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錄
北征錄 作者:金幼孜 明 |
北征後錄 |
|
永樂八年二月十日,上親征北虜。是日,師出北京, [1] 駕出德勝門,幼孜與光大胡公由安定門出。兵甲車馬旌旗之盛,耀於川陸。[2]風清日和,埃塵不興,鐃鼓之聲,訇震山谷。晚次清河。
十一日早,發清河。途間雪融泥深,馬行甚滑。晚次沙河,勉仁始至。
十二日,早寒,發沙河。午次龍虎臺。
十三日早,發龍虎臺,度居庸關。關下人馬輳集,僅容駕過。如是者凡數處。晚次永安甸,大風,未幾陰晦,須臾大雪。少頃雪霽,天宇澄淨,雲霞五彩,爛然照耀山谷。西南諸山無雲,巖壑積雪如銀臺、玉闕;東北諸山雲掩其半,露出峰頂,四顧皆奇觀。上立帳殿前,面東北諸山,[3] 命某等西立觀山。上曰:「雪後看山,此景最佳。雖有善畫者,莫能圖其仿佛也。」
十四日早,發永安甸,大風甚寒,且行且獵。幼孜觀騎逐兔,不覺上馬過前,上笑呼幼孜三人,曰:「到此看山,又是一種奇特也。」蓋諸山雪霽,千巖萬壑,聳列霄漢,瑤瓊璀璨,光輝奪目,真奇觀也。午後,次懷來。
十五日早,發懷來,午次鎮安驛。
十六日早,發鎮安驛,行數里,道邊有土垣宛如一小城。問人,曰:「此元時官酒務, [4]每歲駕幸上都,於此取酒。」午次雞鳴山。相傳以為唐太宗征高麗至此,登山雞鳴,由此得名。上指示幼孜三人曰:「此即雞鳴山。昔順帝北遁,其山忽崩,有聲如雷。其崩處汝等明日過時見之。」
十七日, [5] 發雞鳴山。山甚峭,上有斥堠,下有故永寧寺基,有歐陽玄所撰碑尚存。其西北崩處,土石猶新。其下即渾河,流出盧溝橋,有石柱數十,皆列於河側,其半出地上。俗傳以為魯班造橋未成而廢,但無紀載可考,竊以為遼、金時所造者。行里餘,路甚窄,僅可容兩馬。人馬輳集,危迫殊甚。又行三四里,度橋,山下有土垣,乃元時花園,有舊柳數株尚存。[6]更行二十餘里,過坳兒山,路險如雞鳴。山石巉然下壓,下臨河水,路陡絕,旁有積雪,凝附於岸。雪上亦可行,但坼裂可畏。車行馬驟。毛髮栗然。過此山漸平。上勒馬登高岡,召幼孜等,指諸山曰:「此天之所以限南北也。」且行且語。上下馬少坐於山岡之上,賜酒餚。午次泥河。
十八日早,發泥河,午次宣府。上閱武營內。夜雨。
十九日,微雨。駐蹕宣府,閱武營內。
二十日,駐蹕宣府。
二十一日,發宣府,晚至宣平。召幼孜等謂曰:「今滅此殘虜,惟守開平、興和、寧夏、甘肅、大寧、遼東,則邊境可永無事矣。」
二十四日早,發宣平。行數里,渡一河,水迅疾及馬腹。近岸,冰未解。水從下流,人馬從冰上渡。間有缺處,下見水流,而薄處僅盈寸,[7] 渡此甚戰栗。更行數里,入山峽中。行又數里,上登山而行。過山,下平陸,次萬全。大風寒,下微雪。
二十五日,大風寒,發萬全。行數里,至城下。上謂幼孜三人曰:「此城朕所築。」過城北,見城西諸山積雪。上曰:「此亦西山晴雪也。」過城北,入德勝口。上指關口曰:「如此險,人馬安能度?」山皆碎石,若堆粟然。入關,兩峽石壁崎峭如削。時車馬輳集,拆關垣以度。過關,由山峽中行,地凍冰滑,馬蹄時踣。間度澗,積雪未消,從水梁上行。大風甚寒,下馬便旋,靴底沾雪,凝凍滑甚。上馬尤難,兩手攀鞍,皆凍不能屈伸。行二十餘里,上野狐嶺。上指東南諸峰曰:「至此看山,則盡在下矣。」時風沙眯目,小石擊面,面為風所吹皆紫黑。下山頂,度關,關門為車馬所塞。從土堤而下,地滑,馬多仆者。午後至興和城北下營。既而上獨召光大往,上曰:「足寒時不要即附火,只頻行足自暖。」又曰:「金幼孜何在?恐凍傷其足。」光大曰:「適同至,僕者未到,在彼控馬。」
二十六日,駐蹕興和。上祭所過名山大川。上駐馬於營前,召幼孜等謂曰:「汝觀地勢,遠見似高阜,至即又平也,此即陰山脊,故寒,過此又煖。爾等昨日過關,始見山險,若因山為塹,因壑為池,守此誰能輕度?」 [8] 幼孜等頓首曰:「誠如聖諭。」
二十七日,駐蹕興和,上閱武營外。時天晴,大風。上曰:「汝等今日始知朔方風氣。」忽天陰,上曰:「雪且至。」命亟回,至營門,雪下,已而大風,復晴。
二十八日,風寒。駐蹕興和,上閱武營外。
二十九日,獵者得黃羊至,上召幼孜等三人觀之,遂立語於帳殿前,至二鼓乃退。
三月一日,晚,上召至帳,語至二鼓。上曰:「夜已深,汝等且休息,庶明日有精神。」歸帳房已三鼓矣。自是每宵或漏下、或二鼓始出。
初二日,駐蹕興和。賜食黃羊。
初七日早,發興和。行數里,過封王陀,今名鳳凰山。山西南有故城名沙城,西北有海子,鶩、鵝、鴻雁之類滿其中,遠望如人,立者、坐者、行者、謦咳者;[9] 白者如雪,黑者如墨,或馳騎逐之即飛起,人去旋下,翩躚迴翔於水次。過此海子,又度數山岡。午次鳴鸞戍。上指示山謂幼孜三人曰:「此大伯顏山,其西北有小伯顏山。」指其東北曰:「由此去開平。」復曰:「汝等觀此,方知塞外風景。讀書者但紙上見,未若爾等今日親見之。」上又曰:「適所過沙城,即元之中都,此處最宜牧馬。」語久始退。少頃,上復謂曰:「汝等觀此,四望空闊,又與每日所見者異。汝若倦時,少睡半晌即起,四面觀望,以暢悅胸次。」幼孜等叩頭退。
初八日,駐蹕鳴鸞戍。夜,上坐帳殿前望北斗,召幼孜等觀,北辰正直頭上,語至二鼓乃出。
初九日,駐蹕鳴鸞戍。上大閱武誓師,六軍列陣,東西綿亘數十里。師徒甚盛,旗幟鮮明,戈戟森列,鐵騎騰踔,鉦鼓震動。上曰:「此陣孰敢嬰鋒!爾等未經大陣,見此似覺甚多,見慣者自是未覺。」先是東風,及鼓作,徐轉南風。上悅,大飲將士。午回營。[10] 夜召幼孜三人至帳殿前,語至二鼓始出。
初十日早, [11] 發鳴鸞戍。上登山麓漸行,經山谷,山平曠不甚高。見鹿脫角於地,長數尺許,槎牙如樹枝。行數里,平山漸盡,東北有山頗高如諸山。上曰:「此即大伯顏山。」西北有山甚長,隱隱如雲霧間,如海波層疊。上曰:「此即小伯顏山。」望之若高,少焉至其下,則又卑矣。由是地平曠, [12] 沙中多穴。上指示曰:「此鼢鼠穴也。馬行其上,為所陷。」漸近一山下,見諸軍於此掘井,所出沙有純黃者,其色如金;白者,其色如玉雪;又有青黑者。上令中使下馬取觀,復以示幼孜三人觀之。適中官射一野馬來進,上召幼孜與光大、勉仁及尚書方賓前觀。上曰:「野馬如馬,此野騾,非野馬,汝輩詳觀之。」此來每物見之,足廣聞見。又行數里,遠望如水,近則如積雪,乃是鹼地。又行十餘里,過凌霄峯,即小伯顏山。上登山頂,多石,山下荒草無際,北望數十里外,又有平山甚長。上曰:「人未經此者,每言塞北事,但想像耳,安能得其真也。」觀望良久乃下。見草間有兩途如驛道,[13] 上曰:「此黃羊、野馬所行路也。」駐營凌霄峰。比時少水,軍士多不食者。夜雪,平地尺餘。次日,人馬得雪, [14] 炊飯皆足。 [15]
十二日,駐蹕凌霄峰北。上召幼孜三人曰:「雖下雪不寒,夜來無水, [16] 人馬俱足矣。」食後天晴。
十三日,午後下雪。夜漏下,上召至帳殿,語至二鼓。雪霽月明,寒風灑淅,毛髮栗然,久乃出。
十六日五鼓,駕發由東路,幼孜三人向西路,行三十里,天明,隨駕不及。幼孜與光大由哨馬路迷入槖駞山谷中,山重疊,頂皆石,山下有泉水一溝甚清,馬飲其上。泉旁多豐草,闃無一人。但見鹿蛻角滿地,間見人家居址墳塋,漸見有數卒騎驢過,問大營所在,皆不知。前行數十里,山轉深邃,登高岡望川之西北,蕭條無人,始勒騎回至泉上。有數十騎駐泉北,問之皆不能知,遂下馬略休息。忽有軍帥過, [17] 見予三人,亦下馬同坐草間,問駐蹕處亦不知。軍帥往東南山谷中尋大營,幼孜三人由東北而往,車馬來者漸多,皆尋不得。行十餘里,過去者漸回,乃由東北山峽中行。峽之南山皆土,而北山盡石壁,巉巗峭削。有小石戴大石,層疊高低宛如人所為者。自興和至此,地無寸木,但荒草而已。惟此石壁之半,生栢樹一株,甚青翠可愛,如江南人家花圃所植者。幼孜呼光大曰:「此亦塞外一奇觀。」峽中行十餘里,途窮復回。穿過數山,忽遇寧陽侯曰:「我已五處發馬尋大營,待回報,相與同往。」飯畢,久俟報馬不至。日已暮,上遣中官二人來。問之曰:「大營在五雲關,去此八十里。」寧陽侯領二千騎與幼孜三人偕行。行數十里,入山谷中,下一山甚險。時昏黑,下馬徐行,過此又上山,相與盤旋於山頂上,不知路所向。更過兩山,下山,麓東南有間道可行。時月色昏暗。野燒漫山,悲風蕭瑟。行十數里,度大川,望東北行,經山麓,有泉潺潺而流。行數十里,過深澗,馬不可渡,乃復回泉上,下馬休息荒草間。
十七日早,由山間望東南行逾數十里,雪益大,隱隱聞銅角聲隔山谷間。又過一山,見隊伍前進,即鞍馬行五六里,往問之,曰:「左掖軍馬。」言駕起往前五十里駐營,遂同行。午至錦水磧,見上,上喜曰:「汝等何來遲?」三人答以迷道。上問迷道之故,遂備言之。上大笑曰:「汝等皆疲倦,且休息。」出遇方尚書,曰:「昨日上在途屢召不見,謂必迷道,凡遣傳命者三十輩來相尋,今早又遣十餘人,適又問汝三人來未。」幼孜自惟以一介書生,荷蒙聖上眷顧,頃刻不忘,天地之德,何以為報。
十八日,駐蹕錦水磧。上念幼孜無馬鞍,命中官傳旨與清遠侯,討馬鞍一副送至帳房下,遂詣上叩首謝。
十九日早,發錦水磧。行十餘里,道邊有古城。上指示曰:「此答魯城也,朕嘗獵於此。」又行十餘里,上登山射黃羊,令幼孜隨觀。午次環瓊圃。自此皆沙陀,出塞至此,漸見有榆林、鳥鳶。 [18]
二十日,次壓虜川。水多鹼,炊飯色皆變黃,作氣息,食不下咽。日暮,上召幼孜三人至帳殿前,指示塞北山川。上曰:「古交河在今哈刺火州。 [19] 因兩河相交,故名。水齧沙出。碑曰唐之交河郡,故知交河在彼。」二十一日,駐蹕壓虜川。
二十二日,次金剛阜。日暮,上坐帳殿前,令幼孜遠望。 [20] 極目可千里,曠然無際。地生沙蔥,皮赤氣辛臭; [21] 有沙蘆菔,根白色,大者徑寸,長二尺許,下又生小者如筯,氣味辛辣微苦。食之亦作蘆菔氣。
二十四日,夜甚寒,上召草敕,硯水成冰。
二十五日早,發金剛阜,午次小甘泉。有海子頗寬,水甚清,鹹不可飲,中多水鳥。胡騎云:「此名鴛鴦海子。」疑即鴛鴦濼也。地誌云:「鴛鴦濼在宣府。」此去宣府蓋遠,未敢必其然否。夜召,語至三鼓乃出。
二十六日,發小甘泉。上召語虜中山川,上曰:「女直有山,其巔有水,色白,水草皆白, [22] 產虎豹亦白,所謂長白山也。天下山川皆有奇異,但人跡不至,不能知耳。此地去遼東可千餘里, [23] 朕嘗問女直人,故知之。」行十餘里,上召令馬上草敕,幼孜三人按轡徐行,執筆書草成,上已行三里餘。飛鞚至上前,視草觀畢, [24] 令謄真。下馬坐地,於膝上書之。午次大甘泉。
二十七日,上令衞士掘沙穴中跳兔,與幼孜三人觀。大如鼠,其頭、目、毛色皆兔,爪、足則鼠,尾長,其端有毛,或黑或白,前足短,後足長,行則跳躍,性狡猾,犬不能獲之,疑即詩所謂「躍躍毚兔」者也。有鹽海子出鹽,色白,瑩潔如水晶,疑即所謂水晶鹽也。 [25]
二十八日,移營於大甘泉北十里屯駐。二十九日,午次清水源。有鹽池,鹽色或青或白,軍士皆採食。
三十日,駐蹕清水源。去營六七里, [26] 地忽出泉,予與光大往觀,至則泉溢數畝,人馬飲之俱足。
四月初二日,進神應泉銘。初五日午,發清水源。過此沙陀漸少。時大風寒,予戴帽上馬時被風吹斜側,常以手執帽籠。上顧而笑曰:「今日秀才酸矣!」晚至屯雲谷。此處少水,由清水源載水至此晨炊。
初六日早,發屯雲谷,天氣甚寒,皆衣皮裘,戴狐帽。行十餘里,上召曰:「豳風雲『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今已秀葽之時,而氣尚栗烈,人皆衣狐裘,未經此者,與之言自是不信。」光大對曰:「誠所謂『井蛙不可以語海,夏蟲不可以語冰』,臣若不涉此,亦不深信。」上笑曰:「爾等誠南士也。」午次玉雪岡,見上於帳殿。上見光大衣狐裘煖帽,笑曰:「今為冷學士矣。」
初七日,發玉雪岡。行十餘里,過一大陂陀,甚為曠遠。見一山甚長,一峰獨高,秀拔如拱揖。上指示曰:「此賽罕山,華言好山也。」又曰:「阿卜者,華言高山也。」其中人跡少至,至則風雷交作;胡騎少登此,若可常登,一覽數百里,已為其所窺矣。午次玄石坡,見山桃花數藂盛開草莽中,忽覩此,亦甚奇特。 [27] 上登山頂,製銘,書歲月紀行,刻於石。命光大書之,並書「玄石坡立馬峰」六大字,刻於石。時無大筆,用小羊毫筆鈎上,石勒成,甚壯偉可觀。晚,有泉躍出於地,如神應泉,足飲人馬,名曰「天錫泉」。上命幼孜三人及尚書方賓、侍郎金鈍往觀,至見人馬填滿泉水上,溢出旋復壅塞。
初八日,次鳴轂鎮。
初九日早,發鳴轂鎮,是程若遠,然地甚平曠。午至一山谷中,有二舊井,水可飲,新掘井皆鹹。午後忽微雨,風作,天氣清爽,人馬不渴。若暄熱,人皆疾矣。過數里,兩旁皆山,西山皆黑石,礧砢層疊;東南諸山皆土。晚至歸化甸,上與諸騎將前行眺望,有泉出於地,遂名曰「靈秀泉」。適中官以玄石坡字來進,觀畢,命司禮監藏於篋。
十二日早,發歸化甸,由山谷中行。地多鼠穴,馬行其上輒踣。行二十餘里,地多美石,有如琥珀、玳瑁、瑪瑙、碧玉者,其光瑩然。同行好事者下馬拾以為玩。午至楊林戍,地亦有美石,但不如前所見者之佳。晚有泉出於營之西南,遂命名曰「神貺泉」。
十六日午,次禽胡山。營東北山頂有巨白石,上命光大往書「禽胡山靈濟泉」大字。十七日,次香泉戍。十八日早,發香泉戍。行沙陀中,多山桃花,滿地爛熳。又有榆林藂生,不甚高,有鳥巢甚完固,舉手可探之,皆鷹隼巢也。午後至廣武鎮。川中有土城基,問人云,國初征和林時所築也,屯糧於此。過川入山,有泉流,馬皆不飲,泥臭故也。西南山峰甚秀,上欲刻石,令方賓與幼孜三人上觀石。登山,下馬徧觀,無佳石,得一石略平可言。正書,忽風雨作,遂下山至營復命。上面營前高峰而坐。上曰:「人恆言此山有靈異,適登此,忽雲陰四合,風冷然而至。」遂命之曰「靈顯翠秀峰」, [28] 泉曰「清流」。
十九日,發廣武鎮。上登靈顯翠秀峯,令幼孜四人從。晚次高平陸,無水,於廣武鎮載水至此晚炊。二十日,次懷遠塞。二十一日,次捷勝岡。有泉湧出,名曰「神獻泉」。上令光大書「捷勝岡」三大字於石。山多雲母石,並書「雲石山」三字,刻於石。
二十二日,早發捷勝岡。行數十里,但見荒山野草。上曰:「四望無際,莫知其極,此真所謂大漠也。」午次清冷泊。有泉湧出,名曰「瑞應泉」。
二十三日午,發清冷泊,晚至雙秀峰。是程無水,自清冷泊載水炊飲。適天陰風寒下雨,人馬俱不渴。二十四日早,發雙秀峰,踰時至威虜鎮,泉曰「永清」。
二十五日午後,發威虜鎮,晚至紫霞峰。二十六日,至玄雲谷。使臣舒百戶自瓦剌回。上召幼孜三人隨駕同行,聽其言瓦剌事。夜命寫敕,無桌,以氊覆地,伏而書之,書畢已四鼓矣。
二十七日,次古梵場。二十八日早,發古梵場。行數十里,東北有山甚高廣,峰巒聳拔,蒼翠奇秀類江南諸山。山之下孤峯高起,上多白石,元氏諸王葬其下。晚至長清塞,有泉水甚清,賜名曰「玉華泉」。夜漏初下,上立帳殿前,指北斗曰:「至此則南望北斗矣。」語甚久方退。
三十日,至順安鎮。上立帳殿前,指營外諸山曰:「此虜地諸山之入畫者。」遂令畫工圖之。晚下雨。
五月初一日,早微雨,發順安鎮。行十餘里,山多白雲,上召指視前山曰:「此即名白雲山。」又行數里,白雲中有青氣接地,望之如青山白雲。上曰:「此山甚高大可觀。」幼孜以為信然。上笑曰:「此氣也,非真山。若誠為山,天下之山無有過之者。」度一岡,遙見臚朐河;又過一岡,上攬轡登其頂,四望而下。又行數里,臨臚朐河,立馬久之,賜名曰「飲馬河」。河水東北流,水迅疾。兩岸多山,甚秀拔,岸傍多榆柳。水中有洲,多蘆葦、青草,長尺餘,傳雲不可飼馬,食多疾。水多魚,頃有以來進者。駐營河上,地名曰平漠鎮。初二日,駐蹕平漠鎮。賜食御庖鮮魚。初三日,發平漠鎮。由此順臚朐河東行,午至祥雲巘。上立帳殿前召語,片時乃退。初四日辰,發祥雲巘。午次蒼山峽。哨馬營已值胡騎四五人,得箭一枝、馬四匹來進。 [29]
初五日,發蒼山峽。午次雲臺戍。地多野韭、沙蔥,人多採食。又有金雀花,花似決明,莖似枸杞,有刺,葉小,圓而末銳,人採取其花食之。又有一種黃花菜,花大如茼蒿,葉大如指,長數尺,人亦採食。
初六日,次錦屏山。
初七日,次玉華峰。初八日,發玉華峰。胡騎都指揮欵台獲虜一人至,知虜在兀古兒扎河,晚遂渡飲馬河下營。
初九日,上以輕騎逐虜,人各齎糧二十日。其餘軍士,令清遠侯帥領駐扎河上。 [30] 扈從文臣,止令尚書方賓及光大、勉仁數人隨行。命幼孜留營中。初九日早,雨。駕將發,余同光大詣帳殿前見上,請隨駕同往。上曰:「爾不能戰陣,往亦無益。前途艱難,朕一時顧盻有不及,或為爾累,爾留此豈不安?」幼孜叩頭,不勝感激。食後送光大、勉仁出營門,馬上相別,殊覺愴然。是日,哨馬營獲胡寇數人及羊馬輜重送至大營,清遠侯復遣人護送馳詣上所,蓋欲以為嚮導也。
十五日,早食後出城東,回至清遠侯帳下。坐移時,得上追逐胡虜動靜。十六日,食後同張侍郎、袁中書出外登一小山。四望天宇空闊,情懷甚適。回至張侍郎處作午飯。十七日,早食後有中官數人來過,邀余與茶,並取麪共食。
十八日,早食後訪張侍郎,旋煑茶調麪,各啜一甌。
十九日,食後聞捷音將至, [31]甚喜。清遠侯來邀作午飯,仍食鮮魚。二十日,食後袁中書過帳下,與語片時去,午後往城南外,遇雨即回。
二十一日,早飯出城外候駕,光大、勉仁先至營中相見,且喜且戚。時駕從城外過,去城二十里安營。光大與勉仁先往,予收拾行李起帳房後往,行十餘里許,遇雷雨,乃駐馬。候雨過,至營中見上,與語良久,命寫平胡詔。
二十二日,分軍由飲馬河先回,上以騎兵追逐餘虜,東行,步行者俱不得從。幼孜三人僕隸皆遣隨清遠侯回,不得已各留馬夫一人飼馬看行李。是日,發平胡詔及書敕諭數道,甚忙,迫午後起營,幼孜三人各牽一馬載行李,且乘且牽,甚覺艱難。晚次威遠戍。無帳房,乃采柳枝作窩舖,長可五六尺,闊可三四尺,上覆以氊衫,下以氊條籍地,僅可蔽風雨。予與光大二人同臥,予曰:「昨讀足下蓬窩詩,今復共此清致!」相視大發一笑。
二十三日午,大雨,柳窩為雨所壓,衣服皆濕,幼孜三人冒雨入方尚書帳房內避雨。午後雨止,發威遠戍。幼孜三人收拾行李稍後,隨駕不及。渡臚朐河,人馬輳集河上。見安遠伯,與同行。雨過水漲,渰及馬腹。幼孜三人各牽從馬,馬爭渡歸泥淖者無數,三人馬幸無恙,登岸私自相慶。緣河行數里,多經水草,各騎而牽馬徐行。晚至廣安鎮,從者至昏黑不至,夜久方到。適幼孜三人被召,候立帳殿外,且營中馬驚,予三人俱恐馬逸,立不能安。久方出營,首問馬。從者云:「先覺馬驚,緊縶縻之,得不走。」心方懌。是夜有旨,令安遠伯往取步軍數千復來,凡步行者亦得相從。幼孜三人託安遠伯取皂隸及帳房。
二十四日,發廣安鎮, [32] 由此循飲馬河東北行。午後次蟠龍山,從者帳房皆至。午大雨,平地水流,帳房內皆水。令皂隸從傍及中掘坑注水,須臾坑滿,以椀屏水。至暮雨止,地濕不可睡。令皂隸采溫蘆葦鋪地,用馬屜及氊席鋪之,加毛裘於上,略可睡。天明視之,溫氣滲透,氊裘皆潤。
二十五日,發蟠龍山。雨意未止。晚次臨清嶺。二十六日, [33] 午後離飲馬河,取便道入山中。 [34] 晚次定邊鎮。是程無水,載水為早炊。二十七日,發定邊鎮。午至河。午食後渡河,河水稍深,據鞍不能渡。幼孜三人俱脫衣乘散馬以渡,水沒馬及腰以上。及岸洗足,復穿靴衣,整裝上馬。行數里,少駐。復行,暮至雙清源,夜禁火不舉。
二十八日,發雙清源。午至河,水益深,多用柳枝縛筏以渡。都督馬榮許方尚書渡河,方尚書邀予三人同往。西行七八里,至馬都督渡河處,見其並無區畫,且指使予輩從他渡。乃飄然東行十六七里,遇東寧衞指揮裴牙失帖木兒,旋縛筏渡予三人,即指使其麾下,麾下之人樂然聽命。先度予輩及行李訖,彼然後渡。裴指揮復令麾下炊飯,食予三人。再三辭謝之,乃以鮮魚為餽。裴,女直人,善騎射,上選其三百人扈從,能輕財好義,觀其所為,勝尋常萬倍。當時達官貴人不為少矣,每日聚會相笑語,其力皆足以渡予輩,甚不為難,而邂逅之間,面目相視如不相識。於此尚然,而況臨大患之者乎?此裴指揮所以為難得也。晚次平山甸。上立帳殿前,召幼孜三人問渡河之由。上意謂必由官筏而渡,不知官筏尤難渡。光大備言裴牙失帖木兒之故,上嘆曰:「朕渡河時已命筏上渡,汝何不由彼而渡?」光大曰:「臣輩不知,及至彼,又無與臣言者,[35]故不由彼渡。」上笑曰:「今日方為艱難,汝得無懼乎?」因渡水,得一木板,上有虜字,就以進,上命譯史讀之,[36]乃祈雨之言也。虜語謂之扎達,華言云詛風雨,蓋虜中有此術也。
二十九日,發平山甸,晚次盤流戍。六月初一日早,發盤流戍,晚次擬翠岡。初二日,發凝翠岡,午經闊灤海子。上令幼孜數人往觀。去營可五六里,有山如長堤以限水。海子甚闊,望之者無畔岸。遙望水高如山,但見白浪隱隱,自高而下。天下之物,莫平於水。嘗經江湖間,望水無不平者;獨此水遠見如山之高,近處若極下,此理極不可曉。觀畢復命,上曰:「此水周圍千餘里,斡難、臚朐凡七河注其中,故大也。」遂賜名「玄溟池」。晚次玉帶河。
初三日,發玉帶河,晚次雄武鎮。上召予同勉仁往,光大看馬,及退,獨予失去所騎馬二匹。周匝營中尋數回不見,而夜深漸覺疲倦。及睡,漏下已三鼓矣。初四日,發雄武鎮。問方尚書借馬,騎至營中。復徧歷營中尋馬,至東北營外,忽見所騎棗騮馬麾縶帳房傍。馬見予,低回似欲言者。問一卒,言此馬昨晚為中官從者所獲,適牽至此。若來遲,恐移至他所,不復可見矣。予遂牽回帳中, [37]諸公莫不舉手相慶。晚次清胡源。
初五日,發清胡源,晚次澄清河。初六日,發澄清河,數里渡河,穿入柳林中,柳蒙密不可行,下皆汙泥,行五六十里下營。大雨如注,至晚不止。又復起營,夜至清楊戍。
初七日,發清楊戍。凡四渡河,河水甚急。午次克忒克剌,華言「半箇山」。山甚峻拔,遠望如坡,故名。入此,河稍狹,山攢簇,多松林,上曰:「此松林甚似江南。」至前山水益清秀可愛,孰謂虜地有此奇觀也。晚次蒼松峽。隔岸坡陀間,樹林蓊鬱,宛如村落,水邊榆柳繁茂,荒草深數尺,而草稍俱為物所食。是日獲虜二人,[38]) 因問之,知虜騎曾經過此一宿,草為馬所食也。
初八日,發蒼松峽,渡泥河數次,河狹水淺,兩岸泥深,人馬多陷。晚度黑松林。光大先往,予與勉仁隨後,見松林蒼翠可愛,遂下馬少憩。復行十數里,下營飼馬,日沒復啟行。夜入山谷中,乘月倍道兼行,上坡下澗,不勝崎嶇。月落,路難行,旌旗甲戈咫尺不能辨。幼孜三人從寶纛, [39]須臾莫知其處。但前騎皆不行,始下馬立於半山間。逾時復上馬,下至平川。而路多泥淖且陷,益難行,而嚮導亦惑,遂止,次飛雲壑。
初九日,發飛雲壑。行三十餘里,凡度數山。至一水泉處,前哨馬已見虜列陣以待。上飭諸將嚴整行伍,先率數十騎登山以望地勢。幼孜三人下馬披甲,復上馬隨陣後。度一大山,見虜出沒於山谷中。少頃,遣人來偽降。先是,上嘗度虜必偽乞降,預書招降敕一紙以待。至是虜果來,上在陣前召取敕,幼孜遂馳馬至前以敕進,[40] 上曰:「虜詐來請降,朕亦給之。」乃以敕付來者去。又行數十里,駐兵於山谷中。時甚熱,已半日不食,饑疲殊甚。忽得皂隸一人載水一瓶、宿飯一盂至,予三人用水淘食之甚甘。忽見行陣動,亟策馬前行。俄聞砲聲,而左哨已與虜敵,虜選鋒以當我中軍,上麾宿衞即摧敗之。虜勢披靡,追奔不十餘里,予三人同方尚書隨寶纛前進。上已駐兵於靜虜鎮,遣傳令都指揮王貴來收兵。貴見予數人驚曰:「何故在此?主上已久下營,可亟回。」予數人遂回。往返已百餘里,至夜方至營,而從者無一人在側。下馬倦甚,又復饑渴。移時,忽有一皂隸至,載水一瓶,飯一盂,予三人即共食之,又甘如午所食者。乃留一瓢飲,方尚書飲畢曰:「此直二百貫!」三鼓方臥,而風露頗寒,以箭插地,覆氊衫於土傍,風冷冷襲人,雖甚倦而目不交睫。須臾已五鼓,乃起坐待天明。
初十月早,發靜虜鎮,命諸將皆由東行。人渴甚,以衣於草間且行且拽漬露水,扭出飲之。行數十里始得水,遂往飲馬,予與勉仁馬多陷泥中。時渴甚,水皆成泥,不可飲,乃回解鞍,中官以水一壺飲予三人。從者稍稍至,取水就炊。食畢即行,晚次駐驆峰。
十一日,上先將精騎窮追虜潰散者,令予三人及文職扈從者皆隨都督金玉、冀中所領馬步後進。午始行入山谷中,漸見虜棄輜重。[41] 晚次長秀川,而輜重彌望。十二日,發長秀川,隨川東南行,虜棄牛羊狗馬滿山谷。暮次回曲津。
十三日,發回曲津。光大斃一馬。午次廣漠戍,歸大營。上逐虜於山谷間,復大敗之,[42]久方回營。幼孜三人見於帳殿,上語破賊之故,復加慰勞,幼孜三人叩頭謝。
十四日,發廣漠戍。行數里渡河,河濱泥深,陷及馬腹,餘虜尚出沒,來窺我後。上按兵河曲,佯以數人載輜重於後以誘之。[43]虜見競奔而前,銃響伏發,虜愴惶渡河,我騎乘之,生擒數人,餘皆死,虜由是遂絕。晚次蔚藍山。
十五日,發蔚藍山,晚次寧武鎮。十六日,發寧武鎮,晚次紫雲谷。
十七日,發紫雲谷,晚次玉潤山。十八日,發玉潤山,晚次紫薇岡。十九日,發紫薇岡,晚次青陽嶺。二十日,發青陽嶺,晚次青葉原。二十一日,發青葉原,晚次淳化鎮。
二十二日,發淳化鎮,渡河,深及馬鞍。光大所乘馬疲乏,予駐馬先渡,渡訖,復以渡光大。既渡以為無水矣,而入一水澤中,長六七里,草深,泥水相交。復渡兩河,泥陷及馬腹,馬行泥潦中,幾陷者數,而他馬陷沒者無數,幼孜三人馬倖免。晚次秀水溪。
二十三日,發秀水溪,行十餘里,入淙流峽,甚險,一水流其中,路傾側臨水,縈廻曲折如羊腸,日凡七八渡,登高下低,馬行疲倦。幼孜三人度一高岡,下馬暫息,盻望出峽口,杳不可到。復上馬,逾數岡方至營。晚次峽中。
二十四日,發淙流峽,晚次錦雲峰。二十五日,發錦雲峰,晚次永寧戍。二十六日,發永寧戍,晚次長樂鎮。二十七日,發長樂鎮,草間多蚊,大者如蜻蜓,拂面嘬噆,拂之不去。晚次通川甸,即應昌東二海子間。上登山遙望,指海邊石曰:「此即三山石也。」營之西南曼陀羅山下,有寺基,元公主造寺出家於此,國初廢。
二十八日,次金沙苑。
二十九日,發金沙苑,是程多水,途邊多榆柳,沙陀高低,樹青沙白,甚有可觀。上曰:「此景猶小李金碧山水也。」行數十里,有大海子,水稍深,先令軍士伐木為橋以渡,晚次玻瓈谷。三十日,次威信戍。七月初一日,次武平鎮。
初二日,次開平, [44]營於斡耳朵,華言宮殿也。元時宮殿故址猶存,荒臺斷礎,零落於荒煙野草之間, [45] 可為一慨。
初四日,次環川。上召賜瓜果。初五日,次李陵臺,今名威虜驛。連渡數河,水深及馬鞍。晚次寧安驛。初七日,發寧安驛,經元西涼亭故址。四面石墻未廢,殿基樹木已成抱,殿前栢兩行仍在,但蕭條寂寞。觀久,悵然而出。晚次盤谷鎮。
初八日,發盤谷鎮,入山峽中。山路甚險,兩山相夾 [46] ,如行夾城中。上曰:「此山險陡若是,雖有虜騎千羣,豈能至此?縱有能至此,斷其歸路,鮮有能出者。」晚次觸石。初九日,次龍門。龍門兩山對峙,石崖千仞,水流其中,路由水中行,山水泛溢,此處最險。上指北山曰:「斷此路,孰能度者?」崖石懸處甚平, [47]光大曰:「此處好鐫磨崖碑。」上曰:「朕意如此,汝言正相合也。」
初十日,次燕然關。十一日,次長安嶺。至此方出險。十二日,次鎮安驛。
十三日,次懷來。十四日,次永安甸。上召賜瓜果。
十五日,度居庸關。上令幼孜三人記關內橋。自八達嶺出關口,凡二十三橋。晚次龍虎臺。十六日,次清河。十七日,駕入北京。
校勘記
編輯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 「師出北京」,原無,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 ↑ 「耀於川陸」,「川」原作「州」,據明紀錄彙編本、明古今說海本改。
- ↑ 「面東北諸山」,原脫「東」,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當㴐國朝典故本補。
- ↑ 「此元時官酒務」,「務」原作「坊」,據明紀錄彙編本、明古今說海本改。
- ↑ 「十七日」,原脫「日」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當㴐國朝典故本補。
- ↑ 「有舊柳數株尚存」,原脫「存」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當㴐國朝典故本補。
- ↑ 「而薄處僅盈寸」,「盈」原作「行」,據明紀錄彙編本、明古今說海本改。
- ↑ 「守此誰能輕度」,原脫「輕」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古今說海本補。
- ↑ 「謦咳者」,原脫「者」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古今說海本補。
- ↑ 「午回營」,原脫「營」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古今說海本補。
- ↑ 「初十日早」,「十」原作「一」,「早」下衍「初」,據明紀錄彙編本、明古今說海本改、刪。
- ↑ 「由是地平曠」,「由」原作「日」,據明紀錄彙編本、明古今說海本改。
- ↑ 「見草間有兩途如驛道」,原脫「兩」字,據明古今說海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 ↑ 「人馬得雪」,「得」原作「沾」,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 ↑ 「炊飯皆足」,「足」原作「是」,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 ↑ 「夜來無水」,原脫「夜來」兩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 ↑ 「忽有軍帥過」,「帥」原作「師」,據明古今說海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 ↑ 「鳥鳶」,原作「鳥焉」,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 ↑ 「古交河在今哈剌火州」,「河」原作「古」,據明紀錄彙編本、明古今說海本改。
- ↑ 「令幼孜遠望」,原無,據明紀錄彙編本、明古今說海本補。
- ↑ 「皮赤氣辛臭」,「赤」原作「亦」,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 ↑ 「水草皆白」,「水草」,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作「草木」。
- ↑ 「此地去遼東可千餘里」,「可」原作「不」,據明紀錄彙編本、明古今說海本改。
- ↑ 「視草觀畢」,原脫「視」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 ↑ 「疑即所謂水晶鹽也」,原脫「即」、「水晶」三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古今說海本補。
- ↑ 「去營六七里」,「六」原作「雲」,據明朱當㴐國朝典故本、明古今說海本改。
- ↑ 「亦甚奇特」,原脫「甚」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 ↑ 「靈顯翠秀峰」,「顯」原作「鎮」,據明紀錄彙編本、明古今說海本改。
- ↑ 「得箭一枝馬四匹來進」,「進」原作「追」,據明古今說海本、清勝朝遺事本。
- ↑ 「令清遠侯帥領駐扎河上」,「駐」原作「騎」,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 ↑ 「食後聞捷音將至」,「音」原作「者」,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 ↑ 「發廣安鎮」,原脫「鎮」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 ↑ 「二十六日」,原無,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 ↑ 「取便道入山中」,原脫「取」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古今說海本補。
- ↑ 「又無與臣言者」,原脫「與」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 ↑ 「上命譯史讀之」,「譯史」原作「譚使」,據明紀錄彙編本、明古今說海本改。
- ↑ 「予遂牽回帳中」,「牽」原作「奉」,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 ↑ 「是日獲虜二人」,原脫「虜」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 ↑ 「幼孜三人從寶纛」,「從」原作「行」,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 ↑ 「幼孜遂馳馬至前以勑進」,原脫「以」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 ↑ 「漸見虜棄輜重」,「棄」原作「並」,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 ↑ 「復大敗之」,「復」原作「後」,據明古今說海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 ↑ 「佯以數人載輜重於後以誘之」,「佯」原作「併」,據明古今說海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 ↑ 「次開平」,「開」原作「間」,據明紀錄彙編本、明古今說海本改。
- ↑ 「荒臺斷礎零落於荒煙野草之間」,「斷礎」原作「新絕」,脫「於」、「之間」,據明紀錄彙編本改、補。
- ↑ 「兩山相夾」,「兩」原作「城」,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 ↑ 「崖石懸處甚平」,「崖」字原空缺,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