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西安府志 (己亥刻本)/卷01
首頁 ◄ | 乾隆西安府志 (己亥刻本) 卷一 |
► 卷二 |
|
西安府志卷第一
地理志
杜氏通典曰言地理者在辨區域徵因革知要害察風土
不知地理之廢置則讀古不可以通今徵今不可以道古
西安爲周秦漢唐以來都會之地分郊畫畿代因代革沈
約所謂千囘百攺畫一較難者今志首述地理載歴代沿
革先分野者葢地必本於天沿班史之例也至王者繼天
出治度地居民則疆域形勢尤尚故並著梗槪於篇〈槪言關中〉
〈及巳見藝文者不具錄〉凡一卷
西安府
分野鄭元周禮注鶉首秦也史記天官書東井輿鬼雍州
漢書天文志輿鬼秦也地理志井鬼京兆屬焉後漢書天
文志東井三輔宿山河兩戒攷鶉首之次井鬼二宿分野
屬雍州古秦豐畢杜有扈崇亳驪星𨇠分野書西安府在
井九度至十三度〈附〉史記天官書北斗杓自華以西南晉
書天文志魁第一星曰天樞主秦元史天文志安西路北
極岀地三十四度半強〈按歴象考成作三十四度一十六分〉
釋名通志西安府本元安西路明攺府卽安西意沿革長
安志禹貢雍州之域周武王克商都酆鎬爲王畿秦孝公
作爲咸陽築冀闕徙都之謂之秦川亦曰關中〈按史記秦本紀德公〉
〈初居雍獻公徙治櫟陽〉一統志始皇置內史〈漢書百官表內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師地理〉
〈志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故秦內史〉漢元年項羽分置雍塞二國〈章邯雍王王咸陽以〉
〈西司馬欣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及翟王董翳爲三秦〉㝷併於漢二年攺爲渭南河
上中地三郡〈渭南卽京兆河上卽左馮翊皆塞國地中地卽右扶風雍國地〉五年定都於
此九年罷郡復爲內史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內史〈按漢書地理志〉
〈武帝建元六年分今據史記及漢書百官表〉武帝太初元年攺右內史爲京兆
尹左內史爲左馮翊主爵都尉爲右扶風〈按漢書百官表主爵中尉秦官〉
〈景帝中六年攺爲都尉武帝太𥘉元年更名右扶風治內史右地〉謂之三輔統於司隸校
尉後漢遷洛陽置雍州於此尋罷州以三輔屬司隸如故
〈關中記三輔舊治長安城中東都之後扶風岀治槐里馮翊出治高陵〉建安中復屬雍州三
國魏攺京兆尹爲太守仍屬司隸晉初仍置雍州治京兆
郡〈時扶風移治池陽後廢馮翊移治臨晉在今同州界〉建興後歴爲劉聰石勒苻健
姚萇赫連勃勃所據後魏亦曰雍州京兆郡〈時郡移治覇城〉永熙
三年遷都於此是爲西魏後周明帝二年攺雍州刺史爲
牧京兆郡守爲尹隋開皇二年建新都三年罷尹復置雍
郡其年復舊開元元年攺京兆府二十一年置京畿採訪
使〈唐書地理志唐仍隋都初曰京城天寶元年曰西京至德二載曰中京上元二年復曰西京代宗元年曰上都〉
天祐初遷都洛置佑國軍節度使於此五代梁攺府曰大
安軍曰永平後唐復爲西京京兆府晉罷京置晉昌軍漢
攺永興軍周因之宋復曰京兆府永興軍節度爲陝西路
治熙寧後爲永興軍路治金皇統二年置總管府爲京兆
府路治元初因之中統三年置陝西四川行省治此〈至元二十〉
〈三年攺陝西行省〉至元十六年攺京兆府爲安西路總管府皇慶
元年復攺爲奉元路明洪武元年攺曰西安府陜甘資政
錄明萬歴初領州六〈商同華耀乾邠〉縣三十一〈長安咸寧咸陽興平臨潼涇陽高陵〉
〈鄠藍田盩厔三原渭南醴泉鎭安雒南山陽商南朝邑郃陽澄城白水韓城華陰蒲城同官富平武功永壽淳化三〉
〈水長武〉
本朝因之又增領潼關衛一雍正二年衛廢三年攺商同華
耀乾邠六州爲直隸州撥縣十七分屬之十三年復攺耀
州及所屬之同官隸西安府今領縣十五曰長安咸寧咸
陽興平臨潼高陵鄠藍田涇陽三原盩厔渭南富平醴泉
同官州一曰耀州
疆域陜甘資政錄治在陝西布政使司西長安咸寧兩縣
地東西距三百五里南北四百四十一里東至華州界一
百六十里西至乾州武功界一百四十五里南至商州鎭
安界一百六十里北至鄜州宜君界三百七十八里東南
至商州界二百里西南至漢中府洋縣界三百六十里東
北至同州府蒲城界二百十里西北至乾州永壽界二百
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六百五十里
形勢禹貢涇屬渭汭𣾰沮旣從酆水攸同荊岐旣旅終南
惇物至於鳥鼠周禮職方雍州其川涇汭其浸渭洛戰國
策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南有巴蜀西有漢中
北有代馬漢書婁敬傳秦地被山帶河四塞爲固卒然有
急百萬之衆可具入關而都此搤天下之骯而拊其背也
高祖紀田肯曰陛下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
隔千里持㦸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以其下兵於諸
侯譬如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張良傳關中左殽函右隴蜀
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
獨以一面東制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
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東方
朔傳漢興去三河之地止覇産以西都涇渭之南所謂天
下陸海之地後漢書㓂恂傳長安道里居中應接近便從
容一處可制四方唐陸宣公奏議憑山河之形勢宅田裡
之上腴常袞京兆尹制天府惟雍神臯作京當四海之會
同在三輔而尤劇方輿紀要名山聳峙大川環流憑高據
深言形勝者莫若西京也且原隰沃衍則資儲易足地勢
便利則戰守有餘有事於中原者未嘗不屬意於此焉北
魏孝武初高歡西入洛陽召賀拔岳於關中薛孝通說曰
今以華山爲城黃河爲塹進可以兼山東退可以封函谷
奈何束手受制於人隋末李宻謂楊元感曰關中天府之
國宜直取長安據險守之及宻攻東都柴孝和亦曰秦地
秦漢所憑以成王業當西入長安然後東向以淸河洛唐
自太原舉義先入長安根本旣固遂以削平羣雄宋初太
祖西廵至洛欲留都之帝曰遷河南未巳終當居長安葢
貴形勝也建炎中張浚以五路之師敗於富平而關中遂
不可復豈非永興一路尤爲五路之襟要歟
長安縣
釋名黃圖長安本秦鄉名史記始皇本紀王弟長安君成
蟜又盧綰封長安侯漢書楚懷王封項羽爲長安侯因以
名縣沿革一統志秦咸陽縣地漢高帝五年定都於此惠
帝始築大城曰長安置縣在今縣西北爲京兆尹治〈按景帝二〉
〈年分置奉明縣後漢廢〉王莽攺曰常安後漢復舊晉爲京兆郡治後
魏以後因之隋遷縣於今治唐爲京兆府治乾封初分置
乾封縣長安二年復併入焉五代梁攺曰大安後唐復舊
宋金因之元爲奉元路明爲西安府治
本朝因之
疆域一統志附郭治府西偏東西距二十七里南北一百
九十里東至咸寧界二里西至咸陽界二十五里南至商
州鎭安界一百六十里北至涇陽界三十里東南至咸寧
界三里西南至鄠縣界四十里東北至高陵治七十里西
北至咸陽界三十里通志編戸四十九里
形勢梁禹甸縣志序長安爲雍秦之首邑帝王之故都終
南峙其前渭流遶其後
按長安置縣在漢惠帝初年咸寧置縣在唐元宗末載
故
大淸會典一統志及諸家方輿志乗皆以長安居首今從
之至陝省憲綱冊籍案牘之文率皆先以咸寧未知昉
於何日太守田公屢欲詳據憲章議請更正尚未果也
咸寧縣
釋名郡縣釋名唐天寳初攺取萬國咸寧之義沿革一統
志本周杜伯國漢置杜陵覇陵等縣屬京兆尹後漢因之
晉攺覇陵曰覇城杜陵曰杜縣屬京兆郡後魏以覇城爲
京兆郡治攺杜縣爲杜城屬焉後周明帝二年分置萬年
縣與長安並治京城建德二年省覇城杜城二縣入之隋
開皇三年攺曰大興爲京兆郡治唐武德初復曰萬年乾
封分置明堂縣長安三年復併入焉天寶七載攺爲咸寧
縣乾元元年復曰萬年五代梁攺曰大年後唐復曰萬年
宋仍爲京兆府治宣和七年攺曰樊川金又攺曰咸寧泰
和四年廢入長安㝷復置元爲奉元路治明爲西安府治
本朝因之
疆域一統志附郭治府東偏東西距四十八里南北二百
八十里東至臨潼界四十五里西至長安界三里南至商
州鎭安界二百五十里北至高陵界三十里東南至藍田
界五十里西南至長安界五十五里東北至高陵界三十
五里西北至涇陽治七十里通志編戸六十六里
形勢縣志幾終南屏渭水帶五岡襟三川滻㶚左纒滈潏
右抱
咸陽縣
釋名元和志山南曰陽水北曰陽縣在北山之南渭水之
北故名沿革一統志本秦國都孝公徙此後因之漢高帝
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罷屬長安元鼎三年更名渭城屬右
扶風後漢省晉咸和中後趙置石安縣苻秦兼置咸陽郡
後魏移郡於涇水北以縣屬之隋廢入涇陽縣唐武德元
年復置咸陽縣屬雍州五代宋金因之元屬奉元路明屬
西安府
本朝因之
疆域一統志在府西少北五十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五
十八里東至長安界二十五里西至興平界二十五里南
至𨝘縣界二十里北至涇陽界三十八里東南至長安界
二十五里西南至盩厔界三十里東北至涇陽界四十里
西北至醴泉界四十里通志編戸十里
形勢方輿勝覽南臨渭水北𠋣九𡽀縣志序長安控其東
槐里遶其西
興平縣
釋名通志唐至德初置興平軍㝷攺爲縣卽以名之沿革
一統志本周大邱邑秦曰廢邱漢爲槐里茂陵平陵三縣
地俱屬右扶風後漢以槐里爲右扶風治三國魏黃初中
攺平陵曰始平晉初併茂陵入始平於槐里置始平郡後
魏眞君中郡廢二縣俱屬扶風郡西魏以始平爲郡治隋
省槐里以始平縣屬京兆郡唐天授工年攺屬稷州大足
貞元中嘗以神策軍屯此曰興平鎭宋仍京兆府金因之
元屬奉元路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
疆域一統志在府西一百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六十里
東至咸陽界二十五里西至乾州武功界四十五里南至
盩厔界二十五里北至醴泉界三十五里東南至咸陽界
三十里西南至武功界四十五里東北至咸陽界三十里
西北至醴泉界四十里通志編戸十五里
形勢縣志北倚高原而峙九𡽀南襟豐渭而對終南西由
岐鳳以控巴蜀東迎華嶽以聯嵩洛
臨潼縣
釋名臨潼新志以臨潼二水分流縣左右故名沿革一統
志周爲驪戎國秦爲驪邑漢高帝七年置新豐縣屬京兆
尹後漢因之晉屬京兆郡後魏及隋因之唐初屬雍州垂
攺㑹昌曰昭應五代因之宋大中祥符八年攺曰臨潼屬
京兆府金因之元屬奉元路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
疆域一統志在府東少北六十里東西距六十二里南北
一百十五里東至渭南界四十七里西至咸寧界十五里
南至藍田界三十五里北至富平界七十里東南至藍田
界六十里西南至咸寧界二十五里東北至同州府蒲城
界九十五里西北至高陵界三十里通志編戸四十里
形勢縣志西接終南南走藍田北俯渭水東控鴻門
高陵縣
釋名史記秦昭王弟封高陵君郡縣釋名縣南有奉政原
高四五丈名所由昉也沿革一統志秦孝公置縣漢屬左
馮翊爲左輔都尉治後漢爲左馮翊治三國魏攺曰高陸
屬京兆郡晉因之尋復舊治後魏熙平中復爲高陸馮翊
鴻州大足元年還屬雍州五代宋金因之元屬奉元路明
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
疆域一統志在府東北七十里東西距三十五里南北三
十里東至臨潼界十五里西至涇陽界二十里南至咸寧
界二十里北至三原界十里東南至臨潼界二十里西南
至咸寧界三十五里東北至三原界七里西北至三原界
十五里通志編戸十三里
形勢呂志涇渭屬流於前山原遙峙於後淸谷在左洪波
在右
𨝘縣
釋名元和志本夏之扈國秦攺爲鄠邑漢書訓纂扈鄠一
也古今字耳沿革一統志秦𨝘邑漢爲縣屬右扶風後漢
因之晉屬始平郡後魏眞君七年攺屬京兆郡隋因之唐
屬京兆府五代宋金因之元屬奉元路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
疆域一統志在府西南七十里東西距四十五里南北五
十五里東至長安界三十里西至盩厔界十五里南至長
安界終南山二十里〈按山南面復屬長安界〉北至咸陽界三十五里
東南至長安界一百里西南至盩厔界三十里東北至長
安界三十里西北至興平界二十里通志編戸十五里
形勢通志面拱終南背倚渭水澧水遶其東澇水環其西
藍田縣
釋名元和志周禮玉之美者曰藍縣岀美玉故名沿革一
統志秦置縣漢屬京兆尹後漢因之晉屬京兆郡後魏眞
君七年併入覇城縣太和十一年復置仍屬京兆郡周閔
帝於縣置藍田郡武帝省隋仍屬京兆郡唐屬京兆府五
代宋金因之元屬奉元路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
疆域一統志在府東南九十里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
一百九十里東至渭南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咸寧界五十
里南至商州鎭安界一百四十里北至臨潼界五十里東
南至商州界七十五里西南至鎭安界二百里東北至渭
南界五十里西北至咸寧界四十里通志編戸二十里
形勢通志南面七盤北背繡嶺玉山左峙㶚水右環
涇陽縣
釋名史記秦本紀昭王弟悝封涇陽君通志苻秦置縣葢
以涇水在縣之南也沿革一統志漢惠帝四年置池陽縣
屬左馮翊後漢因之晉初爲扶風郡治苻秦又析置涇陽
縣後魏徙咸陽郡治池陽以涇陽屬焉後周廢池陽縣隋
開皇初郡廢以涇陽縣屬雍州唐天授二年攺屬鼎州大
足元年還屬雍州五代金因之宋屬京兆府元至元二年
併入高陵三年復置屬奉元路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
疆域一統志在府西北七十里東西距五十七里南北六
十五里東至高陵界二十五里西至醴泉界三十二里南
至咸陽界十五里北至邠州淳化界五十里東南至長安
界四十里西南至咸陽界十五里東北至三原界十五里
西北至淳化界六十五里通志編戸四十四里
形勢通志東峙唐原西拱仲山涇流遶其南嵳峩鎭其北
縣志帶文川襟西城背豐稔面畢原有河渠之饒有巖寨
之險
三原縣
釋名元和志前秦苻堅於截櫱山北置三原䕶軍以其地
西有孟侯原南有豐原北有白鹿原也沿革一統志漢池
陽縣地後魏太平眞君七年置三原縣屬北地郡永安元
年於縣置建忠郡後周建德初郡廢隋屬京兆郡唐武德
四年攺曰池陽六年又攺曰華池仍分置三原縣屬北泉
屬鼎州大足元年還屬雍州五代唐屬耀州宋金元因之
明嘉靖初攺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
疆域一統志在府北九十里東西距四十五里南北六十
三里東至高陵界三十里西至涇陽界十五里南至涇陽
界八里北至富平界五十五里東南至高陵界二十里西
南至涇陽界十五里東北至富平界六十里西北至邠州
淳化界五十里通志編戸三十里
形勢縣志南據涇渭之流北倚嶻櫱之山仲山拱於西淸
水環於東
盩厔縣
釋名薛綜西京賦注盩厔山名因名縣元和志山曲曰盩
水曲曰厔沿革一統志漢縣屬右扶風後漢省後魏復置
屬扶風郡後周置周南郡並置恆州㝷並廢隋屬京兆郡
故乾寧中攺屬乾州天復初攺屬鳯翔府五代及宋因之
金貞祐四年陞爲恆州元初州廢縣屬奉元路明屬西安
府
本朝因之
疆域一統志府西南一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五里南北
二百九十里東至𨝘縣界六十五里西至鳳翔府郿縣界
四十里南至興安州石泉界二百四十里北至乾州武功
界五十里東南至𨝘縣界五十里西南至漢中府洋縣界
二百里東北至興平界五十里西北至武功界三十里通
志編戸四十里
形勢沈亞之盩厔縣丞㕔壁記道通巴漢三蜀南極山不
盡三十里北阻渭短長之補與南而近其野半爲澤麓
渭南縣
釋名通志縣在渭水南魏以名縣沿革一統志漢新豐縣
地苻秦置渭南縣後魏孝明帝攺置渭南郡及南新豐縣
西魏廢帝二年又攺縣曰渭南後周 郡廢隋屬京兆郡
唐武徳初攺屬華州五年屬雍州天授二年於縣置鴻州
明萬歴中攺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
疆域一統志在府東少北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五十六里
南北二百里東至同州府華州界二十三里西至臨潼界
三十三里南至商州界一百四十里北至同州府蒲城界
六十里東南至商州雒南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藍田界
七十里東北至同州界五十五里西北至富平界六十里
通志編戸五十六里
形勢縣志南面秦嶺北帶渭河少華峙其左湭水繞其右
富平縣
釋名通志晉徙北地郡富平縣於今縣西南用其舊名沿
革一統志秦置頻陽縣漢屬左馮翊後漢因之三國魏徙
置富平縣於此屬北地郡頻陽仍屬馮翊郡晉因之後魏
景明元年攺頻陽置土門縣與富平俱屬北地郡西魏移
北地郡治富平後周攺曰中華郡㝷罷隋大業初廢土門
入富平屬京兆郡義寧二年復置土門縣唐初二縣俱屬
祐二年於美原縣置鼎州五代梁攺裕州後唐廢裕州二
縣俱屬耀州宋因之金廢富平縣入美原元省美原復置
富平縣仍屬耀州明萬歴三十六年攺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
疆域一統志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
八十里東至同州府蒲城界四十里西至三原界三十里
南至臨潼界二十里北至同官界六十里東南至渭南界
四十里西南至三原界三十里東北至蒲城界九十里西
北至耀州界四十里通志編戸四十里
形勢漢薛宣傳頻陽北當上郡西河爲數郡湊通志北倚
頻山南限𣾰沮縣志負頻面荊帶以石溫浮山鳳凰若左
右翼
醴泉縣
釋名元和志縣有周醴泉宮隋因以名縣沿革一統志秦
谷口邑漢置谷口縣屬左馮翊後漢廢晉爲池陽縣地後
魏置寧夷縣屬咸陽郡西魏兼置寧夷郡後周攺郡曰寧
秦後廢隋開皇十八年攺縣曰醴泉屬京兆郡唐武德中
乾寧中攺屬乾州五代後唐同光中還屬京兆宋政和八
年攺屬醴州金屬乾州元因之明萬歴三十六年攺屬西
安府
本朝因之
疆域一統志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六十三里南
北一百里東至涇陽界五十八里西至乾州界五里南至
興平界二十里北至邠州淳化界八十里東南至興平界
三十里西南至乾州武功界四十里東北至涇陽界五十
里西北至乾州永壽界六十里通志編戸十八里
形勢縣志終南聳其前九𡽀峙其後襟泔涇帶渭水
同官縣
釋名元和志苻秦於祋祤城東北銅官川置銅官䕶軍後
魏置縣周除金止作同字沿革一統志漢祋祤縣地後魏
眞君七年置銅官縣屬北地郡隋曰同官屬京兆郡唐武
元年仍還雍州五代梁攺屬同州後唐攺屬耀州宋金元
明不攺
本朝因之陝甘資政錄雍正十三年耀州攺隸西安府縣並
屬焉
疆域縣志在府東北二百五十里東西距百里南北一百
二十里一統志東至同州府蒲城界五十里西至耀州界
四十里南至耀州界五十里北至鄜州宜君界六十里東
南至富平界三十里西南至耀州界五十里東北至蒲城
界六十里西北至宜君界五十里通志編戸六里
形勢喬志北控神水峽旁以龍虎諸山爲城以𣾰水爲池
內倚濟陽永寧足備緩急其扼阻加於他處又雲南則關
中之襟㗋北則延寧之要害
耀州
釋名郡縣釋名州東有鑑山年豐則中有光耀故名沿革
一統志漢置祋祤縣屬左馮翊後漢初廢永元九年復置
三國魏廢祋祤僑置泥陽縣兼置北地郡晉因之後魏眞
君七年並泥陽入富平縣景明元年復置仍屬北地郡永
熙元年兼置北雍州西魏廢帝三年攺州曰宜州又攺郡
廢縣屬京兆郡義寧二年於縣置宜君郡唐武德初曰宜
華原天祐三年以縣置耀州〈唐書方鎭表天祐三年置義勝軍節度使領耀鼎二州〉
〈耀州屬岐爲義勝軍梁攺靜勝唐攺順義周罷軍寰宇記唐同光三年罷軍〉宋亦曰耀州華原
郡屬永興路〈宋史地理志開寶五年爲感義軍節度太平興國初攺感德軍〉金屬京兆府
路元至元元年以州治華原縣省入屬奉元路明屬西安
府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陞爲直隸州陜甘資政錄十三年閏四
月復攺屬西安府
疆域一統志在府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六十里南北一
百三里東至富平界十里西至邠州淳化界五十里南至
富平界三里北至同官界二十里東南至富平界七里西
南至三原界二十里東北至同官界十五里西北至邠州
三水界九十里通志編戸六里
形勢方輿紀要面憑大阜北負高原漆水東經沮流西繞
控鄜邠之道聯同華之原厚長安之肩背爲邠岐之指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