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2011年1月21日
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北京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跨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們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洗禮的全球經濟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國內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首都北京在成功實現「新北京、新奧運」戰略構想之後,開始步入新的發展階段,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風險挑戰,制定科學的戰略安排對首都立足新的階段變化、向更高發展水平邁進至關重要。

《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是首都着眼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全面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的五年規劃,是首都深入推進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在新的起點上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的重要規劃。本規劃主要闡明市委市政府的戰略意圖,明確「十二五」期間首都發展的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發展路徑,是全市人民共同奮鬥的行動綱領。

本規劃編制的主要依據是:《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國務院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的批覆。

第一篇 新時期的戰略選擇 編輯

第一章 過去五年的發展成果 編輯

「十一五」時期是北京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振奮精神、頑強拼搏、克服重重困難,成功舉辦了一屆無與倫比的奧運盛會,圓滿完成了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籌辦任務,積極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有力推動了全市的科學發展,「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圓滿完成。過去五年是首都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最高、綜合實力提升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

首都經濟實現重大跨越。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4%,總量達到13777.9億元,人均超過1萬美元。經濟發展高端化格局初步形成,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加快建設,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初具規模,首都經濟特徵進一步顯現,第三產業比重達到75%。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加1.7倍,節能減排走在全國前列。

社會民生得到顯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明顯成效,基層社區和農村的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實施「五無」目標管理,實現城鄉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制度全覆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37%,社會保障待遇標準大幅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9.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9%。創新了社會管理與服務,探索了村莊社區化管理新模式。

城市服務功能明顯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由114公里增加到336公里,公交出行比例達到40%,區區通高速目標提前實現。水、電、氣、熱等資源能源供應保障和信息基礎設施支撐能力顯著提升。空氣質量顯著好轉,二級及好於二級天數的比例從64%提高到78.4%。以綠化隔離帶、郊野公園、森林公園為代表的大面積、集中式綠化效果顯著。城鄉環境更加乾淨整潔。社會治安持續穩定,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好轉。城市應急管理水平明顯提高。

城鄉區域發展趨向協調。實施區縣功能定位,城市四類功能區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城鄉結合部、城市南部和西部等薄弱地區發展加快,重點新城和小城鎮建設紮實起步,發展條件明顯改善。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各項惠農強農政策全面落實,農民安全飲水問題全面解決,公路、公交和廣播電視實現「村村通」。

改革開放取得新的突破。完成市區兩級政府機構改革,調整了首都功能核心區行政區劃,整合了大興區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行政資源。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邁出重要步伐。社會管理體制、財政體制、國有經濟、醫藥衛生、科技教育、價格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新增國際友好城市12個,一批重大國際會議、會展活動和體育賽事成功舉辦。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累計達到82家,利用外資和對外貿易加快發展。年入境旅遊者超過490萬人次。

百年奧運夢想圓滿實現。成功舉辦了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殘奧會,贏得了國際社會高度讚譽,城市國際形象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奧運籌辦有力帶動了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城市文明進步和服務功能提升。奧運場館設施為古都北京增添了新的魅力元素,奧運標準提高了首都與國際的接軌水平,奧運經驗促進城市運行管理走向成熟,奧運精神成為激勵全市人民奮發前進的強大動力。無與倫比的奧運盛會,在首都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首都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十一五」規劃的圓滿完成,「新北京、新奧運」戰略構想的全面實現,標誌着首都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過去五年的發展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更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特別是「人文、科技、綠色」理念上升為城市發展戰略,確立了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宏偉目標,推動北京向更高價值目標和更高發展水平邁進。

第二章 未來五年的發展環境 編輯

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已經過去,我們迎來了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第二個十年。國際金融危機引發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出現新變化,但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國內經濟結構面臨深刻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進入新時期的北京,在發展水平實現跨越之後,面臨新的發展環境和要求。

一、新趨勢新要求 編輯

「十二五」時期,是首都在新的起點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攻堅時期,全市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徵和要求。

開放競爭格局深刻調整的新階段。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創新孕育新的突破,國際市場分化組合,特大城市在全球網絡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作為國家首都的北京,伴隨着發展階段的變化,需要以更寬闊的視野審視發展,以世界城市為坐標系定位發展,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分工。

經濟發展方式深度轉變的新階段。國內外產業變革和調整加快進行,資源環境壓力正在轉化為科技創新的強大動力。首都經濟在服務業主導格局總體確立、消費拉動作用日益突出之後,面臨着發展動力轉換、產業結構深度調整和升級的任務。需要更加注重高端引領、創新驅動、綠色發展,走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科學發展道路。

城市布局和形態走向完善的新階段。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實施,城市群加快形成,對核心城市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城市發展戰略布局總體架構已經確立,開始進入調整完善的關鍵階段。推動城市發展逐步走向成熟,需要更加注重總結把握特大型城市在建設、發展、布局、管理上的規律,立足更大空間範圍塑造城市,持續推進城鎮體系和功能布局完善,促進均衡協調發展,增強對自身發展的戰略支撐和對區域的輻射帶動。

社會加速轉型的新階段。發展水平持續提升,推動多層次社會需求不斷湧現,促使社會結構和形態深刻變化,不同社會群體的價值取向和利益訴求更趨多元。順應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需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擺在更突出位置,整體提升社會福祉,更加重視社會管理方式創新和公共政策協調適應,促進不同群體利益的均衡與協調,更好地引導社會和諧。

競爭力拓展提升的新階段。發展的競爭不僅表現為硬實力的競爭,還表現為軟實力的競爭。伴隨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發展,軟實力競爭已經成為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需要把推動文化發展、提升城市管理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戰略,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把握特大型城市運行管理的規律,以文化、管理等軟實力的提升促進城市競爭力新的提升。

改革攻堅突破的新階段。發展環境和發展階段的深刻變化,對深化改革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深層次利益調整使改革面臨更為複雜的抉擇。需要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更加重視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更加重視制度創新和策略選擇,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新機遇新挑戰 編輯

未來五年首都發展仍然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面臨着新的發展機遇和一系列有利條件。國家綜合國力和首都城市影響力整體提升,使國際社會更加關注中國、關注北京,為我們尋求多方面、多層次合作提供了重要機遇。首都服務功能拓展提升和潛力釋放,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正在形成的國家創新中心的功能顯著增強,為我們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分工、實現更高水平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發展戰略和中國特色世界城市長遠目標得到確立,成為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持久推進首都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城市化快速推進和消費結構加快升級,在有效帶動發展的同時,不斷推動供給升級,為我們優化經濟結構、深入推進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創造了新的條件。城市發展空間格局優化和新發展區域崛起,推動新的增長極加快形成,為長期平穩較快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區域城市群的蓬勃興起和共同發展,有利於在更大範圍配置資源,拓展發展腹地,為增強首都經濟的輻射帶動能力形成了新的支撐。

與此同時,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更趨複雜多變,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因素增多,需要我們增強憂患意識,冷靜觀察、沉着應對,併集中力量解決好制約和影響首都科學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人口資源環境矛盾更加突出,尤其是城市人口規模過快增長給資源平衡、環境承載、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帶來嚴峻挑戰。特大型城市建設和運行管理的壓力更加凸顯,交通擁堵、垃圾治理等困擾人們生活的問題日益突出,保障城市常態安全運行和應急協調面臨更大考驗。國內外多層面競爭更加激烈,世界範圍內對經濟、科技制高點,以及國內地區間對高端要素和產業資源的競爭日益加劇,深入調整結構、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需要付出更大努力。社會結構變化更加複雜,教育、醫療、健康、住房、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和人口老齡化等問題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多元利益訴求協調難度加大,社會管理工作亟待加強。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要求更加迫切,改變薄弱地區發展狀況,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仍需付出艱苦努力。能夠充分釋放發展活力的改革攻堅任務更加艱巨。

總之,「十二五」時期首都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必須牢固樹立緊抓機遇、加快發展的意識,深刻把握髮展趨勢和規律,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積極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爭創發展的新優勢,在新的起點上推動首都的科學發展。

第三章 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 編輯

一、指導思想 編輯

「十二五」時期是推動首都科學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牢牢把握科學發展這個主題,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使首都的發展與城市性質和功能相協調;牢牢把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堅持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攻方向,堅持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重要支撐,堅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重要着力點,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使首都的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牢牢把握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認真落實國務院批覆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提出的「以建設世界城市為努力目標,不斷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要求,大力弘揚北京奧運精神,以更高的標準推動首都的科學發展。

全市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中央對北京市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順應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深化改革開放,全力推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進一步提高「四個服務」水平,努力打造國際活動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業總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和諧宜居之都,推動北京向中國特色世界城市邁出堅實的步伐。

在發展中要切實注重以下五個方面:

——強化創新驅動。堅持高端引領、創新驅動、綠色發展,不斷創新發展理念、發展模式,把推動發展的動力加快轉移到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上來。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提升自主創新水平,增強經濟長期競爭力。深入推進節能減排,提升生態文明水平,走綠色低碳、生態友好發展之路。更加注重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強消費拉動作用,持續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增強經濟發展的協調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增強服務功能。把不斷完善和提升首都服務功能作為發展的主要着力點,走增強服務功能與發展服務產業有機融合之路,在服務區域和國家發展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新發展和服務的新提升。着力推進服務功能區建設,塑造世界一流的服務標準和環境,吸引高端要素聚集,增強科技創新、金融服務、商務服務、信息服務功能,更好地輻射帶動區域發展和參與全球經濟分工。更加注重文化軟實力培育,持續提升城市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優化空間布局。堅持分區域功能定位發展,把優化區域功能配置、完善空間布局形態作為重要支撐,切實提高城鄉一體化和區域協調發展水平。着力優化、疏解中心城功能,促進舊城保護與發展。加快推進新城功能完善和新區發展,更加注重薄弱地區發展提升,加快城市空間格局由功能過度集中在中心城向多功能區域共同支撐轉變,塑造城鄉一體、多點支撐、均衡協調的戰略發展格局。
——提升城市管理。堅持統籌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把提高城市治理效能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升城市運行管理和服務水平,促進城市的規劃、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協調。把人口、交通、環境和社會公共服務作為城市戰略管理的重點,使城市的發展更好地服務於生活。加強城市戰略資源管理,統籌常態與應急、供給與排放、地上與地下、城區與郊區,推進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智能化,使城市的運行更加安全高效。
——推動成果共享。堅持以人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使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着力完善各項制度和政策安排,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市民高質量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務。處理好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的關係,努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更加注重社會服務管理創新和運行調節機制完善,促進社會公正、和諧、穩定與不斷進步。

二、主要目標 編輯

「十二五」時期全市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緊緊圍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和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標,按照在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當好標杆和火炬手,走在全國最前面的要求,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的發展格局,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更加繁榮、文明、和諧、宜居的首善之區。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的發展格局,綜合經濟實力和競爭能力顯著增強,為國家發展服務的功能進一步完善。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9%,價格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柱地位初步形成,服務業占比達到78%以上,「北京服務」、「北京創造」品牌和影響力明顯增強。
——居民收入較快增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8%,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市民健康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市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城鄉環境更加宜居。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全市生態服務價值進一步提高,林木綠化率提高到57%。交通擁堵現象得到有效治理,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達到50%。萬元GDP能耗、萬元GDP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續下降,空氣質量二級和好於二級天數的比例達到80%。基本實現城市生活垃圾零增長、污水全處理。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社會發展和諧穩定。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明顯提高。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健全,社會保障卡覆蓋所有保障人群。中低收入群眾的住房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社會管理和服務體制更加完善。人口調控管理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防範和化解社會矛盾的機制更加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更加嚴密,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更加深入,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歷史文化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挖掘、傳承和利用,文化創意產業和文化事業迅速發展。首都科技、教育、文化等資源優勢充分彰顯,城市文化軟實力顯著提升,全國文化中心功能顯著增強。
——改革開放深入推進。有利於推動科學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推動自主創新的體制與制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行政效能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拓展,成為國際社會重大活動的重要目標地和國際一流的旅遊中心城市。
表1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類別 序號 指標 目標 屬性
經濟發展 1 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 8 預期性
2 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78 預期性
3 最終消費率(%) 60 預期性
4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速(%) 9 預期性
社會發展 5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速(%) 8 預期性
6 城鎮登記失業率(%) ≤3.5 預期性
7 城鄉居民養老、醫療保險參保率(%) 95 約束性
8 城鎮職工五項保險參保率(%) 98 約束性
9 全市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 預期性
10 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 >[38] 約束性
11 重點食品安全監測抽查合格率(%) >98 約束性
12 藥品抽驗合格率(%) ≥98 約束性
創新發展 13 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 >5.5 預期性
14 每萬人發明專利授權量(件) 8 預期性
15 年技術交易額(億元) 1800 預期性
綠色發展 16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 [17] 約束性
17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水耗降低(%) [15] 約束性
18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8] 約束性
19 城市空氣質量二級和好於二級天數的比例(%) 80 約束性
20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減少(%) [達到國家要求] 約束性
21 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50 預期性
22 再生水利用率(%) 75 約束性
23 生活垃圾資源化率(%) 55 約束性
24 全市林木綠化率(%) 57 約束性
25 耕地保有量(平方公里) 2205 約束性
註: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按可比價格計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速為扣除價格因素後的實際增速;[ ]內為五年累計數。

第二篇 創新驅動發展 編輯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首都應對人口資源環境挑戰、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之路。「十二五」時期,面對日新月異的產業技術變革、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和不斷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要在全球和區域經濟分工中占領高端、爭取主動,必須把強化創新驅動作為重要着力點,緊緊圍繞服務經濟、總部經濟、知識經濟、綠色經濟的首都經濟特徵,統籌服務好、調動好各類資源要素,深入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面提升經濟發展質量,顯著增強首都經濟的競爭力、影響力和輻射力,使首都經濟走上高端引領、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軌道,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的發展格局。

第一章 建設國家創新中心 編輯

全面實施「科技北京」戰略,全力以赴抓好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實施《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用好用足各項先行先試政策,切實發揮其引領帶動和支撐作用,着力聚集整合創新要素,着力加強創新制度安排,着力推進創新成果產業化,把北京建設成為國家創新中心,持續推進競爭力提升,更好地服務於區域和全國創新發展。

一、搭建首都創新資源平台 編輯

依託首都創新資源密集優勢,加強央地合作、校企合作、軍民合作、內外合作,充分發揮中關村科技創新和產業化促進中心的作用,以項目為載體,以技術研發為核心,以產業化為目標,集成和整合各方面創新資源,推進產學研用的有機結合,構造形成高效有力的首都創新資源平台,提升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

完善創新支持與服務體系,強化支撐服務。統籌推進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五年統籌500億元財政資金,支持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加大科技金融服務,開展符合科技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更好地滿足創新需求。提升創新型人才服務,為創新人才引進、培養和發揮作用提供良好服務。完善新技術新產品政府採購和應用推廣服務,積極爭取將更多的北京創新產品列入國家政府採購目錄,促進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和推廣。着力抓好政策先行先試工作,推進示範區先行先試政策更為有效地落實。加強規劃建設服務,促進創新資源合理布局,為創新發展提供基礎條件和有力支撐。

二、完善創新激勵和支持機制 編輯

充分利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體制機制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圍繞人才、資本、技術等核心創新要素,着力完善各項制度和政策安排,強化激勵引導,形成激勵創新、服務創新的機制和良好環境。

完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認真落實國家和本市人才發展規劃,堅持人才優先發展,大力培養、引進和使用人才,建設首都世界人才聚集高地。注重人才、團隊、項目一體化引進,創建優良的學術環境,集中力量建設中關村人才特區。創新人才管理模式,落實「千人計劃」、「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和「中關村高端人才聚集工程」,在全球範圍內招納和吸引高端領軍創新人才和高層次創業人才。依託在京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重大工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以及重點學科和科研基地建設,加強人才聯合培養、融合發展。完善人才在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間的雙向流動機制,形成一批懂技術、善管理,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複合型創新人才和團隊。通過加大政府獎勵和實行股權、期權、年薪制等多種方式,增強對關鍵崗位、核心骨幹人才的吸引和激勵。深入開展科研院所、國有企業股權激勵和分紅試點,擴大股權激勵試點範圍,推進科研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政策試點。逐步擴大科技重大專項經費列支間接費用試點範圍,提高間接經費列支比例上限。加強人才服務,在戶籍、出入境、醫療、保險等方面為高層次人才創造便利條件。營造尊重人才的社會環境、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完善科技與資本對接機制。構建形成覆蓋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全過程的多功能、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大力支持境內外股權投資、創業投資機構在京聚集和發展。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支持境內外個人和機構開展天使投資業務。支持股權投資基金的設立和發展。實施高科技企業併購重組計劃,支持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進行兼併重組、做強做大。「十二五」時期力爭新增上市公司100家以上,在資本市場形成更具影響力的「中關村板塊」。進一步擴大和完善中關村代辦股份轉讓試點,推進建立國家統一監管下的全國場外交易市場。推動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進一步擴大信用貸款、信用保險、股權質押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的規模,完善再擔保機制,支持小額貸款機構發展,推動科技保險試點,完善面向科技企業的金融服務。把中關村建設成為全國科技金融創新中心。

完善政府資金支持機制。從支持研發為主向支持研發與提供市場並重轉變。完善政府採購自主創新產品相關制度,不斷擴大採購比重和範圍,五年採購總額超過300億元。積極探索建立非政府機構購買使用重大自主創新產品的支持機制,加快創新產品的社會化推廣進程。更加注重採用市場化的支持方式,從直接補貼、貸款貼息等投入為主,向支持發展創投基金、創投引導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等轉變,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引導放大作用,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完善企業創新鼓勵機制。增強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政府性科技經費投入向企業傾斜,鼓勵企業提高研發投入比重。落實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研發經費加計扣除、教育經費列支等方面的政策。開展支持創新創業的外匯管理改革試點。改革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術成果管理制度,完善高校與企業、產業園區的科研成果銜接機制,提高創新成果轉化效率。在市場准入、業態管制放開、要素市場落戶等領域支持民營科技和中小企業發展,激發民營經濟的創新潛力。支持民營企業、新型產業組織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等國家創新計劃。

完善知識產權的激勵和保護機制。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推動知識產權創造、管理、保護、應用相結合,使其成為企業提高成長性與競爭力、培育新業態與制定新標準的重要基礎和手段。健全知識產權服務體系,促進知識產權有效轉移和轉化實施。激勵高新技術企業申請專利、註冊商標,支持企業和產業技術聯盟構建專利池。實施標準化戰略,搭建標準創新和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台,開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標準創新試點,推動標準創製和實施。

三、全力推進創新成果產業化 編輯

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特別是瞄準經濟社會和城市發展的重大緊迫需求,着力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創新體系,顯著提高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集聚一批高端創新資源。深化國際創新合作,積極吸引國外大型企業、國際知名實驗室設立研發機構,發展區域性和國際研發總部。引進由戰略科學家領銜的研發團隊,建設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機構。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鼓勵與企業聯合共建工程中心、工程實驗室和技術中心。大力支持企業牽頭組建產業聯盟、技術聯盟、標準聯盟等新型產業組織,加強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支持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加強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

抓好一批基礎科學研究。加強科研項目篩選、科研後備力量培養和科技成果儲備。鼓勵在京研究機構積極承接國家基礎研究項目。提高基礎研究以及相關教育的投入,支持開展城市環境、能源科學、安全健康、新型材料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夯實創新基礎。

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積極承接和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科技基礎設施,在後3G移動通信、物聯網、超級計算、雲計算、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及衛星應用等領域攻克核心關鍵技術,為國家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科技支撐,形成更多的創新成果。大力推進實施核心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裝備及成套工藝、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等重大科技專項。加快推進蛋白質、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評價、航空遙感、先進光源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圍繞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綜合科學中心。

加快轉化一批創新成果。健全重大科技成果發現、篩選機制,建立重大項目落地協調服務的市區聯動機制,支持建設重大項目投融資平台和產業化基地。探索完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機構承擔重大專項課題成果的轉化機制。建立軍地科技成果轉化協調機制,促進軍民融合式發展。通過國有資本有序進退,引導國有資本承接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扶持引導民營資本參與創新成果轉化。實施「雙百工程」,圍繞城市應急、交通管理、環境治理、安全生產等關鍵問題,組織開展關鍵技術應用和示範工程,實施100個以上重點示範應用項目,實現100項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

做大做強一批創新型企業。培育和壯大產業鏈整合能力強、主導產業鏈分工、能夠更大範圍配置產業資源的企業,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實施創新型企業「十百千工程」,選擇300家以上重點企業,集中政策資源重點支持,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千億級規模企業、產業帶動力大的百億級規模企業和高成長的十億級規模企業。加快培育專業性強、產品和服務特色鮮明、細分市場占有率高、成長速度快的重點企業,深入實施「瞪羚計劃」,形成一批「專、特、精、新」的小巨人企業。繼續營造有利於創業的氛圍。

四、強化教育戰略支撐作用 編輯

全面實施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充分發揮教育對推動創新、培養人才的基礎性作用,為國家和首都持續發展提供高端人才支撐和科技智力服務。

推進首都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結構,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把創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養作為高等教育學校評價的重要因素,推動教學資源向教學一線傾斜,大力提升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知識創新和社會貢獻能力。繼續支持在京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支持一批重點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建立市屬高校分類發展評價體系,引導高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適應城市發展需要,適時組建旅遊大學等特色院校。加快首都高等教育空間布局調整優化,高標準建成沙河、良鄉高教園區。大力發展來華留學教育,到2015年在京留學生數量超過12萬人次。

增強高等院校研發創新能力。支持高等院校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支持工科院校建設新興技術研究院,鼓勵高等院校與海內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機構、著名企業建設聯合研發基地,進一步提升大學科技園發展水平,構建北京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引導高等院校圍繞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開展科研攻關。鼓勵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向社會開放實驗室、科研設備,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建設充滿創新活力的學習型城市。大力倡導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理念。促進各級各類教育銜接溝通,建立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銜接制度,促進終身學習。支持企事業單位和各類社會組織舉辦多層次、多類型的繼續教育和崗位技能培訓。鼓勵企事業單位為社區提供教育教學資源,擴大公益性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範圍,拓展社區教育和農村成人教育。大力發展數字化遠程教育,構建終身學習網絡和平台,為學習者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服務。廣泛創建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型家庭。

第二章 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編輯

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成果,着眼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推進產業深度調整升級,鞏固消費、投資協調拉動格局,使首都經濟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一、擴大首都經濟優勢 編輯

進一步彰顯首都經濟特徵。堅持服務經濟、總部經濟、知識經濟和綠色經濟的發展定位,鞏固和強化首都經濟特徵。服務經濟是首都經濟的主體和優勢所在,是經濟長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基石,要堅持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進一步發揮對全市經濟增長的穩定器作用。總部經濟是首都經濟的突出特徵,是提高經濟控制力和影響力最寶貴、最稀缺的資源,要注重積極引進與重點培育並重、國內總部與跨國總部並重、各次產業及各類企業總部並重,繼續大力提升總部經濟發展水平。知識經濟是首都資源稟賦優勢的集中體現,要更加注重增強科學、技術、知識、管理、人才對產業發展的提升帶動作用,大力發展科技農業、高技術產業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推動科技要素向多行業、多領域延伸發展,增強經濟發展的競爭力。綠色經濟是首都資源環境條件和時代要求的必然選擇,要堅決實施更加嚴格的產業准入、資源利用和環境約束標準,推進產業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統籌服務好各類要素資源。充分發揮首都功能優勢,依靠和服務好中央資源,着力為其在京更好、更快的發展創造更加適宜的環境,提供服務保障,在支持和服務其發展中實現自身更高水平的發展。充分把握國際社會看好中國的有利時機,有效利用好國外資源,着力提升商務環境,在更高層面上吸引和服務好跨國公司、外資和僑資,不斷提升經濟的國際影響力。充分依託首都市場優勢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政策優勢,支持和培育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集聚高端民營企業總部,為首都高技術產業和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充分挖掘地方經濟潛力,加快地方企業資產證券化步伐,持續提升品牌意識和管理水平,進一步壯大地方經濟的實力。通過國有股權有序進退方式盤活存量資源,加大與各方資源整合力度,鼓勵資產關聯度大、產業互補性強的市屬國有企業主動為在京央企提供配套服務。

二、深度推進產業升級 編輯

堅持高端、高效、高輻射的產業發展方向,以提升產業素質為核心,着力打造「北京服務」、「北京創造」品牌,顯著增強首都經濟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堅持優化一產、做強二產、做大三產,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首都現代產業體系。

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嚴格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適應特大型城市發展需要,突出首都農業的城市農產品供應和應急保障、生態休閒、科技示範等功能,推進「221」信息平台建設,大力發展籽種農業、休閒農業、循環農業、會展農業、設施農業、節水農業等都市型現代農業。切實加強「菜籃子」工程等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全面提升蔬菜等鮮活農產品供應保障和質量安全水平。全面加強面向農業的技術服務、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和市場服務,促進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和集約化,提升農業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培育大型農業企業集團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業企業上市,推進農業企業的集團化、資本化。加快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建設,打造「一城多園」的空間布局。

提升高技術和現代製造業發展水平。深入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堅持高端發展方向,通過標準提升、業態創新、信息技術和組織結構創新等途徑,着力發展高端現代製造業,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延伸製造業產業鏈,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增強產業配套能力和集群發展水平。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重點推進京東方八代線、長安汽車、北京現代三工廠、福田中重卡合資項目、中航工業園、北京數字信息產業基地等重大項目建設,提升電子信息、汽車、裝備製造、醫藥等產業發展水平。總結推廣望京等地區發展的成功經驗,促進研發、製造、總部一體化發展。

加快服務業調整升級。圍繞拓展提升城市服務功能,促進金融服務、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商務服務、流通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城市,促進經濟結構由服務業主導向生產性服務業主導升級,打造服務區域、服務全國、輻射世界的生產性服務業中心城市。積極推進文化與科技、資本及其它產業的融合發展,進一步強化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柱地位。落實大旅遊發展理念,將旅遊業發展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打造國際一流旅遊城市。吸引國內外大型旅遊會展總部或分支機構落戶北京,引導形成旅遊會展總部經濟聚集區。吸引民營經濟、國際資本參與重大旅遊項目開發,促進旅遊企業集團化、規模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北京旅遊品牌。開發高端旅遊產品,建設一批帶動性強的旅遊項目。加快八達嶺印象長城、大海坨國際山地休閒度假區、丫髻山養生度假基地、世界地質公園核心區、昌平銀山塔林等一批重點旅遊項目建設。適應人們生活質量提高和日益多樣化的新需求,大力發展健康、養老等新興生活服務業。按照「安全便利、資源節約、行為規範、環境友好」原則,推進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發展現代糧食流通產業,保障首都糧食安全。積極開發新型服務業態,發展服務外包,通過融入全球產業鏈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專欄1:生產性服務業

  • 金融服務。鞏固全國金融管理中心地位,強化總部金融、特色金融發展優勢,做好金融總部和後台的配套服務,大力引進國際一流的新興金融機構,培育離岸金融、券商直投、信託租賃等新業態,提升債券發行中心和清算中心功能,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 信息服務。優化提升通信業,積極發展互聯網及計算機服務業,做大做強軟件產業,發展移動通信增值服務、數字電視增值服務。推進數字電視運營服務。依託總部資源和媒體資源,進一步提升首都的信息集聚和發布功能,成為在亞太地區有重要影響力的信息服務樞紐城市。
  • 商務服務。重點鼓勵國內外企業總部的交易中心、運營中心以及國際機構組織等落戶本市。引導法律服務、知識產權服務、廣告等優勢行業併購重組,形成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加大政府和事業單位的業務外包力度。努力在會計、審計、諮詢、資產評估、信用評級等領域打造具有國際水準的中介服務機構,加速形成國際化的商務服務能力,成為全球商務服務網絡的重要節點。
  • 科技服務。大力吸引國內外研發機構、科技型企業在京發展,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服務、生物技術服務、數字內容服務和檢測服務,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服務和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努力打造成為科技創新中心城市。
  • 流通服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營銷模式及金融服務配套等手段,提升流通業的現代化水平。加快交通樞紐、大型物流節點和流通網絡的建設,強化批發業和物流業的營運控制功能。鼓勵商業流通企業發展連鎖經營和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培育專業化、規模化的貿易企業和品牌代理商。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產業持續升級和競爭力提升。瞄準國際前沿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突破口。依託首都科技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積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和航空航天等產業,加強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發,以關鍵技術研發和裝備研製帶動重點領域突破,以重大工程建設和應用培育市場需求,到「十二五」末,努力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形成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一批年銷售收入超過500億的大型企業,湧現出一大批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

專欄2:戰略性新興產業

  • 新一代信息技術。全面推進三網融合。率先在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等領域突破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產業化,促進物聯網、雲計算的研發和示範應用,突破核心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等領域的關鍵技術,增強基於新一代信息網絡的信息增值服務能力。
  • 生物醫藥。加快發展新型疫苗、蛋白質藥物、診斷試劑等生物醫藥關鍵產品和技術,加快先進醫療設備的研發和產業化,大力推進農作物等生物農業優良新品種選育,突破酶工程、代謝工程等工業生物領域關鍵技術,積極發展生物技術研發外包和健康管理服務。
  • 新能源。發展太陽能熱利用和風電技術服務業。加快推進新型核能技術與裝備研發服務,擴大核電高端技術服務產業規模。提高地熱能、生物質能等的技術研發水平與工程服務能力。
  • 節能環保。發展面向工業、交通、建築等重點領域的節能產業,壯大污水處理、大氣污染防治和垃圾處理等環保產業,加快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加速發展節能環保服務業。
  • 新能源汽車。搭建新能源汽車研發平台,推進整車控制系統、車載能源系統、驅動系統等三大關鍵系統及一些關鍵配件的研發和產業化,積極推進純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研製,加大純電動汽車的示範應用力度。
  • 新材料。形成半導體材料、金屬磁性材料、生物醫藥材料、化工新材料、太陽能電池材料、新型綠色建材、非晶材料以及高溫超導材料等特色產業集群,構建集新材料生產、加工、集散和技術研發為一體的新型產業基地。
  • 高端裝備製造。重點在軌道交通運行控制系統、數控機床、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等一批重大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並積極發展一批成套設備,大幅提升高端裝備的系統集成能力。
  • 航空航天。打造以發動機、系統控制和航空技術為核心的航空產業;促進產品、系統應用、運營服務一體的民用航天規模化發展;加快發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面向應用需求的衛星遙感產業。

整體塑造「北京服務」、「北京創造」品牌,顯著增強產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建立北京服務、北京創造品牌服務體系。設立北京服務、北京創造股權投資基金,支持品牌企業和重大項目加快發展。組建北京服務、北京創造產業聯盟。研究設立金融街金融指數、CBD商務服務指數、中關村創新指數、奧林匹克文體指數等,形成北京服務、北京創造指數體系。突出發揮中關村等高端產業功能區的帶動作用,成為北京服務、北京創造品牌的重要支撐區。積極推進企業上市發展,打造資本市場北京服務、北京創造板塊。高水平籌辦更多有影響力的重大品牌活動,為品牌塑造創造條件、提供支撐,積極爭取把中國服務貿易大會打造成永久落戶北京的中國國際服務交易會,形成「南有廣州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北有北京中國國際服務交易會」格局。加強對品牌企業、品牌人才的正向激勵,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品牌創造激勵機制,積極營造崇尚、保護、創造品牌產品和企業的社會環境。

三、統籌經濟發展政策 編輯

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把優化需求結構與支持自主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加強節能減排、促進資源集約利用等各項政策更加緊密的結合起來,進一步創新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係,把資源更好地配置到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決定作用的領域和環節,集中精力解決最迫切的問題,加強政策統籌安排與協調銜接,切實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

持續增強消費拉動,逐步形成消費主導型經濟。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強,要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通過持續擴大消費促進經濟穩定較快發展。落實國家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居民特別是城鄉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完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穩定居民消費預期,增強居民消費能力。適應消費結構升級和市民新需求變化,實施商貿品牌特色提升工程,匯聚國內外知名品牌和商貿企業,加強特色商業街區建設,推動京味「老字號」品牌創新發展,培育一批本土新興品牌和特色消費街區,豐富市場供給,壯大特色時尚消費。積極推進消費領域由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升級,深化商貿與關聯產業的融合發展,壯大與市民追求健康生活相適應的旅遊休閒、養生度假、文化體育等產業,擴大發展型和服務型消費。加大旅遊、會展市場開發和宣傳力度,進一步擴大外來消費。積極推進專業化商品市場發展,規範、發展千億元規模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規劃建設電子商務集聚區,積極發展網上商城,擴大電子商務消費。積極擴大信貸消費。適應城市化要求,優化商業設施和服務網點布局,完善社區便民商業服務,引導大型零售企業向郊區連鎖發展,提升商業設施無障礙和刷卡消費無障礙水平,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加強市場監管,完善消費者服務保障體系,為消費者創造良好的消費環境。

着力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投資仍然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要把握好投資、消費相互促進、協調支撐經濟發展的規律,把投資與促進消費、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有機結合起來,促進投資與消費良性互動適度穩定增長。積極調整投資結構,以增強發展後勁為核心,努力擴大生產性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製造業、文化創意產業和旅遊業等產業投資。加大城市交通、能源、資源、環境等基礎設施投資。把握好房地產對穩定投資、延伸消費、惠及民生、承載業態的作用,調整優化房地產投資結構,推動房地產建設向保障性住房、適於承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商務樓宇以及核心區人口疏解和城鄉結合部改造等定向安置房轉變,向新城、高端產業功能區等區域轉移。在推進中心城功能優化提升的同時,引導投資向郊區轉移,使城市功能拓展區和發展新區作為承接投資的主要區域,全社會投資中郊區投資比重力爭達到50%。積極鼓勵、引導和促進民間投資和外商投資。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更加注重融資方式創新,牢固樹立節約意識,提升投資質量和效益。

積極創新產業發展政策與支持方式,深入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堅持「區別對待、有進有退、有松有緊」的產業政策導向,不斷完善產業發展的政策組合,實施更加適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產業政策。深入落實國家及本市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積極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探索建立適合服務業經濟特徵的體制機制。加強高端產業功能區和各類園區的政策集成,引導產業布局優化和集群發展。更加注重產業標準與國際水平的對接,發揮標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驅動作用。實施更加嚴格的用水、用地、用能等產業准入標準,推進各類散小低端行業的整治與升級,堅決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

切實加強資源環境政策制定實施,推進資源集約利用與綠色發展。全面實行資源利用總量控制、供需雙向調節、差別化管理。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節約優先的原則,加強財稅、金融、價格、標準、產業等政策的互動組合,在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在企業、園區、社會各層面,引導開發應用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再製造、零排放等技術,推動循環經濟發展,促進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

第三章 構建戰略發展高地 編輯

着眼於城市發展空間戰略調整和功能優化配置,以集中做強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區域為導向,推進功能區域化、區域特色化,不斷提升高端產業功能區輻射力,積極培育高端產業功能新區,構建「兩城兩帶、六高四新」的創新和產業發展空間格局,成為全市高端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

一、打造兩城兩帶 編輯

集中力量打造中關村科學城和未來科技城,着力加快建設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技術產業帶、南部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帶,基本形成國家創新中心的新格局。

中關村科學城。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和先行先試力度,聚集產業創新要素和高端業態,調動高校、院所、企業等主體的積極性,推進協同創新,大力發展高端研發和樓宇經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創製一批新標準、轉化一批重大成果。重點建設以中關村大街為核心的「中關村生命科學與新材料高端要素聚集發展區」,以知春路為核心的「中關村航空航天技術國際港」,以學院路為核心的「中關村信息網絡世紀大道」。把中關村科學城建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體制機制創新的前沿陣地、科技成果轉化的輻射源和區域創新的先行示範區。

未來科技城。突出生態環保、科技示範作用,高標準建設園區基礎設施和配套生態環境。積極推進中央企業創新資源集聚發展,引進海外高層次創新人才,建設一流科研人才的集聚地、引領科技創新的研發平台和全新運行機制的人才特區,探索實行國際通行的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創業機制,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基地。

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帶。以海淀區平原地區、昌平區南部地區為重點,大力推進研發服務、信息服務等高端產業集聚,加速促進高新技術成果孵化轉化,建設「生態良好、產業集群、用地集約、設施配套、城鄉一體」的世界領先的研發服務和高技術產業集聚區。

南部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帶。有效整合亦莊、大興為主體的城市南部產業空間資源,拓展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範圍,加大管理體制改革力度,帶動房山高端製造業基地聯動發展,打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成為高技術製造業發展和對外輻射合作的重要承載區。

二、提升高端產業功能區 編輯

圍繞產業集聚、人才集中、資源集約和功能集成,着力提升產業發展勢能,提升服務環境,提升國際輻射力和經濟帶動力,使之成為世界城市先行實踐區。「十二五」末,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增加值占全市經濟比重力爭達到50%。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按照「深化改革先行區、開放創新引領區、高端要素聚合區、創新創業集聚地、戰略產業策源地」的戰略定位,鞏固和擴大「一區多園」發展格局,注重資源整合和機制創新,積極推動先行先試改革,着力推進中關村核心區建設,着力研發和轉化國際領先的科技成果,做大做強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聚集一批高端人才,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發揮與大興區行政資源整合的優勢,充分發揮高端產業引領和帶動作用,提升高端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聚和承載能力,促進現代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有機融合、互動發展,建設成為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高度協調的國際化高端產業功能區。

商務中心區。基本建成核心區,全面啟動東擴戰略工程。顯著提高區域國際化水平,大力發展總部經濟、生產性服務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增強對國際金融、國際傳媒、國際組織和專業要素市場等集聚功能,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商務中心。

金融街。注重功能完善與服務提升,加強南北連片和核心區的適度拓展,進一步提升商務配套功能和環境品質,增強吸引核心金融要素功能,強化金融總部資源配置能力,成為國家金融管理和金融總部功能主要承載區。

奧林匹克中心區。充分利用好現有奧運場館設施,推進國家級文化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博物館經濟,有效集聚國內外重大體育、文化、會展活動,注重系列化和品牌化,完善旅遊服務環境,打造成為國際文化體育商務中心和大型國際旅遊會展中心。

臨空經濟區。以樞紐空港和天竺綜合保稅區為依託,積極開展保稅服務和離岸金融業務,完善首都國際機場配套設施,增強臨空服務功能,努力建成輻射東北亞、面向全球的臨空經濟區。

三、培育高端產業新區 編輯

適應城市產業功能拓展、提升和優化配置需求,積極推動新的高端產業功能區規劃建設。堅持高標準規劃、高水平建設、分時序推進,注重節能、環保、信息化等新標準、新技術的示範應用,積極在交易功能、文化功能、製造業和旅遊業總部集聚功能等方面形成差異化發展。

通州高端商務服務區。依託新城開發,重點發展總部經濟、高端商務、康體醫療、文化傳媒、會展培訓等產業,積極吸引僑資總部落戶,建設成為彰顯國際新城形象的特色高端商務服務區。

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統籌規劃首鋼主廠區及周邊石景山、門城地區資源,重點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高技術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產業,吸引製造業企業總部和研發中心落戶,努力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示範區。

麗澤金融商務區。引導金融信息諮詢、文化金融、新興金融機構及商務總部等要素集聚,強化要素交易功能,形成比較優良的新興金融業發展的商務環境,打造具有全國輻射力的新興金融功能區。

懷柔文化科技高端產業新區。以雁棲湖生態示範區、中科院研究生院、中影基地等為重點,大力發展會議休閒會展業、科技研發業、高技術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構建具有國際高端水平、特色鮮明、綜合競爭力強的文化科技高端產業功能區。


第三篇 發展惠及人民 編輯

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們正面對着一個日益開放和多元化的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催生着更加多樣化的社會需求,對公共服務供給和社會建設管理不斷提出新的挑戰。「十二五」時期,要順應廣大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實施「人文北京」戰略,更加注重統籌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把提升公共服務、創新社會管理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推進「大民政」建設,切實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項制度與政策安排,使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第一章 擴展優質多樣的公共服務 編輯

從發展階段實際出發,按照政府保障基本需求、市場提供多樣選擇的原則,繼續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注重硬件設施均衡配置的同時更加注重軟件服務均等,在擴大服務供給的同時更加注重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更加注重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實現社會公共服務水平新的提升。

一、為勞動者創造充分就業機會 編輯

就業關係着每個勞動者的個人發展和家庭幸福,是發展機會公平享有的重要體現。「十二五」時期,要繼續堅持積極的就業政策導向,不斷完善就業公共服務,努力讓所有勞動者體面而有尊嚴地生活。

大力開發就業崗位。以重大產業項目、重大基礎設施和重點功能區建設帶動就業崗位開發。積極倡導創業精神,以創業帶動就業。

推行定向就業扶持。積極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有效開發保潔、保綠、保安、物業和車輛管理等社區服務崗位,加強家政、養老、助殘等就業扶持,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積極促進西部礦山關閉地區、首鋼搬遷地區勞動力就業,解決好城鄉結合部改造和農村城鎮化地區農民轉移就業。完善城鄉零就業家庭動態管理和長效幫扶機制,實施純農業家庭就業轉移援助力度。

完善公共就業服務網絡。建立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使城鄉居民平等享有規範的公共就業服務。建立用人單位、勞動力、服務機構三方合作機制和一站式就業服務,提高崗位對接成功率。加強城鎮失業人員、農民和農轉非人員就業培訓,提高就業能力。

強化勞動力市場監管。推行勞動合同制度,健全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實行勞動用工備案制度,加強失業預警和勞動關係動態監控,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係。

二、讓每個家庭都有可靠的保障 編輯

社會保障是讓每個市民都有安全可靠的未來、不為人生特定階段的困難和風險所困擾的制度安排,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安全閥。「十二五」時期,要致力於制度整合銜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人人享有保障、待遇穩定提高。

實現社會保障人群全覆蓋。積極穩妥推進行政事業單位退休金制度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並軌,實現公費醫療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並軌,將行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納入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範圍,將本市自主創業、靈活就業人員納入失業、生育保險範圍,形成統一的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制度。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形成城鄉統一的居民社會保險制度。逐步實行城鄉居民養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市級統籌,統一繳費標準、待遇水平和基金管理。大力推行企業年金和行政事業單位職業年金,鼓勵參加儲蓄性養老保險,完善多形式的補充醫療保險,形成多層次的社會保險體系。完善居民與職工養老、醫療保險銜接政策。有效提高外來務工人員社會保險參保率。

穩步提高社會保障待遇水平。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和社會保險基金征繳力度,依據中央相關政策,積極穩妥推進養老保險基金結餘投資運營。健全社會保障待遇標準正常增長機制,穩步提高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居民養老保險金、失業保險金等待遇標準,擴大基本醫療保險報銷範圍,提高報銷標準。

實現社會保障卡覆蓋所有參保人群。加快推進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實現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和社會化管理服務信息網絡的全覆蓋。拓展社會保障卡服務功能,實現社會保障卡覆蓋所有保障人群,實現一卡多用和便捷支付。

三、為學生成長提供良好的教育 編輯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大力推進教育公平,把培育提升素質作為主要着眼點,不斷提高教育發展質量和水平。

讓兒童平等享有快樂的啟蒙教育。強化政府學前教育管理職責,加強學前教育統籌規劃和投入,積極發展公辦幼兒園,大力扶持民辦幼兒園,落實新建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新建和改擴建600所幼兒園,形成政府主導、公辦民辦並舉的學前教育服務體系,滿足適齡兒童的入園需求。

使孩子們公平獲得優質的義務教育。統籌優化中小學教育資源配置,推進名校辦分校、學區化管理、學校聯盟、委託管理、對口合作等辦學形式創新,繼續加強薄弱校和農村地區中小學建設,完善區域內教師和校長流動制度、城鄉教師交流與合作機制,促進優質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努力縮小校際、區域辦學水平差距。完善來京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保障體制,讓所有孩子共同成長進步。全面完成中小學校舍抗震加固,加強校園安保,使孩子們都有安全放心的學習環境。

提高優質高中資源的覆蓋範圍。推進布局調整、資源整合和開發,增加優質高中教育資源。深化高中階段課程改革,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求。開展新型綜合高中實驗,推進普通高中與職業教育的銜接和融通。探索建立高中和大學的有效合作機制,鼓勵大學向高中開放課程、實驗室等教學資源,為部分學有餘力的高中學生開闢學習發展的新途徑。

緊密結合產業需求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加強職業教育統籌管理和規劃,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銜接貫通,促進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有機結合。圍繞首都產業發展,大力推進職業教育的資源整合和專業結構調整,加快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示範性職業學校和實訓基地建設,提高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廣泛推行工學結合、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校企合作制度化。完善職業學校畢業生升學制度,拓寬學生繼續學習通道。

四、使廣大市民成為健康北京人 編輯

健康是幸福的基石。要立足於讓人們身心健康、不得病、少得病和方便就醫看病,大力倡導健康和文明衛生意識,加強健康服務,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高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水平,使全市主要健康指標位居全國前列。

塑造健康城市。滿足人們追求健康生活的新需求,系統深入落實《全民健身條例》和《全民健康促進十年行動規劃》,努力為廣大市民健康幸福生活創造良好條件。

提升全民健康和文明衛生意識。利用多種途徑和手段,廣泛普及健康知識,推進健康知識進社區、進校園、進萬家,傳播健康生活理念。動員市民參與健康促進行動,倡導市民學會適合自己的鍛煉方法、養成定期運動鍛煉等健康生活好習慣。針對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和不同身體狀況人群,運用不同干預對策,幫助市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組織開展多樣化的社區活動,擴大鄰里相互交往,營造健康舒心的生活環境。健全心理健康疏導、干預機制和心理保健服務體系,促進市民身心健康。

滿足市民多樣化健康需求。大力發展健康產業,為廣大市民提供高水平、多樣化的健康服務。支持既有醫療機構向前端延伸提供疾病預防和保健服務。完善市場准入及配套政策,吸引優質國際和民營醫療康體機構來京發展,為市民提供多層次、高質量的健康服務。積極鼓勵生態涵養發展區依託環境優勢,發展療養、健身、休閒、養老服務等產業,為廣大市民提供更多的養生休憩健身空間。充分發揮中醫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中醫保健,促進中醫服務進社區。

推進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加快區縣、鄉鎮體育中心建設,實現達標全覆蓋。完善社區公共體育配套設施,推進體育設施的便民化和可及性,為群眾提供方便經濟的健身活動條件。加快各類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公眾的開放,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學校體育資源的社會共享。建設龍潭湖體育產業園。完善競技體育後備人才訓練和比賽設施,優化運動項目布局結構,提升競技體育實力,建設競技體育強市。

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全覆蓋。實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目錄管理,擴大面向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推進公共衛生服務覆蓋特定人群,提升精神衛生、婦幼衛生、老年保健、計劃生育等服務水平。加強重大傳染病預防控制,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實現所有事件及時得到有效處置。健全覆蓋城鄉的急救網絡,加強農村地區救援能力建設,促進院前急救與院內救治的有效銜接。

顯著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着力完善基層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強化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職能,使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成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推行家庭醫生式服務。加強慢性病、常見病及家庭病床服務管理。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提高基層醫療衛生隊伍素質。推進註冊醫師多點執業,引導醫務人員合理流動。完善鼓勵醫務人員在基層服務的政策,調動醫務人員服務基層的積極性。制定綜合措施,引導一般診療向基層下沉,逐步形成「社區首診、分級就診、雙向轉診、康復在社區」的有序就醫新格局。

推進區域醫療資源優化配置。制定實施首都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等規劃,根據城市發展實際引導醫療衛生資源合理配置。完成新城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實現每個新城有一座高水平的醫療中心。集中解決大型居住區、定向安置房地區、邊遠山區、重點功能區醫療資源不足問題。嚴格控制中心城區大型綜合醫院新建和擴建,促進新增醫療機構和中心城區優質醫療資源向郊區擴展,實施好天壇醫院遷建、通州國際醫療城等重大項目。加強康復醫院、護理院建設,形成相互銜接的資源配置格局。加強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兒科、老年醫學科、精神心理科等設置,提升面向特定人群的醫療服務能力。規劃建設1-2所新的兒童醫療機構。大力發展中醫中藥,加快東城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發展,加強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擴充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醫科和中藥房,實現中醫藥服務城鄉全覆蓋。

五、全面實現廣大市民住有所居 編輯

加強住房制度整體設計,建立健全符合首都實際、可持續的住房供應制度,逐步形成符合國情市情的保障性住房體系和商品房體系。大力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切實履行政府職責,增加土地供應,加大財政投入,加強監督管理,五年建設、收購各類政策性住房100萬套,對符合保障條件的申請家庭做到應保盡保。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分配和後期運行等各環節管理,全面實施保障性住房陽光工程。合理引導住房消費,優化住房供應結構,建設多元化的住房租賃體系,積極鼓勵租售並舉,引導市民通過租賃形式解決住房問題。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據規劃、利用存量資源有序開展租賃房服務。積極推進舊城人口疏解和房屋保護性改造修繕工程,完成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任務,加大農村抗震節能房屋改造建設力度,改善城鄉居民居住條件。

第二章 建設公正和諧穩定的社會 編輯

堅持以人為本、依法治理,致力於社會管理創新,有效動員和引導社會參與,推動社會共建共享、和諧發展。

一、完善充滿關愛的社會福利網絡 編輯

着力整合社會福利政策和資源,實現社會福利制度向適度普惠型轉變,顯著提升各類福利和保障水平,在全社會營造充滿關愛的社會氛圍。

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良好服務。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基本構建起「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託,機構養老為補充」的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加快公共養老機構建設,推動社會力量投資興辦養老服務設施,到2015年全市養老床位達到12萬張。以社區為單元構築老年人「居家生活幸福圈」,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增強社區養老服務功能,更好地服務於居家養老。大力發展老齡產業,提供多樣化養老服務。大力倡導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完善「九養政策」、老年優待政策和高齡老人津貼制度,建立失能老人津貼,積極推動發展長期照料護理保險。擴大老年社會參與,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為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提供便利條件。全面推進城市「無障礙化」,把軟環境建設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營造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的良好環境。健全覆蓋城鄉全體殘疾人的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落實崗位補助制度和稅收優惠政策,發展福利企業,促進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就業。拓展機構托養服務、社區綜合服務和居家助殘服務,培育面向殘疾人服務的社會組織,發展殘疾人服務業。全面推進無障礙設施建設和改造,優化殘疾人出行和居住環境。改善「三無」精神病人、特困精神病人救治條件。改善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條件,為殘障人員提供良好的學習和康復環境。豐富殘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切實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

為婦女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落實男女平等原則,倡行尊重婦女社會風尚,優化婦女發展環境,保障婦女平等就業機會和政治權利,依法打擊侵害婦女權益的行為。

為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堅持兒童優先原則,注重兒童道德行為規範教育、心理素質和良好性格的培養和塑造,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為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加強兒童食品用品安全監管,促進兒童健康發展。發展兒童福利事業,提高孤殘兒童養育標準。規範家庭寄養模式,保障寄養兒童權益。健全兒童福利設施。

為特定困難群體提供及時的救助服務。着力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專項救助相配套、臨時救助和社會互助為補充的城鄉社會救助制度,讓每個困難家庭和特定人員都能得到幫助。完善城鄉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發展實際合理提高低保標準,切實保障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完善城鄉一體醫療、教育、就業等專項社會救助制度。完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制度,加快救助管理機構建設,擴大救助管理社會參與。

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慈善事業的格局。加大慈善宣傳力度,打造慈善公益品牌,大力推進全民慈善。創新募捐方式,建立覆蓋全市的經常性捐助站點和慈善超市。鼓勵創建規範運作的慈善基金,加強慈善捐助資金和物品的全過程監管,增強社會公信度。加強慈善組織培育和監管,提高慈善組織發展水平。創新慈善項目運作機制。

二、深入推進社會服務管理創新 編輯

把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社會管理的重要基礎,完善社會管理格局,創新社會管理機制,加強城鄉社區建設,充分發揮社會組織作用,積極推動社會參與,逐步建立與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目標相適應的社會管理體系。

努力實現社會管理全覆蓋。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加快構建源頭治理、動態協調和應急管理相互聯繫、相互支持的社會管理機制。推動商務樓宇「五站合一」建設,進一步夯實社會管理和服務基礎。改進政府服務管理,保障公民基本權益和社會公平。總結推廣社會服務管理創新試點地區經驗,以點帶面,促進社會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推進社會管理和服務信息系統建設,構建網絡化的社會服務管理體系。

創建和諧城鄉社區。完善社區治理模式,推進政府社會服務管理重心向社區下移。因地制宜推進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集成規劃、整合建設和集約使用,實現社區規範化達標建設。積極發展社區健康、購物、家政、托幼、養老、助殘等市場化、便民化服務,滿足社區居民多元化服務需求。加強社區民主自治,充分調動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積極性,鼓勵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工作者參與社區服務管理,增加社區凝聚力。推進社區信息化建設,搭建社區居民交往平台,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促進鄰里信任與和睦,把社區建設成為便利、舒適、健康、和諧的美好家園。

積極發展社會組織。大力扶持和發展服務類、管理類、慈善類等公益性社會組織,發揮社會組織在反映利益訴求、提供社會服務、協調利益矛盾、擴大公眾參與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採用委託管理、項目管理、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依法自主參與社會服務與管理。推動政府部分社會服務管理職責向社會組織轉移,培育和發展社會服務管理的新型載體。完善「樞紐型」社會組織工作體系,增強對社會組織發展的指導和服務。加強社會組織評估體系建設和動態管理,推進社會組織自身建設,引導社會組織健康發展。

大力推動社會參與。積極拓展社會公眾參與公共事務渠道,增加公共事務的公開性和透明度。鼓勵和規範社會公眾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增強人民群眾依法參與社會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社會工作制度化、規範化。建立健全志願者激勵機制和管理制度,廣泛傳播志願服務理念,培育公益意識,實現志願服務常態化,讓志願服務成為公眾參與社會服務管理的有效載體。

健全社會運行調控。以維護社會穩定、保障民眾權益、社會平穩運行為目標,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宏觀與微觀管理相結合的社會運行調控機制。加強社會運行預測、監測和分析,建立重大工程項目和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健全社會管理績效考核機制,提高社會管理效能。

健全維護群眾權益機制。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完善公共決策的社會公示制度、公眾聽證制度和專家諮詢論證制度,擴大公眾參與程度。完善信訪制度,注重民意收集與信息反饋,推廣信訪代理制,推動用群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完善化解社會矛盾的領導協調、排查預警、疏導轉化、調解處置機制。加強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整合各方面力量,有效防範和化解勞資糾紛、徵地拆遷、環境污染、食品藥品安全等引發的社會矛盾。依靠基層黨政組織、行業管理組織、群眾自治組織,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團體的作用,共同維護群眾權益,積極化解社會矛盾。

強化公共安全管理。完善食品、藥品安全標準,建立食品、藥品質量追溯制度,形成覆蓋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安全責任鏈。強化安全生產監管,全面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加強重點行業和領域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加強危險化學品集中儲運、銷售管理。進一步提升應急管理水平,健全對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食品藥品安全、社會安全事件的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體系。

加強社會治安管理。深入推進「平安北京」建設,進一步完善網絡化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以城鄉結合部、治安重點地區、城中村、相鄰街鄉邊界為重點,實施聯合執法,實行群防群控,實現綜合治理。加強基層警務、社區矯正等設施標準化建設,增強公共安全和社會治安保障能力。加強互聯網安全管理,努力維護良好的網絡環境。嚴密防範和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

三、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編輯

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作用。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推進首都科學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全面貫徹黨的統一戰線方針政策和對台政策,促進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海內外同胞關係的和諧,團結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動首都的科學發展。繼續鞏固首都民族團結、宗教和諧的良好局面。進一步加強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各群眾團體的建設,充分發揮對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作用。切實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健全完善基層社區和村民自治制度,提高社區和村民自治水平,維護基層群眾的合法權益,組織動員基層群眾參與首都科學發展。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業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推動廠務公開,支持職工參與管理,維護職工合法權益,調動廣大職工群眾參與首都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支持駐京解放軍、武警部隊現代化建設,配合做好軍需、軍品服務保障,深入開展雙擁共建活動,不斷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加快法治城市建設。全面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進一步加強地方立法工作,着眼於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加強經濟、社會、生態、城市管理等重點領域立法。深入推進科學民主決策,堅持依法決策,健全決策程序,強化決策責任,提高公共政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嚴格依法行政,建立和完善行政程序,改進執法方式。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加強司法隊伍建設,切實維護司法公正。全面推進政務公開,重點推進財政預算、公共資源配置、重大建設項目、社會公益事業等領域的信息公開。健全行政監督體系和問責制度。強化法制宣傳教育,落實「六五」普法規劃,提高市民的法制觀念。進一步完善法律服務體系。

第三章 構建適應首都發展的人口格局 編輯

人口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十二五」時期,全市人口仍會保持較快增長態勢,需要妥善處理好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關係,認真落實中央關於大城市加強和改進人口管理的要求,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和完善人口管理制度為重點,切實提高城市人口管理服務水平,努力遏制人口無序過快增長,逐步形成規模適度、結構優化、多元和諧、分布合理、服務有效、管理嚴格、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和城市功能相適應的人口發展格局。

一、合理調控人口規模 編輯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人口規模調控的根本途徑,要立足城市功能定位和資源環境條件,把控制人口無序過快增長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則,持續深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發展高端、高效、高輻射的產業,促進產業發展方式從依靠勞動力數量增加向更多依靠勞動生產率提高轉變。

運用現代經營理念、管理模式和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和生活服務業,提高商業物流、社區服務、家政服務、再生資源回收等行業的組織化、規模化程度,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

制定、修訂行業標準和管理辦法,加強對低端業態的規範管理,加快低端業態的調整退出。

加大市場監管執法力度,嚴格工商註冊登記管理,嚴格取締無照非法經營,嚴格執行經營工作場所生產安全、衛生安全、消防安全等法律法規,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

二、改進人口服務管理 編輯

適應特大型城市科學發展要求,以完善人口管理制度為主要抓手,着力改進人口基礎管理,加強流動人口屬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務,促進人口規模增長適度、結構優化、流動有序。

加強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逐步完善生育政策,健全有利於計劃生育的利益導向政策體系。推進生殖健康服務中心建設,改善計劃生育服務。

強化勞動用工管理。讓外來務工人員享受平等的勞動保障。全面實施勞動合同制度,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標準。健全外來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制度,嚴格要求用工單位為職工繳納醫療、養老、工傷等社會保險。加強勞動保障監察,維護流動人口合法權益。

加強出租房屋管理。修訂房屋租賃管理辦法,強化出租房屋治安、消防、建築結構等安全監督管理,規範中介市場秩序,顯著改善流動人口居住條件。修訂人防工程和普通地下室安全使用管理辦法,嚴格限制將人防工程和規劃用途為非居住功能的地下室用於出租居住,大力推進人防工程的公益性應用。依法拆除違章建築,嚴格禁止違規建房出租。規範升級租賃經濟,總結推廣集中管理農民出租房屋的新模式。鼓勵企業和產業園區提供職工公寓。

完善戶籍管理制度。堅持控制總量、優化結構,在嚴格執行准入政策同時,實行戶籍指標調控。合理配置進京戶籍指標,優先解決好符合首都發展需要的專業管理和技術人才的落戶需求。

實施居住證制度。以居住證為載體建立全市聯網、部門聯動的「實有人口信息系統」,按照「來有登記、走有核銷」的基本要求加強流動人口基礎信息採集,進行實時動態監控,有效提高人口管理的信息化和精細化水平。

建立人口服務管理責任制度。整合人口管理職能,建立「市級統籌、部門分管、屬地負責、四級聯動」的人口服務管理機制。實行人口總量調控的屬地責任,落實區縣政府人口服務管理目標責任制。

三、引導人口合理布局 編輯

按照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空間發展格局,強化規劃和政策引導,積極促進人口按功能區域合理分布,着力緩解中心城人口過度集聚帶來的運行管理和資源環境壓力。「十二五」期間,要通過疏解中心城功能、增強新城綜合功能、加強區域合作,推動人口空間布局優化。

有序疏解中心城人口。以功能疏解帶動人口疏解。大力推進中心城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新城轉移。加大文保區人口疏解力度。加快建設定向安置房,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為外遷人口提供便利服務。

大幅提升新城的吸引力。促進重大功能性項目向新城配置,全面提升新城綜合功能,集中力量打造「業城均衡」的綜合新城,顯著增強新城的承載力和吸引力,有效承接中心城功能和人口疏解。

促進流動人口在周邊區域就業。深化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城鎮發展等方面的合作,促進周邊區域的共同發展,以就業引導人口流動,減緩人口流入壓力。

第四篇 文化彰顯魅力 編輯

文化是決定創造、塑造未來的重要力量,是城市軟實力的核心要素。北京作為一個有着3000年歷史的文化古都,同時又是一座特大型的國際化大都市,要把塑造高品位、有特色的城市文化作為重要的發展戰略。「十二五」時期,要樹立「大文化」發展理念,充分發揮首都文化、科技、教育等優勢,堅持繼承與發展並重,挖掘首都文化資源優勢,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着力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增強文化服務功能,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擴大文化傳播交流,不斷增強文化的民族性、開放性與時代性,進一步提升全國文化中心地位,努力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使北京成為充滿人文關懷、人文風采和文化魅力的城市。

第一章 整體保護歷史文化名城 編輯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和魅力所在。我們的祖先曾經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燦爛的文化,留下豐厚的遺產,在城市化快速發展過程中,需要倍加重視文化的傳承,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同時致力於創造能夠世代相傳的新的城市遺產,使人們更好地感受到城市的文化魅力。

一、重構歷史文化魅力走廊 編輯

北京南北中軸線和朝阜大街以其獨特歷史地位和豐富的文化遺存,構成了古都風貌骨架。「十二五」時期,要着重圍繞「一軸一線」,集中力量打通重要節點,回填歷史元素,恢復經典風貌,融入現代文化,形成集中展現古都歷史文化、富有鮮活時代氣息的城市魅力走廊。

系統規劃實施魅力中軸線工程。組團式發展鐘鼓樓區域,完成鐘鼓樓周邊環境整治,打通東西周邊交通通道,再現晨鐘暮鼓的歷史景觀。改善鐘鼓樓至地安門兩側傳統建築風貌,恢復後門橋兩側景觀和河岸綠帶,與什剎海區域聯動發展,營造濱水綠色的文化休閒空間,形成特色突出的歷史文化街區。完善前門地區配套設施,推進大柵欄及周邊環境整治,恢復前門大柵欄街區整體商業風貌。打造天橋傳統特色文化演藝區,建設劇場群,使之成為傳統劇目與現代演出相結合的演藝功能區。結合天壇醫院搬遷,完善天壇區域森林綠地系統,展現皇家園林景觀。集成優秀的文化景觀設計,高水平規劃建設南中軸森林公園,與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遙相呼應,賦予中軸線以時代發展內涵,使之成為貫穿歷史和現代都市發展的文脈。


再現朝阜大街美麗景觀。重點圍繞白塔寺、歷代帝王廟、西什庫教堂、北大紅樓等重要節點,加強整體規劃設計,修繕重點文保區院落,逐步恢復歷史文化街區風貌。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朝阜大街北側的胡同四合院風貌,發展特色旅舍、小劇場或小商鋪,使之成為品味老北京獨特韻味的重要街區。在保護文物的同時,更加注重文物背後文化內涵的開發,在展現美麗街道景觀的同時,展示北京多元文化交匯融合的獨特魅力。


專欄3:一軸一線

  • 一軸是指中軸線,它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長約7.8公里,集中了鐘鼓樓、恭王府、皇城牆、中南海、故宮、太廟等文化元素,始於元忽必烈大都城的規劃設計,至明清形成現有規模。建築大師梁思成曾讚美道「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
  • 一線是指朝阜大街,它西起阜成門,東至朝陽門,長約7.45公里,集中了歷代帝王廟、白塔寺、廣濟寺、魯迅故居、西什庫教堂、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孚王府、東嶽廟等眾多文物文保資源,匯聚了民居宮殿、寺院學府、園林山水、幽靜庭苑和繁華商業,建築風格各異,是歷史上皇權正統文化和多元文化交匯的代表,被老舍譽為北京最美麗的街道,是北京舊城內一條極具城市傳統歷史文化特色、橫貫東西的景觀走廊。

二、推進歷史名城風貌保護 編輯

北京歷史文化遺存豐富,文物保護單位眾多。「十二五」時期要在全面加強文物保護的基礎上,積極創新文保機制,推進文物保護由單體展示向分類、連片、成線區域性的綜合保護轉變。

推進舊城保護與發展的有機統一。堅持舊城整體保護原則,嚴格執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法律法規,發揮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的領導協調作用,加大政府投入,積極調動全社會積極性,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風貌。在注重文物保護的同時,深度挖掘文化內涵,使文物資源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得以更加鮮活地傳播。探索設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基金會,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舊城保護。積極推進文物保護機制創新,探索多種有效保護方式。研究制定文物保護與利用的相關政策和細化標準,探索產權人、使用人、社會單位等多方參與的保護模式。鼓勵包括民營資本在內的社會力量參與老字號、名人故居、胡同、四合院、會館等修繕、保護和利用。

加強重大文化遺產保護。繼續推進長城、故宮、天壇、頤和園、圓明園、明十三陵、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等重大文化遺產的保護修繕和環境整治工作,推進以歷史名園為核心的首都世界名園建設。保護好故宮周邊地區、城市中軸線、皇家園林、壇廟等文化景觀及大運河、雲居寺等歷史文化遺存申遺工作。實施頤和園須彌靈境、北海公園萬佛樓大佛殿、香山昭廟遺址等少數民族建築的復建保護。注重郊區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加強優秀近現代建築和重要工業遺產的保護。

三、讓文化元素融入城鎮鄉村 編輯

提升城市建設的文化品位。全面加強新城建設、新區開發、小城鎮發展中的布局和形態規劃,注重城市街區和建築整體設計,打造風格協調的魅力建築群和各具特色的街道及城市景觀。全面放開城市設計市場,豐富城市建築文化元素,加強城市建設藝術評審,努力創造出能夠世代相傳的新的城市文化遺產。

建設美麗鄉村。在新農村建設中注重自然景觀和鄉村民居特色保護。加強鄉村歷史文物建築修繕,積極挖掘整理歷史典故、名人、傳說、民俗等資源,讓純樸清新的鄉村風貌風情、自然人文景觀在城市化進程中得以傳承和保護。

四、保護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 編輯

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認定和登記,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資源數據庫。多種形式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傳承。鼓勵傳統文化、表演、手工等「傳幫帶」。結合傳統節日和重大節慶活動,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使市民通過體驗、互動等多種方式參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帶動經濟發展的優勢,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提升經濟價值的同時得到保護和弘揚。  

第二章 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 編輯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向,充分挖掘與有效利用首都豐富的文化資源,推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推進文化內容創新,塑造健康向上的社會文化環境,更好地為豐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服務,為提升科學文化修養和城市文明素質服務。

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務 編輯

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着重加強基層文化服務。改善基層公益文化活動設施,完成新城區級文化館、圖書館達標建設,實現街道、社區和鄉鎮文化站達標覆蓋。提高基層文化工作隊伍素質,開展豐富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加快重大功能性文化設施建設。集中建設一批重大文化設施,顯著提升文化服務功能。完成國家國學中心、國家美術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中國出版博物館、中國園林博物館等國家級文化設施建設,積極爭取新的國家大型文化設施落戶北京。建成奧運博物館、北京人藝國際戲劇中心、北京科學中心、北京市檔案館、北京兒童文化藝術中心、北京歌舞劇院劇場、北京美術館、首都交響音樂廳、北方崑曲藝術中心、北京文化活動中心等標誌性文化設施,增強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推動文化設施和服務合理配置。適應城市化發展要求,重點加強城南地區、城鄉結合部、新城、重點鎮、大型社區等區域文化設施配置。推進多廳影院規劃建設,加快影院數字化進程。大力發展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加強優秀文化典籍整理,完成第二輪規劃志書編修工作。統籌規劃演出設施,恢復和提升中和戲院、廣和劇場、吉祥戲院和西單劇場等老字號演出場所功能。多種方式盤活文化設施資源,鼓勵單位內部劇場設施面向社會開放,建立由劇場、演出單位共同組成的劇場聯盟,統籌安排劇場資源和演出,讓劇場有演出、演出有劇場,積極培育和打造常演不衰的駐場品牌劇目。

二、推進文化產品創新 編輯

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的引導,大力推進文化內容形式創新,努力推出更多更好的優秀文化產品。

深入實施文化精品工程。研究制定促進文化產品創新的政策措施,着力鼓勵支持原創,激發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的文化創造力,在圖書、影視、動漫、音樂、戲劇等領域,創造出更多思想深刻、藝術精湛、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大力引進、培養和聚集高端文化人才。積極打造高水平文化院團,穩步提高地方院團影響力,積極支持在京中央院團、藝術院校發展。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放寬市場准入等措施,促進政府與市場共同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擴大文化消費,釋放文化發展活力。

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充分藉助首都豐富的社會科學研究資源,推進學科體系、科研方法創新,深入開展基礎理論和應用對策研究,努力湧現更多的優秀學術成果,培養、造就高素質的學術人才隊伍。鼓勵支持建設服務首都發展的思想庫和智囊團。加強學術規範,樹立良好學術風氣。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共享。加強對社科類社會組織和民辦科研機構的服務和管理。鼓勵科普創作,健全科普服務網絡,更好地為提升市民科學文化素養服務。

三、建設共有精神家園 編輯

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提升道德情操、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發展公共文明、培育城市精神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致力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文化氛圍,促進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提升。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廣泛開展愛國主義等宣傳教育活動。深入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倡導愛國守法和敬業誠信。持續深入開展「愛首都、講文明、樹新風——做文明有禮的北京人」的主題活動,實施禮儀、環境、秩序、服務、觀賞、網絡等公共文明引導行動,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加強市民文明素質教育培訓,培育和增強廣大市民的首都意識和首善意識,營造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提倡修身律己、尊老愛幼、勤勉做事、平實做人,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淨化社會文化環境,深入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

全面推進文明區縣、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社區等多形式的創建活動,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文明城市創建。抓住影響城市形象的重大問題,從細節入手、從具體事抓起,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第三章 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 編輯

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首都經濟的重要支柱和新增長點。「十二五」時期要着眼於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立足促進首都產業升級和文化繁榮,着力推進文化創新,優化文化創意發展環境,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把北京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創新、運營、交易和體驗中心。

一、打造文化服務功能區 編輯

依託首都豐富的文化資源,統籌規劃布局,吸引高端要素流入,着力培育具有戰略支撐作用的文化服務功能區和不同特色的文化創意集聚區,引導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化發展,為進一步提升首都文化中心功能提供有力支撐。

規劃建設文化服務功能區。根據城市功能配置要求、文化資源聚集狀況和發展基礎條件,集中力量推動重大的標誌性的城市文化服務功能區規劃建設,顯著提升首都城市文化服務功能。加快建設以奧林匹克公園為中心的現代演藝功能區。發展以孔廟、國子監為中心的國學文化展示區。抓好以頤和園和天壇公園為代表的皇家園林文化展示區。構建以天橋為中心的北京傳統特色演藝區。形成以什剎海、南鑼鼓巷為中心的四合院休閒文化區。積極推進國家音樂產業園區、首都劇院區等規劃建設。大力發展繪畫、藝術品、時尚藝術等多種類型的文化體驗功能區。

顯著提升文化創意集聚區發展水平。發揮重大項目帶動作用,促進文化資源聚集與合理配置,推進集聚區規模化、特色化發展。整合提升30個市級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引導和促進特色文化創意村落、街區、工廠發展。重點支持中國動漫遊戲城、中國北京出版創意產業園、中華文化主題公園、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星光影視園、中影數字電影製作基地、西山文化創意大道、CBD-定福莊傳媒走廊、平谷中國樂谷等重大項目建設,提升集聚能力,增強帶動作用,形成多元支撐、特色發展格局。

二、推進文化創意產業升級 編輯

以整合資源、培育知名品牌和龍頭企業為着力點,更加注重培育新興文化產業,促進產業融合,顯著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的整體水平和競爭能力,鞏固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柱地位。

鞏固提升優勢文化創意產業。以積極培育大型企業集團和上市公司為重點,鞏固壯大文藝演出、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藝術品交易等優勢行業。充分利用首都演出資源和市場中心地位,統籌規劃場館設施,深化國有經營性文藝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打造一批經典演藝品牌,提升文藝演出業。實施出版精品戰略,加快版權交易、版權貿易等平台建設,壯大新聞出版業。大力支持北京電影學院等建設,實施影視劇精品創作工程,全面推進高清交互數字電視應用,加快電影院線建設和影院數字化,做強廣播影視業。鼓勵藝術品交易經營企業專業化、特色化和精品化,繁榮藝術品交易產業。

大力發展新興文化創意產業。以加大技術開發、培育產業鏈條、促進產業聯盟為着力點,培育壯大設計創意、動漫遊戲、數字出版、新媒體等新興文化創意產業。實施設計產業提升計劃,大力發展工業設計、建築設計、時尚設計,發展設計產業集聚區,努力打造設計之都。加快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網絡遊戲引擎、3D動漫電影等新興實用技術,鼓勵本土動漫遊戲企業開發自主原創、具有民族底蘊的優秀產品,做大動漫遊戲產業。爭取國家數字出版基地落戶北京,推進寬帶無線多媒體專網示範工程,加快發展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培育新媒體產業。在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基礎上,促進文化與科技、旅遊、體育、信息、金融、會展等產業的融合發展。

三、優化文化創意產業環境 編輯

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促進資源整合和市場主體培育,進一步完善文化要素市場,塑造更富活力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環境。

培育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場主體。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鼓勵文化企業實施跨地區、跨行業、跨媒體、跨所有制聯合和兼併重組,走品牌化道路,着力培育一批有實力、競爭力強的品牌骨幹文化企業。積極培育國家大劇院等世界一流的標誌性品牌。放寬市場准入,鼓勵民營資本進入文化創作、製作和交易市場。進一步發揮文化創意產業中介機構、行業組織的作用,積極發展戰略投資者,支持文化創意企業發展上市。

構建發達的文化要素市場。完善文化創意產業投融資機制,促進文化與資本深度對接。健全融資服務平台,支持社會資本設立各類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基金、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鼓勵金融和保險機構開發面向文化創意產業的金融產品。成立北京文化產權交易所、國家版權交易所和中國設計交易市場,建立中國藝術品交易中心,提升首都文化產品創作、生產、交易的功能。健全文化資產評估機制,構建文化產權保護體系,加大對文化產品和品牌的保護。

第四章 推動文化傳播的創新拓展 編輯

適應全球化發展與競爭要求,致力於加強文化產品和服務貿易,構建高效的傳播網絡,塑造有親和力的文化環境和社會氛圍,鼓勵優秀文化走向世界,顯著提高首都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一、擴大文化產品和服務輸出 編輯

研究制定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的政策措施,積極引導文化創意企業根據國外文化消費市場的特點和需求,定製相關文化產品和服務,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文化出口品牌和企業。鼓勵在境外興辦文化實體、設立分支機構,推動文化企業落地經營。積極利用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等貿易平台,組織文化企業參加國際性文化會展和活動,支持文化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依託友城、駐外機構、海外華人等資源,積極協助文化企業開拓海外市場,建立國際化的營銷渠道。

二、構建高效的文化傳播網絡 編輯

加強文化傳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利用數字傳媒、網絡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大力發展新興傳播,拓寬文化傳播覆蓋面和影響力。打造全國領先、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傳媒集團。大力發展文化經紀人市場,發揮其文化營銷和文化傳播的「渠道」作用。有針對性地開展對外宣傳,注重與海外媒體合作,打造「魅力北京」文化品牌。實施北京國際藝術節海外推廣計劃,系統策劃文藝演出季,創辦北京國際電影季、北京國際兒童藝術節、北京國際圖書嘉年華,重點辦好北京新年音樂會、北京國際音樂節、北京國際戲劇舞蹈演出季、相約北京聯歡活動等品牌文化活動,更好發揮文化傳播作用。多種方式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吸引國際一流文化項目落戶北京。

三、為遊客感受文化魅力更好服務 編輯

拓展旅遊的文化傳播功能,充分挖掘皇城、胡同、老北京等特色資源,開展文化旅遊和創意旅遊,不斷推出豐富多樣的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打造能輕鬆自由漫步的街道,鼓勵劇場、演出單位與旅遊企業廣泛開展演藝劇目運營合作,使國內外遊客更好地體驗感受首都文化魅力,成為首都文化的傳播者。大力發展老字號和傳統京城小吃等飲食文化,積極引進國內知名菜系和餐飲品牌落戶,廣泛引進世界美食,使北京成為餐飲文化薈萃、知名的世界美食之都。

第五篇 城市服務生活 編輯

進入新階段,北京的發展正經歷着人口規模不斷增加、技術變革層出不窮、社會需求更加多樣等一系列變化的考驗。這些變化成為塑造城市的重要力量,也決定了北京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將處於空間格局優化調整、基礎設施提升完善的過程中。特定的城市功能和有限的資源環境,客觀上要求北京必須注重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把優化功能布局和提升特大城市治理效能作為重點,立足於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切實推進城市功能配置、空間布局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銜接,促進城市規劃、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協調,城市管理運行更加安全高效、智能精細,使城市發展更好地服務於人們生活,逐步走向成熟、更具活力。

第一章 構築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編輯

城市發展的協調取決於功能配置的協調,特別是不同服務功能在空間內的合理配置。未來五年,要進一步強化四類功能區域的主體功能,加快城市空間格局由功能過度集中在中心城向多功能區域共同支撐轉變,推動城市發展建設重心向發展新區轉移,加快新城建設和薄弱地區崛起,建設現代化新農村,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構建城鄉一體、多點支撐、均衡協調的城市發展格局。

一、引導市域按功能分類發展 編輯

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戰略要求,着眼於提升首都功能,堅持區縣功能定位,引導城市功能統籌布局,推進區域產異化、特色化發展和整體效能最大化。

首都功能核心區。是首都「四個服務」職能的主要承載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集中展示區,要堅持風貌特徵鮮明、管理服務優質、功能優化疏解、南北融合協調、產業發展高端。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傳承作為重要任務,全面落實城市規劃,推進舊城區整體保護和漸進式小規模有機更新,加大重點街區和重點院落風貌修繕保護力度,探索開發利用地下空間解決公共設施配置不足問題,既要保護外部歷史風貌,又要推進內部生活居住條件的現代化,實現民生改善和舊城保護發展的有機統一。優化提升主導產業,重點發展金融保險、商務會議、文化旅遊等高端服務業。深化網絡化、精細化管理,推進街道服務標準化、便利化,全面提升城市運行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快南北城服務資源、產業要素、發展空間的優化整合,有效保護南部歷史文化風貌,注入高端發展要素,提升南部地區發展水平。積極推進功能和人口疏解,嚴格控制舊城區新建住宅開發項目,嚴格控制大型公建項目,嚴格限制醫療、行政辦公、商業等大型服務設施的新建和擴建,嚴格禁止疏解搬遷區域的人口再聚集。

首都功能拓展區。是首都面向全國和世界的服務功能的重要承載區,是首都經濟輻射力和控制力的主要支撐區,要堅持產業高端化、發展國際化、城鄉一體化。強化科技創新、商務服務和國際交往功能,進一步集聚各類高端產業要素特別是國際要素,集中力量建設高端產業功能區。擴大和鞏固生產性服務業、高技術產業發展優勢,提升整體影響力和競爭力。加快城鄉結合部改造,統籌解決好產業升級、環境提升、人口管理、集體產權改革等問題,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在區域內的全覆蓋。

城市發展新區。是首都戰略發展的新空間和推進新型城市化的重要着力區,要堅持加快發展、完善功能、壯大實力。圍繞新城和重點鎮建設,高標準配置區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高水平建設生態環境,有效承接產業、人口和城市功能轉移。圍繞重點產業功能區,推進集中連片開發,吸引集聚央企、外企、大型民企等發展要素,着力發展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壯大經濟實力,將發展新區培育成為未來增長極和發展新空間。在有效保護農民利益的基礎上,多途徑穩步推進區域人口向城鎮集聚,提高郊區城市化水平。加強生態控制,節約利用資源,合理控制土地開發強度。

生態涵養發展區。是「綠色北京」秀美自然風貌的展示區和生態友好型發展建設的示範區,是首都最為寶貴的生態資源和水資源涵養保障區,也是市民休閒度假、戶外運動的主體區域,要持續加大保護力度、培育生態型產業。深度系統加強生態資源、水資源保護,實施宜林荒山綠化、礦區生態恢復、水源保護和小流域綜合治理等重點工程,大幅提升生態涵養保障能力。探索多種途徑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生態發展優勢,積極鼓勵央企、外企的後台資源、總部配套服務資源的集聚,引導高端會議、研發設計等到生態涵養區發展。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優勢,重點培育健康休閒、體育健身、文化創意等產業。積極推進古北水鎮、龍灣水鄉、房車營地及雲蒙山風景區等重大項目,建設密雲國際綠色休閒旅遊產業綜合示範區。建設延慶「綠色北京」示範區。打造中瑞生態谷、中芬生態谷、司馬台-霧靈山、延慶百里山水畫廊等一批品牌溝谷,促進溝域經濟發展。完善門頭溝、房山等交通條件和旅遊設施,使西部地區與北部山區一樣成為市民旅遊休閒集中地。建設平谷京東文化旅遊區。繼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健全區縣合作幫扶長效機制。完成泥石流易發區、採空區農民搬遷。堅決退出資源開採型產業。

二、振興城市發展的薄弱地區 編輯

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區域性的不平衡是一種客觀存在。過去五年,針對各方關注的城市南部、西部及城鄉結合部等發展相對落後地區,相繼啟動了一系列重大行動,開始取得明顯成效。「十二五」時期,要繼續堅持基礎設施先行,着力加大產業引進培育力度,改善民生環境,使這些地區逐步成為城市發展的新熱點和充滿活力的區域。

加快城市南部地區振興崛起。繼續以打基礎、調結構、上水平為目標,深入實施「城南行動計劃」,發揮重點功能區和骨幹項目帶動作用,全面加快城南地區發展步伐。加強舊城南部傳統風貌保護和特色產業培育,實施好北京新機場、園博園、南中軸森林公園以及京良路、京石第二高速等西南部主要通道等一批重大項目,帶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顯著改善。加快麗澤金融商務區、豐臺總部基地、大興新醫藥基地和房山高端製造業基地等發展,超前規劃北京新機場臨空產業,提升城南經濟實力。

推進城市西部地區轉型升級。圍繞生態重建和經濟轉型兩條主線,突出首鋼搬遷調整區和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兩個重點,推進石景山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建設,推動西部地區整體轉型發展。實施首鋼搬遷調整區改造升級,整合帶動石景山、門頭溝等周邊地區發展。推進永定河生態治理,規劃建設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加快發展108、109國道沿線生態旅遊休閒帶。加快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繼續推進礦山關閉地區生態修復和替代產業發展,恢復西部秀美山川。

加快推進城鄉結合部城市化建設。按照「堅持農民主體、尊重農民意願、保護農民利益」的原則,加快城鄉結合部地區城市化建設。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科學規劃、整合利用集體土地,聚集產業發展要素,壯大集體經濟實力,解決農民長遠保障,使農民成為有資產、有住房、有工作、有社保的新市民。加快中心城區公共設施和運行管理向城鄉結合部地區延伸覆蓋,配套完成鄉鎮向街道、村莊向社區的轉變,完善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城市運行和社會管理體系。加強規劃控制和城市管理,嚴格防止形成新的城鄉結合部問題。

三、建設功能完善的現代新城 編輯

新城建設在「十一五」時期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未來五年將處於整體成型的關鍵階段。要適應城市發展重心轉移、整體功能提升的要求,統籌考慮、科學安排,創新新城發展理念和建設模式,按照面向未來的戰略定位,系統分類推進,使新城成為宜居宜業、更富吸引力的現代化城市,成為首都功能的新載體和區域城市群的重要節點。

分類推進新城建設。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推進」,根據區位條件和功能定位,使新城加快成長為面向中心城的綜合新城和帶動區域發展的區域新城。

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全面承接中心城功能疏解,突出商務、文化、教育、醫療等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充分彰顯運河文化及濱水特色,堅持先進理念、技術和標準,將通州新城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的現代化新城。

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為有效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重點建設發展新區順義、亦莊-大興、昌平和房山等新城,在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同時,着重提升面向中心城區的綜合服務和人口疏解功能,成為綜合性新城。

加快建設門頭溝、延慶、懷柔、密雲、平谷等生態涵養區新城,重點提升區域公共服務中心和產業集聚中心功能,帶動區域城市化,成為區域性新城。

建設更加便利而高效的新城。堅持高水平規劃、高標準配套,強化科學發展的理念,統籌推進新城建設。建設更高標準的交通、能源、水資源、環境和信息等基礎設施。建立更高效率的城市管理系統,配套更高水平的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大力引導中心城優質服務資源向新城輻射,鼓勵中心城區名院、名校向新城發展。使新城在主要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以及城市管理方面相對於中心城有更強吸引力。

建設更加宜業而有活力的新城。大力提升新城產業規模和發展水平,在新城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吸引人口到新城就業居住。加強新城產業園區與中關村自主創新示範區等高端產業功能區的對接,積極引導鼓勵國家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央企總部、外企總部及分支機構以及市屬院所、事業單位等向新城發展和布局。依託重大產業項目,打造一批綜合競爭力強的產業集聚區,使新城成為科技成果產業化、高端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承載地。發展壯大便捷、完善的生活性服務業。

建設更加宜居而有魅力的新城。以風貌、環境、文化為核心,加強城市景觀和建築風格設計,構建特色鮮明的城市風貌。建設與周邊田園風光渾然一體、便於市民休憩的生態綠地系統。注重城市個性培育,尊重區域歷史文脈,展現當地文化內涵,引導培育新城居民的城市文化歸屬感,使新城成為更加親近自然、富有文化魅力的生態宜居城市。

四、發展各具特色的城鎮鄉村 編輯

「十一五」時期,通過實施重點鎮和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農村基礎條件和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但城鄉之間的差距仍然較大,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仍需進一步提升。未來五年,既要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城市化,更要大力推進農村現代化,以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為着力點,建設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統一城鄉居民社會保障,讓農民就地享受到城市生活。

分類打造現代特色小城鎮。以重點鎮為基礎,按規劃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環境優美、經濟繁榮的現代宜居小城鎮。立足小城鎮資源條件和發展基礎,在主導產業、城鎮風貌和人文環境等方面突出發展特色,分類推進旅遊休閒特色鎮、科技和設施農業示範鎮、商務會議特色鎮、園區經濟特色鎮、重點產業功能區配套服務特色鎮等小城鎮建設。積極引導設立小城鎮發展基金,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加快小城鎮發展。

專欄4:特色小城鎮

  • 旅遊休閒特色鎮:旅遊資源豐富、區位條件較好的山區城鎮,如門頭溝齋堂、平谷金海湖、密雲古北口等。
  • 科技和設施農業示範鎮:設施農業發達,節水、籽種、精準耕作等先進技術在農業中應用廣泛、具有示範作用的小城鎮,如昌平小湯山-興壽、房山琉璃河等。
  • 商務會議特色鎮:交通便利,具有生態、歷史人文等優勢資源和會議會展配套設施的小城鎮,如懷柔雁棲—懷北鎮、豐臺王佐鎮青龍湖等。
  • 園區經濟特色鎮:設施齊全、具有一定規模產業園區的平原地區小城鎮,如大興采育、順義高麗營、通州台湖等。
  • 重點產業功能區配套服務特色鎮:區位條件好、毗鄰大型產業園區和功能區的小城鎮,如昌平南口(為三一重工配套)等。

啟動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立足改善農村人居條件、傳承鄉村文化與農業文明,推進富有田園特色和鄉村風貌的新型農村社區、農村新民居建設。參照城市社區建設規範,研究制定農村新型社區公共設施配置和建設標準,統籌配置農村新型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向農民免費提供安全美觀、低碳節能、風格多樣的新民居設計方案,制定建設標準,加強節水、節地、節能、節材等新技術的應用,提高農村住宅建設現代化水平。

推進城市管理服務延伸。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對接、城市管理向農村延伸拓展、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向農村延伸覆蓋、生產生活社會服務網絡向農村延伸發展,加快城鄉管理和公共服務的一體化。逐步實施農村社區化管理。積極培育面向農村生產生活服務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激活農村集體土地、集體山場、集體溝域等發展要素,使農村集體經濟釋放新的發展活力。引導發展要素向農村集聚,支持各類中央企業、高校院所以及大型企業集團到小城鎮和農村地區合作發展。圍繞大型產業園區和重大產業項目,積極發展配套型服務產業。支持有條件的集體企業和農業企業上市發展。

第二章 建設系統完善的基礎設施 編輯

奧運會籌辦推動本市基礎設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十二五」時期,要從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更加注重城市運行管理,突出抓好交通疏堵、資源供應和垃圾處理等市民關心的重大問題,推進城市建設由設施建設向功能建設轉變,統籌處理好局部與系統、地上與地下、生產與排放的關係,大幅提高基礎設施的系統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服務市民生活。

一、努力實現便捷出行 編輯

交通擁堵已成為城市運行管理中的突出矛盾之一,未來本市交通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十二五」時期,要堅持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引導小客車合理使用,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交通綜合管理與服務水平,積極倡導文明出行,努力緩解中心城特別是核心區的交通擁堵,確保首都交通整體安全順暢。

大力落實公交優先戰略,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力爭達到50%。逐步構建起以軌道交通為骨幹、地面公交為主體、換乘高效的立體化公共交通網絡。

優先加快中心城軌道交通建設。全面完成2015年軌道交通561公里近期線網建設規劃,加快實施中心城軌道交通加密工程,2015年全市軌道交通線網運行總里程達到660公里。

 
圖4 北京市2015年軌道交通線網圖

建設公交快速通勤網絡。建成阜石路、廣渠路大容量快速公交線路,在中心城快速路、主幹路等主要客流走廊上施劃公交專用道,總里程達到450公里以上,提高通勤高峰期公交出行效率。

優化立體化公交換乘條件。大力改善地面交通間、軌道交通間、軌道與地面間公交換乘條件。建成5處綜合交通樞紐,5處公交中心站和25個公交首末站。嚴格規範標準,隨軌道交通線網同步建設P+R停車設施。

強化交通綜合管理。採取機動車總量控制措施,遏制機動車保有量過快增長勢頭。加強機動車需求側管理,通過擴大差別化停車收費區域範圍等手段,引導機動車合理使用。建立停車場建設管理新機制,規範配建停車設施,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經營性停車場建設。完善切實可行的交通應急預案,積極應對極端天氣等突發事件。

加強交通能力建設,整體提升中心城交通供給水平。實施中心城路網加密。加快建設東西二環等地下隧道,緩解重點區域交通擁堵。大力推進中心城微循環道路建設,逐步消滅斷頭路,提高路網連通性和通達性。

完善中心城幹道網。基本實現中心城城市快速路網規劃,建成廣渠路二期、西外大街西延二期、京包路(四環—五環)、姚家園路、京順路(四環—五環)等快速路,新增快速路約40公里,累計達到300公里。基本建成五環內城市主幹路網,重點建設南北向主幹路、西南部幹道網和功能區周邊路網。

完善自行車行車道和行人步行網絡。為步行者和騎車人的綠色安全出行提供方便,基本建成中心城無障礙交通設施網絡,讓老年人和殘疾人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推行人性化智能交通管理,提高通行效率。五環路內實現智能交通全覆蓋,實現交通信號的智能控制。全面實現軌道交通、地面公交和出租車的智能化調度。及時發布路況、停車等動態交通信息,引導社會車輛交通出行。擴大電子收費覆蓋範圍,實現高速收費路口快速通行。

建設市域快速綜合交通體系,讓城鄉共享快速交通資源。利用市郊鐵路、城際鐵路,實現「區區通軌道」。加快建設中心城與新城,新城之間快速聯絡通道。建設高速公路聯絡線,實現所有重點鎮、重點功能區域與高速公路互聯互通。加大提級改造力度,完善幹線公路和縣鄉村公路。加快淺山區路網建設,基本實現「一環、十一放射、多聯絡」的淺山區路網格局。研究增加西北方向交通通道。2015年,市域公路總里程達到21500公里。

提高對外交通能力,讓交通往來更加便捷。打造國際航空樞紐及亞洲門戶。建成北京新機場一期,新增航空旅客吞吐能力4000萬人次。完善首都國際機場功能。2015年全市航空旅客吞吐能力超過1.2億人次。加強新機場和首都國際機場、中心城間交通聯繫,實現新機場半小時通達中心城區。

建成京滬高鐵、京石客專、京瀋客專、京張城際、京唐城際等,實現北京與周邊主要城市間高速通達。進一步鞏固全國鐵路主樞紐地位。改擴建豐臺火車站,建設星火站和新北京東站,形成7個主要鐵路客運樞紐格局。

形成以北京為中心的「三環、十二放射」高速公路網絡。建成京台高速北京段、京昆高速、京新高速(五六環段)、密涿高速北京段、110國道二期、109國道、京密高速等高速公路。推進環首都大外環高速公路建設,削減過境交通。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200公里,市域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100公里。依託高速公路和鐵路,完善北京出海快速交通通道。

 
圖5 北京對外交通示意圖

二、保障安全可靠供水 編輯

繼續堅持外部開源、內部挖潛、厲行節約、循環利用的戰略思路,全面完成南水北調配套工程,保證外調水送得進、用得出,確保城鄉供水安全。

保障水資源供應安全。加快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建設,2014年具備消納10億立方米南水北調來水條件。完善域外應急調水機制,提高域外應急調水能力。

大力推進污水資源化。全面完成城中心區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新建污水處理廠按再生水廠標準一步建成。2015年再生水生產能力超過10億立方米,全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75%。

保持本地水源地供應能力。繼續加強與水源地上游地區合作,加大密雲等水庫水源保護力度,增加上游來水量。加強城市雨洪水利用。

建立戰略儲備。做好海水淡化和深層地下水利用前期工作儲備。結合南水北調通水,涵養城市水源,研究建設地下水庫,逐步建立水資源安全儲備體系。

提升城鄉供水能力。加快郭公莊水廠和第十水廠等主力水廠建設,新增集中供水能力143萬立方米/日,中心城高峰供水安全保障係數提高到1.25。加快新城供水廠建設,實現每座新城至少有一座主力水廠、新城內管網互聯供水。提高農村供水水平。加快建設和改造城市供水管網,自來水管網漏失率下降到14%。

促進全社會自覺節水。堅持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區域取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嚴格實行建設項目節水「三同時」,開展新建重大項目節水評估。建立嚴格的產業節水準入制度,淘汰高耗水產業。制定完善的節水器具認證體系,城市居民家庭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95%以上。推廣雨洪利用技術和農業灌溉節水技術。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95%以上。減少施工降水,禁止無序排放。

三、提供清潔優質能源 編輯

本市能源資源嚴重依賴外部,建設「綠色北京」和世界城市對能源安全可靠供應、清潔高效利用和多樣便捷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時期,要適應特大型城市能源運行特點和綠色發展要求,以確保能源安全為前提,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更加注重能源供給的系統性、安全性、多元性、多向性和清潔性,實現能源供應體系新跨越。

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大力削減煤炭終端消費,顯著提升天然氣、電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實現2015年優質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80%以上。嚴格限制中心城區燃煤使用,完成三大燃煤電廠和63座大型燃煤鍋爐天然氣改造,繼續實施非文保區平房、簡易樓小煤爐清潔能源改造,基本實現五環內供熱無煤化。2015年煤炭消費總量力爭控制在2000萬噸以內。積極推進太陽能、地溫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

表2 北京市2015年能源消費結構表
年度
能源種類
2009年 2015年
實物量 標準量 比重(%) 實物量 標準量 比重(%)
煤炭(萬噸) 2664.7 2059.7 31.3 2000 1500 16.8
調入電(億千瓦時) 512.6 1529.6 23.3 710 2200 24.4
天然氣(億立方米) 69.4 842.7 12.9 180 2200 24.4
油品(萬噸) 1269.0 1809.6 27.5 1680 2550 28.3
可再生能源 - 180.0 2.7 - 550 6.1
其他 - 148.7 2.3 - - -
合計 6570.3 100.0 9000 100.0

着力解決城鄉供熱瓶頸。按照「穩定中心大網、發展區域新網、加強多元互補、實現多網共聯」的原則,全面推進中心城區供熱布局調整,加快建設郊區供熱設施,新增供熱能力2億平方米,2015年全市總供熱能力達到8.5億平方米。穩定和完成城中心供熱網,建成東南、東北、西南和西北四大燃氣熱電中心,發展一批燃氣尖峰鍋爐房,形成「1+4+N」的中心大網。充分利用各種新能源和新技術,建設區域性供熱中心或分散清潔供熱系統,逐步形成中心大網和區域供熱相結合的城區供熱格局。所有新城全部實現集中供熱,基本實現重點鎮集中供熱。引進域外熱源,解決通州、大興等部分供熱需求。統籌重點產業功能區供熱、製冷、熱水、電力等能源需求,高起點建設一批區域能源中心。


專欄5:「1+4+N」的中心大網格局

  • 「1」是建設一個穩定的中心大網;
  • 「4」是以熱電聯產電廠作為熱網主力支撐,按照「兩擴兩遷,先建後拆」的原則,建設四大燃氣熱電中心;
  • 「N」指按照與熱電廠基荷1:1配比建設燃氣尖峰鍋爐,作為輔助熱源。
  • 四大燃氣熱電中心:
  • 東北熱電中心:位於朝陽區高安屯,供熱能力為2400萬平方米。
  • 東南熱電中心:位於朝陽區王四營,供熱能力為3900萬平方米。
  • 西南熱電中心:位於豐臺區草橋,供熱能力為2100萬平方米。
  • 西北熱電中心:位於石景山區高井,供熱能力為3600萬平方米。


大幅提升天然氣供應保障能力。建成陝京四線、唐山液化天然氣、大唐煤制氣等重點氣源工程,實現氣源多方向供應。建設地下儲氣設施,增強調峰應急能力,保障冬季用氣安全。新建高壓外圍大環,建成六環路二期等市內輸配管網幹線工程。新建西沙屯、高麗營等門站。建成「三種氣源、六條通道、兩大環線、九座門站」的天然氣供應保障系統,天然氣年接收能力超過200億立方米,全部門站日接收總能力達到2.4億立方米。繼續完善城市配氣管網,重點建設五環路與六環路聯通線、四大熱電中心專用供氣管線等工程。推進新城和鄉鎮燃氣管線建設。10個郊區新城全部接通管道天然氣,重點鎮基本實現燃氣管道化。


建設堅強可靠的城市電網。加強外受電力通道、變電設施建設,完善高壓環網,實現從東北、山西、內蒙古等5個方向、10大通道接受外部電力,外電接收能力達到2500萬千瓦,比2010年提高25%。增強本地電源支撐,本地電源比例達到35%左右。新建、擴建變電設施,五環內變電站雙方向電源比例提高到80%,重要功能區配電網實現雙環網結構。到2015年,城市供電可靠性達到99.995%,城市核心區和重要功能區供電可靠性接近99.999%。建設延慶智能電網示範區。


提高成品油運輸儲備能力。適時開展環六環成品油輸送管線改造,提高成品油管輸能力。新建、擴建成品油倉儲設施。進一步強化本地原油加工能力。

四、建設信息高速網絡 編輯

「十二五」時期要加強信息通信高速網絡和樞紐建設,促進資源共享和互聯互通,構建城鄉一體、全面覆蓋的現代化信息基礎設施網絡,推動首都全面邁進信息高速時代。

實現高速信息網絡覆蓋城鄉。加快實施信息基礎設施提升工程,構建有線網絡公平接入、無線網絡普遍覆蓋、帶寬服務滿足需求的信息網絡。推進信息通信管線集約化建設,實現100兆光纖到樓入戶,1G寬帶服務覆蓋社區。推動10兆無線網絡覆蓋全部平原城鄉和大部分山區,使用戶能夠方便快捷訪問互聯網。推進「三網融合」試點,促進移動多媒體、互聯網電視等融合發展,實現交互式高清電視傳輸覆蓋全市70%以上家庭。完善800兆數字集群通信網,保證政務通信需要。

打造信息通信樞紐城市。建設面向公眾和產業服務的城市基礎空間地理信息服務平台,推進數據交換中心、數據中心和信息處理中心建設。利用雲服務等技術推進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共享,讓社會公眾享受到更方便快捷、更多樣化的信息服務。提升政務網絡信息化水平,推進跨部門、跨區縣信息採集、交換、管理和應用。

創建信息安全可信城市。建設一流的安全測評、容災備份、電子認證等城市信息安全基礎設施。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重點加強公共網絡、政務網絡和無線電的信息安全建設。強化對信息網絡、信息產品和網上交易行為的監管。

完善現代化郵政服務網絡。整合郵政設施資源,優化網絡結構,着力打造布局合理、分類設置、功能完善、城鄉覆蓋的現代化郵政設施網絡,服務能力與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為市民提供便利。

第三章 構建精細智能的城市管理 編輯

作為特大型城市,北京城市運行管理面臨着越來越多的挑戰。「十二五」時期,要堅持統籌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管理、服務,更加注重常態與應急結合、城區與郊區並重、地上與地下統籌,更加注重從細節入手,提升便利程度,依靠科學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促進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智能化,建設智慧城市,把北京建設成運行安全、環境整潔、生活便利的宜居城市。

一、保障城市安全協調運行 編輯

推廣奧運城市運行保障經驗,以保障城市生命線運行安全為核心,把城市生活必需品運行和能源運行兩條生命線作為城市運行管理的戰略重點,建立健全城市運行管理機制,提高應急處置能力,構建安全運行、有序高效的城市運行保障體系。

保障城市能源運行安全。完善全市統籌協調、部門分工負責、區縣屬地管理、運行企業主責的管理機制。保障能源資源總量平衡和安全供應,加強需求側管理,促進能源與經濟運行、城市運轉協調發展。

確保生活必需品市場穩定。高度重視生活必需品保障,重點要穩定和提高菜地保有量,全面提高蔬菜等鮮活農產品的本地供應和反季節生產能力;鼓勵本市生產經營企業在周邊地區和優勢產區建設跨區域的農產品生產和供應基地,增強對市場的保障能力。適應特大型城市發展的需求,加快推進農副產品流通領域的現代化。加強大型批發市場規劃、布局和建設,改造升級現有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提高批發市場資源掌控和配置能力。加強社區菜站、農貿市場及超市建設,推進農超對接,進一步完善社區農產品銷售網絡,暢通農產品市場流通渠道,方便市民生活。積極發展冷鏈物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完善生活必需品的儲備和應急投放制度,根據城市人口和消費結構變化,及時調整儲備規模和品種,增強應對市場波動能力。

消除城市運行安全隱患。推進地下管網消隱改造,加快實施老舊熱力、電力、燃氣和供排水管線等消隱工程,完成6800公里老舊管線更新改造任務。加強建成區地下管線互聯互通,加快配網和支線建設,消除地下管線覆蓋盲區和斷點。強化施工管理,減少外力破壞管線。在新城和新興產業園區等功能區試點建設地下綜合管廊。

營造整潔優美的市容環境。推進標誌性區域市容景觀和城市建築物色彩規劃設計,強化公共服務設施標準化和規範化管理,規劃建設一批與街景相協調的國際化指路標誌、導遊圖、候車亭、座椅、垃圾箱、公廁等道路公共設施。規範戶外廣告管理和夜景照明建設。推廣無電線杆化,完成五環路以內、重點地區和新城中心區電力架空線入地。加強重點地區、環境薄弱地區的環境建設與整治,提高城鄉環境衛生質量和精細化管理水平。

二、提高城市抗災應急能力 編輯

按照「平災結合、以防為主、快速反應、措施有效」的原則,完善體制機制,建設具有強大危機應對能力的城市。

健全城市應急管理機制。健全完善「統一指揮、快速響應、綜合協調、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城市應急管理機制。適應特大型城市高層建築多、人口密度大等特點,立足於長效機制建設,細化完善各類應急預案,全面加強消防、防洪、防震等設施能力和救援隊伍建設。探索建立城市低空應急救援系統,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完善地質、地震、氣象等自然災害的監測和預警體系,提高災害綜合預警預報水平。加強市民風險防範和自救互救教育,充分發揮市民、社會力量在應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國防動員建設。

保障能源應急安全可靠。統籌規劃建設全市煤炭儲備基地,完善政府與企業相結合的多級煤炭儲備。積極推動華北地區管網及儲氣設施建設,滿足高峰用氣需求。提高城市骨幹電網、重要電源聯絡線以及重要用戶線路建設標準和抗災等級,應對冰雪、暴雨、大風等極端氣候事件。

強化城市排水應急能力。加快建設和完善城鄉結合部等地區雨水排除設施,改造城區雨水舊溝和雨污合流管道,解決排水不暢和結構安全隱患。提升中心城環路雨水泵站抽升能力,快速處理立交橋區積滯水。夯實城市防洪體系,全面完成中心城區防洪排水河道治理。建立覆蓋中心城的應急搶修基點網絡,提高處置速度。

三、推進智能感知精細管理 編輯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城市運行管理模式,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實現城市運行智能感知,讓市民享受城市信息化建設成果。

實現地下管線信息化管理。依託市級市政管線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匯集權屬企業管線基礎數據,打造「1+S+N」的市政管線信息監控管理體系,為應急管理、行業監管、企業管理提供綜合信息服務。高標準建設天然氣、熱力全網數字化監控和運行調度系統,搭建城市電網智能運行監控平台,建立供排水管網信息化監控體系,實現市政管線運行維護和調度智能化。

專欄6:「1+S+N」

  • 是指北京市市政管線基礎數據信息化管理模式。「1」是指一個市級市政管線綜合管理信息系統,「S」是指S個市政管線有關政府部門,「N」是指N個市政管線權屬單位。「1+S+N」是指建立1個市級市政管線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匯集「N」個市政管線權屬單位的市政管線有關基礎和業務數據,提供瀏覽、查詢、統計等功能。

推動物聯網應用實踐。加快制定物聯網應用標準和規範,促進應用數據和支撐平台建設,推進物聯網在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態環境、資源管理等服務領域的應用,提高現場感知、動態監控、智能判斷和快捷反應能力。發揮物聯網信息技術在食品安全追溯、藥品監管、生產監管、環境監測等方面的支撐功能,打造「安心工程」。

深化城市管理網格化。推進網格化管理應用範圍擴展到郊區縣,應用領域擴展到生產、消防、食品衛生、房屋管理、社會管理等領域,促進跨區域、跨部門信息共享與協作。推進城市運行監測平台和網格化管理平台相結合,完善城市綜合運行監測管理。

提供智能民生服務。以社保卡、市政交通卡為基礎,打造「市民卡」,逐步實現養老、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社區服務等領域一卡多用。推廣應用「數字北京」繳費服務平台,整合各種支付方式,方便市民繳費。利用遠程傳輸技術和物聯網技術,逐步實現計量設施的自動化和智能化,讓市民不再抄表繳費。

第六篇 綠色塑造未來 編輯

綠色發展已經成為資源環境約束的客觀要求和時代潮流。綠色既是一種生產方式,又是一種生活方式,要求我們節制型生存、節約型生產和節儉型生活,更好地面對未來。「十二五」時期要全面實施「綠色北京」戰略,把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着力點,持續推進大氣治理,加強綠化建設和生態修復,加快形成綠色生產體系、綠色消費體系,大幅提高首都生態文明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把北京建設成為既服務於當代市民,又服務於子孫後代的宜居家園。

第一章 營造清新城市環境 編輯

與所有大城市一樣,北京在每天創造大量財富的同時,也不斷面對着排放增加的困擾和挑戰。我們已經做出了許多努力,並取得了明顯成效。「十二五」時期,要繼續採取堅決有力的措施,推進污染減排和治理,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努力為市民營造清新的都市環境,使北京的環境質量再上新台階。

一、讓空氣更清潔 編輯

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政府工作的重點。近年先後實施了16個階段的大氣污染控制措施,空氣質量得到顯著改善。「十二五」期間,全面實施《北京市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使環境空氣質量進一步得到改善。

控制生產型污染。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大幅增加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利用,減少煤炭使用,嚴格控制煤煙型污染。控制餐飲油煙等低矮面源污染。加大資源消耗型、污染型企業淘汰力度,堅決退出中小型水泥、建材、玻璃、化工等高排放企業。建立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推廣低氮燃燒技術,水泥窯全部進行脫硝治理。完善揮發性有機物產品准入標準和監控體系,有效治理化工、塗料、家具製造、包裝印刷等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污染。

治理機動車污染。實施國家第五階段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加速淘汰老舊機動車。鼓勵使用節能環保型汽車,在公交、環衛、出租等公共服務領域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支持物流企業建立「綠色車隊」。

防治揚塵污染。制定並實施施工揚塵污染防治排放標準,加大施工工地和城市道路揚塵控制力度。建立道路遺撒監控系統,採取掃、洗和收集一體化的道路保潔措施。繼續開展裸露農田治理,杜絕秸稈、草木露天焚燒。

推進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協調推動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對重大建設項目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區域會商機制,減少污染區域內轉移。推動制定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規劃,協商建立統一的區域大氣環境保護標準。建立區域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共享監測信息。開展區域大氣環境聯合執法檢查,集中整治違法排污企業。

二、實現垃圾全處理 編輯

垃圾總量過快增長、處理能力不足,新建處理設施規劃難、選址難、建設難,已經成為困擾城市發展的突出難題。解決這個難題,需要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十二五」時期,是解決城市垃圾處理問題的關鍵時期,要按照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與末端治理並舉的原則,加強城市垃圾管理相關法規建設,切實構建起垃圾分類收集、再生利用、無害化處理的全過程管理體系,着力加快處理設施建設,確保垃圾基本實現安全無害化處理。

促進垃圾源頭減量。倡導「厲行節約、減少廢棄」的消費模式,鼓勵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和產品過度包裝,深化落實「限塑」措施,實行「淨菜進城」。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進工業企業產品和包裝物強制回收。鼓勵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建立以社區為單位的便民回收站點和捐助平台,規範小型舊貨市場,讓每個家庭的舊衣舊物等可回收物品得到再利用。發揮價格槓桿調控作用,逐步提高非居民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標準,完善居民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實行區域生活垃圾總量控制,實施「增量加價,減量獎勵」的垃圾處理調控政策,努力促進生活垃圾增長率逐年降低,到2015年基本實現零增長。

對垃圾進行分類管理。建立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標準,加強源頭分類投放,配套分類收運設施,提高垃圾分類專業化水平,實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全過程銜接。2015年生活垃圾資源化率達到55%。對建築垃圾、電子廢物、醫療廢物、危險廢物、城市污泥等實行分類管理。

提高垃圾資源化水平。大力支持廢紙、廢塑料、廢玻璃、廢金屬、廢橡膠等資源再生利用和零部件再製造產業發展。加強電器電子廢物規範處置。規範完善建築垃圾收運監管機制,建立施工現場原位處理與資源化處置基地相結合的處理體系。加強資源再生產業區域合作,構建跨區域再生資源產業鏈。

加快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落實垃圾處理區縣政府屬地責任,完善市場化的區縣合作機制,形成責任、權利和利益明確的垃圾收集處理管理體制。超前研究、嚴格落實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充分利用世界最先進技術,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集中建設27處生活垃圾綜合處理設施,2015年全市生活垃圾處理能力達到3萬噸/日,滿足全市生活垃圾處理需要。改變原生垃圾填埋的傳統處理方式,大幅提高垃圾焚燒和生化處理比例,垃圾焚燒、生化處理和填埋比例達到4:3:3。實現餐廚垃圾單獨收集,原則上各區縣負責就地消納。實現醫療垃圾全部消納處理,處理能力達到80噸/日。

三、全面治理水污染 編輯

按照流域整體治理、區域全面考核的思路,加強水污染源頭防治,加快污水管網和處理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實現全部污水無害化處理。

加強污染源頭控制。建立區縣水系水質跨界斷面考核標準,落實區縣屬地責任。建設工業污水排放在線監控系統,關停不能達標排放的污染企業。禁止生產和銷售含磷洗滌用品。建設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設施,調整搬遷飲用水源保護區內規模養殖場。減少種植業化肥用量,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提升污水處理水平。完善中心城區污水收集管網,實現城市生活污水全收集。高標準建設鄭王墳、回龍觀等污水處理設施,中心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8%。全面完成新城和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新城和重點鎮污水處理率達到90%。因地制宜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加快污泥處置設施建設,實現污泥全部無害化處理。

四、防治其他污染 編輯

有效控制交通噪聲污染。加強建築施工噪聲監管,加強控制工業、娛樂業、商業噪聲及室內裝修活動噪聲污染,營造更寧靜城市空間。加強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管理。加強城市放射性廢物庫運行管理,對重點放射源實施全面監督與監測。

第二章 重現秀美自然山川 編輯

北京依山襟海,在國內外大城市中具有獨特的自然環境條件。「十二五」時期要進一步統籌山區與平原的生態環境建設和功能挖掘,注重擴大城市森林和綠地面積,提高山區森林質量,全面改善城市河湖水環境,提升水景觀和生態休閒功能,進一步提高城市生態服務價值,在美化自身生活的同時,給子孫留下更多財富。

一、讓森林走進城市 編輯

拓展城市綠化空間,大幅增加綠地面積,提高喬木比例,實現樹種多樣化,提升城市生態景觀,緩解熱島效應。

建設大尺度城市森林綠地。建成11座新城濱河森林公園、南海子郊野公園、南中軸森林公園和園博園。建設國家植物園,擴大北京植物園規模,提升科技與養護水平。新增集中連片的城市森林綠地15萬畝。加強綠隔地區發展政策的跟蹤研究、推進和落實。基本完成第一道綠隔,全面建成第一道綠隔郊野公園環。實施第二道綠隔提質增效工程,在條件具備區域建設郊野公園和森林公園。全面提高綠隔地區管護水平,鞏固綠化成果。

千方百計增加中心城綠地。推進城市立體綠化,大力實施公共建築屋頂綠化、建築牆體垂直綠化、立交橋和停車場綠化,提升城市綠色景觀。實施拆違增綠和見縫插綠,完成2000公頃代征綠地綠化任務,推進老舊居住區和胡同街巷的綠化建設,滿足市民就近生態休閒需求。2015年,中心城80%居住區出行500米即可到達公共綠地。

二、讓綠色遍布鄉村 編輯

形成連接城鄉、覆蓋平原的綠色生態網絡。大力推進10條溝通市區與郊區的楔形綠地建設。實現大中河道、主幹交通線、鐵路線兩側全部綠化,高標準建設林水相依、林路相嵌的景觀綠化帶。改造提升農田林網和村鎮片林20萬畝,完善平原防護林網,提高平原地區防風固沙能力。

提高山區森林質量,增加森林蓄積量。完成房山、門頭溝等7個山區縣剩餘40萬畝宜林荒山綠化,穩步推進岩石裸露地區植被恢復,完成5.5萬畝已關停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完成150萬畝低質生態公益林升級改造和300萬畝中幼林撫育。

提高科學育林水平。積極培育、引進適合本地氣候條件的樹種,實現樹種多樣化,努力提高常綠和彩色樹種比重,提升景觀功能,注重樹木的長期培育和生長,增加森林生態效益和碳匯功能。

三、讓河流風貌再現 編輯

古都北京依水建城,因水發展,歷史上河湖縱橫、清泉四溢。隨着水資源日益緊缺,河湖水系風貌優美漸失。「十二五」時期,要統籌河道治理、水源保障和污染防治,按照生態治理理念,建設河網濕地、河道綠帶交相輝映的水景觀,逐步恢復河道生態景觀風貌,打造休閒濱水空間。

恢復河湖水系風貌。利用再生水,改善重點河湖水系斷流乾涸、水質不達標的狀況,因地制宜重建河流生態景觀。建設西部永定河綠色生態走廊,實現湖泊溪流相連自然景觀。實施跨流域調水,補充潮白河生態水源,再現湖泊水面和蘆葦叢生的優美環境。完成北運河流域水系治理,實現水質還清,重現古老漕運河道水景。加快推進溫榆河治理。突出保護與休閒並重,擴大漢石橋和翠湖濕地公園規模,改造提升野鴨湖濕地,擴展城市濕地系統。

營造綠色濱水空間。在夯實河道防洪功能的基礎上,按照「宜彎則彎、宜寬則寬、宜島則島、宜灘則灘」的原則,生態治理城市河湖水系,合理規劃河岸土地空間,解放濱水資源,建設觀水、親水、近水的休閒濱水空間,沿通惠河、涼水河、亮馬河、壩河、清河等中心城河湖水系打造10大濱水綠線,形成「水秀而可近,岸綠且可親」的綠色濱水景觀。挖掘古都歷史水文化,重現長河觀柳、盧溝曉月等特色歷史水景。

第三章 共建宜居綠色家園 編輯

建設綠色宜居家園,需要政府、企業、市民共同肩負起責任,全社會協調行動。未來五年,要發揮政府示範作用,帶動企業和市民各方力量,推行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形成自覺自律、尊重生態環境的社會風尚,讓我們的家園回歸綠色。

一、深入推進節能降耗 編輯

能源節約利用水平體現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發展質量。面對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新要求,需要我們下更大力氣推進節能降耗。「十二五」時期,要更加注重製度建設,以建築節能和管理節能為重點,依靠科技進步、標準帶動、價格和利益機制引導,加快向「內涵促降」轉變,下更大的力氣把節能降耗提升到一個更高水平。

大幅度提高建築節能水平。抓住城市化加快發展、建築規模較大的關鍵時期,着眼於長遠,大力推廣綠色建築,突出抓好建築標準制定、新材料和新技術應用以及結構、設計等關鍵環節,大幅度提高建築節能水平。提高建築節能標準,新建居住建築實施75%節能設計標準。推進建築門窗、供熱系統等為重點的節能改造,改造完成既有建築6000萬平方米。新建建築全部實行供熱計量收費,50%以上節能設計標準的既有民用建築和全部公共建築基本完成供熱計量改造,並實行按用熱量收費。積極推行能效標識制度,推廣能效二級以上家用電器。推廣高效照明產品,基本淘汰白熾燈。

深度推進工業節能降耗。強化產業退出標準和產品設備淘汰目錄約束作用。強化企業節能管理,鼓勵企業建立健全全流程綠色管理體系,深入實施清潔生產。加快實施節能改造,系統提升工業能源利用效率。

全面推進公共機構節能降耗。實行公共機構定額用能管理制度,實施辦公建築節能、公務車節油、空調和數據中心節電等關鍵環節節能措施。完成2000家公共機構節能改造,政府機構率先全部完成。

着力提高節能降耗管理水平。強化目標責任考核,增加對重點行業進行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分解。健全能源統計計量體系,建成市、區、重點用能單位三級節能監測管理綜合平台。實施能評全過程管理機制。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機制。繼續完善節能減排鼓勵政策,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新技術新產品應用。推進重大用能企業技術改造。繼續發布節能節水減排技術(產品)推薦目錄,推進熱計量改革,全面實施階梯電價。

二、倡導綠色生產生活 編輯

推廣綠色政務,培育綠色商務環境,鼓勵市民綠色消費,在全社會推進節約環保行動,逐步創建產品供給、市場流通、消費行為全過程的綠色低碳方式。

踐行綠色辦公。建立政府機構能耗水耗統計體系,加強定額考核管理。研究出台本市政府綠色採購實施細則,優先採購自主創新的節能環保產品和設備,以及可再生、可循環利用、通過環境標誌認證的產品。大力發展電子政務,降低行政物耗。

引領綠色商務。鼓勵企業在產品宣傳、營銷模式推廣、售後服務融入綠色理念。鼓勵發展網上交易、虛擬購物中心等新興服務業態。引導發展第三方物流,實施一批共同配送示範項目。支持企業開展環境標誌認證和綠色產品認證。鼓勵酒店、餐飲企業等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和日用品。

鼓勵市民綠色消費。頒布北京市生態文明公約,編制市民綠色消費手冊。提高大眾節能環保意識,把節能、節水、節材、資源回收利用逐步變成市民的自覺行動。引導選購綠色建材、綠色家具等生活消費產品。鼓勵綠色出行和簡約生活,反對生活浪費。全面推進黨政機關、學校、大型商場、賓館飯店等機構或場所生活垃圾「零廢棄」管理試點。

三、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編輯

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提高低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比重,大力推進低碳技術研發、應用和相關服務業發展,有效降低重點領域碳排放。因地制宜開展低碳試點建設。積極開展國際間低碳技術交流與項目合作。

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預警系統,制定重點領域、重要地區和敏感單位抗禦氣象災害的應急預案,建立多部門參與的應對氣候變化的信息共享、會商聯動和決策協調機制。鼓勵企事業單位、市民通過認養植樹、購買碳匯等多種方式,主動承擔更多的碳減排義務。

第七篇 改革激發活力 編輯

進入新階段,改革面臨着更加複雜的形勢和任務。「十二五」時期,要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着眼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大力推進制度和機制創新,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第一章 創新政府服務管理 編輯

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變化、新要求和特大城市運行管理特點,繼續深入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服務管理創新,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更好地履行政府職責,建設現代服務型政府和法治政府。

一、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編輯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提高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水平。進一步優化政府組織結構,規範機構設置,明確和強化責任,積極探索完善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完善行政運行機制,提高行政效能。推動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擴大區縣政府和鄉鎮政府的管理權限。進一步理順重點產業功能區和所在行政區的關係。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精簡審批事項,下放審批權限,優化審批流程,規範審批行為,提高審批效率,加快建立市級行政服務中心,為社會提供方便快捷的行政服務。通過政府確定服務標準、購買服務等方式,創新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提高服務效率。

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建立健全重大行政決策聽取意見、聽證、合法性審查、集體決定、實施情況後評價等制度,建立行政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建立促進科學發展的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機制,全面推行政府績效管理。加強行政問責制,健全責任追究制度,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嚴格依法行政。加強對行政權力運用的監督和制約。深入反腐倡廉,加強國家公務人員作風建設,強化責任意識、廉政意識和創新意識。

二、建設規範透明公共財政 編輯

按照財力與事權相一致的原則,進一步理順市和區縣政府間財政關係,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健全區縣財政支出激勵和約束機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完善由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組成的有機銜接的政府預算體系,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建立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相對分離、相互制衡的機制,完善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績效考評等管理制度,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強化支出約束和預算執行監督審計,完善預算公開制度和預算執行審計結果公告機制,提高預算管理規範性,增強預算透明度。健全政府債務預警機制,強化政府債務管理,防範和化解財政風險。

三、推進投資融資體制改革 編輯

制定本市政府投資條例,合理界定政府投資範圍,進一步規範政府投資行為。健全政府投資決策機制和項目法人約束機制,完善政府投資項目公示制度、投資信息發布制度和投資監管體系。完善社會投資項目管理制度,修訂核准目錄,縮減核准範圍,規範備案管理,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規範市、區縣兩級融資平台,加強債務管理,增強融資和風險控制能力。分類推進基礎設施、產業、社會事業領域投融資改革。積極推動融資方式創新,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有效利用存量資產拓展融資渠道。

四、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 編輯

研究制定本市事業單位改革的實施意見,積極穩妥地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對主要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逐步轉為行政機構或將行政職能劃歸行政機構,對主要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將其轉為企業,「十二五」期末要基本完成這兩類事業單位的改革。對主要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強化公益屬性,整合資源,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強政府監管。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績效激勵和法人治理結構等改革方面取得明顯進展。

第二章 增強市場主體活力 編輯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努力營造多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制環境,進一步激發增強市場主體活力。

一、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編輯

營造更有利於非公經濟發展的環境。積極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金融服務、社會事業、保障性住房建設、文化、旅遊、現代物流等領域,拓寬民營企業的投資渠道。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通過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

促進中小企業加快發展。全面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積極發展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和非金融機構,支持中小企業利用集合債券和集合票據等融資工具,完善多層次、多元化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服務體系,增強中小企業融資能力。大力支持有條件的中小企業上市發展。

二、推進國有經濟戰略調整 編輯

積極吸引中央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參與本市國有企業重組,培育和發展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具有國際競爭力、資產過千億的大型企業集團。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通過股權有序進退、鼓勵民營進入等形式,加快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大力推進有條件的企業集團整體上市或核心資產上市,加快經營性國有資產證券化,推動地方國有企業成為規範發展的上市公司。適應城市快速發展的需求,利用組織結構、利益機制、價格調整等手段,加快市政公用國有企業改革,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提高城市運行保障能力、效率和服務水平。繼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進一步加大國有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市場化選聘力度,建立健全職業經理人制度。

三、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編輯

探索實行公益性和競爭性國有企業分類管理,建立差別化的業績考核制度和激勵約束機制。完善不同類型國有資產管理體系,加強對企業國有資產、國有金融資產、非經營性資產和資源性資產等的監管。加強對國有企業戰略規劃、重大投融資事項的專項監管。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國有資本收益。

第三章 完善現代市場體系 編輯

着眼於提升城市服務功能,着力培育和發展高端要素市場,完善資源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

一、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建設 編輯

重點培育和發展高端要素市場,提升價格形成和交易服務功能。做大做強北京產權交易所。建立文化產權、藝術品、存量房等交易所。推進中國技術交易所、中國林業產權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擴大市場交易規模,提升影響力和輻射力。發展債券交易和結算市場。構建煤炭、石油、天然氣、鋼鐵、棉花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逐步成為重要商品價格形成中心。建立主體平等、產權清晰、競爭有序、城鄉銜接的土地市場。完善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

二、推進資源環境價格改革 編輯

積極穩妥推進資源環境領域的價格改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水平,促進科學發展。對屬於國家權限的電力、天然氣、成品油等價格改革,結合本市實際做好實施工作。對屬於本市權限的水、供熱等公用事業的價格改革,加強成本約束和監管,積極研究差別化價格政策,發揮價格引導和調控作用。完善城市垃圾及醫療廢物等處理收費制度,促進垃圾資源化、減量化。完善價格調整與財政補貼、低收入群體利益保障等相關政策的聯動機制。

三、優化社會信用環境 編輯

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創造有利於企業信用評級和個人徵信的基礎條件和社會氛圍。完善信用信息系統,以信貸、納稅、合同履約、產品質量等信用記錄為重點,推動建設統一的信息共享平台,規範信用信息的採集、使用和管理。培育和發展社會信用服務機構,加強社會誠信教育和宣傳,建立失信懲戒和守信激勵機制,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信用環境。

第四章 深化社會領域改革 編輯

社會領域改革事關首都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社會公平正義、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局。「十二五」時期,要加快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和醫藥衛生、教育體制改革,創新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方式,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

一、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 編輯

深入落實國家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各項政策,處理好經濟發展與收入分配的關係,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按照市場機制調節、企業自主分配、平等協商確定、政府監督指導的原則,形成反映勞動力市場供求關係和企業經濟效益的工資決定機制和增長機制。完善最低工資和工資指導線制度,積極穩妥擴大工資集體協商覆蓋範圍。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促進中低收入職工收入增加。完善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完善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障待遇標準正常增長機制。創造條件,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規範收入分配秩序。

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編輯

完善首都醫藥衛生管理協調機制,優化區域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健全衛生投入機制、醫藥價格形成機制、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機制、醫藥衛生監管機制。完善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推進政事分開、管辦分開,建立協調統一高效的公立醫院管理制度和補償機制、運行機制。探索建立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形成多方參與的監管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衛生機構,參與公立醫療衛生機構重組改制,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推進社區首診、醫師多點執業、按病種付費、醫療救助基金、商業保險參與基本醫療保險服務等改革。

三、大力推進教育體制改革 編輯

轉變政府教育管理職能,創新管理方式,逐步形成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範有序的教育管理體制。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初步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充滿生機活力的辦學體制。開展推進基礎教育改革實驗、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現代大學制度等改革試點。

第五章 推進農村體制改革 編輯

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加快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着重深化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和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增強農村內生發展動力,加快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步伐。

一、完善農村土地經營管理制度 編輯

加強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與建設,遏制違法占地。加快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和頒證,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

二、加快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 編輯

建立現代農村產權制度。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強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內部管理和外部監管。理順收益分配關係,建立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確保資產增值、股東增收。創新農業經營體制,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三、增強鄉鎮政府管理服務職能 編輯

完成全市鄉鎮機構改革,加強鄉鎮政府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環境、為農民提供公共服務、為農村社會和諧提供支撐的職能,強化鄉鎮政府對鄉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監督管理。積極推進鄉鎮事業站所改革,探索創新事業站所的設置方式和服務模式,提高鄉鎮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能力。

四、完善農村金融和市場服務體系 編輯

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機制,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鼓勵發展村鎮銀行等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的業務範圍,建立農業再保險和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立與首都多元化消費需求相適應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和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

第八篇 開放實現共贏 編輯

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催生着城市形態和競爭格局的變化,以特大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在發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這客觀要求我們必須主動適應變化,以更寬闊的視角審視城市自身發展和區域發展,更加注重區域協同和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十二五」時期,要認真落實國家開放和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從首都功能定位出發,統籌對外開放與區域合作,着力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在更大空間內推動城市的布局和形態完善;着力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影響力,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經濟分工;着力構築互利共贏的開放新格局,更好地為國家戰略實施和區域共同發展服務。

第一章 推動區域共同發展 編輯

未來一個時期是我國大城市群形成的關鍵時期,以首都為核心的城市群及其廣大區域正在成為國內發展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新的發展階段,北京需要立足於國家首都的職能定位,在更大區域發揮功能、配置資源和拓展服務,從注重功能集聚為主向集聚、疏解與輻射並重轉變,從注重單方保障為主向雙向服務共贏發展轉變,更積極地發揮好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區域合作向縱深發展。「十二五」時期,要更深入廣泛地開展與津冀晉蒙及環渤海地區合作,充分發揮首都優勢,顯著增強服務區域、服務全國的功能,共同推動區域一體化進程和首都經濟圈形成,實現整體發展水平的躍升。

一、加快區域一體化發展進程 編輯

要圍繞快速交通網絡構建、資源環境保障、產業分工合作、區域合作機制創新等關鍵領域,積極推進區域資源合理配置和共同市場形成。

加快一體化交通網絡建設。加快京瀋、京張、京包、京唐等城際高速鐵路建設,實現與津冀晉蒙等省市的快速交通聯絡。優先安排重要跨區域幹道建設,完善區域一體化、網絡化的公路幹道網。加強區域機場間的分工協作、聯合調度,逐步形成合理布局、運行高效的航線網絡和機場群。深化與天津港、唐山港的合作,促進貿易便利化。

深化資源能源和環境領域合作。北京能源需求主要依靠外地調入,要充分利用山西、內蒙古能源優勢,加強能源戰略合作,積極支持首都企業到山西、內蒙古等周邊地區開展能源合作,全面推進電力、煤炭、天然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合作開發與清潔高效利用。針對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等區域發展面對的共同挑戰,增強可持續發展戰略合作。繼續實施《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推動水源地合作區域向更大範圍擴展,支持水庫上游小流域治理、環境治理建設。共同推進風沙源治理工程,繼續支持周邊地區生態保護林營造、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及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協商推動建立統一的區域大氣環境保護和水環境保護監測與監管體系。

推動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發展。堅持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着重增強首都科技服務、文化服務、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等產業發展優勢,推動一般製造業向市外轉移,促進經濟合理分工。鼓勵區域內高端產業功能區和產業園區設立合作投資區、共建產業園。支持區域內企業共同設立產業基金、產業和技術聯盟,促進區域內企業併購重組。加強區域旅遊資源及旅遊產品、旅遊路線的共同開發,鼓勵旅遊企業跨地區連鎖經營,統一區域旅遊服務標準,樹立區域旅遊品牌。按照區域開發和空間布局優化需要,加快城市東南部和南部地區的開發建設,積極引導產業沿京津塘、京保石、京唐秦等發展軸向外輻射發展。

加強城市運行保障和管理對接。完善生活必需品保障合作機制,鼓勵發展面向首都市場的農副產品,支持本市農貿企業在周邊地區建設農副產品基地,按照「農超對接」模式,打造企業為主體、市場為紐帶的區域農業產業鏈。加強地區間勞務合作,引導區域務工人員有序流動。加強地區間疾病防控、公共衛生和公共安全等方面聯防聯控和協調處置,構築區域安全網。

創新區域合作機制。推進區域發展規劃的制定,加強區域共同政策的研究與銜接。加強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的投入和管理機制、合作產業園的稅收與核算機制等方面政策研究,加快區域一體化利益共創共享機制的建設。加強區域市場監管和准入標準等方面的對接。

二、輻射帶動區域共同發展 編輯

擴大生產性服務業的輻射帶動。着重提升首都生產性服務業的輻射服務能力,發展面向區域的金融、信息、商貿流通等服務以及技術、產權等要素市場,增強對區域生產組織和要素配置能力。

增強首都科技創新的輻射能力。推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對周邊產業園區的輻射,促進科技成果到周邊轉化,共同打造環首都高技術產業帶。鼓勵在京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與周邊省市聯合興辦研發機構,積極開展技術合作研究,提升區域整體創新能力。

發揮首都市場和總部經濟的引領帶動功能。持續擴大總部企業的影響,支持總部企業到周邊建設生產基地和配套服務基地。充分利用首都市場的優勢,帶動區域內產業結構升級。進一步發揮首都豐富信息資源優勢,促進區域內政務、商務及公共信息的有效共享,為企業尋求商機、加快要素流動、降低交易成本創造良好條件。

帶動區域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充分發揮首都公共服務資源優勢,積極開展區域社會事業領域交流合作,帶動周邊地區社會發展水平提升。積極發展聯合辦學、跨地區遠程醫療、遠程教育,積極開展文化、體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支持周邊地區加快發展。繼續支持周邊欠發達地區及赤峰、烏蘭察布等地區加快發展。通過技術和項目輸出,扶持周邊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推動當地產業結構升級。積極支持周邊地區開發人力資源,加強勞動力基地建設,鼓勵職業學校開展交流與合作,幫助周邊地區搞好職業技術培訓。動員和引導社會力量,積極開展扶貧濟困活動。

三、擴大國內經濟合作與交流 編輯

進一步提升對口支援水平。積極做好對西藏拉薩、新疆和田、青海玉樹、湖北巴東等地區的對口支援工作,形成科技、經濟、幹部、人才、教育、市場全方位對口支援格局。落實與四川什邡的合作框架協議。加大與國內各省市的交流合作力度。加強與中西部資源優勢地區的合作發展。擴大與長三角、珠三角及港澳台地區的經濟聯繫。加強與港澳台地區的經貿合作,拓展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模式,重點推進在高端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城市精細化管理等領域的深層次合作。辦好京港洽談會、京台洽談會,建立京澳經貿合作機制,促進互利互惠和共同發展。

第二章 積極參與全球經濟分工 編輯

適應深化對外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戰略要求,着力優化投資環境,增強服務功能,吸引高端企業總部聚集,更好地把「引進來」與「走出去」結合起來,創造競爭新優勢,提升在全球市場中資源配置能力和參與產業分工能力。

一、聚集高端企業總部 編輯

積極吸引高端企業總部聚集。完善高端產業功能區商務配套環境,高水平建設總部企業聚集區。繼續吸引跨國公司、世界500強企業入駐北京,增強跨國運營中心、採購中心、研發中心和結算中心功能,五年新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超過100家。建設「世界華商中心」和「僑資企業總部集聚區」,吸引全球華僑華人高端企業入駐。積極引進國內大企業、大集團來京設立總部和職能機構,依託高端企業增強國際競爭力。

為在京企業全球化戰略服務。將在京企業的全球化戰略作為首都國際化戰略的組成部分,積極支持企業跨國布局和發展,維護企業海外正當權益,更好地服務於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

二、建設國際商貿中心 編輯

增強國際商貿服務功能。推進商貿流通服務的規範化、現代化、特色化和國際化,鞏固和提升本市作為國家國際貿易重要樞紐的地位。積極吸引國際商貿企業,集聚跨國貿易主體,積極培育本土和引進民營大型商貿企業,顯著提升商貿資源配置能力。大力發展電子商務,規劃建設專業集聚區,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引導特色產品和服務聚集,培育提升王府井、前門、西單等一批具有北京特色、享譽國內外的知名商業街區。

提升國際貿易分工地位。大力發展高端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大力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產品出口,到2015年,使「雙自主」產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達到10%以上。大力發展高端服務貿易,搭建國際服務貿易促進平台,加快新興服務貿易發展,以服務外包示範園區為載體,積極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營造國際一流的服務貿易產業環境。

建設國際一流的口岸體系。打造國際樞紐空港口岸,加快完善和提升天竺綜合保稅區功能,推進北京西站鐵路口岸和平谷國際陸港口岸建設。引進跨國公司設立國際分撥中心,發展離岸貿易。建設電子口岸,營造高效通關環境。

三、拓展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 編輯

轉變利用外資方式。積極吸引能夠帶來高端要素和產業價值鏈高端環節的外資,從引進資金、引進產能向更加注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人才、經營模式和優秀團隊轉變,實現「引資」與「引智」的有機結合。鼓勵和引導外資投向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以及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引進產業關聯度大、技術含量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高端項目,促進產業鏈引資,擴大產業集群效應。合理有效利用國外優惠貸款,引進國際先進經驗,充分利用國際智力資源。

支持企業境外投資。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和引導企業從單純產品輸出向資本輸出、技術輸出、標準輸出和品牌營銷並重轉變。支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通過跨國上市、併購、投資等方式「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分工,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本土跨國企業。鼓勵和支持企業對外工程承包,擴大業務範圍。積極培育熟悉國際市場的會計、法律、諮詢等中介機構和行業組織,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專業服務。加大對境外投資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企業境外投資風險預警管理和領事保護機制。

第三章 提升城市國際影響力 編輯

致力於營造國際一流的服務環境和條件,進一步強化首都國際交往中心功能,不斷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大力開展公共外交,在服務中提升城市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

一、增強國際交往服務能力 編輯

服務國家外交全局。全面提升服務於國際交往的軟硬件水平,精心服務好在京舉行的重要外交、外事活動。高標準服務好中非合作論壇等重要國際活動。完善現有使館區及相關區域服務設施,為外國駐華使領館、國際組織駐華代表機構、外國駐京新聞媒體等國際機構與組織提供優質服務。高質量完成雁棲湖生態發展示範區建設,基本建成青龍湖國際文化會都。

吸引國際組織聚集。適時規劃建設國際組織機構集聚區。積極爭取中央政策支持,吸引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在京設立辦事處,有針對性地吸引國際經濟、金融組織等經濟類國際組織入駐北京,鼓勵科技、文化、體育等專業類國際組織在京設立分支機構,使北京成為國際組織的重要集聚地。

承辦重大國際會議。將舉辦國際會議作為增強城市國際影響力和提高國際知名度的重要渠道。積極申辦聯合國及附屬機構、專門機構和其它重要國際組織的年度大會,爭取重大國際會議在京舉辦。積極籌辦有國際影響力的經濟、科技、文化等高端論壇。

二、打造高水準國際交流平台 編輯

承辦和培育重大國際體育賽事和文化活動。延伸奧運效應,積極吸引國際大型體育賽事來京舉行。擴大中國國際網球公開賽、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北京國際斯諾克賽等賽事的國際影響力,推進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建設。進一步辦好大學生電影節、國際旅遊節等文化交流活動。培育和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影視、時裝等時尚文化品牌活動。

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展覽活動。加強與國際展覽局、國際展覽業聯盟的協作,大力吸引國內外會議展覽組織和會展落戶北京。啟動新國展二期工程建設,規劃建設具有國際水準的大型綜合會展設施。舉辦國際園林博覽會、世界草莓大會、世界葡萄大會、國際種子聯合會年會等農業領域大型國際會議,提升科博會、文博會、節能環保展、國際汽車展、國際機床展和服裝服飾博覽會等會展的國際影響,增強國際採購交易功能。

三、擴展城市間的國際合作 編輯

將發展友好城市作為北京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深化國際友城交往。制定友好城市發展戰略,不斷擴大友好城市的範圍,擴展合作領域。完善高層互訪和對話機制,推進城市間經濟、科技、文化、教育、體育、環境、城市管理等全方位交流合作。廣泛開展文化周、城市發展論壇、工商業洽談會等活動。加強人員交流與民間交往,開展多種形式的公共外交活動,夯實對外友好的民意基礎。拓展與友城所在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積極開展與世界各國首都城市的交往交流。

四、營造國際化的服務環境 編輯

加強城市軟環境建設,為廣大國際人士提供便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積極爭取簽證便利化政策,為來京參加重要國際賽事和國際會議人員提供出入境便利。建立在京外籍人員管理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設立外國人信息服務中心,為外籍人員在京工作生活提供一站式服務。改善國際信用卡支付環境。實施城市外語環境提升工程,開設外語廣播和電視頻道,設立多語種電話志願者服務熱線,規範城市交通道路、旅遊景區的多語種標識。積極發展國際教育和國際醫療服務。

第九篇 未來五年的行動路徑 編輯

實現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需要不斷完善規劃實施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提高政府的統籌調控能力,動員和引導全社會力量共同推進規劃落實。

第一章 充實完善調控機制 編輯

要緊緊圍繞「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和任務,科學合理地配置公共資源,有效調控引導社會資源,切實增強經濟調節的適應性、針對性、靈活性,進一步改進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保障規劃目標的如期實現和各項任務圓滿完成。

一、加強財政資金保障 編輯

編制實施好年度財政預算,為規劃實施和目標任務完成提供有力的財政資金保障。加強稅收徵收管理,增強財政保障和支付能力。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加強存量整合,優化增量安排,健全財政支出優先滿足社會公共需求的保障機制,重點加大對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社會保障和福利、公共文化服務、公共安全、生態環境等領域的財政投入。合理安排基本建設預算,保障城市建設和發展需要。強化對財政資金使用的審計監督,堅持厲行勤儉節約,嚴格控制行政成本。

二、健全綜合發展政策 編輯

圍繞發展的重點領域,密切聯繫發展實際和宏觀環境變化,加強政策儲備、研究制定和協調落實,為各項發展目標實現提供有力支撐。重點圍繞促進高端產業功能區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善收入分配關係、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快薄弱地區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加強人口調控管理、推進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促進文化軟實力提升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搞好政策法規制定和實施,給市場主體以正確導向與合理預期。

三、強化戰略資源管理 編輯

切實加強人才、土地、能源、重要商品物資等戰略資源管理,為實現經濟持續平穩發展、城市安全運行、社會和諧穩定奠定基礎。

高度重視人才管理。堅持黨管人才,統籌推進黨政、企業經營管理、專業技術、高級技能、農村實用、社會工作等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和管理,為首都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保障。

科學調控土地供應。堅持控制總量、優化增量、調整存量,加強土地資源管理,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到2015年全市建設用地總量要控制在3650平方公里以內。不斷優化土地供應結構,優先保證保障性住房、重點功能區開發、公共服務改善、重大基礎設施和高端產業項目建設等方面的土地需求。

完善能源和重要商品管理。注重需求側管理和供給保障能力建設,按照實物儲備與生產能力儲備並重,政府儲備與商業儲備並舉的原則,進一步完善儲備制度,增強煤炭、成品油、天然氣等能源和生活必需品、救災物品等重要物資的儲備,提高國民經濟動員和應急組織調控能力。

四、實施重大項目帶動 編輯

堅持以規劃確定項目、以項目落實規劃,着眼於集中力量分階段解決一批重大問題,在經濟結構調整、空間布局優化、資源承載能力提升、生態文明發展、和諧社會建設、文化軟實力提升等方面,組織實施好一批關係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通過重大項目實施促進規劃落實。健全項目實施機制,深化前期研究論證,規範手續辦理,提高審批效率,加強協調調度,切實做到規劃一批、儲備一批、實施一批。

第二章 加強規劃實施管理 編輯

本規劃綱要經市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後,由市人民政府組織實施。要按照統籌協調、分工負責原則,加強規劃實施管理,舉全市之力,共同努力實現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

一、分解落實規劃目標任務 編輯

本規劃提出的預期性目標和產業發展、結構調整等任務的完成,主要依靠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實現。各級政府要通過改進經濟調節、加強市場監管、健全利益導向機制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引導市場主體行為與城市發展戰略意圖相一致。

本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和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領域的任務,要納入各區縣、各部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體系。約束性指標要分解落實到區縣和有關部門。

市政府有關部門要組織編制市級專項規劃,細化本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形成落實本規劃的重要支撐和抓手。各區縣要切實貫徹落實國家和本市的戰略意圖,結合自身實際,突出區域特色,編制實施好區縣發展規劃,並做好與本規劃的協調銜接,特別是加強約束性指標和重大任務的銜接,確保落到實處。

二、分階段有步驟實施規劃 編輯

加強年度計劃制訂實施。年度計劃要依據本規劃的總體安排部署,逐年落實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對約束性指標設置年度目標。年度計劃報告要分析本規劃實施進展情況,特別是約束性指標的完成情況。

完善監測評估制度。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跟蹤分析,自覺接受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監督檢查。市政府有關部門要對重點領域的發展情況適時開展專題評估。在規劃實施的中期階段,由市政府組織開展全面評估,並將中期評估報告提交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根據中期評估情況以及國內外形勢變化需要進行修訂時,由市政府提出意見,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完善統計制度,加強對節能減排、勞動就業、公共服務、收入分配、房地產等統計工作,為監測評估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礎。

三、動員全社會共同實現規劃 編輯

本規劃是全市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規劃的落實也需要群策群力。各級政府要面向社會、面向市民,廣泛採取多種形式,加強對規劃的宣傳,增強公眾對規劃的認識和了解,有效組織引導公眾參與規劃的實施和監督,集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共同落實好規劃,共同把首都北京、我們共同的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