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谷先生集/卷十一

卷十 冶谷先生集
卷十一
作者:趙克善
1726年
卷十二

附錄

編輯

世系

編輯

先生諱克善。字有諸。姓趙氏。本漢陽。號冶谷。

始祖諱之壽。始居漢陽。仕高麗僉議中書事。

十二世祖暉。雙城摠管。

十一世祖良琪。襲爲揔管。年十二。討日本。又討哈丹。獻俘於元世祖。償賜錦袍。玉帶。至今傳於子孫家。

十世祖暾。禮儀判書錄功一等。龍城府院君。事見麗史及本傳。

九世祖仁璧。純誠翊衛協贊輔理功臣。龍源府院君。知天命有歸。守不事二姓之節以終。襄陽人立忠顯祠以祀之。

八世祖溫。入本朝。推忠協贊開國定社佐命功臣。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左贊成。漢川府院君。謚良節公。松谷趙復陽撰碑文。

七世祖琓。知中樞府事。

六世祖璔。禮安縣監知中樞府事。

五世祖允瑺。沔川郡守。

高祖諱敬良。修義副尉。

曾祖諱鵾。勵節校尉。

祖諱興武。彰信校尉。

考諱景璡。號梅塢。迪順副尉。力學養志。不事科業。年十二。丁祖父憂。廬墓三年。因稱村號爲侍墓洞。浦渚趙翼誌墓文。

妣公州李氏。進士致霖之女。

年譜

編輯

乙未。皇明萬曆神宗顯皇帝。二十三年。宣祖大王二十八年。二月二十八日酉時。先生生於湖西之德山縣大冶谷面冶谷里之第。冶谷里。在縣之北內臺城山之南。後因㫌孝之事。遂號㫌門洞。其遺址。間作他人之物矣。八代孫都事鍾明。還退以歸。其弟監察鍾灝立遺墟碑。先生生而狀貌奇異。外王考進士公見而深喜之。作詩賀梅塢公。

丙申。先生二歲。

丁酉。先生三歲。

戊戌。先生四歲。

己亥。先生五歲。

庚子。先生六歲。○容止端重。言動安閒。飢飽寒暑。不形於色。常見隣狗被少年射倒。羣童無不拍手稱快。先生獨惻然曰。彼畜無罪。殺之何快。蓋其仁愛之心。自幼已如此矣。

辛丑。先生七歲。○始入學。性甚聦穎。自學語。受梅塢公口授文字。過耳輒成誦。是歲始課讀。能屬文。不待程督而勤學不已。又於嬉戱時。取石片各書古聖贒諱號。排列爲位。揖讓進退。作行禮之狀。斂而藏之。時時復如之。秋成果熟。則取園中柿栗之先成者。必詣祠堂。拜跪爲薦享之儀。每有新物。不薦不入口。弟妹或先甞。則輒責之曰。可不薦而食乎。

壬寅。先生八歲。○在公山外家。

癸卯。先生九歲。○受學勤篤。讀史略七卷。文理已達矣。先生甞曰。吾平生文理。皆於十歲前得之。到長別無增益。

甲辰。先生十歲。○有乞人能以口吻作吹笛聲。人爭聚觀。而先生獨閉戶不出。讀書自若。

乙巳。先生十一歲。○知愛父母遺軆。髮膚之落。爪甲之剪。皆收藏之不棄。凡有生之物。雖螻蟻之微。絶不傷害。所畜鷄犬。不忍食其肉。蔬果魚蝦之未成者。亦不食焉。

丙午。先生十二歲。○五月。丁母夫人李氏憂。擗踴哭泣之哀。吊者不忍見。饋奠執喪之節。一如成人。地主李文蓂謂梅塢公曰。令兒眞天生純孝也。血氣未定。毀傷必矣。須亟去衰絰。以扶持之。梅塢公欲如其言。先生號泣不從。甞嗜瓜。以母夫人病時。思瓜而節早不及進。爲至恨。終身不復食瓜。著不食苽說。以寓感慕之懷。

丁未。先生十三歲。○五月。服除心喪。○梅塢公出外未還。則先生不敢先飯。必於閭外橋路候之。夜則執炬以導。或醉而歸。則左右扶持而至。俟就寢。乃退讀書。橋路。時人稱爲孝子橋。因爲里名。

戊申。先生十四歲。○五月。終制。○八月。服吉。先生常追慕先妣。月三省墓。而以每月初一日十一日二十一日爲度。出入必瞻禮於墓所。每雨雪。必親掃除塋域。夏潦則冒雨周省。以防頹圮。父老咸曰。孝哉此兒。長者之所不能而能之。是豈學而爲之哉。

己酉。先生十五歲。○冬。始學於潛窩李先生。李先生諱命俊。來蒞本邑。以興學敎爲務。每於月朔。聚境內童蒙。親自講課。見先生氣貌。甚器重之。因使逐日來學。盡誠敎導。先生自見李先生慕其行義。始知爲學之大方。受業之暇。作爲日錄。以事親孝。事君忠。事師敬。題之卷首曰。人生於三。事之如一。每自點檢。必求其當理。而以今日視昨日。來月較前月。凡一行一事。或有不可書者。則人雖不知。獨不自愧乎。故余用識之。

庚戌。先生十六歲。○守夢鄭公曄。爲本道監司。會道內儒生於洪陽。使之講述。先生方總丱。講夙興夜寐箴及敬齋箴。說義論理。不差本旨。又以古詩居魁。詞格典贍。守夢大加稱賞焉。

辛亥。先生十七歲。○春從學李先生於京。時李先生已解紱還京。先生從之。留八朔而歸。○十月。行冠禮。

壬子。先生十八歲。○先生甞曰。專事學文而不學禮。日用之間。不知所措。乃於讀書之暇。兼講家禮。常自熟究而勉行之。仍有詩識之。

癸丑。先生十九歲。○夏之京。拜李先生。時李先生庶弟耕俊。死於朴應犀之獄。禍將及於先生。故馳往候之。留三日而歸。有入城三日還出郭。回首人間萬事非之句。六月李先生果以連累。竄盈德。

甲寅。先生二十歲。○中式年初試。先生自少不屑擧業。雖以親在故黽勉赴擧。而肆筆成文。不以得失爲意。爲應會講。重覽小學。慨然有契於心曰。道在眼前。不可他求。遂自刻勵篤志爲學。律身嚴苦。夏不扇冬不帽矣。○秋。患毒癘。症勢危劇。一日夜。出戶便旋之際。失足顚仆。幾不省人事。怳惚之中。聞有人語曰。大人峴坑當安之。須強起云云。於是攀緣強起。就席成眠。則夢見一人曰。潛龍得雲雨。眞宰相氣像也。翌日疾瘳。

乙卯。先生二十一歲。

丙辰。先生二十二歲。○冬。拜李先生於盈德謫所。自李先生遠謫。先生戀德不已。每歲朝向東再拜。以寓嚮慕之意。至是往拜之。歷訪姑夫朴公子昌樂郵舘。得見朱子書。大悅之曰。不先此書。無以爲學。遂手抄口誦。至忘寢食。寫取若干篇而來。又爲文以自訟焉。

丁巳。先生二十三歲。○春。中增廣初試。先生與從兄從善。治擧業。忽思伊川喪志之訓。遂自奮發盡取所著科程之書。投諸火中曰。大丈夫中天地而立。卻將第一等。讓與別人。自處於下流。從末藝而欲效其能者。良可羞也。用功乎格致之地。庶幾盡吾之性者。吾之志也。然而朱子曰。塲屋之文。贒者未能免俗。吾將時出而應之。其得失不爲吾累矣。但不欲專攻而已。若夫科擧。則吾何敢廢焉。○秋。爲赴覆試入京。而至講所。見多士紛沓顚倒失儀。或至於敗服亡屨。乃嘆曰。隨俗追逐於名利之塲。豈非賤丈夫之徒歟。遂不應講。不赴會圍。○冬。聘江華崔氏僉樞贊之女。於新昌。

戊午。先生二十四歲。○夏。拜潛冶朴先生於新昌。朴先生諱知誡。時寓居新昌。先生往拜請學。朴先生性度嚴重。不輕許可。而一見先生。深器重之。手取近思錄而示之曰。此四書之階梯也。四書則莫先於大學。因語以淵源之說。先生服其言。往來講究。未甞少怠。又以禮經反覆質疑。○冬。拜浦渚趙先生於新昌。趙先生諱翼。亦寓居新昌。先生往拜問學。趙先生素聞先生名。相見甚喜曰。學者當以孔孟爲法。而孔孟遺法。專在於四書。故爲學莫若四子。何必博考諸書而後爲學也。先生乃取大學及近思錄。講論疑難。自是出入兩門。以資進就。而直以聖贒爲準。

己未。先生二十五歲。○著元朝箴及自警箴。常圈紙爲點。而興一善念則白其黜。興一惡念則黑其點。較其多少。以務爲善去惡之工。如趙康靖數豆故事焉。

庚申。先生二十六歲。○是歲大饑。先生竭力盡誠於養親奉祭之節。五月。値母夫人諱辰。爲具麵食。而麥尙未熟。躬往田間。摘取先熟之穗。自歎貧無以爲祭。至於感泣移晷。見者悲之。

辛酉。天啓毅宗哲皇帝元年。先生二十七歲。○五月。男昌漢生。後薦爲宜寧縣監。○夏。避癘於縣東道用村。拘於事勢。不得移奉祠宇。每朝盥櫛端坐。焚香以致誠念。或有事故不能以時展墓。則必陟後崗。瞻望遙拜焉。○十二月。哭弟兼善。兼善年十九。在寓患痘症。甚危重。先生至誠救護。無所不至。竟至不救。朝夕哀號。五月如一。所寓里中。有兄弟不相容者。自先生來寓。感悟不復相猶。里中皆稱先生德化所及。

壬戌。先生二十八歲。○夏。哭外姑喪。終緦月不食肉。期年不寢於內。

癸亥。仁祖大王元年先生二十九歲。○中增廣初試。仁廟改玉。朝廷共議維新之始。當用一世人望。初選才堪守令及有學行可直敘六品者二十人。秋。又選儒學之士。先生俱被其選。時李先生蒙宥。以掌令承召還京。先生將往拜。而聞有是選。遂不果。

甲子。先生三十歲。○正月。迎謁潛窩李先生於廣亭。時潛窩按節湖西。先生迎拜於中途曰。一道之民。望先生。如望父母。先生將何以副之。因陳弊瘼及便宜數條。潛窩卽名下吏。布令而甚喜焉。○二月。勤王於公州行朝。時逆適擧兵犯京。上南幸公州。先生與同鄕人士。往赴行朝。先到者迎謂曰。昨日以前來者。皆已書啓。籍名銓曹。今日以後。不復許錄。公來何晩。先生笑曰。此來非有希望之意也。爲國急難而後至。此爲可恨。有人慾籍名圖功。詐稱前夕來到。而幷錄先生名。先生知之。大責其非義。其人慙謝。遂拔去先生名。○遘癘。先生遘癘少愈。梅塢公又患同。證甚危重。先生晝夜號泣。祈天禱廟。不多日乃瘳。人皆謂至誠所感。○三月。一女生。是爲德水後人。李參奉光胤妻。○夏。直拜童蒙敎官。先生自前歲屢入薦剡。浦渚亦薦於朝曰。當今篤學之士。無如趙克善。以故遂有此除。先生方勵志爲學。無從䆠意。且自以年少未可爲人師。又不忍離親遠遊。初欲不就。潛冶勸之曰。官以敎童蒙爲名。何嫌乎年少也。且引敺陽生其志樂也之語爲諭。而浦渚,潛窩。亦皆貽書勉之以義不當辭。先生乃黽勉就職。浦渚首遣其子來學。而縉紳子弟之聞風負笈者。百有餘人。先生敎授諸生。一以小學之道爲本。約取聖贒敎人爲學之方。條定學䂓。曉諭諸生。使知趍向。每日課業。必以孝經小學論孟詩書隨才施敎。而挾非聖之書者有禁。門下士習。翕然丕變。或有出入趍步市閭。見者輒知爲先生之弟子也。甞赴講禮曹。諸生挾冊隨之。端拱徐行。秩然有序。平城申相公遇諸道。爲之駐馬觀之。嘆其蒙養之有法焉。舊例禮曹聚講童蒙。考其能否。以上下敎官之祿。故世之爲敎官者。必務求其能文之士。以應其講。爭圖稍廩。而先生獨恥之以爲欺心欺君也。每令訓下諸生。以次輪講而已。

乙丑。先生三十一歲。○中別試初試。○秋歸覲。先生遠雜親側爲憂。棄職而歸。梅塢公勸令還仕。不得已。乃復就職。

丙寅。先生三十二歲。○中漢城試東堂初解。以論入格。○正月。有啓運宮之喪。先生曰。若依儀禮。則羣臣當從服朞。而國論以爲不可。然君父方在罔極之中。臣子何敢安心乎。於是謝遣生徒。素帶居外寢。終其月不食肉。先是。有禰議而久未定。至是啓運之喪。議主上服制。而議各不同。先生乃著禮說僭擬。○春。扈駕於江都。時有西虜之亂。大駕幸江都先生將扈駕。人或止之曰老親在鄕,時事未可知。便可歸鄕侍側。小官何必扈從。先生不聽。賦詩述懷。○四月。隨駕還都。還都之後。朝廷將頒祿。而禮曹必欲先講童蒙。先生以爲久散之餘。未甞訓誨。而猝聚蒙士。以講受祿。非誠心供職事君不欺之道也。不欲就講。勉從僚議。而終不受祿而歸。同官多不悅。○六月。陞拜宗簿寺主簿。本寺有糾察宗室之法。例擬於臺監。而久廢是䂓。及先生爲主簿。擧職如法。時月山監四子。方居嫡母喪。乘亂娶妻。先生按驗而請治之。提調不從。先生以故事強之。入啓照律而離異錄案。宗室多憚之。時谿谷張公爲銓長。欲收人望。將擬先生於淸調。屢發於政廳。而每爲郞官不悅者所泥。未果。○秋。見差元宗大王遷葬拭棺官。赴興慶園。旣竣事。解職歸覲。

戊辰。崇禎毅宗皇帝。元年。先生三十四歲。○中別試初試。○秋。拜工曹佐郞。丁卯之亂。曹中公帑之物。多爲吏隷偸弄。而爲郞官者。因循掩置。衙門不成貌樣。先生入曹。一一按簿徵推。甞於入侍。條奏本曹弊端二十餘事。上皆嘉納焉。各司例規。內司則通直晝夜。外司則只爲夜直。常昏入晨出而已矣。一日先生在直。吏告曰。今日乃憲府坐起。當留曹中。先生因思得之曰。當初製法。外司亦當晝直。而法弛人慢。遂成謬習。故憲府有糾察之規也。何可餙詐欺心。以圖苟免。與同僚議復古。而不肯從。乃歎曰。欲爲變通。則有掣肘矛盾之患。故爲因循則有枉道違心之失。只是不仕歸家。爲第一義。○十月。第二男晟漢生。後爲漣川縣監。○十二月。未參吏曹參謁。被禁推。參謁例。非早朝坐起。而是夜中殿解娩。判書凌晨問安。因卽坐皆散。未及參者多至二十餘人。吏曹發牌。使之罰講大典。而先生獨慨然不屑就。不進者。例當罷職。同列皆勸之曰。試講無害於義。何必乃爾。先生終不聽。銓相大怒。以終始不進。事體埋沒。草記請禁推。先生據事納供。上特下行公傳旨。

己巳。先生三十五歲。○中式年初試。○正月。棄官歸覲。告行於浦渚先生。浦渚曰。旣有行公特旨。而不仕決歸。則是棄官也。非果於廢世者。何可棄官。況君有老親乎。先生曰。非不感激恩旨。而人皆以不赴銓牌爲不是。蹲冒不去。則終有不安於心者。雖有老親。程子以爲爲己爲親。只是一事。君子進退。但當行吾之所安而已。一時知舊。亦或以悻悻爲言。先生謝曰。知我者。惜去。不知我者。雖有譏。然只吾心得安。則他何恤焉。又於夢中得句曰。道積於躬非吝己。行安吾義豈徇人。覺而續成曰。看他枘鑿終難合。志士由來好隱淪。遂浩然而歸。朴公知訓聞之曰。趙公吾所愛慕。而其不就大典講一節。尤令人快活。

庚午。先生三十六歲。○秋。哭外王母禹氏喪於公州。先生痛母夫人之早世。事外王母如事母氏。至是侍疾。躬執刀圭。累月不交睫不解帶。未嘗須臾離。及喪斂葬諸節。咸自營辦。且以五月之制。爲不足而亦不敢踰禮。乃不飮酒食肉。以終服。○冬。哭潛窩李先生喪於陽川。加麻服朞。聞李先生寢疾。奔往候之。未至而已易責矣。加麻服朞。每於月朔。設位而哭。比葬又往哭。

辛未。先生三十七歲。○二月二女生。是爲昌原後人李垠妻。○秋。赴京試。不應擧而歸。時四學以議禮事削罰。潛冶先生,許穆首倡之。先生以師門被誣。義有所不安。不應擧而歸。

壬申。先生三十八歲。○五月。拜翊衛司司禦。時朝廷以司業。召潛冶。禮判崔鳴吉。又欲薦先生爲司業。啓請加設一員。上意以創新爲難。乃上箚請除拜先生閒官。留在京中。使都下士子。有所矜式。上卽允。有是命焉。○六月。仁穆大妃升遐。先生夙夜不離幕次。朝夕哭臨。陪祭一遵方喪儀節。廞衛出宮時。東宮祗送於闕門外。則本司壓於侍衛。例不參郊外哭班。先生以爲臣子。豈可無哭辭之禮乎。侍衛罷後。猶可及之。僚議皆以爲是。祗送於郊。返虞時。以上候違豫。東宮不與祭。同僚又以本司不得侍世子陪祭。欲並止郊迎。先生據禮力爭而往迎之。

癸酉。先生三十九歲。○中增廣初試。○夏。陞拜翊衛。先生久侍春宮。供職恪勤。世子嘉之。屢有賞賜。時銓曹欲以先生爲擬臺職。先生貽書所親諸宰。力辭乃止。

甲戌。先生四十歲。○中別試初試。○春。棄官歸養。先生嘗鎖直東宮。喟然而歎曰。爲親祿仕。而祿不足以養親。職在閒局。終日無所事。無寧歸家以奉菽水之養。遂棄職而歸。○秋。拜戶曹正郞。先生嚴明精核。吏不敢容奸。本曹藥房金汝挺者。能締結搢紳。雖有過失。莫敢誰何。一日先生在曹。汝挺唐突直入。與僚郞附耳私語。先生怒叱。令曳杖之。僚郞懷慙。物議稱快。○冬。拜軍器寺僉正。本寺古規。以寺官爲外任者。例爲公辦餞迭。而先生以大典有禁。言於提調。而革罷之。

乙亥。先生四十一歲。○二月。第三男晸漢生。後爲監役。○五月。承命曝曬軍物於江都。未還。移拜沔川郡守。丁卯之亂。移置京城軍物於江華。至是將遣官曝曬。提調吳公允謙。以先生勤敏職事。啓請差送。旣至。該掌中軍多有幻弄之弊。先生按簿點閱。悉發其僞。中軍大懼。百端干囑。冀免罪罟。而終不饒貸。俄有移拜之命。未及竣事而還。其事遂寢。時沔郡缺守。以郡多土豪難治。議遣年少有風力者。乃以先生選授。蓋前在戶曹有威名故也。○六月。赴沔川任所。行到牙山。氷嶺吏請從迂路曰。新官踰此嶺。必不吉。例皆避之。先生叱御強踰。吏又請上官吉日。先生不聽。行到之日。卽舘蒞事。前官死於任所。而衙舍且有鬼怪。吏又請避。先生又不聽。終必入處而後。亦無咎。簡以持己。勤以蒞職。嚴以束吏。仁以撫民。臨事裁處。據法不撓。豪右多不悅。而小民懷之。郡多逋糴。流亡過半。只存空簿。侵及隣族。民受其弊。先生多方區畫。準數充補。凡守吏之負欠而貧不可徵者。與窮民之最下而不能償者。幷皆蠲免而去其舊籍。以示不復病民之意。自是無隣族之弊。而吏民俱安。○秋。哭潛冶先生喪於牙山。加麻服朞。一如潛窩之喪。

丙子。先生四十二歲。○中別試初試。○十月。罷官歸家。時軆府從事官朴筵。爲點軍物。巡到本郡。無隙可指。旣去而復遣軍官。必令索瘢。兼擧他事。搆報軆相。蓋有不悅者。造言陰嗾故也。先生方在京。有人來言。吾與軆相相善。若公言之。便可無事。先生固止之曰。士君子做官。豈容如是區區也。於是軆相入啓。卒以見罷。先是。先生修鍊軍物器機一新。嘗與兵使宋公英望。往復論稟。區畫纖悉。兵使題其狀曰。五十餘邑。未有此言。今見所報。不覺屈膝。誠之一字,萬事之原。旣有其誠。何事不成云云。蓋先生蒞任以來。多有措置。規模宏遠。而未盡設施而去。物議多惜之。○十二月。金虜大至。上幸南漢。先生欲爲勤王。而道梗未果。傳檄募義。而守宰無應者。行至天安。只探行在消息而還。先生罷官家居。聞猝有虜變。上幸南漢。匹馬奔問。行至天安。虜兵已充斥。道路梗塞。不得前進。乃謀義旅作文告諭。遠近士民。又激勸州縣守宰。士民之慕義募者甚多。而爲守宰所沮軋。終未擧義。先生知無奈何。慨然還家。悲憤廢食者屢日。而歎曰。余雖無能。死難猶可矣。而亦不得自由。良可慨也。探知行在消息。至新昌旅舍。有除夕感吟詩二絶。

丁丑。大淸太宗崇德二年。先生四十三歲。○正月。遊虜猝犯縣境。先生先使子弟婦女。陪梅塢公避往瑞山。看月島。獨自背負先夫人神主。徒步追之。纔到十里。賊逼在後。士女之被俘遇害者。不可勝計。人或勸先生脫冠隱伏。先生自念莫可奈何。不欲苟免。整冠危坐於路傍松下。叩天俟命而已。賊騎終日馳突於咫尺之間。而卒得免焉。人皆異之。目睹流傳者。皆言虜見先生危坐松下。若有愛慕之意。擧手作鴂舌之言。而指示隱避之路云云。日暮賊退。先生從山路。達夜追及看月島。島中民家甚少。避亂先入者。未免暴露凍寒。而感先生爲親之至誠。爲空一土室。使得以奉親。亦多絶甘分少以周之者。雖在奔避之中。奉養之節。未甞窘乏焉。南漢久未解圍。恆懷悲憤。言及必流涕。及聞江都陷沒。爲之廢食飮泣者累日。

戊寅。先生四十四歲。○冬。梅塢公再感風症。昏窒氣絶。先生血指灌口。遂得甦而症久沉緜。先生採取大東龍虎榜及東野記聞中奇談異語以進。以爲永日消遣之資。名曰永日錄。梅塢公病中所進。惟魚膾。先生雖祁寒風暑。必躬自漁釣。竭力以供之。梅塢公沒後。遇魚膾必感涕。終身不忍近口。

己卯。先生四十五歲。○六月。丁梅塢公憂。殯斂一依朱文公家禮。三月啜粥。水醬不入口。後猶不食菜果。五日一省墓之外。足不出廬外。柴毀不任起居。而朝夕饋奠。必躬行焉。

庚辰。先生四十六歲。○六月。行常事。

辛巳。先生四十七歲。○六月。行祥事。○八月。行禫吉。

壬午。先生四十八歲。○始著三官記。又著雜記。讀書應物之際。箚記所得於思者屬之心官。得於聞見者屬之耳目官。名曰三官記。以爲格致省察之要訣,又經史中文義之難曉音釋之可疑者。考校思索而解釋之。作二冊子。名曰雜記。

癸未。先生四十九歲。○先生童丱時。潛窩以星耀數推步。先生之命。謂有重厄於四十九歲。至是家中多災異。家人驚懼。請出避。同門之與聞於前日者。亦勸移避禳厄。先生曰。死生有命。無所逃矣。不聽竟無恙。

甲申。大淸世祖順治元年。先生五十歲。○春旱甚多風。樵童失火。將及梅塢公塋域。而烈炎四圍。勢莫可遏。先生奔走號慟於墓庭。若將自隕。忽焉一陣驟雨如注。火卽滅。不及墳纔一丈許。雨不及他處。只下於墓門之內。村人之來救火者。目見而言之。閭里相傳。爭來見之。咸異之以爲孝感所致雲。

乙酉。先生五十一歲。○五月。除淳昌郡守。六月。拜命。因卽罷歸。永感之後。無意從富。竆居鄕廬。惟以篤學力行爲心。玩索羲經。探其妙旨。又用功於禮學。參互博考。多所折衷。而不協於心。則雖師說。不肯苟從。躬行實踐。無慕於外。時有淳昌除命。先生不肯行。浦渚貽書力言其無義。時適有昭顯世子之喪。先生自以前日宮僚。義不可不入臨。黽勉入城肅謝。因參哭班。而謝命。終非本意。拜辭之日。不對七事。政院以傲慢。入啓見罷。歸路有詩。

丙戌。先生五十二歲。○十月。拜刑曹正郞。不就。○十二月。遭姊氏令人喪。令人。監役林浚妻也。長於先生八歲。先生事之如母。愛敬俱至。至是令人有疾。先生晝夜在側。躬執樂餌。旣喪過哀致傷。有噎症。爲終身之疾。是月。又拜司禦。

丁亥。先生五十三歲。○春。兵曹發關。趣行辭不就。昨冬。拜司禦。無意就職。兵曹發關。而終不就。

戊子。先生五十四歲。○八月。除溫陽郡守。自己卯以後。有除輒辭。且新除邑號溫字。犯先祖良節公諱。心有所不安。申狀乞遞。該曹論題不許。浦渚又特勉之曰。高潔固好。而過則不宜。世所指名者。衆所忌惡。用行舍藏。非中道乎。乃黽勉應命。○上䟽。請褒潛窩李先生淸白之節。蒙允。○九月。到溫陽任所。本郡民物凋殘。士習浮薄。先生下車。首訪民隱。革弊數事。輕徭役。崇敎化。以紓民力。而敦士風。郡中大治。前後監司。皆置上考曰。溫陽爲政。可謂長者之治。

己丑。先生五十五歲。○因朝令。行講課之䂓。時朝家令各邑敎訓童蒙。三朔不通者。汰定武學。人心疑懼。無一就錄者。先生請於監司曰。三朔固非責效之期。而閭巷反疑汰定之爲罔民。願得寬限。以鎭人心。以期就緖。監司許之。乃以立敎本意。曉喩境內。於是疑懼者。悅而從令。遂自八歲以上。勿論貴賤。皆令敎習小學。一月再聚公廨。親自講課。民俗蔚然有興起之美。○五月。仁廟昇遐。歠粥寢苫。朝夕哀臨。與人相吊。一如親喪。旣成服。始進䟽食。別處外室。不脫衰服。內外盡撤酒肉。婦女幼穉。亦無敢食。有一名宰。過郡託病求肉饌。吏對以官廚有禁。其人慙而止。下帖郡中曰。臣民無祿。遭此大恤。如喪之痛。域內普同。則起居飮食之節。有不得不變者。固天理人情之所當然也。古人所謂方喪者。比方於親喪雲爾。自今閭巷之間。無得燕飮嫁娶歌舞漁獵。罔犯禮律。於是士民畏義。莫敢踰越。市無沽酒。野無農歌。○十月。移拜成均舘司業。上䟽辭。不就。孝廟初政。延訪群儒。時浦渚爲左相。有啓薦。故有是命。而先生控䟽乞遞。上優批不許。令監司傳諭。而先生竟辭不就。○先生治郡。僅一朞。而旣去。民懷之。立碑頌之曰。我公之碑。可謂淸德。而不可謂之淸簡。可謂仁政。而不可謂之善政。

庚寅。孝宗大王元年。先生五十六歲。

辛卯。先生五十七歲。○七月。拜江華府經歷。八月。到任。九月。棄歸。辭朝之後。掌令柳後昌持平李垕。以先生不見臺官。謂之慢蹇。乃於榻前請推。玉堂啓曰。趙克善儒者。不可以俗吏待之。江華又是京衙門一體。例無下直之規。憲府之論。誤矣。於是。兩人引嫌而退。推命不施。而先生旣被臺評。不樂苟容。投紱將歸。所餘俸祿。悉付掌吏。行中糧料之外。秋毫不近。留守李曼。卽以所留俸餘還送。而請爲贐饋。又以供御騶僕隨之。先生皆辭不受。行李蕭然。所帶只一帙近思錄而已。在任僅十餘日。都民素聞先生名。莫不加額迎喜。及歸大失望。赴愬留司。願尼其行。而不得。則塡擁馬首。挾路乞留。隨至津頭者。不可勝數。

壬辰。先生五十八歲。○四月。復拜淳昌郡守。六月。赴任。地大物衆。民俗好闘訟。素稱難治。先生爲政。一如在他郡時。而用力尤至。設鄕約之法。以正風俗。行養老之禮。以尊高年。延訪孝友節義之行者。以禮饗之。而嘉奬之。病老不可致者。存問於家。已死者。撫恤其子孫。鄕吏之短喪供役者。許令給暇終三年。哀有喪。矜無告。禁淫祀。杜奸僞。無不盡心焉。化行一境。聲聞四隣。他邑之窮不能養生送死者。亦多來訴而乞哀。愚氓或有追喪其父母於數十年之後者。聽訟則兩造在庭。必先辨其尊卑貴賤長幼之分而後。聽其曲直。凡以卑凌尊。以幼凌長者。雖直不右。而開陳義理。骫曲開論。頑暴易慮。不敢冒訟非義。邑有大訟。久滯未決。或以取禍危之而勸勿聽理。先生曰。聽訟職耳。吾盡吾職。禍福非所論也。況又國法旣許。三度更理。雖吾見或謬。後豈無明辨者乎。片言立決。而民無稱寃。剛明聞一道。自是訟獄之難斷者。咸歸之。郡濱大江。舊例復其沿邊民戶。定爲漁夫。日供生魚。以充官廚。無則代以他物。闕者鞭朴隨之。民不堪苦。先生下車。非祭祀賓客之供。一無所徵。漁民便之。頌德不已。

癸巳。先生五十九歲。○秋。行鄕飮酒禮。先生蒞任以來。首設鄕約。克復古禮。至是大會鄕中父老子弟。置法酒。有司讀法。相與脩講約條。又作詩勉戒。

甲午。先生六十歲。○春。郡設式年試圍。應接經費之物。吏據前事。請責於民。先生不許。捐俸取辦。不煩民力。而百需具備。䂓例外。具酒食。以救多士之飢渴。人莫不稱其愛士之風。○民有寡婦陳氏。事姑不孝。及姑死。周年在殯而不葬。無子立後。收養二十餘年。而託以未告禮部。不使承重。郡人擧狀以告。先生按覈其實。請罪於方伯。陳氏夫黨。有當路名宰。監司聽其陰嗾。欲爲陰護。不許成罪。先生引法據禮。論列不撓。監司移送他邑更推。而推官得先生判案。不敢異辭。竟成其罪。監司因是嗛之。夏。課置先生中考。○十月。夫人崔氏。卒於郡。十一月。引櫬還鄕。初先生時欲棄官。而爲內行造一轎子。至是以爲無所事轎而留之。則近於沽名。以與隣宰之相識者。○十二月。祔葬崔氏於臺城山先墓下。先生素不信風水之說。至是先生必欲祔葬先山。而術者皆言歲運地運不相協吉。過二載乃可入葬。羣子弟請依其言。權厝待年。先生責之曰。先王制爲葬禮。自天子至於士。皆有定期。若陰陽拘忌。則貴賤宜無異同。而未聞帝王家以此過期不葬者。安有淫於術數。而權厝之理乎。權厝本非禮經攸訓。自他人爲之。未甞以爲是。而況我自爲之乎。諸子不敢復言。乃依禮而窆。

乙未。先生六十一歲。○正月。棄官。先生居官三載。宦情如寄。時登歸來亭。賦詩述懷。夏課後。尤切浩然之思。而崔氏所患。累朔沉淹。欲歸未得。受由歸葬之後。無意還任。累度呈辭。方伯李曼。終不許遞。至是決意解歸。印綬謝遣從吏。而帶來行具及隨柩屛帳等物。悉藉封還。不留秋毫。淳之吏民。追思之。勒碑頌德。○三月。哭浦渚趙先生。喪於廣陵。先生甞於夢中。爲趙先生口占。騎龍飛上大淸家之句。旣覺心惡之。至是聞有疾。馳往候之。未至而已易簀矣。痛三師之俱亡。悼斯文之不幸。加麻服朞。一如朴,李兩先生之喪及葬。松谷公及同門諸人。皆推先生執禮事。先生委曲節文。一遵經禮。同門之或爲衰服絰帶者。視先生加麻之制。皆變而從之。

丙申。先生六十二歲。○三月。往參浦渚先生練祀。除麻。

丁酉。先生六十三歲。○春。除益山郡守。稱病不就。有休官養志吟○夏。拜工曹正郞。又不就。○七月。拜司憲府持平。有旨乘馹上來。上䟽辭遞。○九月。拜司憲府掌令。○十月。上特下別諭。以從速上來。以副至意之意。令本道方伯回諭。先生義不敢坐違。上去謝恩。上召見於便殿。奬諭甚渥。先生辭謝而退。又上章乞遞。上答曰。爾之撝謙之言。雖懇。予之欲用之意方切。爾其勿辭察職。以副至意。因命有司。題給食物。先生又控䟽乞遞。兼請還收食物。上優勉不允。曰。予意已論於前䟽之批。爾其勿辭察職。食物之題。亦爲勿辭領受。先生感激殊恩。乃出供仕。○入侍胄筵。會講受禮幣之賜。承命與贊善宋浚吉,進善權諰入參胄筵。受禮幣之賜。○因玉堂啓。啓曰掌令趙克善乃是特召之人經筵講論之時。亦令入侍。上允之。入侍經筵。自是每於經筵。無不登對。上方講心經。先生陳說義理。發明經旨。上輒傾心聽之。先生於筵中。復申前懇。乞賜遞免。溫諭益敦。而恆言不稱爾焉。時有雷震之變。公抗䟽極言。遇災修省之道。正心爲治之術。仍又懇辭乞免。上答曰。災異之荐臻至於此。恐懼之心。難以形言。諄諄誡誨之言。精切著明。罔非嘉言聖謨。惓惓憂愛之誠。溢於辭表。嘉悅之懷。可勝雲諭。予雖不敏。當服膺焉。勿辭察職。以副至意。越數日。先生又與同僚。應旨進箚。略曰。絶私慾以崇儉約。明敎化以變習俗。戒喜怒以公賞罰。推誠心以待羣下。振紀綱以立國軆。祛褊私以嚴宮禁。恢公道以收贒才。廓言路以來忠諫。行仁政以結民心。懋聖學以致緝煕。上答曰。不棄寡昧之不足與有爲。用敷心腹。極言不諱。懇懇之忠。有足觀者。予用嘉尙。再三觀覽不已。可以躬行之事及採納之事。予當軆念。而各衙門屯田等。可以議處事。當令廟堂處之。但念自古人君。不得獨運於上。各盡其道。俾悉交修之責。初先生應旨箚中。泛言守令厭避之弊。而會有議者。以先生不赴益山。指爲口實。先生陳箚請免。上慰諭不許曰。噫。人言至此。是誠何心哉。世俗之薄。可嘆。勿辭察職。○綾原大君庶子靈豐君湜。不恭於嫡母。臺諫論啓請治其罪。而上初不從。先生仍入對執法陳請。遂命削奪官職。○本府䂓例。以下人料布不足。有罪者徵贖。先生奏言。憲府。乃是執法之官。凡有犯禁者。所當直治其罪。不可徵以贖布。請令給料而勿復徵贖。以存法府事軆。上從之。○以逆臣鄭之問按律事。反覆陳啓。仍乞遞職。上溫諭開答。特遣內竪。賜以黃柑。先生感激殊恩。復就職。申啓前事。而上猶持難不允。只命遠竄。蓋於之問之事。諫院之請。他僚之啓。皆不蒙允。或被詆斥。而獨於先生之啓。特賜優批。又有恩賜。三冬城上所僚官。皆稱病不出。先生獨不憚勞。往來唯勤。子弟慮或生疾。屢請呈告。先生曰。不病言病。其於不値何。終始不懈。○十二月。遞拜繕工監僉正。或謂先生曰。求遞得遞。亦將去乎。先生曰。猥被殊遇。久叨匪據。幸得閒局。獲遂所願。吾豈若潔身長往者。而屑屑然昨日遞今日去哉。紫門藏氷時。逐日參監。觸犯氷威。子弟又請告休。先生曰。猥蒙隆眷。涓埃莫報。奔走勤力。庶盡吾職。歲時又有米饌柴炭之賜。先生上䟽辭。兼陳時弊。批曰。愛君之誠至此。予用嘉悅。所陳等事。當令廟堂議處。米饌之如此薄物。何用辭爲。

戊戌。先生六十四歲。○正月三日庚子。復拜掌令。先生承除命。謙縮不自安。再䟽辭免。輒阻喉司。嚴召薦降。四日辛丑。不得已詣闕。肅拜之際。遽中風疾。暈倒奄奄。政院以聞。上大驚。卽召入直御醫趙徵奎,趙宗侙等。畢來看審曰。不能救。責在爾等。內局藥物。無不備至。而中官絡繹問症。仍傳曰。日氣寒嚴。處冷甚可慮。移入政院溫突。調理出送。醫官以本家之意啓請。速出安心救護。上特賜毛裘一襲。使之覆軆。而命禁中衛士肩輿還家。趙徵奎等亦令隨往救療。旣出。掖隷交道。問疾輕重。翌日賜以柴炭等物。又遣針醫安禮。藥醫權愉。不離看病。而輕重之候。藥餌之節。逐時書啓。雖在丙夜之中。必御筆親批。凡救急之藥。皆令勿待啓下。直爲取用後以啓。○七日甲辰。易簀於漢陽尉洞寓舍。卽宗人前參奉篿之家也。先生寢疾以來。左手足全然不收。聲音蹇澁。十言僅辨其一二。而精神不少爽。其在闕中。侍者欲脫朝衣。則以手止之。旣出寓舍。然後乃解。翌日。左右欲試其神識。指示醫官曰。此乃看病御醫也。先生熟視之。擧手向上。作感祝之狀。及其病革。親舊門生。皆來執手泣訣。而公神色自若。少無慽容。時諸子在鄕。惟仲子晟漢。侍側。請問所欲言。卽於掌中畫作用衣帶三字以示之。蓋甞自言身後之服。當用深衣大帶雲。故遺命如此。又問則喉中微語曰。余何言哉。見晟漢悲泣。揮手止之曰。是亦天也。汝勿爾也。言訖遂閉目。悠然而逝。享年六十有四。○訃聞。上爲之震悼。特賜送終諸具。宣慰諸孤。下敎政院曰。趙克善終至不救。予甚驚慘。無以爲諭。衣衾棺槨。一應喪需。令該曹一一題給。俾無未盡之嘆。又傳曰。趙克善喪需題給事。旣以下敎而該司之事。亦難趁卽擧行。又難一一。令該曹。別定郞廳一人。使之護喪。俾無埋沒之弊。有司勘定之外。特命加給去核及各色紬。又自內帑。別賜紋綿,眞珠,紫丹香等物。命差戶曹郞官。使之護喪。而日遣內竪再三看檢。成服朝。又遣中監宣慰諸孤。令書啓弔客姓名。後數日。特賜內訓一部。及其喪還也。命刑曹正郞趙聖達。領各司擔軍。送至江頭。而下諭畿,淸兩道監司。沿路遞護。且令本道各官。調給役軍。○十九日丙辰。返櫬於德山本家。三月丙午。葬於臺城山向乙之原。後改葬於臺城山北富德山之中枝統山向丁之原。貞夫人崔氏。亦移祔於左。聞先生之訃者。親戚鄕黨哭之。必哀。以至奴隷之賤。緇髡之流。莫不相吊曰。仁人亡矣。柩還之日。鄕里迎哭者。連亘數十里。比葬。凡致吊賻祭奠者。七百有餘家。門生故舊之以義制服者。二十餘人。而宗戚之誠心感服者。本服之外。更爲加麻。以終朞月矣。

乙巳。顯宗大王六年。以孝行命㫌其閭。湖中章甫。狀陳孝行。道臣金始振啓聞。因命㫌閭。丙午。以學行淸節。特贈吏曹參議。鄕儒䟽陳又令本道賜米。恤嗣孫。

丙子。肅宗大王二十二年令本道。優賜米菽。以恤嗣孫。仍有收用之命。因相臣南九萬陳達。戊寅。又如前例蒙恩。因相臣柳尙運陳達。

辛丑。景宗大王二年。春。配享於新昌道山書院。院在道高山下。卽浦渚先生俎豆之所。而先生遊學講禮之鄕也。新邑多士。爲慕舊德。是歲合享焉。

丁未。英宗大王三年。春。配享於本郡晦庵書院。邑北有晦菴洞。營建先生之鄕祠。而竹泉金公鎭奎。謫居此縣。聞此地名。議主享朱子。刱建晦蓭書院。至是以先生及靜存齋李先生湛。躋配焉。

壬戌。哲宗大王十四年冬。超贈正卿兼祭酒。癸亥。冬。賜謚文穆公。儒生李源恆等。䟽陳道德之實。淵源之正。請節惠之典入啓。相臣金左恨陳達。吏曹判書李謙在回啓。特贈資憲大夫,吏曹判書兼知義禁府事。成均館祭酒。五衛都揔府都摠管。翌年禮曹判書洪祐吉回啓。又撰謚狀。是年十一月十五日政。賜謚文穆公。道德博聞曰文。布德執義曰穆。

丁卯。當寧四年。春。宣謚。禮曹佐郞朴基鍾。爲宣謚官。宣謚於本孫鼎敎家。而本郡守申錫游爲贊者。靑陽縣監尹禹鉉。爲謁者。大興郡守趙命敎。唐津縣監金商鳳。爲擧凾官。禮山縣監金炳憲。爲都預差官。實三月二十八日也。

癸巳。遺稿刊行。

言行拾遺

編輯

臨寢。必誦西山夜氣箴。誦之曰。夜氣淸明。自有所生長。平朝未與物接之時。此心湛然虗靜。本軆呈露。學者苟因此。存持涵養。則自不至於梏亡矣。

凡於書。博覽羣經。搜討不遺。尤喜易經。常置几案。如掛扐過揲之類。不待師敎。便自透悟。甞曰。思慮未發之時。似夢非夢之間。卦名爻辭。忽得於心頭。則輒以其義。卜諸未來。無不精驗雲。

平居必辨色而起。盥櫛衣冠。拜於家廟。退處一室。焚香靜坐。終日未甞傾側跛倚。對妻孥。如賓客。處密室。加廣莊。雖家人不得見其惰容慢色。每夜分而寢。旣悟。或暗誦經史。或呼燈看書。居處必精整。衣服必齊莊。几案筆硯。皆有常所。行步周旋。皆有常度。

人有饋遺。必辭多取少。或毫髮不慊。則若將凂焉。族人爲閫帥者。頗有墨名。甞以好硯遺之。先生卽屛去。

與人書札。雖倥傯中。率皆手筆曰。倩人爲簡。不如闕書。親舊書尺。一一藏在篋笥。不得雜用。恐褻人姓名也。

客至必敬。雖狎不以褻服見之。後生少年。不敢斥名爾汝。待賓酒饌。視家有無。而未甞以貴賤。有厚薄焉。

隣曲有爭闘者。必開釋義理。委曲敎告。出於至誠。人皆感化。訟獄或不至官府。而以得先生一言爲重。見有罪罟患難者。必極力營救。使人人各滿其心。人有旅死於里中者。必解衣損資。斂而葬之。

每節序及家燕。與兄弟子姪。合堂爲歡。卑幼序坐。酬獻如禮。酒酣使迭歌。而以敦勉孝悌之意。作歌二闋。自歌之。杯酒融洽。終夕而罷。

甞恨家貧。不能善養。每讀少學。至王延軆無全衣。而親極滋味。江革行傭供母。而便身之物。莫不畢給。輒掩卷太息曰。古人所以感通必致者。何爲而然也。我獨不能者。何爲而然也。乃於園中。拓一區爲小田。手自種糓而易之。以供親廚。

梅塢公喜賓客。好飮射。先生極力繼釀。日請鄕隣設射會以娛之。平居不忍無故離親。若在遠。不得日夕於左右。則必大戚於心。或至廢書。每上書於親。必滌硯筆。正冠服寫之惟敬。親書來。肅容跪讀。如承面授。所得手札。藏在篋笥。以寓戀焉。

丙子之亂。急遽蒼黃。而凡養親之具。藥物壺觴。皆以自隨。及入島中。得一土室而奉焉。每宿必率家人。環列於突邊近土之處。蓋恐冷濕之氣。及於親也。

同縣有庶人鄭姓者。事親至孝。多有善行。先生親就見之。待以適己。恆言必稱孝子而不名。

祭祀之節。一依家禮。稱家有無。而務盡誠敬。歲時享獻。宿齋預戒。雖祁寒。必沐浴。井臼庭除。皆令滌潔。設器具饌。不委婢僕。切牲剝果。羽毛皮核之屬。藏之屛處。不令汙穢。臠割之餘。不使兒曹先食。

子姓輩。不先致齋。臨時來參。則輒怒。不許與祭。朔望俗節。參禮。必須前一日。不茹葷。不犯染。

果實。秋熟摘取。凈乾貯之筐筥。一箇不敢擅用。魚肉臘腒。手閱度置。以待薦享。

甞謂士大夫家譜牒不明。廣考族志。述爲家乘。自八高祖及乎高祖之八高祖。而爲六十四祖。內外本源之所自。旁支後葉之所分。字號齒爵墳墓。居址靡不詳載。開卷瞭然。人之不詳系譜者。皆來考質焉。

內外功緦之戚。皆屢日不御酒肉。朋友之訃。皆於寢門外哭之。情義最深者。爲之吊服三月。若因服制。而月朔行哭。及吊於人。則是日並不食肉。

凡有生之物。必加惻隱。甞於冬間開籠考籍。有土蜂結窠其中。卽還閉置旁中。以待春和。乃開出之。爲親去蠅。不用撲滅。以紙爲罩。驅而籠之。放於空曠之野。常嘆公私宰牛之爲不義。在官必嚴其禁。而重其罪。家有祭祀宴會。買用之而不令有所宰殺。

居官常思盡職。秋毫不妄取。訟得金矢。悉付公帑。用度或過。則輒嚬蹙曰。國法。費用官物十斗者。論以贓律。可不懼哉。甞造節箑。紙不染色。竹不加㓒曰。只取風生。何用文爲。又不爲匣曰。人常把在手間。匣之何爲。裹以麁紙。分送親舊。不知者。或譏之。

治郡。御吏胥如奴僕。與民諄諄。如家人父子。日必昧爽而起。雖見小吏。不去上服。夜則明燭。繙閱簿書。思其朝晝所爲之當否。恥爲小惠。以要民譽。

遇事裁處。只循義理。貴勢利害。無所撓屈。甞守溫沔。皆親舊鄕。而點墨無私囑。郡設試圍。考官通問私徑。而先生正色不應。考官甚愧之。在淳昌日。訟者不直。而監司巡到。面囑甚力。先生欲不撓。至於逢怒。因謝曰。下官有疾。素不能屈意循人也。監司慙沮而去。

在溫陽時。以差使員陪璿源錄紙。一邑主官於國忌日。盛設酒饌。同官皆不悟。而先生獨卻之。在家食。値祧廟忌辰。亦擧素食。子弟或疑其太過。先生不聽。

自奉儉素。衣服只取周身。不近絹紬。而未甞故爲弊垢。以矯俗干名。

長子昌漢。甞入塲屋。與書手俱中選。先生責之曰。國法借人呈券者。旣有罪則代述者亦同。士子何敢乃爾。

訓子嚴正。觸事必戒。少有踦倚之容。則曰外面纔傾側時。必有不正之必。存乎胸中矣。

家有一奴。信使有年。隣居孽族。失火而疑此奴。先生召奴語之曰。難明之事。縱不可罪汝。亦不可留汝同爨。遂黜遣之。後十餘年。奴復來謁。先生亦屛之。在淳昌時。有一常漢來告曰。祖母生時。常言自以德山趙氏家婢子。因亂逃來。而今遇我使君。願與妻孥。入屬爲奴婢。家人皆喜得臧獲。而先生嫌其無稽。斥之不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