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聯合考察報告
← | 武漢考察報告摘要:世衛組織2020年1月20-21日對中國武漢進行現場考察 | 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聯合考察報告 (2020年2月28日提交,3月11日更新) 2020年2月28日 發布機關: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聯合考察組 |
2月22日,世衛組織發表聲明《武漢考察報告摘要:世衛組織2020年1月20-21日對中國武漢進行現場考察》。聯合考察報告於2020年2月28日提交,3月11日更新。 |
中國-世界衛生組織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
聯合考察報告
2020 年 2 月 16-24 日
一、考察組
編輯(一)目標和目的
編輯聯合考察組的總體目標是迅速就中國及國際社會如何進一步應對新冠肺炎[1](COVID-19)疫情提供信息,並為尚未受疫情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如何做好應對準備提出意見。
聯合考察組的主要目的如下:
- 進一步了解中國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和採取的各項防控措施所取得的效果;
- 與各國分享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家或存在輸入風險國家為應對疫情進行的準備及防控經驗;
- 為中國和其它國家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調整應對措施等
- 提出建議;
- 針對疫情防控相關的知識、應對及防範工具等關鍵局限領域,確定下一步工作和研發的合作優先事項。
(二)成員組成和工作方法
編輯聯合考察組由來自中國、德國、日本、韓國、尼日利亞、俄羅斯、新加坡、美國和世界衛生組織的25名中外專家組成。 聯合考察組外方組長為世界衛生組織的布魯斯·艾爾沃德(Bruce Aylward)博士,中方組長為梁萬年博士。聯合考察組成員及其所屬機構名單見附件1。此次聯合考察組於2020年2月16日至24日在華開展考察調研,為期9天。工作日程詳見附件2。
聯合考察組首先在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與中國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的牽頭和參與的主要部門負責同志舉行了座談會,各部門全面、詳細地介紹了疫情防控工作情況。之後,聯合考察組與國家衛生健康委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CDC)等負責疫情應對管理、實施和評估的國家級機構召開了一系列更加深入的技術交流會議。為實地了解國家應對策略的現場實施情況及效果,經雙方協商一致,聯合考察組對北京、四川(成都)、廣東(廣州、深圳)和湖北(武漢)等省市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調研。考察地點包括街道、社區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縣/區級醫院、新冠肺炎定點醫院、交通樞紐(航空、鐵路、公路)、農貿市場、藥品及個人防護物資儲備倉庫、研究機構、省級衛生健康委和省市級疾控中心等。期間,聯合考察組與省、市政府領導、應急響應團隊、資深科學家、一線臨床醫務人員和公共衛生人員及社區工作者、社區街道行政人員等進行了詳細討論和交流。考察結束後,聯合考察組專家進行了內部討論,歸納考察發現和結論,提出下一步應對建議。
為實現工作目標,聯合考察組尤其重視以下重要問題:新冠肺炎疾病自然史及嚴重程度、病毒在不同情形下的傳播動力學特點、以及目前在高風險地區(發生社區傳播地區)、中風險地區(出現聚集性病例地區)和低風險地區(僅有散發病例或無病例地區)所採取的防控措施的效果等。
本報告的內容以聯合考察組對中央和地方政府報告的梳理、與國家級和地方級專家對防控措施的討論、以及現場考察的所見所聞為基礎。圖表製作採用了現場考察中收集的信息和數據並經過相關機構同意。本報告中任何已在雜誌中公開發表的信息,均有參考文獻備查。
聯合考察報告於2020年2月28日提交,3月11日更新。
二、主要發現
編輯主要發現分為六個方面:病毒,疫情暴發,傳播動力學,疾病進程和嚴重性,中國的應對措施,以及知識局限。更多詳細的技術發現請見附件3。
(一)病毒
編輯2019年12月30日,從武漢金銀潭醫院不明原因肺炎(2002-2003 年 SARS 暴發之後制定的一種監測定義)患者中採集了3份支氣管肺泡灌洗液樣本。對樣本進行泛β-冠狀病毒實時熒光定量RT-PCR檢測後,結果顯示冠狀病毒核酸陽性。利用 Illumina 二代測序和 nanopore 三代測序技術,獲得了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生物信息學分析表明,新型冠狀病毒(nCoV-19)具有冠狀病毒家族的典型特徵,屬於β-冠狀病毒。對 nCoV-19 的全基因組序列和已有的其他β-冠狀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進行一致性比對後顯示,該病毒與蝙蝠攜帶的 SARS 樣冠狀病毒 RaTG13 株全基因組親緣關係最近,同源性為96%。
利用人呼吸道上皮細胞、Vero E6、Huh-7 等不同細胞系進行了病毒分離。接種後 96 小時觀察到細胞病變效應(CPE)。負染後在透射電子顯微鏡(TEM)下能觀察到典型的冠狀顆粒。從恢復期患者中採集的血清可以完全中和分離病毒的細胞感染性。轉人 ACE2 基因小鼠和恆河猴經鼻感染該病毒後,可誘發多灶性肺炎伴間質增生。隨後可在受試動物的肺和腸道組織中檢測並分離出該新型冠狀病毒。
對2019年12月底至2020年2月中旬在不同地點採集的患者標本中分離出的 104 株 COVID-19 病毒株,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分析,結果顯示它們具有99.9%的同源性,無明顯基因突變(圖 1)。
對武漢市一名50歲男性患者的肺、肝和心臟等屍檢標 本的組織學檢查顯示,瀰漫性肺泡損傷伴細胞纖維粘液樣滲 出。肺部顯示有肺細胞剝脫和透明膜形成,提示有急性呼吸 窘迫綜合徵(ARDS)。肺組織也顯示細胞纖維粘液樣滲出、 肺細胞剝脫和肺水腫。雙肺均可見以淋巴細胞為主的單個核 細胞間質炎性浸潤。肺泡內可見以大細胞核、雙染顆粒的細 胞質和核仁突出為特徵的非典型肺細胞膨脹的多核合胞細 胞,提示病毒導致的細胞病變。未見明顯的核內或胞漿內病 毒包涵體。
圖 1. 新冠肺炎病毒和 β-冠狀病毒代表株系統發生樹分析
註:新冠肺炎(COVID-19)病毒在圖中稱為 2019-nCoV,是世衛組織在疫情暴發初期宣布的病毒暫用名。
(二)疫情暴發
編輯截至 2 月 20 日,中國全國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病例 75465 例。該病例數據是通過國家衛健委和省衛健委之間的全國報 告系統(NRS)進行上報的。該 NRS 報告系統每天發布新確 診病例、死亡病例、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觸者的人數。各省在 凌晨 3 點報告前一天的病例數。
圖 2 和圖 3 的流行曲線是利用全國法定傳染病報告系統 (IDIS)數據生成的。該系統要求每個新冠肺炎病例診斷後, 負責醫生要通過該系統進行網絡直報。無症狀感染者也通過 該系統進行報告。病例的信息也在該系統裡實時更新。病例 個案信息每天 24 點後下載用於分析。圖 2 顯示了武漢、湖 北(除武漢以外)、全國(除湖北以外)以及全中國病例發 病時間流行曲線。
圖2 中國新冠肺炎實驗室確診病例發病時間曲線,截至2 月20日
圖 3 為實驗室確診病例按發病日期和報告日期繪製的曲線圖,截止日期分別為 2 月 5 日、12 日和 20 日。圖 2 和圖3 顯示了病例數在 1 月 10 日至 22 日期間迅速增加,1 月 23 日至 27 日報告病例達到高峰並趨於平緩,此後保持了穩步下降的趨勢,只有 2 月 1 日例外出現高峰。(舉例:在武漢一家大型綜合醫院,發熱門診就診人數從 1 月下旬高峰期的500 人/天降至 2 月中旬平均 50 人/天)
圖 3. 2020 年 2 月 5 日(上)、12 日(中)和 20 日(下)中 國全國實驗室確診病例流行曲線,按發病日期和報告日期。
根據上述流行曲線、已發表文獻以及本次湖北武漢、廣東(深圳和廣州)、四川(成都)和北京的現場考察,考察組得到以下流行病學考察結果:
1. 人口學特徵
編輯截至 2 月 20 日,在報告的 55,924 例實驗室確診病例中,年齡中位數為51歲(年齡範圍2天-100歲;四分位間距 39-63 歲),大多數病例(77.8%)介於 30–69 歲之間。其中,51.1% 為男性,來自湖北的病例占 77%,農民或體力勞動者占 21.6%。
2. 動物溯源
編輯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種動物源性病毒。目前的全基因組基 因序列系統進化分析結果顯示,蝙蝠似乎是該病毒的宿主, 但中間宿主尚未查明。而中國已經在此次疫情動物溯源的三 個重要領域開展工作:對武漢 2019 年 12 月發病病例開展早 期調查;對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及其他市場進行環境採樣;對 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售賣的野生動物的來源和種類以及市場 關閉後這些動物的去向開展詳細調查。
3. 傳播途徑
編輯新冠肺炎在無防護下通過飛沫和密切接觸在感染者和 被感染者之間發生傳播。尚無新冠肺炎空氣傳播的報告,且 根據現有證據,也不認為空氣傳播是主要傳播方式。但在醫 療機構中或可存在因醫療操作產生氣溶膠而發生空氣傳播 的可能。糞便排毒已在一些患者中得到證實,少數病例糞便 中還發現了活病毒,但根據現有證據,糞-口傳播似乎並不是新冠肺炎傳播的主要傳播方式,其在新冠肺炎病毒傳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仍待明確。排毒相關內容詳見「技術發現」(附件3)。
4. 家庭傳播
編輯在中國,新冠肺炎的人際傳播主要在家庭中發生。聯合 考察組從聚集性病例調查和一些家庭傳播案例研究中獲得 了一些省份家庭成員間持續傳播的詳細信息。廣東和四川省 報告的 344 起聚集性病例中共涉及 1308 例病例(兩省總病 例數為 1836 例),其中大多數(78%-85%)聚集性病例發生 在家庭成員中。家庭成員內傳播的研究正在進行中,但廣東 的初步研究結果估計家庭成員二代續發率約為 3-10%。
5. 密切接觸者追蹤
編輯中國採取了堅決果斷的措施對新冠肺炎病例和密切接 觸者進行確認和追蹤。例如,武漢有超過 1800 個流行病學 調查小組,每組至少 5 人,每天對成千上萬的密切接觸者進 行追蹤。正是通過艱苦卓絕的工作,使得確認的密切接觸者 中絕大多數都被追蹤到並完成了醫學觀察。1%-5%的密切接 觸者後來被實驗室診斷為新冠肺炎病例。例如: 截至 2 月 17 日,在深圳市 2842 名已確認的密切接觸者 中,已追蹤到 2842 人(100%),其中 2240 人(79%)結束 了醫學觀察。在密切接觸者中,88 人(3.1%)後來被確認感 染了新型冠狀病毒。
截至 2 月 17 日,在四川省 25493 名已確認的密切接觸 者中,已追蹤到 25347 人(99%),其中 23178 人(91%)結 束了醫學觀察。在密切接觸者中,0.9%的人後來被確認感染 了新型冠狀病毒。
截至 2 月 20 日,在廣東省 9939 名已確認的密切接觸者 中,已追蹤到 9939 人(100%),其中 7765 人(78%)結束 了醫學觀察。在密切接觸者中,479 人(4.8%)後來被確認 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
6. 在發熱門診和常規流感樣病例(ILI)和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監測中進行檢測
編輯聯合考察組系統詢問了在中國常規呼吸道疾病監測系統中針對新冠肺炎進行檢測的情況,包括對流感樣病例(ILI) 和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監測樣本進行 RT-PCR 檢測, 以及對發熱門診患者進行檢測的結果,以了解新冠肺炎是否 存在社區傳播且未被發現的情況。
武漢對 2019 年 11 月和 12 月以及 2020 年 1 月前2周的ILI標本進行了新冠肺炎檢測(每周 20 個)後發現,2019 年 的樣本未見陽性結果,1 月第一周有 1 個成人標本為陽性,1 月第二周有 3 個成人標本為陽性;所有兒童標本新冠肺炎檢 測均為陰性,有些為流感陽性。在廣東,1 月 1 日至 14 日期 間,在 15000 多例 ILI 或 SARI 標本中,只有一例新冠病毒 檢測陽性。在北京的一家醫院,從 2019 年 1 月 28 日至 2020 年 2 月 13 日收集的 1910 份標本中沒有發現一例陽性。在深 圳的一家醫院,40 例 ILI 樣本中也無新冠病毒檢測陽性。 廣東省發熱門診新冠病毒檢測陽性率隨時間的推移有 所下降,1 月 30 日為 0.47%,2 月 16 日降至 0.02%。總體而 言,廣東省約 32 萬次發熱門診篩查檢測中,新冠病毒檢測 陽性率僅為 0.14%。
7. 易感性
編輯由於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種新發現的病原體,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根據目前在中國觀察到的流行病學特徵,幾乎人人易感,儘管可能存在易感性增加的危險因素,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明確感染後是否具有免疫力。
(三)傳播動力學
編輯根據圖2和3以及根據我們在國家和省/市級的聯合考察 的觀察結果,總結和解釋了新冠肺炎迄今為止的傳播動力 學。任何疫情暴發的傳播動力學本質上都是與具體情境有 關,了解這點很重要。對於新冠肺炎,我們分析了在流行增 長期到控制措施實施後的時間段內觀察到的四種主要的傳 播模式,並突出了對兒童傳播的了解,如下所示:
1. 武漢傳播模式
編輯在武漢發現的早期病例被認為是通過動物傳染到人的 途徑感染,因為許多人報告有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暴露史。截 至 2 月 25 日,尚未查明動物來源。
在疫情早期的某個時點,部分病例間產生了人際傳播, 導致隨後在一系列控制措施實施前發生了社區暴發並首先 在武漢擴散開,再隨着大規模人口流動,從武漢進一步輻射 到湖北省和中國其他大部分地區,從而解釋了高達 2-2.5 的 傳播係數(R0值)。
自 2020 年 1 月 23 日起在武漢及周邊城市採取的嚴格管控措施有效地阻止了感染者向全國其他地區的進一步輸出。
2. 湖北除武漢以外的傳播模式
編輯在緊鄰武漢的地區(孝感、黃岡、荊州和鄂州),傳播程度低於武漢。對於該省其他地區,由於交通管制後與武漢 的交通聯繫不緊密,且人流不暢,其動力學與全國其他地區的動力學更為接近。在湖北省內,一系列控制措施(包括控 制社交距離)降低了社區傳播,從而減少發病。
3. 中國除湖北以外的傳播模式
編輯由於武漢的交通樞紐地位和春節期間的人口流動(春運),感染者迅速流向全國各地,尤其是集中在與武漢交通 往來最為密切的城市。其中一些輸入病例在目的地城市導致了有限的人際傳播。
根據武漢/湖北的經驗,實施的一系列綜合防控措施,包括早發現病例、追蹤密切接觸者、隔離和管理以及儘可能地 增大社交距離,在全國範圍內阻斷了病毒傳播。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病例是來自武漢或湖北或與之有直接聯繫。社區傳播非常有限。如前所述,大多數本地病例都來自於聚集性病例,其中大部分發生在家庭中。
綜上,病毒輸入一個地區後,如不加干預,會很容易引起當地發生聚集性病例,進而導致相對較高的 R0(2-2.5),但如採取嚴格隔離和增大社交距離的控制措施,可以有效減少發病。
4. 特殊場所
編輯我們注意到醫療機構、監獄和其他封閉場所也發生了疫 情。但是,目前還不清楚這些場所和人群在傳播中的作用。 但它們似乎並不是疫情擴散的主要驅動因素。具體地說: 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感染——聯合考察組討論了所考察 的所有地點的院感情況。截至 2020 年 2 月 20 日,全國 476 家醫院報告了 2055 起醫務人員感染新冠肺炎實驗室確診病 例,大多數(88%)來自湖北。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已從湖北以外地區派遣逾 4 萬多名 醫務人員馳援武漢。儘管存在散在的少數醫院暴發(例如, 武漢一家醫院有 15 名醫務人員感染),但醫療機構醫務人員 感染並不是新冠肺炎在中國的主要傳播特徵。聯合考察組獲 悉,大多數醫務人員感染是發生在武漢疫情暴發早期,當時 應對這種新疾病的物資和經驗較為缺乏。此外,流調顯示, 許多醫務人員病例可能是在家庭內而非醫院感染的。湖北以 外地區的醫務人員感染很少見(246 例,全國醫務人員感染總數 2055 例),流調顯示大多數病例有家庭確診病例暴露史。 聯合考察組還注意到,中國一直非常重視醫務人員的感 染預防。醫務人員監測數據顯示,疫情早期感染風險最高, 這些信息已經用於修訂完善政策,提高醫務人員感染防護。 封閉場所疫情——據報告,以下場所發生了新冠肺炎傳 播:監獄(中國湖北、山東、浙江)、醫院(如前所述)等。 人們在這些環境中的密切接觸和潛在的環境污染是傳播的 重要因素。在這些場所中的傳播情況仍需進一步研究。
5. 兒童
編輯數據表明 18 歲及以下人群的罹患率相對較低(占所有報告病例的 2.4%)。在武漢,對 2019 年 11 月、12 月和 2020 年 1 月前兩周的流感樣病例進行檢測,未發現有兒童新冠病 毒檢測呈陽性。根據現有數據,在沒有血清學研究結果的情 況下,無法確定兒童感染狀況以及兒童在傳播中所起的作 用,無法回答兒童是否較不易感或他們的臨床表現是否不同 (即通常輕症)等問題。聯合考察組獲悉,兒童病例多是通 過追蹤成人病例家庭密切接觸者的時候發現的。值得注意的 是,接受聯合考察組訪談的人未發現有兒童傳染成人的情 況。
(四)症狀、體徵、疾病進程和嚴重程度
編輯新冠肺炎的症狀是非特異性的,從無症狀到重症肺炎和死亡不等。截至 2020 年 2 月 20 日 55924 例實驗室確診病例中,典型症狀和體徵包括發熱(87.9%)、乾咳(67.7%)、乏力(38.1%)、咳痰(33.4%)、氣短(18.6%)、咽痛(13.9%)、 頭痛(13.6%)、肌痛或關節痛(14.8%)、寒戰(11.4%)、惡 心或嘔吐(5.0%)、鼻塞(4.8%)、腹瀉(3.7%)、咯血(0.9%) 和結膜充血(0.8%)。
新冠肺炎患者通常在感染後平均 5-6 天(平均潛伏期 5-6 天,範圍 1-14 天)出現輕度呼吸道症狀和發熱等症狀。 多數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患者為輕症並可痊癒。約 80% 的實驗室確診病例為輕症和普通型,包括無肺炎或肺炎患 者,13.8%的患者為重症,存在呼吸困難、呼吸頻率≥30 次/分鐘、血氧飽和度≤93%、動脈血氧分壓/吸入氧濃度比<300 和/或 24-48 小時內肺部浸潤> 50%,6.1%的患者為危重型(呼 吸衰竭、膿毒性休克和/或多器官功能障礙/衰竭)。已有無症 狀感染的報告,但多數在報告時無症狀的病例隨後會出現症 狀。真正的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尚不明確,但相對較罕見, 也不是傳播的主要驅動因素。
重症和死亡高危人群為年齡 60 歲以上,以及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癌症等基礎性疾病者。兒童病例似乎很少且病情較輕,19 歲以下病例約占總報告病例的 2.4%。極少數 19 歲以下病例發展為重症(2.5%)或危重症(0.2%)。 截至 2 月 20 日,55924 例實驗室確診病例中有 2114 例死亡(粗病死率[CFR2[2]]為 3.8%)(註:其中包含部分由臨床診斷病例轉成的確診病例)。粗病死率因地區和傳播強度而 異(武漢 5.8%,中國其他地區 0.7%)。在中國,疫情暴發早期的粗病死率較高(1 月 1 日至 10 日間發病的病例,粗病死率為 17.3%);隨着時間推移,2 月 1 日之後發病病例的粗病死率降至 0.7%(圖 4)。聯合考察組注意到醫療服務水平在疫情進展過程中發生了變化。
圖 4 中國新冠肺炎病死率(總病例中報告的死亡人數)不同地點隨時間的變化圖,截至 2020 年 2 月 20 日 病死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80 歲以上者病死率最高(21.9%)。男性病死率高於女性(分別為 4.7%和 2.8%)。退 休人員在各職業人群中病死率最高,為 8.9%。無合併症的患者病死率為 1.4%,有合併症的患者病死率顯著增高(合併心血管疾病患者為 13.2%,糖尿病為 9.2%,高血壓為 8.4%,慢性呼吸道疾病為 8.0%,癌症為 7.6%)。 疾病進程數據來自數量有限的報告住院病例(圖 5)。根據現有數據,從全國來看,從發病到實驗室確診的中位時間 從 2020 年 1 月初的 12 天(8-18 天)縮短到 2 月初的 3 天(1-7天)。在武漢,則分別為 15 天(10-21 天)和 5 天(3-9 天)。 這有助於更早地發現、隔離和治療病例,以及確認、追蹤密切接觸者。
根據可用的初步數據,從發病到臨床痊癒的中位時間,輕症約為 2 周,重症或危重症約為 3-6 周。初步數據表明,從起病到進展為出現缺氧等重症的時間為 1 周。死亡患者中,發病到死亡的時間範圍為 2-8 周。
圖 5. 新冠肺炎疾病進程示意圖
註:疾病嚴重程度和預後的方框的相對大小反映了截至 2020 年 2 月 20 日報告病 例的比例。箭頭的大小指示康復或死亡病例的比例。疾病定義如上所述。「普通」 是指輕度肺炎。
已康復患者數量不斷增加,截至 2 月 20 日,已有 18264人(24%)痊癒。令人鼓舞的是,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月20日的一份報告顯示,在廣東省發現的 125 例重症病例中,33 例(26.4%)已痊癒並出院,58 例(46.4%)轉為輕/ 中度病例。在迄今報告的重症病例中,13.4%死亡。更早發 現病例和接觸者,就可以更早進行治療。
(五)中國的應對措施
編輯武漢新冠疫情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立即啟 動國家應急響應,成立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和國務院 聯防聯控機制,習近平主席親自指揮、親自部署防控工作, 明確要求防控新冠病毒疫情是當前各級政府的首要任務,李 克強總理任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統籌協調各相 關部門和全國各省(區、市)各項防控工作,並第一時間親 赴武漢現場考察指導,孫春蘭副總理駐武漢前線指揮部親自 領導和協調一線防控工作。
全國防控工作由前期在武漢等湖北重點地區快速上升 到當前全國疫情的全面控制,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兩個重要事件可以作為三階段的分期標誌:一是 2020 年 1 月 20 日 新冠肺炎納入法定報告乙類傳染病和國境衛生檢疫傳染病, 標誌着由前期的局部防控進入到依法全面採取各項控制措 施的轉變;二是 2020 年 2 月 8 日國務院下發《關於切實加強疫情科學防控有序做好企業復工復產工作的通知》,標誌 着中國防控工作進入疫情防控與全面恢復社會經濟正常運 行統籌兼顧階段。
第一階段,圍繞武漢等湖北省重點地區防輸出、全國其 它地區防輸入的防控目的,以控制傳染源,阻斷傳播,預防 擴散為主要策略,採取啟動響應和多部門聯防聯控,關閉市 場,確定病原體,1 月 3 日向世衛組織通報疫情,1 月 10 日 分享了毒株全基因組序列,制定下發診療、監測、流調、密 切接觸者管理和實驗室檢測方案,開展監測與流行病學調 查,研發檢測試劑盒,嚴格野生動物和活禽市場監管等防控 措施。
第二階段,圍繞降低流行強度,緩疫削峰的防控目的, 在武漢等湖北省重點地區以積極救治,減少死亡,外防輸出 為主要策略,在全國其他地區以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群防 群控為主要策略;在全國關閉了野生動物市場,隔離了野生 動物繁育養殖設施;1 月 20 日將新冠肺炎納入法定報告乙類 傳染病和國境衛生檢疫傳染病,實行體溫監測和健康申報制 度,採取依法監測與交通場站檢疫;1 月 23 日武漢實行嚴格限制交通的措施;完善診療和防控技術方案,強化病例隔離 救治。
全面落實「四早」、「四集中」,確保應治盡治,對密接和 重點地區人員隔離醫學觀察;實施延長春節假期、交通管制、 控制運能的措施,減少人員流動,取消人群聚集性活動;動 態發布疫情和防控信息,加強公眾風險溝通和健康宣教;統 籌調配醫療物資,新建醫院,啟用儲備床位和徵用相應場所, 確保應收盡收;生活物資保供穩價,維護社會平穩運行等綜 合性防控措施。
第三階段,圍繞減少聚集性疫情,徹底控制疾病流行, 統籌兼顧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全國範圍 內以統一指揮,分類指導,科學循證,精準施策為主要策略, 其中,在武漢等湖北省重點地區突出「救治」和「阻斷」,強調 繼續做實做細上一階段「應檢盡檢、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等 各項措施。採取以風險為導向的地域差異化防控措施,強化 流行病學調查、病例管理和高危場所聚集性疫情防控。 應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強密切接觸者和重 點人群管理;出台「醫保支付、異地結算、財政兜底」的醫保 政策;全國對口支援武漢等湖北省重點地區,迅速遏制疾病 流行;完善開學前準備工作,分類分批有序復工復產,開展 「點對點、一站式」務工人員返崗健康和保障服務,全面恢復 社會正常運行;普及防病知識,提高公眾健康素養和技能;全面開展檢測、藥物、疫苗、疾病譜、溯源等應急科研攻關。
(六)現有知識局限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通過現場調查和中國開展 的研究,人們對該病毒和疾病有了更好的了解。在如此短的 時間內能獲得關於一種新病毒如此多的知識令人矚目。然 而,與所有新疾病一樣,疫情發生至今僅 7 周,關鍵的知識 局限仍然存在。附件 4 總結了若干未知的關鍵領域,包括傳 染源、病毒的致病機理和毒性、傳染性、感染和疾病進展的 風險因素、監測、診斷、重症和危重病人的臨床管理以及預 防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及時填補這些知識局限對於完善和 加強控制策略至關重要。
三、評估
編輯聯合考察組根據考察組在中國的工作情況和全球應對新冠肺炎的了解得出4個主要結論,並從5個主要方面對全球和中國正在採取的應對措施提出建議。
(一)中國的應對措施及下一步工作
編輯1. 面對這種前所未知的病毒,中國採取了歷史上最勇敢、 最靈活、最積極的防控措施。疫情之初,基於圍堵策略的防 控措施是在全國範圍廣泛開展體溫檢測、佩戴口罩與洗手消 毒等。隨着疫情的發展和對疾病認識的深化,採取了更加科 學、基於風險評估的防控措施,各省、縣甚至社區根據各自特點、機構能力以及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情況,採取了更有針 對性的防控措施。
在防控策略基本原則保持不變的基礎上,根據對新型冠 狀病毒、新冠肺炎以及防控措施的新認識,不斷完善具體措 施,儘可能迅速地遏制病毒傳播。中國科學家和公共衛生專 家迅速分離了致病病毒,建立了診斷方法,確定了傳播途徑 和潛伏期等關鍵傳播參數,為中國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 要的證據基礎,為應急響應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令人矚目的是,在所考察的每一個機構都能夠強有力地 落實防控措施;不折不扣提升關鍵措施效果,例如不斷提高 病例檢測、隔離及早期治療的速度;積極利用前沿科技促進 防控措施的創新,比如將常規醫療和教學工作轉移到在線醫 療平台、使用 5G 平台支持農村地區的防控工作。
2. 面對共同威脅時,中國人民凝聚共識團結行動,才使 防控措施得以全面有效的實施。每個省、每個城市在社區層 面都團結一致,幫助和支持脆弱人群及社區。儘管本地區也 同樣發生了疫情,但各省市仍不斷地向湖北省和武漢市派遣 了數以萬計的醫務人員,並支援了大量寶貴的個人防護用 品。
在個人層面,面對此次疫情中國人民表現出極大的勇氣 和信念。他們接受並堅持了最嚴厲的遏制措施——無論是暫 停公眾集會、長達月余的「居家」,還是禁止旅行。在中國各地為期 9 天的實地考察中,考察組與社區工作人員、一線醫 務人員、頂級的科學家以及省長和市長進行了坦誠的交流, 他們表現出的真誠和奉獻精神深深地感動了聯合考察組所 有成員。
3. 中國採取的果敢措施有效遏制了這一新的呼吸道病原 體的迅速蔓延,改變了疫情快速擴散流行的危險進程。一個 特別令人信服的統計數字是,在先遣組工作的第一天,中國 報告了 2478 例新增確診病例,而兩周後考察任務的最後一 天,中國報告了 409 例新增確診病例。這充分表明全國範圍 內新冠肺炎疫情下降是令人信服的。
另外有幾組數據也支持這一結論,包括發熱門診就診人 數的急劇下降、治癒患者出院後空出的床位可用於收治新患 者、以及因病人數量減少以至於臨床實驗難以招募足夠的新 病人等。聯合考察組對各省的粗發病率進行了比較,估計中 國採取的政府主導的全社會防控措施成功避免或至少預防 了全國範圍內數十萬病例的發生。中國新冠肺炎疫情的下降 顯著地保護了國際安全,構建起了防止疾病國際傳播強有力 的第一道防線。然而,中國和中國人民為遏制疫情的暴發付 出了巨大的生命和物質代價。
在充分肯定中國防控工作成績的同時,也發現在公共衛生應急反應能力領域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包括消除阻礙及時開展早期預警和快速應對;短時間內大幅擴容隔離和救治能力;優化醫療機構一線醫務人員防護;加強關鍵優先的 科研領域協同合作;促進與國際社會共享關鍵數據等。 4. 中國在努力遏制疫情傳播的同時,正在逐步恢復經濟、 教育和社會等各部門的日常服務和生產活動。中國也正在采 取基於科學、風險研判和分層分級的防控策略,以便限制性 策略解除時,能迅速應對和處置再次出現的新發病例或聚集 性疫情。
儘管病例數在下降,考察組所到的省、市和社區都正在 加速擴大對救治床位和公共衛生能力的投入,而且有必要持 續加大投入力度。目前全國各地仍有 5 萬名患者在接受治療。 考察組了解到中國在這次危機中迅速積累的知識、經驗和能 力。因此,聯合考察組贊同中國對當前形勢的判斷,並認為隨 着認知、經驗和能力的提高,中國採取針對性強的可持續的應 對策略,如病例的迅速發現, 關鍵防控措施的快速啟動,高層 領導直接領導以及社區層面的廣泛參與,中國絕大部分省市 能夠很快的處置任何再發新冠肺炎病例。
中國正在努力恢復正常的社會和經濟活動,世界各國必 須正確認識並積極回應這一事實,即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風險 正在快速改變和不斷降低。中國需要迅速恢復與世界的正常 聯繫,其生產力和經濟的恢復對中國自身和世界都至關重 要。世界各國都迫切需要了解和利用中國在應對新冠肺炎疫 情方面的經驗,充分認識到其為全球應對行動帶來的實際貢獻。隨着中國境外新冠疫情形勢的不斷升級,目前更為緊迫 的是,所有國家都應立即並且不斷重新評估任何超出《國際衛生條例》新冠病毒應急委員會向各國提出的與中國相關的旅行和/或貿易限制。
(二)全球應對措施及下一步工作
編輯1. 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新出現的病原體,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在任何環境下都會對公共衛生問題及經濟社會影響。它既不是 SARS,也不是流感,僅根據已知的這兩種病原體來構建對病毒的認識並制定防控措施存在風險,尚不足以阻止傳播、減少疾病、挽救生命。
新型冠狀病毒具備獨有特徵。例如,與流感相比,其在兒童中的傳播活躍度有限,其臨床表現也與 SARS 不盡相同。雖然上述結論僅基於有限數據,但在中國各地不同環境條件下,通過嚴格採取綜合性非藥物性干預措施阻斷人傳人已經發揮了作用,並取得了效果。新型冠狀病毒極強的傳播力、導致高危人群死亡的不確定性、以及對社會經濟秩序破壞力,是人類冠狀病毒中非比尋常的。如果要應對,必須假定全球人口均是易感人群。此外,目前還不清楚新型冠狀病毒的動物來源,因此已發生疫情的地區必須考慮病毒復發的風險。
隨着對病毒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們應像中國那樣具有較強的靈活性,能夠迅速調整應對措施和方案。這對於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來說是一項非凡的成就。
2. 中國採取了堅定有力的綜合性非藥物性干預措施,非 常有效地切斷病毒傳播途徑,為全球應對新冠肺炎提供了重 要經驗。儘管湖北其他地區已經發生了社區傳播,其他有輸 入病例的省份也多有家庭聚集性疫情,但中國採取的這些獨 特且史無前例的措施徹底扭轉了湖北和其他地區不斷升級 的疫情形勢。
雖然中國各地暴發疫情的時間相對接近,但中國從北到 南,從大城市到偏遠地區,不同環境和場所的傳播特點各不 相同。然而,中國迅速調整防控措施表明,不同情況下都有 可能成功實施防控措施。
中國的經驗證明,確定新冠病毒後,積極的準備措施和 快速應對十分有效。在地方開展全面風險評估,利用差異化 的風險控制策略,管理無病例、散發病例、聚集性病例乃至 社區傳播等不同類型地區也取得了明顯成效。這種策略對於 確保控制措施落實的可持續性,儘量減少對社會經濟影響都 至關重要。
3. 國際社會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行動上都還尚未準備好 去組織實施已經被中國證明了的唯一能夠阻斷或最大程度 降低新冠病毒傳播的措施,這些措施包括:開展積極主動監 測,迅速發現並立即診斷、隔離病例,嚴格追蹤並隔離密切 接觸者,引導民眾理解並接受上述措施。
貫徹落實上述舉措並確保其實施效果,不僅需要高層迅速做出決策,公共衛生體系全面啟動,還需要整個社會充分參與。新型冠狀病毒如果不受控制地持續在社區傳播,可能造成重大風險和嚴重損害,而採取綜合性非藥物性干預措施 能夠為研製疫苗及驗證治療方法爭取到數周和數月時間。此 外,目前中國以外的新發病例大都出現在中高收入國家,這 些國家均承諾嚴格採取「非藥物性干預措施」減緩傳播,這對 於建立其保護衛生體系及應對能力較差的低收入國家的第 二道防線至關重要。
通過全面實施這些措施而獲得的時間——即使只有幾 天或幾周——在最終減少新冠肺炎致病和死亡方面都十分 寶貴。中國在發現病毒後短短 7 周內,開展的科學研究在知 識、方法和工具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4. 必須充分利用通過實施遏制新冠肺炎措施所爭取的時 間,更加有效地提高全球應對疫情能力,儘快推出能夠遏制 病毒傳播的具體工具。
新型冠狀病毒正以驚人的速度蔓延,新冠肺炎在任何環 境中暴發都將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已有證據充分顯示,綜 合性非藥物性干預措施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減少甚至阻斷傳 播。然而,全球和各國的應對方案往往對非藥物性干預措施 態度模糊。為減少新冠肺炎發病和死亡,短期內採取的應對 方案就是積極採取非藥物性干預措施,而充分落實這些措施就需要:快速發現並隔離病例,嚴格實施密切接觸者追蹤、 醫學觀察和隔離,以及相關人群和社區的直接參與。 中國及全球各國都在開展大量新冠肺炎研究,相關科研 項目和產品研發工作也正在進行,這值得鼓勵和支持。但是, 大量的研究項目需要優化,否則將有可能消耗研究者的精力 和資源,而優化能夠將研究成果時間表縮短寶貴的幾周或幾 個月。新冠肺炎防控的緊迫形勢要求必須優先開展診斷,治 療和疫苗領域的研究工作。
同樣,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起源、疾病自然史以及病毒 傳播動力學方面的研究選題已經很多。然而,政策決策者很 難在處置疫情和挽救生命的緊迫性與眾多研究中取得適當 的平衡。因此,應當優先選擇保障與關鍵知識局限性相關的 研究項目,而彌補這樣的知識差距可以迅速對處置疫情產生 很大的直接影響。建議優先開展家庭、機構和社區內聚集性 傳播危險因素研究,基於已有的呼吸系統疾病監測系統的人 群新冠肺炎抽樣監測,不同年齡人群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臨 床病例系列分析以及聚集性病例調查等。
四、主要建議
編輯(一)對中國的建議
編輯1. 考慮經濟活動恢復、旅行限制逐漸解除、學校重新 開學帶來新出現病例和聚集性病例的風險,應繼續維持基於 各地風險評估的程度適當的應急管理方案;
2. 密切監測,分階段有序解除限制措施,先復工和返 程、然後復學,直至最終取消其他限制措施;
3. 進一步加強應急管理機制建設,協調公共衛生部門 (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療機構和社區聯動機制,持續保 持警惕,隨時遏制疫情反彈;
4. 重點開展應急響應和風險管理決策相關研究,識別 家庭、機構、醫院和社區傳播的危險因素,不同年齡人群血 清流行病學調查,儘快在武漢開展新冠肺炎動物疫源綜合性 調查,開展集中研究項目,快速確定最有效的診斷和血清學 檢測方法,測試現有抗病毒藥物和各類疫苗載體,中國應該 參與多國試驗項目;
5. 中國作為對新冠肺炎了解最多的國家,應持續系統 的實時分享流行病學資料和臨床結果與經驗,幫助全球共同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
=== (二)對有輸入性新冠肺炎病例及/或新冠肺炎疫情暴發 國家的建議 ===
1. 立即啟動最高級別國家應急處置方案,確保各級政府和全社會採取所有必要的非藥物性干預措施,阻斷疫情傳播;
2. 優先進行徹底的病例篩查和檢測,耐心細緻做好接觸者追蹤調查,嚴格隔離密切接觸者;
3. 大力開展疫情防治宣傳,讓公眾充分認識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性,並發揮公眾力量,阻止疫情傳播;
4. 立即擴大監測範圍,以儘快發現新冠肺炎傳播鏈; 方法包括對所有非典型性肺炎症狀患者進行新冠病毒檢測, 對上呼吸道疾病患者進行新冠病毒篩查和近期可能有新冠 肺炎患者暴露史人員篩查,並在現有監測系統增加新冠病毒 檢測(如流感樣病例和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監測系統),
5. 制定多部門聯合情景規劃並模擬演練,根據需要採取更嚴格的措施阻斷傳播鏈(例如暫停大型集會和關閉學校和工作場所)。
(三)對尚未受疫情影響國家的建議
編輯1. 做好隨時啟動最高級別應急響應機制的準備,動員 各級政府和全社會共同應對可能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
2. 根據對採用非藥物性干預措施阻斷新冠肺炎傳播有 效性最新認識,迅速調整國家應急處置方案,將新冠肺炎快 速檢測、大規模病例隔離和呼吸機設備等救治能力、嚴格追 蹤和管理接觸者納入國家應急處置方案和能力建設當中;
3. 立即加強對新冠肺炎的監測,快速檢測對阻斷傳播 至關重要,考慮對所有非典型的肺炎症狀患者進行新冠肺炎 病毒檢測,並將新冠肺炎病毒檢測納入現有流感監測系統;
4. 立即在所有醫療機構門急診和發熱門診實施最為嚴 格的防控措施,這些是新冠肺炎病例最有可能輸入的區域;
5. 迅速評估公眾對新冠肺炎的認知,並據此立即調整國家健康促進材料和活動,確定與媒體溝通的臨床權威專 家。
(四)對公眾的建議
編輯1. 認識到新冠肺炎是一種全新出現的令人關注的傳染 性疾病,但只要採取正確的應對措施,疫情暴發就可以得到 控制,患者大都能夠康復;
2. 立即採取並落實最為嚴格的預防措施,勤洗手,打 噴嚏或咳嗽時掩住口鼻;
3. 時時關注新冠肺炎及其體徵和症狀(如發熱、乾咳) 的最新信息,各國會根據疫情發展不斷調整應對策略;
4. 人人做好準備,通過各種方式積極參與到疫情防控 中來,嚴格保持「社交距離」,努力幫助老年人等高危人群。
(五)對國際社會的建議
編輯1. 認識到各國之間真正的團結與合作對於解決新冠肺 炎的共同威脅至關重要並落實這一原則;
2. 根據《國際衛生條例》的要求迅速共享信息,包括 輸入病例的詳細信息,促進各國追蹤接觸者並告知防控措 施;
3. 識別新冠肺炎感染的國家疫情快速變化的風險特 征,持續監測疫情暴發趨勢和控制能力,重新評估嚴重干擾 國際旅行和貿易的其他衛生措施。
附件
編輯附件1: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聯合考察組人員名單
編輯1. 布魯斯·艾爾沃德(Bruce Aylward)組長,世衛組織總幹事高級顧問
2. 梁萬年 組長,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專家組組長
3. 董小平 中國疾控中心全球公共衛生中心主任、研究員
4. 蒂姆·埃克曼斯(Tim Eckmanns) 德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抗生素耐藥和消費監測醫療相關感染部門主任
5. 戴爾·費希爾(Dale Fisher) 全球疫情預警和應對網絡(GOARN) 委員會主席、新加坡國立大學楊璐琳醫學院教授
6. 齊克韋·齊克韋祖 (Chikwe Ihekweazu) 尼日利亞疾病控制中心主任
7. 克利夫ꞏ萊恩 (Cliff Lane)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過敏及傳染病研究所臨床主任
8. 李鍾國 (Jong-Koo Lee) 韓國首爾國立大學醫學院家庭醫學教授
9. 梁卓偉 (Gabriel Leung) 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施玉榮伉儷基金教授席(民眾健康)教授
10. 林江濤 國家呼吸疾病臨床研究中心、中日友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教授
11. 劉海鷹 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12. 娜塔莉亞·普舍尼奇娜婭(Natalia Pshenichnaia) 俄羅斯國家肺生理和傳染病醫學研究中心國際部主任、顧問
13. 亞歷山大·謝苗諾夫 (Aleksandr Semenov ) 俄羅斯聖彼得堡巴斯德研究所副主任
14. 高橋均之 (Hitoshi Takahashi) 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流感病毒研究中心高級科學家
15. 瑪利亞·范科霍夫 (Maria van Kerkhove) 世衛組織全球傳染病危害防範部 門新發疾病與人畜共患病組負責 人 16. 王 斌 副組長,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疾 控局副局長
17. 王廣發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病危重醫 學科主任
18. 吳 凡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
19. 巫忠澤 中國國家林草局動植物司履約執 法處處長
20. 吳尊友 中國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家
21. 邢 軍 (Xing Jun) 世衛組織衛生安全防範部門《國際衛生條例》國家能力組組長
22. 袁國勇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新發傳染 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講座教授兼聯合主任
23. 周為公 (Weigong Zhou) 美國疾控中心國家免疫和呼吸疾病中心流感科醫務官
24. 張 勇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
25. 周 蕾 中國疾控中心應急中心新發傳染 病應對室主任、研究員
註:組長之後的成員名單按姓氏(英文或拼音)首字母順序排列
附件2:考察組行程安排
編輯北京(2 月 10 日-2 月 17 日)
2 月 10-15 日 (先遣組)
先遣組成員和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考察中方機 構,會見中方專家
2 月 16 日 (星期日)
在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與全體國際專家組成 員召開通氣會
在國家衛健委與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相關部門召 開疫情防控座談會
2 月 17 日 (星期一)
考察北京地壇醫院
考察北京市朝陽區安貞街道安華里社區及衛生服 務站
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召開疫情防控座談會
廣東(2 月 18 日-2 月 20 日)
2 月 18 日
(星期二)
考察深圳寶安國際機場
考察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
考察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考察騰訊公司大數據助力疫情防控情況
2 月 19 日
(星期三)
考察深圳市僑香社區醫療衛生中心
考察深圳市福田高鐵站
考察廣州市番禺療養院
考察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
考察廣州市體育東智慧市場
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召開第一次疫情防控座談會
2 月 20 日 (星期四)
考察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考察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人民路院區
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召開第二次疫情防控座談會
四川(2 月 18 日-2 月 20 日)
2 月 18 日 (星期二)
考察成都雙流國際機場
與四川省人民政府召開第一次疫情防控座談會
考察成都市雙流區永安鎮中心衛生院發熱門診
2 月 19 日 (星期三)
與四川省人民政府召開第二次疫情防控座談會
考察四川省疾病預防控中心
考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2 月 20 日
(星期四)
考察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
考察國藥控股四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醫藥物流中
心
考察成都東站
考察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
武漢(2 月 23 日)
2 月 23 日
(星期日)
考察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
考察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
與湖北省聯防聯控機制有關部門召開疫情防控座
談會
與國家衛生健康委馬曉偉主任舉行聯合考察組反
饋會
北京(2 月 24 日)
2 月 24 日
(星期一)
召開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聯合
考察組新聞發布會
附件3:詳細的技術調查結果
編輯一、應急處置、病例和密切接觸者管理、風險溝通與社區防控
中國應急體系基於現有的應急預案,在國家、省、市、縣/區四級自上而下,迅速響應。
(一)組織結構與響應機制
啟動國家級響應:宣布新冠肺炎暴發之後,立即啟動了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下設綜合組、疫情防控組、醫療救治組、 科研攻關組、宣傳組、外事組、醫療物資保障組、生活物資 保障組、社會穩定組等 9 個工作組。各工作組組長由正部級 領導擔任,制、修訂應急處置相關法律法規,指導應急處置 工作。
啟動省級響應:每個省都建立了與國家類似的聯防聯控 機制,國家、省、市、縣/區和社區等多級聯動。截至 1 月 29 日,中國各省均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
(二)應對策略
中國政府制定了明確的戰略和目標,在整個響應體系內 進行貫徹實施。並在應對過程中,根據全國不同地區疫情形 勢和各地區特點,迅速進行適應和調整。 根據疫情形勢將各地分為四類地區: 無病例地區的防控原則是「嚴防輸入」。包括交通樞紐隔 離檢疫,體溫監測,加強預檢分診,啟用發熱門診,確保經 濟社會正常運轉。 出現散發病例地區的防控原則是「減少輸入、阻斷傳播, 提供適當治療」。 出現社區聚集性病例地區的防控原則是「阻斷傳播,嚴 防輸出,加強治療」。 發生社區傳播地區實施最嚴格的防控措施,禁止人員流 入、流出,全面加強公共衛生和醫療救治措施。
(三)中國實施的主要防控措施
中國實施的主要控制措施如圖 6A 至 6D 所示,分別代表 國家、省級和市級的應對措施。
1. 監測與報告: 1 月 20 日,新冠肺炎被納入法定報告傳 染病,發布診斷、監測和報告的方案。
2. 加強口岸檢疫:海關啟動全國口岸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應急預案,重新啟動出入境健康申報卡制度,嚴格開展出入 境旅客體溫監測。
3. 加強治療: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實施「四集中」原則:集 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各市縣對相關醫 院進行改造,增加定點醫院數量,派遣醫務人員,成立專家 組進行會診,將重症患者的死亡率降到最低。調動全國各地 的醫療資源,支持救治武漢的患者。
4. 流行病學調查與密切接觸者管理:對確診病例、聚集 性病例和密切接觸者開展詳細流行病學調查,查明傳染染 源,並實施密切接觸者追蹤等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
5. 減少公共活動,增加社交距離: 國家層面:國務院延 長 2020 年春節假期,全國各地取消或暫停體育賽事、影劇 院等各項活動,全國各地推遲開學,企事業單位錯開復工時 間。交通部門在高速公路服務區及車站出入口設置數萬個衛 生檢疫站。湖北省採取了最嚴格的交通管控措施,如暫停城 市公共交通,包括地鐵、輪渡和長途客運。所有人在公共場 合都必須戴口罩,遵守居家規定。以上措施大大減少了公共 活動。
6. 資金與物資保障:醫保支付救治費用,穩定醫療物資 供應和價格,減輕群眾個人負擔,為受影響群眾提供個人防 護用品和基本生活物資。
7. 應急物資保障:政府號召恢復生產,組織已開工重點 企業擴大產能,支持地方企業擴大進口,利用跨境電商平台 和企業助力醫療物資進口,提升物資保障能力。
42 A B 啟動應急監測 發現首例病例, 發現疫情人傳 國家確認省 內 首例
啟動廣東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 應密接實施集中隔離 醫學觀察 延長春節假期 啟 動高風險人群篩查 加強 發 熱門診管理 廣東省成立應急指揮部 交通檢疫篩查 第一階段 (2020年1月14日前) 第二階段 (2020年1月15日至28日) 第三階段 (2020年1月29日後) 發 病日期 Imported case Dom estic case 確 診病例數 輸入病例 本地感染病例
圖 6 新冠肺炎疫情曲線及主要防控措施:A-全國;B-廣東省;
C-深圳市;D-四川省
(四)風險溝通(信息發布、公眾和媒體溝通) 1. 開展國際及區域間合作、信息共享:從 1 月 3 日起, 每天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疫情信息。1 月 7 日確認病原體後, 第一時間與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社會共享了全部基因序列。 1 月 13—14 日,港澳台地區專家組赴武漢實地考察。1 月 20—21 日,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組應邀赴武漢實地考察。1 月 21 日,公布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引物和探針序列。 2. 每日更新信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每天公布疫情信 息並舉行新聞發布會。政府經常性邀請專家分享新冠肺炎相 關科學知識,回應公眾關切。 3. 心理疏導:向患者和公眾提供心理疏導服務。各級政 府、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各界編寫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 和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輔導指南,開設心理健康服務熱線。 4. 信息平台:中國利用信息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 手段,做好新冠肺炎疫情應對準備工作。發布權威可靠的信 息和診療指南、提供在線診療服務、提供網絡教學工具,開 發並在全國範圍使用遠程辦公工具。這些服務提高了醫療衛 生資源的可及性,減少信息誤報,最大限度減少虛假信息的 影響。
(五)社會動員與社區參與 動員社會組織(社區工作站和衛生服務中心)參與疫情 防控工作。大多數社區能落實防控措施,全面配合和落實居民自我隔離和市民遵守管理措施的監督工作。組織社區志願 者,為居民自我隔離提供支持,幫助居家隔離的群眾解決實 際生活困難。實施以家庭為基礎的管理措施,限制人口流動。 目前,湖北以外,全國已有 30 個省對來自武漢的 500 多萬 人口進行了登記管理。
二、临床病例处置与感染控制
新冠肺炎的主要體徵和症狀包括發熱、乾咳、乏力、咳 痰、氣短、肌痛或關節痛、咽痛和頭痛。一小部分患者(5%) 報告噁心或嘔吐。2 月 14 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介紹了 44672 例實驗室確診病例的臨床特徵、結果、實驗室和影像 學檢查結果。其中只有 965 名患者(2.2%)年齡在 20 歲以下, 該年齡段只有 1 人死亡(0.1%)。大部分患者(77.8%)年齡在 30 至 69 歲之間。80 歲以上患者的病死率為 14.8%。心血管疾 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高血壓和癌症患者的病死率 最高。 與 H1N1 不同的是,孕婦成為重症患者的風險似乎並不 高。在對 147 名孕婦(64 名確診,82 名疑似,1 名無症狀)的 調查中,8%的孕婦屬於重症,1%的孕婦為危重症。 重症患者的定義為靜息時氣促(≥30 次呼吸/分鐘)或氧飽 和 度 ≤93% 或動脈血氧分壓 (PaO2)/ 吸氧濃度 (FiO2) < 300mmHg,危重患者的定義為呼吸衰竭,需要機械通氣、休 克或其他器官衰竭,需要重症監護治療。其中大約四分之一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需要機械通氣,剩餘 75%的僅需要氧氣 支持。
中國實行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的「四早」防 疫工作原則。儘早識別疑似病例對防控工作至關重要,可在 機構、社區、交通場站(機場、火車站)、特別是醫院的入口 進行體溫篩查和問詢。SARS 暴發以來,不少醫院設有發熱 門診。根據早期的病例定義,進行實驗室檢測的疑似病例需 要有與湖北或其他確診病例的流行病學暴露史。然而,最近 實行的臨床診療方案,允許臨床醫生以較低的懷疑指數進行 測試。 疑似病例在常壓單人間隔離,戴外科口罩(用於源頭控 制)。工作人員須戴帽子、護目鏡、N95 口罩、防護服及手套 (一次性)。在武漢,大多數疑似病例需集中在常壓隔離病房。 工作人員持續穿着個人防護用品,只在離開病房時更換。 PCR 檢測當天出結果。如果呈陽性,患者將被送往定點 醫院(一些城市採用負壓救護車轉運)。所有檢測結果呈陽性 的患者都被收治,包括輕症和無症狀感染者。每個地區/縣至 少戰略性的指定一家定點醫院,名單向社會公開。陽性病例 按性別分室居住。陰性患者根據臨床需要進行管理。所有患 者都進行了呼吸道病毒多重 PCR 核酸檢測以確定其他診斷。 此法可以提高新冠肺炎檢測陰性患者排除新冠肺炎感染的 可靠性。
武漢市共有 45 家定點醫院,其中 6 家收治危重患者, 39 家收治重症患者和年齡大於 65 歲以上患者。另外還有 10 家由體育館和展覽中心改建的臨時醫院,專門收治輕症患 者。在武漢採取的其他快速床位擴增措施包括新建 2 所臨時 醫院,擁有 2600 張床位,以及許多臨時徵用醫院,以增加 床位容量。武漢的床位容量已增加到 5 萬張。 按照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第六版)治療 患者。目前,尚無經過證實的特異性抗病毒或免疫調節藥物 可改善預後。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脈搏血氧飽和度監測。診 療方案內容包括按臨床嚴重程度(輕症、普通型、重症和危重 型)採取支持治療,以及試驗性治療如磷酸氯喹、洛匹那韋/ 利托那韋、α 干擾素、利巴韋林、阿比多爾等。對危重患者 應用插管/無創通氣和 ECMO 可以提高其生存率。聯合考察 組成員在一家醫院了解到,4 例患者使用 ECMO,其中 1 例 死亡,3 例病情似乎有所好轉。顯然,ECMO 非常消耗醫療 資源,衛生系統需要仔細權衡利弊。目前廣泛使用中藥治療, 對其療效必須進行充分評估。
新冠肺炎患者不允許探視。工作人員穿戴連體工作服、 面罩、護目鏡、手套,僅在離開病房時脫下防護用品。 患者在臨床康復後出院標準包括無發熱>3 天、症狀消 失且影像學表現明顯改善,間隔 24 小時分別採樣進行兩次 PCR 核酸檢測均為陰性。出院患者應儘量減少與家人和社會的接觸並佩戴口罩。新藥臨床試驗結果有望在幾周內發布, 為治療帶來更多的可能。 中國針對養老院專門制定了養老院新冠肺炎防護指南, 防止新冠肺炎傳入養老院。 通過電視會議在全國開展大範圍培訓,指導實踐及使用 個人防護用品。專家組專家負責傳播知識和提供本地的經 驗。 其他正常醫療活動由醫院劃分區域開展,如醫療機構設 置分為清潔/污染區域等。
三、實驗室檢驗、診斷與病毒學
1 月 7 日,首次從臨床樣本中分離獲得新冠肺炎病毒。 值得注意的是,在確定病毒病原後的 1-2 周內,即開發並部 署了一系列可靠敏感的診斷工具。1 月 16 日,第一批新冠肺 炎實時熒光 RT-PCR 試劑發往湖北。1 月 19 日實時熒光 RT-PCR 試劑盒發往中國大陸所有省份,且提供給香港特別 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中國於 1 月 12 日與世界衛生組 織和國際社會共享了病毒全基因組序列,PCR 引物和探針的 信息,為了促進相關的產品開發和新病毒研究,將新冠肺炎 病毒序列信息上傳到 GISAID 數據庫。
截至 2 月 23 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共審批 10 個種類 的新冠肺炎檢測試劑盒,包括 6 個 RT-PCR 試劑盒,1 個恆 溫擴增芯片法核酸檢測試劑、1 個測序產品和 2 個膠體金抗體檢測試劑盒。其他一些檢測試劑也已進入應急審批程序。 現有至少 6 家本土 PCR 檢測試劑盒生產商,每周可生產並發 放多達 165 萬人份的檢測試劑。 同時採集上呼吸道(鼻咽部和咽部)和下呼吸道(深咳 痰液、呼吸道吸出物和支氣管肺泡灌洗)樣本進行新冠病毒 PCR 檢測。
呼吸道、粪便及血液样本中已检出新冠肺炎病毒。根据
廣州疾控中心原始數據,截至 2 月 20 日,新冠病毒可在症 狀出現前 1-2 日在上呼吸道首次檢測到,在普通型患者中可 持續 7-12 日,在重症患者中持續時間達 2 周。約有 30%的普 通型患者在症狀出現後第 5 日起,直至 4-5 周可在糞便中檢 測到病毒 RNA。然而,尚不清楚是否與病毒的傳染性存在關 聯。同時,一些患者的糞便中也培養出活病毒,但其在糞口傳播中的作用尚不甚明確。 臨床樣本通過人呼吸道上皮細胞、Vero E6 和 Huh-7 細 胞系分離出新冠病毒。 血清學診斷試劑正處於快速開發中,但尚未廣泛應 用。聯合考察組成員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廣州再 生醫學與健康廣東實驗室會見了當地的研究團隊,他們向 聯合考察組報告了免疫組化及化學發光法的新冠病毒 IgM、 IgG 和 IgM+IgG 快速檢測研究進展。ELISA 檢測試劑正在開 發中。
四、研發
中國政府啟動了病毒基因組學、抗病毒藥物、中藥、臨 床試驗、疫苗、診斷和動物模型等一系列重大應急研究項目。 研究涵蓋基礎研究和人體試驗研究。就本報告的目的而言, 研究僅限於涉及倫理審查委員會批准並知情同意的研究。其 他類型的受試者調查放在本報告的流行病學部分。在疫情暴 發的背景下進行的重點明確、結果可期的研究,通過確定預 防、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最有效方法,有可能挽救許多生命。 由於新冠病毒與蝙蝠 SARS 樣冠狀病毒和穿山甲 SARS 樣冠狀病毒的基因組同源性分別為 96%和 86%-92%,因此蝙 蝠很可能是 COVID-19 的動物源頭。從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采 集的大量 RT-PCR 陽性環境樣本證實了這一點。 至少有 8 種直接檢測 COVID-19 核酸的試劑盒和 2 種膠 體金抗體檢測試劑盒在中國獲得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 (NMPA)的批准。其他一些檢測試劑盒也即將獲批。重要 的是要比較這些已批准的試劑盒和未來的血清學方法的敏 感性和特異性。如果可以將快速和準確的檢測方法整合至目 前市面上可及的多重呼吸道病毒檢測中,將對開發目前在現 場環境中表現較好的快速準確床邊檢測方法尤其有益。這將 極大改善感染病人的早期識別與隔離,並擴大密切接觸者的 識別。快速 IgM 和 IgG 抗體檢測對促進早期診斷同樣重要。 標準血清學檢測可用於血清學調查背景下的回顧性診斷,有助於更好的了解 COVID-19 感染的全疾病譜。 目前多種老藥新用的藥物和試驗性藥物已經被鑑定出 來。通過篩選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的藥物名錄 及其他化學庫也發現了多種新型藥劑。數以百計的臨床實驗 包括瑞德西韋、磷酸氯喹、法匹拉韋、恢復期血漿、中醫藥 以及其他干預措施等正在實施或者在計劃中。快速完成這些 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對於確定真正有效的治療方法至關重 要。然而,研究的評價工作需要有充足的人力、隨機、對照 試驗以及符合實際的、科學的操作標準以及適當的患者分 層。中國與其他地區開展相應的合作研究同樣重要。 開發安全有效的呼吸道病毒疫苗是防治該病的重要手 段。重組蛋白、mRNA、DNA、滅活全病毒和重組腺病毒疫 苗目前正在研製中,一些疫苗已進入動物實驗階段。鑑於以 往曾有滅活全病毒麻疹疫苗導致疾病嚴重效應以及 SARS 樣 冠狀病毒疫苗在動物實驗的類似報道,疫苗的安全性是冠狀 病毒感染研究的首要考慮。這些候選疫苗快速進入適當的臨 床試驗也尤為重要。 研究病毒傳播途徑、發病機制、抗病毒治療、疫苗和免 疫應答的理想動物模型尚未找到。轉人 ACE2 基因小鼠模型 和恆河猴模型已在實驗室中得到應用。系統地闡述哪些動物 模型能夠更加準確地模擬人類感染尤為重要。 口罩、手部衛生用品和其他個人防護用品在全球的需求量激增。口罩、手衛生和減少公共活動等非藥物措施需進一 步研究量化其作用。 COVID-19 在家庭內傳播有不同的傳播模式。目前尚不 清楚是否有遺傳因素在內的宿主因素影響易感性或疾病進 程。COVID-19 有多種臨床病程,對病程的精確描述難以實 現。此外,COVID-19 的長期後果尚不清楚。對確診時登記 的 COVID-19 患者(與適當的對照組)進行觀察性隊列研究 將有助於提供關於 COVID-19 臨床、病毒學及免疫學特徵的 深入信息。表 1 總結了優先研究領域的直接目標和長期目標。 直接目標 中間目標 長期目標 診斷:RNA 檢測,抗體和 抗原檢測,床邊診斷 診斷:多重診斷平台 診斷:預後標誌物 治療:瑞德西韋、法匹拉 韋、氯喹、血漿、中醫藥 治療:免疫球蛋白 治療:創新療法 (CRISPR-CAS,RNA 干 擾物;細胞學療法;文庫 篩選活性化合物) 疫苗:動物模型 疫苗候選物:mRNA,病 毒載體 疫苗候選物:滅活載體, 亞單位載體
附件4:現有知識局限
編輯現有知識局限和防控策略關鍵問題包括:
一、傳染源
1. 病毒的動物來源和天然宿主
2. 初始階段的動物到人的感染過程
3. 早期暴露史不詳的病例
二、致病機理與病毒毒力
三、傳播動力學
1. 傳播模式
(1)非醫療衛生環境中的氣溶膠傳播作用
(2)糞-口傳播的作用
2. 疾病不同臨床進程的不同類型標本的排毒情況(上、下呼吸道,唾液,糞便,尿液)
(1)發病前和無症狀感染者
(2)症狀期
(3)發病後/臨床恢復期
四、感染風險因素
1. 行為與社會經濟學危險因素
(1)家庭/機構
(2)社區
2. 無症狀感染的危險因素
3. 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
(1) 醫務人員之間
(2) 患者之間
五、監測與監控
1. 利用現有監測系統監控社區傳播
(1)流感樣病例監測系統
(2)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監測系統
2. 暴發趨勢與干預動態
(1)流行各階段的基本傳播係數
(2)流行與季節性的關聯
六、實驗室檢測與診斷
1. 不同核酸試劑盒(PCR、NAATs 和快速檢測)、抗體和抗原檢測方法的敏感性與特異性
2. 感染後抗體滴度變化與保護期限
3. 人群血清陽性水平
(1)醫務人員
(2)一般人群
(3)兒童
七、重症與危重症患者臨床管理
1. 體現體外膜肺氧合機(ECMO)在危重患者管理中的價值
2. 機械通氣在危重患者管理中的最佳實踐
3. 重新評估類固醇在重症與危重症患者治療中的作用
4. 發現有效臨床管理和疾病結果的相關因素
5. 確定中醫藥(TCM)的效用
6. 替代治療方案的有效性(免疫球蛋白,康復者血漿等)
八、防控措施
1. 為循證防控策略決策與調整提供信息的關鍵流行病學 指標
2. 各種醫療環境中感染預防與控制(IPC)措施的有效性
3. 出入境篩查的有效性
4. 公共衛生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及其社會經濟學影響
(1) 限制行動
(2) 擴大社交距離
(3) 關閉學校和工作場所
(4) 公共場所佩戴口罩
(5) 強制隔離
(6) 主動監測下的自願隔離
附件5:操作和技術建議
編輯一、操作/規劃建議
編輯(一)根據疫情的不同階段重新評估風險和能力,在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措施,評估應對的不同階段,在應對與社會發展之間取得平衡
(二)在政府強有力的領導下,建立及時、科學、有效、靈活的多部門聯防聯控機制
二、技術建議
編輯- (一)流行病學和傳播
1. 通過現有的呼吸道疾病監測系統,包括 ILI、SARI或肺炎監測系統,在全國範圍內繼續加強監測
2. 優先開展早期調查,包括家庭傳播特徵研究、兒童等不同年齡人群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病例對照研究、聚集性病例調查和醫務人員血清學研究
- (二)嚴重程度
1. 繼續進行病例管理、疾病進程以及不同臨床結局相關因素的信息共享
2. 分析研究與疾病嚴重程度相關的可能因素,包括:
(1) 研究疾病自然史,更為深入地認識輕度,重度和致命患者的疾病進程
(2)根據病例診療病案信息,回顧弱勢群體,例如有基礎性疾病的人群,老年人,孕婦和兒童等的嚴重程度,制定合適的診療護理標準
(3) 評估早發現、早治療等產生積極結果的因素
- (三)臨床診療與感染防控
1. 疑似患者(未採樣檢測)應單間隔離。可將檢測結果陽性的病例安排在一個房間。
2. 醫生和所有醫務人員需要對新冠肺炎保持高度警惕
3. 對於受影響的國家,根據當地專家人數和規模,開展標準化臨床照護及IPC培訓
4. 同時開展其他病毒病原體檢測,以確保支持新冠肺炎檢測陰性結果
5. 確保疫情期間維持常規和基本醫療服務
6. 確保落實老年人等最弱勢群體預防感染的流程
7. 確保做好提供臨床治療和滿足院內感染防控需求的準備
(1) 提前準備呼吸支持,例如脈搏血氧儀,氧氣和適當的侵入性支持
(2) 修訂新冠肺炎的國家臨床照護和院內感染防控指南
(3) 在全國開展標準化培訓,統一對疾病的認識,及醫務人員使用個人防護裝備
(4) 社區參與
(5) 儲備個人防護裝備和藥物
(6) 制定早期發現應對方案,包括預檢分診,體溫篩查,設置等待區(包括分診、脈搏血氧測定)
(7) 制定診療方案,包括設置定點醫院和患者轉運
(8) 制定國家指南,加強流感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種
(9) 開展實驗室檢測
(10) 組建快速反應小組
- (四)實驗室檢驗與病毒學
1. 繼續對不同時間和地點分離的病毒進行全基因組分析,掌握病毒進化特點。
2. 採用新冠肺炎患者活體或屍檢標本,或受感染的動物模型進行致病機理研究。
3. 評估現有的 PCR 診斷試劑盒。
4. 快速開發和評估快速/定量血清學診斷方法。
5. 開展深入研究,解釋新冠肺炎康復患者糞便中檢測出新冠肺炎核酸陽性的意義。
6. 加強國際合作,重視生物安全和信息共享,深入認識新型冠狀病毒,做好病毒溯源。
7. 考慮採用多重檢測方法監測促炎細胞因子水平,預測「細胞因子風暴」的出現。
- (五)研究與開發
1. 應進一步加大力度尋找病毒天然宿主和任何可能的中間宿主的動物,以防止出現任何新的疫源地或疫情復發。
2. 應建立統一的實驗室檢測標準和可用於評估的生物儲存庫,以完成對現有和未來的新冠肺炎診斷方法的一致性評估。
3. 應考慮在中國建立集中的研究項目以統籌並確保最有希望的研究(疫苗、治療、發病機制)得到充分的支持並具有研究優先權。為減少現場臨床人員的研究性工作量,參與此項目的科研人員應在臨床研究現場工作。
4. 應考慮將中國一個或多個地區納入已開展或將要開展的多中心全球性試驗計劃,中方研究人員應該積極參與此類國際試驗。
5. 應繼續開發其他動物模型,並盡力確保動物模型高度模擬人類感染和病毒傳播模式。
6. 應開展個人防護裝備(PPE)阻斷新冠肺炎傳播的有效性研究。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來自聯合國官方文件。此組織之政策為於公有領域保存其大部份文獻,以儘可能廣泛宣傳聯合國出版物。
根據ST/AI/189/Add.9/Rev.2第2條(僅供英文版),下列聯合國文件在全球屬於公有領域:
- 官方紀錄(會議、逐字、摘要記錄等);
- 帶有聯合國標誌發佈的文獻;
- 主要設計通知公眾關於聯合國活動的公開訊息資料(不含供銷售的公開訊息資料)。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