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說史略/第十四篇

  宋之說話人,於小說及講史皆多高手(名見《夢粱錄》及《武林舊事》),而不聞有著作;元代擾攘,文化淪喪,更無論矣。日本內閣文庫藏至治(一三二一 ——一三二三)間新安虞氏刊本全相(猶今所謂繡像全圖)平話五種〔1〕,曰《武王伐紂書》,曰《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曰《秦並六國》,曰《呂後斬韓信前漢書續集》,曰《三國志》,每集各三卷(《斯文》第八編第六號,鹽谷溫《關於明的小說「三言」》),今惟《三國志》有印本(鹽谷博士影印本及商務印書館翻印本),他四種未能見。其《全相三國志平話》分為上下二欄,上欄為圖,下欄述事,以桃園結義始,孔明病歿終。而開篇亦先敘漢高祖殺戮功臣,玉皇斷獄,令韓信轉生為曹操,彭越為劉備,英布為孫權,高祖則為獻帝,立意與《五代史平話》無異。惟文筆則遠不逮,詞不達意,粗具梗概而已,如述「赤壁鏖兵」云:

  卻說武侯過江到夏口,曹操舡上高叫「吾死矣!」眾軍曰,「皆是蔣幹。」眾官亂刀銼蔣幹為萬段。曹操上舡,荒速奪路,走出江口,見四面舡上,皆為火也。見數十隻舡,上有黃蓋言曰,「斬曹賊,使天下安若太山!」曹相百官,不通水戰,眾人發箭相射。卻說曹操措手不及,四面火起,前又相射。曹操欲走,北有周瑜,南有魯肅,西有陵統甘寧,東有張昭吳苞,四面言殺。史官曰:「倘非曹公家有五帝之分,孟德不能脫。」曹操得命,西北而走,至江岸,眾人撮曹公上馬。卻說黃昏火發,次日齋時方出,曹操回顧,尚見夏口舡上煙焰張天,本部軍無一萬。曹相望西北而走,無五里,江岸有五千軍,認得是常山趙雲,攔住,眾官一齊攻擊,曹相撞陣過去。……

  至晚,到一大林。……曹公尋滑榮路去,行無二十里,見五百校刀手,關將攔住。曹相用美言告雲長,「著操亭侯有恩。」關公曰:「軍師嚴令。」 曹公撞陣卻過。說話間,面生塵霧,使曹公得脫。關公趕數里復回,東行無十五里,見玄德,軍師。是走了曹賊,非關公之過也。言使人小著玄德(案此句不可解)。眾問為何。武侯曰,「關將仁德之人,往日蒙曹相恩,其此而脫矣。」關公聞言,忿然上馬,告主公復追之。玄德曰,「吾弟性匪石,寧奈不倦。」軍師言,「諸葛赤(亦?)去,萬無一失。」……(卷中十八至十九頁)

  觀其簡率之處,頗足疑為說話人所用之話本,由此推演,大加波瀾,即可以愉悅聽者,然頁必有圖,則仍亦供人閱覽之書也。餘四種恐亦此類。

  說《三國志》者,在宋已甚盛,蓋當時多英雄,武勇智術,瑰偉動人,而事狀無楚漢之簡,又無春秋列國之繁,故尤宜於講說。東坡(《誌林》六)謂 「王彭嘗雲,途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

  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在瓦舍,「說三分」為說話之一專科,與「講《五代史》」並列(《東京夢華錄》五)。

  金元雜劇亦常用三國時事,如《赤壁鏖兵》《諸葛亮秋風五丈原》《隔江鬥智》《連環計》《復奪受禪臺》〔2〕等,而今日搬演為戲文者尤多,則為世之所樂道可知也。其在小說,乃因有羅貫中本而名益顯。

  貫中,名本,錢唐人(明郎瑛《七修類稿》二十三田汝成《西湖遊覽誌余》二十五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四十一),或雲名貫,字貫中(明王圻《續文獻通考》一百七十七),或雲越人,生洪武初(周亮工《書影》),蓋元明間人(約一三三○——一四○○)。所著小說甚夥,明時雲有數十種(《誌余》),今存者《三國志演義》之外,尚有《隋唐誌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水滸傳》等;亦能詞曲,有雜劇《龍虎風雲會》〔3〕(目見《元人雜劇選》)。然今所傳諸小說,皆屢經後人增損,真面殆無從復見矣。

  羅貫中本《三國志演義》〔4〕,今得見者以明弘治甲寅(一四九四)刊本為最古,全書二十四卷,分二百四十回,題曰「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起於漢靈帝中平元年「祭天地桃園結義」,終於晉武帝太康元年「王濬計取石頭城」,凡首尾九十七年(一八四——二八○)事實,皆排比陳壽《三國志》及裴松之〔5〕註,間亦仍采平話,又加推演而作之;論斷頗取陳裴及習鑿齒孫盛〔6〕語,且更盛引「史官」及「後人」詩。然據舊史即難於抒寫,雜虛辭復易滋混淆,故明謝肇湅J〔7〕(《五雜組》十五)既以為「太實則近腐」,清章學誠〔8〕(《丙辰劄記》)又病其「七實三虛惑亂觀者」也。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如敘羽之出身豐采及勇力云:   ……階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將願往,斬華雄頭獻於帳下!」眾視之:見其人身長九尺五寸,髯長一尺八寸,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聲似巨鐘,立於帳前。紹問何人。公孫瓚曰,「此劉玄德之弟關某也。」紹回見居何職。瓚曰,「跟隨劉玄德充馬弓手。」帳上袁術大喝曰,「汝欺吾眾諸侯無大將耶?量一弓手,安敢亂言。與我亂棒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廣學;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誅亦未遲。」……關某曰,「如不勝,請斬我頭。」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某飲了上馬。關某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寨外鼓聲大震,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皆失驚,卻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第九回《曹操起兵伐董卓》)

  又如曹操赤壁之敗,孔明知操命不當盡,乃故使羽扼華容道,俾得縱之,而又故以軍法相要,使立軍令狀而去,此敘孔明止見狡獪,而羽之氣概則凜然,與元刊本平話,相去遠矣:

  ……華容道上,三停人馬,一停落後,一停填了坑塹,一停跟隨曹操過險峻,路稍平妥。操回顧,止有三百餘騎隨後,並無衣甲袍鎧整齊者。……又行不到數里,操在馬上加鞭大笑。眾將問丞相笑者何故。操曰,「人皆言諸葛亮周瑜足智多謀,吾笑其無能為也。今此一敗,吾自是欺敵之過,若使此處伏一旅之師,吾等皆束手受縛矣。」言未畢,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列,當中關雲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操軍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覷,皆不能言。操在人叢中曰,「既到此處,只得決一死戰。」眾將曰:「人縱然不怯,馬力乏矣:戰則必死。」程昱曰:「某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淩弱,人有患難,必須救之,仁義播於天下。丞相舊日有恩在彼處,何不親自告之,必脫此難矣。」操從其說,即時縱馬向前,欠身與雲長曰:「將軍別來無恙?」雲長亦欠身答曰,「關某奉軍師將令,等候丞相多時。」操曰,「曹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言為重。」雲長答曰,「昔日關某雖蒙丞相厚恩,某曾解白馬之危以報之。今日奉命,豈敢為私乎?」操曰,「五關斬將之時,還能記否?古之人大丈夫處世,必以信義為重;將軍深明《春秋》,豈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者乎?」雲長聞之,低首良久不語。當時曹操引這件事,說猶未了,雲長是個義重如山之人,又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雲長思起五關斬將放他之恩,如何不動心,於是把馬頭勒回,與眾軍曰,「四散擺開!」這個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操見雲長勒回馬,便和眾將一齊沖將過去,雲長回身時,前面眾將已自護送操過去了。雲長大喝一聲,眾皆下馬,哭拜於地,雲長不忍殺之,正猶豫中,張遼縱馬至,雲長見了,亦動故舊之心,長嘆一聲,並皆放之。後來史官有詩曰:

  徹膽長存義,終身思報恩,威風齊日月,名譽震乾坤,忠勇高三國,神謀陷七屯,至今千古下,軍旅拜英魂。(第一百回《關雲長義釋曹操》)

  弘治以後,刻本甚多,即以明代而論,今尚未能詳其凡幾種(詳見《小說月報》二十卷十號鄭振鐸《三國志演義的演化》)。迨清康熙時,茂苑毛宗崗字序始師金人瑞改《水滸傳》及《西廂記》成法,即舊本遍加改竄,自雲得古本,評刻之,亦稱「聖嘆外書」〔9〕,而一切舊本乃不復行。凡所改定,就其序例可見,約舉大端,則一曰改,如舊本第百五十九回《廢獻帝曹丕篡漢》本言曹後助兄斥獻帝,毛本則雲助漢而斥丕。二曰增,如第百六十七回《先主夜走白帝城》本不涉孫夫人,毛本則雲「夫人在吳聞猇亭兵敗,訛傳先主死於軍中,遂驅兵至江邊,望西遙哭,投江而死」。三曰削,如第二百五回《孔明火燒木柵寨》本有孔明燒司馬懿於上方谷時,欲並燒魏延,第二百三十四回《諸葛瞻大戰鄧艾》有艾貽書勸降,瞻覽畢狐疑,其子尚詰責之,乃決死戰,而毛本皆無有。其餘小節,則一者整頓回目,二者修正文辭,三者削除論贊,四者增刪瑣事,五者改換詩文而已。

  《隋唐誌傳》〔10〕原本未見,清康熙十四年(一六七五)長洲褚人獲〔11〕有改訂本,易名《隋唐演義》,序有雲,「《隋唐誌傳》創自羅氏,纂輯於林氏,可謂善矣。然始於隋宮剪彩,則前多闕略,厥後補綴唐季一二事,又零星不聯屬,觀者猶有議焉。」其概要可識矣。

  《隋唐演義》計一百回,以隋主伐陳開篇,次為周禪於隋,隋亡於唐,武后稱尊,明皇幸蜀,楊妃縊於馬嵬,既復兩京,明皇退居西內,令道士求楊妃魂,得見張果,因知明皇楊妃為隋煬帝朱貴兒後身,而全書隨畢。凡隋唐間英雄,如秦瓊竇建德單雌信王伯當花木蘭等事跡,皆於前七十回中穿插出之。其明皇楊妃再世姻緣故事,序言得之袁於令所藏《逸史》〔12〕,喜其新異,因以入書。此他事狀,則多本正史紀傳,且益以唐宋雜說,如隋事則《大業拾遺記》《海山記》《迷樓記》《開河記》〔13〕,唐事則《隋唐嘉話》《明皇雜錄》《常侍言旨》《開天傳信記》《次柳氏舊聞》《長恨歌傳》《開元天寶遺事》及《梅妃傳》《太真外傳》〔14〕等,敘述多有來歷,殆不亞於《三國志演義》。惟其文筆,乃純如明季時風,浮艷在膚,沈著不足,羅氏軌範,殆已蕩然,且好嘲戲,而精神反蕭索矣。今舉一例:

  ……一日玄宗於昭慶宮閑坐,祿山侍坐於側,見他腹垂過膝,因指著戲說道,「此兒腹大如抱甕,不知其中藏的何所有?」祿山拱手對道,「此中並無他物,惟有赤心耳;臣願盡此赤心,以事陛下。」玄宗聞祿山所言,心中甚喜。那知道:

  人藏其心,不可測識。自謂赤心,心黑如墨!

  玄宗之待安祿山,真如腹心;安祿山之對玄宗,卻純是賊心狼心狗心,乃真是負心喪心。有心之人,方切齒痛心,恨不得即剖其心,食其心;虧他還哄人說是赤心。可笑玄宗還不覺其狼子野心,卻要信他是真心,好不癡心。閑話少說。且說當日玄宗與安祿山閉坐了半晌,回顧左右,問妃子何在,此時正當春深時候,天氣向暖,貴妃方在後宮坐蘭湯洗浴。宮人回報玄宗說道,「妃子洗浴方完。」玄宗微笑說道:「美人新浴,正如出水芙蓉。」

  令宮人即宣妃子來,不必更洗梳妝。少頃,楊妃來到。你道他新浴之後,怎生模樣?有一曲《黃鶯兒》說得好:

  皎皎如玉,光嫩如瑩,體愈香,雲鬢慵整偏嬌樣。羅裙厭長,輕衫取涼,臨風小立神駘宕。細端詳:芙蓉出水,不及美人妝。(第八十三回)

  《殘唐五代史演義》〔15〕未見,日本《內閣文庫書目》雲二卷六十回,題羅本撰,湯顯祖批評。

  《北宋三遂平妖傳》原本亦不可見,較先之本為四卷二十回,序雲王慎修〔16〕補,記貝州王則以妖術變亂事。《宋史》(二百九十二《明鎬傳》)言則本涿州人,歲饑,流至恩州(唐為貝州),慶歷七年僭號東平郡王,改元得聖,六十六日而平。小說即本此事,開篇為汴州胡浩得仙畫,其婦焚之,灰繞於身,因孕,生女,曰永兒,有妖狐聖姑姑授以道法,遂能為紙人豆馬。王則則貝州軍排,後娶永兒,術人彈子和尚張鸞卜吉左黜皆來見,雲則當王,會知州貪酷,遂以術運庫中錢米買軍倡亂。已而文彥博率師討之,其時張鸞卜吉彈子和尚見則無道,皆先去,而文彥博軍尚不能克。幸得彈子和尚化身諸葛遂智助文,鎮伏邪法;馬遂詐降擊則裂其唇,使不能持咒;李遂又率掘子軍作地道入城;乃擒則及永兒。奏功者三人皆名遂,故曰《三遂平妖傳》也。

  《平妖傳》今通行本十八卷四十回,有楚黃張無咎序,雲是龍子猶所補〔17〕。其本成於明泰昌元年(一六二○),前加十五回,記袁公受道法於九天玄女,復為彈子和尚所盜,及妖狐聖姑姑煉法事。他五回則散入舊本各回間,多補述諸怪民道術。事跡於意造而外,亦採取他雜說,附會入之。如第二十九回敘杜七聖賣符,並呈幻術,斷小兒首,覆以衾即復續,而偶作大言,為彈子和尚所聞,遂攝小兒生魂,入麵店覆楪子下,杜七聖咒之再三,兒竟不起。

  杜七聖慌了,看著那看的人道,「眾位看官在上,道路雖然各別,養家總是一般,只因家火相逼。適間言語不到處,望看官們恕罪則個。這番教我接了頭,下來吃杯酒,四海之內,皆相識也。」杜七聖伏罪道,「是我不是了,這番接上了。」只顧口中念咒,揭起臥單看時,又接不上。杜七聖焦躁道,「你教我孩兒接不上頭,我又求告你再三,認自己的不是,要你恕饒,你卻直恁的無理。」

  便去後面籠兒內取出一個紙包兒來,就打開,撮出一顆葫蘆子,去那地上,把土來掘鬆了,把那顆葫蘆子埋在地下,口中念念有詞,噴上一口水,喝聲「疾!」可霎作怪:只見地下生出一條藤兒來,漸漸的長大,便生枝葉,然後開花,便見花謝,結一個小葫蘆兒。一夥人見了,都喝采道,「好!」杜七聖把那葫蘆兒摘下來,左手提著葫蘆兒,右手拿著刀,道,「你先不近道理,收了我孩兒的魂魄,教我接不上頭,你也休想在世上活了!」向著葫蘆兒,攔腰一刀,剁下半個葫蘆兒來。卻說那和尚在樓上,拿起面來卻待要吃;只見那和尚的頭從腔子上骨碌碌滾將下來。一樓上吃麵的人都吃一驚,小膽的丟了面跑下樓去了,大膽的立住了腳看。只見那和尚慌忙放下碗和箸,起身去那樓板上摸,一摸摸著了頭,雙手捉住兩隻耳朵,掇那頭安在腔子上,安得端正,把手去摸一摸。和尚道:「我只顧吃麵,忘還了他的兒子魂魄,」伸手去揭起楪兒來。這裏卻好揭得起楪兒,那裏杜七聖的孩兒早跳起來;看的人發聲喊。杜七聖道,「我從來行這家法術,今日撞著師父了。」……(第二十九回下《杜七聖狠行續頭法》)

  此蓋相傳舊話,尉遲偓〔18〕(《中朝故事》)雲在唐咸通中,謝肇淛(《五雜組》六)又以為明嘉靖隆慶間事,惟術人無姓名,僧亦死,是書略改用之。馬遂擊賊被殺則當時事實,宋鄭獬有《馬遂傳》〔19〕。


  〔1〕 新安虞氏刊本全相平話五種 日本所藏原刊題「建安虞氏新刊」。建安即今福建建甌,虞氏系刊行者姓氏。此五種平話均分上中下三卷,不題撰者。

  〔2〕 《赤壁鏖兵》 陶宗儀《輟耕錄》卷二十五「金院本名目」著錄,今佚。《諸葛亮秋風五丈原》,一名《諸葛亮軍屯五丈原》,曹本《錄鬼簿》著錄,金元間王仲文撰,今殘存逸文。《隔江鬥智》,全名《兩軍師隔江鬥智》,元明間無名氏撰。明臧晉叔《元曲選》辛集收入。

  《連環計》,全名《錦雲堂暗定連環計》,一作《錦雲堂美女連環記》,元無名氏撰。明臧晉叔《元曲選》壬集收入。《復奪受禪臺》,全名《司馬昭復奪受禪臺》。同名劇作有二種,一為元李壽卿撰,一為元李取進撰,曹本《錄鬼簿》均著錄,不見傳本。

  〔3〕 《龍虎風雲會》 全稱《宋太祖龍虎風雲會》,敘宋太祖趙匡胤夜訪趙普及統一中國故事。明息機子輯《雜劇選》收入。

  〔4〕 《三國志演義》 又稱《三國志通俗演義》,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蔣大器)序和嘉靖壬午年(1522)關中修髯子(張尚德)小引,因商務印書館影印時抽去該小引,致被誤認為弘治年間刊本。此書為今所見《三國演義》最早刊本。

  〔5〕 陳壽(233—297) 字承祚,西晉安漢(今四川南充)人,晉時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晉滅吳後,集合三國時官私著作,撰成《三國志》一書。裴松之,參看本卷第51頁註〔2〕。

  〔6〕 習鑿齒(?—384) 字彥威,東晉襄陽(治所今湖北襄樊)人,曾官滎陽太守,撰有《漢晉春秋》。孫盛,字安國,東晉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人,官至秘書監,加給事中。撰有《魏氏春秋》、《晉陽秋》等。

  〔7〕 謝肇淛 字在杭,明長樂(今屬福建)人,萬曆間官廣西右布政使。所撰《五雜組》,十六卷,多記風物掌故。其中論及《三國演義》時云:「事太實則近腐,可以悅裏巷小兒,而不足為士君子道也。」

  〔8〕 章學誠(1738—1801) 字實齋,清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曾官國子監典籍。撰有《文史通義》等。所撰《丙辰劄記》,一卷,其中曾云:「凡演義之書,如《列國志》、《東西漢》、《說唐》及《南北宋》,多記實事;《西遊記》、《金瓶梅》之類,全憑虛構,皆無傷也。唯《三國演義》則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以至觀者往往為之惑亂。」

  〔9〕 毛宗崗 清初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平不詳。金人瑞,即金聖嘆(1608—1661),原姓張,名采,清初吳縣(今屬江蘇)人。

  金聖嘆在《水滸傳》每回正文前加上評語,稱「聖嘆外書」,毛宗崗也以同樣手法,在《三國演義》每回前面加上評語,每回裏還有夾批,並冒稱「聖嘆外書」。

  〔10〕 《隋唐誌傳》 羅貫中《隋唐誌傳》原本已不存,今本題《隋唐兩朝誌傳》,十二卷,一二二回,明萬曆己未年(1619)刊本,卷首有楊慎及林瀚(即下文「林氏」)序,林序自謂該書由他纂輯。內容記隋末至唐僖宗乾符年間事。林瀚,字亨大,明閩縣(今福建閩侯)人,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11〕 褚人獲 字石農,清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撰有《堅瓠集》、《讀史隨筆》等。

  〔12〕 袁於令(1592—1674) 名韞玉,號籜庵,明末清初吳縣(今屬江蘇)人。撰有傳奇《西樓記》及小說《隋史遺文》等。所藏《逸史》,唐代盧肇撰,已佚。褚人穫《隋唐演義》序載:「昔籜庵袁先生曾示予所藏《逸史》,載隋煬帝、朱貴兒、唐明皇、楊玉環再世姻緣事,殊新異可喜,因與商酌編入本傳,以為一部之始終關目。」

  〔13〕 《大業拾遺記》 此書及《海山記》、《迷樓記》、《開河記》,參看本書第十一篇。

  〔14〕 《隋唐嘉話》 三卷,唐劉餗撰。《明皇雜錄》,二卷,唐鄭處誨撰。《常侍言旨》,一卷,唐柳珵撰。《開天傳信記》,一卷,唐鄭棨撰。《次柳氏舊聞》,一卷,唐李德裕撰。《開元天寶遺事》,四卷,五代王仁裕撰。《長恨歌傳》、《梅妃傳》,分別參看本書第八篇、第十一篇。《太真外傳》,參看本卷第108頁註〔14〕。

  〔15〕 《殘唐五代史演義》 日本《內閣文庫書目》著錄:「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六十回,二卷。宋羅本。明湯顯祖批評。清版,四本。」

  〔16〕 王慎修 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不詳。

  〔17〕 張無咎 名譽,明末楚黃(今湖北黃崗)人,余不詳。龍子猶,即馮夢龍,參看本書第二十一篇。

  〔18〕 尉遲偓 南唐人,曾任朝議郎守給事中,修國史。《中朝故事》,《宋史·藝文志》著錄二卷。關於術人續頭故事,見下卷。

  〔19〕 鄭獬(1022—1072) 字毅夫,北宋安陸(今屬湖北)人。

  曾官翰林學士,知開卦府。《馬遂傳》,見所撰《鄖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