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國春秋/卷102
← | 卷一百○一‧荊南二 世家 | 十國春秋 卷一百○二‧荊南三 列傳 作者:吳任臣 清 |
卷一百○三‧荊南四 列傳 |
武信王夫人張氏
編輯夫人張氏者,故武信王愛姬,而文獻王之母也。武信王隸梁戲下時,每行軍,必挾夫人與俱。一夕軍敗,誤入深澗中,會夫人方姙文獻王,宛轉不能起,王懼追兵且至,竢夫人熟寢,以巨劍刺兩岸,期岸崩以厭之。既而夫人遽驚呼曰:「適夢泰山頽厭妾身,賴金甲執戈者抵之獲免。」王遂挈之行。未幾,生文獻王,以富貴終。
武信王子從翊 從詵 從讓 從謙 武信王從子從嗣 從義 文獻王子保勳 保正 保紳 保寅 保緒 保節 保遜 保衡 保膺 貞懿王子繼充 武信王五女
編輯從翊,武信王子也。官合州刺史。歸宋,遷右衛將軍。
從詵,武信王第□子,文獻王弟也。繼沖時爲牙將,降宋,改右衙率府率。
從讓,武信王第□子。入宋,授左清道率府率。
從謙,武信王第□子。降宋,擢左司禦率府率。武信王子九人,文獻王而下知其名氏者四人,餘不具見。
從嗣,武信王從子也。爲人驍勇有力,喜馳突,深入敵軍,率以爲常。積功至雲猛指揮使。天成三年,楚武穆王遣許德勳入寇,以其子希範爲監軍,師次沙頭,從嗣恃勇,單騎造楚壁,請與希範挑戰決勝負,爲楚將廖匡齊所殺。王懼,遂與楚和。
從義亦武信王從子也,視貞懿王爲季父行。顯德時,從義謀作亂,其徒高知訓告變,貞懿王命徙於松滋。已而殺之,竟以不良死。
保勳,文獻王第一子;保正,文獻王第二子,皆貞懿王兄也。文獻王十五子,今可考者保勳、保正、貞懿王、保紳、保寅、保緒、保勗、保節、保遜、保衡、保膺十一人而已。
保紳,文獻王第□子也。周顯德時,貞懿王與世宗通好,以爲器械、金帛不足以效忠節,乃命保紳入朝,致歸順之意。世宗大悅,遂詔以泰州鹽給荊南牙兵。保紳歷官江陵少尹。歸宋,擢衛尉卿。
保寅字齊巽,文獻王第□子。晉天福七年,以蔭授太子舍人,賜緋,累加檢校司空。貞懿王時,奏授節院使。
宋興,保勗既襲荊南節鎮,命保寅入覲汴京。太祖召對便殿,慰藉甚至,授掌書記,遣還。保寅語保勗曰:「真主出世,天將混一區宇,兄宜首率諸國奉土歸朝,無爲他人取富貴資。」保勗不聽。及宋將慕容延釗等征武陵,道出荊口,保寅奉牛酒犒軍。太祖嘉其功,驛召赴闕,除將作監,充內作坊使,賜第一區。俄知宿州。
乾德四年,丁母艱,起復,轉少府監。開寶五年,知懷州,歷司農、衛尉二卿。是州本隸河陽,時趙普爲帥,與保寅素有隙,事多抑制,保寅心不能平,手疏請罷支郡之制,宋太宗從之,頗韙其言。又爲西川諸州都巡檢使,改光祿卿,歷知同、汝二州。改光化軍卒,年六十八。訃聞,朝廷賻錢十萬,廢朝一日。
初,保寅在懷州日,蘇易簡、王欽若並童年,始趨學;在同州,錢若水爲從事;在光化軍,張士遜其邑人也。保寅皆加奬拔,許以遠大之器,世多其能知人。
子輔政、輔之、輔堯、輔國,並進士及第。
保緒,文獻王第□子。繼沖時,官左衙都將。入宋,擢鴻臚少卿。
保節,文獻王第□子也。生而穎異。官右衙都將,娶功臣王保義女。納土後,宋除爲司農少卿。
保遜,事繼沖爲牙將,文獻王子也。入宋,太祖命爲左監門衛將軍。
保衡,文獻王第□子。累官巴州刺史。及繼沖納土,宋改爲歸州刺史。
保膺亦文獻王子,起家知峽州事。入宋,署爲本州刺史。
繼充,貞懿王之子也。貞懿王二子,長曰繼沖,次曰繼充。繼充官至歸州刺史。又有高繼申者,宋初爲大理卿,疑亦南平諸從也,以世系未詳,姑闕略焉。
武信王五女,失其名。相傳五女俱幼年好道,薙髮爲女僧,各止一處,一曰佛華寺,一曰菩提寺,一曰莊嚴寺,一曰石佛寺,一曰法輪寺。
王保義 司空薰 倪可福 鮑唐
編輯王保義,江陵人。武信王署行軍司馬,與司空薰、梁震同爲賓客,多所裨益。文獻王時,襄州安從進叛晉,結援於王,王外爲拒絶,而陰實與之相通。及從進來乞師,王知大小之勢不敵,遂陽責以大義,且以禍福諭焉。從進不寤,於是誣王有異志。保義力勸王白其狀,願舉兵助晉,以釋晉主之疑,識者韙之。累官武泰軍留後,改平江軍節度使。子貞範、惠範、延範,有傳。
司空薰,其先臨淮人,唐知制誥圖之族子也。武信王鎮荊南,薰與梁震、王保義等偕居幕府,遇事時多匡正。梁亡,唐莊宗入洛,下詔慰諭藩鎮,薰固勸武信王朝京師,用結唐主心,時梁震切諫不可,而武信王卒從薰言,幾不得脫歸。然唐舍江陵而竟先滅蜀者,亦薰一言力也。薰後事不見於史,未詳所終。
倪可福,〈江陵志餘作倪福可,非。〉□□人也。唐天祐三年,武信王權荊南留後,而可福時爲駕前指揮使。會朗州雷彥恭屢犯荊南,梁王全忠遣可福率官兵五千人戍之,可福指畫方略,力拒彥恭,朗兵稍稍引去。已而又築寸金堤激水,捍蜀有功。〈江陵志餘云:寸金隄在西門外,將軍倪可福所築,謂其堅厚寸寸如金也。〉武信王愛其勇,使隸戲下爲親校,且以女妻可福子,心相得也。
可福摧鋒陷陳,所向克敵。李洪來寇江陵,可福以兵擊敗之,推爲首庸。俄遷都指揮使。龍德時,江陵城圮,可福以卒萬人修外郭,不時築。武信王責功程之慢,杖之百,歸謂女曰:「幸語汝舅,吾欲威衆辦事耳,非示辱也。」以白金百鋌遺之。〈按楚志云:可福,季興壻也。築城愆期,季興怒,奪其妻,可福併力完之,高乃盛爲裝奩遣還。今從通鑑所載,楚志似誤。〉可福竟以功名終。賜田於江陵東三十里,子孫聚居其處,號曰諸倪岡。〈江陵志餘云:諸倪岡有轉魚臺,乃將軍倪可福故宅。又云:倪軍市在城東六十里,倪可福屯軍之所。地有八井,歲久堙沒。又有倪將軍廟在城西五里,以其有修隄功,故祀之。〉
鮑唐,故梁復州知州。爲吳將李簡所執,已而歸武信王,武信王俾同倪可福隸戲下,遂與可福齊名。
梁震 孫光憲
編輯梁震,邛州依政人也。初名靄,會唐郎中劉象隨僖宗入蜀,震以所業詩詣象,象曰:「君才思敏妙,定成大器,若不更名,將慮小阻。緣製名雨下從謁,以雨謁人,未得輙見。請易震字,震從辰;辰者,龍也,龍遇雨,變化必矣。」因改今名。
未幾,登進士第,流寓京師。梁開平初,歸蜀,道過江陵,武信王喜其才識,留之不遣,欲奏爲判官。震自以唐臣,恥爲強藩屬吏,卽亡去,又恐及禍,乃曰:「震素不慕榮宦,明公不以震爲愚,必欲使參謀議,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王心重之,俾與司空薰、王保義同爲賓客,而震獨不受辟署,稱前進士,王亦時時呼爲先輩。
唐莊宗滅梁,薰等咸從臾王朝京師,震堅沮以爲不可,曰:「唐有併吞天下之志,嚴兵守險,猶恐不自保,況數千里入覲乎!且大王梁室故將,安知彼不以讎敵相遇,行當爲鹵爾。」王不從,而束身朝唐,卒斬關始得出。歸,謂震曰:「不用君言,幾不免虎口。」及唐師滅蜀,王方食,落箸而歎曰:「老夫過也!」震曰:「唐主得蜀益驕,亡無日矣。安知不爲我福!」已而莊宗果罹鄴都之禍,由是益加親信。
明宗時,唐遣房知溫領軍入犯,武信王伺其兵少,欲開城盡殲之,震諫曰:「朝廷禮樂征伐所出,兵雖少而勢甚大,加四方諸侯各以吞噬爲志,若大王不幸,得戰勝,則中朝徵兵四方,其誰不欲仗順而取大王土地邪!爲大王計,莫若致書主帥,且以牛酒爲獻,然後上表自劾,如此庶幾可保。」
會王寢疾不起,文獻王繼立,尤委任震,以兄禮事之,震常謂王爲郎君。一日,王語震曰:「吾自念平生奉養已過,今欲捐一切玩好,以經史自娛,省刑薄賦,境內以安,是吾願也。」震知王克勝厥任,因曰:「先王待我如布衣交,以嗣王屬我,今幸不墜先業。吾老矣,不復事人矣!」固請退居監利。王爲之築室於土洲上。〈江陵志餘名梁家臺。〉震披鶴氅,逍遙若仙,自稱荊臺隱士。〈堯山堂外紀曰:震晚年稱荊臺隱士,題院中壁云:「桑田一變賦歸來,爵祿焉能浼我哉!黃犢依然花竹外,清風萬古澟荊臺。」〉每詣府,輒跨黃牛至聽事以爲常,王亦時過其家,斗酒相勞,歡敍平生,四時賜予甚厚,遂以是終其天年。所著文集一卷行世。
先是,有薛少尹者,擅相人之術。震同進士董與、杜無隱往叩,薛曰:「梁秀才此舉必捷,然登第後一命不沾也。」後竟如其言。繼震輔政者,則有孫光憲。
孫光憲字孟文,貴平人。〈北夢瑣言作富春人。〉家世業農,至光憲獨讀書好學。唐時爲陵州判官,有聲。天成初,避地江陵,武信王奄有荊土,招致四方之士,用梁震薦,入掌書記。王方大治戰艦,欲與楚角,光憲諫曰:「荊南亂離之後,賴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交惡於楚,一旦他國乘吾弊,良足憂也。」王乃止。文獻王立,會梁震乞休,悉以政事委光憲。王居恆羨馬氏豪靡,謂僚佐曰:「如馬王,可謂大丈夫矣!」光憲曰:「天子諸侯,禮有等差。彼乳臭子,徒驕侈僭汰,取快一時,危亡無日,又足慕乎!」王忽悟,曰:「公言是也。」爲悔謝者久之。
光憲事南平三世,皆處幕中,累官荊南節度副使、朝議郎、檢校祕書少監、試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繼沖時,宋使慕容延釗等平湖南,假道於荊,約以兵過城外,大將李景威勸繼沖嚴兵備之,光憲叱之曰:「汝峽江一民爾,安識成敗!中國自周世宗時,已有混一天下之志,況聖宋受命,真主出邪!王師未易當也。」因教繼沖去斥堠,封府庫以待,悉獻三州之地。宋太祖嘉其功,授光憲黃州刺史,賜賚加等,在郡亦稱治。乾德末,卒。
光憲博物稽古。先是,唐元和中,裴宙鎮荊州,掘地得一石,規模悉倣江陵城制,命徙置他所,輒淫雨不止,仍復舊處,天乃霽。一日,文獻王經其地,顧問光憲,光憲曰:「昔伯禹治水,自岷至荊,定彼泉源之穴,慮萬世下或有汎濫,爰以石屋鎮之耳。」王大加歎賞,益重之。性嗜經籍,聚書凡數千卷,或自鈔寫,孜孜校讎,老而不廢,自號葆光子。所著有荊臺集、橘齋集、玩筆傭集、鞏湖編玩、北夢瑣言、蠶書若干卷。〈容齋三筆載有貽子録,疑亦光憲輩撰。〉又撰續通曆紀事,頗失實,太平興國初,詔毀之。
光憲素以文學自負,處荊南,怏怏不得志,常慕史氏之作,頗恨居諸侯幕府,不足展其才力,每謂知交曰:「寧知獲麟之筆,反爲倚馬之用。」光憲又雅善小詞,蜀人輯花間集,采其辭至六十餘篇。〈子謂、讜。光憲常諫保勗曰:「宋有天下,詔書皆合仁義,湯、武之君也。公宜克勤克儉,勿奢勿僭,上以奉朝廷,中以嗣祖宗,下以安百姓。」見長編。〉
論曰:南平起家僕隸,而能折節下賢。震以謀略進,光憲以文章顯,卒之保有荊土,善始善終。區區一隅,歷世五主,夫亦得士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