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第三次(擴大)會議關於內蒙古自治區及綏遠,青海,新疆等地若干牧業區畜牧業生產的基本總結

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第三次(擴大)會議
關於內蒙古自治區及綏遠,青海,新疆等地
若干牧業區畜牧業生產的基本總結

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
1953年9月9日
發布機關: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

  一 內蒙古自治區及綏遠、青海、新疆等地牧業區畜牧業概況

  我國牧業區面積很大,其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從事畜牧業生產的少數民族人民計有蒙古人、藏人、哈薩克人、柯爾克孜人、塔吉克人……等,共約三百五十萬人左右。畜牧業生產是牧業區各民族人民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是我國新民主主義經濟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發展畜牧業生產是發展牧業區經濟、改善牧業區各民族人民生活、解決牧業區民族問題的基本內容,也是國家工業化與發展農業生產不可缺少的部分。

  內蒙古自治區及綏遠、青海、新疆等地牧業區的牲畜數是比較多的,說明這些地區的畜牧業生產是比較發展的,但並不表明這些地區的畜牧業在解放前就是發展的。

  解放前,由於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統治的殘酷壓迫、掠奪以及長期封建制度的摧殘,給牧業區各民族人民造成了嚴重的災難,曾使得各牧業區畜牧業生產日趨衰落下降。如內蒙古自治區呼納盟的新巴左旗,一九三九年有牲畜五十八萬四千七百九十四頭,到一九四五年「九三」解放時,只有二十八萬七千九百七十八頭,減少了百分之五十點八;青海省一九四九年解放時全省牲畜總數此一九三七年減少了百分之五十二點四;綏遠省伊克昭盟蒙族自治區達拉特旗黃河畔村的十九戶牧民, 一九四九年解放時統計,和抗日戰爭前比較,牛減少了百分之五十,馬減少了百分之八十九,羊減少了百分之二十九。

  解放後,由於中國共產黨、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對全國各少數民族的畜牧經濟發展給予了深切的關懷,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三十四條上明確規定了「保護和發展畜牧業」的方針,並在各方面給予了有效的扶持,加上當地人民政府與牧業區各族人民和幹部的努力,各牧業區的畜牧業生產才得逐步恢復和發展。如內蒙古牧業區的牲畜自一九四七年的三百五十餘萬頭增至一九五二年的七百餘萬頭,五年中已增加了一倍。內蒙古新巴左旗一九四五年只有牲畜二十八萬七千九百七十八頭,一九四六年又下降到二十八萬頭,而一九五二年已有牲畜六十八萬頭,增加了近一倍半,超過了解放前牲畜的最高數字。綏遠省烏審旗在一九四九年解放時有牲畜十九萬八千九百二十七頭,而一九五一年已有牲畜二十四萬六千九百四十頭,三年中增加百分之二十四點二。青海省解放後的三年中增加了百分之二十。新疆省解放後的三年中增加了百分之十八。

  內蒙古牧業區畜牧業生產發展的結果,使各階層人民生產、生活情況均有顯著變化。據呼納盟新巴右旗的調查,在一九四八年到一九五二年的四年間,沒有牲畜的赤貧戶,由原占人口的百分之〇·二二減少到百分之〇·〇七;占有二百一十頭牲畜以下的貧苦牧戶,由原占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九一減少到百分之二十三·八八;占有二千一百頭牲畜以下的中等牧戶,由原占人口百分之·五十四上升到百分之六十七·〇八;占有二千一百頭以上牲畜的富裕牧戶和牧主,由原占人口的百分之二·八七上升到百分之八·九七。這就是說牧業區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是:貧苦牧民普遍上升,中等牧民迅速增加,富裕牧民和牧主的經濟也有相當大的發展。但是各個牧業區畜牧業生產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社會總財富的積累狀況也是不平衡的,相當數量的貧苦牧民困難的解決及不平衡狀態的逐漸改變,還需要作長期的艱苦的努力。

  內蒙古自治區的牧業區是解放較早和實行區域自治與民主改革較早的地區,因為在中國共產黨、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領導下,各項方針、政策的執行基本上是正確的,並不斷地糾正了若干地區和若干工作中因執行政策時脫離實際情況和不顧具體條件所犯的錯誤,幾年來獲得了牲畜純增一倍的成績(在過去的時代,即使在牲畜發展的正常情況下,通常需要約十年、十五年甚至還要更多的時間)。生產技術已經有了改進,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妨礙畜牧業生產發展的糾紛和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民族間與民族內部的團結加強了,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改善和提高了,社會經濟向前發展了。對於這種變化,各少數民族人民尤其是牧業區人民是不能不注意的。因此,總結內蒙古自治區的經驗,對內蒙古民族人民和對其他有關各民族人民都是必要的。

  內蒙古自治區牧業區畜牧經濟的逐步發展,是和牧業區政權的民主化分不開的,新民主主義政棍的建立,保障了各項正確的方針、政策順利地執行和畜牧業生產順利地發展。

  綏遠、青海、新疆等地的牧業區是解放較晚的地區。其中有些地區是執行方針、政策較好,各種工作比較順利,畜牧業生產得到了恢復和一定程度的發展,並已經獲得不少經驗。其中有些地區則在工作中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偏差,但在糾正了這些偏差之後也獲得了若干經驗。因此,總結這些地區的經驗也是必要的。

  二 發展畜牧業經濟的工作方針

  內蒙古自治區及綏遠、青海、新疆等地若干牧業區在發展畜牧業經濟時,一般執行了如下的工作方針:

  (一)慎重穩進的工作方針。根據牧業區社會經濟的特點,強調從當地牧業區的實際情況出發,與牧民的切身經驗相結合,採取慎重穩進的工作方針,有步驟地進行工作,防止急躁冒進和強迫命令是完全必要的。由於畜牧業經濟一般是個體的私有的小生產經濟,畜牧業生產主要依靠牲畜的自然繁殖,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極大(如風、雪、水、旱的災害),其具體組織和領導比農業區還要困難許多,措施不當,即很容易遭受損失;由於畜牧業生產對於我們許多幹部還是生疏的事情,不懂得或不完全懂得畜牧業生產發展的規律;由於過去長期的民族壓迫,造成了牧業區複雜的民族關係,民族隔閡在短時期內難於全部消除;因此,在發展畜牧業生產的工作中,應該緊密地結合着團結各民族各階層人民的統一戰線,加強民族間與民族內部的團結,安定社會秩序,開展醫療、貿易,培養民族幹部,推行民族區域自治等工作來進行。在工作方法上,強調深入調查研究,總結經驗,培養典型,樹立旗幟,用牧民易於接受的簡便方法,一步一步地推廣。並要隨時注意防止與克服工作中的放任自流、盲目冒進等有害於畜牧生產發展的傾向,特別是防止忽視牧業區的生產特點和民族特點,把農業區的辦法搬套到牧業區去的錯誤作法。在工作作風上,強調密切聯繫群眾,防止強迫命令,善於傾聽各民族各階層人民的意見,體會他們的困難、痛苦、要求、呼聲和心理感情。必須隨時考察政策措施是否能為各階層人民所接受。有些事情,即使是對群眾有好處的,但當大家還不懂得,條件還不成熟時,寧可暫時不辦。過去有個別地區未能很好執行這一方針,發生過一些偏差,曾使當地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受到很大影響,甚至受到損失,在糾正之後,畜牧業生產才又納入正常軌道。由此可見,只有正確地貫徹執行這一工作方針,才能使牧業區畜牧經濟得以正常地順利地發展。今後各有關地方的黨和人民政府仍然應該堅定不移地繼續貫徹。

  (二)發展畜牧業生產,是牧業區經常的中心工作任務。 一切工作都要圍繞生產這個中心工作去進行,並為發展生產服務。應該認識只有畜牧業生產發展了,畜牧業經濟才能發展,牧業區人民生活才能改善,牧業區的其他工作才有物質基礎,才對全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好處。人民政府在牧業區的一切工作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發展牧業區的生產,改善牧業區人民的生活。要發展生產就必須加強民族問與民族內部的團結,解決各種妨礙畜牧業生產發展的問題,改變長期存在的牲畜飼養方法、生產技術的落後狀態與生產組織的不完備狀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對各種自然災害抵抗力薄弱的狀態。

  在開展牧業區工作中,有一部分人會產生過「重傷輕收」、「牧業落後論」等錯誤思想傾向。發生這些錯誤的原因:第一是機械地認為從歷史上看游牧經濟轉變為農業經濟是一種進步,因而今天的畜牧業生產不改變為農業是沒有前途的。不了解由於現在社會經濟分工的更加細密,由於經濟的發展,工業和農業、國家和人民都需要大批的牲畜與畜產品,畜牧業生產在目前和將來都是有廣闊前途的生產,畜牧業生產也有現代化的前途。第二,在牧業區工作的幹部中,有一部分幹部生長在農業區,長期在農業區工作,不懂得畜牧業生產,因而容易忽視牧業區的特點與畜牧業生彥的重要性。第三,不了解發展畜牧業生產,是發展牧業區經濟、改善牧業區人民生活,使各民族擺脫貧困與落後的必經這路。這些錯誤會影響了畜牧業生產的發展。因此,批判這些思想,教育這些同志,就成為經常應該注意的工作。

  (三)加強和鞏固民族團結。因為有敵人的挑撥離間,有些地區大民族主義思想與狹隘民族主義思想還存在,某些少數民族內部還有歷史讎隙、利益矛盾等糾紛,所以各牧業區在解放後的相當時期內,還會存在着民族問與民族內部的不團結現象,這種情況,也就會直接影響到畜牧業經濟的發展。為了加強民族團結,各地採用了:揭露敵人陰謀,懲辦反革命,加強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教育,結合資際問題的解決來克服大民族主義(首先是大漢族主義)與狹隘民族主義思想傾向,調解勸說雙方以自我檢討互相讓步等辦法來達到民族團結。這一方針的實施,清除了民族間的隔閡:歧視甚至互相搶奪、仇殺的現象,鞏固了民族團結,加強了民族閃的互助。民族友愛,草原平靜,生產就能得到大的發展。

  幹部團結是民族團結的關鍵。因此,在牧業區工作的幹部,尤其是漢族幹部,必須認識畜牧業生彥的重要意義,樹立長期為牧業區各民族人民服務與建設祖國的觀點;克服忽視牧業區工作、嫌牧業區工作落後、怕困難而不安心工作的不健康的思想,經常防止忽視民族特點和牧業區實際情況、不注意民族關係、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語言文字等大民族主義的思想傾向。同時也必須培育少數民族幹部,防止和克服不積極爭取兄弟民族和外來幹部的幫助,不注意和他們的團結,及認為不需要工業和農業的幫助也可以孤立地發展畜牧業的狹隘民族主義傾向和狹隘的職業觀點。

  (四)大力培養牧業區民族幹部。牧業區人民從事畜牧業生產,已經有很長久的歷史,他們不但熟悉畜牧業生產的規律,而且對畜牧業生產有深厚的感情。培養一批既懂得政策又熟悉畜牧業生產知識和技術的本民族的幹部,使他們能夠擔當起畜牧業生產的領導工作,使人民政府發展畜牧業生產的政策更易於與群眾的熱情相結合,使先進的科學方法更易於與群眾的固有的經驗相結合,對發展牧業區經濟有決定的意義。月前在各個牧業區執行這一方針的結果,這樣的民族幹部已經開始在成長。

  (五)貫徹「人畜兩旺」的方針。牧業區的人口一般是不興旺的,要發展畜牧業生產,同時就必須使人口興旺。因此,人民健康和人口增加,在牧業區工作中,也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各地曾採取了許多措施,如增進醫療衛生設備,為貧苦人民免費治療,開展婦幼衛生工作,獎勵生育等來貫徹這一方針,已獲得很大成績。新疆軍區一九五二年派出醫療隊深入牧業區替各民族牧民治療疾病,僅在五月至十一月的六個月中即初診梅毒、風濕病、腸胃病、皮膚病患者達六萬三千零一十八人,複診四萬一千二百六十九人。內蒙古自治區已將牧業區人民的性病普遍治療了一遍,很多地區性病已經根治,牧業區人口已開始有興旺氣象,並給畜牧業生產增加了勞動力。現在「人畜兩旺」已經成為鼓舞牧業區人民前進,為牧業區人民所衷心擁護的口號。

  三 發展畜牧業經濟的各項政策

  根據發展畜牧業經濟的方針和各牧業區的實際情況,內蒙古自治區和上述若干牧業區採取不同的步驟,實施了若干政策,主要的有下列十一項:

  (一)在牧業區實行了「不鬥不分,不劃階級」與牧工、牧主兩利的政策。保存牧主經濟、「不鬥不分,不割階級」的政策,是根據牧業區的實際情況與畜牧業經濟特點制訂的。畜牧業經濟是包括牧主經濟在內的。牧主經濟其經營方式是僱傭勞動,即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牧主經濟的發展,就整個新民主主義的國民經濟來說,不是有害而是有利的。事實證明,凡是正確執行這一政策的地區,畜牧業生產都得到發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有些地區的領導機關,因為不懂得牧主經濟的性質,不懂得牧主經濟的發展對發展生產、繁榮經濟有利,搬用農業區的辦法,曾或先或後地走了彎路,使畜牧業生產遭受了損失。實行牧工、牧主兩利政策的重要問題是工資問題。內蒙古各地實行改造舊的「蘇魯克」制度(牧主將畜群交牧民放牧,給牧民極少的生活品)為新的「蘇魯克」制度(牧主將畜群交牧民放牧,牧民根據合理的工資合同得到工資)。使得牧民的牲畜得到發展,牧主的牲畜也同樣得到發展。如陳巴爾虎旗巴彥哈遠蘇木哈頓和碩巴嘎,一九四八年共有牲畜一千二百一十七頭,平均每人五、六頭;到一九五二年,四年中已發展到四千九百三十五頭,增加了三倍多,現每人平均有牲畜二二·六頭了。又如新巴左旗牧主毛拉瑪,在一九四五年解放時,只有各種牲畜近七百頭;到一九五二年的七年中,已發展到二千一百頭,增加了整兩倍。在貫徹工資政策中,一般採用了兩種辦法:一種是經過牧工、牧主雙方協商訂立合同,共同遵守;一種是經過牧工、牧主的代表會議協商,規定出在生產條件相同的一個小的地區的統一的工資標準。各地經驗證明,這兩種辦法都是可行的,執行得好就可作到自願和兩利。工資的標準,據各地經驗,由於生產發展與其他具體條件不同,不能強求劃一;在開始時一般不宜過商,隨着生產的發展,再適當提高到更合理的水平;應達到既能改善牧工生活、提高牧工生產的積極性,又能鼓勵牧主經營積極性的目的。在執行工資政策中,有些地區也曾經發生過偏差。 一種是規定過高的工資標準,強迫牧主僱工,不准牧主動用和自由買賣牲畜等,這種侵犯牧主私有權的做法是錯誤的;一種是不保護牧工利益,聽任牧主隨便降低牧工工資和拖延不付工資,違反合同隨便解僱牧工等,這種做法同樣也是錯誤的。這些錯誤都應繼續防止與糾正。

  (二)合理地解決草場、牧場問題。目前各牧業區的草場、牧場,有為民族或部落所公有的、個人或寺腐所私有的和民族之間部落之間租用的等情況。草場、牧場為民族公有的內蒙古自治區,實行了自由放牧、調劑牧場的政策。草場、牧場為寺廟和個人所私有的地區(如青海、新疆)。採取了從現狀出發、照顧歷史、照顧全局,同時特別照顧較少數的民族、有利於生產與民族間和民族內部的團結的方針,通過各民族人民代表及與各民族人民有聯繫的領袖人物協商的辦法,調劑草場、牧場,調解各民族間和各民族內部的糾紛。僅青海一省,在解放以來的三年中,調解解決的糾紛,即達三千多件。在民族間部落間因租用草場、牧場發生糾紛的地區,則通過協商的辦法適當調整租額。這樣做,就加強了民族內部與各民族閒的團結,初步掃除了牧業區各民族人民發展生產的障礙。

  (三)實行扶助畜牧業生產,特別是扶助貧苦牧民生產的政策。由於畜牧業生產過去長期處於衰落下降的狀態,因此人民政府會從各方面予以扶助,如組織物資交流,發放貸款,貸放生產工具和飼料,實行免費的防疫注射等,使畜牧業生產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對於貧苦牧民,人民政府採取了從發展生產中東解決牧民困難的方法,並注意糾正了忽視扶助貧苦牧民的錯誤態度,保障了貧苦牧民的政治權利,教育牧民增強勞動觀念,獎勵積極生產、會過光景;並用生產互助、適當調整工資、發放貸款、開展自由借貸、鼓勵牧民間的互助互濟等辦法,扶助其經濟上升。解放以來,中央人民政府發給各牧業區的貸款,內蒙古為二百二十二億元,綏遠為一百四十四億元。此外對發生災害的地區,並發放救濟款。在發放貸款和救濟款中,曾幫助貧苦牧民解決缺乏母畜、種畜、打草櫻、井用木材、帳篷、蒙古包、豆餅、水車等困難。內蒙古自治區一九五〇年貸給了呼納盟陳巴爾虎旗貧苦牧民綿羊七千隻,經過一年以後,據調查平均增殖了百分之四十四點九,使畜戶的生產和生活情況普遍得到了改善。

  (四)組織工、殷、牧業的相互支援,發展牧業區貿易合作事業。畜牧業生產是必須在工業和農業的幫助下,與工業農業發展相配合才能發展的。解放以來,中央人民政府與內蒙古及綏遠、青海、新疆等地人民政府,積極發展了牧業區貿易合作事業,每年供應了牧業區許多糧食:大大地減少了牲畜的消耗;供應了豆餅等飼料,克服了牲畜過冬缺乏飼料等困難;供應了生產工具和生活必需品,克服了生產中和生活中許多困難。牧業區這幾年也將大量的牲畜輸送到了農業區,供應了農業所需要的耕畜,幫助了農業的發展,同時還以大量的皮毛等工業原料供應了工業生產。內蒙古自治區呼納盟牧業區一九五二年僅國營貿易公司即輸出了牲畜六萬八千五百七十七頭。青海國營貿易公司在一九五二年收購各種畜皮一百零五萬〇二百二十八張,腸衣六十八萬三千六百條。新疆國管貿易公司在一九五二年收購各種畜毛一百八十二萬五千七百九十斤,各種畜皮一百八十六萬六千〇五十張。由於牧業區貿易合作事業的開展,減少了不法商人對牧民的超額剝削,使畜牧業產品的價格空前提高了。因此,就大大提高了牧民的購買力,改善了牧民生活。如內蒙古牧業區解放前,牧民的購買力極低,一九五一年每個牧民平均購買力提高到四十三萬三千元,一九五二年更增加到五十萬〇六千元。青海貿易公司的流動組深入牧業區工作後,貴德尖扎區藏民維木藏感激地說:「過去走到貴德,幾馱羊毛換一馱茶,今天貿易公司走到帳房,一馱羊毛換一馱茶」。但我們的工作還是有缺點的,有些牧業區糧食運不進去,有些牧業區牲畜和畜產品運不出來,還有畜產品與工、農業產品比價的不合理以及收購畜產品的價格某些偏商的現象,今後應該注意。對於生產街未恢復、人民生活尚有困難的牧業區,貿易部門應予以照顧,在特殊情況下,即使略有賠累,也應保持供應。應適當幫助牧業區建立集市和一攬子的貿易站,並有計劃、有重點地扶助群眾組織供銷合作社。對於牧業區人民習慣的交易市場(如「那達慕大會」及其他廟會等)應充分利用,並予以扶持。在貿易行政機關與國營貿易企業的領導和組織下,應貫徹公平合理的價格政策,恢復人民之間的商業貿易關係,團結正當私商,反對任何對少數民族人民的欺詐行為。為了交流物資,各地應充分利用牧民中現有的交通工具,並在可能條件下,適當修路,添設新的交通工具。

  (五)在半農半牧或農牧交錯地區,以發展牧業生產為主,為此採取保護牧場禁止開荒的政策。因為在這些地區不僅是農牧交錯,並且大部分是民族雜居,長久存在着農牧生產的矛盾和民族糾紛;現在這些地區交通極為不便,糧食很難外運;其中有許多又是土質與氣候不適宜農業的,往往開荒之後,變為輸種地,隨用隨棄,沙荒增多。既縮小並破壞了牧場,又易釀成風、沙、水、旱災害,對畜牧及農業生產都很不利,以致造成農牧民年年勤勞生產,但不能致富的景況;因此現在禁止開荒與劃定牧場,就成為極其重要的措施。事實證明:凡是堅決執行這一政策的地區,農牧人民就得到實際利益。據綏遠省伊克昭盟一九五二年的材料,一個勞動力一年種一百畝地,約可牧四千斤糜子,約可值一百六十萬元,但十隻羊就可賣一百萬元,因此在這些地區發展畜牧業此發展農業更有利於當地人民。但這些地區,農牧關係、民族關係錯綜複雜,處理時需特別慎重,否則就不能達到加強民族團結、相互發展生產、解決農牧矛盾、解決民族糾紛的目的。其辦法,一般的是劃定農田、牧場界線,組織農、牧民互助,提倡並鼓勵農民兼管畜牧業。對牧場中的小塊農業區,可在自願的原則下逐步引導發展畜牧業生產,如有困難,政府可給以幫助和照顧。對農、牧業生產發展都很適宜的地區,應固定農田、牧場面積,分別發展農業和畜牧業。在解決農牧矛盾與民族糾紛中,必須明確認識這些矛盾與糾紛,雖是歷史上民族壓迫所造成的,但在今天一般已成為勞動人民間內部的問題,只能採取說服幫助的辦法,決不能採取排擠的辦法,要照顧全局,特別要照顧少數。這樣作的結果,再加上民族問在政治上團結的加強,不但可克服農、牧業生產中的矛盾,發展生產,而且會使農牧矛盾變為農牧互助,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民族糾紛也能得到解決,

  (六)採取了輕於農業區與城市的稅收政策,使牧民得以休養生息。各地在解放初期,照顧到牧業區人民的困難「一定時間內減免了牧業區牧民應向國家繳納的賦稅;在畜牧業生產發展之後,也是實行稅率很輕的合理的稅收政策。目前各牧業區有的實行了有免徵點與累進最高率的超額累進稅,有的實行比例稅,其稅率都是很輕的。牧業稅的徵收,一般都徵收牲畜、皮毛,採用簡便的手續。個別牧業區在手續上還不夠簡便,折合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應該改進。合理的稅收政策執行的結果,安定了牧民的生產情緒,有利於生產的發展。

  (七)實行了穩步的發展牧民間的互助合作的政策。由於生產發展的需要及牧民間在歷史上已有原始的互助習慣,再加上各地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牧業區的互助合作運動在有些地區已經有很大的發展。據現有材料,新疆、青海的牧民中已有打狼、打草、防火和副業生產的臨時性的互助組,綏遠牧業區和半農半牧區有一千多個季節性的牧業生產互助組和農牧互助組。在內蒙古,各類型的互助組有二千六百多個,計有三種類型:一種是防災、接羔、打草、打狼、剪毛、走「敖特爾」(到有好水草的地方放牧)和副業生產互助小組,這是在牧業區大量存在的組織,帶有一定的季節性;一種是合群放牧互助組,這是牲畜較少的牧民間為節省人力而組織起來的互助組織,在牧業區和半農半牧區這樣的互助組織相當普遍;一種是常年的有一定分工和生產計劃的較高形式的互助組,此種互助組織在目前還不是大量的。實行勞動互助的結果,解決了牧民勞動力不足、生產工具不足等困難,牧民已得到實際利益。如內蒙古新巴右旗在防災互助未普遍組織以前的一九四九年的一年中,過冬即死亡牲畜一萬二千頭,在組織起來防災互助後的一九五一年的一年中,過冬僅死亡七百頭。又如內蒙古呼納盟陳巴爾虎旗牧民胡和勒泰合作互助組,他們一共四戶,有男女勞動力共四個,自己有馬三匹,牛三十二頭,羊六隻,一九五〇年人民政府貸給他們羊四百零一隻,馬二匹。因為實行了互助合作,組內分為放牧組和副業組,並訂立合作生產公約,大大地提高了勞動效率,到一九五二年該組的牲畜已發展到一千一百六十四頭,打井二眼,建築畜舍二棟,購買摟草機一架。在推行互助合作中,過去有些地區曾經產生過強迫命令的錯誤,今後必須堅決防止。牧業區推行互助合作運動,必須從牧民生產的需要出發,絕對遵守自願互利的原則,採用牧民所最易接受的形式,典型試辦,逐步推廣。目前提倡的,應該是臨時性的季節性的互助組織,對較高級的互助組織,只能在條件具備的地方由領導機關掌握試辦,寧可少一些,但要辦好,不可貪多冒進;以免妨礙牧業區互助合作逐動的進行。

  (八)在條件具備的地方提倡定居游牧。各地牧業區,絕大部分是游牧區,也有一部分是定居和定居游牧區。定居與游牧各有好處與缺點。定居對「人旺」好,但因天然牧場、草場產草量有一定限度,對牲畜發展與繁殖不利。游牧能使牲畜經常吃到好草,對牲畜繁殖有好處,但全家老小一年四季隨着牲畜搬家,對「人旺」說來極為不利。而定居游牧,在目前的生產條件下,則可以蔽有兩者的優點和克服兩者的缺點。因此在條件具備的地方提倡定居游牧,一部分人(主要是青壯年)出去游牧,一部分人(包括老弱小孩)在定居地方建設家園,設衛生所、種植牧草、種菜、興辦學校等,並在自願條件下,逐步將牧民組織起來,進行互助合作,這將可以更好地達到改變牧業區人民的生活面貌和達到人畜兩旺的目的。

  (九)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開展增畜保畜競賽運動,培養牧業區的勞動模範,獎勵工作幹部和技術人員。各地牧業區都注意了結合各種工作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宣傳教育的工作。經驗證明:這是提高牧民愛國情緒、鼓舞勞動熱情、推動生產發展的動力。組織牧業區人民到各地參觀,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很好的方法,能夠使他們都認識到祖國的偉大,感覺到祖國的溫暖,因而更提高了愛國情緒和勞動熱情。牧業區人民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覺悟的提高,可以從以下的事例說明:如一九五一年在抗美援朝捐獻運動中,內蒙古牧民捐獻極為踴躍,僅錫林郭勒盟的五萬牧民就為志願軍捐集了肉鬆三萬七千餘斤和四億多現款。

  各地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都結合着開展增畜保畜競賽運動。如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蘇尼特旗牧民,從一九五一年起,在佐與佐間展開爭奪紅旗的愛國生產競賽運動,牲畜的純增殖率迅速地由百分之零點三提高到百分之二十三;在內蒙古、綏遠、新疆等牧業區,都明了勞模會議,一般的採用了各種群眾集會、進行獎勵各種生產能手和勞模,評比優良牲畜、交流生產經驗的辦法,提高和鼓舞了群眾的生產情緒。

  必須結合各種工作經常注意培養勞模和發現各種生產能手,評選時也要慎重,並須經常抓緊思想教育工作。

  因為牧業區工作比較艱苦,各地對於牧業區的技術人員與幹部,會給以適當的表揚與獎勵,這樣的獎勵,對鼓勵幹部積極努力領導好畜牧業生產,起了良好的作用。但在這方面的工作還作得不夠,今後應更加注意。

  (十)發展手工業生產和副業生產,適當舉辦某些與畜牧業生產有密切關係的小型工業。牧業區已經有些小型工業和手工業,如畜產品加工制乳、趕氈、熟皮、做車等;有運輪、拉鹽、挖鹼、打獵、捕魚等副業。發展工業和手工業,對牧業區生產力的發展具有進步的作用和重大的意義。發展副業生產也可以增加牧民的收入,解決貧苦牧民的生活問題。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一九五二年的副業生產總值為一百五十八億元。青海牧業區牧民在一九五〇年到一九五二年的三年中僅運輸一項,收入即達三百四十三億元。新疆省承化縣第四區阿拉哈克牧民二百一十三戶組織起來搞副業生產,在一九五二年中挖鹽五十噸,挖鹼八萬斤,捕魚四十一噸,拾柴三百五十馱,共折合人民幣三億一千二百餘萬元,每戶平均可得一百四十六萬六千元。

  (十一)建立國營牧場與種畜場。內蒙古自一九四九年起,先後建立了國營牧場五處,為了改良馬種,並建立了五所配種站。綏遠牧業區也建立了國營牧場。國營牧場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對畜牧業生產發展有極大的重要性。其任務是:吸收牧民好的牧養經驗,逐步引用科學方法改良品種,改善飼養管理方法,提高牲畜繁殖率與成活率,在發展畜牧業生產上給牧民以示範作用。國營牧場應堅決貫徹「只許辦好、不許辦壞」的方針。目前已建立的國營牧場,有些辦的不好,其原因主要是領導機關和國營牧場負責人還不認識;國營牧場的重要意義,對牧場的領導和經營,採取了官僚主義的態度。今後必須克服這種錯誤,改進經營管理方法,加強政治領導。

  四 發展畜牧業生產的各種具體措施

  為了貫徹執行上述政策,各地在畜牧業生產上採取了如下的具體措施:

  (一)保護培育草原,劃分與合理使用牧場、草場。各地牧業區,面積廣大、水草豐美的牧場很多,但是由於過去反動統治階級亂牧、搶牧、濫墾的結果,使許多草場、牧場遭受破壞,對畜牧業生產極為不利。因此,各地對草場、牧場的管理和使用,都會採取過一些有效措施。在青海牧業區實行了劃分四季牧場,輪流放牧,打井引水,並在劃定的牧場地區建立了草原管理委員會。青海貴德縣藏族獨秀部落,不但把六十七萬五千畝草原劃出四季草場,而且從各季草場中心,再劃出四塊到六塊小草場,把牛、馬、羊分群,循環輪流放牧(寧夏、甘肅等草場較壞的地區,有的實行割界封灘育草,延遲放牧的方法)。在綏遠牧業區,為了解決缺水困難,組織群眾打新井和修復舊井共達三千多眼。在內蒙古牧業區普遍地劃分了四季牧場和打草場,個別地方實行了小塊牧場灌溉,重點組織牧民打井和推行水車,嚴格實行防火制度。內蒙古牧業區僅一九五一年即打新井二千二百五十眼,修復舊井二千二百七十眼。為了解決過冬過春草場、牧場不足的困難,呼納盟在一九五一年過冬過春時,組織了有經驗的牧民勘察四個旗過冬的牧場,調劑解決了一百一十四萬頭牲畜的過冬的牧場問題,使牲畜因歷年草場不足而瘦弱死亡的情形大大減少。在半農半牧區提倡烴作物和牧草輪種,和在牧業區提倡種植牧草、選取優良草種、培植人工草場是有意義的。採取這些方法的結果,可使草原繁茂,減少牲畜寄生蟲的繁殖,改善飼料質量,提高草場、牧場利用率,解決草場、牧場不足的困難。

  (二)搭棚、蓋圈、儲草,防止風雪災害。各地都採取了發動牧民搭蓋圈棚,改善環境衛生,準備飼料,儲備冬草等改善牲畜飼養管理的辦法。內蒙古昭烏達盟搭圈棚達四萬餘個;綏遠牧業區搭圈棚達一萬五千一百九十一個;新疆牧業區一九五二年搭圈棚四萬七千四百多個;青海牧業區十四個縣一九五二年搭蓋圈棚其五千三百五十七個。內蒙古牧業區一九五二年秋季打草十九億四千三百五十四萬斤:新疆牧業區一九五二年一年打草二十一億八千四百餘萬斤,若每月每隻羊補助八十斤冬草,可解決九百一十餘萬隻羊三個月的冬草。搭蓋圈棚和儲草的結果,克服了牧業區因冬、春二季氣候嚴寒,缺乏足夠的飼料及保溫設備的困難。

  提倡改進放牧方法,在防止風雪災害方面也收到了顯著的成績。如內蒙古呼納盟牧業區由於統一調劑牧場和一九五〇年走「敖特爾」秋膘抓得好,一九五一年各種牲畜繁殖率平均達到百分之八十六,其中綿羊下雙羔的空前增多,約占母羊的百分之十五左右。牧民過去認為冬春兩季死牲畜是不可避免的事,現在已開始相信「人定勝天」了。

  (三)撲滅狼害及其他獸害。牧業區的狠害,僅次於牲畜傳染病害,嚴重地影響着畜牧業的發展。據內蒙古的不完全統計,牧業區解放以前,每年被狼傷害的牲畜平均都在五萬頭以上。因此,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幾年來極重視打狼工作,積極發動典組織群眾進行定期與經常性的打狼運動,據不完全統計,由一九四八年到一九五二年,共打大小狼四萬餘只。其他各牧業區也都重視打狼工作,綏遠省三年來打狼一萬三千餘只;新疆牧業區一九五二年打狼二千三百三十隻;青海牧業區三個縣在一九五二年打狼二百四十多隻。因此,各牧業區狼害大大減少了。其他獸害(如鼠害)在有些地區也已在注意防止。

  (四)組織定期交配,大群分群放牧、撥群接羔,小群合群放牧、互助接羔。過去牧民養羊,公母向不分群,交配無定期,因此產羔時間拖得很長,冬春兩季隨時隨地產羔,顧此失彼,損失很大。內蒙古有些牧業區人民政府,已在領導牧民實行公母分群放牧,定期合群交配,把產羔期間控制在春季清明前後約三十天內,到時牧民均可找到能防風雪的春營地,集中力量進行接羔。由於各戶幼畜數量與勞動方多寡不同,又提出了在自願互利原則下進行撥群接羔辦法,把牲畜多的牧戶的羊撥給有剩餘勞動力的牧戶代為接羔,並規定合理報酬。牲畜少的牧戶則採取合群放牧互助接羔的辦法。這些辦法為廣大牧民所接受,大-大提高了幼畜成活率。一九五二年春季,呼納盟新巴右旗的牧民實行這一辦法,該旗羊羔成活率平均達到百分之九十五。

  (五)改良品種。各地牧業區採取了選育本地良種與推廣外來良種相結合的辦法來逐漸改良;品種。有幾個牧業區曾發布從各方面獎勵優良種公畜的辦法(如內蒙古為解決種公畜不足困難,在一九五一一年以前會規定種公畜免稅)。青海、新疆牧業區曾輔導牧民選定種公畜進行育種,還採取了劣種「去勢」(即「合割」的辦法。各牧業區都開始採用人工授精法,推廣了若干優良品種,如蘭哈羊、焉耆馬(新疆)。三河馬(內蒙)等。此外,內蒙古的經驗使種公畜與母畜保持一定的比例(如馬牛一比十五,單一比三十五,駝一比十)。畜群保持一定的數目(如馬二百五十至三百,牛一百五十至二百,羊三百至五百,駝三十至五十)。也對增殖牲畜、改良品種有很大好處。

  (六)防治牲畜疫病。各牧業區都強調了改進飼養管理、增進牲畜體質以防止疫病,普遍開展了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獸疫防治工作。內蒙古自治區到一九五二年時,各旗、縣、市已建立了四十個防疫站,在疫情此較嚴重的牧業區,則普遍組成了群聚性的基層防疫組織。以前長期存在於內蒙古各地的幾種主要的牲畜疫病,如牛瘟、炭疽、口蹄疫、疥癬等都得到防治。如牛瘟會是內蒙古牧業區危害最大的一種傳染病,根據一九四二年東部四盟關於牛瘟的統計,患病達一萬零六百九十頭,死亡達三千三百八十三頭,解放後由於採取了封鎖疫區,施行血清防治和非疫區進行普遍預防注射的防治辦法,牛瘟已顯著減少,現在已基本上撲滅。根據新疆省一九五〇年統計,全省各專區都已設有獸醫院,另外,還有一個血清廠和三十六個防治站,僅一九五二年,治療及預防注射各種牲畜二百一十七萬餘頭。青海省牧業區三年來防治各種牲畜六十餘萬頭。新疆、青海已基本控制了牛瘟,基本消滅了口蹄疫,其他如炭疽內外寄生蟲等主要疫病也得到普遍防治。在開展防疫工作中,除了積極設法訓練一批幹部外,並與群聚一起想辦法,吸取群眾中的技術人材,推廣群眾中的固有經驗,團結和改造當地獸醫人員,解決了技術幹部不足的困難。

  五 關於今後工作的意見

  目前全國的經濟建設正在開展,牧業區的畜牧業生產是全國經濟建設的一部分,因此今後牧業區的中心工作任務,就是要適應全國經濟建設的需要,增加牲畜數量,提高牲畜質量,增加牲畜產品,發展畜牧業經濟。

  為了完成發展畜牧業經濟的任務,上述地區必須繼續貫徹執行各牧業區現在已經推行有效的各種方針、政策。這些方針、政策,對各個牧業區都是基本上適用的,但現在有些牧業區還沒有全部實施。經驗證明;凡是正確執行這些方針、政策的地區,畜牧業就得到發展,凡是違反這些方針、政策的地區,工作就不免犯錯誤,畜牧業經濟就會遭受損失。但各牧業區在實施這些方針、政策時,必須從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有步驟地就生產的需要與可能逐步地實施。

  一般的說,在解放時間較早,工作基礎較鞏固,生產已有發展的地區,該區現在執行的各項政策應該繼續貫徹。內蒙古自治區應着重貫徹牧工牧主兩利政策,有領導有步驟地提倡和組織畜牧業生產中的互助合作,在有條件的地區提倡定居游牧(已定居的地區提倡定居游牧與種植牧草)。逐漸實行科學的管理方法,加強對國營牧場的指導,以逐步改變牧業區的落後狀態。

  在社會秩序已經安定,工作已有一定基礎:畜牧業生產已經恢復的地區,應繼續貫徹「不鬥不分,不劃階級」的政策,在實際情況可以推行的地區經過典型試驗:推行牧工、牧主兩利政策,鞏固生產情緒,開展醫療、貿易等工作。根據生產發展的需要和可能並在群眾自願的原則下,進行某些有利於畜牧業發展的措施,達到人畜兩旺、增畜保畜的目的。定居游牧等政策在這類地區則暫時不要提倡;生產互助也只宜於先總結群眾中的固有經驗,個別地進行試驗。

  在工作雖有初步開展,但生產還是處於恢復時期的地區,則主要的應是廣泛宣傳「不鬥不分,不劃階級」及其他有關政策,安定生產情緒,進行醫療、貿易工作及有關恢復畜牧業生產的一些必要與可能的措施,以逐步奠定發展畜牧業生產的基礎,其他、工作如條件不具備,暫可不舉行。

  牧業區的領導機關和工作幹部必須學習有關牧業區的各項政策,學習畜牧業生產的知識,並把現在應該在本區實行的政策和生產知識向各民族人民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

  在內蒙古自治區及綏遠、青海、新疆等地以外的牧業區和青海、新疆等地還有些牧業區應否實行和應在什麼時候、採取什麼步驟實行這些政策和具體措施,必須根據那些地區的實際情況和具體條件來決定。切不可因為它是好的,而不顧情況和條件勉強去作,也不可因為有一兩條是可以作的,而木加區別地件件都作。

  畜牧業生產是有光明前途的,過去工作的成績是很大的,並將繼續獲得更大的成績。但今後工作中的困難也會是很多的,缺點和錯誤還不免會發生。為了發展牧業區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 一切牧業區的工作幹部和各民族人民,都應該更、加努力工作,努力生產,克服困難,爭取更大的成就,完成自己光榮的任務。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