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修山集
卷二
作者:李種徽
卷三

揚馬賦選序

編輯

凡爲詩賦之善者。有風氣焉。有調格焉。外是而學之者。終歸於摸擬。摸擬者。卒不可得其竗。嘗讀班孟堅之賦。非不工且密也。然而肉厚而欠於骨。理勝而偏於質。蓋格與詞始歧而別爲體。孟堅非敢貳於詞也。風氣之所拘。調格亦變。而遂不可返。今夫橘柚。江南之珍果。而一渡淮而北。則非不華實。而失其形味。風氣殊也。襄郢之南。山水秀娟。風土輕淸。其人壯者慓悍而志士疎蕩。性情浮腝而悲喜易感。槩以十三國風言之。陳。近楚也。其詩揚而宕。纖而淸。宛丘,東門。有九歌招魂之意。故余嘗謂離騷者。楚之詩也。自宋玉,景差之徒。累變其體。高唐登徒。非復離騷之格律。而亦瀏亮悽楚。終不出於楚聲。此其拘於風氣者也。世以爲揚雄,司馬相如學楚詞。而孟堅始變其體。遂爲賦祖。嗚呼。此豈知孟堅哉。蓋孟堅。亦學楚而不能者也。何以明之。其幽通之辭。動輒摸擬離騷。其章法可按而証之也。嘗觀司馬相如,揚雄家於蜀。楚蜀相近而風氣似之。故欲學楚詞。能爲楚聲。蓋非獨調格之合於楚也。孟堅家於北地。而少長中原。其與楚風馬牛之不及。此其所以終不合也。余喜讀楚詞。班張以下。殊不欲觀。至於揚,馬二子之文。求之屈宋。蓋亦嫡傳。又以爲沿流而溯源。緩亟繁簡。可以驗古今之變而階梯等級。亦有先後之序。爲詞賦者。不可不知也。故採其尤近於楚者。合爲一卷。以附楚詞之下。嗚呼。調格有古今。風氣有東西。則又安用筌蹄爲哉。然山川風土。爲楚詞之粉本。而瀏亮淸楚。又所以爲楚聲。得其聲而又求之山水。則左海以東。凡奇峭而秀娟者。諸皆楚也。又何必郢之中而荊之南耶。

韻府詩彙後序

編輯

士之有彙集。小數也。然巧者。多爲之名目。而精詳簡易。使見之者。如入都國之肆。隨所求而無不得焉。拙者。名目旣寡。而冗雜猥瑣。泮渙支離。如過三家之市。所見惟陶埴菽粟而已。是以。巧者。惟爲人所愛。而拙者。恆爲人所厭。若韻府詩彙者。拙者之流也。然亦可以見嶺儒之敦厚樸陋。不以巧自待。而其卒也。亦未必不用於大矣。余嘗薄遊嶠南。行李未攜詩卷。欲覽少陵詩。謀諸邑士。爲言近有咸陽板韻考。而中有杜律。甚可觀。余要與買來。筆拙而字刓。紙之頭及左右板隙。列以詩經杜律西崖樂府。叢雜冗瑣無可言。然業已求焉。遂笑而留之。其後科塲禁挾冊。新令甚嚴。然獨許持韻考一冊。於是常目蠅頭之書。至欲剖腹而不可得。而吾獨手一卷。表而出之。邏卒孰視而不知其中藏四卷書。及其應製。往往收其效。當此之時。如金縉之彙語,祝穆之事文,經史集說,類苑叢寶之屬。皆束之高閣而無所用其巧。雖欲與此較其長短。而不可得矣。余於是。益歎拙者之未始不爲用也。古人言。巧者。常爲拙者用。豈虗也哉。噫。自巧者之用於世而世久不知。拙者之用。知之而亦不知其用之大。惟安於拙者。可以知其妙。余蓋拙者流也。觀於是而得安拙之方。卷始無名。爲之題曰韻府詩彙。且係以序。俾世之拙者。有以勸焉。

孫武子精選序

編輯

兵者。先王所以安天下之術耳。非用以爲威且夸也。是故。善言兵者。其歸必在於無戰。自穰苴,尉繚子,吳起之屬。皆能言之。而孫武之言最的確。嘗曰。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拔人之城而非攻。又曰。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善戰者之勝也。無知名。無勇功。若武者。庶幾得無戰之術者也。世之負才而恃勇者。不幸不遇。而欲有所自試於他日。則往往伏而讀兵法之書。以竢天下之亂。其心固已不善矣。且其所探賾而鉤致。亦不出於機謀詐力傾仄反覆之間。讀之於口而熟之於心。自不能不與之俱化。是以。秦漢以來。號爲名將者。尠能以功名終。此皆不得武之深而惟其粗之是事者也。祖逖當晉之昇平。聞司州雞而起舞。其翹然自得之心。蓋欲試其才於當亂。其後逖死而其弟約。因兄之資。以亂晉室。唐侯君集。學於李靖。頗解用兵之術。而欲悉傳其妙。李靖以爲必叛。其後君集果死於承乾之亂。蓋小人不得其本。而惟智名勇功之從事者。未有不覆其國而亡其身。則如孫吳之書。適足爲禍首也。余少喜觀兵家書。於孫子。尤喜其文簡而意切。法奇而理正。抄其切要爲一卷。而篇章句讀。皆有刪節。以便考閱焉。嗚呼。聖人用兵。出於不得已。苟不得已。則平居無事。講磨而硏究。以待不時之用。此亦聖人之意也。是故。易師卦之彖曰。師中丈人吉。而傳曰。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今觀武之書。雖萬變其說。而大旨亦不能出此。夫丈人在師。豈區區爲智名勇功計哉。而無戰而服天下之心。亦上將之成謀也。讀此書者。又不可不知也。

唐荊川稗編後序

編輯

稗之爲官。昉於周。掌閭巷鄙俚之事與說以聞於王。蓋小官也。爲小說者。因是而自號曰稗海,稗史。稗又穀之賤者也。故孟子曰。五糓之不熟。不如稊稗之熟。凡稗以名其書。則蓋自謙之辭耳。唐荊川順之應德。文章博雅。與鹿門茅坤。肩而上之。弱冠登第。名動天下。生平好著述。爲左編右編。左記事而右記言。自左國以來。諸史無不該貫。而又爲文編稗編。稗編者。上自六經。中該諸子百家之言。陰陽卜筮五行星曆風水醫巫射奕諸方雜技。無一或遺。而復以吏兵禮刑工戶六官之事。編其終焉。凡宇宙間所必有而不可無者。一開卷而燦然備具。則文獻之大方家也。左編文編。久而行世。而此編最後出而最廣布於天下。獨右編散佚不可傳。惜哉。然其事其理。亦豈出於稗編之外哉。夫稗編行而左編文編亦可廢也。況右編之枝葉哉。其正且備如此而名以稗。亦可見公之謙也。或曰。諸方雜技。外道也。奇文異說瓌詭之觀。又儒者所不道。尙可以暇乎哉。然孔子嘗爲獵較矣。又曰。博奕猶賢乎已。至於卞防風之骨。而識井底之羵羊。則孔子而亦爲之。夫孔子之所爲而外而不爲者。非學孔子者也。惟知此者。可以讀稗編也。或曰。六經諸史五糓也。子何不專治五糓耶。曰。余飢者也。將欲充其腹。是猶賢乎糟粕也已。況可以待五糓之熟者乎。

杜工部文賦集後序

編輯

世以爲韓昌黎詩不如文。杜工部文不如詩。然韓詩盛行。不減於文。而杜文竟不顯。余嘗疑之。及讀其三大禮賦與巴蜀安危諸表,皇甫淑妃碑文等。雄爽遒緊。沉著痛快。令人戰掉眩冒。口呿而舌擧急。與之角而不可入。然後知勁氣古色。肩班,揚而直上之。昌黎門戶。亦由此權輿矣。余於是益歎其讀之晩也。夫文章以氣爲主。秦漢以前。其氣陽盛。上而爲堯舜禹之典謨。夏之貢。殷之盤庚。周之八誥四誓。孔子之春秋論語。曾子,子思,孟子之書。及其降也。猶不失爲左氏之傳。莊周,荀卿,列禦寇之言。太史遷,劉向父子,揚子雲,班固之文。魏,晉以降。五胡入而其氣陰盛。於是乎士趍日委靡而文章日卑弱。唐以中國爲天子。而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之徒。起而振之。及宋之興而有歐,蘇之屬。元之入而其文益微。又稍振於皇明。而宋濂,王守仁,李夢陽,王世貞之文。頗有力。近者。淸儒之文。浮游散渙。衰薾而卑賤。不可復振。益可見陰氣之盛也。杜氏之文。雖不居以作者。而其氣過於昌黎。且其三賦之作。當開元,天寶之盛。猶有中州沉厚博大之氣象。蓋自韓愈以前。班固以下一人而已。然士之於文。非尙氣而好古。孰知斯文之可貴。非心深而獨見。孰知吾言之不夸也哉。且我東方。近北而陰。其文大抵蔽於弱而失之蹈襲。欲矯以正之。其要未必不出於此。又自念昌黎之文。如日月。廢二百年。得永叔而大見於世。若子美者。所爲文少。特蔽於詩而終不顯。豈非數耶。然余集其若干首而揚扢之。要爲子弟勸。其自是而稍見。則不亦幸哉。雖然。余非永叔。其言不見信。余於是。又自悲也。

送道仲堂姪東泰之泰安任所序

編輯

井浦之水。其源出禮山之道高。西北入海。由水而西。爲邑以什數。是名內浦。其外環以大海。地下而斥鹵。黃塵赤坂。無山水之勝可以爽胸而開目。是以。縉紳名輩。求閒丐養。罕有至焉。如唐,海,瑞,泰。又內浦之僻縣。常爲殘寒蔭武之所。今道仲爲養。乃得最僻之泰安。其心得無介然者乎。余惟古人隨遇而安。適時而便。是以。蝸屋打頭而體妥於廣廈。炎瘴畏人而身適於淸涼。其心未始有變。然亦未有無所養而能之者也。古人詩曰。出宰山水縣。讀書松桂林。此固士大夫之所稱道。而見今世所少者讀書。雖一縣山水。滿庭松桂。往往無補於人。而猥瑣塵冗。適足爲林澗之愧。豈不憫哉。道仲出自侍從。而其心又復恬淡。非可累於官事。則海曲弊郡。非其所宜。親戚知舊。俱爲之憫惜。固也。雖然。古人有所養。必自讀書始。苟欲讀書。簿牒如山。訟庭如市。未嘗無開卷之暇。特患無其志耳。使道仲官俸海錯。無憂親廚。摠事之大而略其煩。因其暇而日對案不休。則海郡之殘山小水。無非吾淸供。況近岸冬栢。遠嶼螺鬟。不讓松桂林多矣乎。於其行也。爲文而廣其志。道仲勉乎哉。

送東萊府伯序

編輯

聖人尙人和。而天時地利。亦未嘗不用焉。要之人和在天。人時在天。俱不可以驟得。惟盡人力而修之。一勞而可以永逸者。顧城池焉耳。城池者。所謂地利是也。東人無所長而惟長於城守。自三國,高麗已見稱矣。是故。今山顚野崖。往往有荒城廢壁。而其最要害。有井泉者。亦或有仍而不廢者。壬辰以後。廟堂仍幸州,禿山之捷。旣廢而重修者。亦多矣。及今八方無事。已累百年。則如昌寧之火王。咸陽之黃石。亦遂中廢而不復。況其他乎。余嘗觀金井山。在東萊府北十里而近。山勢斗絶而中多井泉。古有城。城中頗濶。可容一大府。其險固形便。顧不在南北漢下。而萊之府城。乃在平原曠野莽蕩之處。樵童牧竪。可擔負而越也。館倭輒指而笑曰萊人塚。以爲脫有不幸。則萊人騈死其中而不能守也。今釜山多大鎭在海口。可以平望馬州之動靜。颿風飄忽。商舶漂船。無敢逃於眼中。其餘小堡。亦可資防詗之任。則府城之並就平地無意義。適足以啓敵人之侮。豈非他日之憂哉。萊之爲府。古小縣也。自明,宣之際爲重鎭。而府伯專管倭事。凡有邊務。可以直啓於上。而無關觀察使。地雖小。而爲任則大。苟有所欲。無不可成也。李令出自近密。廻翔於是府。其係關防重事。力可以取辦於廟堂。而廟堂之薦公以是任。亦所以望其經綸於平日讀書之人也。爲今之計。莫若移府於金井。而金井之下梵魚諸處。皆置寨柵。使軍民平居。足慣其險。而心有所依。如廣州之南漢可也。夫敵人猝入。無敢攖其鋒。乘虗以進。此無救之術也。壬辰之倭。一日破釜山。而宋象賢城陷而死。賊兵遂振。使其勢挫之於堅城之下。逡廵五六日而廟筭已定。則豕突之禍。未必若前日之烈也。今萊患在潛商。而邊禁日弛。此則有威嚴而廉淸者。皆可以辦。非所憂於公者也。若其他日之患。百世之計。自非憂深思遠明智而獨見者。不得。斯不望於公而尙誰望哉。於其行也。書以勉之。

巵言序

編輯

士之於聰明。其年富力強者。常時爲制勝之具。及其年華日邁。血氣之衰。而人之聰明。亦隨而歇。於是平日之抄集薈蕞蠅頭細字。亦或以得力於鉛槧之間。雖非多積博發。由中流出。渾渾無涯。至老不衰之比。然刪煩取要。以約爲度。君子不禁。此吾巵言之所以作也。且百氏之書。至於稗官家言。凡其言簡而旨遠。辭文而理深者。隨覽卽錄。蓋勿限其多少。然要其自濟而已。非所以利人。故於余性有合則勿遺。至於尋摘章句。爲操觚者之益。則不暇及也。或曰。文章學問之士。聰明必自天分。鈍而易忘者。蓋無以至於成。然先輩長者。未嘗以是自退。柳西崖成龍嘗誨人云。人雖甚忘。所覽文字。已開心路。不必貴其輒記。近世東谿趙錫汝苦無記性。嘗論綱目。不知李晟爲何代人。然其文章頗有本末。自中年記性頓減。將至於掩卷輒忘。時復爲文。自雲出諸己。而更披諸子。往往多襲古人之意旨章句。自不覺愧笑。乃知西崖之言爲英雄欺人。然聞之山林頤養之人。四十以後。聰明頓長。此則學問之力也。區區自勉。更在於是。然則巵言又不必爲矣。

序詩

編輯

周南。如土階之宮。黃收大人。穆穆端拱。滿堂臣僚。都兪吁咈。無一俳語。召南。如糓雨東風。滿城紅綠。無不蓓蕾。時有輕氷薄雪。不盡料峭之寒。邶鄘衛。如王謝子弟。大體都雅。時有風流害事。亦不失故家規模。王風。如齊魯儒家。本自修整。一遇孱孫改業。則纖嗇鄙吝。甚於晉楚。鄭風。如求仙家。誤認奼女爲眞。浮沉情浪。玩愒朝露。旣用自誤。又復誤人。齊風。如富商大賈。置酒迎客。供張陳設。一切豐珍。但無公子王孫雍容唱侑之節耳。魏風。如老婦持室。不失家翁遺法。終傷阨陋。唐風。如縉紳君子。端委廟堂之上。軍國之餘。間以談諧。而終不及杼軸井臼之細耳。秦風。如渥窪神駒。纔出水中。風鬃霧鬣。已有軒騰八荒之勢。陳風。如北里佳人。脂粉自好。揳琴揄袂。前迎後送。而司法之吏。不復糾禁。檜風。如孤子放客獨行。彷徨於深山之厓。野水之畔。而谷風淒雨。黯然四至。曹風。如江城葉落。怨鷰愁鸎。東風之夢故在。豳風。如南薰之琴。曲曲諧和。不復知有嚚傲時事。正雅。如麒麟鳳凰。抱其靈德。奇毛異羽。自成文章。變雅。如忠厚大人。憂時憫世。口不言而心則傷。眉睫之間。幽愁萬斛。頌。如入先代古廟。雜陳鍾彝鼎呂象罍犧尊。雖無文章之觀。使人自不覺竦然起敬。

選東詩序

編輯

古之詩。發於情多。而工於詞寡。是以。觀其風俗焉。今也反是。然亦可以察其世之盛衰。何者。其音之有純雜也。檀箕以來。東方之詩。亦豈無途謳巷謠可以列之於觀風者。然而乙支,孤雲之前。不少槪見。何哉。以無聖人者作。故不能與曹,檜之類。共傳於後世。悲夫。此子長所以思靑雲士也。余爲是懼。自高句麗乙支文德,新羅崔致遠爲始。王氏諸士以及本朝簡易,石洲諸人凡若干篇。而歷代民間歌曲。雖斷爛句語。亦皆不遺。至於近世諸詩耳目所易及者。不之採焉。余嘗流觀於斯。而聆其遺音。則其異於中國者有八聲。故喉音急而唇音促。此所謂近於鴃舌者也。然今之中國。其曲胡。其思淫。其聲哀。其調靡靡。其音雜然。而高下疾徐。大異於古之漢音。則經五胡金元之餘也。故李夢陽雲。今之俗旣歷胡。乃其曲烏得而不胡也。至於東方。則漢北有殷人。漢南有周人。詩所謂韓侯遺民。來爲三韓。馬韓又復箕氏餘氓。而其先土人。亦自柔順貞信。異於三裔者也。又無胡人之來介其間。故其字音一定而不雜。先輩至謂之東音。獨保秦,漢正音者。雖或太過。而譬諸今所謂華音一字三四轉。則大有間矣。故其俚調巷曲。大抵亦少噍殺哀淫窮極靡麗之音。而至於所謂詩者。文人學士工於詞多而發於情寡。故麗人擬唐。鮮人擬宋。而本方之音。特不過一二焉。此豈足以論其風乎。雖然。人聲之不同。如其面焉。曹,劉,陶,謝,李,杜,韋,柳。同工異曲者。隨其人之情性而然也。今夫蟲鳥得氣而鳴也。鶴伊戛而高。鴈蕭颯而寒。鸎栗留而喜。鵑斷續而哀。蟬涼蟋悲。鳩緩鵲急。各極其情。然其大體。春聲樂而秋聲悲。天氣之慘舒。物理之否泰。又在其間。則世之明乎音者。可自知之。若以爲出之情寡而工之詞多。不足以觀其風而論其世。則是烏可以語詩道哉。

三蘇文粹序

編輯

司馬遷作史記。以爲伯夷之賢。而由孔子以著。至曰閭巷之人慾砥行立名者。非附靑雲之士。烏能施於後世哉。余嘗以爲苟有實行。傳不傳在人。非吾所與。何至自附於人耶。然道德之士無論。已若昌黎以來。一切立言之輩。未嘗不由是而著焉。則史遷之言。蓋亦有爲而發也。當宋之時。蘇氏父子兄弟。世所稱奔軼絶塵之才也。其聲實之自見。若山之韞玉。川之懷珠。光氣已蔚然矣。然而自岷峩萬里而入中國。爲韓,富,歐陽諸公所吹噓。名聲始大著而其文日益進。淘洗磨礱而色澤爲之一新。然三子者之文。成就各殊。老泉晩而去蜀。其文實多而涉於野。子瞻少進而習病易除。故其文華質相濟而不泥於古。不詭於今。子由最少而最廣遊。故其文習於周旋進退。而有貴公子都雅嫺冶之風。然往往散渙而勝其質。要之三父子之文。蓋得之中國爲多。而其名之進而笙鏞一世者。又得之諸公之力甚夥。使其雌伏峩嵋之下。則安知不爲太史所稱名湮滅不稱悲夫者耶。然使其有太上之行。則雖終身巖穴。亦何恨乎。其不能自安於命。此儒者之所以卑文章之士也。嗚呼。士其可不知本哉。余愛三子者之文。而尤心慕於長公。然力不能遍誦。於老泉。取其十五篇。子由取其二十篇。而於長公則並採其疏箚大篇凡三十六篇。而名之曰三蘇文粹。朝夕溫繹。而且敘其首。以見文章之外。特有大事。不宜以此而畫之雲爾。

宗稧座目序

編輯

先王有合族之禮。所以尊祖也。故爲大宗小宗之法。而時節聚會。遠近咸序。以講劘祭祀之節。婚喪之度。而惇孝睦友之風。得行於其間。蓋將以昭德成禮。以臨照門庭而垂示於子孫也。是以。齊斬隆殺。功朞大小。緦裾不重。袒免不裳。昭其親也。栢栗板屍。梴桷堊雘。像設蒭明。昭其誠也。薦奠時忌。灌焚興俯。昭其文也。酒食齒敘。昭其和也。行聯伯叔。昭其序也。字而不姓。昭其派也。譜之等百。昭其本也。夫德與禮也。親以合誠。際接有文。和集而序整。率派以宗本。以臨垂一宗。於是乎先祖尊而子孫不敢有懈惰。德由以發而禮以之行。是故。凡欲尊祖者。必先合族。以時節聚會。而遠近咸敘。不然則廢也。某年月日。我諸宗會於溪東南部之宗家。於是。我先祖洗馬府君,承旨府君,沃川府君。比三世。以親盡。祀於長房。長房苟貧。祭不得如禮也。故斯會也。謀祀需也。諸家以次出。而有官守者加其物。凡若干揀於諸人。而立有司。以出納之。期之十年而及物之阜。以置交河之田。春秋墓祠之事。所以備庶羞者。皆於是乎取之。而以歲之匪久。物力之未完。諸宗指日爲會。以昭修小宗之法。禮也。有跪於列者曰。禮。德之成也。一人言禮。衆之二三。弗敢違也。祖宗以享。數世賴之。成禮也。夫一日成禮。諸族休和。可不務乎。詩曰。綏我思成。言成禮也。又曰。孔惠孔時。維其盡之。子子孫孫。勿替引之。言弗墜也。僉曰。先民之禮。以相朂也。敢不從祝規。諸宗請記其言。遂名以列之。而題其帖首。以昭垂無窮。成詩志也。

秦漢文粹序

編輯

凡物備而後乃成。匏土革木金石絲竹。一不和則非樂也。靑黃黑白赤。一不調則非采也。甘苦酸醎辛淡。一不均則非味也。至於文亦然。理致也。才格也。神境也。亦一不備而文不成。夫理致也才格也神境也者。我所自有而亦不能不有待也。其待蛇跗耶。蜩翼耶。蓋嘗論之。理致生於學。才格生於人。神境生於山川風土。三物備而文有本。其出不竭而變亦無窮。此所以爲有待也。然其得於山川風土人物者。常十之五六。而欲以學求之者。世或比之乾螢老蠧。以其流動之體。猝不可得諸古紙堆中者故也。是故。東人爲文。多局於山川風土人物。以其登眺則無華之秀。岱之圓。天台之巉。峩嵋之削。羅浮,大孤之飛舞軒翥。以其泝遊則無河之廣。江之永。剡溪之幽。洞庭之漭。五湖,七澤之渾涵嘼奫。其懷賢仰德也。無闕里之堂。西河稷下之墟。濂洛關閩講肄之塾。其懷忠想烈也。無屈原之淵。伍胥之濤。曹娥之波。思婦之石。董永,黃童之里。其悲弔感慨也。無祈年槖泉。漢家陵闕。六朝荒墟。觚稜迷樓。隋堤之柳。錢塘之荷。劉郞,項羽之戰塲。諸葛之陣圖。周瑜之赤壁。燕趙之肆。狗屠擊築。深井楡次之鄕。又無高士隱遯。名賢遊眺之所。如蘭亭,香社子眞之谷。五老之峰。金谷午橋雲臺。梁苑東山。小有釣臺蘇文之屬。以贍其材料。而又無邃古奇偉壯特之跡。如禹鑿寒江巨靈所蹠疏屬。支機靈寶良常之銘。金牛石鏡之羣。以助其氣格。而又無秦雲隴樹。楚水吳山。關楡嶺梅之字。與夫珍禽奇獸。鸚鵡孔犀巫猿越鴣之物。異樹稀果。桄榔龍荔盧橘叢桂樟柟椑柰茶蔗之屬。以生其色澤。是故。其造語也。恆患於固陋。而其取材也。恆苦於枯寂。其欲依㨾而摸畵之者。類皆手澁而眼生。此所以文成而無流動之體也。然秦漢以後。能有神境。惟昌黎得其二三。而柳子厚山水諸記與李杓直等數書。亦頗流動。宋六家六一與長蘇。最有神境。而餘子百篇或有數首之近似。而皇明諸家又不足以語此。然則其有神境者。雖華人。難得如此矣。嘗觀秦漢之文。以神境而生理致。理致與神境合而材格自成。是以。神境全而三者亦無不備。此其所以爲至也。戰國之策士。亦能鼓舞眩幻。以通其變。以至於司馬子長。而遒逸跌宕。與龍門大河。禹穴江淮。爭其氣量。而余之所蒐而爲文粹者。於秦漢之際。獨子長居其七八。所謂神境者。如可文字間得之。則此其門戶也基址也。然是書之入東方。自高句麗同文魏晉而家誦戶習。以至今日。卒不得其彷彿。則所謂蛇跗也。蜩翼也。將無足以爲待耶。其亦爲山川之所局。果不能以生神境耶。然蘇子瞻。蜀人也。子雲相如。亦蜀人也。其爲文章。蓋已得之蜀中十之八九。則高麗與蜀。猶之中原之外也。使其有子長。凡在三韓之南。其峭竪而奇拔者。皆可以爲吳楚也。峽束而磯激者。皆可以爲巫巴也。浿薩之口。漢帶之間。其浩淼而橫駛者。亦皆可以爲江淮河漢也。雞林,泗泚,東州,武陵,崧陽,樂浪之墟。其荒煙零落。池臺平而草樹沒者。又無非登眺感慨弔古傷遠之蹟。則是無之而不神境也。無之而不神境也。而亦無之而非操毫之士。然卒不近似者。是無子長而已也。嗟夫。果使其有子長。今復奈何。猶之伯牙悟琴。從諸海山而按絃布指。低仰疏數。亦不能盡廢舊譜。余之爲此集。蓋亦張絲理孔。諧其八音。以竢成連者。

明文選奇敘

編輯

明文奇賞者。皇明太史陳仁錫氏所選也。萬曆以上諸君子之文。無不入焉。而我東黃崗金繼輝上禮部書凡二首。亦在選中。乃崔簡易立之高霽峰而順代撰也。陳氏評曰。東人不知宋文。故有古氣。蓋立之之文。祖左國禰韓柳。而不學歐蘇故云也。余抄其尤奇者爲二冊。曰明文選奇。夫奇者。正之反也。其類爲偏爲窮爲巧爲僻爲險怪。陳氏旣斯之取。而余又加焉者。何也。竊嘗論之。凡天下之物理。不能棄奇而以見其正。夫山。其體至重也。五嶽八鎭。儼然磅礴。而然必爲之天台,鴈宕,博羅,峩嵋,女幾,三𡽀,崆峒,醫無閭之巉峭戍削。而輔其雄焉。夫水其體至順也。四瀆九川。浩瀁沛駛。而然必爲之龍門,呂梁,黃牛,灧澦,石坂,馬當,積石,城陵磯之鈐束激觸。而斂其肆也。若夫草木之於五糓。麻枲,桑柘,棗栗,松栢,檜杉之不足而又爲之龍眼,馬乳,橘柚,珊瑚,棕櫚之屬以侈之。鳥獸之六畜。雞鴨,鵝雉,鵓鴿之不足而又爲之猩猩,鸚鵡,孔雀,獅子,秦吉了之屬以藻之。而至於文亦然。無諸子百家。不能見四書之大也。無圖緯讖數。不能見六經之正也。無象山,陽明,曹溪,白沙之書。則無以見濂洛關閩之學也。要之皆不可廢也。況有時乎獵英擷葩揚波而增勢者乎。是故。爲文之士。力有不及。苟可能也。使天上有籙霞宮丹甲。皆可搜也。使地下有莊汲冢覆釜。皆可采也。況世之相近。而人文風氣之亦不相遠。其過也可以戒。而其近裏也。亦可以勉而至焉。若並以爲天魔說法。非莊士之所宜聞而已。則其流之患。吾恐至於因噎而廢食也。韓子曰。易奇而法。詩正而葩。夫葩亦奇也。多識於草木鳥獸之名。而以爲葩。是正亦在於奇也。余纂是編。亦以爲草木鳥獸而已。苟覽者見疵以好奇。則非余之意也。

靑丘古史敘

編輯

史與經。相爲經緯。故並擧而稱之曰經史。自虞夏商周之世。已重史官。何者。史有褒貶之權而示之百世故也。故世有良吏。則賢者得以炳朗燀爀。雖死而猶生。惡者亦無以逃其不善於身後。塗諸耳目。千載如昨。如漢之遷,固。能使前世之人至今傳誦。自伯夷當世。不過有孔夫子求仁得仁數言而已。及其爲傳而其名益彰。羽翼夫子之言而相傳於無窮。史之表裏經傳。其功蓋如此矣。遷,固旣死。雖曄壽之雄人不甚觀。唐,宋,元,明動逾百帙。而其人愈晦。豈不以不得良史哉。悲夫。自叔孫豹爲三不朽之說。孰不欲區區砥礪以俟百世者哉。立言雖在己。至如功與德。亦不能不待人以傳。夫遷,固不世出。則更又何待。是以寂寞䵝昧。與其死而同死者多矣。至於東方。自三國以上。幷與所謂史者而無之。高麗雖有史。又誰觀之。東方雖陋。一世不可誣。亦豈無立功於國。修德於家。又自立於文章之間。如今世人哉。特其無良史。無史官。又或有史記。喪亂不得傳耳。是以其人一死。則雖其子孫。亦不知有其人。如雞林,浿丘,扶餘,慰禮前代古都之間。幾介王侯將相。幾介有德君子。又幾介文章學士。今日邈然。徒見山高而水淸。荒煙敗址。過者亦不爲之躕躇。殆若千歲以前。都無其人。茫然鬼魅木石之區而已。士生而無稱。旣已悲矣。生於東方。立德立功立言而不傳。其悲又何如。如金富軾三國史,東京雜記等書。其幸傳而未泯者。今人不甚見之。又不知幾世。並與此史而無之耶。世或有好古君子。區區欲自樹立。至於當代史記。則國復有禁不得爲。如韓愈,柳宗元一代之史才。而欲爲不爲。終身抱志而沒。何者。以其是非一世。人禍天刑可畏而然也。若夫古史則旣無其禁。且已有古人之是非。斷例昭然。吾不過因之爲說。又況使若夢若覺若存若亡之世界人物。果能搜奇獵隱起死爲生。則古人之幸也。雖然。蘇子由病遷史多誤。更修古史。亦不甚傳。況不如子由。其又何益。然余竊有悲之者。今我所生。卽古人所生東方之國也。今我言語氣味性情。卽古人所稟東方之風氣也。今我所見山巖江澗林藪野澤。亦古人同此見也。今我所服食糓米絲麻山珍海錯土毛水産。亦古人同此服食也。其欲立德立功立言。僥倖得傳於後。今人與古人之心。豈有異哉。使今世立言立功立德之人。不幸而不傳則已矣。幸而至於千萬年之後。其事若存若亡若夢若覺而能有一人焉。爲之悲之。而其人之力。又足以使我復生。如史遷之於伯夷感慨流弔。發越色澤。益傳無窮。則此千載而知己也。縱不能如此。知有我一介爲之少作周旋。其又一時之幸也。古人雖不見我。我亦不在其心中。自我視古人。已知有此人立德如此。立功如此。立言如此。嚮慕之。親愛之。如隔宿昔。且又其言語氣味性情與我同。所見山巖江澗林藪野澤與我同。所服食糓米絲麻山珍海錯土毛水産與我同。其欲立德立功立名。僥倖得傳於後。其心亦莫不與我同。則我安知非古人。古人亦安知非我也。今旣見其事蹟。適不得良史。其倖存而未泯者。亦皆體例疎略。裁製舛駁。鄙俚淺近。不足言史。我與古人。安得不爲之委曲周章乎。由我而益傳。亦所不計。唯能盡智竭力。絲毫得當於其間。然力有所不及而體例粗備。裁製不窘。如高麗史則爲贊論而已。體例疎略。裁製舛駁。鄙俚淺近。不足言史。則惟三國已上事也。司馬遷本紀五帝。蘇轍並及三皇。而何嘗見信史野乘小說。冥搜雜采。或僅得數事。亦因之成編。敘事少而議論多。此亦微顯闡幽之體也。故始檀君迄新羅七本紀。扶餘,駕洛,大伽倻以至報德,渤海九世家。四十九列傳。十志八表。其間馬韓雖遷一隅。而如江南之晉。巴蜀之漢。宜接箕氏之統。衛滿次之。高句麗起朝鮮古地。禮樂文物。頗用華制。比如魏處中原。吳據江南。以先魏後吳之例。高句麗接馬韓。新羅次之。百濟又次之。然朝鮮三韓。分域不同。故羅麗各自爲史。而百濟則附新羅。至如表志。則三朝鮮,三韓,九國及諸小國。亦別錄。其可考者。謂之靑丘古史。嗚呼。由數千歲之後。言數千歲之前。其詳旣不可得矣。至於得失成敗之際。如有可勸戒者。亦備論其故。以附史氏之遺意焉。

十讓贊敘

編輯

孟子言四端。而辭讓之心。最難以自持。蓋擴而充之。則爲聖人之無我。是以。伯夷之學無所見。而孟子取其讓國之節。優而納之於三聖人之科。蓋天下國家之大而脫然而無所累。此其近於私慾淨盡。天理流行。蓋無待於勉強也。夫閭巷之人。屑潔自多。能忍飢於壺飡。而不能遣於暮夜之千金。山林好名之士。往往不起於一命而爲知制誥則起。夫千金與制誥。以爲讓極於此。苟過之而不復加。則吾無乃餒而乎。此其情甚於穿窬。若夫富且貴。至於天下國家而極矣。則吾之讓天下國家。將復欲何爲。故其情無復不可知。苟其情無復不可知。則此其距聖人也不能一間。此孟子之意也。自許由讓天下。而泰伯,虞仲,伯夷,叔齊。以其國讓。三代之衰。曹有子臧。吳有季札。由漢迄唐而有讓帝。我東有二寧。其外卞隨務光王子搜皆莊周寓言。而高句麗有讓國君鄒安。其事甚微。亦不足著。蓋宇宙間邈然萬年。而中國外域牽連得書。不過此十人。蓋其難如此。嗟夫。天下之亂。自無讓而起矣。使天下之人。知雖天下國家猶可讓。則天下遂無不可讓之物。千駟萬鍾。與簞食豆羹。無以異也。使簞食豆羹。苟至於殺人而相爭。則雖病風之人。猶知其不足爲也。此十讓贊之所以作也。嗚呼。使天下無湯武可也。不可無此十讓。無湯武。桀紂之子孫。猶或得有夏康周宣王。而無十讓則天下無恥。將至於饕餮跖蹻家出而戶生。攘奪橫而殺越張矣。其可畏也哉。

虞編敘

編輯

戰國之世。士方趍於利。決死生以求。而齊有魯連生曰。與其富貴而屈於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遂辭平原君而逃隱海上。世至今稱之爲天下士。而趙相虞卿。亦捐萬戶侯卿相之印。而流離窘遁。以徇窮交魏齊之急。此其高義不下於魯連。而司馬遷譏之以爲庸人且知其不可。況賢人乎。遷之擬議失當如此。可歎也。夫卿旣家居而無所發意。乃上採春秋。下觀近世。曰節義稱號揣摩政謀凡八篇。以著得失。世傳之曰虞氏春秋。此書今絶於世久矣。嗟夫。卿爲趙畫策。以卻強秦。解官辭封。以全窮交。倜儻之節。可以伯仲魯連。而旣不見稱於太史。又其書絶不見。不能與魯連並耀於世。余甚悲之。於是列其篇名。而策之以今世之事。措意脩辭。雖不當於古人。然卽名而求之。後之君子。亦可得其意想之所存歟。昔弇州生爲蒯通短長書以爲齊之人畊於野而得之。其文專學國策。此文人戱劇也。余之此書。借卿以發余之意而已。非學其時文也。覽者又察之。

林將軍傳後敘

編輯

忠州之東五里。有驛曰丹月。林義士慶業之鄕也。其故宅及童子時所遊臺。皆在驛之南。臺在達川。亂山四擁。懸崖獨出。上平而可坐。余於昌山之行。路出其下。時日且入。爲之歷登徘徊。不忍去者久之。余嘗以爲論林公以成敗者。非知公者也。獨能以偏邦之人。而爲中國用。此已奇矣。然竊獨怪夫公之以策干諸將也。獨以東事。而不及於流賊。何也。當其時。島帥已構我於朝廷矣。言東事。安知其必信哉。楚之客說秦。不敢言遠交而近攻。懼其見疑於爲楚也。夫豈獨見疑而已哉。將並其人而去之。以爲不去則客且漏其陰也。公之智曾不及此。惜哉。黑齒常之自百濟。爲唐立功於西方。其不習吐蕃。與公之不習流賊。無以異也。然智之獨出。所投而無不辦。則公之辦流賊。與彼之辦吐蕃。何以異哉。當是時。山東諸帥。皆屠沽兒也。又皆位不重。其勢不能拔他國之人。爲公計者。當優遊歲月。辭山東而入淮宋之郊。得以識天下之英雄如高傑左良玉輩。投以奇策。則必有犂然而合者。使豪傑効力。而流賊不張。天下事尙可爲矣。嗚呼。公豈不知此。而其不果者。天也。雖然。公之此行。天子知之。諸將知之。亦足使天下。知東方之有人。此豈獨公之幸哉。嗚呼。忠臣志士之生人國。如祥麟瑞鳳爲天下之光。雖山海僻奧。不能掩其美。自黑齒常之入中國。而薛罽頭爲唐將戰死。張保臯,鄭年。効力邊鎭。頗著名。萬曆辛卯。倭酋秀吉有慢書來。重峰趙子。請斬其使。以聞天子。且馳檄琉球,暹羅海外諸國。齊擧義師。問其不庭之罪。議雖不行。此豈書生大言而已哉。余讀東史。得黑齒常之,薛罽頭,張保臯,鄭年四人。感其以東人而効勞於天子。特列其名。而如重峰與公。偉哉奇哉。又非四子者之儔。牽連得書。以見小邦之多志士雲爾。

完山譜略敘

編輯

天下大姓。李氏居其首。而自中國流於四裔。亦不知其數。然自老子生於李樹下而始得姓。春秋之世。無他見焉。惟老子李耳。見於孔子世家中。其後戰國。有李信,李宗爲秦,魏將。世傳李氏出臯陶。臯陶爲理官。而李與理音同。而後爲李氏雲。中國之李。亦有數貫。在秦者。爲隴西。其後入夷狄爲君長。自西涼王暠。見於中國。至周隋之末。而淵爲唐高祖。在趙者爲贊皇。其在唐名臣吉甫,德裕。其後也。之南方者進。爲漢交趾刺史。公蘊當宋世爲王。東方之李。亦累數十。而家月城者最久。謁平與新羅始祖赫居世同時。赫居世之興。當漢昭帝宣帝之際。其餘居延安者。出於唐。處韓山者。亦出中國。然東國文籍散逸。其系本不可詳。而今人之能記其始祖者尠有。出麗末國初。而完山之李始見。於新羅中世有司空。○娶武烈王十世孫金義女。以世考之。司空之興。當新羅下代興德,僖康之際。而興德,僖康。又當唐文,武,宣宗之間。故凡東方李氏之得姓。惟月城最久。而完山次之。延安,韓山,全義之李。皆居其後雲。完山者。其地於檀箕世。爲帶漢以南七十八國之一。在三韓屬於馬韓。三國之際。有二完山。新羅眞興王。置完山州。在今陜晉之間。未幾而廢。自百濟滅馬韓。而始爲完山縣。及唐置都督府。而完山屬魯山州。後入新羅。爲全州。甄萱世爲百濟都。高麗幷萱。而完山復稱全州。李氏家完山。不知世近遠。而自司空。始見於籍。司空之後。十有五世。而大將軍始遷悉直。數世而自悉直。入於沃沮。以仕於元又四世。李氏凡三遷其居。完山最遠而久。故號完山李氏。方大將軍之東北徙。而一子仍南留。其後伯由佐麗太祖。爲完山君。其籍稱全州雲。洪武之年。我太祖受命開國。而恭靖大王繼承大位。有讓國之德。而民無能名。有別子曰德生。爲守道正。卒葬於彌阿之里。當成宗中宗之際。其曾孫終南副正昌壽。有道學。嘗受業於金宏弼先生。與靜菴趙光祖。爲友。及終南沒。趙先生歎曰。自此吾不復聞過失矣。爲詩自警。學者稱恥齋先生。其卒。葬南陽之西。穆陵之朝。守道有裔孫曰宗仁。以武知金海府。癸巳。殉日本之難。贈兵判。己卯諸賢之世。鷲山副守岫。亦守道曾孫也。岫亦遊君子門。以學著聞。其曾孫曰好義,好信。俱歷敭淸顯。好信當光海時。臥公山之野。不與其亂。卒官副提學。恥齋無子。鷲山有兄子曰憲誠。出系其後。憲誠後贈參議。參議生大福。能承家學。經明行修。通擬持平。爲工曹佐郞以卒。大福贈參贊。參贊生元俊。元俊號慕菴。以薦授順陵參奉。光海政亂。遂不仕。長陵之初。元俊以遺逸起家。爲安陰縣監。後爲靑山永平諸縣監。皆有遺愛。嘗受小學書於家庭。年九十以卒。其持己治家。未嘗一日離於小學。自佐郞二世。皆葬廣州之鶴埜。而宋尤菴時烈。爲慕菴之碑。稱道其賢。元俊有二子。季曰敏厚。沉深有志。不屑公車。三十斷科屋。後仕至榮川,沃川郡守。榮人磨厓。頌其德。沃人爲歌。以傳其惠焉。禮有大宗小宗。其後絶者。皆以其子孫系其世。然往往無子孫者。雖非其宗。而族人哀其不祀。以其子若孫而爲之出系。以無絶其祀。雖非經禮。而後世行之。君子許之而無議也。蓋緣於人情者。雖聖人。不能禁也。敏厚有族父曰宗榮。宗榮父曰洗馬光立。光立之祖曰龍川副守智孫。智孫之父曰沙川守植。植其祖曰讓寧大君。以太祖之孫。獻陵元子。佯狂以遜德。眉叟許穆。有至德祠記。以稱其志。宗榮無子。慕菴命敏厚。爲之子。及敏厚卒。四世皆葬交河之法興。自敏厚至吾身四世也。而繼宗無近屬。故爲譜者。不得不歸附於本生之宗。然本生之宗。亦不可徧及也。故自慕庵以上載四世。四世則吾祖之三從昆弟。皆可見也。其外則服盡。服盡則塗人也。塗人而猶可記。則完山之李其可徧乎。故止於四世。自慕庵以下。不限代。苟有人者。皆爲之記。今雖親盡。皆吾親三從昆弟之子孫也。與吾親曰昆曰弟。而當吾世也。其子孫相從好也。而謂之塗之人而不書。則非人情也。故自慕庵以下。不限代。以其可見而可親也。夫可見而可親。則自今至於百世。無可盡之親。由是推之。雖慕庵以上。皆可知也。其書與不書。又不足言矣。蓋前吾之不書。非謂其塗人也。爲汗漫而力不及也。力不及者。非吾罪也。大抵推原本始。樂道故實。君子之志也。凡異國殊貫。並言諸李。而生民之初可知也。旁通里居。起檀箕。歷三韓三國大唐後百濟。入高麗以來。吾氏之所經風謠習俗。又可知也。擧旁支之賢者。摠說其跡。則蘭蒸蕙薰。在於吾祖三從之內。而劬躬委趾先祖之德。又可見也。悲至德無稱。而儒宗之言。晦昧而不章。觀存亡繼絶之義而使賢者有後。皆可著也。於是乎書。

和順崔氏族譜引

編輯

君子所以爲譜。將以明系本。合親疎。使覽之者。油然生孝悌之心也。然而系本不明。則親疎難合。而第爲一姓之廣撮。不詳系本之同異。則非爲譜之意也。是以贊皇之李。別於隴西。眉山之蘇。不並河內。勢不可強合也。崔氏系出於完山。而其後或貫海洲。或籍和順。蓋以受封之祖而自分其氏族也。近者。嶺南崔氏有貫和順者。新刊族譜。以麗末海州牧使永濡爲鼻祖。而世傳永濡封和順君。而其墓碣。又曰永濡和順人也。以此觀之。永濡之前。已有和順之封。而其主譜者。通文諸道。將合和順之崔。與之爲一。而上舍綱宇。湖南人也。以爲嶺譜。自永濡以後。世系多不傳。雖欲合之。無可徵。於是自舍人公濬爲始。而謀刊小譜。未就而沒。其胤崑欲繼先志。服才闋。重蠒上洛。廣加詢求於國朝榜目萬姓譜等書。得舍人公以上十五代。推本溯源。始知與海州之崔。同祖麗初文憲公沖。而永濡乃恭愍時人也。於此。可見嶺譜之大誤。而上舍不欲強合之意。至是而益有徵矣。余於是有感焉。樂正公當光陵朝。以白衣侍講。而龍蛇之變。主簿公當敵辦死。志節照爛。其後石軒公。又以宮僚。事我孝廟。眷遇之隆。至請勿遷久任及其歷試內外。以淸白一節。爲報效之資。盆菊宮貂。後先煇煌。祖孫名德。百年相望。而其鄕居隱德者行誼學問。樂志無悶。如竹谷四昆季。以及上舍之世。亦皆著稱邑里。見高人士。親族率襲。可占其後之昌。則豈可曰此譜之小而別歟。且夫崔碩士承其先志。棲遑京洛。而稽其旣失之譜於殘編敗馥之間。若有相之。滿意而歸。其成此譜也。聞見之不洽。事力之不逮。又非所慮於君。何也。蓋其孝悌之心。將有以起其擧宗之人。不待勸而裕如者。燦然成帙。指在不日。余於是。又有感焉。而況與石軒公義同自出。不敢以蕪拙。辭於其求記也。書此以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