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十大要序

六合十大要序
作者:匿名
(清朝中期)


一曰「三節」 編輯

舉一身而論之,則「手肘為梢節。腰腹為中節,足腿為根節」。然分而言之,則「三節」之中,亦各有「三節」也。如手為梢節之梢節,肘為梢節之中節,肩為梢節之根節,此梢節之「三節」也。頭為中節之梢節,膝為根節之中節,胯為根節之根節,此根節之「三節」也。總之,不外乎起、隨、追而已。蓋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追之,庶不致有長短曲直,參差俯仰之病,此「三節」之則,所以貴明也。   

二曰「四梢」 編輯

「四梢」者:「發為血梢,甲為筋,牙為骨梢,舌為肉梢」。必使其發欲衝冠,甲欲透骨,牙欲斷筋,舌欲摧齒。心一顫而四者皆至。「四梢」齊,而內勁出矣。蓋氣從丹田而生,如虎之狠,如龍之驚,氣發而為聲,聲隨手落,一枝動,百枝搖,則四梢齊,而內勁無不出矣。


三曰「五行」 編輯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是也。內對人之五臟,外應人之五官。心屬火,心動勇氣生;肝屬木,肝動火焰沖;脾屬土,脾動大力攻;肺屬金,肺動沉雷聲;腎屬水,腎動快如風。此五行真如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此真確論也。其所當知者,如手心通心屬火,鼻尖肺屬金,火到金化,自然之理也,余可類推。天地交合,雲蔽日月,武藝相爭,先閉「五行」。又曰:四兩可以撥千白斤,閉已之「五行」,即以克人之「五行」,此與「四梢」法相參。   

四曰「身法」 編輯

身有八法:「起、落、進、退、反、側、收、縱」而已。夫起落者,起為橫,落為順也。進退者,進步低,退步高也。反側者,反身顧後,側身顧左右也。收縱者,收如伏貓,縱如放虎也。大抵以中平為宜,以正直為妙,與「三節」法相合,此又不可不知也。  


五曰「步法」 編輯

   「步法」者:「寸、踮、過、快、濺」也。如二三尺遠,則用寸步,寸步一步可到也,若四五尺遠,則用踮步,必踮一步方能到也。若過身大力強者,則用過步,即進前腳,急過後腿。所謂步起在人,落過於人也。如有一丈八尺遠,則用快步。快步者,起前腳而帶後腳,平飛而去。濺步者,並非跳躍而往也,此馬奔虎竄之意也。非藝成者,不可輕用,惟遠不髮腳而已。如遇人多,或有器械,即連腿帶腳並濺而上,時前腳帶後腳,如鷂子鑽林、燕子取水,所謂踩腳而起之說也。學者隨便用之,習之純熟,用之無心,方盡其妙也。   

六曰「手法」、「足法」 編輯

   「手法」者:「出、領、起、截」也。當胸直出者,謂之出手,勁稍發,有起有落,曲而非曲,直而非直謂之起手。勁稍發,起而落者,謂之領手。順起順落參以領搓者,謂之截手。但起前手,如鷂子鑽林,須束身束翅而起。推後手,如燕子取水,往上一翻,長身而落。此單手之法也。兩手交互,拜起拜落,起如舉鼎,落如分磚,此雙手之法也。總之,肘護心,發手撩陰起,其起如虎之撲人也。其落如鷹之捉物也。    「足法」者:「起翻落鑽,忌踢宜踩」而已。蓋腳起望膝,膝起望懷,腳打膝分而出。而其形上翻,如手之撩陰。至於落則如以石碾物,如手落之似拂眉也。忌踢者,腳踢渾身是空。宜踩者,如置物於足下也。即足落如鷹捉是也。此足之法也。手足之相同,而足之為用,如虎行之無聲也,龍飛之莫測焉,然後可也。      

七曰「上法」、「進法」 編輯

   蓋上法者,「以手為奇」;進法者,「以足為妙」。總之,以身法為要。其進步,如前步搶上、搶下,進步後腳踩打是也。必三節明、四梢齊、五行閉、身法活、手足之法連,而視其遠近,隨其老嫩,一動而即至也。然其方亦有六焉:「工、順、勇、疾、恨、真」也,工者,巧妙也;順者,自然也;勇者,果斷也;疾者,緊急也;恨者,忿怒也,動不容情,心一顫而內勁出也;真者,發定中見之真,而彼難以變化也。六方明,則上法、進法得矣。      

八曰「顧法」、「開法」、「截法」、「追法」 編輯

   「顧法」者:「單顧、雙顧、上顧、下顧、顧前後左右」也。單顧者,則用截手,雙顧者,則用橫拳。顧上用衝天炮,顧下用臥地炮。顧前後,用前後梢拳。或用前後斬拳。顧左右,則用括邊炮或括身炮。此以隨機而用,非若他人之鈎、連捧、駕也。    「開法」者:「開左、開右、硬開、軟開」也。硬開者,如前六勢之硬勁。軟開者,如後六勢之軟勁是也。左開用里括,右開用外括。    「截法」者:「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也。截手者,彼先動而我截之也。截身者,彼身未動,而我先截之也。截言者,言露其意,而即截之也。截面者彼面露其色,而即截之也,截心者,彼眉喜面笑,言甘貌恭,而我察其有心,而迎機以截之也。    上法、進法、追法一氣貫注,即所謂隨身緊湊,追風趕月不放鬆是也。彼雖欲走而不能矣,何患其有雜計邪術乎。      

九曰「三性調養法」 編輯

   蓋「眼為見性、耳為靈性、心為勇性」,此三性者,術中之妙用也。故眼中不時常循環,耳中不時常報應,心中不時常驚省,則精靈之意在我,庶不致為人所誤矣。      

十曰「內勁」 編輯

   夫內勁寓於無形之中,接於有形之表,而難以言傳,然其理亦可參焉。蓋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心動而氣即隨之,氣動而力即赴之,此必至之理也。今以功於藝者言之,以為撞勁者非也,功勁者非也。及謂抖勁、崩勁者皆非也,殆顫勁是也。撞勁太直,而難起落;功勁太死,而難變化;抖勁崩勁太促,而難展招。惟顫勁出沒其捷,可使日月無光,而不見其形。手到勁發,天地交合,而不費其力。總之,運於三性之中,發於一戰之頃,如虎伸爪不見爪,而物不能逃,龍之用力不見力,而山不能阻,如是上九法合而為一,而克人其有不利乎。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