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元和郡縣圖志
◀上一卷 卷十五·河東道四 澤潞節度使 下一卷▶

潞州

編輯

,上黨。大都督府。開元戶六元四千二百七十六。鄉一百三十三。元和戶一萬七千八百。鄉一百二十。今為澤潞節度使理所。

管州五:潞州,澤州,邢州,洺州,礠州。礠、邢、洺本河北道,今屬澤潞節度使管內。縣三十七。都管戶二萬六千二百四十三。

禹貢》冀州之域。殷時為黎國。春秋時屬晉,又兼有潞子之國。潞子嬰兒,為晉所滅。戰國時屬韓,別為都,以其遠韓近趙,至趙孝成王時,馮亭以上黨降趙,復為趙地。秦為上黨郡地。後漢末,董卓作亂,移理壺關城,即今州理是也。周武帝建德七年,於襄垣縣置潞州,上黨郡屬焉。隋開皇十年罷郡,自襄垣縣復移潞州於壺關,即今州是也。州得名,因潞子之國。武德元年,又於襄垣縣置韓州,貞觀十七年廢。開元十七年,以玄宗曆試嘗在此州,置大都督府。

州境:東西二百九十三里。南北三百三十六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三百三十里。南至東都四百七十里。北至儀州三百一十里。東北至洺州四百五十里。東取穴陘嶺路至相州三百五十里。西至晉州三百九十里。東南至澤州一百八十七里。西北至沁州二百一十里。

貢、賦:開元貢:人參,墨。賦:麻,布。

管縣十:上黨,長子,屯留,潞城,壺關,黎城,銅鞮,鄉,襄垣,涉。

上黨縣,望。郭下。開元戶一萬一千三百八十三。鄉二十二。本漢壺關縣也,隋開皇中分壺關置上黨縣,屬潞州。《釋名》曰:「黨,所也,在於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

雞鳴山,一曰火山,在縣東南七十六里。濁漳水,在縣西南二十二里。

州城,漢壺關縣也。《上黨記》曰:「曹公之圍壺關,起土山於城西北角,穿地道於城西,內築界城以遮之。」五龍祠,在縣東南二十里五龍山上。慕容永所立,以祭五方神。

馮亭墓,在縣西五里。

長子縣,緊。東北至州五十二里。開元戶二萬二百六十六。鄉三十三。漢舊縣,本春秋時地名,《左傳》曰「晉人執衛行人石買於長子」,是也。慕容永僭號於此,稱西燕,為慕容垂所滅。隋開皇九年,移寄氏縣理此,屬潞州,十八年改寄氏為長子縣。

發鳩山,在縣西南六十五里。濁漳水出焉。

羊頭山,在縣東五十六里。後漢安帝時,羌寇河東,以任尚為御史,擊破於羊頭山,謂此也。

神農城,《後魏風土記》曰:「神農城在羊頭山上,山下有神農泉,即神農得嘉穀之所。」

武訖嶺,在縣西四十五里。《風土記》曰:「秦、趙戰於長平,趙軍敗退,秦將白起逐至此,名曰武訖嶺。」

(屯)留縣,上。東南至州六十四里。開元戶八千一百六十六。鄉十七。本晉邑,《春秋》曰「晉人執衛行人孫蒯於純留」,是也。漢以為縣,屬上黨郡。高齊省,隋開皇中重置,屬潞州。

絳水出縣西南方山,去縣八十四里。

潞城縣,上。南至州四十里。開元戶七千四百六十四。鄉十六。本漢潞縣,屬上黨郡,即春秋時赤狄潞子嬰兒國也,晉滅之。後魏太武帝改潞縣為刈陵縣,屬襄垣郡。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潞城縣,屬潞州。

黃阜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劉聰將綦毋劌敗晉將崔恕於黃阜。

漳水,一名潞水,在縣北。闞駰曰:「潞水在縣北,為冀州浸,即漳水也。」按王猛與慕容評相禦於潞川,評鬻水與軍人絹匹水二石,則此無他大川可以為浸,所有唯漳水耳,故土俗尚謂濁漳為潞水也。

武王塢,在縣西北四十里。塢東有後魏天柱大將軍爾朱榮碑,文曰:「建義元年,東討逆賊,鎮豎葛榮,軍次上黨。武王祠東有二狡兔從賊方而來,天柱彎弓祝之曰:『中則擒葛榮,不中則否。』應弦而殪,遂擒榮。」

壺關縣,上。西北至州三十里。本漢縣也,屬上黨郡。山形似壺,於此置關,故名壺關。隋開皇十六年,分壺關置上黨縣,大業二年省壺關並入上黨,武德四年重置。

羊腸阪,在縣東南一百六里。沾水出焉。漢壺關三老令狐茂墓,在縣東九里。上書明戾太子冤者。曹公壘,在縣東南一百二里。曹公攻高幹所築。

黎城縣,中。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古黎國、《春秋》曰「晉荀林父滅潞,立黎侯而還」,今縣東十八里黎侯城是也。漢為潞縣之地,後魏太武改潞縣為刈陵縣,隋開皇十八年改刈陵為黎城縣。武德初屬韓州,貞觀十七年廢韓州,屬潞州。

古壺關,在縣東二十五里。《春秋》齊國夏伐晉,取八邑,有盂口,盂口即壺口也,聲相近,故有二名。清漳水,在縣東北五十里。濁漳水,在縣西北五十六里。

馮奉世墓及馮昭儀墓,在縣東二里。

銅鞮縣,上。東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晉大夫羊舌赤邑,時號赤曰「銅鞮伯華」。漢以為縣,屬上黨郡。隋開皇十六年改屬沁州,大業二年省沁州復屬潞州。武德六年屬韓州,貞觀十七年廢韓州復隸潞州。

石梯山,在縣西三十里。

閼與城,在縣西北二十里。《史記》曰:「秦昭襄王攻趙閼與,趙奢曰:『其道遠險狹,譬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遂破秦軍,解閼與之圍。」

晉銅鞮宮,在縣東十五里。子產曰:「今銅鞮之宮數里。」

斷梁城,在縣東北三十里。下臨深壑,東西北三面阻氵閒,廣袤二里,俗謂之斷梁城。叔向墓,在縣東十八里。

鄉縣,中。東至州一百七十里。本漢涅氏地,屬上黨郡。晉始為武鄉縣,屬樂平郡。石氏分上黨置武鄉郡,縣屬焉。隋開皇初廢郡,縣屬潞州。晉縣原有「武」字,後草創失其舊名。

禿頂山,在縣西北九十三里。石臼嶺,在縣北六十五里。護甲水,在縣西北八十里。

襄垣縣,上。南至州九十三里。本漢舊縣,屬上黨郡,趙襄子所築,因以為名。後魏孝莊帝改屬襄垣郡。後周建德六年,於襄垣城置韓州,縣屬焉。貞觀十七年廢州,縣屬潞州。

鹿台山,在縣南二十里。涅水,在縣西北六十里。濁漳水,在縣南二十一里。

天井關,在縣東南四十里。置在天井穀內,深邃似井,因以為名。魏武初遷鄴,於此置關,周建德六年廢。

涉縣,上。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漢舊縣,屬魏郡,因涉河水為名。晉屬廣平郡,後省。隋開皇十年,於故涉城重置涉縣,屬礠州,十六年改屬韓州。貞觀十七年廢韓州,縣屬潞州。

清漳水,一名涉河,在縣南一里。

澤州

編輯

,高平。上。開元戶二萬二千二百三十五。鄉五十九。元和戶三千五百二十七。鄉五十。

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韓、魏,後屬趙,秦使白起破趙於長平,即今州北高平縣西北二十一里長平故城是也。秦並天下,今州即上黨郡地。漢為上黨郡高都縣之地也。後魏道武帝置建興郡,孝莊帝改置建州,周改建州為澤州,蓋取澤為名也。(,音烏怕反。)

州境:東西二百九十里。南北一百五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一百四十里。西南至東都二百八十里。北至潞州一百四十九里。北至太原府大路六百一十里。西至絳州四百四十里。東逾山至衛州四百一十里。

貢、賦:開元貢:白石英五十斤,人參。賦:麻,布。元和貢:白石英,野雞九十隻。管縣六:晉城,高平,陵川,沁水,陽城,端氏。

晉城縣,上。郭下。本漢高都縣,屬上黨郡。隋開皇三年改屬澤州,十八年改為丹川縣,因縣東丹水為名。貞觀三年,改置晉城縣。

太行山,在縣南四十里。《禹貢》曰:「太行、恆山,至於碣石。」注曰:「二山連延,東北接碣石。」

丹水,在縣北十二里司馬山。俗傳秦坑趙眾,流血丹川,故名丹水,斯為不經也。天井故關,一名太行關,在縣南四十五里太行山上。

高平縣,上。南至州八十里。本漢泫氏縣,屬上黨郡,在泫水之上,故以為名。後魏改為玄氏,屬建興郡。高齊文宣帝省玄氏縣,自長平高城移高平縣理之,仍改高平縣,屬高都郡。隋開皇三年,改屬澤州。

頭顱山,一名白起台,在縣西五里。秦坑趙眾,收頭顱築此台。米山,在縣東十里。趙將廉頗,積糧此山,因名。涇水,在縣西北三十六里。

長平故城,在縣西二十一里。白起破趙四十萬眾於此,盡殺之。長平關,在縣北五十一里。

陵川縣,中。西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泫氏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陵川縣,因川為名,屬澤州。太行山,在縣西南百里。

沁水縣,中。東南至州二百里。本漢端氏縣地,後魏孝莊帝,於此置泰寧郡及東永安縣,高齊省郡而縣存。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沁水縣。沁水,在縣東北五十二里。

古王離城,在縣東北五十里。秦時王離擊趙所築,四面絕險。

陽城縣,中。東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漢澤縣,屬河東郡,因澤為名也。隋改屬澤州。天寶元年,改為陽城縣。析城,在縣西南七十五里。

濩澤,在縣西北十二里。《墨子》曰:「舜漁於澤。」

端氏縣,中。南至州一百里。本漢舊縣也,《史記》曰:「趙成侯十六年,與韓、魏分晉,封晉君於端氏。肅侯元年,奪晉君端氏,徙處屯留。」漢以為縣,屬河東郡。晉屬平陽郡。後魏屬安平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澤州。

石門山,在縣西南四十一里。沁水,在縣南一里。

邢州

編輯

,鉅鹿。上。開元戶五萬八千八百二十。鄉一百二十。元和戶三千六百九十三。鄉三十三。

禹貢》冀州之域。亦古邢侯之國,邢侯為紂三公,以忠諫被誅。周成王封周公旦子為邢侯,後為狄所滅,齊桓公遷邢於夷儀。按故邢國,今州城內西南隅小城是也。夷儀,今龍岡縣界夷儀城是也。春秋時屬晉,後三家分晉屬趙。秦兼天下,於此置信都縣,屬鉅鹿郡,項羽改曰襄國,蓋以趙襄子諡名也。趙歇為趙王,張耳為常山王,並理信都襄國,今州理龍岡城是也。前趙嘉平元年,石勒屯兵許昌,張賓說勒曰:「觀王彌有王青州之心,遲回未發者,懼明公踵其後也。明公獨無并州之思乎?」勒從之,遂長驅至鄴攻晉北中郎將於三台。張賓又進曰:「三台險固,攻之未易卒下。王彭祖、劉越石大敵也,宜及其未至,密規進據牢城,掃定並薊,桓文之業可濟也。邯鄲、襄國,趙之舊都,依山憑險,形勝之國,可擇此二邑而都之,王業可圖也。」勒於是進據襄國。王浚遣兵五萬人來討勒,勒欲挑戰,張賓諫曰:「夫用兵,當以己所便,擊彼所不便。今段末柸強悍,且宜示之以弱,鑿北壘為突門二十餘道,伏精卒,候賊列守未定,出其不意,擂鼓奮勇,直衝柸帳,柸卒既奔,則彭祖可指辰而定也。」勒從其計,遂生擒末柸。永嘉六年,勒僭號,遂定都焉。至季龍徙都鄴,為襄國郡。石氏既滅,罷之。後魏復為襄國縣。隋開皇三年,以襄國縣屬洺州,九年改為龍岡縣,十六年割龍岡等三縣置邢州,以邢國為名也。大業三年,改為襄國郡。武德元年,改為邢州,置總管。二年,陷竇建德,四年討平之,又為劉黑闥所陷,五年擒之,依舊為邢州。

州境:東西二百八十二里。南北一百三十六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九百里。西南至東都八百四十里。東北至趙州一百九十里。東至貝州二百三十里。西逾山至儀州二百三十五里。東南至洺州一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文石獅子,絲,布。賦:綿,絹。

管縣九:龍岡,堯山,鉅鹿,沙河,平鄉,南和,任,內丘,青山。

龍岡縣,上。郭下。古邢國也,秦以為信都,項羽更名曰襄國,漢因不改。石勒僭號據之,勒未立前,襄國有議曰「古在左,月在右,讓亡言,或入口。」 議者以為胡有襄國也。周武帝改為襄國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洺州,九年改為龍岡縣,以西北有龍岡,因名之。十六年,於此置邢州,龍岡縣屬焉。皇朝因之。

土山,在縣東百五十步。昔冉閔攻石祗於襄國,為土山地道於此。

石井岡,一名龍岡,在縣西北七里。岡上有井,大如車輪,石勒時天旱,沙門佛圖澄於此掘得一死龍,長尺餘,漬之以水,良久乃蘇,雨遂大降,因名龍岡。

夷儀嶺,在縣西百五十七里。夷儀故城,在縣西一百四十里。今俗謂之隨宜城,蓋語訛也。石勒墓,在縣南十五里。

堯山縣,上。西南至州八十里。本曰柏人,春秋時晉邑,戰國時屬趙,秦滅趙屬鉅鹿郡。漢高祖八年,從平城過趙,趙相貫高壁人廁上要之。上心動,問縣名,曰:「柏人。」上曰:「柏人者,迫於人也!」去弗宿。後魏改「人」為「仁」。隋開皇三年罷鉅鹿郡,屬趙州,大業三年,改屬邢州。天寶元年,改為堯山縣。

泫水,在縣西一里。俗亦名曰脂溝。柏人故城,在縣西北十二里。張耳台,在縣西北十二里。

鉅鹿縣,上。西至州一百十九里。本漢南縣地,隋開皇六年於此置鉅鹿縣,屬趙州,取漢鉅鹿縣之名也。武德元年,於此置起州,又立白起縣,二年陷竇建德,四年討平,罷起州,以縣屬趙州,貞觀元年改屬邢州。

大陸澤,一名鉅鹿,在縣西北五里。《禹貢》曰:「恆、衛既從,大陸既作。」按澤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葭蘆茭蓮魚蟹之類,充刃其中。澤畔又有鹹泉,煮而成鹽,百姓資之。

沙河縣,上。北至州三十五里。本漢襄國縣地,隋開皇九年改襄國為龍岡縣,十六年分龍岡於此置沙河縣,以沙河在縣南五里,因以為名。黑山,在縣西四十里。出鐵。

罄口山,在縣西南九十八里。漢、魏時舊鐵官也。

平鄉縣,上。西至州九十里。本春秋時邢國,後為趙地,始皇滅趙,以為鉅鹿郡,亦大稱也。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即此地也。後魏自平鄉故城移平鄉縣於此理之,屬廣平郡。隋開皇三年屬洺州,十六年改屬邢州。

濁漳水,今俗名柳河,在縣西南十里。落漠水,在縣西南十八里。

沙丘台,在縣東北二十里。殷紂所築。趙李兌圍武靈王於沙丘宮,王探雀鷇食之而死。又秦始皇東巡迴,死於沙丘。

南和縣,緊。西南至州三十八里。本漢舊縣,屬廣平國。後漢屬鉅鹿郡,石趙屬襄國郡,周屬南和郡。隋開皇三年屬洺州,十六年改屬邢州。鴛鴦水,經縣北五里。

張賓墓,在縣西十二里。石勒軍師,號曰「右侯」。

任縣,上。西南至州三十八里。本漢張縣地也,在今縣西南渚陽城是也,後漢省。趙於此置苑縣,石氏滅廢。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任縣,屬邢州,大業三年省,武德四年重置。

張城,一名渚陽城,在縣西南二十七里。漢張縣也,《石勒傳》「晉將王浚遣石季龍盟就六眷於渚陽」,謂此也。

內丘縣,上。南至州五十八里。古邢國地,在漢為中丘縣,屬常山郡。晉於此立中丘郡,石趙改為趙安縣。後魏孝文帝復立中丘縣,隋室諱「忠」,改為內丘。開皇三年屬趙州,大業二年改屬邢州。

鵲山,在縣西三十六里。昔扁鵲同虢太子遊此山采藥,因名。

青山縣,中。東南至州五十里。本漢中丘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青山縣,屬邢州,縣界有青山,因名。大業二年省,縣屬龍騰府。武德元年,析龍岡、內丘兩縣重置,屬邢州。

黑山,一名青山,在縣西二十里。幽深險絕,為逋逃之藪。以周太祖諱「黑」,因改黑山為青山,縣取名焉。

雷公山,在縣西南八里。漢末黑山群盜張飛燕等不立君長,直以名號為稱,多髯者謂之羝公,大聲者謂之雷公,時有雷公賊保此,因以為名。

洺州

編輯

,廣平。望。開元戶七萬七千一百五十。鄉一百四十六(鄉一十七)。

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赤狄之地,後屬晉,荀林父敗赤狄於曲梁,按曲梁,今州理地也。七國時屬趙,趙敬侯始都邯鄲,至幽王遷為秦所滅。秦兼天下,是為邯鄲郡地。漢武帝置平幹國,宣帝改曰廣平國。自漢至晉,或為國,或為郡。永嘉末,胡虜竊號,石勒據有其地,石氏滅,又屬慕容雋,至子暐滅,又屬苻堅。後慕容垂得山東,其地復屬焉。周武帝建德六年,於郡置洺州,以水為名。隋大業三年罷州為永安郡,武德元年又改為洺州,兼置總管。二年陷於竇建德,四年討平,又為建德舊將劉黑闥所陷,尋討平。六年罷總管,復為洺州。

州境:東西一百九十七里。南北一百一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二十里。西南至東都六百六十里。西北至邢州一百二十里。東北至貝州二百二十里。東南至魏州一百六十四里。正西微北至儀州三百六十四里。

貢、賦:開元貢:平,縑,纊。賦:綿,絹。管縣八:永年,雞澤,洺水,肥鄉,清漳,曲周,臨洺,平恩。

永年縣,望。郭下。本漢曲梁縣,屬廣平國。後漢屬鉅鹿郡。高齊文宣帝省曲梁置廣平縣,隋開皇三年罷郡,屬洺州。仁壽元年改廣平為永年,避煬帝諱也。

洺水,在縣南三里。

雞澤,在縣西南十里。《左傳》「諸侯同盟於雞澤」,今其澤魚鱉菱芡,州境所資。

廉頗臺,在州城南十里。《十六國春秋》「冉閔遇慕容恪於廉臺,十戰皆敗。」

皇家平劉黑闥壘,在縣西南十里,洺水南。貞觀四年,於壘東置昭福寺,碑岑文本撰。

雞澤縣,上。西南至州五十里。本漢廣平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於廣平城置雞澤縣,大業二年省,武德四年重置。洺、漳二水,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合流,東入平鄉縣界。

洺水縣,上。西至州五十里。本漢斥漳縣,屬廣平國。漳水經其城,其地斥鹵,故曰斥漳。隋開皇六年,以縣西近洺河,改為洺水,屬洺州。

衡漳故瀆,俗名阿難渠,在縣西二百步。蓋魏將李阿難所導,故名。

黃塘陂,在縣西北十五里。晉龍驤將軍劉牢之救苻丕,追慕容垂大軍於黃塘泉,即此陂也。

肥鄉縣,上。西北至州四十九里。本春秋時晉地,七國時屬趙。今縣即漢邯鄲縣地,魏黃初二年分邯鄲、列人等縣立肥鄉,屬廣平郡,後魏省入臨漳。隋開皇十年又置,屬礠州,十六年割屬洺州。

肥鄉故城,在縣西二十二里。平原君墓,在縣東北七里。

清漳縣,上。西北至州七十里。本漢列人縣地,按列人縣,故城在今肥鄉界。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清漳縣,南濱漳水,因以為名,屬洺州。

曲周縣,上。西南至州八十里。本漢舊縣,屬廣平國,酈商為曲周侯。後漢屬鉅鹿郡,魏屬魏郡。後魏宣武帝改置曲安縣,屬廣平郡,高齊省。隋開皇六年復置,屬洺州,大業二年省。武德四年,於曲周故城重置。

漳水,在縣西二十九里。阿難枯渠,在縣南十四里。

臨洺縣,緊。東南至州五十里。本漢易陽縣地,屬趙國,後魏省入邯鄲縣。隋開皇十年,移邯鄲縣理陟鄉城,城在今邯鄲縣界,仍於北中府城別置臨洺縣,北濱洺水,因以為名,屬礠州,大業三年割屬洺州。

狗山,在縣西十里。山頂石上有狗跡,因名。武德五年,太宗親總戎討劉黑闥,於此立營。

平恩縣,上。西至州八十三里。本漢舊縣也,屬魏郡,宣帝以許廣漢為平恩侯。魏省,尋復置,隋開皇六年,罷屬洺州。康台澤,在縣東五里。

礠州

編輯

,滏陽,上。元和戶一千四十。鄉一十三。

本漢魏郡武安縣之地,周武帝於此置滏陽縣及成安郡,隋開皇十年廢郡,於縣置礠州,以縣西九十里有礠山,出礠石,因取為名。大業二年廢,以縣屬相州。皇朝永泰元年重置,以河東有慈州,故此加「石」也。

州境:東西一百七里。南北一百一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五百四十里。西南至東都六百四十五里。南至相州六十五里。正北微東至洺州一百十里。西至潞州三百四十里。貢、賦:開元貢:紗,鳳翮席。賦:錦,絹。

管縣四:滏陽,邯鄲,昭義,武安。

滏陽縣,望。郭下。本漢武安縣之地,魏黃初三年分武安立臨水縣,屬廣平郡,以城臨滏水,故曰臨水;以城在滏水之陽,亦曰滏陽。周武帝於此別置滏陽縣,屬成安郡。隋開皇三年廢郡,縣屬相州。十年,於此置礠州,滏陽屬焉。大業二年廢礠州,縣屬相州。永泰元年重立礠州,縣又割屬。

鼓山,一名滏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滏水出焉。泉源奮湧,若滏水之湯,故以滏口名之。八陘第四曰滏口陘,山嶺高深,實為險厄。石季龍墓,在縣西南十四里。

佛圖澄墓,在縣西南十七里。高齊神武陵,在縣南三里。

邯鄲縣,上。西南至州七十里。本衛地也,後屬晉,七國時為趙都,趙敬侯自立晉陽,始都邯鄲,至幽王遷降,秦遂滅趙以為邯鄲郡。邯,山名也;單,盡也。城郭從邑,故「單」字加「邑」。魏以為縣,屬廣平郡。隋開皇十年置礠州,邯鄲縣屬焉。大業二年廢礠州,縣屬洺州。永泰元年重置礠州,縣還割屬。

邯山,在縣東南五里。叢台,在縣城內東北隅。洪波台,在縣西北五里。趙簡子墓,在縣西南十二里。

公孫杵臼、程嬰墓,在縣西十五里。趙奢墓,在縣西北七里。樂毅墓,在縣西南十八里。藺相如墓,在縣西南二十三里。

昭義縣,上。東南至州四十里。魏黃初三年於今滏陽縣置臨水縣,北齊天保元年移理鬆釜,周武帝建德六年廢。永泰元年再置,仍改名昭義。

武安縣,上。東南至州九十里。本七國時趙地,趙將李牧封武安君,即今縣也。漢屬魏郡,魏屬廣平郡。隋開皇三年屬相州,十年割屬礠州,大業二年礠州廢,割屬洺州。後置礠州,又分隸焉。

閼與山,在縣西南五十里。趙奢拒秦軍閼與,即此山也。洺水,西北去縣八十三里。

武安故城,在縣西南五里。六國時趙邑也,趙奢之救閼與。秦軍鼓譟,武安屋瓦皆振,即此城也。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