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郭庚茂
2014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本作品收录于《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河南省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的工作

编辑

  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省以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和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动力,全面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部署,持续求进,务实发展,根据形势变化特点,突出扩需求、创优势、破瓶颈、惠民生四个着力点,较好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分别增长22%、16%和54.3%,财政总收入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支出分别增长15.1%和18.5%、1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9.5%和11.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节能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2012年各项目标的实现,标志着省十一届人大确定的任务全面完成。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总体战略,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务实发展树立务实河南形象,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

  ——富民强省迈出新步伐,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好的趋势。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预计3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均为2007年的1.7倍,年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财政总收入3282.8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40.6亿元、支出5006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2.1倍、2.4倍和2.7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是2007年的1.5倍、1.6倍;五年累计实现525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三化”协调发展持续推进,城镇化率达到42.4%,比2007年提高8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粮食总产量1127.7亿斤,连续九年增产,连续七年超千亿斤。各行各业都呈现出稳定、持续、向上的发展趋势。

  ——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好的态势。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国之大事、省之大计、民之大业,综合效应持续显现。科学发展载体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加快实施,集聚集约发展态势明显。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五年投入1.4万亿元,是上个五年的2.1倍,一批打基础、增优势的重大项目建成投用、开工建设或纳入国家规划。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国际航空货运网络、连接周边省会城市的高铁“两小时交通圈”、全省“一小时交通圈”框架加快形成。资金、土地、人力资源等要素保障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市场主体达到279.2万户、注册资本2.5万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1.6倍和2.7倍。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2%以上,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圆满完成,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发展的可持续性增强,区域竞争力明显提升,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蓄势勃发。

  ——河南形象持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好的气势。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学习交流和创新实践深入开展,“两转两提”扎实推进,科学发展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务实重干作风持续弘扬,合力攻坚氛围更加浓厚,办成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大事,办妥了一批事关全局的难事,办好了一批利民惠民的实事,尤其是用不到一年时间推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用不到一百天时间完成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审批并开工建设,用两年时间圆满完成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16.5万移民迁安的四年任务,全省人民的凝聚力、自信心进一步增强。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影响显著提升,国家43个部委和单位出台文件或与我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力度明显加大。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中原文化影响力不断彰显,海内外客商纷纷来豫投资兴业。全省上下干事创业、竞相发展的热情高涨,重信践诺、务实奋进的河南形象进一步展现。

  回顾五年的工作,成绩来之不易,历程很不平凡。五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不断蔓延,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社会管理难题增多。特别是我省结构性矛盾集中凸显,传统优势产业支撑能力急剧下降,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支柱,既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又要加快转型升级,工作难度明显加大。面对内外矛盾叠加的严峻形势和转型攻坚的艰巨任务,我们把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破瓶颈、增后劲、惠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超前谋划、积极应对,统筹兼顾、科学运作,在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征程上进行了不懈努力、迈出了坚实步伐。主要工作是:

  (一)突出战略谋划,持续探索中原崛起之路。按照省委决策部署,立足基本省情,把握阶段特征,遵循发展规律,深入谋划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在河南的具体实践形式,努力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富民强省进程。持续、延伸、拓展、深化中原崛起战略,争取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批准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确立了“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大力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明确了科学发展的实现途径和重要抓手;规划建设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实现了服务全国大局与加快自身发展的有机统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准建设,打开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突破口,抢占了区域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各领域都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路。我省发展定位、发展战略越来越清晰,发展目标、发展举措越来越明确,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前景越来越美好。

  (二)科学有效应对危机,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不为复杂形势所困,不为严峻挑战所惧,准确把握危机在我省“来得迟、影响深、走得慢”的特点,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找准国家宏观政策与河南发展实际的结合点,顺势而为、分类施策,着力增强调控调节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注重提高政策措施的科学性、连续性、系统性,从关键环节和紧迫任务入手,从扩亮点、补短板抓起,长短结合、化危为机,先后制定实施了“8511投资促进计划”、“转型升级双千工程”、“八项关键举措”、“稳增长促转型保态势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锲而不舍抓落实,始终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全省经济不仅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而且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三)深入推进开放改革,努力实现借助外力与激活内力有机统一。把开放改革作为应对危机、促进转型、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持续积聚发展正能量。强力推动开放招商。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省策,着力构建举省开放体制,持续深入开展大招商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央企战略合作,开放招商呈现出规模扩大、质量提升、领域拓宽的良好局面。富士康等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落户河南,美国联合包裹、深圳华强等一批高端服务业知名企业战略布局河南,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等一批社会事业服务中心性项目成功签约或开工建设。2012年实际到位省外资金5027亿元,是2007年的3.3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518亿美元,均比2007年翻两番。这五年成为河南历史上落户客商最多、招商成效最好的时期,开放招商“一招应多变”、“一举求多效”的综合带动作用效果显著,尤其是一批基础较差的传统农业县通过开放招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改革如期完成,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启动实施;国企改革和战略重组成效明显,河南煤业化工集团跻身世界500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12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是2007年的2.6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目标五项重点任务和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重点任务全面完成;警务机制改革创新取得成效;财税、教育、科技、水利、集体林权、供销合作社、事业单位等改革顺利推进。要素保障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2012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4756亿元,创历史新高;五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500万人次以上;启动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预算管理制度;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持续稳定,建设用地审批与供应总量稳步提升。

  (四)加强载体和体系建设,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围绕破解深层次矛盾,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努力推动生产力布局优化和发展动力转换。建设和完善科学发展载体。按照“三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融合的理念规划建设了180个产业集聚区,启动实施了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推动生产力由分散向集聚布局。2012年产业集聚区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对全省的贡献率均达到60%以上,成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市、县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和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全面启动,巩固完善和新建高标准粮田1750万亩;107个城市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完成规划评审或选址确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原则,制定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发展壮大六大高成长性产业、改造提升四大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四大现代服务业,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2012年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7.9%,比2007年提高8个百分点,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传统优势产业中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占比迅速提高;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6%,比2007年提高2个百分点;物流、金融、文化、旅游、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突出新型城镇化引领,着力培育城市群和城市组团,促进城镇布局与综合交通体系有机衔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推进复合型城市新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新进展;深入实施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住房和学校牵动,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培育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完善创新载体,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新驱动能力不断提升。五年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8家、达到5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创建实现零的突破,分别达到8家、20家,累计获得74项国家科学技术奖,新当选两院院士5名,2012年专利授权量达到2.7万件、是2007年的3.8倍,国家区域性专利审查协作中心落户河南。

  (五)着力创优势补短板,不断夯实长远发展基础。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支撑能力。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以构建“五网一系统”及形成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基本框架为重点,着力构建功能完备、协调配套、高效快捷、支撑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推进郑州航空枢纽和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框架谋划建设,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和国省道干线公路网。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千万大关,进入全国大型机场行列,机场二期工程、郑徐高铁开工建设,郑西高铁、京广高铁、郑州东站建成投用,高速铁路建成866公里;高速公路新增1240公里、达到5800公里,所有县城实现20分钟内上高速。着力优化能源结构,稳步提高供应能力,新增电力装机2728万千瓦,500千伏“两纵四横”主网架和市域220千伏环网、县域110千伏双电源供电格局基本形成。加快建设重大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建设顺利推进、受水配套工程全面开工,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部完成,一批治淮骨干工程和引黄调蓄工程顺利建成。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宽带,县城以上城区、高速公路、机场和重点景区实现3G网络覆盖。加快林业生态省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22.98%,比2007年提高3.62个百分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一大批农村水电路气房项目。加强开放平台建设。中部地区首个综合保税区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保税物流中心、海关口岸、出口加工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郑州新加坡国际物流产业园开工建设,郑州全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获批启动,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数量跃居中部地区首位。努力消除发展隐患。大力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煤炭企业由500多家整合到30家,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明显提高,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集中开展专项整治,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得到有效查处。规范发展政府投融资平台,规范整顿各类担保机构,金融形势保持稳定。

  (六)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把发展经济与社会建设结合起来,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省财政民生支出五年累计1.23万亿元,占财政支出的69.1%,其中“十项重点民生工程”支出3600亿元。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新增城镇就业652万人,农村劳动力新转移就业500万人以上、总量达到2570万人。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居民医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65%;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连年提高,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五年提高2倍;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社保对象待遇不断提高;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五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37.3万套、竣工65万套。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项目建成投用,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通广播电视、有农家书屋,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全部免费开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投入大幅增长,2012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22.3%,比重居全国第一位。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职教攻坚行动计划完成预期目标,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0%和27.22%、分别比2007年提高22.3个和7.54个百分点,高等院校办学水平显著提升。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卫生机构病床新增11万张,12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成效明显。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连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升,成功举办第七届全国农运会。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全面发展。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倡导树立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现实受益者的理念,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重大项目建设、城市改造、征地拆迁、土地整治、移民搬迁、矿产开发等工作中,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及长远生计。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城乡社区和基层自治组织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平安河南建设扎实推进,信访形势总体平稳,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上升。

  五年来,我们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和法制宣传教育,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持续转变,行政效能和公务员素质明显提高;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做好政府立法工作,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提请审议通过32件地方性法规,制定发布47件省政府规章;加强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高。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驻豫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支持地方建设中作出重要贡献;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取得新成效。外事、侨务、港澳、对台、民族、宗教、统计、参事、史志、文史、地质、气象、测绘、地震、人防、社科研究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圆满完成对口支援四川江油和新疆阿克苏任务,全面展开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和农十三师工作。

  各位代表!

  经过五年艰苦奋斗,河南发展站上了新的战略起点。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积极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我省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前进道路上还有诸多困难和挑战: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尚未根本改变;城镇化水平低,需求动力不足,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产业结构总体低端化,创新能力偏弱,质量效益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等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基础支撑能力有待加强,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经济发展瓶颈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整体不高,公共服务水平仍然较低。政府工作仍存在许多缺点和不少问题:一些地方或领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环保、安全生产等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管理任务依然繁重;政府职能转变还有差距,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全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为民意识、法律意识还不够强,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工作作风、能力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些部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问题仍然突出,一些领域不正之风还比较严重,少数干部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依然存在。对此,我们要引为重视,继续努力解决。

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编辑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宏伟目标,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征程。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确保到2020年一亿河南人民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必须担负起的历史责任。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是我省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省,肩负着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改善民生等多重任务,既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努力缩小人均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又要真正转变发展立足点,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尽管挑战前所未有,但我省已具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基础,今后一个时期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科学发展,就一定能够夺取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胜利。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按照《中原经济区规划》和省第九次党代会部署,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以富民强省为目标,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强化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求进,务实发展,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今后五年,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再上一个大台阶。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财政总收入达到5000亿元以上,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地位进一步凸显。

  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明显扩大,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全面提高,人人享有基本就业创业机会,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现代化建设再上一个大台阶。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实现更高水平的“三化”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现代城镇体系基本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初步形成;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二三产业比重达到90%左右,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初步建立;新型农业现代化力争走在全国前列,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50亿斤,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地位更加稳固;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自主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原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

  基础支撑条件基本完备。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建成,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米”字形高铁框架和内捷外畅的高速公路网基本建立,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基本形成,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地位凸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初具规模。开放平台更加完善,现代口岸体系初步形成,内陆开放高地基本建成。能源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坚强电网、复合型水网、互联互通信息网、“四区三带”生态网络基本建成,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发展载体更加完善,区域竞争新优势更加彰显,发展的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体制机制保障基本完备。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完善,各类市场主体更具活力,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为突出。要素保障长效机制基本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格局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优势较好发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更加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和依法行政能力显著提高,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确立。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符合河南实际、行之有效的发展理念、思路举措和创新实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保持工作连续性,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以贯之谋发展。二是坚持执政为民根本目的。秉持人民至上本质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现实受益者。三是坚持提高质量效益立足点。坚持发展第一要义,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在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增效,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四是坚持改革开放根本途径。持续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省策和决定河南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把改革创新作为解决深层次矛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治本之策,以开放招商带动全局、推动转型、借势跨越,以改革创新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五是坚持科学运作制胜策略。注重长短结合,办好急事、抓好大事、谋解专题,努力实现即期增长和长远发展的有机统一;注重举纲带目,以关键突破带动整体,以破解瓶颈活跃全局,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不走错路、少走弯路,力求在复杂局面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六是坚持务实重干作风保障。坚持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提高务实发展能力,强化务实发展责任,恪守务实发展品格,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凝神聚力、合力攻坚,持续提升务实河南形象。

  我们坚信,在未来五年发展的基础上,再经过三年不懈努力,到2020年全省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2013年重点工作

编辑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按照省委部署,做好今年工作,要坚持“总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持续求进为工作主基调,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要转变“立足点”,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切实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要突出“四着力”,着力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培育发展新活力,着力以创新驱动和新型城镇化引领培育发展新动力,着力以载体完善提升和结构优化升级培育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以强化基础支撑和优化发展环境培育发展新优势;要抓好“三重点”,扩大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一举求多效”,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一发动全身”,优化软硬环境、壮大发展基础、“一优带百通”,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以上,力争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节能减排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今年着重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开放带动和改革创新,持续增强发展活力动力。继续把对外开放作为应对复杂局面和破解各种制约的综合性战略举措,更加注重招商质量,更加注重龙头基地型、技术创新型、服务中心性项目引进和签约项目落实,推动开放向更大规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更好效果发展。突出专业化集群式招商。坚持承接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重、引进龙头企业与吸引配套中小企业并重,省市县三级联动,重点在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家电、家具、纺织服装及制鞋、新型建材、金属制品等产业开展集群招商。利用第八届中博会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平台招商,发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题材效应,加强与世界500强和央企深度战略合作,引进一批电子信息、航空航材、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兴服务业龙头企业,吸引中小企业配套跟进,形成雁阵效应。拓宽开放领域。持续扩大工业开放,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基础产业、城乡建设领域开放,强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开放,力争在金融保险、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实施科技开放合作工程、社会资本办医办学行动计划、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合作计划,推动一批科技、医疗、教育等合作项目落地。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加快完善交通物流体系和各类产业载体配套设施,抓好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口岸等开放平台建设,建立“大通关”机制,健全招商信息处理和受理服务、联审联批和代理服务机制,强化投资权益保护,“筑巢创优”增强吸引力。拓展外需市场。积极承接出口加工型项目,提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服务贸易比重。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释放发展的巨大潜力、源头活力和持久动力。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和企业内部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全面推开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鼓励支持企业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战略重组。全面完成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实施万家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下大力气解决融资难题,鼓励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深化农村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国有林场和供销合作社改革,启动农村金融改革实验区建设,开展107个县供电代管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抓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争取成为国家“营改增”试点。继续抓好省直管县和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国家部署的其他改革任务。持续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加强银企对接,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培育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力争社会融资规模达到5200亿元。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扎实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积极稳妥推进人地挂钩试点,探索结余建设用地指标流转。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预算管理,建立碳排放控制制度,推行节能量交易,探索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施找矿突破行动,探索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制度。

  (二)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持续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探索走好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重点放在中小城市,鼓励引导就近城镇化。增强城镇产业支撑能力,推动以产兴城,更好解决进城农民就业问题;把具备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城市新区、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学校建设,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居住及子女入学问题。实施城镇基础设施扩容提升工程、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改造计划和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倍增计划,不断提升城镇承载能力。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村人口有序转移的户籍、土地、财税、社保等体制机制。优化城市形态和布局。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构筑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格局。强化中原城市群内在联系和功能互补,促进交通衔接、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增强整体效应。加快郑汴一体化,实现金融、电信同城。推动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加快中心城区与组团间快速通道建设。引导产业在不同层级城市合理布局,实现分工协作、相互促进。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着力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城市内涝等突出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继续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着力发挥郑州、洛阳等城市龙头带动作用,做大做强省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县城和县级城市,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城乡统筹、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积极推进复合型城市新区规划建设,力争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上率先实现突破。把握“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突出主体、保障权益、规范有序、拓展创新、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原则要求,完善规划、优化布局、积极稳妥、尽力而为,促进新型农村社区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三)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持续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内生动力并举,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集聚集群发展,不断提高终端、高端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继续实施优势行业扩亮点行动计划,加快50个工业和信息化重大产业示范项目建设,力争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以精深加工、技术改造、垂直整合为重点,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支持大型骨干企业由单一制造型向制造服务综合型转变。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发展壮大服务业。着力承接转移、促进集聚、打造品牌,带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水平提升、比重提高。强化郑州物流中心地位,提升区域节点城市物流功能,大力发展航空、口岸、保税、冷链等特色物流,提高物流产业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水平。繁荣金融主体,创新金融产品,强化金融监管,加快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壮大金融产业规模。实施旅游精品工程,完善产业链条,强化市场开拓,打造一批旅游集聚区、度假区,加快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增加普通商品房、产业地产开发供应,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发展各类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健全体系,提升功能。加强产业发展载体建设。按照“四集一转”要求,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功能作用。力争全年完成投资1.3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3万亿元;统筹全省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布局,突出龙头带动、链式发展、完善配套、强化保障,培育形成10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创新孵化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和检验检测中心。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规划建设,全面完成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编制,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此为依托,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集群。搞好经济运行调节。继续实施“稳增长促转型保态势行动计划”,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做好煤电油气运供需衔接,保障生产要素供应。深入推动产销对接,引导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推动企业服务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持续加大投入,保持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集合政策,整合资金,集中投入,统筹推进水、电、路、林等生产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更加切实地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年内新建成高标准粮田900万亩以上,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加快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发展100个左右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启动建设100个以上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质量安全、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防疫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覆盖面,加快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和改造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具备条件的规模化粮食生产单元和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综合运用政策引导、项目扶持、金融服务、技术支撑、奖励补助等手段,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加快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5000公里,改造大中危桥3万延米,实施农村骨干路网等级化改造,促进农村邮政、通信、客运、物流等体系建设发展,加快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再解决600万以上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0万户。大力实施新十年扶贫攻坚计划,今年再实现115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五)强化基础支撑能力建设,持续培育战略竞争新优势。大力推进基础能力建设,促进战略优势加快提升,增强长远发展后劲。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以郑州为中心、省辖市和县城为节点的向心布局、网状辐射、开放式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突出抓好郑州航空枢纽、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快推进郑州机场二期工程,完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陆路交通集疏网络;积极引进设立基地航空公司,大力开辟国际航线,优先发展航空货运;全面实施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培育国际网购物品集散分拨中心。围绕构建“米”字形高铁框架和全国铁路客运中转换乘中心,加快郑徐高铁建设,推进郑州至万州高铁前期工作,争取启动郑州至济南、郑州至合肥高铁前期工作;推动郑州铁路枢纽东联海港、西通中亚欧洲,形成国际货物集疏转运中心。加快中原城市群城际铁路网建设,基本建成郑开城际铁路,加快建设郑州至机场和郑焦城际铁路。加强内联外通高速公路建设,实施国省道和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区域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加强水运和交通枢纽场站建设。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加快电源、电网、煤矿、油气管道项目建设,力争建成哈密至郑州特高压直流工程,新增电力装机130万千瓦,年底70%左右县城用上管道天然气。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河口村水库建设,推进出山店、前坪水库前期工作,加快黄河北岸标准化堤防建设、重要河道及中小河流治理,继续实施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进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和引黄调蓄工程建设。基本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加快受水配套工程建设。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等科技创新工程,实施36项重大科技专项,新建4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2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争取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继续抓好农业、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推进郑州、洛阳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建设。深入实施质量立省战略,持续推进质量提升、标准化和品牌带动工程建设。强化人力资源支撑。坚持人才强省战略,全面落实人才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人才规划,创新人才政策机制,深入实施十大人才工程。继续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教攻坚计划,重点支持40所示范性职业院校和80所特色职业院校建设,健全校企合作机制,扩大中职免费教育覆盖面,探索建立用工服务保障机制和技术人才调蓄机制,促进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协同发展,全年培训技能人才300万人以上。加快信息化进程。充分发挥信息化的综合带动提升作用,推动信息化与“三化”融合发展、同步发展。推进郑州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和省级试验区数字化改造,抓好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和智慧城市、无线城市、光网城市建设,力争年内省辖市全部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努力发展物联网、云计算、高端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及信息网络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方位应用。继续搞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吸引大型信息企业在我省布局服务总部或区域基地。

  (六)强化文化强省建设,持续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挥先进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新时期“三平”精神,塑造文明健康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编制《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规划》。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设中原文化艺术学院、省图书馆新馆、省社科研究基地、河南博物院二期、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期、河南电台电视台新台址、省书画院新址、省直文艺院团排练剧场新建改造工程等项目。支持省辖市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和县市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加强重大文化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丝绸之路、大运河河南段申遗工作。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发挥中原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中原文化品牌。改造提升广播影视、报纸期刊、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优势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实施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重点文化企业“双十”工程,建设国家动漫产业河南基地、大河文化物流园等重大项目,培育壮大文化产业集群;继续推进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推进文艺院团改革,基本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七)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打造美丽中原。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全过程,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原,为人民群众提供宜居舒适生活环境。加强资源能源节约。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实施一批节能重点工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节水工艺技术、设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县、园区和企业。加强环境保护。严格环保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火电、水泥、钢铁企业脱硫脱硝等工程建设。加强水、大气、重金属、土壤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全面开工丹江口库区水质保护项目,保持库区良好水质。完善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新增洛阳等5个省辖市开展PM2.5监测。加强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控制面源污染。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开展区域规划环评。加强生态系统建设。落实生态省建设规划,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加快构建“四区三带”生态网络。开工建设一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和重点地区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加快矿区生态恢复和煤矿塌陷区治理。

  (八)强化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持续构建和谐中原。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实施“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培训帮助就业、援助扶持就业,鼓励多形式就业。推动承接产业转移、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低收入职工、基层一线职工工资水平;持续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全面落实涉农补贴,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完善政策机制,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衔接,城镇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新农合衔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和实际报销水平,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推进大病应急救助。规范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施失业保险市级统筹。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优抚对象补助水平。完善减灾救灾、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大力发展老龄、残疾人、慈善、红十字事业。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公平分配和有效入住,新开工保障性住房40万套、竣工30万套。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支持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加快一批特色骨干高校建设,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育投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办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实施重大疾病防控、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标准化水平。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推进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等合作项目实施,加快建设一批省辖市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继续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工作。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服务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完善村(居)民自治制度,强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责,健全社会管理服务网络。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做好信访工作。落实移民扶持政策,创新移民社会管理模式。加强应急管理,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推进平安河南建设,深化警务机制改革创新,持续开展“扫黄打非”,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继续加强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支持驻豫解放军、武警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和人民防空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注重发挥社团作用。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继续做好外事、侨务、港澳、对台、民族、宗教、统计、参事、史志、文史、气象、测绘、地震、社科研究等工作。扎实做好对口援疆工作。

持续提高政府工作水平

编辑

  把提升能力水平、改进工作作风作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关键,认真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省委贯彻意见,坚持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方法和“四个明白”工作要求,深入推进“两转两提”,全面提升政府工作水平。

  提高行政效能,在推动科学发展上提升水平。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树立全球思维、战略思维,加强调查研究,把握运用规律,准确判断形势,注重战略谋划,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高有效运作能力,抓住主要矛盾,区分轻重缓急,合理配置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创造性开展工作。提高执行能力,坚持关键在做,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工作机制,做到有部署、有督促、有奖惩、有必要的事后评估,确保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加强政府绩效管理,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修订完善政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引导转型升级。

  转变政府职能,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上提升水平。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分开,发挥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作用,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严格定机构、定职责、定编制。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政务公开,为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

  推进依法行政,在法治政府建设上提升水平。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规范行为,自觉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调节经济运行、管理社会事务。重视经济立法,加强生态、文化、民生和社会管理等立法,扩大公众有序参与立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做好行政调解等工作,办好行政复议案件。加强公务员普法教育,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引导公众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履行法定义务,依法维护权益。

  改进工作作风,在为民务实清廉政府建设上提升水平。认真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树立对人民负责的形象、推动工作的形象、清正廉洁的形象。完善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坚持求真务实,勇于担当,重诺守信;改进调研方式,轻车简从、简化接待,多到情况复杂、矛盾困难集中、群众意见较多的地方,帮助解决问题;改进文风会风,减少检查评比,强化行政问责,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把精力用到谋发展、抓落实上。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惩防体系,加强监察、审计监督,规范权力运行,坚决惩处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控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严控楼堂馆所建设。

  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在学习创新型政府建设上提升水平。深入创建学习型机关,持续实施公务员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公务员培训轮训,加强对城镇化、信息化、现代金融、现代物流、航空经济、社会管理等领域知识的学习,提升学识、开阔眼界,学以促研、学以促干,推进观念创新、工作创新、管理创新。鼓励公务员到基层一线、艰苦地区锻炼成长。加强和改进公务员管理,完善录用聘用、交流轮岗、竞争上岗等制度,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

  作为人民的政府,我们一定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法律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意见,虚心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让人民更有效监督政府,使政府更好服务人民,决不允许庸懒散奢,决不允许弄虚作假,决不允许损害群众利益!

  各位代表!

  党的十八大指引我们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中原经济区建设在新的战略起点上迈入关键阶段。面对发展新形势,面对人民新期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继续解放思想,凝聚力量,砥砺奋进,务实重干,努力开创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局面!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