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邓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邓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邓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刘树华
2013年邓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本作品收录于《邓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3月15日在邓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五年来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2007年至2011年,是邓州经济社会发展克难攻坚的五年,也是邓州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沉着应对严峻挑战,在困难中励精图治,在逆境中奋发图强,奋力实现了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十一五”成就明显,“十二五”开局良好。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为纲,全面推进“大投资、大调整、大生产”战略,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提升。2011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70亿元,是2006年的2倍,年均增长10.1%;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3%;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1.3亿元,是2006年的3.3倍,年均增长27.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亿元,是2006年的3.9倍,年均增长35.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79元,是2006年的2倍,年均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7139元,是2006年的2倍,年均增长14.4%;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4亿元,是2006年的2.9倍,年均增长21%;各项贷款余额68亿元,是2006年的1.9倍,年均增长12.9%。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工业为先,强力实施工业振兴工程,工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2011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54亿元,是2006年的2.6倍,年均增长15.9%;完成工业增加值116亿元,是2006年的2.3倍,年均增长15.6%。其中,限额以上工业实现产值305亿元,是2006年的4.1倍,年均增长23.1%;实现增加值78亿元,是2006年的3.7倍,年均增长22.9%;实现入库税收1.63亿元,是2006年的2.8倍,年均增长23%;入库税收超百万企业达到18家,超千万企业达到3家。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五年间,建成区面积发展到近11平方公里,修建、配套主次干道19条56公里、供排水管网110公里、电力线路30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引进工业项目38个;入驻限额以上企业56家,从业人员1.6万人;开工建设了220千伏变电站、客运汽车站、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厂房、公租房等配套服务项目;启动建设了七里店黄酒产业园;发展壮大了穰东、构林、燕店等各具特色的乡村工业园。在招商引资工作上,突出招商重点,狠抓项目落地。五年间,累计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200多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135亿元;争取各类政策性项目859个,到位资金106.2亿元。相继建成了中联水泥、裕祥纺织、六和饲料、宝源建材、裕丰复合肥、益嘉林业、颐宝生物、永泰12万锭紧密纺、大唐生物质能电厂、盛唐针织等投资超亿元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了阳光油脂、盛阳激光、六和肉鸡屠宰、金业烟草技改等投资超亿元项目。港粤工业园首批入驻的申龙纺织一期50万锭、国华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已经开工奠基。郑渝铁路、蒙西至华中铁路、“西气东输”三线过境邓州并设站以及汽车装备制造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有效。在名优品牌创建上,采取得力措施引导企业积极创建,不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五年间,先后创建国家级名优品牌4个,省级名优品牌24个,省级研发中心1个。星光机械被评为省高新技术企业,被确定为国家轿车锁研发中心。“邓州制造”已经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生根开花,并逐步向“邓州创造”阔步迈进。在服务企业发展上,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全力破解发展瓶颈。五年间,健全完善了绿色通道、银企对接、贴息担保等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探索实行了一费制改革,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服务扶持政策,推动重点骨干企业渡过了发展难关,实现了长足发展。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强基为主,加速发展现代农业,“三农”工作水平明显提升。农业生产基础增强。五年来,争取各类政策性项目资金20多亿元,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了百万亩土地整理、标准化良田建设、引丹灌区续建等工程,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2011年,粮食总产21.2亿斤,同比增长2.4%,连续8年实现增产,连续5年总产突破20亿斤,粮食核心主产区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提高。现代农业发展迅速。从2008年6月开始,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创造性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放,先后在桑庄、腰店、文渠、白牛等乡镇建成了高标准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52万亩。同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60多项,科技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60%。移民工作全省领先。作为全省第一安置大县、安置任务占全省近五分之一、建国以来安置外迁移民数量最多的县市,从2008年12月孟楼移民试点新村建设正式启动开始,到2011年8月21日,迁入我市的试点移民、一批、二批大规模移民总计7155户30345人全部实现了安全、和谐、顺利搬迁,先后多次受到省政府表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后靠移民迁安、施工环境创建等工作有条不紊。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统筹为重,不断强化规划、建设与管理,城乡建管水平明显提升。重点城建工程推进有力。五年来,我们先后投资60多亿元,用于城区重点工程建设。人民公园、北京大道、一高中新校、古城商业中心、207环城通道、桑陶路、引湍入城、邓州宾馆、古城路步行景观街改造、城区至桑庄快速通道建设、电力大厦等重点城建项目工程以及新华东路、三贤路等城区主次干道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城区至渠首快速通道建设顺利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拉开帷幕。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进展有序。城乡管理工作水平稳步提升。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组建了城市管理局,重新调配、充实了城市管理人员。深入开展非法占地、违法违规建设专项整治行动,城乡交通、环境、卫生、建设秩序明显好转。以争当文明市民、争创省级卫生城市、迎接第七届全国农运会象棋比赛为主要内容的“两争一迎”活动顺利开展。集镇和新型社区建设初见成效。五年来,累计投资近11亿元,用于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集镇面貌,提高了集镇功能。启动了镇村规划,全市24个乡镇总体规划、569个村庄规划、26个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工作全部完成。三产发展步伐加快。粮油、服装等产业市场辐射力进一步加大,“新网工程”、“万村千乡”等工程扎实推进,金融保险、物业管理等新型服务业方兴未艾,宾馆、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有序开展。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民生为本,着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谐社会构建水平明显提升。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及时发放各类补贴资金。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成功争取并组织实施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城乡低保对象人均月补助标准大幅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严格落实,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45%。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近1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万多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多人。快速发展交通事业,先后投资5亿多元新建改建乡村公路400公里。着力发展教育事业,整体搬迁了一高中、花洲实验高中、城区一初中、市直幼儿园,建成了致远实验学校一期工程、南阳幼师附属幼儿园等民办学校;顺利推进了三小、三初中、十一小改扩建工程。深入开展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第一人民医院新院主体工程全面完工,中医院新院建设顺利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始终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稳步推进科技工作,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49%。努力创建文化名市,各类文化活动、遗产保护、广播电视、邓姓文化、农家书屋、文化茶馆、舞台艺术送农民、文化市场监管等工作深入开展,文化软实力助推经济发展的成效初步显现。全面落实土地管理、环境保护、人口和计划生育三项国策,土地管理、三项整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加强信访稳定、安全生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全市大局保持稳定。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效能为要,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组织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坚决服从市委的统一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定期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累计办理各级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227件,政协委员提案445件,办复率100%,满意率93.8%以上。广泛听取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意见,努力拓展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渠道,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扎实开展“五五”普法、依法治市工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转方式、正风气、提效能”等活动,集中精力解决了一批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医疗卫生、安全饮水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强化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财政监管,加强行政审批中心窗口建设,建立完善保护企业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与此同时,人事、统计、档案、气象、质监、残疾人、地方志、侨务外事、民族宗教、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等项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绩,实现了新发展。

各位代表!

五年来,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付出了艰辛和汗水,收获了成功和喜悦。可以说,这五年,是邓州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这五年,是邓州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这五年,是邓州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汇集全市人民的力量,奋发图强,奋力拼搏,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不断谱写着邓州跨越发展的新篇章,持续创造着邓州快速崛起的新辉煌。五年来,我市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法制宣传先进县(市)”、“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妇联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示范区”、“全国外派劳务基地”,以及省“双拥模范城市”、“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被写入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并在全国农村全面推广;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建设新农村的成功做法得到了中央、省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全省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在全省推广学习我市的成功经验,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也先后多次对我市资金整合工作进行专题报道。

五年的艰辛努力,五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也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通过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第一,必须更新观念谋发展。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抓手,始终把抢抓机遇促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抢抓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国家大力扶持“三农”发展、政策倾斜支持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等机遇,向上争取、向外引进、向内激活三策并举、三管齐下,在项目争取、招商引资上下大功夫、花大力气,引进项目、争取资金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增添了后劲。第二,必须突出重点快发展。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重点工作推进为基础,始终把谋划长远和推动当前作为第一政务,既能够着眼于解决影响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精力抓大事,又能够围绕重点抓突破,紧紧扭住引大项目、上大工业、大方连片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城建项目建设、重大民生工程保障等重点工作,组织力量奋力攻坚,全力以赴狠抓落实,不仅创出了自己的工作亮点,而且带动了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必须开拓创新促发展。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提升发展效能为目标,始终把开拓创新促发展作为第一动力,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组织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法、新机制,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结合我市发展实际,创造性地组织实施了“大投资、大调整、大生产”战略,组建了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成立了企业家协会,举办了企业家论坛,实施了企业家培训工程,并同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建设了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使全市经济社会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第四,必须凝聚人心抓发展。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把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事务,科学谋划,精心组织,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充分调动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一二三转变为二一三。尤其是在工业发展上,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业经济成功实现了由“救市”到“立市”,并逐步走向“强市”的跨越式发展。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统筹的工作方法,只要我们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团结人民,依靠人民,凝聚民心,汇集民智,邓州的崛起一定会早日实现,邓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

各位代表!

五年的奋斗历程,印证了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与英明决策,记载了市政府的创新奋进与团结拼搏,凝聚了全市人民的聪明才智与辛勤汗水,饱含了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无私奉献。借此机会,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人民团体、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驻邓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关心、支持邓州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仍处于发展崛起蓄势积累的过程之中,底子薄、基础弱的基本市情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第一,经济结构仍然不优,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偏低,经济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和大个项目带动;农民增收渠道不广,农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短腿”情况不容忽视。第二,招商引资力度仍然不大,招商方法不够灵活,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有较大差距。第三,社会保障能力仍然不强,教室座位、医院床位、就业岗位紧张,社会管理难度增大,民生改善任务艰巨。第四,城市管理水平仍然不高,脏、乱、差、堵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非法占地、违法违规建设遏止力度还不够大。第五,政府自身建设深度仍然不够,个别部门和少数干部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工作作风、服务效率上还存在有不少问题,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各位代表、委员的监督支持下,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构想

未来五年,是我市全面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全面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赋予我们新使命,新机遇、新挑战激发我们新热情。今后五年,我们将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全力抢抓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原经济区建设、省直管试点县(市)政策的全面实施,粮食核心主产区建设政策倾斜、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对口协作重大机遇,审时度势,科学运作,全面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快速度、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

各位代表!

根据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全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努力将邓州打造成中原经济区建设先锋区、新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材装备制造基地。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未来五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将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将接近于南阳市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将继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力争经过五年奋斗,全市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较2011年翻一番;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3亿元,较2011年翻一番多;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95亿元,较2011年翻一番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50亿元,较2011年翻一番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0亿元,较2011年翻一番半;城乡居民收入、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较2011年翻一番。届时的邓州,经济实力将更加雄厚、产业结构将更加优化、“三化”发展将更加协调、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生态环境将更加优良、人民生活将更加富裕、民主政治将更加进步、邓州大地将更加和谐!

各位代表!

宏伟的发展蓝图、艰巨的发展任务,需要我们在未来五年里着重从六个方面实现突破:

第一,以构建丹江口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在推进邓州在豫西南区域率先崛起上实现新突破。全面加强对外开放,深入推进招商引资,强力实施工业振兴工程,切实加快项目建设,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力构建“三化”协调发展的丹江口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实现邓州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支撑作用明显提升,在豫西南区域发展中率先崛起。

第二,以建设宜居中心城区为目标,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引领上实现新突破。全面推动中心城区建设,切实加快特色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全力构建具有邓州特色的中心城区、特色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三级城镇体系”。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将老城区打造成集“人文、生态、历史、特色”于一体、旧城风貌和时代特征结合的北方水城,建成一个面积2—3平方公里、辐射周边、具有明显带动力的邓州标志性品牌商务中心区,将湍北新区打造成集生态休闲、行政办公、高新技术于一体、产业和城市并融的现代化新区;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突破50平方公里、人口突破5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第三,以推进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为目标,在提高新型工业化主导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全力建设产业集聚区发展平台,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机械装备制造、建筑建材、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力争经过五年努力,打造3个(雪阳棉纺、裕丰复合肥、机械装备制造)产值超百亿的企业集团、1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300亿的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工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

第四,以打造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为目标,在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上实现新突破。强力推进土地整理、标准化良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邓北灌区建设、引丹灌区续建等工程,大力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和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切实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将全市260万亩耕地全部改造成为高标准良田,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创建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

第五,以提高民生水平为目标,在构建和谐社会上实现新突破。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争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职业教育强市,实现南阳幼师扩建升格、卫校迁建升格,完成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争取早日建成邓州大学,实现邓州教育事业发展质的突破。完成第一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迁建工程。完成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邓国春秋园和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建设。进一步统筹城乡就业,切实完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建成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豫西南教育、文化、卫生中心。

第六,以增强社会保障力为目标,在建设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支持、服务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渝高铁、蒙西至华中铁路、“西气东输”三线、内邓高速公路建设,建成城区至渠首快速通道项目。实施“数字邓州”建设工程,建立智能化、综合化、移动化的高效信息平台,实现通讯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建成与丹江口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匹配、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各位代表!

我们坚信,有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科学决策、正确领导,有全市人民的齐心协力、奋勇拼搏,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邓州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三、2012年的主要工作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重要之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新的一年,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务实重干,以更加明晰的工作思路、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有效的工作举措,推动邓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为全面构建丹江口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6%;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的指标任务。

围绕上述主要目标,今年我们将突出抓好以下六项重点工作:

(一)突出项目建设拉动作用,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竞争力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性举措,全力推动招商引资和政策性项目争取工作,切实加大全方位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确保经济发展动力更强、后劲更足。

1、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推进“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年”活动,突出工业招商主导地位,重点招大商、引大资,建设大项目、支撑大发展。搭建招商平台,提高招商实效,依托商会、协会等组织在郑州、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组建招商联络机构,深入开展驻地招商;整合招商活动,瞄准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大财团、大老板和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对其产业布局、投资趋向跟踪研究,建立重要客商资源库和知名企业信息库,深入开展重点招商;充分发挥本地老板、在邓客商、高端专业人才优势和政府部门职能优势、各种专业行业协会、各大城市商会优势,深入开展定向招商;利用一切形式,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全民参与,动员全民行动,深入开展全民招商,努力在全市掀起聚精会神招项目、一心一意引资金的热潮,借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增长。力争全年招商引资10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项目投资60亿元以上。

2、进一步加大政策项目争取力度。紧紧围绕今年国家资金投向和新一轮省定重点领域,抓住一切机遇筛选上报一批重大政策性项目。立足近、中、远期发展实际,储备200个以上不同领域的项目,切实做到在建、上报、谋划、储备同步运行,确保政策性项目争取持续推进。继续实行重大政策性项目领导分工负责制,确保一个重大项目一套班子、一套人马一抓到底。全面落实政策性项目争取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找准对接点,选好切入点,切切实实把国家的政策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确保全年引进政策性项目资金30亿元,力争达到35亿元。

3、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坚持对内与对外开放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大力推动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重点推进企业战略合作,加强与央企、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挂靠联合,深入开展合资合作和高端产品、技术、人才引进活动,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在重点突出工业领域对外开放的同时,紧紧围绕城乡建设、社会事业、涉农项目、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重大项目,积极向外推介,推动开放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延伸。加大城乡建设对外开放力度,综合运用捆绑开发、债务重组等新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加大社会事业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市内外资金进入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社会领域,积极推进合作办医、办学;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导客商投资农业“百千万”高标准粮田建设、畜牧加工和食品加工等项目,鼓励外商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各类基础设施开发项目,确保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000万美元。

(二)突出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持续提升城乡发展辐射力

坚持把城乡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平台,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核心引领作用、特色集镇的纽带辐射作用、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切实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确保建管同步提升、城乡统筹发展。

1、强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投资30亿元,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一三六”工程,即围绕一个目标、实现三大突破、推进六大工程。一个目标,就是全力推进丹江口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三大突破,就是湍北新区建设要有大的突破,产业集聚区建设要有大的突破,老城区改造治理要有大的突破;六大工程,就是湍北新区建设工程,团结中路综合改造工程,“三馆一中心”建设工程,邓国春秋园一期建设工程,邓桑快速通道与城区至渠首快速通道连接线工程,商务中心区建设工程。完成湍北新区详规和5000亩土地收储工作,启动北京大道、穰城路两座跨河大桥及三纵三横道路骨架建设;充实完善团结中路改造工程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明确时间节点,全面开工建设;全力推进“三馆一中心”、邓国春秋园一期、东西快速通道连接线建设工程,打造邓州新的城市地标;启动位于穰城路、团结路、东一环、南一环中间区域占地千亩,集商贸、流通、大型超市、饮食服务为一体的商务中心区规划、建设,打造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新的增长点。持续推进“六百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力、吸纳凝聚力和服务保障力。

2、努力提升城市发展形象。深入开展“两争一迎”活动,加快农运会象棋比赛场馆建设,确保3月底之前基本完工。投资2.9亿元,改造升级城区内7条破损的道路。投资2000万元,改造城区自来水、污水管网57公里。投资3000万元用于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确保城市管理人员、资金、机制、效果四到位,坚决实现城市管理“一月一变化、半年大改变、年底彻底扭转脏乱差现象”的管理目标。全面推进背街小巷硬化绿化,实现城区所有道路土地无裸露、主要街道全部亮化美化。科学规划、配套建设中心城区专业市场、停车场、公厕、垃圾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强力打造新华路、北环路、东一环、三贤北路、南一环、南二环6条街道和城区至南阳、新野、老河口、内乡4个入市口的景观建设。严厉打击非法占地、违法违规建设行为,规范城乡建设秩序。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效能等信息化建设,启动“数字邓州”平台建设,首期完成城区主要道路交叉口监控设备安装运营工作。科学界定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的城市管理职能,重点转变3个街道办事处工作重心。不断强化规划、住建、国土、城管、交警、房管等职能部门职责,切实加强住建局的建设监察工作,努力提升部门执法水平。坚持“人随事走,钱随事转”的原则,逐步建立起“政府综合协调、部门监督指导、街道属地管理”的新型城市管理机制。

3、奋力打造特色乡镇品牌。充分发挥乡村集镇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作用,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突出特色、提高品位,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模式。支持穰东、孟楼两个特色鲜明、具备一定基础实力的小城镇发展成为小城市,全面推进林扒、赵集、张村等重点集镇和构林、汲滩、都司等沿边乡镇发展。积极推进乡改镇工作,集中完成5—6个乡撤乡建镇,为人口和产业集聚创造条件。抓好乡镇政府所在集镇的环境整治工作,逐步实现集镇管理的常态化、精细化。

4、全力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切入点,作为转变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的突破点,作为政府今后一个阶段农村工作的着力点,下大力气、花大精力抓紧、抓实。市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办区3月底之前做好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布局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建筑风格设计,4月初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重点抓好纳入南阳市100个示范社区规划中的8个示范社区建设。实行领导干部分包社区建设责任制,重点打造市产业集聚区、湍北新区、张村镇台湾风情园、十林镇习营村、张村镇朱营村等一批高标准的新型农村示范社区,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5、大力助推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第三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出台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大力支持粮食、烟草等仓储物流基地建设,支持现代化大型购物广场建设,扶持培育2—3个大型物流中心;在城市郊区规划建设专业市场,逐步迁出城区内的粮油市场、竹木市场、建材市场和石油仓储基地。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和“新网”工程,健全乡村农贸市场;积极推进以金融担保、风险投资、总部经济为主的新兴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家政、养老、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规范发展房地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三产振兴充实城市内涵。

(三)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持续提升市域经济支撑力

坚持把工业发展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性举措,紧紧围绕农产品加工、机械装备制造、建筑建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力推进工业振兴工程,全力以赴大上工业,坚定不移上大工业,奋力实现强工兴邓,确保邓州工业大起来、强起来。

1、集中精力培育主导产业。围绕产业发展,培育培强龙头,完善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全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达到60%以上;重点支持永泰棉纺继续增容扩规,引进织布生产线,拉长产业链;推进雪阳集团彩棉种植、纺织服装一体化工程,力争3—5年内实现上市目标;支持华纺织布项目增容升级;加快申龙纺织一期50万锭、裕祥纺织二期项目建设;推进金星啤酒、牧原养殖等企业扩充产能;加快阳光油脂、金业烟草技改项目建设步伐,尽快形成产能;支持颐宝生物与完达山、王老吉集团合作;加快七里店黄酒产业园建设步伐,整合邓州南北黄酒传统制造工艺,强力打造邓州黄酒品牌;完成益嘉林业技改,建设赛博板业二期,推动新艺木业扩规升级,支持华鑫再生纸40万吨包装纸项目、锦桥纸业二期、方正彩印二期建设。大力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支持以飞龙机械、星源机械为代表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建设总投资10亿元、产能10万辆的国华新能源汽车项目、投资4亿元的东鑫钢构项目、投资3亿元的爵士浩业油泵检测设备、投资2亿元的南泰油泵检测设备制造项目;做好年产3万辆重卡汽车项目立项前期准备工作;推动盛阳激光切割机项目和天鹅汽配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借助十堰、襄阳两地汽车工业扩大生产机遇,引进汽车配件项目,把邓州工业经济融入沿江汽车工业经济带。改造提升建筑建材业,推进中联水泥二期建设,新上余热发电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宝源建材三期;完成杏山水泥、灵山水泥粉磨站改造;支持恒安混凝土公司进一步扩规重组,推进建筑建材业向节能环保方向发展。同时,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创建2—3个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及自主品牌。

2、坚持不懈建设产业集聚区。以创建省新型产业示范基地为统领,加快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发展,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其中工业项目投资50亿元;利用市外资金60亿元,限额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实现税收2亿元,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南二环东延、南三环东延和北京大道南延段建设工程;开工建设南一环东延、经一路南延段,同步配套供排水、电力、绿化、亮化等设施;建成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大楼和220千伏变电站;启动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健全管理机制。组建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健全内设机构,定岗定编,定职定责;推进工商、规划、国土、国税、地税、财政、公安、环保等单位10月底之前在产业集聚区设立分支机构。强化投融资平台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加快建设港粤工业园和汽车生产、仓储、销售物流园。积极推进穰东服装专业园区发展成为省级产业集聚区。加快七里店黄酒产业园、构林面粉专业园、腰店粮油食品园等专业园区建设。

3、千方百计优化发展环境。继续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认真落实好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人民监督员派驻制、“一费制”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法人等各界代表“行风评议”制度,不断优化企业政治、信用、发展环境,为企业家营造一种社会赞誉、群众尊重、政府关心、社会各界支持的良好氛围,使他们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有声誉、经济上有实惠;引导企业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树立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严管、严查、严处干扰企业发展的不法行为,从严从快打击扰乱企业建设、生产、经营的违法犯罪分子。

(四)突出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持续提升“三农”工作内生力

坚持把建设现代化高标准粮田和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作为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性措施,坚持保粮与增效并重、改善基础条件与创新生产方式并重,促进农业发展逐步走向现代化,确保农业基础地位更稳固、农民收入大提高。

1、快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按照“合理规划、综合配套、稳定面积、主攻单产”的原则,积极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规划建设标准化粮田170万亩,今年启动建设30万亩,统筹推进水、电、路、林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在良种普及、机械化耕作、新型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农业社会化组织培育等方面重点突破,力争早日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提高科技对粮食丰产的贡献率。健全完善良种繁育、农业机械、科技服务、动物防疫、农业气象等服务体系,全方位提高“三农”服务水平,多层次加强农业支撑力量。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培育农村流通主体,提高农产品销售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2、切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42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新增千亿斤粮食、引丹灌区续建、农综开发等工程,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开工建设张沟中型水库,申报启动邓北灌区建设,积极争取第二个百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认真研究国家扶持“三农”发展政策,全力争取涉农项目资金,进一步完善、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巩固提高粮食核心主产区地位,继续保持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位次。

3、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效、安全、优质、生态”的原则,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观光农业,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认真打造桑庄腰店万亩农业精品示范园和湍河桑庄万亩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加快万亩连栋温室智能化大棚建设步伐,确保今年建成3000亩。支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养殖产业、棉纺产业、林板纸产业、食品加工产业健康发展。支持牧原养殖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大力发展棉花、油料等特色经济作物,确保烟叶种植面积3.7万亩以上;壮大生猪、肉牛、鸡鸭等畜禽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蔬菜、花卉等高效农业,积极发展园艺、水产等特色农业。切实抓好土地流转工作,为规模化、现代化经营创造条件。

4、扎实推进移民后续稳定、渠首生态保护、中线工程建设。高度重视移民后续稳定工作,切实加强移民教育培训,增强致富能力,提高收入水平,实现移民“稳得住、快发展、早致富”。抢抓我市被纳入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园区、生态走廊的战略机遇,加快生态邓州建设。大力推进农田林网、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干渠沿线生态建设,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沿线环境整治力度,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确保“国”字号工程顺利推进。

(五)突出文化发展助推作用,持续提升区域竞争软实力

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性举措,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挖掘邓州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实现邓州文化全面振兴,为丹江口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氛围和智力支持,确保文化软实力大提升、大发展。

1、持续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树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和志愿者行动,深化、拓展道德实践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把握舆论导向,着力塑造高尚人格、培育和谐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大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市民、道德模范等评选表彰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创新管理运行方式,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茶馆、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建设,免费开放公益性文化设施。深入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舞台艺术送农民”等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加强互联网运行管理,积极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全面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挖掘、培养文化人才,推出更多富有邓州特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好、服务好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象棋比赛。做好历史文物、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保护力度,提升邓州越调等本土传统特色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深入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检查,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

3、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以形成文化产业特色为指导,以一、二、三产业发展为依托,引进、培育大型文化骨干企业,深入挖掘具有邓州特色的“根亲文化”、“忧乐文化”、“中医药文化”历史积淀和现实拓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等文化优势产业。扎实推进台湾风情园、张村朱营新村、习营习氏祖居地、湍河渡槽旅游专线和福胜寺景区、花洲书院、邓国春秋园、编外雷锋团旅游专线建设,培育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搭建国内外文化交流平台,加强对外宣传、交流、合作,提升邓州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影响力。积极推动有线电视产业发展,深入整合有线电视网络,全面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法律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六)突出民生改善保障作用,持续提升和谐社会凝聚力

坚持把民生保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性举措,进一步加大民生工程项目资金争取、投入力度,大力实施“十项民生工程”,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切实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确保在发展中促和谐、在和谐中快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交通事业发展。积极支持内邓高速公路建设,优化施工环境,搞好协调服务;快速推进城区至渠首快速通道建设,确保8月底之前建成通车;全面实施S249邓内路大修改造项目,确保年底之前建成通车;积极争取G207张楼至镇平改线项目,力争早日开工建设;积极服务好蒙西至华中铁路邓州段工程建设;强力推进龙堰南大桥和林扒西大桥工程建设。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加快中心城区中小学校建设;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支持致远实验学校二期、翰林实验学校、红星幼儿园等民办教育发展;支持南阳幼师扩建升格,启动市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健全完善中小学教师补进长效机制,按照自然减员及学科需求补进教师,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严格校车安全监管,确保学生身心安全。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完成市第一人民医院搬迁工作,建成市中医院新院,启动市妇幼保健院迁建、三院扩建工程。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争创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全力加强社会保障。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全面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强力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启动市级综合性敬老院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培训劳动力8000人。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群体、退役人员和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新增城镇就业9000人。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解决1万名贫困对象的温饱问题。投资5000万元解决10万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投资600万元新增农村沼气用户2000户。投资4.2亿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020套。努力创建平安邓州。高度重视信访稳定工作,积极预防、妥善处理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持续开展“严打”斗争和专项整治活动,时刻保持社会治安防控的高压态势,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健全完善社会预警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切实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努力创建安全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神圣的使命,不容我们丝毫懈怠;宏伟的蓝图,激励我们奋发进取。2012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升行政效能,努力建设“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建设知法、守法、依法的法治政府

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准则,坚决服从市委的统一领导,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依法自觉接受监督;主动听取人民政协的意见与建议,积极支持政协履行职能;广泛吸纳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扎实做好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

(二)建设守责、履责、尽责的责任政府

坚持把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建设责任政府的基本目标,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朝气、奋勇争先的锐气、奋起直追的志气和克难奋进的勇气,恪尽职守、勇于担当,面对难题敢抓、面对矛盾敢管、面对风险敢闯,在积极作为中争先创优。坚持把思想创新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总开关”,对认定的事,先试不争论,先闯不评论,先干不议论,用成效作结论;对有利于加快发展的事,不拘泥条条框框,敢于突破“禁区”,善于绕过“雷区”,勇于探索“盲区”,在解放思想中解放生产力。

(三)建设勤政、廉政、善政的效能政府

坚持把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建设效能政府的基本要务,切实做到勤政为民、勤奋敬业、勤勉干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以行政高效抢占发展高地。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审计监督、财政监管,推进重大项目投资、财政资金审批、建设工程招投标等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管理机构和交易平台,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始终保持做人的底气、做事的硬气、做官的正气,以清心廉政促进勤勉善政。

(四)建设求实、务实、落实的实干政府

坚持把具体工作落实作为建设实干政府的基本事务,切实加强行政执行力建设,深入治理“庸、懒、散、奢”,着力培养“闻风而动、雷厉风行、风雨无阻”的工作作风,把心思用在实干上,把措施放在实事上,把精力花在落实上,不为问题找借口,只为落实想办法,切实做到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在真抓实干中推进跨越发展。

各位代表!

站在邓州崛起的崭新起点上,面对全市人民的殷切期望,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并依靠全市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务实重干,为全面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