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等論 (陸機)
夫體國經野,先王所慎;創制垂基,思隆後葉。然而經略不同,長世異術,五等之制,始於黃唐。郡縣之治,創自秦漢。得失成敗,備在典謨,是以其詳,可得而言。
夫先王知帝業至重,天下至曠。曠不可以偏制,重不可以獨任;任重必於借[1]力,制曠終乎因人。故設官分職,所以輕其任也;[2]並建五長,所以弘其制也。[3]於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財其親疏之宜,[4]使萬國相維,以成盤石之固,[5]宗庶雜居,而定維城之業。[6]又有以見綏世之長御,識人情之大方;[7]知其為人不如厚己,利物不如圖身;[8]安上在於悅下,為己在乎利人。[9]故《易》曰:「說以使民,民忘其勞。」[10]孫卿曰:「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後利之之利也。」[11]是以分天下以厚樂,而己得與之同憂;饗天下以豐利,而我得與之共害。[12]利博則恩篤,樂遠則憂深。[13]故諸侯享食土之實,萬國受世及之祚矣。[14]夫然,則南面之君,各務其治;[15]九服之民,知有定主。[16]上之子愛於是乎生,[17]下之體信於是乎結。[18]世治足以敦風,道衰足以御暴。故強毅之國,不能擅一時之勢;[19]雄俊之士,無所寄霸王之志。[20]然後國安由萬邦之思治,主尊賴群後之圖身。[21]譬猶衆目營方,則天網自昶;[22]四體辭難,而心膂獲乂。[23]三代所以直道,四王所以垂業也。[24]
夫盛衰隆弊,理所固有;教之廢興,繫乎其人。[25]願法期於必涼,明道有時而闇。[26]故世及之制,弊於彊禦;[27]厚下之典,漏於末折。[28]侵弱之舋,遘自三季;[29]陵夷之禍,終於七雄。[30]昔者成湯親照夏後之鑒,公旦目涉商人之戒,[31]文質相濟,損益有物。[32]故五等之禮,不革於時,封畛之制,有隆焉爾時,[33]豈玩二王之禍,而闇經世之筭乎?[34]固知百世非可懸御,善制不能無弊,而侵弱之辱,愈於殄祀,土崩之困,痛於陵夷也。[35]是以經始權其多福,慮終取其少禍。[36]非謂侯伯無可亂之符,郡縣非致治之具也。故國憂賴其釋位,主弱憑其翼戴。[37]及承微積弊,王室遂卑,[38]猶保名位,祚垂後嗣,[39]皇統幽而不輟,神器否而必存者,豈非置勢使之然與?[40]
降及亡秦,棄道任術,[41]懲周之失,自矜其得。[42]尋斧始於所庇,制國昧於弱下,[43]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共害。[44]雖速亡趨亂,不必一道,[45]顛沛之釁,實由孤立。[46]是蓋思五等之小怨,忘萬國之大德,[47]知陵夷之可患,闇土崩之為痛也。周之不競,有自來矣。[48]國乏令主,十有餘世,[49]然片言勤王,諸侯必應,[50]一朝振矜,遠國先叛。[51]故彊晉收其請隧之圖,暴楚頓其觀鼎之志,[52]豈劉項之能闚關,勝廣之敢號澤哉?[53]借使秦人因循周制,雖則無道,有與共弊,覆滅之禍,豈在曩日![54]
漢矯秦枉,大啟侯王。[55]境土踰溢,不遵舊典。[56]故賈生憂其危,朝錯痛其亂。[57]是以諸侯阻其國家之富,憑其士民之力,[58]勢足者反疾,土狹者逆遲。六臣犯其弱綱,七子衢其漏網。[59]皇祖夷於黥徒,西京病於東帝。[60]是蓋過正之災,而非建侯之累也。[61]然呂氏之難,朝士外顧;宋昌策漢,必稱諸侯。[62]逮至中葉,忌其失節,割削宗子,有名無實,天下曠然,復襲亡秦之軌矣。[63]是以五侯作威,不忌萬邦;新都襲漢,易於拾遺也。[64]光武中興,纂隆皇統,而猶遵覆車之遺轍,養喪家之宿疾。[65]僅及數世,姦軌充斥,[66]卒有彊臣專朝,則天下風靡,[67]一夫縱衡,則城池自夷,豈不危哉![68]
在周之衰,難興王室,放命者七臣,干位者三子。[69]嗣王委其九鼎,凶族據其天邑,[70]鉦[71]鼙震於閫宇,鋒鏑流乎絳闕。[72]然禍止畿甸,害不覃及,[73]天下晏然,以治待亂。[74]是以宣王興於共和,襄惠振於晉鄭。[75]豈若二漢。階闥蹔擾,而四海已沸,[76]孽臣朝入,而九服夕亂哉![77]
遠惟王莽篡逆之事,近覽董卓擅權之際,億兆悼心,愚智同痛。[78]然周以之存,漢以之亡,夫何故哉?豈世乏曩時之臣,士無匡合之志歟?[79]蓋遠績屈於時異,雄心挫於卑勢耳。[80]故烈士扼腕,終委寇讎之手;[81]中人變節,以助虐國之桀。[82]雖復時有鳩合同志,以謀王室,[83]然上非奧主,下皆市人,[84]師旅無先定之班,君臣無相保之志。是以義兵雲合,無救劫弒之禍;[85]民望未改,而已見大漢之滅矣。[86]或以諸侯世位,不必常全,[87]昏主暴君,有時比跡,故五等所以多亂。[88]今之牧守,皆以官方庸能,雖或失之,其得固多,故郡縣易以為治。夫德之休明,黜陟日用,[89]長率連屬,咸述其職,[90]而淫昏之君,無所容過,[91]何則其不治哉?故先代有以之興矣。苟或衰陵,百度自悖,[92]鬻官之吏,以貨準才,則貪殘之萌,皆如群後也。安在其不亂哉?故後王有以之廢矣。且要而言之,五等之君,為己思治;[93]郡縣之長,為利圖物。[94]何以徵之?蓋企及進取,仕子之常志;[95]修己安民,良士之所希及。[96]夫進取之情銳,而安民之譽遲。[97]是故侵百姓以利己者,在位所不憚;[98]損實事以養名者,官長所夙夜也。[99]君無卒歲之圖,臣挾一時之志。五等則不然,知國為己土,衆皆我民,民安己受其利,國傷家嬰其病。[100]故前人慾以垂後,後嗣思其堂構,[101]為上無苟且之心,群下知膠固之義。[102]使其並賢居治,則功有厚薄;[103]兩愚處亂,則過有深淺。[104]然則八代之制,幾可以一理貫;[105]秦漢之典,殆可以一言蔽矣。
【李賢注】
編輯- ↑ 借,音即。
- ↑ 《周禮》曰:設官分職,以為民極。
- ↑ 《尚書》曰:外薄四海,咸建五長。
- ↑ 賈逵《國語注》曰:裁,制也,裁與財古字通。
- ↑ 《周禮》曰:凡邦國小大相維。《漢書》,宋昌曰:漢所謂盤石之宗也。
- ↑ 《毛詩》曰:宗子維城,無俾城壞,而獨斯畏。
- ↑ 大方,法也。《呂氏春秋》曰: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
- ↑ 《周易》曰:利物足以和義。莊子曰:愛人利物之謂仁。《左氏傳》,欒武子曰:季孫圖其身,不忘其君。
- ↑ 《孝經》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左氏傳》,邾子曰: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與焉。
- ↑ 《周易》兌卦之辭也。
- ↑ 孫卿子曰: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後利之之利也。不愛而用之,不如愛而後用之之功也。利而後利,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愛而後用之,不如愛而弗用者之功也。利而不利,愛而不用者,取天下者也。利而後利之,愛而後用之者,保社稷者也。不利而利之,不愛而用之者,危國家者也。
- ↑ 孟子謂齊宣王曰: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趙岐曰:古賢君樂則以己之樂與天下同之,憂則以天下之憂與己共之。如是,未有不王者也。鄭玄儀禮注曰:饗,勸強之也。
- ↑ 《呂氏春秋》曰:衆封建,非以私賢也,所以博利、博義也。利博、義博,則無敵也。《毛詩》序曰:憂深思遠。
- ↑ 杜預《左氏傳》注曰:享,受也。《禮記》曰:大人世及以為禮。鄭玄曰:大人,諸侯之謂也。
- ↑ 《論語》,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也。包氏曰:可使南面,言王諸侯治之也。
- ↑ 《周書》曰:乃辨九服之國也。
- ↑ 《周書》,文王曰:周視民如子愛也。《禮記》曰:子庶民則百姓勸。鄭玄曰:子猶愛也。
- ↑ 《禮記》曰:先王能脩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鄭玄注曰:體猶親也。
- ↑ 孟子曰:彼一時也,此一時也。
- ↑ 《漢書》,宣帝曰:漢家本以霸王道雜之。
- ↑ 《毛詩》序曰:下泉思治也。
- ↑ 目,網目也,以喻諸侯。天網,以喻王室也。營,布居也。老子曰: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呂氏春秋》曰:一引其網,萬目皆張。廣雅曰:昶,通也。
- ↑ 四體亦喻諸侯,心膂亦喻王室也。《論語》,丈人曰:四體不勤。《尚書》,穆王曰:作股肱心膂。
- ↑ 《論語》,子曰: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包氏曰:三代,夏、商、周也。《禮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鄭玄曰:四代,謂虞、夏、商、周也。《漢書》,武帝策詔曰:屬統垂業,廢興何如?
- ↑ 《漢書》,韓安國曰:夫盛之有衰,猶朝之必暮。《禮記》,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 ↑ 言法不可常願,故期在於必薄;道不可常明,故有時而或闇。以諭盛衰廢興,抑唯常理也。孔安國《尚書傳》曰:願,愨也,娛萬切。《左氏傳》,渾罕曰:君子作法於涼,其弊猶貪。杜預曰:涼,薄也。
- ↑ 言諸侯世及而盛彊,其弊在於彊禦而難制也。《毛詩》曰:曾是彊禦。
- ↑ 言封建踰禮而為害,其漏在於末大而本折也。《周易》曰:剝上以厚下安宅。《左氏傳》,楚子問申無宇曰:國有大城何如?對曰:鄭京櫟實殺曼伯,宋蕭亳實殺子游。由是觀之,則害於國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杜預曰:折,折其本也。
- ↑ 言諸侯秉權而王室侵弱,斯乃遘自三季也。班固《異姓諸侯王表序》曰:秦患周之敗,以為四夷交侵,以弱見奪,於是削去五等。杜預《左氏傳》注曰:舋,瑕隙也。《國語》,郭偃曰:三季王之亡,宜也。韋昭曰:季,末也。三季王,桀、紂、幽王也。
- ↑ 言七雄力政,而王道因之陵夷。《漢書》,張釋之曰:秦陵夷至於二世,天下土崩。《東京賦》曰:七雄並爭。
- ↑ 夏後之鑒,即殷鑒也。《毛詩》曰: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尚書》曰:爾唯舊人,爾丕克遠,省爾知寧,王若勤哉。孔安國傳曰:目所親見,法之又明之也。
- ↑ 春秋元命苞曰:王者一質一文,據天地之道,天質而地文。《論語》,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物,禮物也。
- ↑ 《呂氏春秋》曰:等步畝封畛,所以一之也。小雅曰:封畛,界疆也。
- ↑ 二王,謂夏、殷也。經世,已見李蕭遠運命論。
- ↑ 《家語》,孔子曰:文、武之祀,無乃殄乎?《漢書》,徐樂上書曰:何謂土崩?秦之末葉是也。人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此之謂土崩。
- ↑ 《毛詩》曰:經始靈臺。《吳越春秋》曰:大夫種善圖始,范蠡善慮終。賈逵《國語注》曰:權,秉也。尸子曰:聖人權福則取重,權禍則取輕。
- ↑ 《左氏傳》,王子朝告於諸侯曰:王居於彘,諸侯釋位,以間王政。又叔向語宣子曰:文之伯也,翼戴天子,加之以恭。
- ↑ 新序曰:及定王,王室遂卑。
- ↑ 《左氏傳》曰:名位不同。班固《漢書》序曰:後嗣承序,以廣親親。
- ↑ 《東京賦》曰:怨皇統之見替。鄭玄《論語》注曰:輟,止也。老子曰: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
- ↑ 《史記》曰:商鞅見秦孝公,謂景監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君曰:吾不能待。吾以彊國之術說君,君大悅。
- ↑ 言懲周以弱見奪,自矜以力滅周也。
- ↑ 弱下之術,前王所棄,秦以為是,故謂之昧焉。《左氏傳》,宋昭公將去群公子,樂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葉也,若去之,則本根無所庇蔭矣。葛藟猶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為比,況國君乎?此所謂庇焉而縱尋斧也。賈逵《國語注》曰:尋,用也。
- ↑ 《國語》曰:晉國有慶,未嘗不怡。史記,范雎曰:主憂臣辱。
- ↑ 毛萇《詩傳》曰:速,召也。
- ↑ 《毛詩》曰:人亦有言,顛沛之揭。毛萇曰:顛,仆也;沛,拔也。揭,見根貌也。《漢書》曰:漢興,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也。
- ↑ 《毛詩》曰: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 ↑ 《左氏傳》,鄭石㚟謂子囊曰:今楚實不競,行人何罪?又,叔孫曰:叔出季處,有自來矣。
- ↑ 《左氏傳》,治區夫曰:為乏令主。楊雄《連珠》曰:古之令主,所以統天者不遠焉。《爾雅》曰:令,善也。
- ↑ 《論語》,子曰:片言可以折獄。《左氏傳》,狐偃言於晉侯曰:求諸侯莫如勤王也。
- ↑ 《公羊傳》,葵丘之會,齊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國。震之者何?猶曰振振然。矜之者何?猶莫若我也。何休曰:震矜,色自美之貌。
- ↑ 《左氏傳》,晉侯朝王,王享醴,命之宥,請隧,弗許。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叔父之所惡也。又曰: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杜預曰:示欲逼周取天下也。
- ↑ 《漢書》,沛公自武關入秦。又曰:羽至函谷關,使當陽君擊關,羽入至戲。又曰:勝廣為屯長,行至蘄西大澤鄉,勝自立為將軍,廣為都尉。
- ↑ 曩日,謂土崩之禍也。
- ↑ 班固《漢書·表》曰:藩國大者,夸州兼郡,可謂矯枉過其正矣。《毛詩》曰:大啟爾宇,為周室輔。
- ↑ 《東京賦》曰:規摹踰溢。《尚書》曰:舊典時式。
- ↑ 《漢書》,賈誼曰:夫樹國固必相疑之勢,下數被其殃,上數爽其憂,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又,朝錯曰:請諸侯之罪過,削其支郡,不如此,宗廟不安也。
- ↑ 阻,恃也。
- ↑ 《漢書》,賈誼曰:大抵彊者先反。及淮陰王楚最彊,則先反;韓信倚胡,則又反;及貫高因趙資,則又反;陳狶兵精,則又反;彭越用梁,則又反;黥布用淮南,則又反;盧綰最弱,最後反。然誼言八而機言六者,貫高非五等,盧綰亡入匈奴,故不數之。《漢書》曰:景帝即位,朝錯說上,令削吳,及書至,吳王起兵誅漢吏二千石以下。膠西、膠東、淄川、濟南、楚、趙亦皆反也。
- ↑ 皇祖,高祖也。《南都賦》曰:皇祖止焉。《史記》曰:淮南王黥布反,高祖自往擊之,布走。高祖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病。《史記》曰:荊王劉賈者,不知何屬。高祖立賈為荊王。淮南王黥布反,東擊荊。賈與戰,不勝,走富陵,為布軍所殺。《漢書》曰:賈稱從兄,而機以為皇祖,蓋別有所見。杜預《左氏傳》注曰:夷,傷也。楚漢春秋曰:下蔡亭長詈淮南王曰:封汝爵為千乘,東南盡日所出,尚未足黔徒群盜所邪!而反,何也?然黥當為黔。《漢書》曰:吳王濞反,削吳會稽、豫章郡,書至,起兵反。以袁盎為太常,使吳,吳王聞盎來,知其欲說,笑而應曰:我已為東帝,尚誰拜?不肯見盎。
- ↑ 矯枉過其正,已見上文。《周易》曰:利用建侯行師。
- ↑ 《漢書》曰:呂產、呂祿自知背高皇帝約,因作亂。朱虛侯使人告兄齊王,令發兵西,太尉勃、丞相平為內應,以誅諸呂,齊王遂發兵。又曰:呂后崩,大臣迎立代王。郎中令張武曰:以迎大王為名,實不可往。宋昌曰:群臣議非也。內有朱虛、東牟之親,外畏吳、楚、淮南、琅邪、齊、代之強,故迎大王,大王勿疑也。
- ↑ 《漢書》曰:諸侯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橫逆,以害身喪國。故文帝采賈生之議分齊、趙,景帝用朝錯之計削吳、楚。
- ↑ 五侯,已見鮑明遠數詩。《尚書》曰:臣作福作威,害於而家,凶於而國。《漢書》曰:封王莽為新都侯。襲,猶取也。《漢書》,梅福上書曰:昔高祖舉秦如鴻毛,取楚如拾遺。
- ↑ 言光武猶遵師前漢之失也。《晏子春秋》,諺曰:前車覆,後車戒也。《尚書》曰:卿士有一於身,家必喪。
- ↑ 《尚書》曰:寇賊姦宄。軌與宄古字通。《左氏傳》,士文伯讓子產曰:以政刑之不修,寇盜充斥。
- ↑ 彊臣,謂梁冀之屬也。楚辭曰:世從俗而變化,隨風靡而成行。
- ↑ 一夫,謂董卓也。《漢書》曰:縱,恣意。衡,古橫字。
- ↑ 《左氏傳》曰:初,王姚嬖於莊王,生子頹,子頹有寵,蒍國為之師。及惠王即位,取蒍國之圃以為囿。邊伯之宮近於王宮,王取之。王奪子禽、祝跪與詹父田,而收膳夫之秩。故蒍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作亂,因蘇氏。秋,五大夫奉子頹以伐王,不克,出奔溫。蘇子奉子頹以奔衛。衛師、燕師伐周。冬,立子頹。杜預曰:石速,士也,不在五大夫之數。又曰:初,甘昭公有寵於惠後,惠後將立之,未及而卒。昭公奔齊,襄王復之。又通於隗氏,王替隗氏。頹叔桃子曰:我實能使狄。遂奉太叔以狄師伐周,大敗周師。王出適鄭,處於汜。杜預曰:甘昭公,王子太叔帶也。又曰:王子朝、賓起有寵於景王,王崩,子朝因舊官百工之喪職秩者,與靈、景之族以作亂。單子逆悼王於莊宮以歸。杜預曰:子朝,景王之長庶子;悼王,子猛也。班固《漢書》述曰:孝景蒞政,諸侯方命。韋昭曰:方,放命,不承天子之制。七臣,蒍國、邊伯、詹父、子禽、祝跪及頹叔、桃子、賓起也。王命論曰:闇干天位。《爾雅》曰:干,求也。三子,子頹、叔帶、子朝。
- ↑ 嗣王,惠、襄、悼也。凶族,三子也。《史記》曰:秦取周九鼎寶器。《尚書》曰:肆予敢求爾於天邑商。
- ↑ 鉦,音征。
- ↑ 傅玄《正都賦》曰:巍巍絳闕。
- ↑ 《毛詩》曰:覃及鬼方。毛萇曰:覃,延也。
- ↑ 《漢書》,難蜀父老曰:及臻厥成,天下晏如也。《淮南子》曰:靜以合躁,治以待亂。
- ↑ 《史記》曰:周人相與畔襲厲王,王出奔於彘。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二相乃共立宣王。又曰:惠王即位,衛師、燕師伐周,立子頹。鄭伯見虢叔曰:盍納王乎?虢公曰:寡人之願也。同伐王城,鄭伯將王自圉門入,虢叔自北門入,殺王子頹及五大夫。又曰:天王出居於鄭,避母弟之難也。晉侯辭秦師而下次於陽樊,右師圍溫,左師逆王。王入於王城。取太叔於溫,殺之。杜預曰:叔帶,襄王同母弟也。
- ↑ 階闥蹔擾,謂王莽也。
- ↑ 孽臣,董卓也。范曄《後漢書》曰:何進私呼卓入朝以脅太后。卓至,遂廢少帝為弘農王。
- ↑ 《左氏傳》,薳啟彊曰:孤與二三臣悼心失圖。
- ↑ 聖主得賢臣頌曰:齊侯設庭燎之禮,故有匡合之功。《論語》,子曰:管仲相桓公,一匡天下。又曰:桓公九合諸侯。
- ↑ 《左氏傳》,劉子謂趙孟曰:子蓋亦遠績禹功而大庇民乎?阮瑀與孫權書曰:大丈夫雄心能無憤發。
- ↑ 《漢書》曰:燕齊之間,方士瞋目扼腕。
- ↑ 《漢書》,張博書曰:公卿變節。史記,王歜謂燕將曰:今為君將,是助桀為暴也。
- ↑ 《漢書》曰:王莽居攝,翟義心惡之,遂與劉宇、劉璜結謀舉義兵。范曄《後漢書》曰:董卓以尚書韓馥為冀州刺史,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馥等到官,各舉義兵討卓。
- ↑ 《漢書》曰:翟義立劉信為天子。《左氏傳》曰:蔡公召子干、子晢,將納之。子干歸,韓宣子問於叔向曰:子干其濟乎?對曰:難。恭王有寵子,國有奧主。《呂氏春秋》曰:驅市人而戰之,可以勝人之教卒也。
- ↑ 范曄《後漢書》曰:卓聞劉馥等兵起,乃鴆殺弘農王。文子曰:用兵有五,誅暴救弱謂之義。《漢書》,班彪曰:假號雲合。
- ↑ 《漢書》曰:莽聞翟義起兵,乃拜王邑為虎牙將軍,以擊義,破之。於是莽自謂大得天人之助,遂即真矣。《漢書》,陳涉詐稱公子扶蘇,從民望也。
- ↑ 《公羊傳》曰:諸侯世位,故國君為一體也。全或為今,非。
- ↑ 唐子曰:暴主闇君,不可生殺。范曄《後漢書》,孔融薦謝該曰:該實卓然,比跡前列。
- ↑ 《左氏傳》,王孫滿曰:德之休明。《尚書》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
- ↑ 《禮記》曰:千里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十國以為連,連有帥。尚書大傳曰:古者諸侯之於天子,五年一朝,謂之述職。述其職者,述其所職也。
- ↑ 《左氏傳》,宋子魚曰:又用諸淫昏之鬼。
- ↑ 《尚書》曰:不役耳目,百度惟貞。
- ↑ 民安己受其利,故曰為己。
- ↑ 物能利己,乃始圖之,故云為利。
- ↑ 企及進取,奔競以招譽。《禮記》曰:不至焉者,企而及之。史記,蘇秦說燕王曰:忠信者,所以自為也。進取者,所以為人也。
- ↑ 修己安民,積德以厚下。《論語》,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尚書》,咎繇曰:在安民。孔安國《論語》注曰:希,少也。
- ↑ 鄭玄《禮記》注曰:情,實也。銳,猶疾也。
- ↑ 安民譽遲,不若侵之以利己。鄭玄《論語》注曰:憚,難也。
- ↑ 進取名速,故損實事以求之。列子曰:范氏有子曰子華,善養私名。
- ↑ 《說文》曰:嬰,繞也。
- ↑ 《尚書》曰:若考作室,子乃弗肯堂,矧肯構。
- ↑ 《漢書》,王嘉上䟽曰:孝文時,吏居官者或長子孫,然後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莊子曰:待膠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范曄《後漢書》,鄭泰曰:以膠固之衆,當解合之勢。
- ↑ 言八代同建五等,而廢興殊跡者,譬並賢居治,而功有優劣也。
- ↑ 言秦、漢同立郡縣而脩短異期者,譬兩愚居亂而過有輕重也。
- ↑ 八代,謂五帝、三王也。然此八代,異於辯亡,各觀文立義也。崔寔《政論》曰:今既不能純法八代,故宜參以霸政。《論語》曰:吾道一以貫之。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