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西安府志 (己亥刻本)/卷06

 卷五 乾隆西安府志 (己亥刻本)
卷六
卷七 
本作品收錄於:《乾隆西安府志

西安府志卷第六

  大川志附水利 咸陽 興平 臨潼 高陵 𨝘 藍田

 咸陽縣

渭水禹貢錐指在縣南一里自興平界流入逕縣南合豐

水又東逕𨝘縣界入長安界水經注渭水合甘水又東豐

水從南來注之又東北與鎬水合又東北逕渭城南按渭城故

城在縣東北十七里泬水注之又東分二水又東與泬水枝津合又

東逕長安城北

潦水縣志在縣西南二十里源自𨝘縣來北流逕縣境入

渭潦今作澇

泥渠水縣志在縣南十五里一名扈水岀𨝘縣化羊谷流

入縣境又東北逕釣魚臺入渭

澧水縣志在縣東南三里源自𨝘縣終南山豐谷流入長

安界又逕縣境北流入渭水經注地說雲渭水與豐水會

於短陰山長安志豐水在縣西十一里自長安界來流至

宋村入渭其水緣南山郊水合流又有祥谷白谷水俱合

於澧禹貢錐指澧水東北流逕故長安城西又北至咸陽

縣東南三里注渭經所謂東會於澧也

涇水方輿紀要涇水南歴醴泉之谷口東南流過咸陽縣

北四十里入涇陽縣界書禹貢涇屬渭汭詩邶風涇以渭

濁湜湜其沚釋文涇濁水也周禮職方氏雍州其川涇汭

山海經高山涇水出焉東流注於渭漢志涇水出涇陽開

頭山東南至陽陵入渭行千六十里按漢涇陽屬今平涼陽陵屬今高陵

志涇水在畢原下流至咸涇之交曰鹿臺東注高陵秦中

八水咸陽有四焉

野韭澤縣志在縣南八里其地坦鹵不生五榖惟野韭自

生東西平開一道濶十歩長五六里可耕長安志卽漢牛

首池也史記秦上林苑傍牛首池有自生韭

陳濤澤通志在咸陽縣東一名陳濤斜通鑑注陳濤澤其

路斜岀故曰斜一作陳陶斜一統志唐至德初房琯與安

守忠戰敗於陳陶斜興元初李晟討朱泚自東渭橋移軍

與李懷光會於陳陶斜卽此舊志一日咸陽斜

 按春明退朝錄唐宮人墓謂之宮人斜然則陳濤斜豈

 亦因宮人所葬地而名之耶

𩀱井縣志在縣北二里其水甘冽又要冊泉賈志在縣北

八里水涼不竭巳下水利

 按魏地形志石安縣有竇氏泉水經注成國故渠逕平

 陵故城南渠南有竇氏泉今攷石安故城在縣東平陵

 故城今屬興平此泉未知何在

東泉通志在縣西十里又五里有西泉又馬跑泉在縣西

二十五里縣志相傳唐太宗獵此馬跑地泉岀因名通志

與縣西北李村泉合又相近有下村泉三泉

 按古渠在咸陽者爲漆渠通志在縣西南自盩厔流入

 東入長安界又成國渠在縣北魏尚書左僕射衞臻征

 蜀所開也水經注成國故渠東逕茂陵縣故城南注於

 渭又昇原渠通志在縣西北自興平流入縣界合成國

 渠入渭又興城堰長安志在縣西十八里唐食貨志天

 寶元年長安令韋堅爲水陸轉運使治漢隋運渠起關

 門抵長安通山東租賦於咸陽擁渭水作興成堰絶㶚

 滻水傍渭東注至關西水豐倉下與渭合又咸陽令韓

 遼請䟽興成堰之自咸陽抵潼關三百里關中頼其利

 李石傳李石奏韓遼治興成渠東抵永豐倉起咸陽抵

 潼關無車輓勞轅下牛盡可耕永利秦中興成堰卽漕 渠上源東流

 入長 安界 又淸渠通志在縣東自興平流入縣界入渭以上

 諸渠皆廢又縣志雲咸陽居豐渭之滙易於衝決不敢

 開河放水修築渠堰爲功頗難惟沿河掘井稍稍濟旱

 然桔橰之用力甚勞而利亦甚細留心民事者又不可

 不知也

 興平縣

渭水通志在縣南二十里自武功流入與盩厔分界又東

入咸陽界水經注渭水合浴谷之水又東芒水從南來注

按芒水在 盩厔東南 又東逕槐里縣南按李奇謂之小 槐里縣西城也 又東與芒

水枝流合又東北逕黃山宮南就水注之又東合田溪水

按水岀南山北流逕 盩厔故城西注渭 又東逕槐里縣故城南按城在今興 平東南十一

又東合甘水元和志渭水南去興平縣二十九里

雍水通志今名川河在縣西南渭河之北自武功川口流

入有三支自武功西北來者曰𣾰水俗名遊豐河潦岀麟遊自

武功東北來者曰沮水亦名浴水俗名沐浴河源出永壽自武

功西南來者曰湋水俗名渾水河源岀鳳翔縣𣾰沮二水合流

於武功縣東五里其下流又合湋川水經川口東流入本

縣界胡浹橋又東至淸化坊東南入渭

馬牧澤元和志在縣東南二十里南北廣四里東西二十

一里縣志其地明代屬於秦藩

浪井賈志在縣西三里耿祠鄉唐貞元五年湧出有疾者

飮之多愈又龍泉在縣西十七里水經注成國故渠東逕

龍泉北長安志又名姜子泉周數十歩深不測一名溫泉

魏地形志始平縣有溫泉按始平故城在縣南又涇龍泉新泉馬志

在縣西相去十餘歩

淸水泉縣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胡浹橋久湮順治十五

年縣令徐開熙典史洪廷憲開濬因名徐洪泉又名永濟

靈寶泉長安志在縣東南二十里周數十歩縣志舊圖經

曰漢邊韶得靈寳符於此泉祈禱有應因名又玉女泉在

縣東五里高居寨巳下水利

湯臺泉通志在縣西十里東南流分東西兩派又西十里

有板橋泉魏地形志槐里縣有板橋泉長安志深百尺相

近有西泉又馬嵬泉馬志在縣西二十五里俗名娘娘泉

長安志周數十歩深百尺流入白渠又鎭西北有五龍泉

又西十里有史家泉

 按興平與武功連界之馬坊村有堤捍水乾隆二年兩

 縣會脩計長七百二十丈動

帑九百三十兩有奇汔今完固至古渠在興平者爲成國

 渠長安志成國渠在縣北一里西自武功界流入縣界

 凡六十里又東流入咸陽界卽古白渠也水經注成國

 故渠逕槐里縣北又昇原渠長安志在縣南十五里西

 自武功縣流入縣界凡六十里在六門堰東合成國渠

 東流入咸陽按六門堰在武功興平二縣界又普濟渠在縣南十里自

 武功縣流入縣界凡六十里又淸渠在縣南二里東流

 入咸陽界按縣志淸渠引縣南淸水又百頃泊在縣西二十五里周

 一十六里宋泊在縣西二十里周十四里曲陌在縣西

 南十五里諸泊皆渭水所溢並有蒲魚之利隋開皇十

 三年築堤防䕶又醴泉長安志在縣東南二十里周數

 十歩深不測縣志舊圖經曰泉在扶風鄉唐貞觀十二

 年湧出其味如醴飮之療疾又朱章堤縣志在縣東十

 五里西吳村縣令朱文修嘉靖二十四年縣令章評又

 修故名今並堙廢又通志雲西吳村地近北原每過久

 雨則北原之水皆滙聚於村旁大爲民累是以築堤捍

 禦今原上田塍開闢水皆四散而堤亦廢

 臨潼縣

渭水禹貢錐指在縣北十五里自咸寧流入又東入渭南

界水經注渭水自覇陵縣東北左合涇水東逕鄣縣西

潼東北有鄣縣故城後魏分萬年縣置又東得白渠枝口又東與五丈渠合

按渠舊在萬年界又東逕新豐故城北按城在臨潼東北十四里東與魚池水

㑹又東逕鴻門北又東石川水南注焉按石川水在富平南又東戲

水注之又東泠水入焉又東合首水縣志渭水與涇水合

至臨潼而益大毎水漲瀰漫不可渡

水磑河長安志在縣西五里縣志源出磑子谷至縣西北

流入渭

石澗河縣志在縣西二里源出驪山南澗謂之冷水以別

溫泉也

潼水縣志在縣西半里源出驪山南谷中卽飮濟泉也流

至縣西門外數百歩合縣東之臨河入渭

新豐河通志在縣東十五里新豐鎭一名魚池水水經注

魚池水岀麗山本東流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汙深水積成

池周廻四里西北流逕始皇冢北又逕鴻門西又逕新豐

縣故城東世謂爲陰槃水又北絶漕渠溝注渭長安志魚

池水在始皇陵東北五里又陰槃水在縣東北十四里源

出縣北陽村社

 按酈注魚池卽陰槃水而宋志以魚池陰槃爲二今攷

 騐地狀本屬二水宋氏說爲長

戲水雍勝畧在縣東二十七里顔師古漢書注戲在新豐

東今有戲水驛其水出藍田北界橫嶺至此北流入渭兩

京道里記周幽王與褒姒遊於此故名水至濁水經注戲

水岀麗山馮公谷東北流又北逕麗戎城東又北右總三

川逕鴻門東又北逕戲亭東又北分二水注渭

市谷水長安志在縣東三十里流入渭一名玉橋河縣志

玉橋河卽市谷水下流

𣾰沮水通志在縣東北四十里渭水北自富平流入又南

入渭書禹貢渭水又東過𣾰沮入於河魏地形志萬年縣

有𣾰沮水按萬年卽櫟陽在縣東北水經注沮水自絶白渠東逕萬年

縣故城北爲櫟陽渠闞駰曰櫟陽北有小河謂此水也其

水又南屈更名石川水又西南逕郭𦵧城西與白渠枝渠

合又南入渭長安志石川河在櫟陽縣東三十里自華原

富平兩縣界來入縣界合渭水按華原今屬耀州縣志石川河在

縣東北八十里中多圓石故名自富平流逕斷原入縣境

東逕康橋受葡萄河水又折而南至相橋與淸河合流西

南至交口入渭其葡萄河發源富平之溫泉至康橋西流

入𣾰沮其水微溫冬月不氷中多蠏蛤馬志交口河北經

張家村俗名張家河

淸谷水通志在縣北五十里自高陵界來東流合石川河

入渭水經注淸水東南入萬年縣謂之五丈渠又逕藕原

東東南流注於渭長安志卽冶谷水下流也自三原高陵

界來入白渠至縣界合渭縣志淸河在縣北自三原界隨

荊山東下至黑策橋折而南至櫟陽鎭一名五丈河復折

而東至相橋入石川河

泠水通志在縣東四十里接渭南界水經注泠水南出肺

浮山北會三川統歸三壑歴陰槃新豐兩原之閒北流注

渭寰室記泠水別名百丈水長安志冷水一作零水縣志

零水源出渭南南山北西北流逕新豐原之右又北逕零

口鎭入渭

溫泉通志在縣東南驪山下詳古

煮鹽澤通志在縣北三十五里唐地理志櫟陽縣有煮鹽

澤元和志澤多鹽鹵苻秦時於此煮鹽

 按今縣走馬村水多鹹苦或卽其地

鳴犢泉通志在縣西北十五里雍勝畧泉在獨孤村有東

西二泉俗雲有犢沒東泉牛母悲鳴其犢自西泉岀故名

縣志今西泉涸又縣西北十里有響泉崖下有聲如笙簧

又八角井在縣西十五里窰村又灥澄泉長安志在縣西

南五里

平泉縣志在縣東五十里又石墖泉在縣東南十五里又

喝吽泉按喝吽一作蠍蚌疑字誤長安志在縣東北七里官道側又阿

姑泉縣志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巳下水利

洪沙渠通志在縣北六十里自三原高家堡分中白渠水

東流入縣境至吳家堡注於淸河其正流之中白渠自高

陵常家村入縣界又東南流至交口入渭漢溝洫志白渠

尾入櫟陽水經注白渠東南逕藕原下逕鄣縣故城北東

南入渭今無水曰渠又東枝渠岀焉東南逕高陵故城北

又東逕櫟陽城北又中南渠通志自中白渠支分東北流

由高陵白家堡東入縣境又東南流至任家堡入渭其自

中南渠支分者一爲昌連渠由高陵郭橋村入縣境注渭

今渠流微細至高陵墨張村止一爲高望渠由高陵樊家

莊入縣境至雷家堡注渭一爲禑南渠昔亦經縣境入渭

今渭河衝徙奉政原高水不能進在高陵船張村入渭不

復經縣界矣

 按通志臨潼處諸渠下流得水頗艱傍渠田畝灌漑無

 多亦無修渠利益至古渠在臨潼者漕渠在縣北自咸

 寧流入又東流入渭南界又淸渠長安志在縣西淸冶

 峪水下流自三原高陵界來入白渠至縣界入渭又石

 川河長安志圖說櫟陽除涇水所漑之外其東北境頗

 高涇不能及遂引石川河逕㫁原東過白渠西南以漑

 縣志河名㓂公渠自富平遶斷原而南葢菜公堰𣾰沮

 以漑田者又柝波渠通志自中南渠支分舊在縣境入

 渭又飮馬泉縣志在縣東北三十五里今並堙廢

 高陵縣

渭水通志在縣南十里長安志渭水來自咸陽又東入櫟

陽界按櫟陽今屬臨潼書禹貢渭水又東㑹於涇水經注渭水東

逕覇陵縣北按覇水入渭在今咸寧界東與高陵分水按今縣西南二里有高陵故城

又東涇水注之按漢志涇水東南至陽陵入渭今縣西南有陽陵故城又東逕鄣縣

縣志渭水毎遇泛漲瀰漫縣南十餘里北岸則數年一圯

不過一二丈故曰高陵

涇水縣志在縣西南二十里水經注涇水逕涇陽縣南又

東南逕高陵縣西南入渭禹貢錐指涇水至高陵西南三

十里與渭水合經所謂又東會於涇也縣志涇水入縣境

東行十里至船張村入渭

淸水通志在縣東北自三原流入又東南入臨潼界水經

注淸水東南入高陵縣逕黃白城西又南絶白渠又屈而

東流謂之曲梁水又東南逕高陵縣故城北又東南絶白

渠枝瀆而東南入萬年縣

渭北溝縣志在縣南奉政原上

御井賈志在縣西十里唐高祖時龍躍宮中井也今龍泉

寺八角井是巳下水利

彭城閘通志來自涇陽中限中白渠東流二十里入縣界

爲彭城閘在縣西北三十里今閘址猶存唐地理志高陵

有白渠寳歴元年縣令劉仁師請更水道渠成名曰劉公

渠新堰成名曰彭城堰長安志白渠自涇陽縣三限下中

限爲一渠流至縣界彭城堰下分四渠並漑民田唐劉禹錫縣令

劉仁師去思記縣內大夫鮮有遺愛在其去者非有卓然異績安能久而愈思太和四年高陵人李仕淸等六十三

人具前令劉君之德詣縣請刻金石縣令以狀申府府以狀考於明法吏吏上言謹按寳應詔書凡以政績將立碑

者具所紀之文上尚書考功有司考其詞宜有紀者乃奏眀年八月庚午詔曰可令尚書其章明有以結人心者揚

揭於道周雲涇水東行注白渠釃而爲三以沃關中按部式決洩有時畎澮有度居上游者不得壅泉而顓其腴每

歲少尹一人行視以誅不式兵興以還寢失本根涇陽人壅而顓之私開四竇澤不及下涇田獨肥他邑爲枯地力

旣移地征如初人或赴訴泣迎尹馬而占涇之腴類皆權倖家勢足以破理訴者復得罪由是咋舌不敢言長慶三

年高陵令劉君勵精吏治視人之瘼如熛疽在身乃循故事考式文曁前後誰條又以新意請更水道入於我里杜

私竇使無棄流遵舊令使無越制別白纖悉列上便宜掾史依違不決居三歲寳歷元年端士鄭覃爲京兆秋九月

始具以聞事下丞相御史御史屬元谷實司察視持詔書詣白渠上盡得利病還奏上以谷奉使有狀乃俾太常𢰅

曰京兆下其符主簿譚孺直實董之冬十月百衆雲奔憤與喜並口謠手運不屑鼛皮揆功十七八而涇陽人以竒

計賂術士上言白渠下高祖故墅在焉子孫當恭敬不宜以畚鍤近阡陌上聞命京兆立止君馳詣府控告具發其

以賂致前事又謁丞相請以顙血汚車茵丞相彭原公斂容謝曰明府眞愛人陛下視元元無所悋苐未周知情僞

耳卽入言上前翌日果有詔許訖役仲冬新渠成渉季冬二日新堰成孺直吿巳事君率其僚躬勞徠之烝徒讙呼

奪襏而舞咸曰吞恨六十年明府雪之摘奸犯豪卒就施爲請名渠曰劉公堰曰彭城按股引而東千七百步其廣

四㝷而深半之兩涯夾植杞柳萬本下垂根以作固上生材以備用仍歲旱沴而渠下田獨有秋渠成之明年涇陽

三原二邑又擁其衝爲七堰以析水勢使下流不厚君詣京兆索言之府命從事蘇持至水濱盡撤不當擁者由是

邑人享其長利生子以劉名之君諱仁師字行輿彭城人旣有績於高陵轉昭應令俄檢校水曹員外郞充渠堰副

使賜朱衣銀章時相愛其能表爲檢校屯田郞中兼侍御史幹池鹽於蒲錫紫衣金章歲餘以課就加中執法理人

爲循吏理財爲能臣一岀於淸白故也先是高陵䝉被惠風而惜其捨去發於胸懷播於聲詩今采其旨而變其辭

志於石文雲噫涇水之逶迤漑我公兮及我私水無心兮人多僻錮上游兮乾我澤時逢理兮官得材墨綬移兮劉

君來能愛人兮恤其隱心旣公兮言旣盡縣申府兮府聞天積憤刷兮沉疴痊劃新渠兮百畝流行龍蛇兮止膏油

遵水式兮復田制無荒區兮有良歲嗟劉君兮去翺翔遺我福兮牽我腸紀成功兮鎸美石永信詞兮昭懿績

中北渠縣志在縣西北三十里水經注白渠枝渠逕高陵

縣故城北長安志中白渠東西長三十五里通志自彭城

閘北限分水東流至西王村入三原官村至高家堡支分

爲洪沙渠入臨潼其正流復由官村入縣境常家村又東

亦入臨潼界舊從北岸支分者有寧玉渠今廢彭城閘南

岸爲小王等斗北岸爲雷家等斗各十一彭城閘南曰中

南渠在縣西北三十里東西長三十五里自彭城閘限分

水東南流至磨子橋磨子橋至閘口五里刀中南與高望禑南分水處南岸斗六

北岸斗八東入臨潼界中南渠至磨子橋又分二渠東南

曰高望渠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東西長三十五里南岸斗

七北岸斗五東入臨潼界西南曰禑南渠在縣西二十五

里東西長四十里南岸斗三北岸斗二舊入臨潼界今在

縣境船張村注渭中南渠至張市里又分二渠其北分曰

析波渠今廢南分曰昌連渠在縣北二十里分中南渠水

東流經縣城北門外縣令王珪嘗引水入城資民食用今

猶有渠跡渠南岸斗一北岸斗二昔時亦入臨潼今下流

徵細至縣東五里墨張村止

 按古渠在高陵者有樊惠渠蔡邕樊惠渠頌序陽陵縣

 東其地衍隩土氣辛螫嘉穀不植而涇水長流光和五

 年京兆尹樊君勤恤民隱乃立新渠向之鹵田化爲甘

 壤今地無攷又飮馬泉縣志在縣西十五里相傳漢文

 帝飮馬於此又蓮池在縣治東偏元至元中縣令王珪

 引昌連渠入城注之今並廢

 𨝘縣

渭水通志在縣北三十里自盩厔流入又東入長安界水

經注渭水自合漏水又東合甘水又東豐水南來注之

潦水縣志在縣西二里流入咸陽界一名澇水山海經牛

首之山澇水岀焉李善上林賦注潦卽澇水也水經注澇

水出南山澇谷北逕漢宜春觀又東北逕𨝘縣故城西際

城北岀合渼陂水又北流入渭長安志澇水至縣北之元

村入渭

 按山海經澇水西流注於潏水說文澇水出扶風鄠縣

 北入渭知澇於漢時巳合潏水矣渼陂水流至長安界

 入潏水葢承山海經之譌與今自行入渭水道不合

耿谷水通志在縣西接盩厔界

甘谷水長安志在縣西南二十二里與耿谷水皆北流入

興平界注渭書孔傳馬融雲甘有扈南郊地也又水名今

在𨝘縣西雍大記甘水出縣南甘谷書曰啟與有扈戰於

甘之野卽此至甘河鎭合於渭

渼陂水元和志在縣西五里水經注渼陂水出宜春觀北

東北流注澇水說文渼陂周十四里十道志本五味陂魚

甚美因誤名之長安志渼陂出終南山諸谷合胡公泉爲

陂唐寶歴二年勅渼陂令尚食使收管不得雜人採捕其

水任百姓漑灌勿廢碾磑之用劉士龍渼陂記山谷之水

並胡公白沙諸泉合而北注渼陂受之自陂頭南至曲抱

村可數里許高岸環隄一泓蕩渼層巒疊嶂影落其間縣

志自瓜牛臺北至渼陂二里許元季以陂魚可治痔遊兵

決取之陂遂廢其地皆爲水田明末知縣張宗孟重加障

築陂西有錦繡溝卽渼陂之上游唐岑參與鄠縣羣官泛渼陂詩萬頃浸天色千

尋窮地根舟移城入樹岸濶水浮村閑鷺驚簫管潛蚪傍酒樽暝來呼小吏列火儼歸軒杜甫渼陂西南臺詩高臺

靣蒼陂六月風日冷蒹葭離披去天水相與永懷新目似擊接要心巳領仿像識鮫人空濛辨魚艇錯磨終南翠顚

倒白閣影崷崒增光輝乘陵惜俄頃勞生愧嚴鄭外物慕張邴世復輕驊騮吾甘雜鼃黽知歸俗可忽取適事莫並

身退豈待官老來苦便靜況資菱芡足庶結茅茨逈從此具扁舟彌年逐淸景渼陂行岑參兄弟皆好奇攜我遠來

遊渼陂天地黤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興極憂思集鼉作鯨吞不復知白風惡浪何嗟

及主人錦帆相爲開舟子喜甚無氛埃鳬鷖散亂棹歌發絲管啁啾空翠來沈竿續縵深莫測菱葉荷花凈如拭宛

在中流渤澥淸下歸無極終南黑半陂以南純浸山動影裊窕沖融間船舷暝戞雲際寺水靣月出藍田關此時驊

龍亦吐珠馮夷擊鼓羣龍趨湘妃漢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無咫尺但愁風雨至蒼茫不能神靈意少壯幾時奈

老何向來哀樂何其多韋應物任鄠令渼陂遊眺詩野水灧長塘煙花亂晴日氤氳綠樹多蒼翠千山出遊魚時可

見新荷尚未密屢往心獨閑恨無理人術司馬札渼陂晩望詩遠客家水國此來如到鄉何人垂白髮一葉釣殘陽

柳暗鳥乍起渚深蘭自芳因知帝城下有路向滄浪

扈陽谷水通志在縣東二十里北流入咸陽界水經注扈

水上承扈陽池十道志扈水今名馬腹陂縣志𨝘南化羊

按化羊終扈陽之訛有水出焉其水流至咸陽爲泥渠之上源

豐水通志在縣東三十里流逕長安入咸陽界漢地理志

𨝘縣酆水岀東南北過上林苑入渭奇義灃水岀𨝘縣南

山豐谷元和志豐水自縣東南終南山發源北流逕縣東

二十八里又北流入渭縣志自紫閣而下逕秦渡鎭北入

太平谷水高冠谷水長安志俱在縣東南三十里太平水

濶七歩深二尺高冠水濶三歩深一尺其底並碎沙石北

流入長安界合豐水寰宇記一名林谷水源岀南山卽淸

水渠之上流縣志太平谷中有鳳池卽水源高觀水源出

高觀谷谷有石穴石潭潭最靈旱禱輙應

滿池濼長安志在縣東北二十八里周三里縣志卽滈水

源東北流入長安馮席村

八部澤長安志在縣東南十八里元和志周𢌞五十里

龍臺澤元和志在縣東北三十里周𢌞二十五里澤中有

馬祖壇寰宇記一名觀水在豐水西北

丹陽井賈志在縣東三十里相傳爲馬丹陽煉藥處巳下水利

太平峪東渠通志在縣東南三十里太平峪水出峪口分

二派正河東北流至大良村開渠灌南城寨南波堡諸處田其支分西

北流者爲太平峪西渠經流重雲寺宋村至黃堆堡下流

入小泥河

澇河東渠通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澇峪水岀峪口分二

派正河東北流逕流白雲寺羅什寺木家莊諸處灌田其

西北流者爲澇河西渠經流水磨頭龍家寨班竹園諸處

灌內又縣西南五里割耳莊有白沙泉又西南十里丈八

村有胡公泉上有陳胡公廟故名相近有美泉合白沙美

泉二水經流曲抱村西諸渠泉俱下流入澇

化羊里潭通志在縣東南二十里化羊里地勢窪下居民

掘潭引流灌漑相近孫谷村有沒豬泉長安志俗傳有野

豬沒而爲泉圖經按說文豬亦瀦也水所停曰瀦禹貢雍

州有豬野今𨝘實終南之隈沒汨沒也葢泉澤卽水所停

耳俗神之非也又縣東南十五里𩀱莊有冷泉又縣南三

十里有阿福泉俗訛爲阿姑泉並建有阿姑廟

徐公渠通志在縣東邑東兆豐橋毘連二十餘村地勢卑

下舊有渠宣洩積水奈淺隘久雨每至淹沒邑令徐雲㨗

䟱鑿深五尺寛一丈直達於渭二十餘村咸頼其利

金公堤縣志在西關外澇水經縣西門外有石橋以通來

徃歲久河水遷徙置橋而西行水漲田苗每被淹沒邑令

金廷襄築隄凡二百丈自是久雨河漲田禾不傷

 按古渠堰在𨝘者有檀谷水十道志長樂渠之上流也

 源出終南山檀谷縣志檀谷河灌安善田數十畝又古

 泉在縣東南化羊里又紫閣河在縣南又明萬歴中縣

 令呂仲信引檀峪皂谷阿福泉諸水經縣東關北折而

 西入澇水稱呂公河縣令白應輝復疏濬又鑿栗谷直

 谷諸水爲新河引流入呂公河稱白公河後漸堙廢崇

 禎間知縣張宗孟以㓂警復濬深廣寛二丈深一丈增

 開西南二靣引澇水自白雲山起由天和村羅什寺木

 家莊至南關外入新河及城壕

本朝康熙間縣令康如璉重修又三里河自南澇店迤南

 引澇水逕澇店鎭分渠灌田自龍臺坊入渭亦縣令張

 宗孟開今並堙廢

 藍田縣

灞水通志在縣南又西北入咸寧界漢地理志灞水出藍

田谷北入渭元和志灞水東南自商州上洛界流入又西

北合滻水入渭通志圖經源出縣東南秦嶺倒囘谷西北

流九十里入萬年縣界騫村岸濶六十尺一名藍谷水封

禪書注藍谷水卽秦嶺水之下流一名滋水水經注滋水

秦穆公更名覇水以顯霸功水岀藍田谷西北有銅谷水

次東有輕谷水二水合而西注之又西流入渥水渥水又

西北流入覇又北歴藍田川逕藍田縣又左合滻水歴白

鹿原東卽覇川之西故並陽矣

 按言㶚源者其說不一葢南北水道皆由秦嶺而分東

 南入商州境者爲丹西北入藍田者爲㶚卽牧䕶關水

 也商州志商州牧䕶關水發源秦嶺西出藍田卽㶚水

 之源是也又十道志㶚水爲荊溪狗枷二水下流咸寧

 志雲𤀺川焦戴川及湯谷石門諸谷水皆會不獨二水

 葢秦嶺西北諸水皆集於此各就所見言之故不免岐

 岀耳

劉峪水通志在縣東南水經注岀藍田山東谷俗謂之劉

谷西北與石門水合長安志一名泥水又銅谷未出縣東

銅谷合輕谷水西注泥水雍勝畧一名靑泥水水經注靑

泥水歴嶢柳城南卽此

藍谷水通志在縣東南三十里雍勝畧發源秦嶺北逕藍

關藍橋過王順山下西北流入㶚水縣志藍水逕悟眞寺

一名淸河

白馬谷水長安志白馬谷水岀縣東白馬谷南流逕縣南

又西北流入㶚水縣志在縣東半里源出石鼓山會里峪

諸澗水西流入縣界

 按縣志白馬谷水混濁不淸故一名土膠河今訛爲土

 橋河

輞谷水通志在縣南八里長安志輞谷水岀南山輞谷北

流入㶚又有蓼子澗水在縣南三里出南山西北流入輞

谷水又岐谷水出縣西南岐谷南流入㶚水賈志輞川在

縣南嶢山之口其水淪漣如車輞然故名一名渥水水經

注渥水西繞嶢關北歴嶢柳城又西北流入覇水唐王維答裴廸

輞口遇雨憶終南之作淼淼寒流廣蒼蒼秋雨晦君問終南山心知白雲外錢起遊輞川至南山寄谷口王十六詩

山色不厭遠我行隨處深蹟幽靑蘿徑思絶孤霞岑獨鶴引過浦鳴猨呼入林褰裳百泉裏一歩一淸心王子在何

處隔雲雞犬音折麻定延佇乘月期招尋李端雨後遊輞川詩驟雨歸山盡頽陽入輞川看虹登晩墅踏石過春泉

紫葛藏仙井黃花出野田自知無路去迴歩就人煙

錫水縣志在縣南三十里相傳有高僧以錫杖自益橋山

下通之其水遂由山穴經洞前流入輞谷河

渏水縣志在縣北三里又北二里有注水源出靑岡凹又

北十五里有沙河其水並流入㶚

 按通志雲長安志有白牛谷水出縣西北白牛谷西南

 流入㶚水現行水地無此名疑卽渏注等水也

滻水通志在縣西南水經滻水出藍田谷北入於霸注地

理志曰滻水西北流與一水合水岀西南莽谷東北流注

滻水滻水又北歴藍田川北流注於覇水雍錄滻源出藍

田縣境西梢北行至白鹿原西卽趨大興城按大興城今屬咸寧

至㶚陵乃始合㶚其力比㶚差小而與之對行故言㶚者

多舉滻而與之俱也雍勝畧滻水出藍田南山谷西北流

至咸寧界得荊谷廣谷水又得採谷石門庫谷水過白鹿

原西又過省城東合㶚水北入渭

 按漢地理志南陵縣沂水出藍田谷北至覇陵入覇水

 考騐地狀當卽今滻水南陵今屬咸寧

狗枷川水荊谷水通志俱在縣西南五十里水經注狗枷

川水有二源西川上承磈山之斫槃谷次東有苦谷二水

合而東北流逕風涼原西右合東川水水岀南山石門谷

次東有孟谷大谷雀谷土門谷五水北岀谷西北歴風涼

原又北與西川會原爲二水之會又北逕宣帝許後陵東

斯川於是有狗枷之名以水又北逕杜陵東又北注荊溪

荊溪水又北逕覇縣有溫泉入焉亂流注於覇按杜陵今屬咸寧

長安志狗枷東川水出縣西南終南山又有石門谷採谷

水俱自秦嶺出北流三十里八萬年縣界又有庫谷水亦

目南山岀北流入萬年界又有金谷水岀終南山金谷東

北流注滻水又北流入㶚按金谷水卽水經注之荊溪馬志荊谷水自

藍田來至咸寧平川合廣谷水入滻咸寧縣志荊谷水一

名荊溪自藍田至康村入縣界下流合採谷石門水爲滻

縣志荊峪水發源秦嶺荊峪西北合廣峪庫峪石門峪諸

水經白鹿原東流入滻又庫峪水在縣西南五十里又𤀺

川在縣西南又石門湯泉在縣西南四十里通志舊圖經

曰唐初有僧止此見雪融不積曰必溫泉也掘之泉果涌

岀有泉五曰玉女融雪連珠潄玉濯纓病風濕者浴之多

愈又焦岱河在縣西三十里採谷水在縣西南三十里其

水俱北流合滻入渭

 按荊溪卽長水也考㶚水之西咸寧之東惟荊溪狗枷

 二水源流差遠可與㶚匹魏地形志雲山北縣有苦谷

 滻水源岀此山北縣今屬咸寜而括地誌長安志諸書又合荊

 溪狗枷諸水爲滻於是長水之名遂隱故韋述兩京記

 謂長水以避姚萇諱攺名荊溪因此失其本名雖以顔

 師古之博而不能正竊意滻水狗枷荊溪皆異源而同

 流自魏志之苦谷後人不知確屬何地故滻源無從指

 証而遂以下流當之或雲苦谷卽今庫谷

木峪溝水𩀱溪水縣志倶在縣西二十里通志木峪溝水

下流入堰兒溝經咸寧界入滻𩀱溪水自獐坡流來入鯨

魚溝經咸寧之高橋入滻

氷池長安志在縣東南六十里唐鑿氷之所蓮花池縣志

在縣東五里又淹池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咽瓠泉縣志在縣北十五里卽李筌遇驪山老母處又桂

泉長安志在縣東北四十里泉畔舊有桂一株因名

玉漿井縣志藍田山下深丈餘本無水有疾者䖍禱之懸

瓶井中卽得水白味甘飮之輙愈又氷井通志在縣西近

咸寧界城南記霧巖玉案二峯間有氷井長安夏則取氷

於此格致鐃原井深數丈水落井中輙作氷經夏不消長

安不藏氷於此井取之巳下水利

田家渠通志在縣西南五十里引庫谷水於東西岸開渠

灌田北流爲楊家渠又北爲弓家渠又北爲黃甫川老安

石門堰通志在縣西四十里引石門峪水灌田冊府元龜

高祖武德六年寧民令顔旭開渠引南山水入京城至石

門谷有溫泉湧岀相近有袁家堰通志湯峪岀峪口於西

岸築堰灌田者首爲袁家堰經流石佛寺北爲堯家渠於

東岸築堰灌田者首爲白家堰經流白家村北爲苟家渠

劉家渠又北爲石牌坊焦老堰又縣西二十里有蘆子溝

堰引本溝水分小渠三相近有𩀱溪渠引獐坡泉水沐峪

溝渠引沐峪溝水又西十里爲焦岱老安堰引焦岱河水

北爲鬼神岔陝家渠

侯家渠通志在縣西南四十里引採峪水經流侯家村又

北爲史家渠

張家堰通志在縣南十里引沙河水在河口作堰經流本

村又支分小渠三道相近有南民堰引輞谷水在西岸築

堰灌田北爲西原坡李家堰其在岸東者首爲薛家堰北

爲焦馬堰又五里爲悟眞谷渠引悟眞谷水卽淸河水在西岸

悟眞寺前開渠經流陳家灘北爲軍劉堰從陳家灘開渠

經流本村又北爲蓮花池堰在淸河下流開渠又北爲張

軍堰今名窟陀堰從韓家寨開渠經流窟陀村張軍寨其在岸

東者爲紅水堰從峪口開渠北爲陳家堰亦在峪口開渠

曹家堰通志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引散峪水於峪口築堰

開渠經流胭粉臺北又二十五里爲穆家堰引倒廻峪水

渠首起豐盈寺經流本村下分小渠三道相近有孫家渠

引桐峪水從峪口開渠經流本村

安溝小堰通志在縣東二十五里引劉家溝水經流安溝

村又東十五里爲玉山馬家堰引玉山水灌田

三里渠通志在縣北三里引渏水河經流三里舖至靑原

莊又北二里爲沈家堰引五里河經流白楊寨又北七里

爲席家堰引磨李溝水經流十里鋪又北二十三里爲紅

河堰引紅河水渠起支家溝經流𩀱水磨等村灌漑田畝

潘家小渠通志㶚水入縣境居民分兩岸疏引灌田在南

岸者爲潘家小渠距縣東三十里㶚水又西流會散峪水

爲郭把堰從石頭灘開渠經流馬家灣下分小渠三道㶚

水又西爲蔡家渠從胭粉臺開渠經流橙槽村又西北㑹

輞峪水爲紅坡崖渠其在㶚北者首爲桐峪里李家渠在

縣東五十里從曲子鎭開渠又西北爲謝家堰渠引㶚河

水經流禇家莊西北爲翟家堰從翟家村開渠又西爲元

君廟雷家渠從成家村開渠又西爲老人倉李家渠從馬

家樓開渠又西爲秋樹廟小堰在安溝渠入㶚處經流梁

斜村又西爲石獅村小渠從石頭灘起經流村北又西爲

靑泥坊杜榜堰在胭粉臺開渠經流約六七里又西爲羅

李堰在靑泥坊開渠經流羅李村下支分小渠三道又西

㑹上膠河水至縣南門外西寨村爲葉家堰堰在土膠河

入㶚處經流縣南關外又西爲馬家堰堰在縣南關外稍

西有加河堰馬家渠又西爲樊家堰堰接加河堰其對岸

乃輞峪水入㶚處經流本村㶚水又折而西北流爲席家

小堰在縣靑原莊開渠以近席家堰故名經流白楊寨又

西北爲高家堰在縣北十里鋪開渠經流席家河至洩湖

鎭又西北爲張家渠在縣紅河入㶚處經流斜里村自潘

家小渠至此皆分㶚水成渠以爲灌漑者也

 按古渠在藍田者通志有馬家灣夫車村厚子鎭三渠

 俱引泉水灌田又縣東一里有土膠河渠明嘉靖二年

 邑令王科鑿引河水入城東入西岀民享其利

本朝順治間縣令顧介石攺令入東南隅岀西北隅功未

 竟後令郭顯賢復加修濬渠成較前利更倍今渠仍流

 入城內但無灌漑之利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