既以格物谓之至物。又以至物谓之穷至物理。然后格物之义始跃如。而圣门最初用功之法。大备无馀意矣。然程朱之识此义者。夫岂有他哉。不过以经文文义推而知得也。大槩欲修身者。不可不先正其心。欲正心者。不可不先诚其意。欲诚意者。不可不先致其知。欲致知者。不可不先穷其理。然则穷理则致知。不穷理则不得致知者。亦必然之理也。舍穷理则虽欲致知。更无他法矣。穷理者。即致知实工夫也。惟程朱于此。亦尝用力而得之于心。故格物字义。虽曰不明。据其穷理。而致知之义推知。其致知在格物者。亦当为穷理之属也。若使经文无致知。而只有格物一句。虽以程朱之明物达理。其当为穷理之属。则亦或未易解得矣。经文既有致知一句。则其下当有穷理工夫。自可因此推知矣。既知致知之前当有穷理工夫。而又知格物先于致知。而为穷理之属。则格物非他义。穷之而格于物理之意。亦可一以贯之而无疑矣。句意脉胳。各有下落。而工夫次第。有不可诬者故耳。穷之而格物之理。已具于圣人立言之时。不待程朱。固已自足。则其所以后来添得者。虽曰发经文之所未发。其实则不过孔子曾子所未言之遗意也。真所谓前圣后贤。同条共贯。可知其言之者不为多。而不言者不为少也。经文虽无穷字。岂有鹘仑不明之理哉。但程朱以穷理解格物之后。后学不眩于他议。而不失经文之正义。此则程朱所以大有功于后世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