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義疏》版本

本文所引述到的長度、容量、重量為東漢度量衡制。請參閱維基百科之中國度量衡條目。

(1)傷暑脈證並治第五

編輯

(1):"辨"原無,據目錄補。

  • 傷暑,肺先受之。肺為氣府,暑傷元氣,寸口脈弱,口渴汗出,神昏氣短,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兩把 粳米、半夏各半升 麥冬一升 炙草二兩 人參二兩 石膏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米熟湯成,溫服一升,日三服。
  • 素熱傷暑,發熱汗出,口渴,脈弱而大,名曰中暍。人參白虎加黃連阿膠湯主之。
人參白虎加黃連阿膠湯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綿裹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黃連三兩 阿膠二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煮米熟,湯成去滓,內膠煬消,溫服一升,日三服。
  • 傷暑,汗出已,發熱煩躁,聲嘶,脈反浮而數者,此為肺液傷,百合地黃加牡蠣主之。
百合地黃加牡蠣方
百合七枚 生地黃汁一升 牡蠣二兩
上三味,先以水洗百合,浸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二味,取一升,去滓,內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 傷暑,心下有水氣,暑熱與水氣相蒸,發為暑濕舍肺,汗出咳嗽,渴欲飲水,飲水則嘔,脈弱而滑,瓜蔞茯苓貝母枳實湯主之。
瓜蔞茯苓貝母枳實湯
瓜蔞大者一枚,共皮子搗 茯苓三兩 貝母三兩 枳實二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煎取二升,溫服一升,日再服。
  • 傷暑,發熱無汗,水行皮中故也,脈必浮而滑,先以熱水灌之,令汗出,後以竹茹栝蔞根茯苓半夏湯主之。
竹茹栝蔞根茯苓半夏湯
生竹茹二兩 栝蔞根二兩 茯苓三兩 半夏半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兩,碎,綿裹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 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豬苓湯加人參主之。一物瓜蒂湯亦主之。
豬苓加人參湯方
豬苓、澤瀉、茯苓、滑石、阿膠各一兩 人參三兩
上六味,以水四升,先煮五味,取二升,內阿膠,煬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一物瓜蒂湯方
瓜蒂二十個
上銼,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 凡病暑者,當汗出;汗不出者,必發熱;發熱者,必不汗出也。不可發汗,發汗則發熱,煩躁,失聲,此為肺液枯,加息高氣賁者,不治。
  • 傷暑,夜臥不安,煩躁,舌赤,譫語,脈當數,此為暑邪干心,宜黃連半夏石膏湯主之。
黃連半夏石膏湯方

黃連三兩 半夏一升 石膏半斤,碎,綿裹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六七合,日三服。

  • 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宜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湯方
當歸、桂枝、芍藥、細辛各三兩 甘草、通草各二兩 大棗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人參四兩 附子一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 傷暑,脈弱,口渴,汗大出,頭暈者,宜用竹葉石膏人參黃連半夏湯主之。
竹葉石膏人參黃連半夏湯方
竹葉一把 石膏一斤 人參三兩 黃連二兩 半夏半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 傷暑者,頭不痛。頭痛者,風也。頭重者,濕也。

(1)熱病脈證並治第六

編輯

(1):"辨"原無,據目錄補。

  • 熱之為病,有外至,有內生,外至可移,內有定處,不循經序,舍於所合,與溫相似,根本異源,傳經化熱,伏氣變溫,伊古不曉,認為一體,如此殺人,莫可窮極,為子條記,傳與後賢。
  • 熱病,面赤舌爛,心下痛,欲嘔,脈洪而數,此熱邪干心也,黃連黃芩瀉心湯主之。
黃連黃芩瀉心湯方
黃連三兩 黃芩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日再服。
  • 熱病,身熱,左脅痛,甚則狂言亂語,脈弦而數,此熱邪乘肝也,黃連黃芩半夏豬膽汁湯主之。
黃連黃芩半夏豬膽汁湯
黃連二兩 黃芩三兩 半夏一升 豬膽大者一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煎取三升,納膽汁,和合相得,分溫再服。
  • 熱病,腹中痛,不可按,體重不能俯仰,大便難,脈數而大,此熱邪乘脾也,大黃厚朴甘草湯主之。
大黃厚朴甘草湯
大黃四兩 厚朴六兩 甘草三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服一升。得大便利,勿再服。
  • 熱病,口渴喘嗽,痛引胸中不得太息,脈短而數,此熱邪乘肺也,黃連半夏石膏甘草湯主之。
黃連半夏石膏甘草湯方
黃連二兩 石膏一升 半夏半斤 甘草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 熱病,咽中乾,腰痛,足下熱,脈沉而數,此熱邪移腎也,乾地黃黃柏黃連半夏湯主之。
乾地黃黃柏黃連半夏湯方
乾地黃半斤 黃柏六兩 黃連三兩 法半夏一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1)濕病脈證並治第七

編輯

(1):"辨"原無,據目錄補。

  • 濕氣為病,內外上下,四處流行,隨邪變化,各具病形,按法診治,勿失紀綱。
  • 濕氣在上,中於霧露,頭痛項強,兩額疼痛,脈浮而澀,黃耆桂枝茯苓細辛湯主之。
黃耆桂枝茯苓細辛湯
黃耆三兩 桂枝二兩 茯苓三兩 細辛一兩 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五升,煎取三升,分溫再服。
  • 濕氣在下,中於冷水,從腰以下重,兩足腫,脈沉而濡,桂枝茯苓白朮細辛湯主之。
桂枝茯苓白朮細辛湯
桂枝三兩 茯苓四兩 白朮三兩 細辛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 濕氣在外,因風相搏,流於經絡,骨節煩疼,臥不欲食,脈浮緩,按之澀,桂枝湯微發其汗,令風濕俱去。若惡寒,身體疼痛,四肢不仁,脈浮而細緊,此為寒氣併,桂麻各半湯主之。
桂麻各半湯方
桂枝三合 麻黃湯三合
併服之,得微汗,病即解。
(維基文庫註:當為「桂枝湯三合」)
  • 濕氣在內,與脾相搏,發為中滿。胃寒相將,變為泄瀉。中滿,宜白朮茯苓厚朴湯;泄瀉,宜理中湯。若上於肺,發為肺寒,宜小青龍湯;下移腎,發為淋漓,宜五苓散;流於肌肉,發為黃腫,宜麻黃茯苓白朮防己赤小豆湯主之;若流於經絡,與熱氣相乘,則發癰膿,脾胃素寒,與濕久留,發為水飲,與燥相搏,發為痰飲,治屬飲家。
白朮茯苓厚朴湯方
白朮三兩 茯苓四兩 厚朴二兩,炙,去皮
上三味,以水五升,煎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麻黃茯苓白朮防己赤小豆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 茯苓三兩 白朮三兩 防己一兩 赤小豆一升
上五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再服,一日服盡。
  •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痛,發熱,身色如似熏黃。
  •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汗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滑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口燥煩也。
  •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蒲灰 細辛 皂莢 麻黃
上四味為末,以蔥白汁調和,納鼻中。
蒲灰,即香蒲燒灰存性(香蒲生水邊,似菖蒲而小,或生水中)。皂莢割去皮,炒香;細辛、麻黃,皆當微炒,取藥力辛竄,以隨時制用為佳,久留則氣散也。
  •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加朮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白朮四兩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汗。
  •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哺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半兩 杏仁十個,去皮尖 薏苡半兩 甘草一兩,炙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防己黃耆湯方
防己一兩 黃耆一兩一分 白朮七錢半 甘草半兩,炒
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
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差。
  •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朮附子湯方
白朮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一兩半 大棗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身覺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朮二兩 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妙。

辨燥病(1)脈證並治第八

編輯

(1):"辨燥病"原作"傷燥",據目錄改。

  • 傷燥,肺先受之,出則大腸受之,移傳五藏,病各異形,分別診治,消息脈經。
  • 燥病,口渴咽乾,喘咳,胸滿痛,甚則唾血,脈浮短而急,此燥邪干肺也,柏葉石膏杏子甘草湯主之。若移於大腸,必大便難,口渴欲熱飲,脈急大在下者,麻仁白蜜煎與之。
柏葉石膏杏子甘草湯方
柏葉三兩 石膏半斤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五升,煎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麻仁白蜜湯方
麻仁一升 白蜜六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麻仁,煮取一升五合,內蜜微沸,和合令小冷,頓服之。
  • 燥病,口爛,熱氣上逆,胸中痛,脈大而澀,此燥邪乘心也,梔子連翹甘草栝蔞根湯主之。
梔子連翹甘草栝蔞根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連翹二兩 甘草二兩 栝蔞根四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每服一升,日三服。
  • 燥病,目赤,口苦咽乾,脅下痛,脈弦而數,此燥邪乘肝也,黃芩丹皮栝蔞半夏枳實湯主之。
黃芩丹皮栝蔞半夏枳實湯方
黃芩三兩 丹皮二兩 半夏半升 枳實二兩 栝蔞實大者一枚,搗
上五味,以水五升,煎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 燥病,色黃,腹中痛,不可按,大便難,脈數而滑,此燥邪乘脾也,白虎湯主之。
白虎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 燥病,咽乾,喉痛,少腹急痛,小便赤,脈沉而急,此燥邪移腎也,乾地黃黃柏茯苓栝蔞湯主之。
乾地黃黃柏茯苓栝蔞湯方
乾地黃六兩 黃柏三兩 茯苓三兩 栝蔞根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煎取三升,去滓,每服一升,日三服。


卷五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