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經孟子考文補遺 (四庫全書本)/全覽1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 全覽1 |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七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 五經總義類
提要
〈臣〉等謹按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二百六卷原本題西條掌書記山井鼎撰東都講官物觀校勘詳其序文葢井鼎先為考文而觀補其遺也皆不知何許人騐其板式紙色葢日本國所刋凡為易十卷書十八卷詩二十卷禮記六十三卷論語二十卷孝經一卷孟子十四卷別孟子於七經之外者考日本自唐始通中國殆猶用唐制歟前有凡例稱其國足利學有宋板五經正義一通又有古本周易三通略例一通毛詩二通皇侃義疏一通古文孝經一通孟子一通又有足利本禮記一通周易論語孟子各一通又有正徳嘉靖萬厯崇禎十三經註疏本崇禎本即汲古閣本也其例首經次註次疏次釋文専以汲古閣本為主而以諸本考其異同凡有五目曰考異曰補闕曰補脫曰謹案所稱古本為唐以前博士所𫝊足利本乃足利學印行活字板今皆無可考信書中所稱宋板五經正義今以毛居正五經正誤及岳珂九經三傳沿革例所引宋本叅核如尚書益稷篇註粉若粟氷六經正誤引紹興本作粟冰監本作粟水興國軍本作粟米今汲古閣本作粟氷而此書不引粟水粟米二條毛詩䲭鴞章予尾翛翛經傳沿革例引監本蜀本越本作脩脩今汲古閣作翛翛而此書不引脩脩一條生民章箋訏謂張口嗚呼經傳沿革例引余仁仲本鳴作嗚今汲古閣本作嗚而是書不引鳴字一條春秋左氏傳隠四年老夫耄矣六經正誤引潭本耄作 今汲古閣本作耄而此書不引 字一條襄三十一年夭厲不戒六經正誤引臨川本夭作天今汲古閣本作夭而此書不引天字一條禮記曲禮二名不偏諱經傳沿革例引蜀大字本興國本偏作徧今汲古閣本作偏而此書不引徧字一條悉與毛岳兩家所稱宋本不符不知所據宋本定出誰氏然如周易小過九四註不為責主此書引宋板責作貴與六經正誤所引善本合又春秋傳昭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繹與呂級此書引宋永懐堂本級作伋與六經正誤所引興國本合昭二十四年注不佞獻王此書引宋板王作玉與六經正誤所引臨川本合僖三十二年注濟水滎陽東過魯之西此書引宋永懐堂本滎作熒與經傳沿革例所據之善本合僖二十三年懐其安實敗名此書引宋永懐堂本其作與與經傳沿革例所引監本蜀本及諸善本合禮記曽子問註則卒哭而致事此書引宋板則作周喪服小記殤無變文不縞此書謂縞乃縟字之誤皆與經傳沿革例所引興國本合考經傳沿革例所載宋板二十一種多不附釋文其附釋文者獨有建本及蜀中大字本此書載宋板毛詩左傳獨附釋文則或為監本及蜀中大字本歟又鼎稱足利本乃統括古本而所引古本如尚書舜典註雲使各陳進治理之言古理作禮而六經正誤所引監本亦云理作禮則知古本非無稽也至所正釋文錯誤多稱元文不知元文為何本今以通志堂所刋考之一一皆合蓋徐本未出以前其書已傳入彼國矣歐陽修作日本刀歌曰徐福行時書未焚遺書百篇今尚存今考此書所列尚書與中國之本無異又明豐坊偽造諸經皆稱海外之本今考此書與坊本亦無一同是亦足釋千古之疑也乾隆四十三年七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 陸 費 墀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凡例
一世稱十三經而今曰七經者據足利學所有也臣〈鼎〉賜吿三年校書其中所藏經書古本五經之外論語孝經孟子耳且自漢唐藝文志及文獻通考有五經六經七經九經之目而不稱十三經爾雅孟子古不列之經經之者自十三經始輓近之稱也〈按國史經籍志雲唐定註疏始為十三經未詳其所據也〉今奉命録上其所校同異題曰七經孟子考文亦尚古也
一其所録
有曰考異者字若句有所異而莫能識其孰可者兩存以廣異聞也但經文及註以古本為主疏以宋板為主以其多異同出入者為主也故初題古本或宋板以下統之其餘諸本各有異同者具記以本名雲有曰補闕者世流布本缺字若句者今據所校以補之
有曰補脫者釋文所闕乃據其元文補入之也有曰正誤者字若句無所缺而誤寫灼然者也有曰謹按者其似渉兩可而實窺其不然者亦獲諸校讎之際然恐驟視者之或惑故敢斷以已意也有曰存舊者篇題之文卷數之分後纂脩十三經者擅以已意更張改為幾失古觀假如禮記按唐書藝文志文獻通考等皆云鄭𤣥註二十卷孔穎逹正義七十卷今校之於古本宋板與志考所言相脗合矣而今諸刻十三經註疏本分為六十三卷永懐堂所刊註本隨其篇數分為四十九卷之類皆後世梓者胡亂改易遂失其真如此之等各隨其處詳記之也凡斯數者一篇之內皆各逐經文標以考異補闕等目各白書經若註等字以別之也如其禮記每篇文長故以疏為限每提經文首末二句中間嵌以一至字卷首細書篇名恐其淆也其補缺者則必存上下數字以使相接續而中間圍其所補字別之但其闕漏之處諸本皆闕而崇禎本〈世所謂汲古閣本〉接續備具者多係強補甚難信用故今據宋板別摘其字稱某作某又別標補闕目充其原所闕字以朱圍〈今係重圍〉別之一以見崇禎本妄作一以為補諸本闕漏者之便爾
一其所校諸本
有曰宋板者廼足利學所藏五經正義一通所以識其為宋板者字體平穩如錢大欵格寛廣毎行字數參差不齊絶無明世諸刻輕佻務整齊者之態且凡字遇宋諸帝諱輒缺其點畫如殷作□𢎞作𢎞𦙌作𦙌敦作□作徵作□敬作□讓作□慎作□之類各避其所諱也臣向得唐九成宮石刻糓梁傳殘本髙祖諱淵作□太宗諱世民作□□又嘗閲唐𤣥宗八分書墨刻孝經〈所謂石臺孝經〉亦爾唐宋之際避諱之例可以見也以此驗之其為宋板無疑
有曰古本者亦足利學所藏書寫本也周易三通各三本畧例一通尚書一通三本毛詩二通各十本禮記一通十本論語二通各二本皇侃義疏一通十本古文孝經一通孟子一通七本皆此方古博士家所𫝊也所以識者其禮記書尾猶存永和年中清原良賢句讀舊䟦又活字板禮記其和訓用朱點別有一法〈世所謂於古止點〉非復今時専用假名者比皆古博士家所授受者而每卷末有落欵之可徵焉葢亦儼然古時物也而凡古本其經文註文皆與宋板明板頗有異同助字甚夥而其體例不一者間或有之豈亦展轉書寫之所輸歟其論語集解與義疏中者全同如適莫章今註疏本無註而此本有之又按文獻通攷石經論語述而篇舉一隅下有而示之三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上又有我字之類今校古本與石經同亦足以證古本可據也孟子有題辭〈註疏本或無之〉及章指矣〈初修考文時疑孫奭刪去之後閲文獻通考唐陸善經刪去之也其説具於孟子考文〉古文孝經今所梓行者文字多誤而此本頗佳序有劉釋尚書孔安國𫝊字體太竒多古文今別為古文考且如晉書杜預奏議引書傳雲亮信也隂黙也宋板明板皆無亮信也三字而此本有之周易王弼註與略例別行凡如此之類皆唐以前所𫝊者亦無疑也有曰足利本者亦本學所印行活字板也細翫其本後人櫽栝古本者而五經論語孟子世或有之學中所存者今厪有禮記一通耳其餘周易論語孟子〈臣〉又別得之於友人之手雲〈左傳攷文稱足利本者宋板經傳集解本也今以活字板驗之是為其原本也但以本名相混併稱足利本亦與活字板無異〉
有曰正徳本者廼明正徳刊十三經註疏世稀有之有曰嘉靖本者廼明嘉靖刊十三經註疏世流布本也
有曰萬厯本者廼明萬厯刊十三經註疏世流布本也
有曰崇禎本者廼眀崇禎年中汲古閣刊十三經註疏世流布本也
右註疏本四種或通稱今本而此編所校以崇禎本為主參以諸本以崇禎本世所尚也但論語孟子無疏可校故止校其經文與註而論語皇侃義疏別擬刊行古本宋板不載陸徳明釋文今復別校經典釋文而其有訛謬脫落者改正補寫而稱以元文也
校讎經文
宋板五經正義 正徳板十三經註疏本嘉靖板十三經註疏本 萬厯板十三經註疏本永懐堂板十三經註本 古本禮記
足利本禮記 古本尚書
古本周易三通 足利本周易
古本畧例 古本毛詩二通
古本論語二通 足利本論語
皇侃義疏論語 古本孟子
足利本孟子 古本孝經
陳澔禮記集說 蔡沈書傳
程頥易傳 朱熹周易本義
林堯叟左傳直解 朱熹四書集註
陸徳明經典釋文
援引書目
周禮 儀禮
公羊傳 榖梁傳
爾雅註疏 大戴禮
國語 孔子家語
白虎通 風俗通
管子 呂氏春秋
淮南子 史記
前漢書 後漢書
晉書 唐書
文選 摯虞集
崔駰集 韓文
栁文 文獻通考
國史經籍志 容齋隨筆
經籍㑹通〈胡元瑞筆樷載〉 居家必備
說文 洪武正韻
小補韻㑹 字彚
續字彚 正字通
金石韻府 古篆彚選
摭古遺文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一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謹按足利學所藏周易四通一通正義即宋板也三通皆寫本也二通上下經彖象文言耳一通逸夬至未濟又別有畧例一本孔穎逹正義序及八論共一本其所存者輾轉書寫殘闕之餘甚勞於比校矣今考文所引別有曰足利本者本足利學所刊活字板而今所藏諸本是其元本也但此本前後校讎去非從是與三通寫本稍有同異為可據耳臣東歸之後獲諸同學其寫本三通各有出入故三通同者作三本同二通同者作二本同共稱曰古本本是一種類本輾轉致有異也臣未識其孰為元本為不可擇焉爾
周易正義序
考異業資九聖註疏諸本九作凡但崇禎本與足利寫本同彼後人旁註九聖伏犧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王孔子 寫本欲取改新之義新作辛 考察其事察作案
第一論易之三名
考異寫本天以爛明爛作烱 崔覲劉貞簡等並用此義簡上有周字 皆是易義下有也字
第四論卦辭爻辭誰作
考異寫本東鄰謂紂文武之時武作王正徳嘉靖二本同
謹按足利學所藏宋板正義本不載孔頴逹序及八論畧例釋文等諸篇從正徳本以下為完備耳但崇禎本亦不載畧例釋文臣之所校參政本多豫州〈藤原忠統〉家藏也今更比校寫本及經典釋文加以正徳嘉萬等本而附之卷尾雲爾
周易兼義上經乾𫝊第一
謹按古本宋板題目各異惟後世梓者妄意改換遂失本真按陸氏釋文所引及厯代經籍志等王弼註本當以古本為正也正義本宋板可據今更記其篇目分數以復古觀雲爾
周易上經乾𫝊第一
䷀〈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文言備矣〉九二見
右古本足利本
周易註疏卷第一
國子祭酒上䕶軍曲阜縣開國子臣孔穎逹奉勅撰
䷀〈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貞疏〈正義曰云雲〉
右宋板不用擡頭空字法疏下直書經文餘卦倣此
乾
考異古本經九四或躍或作惑二本同註並象文言倣此 反復道也道上有之字二本足利本共同〈補遺一本無也字〉 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二或作惑二本同註〈九二〉故曰在田下有也字三本同 四則或躍二本足利本或作惑謹按足利本惟此註作惑 〈九三〉故免龍戰之災下有也字二本同 〈九四〉乾道革之時也一本乾下有之字〈九五〉非飛而何而作如三本足利本宋板並同 〈用九〉以
柔順而為不正下有之主二字三本足利本並同 坤利在永貞下有也字三本同 〈彖曰〉故六位不失其時而成下有也字三本同 太和二本宋板足利本作大和不和而剛暴作不和而剛則暴也三本足利本並同〈象曰〉反覆皆道也皆下有合字二本足利本同 〈文言〉雖
危無咎下有也字三本同 不為之助下三本共有也字 而下曰乾元亨利貞下二本有也字 各隨其義下有也字三本同 此一章全以人事明之也三本也上有者字 天下至理理作治二本同 與天時俱不息下有也字三本同與時運俱終極下九剛直之物下唯乾體能用之下並同疏此潛龍始起〈二葉左一行〉宋板此作比 他皆傚此〈六行〉傚作放 所以重體避少陽七數〈三葉右七行〉體作錢下〈八行〉故交其體同 九二至利見大人〈三葉左三行〉無此七字謹按經傳下疏更引經文者宋板刊去直雲正義曰以下皆然今不盡録 且初之與二〈四行〉初作一下二在初上同 且大人之雲〈九行〉雲作文 處於地上至唯二五焉〈四葉右一行〉作出潛至五焉謹按凡此類今本文甚衍長無所取裁也以下當以此推之也三與上相應矣〈二行〉矣作是屬下 是九二處其地上所田食之處〈四行〉其作於 觀輔嗣之注焉〈同上〉焉作意 謂周而普獨〈六行〉獨作徧 二為大人〈七行〉人作夫 言範模乾之一卦〈九行〉範模作此據 故但自明當爻之地〈四葉左八行〉地作理 相終竟空〈五葉左九行〉相作禮 當若厲也〈六葉右一行〉當作常 正以九三與上九相並〈五行〉正作王 躍於在淵〈左四行〉於在作在於 遲疑猶豫〈七葉右三行〉遲作持亢陽之至大而極盛〈左七行〉大作天 純陽雖極〈八行〉雖
作進 此名乘駕六龍〈九葉左四行〉名作明 保合太和〈十葉右四行〉太作大 或難其解〈十葉左四行〉其作具 以能保安合㑹大利之道〈七行〉利作和 似頭首出於衆物之上〈十一葉右一行〉似作以正嘉二本同 退在潛處在淵〈十三葉左三行〉上在作則 故略而不言也〈十五葉右八行〉而作知 若限尚聖人〈十五葉左一行〉尚作局 或在事後言〈十六葉右三行〉言作者 亦於爻下有之〈十六葉左六行〉有作言 隱潛避世心志守道〈十七葉右八行〉隠潛作潛隱無志字 而不凶咎〈十八葉左三行〉不下有犯字 至失時不進〈十九葉左八行〉至作若 猶非羣衆而行〈二十葉右六行〉非作依 但九四欲前進〈八行〉欲作於 而礎柱潤〈左五行〉礎柱作柱礎 磁石引針〈二十一葉右七行〉磁作礠謹按淮南鴻烈解有此語彼亦作磁 感應之事應〈左一行〉下應作廣 聖人設戒〈二十二葉右六行〉戒作誡 文言之首不先説乾〈八行〉不作應 此一節是文言第二節〈二十三葉右二行〉二作三 故云天下治也〈八行〉無也字 貌恭心狠〈二十三葉左二行〉狠作恨細註雲當作狠今本遂作狠 其六爻𤼵揮之義〈二十五葉右四行〉謹按從此以下解下文者乃誤在此但宋板每章通為一節間不雜疏故無此誤 初上雖無正位〈六行〉上作末 乾彖雲〈同上〉乾上有故字 下又即雲〈二十六葉左二行〉又作文 故心或之也〈二十七葉左四行〉或作惑謹按一行之內多或字惟此或作惑
補遺古本經其不可㧞下有者字 可與幾也與下有言字二本足利本同註〈九三〉惕猶若厲也作猶惕若厲也〈九四〉無定位所處足利本所作可 〈文言〉知終者乎下有
也字 雖在下下上有其字 生於義也也上有者字乾體皆龍乾下有之字足利本同 行其正正作政
疏乃元天則〈二十四葉左三行〉宋板元作見
存舊周易註疏卷第二〈宋板〉謹按今本分為九卷宋板為十三卷按文獻通攷雲孔穎逹正義十四卷陳氏曰序雲十四卷館閣書目亦云今本止十三捲雲雲據此說則宋板為近古耳
坤
考異古本經象曰履霜堅氷隂始凝也氷下有至字三本足利本同謹按容齋隨筆引易舉正正其訛謬取其明白者二十處其初雲坤初六履霜堅氷至象曰履霜隂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氷也今本於象文霜字下誤增堅氷二字右舉正雲曾得王輔嗣韓康伯手寫註定傳授真本比校近世流行本云云據此觀之則古本可信亦可疑也 葢言謹也一本無也字 夫𤣥黃者天地之雜也三本雜下有色字註馬在下而行者也行下三本有地字 而又牝焉順之至也三本足利本焉作馬 唯利於牝馬之貞下二本有也字 故曰得朋下三本有也故曰喪朋下同 而後獲安貞吉下有者也二字三本同 〈彖曰〉坤以馬行地下有也字 與剛健為耦與上有而字三本同 而以永保無疆以作能三本足利本宋板並同 求安難矣下有哉字一本足利本作難哉 〈象曰〉其勢順下有也字二本同 〈初六〉而後積著者也三本足利本積上有至字 則以初為潛一本則作故二本潛下有也字 〈六二〉而無不利下三本有也〈六三〉故不擅其美下三本有也〈六四〉非泰之道下同 〈六五〉以文在中也也上二本足利本有者字〈補遺中上一 上本有其字 六〉故戰於野下二本有也 〈文言〉動之方直三本足利本宋板直作正 疑盛乃動故必戰下二本有也字 非陽而戰下三本足利本共有也字 為陽所滅下二本有也 故稱血下三本有也疏葢乾坤合體之物〈二十八葉左九行〉宋板蓋作但 乾之所貞利於萬事〈二十九葉右一行〉貞作利謹按正徳嘉萬三本利字闕崇禎本強補作貞當以宋板為正也 當以柔順為貞正〈同上〉正作假屬下 還藉此柔順〈二行〉還作假 馬雖比龍為劣鈍而亦能廣遠〈四行〉鈍而作所行謹按註疏三本比字所字闕崇禎本補比為是所作鈍屬強補也當從宋板改正補寫也 以其至柔當待唱而後和〈二十九葉左五行〉柔作隂 今以隂詣隂乃得朋〈六行〉乃作是謹按是字三本闕説同於前 又向隂柔之方〈七行〉方作所 其褊狹非復𢎞通之道〈三十葉右一行〉其下有理字復作易謹按易字三本闕 坤位居西南〈同上〉居作在 及二徳之首也〈八行〉二作元 與乾相通共文也〈九行〉通作連 以和順承平於天〈三十葉左三行〉平作奉自此已上論坤元之義也〈五行〉義作徳 包含以厚〈同上〉
以作𢎞 但坤比元〈同上〉元作乾 順行地無疆〈七行〉順作故 重釋利貞之善〈三十一葉右五行〉善作義 以隂在事之先〈同上〉事作物 人得主利〈六行〉人作乃 地勢方直是不順也〈三十一葉左四行〉勢作體 義所謂隂道〈三十二葉右二行〉義下有取字 故分爻之辭象〈三十二葉左一行〉辭象作象辭 而遂以堅氷為戒〈五行〉遂作逆 正義曰文言云〈八行〉文言云上有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者九字謹按宋板爻象連為一節經文終乃有疏每卦為然如此篇地道光也下始有疏故疏字下無六二至無不利六字直作正義曰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者文言云云云今本斷章裁句與宋板稍異 施其謹慎〈三十四葉左四行〉施作由 故云文在其中〈三十五葉右七行〉無其字 故事得宜〈三十七葉右六行〉故作於以直內理〈七行〉理作心 名以方正〈八行〉名作各 既雲義以方外〈同上〉既作下謹按下字諸本闕亦屬強補 故曰不疑其所行〈三十七葉左一行〉曰下有即字 苟或從王事〈四行〉苟作若 而見血也〈三十八葉左四行〉血作滅謹按正嘉二本滅作成萬厯本改作血崇禎本從之也
補遺古本經直以方也無也字 草木蕃下二本有茂字 嫌於無陽也無也字註〈六二〉自生不假生下二本有故字 〈六五〉黃中之色也無也字疏長久天疆〈三十葉左四行〉宋板天作無 人君得靜〈三十一葉右八行〉君作若
屯
考異古本註則無險故利貞下有也三本同得主則定下同 〈彖曰〉故曰屯元亨利貞下乃得滿盈下始交之所為下三本共有也 莫善建侯也善下二本有於字〈象曰〉經綸之時下三本有也 〈六二〉故曰十年乃字下二本有也 〈六三〉往吝窮也一本往作無 〈六四〉往吉無不利下三本有也〈補遺故曰往吉 九一本無曰字 五〉大貞之凶下三本有也〈上六〉不與相得下二本有也 故泣血漣如下三本有
也疏一難也一盈也〈三十九葉左五行〉宋板下一作二 其義不一〈四十葉右一行〉義作例 綸謂綱綸〈四十葉左一行〉綱作繩 姚信雲綸謂綱也〈同上〉綱作緯 恆欲以靜息亂也〈四十一葉右六行〉恆作但 則得其五為婚媾矣〈四十二葉右一行〉其作共數極則復〈三行〉復作變 故不得為幾微之義〈四十三葉右五行〉義作幾
補遺古本經志行正也無也字 大得民也無也字註〈六二〉志在乎五乎作中 則本志斯獲無本字疏常恢𢎞博施〈四十四葉右一行〉宋板常作當
䝉
考異古本經童䝉求我䝉下有來字二本同 䝉亨以亨行時中也時上有得字三本足利本同〈補遺一本也作矣〉六四困䝉吝吝一本作咎象同謹按非 利禦㓂三本作利用禦㓂註〈彖曰〉退則困險宋板作困退用險謹按恐非 二為衆隂之主也也上有者字三本同 無剛失中無上三本有若字失三本足利本宋板共作決 〈初六〉䝉𤼵疑明下二本復有疑明二字 刑不可長下二本宋板有也字 故刑人也刑上三本有利字 〈九二〉故包䝉吉也故下三本足利本宋板共有曰字一本無也字克家之義下二本有也 〈六三〉而無攸利下二本有也
字 〈六四〉故曰吝也一本吝作咎謹按爻象註同 〈六五〉故曰童䝉吉下三本有也 順以巽也三本足利本也上有者字 〈上九〉利禦宼也三本利下有用字疏一理而剖吿之〈四十五葉右四行〉宋板剖作則 利以義正〈八行〉義作養正嘉二本同 此卦繋辭〈四十五葉左二行〉繫作繇 君子當𤼵此䝉道〈四十六葉左二行〉𤼵作法 刑人說桎梏皆得當〈八行〉無桎字 出往往之〈九行〉下往作行 童䝉悉來歸已〈四十七葉左行〉一童作羣 任內理中〈二行〉任作在 王氏曰親而得中者〈三行〉王氏曰作正義曰 以已之兩陽〈同上〉兩作剛所以不須者〈四十八葉右四行〉須下有取字 正義曰順以巽也〈四十九葉右三行〉也作者 巽以順也〈同上〉以作亦 而専委任於二〈五行〉専作事 是貌順也〈六行〉順作巽
補遺古本經以往吝吝作咎註同註斷夫疑者也疑下有之字 〈彖曰〉闇者求明明者不諮於闇上明下有者字二本同 〈六三〉故勿用取女故下有曰字二本足利本同〈上九〉故不利為宼故下有曰字足利本同疏䝉之象也
〈四十六葉右九行〉宋板䝉下有昧字 爾雅雲杻〈左八行〉爾作小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二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周易兼義上經需傳第二
需
考異足利本經雖小有言以吉終也以作也 古本自我致宼宼作戎註故光亨貞吉二本作故曰光亨貞吉也一本有曰無也 〈九三〉猶有須焉足利本須作需 可以不敗下有也三本同 〈九五〉獲貞吉也二本也上有者字 〈上六〉而塞其路下三本有也而後終吉下同疏此需卦係辭也〈一葉右五行〉宋板係作繇 非但得乾之剛健〈一葉左六行〉健作彊 是需道終畢〈二葉右一行〉需作須下〈二行〉故需道畢矣同謹按正嘉二本上作須下作需 則不有禍敗也〈三葉左四行〉無也字 宂之與位各隨事義也〈四葉右六行〉位作血 但以需於酒食〈四葉左一行〉於作待
補遺古本經象曰酒食貞吉酒上有需字足利本同註〈九二〉以吉終也終下有者字二本同疏二來逼已〈四葉右一行〉宋板二作三
訟
考異古本註能惕然後可以獲中吉三本宋板能作皆三本吉下有也字萬厯與崇禎同 〈彖曰〉中乃吉也三本足利本吉上有得字 應斯任也一本斯下有之字〈象曰〉物有其分起契之過職不相濫三本足利本宋板共無起契之過四字 而不責於人下二本有也字 〈初六〉然後乃吉下三本有也字 隂非先唱者也二本唱作陽 而了訟必辯明矣二本足利本宋板矣作也一本作者也 〈九四〉故吉從之下三本有也 〈九五〉故訟元吉下有也三本同疏言中九二之剛〈六葉左五行〉宋板中作由已且不可〈七葉右一行〉且作自 其邑狹小〈八葉左四行〉小作少正嘉同 再易之田休二嵗〈七行〉田作地 五又居尊止〈十葉左八行〉止作正正嘉同 訟元吉以中正也〈九行〉也作何屬下 則三雲或從王事無成〈十一葉左四行〉三作上
補遺古本註〈彖曰〉塞懼者得其中吉得上有乃字二本同〈象曰〉吾猶人也人下有吾字
存舊周易註疏卷第三〈宋板〉
師
考異古本註〈初六〉否臧皆凶下有也字二本同 〈九二〉以剛居中而應於上二本足利本上作五 故乃得成命下二本有也字一本作故乃成也 〈六三〉輿屍之凶下三本有也字〈補遺宜獲輿屍之凶 六宜下二本有其字 五〉授不得正三本足利本宋板正作主 故其宜也故作固三本足利本宋板共同疏言為師之主〈十二葉右一行〉宋板主作正 然否與破敗〈十三葉右六行〉與作為
補遺古本註〈初六〉齊師者也無也字 〈六四〉無應無應不可以行無無應二字 〈六五〉有禽也也上有者字 物先犯己巳作也 非其道也也上有者字疏而獲其罪〈十二葉右三行〉宋板獲作有
比
考異古本經有他吉他作它三本足利本宋板同下文倣此註〈象曰〉諸侯以比親下一本有也字 〈六二〉貞吉而已下三本有也字 〈六三〉二為五應二本宋板足利本應作貞 故曰比之匪人下有也三本同 〈六四〉故貞吉也一本故下有曰字 〈九五〉以顯比而居下位正誤下當作王〈補遺據二本宋板足利本〉 非為上道也上下有之字三本同宋板足利本作非為上之道 〈上六〉宜其凶也一本也上有者字疏此是寧樂之時〈十六葉左一行〉宋板此作比 欲外比也〈十九葉右八行〉欲作故 五以其顯比〈二十葉左四行〉五作二
補遺古本註〈彖曰〉親且安下有也字 〈初六〉莫不比之下有也字
小畜
考異古本經尚徳載載上二本有積字註是以亨下三本有也字 〈彖曰〉小畜之義下有也字三本宋板同 何以明之一本無之字 今上九獨能固九三之路今作乎屬上句三本足利本宋板正嘉皆同 故得既雨既處一本得作曰三本處下有也字 若四五皆能宋板五作三 〈象曰〉文徳而已下三本有也字 〈初九〉得義之吉下三本有者也二字〈補遺得下二本有其字〉足利本作得其義之吉 〈九三〉不可牽征三本可下有以字足利本作不可不牽征 〈六四〉而不能犯下三本有也 〈上九〉以征必凶下二本有也字 故曰君子征凶下二本宋板有也字 故可得少進不可盡陵也進下有而字盡上有得字三本同 畜之極也二本足利本也上有者字 說征之輻下有也字二本同疏故云小畜〈二十一葉左六行〉宋板雲作名不被摧抑〈二十三葉右三行〉摧作擁 三不害己巳故得其
血去除〈二十五葉右七行〉作三不能害己故得其血去除 其惕出故〈二十五葉右七行〉故作㪚正嘉二本同 非是總為之辭〈右八行〉為作凡正嘉同萬厯一本作咎非也 又已處小畜盛極〈二十六葉左四行〉又作者屬上 輿軸相連〈二十七葉左九行〉輿作與
補遺古本註〈彖曰〉故九三不可以進故下有也字 〈上九〉則然坤本則然作然則足利本同 初九九五其復五作二二本宋板足利本同疏畜之則通〈二十七葉左四行〉宋板之作極 無所可畜〈同上〉所可作可所 軸車劇也〈九行〉軸作輻
履
考異古本註〈彖曰〉履虎尾有不見咥者有作而三本足利本宋板並同 不見咥而亨下有也三本同 言五之徳下三本有者也二字 〈初九〉物無犯也也上三本有者字 〈九二〉不喜處盈喜作憙三本宋板同 履於謙也也上三本有者字 宜其吉下三本足利本有也字 〈六三〉而志存於五宋板五作王 〈九五〉以剛決正一本正作政而五處尊三本足利本宋板尊作實 是以危下二
本有也字疏居九五之尊〈二十八葉左六行〉宋板無九字 此一句贊明履卦徳之義〈七行〉一作二 名合二義〈二十九葉右一行〉合作含 言踐履之道〈二十九葉左五行〉踐履作履踐 是其不墜於履〈三十一葉左五行〉履作禮下履道大成同
存舊周易上經泰𫝊第二王弼註〈古本足利本〉
泰
考異古本經象曰無往不復上一本有無平不陂四字註〈九三〉故不恤其孚而自明也三本也上有者字 〈六四〉故不待富而用其鄰也一本待作得疏物既泰通〈三十二葉右一行〉宋板泰作大 止由天地氣交〈六行〉止作正 征行而得吉〈三十三葉右九行〉征作往 猶若元在下者〈三十四葉左二行〉元作無下元在上者同 憂恤也〈四行〉作恤憂也 自今已後〈七行〉後作後 由衆隂皆失其本〈三十五葉左二行〉由作猶正由中順行其志願〈三十六葉右四行〉正作止 培扶〈三十六葉左二行〉培作陪正嘉二本同下皆放此 反復於隍〈同上〉於作於
補遺古本經以其彚征吉徵作往註〈初九〉相牽引無牽字不煩政也政作攻二本足利本同疏文備斯義〈三十六葉〉
〈右一行〉宋板文作爻
否
考異古本經象曰㧞茅貞吉二本茅下有茹字註〈九五〉居尊得位三本足利本宋板得作當疏以居倖位〈三十七葉左二行〉宋板倖作祿 辟其隂陽已運之難〈三行〉已作厄 小人雖盛不敢亂羣〈三十八葉左一行〉無敢字 唯羞辱已〈五行〉已作也 但念其亡其亡〈三十九葉左四行〉但作恆
補遺古本經繫於包桑無於字註〈初六〉故茅茹茅上有㧞字二本足利本同
同人
考異古本註〈彖曰〉君子以文明為徳下有者字三本同〈象曰〉天體在上在作於三本足利本宋板同 〈六二〉鄙吝之道下二本有也字疏為之別雲同人曰者〈四十葉左七行〉宋板作今此同人於野亨之上別雲同人曰者無為之二字以其當九五之剛〈四十二葉左九行〉當下有敵字謹按正嘉
二本當下印滅闕一字萬厯崇禎本無闕為非 五未得四〈四十四葉右一行〉四作二 力能相遇也〈五行〉力作乃 楚人亡弓楚人得之〈四十五葉右二行〉無下人字 不曰人亡弓人得之〈三行〉弓作之
補遺古本註〈六二〉過上則否上作主二本足利本同 〈九三〉物黨相分黨下有而字 〈九五〉應乎乾乎作於 〈上九〉不能忘楚忘作亡宋板足利本同疏易渉邪僻〈四十葉右七行〉易作義 亡弓不能忘楚〈四十五葉右一行〉㤀作亡
存舊周易註疏卷第四〈宋板〉
大有
考異古本註〈象曰〉成物之性順天休命順物之命作成物之美順奉天徳休物之命二本足利本同一本無奉字宋板奉作夫 〈初九〉術斯以往宋板以作之 〈九三〉乃得通乎天子之道也二本也上有者字疏六五應乾九二〈四十五葉左五行〉宋板無乾字 亦與五為體〈同上〉作九二在乾體與時無違〈六行〉作以時而行 雖萬物皆得亨通〈同上〉雖
作則皆作大 文則明粲而不犯於物也〈七行〉則作理粲而作察則 巽順含容之儀也〈四十六葉右三行〉㢲順作皆取火性炎上是照耀之物〈四十六葉右三行〉作火又在上火是
照耀之物 初不在二位〈右九行〉初作以 注云不能履中滿而不溢也〈四十六葉左一行〉注作故無也字 故云小人弗克也〈四十七葉右七行〉弗作不
補遺古本經明辯晢也無也字註〈上九〉尚賢者也無也字
謙
攷異古本經可用行師征邑國也二本可作利註〈九三〉上承下接接作綏三本足利本宋板同謹按宋板疏中接字同今本 〈六五〉所伐皆驕逆也也上有者字二本同疏況易經之體〈四十九葉左一行〉宋板況作凡 釋亨義也〈五十葉右四行〉釋上有此字 處正得中行謙廣遠〈五十一葉左四行〉處上有二字 鳴謙得中吉也〈六行〉鳴上有故字 不能實爭立功者〈五十三葉右九行〉爭作事
豫
考異古本註〈初六〉豫何可鳴下三本有哉字 〈六三〉而以從豫以作已二本同疏行師能順則衆從之〈五十四葉右八行〉宋板則上有動字 且歎之以示情〈五十四葉左三行〉且作故若言義者〈五十五葉右四行〉若作凡正嘉二本同 直雲時者〈五十五葉左一行〉無者字 文略不雲用也〈四行〉諸本文作又故曰雷出地〈七行〉曰作雲 相守正得士口也〈五十六葉左三行〉相作恆 非己所乘〈五十七葉左七行〉作非合己之所乘
補遺足利本經六三盱豫悔悔上有有字 古本註〈上六〉故必渝變無必字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二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三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周易兼義上經隨𫝊第三
隨
考異古本經動而說隨大亨貞無咎三本貞上有利字註〈初九〉以欲隨宜者也宋板無也字 〈六二〉必有係也係上有所字三本同 體分柔弱分作於三本足利本宋板同 〈六三〉必有係也係上二本有所字 〈九五〉履正居中二本作履中正 〈上六〉王用亨於西山者三本亨作通三本足利本宋板正嘉者作也疏而美大者〈二葉右五行〉宋板者作也 釋隨時之義〈九行〉無釋字 鄭𤣥雲晦宴也〈二葉左七行〉宴作㝠 是以欲隨其所宜也〈三葉右六行〉無也字 失其臣道〈四葉左九行〉其作於
補遺註〈初九〉隨不失正也宋板無隨字 古本〈九四〉故曰貞凶下有也字 〈上六〉而特不從特作時
蠱
考異古本註〈彖曰〉使令治而後乃誅也治作洽三本足利本宋板同 〈初六〉能堪其事故終吉下三本足利本有也字 〈六四〉故曰往見吝下有也字三本同 〈上九〉髙尚其事也三本足利本也上有者字疏又如此宣令之後三日〈六葉左六行〉宋板如作於 甲後三日取丁寜之義〈七行〉無甲字 往當有事〈七葉右六行〉往作位 育養以徳〈七葉左六行〉以作已
補遺經象曰幹父用譽足利本父下有之蠱二字 古本註〈象曰〉故君子以濟民故下有曰字足利本同 〈六五〉不任威力也力下有者字疏在極難〈六葉右四行〉宋板極作拯
臨
考異古本註〈彖曰〉陽轉進長三本足利本進作浸 大亨以正之義下三本有也字 〈初九〉正而獲吉也一本也上有者字 〈六四〉乃得無咎也二本宋板足利本乃作則一本無乃字 〈六五〉故曰知臨大君之宜吉也無也字宋板同疏每卦皆應八月有凶〈十葉左三行〉宋板無卦字 正由六五居中〈十三葉右一行〉正作止正嘉同
補遺古本註〈九二〉有應在五應作徳 〈六三〉剛長之世世作前宋板同疏以物凶〈十葉右一行〉宋板凶作盛
觀
考異古本經象曰闚觀女貞女上有利字三本足利本同註故觀至盥則有孚顒若也二本觀至作至觀 〈六二〉體分柔弱分作於三本足利本宋板同 〈六三〉可以觀我生進退也也上二本有者字足利本也下有乎字 處進退之時以觀進退之幾未失道也謹按六三象曰下三本足利本宋板有此十五字註今誤為疏文非也〈九五〉以察已之百姓有罪之作道三本足利本宋板同在於一人三本宋板於作余足利本作予 〈上九〉觀我生自觀其道也三本足利本宋板也上有者字 將處異地為衆觀三本足利本宋板將作特觀上有所字 志未平也也上有者字疏順而和巽〈十四葉右八行〉宋板順上有又字 此盛名觀卦之美〈左一行〉名作明 行於地上〈七行〉於作於 則天下著君子之風〈十六葉左六行〉著作有正嘉同故觀民以察我道者〈七行〉者作有正嘉同 為衆所觀
〈十七葉右八行〉無衆字
補遺古本註〈彖曰〉不見天之使四時之上有下字 四時不忒無四字疏為此觀者〈十五葉右四行〉宋板者作看
存舊周易上經噬嗑𫝊第三〈古本足利本〉
噬嗑
考異古本經初九屨校二本屨作履象同 上九何校二本何作荷象同註〈彖曰〉不齧不合二本作不齧而不合一本作不齧而合 皆利用獄之義下三本有也字皆所之在貴也也上三本有者字不害用獄也也上同〈初九〉過止於此下三本有也 〈九四〉而居其非位作而居
非其位三本足利本宋板並同 未足以盡通理之道也二本也上有者字 〈上九〉凶莫甚焉下三本有也字疏坤道體在上〈十八葉左七行〉宋板無道字 故總雲上行不止也〈八行〉止下有五字 失政刑人〈二十葉左一行〉政作正 小吝無咎也〈三行〉無也字 居其非位以斯道治物〈九行〉其非作非其無道字 雖刑不服物〈同上〉不下有能字正嘉同補遺古本經聰不明也無也字疏尋常刑罪〈二十一葉左九行〉宋板常作當
賁
考異古本註〈彖曰〉文何繇王繇作由諸本同正誤王當作生〈補遺二本宋板足利本繇作由王作生〉 居位得中是以亨下三本有也故小利有攸往下同 觀天之文則時變可知也觀人之文則化成可為也三本足利本宋板二觀字作解二本為作知 〈象曰〉而無敢折獄下三本有也字 〈九三〉故曰永貞吉也一本也上有之字 〈六四〉而閡於三為已冦雖二志相感雖作難三本足利本宋板同 欲靜則疑初之應三本足利本宋板疑作欽 〈六五〉賁於丘園帛乃戔戔三本足利本帛上有束字宋板園作束 〈上九〉故在其質素三本足利本宋板在作任疏故小利有攸往〈二十二葉左六行〉宋板往下有者字 居坤極〈九行〉居上有上字不為順首〈二十三葉右一行〉順作物 齊麥生也〈二十三葉左二行〉齊作薺 六二常上附於三〈二十四葉右八行〉常作當 則素質之道乃隕落〈二十六葉右一行〉素質作質素 則不糜費財物〈二行〉糜作靡唯嘉靖本作縻似非 故在其質素〈二十六葉左二行〉在作任
補遺古本註不以威武不下有可字 〈九三〉俱履其正正作位 〈六五〉得終吉也宋板無也字
剝
考異古本註〈六三〉可以無咎下三本有也字〈六四〉靡所不凶下同 〈六五〉似宮人而已諸本似作於萬厯本與崇禎本同 〈上九〉而不見食也也上有者字三本同疏在消之時行消道也在息之時行息道也〈二十七葉右八行〉宋板二在字作道正嘉二本同謹按正嘉二本道息之時行盈道也行下有脫誤 天氣盛大〈二十七葉左一行〉天上有則字 下道既蔑〈二十八葉右二行〉蔑作滅 此為蔑甚極〈二十八葉左二行〉無為字 轉欲蔑物之處者〈三行〉蔑作滅處上有所字 養育其民〈三十葉右四行〉其民間闕一字
補遺古本註〈六四〉剝牀民所以安無牀字 〈六五〉剝之主者也無之字 則所寵雖衆無則字 〈上六〉所庇也無也字存舊周易註疏卷第五〈宋板〉
復
考異古本註〈彖曰〉凡七日下三本有也字 〈六二〉復之休也三本也上有者字 〈六三〉它來難保下三本有也字 〈六五〉居厚則無怨無作免宋板同 〈上六〉則反乎君道也二本作則反乎君之道者也一本無者字有之字疏欲速反之與復而得其道〈三十葉左一行〉宋板速作使 默非對語者也〈三十二葉右六行〉無也字 雖不及六二休復〈三十四葉左六行〉二下有之字 能自考其身〈七行〉考下有成字
補遺古本註〈彖曰〉故無疾下二本有也字 運化萬變運上有時字 以有為心下有也字 未獲具存矣二本矣作也 〈初九〉至迷凶宋板迷作逺 〈六三〉是以慼也也作已疏未獲具存也〈三十二葉左二行〉宋板無也字
無妄
考異古本經象曰不耕穫未富也三本穫上有而字註〈彖曰〉無妄之道成二本道作徳 天命之所不祐竟矣哉三本祐下哉下共有也字 〈初九〉故往得其志下三本有也〈六二〉故利有攸往下同〈補遺二本作故 六則利有攸往也 三〉是有司之所以為穫穫作獲足利本宋板同疏天道純陽〈三十六葉右七行〉宋板天上有以字 六三處中得位〈三十七葉左五行〉三作二 不敢首發新田〈六行〉首作菑正嘉二本同 唯治其菑熟之地〈同上〉菑作畬 皆是不為其始〈七行〉始作初 六二隂居陽位〈三十八葉右七行〉二作三 行創始之道〈八行〉創作唱正嘉二本同
補遺古本經天下雷行行作往註〈彖曰〉天之教命下二本有也字 〈九五〉勿藥有喜下二本有也字疏其徳乃爾〈三十七葉右五行〉宋板爾作耳 若已之有災〈三十九葉左二行〉作言非妄有災
大畜
考異古本註〈彖曰〉唯剛健篤實也也上有者字三本同〈初九〉未果其健者下故能利已下三本共有也字〈補遺未果其健者一本 九無者字 三〉進無違距下三本有也 在乎通路在作之三本足利本宋板並同 〈上九〉大亨之時下三本有也疏乾健上進〈四十葉右一行〉宋板健作剛 彖曰能止健〈二行〉曰作雲 當須養順賢人〈四行〉順作贍 豐則養賢〈同上〉則作財 既是乾來而不距逆〈四十葉左八行〉是作見 何猶云何畜也〈四十四葉右三行〉無上何字
補遺經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足利本道上有亨字古本註〈彖曰〉未之能也未作末足利本同 〈九三〉良馬逐
也無也字
頥
考異古本經自求口食食作實三本足利本宋板同愼言語節飲食下二本有也字謹按義疑註〈六二〉未見有與下二本有也〈補遺有作其足利本同〉 故曰頥征凶下三本有也而二處下養初下同 〈六三〉無施而利下三本有也〈六四〉不惡而嚴下全其吉而無咎下三本有也 〈上九〉必宗於陽也也上三本有者字疏有如虞舜五人〈四十四葉左九行〉宋板五作六
補遺古本註〈六五〉故宜居貞也也作之 得頥之吉下二本有也字 〈上九〉厲乃士口下二本有也字疏不可謙退〈四十七葉左九行〉宋板可作有
大過
考異古本經大過下有音相過之過也六字註足利本宋板同但無也字作大過〈注云音相過之過〉棟橈利有攸往亨註〈彖曰〉不失其中也也上三本有者字 難乃濟也宋板無也字 故往乃亨下二本有也 〈象曰〉非凡所及也也上三本有者字 〈九二〉無衰不濟也也上三本有者字應斯義也同 〈九三〉淹弱三本足利本宋板弱作溺 〈上六〉過之甚也三本也上有者字 滅頂凶下三本有也 故不可咎也也上有之字三本同疏唯易爻乃大〈四十八葉左四行〉宋板易作陽 始終弱〈四十九葉右三行〉弱下有也字 枯老之夫〈五十葉左二行〉枯作朽 拯救隂弱也〈五行〉隂弱作弱隂似若槁者而更得生稊〈七行〉槁作枯 生稊則是女妻
也〈五十一葉右六行〉無是字 何得雲不被橈乎在下〈五十二葉右一行〉雲作之正嘉二本同 柱為本棟為末〈二行〉棟作榱不能生稊也〈五十二葉左四行〉不能下有使之二字 不能使老夫得女妻〈五行〉作不能得女妻正嘉二本作不能使女妻謹按二本似非
補遺古本註〈初六〉其唯愼乎下有也字疏稚者長者〈五十葉左五行〉宋板下者作也 釋重險之義也〈五十四葉左三行〉釋上有此字
習坎
考異古本註習謂便習之下三本有也字 〈彖曰〉習重乎險也作習乎重險也三本足利本宋板同 險陗之極下一本有也字 習坎之謂也一本作其信習險謂也一本作信習險之謂也宋板作習險之謂也 保其威尊下三本有也 〈象曰〉重險懸絶懸作縣足利本宋板同習乎坎也三本也上有者字 〈初六〉險難之事也三本
也上有者字 而復入坎底二本坎作欿 其道凶也其上三本足利本有失字 〈九二〉坎而有險一本坎作欿未能出險之中也三本也上有者字 初三未足以
為援三本足利本援上有大字 故曰小得也三本足利本小上有求字 〈六三〉居則亦坎二本亦作之一本足利本作居則亦之坎 枕者枕枝而不安之謂也三本足利本宋板無下枕字 〈上六〉險陗之極一本陗作欿故三嵗不得下三本有也疏一者人之行險〈五十三葉左四行〉宋板一作二 因心剛正〈七行〉因作內 心亨者也若外陽內隂〈八行〉也下有者字 故使地之所載之物〈五十五葉右四〉行無使字 險雖有時而用〈八行〉雖作難 當守徳行〈五十五葉左八行〉當作常 勿用者不出行〈五十六葉左九行〉不下有可字 以叢棘而禁之也〈五十八葉左一行〉叢棘作棘叢
補遺古本註〈彖曰〉故特名曰重險下二本有也字 物得以保全也足利本以作其 〈九五〉說既平乃無咎説作謂
離
考異古本註〈九三〉則至於耋老於作於三本宋板同 而有嗟凶三本足利本宋板作有嗟凶矣無而字有矣字疏而行此徳則吉也〈五十九葉右六行〉宋板則下有得字 以婦人而預外事也〈七行〉以作似正嘉同 若內外俱彊〈八行〉若上有明字 言釋經亨義也〈六十葉右二行〉言作者屬上今有上下二體〈八行〉體作離 坎雲水洊至也〈六十葉左二行〉無水字 乃得作離卦之義〈四行〉義作美正嘉同 乃照於四方〈同上〉乃下有得字 是警懼之狀〈六十二葉右一行〉是上有錯字 將既老耄〈六十一葉左四行〉將作時 事必克獲〈六十三葉右二行〉克作剋 所斷罪人之首〈同上〉所作折
補遺古本註故曰黃離元吉也吉下有之字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四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周易兼義下經咸𫝊第四
存舊周易下經咸𫝊第四〈古本足利本〉周易註疏卷第六〈宋板〉
咸
考異古本註〈象曰〉物乃感應下有也字三本足利本同〈初六〉未至傷靜下三本足利本有也四屬外卦下同但足利本無 〈六二〉居而獲吉下三本有也 順不害也也上有者字三本同 〈九三〉退不能靜處靜處作處靜三本足利本同 〈九五〉口之下下三本有也 〈上六〉薄可知也也上三本有之字疏應化而生〈二葉右七行〉宋板應作變 情可見矣〈二葉左六行〉矣下有也字 則譬如拇指〈三葉右五行〉如作於 謹按宋板九三有疏今本皆脫今録於此 正義曰咸其股執其隨往吝者九三處二之上轉髙至股股之為體動靜隨足進不能制足之動退不能靜守其處股是可動之物足動則隨不能自處常執其隨足之志故云咸其股執其隨施之於人自無操持志在隨人所執卑下以斯而往鄙吝之道故言往吝 雖諸説不同〈五葉右四行〉無諸字 舊説字作滕徒登反〈五葉左三行〉作舊說字作滕〈徒登反〉
補遺古本註〈九三〉咸之為物咸作股二本宋板足利本同疏咸其腓由〈三葉左四行〉宋板由作凶
恆
考異古本註〈彖曰〉皆可久之道下三本有也字 往無窮也也作極三本足利本宋板同疏釋訓卦名也〈六葉左一行〉宋板釋訓作訓釋 因名此卦得其恆名〈同上〉名作明有恆而失位〈九葉右八行〉有作在
補遺疏常通無咎而利貞也〈六葉右四行〉宋板貞作正 二義相交也〈左三行〉義作氣
遯
考異古本註〈彖曰〉剛當位而應剛上有以字宋板同 能與時行也也上二本有者字 〈象曰〉隂長之象下三本有也〈補遺一本隂 六上有之字 二〉則莫之勝解下三本有也字 〈九三〉宜遯而係三本宋板係作繋下皆放此 繫於所在足利本繫作係 〈九五〉遯之嘉也也上三本有者字
大壯
考異古本經象曰小人用壯君子㒺也二本罔上有用字 不能遂不詳也一本足利本詳作祥註〈彖曰〉大者謂陽爻下三本有也字 〈初九〉必能自終成也也上有者字一本也作者 而得終其壯者下三本有也 故曰征凶有孚下有也三本足利本同 言其信窮下一本有也字 〈九二〉是以貞吉下三本有也字 〈六五〉不於險難三本於作於 故得無悔下三本有也字故曰喪羊於易下同 〈上六〉固志在三三作一三本足利本宋板同疏則見天地之情〈十四葉右五行〉宋板則作即 信其窮凶也〈十四葉左八行〉其作有 用之以為羅罔於已〈十五葉右七行〉無以字 矛盾〈十六葉左三行〉盾作楯 疑之不已〈十六葉左九行〉疑作欽 正義曰不詳也者詳者善也故云不詳也〈十七葉右四行〉詳作祥下同謹按經文同今本作詳
補遺古本註〈象曰〉而順禮也順上有正字 〈九四〉上隂不㒺二本隂下有也字 〈六五〉幹其任二本任上有所字
晉
考異古本註〈彖曰〉所以在貴也以作之三本足利本宋板同 〈象曰〉以順著明自顯之道下二本有也 〈六二〉而回其志一本回作曲 間乎幽昧三本足利本宋板間作聞得正之吉也也上三本有者字 履貞不回一本回
作曲 〈六五〉不代下任也三本也上有者字 能消其悔下三本有也字 無不利也宋板無也字疏周氏等為照之召反〈十八葉右七行〉宋板召作少 進之初未得履位〈十九葉右一行〉進上有處字 乃得無咎也〈同上〉無也字 得其悔亡〈十九葉左六行〉無其字 不成一伎王注曰〈二十葉右五行〉王作術不能度谷〈六行〉度作渡
補遺古本註〈初六〉故必裕之必作以 〈六三〉悔亡也亡下有之字
明夷
考異古本註〈象曰〉巧所辟也巧作乃二本足利本同 〈初九〉初處卦之始三本初下有九字 最逺於難也三本也上有者字 主人有言下三本有也 〈六二〉是行不能壯也三本足利本宋板是作示 然後乃免也二本乃作獲 故不見疑下三本有也 〈九三〉南狩者發其明也也上有者二本同 故曰不可疾貞下有也三本同 〈六四〉隨時辟難門庭而已三本足利本宋板隨作雖 能不逆忤也三本也上有者字 〈六五〉故利貞也三本故下有曰字 〈上六〉遂入於地下三本有也字
補遺古本經獲心意也也作者
家人
考異古本註他人之事也也上三本有者字 〈象曰〉而身無擇行下三本有也 〈初九〉志變而後治之則悔矣三本悔下有成字足利本作生 〈六二〉盡婦人之正義下三本有也 〈九三〉行與其慢家與其瀆慢下瀆下三本有也〈六四〉能富其家也三本也上有者字 〈九五〉則勿恤而吉下三本有也
補遺古本經志未變也也上有之字 嘻嘻終吝終下有之字註其正在家內而已下有也字 〈初九〉然後悔亡也亡下有之字 〈六二〉職乎中饋職上有其字 〈九三〉猶得其道無猶字疏發邇見逺〈二十六葉右八行宋板見作化〉
睽
考異古本註〈初九〉與人合志三本人作四足利本宋板同故得悔亡下三本有也字馬者必顯之物下同 〈六三〉
二從下取下三本有也字終獲剛助下〈九四〉故雖危無咎下並同 〈六五〉有應故亡三本足利本亡上有悔字 〈上九〉故曰睽孤下有也三本同 豕之負塗三本宋板之作而足利本作也正嘉二本作失謹按作而似穩 未至於治先見殊怪二本作未至於合志見殊怪一本作未至於合志先見殊怪宋板足利本治作洽 故見豕負塗三本故下有曰字 四剠其應一本宋板剠作刺謹按宋板後人改正作剠疏亦放此疏其志則通也〈二十九葉左六行〉宋板則作即 見謂遜接之也〈三十葉左四行〉無見字以辟咎也〈六行〉闢作避 未至於治〈三十三葉右八行〉治作洽乃得與二為婚媾矣〈三十三葉左一行〉二作三
補遺宋板疏可以行小事〈二十九葉左一行〉可上有故字補脫象曰遇主至道也下有疏未失道者既遇其主雖失其位亦未失道也十八字 澤為卑穢〈三十三葉右七行〉為作是
蹇
考異古本經蹇利西南二本利下有也字謹按甚竒可怪註道窮下三本有也字 吉可得乎吉下二本有何字足利本作何吉可得乎〈補遺一本作 象吉何可得也 曰〉蹇難之象下三本有也字 莫若反身修徳下二本有之也二字一本無之字 〈六二〉匪躬之故下三本有也字 〈六四〉故曰往蹇來連下三本有也字 〈上六〉故曰往蹇來碩吉下三本有也字 往則失之二本宋板作往之則失疏西南順位平易之方〈三十四葉右四行〉宋板順作地正嘉二本作險似非 貴謂陽也以從陽〈三十七葉左一行〉以下有隂字補遺古本註來則得譽下有也字二本同 〈六二〉處難之時之作窮宋板同
解
考異宋板註亦不困於東北困作因 古本而濟厄者也二本足利本厄作危下放此 則以速為吉者三本足利本宋板者作也 〈彖曰〉故謂之解下二本有也字難解之時下非治難時下故不言用下三本共有也字故不曰義下一本有者也二字一本無者字 〈初六〉處
此之時下三本有也 或有過咎非其理也三本無此八字 〈九二〉能獲隠伏也三本也上有者字疏解有兩音一音古買反一音諧買反〈三十七葉左六行〉宋板古買反諧買反六字細書諧買作胡賣正嘉二本作故買 即是免脫於險〈三十八葉右八行〉是作見脫作說 甲拆〈三十八葉左六行〉拆作坼下同謹按宋板經文拆字不明註同正徳本皆從土 此寇雖由已之招〈四十葉左二行〉雖作難
存舊周易註疏卷第七〈宋板〉
損
考異古本註〈彖曰〉損剛益柔也一本也作者一本作者也非補不足也非長君子之道也也上三本共有者字〈象曰〉莫善忿欲也三本足利本善下有損字 〈初九〉不敢
宴安二本足利本敢作可 〈九二〉柔不可全益剛不可全削三本全上共有以字 進之於柔則凶矣三本足利本宋板於作乎 〈六三〉其實乃損下三本有也字 醇作淳三本足利本宋板同疏放此 則必疑矣二本矣作也 〈六五〉天人之助也也上三本有者字 〈上九〉為物所歸下三本有者也二字疏則是無咎可正〈四十二葉右七行〉宋板咎作過 得正㫖矣〈八行〉正作王 言一人則可三人疑〈四十五葉左四行〉疑作益 無復企子之疾〈八行〉子作予 利有攸往者不制於柔〈四十七葉右七行〉不作下
補遺古本經九二利貞征凶徵作往註同註〈初九〉故既獲無咎故作欲疏不損益之也〈四十四葉左九行〉無也字〈宋板〉
益
考異古本註〈彖曰〉損上益下下三本有也字 施未足也三本也上有者字 〈初九〉必獲大功下三本有也 〈六二〉興益之宗下三本有也 〈六三〉救凶則免下同 不失中行三本不上有故字 國王所任也三本足利本宋板王作主謹按或本國字屬上讀 〈九五〉固不待問而元吉三本足利本宋板固作故疏又應剛能幹〈四十九葉右八行〉宋板應作體 得其時而無其處〈九行〉無作非 兼張徳義〈五十一葉左九行〉張作𢎞謹按元文作𢎞避所諱也
補遺古本註〈六二〉齊巽者也齊作濟 〈六四〉誰有不納也誰作何足利本同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四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五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周易兼義下經夬𫝊第五
存舊周易下經夬𫝊第五王弼註〈古本足利本〉謹按足利寫本三通二通上下經彖象文言耳無繫辭等𫝊一通有繫辭等𫝊而逸夬至未濟雲
夬
考異古本註〈彖曰〉故可揚於王庭下有也二本同 尚力取勝也也上有者字二本同 〈九二〉能審已度一本無能字 〈九四〉必見侵傷二本足利本宋板傷作食 羊者抵狠抵作牴已上諸本同疏放此疏道成者剛長柔消〈二葉左二行〉宋板道成者作終成也正嘉二本作道成也 𦱤夜必有戎卒來害己〈三葉左三行〉𦱤作暮卒作寇 君子之人若於此時〈四葉右六行〉若作居 草之柔脆者亦以為一〈五葉左五行〉者作似
補遺古本註〈象曰〉明而能嚴明作施宋板足利本同疏即以尚力取勝〈一葉左五行〉宋板以作戎
姤
考異古本經取女取作娶二本同下放此 象曰姤遇也正誤象當作彖〈補遺二本宋板足利本作彖曰〉註正乃功成也二本足利本宋板正作匹 〈初六〉柅者制動之主下二本有也而有攸往行則唯凶是見矣二本往下有也字行字
下屬 若羸豕之孚務蹢躅也也上有者字二本同〈九二〉故稱魚下二本有也 〈九三〉不為已棄二本足利本宋板棄作乘 行失其應失作無已上諸本同疏為壯至甚〈六葉右六行〉宋板為作淫 而不能改其操〈九葉左四行〉作而能不改其操 自楚注〈六行〉注作往 杞性柔韌〈七行〉韌作刃正嘉同
補遺古本註〈九二〉義所不為下有也字疏不遇其位〈八葉左九行〉宋板位作時
萃
考異古本經剛中而應故聚也一本無也字註全乎聚道乎作夫二本足利本宋板同 〈彖曰〉氣合而後乃群下二本有也 〈象曰〉則衆心生二本作則衆生心也足利本宋板同但無也字 〈初六〉已為正配二本配作妃 〈六三〉故萃如嗟如無攸利也攸下有往字二本同 不若之於同志下二本有也 猶不若一隂一陽之應二本足利本宋板應作至 〈九五〉故曰元永貞悔亡下二本有也疏何由得衆〈十一葉右五行〉宋板衆作聚 則情意迷亂〈十二葉右九行〉意作志 若自號比為一握之小〈十二葉左二行〉為作於 只為疑四與三〈四行〉為作謂
補遺古本註〈上六〉亦衆所不害下有也字
升
考異古本經積小以髙大一本足利本以下有成字初六允升大吉下一本有也註〈九三〉往必得邑二本足利本宋板邑作也 〈上六〉處貞之極貞作升以上諸本同疏起升貴位〈十五葉左二行〉宋板起作超 保是尊貴〈十七葉左三行〉是作其 冥升者冥猶暗也〈十七葉左九行〉暗作昧
補遺古本經象曰柔以時升象作彖二本宋板足利本同註〈彖曰〉純柔則不能自升則作而 〈九二〉約於神明矣於作於足利本同疏升者登也〈十五葉右六行宋板者下空一字〉
困
考異古本經利用亨祀一本亨作享足利本宋板同註處困而不能自通者小人也困作窮二本足利本宋板正嘉同 〈彖曰〉剛則揜於柔也則作見二本足利本宋板同 困而不失其所亨也一本也上有者字 〈初六〉居則困於株木一本無於木二字 〈九二〉故曰困於酒食下故利用享祀下故曰征凶無咎下二本共有也字 〈六三〉不受已者下二本有也 焉得配偶二本足利本宋板偶作耦疏同 〈九四〉故謂之金車下二本有也疏其唯君子乎〈十八葉左九行〉宋板唯作惟下唯君子能然也同 機木謂之株也〈二十葉右四行〉機作杌 欲棄之惜其配偶〈二十一葉左九行〉棄作乘恐非 故曰有終也〈二十二葉右二行〉無也字 象不言困於臲卼〈二十三葉左三行〉象不作應亦謹按不字諸本作亦但崇禎本拘泥象字改易作不妄作之甚
補遺經象曰入於幽谷幽不明也足利本無下幽字疏比就二五〈十九葉右一行〉宋板比作此 曰言行〈三十三葉左九行〉言作吉
井
考異古本經井渫不食行惻也行上有其字二本同註音舉上之上下二本有也 井以已成為功下有者也二字 〈初六〉物無取也二本也上有者字 〈九三〉得井之義也一本也上有者字 而不見用下一本有明字 〈六四〉補過而已下一本有也字 〈九五〉居中得正二本足利本宋板正作位 故井冽寒泉二本無井字疏計獲一瓶之水〈二十四葉左三行〉宋板獲作覆 勤恤民隠〈二十五葉右八行〉隱作徳恐非 使有成功〈同上〉成功作功成 正義曰收凡物可收成者〈二十八葉右五行〉作正義曰收〈式胄反〉凡物可收成者
補遺古本經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無亦字註已來至已下有以字疏未用而覆〈二十五葉右四行〉宋板用作出
革
考異古本註〈彖曰〉近而不相得也二本也上有者字 非當如何一本如何作何如嘉靖同一本作如何也〈補遺今校古本一本及宋板足利本與崇禎同鼎校時有古本二本其雲二本異者未詳〉厯數時㑹二本足利本宋板厯作歴疏同 〈初九〉堅韌萬厯崇禎本外韌作仞下同謹按韌靭仞刃忍通用不必拘也 不可變也二本也上有者字不肯變也同 〈六二〉是以征吉而無咎下一本有也 〈九三〉凶其宜也一本凶下有危字 〈九四〉始宣命也也上有者字二本同 信志而行下二本有也疏以明人革也〈三十葉右一行〉宋板以作次 但順面從君也〈三十三葉右二行〉面作而
補遺古本註〈彖曰〉火欲上而澤欲下火上有故字
存舊周易註疏卷第八〈宋板〉
鼎
考異古本經亨飪一本亨作烹聖人亨大亨同註放此不我能即吉二本作不能我即吉註吉然後乃亨一
本吉上有元字 〈彖曰〉而獲大亨也二本足利本宋板無而字 〈初六〉倒以寫否二本足利本倒下有趾字 〈九二〉不可復有所加下一本有也字 〈九三〉鼎之為義虛中以待物者也謹按崇禎本闕虛字 〈九四〉故曰其形渥凶也二本也上有者字 信之如何二本足利本宋板作信如之何 〈上九〉髙不誡亢一本宋板誡作誠疏以供烹飪之用〈三十三葉右九行〉宋板烹作亨 故曰鼎元吉亨也〈三十三葉左三行〉無也字 特牲而已〈三十四葉右二行〉牲作牡恐非 不我能即吉〈三十五葉左四行〉吉下有也字 非其體實不受〈三十六葉右八行〉其作直正嘉二本作有
補遺古本註〈九三〉故曰鼎耳革其行塞革下有而字
震
考異古本註是以亨下二本有也 威至而後乃懼也二本也上有者字一本無乃字 則是可以不喪匕鬯足利本宋板是作足 奉宗廟之盛也二本也上有者字 〈彖曰〉則惰者懼於近也二本惰下有惓字也作矣足利本宋板但也作矣 則已出可以守宗廟下二本有也一本則作即 〈初九〉脩其徳也二本也上有者字 〈六二〉怠懈宋板懈作解 震來厲億喪貝下一本有也 〈六五〉不免於危下有矣字疏然卦則況舉屯時〈四十葉右五行〉宋板況作汎 是傲尊陵貴〈四十葉左六行〉傲作慠 當有其事〈四十二葉右三行〉作當其有事
補遺古本經象曰震蘇蘇位不當也位上有也字 矍矍征凶徵作往註〈六二〉亡其所處矣無其字 〈六三〉居恐懼之時足利本居上有以字疏棘木為之長二尺〈三十八葉左九行〉宋板二作三
艮
考異古本經不失其時其道光明一本無下其字 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一本無上其字註得其所止也二本得上有而字 〈象曰〉各止其所不侵害也二本足利本宋板害作官 〈初六〉故利永貞下二本有也 〈九三〉上下不相與下同上疏釋所以利永貞〈四十五葉右四行〉宋板利作在正嘉同
補遺古本註〈六五〉故口無擇言故作曰疏對而不相交〈四十三葉左七行〉宋板而作面
漸
考異古本經離羣醜也一本醜作配謹按於韻不協似非註〈象曰〉乃善下二本有也字 〈初六〉未傷君子之義下二本有者也二字 〈九三〉而棄乎羣醜一本醜作配 〈上九〉可用為儀吉下二本有也字疏唯是九五也〈四十八葉右二行〉宋板唯作惟 故曰無咎也〈四十八葉左七行〉無也字 故曰鴻漸於陸也〈四十九葉左五行〉無漸字 體巽而附下〈五十葉左一行〉附下作下附 九五進乎中位〈八行〉乎作得
補遺經居賢徳善俗足利本俗上有風字 註〈六四〉雖乘乎剛志相得也古本志上有與字疏於河之干〈四十八葉左六行〉宋板於作於 進以正邦三年有成者〈五十一葉右一行〉年作嵗
歸妹
考異古本註少隂而乘長陽二本足利本宋板乘作承〈彖曰〉人倫之終始下二本有也字 嫁而係娣二本宋
板娣作姊疏同 〈象曰〉故以永終知敝下二本有也 〈初九〉非敵之謂下有也 娣者少女之稱也娣作妹宋板足利同 〈九二〉雖失其位一本失作非一本作雖失非其位〈六五〉極隂之盛下二本有也疏以妹從娣而嫁〈五十一葉左八〉
〈行〉宋板娣作姊下〈九行〉明是妹從娣嫁〈五十二葉右二行〉妹從娣嫁並同謹按疏中多娣字當擇也 若妾進求寵〈五十二葉右二行〉妾作妄 嫁而係於娣〈五十二葉左五行〉娣作姊下三係娣皆同 更有動望之憂〈六行〉動作勤 此因六三六五乘剛〈五十三葉右一行〉三作二謹按後人改作三 從娣而行〈五十三葉左四行〉娣作姊下〈五行〉是從娣之義也同 則是室主獨存〈五十四葉左三行〉獨作猶 以長從少者可以從少〈五十五葉左五行〉作以長從少者也以長從少謹按無可字多也長二字 釋其六五雖所居貴位〈九行〉無貴字 言不必少女〈五十六葉右一行〉必作如
補遺古本註〈上六〉刲羊而無血無而字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五
<經部,五經總義類,七經孟子考文補遺>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六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周易兼義下經豐傳第六
存舊周易下經豐傳第六王弼註〈古本足利本〉
豐
考異古本經象曰有孚發若下一本有吉字 信以發志也一本無也字註王之所至下二本有也字 〈彖曰〉大者王之所尚下同上 〈六二〉所豐在蔀一本宋板無所字故曰豐其蔀一本宋板蔀上有所字謹按與上文錯
誤今本近是 故曰日中見斗下二本有也字故往得疑疾下同 〈九三〉沬微昧之明也二本也上有者字 日中則見沬之謂也二本足利本宋板無則字 未足用也一本也上有者字 〈九四〉豐其蔀也一本也上有者字〈六五〉獲慶譽也二本也上有者字 〈上六〉屋藏䕃之物下
二本有也 而自深藏也一本也上有者字 三年豐道之成下二本有也〈補遺一本宋板成作盛〉 是以治為亂者也一本足利本宋板無是者二字一本有者字疏一者由人之闡𢎞使大〈一葉左六行〉宋板一作二 承上宜日中之文〈二葉左一行〉文作下 災咎至焉〈三葉右五行〉至作生 又處於內〈三葉左五行〉又上復有隂字 日中盛則反而見斗〈五葉右四行〉作日中盛明而反見斗
補遺古本註憂未已也未作不 〈初九〉交斯叛也也作矣足利本同
存舊周易註疏卷第九〈宋板〉
旅
考異古本經旅人先笑後號咷二本後上有而字註〈彖曰〉是以小亨二本足利本宋板是作足 有為之時下二本有也 〈初六〉志窮且困下同上 〈六二〉得童僕之所正也二本也上有者字 義足而已下二本有也 〈九四〉不獲平坦之地下二本有者也二字 〈六五〉寄旅而進一本寄作羈 〈上九〉客旅得上位二本足利本宋板旅作而 牛者稼穡之資下二本有也不在於難下終莫之聞下並同〈補遺一本宋板終作故〉 莫之聞則傷之者至矣一本聞下有也字疏則終保無咎也〈八葉右六行〉宋板咎作尤 為主君所疑〈八葉左二行〉主君作君主正嘉二本同 如鳥之巢被焚〈十葉右一行〉之巢作巢之正嘉同 衆所同嫉〈二行〉嫉作疾下〈五行〉同
補遺註〈彖曰〉咸失其居足利本其作所 〈九四〉故其心不快也古本無故其二字
巽
考異古本經九三頻巽吝一本頻作嚬註同謹按象文同今本註道愈隆下二本有也字 〈彖曰〉處乎中正宋板乎作於 〈初六〉以整之下二本有也 〈象曰〉進退疑懼下一本有者也二字一本有也字 〈六四〉充君之庖下二本有也〈補遺一本宋 九板庖作包 五〉故初皆不説也一本初作物 夫以正齊物一本正作令 民迷固久二本足利本固作故疏須上下皆巽〈十葉左九行〉宋板須作雖 則柔皆順剛之意〈十一業右五行〉則作明 係小亨之辭〈六行〉係作繫 故君子訓之〈十一葉左一行〉訓作則
補遺古本註〈彖曰〉故得小亨下一本有也字
兌
考異古本經九二孚兌二本兌作說謹按象文同今本註〈象曰〉施說之道諸本道作盛謹按萬厯與崇禎本同莫盛於此下二本有也〈初九〉未見有疑之者下〈九五〉小人道長之謂下並同疏以不正來説〈十六葉右三行〉宋板來作求此之為喜〈十六葉左二行〉此上復有除邪二字 宜在君子〈九行〉在作任
補遺古本註〈九二〉乃悔亡也也上有者字足利本同 〈上六〉故必見引無必字疏當位貴之也〈十七葉右一行〉宋板貴作責
渙
考異古本經先王以享於帝立廟二本帝上有上字註〈六四〉以光其道下二本有也 丘虛匪夷之慮虛作墟宋板同 〈九五〉正位不可以假人下二本有也疏去而逖出者也〈二十一葉右一行〉宋板逖作逺
補遺古本經用拯馬壯吉下有悔亡二字註王乃在乎渙然之中下有也字疏故得無咎故曰渙其躬無咎〈十九葉左六行〉宋板咎皆作悔
節
考異古本經象曰不出門庭凶二本凶上有之字註〈彖曰〉則物所不能堪也無所字二本足利本宋板同 然後及亨也及作乃以上諸本同 〈九五〉為節之不苦之作而以上諸本同 非甘而何二本而作如 〈上六〉以斯施人二本足利本宋板人作正 故得悔亡下二本有也字疏正由為節不中〈二十一葉左七行〉宋板正作止 故慎密不出〈二十二葉左一行〉出作失
補遺古本註〈九二〉故不出門庭故下有曰字
中孚
考異古本註〈彖曰〉然後乃孚下二本有也 發乎其中矣矣上有也 魚者蟲之隠者也二本足利本隠上有潛字 信皆及之下二本有也 若乘木舟虛也二本作若乘木於舟虛者也 〈象曰〉雖過可亮下二本有也 〈初九〉而應在四一本在下有乎字 繫心於一一本於作専〈九二〉立誠篤志志諸本作至謹按萬厯與崇禎本同
〈六三〉四履正而承五二本正上有乎字 非已所克下二本有也 〈六四〉故曰月幾望下有也二本同 棄群類也二本也上有者字疏顯者可知〈二十四葉左一行〉宋板者作著故更有它求〈二十五葉左六行〉求作來 若真以陽待正位
〈二十八葉右二行〉真作直 若鳥於翰音登於天〈七行〉於作之補遺古本經信及豚魚也無也字註〈六四〉則失其所盛矣所下有以字足利本同 〈上九〉忠篤內喪內作日
小過
考異古本註上愈無所適下一本有也字 〈彖曰〉即飛鳥之象下二本有也字 〈初六〉無所錯足飛鳥之凶也二本作無所錯手足飛鳥凶也 〈六二〉而遇其妣下二本有也字 過而不至於僭一本過作遇 其臣無咎下二本有也字 〈九三〉小過之時二本時作世足利本同 至令小者或過二本足利本宋板或作咸 〈九四〉不為責主足利本宋板責作貴 故曰弗過遇之夫一本之下有也字 以斯攸往危之道也二本攸上有有字 無援之助一本之作乏 之於永貞下二本有也〈補遺一本無於字六五〉夫雨者隂在於上二本足利本宋板在作布 則烝而為雨足利本烝作蒸 雖隂盛於上一本隂下有復字 未能行其施也二本也上有者字 五極隂盛一本無極字 弋射也一本射作獦 是乃密雲未能雨也二本足利本宋板是乃作足及也上二本有者字疏過之小事〈二十八葉左五行〉宋板之作於 上在君子為過行也〈七行〉上作止 時也小有過差〈九行〉也作世 為過厚之行順而立之則吉〈二十九葉右二行〉厚作矯立作止 履得中正〈三十葉左八行〉正作位 至令小者或過〈三十一葉右五行〉或作咸即酖鳥之毒〈三十二葉右五行〉即作比 已上於一卦之上
〈三十三葉右九行〉已上作已止 過至於亢〈三十三葉左四行〉於作於補遺古本註〈彖曰〉柔而浸大浸作侵足利本同 〈六五〉而陽薄之陽下有上字 〈上六〉至於亢也過至於亢於作於也上有者字於作於
既濟
考異古本註〈彖曰〉以既濟為安者二本足利本安作象宋板作家 〈象曰〉不忘未濟也一本也上有者字 〈初九〉無所咎也二本足利本宋板也作矣 〈六二〉而自得也也上二本有者字 〈九三〉而能濟者髙宗伐鬼方三年乃克也一本足利本宋板髙宗作也故一本作而能濟者也故髙宗云云 〈六四〉所以塞舟漏也一本也上有者字 〈九五〉物皆濟矣二本矣作也 可羞於鬼神二本於上有之字〈上六〉過而不已一本足利本宋板而作進一本作過進
惟不已
補遺古本註〈彖曰〉初吉終亂終亂不為自亂作初吉終亂也不為自亂足利本無也字 〈六二〉量斯勢也斯作其疏剛居中〈三十五葉右六行〉宋板中作下
未濟
考異古本註〈彖曰〉不違剛也一本也上有者字 未能出險之中下二本有也字 小狐雖能渡二本渡下有濟字 必有餘力也一本也上有者字 〈九二〉用健拯難靖難在正二本足利本宋板拯作施靖作循但一本循作修 〈九四〉靡禁其威下二本有也字疏使皆得安其所〈三十九葉右九行〉宋板安作求 靖難在正〈四十葉右八行〉靖作循補遺古本註〈彖曰〉故未濟下有也字 〈同上〉故可濟下有也字 〈象曰〉各當其所也當作得 〈初六〉濡其首猶不反首下有而字 〈六三〉未濟故曰利渉大川下有也字 〈六五〉故曰有孚吉下有也字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六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七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周易兼義第七
存舊周易繫辭上第七韓康伯注〈古本足利本〉周易註疏卷第十〈宋板〉
周易繫辭上第七
謹按宋板無第七二字此七字自是舊文當存
考異宋板疏故字體從繫〈一葉右六行〉繫作𣪠 有以簡編重大〈九行〉有作直 止義曰天尊地卑至其中矣此第一章云云〈二葉右三行〉謹按宋板此疏在經注下其所按如左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坤其易之門戶先明天尊地卑以定乾坤之體〉疏〈正義曰此第一章明天尊地卑及貴賤之位剛柔動靜寒暑往來廣明乾坤簡易之德聖人法之能見天下之理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者天以剛陽〉 每章當以此例推也比校宋板今本疏之所係混淆錯亂者周易為甚但以無害於義今更不復識別雲爾
天尊地卑至而成位乎其中矣
考異古本注以定乾坤之體下有也字 乖其所趣宋板趣作趍 象況日月星辰況作謂 懸象運轉下有而字 言運化之推移下有也字故曰易簡下故曰有功下並同 德業既成則入於形器無德業二字 目其德業下有也字宋板目作名 成位至立象也至作況足利本宋板同 並乎天地下有也字 則並明天地也並明作明並足利本宋板同疏其實亦一焉〈四葉右八行〉宋板一作兼 乾知大始者〈九行〉大作太謹按經文同今本下〈左一行〉放此 是自然成物之始也〈四葉左七行〉始作終 賢人則事在有境〈五葉左三行〉則作亦 又莊雲〈六葉右三行〉莊下有子字
補遺疏不得其位矣〈二葉左五行〉宋板不上有則字 未有管作〈四葉左一行〉管作營
聖人設卦觀象至吉無不利
考異古本經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無君子 吉無不利下有也字注夜則隂柔作夜則柔隂也 俱由剛柔而著俱上有則字足利本宋板同 序易象之次序下有也字疏其有祉有慶有福之屬〈八葉右二行〉宋板上有作以 辯變化之小大〈九葉右四行〉小大作大小 故居可治之位〈九葉左一行〉居可作可居正嘉同
補遺經是故吉凶者足利本故作以疏次文別雲變化者〈八葉左六行〉宋板別下有序字 先王十征〈十葉右一行〉十作卜
彖者言乎象者也至故知死生之説
考異古本經彖者言乎象者也彖下有曰字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上有而字注言乎小疵也也上有者字 存乎悔過也宋板過作道 作易以準天地下有也 疏正義曰彖謂説乎一卦之象也〈十葉右六行〉宋板作正義曰彖謂卦下之辭言説乎一卦之象也正嘉同謹按崇禎本據萬厯誤 其道消散〈十二葉右四行〉消作銷其辭則難險也〈同上〉難作艱
補遺古本注之否則其辭險下有也字疏知生死之數也〈十二葉左六行〉宋板生死作死生 正謂用易道〈同上〉正作止
精氣為物至故君子之道鮮矣
考異古本經通乎晝夜之道而知乎作於 百姓日用而不知下有也字注故曰相似下有也字 則物冝得矣作則物得冝矣足利本同 以一方一體明下有也字 寂然天體不可為象天作無足利本宋板同 因神以明道下有也字各盡其分下同疏賴用此道而得生〈十六葉左九行〉宋板而作以
補遺注聚極則散而遊魂為變也足利本無而字疏此章明卦爻之義〈十二葉左八行〉宋板此作上 而不於隂〈十六葉右六行〉不作無
顯諸仁藏諸用至道義之門
考異古本經以言乎逺則不禦乎作於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同注故曰藏諸用下有也字宋板同 不能全無以為體古本不作未無無字宋板足利本不作未萬厯等本全作至 故順通天下宋板順作顯 聖人功用之母宋板母作無恐非 體同乎道同作周 故曰富有下故曰日新下以成化生下擬乾之象下效坤之法下共有也字 由神而㝠於神者也宋板足利本無者字 則近而當下有也字配此四義下禮以卑為用下並同疏不煩辭邪僻也〈二十葉右八行〉宋板辭作亂 遍滿天地之內〈二十葉左二行〉遍作徧 謂與道義為門戸也〈二十二葉右四行〉與上有易字補遺古本經子曰易其至矣乎乎作於 易行乎其中矣乎作於注所以能至下有也字 言變化而稱極乎神也足利本而作之 欻爾而自造矣欻作歘
存舊周易註疏卷第十一〈宋板〉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至其臭如蘭
考異古本注典禮適時之所用下有也字則乖於理下則盡變化之道下並同 氣同則和宋板則作而 出言戸庭千里或應或應作應之 道同則應下有也字疏是行之於急者〈二十二葉右七行〉宋板於作尤 故引七卦之議〈同上〉議作義 議此㑹通之事而為爻也〈二十三葉右五行〉議作謂 言行雖切在於身〈二十五葉右二行〉切作初 以同人初未知同〈三行〉知作和
補遺古本經況其邇者乎乎作於下出乎加乎發乎見乎慎乎皆同
初六藉用白茅至盜之招也
考異宋板疏以此小人而居貴位〈二十七葉右八行〉此作比故尾皆稱易曰〈二十七葉左一行〉故下有首字謹按唯嘉靖本作故故尾云云誤
大衍之數五十至可與祐神矣
考異古本注其一不用也也上有者字 竒凡四揲之餘不足復揲者也凡作況足利本宋板同 五耦合為三十下有也字鬼神以此行下同 六爻二百一十六策下有之也二字 六爻百四十四策下有也伸之六十四卦下由神以成其用下並同疏所賴者唯賴五十〈二十八葉左二行〉宋板所下有須字 若易由太有由於無〈二十九葉右四行〉太下有一字 謂四度經營蓍策〈三十一葉右三行〉謹按宋板經營下空五字 酬酢謂應對報答〈三十一葉左九行〉對報作報對
補遺古本注成金木水火土下有也字疏韓氏親受業〈二十八葉左一行〉宋板親下空一字 可以知本虛無〈二十九葉右一行〉知作卻 故可以顯明〈三十一葉左六行〉可下空一字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至此之謂也
考異古本經其受命也如嚮嚮作響足利本宋板同疏放此注則知神之所為下有乎字 可得而用也也上有者字 故曰聖人之道下有也字疏前經論易理深〈三十三葉左四行〉宋板深上有功字 此經論極數通變〈同上〉通變作變通正嘉同 理在𤣥通無不既億〈三十四葉右九行〉既億作記憶 能體於淳一之理〈三十四葉左一行〉於作其補遺疏遂定天下之象〈三十五葉右一行〉宋板遂作以 章中所陳則有三章〈左四行〉下章作事
天一地二至民咸用之謂之神
考異古本注六爻變易以告人吉凶無人字足利本宋板同但古本凶下有也字洗濯萬物之心下同 而不以威刑也也上有者字 坤道包物下乾道施生下共有也字疏乃以通神明之德也〈三十六葉右四行〉宋板以下有數字 神武而不殺者夫〈三十八葉右一行〉無而字 言聖人以利為用〈三十九葉右二行〉為作而
是故易有太極至吉無不利也
考異古本注取有之所極況之太極者也取下有其字足利本宋板同 則吉凶可定下則廣大悉備下而濟萬物下並有也字疏故曰莫大乎蓍龜也〈四十葉右九行〉宋板大作善正嘉同 吉凶所以斷而行之〈四十一葉右九行〉所以作告所
子曰書不盡言至存乎德行
考異古本經有以見天下之賾賾上有至字注故舉而錯之於民下有也字疏不須言而自信也〈四十四葉左四行〉宋板無而字
補遺疏其根株雖未至死〈四十三葉右二行〉宋板至作全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七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八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周易兼義第八
存舊周易繫辭下第八韓康伯註〈古本足利本〉周易註疏卷第十二〈宋板〉
周易繫辭下第八
謹按宋板無第八二字説具於前
八卦成列至禁民為非曰義
考異古本經繫辭焉而命之無焉字 貞夫一者也夫作於注或否或泰下有也字 見存之爻辭見作則足利本宋板同 而後有吉凶下有也字故曰聖人之大寶曰位下同 財所以資物生也也上有者字疏必信仁愛〈五葉左一行〉宋板信作須
補遺古本注況之六爻動以適時者也六爻下有六爻二字
古者包犧氏至葢取諸夬
考異古本經吉無不利下有也字注以益萬物下有者也 噬嗑之義也也上有者字 不解倦也解作懈足利本宋板同 通變則無窮故可久也無也字足利本宋板同 渙者乘理以散通也通作動足利本宋板同也上有者字各得其宜也同 取其豫備豫備作備豫宋板同 取其過厚下有也字 書契所以決斷萬事也宋板決上有夬字疏且依此釋之也〈六葉左四行〉宋板無也字 在位一百二十年〈七葉右三行〉二作一 及軒轅氏也〈八行〉無也字 大星如斗〈七葉左六行〉斗作虹 即位九十八年崩〈八葉右二行〉崩上有而字 此覆説上文通則變之事〈九行〉則作其 此明若能通變〈八葉左二行〉通變作變通特以此象文〈九葉右九行〉象作豫
補遺注無微不窮足利本微作細疏納奔水氏女曰聽詙〈七葉右八行〉宋板詙作談 此已下三事此是〈十葉右四行〉下此作皆
是故易者象也至德之盛也
考異古本經過此以往此下有而字注以綂卦義也也上有者字 故耦為之主下有也字 不思而至下有矣字 不慮而盡矣下有也字 感而遂通下有者也而通其用也也上有之字 由安其身而後動也由
作皆足利本宋板同疏心既寂靜〈十三葉右一行〉宋板寂靜作靜寂 龍蛇初蟄〈十三葉左四行〉龍作蛟正嘉同 是動因靜而來也〈六行〉無也字
易曰困於石至立心勿恆凶
考異古本經是以出而有獲下有何字 屨校滅趾屨作履 有不善未嘗不知下有也字 男女搆精萬物化生精下有而字注能無諂瀆窮理者乎乎作也 朗然𤣥昭昭作照足利本宋板同 此知㡬其神乎乎作者也 得一者於理不盡一作二宋板足利本同謹按諸本與崇禎本同 而終獲元吉下有也字 則物之所不欲也欲作與足利本宋板同疏履非其地〈十四葉左七行〉宋板地作位 比君子若包藏其器於身〈十五葉左二行〉比作此 知小謀大而遇禍〈十六葉左八行〉禍下有也字 以顔子通㡬〈十八葉左八行〉通作近
補遺古本經何校滅耳何作荷注理而無形無作未宋板足利本同
子曰乾坤其易至以明失得之報
考異古本注不相踰越下有也字 況爻卦之辭也正誤卦當作繇〈補遺古本宋板足利本卦作繇〉 失得彌彰下有也字所以明失得明作辯足利本宋板同 乖其理則凶下有也字疏欲令趨吉而避凶〈二十二葉右八行〉宋板趨作取補遺古本注世衰則失得衰下有而字
易之興也至㢲以行權
考異古本經謙德之柄也無也字 恆雜而不厭雜上有先字注象居得其所也無象字 不逺復也也上有者字 是以能恆下有也字 不知其由也由作曲無怨於物下有也字疏故為德之時〈二十三葉右二行〉宋板故作欲 能以利益於物〈二十三葉左一行〉無以字 不被物之不正也〈二十四葉右二行〉不正作厭薄 物亦益已〈二十四葉左八行〉益作盈 㢲順以既能順時合冝〈二十五葉右二行〉以作也故可以權行也〈同上〉權行作行權
易之為書也至則思過半矣
考異宋板注不可立定準也立作以 古本存乎㑹也㑹上有其字 道不虛行下有也字 而一以貫之下有者也疏在二位相易〈二十五葉左五行〉宋板在上有或字補遺古本經知者觀其彖辭知作智彖作象疏依循其易之辭文〈二十六葉左二行〉宋板辭文作文辭 其初難知也〈二十七葉左三行〉也下空五字
二與四同功至此之謂易之道也
考異古本經其用柔中也中上有得字 其剛勝邪下有也字 兼三才而兩之才作材足利本宋板同下三才之道也同注須援而濟援作扶 勝其任也也上有之字 爻有等故曰物下有也字〈補遺故曰爻有等故曰物足利本爻上有交字〉 𤣥黃錯雜古本足利本宋板錯作相古本雜下有也字疏則以周釋為得也〈三十葉左六行〉宋板以作似下〈七行〉則以危謂憂危同
補遺經物相雜足利本無相字疏克勝其任〈二十九葉左七行〉宋板克作剋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至失其守者其辭屈
考異古本經情偽相感而利害生無此八字及註文失其守者其辭屈下有也字注人謀凡議於衆以定得失也凡作況得失作失得足利本宋板同 鬼謀凡寄卜筮凡作況足利本宋板同 不勞探討討作射足利本宋板同 以象告人下有也字 情逆違道以陷凶陷作蹈足利本宋板同 然後逆順者殊下有功字故吉凶生下有也字 近凡比爻也凡作況宋板足利本同疏今以險阻〈三十一葉左八行〉宋板險阻作阻險 不煩思慮與探討〈三十二葉左七行〉討作射 若以情實相感〈三十三葉左五行〉情實作實情 以各無外應〈三十四葉右一行〉以作又故言其辭游也〈三十四葉左一行〉游上有浮字
補遺古本注覩方來之驗也覩作觀疏恆易略不有艱難〈三十一葉左四行〉宋板艱作難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八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九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周易兼義第九
存舊周易説卦第九韓康伯註〈古本足利本〉周易註疏卷第十三〈宋板〉
周易説卦第九
謹按宋板無第九二字
昔者聖人至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考異古本注蓍受命如嚮嚮作響足利本宋板同 不知所以然而然也也上有者字 六八隂數下有也字變動相和和作生足利本宋板同謹按經文和順於
道德而理於義下有易所以和天道順地德理行義十二字註足利本同但足利本理行義作理仁義也疏引伸因重之意〈一葉左三行〉宋板重下有卦字 言是伏犧〈八行〉言作明 皆本其事之所自〈九行〉自作由 耦數於地〈二葉右七行〉耦上有取字 下以治理斷人倫之正義〈四葉右一行〉斷下有割字
補遺宋板疏輔嗣之文言〈一葉左一行〉之作以 地三載欲極於數〈二葉左一行〉三作二 不暇用蓍成卦〈三葉左五行〉暇作假
昔者聖人至故易六位而成章
考異古本經將以順性命之理下有也字注剛柔者言其形下有也字 或有在形而言隂陽者無有字疏此節就爻位〈四葉右六行〉宋板節上有一字 既備三才之道〈五葉右五行〉備上有兼字
天地定位至易逆數也
考異古本注以前民用下有也字疏今八卦相錯〈五葉左五行〉宋板今作令
雷以動之至故曰成言乎艮
考異古本經㢲東南也作㢲東南方也 故曰致役乎坤下有也字 坎者水也無也字 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無下所字疏立秋而萬物皆説成也〈七葉右八行〉宋板立作正
神也者至既成萬物也
考異宋板疏正義曰鼔動萬物者〈八葉右六行〉鼔動上有故曰二字謹按宋板與上疏連為一節故無正義曰三字添故曰二字
乾為馬坤為牛
考異宋板疏羊者順之畜〈九葉右四行〉順下有従字
乾為天為圜
考異宋板疏取其尊道而為萬物之始也〈十葉右一行〉道作首 取其剛之清明也〈二行〉之作而 此馬有牙如鋸〈三行〉鋸作倨下〈四行〉鋸牙同
坤為地為母
考異宋板疏以其地道平均也〈十葉右九行〉以作取
震為雷為龍
考異宋板疏取其萬物之所生也〈十葉左五行〉生下有出字白額〈八行〉額作頟
㢲為木為風
考異宋板疏取躁人之眼〈十一葉右九行〉躁上有其字
坎為水為溝瀆
考異宋板疏取其行有孔穴也〈十二葉右二行〉行上有水字
艮為山為徑路
考異古本經為堅多節多節上有為字疏取隂在下為止〈十二葉左三行〉宋板在下有於字
周易序卦第十
謹按古本序上有經字又按宋板繫辭説卦篇題無數目字但此及雜卦同今本
有天地然後至離者麗也
考異古本經屯者物之始生也無也字 物大然後可觀下有也字剝窮上反下下同 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上有習字注此非大通之道此作比足利本宋板同 不謀而合下有也字疏六門往攝〈十三葉右四行〉宋板往作主 泰之次否等第是天道運數門也〈五行〉無第字 是人事門也〈六行〉無門字 故以取其人理也〈八行〉人作義 喜樂游豫〈十四葉左五行〉游作歡
補遺古本經有無妄然後可畜下有也字可養下不可動下同
有天地然後至以未濟終焉
考異古本經然後禮義有所錯下有矣字 乖必有難難上有所字 決必有所遇無所字足利本宋板同謹按朱熹本義本有所字程氏易傳本與古本同 井道不可不革下有也字注託以明義託作説 殷勤足利本作慇懃 而不係之於雜也雜作離足利本宋板同三才必備才作材謹按萬厯崇禎二本作才 君子
日消也也作矣 陽盛隂消君子道盛下盛作勝足利本宋板同 月盈則食下有也字 必有喜遇作必有嘉遇也足利本宋板同 宜革易其故下有也字 以㢲則得出入也出作所足利本宋板同 則殊越各肆而不反越作趣足利本宋板同 則宜信以守之下有者字 而以信為過下有也字
補遺古本經必反其家其作於宋板足利本同 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止上有動必二字足利本同 必失其居居作君 節而信之而下有後字注言咸卦之義也咸作盛 鼎所以和齊所下有可字
周易雜卦第十一
謹按古本雜卦下有傳字參差不齊者如斯
乾剛坤柔至小人道憂也
考異古本經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聚下輕下共有也字 復反也無也字親寡旅也同 離上而坎下也離上下有也字 履不處也無也字 姤遇也姤作遘足利本宋板同 漸女歸下有也字謹按雜卦一篇助字殊異最不足信也注物來觀我故曰求下有也 君子經綸之時經上有以字 雜而未知所定也而作者足利本宋板同 謙者不自重大下有也字莫速乎咸下同 小人亨則君子退也宋板足利本無也字古本同崇禎本
補遺足利本注君子以決小人長其道小人見決云為深憂也十八字在經小人道憂也下疏昔者聖人之興〈十八葉左九行〉宋板昔作此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九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十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周易畧例 魏 王弼 撰
謹按崇禎本闕畧例及釋文今據〈臣〉所藏嘉靖刻本校以諸本按古本畧例無注又一本同共題作周易畧例王弼無魏字撰字足利本有邢璹序並注注即同今本而稍有異同為可據也蓋足利本本學所刋活字板也而今閲其藏無原本可徵出入參差彼是異同甚為可惜爾彼本篇題作
周易畧例卷第十
畧例上 邢璹 註明彖
夫象者何也
今足利本以畧例為第十者按文獻通考王弼易注畧例繫辭注十卷晁氏曰上下經魏尚書郎王弼輔嗣注繫辭説卦序卦弼之門人韓康伯注又載弼所作畧例通十卷依此觀之足利本為不誣也又按邢璹注者文獻通考雲石經周易周易指畧例共十一卷晁氏曰偽蜀廣政辛亥孫逢吉書廣政孟昶年號也説卦乾健也以下有韓康伯注畧例有邢璹注此與國子監本不同者也以蜀中印本校邢璹注畧例不同者又百餘字詳其意義似石經誤而無他本訂正姑兩存焉然則畧例以邢璹注行之久矣惟今本失注者名老師宿儒末由識之可痛惜也邢璹唐人序雲唐四門助教邢璹但唐書無傳未知其爵里之詳雲爾
明彖
考異足利本文明其所由之主者也無者字 則六合輻輳輳作湊注同 其孰能與於此下有乎字古本同注故假設問端故曰何下故作而 衆不能理衆理作治下皆同 貞正之一者也無正字 致猶歸也衆皆所以得其存者必歸於一也作致猶歸也衆得皆存其存有心歸於一故無心於存皆得其存也 天下之衆皆無妄衆下復有衆字 統之以宗主以作有 統而推尋萬物雖殊統上有無為之一者道也君也九字天地大運不足怪其大上大作之 思過其半矣無矣字 自此已下明至少者多之所主多上有為至二字王曰作王氏曰 棄此中之一爻無中之二字 君
能養人人作民 物雖繁不憂錯亂繁下有而字 非天下之至賾其誰能與於此賾下有神武之君四字誰作孰
補遺足利本注雖雜交亂雖作錯 中正之用作忠貞之用
明爻通變
考異古本文逺不必乖下有也字 投戈散地戈作兵故有善邇而逺至善作繕謹按以上三條足利本皆
同今本 足利本語成而後有格成下有器字 鼔舞而天下従下有者字古本同注人之多僻僻作辟 故曰屈身身作伸 至於風虎雲龍於作如 志懷剛武為於大君為作人謹按武人訓為陵人於義難通 不能定其算數其算作算其 詐偽長短也無也字 尚側不知側作測 不必限高下作不必均高卑也 不必齊形質下有也字 此明無識感無識下無作有置兵戈於逃散之感感作地謹按萬厯本感作域 苟知外散之趣外作逃 下人服者感君之德君作治有應雖逺利追作有應雖逺而相追 不睽則往睽作揆 而無過差無作不 而無體可窮窮作明 道者虛也虛下有無字
補遺足利本注六三志在靜退三作二 君之福祿之作上 感君之德感君作威治
明卦適變通爻
考異足利本文初上者終始之象也終始作始終 得其時也古本得作適 物競而獨安靜者安下有於字古本同注一時有大畜之制大畜下有比泰二字 反有天衢之用天衢下有後夫復隍四字 一時有豐亨之用用作吉 泰之初九㧞茅彚征下有吉字 否初六否下有之字 爻變示唯也示唯作亦準謹按萬厯本作亦應 卦既推移下有故字 舉艮震則觀知動靜下有也字 陽乘隂則逆乘作承 故小過六五乘剛逆也乘作承 需卦九三近難險也難作坎 初為始上為終也無也字 而動者有其應下有也字 不憂出穴下有之凶二字 君子道虞虞作消 良由柔御於陽御作遇 而敢為之先泰初九先下有則字泰下有之字 爻有變動在中應而動動則不失作爻有變動存乎應而有變而動動則不失謹按在中作存乎多有變而三字 爻之安危在中位中作乎 居節之六四居作若 安節亨之例也也作是 晉之九四上有若字 貞厲之事是也事作類 陽承於隂逆也作隂乘於陽逆也謹按萬厯本承作乘 不能遂無攸利是也利下有之例二字 勿憂宜日中下有是也二字輕犯也無也字 此所適違時也無也字 誅滅君
主誅作弒 不可慢易下有也字 嘻嘻終吝下有是也二字
明象
考異足利本文言主於象象主於意主作生古本同所以在免在作存 而或者定馬於乾古本或作惑巧愈彌甚謹按足利本訓愈為喻按注意愈恐喻誤蓋存象忘意之由也古本蓋上有斯字注 象意者也作龍則象意也無者字謹按今本龍則闕字 言以明象明作盡 尋乾以觀其意也無也字 言有非象有作則 未得忘者存象忘作意謹按萬厯本同 象有非意有作則 失之甚也無也字 守筌蹄也説龍馬也共無也字
辯位
考異古本文而初亦不説當位失位也不説作不得設上有位而雲無者也無下有位字謹按二條足利本
同今本 尊者爻之所處爻作陽謹按足利本萬厯本共同 去初上而論位分位分作分位 卦以六爻為成爻下有而字謹按足利本二條亦同今本 足利本注同其意也同作問 隂居之也隂作陽 陽居之也陽作隂 應之以事事作序 恆主作常主謹按足利本本文六位時成也下有無六爻無亦作損七字注即陸氏釋文錯入
畧例下
考異足利本文由於貞也由上有亨字古本同 同救以相親古本救作求注離卦雲利貞也也作亨 既濟六二與初三相近而不相得是志各有所存也作比之六三處二四之間四自外比二為五貞所與比者皆非已親是有所存者也 比之六三無應於上二四皆非已親是無應則近而不相得之例作隨之六三係丈夫九四隨有獲是無應而相得之例也 同人六二志在乎五是有應則雖逺而相得之例作既濟六二有應於五與初三相近情不相得之例謹按此三條注文全異未知孰是姑俟再考 志竟懷疑竟作意 或自情偽生違此例者自作有
凡彖者至亦同斯義
考異足利本注一爻之義也無也字 正夫羣小正作止 應則任矣則作斯 無𤯝下有也字
凡彖者通論一卦之體者也
謹按足利本古本本文大有之類豐卦之類上各有畫卦 以統一卦之義䷍大有之類是也 則全以二體之義明之䷶豐卦之類是也
凡言無咎者至此之謂矣
考異足利本文言無咎者本亦有咎言作吉古本同吉不待功古本待作得 自己招下古本有致字注若防其失道作若防失其道謹按足利本古本畧例下諸凡之類別不提起連為一節今従今本分節記之也
卦畧
謹按足利本古本卦畧下共有凡十一卦四字分注
屯
考異足利本文故隂爻皆無求陽無作先古本同古本陽作婚謹按萬厯本亦無作先
䝉
考異古本文闇者求明下有者字足利本同今本 四逮於陽逮作逺足利本萬厯本同
履
考異古本文皆以陽處隂為失也隂下有位字失作美謹按足利本亦作美萬厯本作吉
大過
考異足利本文極弱之義也極作拯古本萬厯本皆同
睽
考異古本文睽者睽而通也通下有者字 治乃疑亡也治作洽足利本同謹按萬厯本作始
豐
考異諸本文宣陽作宣揚謹按以上畧例校異同者以足利本為主也但以古本無注校本文爾
經典釋文第一
謹按周易一書釋文存其舊文比之他經訛謬最寡而今所校主萬厯本比校正德嘉靖等本萬厯本稍為愈也二本謬誤殊甚今更據釋文元文正其一二不同者附之雲爾
䷀乾謹按此處音義萬厯本誤竭然反依字作乾下乙乾従旦㫃㫃音偃説卦雲乾健也此八純卦象天今脫依字以下十三字為誤臣竊按乾下乙乾従旦二乾字作倝似是 無悶門遯反〈二葉右〉元文遯作遜 就燥蘇早先告二反〈同上〉告作皁 以辯徐便免反〈二葉左〉便作扶 利牝又扶允反〈同上〉允作死謹按禮記亦有此音萬厯本改作扶允反非
補遺括方言云閑也〈二葉左〉閑作閉 閉必計反字林兵結反〈三葉右〉必作心兵作方 由辯或作變〈同上〉或作荀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張倫本〈同上〉倫作璠
則否都鄙反〈三葉右〉都作備 得主則定本亦作寧寧〈同上〉上寧作則 馬四牡曰乘〈三葉左〉四作牝正嘉二本作牡非 相近下近王同〈同上〉王作五 不揆渠癸反〈同上〉渠作葵 博施式支反〈同上〉支作䜴
補遺經論黃穎雲經綸匡濟也本亦作倫〈三葉左〉綸作論倫作綸
用説又音脫〈四葉右〉脫作稅 梏小廣雅雲〈同上〉廣作爾補遺用説注同餘〈四葉右〉餘作徐 苞䝉〈四葉左〉苞作包
宴李暫烏衍反〈四葉左〉暫作䡄
補遺雲上外也〈同上〉外作升
褫鄭本作拕徒何反〈五葉左〉何作可
補遺窒徐得息反〈五葉右〉息作悉
長之丈反〈同上〉之作丁謹按凡切字丁字萬厯本作之或竹後當以意求也 蒸職譍反〈六葉右〉譍作膺
補遺坦坦説文雲文也〈六葉左〉作安也
苞本又作包必交反下卦同者薄交反〈七葉右〉上作包下作苞者作音 大車王肅荊余反蜀本作輿〈八葉右〉荊余作剛徐蜀本作蜀才謹按文獻通考雲蜀才者人多不知按顔之推雲范長生也云云今萬厯本蜀才改作蜀本妄之甚矣下皆放此 用亨姚雲亨祀也〈同上〉下亨作享 謙子夏作嗛雲二謙也〈同上〉二作嗛 裒鄭荀童蜀本作捊〈八葉左〉童作董本作才 鳴者聲名聞之謂也〈同上〉鳴作名 匪解諧賣反〈同上〉諧作佳 薦本又作𪋁〈同上〉𪋁作𧲛
補遺他奮〈八葉左〉他作地 官有蜀本〈九葉左〉本作才
械戸戒反〈十一葉右〉戶作口
補遺噬市利反〈十葉左〉利作制
皤鄭陸作蹯〈十一葉左〉蹯作燔 而閡五載反〈同上〉載作戴補遺人長之丈反〈十一葉左〉之作丁 貫魚徐音館〈十二葉右〉館作官
復音覆〈十二葉右〉覆作服 無祇九家本作多字〈十二葉右〉多作㩼
補遺頻復本又作頻〈十二葉左〉下頻作嚬
險阨於厄反〈十三葉左〉厄作革
補遺篤實輝音揮〈十三葉右〉輝作煇揮作輝 輹伏菟上軸上似之〈十三葉左〉上上作在
朶京作瑞〈同上〉瑞作椯 虎視又市止反〈十四葉右〉市作常得頥一本作德順〈同上〉德作得
補遺弱讀下救其二〈十四葉右〉二作弱
洊於作薦〈十四葉左〉薦作薦 祇又止支反〈十五葉右〉止作上寘姚作寘寘置也〈同上〉寘寘作寔寔
補遺枕徐舒鴆反〈十四葉右〉舒作針
牝扶允反〈十五葉右〉允作死 涕他李反〈十五葉左〉李作米 遯匿亦避時〈十六葉〉亦作跡 於易謂佼易也〈十七葉右〉佼作狡接鄭雲㨗勝也〈十七葉左〉雲作音 愁仕由反〈同上〉仕作狀得如字〈同上〉得上有失字
補遺鼫本草螻蛄一名鼫〈十七葉左〉一名鼫作一名鼫鼠
左股日隨天左行也姚作右樂〈十八葉右〉行作旋樂作槃南狩手救反本亦與守同〈同上〉救作又與作作
補遺最逺下袁難同〈十八葉右〉袁作逺 夷於京作胰〈同上〉京作亦胰作眱
樂樂音洛〈十八葉左〉上樂作愛
補遺詭久委反〈十九葉右〉久作女
用射食亦反注下同〈十九葉左〉注下同作下注同 損序卦雲損必有所失是也〈二十葉右〉下損作緩 懲直升反〈同上〉懲作徵 窒陸作瘠〈同上〉瘠作脊 已事虞作紀〈同上〉紀作祀
補遺損省減之義〈二十葉右〉省作虧
用圭王肅作用恆圭〈二十葉左〉恆作桓 夬古快反□也〈同上〉□作決 次説文及鄭作赼〈二十一葉右〉赼作□ 陸虞雲莧萁也〈同上〉萁作蕢 誥鄭作詰起一反正也〈二十一葉左〉正作止 柅説文作□〈同上〉□作檷 蹢古文作蹢〈同上〉蹢作𨅙 以杞薛雲柳柔脆木也〈同上〉脆作韌
補遺以杞馬雲大本也〈二十一葉左〉本作木
萃在季反〈同上〉季作李 除戎器如字本亦作錯〈二十二葉右〉錯作儲 株木張於反〈二十二葉左〉於作愚 刖徐於刮反〈二十三葉右〉於作五 以勞力報反下同〈二十三葉左〉下作注甕説文作甕〈同上〉下甕作罋 洌音列潔也〈二十四葉右〉潔作絜
補遺甃本雲以甎〈二十四葉右〉本作干
雉膏雉膏食之美也〈二十四葉左〉也上有者字 金徐又胡𤣥反又胡宴反〈同上〉胡𤣥作古𤣥胡宴作古㝠 以成成亦作威〈同上〉威作盛 隮本又作躋〈二十五葉右〉上作躋下作隮 以須荀陸作孺〈二十六葉右〉孺作嬬
補遺承筐〈二十六葉左〉筐作匡
則溢則雲益者非〈二十六葉左〉雲益作方溢 以折之哲反〈同上〉哲作舌 閴徐苦鵾反〈二十七葉右〉鵾作鶂 一音苦域反〈同上〉域作馘 不出戶庭或雲門戶通誤〈二十七葉〉誤作語不快革夬反〈同上〉革作苦 爾靡京作□〈二十九葉右〉□作
劘 陽已上故止也本又作陽已上故少隂上〈二十九葉左〉隂上作隂止 上六弗遇玉付反〈同上〉玉作王 亨小絶句以上連利貞者非〈同上〉上作小 其茀董作拜〈三十葉右〉拜作髢 周易繫徐胡計反〈三十葉右〉計作詣 辭受辛者辭辭籀文辭字也〈同上〉作辭受辛者辤辝籀文辤字也謹按混為一者非也 坤作虞本作坤化〈三十一葉右〉本作姚震無咎周雲威也〈三十一葉左〉威作救 盡衆津忍反〈同上〉衆作聚 功贍失豔反〈同上〉失作渉 其分符悶反〈同上〉悶作問 成象蜀本作盛象〈三十二葉右〉謹按此處元文作蜀本與蜀才自殊 卑本亦作俾〈同上〉俾作埤 賾京作嘖雲債也〈同上〉債作情 惡馬鄭烏洛反並通〈三十二葉右〉並作亞靡之本又作縻徐又亡波反〈三十二葉左〉上作縻下作靡
波作彼 慎斯術也師明義〈同上〉明作用 以斷丁亂反下一章同〈三十三葉左〉一作二 有分符悶反〈同上〉悶作問洛出漢家以火德王故従各〈三十四葉右〉各下有佳字 氏包犧取大皥〈三十四葉左〉取作氏 下治直吏反草木同〈三十五葉右〉草木作章末 暴客鄭作□〈同上〉□作虣 滅趾本亦作止〈三十五葉左〉上作止下作趾 形渥屋角反〈三十六葉右〉屋作於 之分符悶反〈同上〉悶作問
補遺以要下雲〈三十六葉左〉雲作文
亦要又一遙反絶句至吉凶〈三十六葉左〉絶作則 亹亹鄭雲沒沒也〈三十七葉右〉沒沒作汲汲
補遺發揮音揮〈三十七葉左〉音揮作音輝
烜況晚反〈三十七葉左〉烜作晅 漢徐本作熯音漢雲熱熯也〈同上〉下二熯字共作暵 □邦角反〈三十八葉右〉□作駁為釡扶古反〈同上〉扶古作房甫 為旉鋪為花朶〈同上〉朶作貌 鄭守戀反〈同上〉守作市 顙的顙曰顛〈同上〉曰作白反生豌豆之屬〈同上〉豌作麻 陸雲反當為坂〈同上〉坂作反謹按上反作阪似是 乾卦克完反〈三十八葉左〉完作丹補遺乾卦陽性以能幹正也〈同上〉性以作在外
蟹戸買反〈同上〉買作賣 黔鄭作黯〈同上〉黯作黚 喙徐於穢反〈同上〉於穢作丁遘 為堅多節本無堅字〈同上〉本上有一字 剛鹵醎土也〈三十九葉右〉醎作鹹 為羊為龍為首為衣為言〈同上〉首作直 為作為迷〈同上〉作作牝 為律為河〈同上〉河作可 離後有一為□□〈同上〉為下有牝牛二字謹按此篇所載逸象本於九家易雲 則飭王肅作節〈三十九葉左〉節作飾 畧例〈四十葉右〉上有周易二字 動不能制動本作天地不能制動〈同上〉本上有一字 語成而後有格舊本如此本格作括〈同上〉本格上有一字 所贍市豔反〈四十一葉右〉市作常 洽乃本乃作合〈四十一葉左〉下乃作又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十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十一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古文考
足利學所藏古文尚書三本每篇經文字體太竒今別摘取而特著於篇以附於考文後其文有增減字原異者備記之於各篇考異下此編更取古今字異者耳但恨元本字形不明偏傍多誤未遑徧搜諸韻正之姑存其舊併附錄今文以備覽觀雲
堯典
□□〈虞書〉㫺〈昔〉乩〈稽〉丄□〈上下〉惪〈德〉㠯〈以〉㞺〈族〉旡〈既〉□咊〈協和〉□旹□〈變時雍〉𠀘〈天〉曐〈星〉□〈時〉𡰥〈夷〉□〈春〉戎〈厥〉□〈孳〉□〈民〉□〈西〉□〈成〉穐〈秋〉□〈暨〉□〈旬〉□〈歲〉焈〈熙〉亝〈齊〉啟〈啓〉⿰〈功〉⿰〈靜〉婁〈違〉𠀡〈天〉□〈岳〉創〈割〉升〈其〉才〈哉〉□〈往〉□〈用〉⿰〈朕〉□〈側〉鱞〈鰥〉□〈聞〉□〈克〉□〈刑〉□〈虞〉
謹按□字無所考也□俗書字每篇此類頗多時作⿰雖作雖食作□養作□舊作舊獨作獨穢作□持作□應作応之類皆俗間承襲一時隨便者混用於古經非亦甚矣不可不辯也㫺乩共古字㞺字彚從矢又作□金石韻府古尚書文亦為爾今從失誤丄□見於説文韻府古孝經文亦然惪㠯並古字字彚雲㠯古文已字與以通故今又作以字無與既同但字書不言與既通韻府古尚書文作無可相證也□當作葉與協同後或作葉此篇偶誤咊與和同□續字彚作□與變同字彚古文變字作□□韻府古尚書文作□□與字彚所載者稍異正字通雲舊本□作□誤此亦古文變體故併附記之峕說文雲古文時從之日作旹為是□恐𡿷或邕誤正字通雲𡿷籀文邕𡿷邕雍雝癰壅古通𠀘曐共古文按説文星為曐省古文作□□俗字說亦見於上𡰥古夷字按洪武正韻字彚並雲音夷而不言與夷同但尼字音泥女僧又音夷古夷字正字通雲尼古作𡰥□𡰥古文夷由是觀之則二字通用亦似不可泥矣□本作□今以□代之乃趨便也□之為厥為無所考耳下篇或有作氐者按說文□木本從氏大於末讀若厥居月切蓋古或與厥通用人莫識之也又續字彚有作□□□者並古文厥字其□字注云案集韻韻會小補二書古厥字皆作□或作□則□當從口不從日也又按韻府古尚書文作□亦與氐稍相肖矣會此數者但說文於氐為允然未審是非□之為孳□之為民未考□作□為是字書從弓篆文西字□古成字穐恐俗省古文作龝□與暨同說文即引虞書作□臯陶又史記所引禹貢亦作此字□字恐誤字彚所載古文旬字作□□續字彚又有作□者但於此三者□字稍近□亦誤寫韻府古尚書文作□續字彚□古文歳字見篇韻〈今按從戈恐非〉正字通雲歳從歩從戌古文變體作□〈從戊恐非〉亦與古尚書文同焈正字通雲同熙見六書故舊注重出分為二按韻府古尚書文作□正字通雲熙本作𤌇篆作□説文專訓燥也泥由此觀之則焈𤌇皆通亝古齊字啟字彚雲𨽻別作啓以啟為本字按説文口部□開也攴部□敎也引論語不憤不啓分為二字今按二字通用不必泥也但韻府古尚書文作□臣甚暗於篆𨽻不知所定矣□説文雲古文工從彡按韻府道德經文功作㣉則通用明矣𩇕說文清飾也疾郢切字彚音亦惟與靜同耳按韻府靜字從彡者多矣但偏有少異其古尚書文作□乃續字彚作□者是也□即古青字則作𩇕亦應不妨婁之為違蓋省文之譌韋作□故誤作婁然違單作韋未有所據豈古或通用耶姑俟再考𠀡同天古本尚書𠀘𠀡混用□恐字誤下文或作□即續字彚所載岡字也似不可混也按正字通作□者〈引用玉篇〉為差近爾升當作丌古文其字又作亓才哉音義原異〈臣〉初疑之按正字通雲集韻哉古作才尚書往哉汝諧古文作□才此説應憑□即古字𨽻作往古或作𨓏俗作徃□說文作□古文作□韻府古孝經文作□三者皆相似矣此篇或少失筆畫者耳□續字彚載之古文朕字又別有作□□者庂當作仄與側同鱞與鰥同俗作鰥非□字彚作䎹與聞同從米非撿韻府或從米或從采似不可泥也□續字彚作□古克字〈引五韻集韻〉□之為刑無所考韻府古尚書文刑作□□依説文作㓝則似當作□其於□字姑闕□恐□誤字彚□古虞字其餘未考
舜典
㞢〈之〉岑〈使〉孠〈嗣〉亐〈於〉□〈濬〉喆〈哲〉龔〈恭〉眘〈慎〉□〈從〉亖〈四〉□〈麓〉靁〈雷〉厎〈底〉弎〈三〉□〈終〉彣〈文〉□〈祖〉□〈衡〉□〈類〉□〈五〉宅〈度〉□〈禮〉□〈歸〉□〈封〉㳅〈流〉□〈災〉□□〈驩兠〉𤽮〈罪〉□〈姓〉□〈海〉弍〈二〉□〈率〉㡯〈宅〉□〈禹〉□〈拜〉𩠐〈首〉卨〈契〉咎繇〈臯陶〉□〈播〉旉〈敷〉□〈敎〉㞐〈居〉□〈垂〉□〈疇〉艸〈草〉□〈益〉㮚〈栗〉□〈剛〉亡〈無〉□〈詩〉哥〈歌〉□〈舞〉內〈納○納言出納並同〉□〈別〉
謹按㞢古文之字岑當作□續字彚載之古使字但韻府古老子文作□又與李字相似古或易混正字通李字注引李東陽資暇録當併考也孠亐共古文依說文亐當作虧濬本作□古文作□共無水傍〈以今觀之作濬或濬為是〉喆龔眘並古文經傳多與今文通用但眘字字彚從日又從目按說文作□〈從日為是〉但韻府古尚書文作□與說文不同□古文作□從二人非二刀篆文人刀多混故誤耳亖說文雲籀文□當作㯟古麓字靁古字厎底同弎說文雲古文三從弋字彚不載疎漏甚矣韻府貝丘長碑亦有此文□續字彚載之又有□□□□□共古文終字韻府古尚書文作□楷書作夂者是也彣韻府汗簡文作□正字通雲同文□古文示作□若□今從此偏不應與爪混也下文示傍皆放此□古文衡字說文作□□下或作□並非韻府古尚書文作□作□為是正字通月部載之續字彚作□亦非也□古字度之為宅古文混同韻府古尚書文渡作□古孝經度作□宅別作□古文宅度似或通用但古尚書文度作□又作□稍有辨別姑俟再考□古尚書文作□即續字彚作□是也□當作㱕籀文從止□當作□古文從㞢從土㳅古流字□正字通雲集韻作□與災同但韻府古尚書文作□□□□當作鵃吺鵃從日非下文或作□似可通也韓愈逺遊聮句亦用此二字蓋古字也𤽮當作辠古字□與□字相渉誤耳古文好字作□姓不從丑□古孝經文作□古尚書文橫水作□點畫雖有少異今皆當作⿱弍古二字□之為率與韻府所載古尚書文不同古尚書文作□與今文稍似但義雲章作□據此觀之當作□非從糸也其餘字書都無所見矣㡯古字□下文又或作□按續字彚□古禹字或作□非〈漢書藝文志大□三十七篇師古曰□古禹字今按作□亦非〉韻府古尚書文作□雲臺碑作□皆與𢁰相肖說文作□續字彚又有作□□者正字通雲□即□字譌文併記諸文以備采擇〈按□𢁰誤□□誤〉□恐□誤韻府所載六書統文作□其餘諸文無所考𩠐古首字卨當作卨與稷契之契通用咎繇與臯陶通用□按字彚□古番字但六書統文播作□此篇當從六書統文其字非從米旉古敷字當作尃古尚書文作□□字彚本音博又與敎同按篆文作□無從爻者但續字彚古文作□字亦少異耳㞐古文□當作□與垂同□續字彚□古疇字見穆天子傳又作□與疇同又按古壽字作𠷎與疇通用據此諸文此篇所記似小誤但韻府古尚書文作□似當作□艸古草字□漢書百官表作□顔師古注古益字但韻府古尚書文作□道德經文作□作□者正與道德經文同□古栗字作㮚為是□韻府古尚書文作□續字彚作𠇙古文剛字說文刀部□古文剛文少異矣附記備參挍雲亡無通用□俗字當作□即古文詩字哥古歌字漢書藝文志又作哥永言韻府屬省文□當作□古文舞字韻府古尚書文同內納通用□別古字大禹謨
𡱁〈矢〉□〈帝〉它逌〈罔攸〉埜〈野〉□〈無〉□〈衆〉□〈虞〉灋〈法〉□〈賢〉□〈道〉譱〈善〉□〈養〉□〈平〉□〈事〉𠛬〈刑〉㢸〈弼〉□〈簡〉𡺍〈動〉㞧〈會〉棄〈棄〉尒〈爾〉勛〈勲〉㮚〈慄〉
謹按字彚𡱁同屎古字矢屎通□韻府古尚書文作□似當作□說文作□似當作□又續字彚有作□者按此諸文說文為允又未審是非〈今從艸葢無所據也〉它下文或作□共誤當作𡦽古文罔字按續字彚又作□逌埜並古文□亾誤與無通用□俗省文彣即文字今虞作彣與上文作□又作□者共無所考姑為闕疑灋法古字□當作臤說文□讀若鏗鏘之鏗古文以為賢字又按韻府汗簡及道德經文共作□□同道但韻府古尚書文作衟譱古善字□俗字□說文作□□當作叓古文事字𠛬刑本字㢸即六書統文但韻府古尚書文作□正字通㢸□並録字彚不載疎濶甚矣□恐柬誤與簡通用𡺍恐歱誤韻府動有從止者說文字彚共雲歱之隴切跟也不言與動通亦似失矣㞧古會字棄尒並古文〈臣〉幼年讀書認為省文及撿字書乃知其為古文耳勛古勲字㮚慄通用字見於前
臯陶謨
𦐂〈翼〉𠨩〈遷〉𠂇〈有〉𧨏〈義○彊而義〉㦂〈常〉倉〈施〉□〈俊〉
謹按𦐂字彚作𦏵為是𠨩同遷字當作□字書從卩𠂇字彚音左左手也但今文左右及有等字從𠂇混□為一古文左從□右從□自有別也故今𠂇専為左音篆𨽻變改古今不同者亦如此按韻府道德經文有作□即與此同以今觀之作又為允𧨏音義同通用㦂古常字即古尚書文也倉按古□字字彚作□續字彚作□其餘諸文無近似者韻府道德經文作□似當作□併記以俟識者所采擇矣畯畯之譌字本與俊別葢通用耳
益稷
□〈思〉琹〈刋〉□〈澮〉□〈食〉□〈上〉厸〈鄰〉□〈象〉□〈龍〉□〈退〉□〈庶〉□〈生〉灮〈光〉崟〈蒼〉奡〈傲〉□〈好〉㡯〈度〉□〈長〉皇〈凰〉□〈幾〉𨑖〈起〉□〈興〉萬〈萬〉
謹按□當作恖思本字琹栞之誤漢書亦作栞說文作□即字彚作□者是也□字彚古外切音桂水名按續字彚補音義引集韻雲與溝澮之澮同此說應慿但韻府古尚書文作□□古會字即續字彚所載□字是也二文通用明矣□俗字□無所考葢八分之變也厸古隣字即古尚書文也下四鄰作亖□誤□當作𤉢同象正字通雲集韻作𤉢非古文□按古文龍字從帝從啻者未考□當作𨓆古文當作古篆彚選以為正庶為俗字□生古字灮光本字崟音吟與蒼甚別按韻府有倉作□者續字彚作□依此誤耳又古文作□道德經文作□續字彚字彚作仺□者並古蒼字附記以見古文變體耳奡傲同韻府作□□字彚作□韻府古尚書文作□㡯宅古字古文度宅多混俗渡作□之類甚難辯矣説亦見於上□恐□或□〈王元美太和山賦用此字〉誤並古文長字又別有作□□仧□者古文變體甚博但韻府古尚書文作□皇凰通用□古幾字𨑖即古尚書文□恐俗省萬與萬同但古無所見葢俗書爾
禹貢
□〈岐〉□〈皮〉蝅〈蠶〉屮〈草〉□〈齒〉昜〈陽〉浂〈漢〉□〈夢〉茒〈茅〉□〈龜〉洜〈洛〉荷沢〈荷澤〉□〈旅〉邕〈雍○雍州〉㡯〈宅〉□〈織〉竜〈龍〉□〈陰〉㴉〈濟〉泆〈溢〉灹〈隩○四隩〉
謹按□當作□古尚書文為爾字彚亦𭣣載之□無所考恐轉寫誤說文作□字彚作□即古文皮字蝅續字彚雲俗蠶字〈引篇韻〉屮本音徹草初生也按説文屮古文或以為艸字又漢書鼂錯傳屮木䝉蘢古亦作屮明矣□未考説文古文齒作□又續字彚有作□者〈齒字古文有作□□□□□者亦甚博矣〉昜古陽字浂俗省文□恐□或□誤茆茅字別但俗混用韻會辯之□古文作□者稍似説文古文龜作□字彚乃作□又續字彚□與□同其餘未考洜古尚書文作□者即是也荷沢灼然俗間誤也□當作𣥏古尚書文也又作□邕㡯説具於前□亦古尚書文竜字彚音龍起也又俗作龍字按摭古遺文古有作□者可相證也□㴉共古文□當作侌溢泆音義同或通用灹字彚不載按韻府燠字古尚書文作□由此觀之則古文隩或從火從乇
甘誓
□〈誓〉□〈戰〉㡭〈絶〉馭〈御〉□〈戮〉
謹按韻府古尚書文誓作□續字彚□古文誓字注云顔師古刋謬正俗引商書湯□此二文偏又大異姑為闕疑□字彚作□古尚書文作□按正字通□古文戰字之譌本作□舊本省作□誤篇海作□從井尤誤〈今作山頭亦非〉㡭當作𢇍古文絶字斷字本從此今誤從㡭承譌非一日不可改也馭御音義同通用□古尚書文作□續字彚作□注云古文戮字〈引集韻〉又有作□者
五子之歌
悆〈豫〉□〈訓〉眎〈視〉於虖〈嗚呼〉□〈乎〉□〈厚〉□〈雖〉
謹按悆與豫音義同□古文訓字眎視同於虖與嗚呼音同通用□當作𠂞不應與平混也□當作垕古文作□□俗省
𦙍征
暮〈謨〉□〈春〉亂〈亂〉□〈司〉
謹按暮當作□古尚書文作□又作謩□續字彚載之古文春字亂字彚俗亂字□無所考
湯誓
□〈遂〉□〈敢〉□〈稱〉□〈亂〉賚〈賚〉
謹按□續字彚作□古文遂字此作□恐非□古文作□又作□或作□無從孚者作□為是□恐爯誤與稱同但韻府古尚書文作□□下或作□按亂字古文甚多摭古遺文作□又作□韻府古尚書文作□按正字通雲説文作□徐鍇雲象絲亂爪治之爪覆手也又續字彚有作□□□□者據徐鍇說則亂字從爪為得於此諸文未知所從耳賚字誤寫仲虺之誥
□〈恐〉廼〈乃〉舊〈舊〉㮚〈粟〉㐰〈信〉□〈怨〉獨〈獨〉褱〈懷〉
謹按□古文恐字廼與乃同字書從辵俗從廴非舊俗省文下文獨字放此㮚當作㮚粟本字㐰古文信字□續字彚雲韻會與怨同又引封禪書〈今史記無此字〉褱懷本字漢書又引尚書文作褱
湯誥
皈〈歸〉□〈祇〉□〈福〉□〈禍〉□〈神〉右〈佑〉□〈獲〉囦〈淵〉
謹按皈俗字□□□□共從說具於前右與佑同□續字彚古戾字其餘無所考也〈按經文茲朕未知獲戾於上下據續字彚則似衍一戾字經文殘缺其可疑者如此〉囦古文淵字
伊訓
□〈祀〉□〈祠〉□〈鬼〉鼈〈鱉〉□〈假〉□〈喪〉戜〈國〉□〈呼〉□〈祥〉
謹按⿰□□□說並見於上矣但鬼字古文作□即是也鼈鱉本字□恐誤寫□從止非本作□又作□戜字彚不收韻府古老子文作□可據也續字彚作□文小異𠂞當作□與呼通用
太甲
□〈諸〉□〈相〉□〈祇〉□〈肅〉政〈撫〉□〈基〉後〈後〉侵〈辟○祇爾厥闢辟不辟並同〉□〈無〉粵〈越〉□〈圖〉□〈機〉□〈憂〉汖〈困〉□〈恱〉□〈厥〉□〈寵〉
謹按□字彚作□古文諸字續字彚雲按集韻韻會二書古諸字皆作□字彚似小誤□韻府汗簡文作□□之為祇文無所見按凡字從氐者多作互弖互者此亦可以例識□草書之誤政當作□古文撫字□續字彚雲集韻古基字亦作坖又按韻府汗簡文作□即此字也後後通用侵之為辟誤寫明矣韻府古尚書文作□按字彚□古文僻字辟僻通用又續字彚避作□彼此參校従古尚書文作□為是但字彚□缺一畫似非□續字彚□與無同此經少失筆意者耳其餘作□□者並古無字粵越通用□當作□古尚書文為然字彚作□非也□機古字□之為憂灼然謬誤無所據耳但續字彚□字與憂同汖當作□從止從木為是古尚書文也說文字彚並載□無所考□說見於堯典□即古文□字是也從宀頭似是
咸有一德
烏虖〈嗚呼〉□〈始〉
謹按烏虖嗚呼通用□古尚書文作□續字彚亦載之字彚惟有乨字與始音義同乨即古孝經文也字彚疎漏為多
盤庚
㣽〈怒〉□〈曷〉□〈穢〉䘏〈恤〉繇〈由〉
謹按籀文怒作㣽□續字彚□害字省文亦作□害曷通用六書統曷直作□□無所考續字彚□於位切音穢義同與此字稍相肖矣其餘未考䘏繇並通用䘏從卩從阝誤
說命
徽〈率○俾率先王〉
謹按徽音揮文本異矣遺諸識者
微子
𭤑〈攘〉
謹按字彚雲𭤑與攘同俗作勷非
泰誓
□〈穢〉
謹按俗譌省
牧誓
□〈愆〉
謹按□當作諐字彚雲與愆同古尚書文亦作□洪範
圛〈驛〉□〈悔〉
謹按圛說文雲尚書曰圛圛升雲半有半無讀若驛古文作圛明矣□古文
金縢
笧〈冊〉
謹按古冊字古尚書文為然
康誥
□〈封〉䘱〈裕〉楙〈茂〉□〈矧〉
謹按□當作□說具於上䘱韻府敔㪟文作□為可據耳楙懋音義同通用□同矧本作矤
酒誥
□〈飲〉□〈牽〉□〈腆〉鍳〈監〉
謹按字彚□音與飲同韻府古尚書文作□似當作□續字彚有作淾者與飲同〈引集韻〉此三者字相似而致誤也□當作掔與牽同□古文腆字作䐌為是鍳本作鑑今作監字或通用
梓材
□〈享〉亡畺〈無疆〉□〈持〉秊〈年〉
謹按□無所考古文享作亯亡無通用疆古文作畺□俗譌字□當作秊說文從禾千聲
君奭
芓〈滋〉
謹按古尚書文乃爾
多方
霛〈靈〉
謹按古文
康王之誥
応〈應〉
謹按俗譌省
畢命
𫻪〈慝〉
謹按音義同
文侯之命
□〈盧〉
謹按□當作□與盧同又作玈
費誓
𢾅〈杜〉
謹按𢾅與杜通又作□
秦誓
貟〈雲〉
謹按正字通雲楊慎曰云古貟字今雲字乃貟之省文秦誓雖則貟然注貟即云然則楊慎所見本亦作貟
右足利學古文尚書文與今本有異者也臣閱其終篇以始得者著於篇但原本多誤古今錯雜雅俗混同一篇之內又更無統紀矣而今此所録雖其俗間承襲訛舛所致者苟文異者亦收而載之不敢輙去之耳葢以僻處不文之徒展轉書寫而大失其真者可勝惜哉然一部所成自是古雅誠非今時之物也嗟乎古經存於千百年之後而人不以為寶末學膚淺見以為迂怪旋就湮滅臣深慨矣今據説文字彚金石韻府正其偏傍所闕者繼以續字彚正字通等書而彼此參校亦可以互證也按馬端臨曰傳雲孔氏有古文尚書孔安國以今文讀之唐萟文志有今文尚書十三卷注言𤣥宗詔學士衞包改古文從今文然則漢所謂古文者科斗書今文𨽻書也唐所謂古文者𨽻書今文者世所通用之俗字也由此觀之則足利古本乃唐以前未經衞包之手者傳諸吾邦而其字即馬氏所謂𨽻書也祗唐志謂之古文而不謂之𨽻書者葢此漢時𨽻文近古者而非唐代通用之𨽻書耳書家者流有漢𨽻晉𨽻之分不啻筆法有異要亦字形不同是可以併證也今謹抄出而成此編以俟異日考定雲爾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十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七經孟子考文補遺>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十二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尚書註疏第一 漢孔氏序孔穎達疏
存舊尚書正義卷第一國子祭酒上護軍曲阜縣開國子臣孔〈穎達〉奉勅撰謹按以上宋板題目也正義下或作註疏參差不一勅字提頭凡三行記之下放此
尚書序
存舊古文尚書序〈古本〉
考異古本序並受其義謹按後人旁記雲異本義下有也字 天下學士逃難解散永懷嘉萬三本脫天下字錯亂摩滅謹按古本後人旁記雲異本摩作磨 以
貽後代代作世釋文少詩照反〈四葉〉元文詩作施 與孔子同〈五葉〉子作不 誓凡十篇正八攝二十篇亡〈十一葉〉謹按下十字恐衍可刪 坦土管反〈十二葉〉管作但 傳直戀反〈十三葉〉戀作專 巫蠱漢武帝末〈十九葉〉作巫音無蠱音古漢武帝末謹按今本後更出此音今當改従元文疏使理相𦙍續若繭之抽緒〈一葉左五行〉宋板續下復有續字 循蜚七也〈三葉左八行〉蜚作飛正德本同 疏仡十也〈九行〉疏仡作流訖下〈四葉右二行〉同正德本同謹按史記三皇本紀與宋板同但循作脩 言及稱便〈五葉右六行〉作言及便稱 是為五帝之書〈五葉左九行〉是下有五典二字 皆云帝曰非帝如〈七葉右七行〉如下有何字 此索於左傳亦或謂之索〈八葉左七行〉下索作素 悉詣守尉親燒〈十二葉左一行〉親作雜 襄生中中生武武生延陵及安國為武帝博士〈八行〉中作忠陵作年安國下復有安國二字謹按史記與宋板同 但伏生雖無此一篇〈十四葉右一行〉一作三 令得申盡其義〈十九葉右五行〉義作美謹按似非 冀能與我同於慕古之志〈二十葉右四行〉冀作若 奔湖遂自殺〈二十葉左一行〉遂作關正嘉二本同謹按作遂似是
補遺古本序傳子孫孫傳下有之字無一孫字宋板同釋文母曰附實〈四葉〉實作寶補脫黜丑律反〈九葉〉 坑若庚反〈十二葉〉若作苦疏上古結繩而治〈三葉右五行〉宋板而作以上有三墳五典〈五葉左八行〉上作止 舜非三皇亦非五
帝〈七葉右六行〉皇作王 倚相似其名字〈九葉右七行〉似作是宣帝本始元年〈十四葉右三行〉本始作泰和 鄭𤣥以先生食腥〈十五葉右三行〉生作王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十三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尚書註疏第二
謹按以古本校今本篇題書法稍異註疏本一出而人莫識其舊今與宋板併記以存其舊雲以下當以此例推也
尚書卷第一
古文尚書堯典第一 虞書 孔氏傳㫺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言聖德之逺著也〉將遜於位讓於虞舜〈遜遁也老使攝遂禪之也〉作堯典堯典〈言堯可為百代常行之道也〉曰若稽古帝堯
右古本篇題書法為然分為十三卷按唐書藝文志文獻通考共言孔安國注古文尚書十三卷註疏本流布於世人罕知其分數妄意分卷改記題目今當以古本為正也其分卷於各處詳記之雲
尚書正義卷第二
國子祭酒上䕶軍曲阜縣開國子臣孔〈穎達〉奉勅撰
古文尚書堯典第一疏虞書疏孔氏傳疏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言聖德之逺著〉將遜於位讓於虞舜〈遜遁也老使攝遂禪之〉作堯典疏堯典〈言堯可為百代常行之道〉 曰若稽古帝堯
右宋板篇題書法為然今本置漢孔氏傳唐孔穎達疏等字刋古文尚書四字皆非其舊文矣夫疏義者解本經本經各有題目先解題目而後解本經是其義也假如此書先題雲尚書卷第一次雲古文尚書堯典第一故疏先解此八字今刋古文尚書四字非也次雲虞書次雲孔氏傳各隨其文解之古本之體可以觀也故今詳記二本標題於此者欲使覩者參考而識其舊也
堯典
考異古本經敬授人時人作民 帝曰咨汝羲暨和汝作女下皆同注言聖德之逺著下有也字老使攝遂禪之下百代常行之道下若順下並同 能順考古道而行之者帝堯能上有言字堯下有也字 安天下之當安者下有也字 故其名聞充溢四外外作表 以睦高祖𤣥孫之親下百姓百官下共有也字 言天下衆民皆變化從上從作化宋板正德嘉靖本同變化下有今字 是以風俗大和下有也字重黎之後羲氏和氏下昊天言元氣廣大下並同 敬記天時以授人也人作民 下別序之下居治東方之官下朱鳥七宿下轉以推季孟則可知下交接曰尾下此居治南方之官下謂夏至之日下則七星見可知下季孟亦可知下並有也字 革改也宋板無也字 則嵎夷東可知下有也字 掌秋天之政也宋板無也字 因事之冝下有也字 秋西方萬物成成上有咸字 助成物作助成萬物也宋板無萬字 互相備下以正三秋下毛更生整理下仲叔各有所掌下日短冬至之日下冬之三節下以辟風寒下共有也字〈補遺毛更生古本毛下有羽字〉 以自溫焉宋板無焉字 匝四時曰朞匝作迊宋板同 正三百六十日下有也字 是得一月則置閏焉是作足宋板同成一歲之厯象下有也字歎其善下同 言不可下
歎美之辭下聚見其功下並有也字 起用行事而違背之違背作背違宋板同 言不可用下有焉字 有所滌除下有也字 有能治者將使之作有能治者將使治也 凡言吁者皆非帝意意上有所字 輙毀敗善類下有也字 異已也退也作異已也已退也宋板同但無上也字 無成乃退作無成功乃退也 命使敬其事下有也字 故遂用之之作也 則放退之下有也字老將求代下帝位之事下辭不堪下乃不獲已而言之下然其所舉下瞍無目之稱下象舜弟之字下言並惡下不至於姦惡下觀其行跡下女妻下並同觀其法度接二女觀下有㠯字 使行婦道於虞氏下有也字 則其所能者大矣矣作也釋文〈十四葉〉補脫又如充反謹按當在徐又音而充反下 異孔王音怡〈二十六葉〉元文怡下有已也二字謹按今註疏本所引釋文字義存於注者皆裁不收載此注異已也之類是也下〈三十二葉〉否方九反不也忝音他簟反辱也元文具而今本畧矣他皆類此疏交代揖讓以垂無為〈一葉右七行〉宋板垂作重 君陳君牙與畢公之類〈二葉右一行〉公作命 肆命二十〈三葉右七行〉肆命作伊陟 泰誓並無此文〈三葉左三行〉無泰誓二字 宅嵎夷為宅嵎䥫〈四葉右六行〉䥫作峓 但逐同天之名〈六葉右一行〉逐作遂 詩稱考十惟王〈八葉左七行〉正誤十當作卜〈補遺宋板十作卜〉 然則俊德謂有德又〈十葉左四行〉又作人 皆變化從上〈十一葉左三行〉從作化正嘉同謹按與注合矣 苗稼已殖〈十五葉右七行〉已作以 據世掌之文〈十六葉右六行〉據作是 推舉一星之中〈十八葉右八行〉推作惟 莫不當中〈九行〉當作常 時言東作〈二十葉右五行〉時作特 晝暫長增九刻半〈二十葉左二行〉暫作漸 皆以秋分之日昏時〈二十三葉右一行〉無皆字 而日日行一度〈二十四葉右三行〉無一日字 三歲是得一月則置閏也〈七行〉是作足謹按與注合矣 有餘分三百四十八〈左一行〉餘作日 帝曰疇咨若予至九載績用弗成〈二十七葉右一行〉作帝曰疇咨至弗成 今王朝大臣〈三十葉右一行〉今作令 其常聞諸先達〈五行〉常作當 蕩然惟有水耳〈八行〉蕩然作蕩蕩然 異已已退也〈三十葉左九行〉作異已至乃退 禹之大功顧亦因鯀〈三十一葉左六行〉顧作頗 令其在側陋者〈三十四葉右九行〉令作今 諧和至於姦惡〈三十六葉右七行〉無於字 故傳倒文以曉民〈三十六葉左九行〉謹按民恐明誤當屬下句
補遺注北稱幽則南稱明從宋板則作都 古本允信釐治治作理下治百官同 貌象恭敬而心傲狼狼作狠宋板同 心不則德義之經則作測 以治家觀治國下有也字釋文遁本作遯〈五葉〉本下有又字 一雲放勲〈八葉〉勲作勛 嵎海隅〈十二葉〉隅作嵎 女音尼慮反〈三十三葉〉作而據反疏皆二篇同序〈五葉右八行〉宋板二作三 既非明而放勲重華文命〈六葉左一行〉明作名 雖聖受而攝之〈七葉左四行〉聖作舜 更知禍災若宋襄〈九葉右三行〉知作致訓古為大〈右五行〉大作天 九黎之德〈十六葉右二行〉德作惡自下降監〈十八葉右四行〉下作上 日從谷以出也〈十九葉右五行〉
以作之 是朱雀七宿〈二十一葉右四行〉雀作鳥 以耎毛解之〈二十四葉右一行〉毛作毳 鯀治水九載〈二十七葉左五行〉九下空一字 順是事也〈二十八葉右二行〉也作者 米穀一熟〈三十一葉右七行〉米作禾 民可使由之〈三十五葉左七行〉民作人 庸生之徒漏之也〈三十六葉左五行〉無下之字 女子時〈八行〉子作於女於時者〈三十七葉右一行〉於作於 當有賢賤長幼〈二行〉賢
作貴 尊尤之心〈七行〉尤作亢 虞與溈汭為一也〈八行〉也作地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十四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尚書註疏第三
存舊古文尚書舜典第二虞書孔氏傳〈古本〉尚書註疏卷第三〈宋板〉謹按古本分為十三卷卷內有數篇者每篇篇題同此以下不重出可推知也宋板卷數同今本其卷數所分少有不同今詳記之見其牴牾耳但宋板篇題虞書孔氏傳之類或有或無註疏或作正義之等參差不一又舜典以下無古文尚書四字應以古本為正也
舜典
考異古本經帝曰格汝舜汝作女下皆同 班瑞於羣後瑞上有五字 黎民阻飢蔡沈集傳本飢作饑 帝曰疇若予工疇作誰 聲依永律和聲永作詠注試以治民之難事下有也字華謂文德下俱聖明下共同允塞上下作充塞四表至於上下也 遂見徵用下有也字五教能從無違命下總百官下同 明舜之德合於天作明舜之德行合於天也 將禪之下有也字嗣成帝位下下傳終帝位之事下文德之祖廟下璿美玉下可運轉者下並同 以審已當天心與否作以政察已當天心與否也 故行其事下有也字攝位事類下告天及五帝下並同 王雲上帝天也謹按此以下二十二字釋文混入於注當細書 星也水旱也星下有辰字 古之聖賢皆祭之下有也字與之正始下同乃順春東廵岱宗泰山為四岳所宗廵下有守字無所字 燔柴祭天告至下有也字其餘視伯子男下東方之國君下律法制下並同 皆均同下有之也二字五等諸侯執其玉下卒終下器謂圭璧下三帛生死則否下南嶽衡山下並有也字 自東岳南廵五月至廵下有守字至下有也字 初謂岱宗下特一牛下堯又可知下並有也字 使各陳進治理之言理作禮正嘉同 明試其言以要其功要作考後改作要 以表顯其能用下有也字下傳始置十二州下同 每州之名山殊大者者作之 用不越法下寛五刑下共有也字以鞭為治官事之刑治作理刑下有也字謹按正嘉
萬厯本鞭作作非也 出金以贖罪下當刑殺之下憂欲得中下水中可居者曰洲下並有也字 罪惡同下有矣字 三危西裔下有也字述作之體下在海中下用刑當其罪下並同 堯死夀一百一十七歲死作凡歲下有也字宋板死作凢無上一字 考妣父母下有也字感德思慕下匏土革木下所及者逺下下傳月正正月下並同 畢將即政作喪畢將即位 故復至文祖廟告下有也字廣致衆賢下使天下無壅塞下敬授民時下元善之長下皆相率而來服下下傳言舜曰以別堯下四岳同辭而對下言可用之下勉行之下二臣名下稽首首至地下敕使往宅百揆下並同 衆人之難在於飢人作民 美其前功以勉之下有也字 所以得人心人作民 亦美其前功下有也字 言無敎所致作言無敎之致也 剕宮大辟下有也字中正下士於市下若四凶者下故歴述之下下傳垂臣名下二臣名下諧和此官下言伯益能之下山澤之官下二臣名下元凱之中下天地人之禮下姜姓下主郊廟之官下敬思其職下清明下二臣名下不許讓下並同〈補遺敬思其職古本其作厥〉 謂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謂上有子字元作天弟下有也字 祇庸孝友下有也字而能莊栗下同 剛失之虐簡失之傲二之作入宋板同 謂詩言志以導之無謂字 以長其言下有也字宮商角徵羽下十二月之音氣下依聲律以和樂下命夔使勉之下並同 則神人和可知下有之也二字 堲疾下殄絶下欲遏絶之下喉舌之官下必以信下共有也字特勅命之之作也 天下之功下有也字 三年有成下有功字 九歲則能否幽明有別歲作載 升進其明者下有焉字 君臣善否分北流之分上有並字北作背 善惡明下有也字 言其始見試用下有時也二字 攝位二十八年下有也字 三十徵庸庸作用服喪三年服下有堯字 凡夀百一十二歲作凡夀
一百一十二載也 言舜理四方理下有於字 居其方下有也字使相從下治民之功興下為汨作之篇亡下並同 稾勞也宋板無也字釋文〈二葉〉補脫忠肅恭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謹按此十六字當在叔豹季貍下 底本或作底非〈三葉〉元文下底作 守收救反〈十二葉〉收作詩正嘉二本作時非 量力尚反〈十一葉〉此下有註同二字 莊栗戰栗也〈三十五葉〉無莊字謹按無者為是莊栗注文經已有栗字 讀至方字絶句〈四十葉〉讀上有一字 飫於據反〈同上〉據作庶疏似其繼世相傳〈一葉左三行〉宋板似作以 勅我五典五惇哉〈四葉右八行〉勅作自 無愆者無冬溫夏寒也〈五葉左五行〉愆下有伏字 又如此二年為十二年〈六葉右四行〉上二作三正嘉二本同謹按作三為是 今史所用〈八葉左五行〉今作令 天宗三日月星辰〈十葉左四行〉辰作也 始作甲子紀日〈十五葉右六行〉作作用 兩之為兩〈十五葉左四行〉作兩銖之為兩正嘉二本同謹按漢書元文無銖字 以軍禮固邦國〈八行〉固作同 所執以自至也〈十六葉左五行〉自作白 知此以告文祖之廟〈十八葉右一行〉以作亦 毎州以大山為鎮〈二十葉右四行〉大上有一字大隨造律〈二十一葉左七行〉謹按隨恐隋誤 已解此贖〈二十〉
〈二葉左三行〉已作以正嘉二本同 共在一州之上〈二十三葉右五行〉州作洲 既言然矣〈二十七葉右八行〉既上有孟子二字故據逺近之〈二十八葉右一行〉近作言 釋詁文庸勞也〈二十九葉右二行〉文作雲 攷傳言臯陶〈三十三葉右二行〉攷作故 深夜乃臥〈三十四葉左八行〉深夜作夜深 是六律六呂述十二月之音氣也〈三十七葉右四行〉無述字 汝各當敬其職事哉〈三十八葉右九行〉汝作等屬上句 成之在於汝〈三十八葉左一行〉之作主 故於考續之下言其流之〈三十九葉右九行〉於作其 未必以仲夏之月廵守南嶽也〈四十葉右五行〉無守字 鄭雲讀此經雲〈八行〉作鄭𤣥續此經雲 年六十一而踐天子位〈四十葉左一行〉一作三
補遺古本經敬敷五敎敬上有而字注祭亦以攝告下有之字 任佞難拒也佞下有也字拒下無也字 然其賢不許讓賢上有推字 以防其失下有也字疏又其南十三度〈九葉右二行〉宋板三作二 洪水為害〈三十一葉左六行〉害作災 咸庶中國〈三十二葉右二行〉國作正 天地人鬼地祗之禮〈三十四葉右八行〉上地作神 不言元士士卑故〈三十六葉右二行〉無一士字 不知若此設之〈四十一葉右六行〉此作為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十五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尚書註疏第四
存舊尚書卷第二古文尚書大禹謨第三虞書孔氏傳〈古本〉尚書註疏卷第四〈宋板〉
大禹謨
考異古本序禹成厥功厥作亓謹按亓古文其字經艱厥後艱厥臣允執厥中厥並作亓 不虐無告不作弗無作□ 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敘並作序 俾予從敎以治正誤敎當作欲〈補遺古本宋板敎作欲〉 惟乃之休乃作女謹按篇內汝字皆作女 降水儆予蔡沈集傳本降作洚謹按史記作鴻 奉辭伐罪作奉詞伐辠宋板伐作罸正嘉同 帝初於歴山往于田初下有耕字注重美二子之言下有也字凡三篇下禹稱大大其功下順考古道而言之下內則敬承堯舜下而衆民皆疾修德下並同 善言無所伏言必用善作嘉用下有也字 天下安寧下有也字聖人所重下運謂所及者逺下共同文經天地經下有緯字 所以勉舜也也上有之字言不虛下精其言下謂無形下備慎深下言有恆下
共有也字 故特以為戒下有矣也二字 道義所存於心日以廣矣心下有者字 古人賤之下有也字故戒之下同 則四夷歸往之之作也 念重其言下有也字 則民懷之作則黎民惟懷之 在先修六府下有矣字 所謂善政下有也字 乃德政之致作乃德政之所致也 休美下有也字在此三者而已下同稱摠我衆欲使攝下有之也二字 下洽於民下上有德字 茲此下有也字 言不可誣下有也字 所宜念之之作也 當於治體下有也字人臣之義下嗣亦世下俱謂子下道德之政下辜罪下經常下仁愛之道下明刑之美下並同 水性流下性作惟 卑其宮室宮作居 不自盈大下有也字 所以能絶衆人下有者也二字 大君天子下有也字升為天子下同 故戒以精一信執其中信作允中下有也字 不詢專獨下故戒勿聽用下有也字 君失道民叛之叛作畔有位天子位下有也字謂道德之美下長終汝身下下傳此禹讓之志下志定然後卜下無所枚卜下再辭曰固下所以禁其辭下元後之任下終事之命下不循帝道言亂逆下命禹討之下共伐有苗下衆盛之貌下蠢動下並同 言其所以宜討之之作也 言民叛天災之叛下有之字 謂侮慢以下事下有也字以從我命下同 脅之以兵兵上有甲字 所以生辭下有也字修德致逺下是天之常道下不責於人下慝惡下悚懼之貌下感頑父下言整衆下皆舞者所執下抑武事下並同 去京師二千五百里也宋板無也字釋文臯音高陶音遙矢本亦作□謨字又作謩申重直用反下同〈一葉〉謹按此即元文也今本所引有脫誤矣當以元文為正也又按□字可疑古本作𡱁古文考載之可併考也補脫〈三葉〉寧安也說文安寧如此願辭也謹按攸徐以帚反下有此十二字又按說文作寍安也從宀心在皿上皿人之飲食器所以安人奴丁切今所引不可解也眷居倦反奄於檢反〈四葉〉居作俱檢作簡補脫〈同上〉應應對之應下應風同謹按當在響許丈反下 〈同上〉注守度同謹按當在度徒布反下 〈同上〉後億度同謹按此四字當在虞度徒洛反下補脫〈六葉〉治直吏反謹按經文六府三事允治 倦其眷反〈八葉〉眷作卷 〈同上〉頥以之反下有期要頥養也五字 治音稚〈九葉〉作治直吏反注下同 愆音牽〈同上〉作愆起䖍反 丕普悲反〈十二葉〉此下有大也徐甫眉反六字 號戸高反〈十九葉〉戸作亡疏攸所至下安〈三葉左三行〉宋板安下有寧字謹按當作攸所至安寧 此以相尅為次〈七葉右五行〉尅作刻正嘉二本作克 言出謂始發於心〈九葉右八行〉正誤言當作信下〈八行〉言出同〈補遺言出宋板皆作信出〉 之義為主者〈八行〉正誤之當作以〈補遺宋板之作以〉 汝能成聲敎之信〈十二葉左五行〉無能字 百姓無主不散則亂〈十四葉右七行〉姓作人 必謂四海之囚〈九行〉正誤囚當作內〈補遺宋板囚作內〉 此言若舜之初〈十六葉右七行〉舜作帝 何為然也〈二十一葉右二行〉然上有其字 事瞽同耳〈六行〉瞽作勢 甸侯妥要荒〈二十二葉右七行〉正誤妥當作綏〈補遺宋板妥作綏〉
補遺釋文今依七志七録為十卷〈一葉〉十下有三字 格戾白反〈八葉〉戾作庚疏雖為善或寡〈六葉左六行〉宋板或下空一字 敬修其可願好事〈十三葉右四行〉好作之 使所得存立〈五行〉所作皆 然請卜〈十五葉左一行〉然下空一字 言順帝之初〈十六葉左四行〉言上有故字 往至于田〈二十葉右二行〉往下空一字 以事見父〈三行〉事下空一字 言其苗易感〈二十一葉左三行〉其作有
臯陶謨
考異古本經允迪厥德都慎厥身厥作亓下同 五禮有庸哉有作五 五服五章哉章作彰 自我民明威威作畏謹按古字通用注為帝舜謀下有也字 迪蹈上有允信二字 其古人也其下復有其字 輔諧其政下問所以行下共有也字 歎美之重也也上有之字 長久之道下有也字在此道下同 在能安民下有人字 佞人亂真真作德 故流放之下有也字象恭滔天下下傳則可知下品例下莊栗下恭恪下謹敬下溫和下實塞下彰明下則政之善下有其三下可以為卿大夫下有國諸侯下則可以為諸侯下謂天子下相師法下言政無非下萬事之微下私非其才下並同天次敘人之常情正誤情當作性〈補遺古本宋板情作性〉 以
接之使有常下有也字而和善下命有德下宜必當下下傳而降之福下用民為聰明下同 不可不敬懼作不可以不敬懼也 可致行作皆可致行也 可以立功下有也字 未能思致於善下有道字 徒亦贊奏上古行事而言之宋板無而字 言之序下有也字釋文嚴馬徐魚檢反〈二十八葉〉元文檢作簡疏故傳明言其意〈二十三葉左二行〉宋板無言字 釋詁文〈五行〉文作雲 哲智釋言文〈二十四葉左九行〉言作詁 此為薦舉人者〈二十五葉左六行〉為作謂 彼言剛失之虐〈二十六葉左二行〉之作入下〈三行〉簡失之傲同 此文承五禮之下〈三十一葉左八行〉承作合謹按似非揚我忠言而已〈三十三葉左四行〉揚作暢
補遺古本注和柔而能立事無而字 有廉隅下有也字 可畏之効下有也字疏外失於儀〈二十六葉左八行〉宋板作外在失上儀 又訓為治〈二十九葉右七行〉又作乂 堯典敬授民時〈左二行〉堯上有即字 又雲自由也〈三十一葉左一行〉作又雲由自也 非已知天而所自能〈三十三葉右一行〉天作思 天聽是我民聽〈四行〉是作自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十六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尚書註疏第五
存舊尚書註疏卷第五〈宋板〉
益稷
考異古本經帝曰來禹汝亦昌言汝作女篇內皆同否則威之威作畏 明庶以功庶作試 誰敢不讓不作弗下皆同 惟慢遊是好無惟字 罔晝夜頟頟罔水行舟罔作□下同 用殄厥世厥作亓 帝拜曰俞往欽哉無帝拜二字注因臯陶謨九德宋板謨作謀故呼禹使亦陳當言當上有其字 臯陶所陳下有也字 奉承臣功而已承作成 孜孜之事下有也字皆困水災下同 以治水也也上有之字謹按崇禎本也字細書與釋文混非也 奏謂進於民下有也字民以進食下通之至海下亦入海下共同 使民鮮食之之作也 魚鹽徙山林木徙川澤木上有竹字 居積下治本下師法下下傳受其戒下必用直人下以待帝志下重命用美下相須而成下言大體若身下汝翼成我下立治之功下法象之服制下衣服旌旗下共有也字會五采也會下復有會字 五色備曰繡下有也字天子服日月而下服下有自字 諸侯自龍袞而下
自上有服字 汝當聽審之之作也 我不可弼下有也字勅使敬其職下同 當察之作當審也 當誦詩以納諫當作掌宋板同 而颺道之之作也〈補遺古本道作導〉天下人作天下之人 則以刑威之下有也字下傳
所及廣逺下同 明之皆以功大小為差無大小二字以車服旌其能用之之作也 而讓善下有也字共
流故下言無度下妻妾亂下不得嗣下塗山國名下不以私害公下水土之功故下二十七萬庸下言至海下以獎帝室下善惡分別下有次序下敢不念乎下下傳史因禹功重美之下所以作止樂下所以節樂下廟堂之樂下故以祖考來至明之下並同 班爵同推先有德班作年宋板同德下有也字 各自互見下有之也二字 鏞大鐘下有也字蹌蹌然下韶舜樂名下同言簫見細器之備見上有以字 儀有容儀下有也字而率舞下同 言神人治治作洽宋板同洽下有也字所以太平作所以致太平也 惟在慎微下有也字
百官之業乃廣下敬其職下無懈怠下以成其義下無大略下並同 歌以申戒作故歌以申戒也釋文樏史記作𣞶〈二葉〉𣞶正嘉二本作橋謹按釋文元文失考不知作何字但按史記作橋徐廣曰一作檋音已足反補脫〈同上〉距音巨濬思俊反謹按當在畎工犬反上 〈同上〉深屍鴆反下有下深二仞同五字 出又尺遂反〈七葉〉元文尺作勅 長之丈反〈十五葉〉之作丁 互音護〈十九葉〉護作𣲐叢徂公反〈二十三葉〉徂作才疏難危之厄〈四葉左一行〉宋板難
作艱 故舉難得食之處以言之〈同上〉無之字嘉靖本作難得之食處 書其過者以識之〈八葉右五行〉之作哉 易辭雲〈八葉左六行〉易下有繫字 十二次亦當祭之〈九葉右一行〉正嘉萬厯三本次下有也次二字似非宋板與崇禎本同 或當二代天子〈左一行〉二作三 古之射侯之士無以言之〈十三葉右五行〉士作事 直謂五國之長耳〈十八葉左五行〉謂作是 丹朱亦以德讓矣〈二十一葉左四行〉矣作也 是儀謂有容儀也〈二十二葉右八行〉謂作為 言其始用任賢〈二十二葉左九行〉用作於 言人君奉政天命以臨下民〈二十四葉右六行〉作言天合奉正天命以臨下民正嘉二本同謹按不可解也
補遺古本注順命以待命上有天字宋板同 各有柷敔明球明下有柷敔明三字 賡續載成也續下有也字釋文合如字徐音閣〈十九葉〉閣作閤 省悉井反〈二十二葉〉井作並疏乃皆是米粒之食〈三葉右三行〉宋板是作得必用正直之臣〈五葉左一行〉臣作人 以雲畫之於衣〈九葉右一行〉以作此 其衣三章裳四章凡十也〈卜一葉右一行〉十作七知其忽怠則改以修之〈十二葉右六行〉以作而 若有怠忽
〈左六行〉有作其 士布侯畫以鹿家〈十三葉左四行〉家作豕 得五千里者〈十八葉右二行〉五作方 令右右擊止者〈二十葉左八行〉右右作左右 今數顧省之〈二十四葉左三行〉今作令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十七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尚書註疏第六
存舊尚書卷第三古文尚書禹貢第一夏書孔氏傳〈古本〉尚書正義第六〈宋板〉
禹貢
考異古本序任土作貢下有作禹貢三字經北過降水至於大陸蔡沈集傳本降作洚 東迆北㑹於匯蔡本於作為註定其貢賦之差定上有以字〈補遺古本無之字〉 而在夏書之首下有者字 從覃懐致功至橫漳下有也字以供天子下錯雜下已可耕作下明水害除下碣石海畔山下而入河逆上下所至則可知下色黒而墳起下並同 賦正與九相當九下有州字 與他州同下有也字錯雜非一種下同 皆貢之之作也 可以放牧下有也字中琴瑟下南及淮下已可種藝下共同東原致功而平言可耕下有作也二字 包叢生下
有也字賦第五下覆四方下翟雉名下中琴瑟下及美魚下同 縞白繒繒作縞 明二物皆當細下有也字南距海下於此澤下已布生下地泉濕下雜出第六下瑤琨皆美玉下毛旄牛尾下並同〈補遺地泉濕古本濕作溫〉 木楩梓豫章豫章作櫲樟下有也字 南海島夷下草服葛越下貝水物下其所包裹而致者下言不常下自淮入泗下衡山之陽下地勢之中下皆復其故道下共有也字〈補遺自淮入泗下古本有逆也字〉 可為東作畎畝之治東作耕宋板正嘉同 人功修下有也字與揚州同下柏葉松身曰栝下丹朱類下天下稱善下茅以縮酒下組綬類下並同 錫命而納之錫上有故字 故越洛而至南河下有也字北距河水下合流而入河下共同 水流溢覆被之之作也 下者墳壚作下者壚壚疏也宋板同但無也字 纊細綿下有也字治磬錯下同 東據華山之南南作陽 西距黒水下有也字已可種藝下入荊州下色青黒而沃壤下第九三等下貢四獸之皮下織金罽下桓水下並同〈補遺織金罽古本作織皮金罽也〉 是西傾山南行正誤是當作自〈補遺桓水是西傾山南行古本宋板是作自古本水下有也字〉浮於潛下漢上曰沔下正絶流曰亂下東據河下在冀州西下至於合黎下入於渭下同之於渭下言治功畢下共有也字 此荊在岐東非荊州之荊在上有一字之荊下有也字 言相望下言皆致功下美禹之功下人功少下共有也字 琅玕石而似珠下有者也二字謹按正嘉萬厯珠作玉崇禎本與古本宋板同 河東之西界下逆水西上下山川首尾所在下皆在雍州下太岳上黨西下東行下而入滄海下雍州之南山下相首尾而東下互相備下荊山在荊州下漢所經下共有也字 言衡山連延過九江連上有東字 接敷淺原下有也字 言陽從南下有起也二字 豫章界下流沙東下入流沙下入南海下以通流下並有也字 河自龍門南流至華山北至東行華下有隂字下至作而宋板同但無隂字 若柱然下有也字在西虢之界下孟津地名下古今以為津下洛入河處下而北行下大陸澤名下在兗州界下入於渤海下共同 至漢中東流為漢水流作行水下有也字 別流在荊州流下有也字 觸山廻南入江入江作入於江也 彭蠡大澤下有也字 而入海作而入於海也 沱東行下有也字 都共北㑹為彭蠡無為字蠡下有也字謹按共正嘉作其為非 南可知下西北平地下敖倉東南下丘再成下菏澤之水下濟與汶合下出馮翊北下合於鞏之東下已可居下並有也字〈𥙷遺菏澤古本菏作荷〉 無決溢矣矣作也 㑹同於京師無於字宋板同 萬國共貫下有也字言政化和下謂壤墳壚下不過度下明水害除下並同 面五百里下有內字 近王城者下有也字供飼國馬下同 銍刈謂禾穗作所銍刈謂禾穗也麤者多下有也字斥候而服事下侯服內之百里下不主一下任王者事下為一名下並同 安服王者之政教無之字宋板同教下有也字 文教外之二百里下所以安下共有也字 要束以文教以下有安字 要服外之五百里下有也字又簡畧下不制以法下隨其俗下方五千里下而朝見下言天功成下並同釋文〈一葉〉補脫凡九篇五篇亡一雲夏書惟四篇謹按當在禹貢第一夏書下 塊若對反〈五葉〉元文若作苦 中竹仲反〈六葉〉竹作丁 太湖音太湖〈十六葉〉謹按上太當作大下湖恐胡誤臣徃年挍經典釋文適失於考也〈補遺元文上太作大下湖作胡〉 左傳及爾雅皆作孟諸〈二十三葉〉無及字 山秦記雲〈二十七葉〉山作三 伾本或作岯〈三十四葉〉或作又補脫〈同上〉處昌慮反謹按當在字或作□下 渤反蒲兀〈同上〉正誤當作渤蒲兀反〈補遺元文作渤蒲兀反〉 任而針反又而鴆反下同〈四十二葉〉上作而鴆反下作而針反無下同二字 為於偽反〈同上〉作同為於偽反謹按此註有二為字當有同字疏深大其川〈一葉左二行〉宋板作深其大川 詩傳雲圻疆者〈三行〉者作也謹按嘉靖萬厯二本無者字 漫壞民居〈三葉右一行〉漫作浸 地里志河東〈五葉右一行〉志下有雲字 此州入榖不貢〈五葉左八行〉州作則 濟河間其氣專質性信謙〈九葉右三行〉質下有體字正嘉二本無質字作體性信謙未必得其本也〈六行〉其作真 得乘舟徑逹也〈十二葉右二行〉徑作經 牙牡齒也〈十七葉左四行〉牡作壯 當繼荊州之無也〈十八葉右六行〉之作乏 直雲水名〈十九葉左六行〉直上有故字 鄭雲纁者三入而成〈二十二葉左二行〉纁上有染字 江水所出〈二十四葉左六行〉出下有也字正嘉二本同 隴西郡西嶓冡山西漢水所出〈同上〉嶓上有縣字正嘉二本脫嶓字有縣字 是二者皆山名沱出於江〈同上〉名下有也字正嘉二本有也字脫沱出二字 差復益小〈二十五葉右七行〉小作少傳西距至州西〈二十六葉右六行〉謹按此疏甚有謬誤今録
於此當以右行下二字與左行下相接也
雍州 傳西距至州西 正義曰禹治豫州乃次梁州自東向西故言梁州之境先以華陽而後黒水從梁適雍自南向北故先黒水而後西河計雍州之境被荒服之外東不越河而西踰黒水王肅雲西據黒水東距西河所言得其實也徧檢孔本皆云西據黒水東據河必是誤也又河在雍州之東而謂之西河者龍門之河在冀州西界故謂之西河王制雲自東河至於西河千里而近是河相對而為東西也 皆云西據黒水東據河〈八行〉上據作距 自東河至於西河〈九行〉於作於 左傳稱舜雲四凶〈三十七葉左六行〉雲作去正嘉同 敦煌郡〈七行〉敦作燉正嘉同下〈八行〉並同但嘉靖下敦從土 北近降水也〈三十四葉左六行〉北作此 釋文雲鳥鼠同穴〈三十七葉左五行〉文作鳥 至京兆北船司空縣入河〈八行〉船作沿正嘉二本同謹按漢書地理志作船作沿為非 過郡四行千八百七十里〈同上〉四作西 沮水出北地直路縣〈三十八葉右三行〉地作池 不復蠻來之也〈四十四葉右九行〉復作服謹按恐非山川載地古今必同〈四十五葉右一行〉載作戴正嘉二本同補遺古本註大川四瀆下有也字 大岳上黨西嶽下有在字 灃水名下有也字 鳥鼠共為雌雄雌雄作雄雌宋板同 所同事在下下有也字 已陂障已下有皆字 取之有節之下有也字釋文反上時掌反〈七葉〉上反作逆 字又作蚍〈十五葉〉蚍作比 長之丈反〈十六葉〉之作丁後放此 又土可反〈二十三葉〉土作士疏或仲虺始退〈二葉右六行〉宋板虺作尼 使之祀禮〈左九行〉之作知 分布治之也〈三葉右五行〉無也字 史傳者雲〈四葉右二行〉者作皆諸川冀〈三行〉川作州 其見圗籍〈左一行〉其作具 壺口
當有〈九行〉當有作雷首 其氣著宻厥性安舒〈九葉右五行〉作其性安舒厥性寛豫 河是大陸〈八行〉是作自 三百餘里〈左九行〉三作二 繒是織繒〈十一葉左二行〉上繒作綺 畎谷畎〈十三葉右二行〉谷作言 為黏土〈十四葉右二行〉為作謂 指其澤謂之〈十六葉右八行〉之下有藪字 旄是旄牛尾〈十七葉右八行〉上旄作毛 尊宗也〈十八葉左七行〉作宗尊也 江水海水〈九行〉海作漢 此澤既土〈二十葉左四行〉土作大 三茅脊〈二十二葉右六行〉作三脊茅 毛詩傳〈二十六葉左五行〉作詩毛傳 其出崐崘〈左八行〉出作去 在河東垣縣〈三十六葉左七行〉在作出 釋丘丘〈三十七葉右四行〉下丘作雲 相與共治之〈四十葉右九行〉無相字守平常教〈四十三葉左四行〉守上有言字 賈逵馬融五百里米特有此數去王以為甸服之外百里至城千里〈四十四葉左一行〉作賈逵馬融以為甸服之外百里至五百里米特有此數去玉城千里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十七
<經部,五經總義類,七經孟子考文補遺>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十八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尚書註疏第七
存舊尚書註疏卷第七
甘誓
考異古本經威侮五行威作畏 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不作弗下皆同註夏啟嗣禹位位作立宋板同 將戰先誓下有也字王者相承所取法下同 侍親而不恭正誤侍當作恃〈補遺古本宋板侍作恃〉 言亂常下欲截絶之下治其職下並有也字 御以正馬為政下有者也二字 皆不奉我命下有也字示不專下嚴社之義下並同疏明堂雲所謂〈一葉左八行〉宋板雲作位 則為啟之兄弟〈四葉右六行〉兄作見
補遺古本註用其失道故下有也字 以退敵以上有為字釋文拏音奴〈三葉〉奴下有子也二字
五子之歌
考異古本經民可近不可下不作弗下皆同 懍乎蔡沈集傳本作凜乎註不得反國下有也字故作歌下因以名篇下逸豫不勤下並同 盤樂遊逸無法度樂下復有樂字度下有也字 水之南下百日不還下羿諸侯名下遂廢之下言從畋下久畋失國下歌以敘怨下禹有訓戒下下謂失分下以安國下得衆心下言危懼甚下況兼有乎下陶唐帝堯氏下自致滅亡下君萬國為天子下則法下言思而悲下忸怩心慙下仁人賢士下言無益下共有也字釋文豫本又作豫忬音同〈六葉〉元文無下豫字補脫〈八葉〉索息洛反謹按當在朽許久反下疏辭相連接〈六葉右四行〉宋板辭上有而字 器既具所以上下充足〈十葉左三行〉器下有用字
補遺古本經有窮后羿後上有之字註復國乎國上有其字釋文盤歩丁反〈六葉〉丁作干疏一出十旬〈七葉右一行〉宋板十上有而字 所稱之物〈十葉右七行〉所作止
𦙍征
考異古本註亂甲乙下有也字 奉辭伐罪曰征宋板伐作罰正德嘉靖本同 仲康為天子下有也字仲康命𦙍侯下同 掌王六師為大司馬作掌主也主六師為大司馬也宋板但王作主 不修其業下有也字定國安家下奉有常法下君臣俱明下振文教下並同官衆衆官上衆作師宋板同〈補遺古本衆官下有也字〉 諫失常下犯令之誅下日食可知下罪死無赦下厯象後天時下共有也字下傳凡八徙國都下同釋文兩義並通〈十九葉〉元文並作俱疏楚語稱堯有重黎之後〈十一葉左九行〉宋板有作育萬厯同謹按為是韋昭註育長也 立其弟仲康為太子〈十二葉左四行〉太作天 政由羿耳〈五行〉政上有故字官衆至失常〈十四葉右一行〉謹按宋板註作官師此與今本同有闕已尚相規〈三行〉已作猶 百工之職〈五行〉職作賤
謂此聚㑹為辰〈十六葉右一行〉無謂字 而不言古典〈十七葉右四行〉言作書 若周官六卿之治典謂此也〈六行〉六作之 皆與惟德更新〈十八葉左三行〉德作得 釋山雲山脊曰岡〈八行〉無曰字謹按為是 或眥睚而害良善〈十九葉右一行〉眥睚作睚眥 文在湯征諸侯伊尹去亳之土〈二十葉右三行〉正誤土當作上〈補遺宋板土作上〉
補遺古本經惟仲康肇位四海仲作中注同註技藝以諫諫失常無一諫字 不及謂厯象謂上有時字釋文鈴音令〈十三葉〉令作零 赦亦作赦〈十五葉〉下赦作□ 契息列反〈十九葉〉列作例疏日食可知也〈十六葉右三行〉宋板食作月 上舍之處〈五行〉上作止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十九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尚書註疏第八
存舊尚書卷第四古文尚書湯誓第一商書孔氏傳〈古本〉尚書註疏卷第八〈宋板〉
湯誓
考異古本經汝曰我後不恤我衆不作弗下皆同註出其不意下有也字桀逆拒湯下同 戒誓湯士衆湯作其宋板同衆下有也字今順天下割剝之政下如我所聞之言下謂征賦重下欲殺身以喪桀下偽不實下不用命下使勿犯下放此 大崩曰敗績崩下有壊字從謂遂討之遂作逐宋板同釋文釋文凡三十四篇亡十七篇見存〈一葉〉元文作商書凡三十四篇十七篇亡十七篇見存 格庚白反〈二葉〉此下有來也二字 喪息浪反〈三葉〉此下有註同二字疏是日何時能畏〈四葉右五行〉正誤畏當作喪〈補遺宋板畏作喪〉 故更置社稷〈六葉左六行〉置作致補遺宋板疏為割剝之政〈四葉右二行〉為上有而字 所以比於日者〈五葉右六行〉比下有桀字 變制社稷〈六葉右三行〉製作置下〈六行〉因變制同 鄭雲等注〈左四行〉雲作𤣥下〈五行〉社稷鄭雲同
仲虺之誥
考異古本經帝用不臧式商受命不作弗篇內皆同徯予後後來其蘇予作我註大坰地名下有也字 我放天於正誤於當作子〈補遺古本宋板於作子〉 常不去口下可無慙下是治民亂下統其故服下共有也字 已無所慙下有之也二字 桀之大罪下無道之世所常下鋤治簸颺下共有也字 恐其非罪見滅其作以滅下有也字自然理下兼有此行下放此〈補遺古本作自然之理也〉用人之言若自己出若上有皆字 能成王業下有也字信於天下下同 從此後遂征無道後上有之字 則近者著矣矣上有也 待我君來其可蘇息來上復有君字息下有也 舊謂初征自葛時舊作久 明王之道下有也字日新不懈怠下示後世下所以足下所以小下如其始下安命之道下並同釋文夏亥雅反〈七葉〉奚雞反〈八葉〉元文無此二反補脫〈十葉〉矧申忍反謹按當在惡烏路反上 〈同上〉懋懋音茂吝良忍反王業上如字又於況反謹按經文德懋懋官又雲改過不吝註能成王業王徐於況反又如字〈卞三葉〉又作或 暴字或作虣〈同上〉無字字
補遺古本註無救之者下有也字疏湯誥召誥之類〈八葉左二行〉宋板湯作康 怨耦曰仇〈十一葉左七行〉曰仇間空一字政謂擊之〈十二葉右六行〉政作攻
湯誥
考異古本經夏王滅德作威以敷虐威作畏下天命明威同 罹其凶害害作虐 無從匪彛無即慆淫無作亡下無以爾萬方同 爾有善朕弗敢蔽蔽作𡚁 乃亦有終亦作亓謹按亓古其字註退其王命下有也字告天下下萬方之衆人下皇大下為君之道下忍虐之甚下訴天地下並同 而桀不改作而桀不改政也而加虐乎下有也字是請命下退伏逺屏下民信樂生下謙以求衆心下危懼之甚下禁之下承天美道下並同 以其簡在天心故也宋板無也字 自責化不至下言非所及下終世之美下一篇亡下共有也字釋文〈十六葉〉補脫咎其九反謹按當在單音善上 卷末同〈同上〉元文同上有並字疏故云𤣥牡〈十五葉右一行〉宋板雲作用補遺古本註順人有常人作民 罹被下有也字釋文扶雲反〈十五葉〉反下有飾也二字 甫婢反〈十六葉〉反下有使也二字疏伊尹為聖人者也〈十五葉左三行〉宋板無者字
伊訓
考異古本經亦莫不寧不作弗下除不善外皆同 茲惟艱哉艱作難註教道太甲下奠殯而告下居位主喪下在位次下攝冡宰下言皆安之下其餘無不順下誅紂之下修德於亳下商王之德下欲其慎始下終洽四海下先民之言是順下言理恕下事上竭誠下自立之難下仁及後世下儆戒百官下酣歌則廢德下淫過之風俗下荒亂之風俗下亡家之道下國亡之道下湼以墨下例謂下士下自匡正下念祖德下甚明可法下不常在一家下天下賚慶下墜失宗廟下至忠之訓下以戒太甲下明君以戒下並有也字〈補遺是荒亂之風俗古本是下有謂字〉釋文暨具器反〈十九葉〉元文具作其疏奉祀王歸於亳〈十七葉左二行〉正誤祀當作嗣〈補遺宋板祀作嗣〉 但有一於身者〈二十二葉右二行〉宋板無者字
補遺古本經奉祠王祠作嗣宋板同註故稱焉焉上有之字
太甲上
考異古本序太甲既立不明不作弗經文放此經萬世有辭辭作孠謹按孠古嗣字 無俾世迷無作亡註居喪之禮下有也字念常道下故以名篇下伊尹之訓下常目在之下承順天地下撫安天下下天下之衆下並同 夏都在亳西作夏都在亳之西也 以取亡作亡取滅亡也 慎之至下則能終下則辱其祖下共有也字 開道後人道作導 言訓戒下有也字以自顚覆下長世之謀下同 機弩牙也作機弩也牙也 以準望下有也字 明旦行之作須明旦行之 行所安止下子止於孝下共有也字 言能循汝祖所行言下有王字 嘆美無窮下不用訓下將成其性下居憂位下並有也字釋文相悉亮反〈二十五葉〉元文悉作息 括故活反〈二十六葉〉下有註同二字
補遺古本註阿倚衡平下有也字 旁非一方下有也字釋文中竹仲反〈二十六葉〉竹作丁下皆同疏四兇徒之〈二十四葉右五行〉宋板徒作徙
太甲中
考異古本經無疆之休無作亡下無時豫怠朕承王之休無斁同 不明於德自底不類不作弗下皆同 以速戾於厥躬厥作亓下文厥初厥終厥身厥命並同謹按篇內但厥鄰厥祖作□□字説見於古文考 視乃厥祖蔡本厥作烈註三年服闋下即吉服下須君以生下須民以君四方下無窮之美下謝前過下自致不善下以召罪於其身下不可逃下悔過之辭下首至手下惟乃明君下無有不忻喜下言忻戴下言仁惠下以不驕慢為恭下以聰聽德下並有也字 無斁斁作厭宋板同下有也字謹按釋文有厭於豔反二本為是
太甲下
考異古本經惟天無親無作亡鬼神無常同 天位艱哉艱作難 罔不興不作弗下同 終始慎厥與懋敬厥德厥作亓註無有親疎有作所 能敬身者下有也字仁政為常下同 言鬼神不係一人係作保宋板同則享其祀下有之也二字 以此三者下有也字不
以德則亂下治亂在所法下明王明君下配天而行之下終致髙逺下乃可下勿拒逆之下則成善政下一人天子下並同 則天下得其正作則天下得其政也故特慎焉下有也字以安之下保於美下共同釋文〈三十三葉〉補脫覆芳服反謹按註利口覆國家
咸有一德
考異古本經伊尹既復政厥辟厥作其下文常厥德同厥德匪常蔡本匪作靡 動罔不吉動罔不凶不作
弗下不獲自盡同註以戒太甲下有也字 陳德以戒下有之字 故難信下有也字九有諸侯下湯伐而兼之下同 開道之之作也 神祗之主下有也字 改其正作改其政也 所以王下歸於一德下言不一下是不差下是在德下其命王命下戒勿怠下日新之義下不可任下非其人下任非其人下無以為易下無以輕之下乃可師下為常德下故曰大下則一心下是明王之事下並有也字 有德之王則為祖宗宗作廟故可觀德下有也字其政可知下所以成功下沃丁太甲子下以三公禮𦵏下功德之事下忠臣名下伊陟伊尹子下不恭之罰下巫咸臣名下原臣名下並同 原命伊陟三篇皆亡三作二宋板同 太戊子下嚻地名下陳遷都之義下仲丁弟下作河亶甲亡下亶甲子下遷於耿下作祖乙亡下並有也字疏經稱尹躬及湯有一德〈三十四葉右二行〉宋板湯下有咸字 順下謂卑順以為下下〈三十七葉左九行〉正誤下下當作臣下〈補遺宋板下下作臣下〉訓民者訓以善道訓助下民〈同上〉訓以作謂以 時則有青𤯝之祥〈四十一葉右二行〉之作青謹按五行志所記與宋板同劉向算法雲〈同上〉算法作等説 故有青𤯝之祥〈三行〉之作青 大不辭乎〈四十二葉左一行〉大作太
補遺古本註不恤下民下有也字 一德之言無之字釋文謀徐市林反〈三十五葉〉謀作諶 王於況反下同〈三十六葉〉同上有以王二字 長竹丈反〈三十八葉〉竹作丁下同疏伊尹放居〈三十五葉右七行〉宋板居作君 毛詩序雲〈左三行〉序作傳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二十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尚書註疏第九
存舊尚書卷第五古文尚書盤庚上第九商書孔氏傳〈古本〉尚書註疏卷第九〈宋板〉
盤庚上
考異古本經於今五邦於上有至字 由乃在位由上有曰字 小人之攸箴人作民註同 悉至於庭庭上有朝字 民用大變用作由註王用民用同 則惟汝衆自作弗靖蔡沈集傳汝作爾 汝無侮老成人無弱孤有幼侮上有老字無作亡 無有逺邇無作亡註盤庚治亳殷下有也字相與怨上下下註殷王名下並同殷質以名篇作殷質以名名篇 亳之別名下有也
字正直之言下同 我王祖乙居耿作我王祖乙也此居耿 居於此下有也字無欲盡殺故下如我所行下有可遷輒遷下並同 天將絶命命上有汝字 先王之業乎乎上有也字 有用生櫱哉哉作栽下有也字謹按考疏古本似是 欲如此下有也字 伏絶小人之所欲箴規上者人作民 戒朝臣下羣臣以下下有也字 告汝以法教法下有度字 不匿其指下大變從化下無知之貎下訟言何謂下共有也字下註非廢此德下如視火下成汝過下積德之臣下黍稷無所有下並同 是自生毒害作是汝自生毒害也 以自災之道作以汝自災之道也 先惡於民下有也字 於身無所及下有也之二字是不若小民下有之也二字謹按助字甚竒恐誤冩 恐汝沈溺於衆恐上有我字有禍害下有也之二字 刑戮絶之之作也 非謀
所致下有也字 遲任古賢下有人字 是不貴舊下有也字我忠於汝下同 所以不掩汝善作所以此不掩汝善也 我不敢動用非罰加汝非德賞汝乎從汝善惡而報之我下有豈字之下有乎字謹按古本不成文理作我豈敢動用非罰加汝非德賞汝乎從汝善惡而報之則為穩今本不字亦似不穩姑記以俟再考遷徙之謀下有也字競為善下衆臣之功下罪已之義下告汝衆下並同 勿浮言作勿得浮言也 罰及汝身雖悔可及乎作罰已及汝身雖悔何可及乎釋文強其兩反〈八葉〉元文兩作丈 恫徒弄反〈九葉〉徒弄作勑動補脫〈九葉〉靖馬雲安也謹按經文自作弗靖 掩本文作弇〈十葉〉文作又 去起呂反〈十二葉〉起作羗 度徐如字亦作度〈十三葉〉下度作渡疏亳之殷治〈一葉左一行〉宋板治作地安國先得始皆作亂其字與治不類〈九行〉作安國先得治皆作乿其字與始不類 有從河自亳地〈二葉右二行〉自作南謹按正嘉二本作有字非也當從宋板 大序注云〈七行〉大作又 皆以王名篇〈三葉右二行〉作皆以王名名篇而商名不改或稱殷〈五葉右三行〉改下有或稱商三字 言為正直之言〈七行〉作故以矢言為正直之言謹按多故以矢三字 不能以義相匡正以生〈五葉左一行〉以義作從教昏夙夜之強也〈八葉左一行〉昏作昬 毒為禍患也〈三行〉為
作謂 逺近謂賖促〈同上〉謹按賖字崇禎本與宋板同其餘註疏本皆作徐 何以不情告我〈九葉左八行〉作何不以情告我 宜法汝父祖〈十葉左八行〉無汝字 自我先王〈九行〉無我字 遲至貴舊〈十一葉右三行〉遲下有任字 故禘祫為小也〈十一葉左一行〉禘祫作礿祠 夏惟作祫不作祭〈八行〉祭上有時字
補遺古本經作福作災作依福依災註同註有邑居下有也字釋文慼十厯反〈三葉〉十作千 斆戶教反下如字〈六葉〉無下如字三字疏則曰殷即是一都〈一葉左五行〉宋板曰作亳 耿在河北〈二葉右八行〉耿在間空一字 不曰盤庚誥者〈三葉右一行〉曰作目 先正其號名〈五葉右二行〉名作明正義曰弱謂見其年老〈十二葉右九行〉弱作老
盤庚中
考異古本經乃登進厥民厥作亓安定厥邦厥作其謹按古本或作亓或作其參差不一 無荒失朕命無作亡無起穢以自臭無遺育無俾易種並同 罔不惟民之承不作弗不宣乃心爾忱不屬乃不生生曷不暨朕幼孫有比不救乃死乃有不吉顛越不恭並同 予豈汝威威作畏 作丕刑於朕孫孫上有子字註用民徙下有也字話善言下同 用誠於衆作用誠於其衆也無䙝慢作無有䙝慢也 命使前下有也字下註而
恤之下憂行君令下皆行天時下而行徙下則用徙下並同 古後先王后作君宋板同 謂遷事下殃罰下共有也字下註而徙之下自取窮苦下其所載物下勸憂之道下禍將及汝下迂僻下並同 豈以威脅汝乎豈上有我字 畜養汝衆下有也字 大能進勞汝下有先字 同心徙下有也字比同心下同 汝無能道言無辭汝上有罰字辭下有也字 勞之共治人人作民下有也字 有殘人之心人作民 不救汝死下有也字 但念貝玉念下有具字 言其貪下有也字不忠之罪下以督之下並同 凡所言皆不易之事凡下有我字事下有也字各設中正於汝心下同 謂凶人謂作為宋板同下有也字 不奉上命下有也字於此新邑下同 自今以往宋板以作已 我乃以汝徙乃作用宋板同 卿大夫稱家下有也字釋文亶丁但反馬本作單音同誠也〈十三葉〉元文誠作誡謹按恐非 臭徐天售反〈十五葉〉正誤天當作尺〈補遺元文天作尺〉疏而衆告之〈十四葉右二行〉宋板衆作教 王苦民不從教〈五行〉苦作話 用以道義德懐安汝心耳〈十七葉右五行〉無德字 言神後將罪汝〈左九行〉無後字 故言下見汝〈十八葉右八行〉言下作下言長立汝使汝在位〈二十葉左九行〉立汝下有家字 告汝以命之不易為難〈二十一葉右一行〉作告汝以命之不易亦以不易為難謹按有亦以不易四字 釋詁雲隕落隕墜〈三行〉落下墜下有也字 故絶其類〈八行〉類上有惡字 而言於此新邑〈同上〉邑下有者字
補遺古本註久生在人上人作民 反父祖之行下有也字疏不使得子孫〈二十一葉右七行〉宋板子上有生字
盤庚下
考異古本經無戲怠無作亡無共怒協比同 罔罪爾衆罔有定極罔有弗欽罔並作亡 不肩好貨不作弗註朝社之位下有也字勉立大教下故禁其後下下註功美下我國下以為之極下本心下我家下新邑下弔至下至用其善下大業下共為善政下念敬我衆民下並同〈補遺共為善政古本共作其〉 能謀安其居者無者字 序而敬之下有也字 無敢有不敬下有之也二字 自用功德下有也字一心以事君下同釋文〈二十二葉〉補脫徐下江反謹按當在降工巷反下 〈同上〉析先歴反註同謹按經蕩析離居
補遺古本註徙以為之極徙上有今字疏先定其里宅〈二十二葉右六行〉宋板其里間空一字 故天福之〈二十四葉右五行〉之下有也字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二十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二十一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尚書註疏第十
謹按宋板與上合為一卷
説命上
考異古本經不言臣下罔攸稟令不作弗罔作亡下文惟暨乃僚罔不同心臣不命其承疇敢不祗並放此註其名曰説下有也字使攝政下同 隂黙也上有亮信也三字謹按晉書杜預奏議中引尚書傳作亮信也隂黙也臣初疑之久矣今得古本乃知註疏諸本脫三字也 猶不言政下有也字製作法則下同 天下待令待作得 百官仰法下有也字稟受下故作誥下恐德不善下並同 此故不言作此故不敢言也 言政教下民間下所夢之形下共有也字下註使在左右下以輔我德下以成利器下待舟楫下霖以救旱下以自警下為已視聽下匡正汝君下以安天下下並同 修其職使有終下有之也二字 君以諫明下有也字 其承意而諫之之上有也字 而諫者乎下有也字疏遂令傅險姓之〈三葉右八行〉宋板令作以 而來曰云我徒也〈三葉左一行〉曰作且
補遺古本註三年不言下有也字
説命中
考異古本經不惟逸豫乃罔不休官不及私昵乃不良於言不並作弗 惟其能惟其賢其作厥 無患無啟無恥無作亡 惟説不言有厥咎厥作其註冡宰之任下有也字立國設都下君臣上下下先舉其始下主使治民下並同 憲法也言聖王法天以立教於下無不聞見除其所惡納之於善雖復運有推移道有升降其所施為未嘗不法天也臣敬順而奉之奉即上文承也奉承君命而布之於民民以從上為治不從上命則亂故從乂也謹按此註圍疏混於註者也校古本宋板作憲法也言聖王法天以立教臣敬順而奉之民以從上為治但古本為治下有也字今據宋板録疏文於下易用兵下非其才下乃無不美下失人則亂下惟能是官下不可動下讓以得之下非一事下納侮之道下遂成大非下皆可服行下所行之事下共有也字 言知之易行之艱行上有而字 以勉髙宗下有也字先王成德下有其咎罪下並同釋文省息井反本作𤯝〈六葉〉元文本上有一字疏師長之言亦通有〈五葉左八行〉宋板有下有士字補闕傳憲法至為治 正義曰憲法釋詁文人之聞見在於耳目天無形體假人事以言之聰謂無所不聞明謂無所不見惟聖人於是法天言聖王法天以立教於下無不聞見除其所惡納之於善雖復運有推移道有升降其所施為未嘗不法天也臣敬順而奉之奉即上文承也奉承君命而布之於民民以從上為治不從上命則亂故從乂也謹按今本註疏錯雜紛亂殊甚今據古本宋板正誤補闕而復其舊雲 經傳之無鎧〈六葉左五行〉宋板之下有文字 則人為背之〈七行〉為作違是言惟而不有〈七葉左七行〉惟作推 故傳總雲事神禮
煩〈八葉左一行〉煩下有則字
補遺古本經非知之艱行之惟艱艱皆作難註同 王忱不艱艱作難
説命下
考異古本經台小子舊學於甘盤台作朕 一夫不獲則曰時予之辜不作弗辜作罪註有道德者下使居民間下顯明之德下我志通逹下須汝以成下共有也字梅醋醋作酢 以和之之上有也謹按恐誤寫 能
行汝教下有也字乃有所得下言無是道下乃來下是學之半下無能自覺下乃成聖下長官之臣下故成其能下以為已罪下伊尹同美下保衡之功下而稱揚之下並同
補遺古本註至於天於作大宋板同 須君食下有也字
髙宗肜日
考異古本經無豐於昵無作亡註雊鳴下諫王下周曰繹下有雉異下而異自消下以義為常下以致絶命下言無義下不改脩下有不永下如我所言下入其言下共有也字 自立君以主之〈十五葉右九行〉宋板無自字補遺釋文繹字書作釋〈十三葉〉釋作襗疏正義曰釋文雲〈十三葉右三行〉宋板文作天 先周復商〈六行〉復作後 釋文又雲〈同上〉文作天 有司徹〈七行〉徹作撤
西伯戡黎
考異古本序殷始咎周始作亂謹按古本後改作始經非先王不相我後人不作弗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不有命在天不無戮於爾邦並同無作亡註咎惡下有也字所以見惡下賢臣下無道下諸侯下東北下將化為周下並同 淫過戲逸逸作怠宋板同 言多罪下如我所言下共有也字 反報紂也作反報也報紂也 參列於上天天上有在字 立可待作立在可待也釋文戡説文作□〈十五葉〉謹按説文作□作□為是疏動悉違法〈十八葉右五行〉宋板悉作皆
補遺宋板疏祖伊木必問〈十七葉左四行〉木作未
微子
考異古本經我祖底遂底作致 殷罔不小大好草竊姦宄不作弗召敵讎不怠同 將食無災無作亡 王子弗出我乃顛隮弗作不隮作隕註而去紂下子爵下去無道下孤卿比干下將必亡下上世下後世下外內下得中者下共有也字 涯際作津涯 無所依就下有也字 於今到到作致謹按恐非 不待久下有也字下註心同省文下故曰王子下不可如何下並同言起沈湎下有者字 臥仕之賢正誤臥當作致〈補遺古本宋板臥作致〉 法紂故下有也字言政亂下同 不解怠宋板解作懈正嘉同 殷民上下有罪民作人 義不忍去下有也字以死諫紂下出合於道下並同 我久知子賢我上有言字 為殷後者下隕墜無主下非一途下共有也字釋文讎常周反〈二十葉〉元文常作市 遯徐徒頓反一音徒困反〈二十一葉〉徒困作都困疏微子名各〈十九葉左一行〉正誤各當作啟〈補遺宋板各作啟〉 其事欲當然〈二十一葉右行行〉宋板欲作或
補遺古本註而小人各起人作民 殷邦顛隕邦作國釋文厓五皆反〈二十葉〉皆作佳疏錯辭天命〈十九葉右四行〉宋板辭作亂 則思如之何〈二十二葉右一行〉思作當 為治民者皆讎怨〈二十三葉左九行〉民者作者民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二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二十二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尚書註疏第十一
存舊尚書卷第六古文尚書泰誓上第一周書孔氏傳〈古木〉尚書註疏卷第十〈宋板〉
泰誓上
考異古本經今商玉受弗敬弗作不乃夷居弗事上帝同 有罪無罪無作亡 底天之罰底作致註乃退以示弱下正月二十八日下期而共伐紂下共有也字渡津乃作津上有孟字 大㑹以誓衆下有也字乃諸戎狄下皆明聽誓下言淫濫下言暴虐下慢之甚下有天命故下不敢逺其志下不和諧下並同 惡貫巳滿滿上有以字 告文王廟廟上有之字 致天罰於紂下有也 與民同作與民同欲也 不可違失下有也疏自嗣位至卒〈一葉左五行〉宋板自作則謹按正德嘉靖二本自作至萬厯崇禎本作自宋板為愈 春正言一月〈二葉左二行〉正作止 武成所以解一月者〈六行〉解作稱 民無二王〈三葉右一行〉民作土 於孟地置津〈七行〉於下有是字五至以榖〈三葉左四行〉嘉萬五至作至五 梁王兼而存
之〈四葉右三行〉王作主 障澤之水使不流洫〈六葉左二行〉洫作溢 是則亦刲之義也〈八行〉則作剔 紂當恐怖〈七葉左二行〉紂作計
補遺古本註故故我與諸侯無一故字釋文〈一葉〉周書補脫〈凡四十一篇九篇亡〉疏實是周之正月〈二葉左八行〉宋板正作一不為波偽書〈四葉右二行〉波作彼 加以炭火〈七葉右一行〉以作於
泰誓中
考異古本經吉人為善惟日不足不作弗篇內皆同無辜籲天無作亡下皆同註止於河之北於作於北下有也字故稱西土下竭日以行惡下並同 故曰力行下有無度也三字 布棄不禮敬下昵近下逋逃之小人下共有也字以酒成惡下言罪惡深下奉天以愛民下並同 流毒虐於下國流下有行字 言凶害下有也字 使下退桀命桀上有夏字 浮過下有也字良善下同 言必誅之之作也 當除惡下有也字必克之占下用德不同下而心德同下少仁人下並同 民所惡者天誅之作民之所惡天必誅之 在我教不至作在我教之不至也 夫子謂將士下有也字 伐之則克矣伐上有以字 無所容頭下有也字長世以安民下同釋文竭巨列反〈十葉〉元文作竭苦曷反 酗許具反〈十一葉〉許作況補脫〈十四葉〉朂許玉反下同謹按當在將子匠反上疏無剖心之事〈十一葉左九行〉宋板剖作割
補遺古本經我聞吉人聞作聽 播棄犂老犂作黎註同疏紂罪過於桀〈十二葉右一行〉宋板桀下有也字 一曰則割也〈三行〉則作剝 精者事之祥人之夢爽〈左三行〉精作夢夢作精 羣八皆懼〈六行〉八作公 其一見婦人〈十三葉右六行〉見作是 小可克矣〈十四葉左一行〉小作乃
泰誓下
考異古本經時厥明下有日字 斮朝渉之脛斮作斬作威殺戮威作畏下洪惟作威同 郊社不修不作
弗篇內皆同 朕文考無罪無作亡下無良同註是其戊午明日下有也字重難之義下百夫長已上下所宜法則下天地神明下並同 酷虐之甚作言酷虐之甚也 害所及逺下有也字反放退之下同 作過制技巧制下有之字 天下惡本下有也字成汝君之功下明著岐周下人盡其用下非我父罪下並同〈補遺古本宋板岐周作岐刕〉 我之無善之致作我之無善之所致也疏言慣見而忽也〈十五葉左八行〉宋板也作之
補遺古本經剖賢人之心剖作割註同註殺無辜下有也字 推功於父下有也字釋文孜音茲〈十七葉〉茲作滋毅午既反〈同上〉午作牛
牧誓
考異古本經牝雞無晨無作亡 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不作弗不愆於六歩七歩同註百夫長所載下有也字皆百夫長下二月四日下早旦下黃金飾斧下屬文王者國名下並同 示有事於教下有令字 喻婦人知外事無人字 紂信用之之作也 當享鬼神下同母弟下接之以道下典政事下旅進一心下伐謂擊刺下以為例下奮擊於牧野下西土之義下共有也字臨敵所安汝不勉汝下有所字 有戮矣下有也字
釋文此徐扶志毘志二反〈二十二葉〉正誤此當作比〈補遺元文此作比〉 勗許六反〈二十四葉〉元文六作玉疏巴在蜀之東偏〈二十二葉右一行〉補本東作南謹按此係宋板紙脫後人補入者下稱補本者放此 殷卒伐有蘇氏〈二十二葉左八行〉正誤卒當作辛〈補遺宋板卒作辛〉
補遺古本註治事三卿治作理 衆大夫其位無衆字守門者下有也字疏是其誓戰〈二十一葉右一行〉宋板其作
指 此御事之大〈同上〉大作文 亦可以稱師〈九行〉師作帥顯然可知孔不説〈左七行〉孔上有故字 百濮伐之楚
遂滅庸〈二十二葉右二行〉之作楚 於呉為一也〈六行〉呉作楯離羣而索志〈左二行〉志作居
武成
考異古本經越翼日癸巳翼作翌註同 底商之罪底作致 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無作亡殄作絶 罔不率俾不作弗 篚厥𤣥黃無厥字 師逾孟津蔡本逾作渡註以為法下有也字文事修下成於克商下始伐紂時下周之正月下近死魄下並同 月二日近死魄謹按正德嘉萬三本脫近字 渡孟津下其四月下月三日下互言下示不用下修文教下不復乗用下共有也字 皆大奔走於廟執事下有之也二字 望祀山川下自近始下十五日之後下明一統下以告諸侯下共有也字 尊祖故稱先王作尊其祖故稱先王也先人之業下有也 以翦齊商人翦作剪 始王業
之肇跡謹按補本本作肇後改作兆不知據何本 王季纉統其業纉作續 乃勤立王家下有也 以撫綏四方中夏下有也綏作安補本同 威德之大下有者也二字 九年而卒作九年而文王卒補本同 故大業未就下有也謹按正徳嘉萬三本業作統 文王本意下伐紂之時下大川河下山川之辭下無道德下所以為無道下共有也字 魁主窟聚謹按永懐萬厯二本窟作窋疏放此 言大姦下有也 周召之徒下有也召作邵 以絶亂路下有也 此謂十一年㑹孟津還時作此謂十一年㑹於孟津之時也補本同 言東國士女筐篚盛其絲帛無盛字補本同補本絲作綿〈補遺古本作言東國士女上篚筐其絲帛補本作言東國士女筐篚其綿帛〉 為之除害下依附我下共有也 渡民危害民上有我字 無為神羞辱下有也夜雨止畢陳下㑹逆距戰下並同 皆武王反紂政反上有所以二字 以賑貧民下有也 施捨巳責責作債宋板同 周有大賚下悅仁服德下共有也 列地封國列作裂 伯七十里七上有方字 必任能事事作士 所重在民下有人字 聖王所重下有也 厚行信顯忠義下而天下治下共有也謹按正德嘉萬三本信作言似非釋文〈二十七葉〉補脫燔音煩 〈三十六葉〉拱居勇反謹按當在任而鴆反上疏示天下不復乗用〈二十八葉左三行〉補本示上有以字 上祖奠享之意〈三十一葉右四行〉補本無享字
補遺古本經克伐厥勲伐作成註罪人逃亡逃亡作亡逃 奉天成命下有也字 政事而法之下有者字公侯伯子男下有也字 喪禮篤親愛宋板篤親間空一字釋文補脫著張畧反〈三十三葉〉疏流血漂舂杵〈三十三葉右九行〉宋板流血作血流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二十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七經孟子考文補遺>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二十三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尚書註疏第十二
存舊尚書卷第七古文尚書洪範第六周書孔氏傳〈古本〉尚書註疏卷第十一〈宋板〉
洪範
考異古本經帝乃震怒不畀不作弗不協於極不罹於咎百榖用不成同 明作哲作作曰 凡厥庶民無有淫朋無作亡篇內無字皆同 無偏無陂陂作頗 五者來備者下有是字註以為王者後後上有之字 一名祿父下有也箕子作之下同 言天地之大法下有之矣也三字 不忘本下次問天道下共有也 黙定下民作黙定天下民也 問何由下有也亂陳其五行下同 常道所以敗下有之也二字 堯舜之道下有也 天與禹洛出書天下有乃字書下有也字所以次敘下同 以五行為始下必敬乃善下政乃成下用五紀下皇大下大中之道下三德下考疑之事下用六極下禹所第敘下共有也下註常性下改更下同 金之氣味謹按正德嘉萬三本脫味字〈補遺古本味下有之也字〉 察是非下是則可從下必清審下必微諦下可以治下所謀必成當下共有也下註勤農業下寳用物下以居民下士卒必練下紀四時下紀一月下並同 紀一日作所以紀一日也 日月所㑹下敬授民時下共有也字下註九疇之義下言從化下大為中正下人曰我所好者德下並同 與之爵祿下有矣字 言可勉進下枉法畏之下共有也下註汝國其昌盛下取罪而去下以敗汝善下先王之道路下言開闢下言辯治下王道平直下並同〈補遺古本以敗汝善下有之也字〉 皆歸其有中矣矣上有也下註曰者大其義下有也 不失其常宋板其作是則人皆是順矣人作民 天子之光明下有也下註能正人之曲直下三者皆德下並同 用正直治之之作也下二治之放此 沈潛謂地下能出金石下執柔以納臣下則下民僭差下共有也下註而建立之下龜兆形下似雨止者下䝉隂闇下兆相交錯下並同 五者卜筮之常法筮作兆宋板同法下有也卜筮之數下卜筮各三人下大同於吉下後世遇吉下中吉下亦可舉事下亦中吉下出師征伐下動則凶下並同 煖以長物煖作燠宋板同 衆驗下有也 則衆草蕃滋草下有物字 不時失敘下有也下註美行之驗下同 則時燠宋板燠作煖 惡行之驗下有也 君行狂疾疾作妄宋板同 常雨順之下有也 常燠順之宋板燠作煖 常寒順之下有也常燠順之下同 嵗兼四時下月之有別下共有也 日之有嵗月下有之也二字各順常下則政治明下國家亂下共有也下註亦民所好下亦所以亂下並同 百二十年下財豐備下無疾病下福之道下不橫夭下共有也字 動不遇吉動上有凶字謹按極是 言辛苦下多所憂下困於財下共有也釋文儼魚檢反〈九葉〉元文檢作簡 闢婢必反〈十八葉〉必作亦 廡無甫反徐莫柱反〈二十七葉〉柱作杜 省息井反〈三十葉〉息作悉 折時設反又之舌反〈三十三葉〉又作一音謹按正德嘉靖二本又作音無一字崇禎本改作又復與元文異疏本紀雲〈一葉左五行〉宋板雲上有又字 乃復佑助諧合其居業〈三葉右七行〉復作得井陻水刋〈四葉右四行〉正誤水當作木〈補遺宋板水作木〉 通人計覈〈四葉左八行〉計作討政雖在德〈六葉左六行〉在作任 五徵傳雲〈七葉左四行〉徵作行臭之曰氣〈九葉左二行〉臭作嗅 言乃可從〈十葉右六行〉乃作
必 鄭𤣥皆謂其政所致也〈十一葉左二行〉𤣥作雲 案庶徵之意〈三行〉意作章 悊智也〈五行〉悊作晢正德嘉靖本同鄭本作晢〈五行〉鄭作定 食於人最急故教為先也〈十二葉右四行〉教作食 皆謂臣民有正直者〈十八葉右五行〉皆作普 不正為邪僻〈十九葉右六行〉為作謂 則䝉是闇之義〈二十三葉左七行〉䝉作濛 因兆而細曲者為水〈二十四葉右四行〉細作紐 故一人主為一〈二十五葉左一行〉上一作以 以下傳雲一從三逆〈二十六葉右二行〉一作二 亦得上敵於聖人〈六行〉人作故屬下句 筮之得吉〈九行〉之作而 卿士庶民謀有一從〈二十六葉左三行〉謀作課 若三占之俱主凶則止不卜〈九行〉無主字 蔡雍〈三十二葉右五行〉雍作邕 北極去南極〈七行〉作南極去北極 交路而過〈三十二葉左二行〉路作絡 三曰憂常多憂〈三十三葉左一行〉多憂下有愁字 任其所好而觀之〈七行〉而上有從字
補遺古本序立武庚庚作康註同經一極無凶無作亡可以歛下有也字 箕子所陳下有之也二字 念
録敘之下有也字 髙明謂天下有也字 政治大小大小作小大宋板同 折未二十二作三宋板同 常抱疾苦下有也字疏武王伐殷〈一葉左一行〉宋板殷作紂周天意〈二葉左九行〉周作問 不乖剌也〈十一葉右五行〉剌作倒辰對曰日月之㑹〈十四葉右一行〉無辰字 嵗日月星〈左二行〉日月作月日 在土以正之〈二十一葉右九行〉土作上 南極二極〈三十二葉右八行〉南極作南北 既以勝殷〈三十四葉左六行〉以作巳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二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二十四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尚書註疏第十三
存舊尚書註疏卷第十二〈宋板〉
旅獒
考異古本經西旅底貢厥獒厥作其生民保厥居同無有逺邇無作亡無替其服同 人不易物不作弗不狎侮不役耳目不作無益不貴異物並同註西戎逺國下貢大犬下共有也字下註無逺不服下以大為異下耳目華侈下無廢其職下親親之道下物貴由人下盡其心矣下則百度正下並同 君子勤道下有之也二字 所以化治生民下有也治作俗宋板同 以不習其用下有損害故下共有也 則逺人安矣矣作也常勤於德下慎終如始下乃世世王天下下共有也慕義來朝義下有而字 以命巢亡巢下有也釋文召時照反後召公皆例此〈一葉〉元文例作倣正德嘉萬同七尺曰仞〈六葉〉此下有一雲八尺曰仞六字疏皆為生活民也〈六葉右二行〉宋板為作謂 所戒以終〈六葉左八行〉戒以作誡巳
補遺古本註九八言非一下有也字所貴在於德下同則喪其德下則喪其志下共有矣字 則生人安其
居人作民釋文底之視反〈一葉〉視作履補脫朝直遙反〈八葉〉疏四夷名自為國〈二葉右三行〉宋板名作各 不役至人安〈五葉右六行〉人安作道接
金縢
考異古本經無墜天之降寳命無作亡我無以告我先王同 我先王亦永有依歸有下有所字 我之弗辟弗作不註不欲人開之人下有之字 為篇名下有也字 不悅豫下有之也二字 穆敬下相順之辭下於中為三壇下三王之坐下共有也字 告謂祝辭下有之也二字下注以垂世教下同 我周公下有也字仁能順父下有之字謹按恐非 能事鬼神能下有知字 武王之意下言不可以死下無不敬畏下天之寳命下共有也字 救之則先王長有依歸救上有命字有依歸作有所依歸也謹按命字恐誤 卜知吉凶下當以事神下不得事神下共有也字下註相因而吉下亦並是吉下言必愈下謀周之道下成周道下從壇歸下並同 以惑成王下有之也二字 稚子成王下有也 風雷之異下有之也二字 邦人皆大恐下以應天下冊書本下故先見書下共有也字 皆從周公請命下有者也二字 憶恨辭下有也 故止之作故止之也 昔日忠勤下周公之聖德下共有也 禮有德之宜下有也矣二字 謝天下明郊之是下共有也禾木無虧作桑果無虧宋板同 周公之德下有也並見之作並見之也釋文祝如字或之疚反〈九葉〉元文疚作又 籥於若反〈十三葉〉於作予 蹻於嬌反〈十五葉〉嬌作驕疏問王疾病瘳否〈九葉左四行〉宋板瘳上有當字 釋訓雲穆敬也〈九行〉作穆穆敬也多一穆字 至圭璧既卒〈十葉左三行〉至作雲 亦與兆體乃並是吉〈十三葉左六行〉與作以公於成王之世〈十五葉右九行〉公上有周字 傳武王死至成王〈十五葉左六行〉無死字 救其屬臣〈十六葉左五行〉救作敕 亦如國家失道焉〈十八葉左四行〉失作未 禾木無虧〈十九葉右六行〉禾木作桑果
補遺古本經禾盡偃禾下有則字釋文説如鋭反〈十七葉〉如作始疏凶則為不許我〈十二葉右三行〉宋板無為字 秦誓牧誓〈八行〉秦作泰
大誥
考異古本經不少延洪惟我幼沖人嗣無疆大厯服不作弗惟下有累字無作亡 茲不忘大功不作弗下文除不敢不知不易不終不僭外皆同 天降威知我國有疵威作畏 以於敉寧武圖功敉作撫下敉寧王大命同 民不靜亦惟在王宮邦君室民下有亦字 義爾邦君越爾多士義作誼 無毖於恤無作亡 天棐忱辭辭作詞 乃弗肯播弗作不敢弗於從同 王曰嗚呼肆哉爾庶邦君越爾御事作王曰嗚呼肆告我爾庶邦冡君越爾御事謹按無哉字多告字我字冡字爽邦由哲由作用註相謂攝政下大誥天下下遂以名篇下三監淮夷並作難下共有也字 言其不可不誅之意下有之也二字 而不能為智道以安人人作民先自責下有之也 安人且猶不能人作民 知天
命者乎下有也 若渉淵水若作如宋板同 言祗懼下言任重下共有也字 就其命而言之言作行宋板同 卜不可違下有也字下註於此蠢動下同 欲復之之作也 疵病下有也 欺惑東國人人作民 其罪無狀下有也 四國人賢者有十夫四國人作四國之民 人事先應下有之字 所以為美下有也字下註言謀及之下謂祿父下敘其情以戒之下並同 則王室有害則下有於字 可哀哉可上有甚字〈補遺哉下古本有也〉 言不得巳巳上有以字 至御治事者下有之也二字 責其以善言之助作責其以善言助之也宋板同但無也字 當必征之之上有也謹按恐誤 明卜宜用下有之也二字 人獻十夫人作民 是天助民下有也亦亦文王下同 法之又明下有之也二字謂致太平下友國諸侯下共有也 其成我民矣矣上有也其功所終乎下欲巳去之下並同 父巳致法巳作以 則難者可知下有也又以農喻下同 其父巳菑耕其田子乃不肯播種巳作以子上有其字宋板但有其字 是棄之之作也 民養其勸不救者勸下有心字宋板同 以子惡故下有也下註言其故下同十夫來佐周下有者也二字 使四國叛乎下有也除草養苖下有者也二字 言當滅殷下有之也二字言必從也也上有之字 言不可不從下有也字不
可不勉下同釋文底之視反〈三十葉〉元文視作履補脫〈三十三葉〉僭子念反謹按當在經文天命不僭下疏恐有側心〈二十葉右四行〉宋板側作賊 將誅叛逆〈二十二葉左一行〉將作當傳世三十〈二十三葉右二行〉傳作卜 皆得繼天明〈二十三葉左二行〉皆作能 故我告汝有邦國之君〈二十六葉右二行〉有作友即顧命雲百尹氏也〈二十六葉右七行〉氏作是 上文大誥爾多邦綏越爾御事〈八行〉無綏字 民為父兄為家長者也〈三十一葉左六行〉上為作謂
補遺古本註逋亡之人人作臣宋板同 収穫之乎下有也字無之字宋板但無之字釋文邦馬本作大誥繇爾邦多〈二十一葉〉邦多作多邦 省息井反〈二十八葉〉息作悉疏王若曰者稱〈二十二葉左三行〉宋板者稱間空一字 靜亂則為天美〈二十七葉左八行〉天作大 得我之功〈二十八葉右一行〉功作力 文王教致太平〈二十九葉左四行〉教作謀 故有明德事〈三十二葉右八行〉德作國
微子之命
考異古本經永世無窮無作亡下文皆同註為湯後下有也字本而稱之下言今法之下並通三統下長世無竟下澤流後世下謂天命下並同 放桀邪淫蕩之德作放桀邪虐湯之德也宋板同但無也字 後世裔末也也上有之字 汝微子下昭聞逺近下厚不可忘下共有也字下註京師東下周室戒之下並同 齊汝所有之人人作民 以輔我一人輔下有成字 言上下同榮慶下有之也二字好汝無厭下同 無廢我命下有也字下註成王母弟下合為一穗下後封晉下善則稱君下並同 告天下亡作布告天下亡也釋文〈三十五葉〉補脫裔以制反謹按當在經文德垂後裔下 穗似醉反本亦作遂〈三十七葉〉元文遂作穟疏僖十三年左傳雲〈三十六葉右八行〉宋板三作二謹按是
補遺古本序殺武庚庚作康註正朔物色物作服宋板同 㧞而貢之下有也字 以善禾名篇宋板善作嘉稱其本爵以名篇下有也字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二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二十五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尚書註疏第十四
存舊尚書卷第八古文尚書康誥第十一周書孔氏傳〈古本〉尚書註疏卷第十三〈宋板〉
康誥
考異古本序封康叔封上有邦字謹按邦封古或通用按註及疏意當作邦康叔封字衍文經誕受厥命越厥邦厥民惟時敘有厥罪小道極厥辜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惟厥正人越小臣則罔政在厥邦未戾厥心惟厥罪無在大厥並作其謹按字或作亓參差不齊今民將在祇遹乃文考民上有治字 汝丕逺惟商
耇成人汝作女篇內皆同 不廢在王命不作弗篇內除不孝不友不能不念不於不率不適不於外皆同謹按不友於弟不能厥家人亦作弗 無康好逸豫無作亡篇內皆同 若有疾惟民其畢棄咎無惟字 用其義刑義殺義作誼 勿庸以次汝封庸作用 元惡大□正誤□當作憝〈補遺古本宋板□作憝〉 越厥小臣外正無厥字 我時其惟殷先哲王德時作是 爽惟天其罰殛我我上有於字 聽朕告汝告作誥註滅三監下有也字 故使賢母弟主之作故使其賢母弟主也 命康叔之誥下有也字 康圻內國名叔封字下有也字謹按此註當在序封康叔下也諸本皆誤 七年三月下而集㑹下服五百里下即事於周下共有也字 五服之人人作民 大誥以治道誥作告 命為孟侯下封康叔名下當受教訓下以為教首下以示民下皆以修治下天美其治下皆文王教下共有也字 為諸侯下有也矣 告汝之言下以為政教下用安治民下則知訓民下常在王命下瘝病下敬行我言下以其輔誠下並有也 人情大可見人作民 不在大起於小作不在大大起於小也 小至於大下有也字不勉者勉下殷之民衆下日新之教下下註欲其重慎下用犯汝下並同 當以罰宥論之之作也 則民服下勉為和下共有也字 棄惡修善下有矣字宋板同 其皆安治下亦言所得行下共有也字 為人輕行之之作也以斷獄下有也 至於十日於作於 至於三月於作於宋板同 典刑故事下心所安下自以為不足下汝心最善下款心下共有也字 當消絶之之作也 不孝不友下是不孝下是不慈下是不恭下共有也字為人兄為上有於字 是不友下有也字 弗友不恭弗作不 不至所致下滅亂天道下共有也字 主訓民者民作人 無赦之科下有也 不用我法者無者字 惟我亦惡汝下君長之正道下共有也字 大放棄王命下有矣字 用治之故下人之所輕下共有也而法之下有矣字 悅懌汝德下有也下註為求等
下同 則無善政在其國下有矣 設事之言下有也字 汝不治我罰汝罰下有誅字 況曰不慎罰無曰字 言罪大下有也字下註敏則有功下不絶亡汝下並同 則不絶亡汝作則不汝絶亡 天命之不於常下有也字 而不念作而不思念也 聽先王道德之言聽上有汝字 常法下有也 即汝乃以殷民即作則 福流後世下有也釋文梓音子〈一葉〉謹按當在序文下 長之其反下同〈四葉〉正誤其當作丈〈補遺元文其作丈〉 馬紹述也〈六葉〉元文紹作雲 恫音通又勑動反〈七葉〉謹按崇禎本闕勑字 魚器反刵劓如志反〈九葉〉正誤當作劓魚器反刵如志反〈補遺據元文〉 臬列魚反〈十葉〉正誤列魚作魚列 斷下亂反〈同上〉正誤下當作丁〈補遺據元文〉 周禮上公五百〈一葉左九行〉宋板五百下有里字 七年制禮作樂〈三葉右八行〉七作六 天下大順〈九行〉順作服 其民猶至〈三葉左九行〉民作且 用兵除害於殷〈五葉右八行〉害作惡 以文王之德故也〈九行〉德作教 以此故汝當盡斷獄之道〈九葉右四行〉無汝字 所悉知也〈十一葉左七行〉悉作委 故云亦欲〈十二葉右一行〉亦作巳 盤康巳訓〈九行〉盤上有於字 目親以及物〈十三葉左九行〉正誤目當作自〈補遺據宋板〉 先言弟於兄者〈十四葉右八行〉者作若謹按似屬下句然為未穩 民不知道〈十七葉左二行〉民下有則字 為君不慎德刑有上明聞於天〈十八葉右六行〉有作其 惟行善則得之〈十九葉左二行〉惟作汝
補遺古本註東土為諸侯下有也矣 不友兄弟友作善 治其家人之道治作理 無令有非非作罪釋文彛以支反〈十一葉〉反下有下同二字疏以生治民〈三葉左三行〉宋板生作主 不侮鰥夫〈五葉右五行〉侮下有慢字 所聞善今〈六葉左九行〉善下有事字 為奉上事〈十葉左八行〉上作王所敬忌即敬德忌刑〈十六葉左六行〉即敬間空三字
酒誥
考異古本經無彛酒無作亡篇內皆同 惟曰我民迪小子我上有化字 永不忘在王家不作弗亦不暇越怨不易罔不衋傷不惟自息可不大監並同 棐徂邦君御事小子徂作往 人無於水監監作鍳下文民監大監同 予惟曰汝劼汝作女下皆同註故以戒酒誥下有也字朝歌以北是下同 文王弟稱穆弟作第宋板同 始國在西土宋板在作於 不常飲下惟為祭祀下共有也 亦為亂行作而亦為亂行也 謂下羣吏下有也字無令至醉下則其心善下同 惟專一下有焉字 今往使妹土之人往下有當字宋板同 事其父兄下孝養其父母下統庶士有正者下勿違犯下共有也字 則為君矣為作惟 醉飽之道下有也先戒羣吏以聽教聽作斯 以君義下有也字用逸之道下同 考中德為用逸考上有以字 正事之大臣下有矣字 在王家下有也字下註言不常飲下殷王之命下同殷王之命作殷之王命 聞之於古下有也字謂湯下明著小民下自逸豫下畏相之德下亦不自逸下居田裡者下明其德下不令而行下並同 不憂政事憂下有其字 不可變易下有也字 痛傷其心下有者也二字 乃過差下有也字無憂懼下民所怨咎下紂奢逸故下共同 天非虐民惟民行惡自召罪二民作人行上有所字罪下有也 當於民監下見吉凶下共有也字 視此為戒此作之 信用之下有也字 所賔友乎乎上有者字 不可不填正誤填當作慎〈補遺古本宋板填作慎〉 圻父司馬下農父司徒下言任大下當順安之下諸侯三卿下斷於酒乎下共有也字 以歸於京師於作於下乃沈湎於酒同 以享國下見殺之罪下有也字 而篤行之之作也 以帥民下有也字釋文養牛亮反〈二十四葉〉元文牛作羊補脫〈同上〉洗先典反馬雲盡也腆他典反謹按當在經文自洗腆下 暇遐嫁取〈二十七葉〉正誤取當作反〈補遺據元文〉疏為初始為政〈二十二葉右四行〉宋板上為作謂 乃及庶士衆百君子〈二十五葉左五行〉百作伯 以人君若治不得有所〈六行〉無有字 茲亦惟天據人事〈二十六葉右二行〉茲作並 予惟至於酒〈三十一葉右八行〉於作於 況惟汝之身事所服行美道服行美事治民而可不固慎乎〈三十一葉左一行〉無道字美事下有道字謹按似不可解 劼毖殷獻〈三十二葉右五行〉獻下有臣字
補遺古本註正官治事謂下羣吏治作理吏作事 賈賣作賣賈 庶士有正者庶作衆宋板同 先智謂湯下有也字釋文惡烏洛反〈三十二葉〉洛作各疏僕生差弗〈二十一葉左九行〉宋板差作羌下同 當常聽命〈三十三葉左三行〉命作念
梓材
考異古本經汝若恆越曰汝作女 王啟監厥亂為民監作鍳下皆同 無胥戕無胥虐無作亡註梓人治材下有也字都家之政於國下國君之道下可師法下並同 如此則善矣矣作也 故汝往之國故下復有故字 不可不勉下令見寃枉下共有也字及以御治事者正誤以當作於〈補遺古本宋板以作於〉 不可不勤下有也下註農夫之考田下以喻教化下並同 須禮義然後治治作洽宋板同洽下有也字 萬方皆來賔服萬方作方方宋板同 明德下有也字朝享下遂大下謂教訓下受命之義下並同 欲使至於萬年欲上有敬字無於字但後人補入於字 承奉王室下有也字 累世長居國以安民居作君萬厯本同民下有也字釋文梓音子本亦作杼〈三十三葉〉謹按杼當作杼今按古本作杼杼直呂反義自別矣〈補遺元文杼作杍〉 寃紆元反一本作以元反〈三十六葉〉正誤當作一本作以寃〈補遺元文作以寃〉 塈徐許既反〈三十七葉〉元文既作氣 雘説文雲讀與霍同〈同上〉霍作靃疏然後治〈三十八葉右一行〉宋板治作洽下後治同 垣墉故也〈三行〉故作一 萬方皆來賔服〈三十九葉右五行〉萬作方 以先王用明德於下之所行〈三十九葉左四行〉於作欲謹按似不可解但作行下之所欲則稍可通
補遺古本經封以厥庶民民作人註聽訟折獄折作斷巳勤立垣牆牆作墉疏此古杼字〈三十三葉左九行〉宋板杼
作杍 無得相傷殘〈三十六葉左八行〉傷殘作殘傷 古者明王〈三十七葉右二行〉者作昔 拓懐逺人〈三十九葉右四行〉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二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二十六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尚書註疏第十五
存舊尚書註疏卷第十四〈宋板〉
召誥
考異古本經錫周公曰拜手稽首拜上有□字謹按古本敢字作□説見於古文考 無疆惟休無作亡下皆放此 天迪從子保面稽天若面上有□字謹按古文禹字 王先服殷御事殷上有𠂇字謹按古本有字作𠂇 比介於我有周御事介作邇謹按邇即邇字考傳文比介解比近恐經文作比邇為是介無近之義明雲比近者非解比介蓋古作邇後字畫蝕滅誤作介字遂承襲其誤無改歟可疑 不可不敬德下不作弗下除不監於有夏我不敢知曰有殷罔不在厥初外皆同謹按一篇之內文相似而字異不可不擇 監於有殷監作鍳 王未有成命正誤未當作末〈補遺古本宋板未作末〉註成王居焉下有也字遂以陳戒下以作誥下七年二月下二十一日下並同 至文王廟至作告宋板同廟下有也字 以祖見考下周公後往下明生之名下三月五日下相卜所居下位處下由來下共有也字下註至於洛汭下言周徧下社稷共牢下七日甲子下言勸事下顯周公下周公之事下並同 故託焉焉作之 不可不慎下所以戒成王下共有也字 此服其命言不泰正誤泰當作忝 言無良臣下有者也二字 夫知保抱其子夫下復有夫字 無地自容所以窮作無地自容則所以窮也 為民主下有也字下註次復觀有殷下亦如禹下墜其王命下言至善下並同 和於小民於作於 地勢正中下而為治下大致治下太平之美下共有也字 殷家御事之臣御下有治字 乃可一下惟日其行下共有也字 奉其命矣矣作也 戒其不長下亦王所知下共有也字 言桀不謀長久謀作其 所以厯年亦王所知年下有者字知下有也字下亦王所知下同謹按一章之內亦王所知在句末者凡四有也字者居三古本參差如此 其夏殷也作其於夏殷也 疾行敬德下有也字重民秉常下戒以慎罰下並同 順行禹湯所以成功以作有宋板同 在德之首下言治政下共有也字下註以入其言下謙辭下非一人下昭著下受天永命下並同釋文朏徐又芳憤反〈二葉〉元文憤作憒補脫〈五葉〉屬音燭謹按當在註賦功屬役下 〈十一葉〉少詩照反謹按當在諴音咸下疏光照月光〈三葉左一行〉宋板光上有日字 衆殷皆歡樂勸事〈五葉左九行〉勸作勤 各用一牛〈六葉右七行〉一牛作牛一 祀之以為社〈六葉左二行〉無之字 左氏説社稷惟祭句龍后稷〈三行〉無祭字 設方伯即州牧也〈七葉右五行〉即上復有方伯二字 庶殷既巳大作〈六行〉巳作以 故以為言也〈八葉右八行〉故作託 及其時之人〈九葉右九行〉及作乃 而為大為天所子愛哉〈十一葉左二行〉無上為字 配大天而為治〈十二葉右六行〉大作上 先服治殷家御事之臣〈十三葉右七行〉御下有治字或加陵殷士〈十三葉左二行〉無殷士二事謹按恐非 是自
遺智命矣〈十六葉左五行〉矣作也 此篇所云惟勤修敬德〈九行〉勤作勸 故上傳雲王者〈十七葉右四行〉者作其 若真犯罪之人〈六行〉真作直謹按律有真犯雜犯作直恐非 禹湯之功〈九行〉禹上有謂字 是上勤恤也〈十八葉左二行〉上下有下字
補遺古本註成王少下有也字 美道成也宋板無也字釋文先息薦反〈二葉〉息作悉 徐音吟〈十一葉〉音上有又字疏稷是天神〈六葉右七行〉宋板天作人 以困窮也〈九葉左二行〉困窮作窮困 正日景〈十二葉左三行〉景作影下同 我周公〈十八葉左六行〉公作王
存舊尚書卷第九古文尚書洛誥第十五周書孔氏傳〈古本〉
洛誥
考異古本序周公往營成周營上有經字經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弗作不下文敘弗其絶同 咸秩無文無作罔下無若火同 孺子其朋其往朋下有慎字公曰巳汝惟沖子惟終巳下有乎字 無逺用戾無作亡 亦未克敉公功敉作撫註逆告成王下居洛之義下共有也字下註子成王下同 不敢及知天始命周家安定天下之命知作如宋板同 故巳攝下有之字定都之意下有也字 來告成王作來告於成王之
謹按之字可疑古本間有若此助字 不敬天之美下有也 來教誨之言來作求宋板同 有善政事下有也字 則列大祀列下有為字 少子慎朋黨慎下有其字宋板同 自今巳往巳作以 辭於後世下有矣字 惟曰不奉上下有矣之二字 不可治理下有之矣二字謹按助字甚怪 常若不暇下有也字 厚次敘汝正父之道敘作序宋板同 明教農人人作民言皆來下有之字 而奉順天下有地字 居處其衆下有之也二字 待公而行下有之字 言化洽下有之字 是公之功下有也字 當留佑我佑作佐宋板同 言四方雖道治道作通謹按後改作道 禮未彰下有也字 無去以困我哉無作勿宋板同 享公之德下有也字下註許成王留下同 之所推先下有也矣二字 所以居王中正誤王當作土謹按正德嘉萬三本居土中作君土中〈補遺古本宋板作居土中〉 見命而安之下有也字 長成為周下有矣字 萬年之道下有也字勉使終之之作也 告曰尊周公曰作白 為魯侯
下有之也二字 史所終述下有也字釋文〈二十葉〉補脫少詩照反謹按註王往日幼少 〈同上〉治直吏反謹按註明君之治 〈三十七葉〉烝之承反謹按當在鄭讀王在新邑烝上 〈同上〉騂息營反祝之又反一音之六反謹按經騂牛又雲逸祝冊疏將欲歸政成王〈十九葉左六行〉宋板政下有於字 雖與相俱行〈二十葉右四行〉作雖相與俱行 周公至民明辟〈二十葉左七行〉無民字 作𦙍久逺〈二十三葉左七行〉作作祚於其初即教之〈二十五葉右八行〉於其作宜於 言欲巳長
久也〈二十九葉右八行〉巳作以 則天下之民〈二十九葉左五行〉則下有我字 以佑助我〈三十一葉右一行〉佑作佐下〈三十二葉左三行〉我小至佑我同 文武受民之於天下〈九行〉民作人 我意欲置太平〈三十三葉左四行〉置作致 今我繼文祖大業〈三十四葉左二行〉今作令 我不敢經宿〈三十六葉左二行〉敢作致 予斥成王〈六行〉予作子補闕言用文王之道制為典法以明成王行之為明君也特舉文祖不言武王謹按子斥成王下宋板有此二十八字 周公自非巳意也〈七行〉自下有言字 酒二器明潔致敬〈三十七葉右二行〉酒上有鬯字 釋註雲〈三行〉註作詁 得還鎬京即文武〈九行〉即下有告字祭統賜臣爵祿之法示〈四十葉右一行〉示作雲
補遺古本註殷家祭祀祭上有之字 敬樂公功公下有之字釋文馬讀敘句字屬下〈二十四葉〉無句字補脫毖音秘〈三十葉〉 周公攝政〈三十八葉〉無周公二字疏周公先相宅〈十九葉左四行〉宋板周作召 時文王未有留公之意〈二十六葉右二行〉文作成 務在知人〈二十九葉右四行〉知作化 當留佑我〈三十二葉左六行〉佑作佐 明潔〈三十七葉右三行〉潔作絜下皆同於是成王〈三十九葉左二行〉於作嵗 以二牛告文武〈三行〉牛作年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二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二十七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尚書註疏第十六
存舊尚書註疏卷第十五〈宋板〉
多士
考異古本經弗弔旻天弗作不弗克庸帝同 誕淫厥泆罔顧泆作洪 惟我事不貳適我不爾動不作弗今爾又曰作爾今又曰蔡本又作其註洛陽下都下有也字下註遺餘衆士下愍道至者下乃天命下並同故輔佑我宋板佑作佐 不背棄下有也字 天為過逸之行正誤天當作大〈補遺古本宋板天作大〉 言不佑下有也字 自帝乙以上宋板以作巳 宗廟社稷下有也字後嗣王紂下同 無明於天道於作於宋板同 行昏虐下有也字 明人為敬人作民 暴亂甚下有也字下註謂紂無道下正身念法下教誨汝下並同 不能使民安之作不能使民安安之也謹按恐衍一安字言見任用下有也字 言我周亦法殷家法作渉宋板同謹按考疏意作渉者非 將任用之之作也 後伐奄淮夷下有也字下註不欲殺汝下同 無所賔外下有之字 所生誘之下有也字言刑殺下同釋文秋氣殺也〈二葉〉元文作秋殺氣也 嚮許亮反〈四葉〉謹按元文此四字在時夏絶句上為是疏引之以解釋頑民之意〈一葉左七行〉宋板釋作稱 天有多言〈三葉左三行〉言作名 殺無道之王〈五行〉王作主 天乃與之〈六葉左四行〉與作興 聖人動合天心故每事惟託天命也〈九葉右一行〉聖作衆託作記謹按似非 汝所當居行也〈十一葉左八行〉諸本也作之補遺古本註殷遺餘衆生生作士宋板同 惟天不與信無與上有右字
無逸
考異宋板經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作亦 古本自殷王中宗及髙宗及祖甲作自殷王及中宗及髙宗下及祖甲註故戒以無逸下有之字 其無逸豫下有也字 農夫之艱難事無之字 則知小人之所依怙下有也字人作民 尊其德故稱宗宗上有中字 武丁其父小乙其作也 出入同事下則小乙死下共有也字下註湯孫太甲下依仁政下並同 故得久年下有之字 同其敝下有也字敝作𡚁 亦無有能壽考考作者 王季即柤下有也字 又加惠鮮乏鰥寡之人加惠下有於字 中身即位身下有則字 時年四十七下有也字 惟今日樂後日止作惟今日樂樂後日止也 欺誑幻惑也也上有者字 在予一人下有也字釋文〈十二葉〉補脫怙音戶謹按註所依怙 諺魚戰反〈十三葉〉元文戰作變補脫〈二十一葉〉譸竹求反馬本作輈爾雅及詩作侜同侜張誑也謹按當在幻音患上疏故云在喪其惟不言〈十五葉左四行〉宋板喪下有則字 何以皆待王命〈十九葉左四行〉以作必 不得然考〈二十葉右八行〉考作者 以洪待之也正誤洪當作供〈補遺宋板洪作供〉 遊謂遊湯〈二十葉左四行〉正誤湯當作蕩〈補遺宋板湯作蕩〉 田謂田獵〈四行〉下田作畋飲酒為文心〈六行〉文作政正嘉同 古人之雖君明臣
良〈二十一葉左一行〉古人之作古之人 亦是巳有致上之言胥〈二十二葉右四行〉上之作之上 則知是信讒者〈二十三葉左三行〉知作如
補遺古本註思集用光用作由 殷家亦祖其功無亦字 惟樂之從樂上有耽字釋文暗憾胡反〈二十三葉〉作憾胡暗反疏即土之位〈十五葉右二行〉宋板土作王 鮮之〈十八葉左二行〉之作乏 正心行巳〈三行〉心作身 殷之未世〈十九葉左四行〉未作末 不敢自閑暇〈二十葉右七行〉不作無 加棠觀魚〈左三行〉加作如 知此則〈二十二葉右一行〉則作乃
存舊尚書卷第十古文尚書君奭第十八周書孔傳〈古本〉尚書註疏卷第十六〈宋板〉
君奭
考異古本經弗弔弗作不下弗永弗克弗戡並同 厥基永孚於休厥作其下厥亂明我新造邦同 又曰無能往來無作亡下誕無我責無彊惟休無彊之恤並同亦惟純佑秉德佑作佐 迪知天威威作畏 誕將
天畏作誕畏天畏 惟若茲誥茲作此 天休茲至正誤茲當作滋〈補遺古本宋板茲作滋〉 明我俊民俊作畯 嗚呼篤棐時二人上有公曰二字 亦罔不能厥初厥作其註奭名同姓也同上有周字 故以名篇下有也字巳受之下有矣 亦君所知下有也字 歎而言曰君也也作巳宋板同 故不敢不留下有也字 而動化於我民動作勤宋板同謹按伹萬厯崇禎本作動 過違之闕下有也字 則不得知下有之也二字 不可不慎下有乎字 正在我今小子旦我今作今我宋板同 受命為天子下有也字 尹摯佐湯謹按古本尹摯作伊尹後改作伊摯未知孰是 謂致太平下有也字太作泰 所取平下有也字 率伊尹之職率作帥言不及二臣下有也字如此巫賢下後有傅説下下
註其王人下侯甸之服下並同 治其君事下有乎字謂勤德以受命下文王弟夭名下禦侮之任下共有
也字下註蹈有天祿下謂之易治下並同 為汝民立中正矣作為汝民立中正之教矣 不可不戒下有之字謹按此下崇禎本有數字空闕撿諸本經傳連接非有缺誤但當有喪否二字釋文耳具於釋文補脫 鮮能有終下有矣字 以慎終下有也字釋文〈二十五葉〉補脫又芳鬼反謹按當在棐音匪下 終馬本作崇雲受也〈二十五葉〉元文受作充 遏徐音渇絶反〈二十六葉〉渇作謁 去女字又起呂反〈二十七葉〉作去之上如字又起呂反補脫〈三十七葉〉喪息浪反否方九反謹按經雲監於殷喪大否 懈住買反〈三十八葉〉正誤住當作隹〈補遺元文住作隹買作賣〉疏孔以召詔雲〈二十五葉左六行〉正誤詔當作誥〈補遺宋板詔作誥〉 言時有若者〈二十八葉右四行〉宋板時下有則字 尹摯至太平〈九行〉尹作伊謹按傳文作尹摯此作伊摯按古本舊作伊尹後改尹作摯古本後改者恐有據也 如此二臣〈二十八葉左九行〉如作知 為天之子是配也〈二十九葉左九行〉配下有天字 至謂道有所至也〈三十一葉左二行〉也作上屬下句 鄭注以為傳言臣事〈六行〉傳作專 公曰君奭至厥躬〈三十二葉左四行〉厥躬作宮括 文王德如此者〈三十三葉左六行〉德作得 周公既巳還政〈三十五葉右九行〉巳作以 因即傳言巳類〈三十五葉左六行〉傳作博 故以喻焉〈九行〉故作固 請視此朝臣〈三十六葉左一行〉請作謂 故今謀於寛裕也〈五行〉今作令
補遺古本註念天之威而下有尤違二字 令釋廢於文王無廢字 享國長久長久作久長宋板同 憂其小臣憂作恤釋文易以鼓反〈二十六葉〉鼓作豉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二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二十八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尚書註疏第十七
蔡仲之命
考異古本經克慎厥猷惟厥終改厥度厥並作其 克勤無怠無若爾考皇天無親民心無常無作聰明無並作亡註罪不相及下有也字 冊書命之冊作䇿 仲字下因以名篇下共有也字 以聽冡宰聽下有於字謂誅殺下制其出入下外地名下七乗言少下共有
也字 故退為庶人庶作衆宋板同 蔡仲能用敬德蔡仲下有字也二字 言至公下圻內之蔡下淮汝之間下圻內之蔡名下共有也字下註當受教訓下同改行之故故我命汝無一故字 子能蓋父下有惡字能勤無解怠解作懈宋板同 則輔佑之宋板佑作
佐 終用不困窮下有者字 欲其念戒下有也字後世遵則下有之字 徙奄之政令下有也字下註蒲姑齊地下同 告召公使作冊書告令之亡宋板作作此古本作告召公使為此冊書告令也之也亡謹按二本紛亂混淆似有謬誤姑記其異以俟取捨耳但古本上也字誤寫灼然可刪釋文〈三葉〉補脫改行下孟反 〈同上〉封如字徐音甫用反謹按經文往即乃封敬哉疏不立管叔為後者〈一葉左六行〉宋板為作之 乃更爵祿〈三葉右一行〉爵作齒 不聞其爵〈二行〉聞作雲
補遺古本註致法謂誅殺法作辟 文武之常教武作王釋文馬本作正〈五葉〉正作征疏謗毀周公〈二葉右九行〉宋板周公下復有周公二字 管蔡作時〈五葉右九行〉時作亂
多方
考異古本經有夏誕厥逸厥作其厥圖帝之命慎厥麗乃勸厥民圖厥政逸厥逸圖厥政厥顧天並同 開釋無辜無作亡 弗克以爾多方享天之命弗作不享上有其字 乃惟爾商後王逸厥逸下逸作偷下文爾乃惟逸同謹按古本後人皆改作逸 我惟大降爾四國民命無惟字 我乃其大罰殛之殛作極註伐奄歸下有也字 誥以禍福誥作告 天下諸侯下有也字我大降汝命降作下宋板同 謂夏桀下有也字 不能開於民所施政教民下有之字 言昏昧下有也字桀乃大下罰於民罰上有誅字 言殘虐下言昏甚
下共有也字 奉於人衆下有民字 謂殘賊臣臣上有之字 任同巳者巳上有於字 至於百端所為於作於宋板同 言虐非一下有也字下註為天下民主下同 湯慎其施政於民湯下有乃字 安察囚情安作要宋板同 謂紂不能用汝衆方紂下有之字 故誅放下有之也二字 非天用棄有殷作天用棄有殷紂也謹按無非字不與經文合矣 故見誅滅也無也字宋板同 後王紂下有也字 故天惟下其喪亡其作是宋板同 還師二年下有也字下註得人心下同用美道伐殷伐作代宋板同 謂訊以文誥下有也
字 謂討其倡亂討上有誅字 淮夷叛時下有也字即政又叛下同 言迪屢不靜之事言下有其字 汝其不用我命其下有有字宋板同 自誅汝下有也字以取誅誅上有其字 告汝衆方與衆多士下衆作
殷宋板同 監謂成周之三監無三字宋板正德同〈補遺古本下監下有也字〉謹按嘉靖本誤衍一之字萬厯本強改之作三崇禎本據之正德以上諸本皆作成周之監今當從之 頑民殷衆士下有也字 今汝奔走來徙臣服我監五年無服字謹按宋板正嘉三本臣服我監作臣我我監衍一我字萬厯本改上我字作服崇禎本據之當以古本為正也 無過則是還本土是作得宋板同大小多正諸本作小大多正萬厯與崇禎本同 勤汝職事汝下有之字 汝無怨我作汝無我怨也宋板同但無也字釋文〈七葉〉補脫鎬胡老反謹按當在費音祕下〈九葉〉説文之二反謹按此五字當作懫勑二反下 〈十四〉
〈葉〉畀並至反謹按經文簡畀殷命 馬作㓷〈十八葉〉元文馬下有本字疏成王至多方〈七葉右二行〉宋板多方作宗周謹按諸本皆誤但此一條當在序下然則作成王至多方為是 傳衆方天下諸侯〈三行〉謹按此一條疏當在題下 謂下災異譴告之〈八葉左八行〉異下有以字 更求民主以代〈十葉左九行〉代下有之字 亂主所好用同巳者〈十一葉右四行〉用上復有好字 慎其所施〈十一葉左九行〉慎上有湯既為民主五字 能顧天之者〈十四葉左八行〉之作道 欲以伐紂〈八行〉伐作代 董之以武帥〈十七葉左四行〉帥作師 比章皆告成周之人辭也〈十九葉右一行〉正誤比當作此〈補遺宋板比作此〉又告者更言王意〈二十葉左七行〉告作誥 此篇是王親誥之辭〈八行〉誥作告 又曰嗚呼〈九行〉曰作雲
補遺古本註桀紂非實狂愚非上有是字釋文數色各反〈十五葉〉各作角疏語歸政之事〈七葉右六行〉宋板語作言王親征奄〈九行〉征下有之字 民當奉王〈十葉右二行〉王作主不可為聖〈十三葉左八行〉可作能 惟其大大賞賜汝〈七行〉無
一大字
存舊尚書正義卷第十七〈宋板〉
立政
考異古本經三宅無義民義作誼下義德同 乃弗作往任弗作不 不敢替厥義德不作弗厥作其灼知厥若顯在厥世放此註故以名篇下有也字 今巳為王矣今下有以字宋板巳作以謹按以下文註推之古本衍巳字 謂三公六卿下謂士官下共有也字下註謂賢智大臣下同 九德臯陶所謀下有之字 告教其君以立政下有也字六卿掌事者下九州之伯下共同居賢人於衆官無於字 言服罪下有也字受德紂
字下同 故能以敬事上天故上有以字 尹伯長官大夫下有也字 及衆掌常事之善士無常字 特舉文武之初特作時屬上句宋板同時下有也字 及亳人之歸文王者人作民 乃能立此常事司牧人人上有之字 衆當所慎之事作衆所當慎之事 惟慎擇有司牧夫而巳擇上有惟字 故君臣並受並上有以字宋板同 歎稚子今巳為王矣巳作以宋板同 莫不盡其力其作心宋板同 欲其口無擇言下有也字下註文王之子孫下同 從今巳往巳作以宋板同用憸利之人者下有也字 立政之臣惟其吉士其作以 言稚子巳即政為王矣宋板巳作以 方四方下有也字 無不服化者作無有不服化者宋板同謹按正德嘉靖二本共無有字者下有乎字為誤 有所私下有也字註蘇公所行下同釋文〈二卜一葉〉補脫盡禮上津忍反下同 籲音預〈二十二葉〉元文預作喻 耿又工丞反〈二十五葉〉丞作永補脫〈同上〉王有同謹按當在王往況反下王有二字見於二十六葉註 〈同上〉見德上賢遍反下註同謹按註文見其聖德 〈三十四葉〉同憸利之人謹按憸本又作𢘁下有此五字 詰起一反馬雲賔也〈三十五葉〉賔作實疏知憂此官置得賢人者少也〈二十二葉右一行〉宋板置作宜故言今巳為王矣〈四行〉巳作以 是暴德之人〈二十三葉左八〉
〈行〉是下有惟字 惟有臯陶謀九德〈二十四葉右五行〉九德下有故言九德四字謹按惟有臯陶謀九德故言九德臯陶所謀者云云所接如此 官賢人〈二十四葉左四行〉官上有善字 見其須賢之功〈二十六葉右一行〉功作切 暋即昏也〈二十六葉左七行〉昏作昬謹按昏昬字別世人混之非也 亦曰至長伯〈二十七葉右九行〉曰作越 掌正良馬〈二十九葉左六行〉正作王 此三公六卿亦為小尹之官〈七行〉此作比 諸官有所務從業〈九行〉無從字 故言師言監〈三十葉左五行〉師作帥 知此能居心者〈三十一葉左六行〉能上有言字 又言武王遵循者〈三十二葉右四行〉遵上有所字 各盡心力也〈三十三葉右九行〉各上有言字 純一善言在於一言而巳〈三十三葉左五行〉無上言字 無有立政用憸利之人者〈三十四葉左九行〉之作小 王常繼續從今巳往〈三十五葉右 行〉常作當 此雖有戒成王〈三十五葉左七行〉有作指 如禹之陟方意亦然〈三十六葉右二行〉禹作舜
補遺古本經三有俊俊作畯下三俊三有俊同釋文綴徐之衛反又之劣反〈二十一葉〉之皆作丁 耿又工丞反〈二十五葉〉工作公 從成湯之道〈二十五葉右二行〉宋板從作於 俊乂居官〈八行〉乂作人 過德言以〈九行〉過作逸 雲惡與善〈二十七葉右九行〉雲作去 可以開文武〈左一行〉可作所 維武王〈二十八葉右四行〉維作惟 茲乃俾又〈二十九葉左四行〉又作乂其作立政之篇〈三十葉右九行〉其作間空一字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二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二十九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尚書註疏第十八
存舊尚書卷第十一周官二十二周書孔氏傳〈古本〉謹按周官以下諸篇無古文尚書四字為非
周官
考異古本經四征弗庭弗作不篇內除不庭外不皆作弗 訓迪厥官厥作其以利口亂厥官同 無載爾偽無作亡 弗畏入畏作弗畏入可畏註安其兆民下言多下言協服下共有也字 必於未亂於作於 象天之有五行下有也 言有法下有之者二字 所以為正治正作至宋板同治下有之字 是順訓蹈其所建官訓作順宋板同 凖擬夏殷而蹈之蹈下有行字特置此三者三下有人字 言任大下有者也二字使小大皆協睦無皆字宋板同睦下有之字 夏司馬討惡夏下有官字 秋司冦刑姦順時殺作秋官司冦刑姦惡順時教殺之 士農工商四人人作民 授之土下有也字 六卿各率卿下有者字 九州牧伯州下有之字 五服侯甸男采衛下有也字大夫以上下同宋板以作巳 從政之本下亂之道下其信歸之下有也字 當以儀典常故事為師法儀作舊宋板同舉其掌事者下有也字 為德直道而行道作德謹按恐非 而名且美且作日宋板同 不可為下有之字當思危懼思上有常字 惟亦汝之功能下有也字
厭我周德下下註馯貊之屬下並同 賜蕭慎之來賀作賜肅慎之夷也亡宋板同但無也字謹按極是 致政老歸下有之字 斥及奄君斥作並宋板同 言所遷之功成下有也字釋文〈一葉〉補脫還音旋徐音全謹按註猶還西周 〈二葉〉廵行下孟反 〈三葉〉君長謹按當在官長助長下 〈六葉〉慝吐得反 〈八葉〉一朝直遙反 廵守音狩下同本亦作狩謹按註十二年一廵守 〈九葉〉巳上時掌反謹按註大夫以上疏及其即位之後〈一葉左一行〉宋板位作政 故事就豐宣之故也〈二葉右二行〉故事作大事以誥羣臣〈王行〉誥作詔 左傳少昊立五鳩氏〈四葉左一行〉左傳下有説字 吉禮之別十有二〈七葉左二行〉十有二作有十二 是去而後反也〈十葉右二行〉後作復 無所覩見〈左八行〉覩作都 戒汝卿之有事者〈九行〉之作士 北方白貉〈十二葉左二行〉白作曰 令告周公之柩〈十三葉左七行〉令作今補遺古本註滅私情則民則民作凡制 必亂其政無必字 為心勞苦為作於宋板同 當思危懼宋板懼作惟 和諧厖亂也也上有者字疏廵行天下〈二葉左四行〉宋板廵行間空一字 五月節歸〈八行〉節作即 傅於保下言〈六葉左二行〉傅作傳 負固不服〈七葉左七行〉負作貞 禁治姦慝之人〈九行〉禁治間空一字 天下刃心〈十三葉左四行〉刃作迴
君陳
考異古本經惟孝友於兄弟惟孝下有於孝二字作惟孝於孝友於兄弟謹按論語引之足利所藏古本論語及皇侃義疏本作惟孝於孝足利本論語作孝於惟孝潘岳閑居賦作孝乎惟孝乎於通用固無意義也所引之文少有異耳據斯數者今本尚書脫孝乎二字明矣至朱熹解論語雲孝乎為句則妄之甚也 茲率厥常厥作其圖厥政惟厥中簡厥修進厥良並同 無敢逸豫無作亡爾無忿疾於頑同 若不克見不作弗下文皆同 有辭於永世辭作詞註所聞之古聖賢之言上之作上宋板同言下有也字下註有初無終下同 巳見聖道而不能用之而作亦宋板同 凡人之行下有也字先慮其難下同 禁其專下有之字 則入告汝君於內則下有當以二字 汝乃順行之於外乃下有後字 作威人上人作民下殷人有罪同 汝勿刑下有也汝勿宥下下註其乃有所成下同 言人自然人作民 不可不慎所好下有之字 汝治人人作民是乃無不變化下有也字 升於大道下有者字〈補遺古本宋板於作於〉 凶危作凶厄 非但我受多福而巳但作怛宋板同謹按恐非釋文〈十五葉〉補脫之行下孟反下德行同應應對之應 長誅丈反〈十七葉〉元文誅作丁疏民者真也〈十八葉右四行〉宋板真作𡨋 在為人君〈五行〉君下有長字本性乃有遷變為惡〈十八葉左七行〉本性乃作乃性皆
補遺古本經無求備於一大大作夫宋板同註必友於兄弟兄上有其字 出納之事納作入 陳而布之布作有 人之於上人作民 能敬常在道德常下有當字 凡稱誦於長世凡作見
尚書註疏卷第十八〈宋板〉
顧命
考異古本經恐不獲誓言嗣不作弗肄肄不違同 逆子釗於南門之外於作於宋板同 率循大卞作帥修大辨註曰顧命上有故字 月十六日下有也字 同召六卿下至御治事無治字事下有也六卿次第下虎臣虎賁氏下下註久留言無瘳下成王自斥下言奉順下並同 勿忽畧下有之字 釗康王名下有也 大度於艱難度作渡宋板同 此羣臣巳受賜命賜作顧宋板同 綴衣幄帳下東首反初生下明日王崩下桓毛名下共有也字 索虎賁百人下有氏字謹按恐非所以殊之下明室路寢下共有也字下註邦伯為相
則召公下狄下士下篾桃枝竹下綴雜彩下並同 𤣥粉黒綬正誤粉當作紛〈補遺古本宋板粉作紛〉 寳刀赤刀削下刀作刃宋板同 虞書典謨下有也 琬琰之珪珪作圭 河圖八卦下有也 伏犧王天下犧下有氏字宋板同宋板犧作羲 東廂夾室下有矣字 綴輅金下有也字次輅木下木則無飾下並同 凡所陳列宋板無所字 惠三隅矛下亦仕下㦸屬下共有也字下註亦廟中之禮下同〈補遺古本宋板仕作士〉 故奉以奠康王所位奉作承 冊命之辭下有也冊作䇿 感動康王下有也 循大法循作修 受同以祭下有也 告巳受羣臣所傳顧命告下有以字命下有也字反於篚下同太保以盥手以作巳 報祭曰酢下有也字佐太宗者下同 拜曰巳傳顧命曰作白宋板同 太宗既拜而祭宗作保宋板同 則王亦至齒下有也 太保下堂則王亦可知亦作下宋板同 則卿士巳下亦可知下有也 殯之所處故曰廟待王後命廟下有門皆二字宋板有皆字無門字釋文〈十九葉〉補脫而治直吏反 成王將崩顧命康王〈同上〉元文命作念 憑説文作憑雲依倚也〈二十葉〉倚作幾補脫〈二十葉〉賁音奔 長丁丈反 音式又〈二十四葉〉作首手又 説文夷玉即珣玗琪謹按琪或作珙為非按説文珣醫無閭珣玗琪周書所謂夷玉也按玗當作玕 馮本作騏〈三十三葉〉正誤馮當作馬〈補遺元文馮作馬〉補脫〈同上〉龯音越説文雲大斧也謹按註劉龯屬 〈三十五葉〉隮子西反徐子詣反 〈三十八葉〉供王音恭謹按註太宗供王疏禮記曲禮下文雲〈十九葉右九行〉宋板無文字 蓋大夫士皆被召也〈二十二葉右一行〉無士字 昔先公文王武王〈二十三葉右六行〉公作君 不能續志〈二十三葉左六行〉能作得 帟王在幕居幄中坐上承塵也〈二十五葉右五行〉居作若 喪大記雲君大夫卒於路寢〈二十五葉左八行〉大夫作夫人 將崩雖口有遺命〈二十六葉右一行〉將上有王之二字 故以此日作之〈二行〉以作於 於此所命士多〈二十六葉左二行〉士作事鄭大夫以上〈四行〉鄭下有以字以作巳 敷三重之席〈二十九葉右四行〉重作種 必非一重之席敷三坐〈同上〉重作種坐作重 彼在朝此在寢為異〈二十九葉左四行〉朝作廟 釋草雲莞苻籬〈三十葉右五行〉籬作蘺 故名赤刀削也〈三十一葉右一行〉刀作刃下〈二行〉為赤刀削同 鄭註雲曲刀刀也〈四行〉曲刀作白刃 鄭𤣥雲大璧大琰〈八行〉大璧下有大琬二字知兌和亦古人之巧人也〈三十二葉右七行〉無上人字 張逸以此問〈三十二葉左一行〉問下有鄭字 玉路金即次象〈六行〉玉作五 革輅輓之以革而漆之〈八行〉輓作鞔下不輓同士衛主殯〈二十四葉右七行〉主作王 赤黒白雀〈同上〉白作曰雀弁同如冕黒色〈八行〉同作制 阮諶二禮圖雲〈同上〉二作三 戈即今之句子㦸〈三十四葉左五行〉子作孑 劉蓋今鑱斧〈六行〉鑱作纔 知在堂上之逺地〈三十五葉右三行〉此下有堂之逺地四字 鄭𤣥雲冠禮注云〈三十七葉右六行〉上雲作士至殯東西報祭之〈三十九葉左一行〉西下有面字 其人祭
則有受嘏之福〈四十葉右三行〉人作大 於上祭後〈七行〉上作王受前所受之同〈四十葉左七行〉下受作授
補遺宋板經甲子王乃無王字 古本一人冕執鋭鋭上有鉞字註𤣥粉黒綬粉作紛宋板同 三玉為三重玉作寳 面前皆南向下有也字 同爵名下有也字臣所奉下有也字釋文補脫夫人如字註同冐亡報
反一音黒馬鄭王作勗貢如字馬鄭王作贛音勑用反馬曰陷也〈二十三葉〉 綴竹衛反〈二十四葉〉竹作丁 註安民立政〈同上〉註上有雲字 車渠車輈也〈二十八葉〉輈作軔 戺音俟徐音士〈同上〉無徐音士三字 説文作㓃丁故反奠爵也馬作詫〈三十八葉〉丁作下馬下有本字 互音戶〈三十九葉〉戶作䕶 又徐直列反〈同上〉無又字疏牧牧主一州〈十九葉左二行〉宋板下牧作故 三公中分〈二十葉左九行〉三作二 如不然〈二十一葉右九行〉如作知 不得結誓〈二十三葉右六行〉得結間空二字 伐殷為主〈七行〉伐作代 天之成命〈八行〉成作威 恐死不得〈左五行〉死不間空一字 必殆也〈八行〉殆作死 復還本位〈二十四葉左二行〉作還復本位 孔子傳〈二十五葉右二行〉子作下 所言出綴衣〈六行〉所作此 使之執干戈〈左五行〉執作就 樂吏之賤者也〈二十六葉左九行〉賤上有至字 此言篾席〈二十九葉右一行〉此言間空一字 遣弟興詣孫䇿〈三十一葉右三行〉詣作治 䇿引白削斫席〈同上〉席作虎 我見刀為然〈同上〉刀作刃 然赤刀〈同上〉然下有則字刀作刃下白刀同 大輅綴輅〈三十二葉左六行〉綴輅間空一字 故二人在階者〈三十四葉右三行〉二作三 鄭𤣥雲南面三〈四行〉三作二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二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三十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尚書註疏第十九
康王之誥
考異古本經大保率畢公率率作帥 皆再拜稽首皆作並〈在相揖下〉 誕受□若克恤西土受下有厥字 昔君文武丕平富昔作其 不二心之臣不作弗 乃命建侯樹屏侯上有諸字註天子之正號正作政 各率其所掌諸侯掌下有之字 因見新王下有也字下註順其戒而告之下同 不務咎惡下有人字 直端之命諸本直端作端直 王天下下有也字 言雖汝身在外之為諸侯之作土宋板同疏圭是致馬之物〈三葉右三行〉宋板致作文下〈五行〉致命同 史言王答拜之意也〈三葉左四行〉言作原 不用刑罰之〈六葉左四行〉無之字 與同姓大國言之也〈六行〉與作舉
補遺古本註先公之臣服於先王而法循之公作君循作修釋文補脫傳直專反〈五葉〉疏文王所憂〈四葉左五行〉宋板王作武 乃施政令〈六葉右五行〉令作命
存舊尚書卷第十二畢命第二十六周書孔氏傳〈古夲〉
畢命
考異古本經四方無虞無作亡無窮之基無窮之聞同罔不祇師言不作弗下文皆同 辭尚體要辭作詞惟公克成厥終公上有畢字 亦有無窮之聞亦作
其 惟慎厥事厥作其註成定東周郊境周下有之字至於豐下有也字下註歎告畢公下同 受殷王之
命作受殷之王命宋板同 惟殷頑民惟作慎宋板同世代民易民作人 敬仰師法下有之字 仰公成
理理作治 不敢枉公枉作任謹按古本後改作枉紂以靡靡利口惟賢惟下有為字 美於其民民作人心未厭服厭作壓宋板同 則其德政信修立下有
矣字 能慎其始下有也字 同致於道作同致於大道 不可不尚下有道字 以聞於後世無以字宋板同 無曰人少人作民釋文少詩照反〈十四葉〉謹按恐誤讀疏王順至之命〈十葉右一行〉宋板之作王謹按與註文合雖令順從周制思威自止〈十五葉右二行〉令作今思作畏
心未厭服〈同上〉厭作壓 所以勉勸畢公〈三行〉勸作勵補遺宋板註以命畢公命作為 古本民無所勸慕民
下有亦字 服飾過制製作度釋文朝直遙反 〈葉〉直作陟疏即經申畫郊圻〈七葉左八行〉宋板申作中
存舊尚書註疏卷第十九〈宋板〉
君牙
考異古本經亦惟先正之臣正作王宋板蔡本同 無忝祖考無作亡 小民惟曰怨咨曰作日下同 厥惟艱哉艱作難 啟佑我後人佑作佐 先正舊典謹按正永懐堂本作王古本作生二本似非註書於王之太常於作於宋板同 言巳無所能下有矣字 言委任下有之字 小人惟曰怨歎咨嗟人作民 言心無中也也作正 民猶怨咨咨作嗟宋板同 民乃寧寧作安宋板同釋文君牙或作君惟〈十五葉〉謹按惟恐雅誤疏今命汝為大司徒〈十六葉左六行〉宋板大司徒作我輔翼 汝當正身心以率之〈八行〉正身心作為中正 為治不違道〈十七葉右一行〉治作政 股足也〈二行〉足作腳 故舉四支以喻〈二行〉喻作言
補遺古本經率乃祖考之攸行攸作道註文王之謀業王作武宋板同釋文或作君惟〈十五葉〉惟作雅疏小民亦惟曰怨恨而咨歎〈十六葉左九行〉宋板歎作嗟
冏命
考異古本經罔有不臧不作弗下文皆同 今予命汝作大正正上有僕字 無以巧言無作亡下無昵同無昵於憸人昵作暱註檢其非妄之心檢作格 汝當清審下有之字釋文長諸文反〈十八葉〉元文諸作丁正嘉二本作誅疏故以太僕為長〈十九葉右二行〉宋板僕作御 齊訓中也〈二十葉右四行〉無也字 其愆過則彈正之〈二十葉左三行〉其作有 襄三十年左傳雲〈二十一葉左三行〉作三十一年謹按為是 非是受側人也〈四行〉側作前
補遺宋板疏舉發之〈二十葉左四行〉宋板作發舉之 由臣下臣下〈二十一葉右九行〉無臣下二字
呂刑
考異古本經罔不冦賊不作弗篇內皆同 殺戮無辜無作亡辜作罪 越茲麗刑並制罔差有辭刑作戮辭作詞 民興胥漸胥作匹 告無辜於上無作亡下文除苖民無辭於罰皆同 上帝監民民作人 有辭於苖辭作詞下師聽五辭五辭簡孚無僭亂辭察辭於差獄之兩辭無疆之辭並同謹按傳中辭字皆同今本註故稱甫刑故下有或字宋板同 穆王以享國百年以上有巳字 言百年大期期作其屬下讀 自謂得法下有也字 虐政作威政作民 君帝帝堯也宋板君作皇正嘉同謹按古本萬厯崇禎本同作君 以威誅遏絶苖民絶下有滅字 斷之以法斷作折 言苖民無肯選擇善人無下有有字 苖民為戒苖上有以字有父兄弟子孫列者下有也字長久之道下同 有
國土諸侯土上有有字作有國有土諸侯 罪與犯法者同無罪字 能得其理理作所 無簡㧡誠信誠信上有其字 不聽理其獄理作治 使與罰各相當各作名宋板同 刖足曰剕下有刑字 極於病苦於作於宋板同 無不在中正作無非在其中正 當憐下人之犯法人作民 謂上其鞫劾文辭鞫作鞠宋板同釋文椓竹角反〈二十五葉〉元文竹作丁 皇帝皇宜作君字〈二十六葉〉作君宜作皇字謹按正嘉二本作君帝君宜作皇字 馬曰又雲〈三十七葉〉正誤曰當作同〈補遺元文曰作同〉補脫〈三十
八葉〉刖音 〈月〉又五割反絶也謹按註刖足曰剕疏何以得專主刑也〈二十三葉右二行〉宋板主作王 剕罪五百〈九行〉剕作刖 王巳享國百年也〈二十四葉左四行〉巳作以 此至命呂侯之年〈五行〉此作比 君帝帝堯〈二十六葉左七行〉君作皇 必皆違之〈二十八葉左一行〉皆作背 君帝至下國〈四行〉謹按註文古本萬厯崇禎本作君帝其餘註疏本皆作皇帝而疏所引諸本皆作君帝〈臣〉未知所適從耳 但禹治水〈三十一葉右七行〉水上有洪字 王言巳冀從使為行稱天意也〈三十六葉右五行〉從作欲 而此是也〈四十葉右三行〉而作即 今律和合御藥〈四十葉左二行〉和合作合和謹按見於唐律十惡之條作合和為是 釋詁雲剕刖也〈四十一葉右八行〉詁作言此經厯言一百三百五百〈四十二葉右一行〉謹按正嘉二本作二百三百五百似是宋板作二百二百五百似重複也何得為輕贓亦備〈四十三葉右八行〉為作雲 當哀憐之下
民之犯法〈四十四葉右九行〉無上之字 令人之所犯〈左六行〉令作今 故云臨事時宜〈八行〉時作制 改下之上〈四十五葉右五行〉之作為 惟最聚近罪之事爾〈四十七葉右三行〉最作是故下句戒令畏天罰之〈五行〉之作也
補遺古本註及於平善之人無善字人作民 使人神不擾人作祗 禹治洪水宋板治洪間空一字 故下咎罪謂誅之故作以 其當清察察作潔 輕服下罪輕作惟 使刑當其罪罪作罰 我敬於刑敬作儆耄今亦作□〈二十四葉〉今作本 重直龍反〈二十九葉〉反下有
註同二字 清訊〈同上〉訊下有也字 馬鄭主〈三十葉〉主作王補脫剕扶謂反倍差側加反下同傳雲五百鍰也馬曰倍二百為四百差者又加四百之三分之一凡五百三十二鍰三分鍰之一也〈三十七葉〉疏堯未〈二十八葉右一行〉宋板未作末 我當行之哉〈三十五葉左二行〉行作勤 或當日欲勤行〈三十六葉右一行〉日作曰 或皆可刑〈三十八葉左七行〉皆作記刑依準五刑〈三十九葉右九行〉上刑作罪 事渉疑似如此
者〈左一行〉渉作非 無服疑似之狀〈二行〉服作復 故謂死罪為大辟〈四十一葉左八行〉罪作刑 相因不令〈同上〉令作合此即是下可〈四十三葉右八行〉可作刑 不相違也〈四十四葉左九行〉無也字 知是五常也〈四十八葉右五行〉無是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三十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