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南圃先生集
卷之十
作者:金萬英
1831年
卷十一

金氏族譜序

編輯

金氏望族。係出棠岳。王麗以前。譜逸不述。聖鮮受命。聿啓東華。於時我祖。佐幕南兵。錦水西滸。白鳳山陰。相土刊木。爰占宗基。三百年於今而世傳龜業矣。萬曆丁酉。一家專沒於兵燹。惟我皇考曁宗伯父諱。僅以身免。門譜失守於此日。皇考手記我朝以後南徙以下。諱字世系。書之小簡以傳焉。萬英少失先人。無所考徵。適得是簡於舊秩中。手澤尙新。掩泣奉覽之餘。仍錄皇考以後宗派所分及外孫傍支。耳目所覩記。幷成一冊。以貽後昆焉。嗚乎。人有此生。孰無父母。自父母上至於親盡。禮雖有限。情則父母。數代之後。不知吾祖是爲何人。則於飛走而蠢蠢者。相距幾何。而孝敬之心。何由而起哉。此門譜之所以作也。是知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此而不明則宗法不立。五服無親。追遠報本之誠。孝友敦睦之義。無由而立矣。惟吾子孫兄弟曁後人。敬守先訓。追思三百年相承士夫之風。永傳萬世而勿墜。匪我私言。惟祖先在天之望雲。

皇明南渡後十三年丁酉春正月甲子。勵節校尉行世子翊衛司洗馬支孫萬英再拜謹書。

金氏族禊序

編輯

族禊何爲而作也。禊之爲言契也。束一家之心。合而爲一。如持左契合右符也。粵我先祖副摠公見任南營。一子留於錦。實爲吾族氏居南之鼻祖。再傳而至正言公。又一傳至太學館上舍公。迺育我高王父三昆季。自先祖至於今凡九世。而同我高王父而爲兄弟者。並子侄禮醮者十一人。上係上舍而分派者及同宗而傍孼者。合若干人。相與爲謀曰。達人洞觀。心無內外。四海兄弟。萬民同胞。況我共祖同宗。分形於一人之身。受氣於兄弟之間。一毫一髮。無非一體。呼吸屈伸。氣實相通。則其親愛忠厚之義。豈無相講之道耶。矧吾族氏散居異鄕。同井無幾。講信修睦之道。今不相篤。則服免而至於情盡者。安保其不爲塗人耶。莫若書名一幅。列爲禊目。春秋而燕毛。吉凶而相扶。百代之踈情合一心者。其不在斯耶。咸曰諾。有詰於列者曰人情不常。事鮮有終。凡我兄弟若子侄或後昆。如有兩面二舌。口是腹非。不守此束。以墜先訓者。何以處之。咸曰祖先精爽。昭布森列。臨之在上。質之在傍。凡吾此擧。必亦欣感於陰騭瞑瞑之中。其或反此。是無父無兄之人。吾族人豈有是歟。吾知免夫。詰者曰唯。於是遂成其約。咸屬余記其說以弁券首。余有所摧感於此事者。昔在髫齔。伏覩先君子與一家鴈行諸公。首發此約。事未及就。荊棣俱零。而不肖孤今與諸賢兄弟。繼先父兄未遂之志於二紀之後。可謂幸矣。亦豈無蓼蕭悲哀之痛歟。況後吾兄弟而爲子弟者。其不惕然感動而敬守之耶。仍幷及此。勖旃後人云。皇明紀元龍集丁酉長至日。勵節校尉。前行世子翊衛司洗馬支宗萬英謹書。

梅栢軒遺稿序名喜馹號梅栢軒。翰林吳公賓之曾孫也。

編輯

梅栢吳公。環室植梅栢。扁其軒曰梅栢。夫天下之名樹奇卉。可爲庭實者何限。而必以斯二者爲扁擧。此可以知公之志矣非耶。公洛川人。其五世諱陟之以布衣見知於我成廟。成廟以故人稱之。曾祖諱賓以抄年擢科。拜玉堂學士。其家風世德。自有所傳。而公性質方直幹固。耿介不羣。而早登靜軒高公之門。得聞霽峯先生之風。故志尙雅古。律己儉約。早治擧子業。屢魁鄕擧而竟屈禮部。晩好詩酒。遺棄世意欣然也。居家樸素。不事藻華。祭先極其敬。常作奉先規儀。以戒子弟。四時之祀。忌節之祭。一遵家禮。盡其孝思。公之考妣。以丁酉倭奴之變。考逝於衂。妣殉於節。公常於考妣忌辰。一月茹素。涕泣如喪初。常戒其子孫曰吾親喪不能斂以禮。人子終身之痛如何哉。吾死之後。素巾素帶。斂以素棺。擔以竹車。歸附先兆可也。子孫竟不能違遺敎焉。公好古文善屬詩。有所述輒棄其稿。故家無傳焉。公沒之後十年。公之適孫再發搜得公少時程式詩略干篇於亂稿中。繕寫於冊。來示不佞。嗚乎。不佞十七登公門。三十含公喪。其間一紀。備知公之志行。數篇科詩。奚足以盡公之平生耶。嗚乎。世無記言君子。使夫公之操履。泯泯焉與草木同朽而無聞悲夫。謹略書其挭槩於卷末雲。

惺庵集序名壽仁號惺庵。靑蓮後白之孫。仁廟朝登第不仕。沉潛易學而終。

編輯

湖南實我朝士大夫之冀北也。賢人君子之出。前後相接不斬。至以學者正傳稱之則先輩皆推奇存齋爲首。存齋之學。出於退陶。退陶之傳。本之朱子。世之不知道而以口耳強記爲學者。疵退陶則以依樣朱子爲病。說存齋則以崇信退陶爲玷。愚雖不敏。竊嘗深病。年前拜惺菴李文丈於安靜洞之靜隱堂。論及此事。公愀然曰居敬竆理。有體有用之學。大中至止。不偏不倚者。鄒魯之後。朱夫子爲大成。當時幷生於一世者。聰明達識若陸子靜兄弟。尙不能得中於交修並進之正。不自知其偏入於一邊。惟退陶生於竆邦僻海之間。遠先生數百年而得其宗於殘編陳𥳑之中。遊退陶之門。親承耳提面命者。不一其人。而存齋能得其大意於一面片辭之間。往來尺牘之餘。則道之傳授。固不在於地之遠近見之踈數者如此。不知之誚。固不足言。而後學之篤信不疑。當益密矣。嗚呼。誰知斯言也而與之訣哉。蓋嘗窺公之爲學。感發於退存之間者多矣。是以讀誦專主朱文。而以退陶節要爲歸重。默究周易而以朱子啓蒙爲要旨。讀啓蒙則以退陶傳疑爲指南。其論治道則以治心爲天下國家之本。論治心則以居敬爲竆理之標準。而其言略見於辭職封事矣。雅好山水間幽貞而出於吟閑詠物之句者。淸粹端潔。亦可以知其心操之有法矣。嗚呼。潛光於竆山絶壑之中。世無知者。而其對衆人。固無崖異之行邊幅之修。與凡人言。片語未嘗強及於學文。是以知公者。以恬退淸淨目之。不知公者以汎然名士大夫論之。世之知道者鮮矣。安足恠哉。所可惜者。有志斯學。方自篤信。將大有爲之日。而奄忽長逝。傳家無托。承學無傳。平日著述。渾沒於雜紙亂藁之中而散失之。其疏章及詩律如干篇。其隣里童子抄錄而藏之。公之甥愼君聖弼求得之。將欲倩工剞劂而傳之。以不佞嘗預聞其論學之緖餘。寄稿本以示之。嗚乎。有德者必有言。言不必信其德。公之平日若能博學而竆其理。居敬而存其心。隱微幽獨之中。人所不見之地。仰不愧俯不怍。則一二文字。傳亦可矣。不傳亦可矣。人之知之。固亦善矣。不知之。亦不足傷矣。是以書其曩日得聞於公之餘論數言於玆以還之。以白公心學所自之萬一雲。

錦江重修禊序

編輯

錦江古有十一人禊。蓋修蘭亭舊事也。以時世較之。當我中仁明三聖代。太平文明二百年餘。南中形勝。我州爲最。時則我高王父伯仲氏曁林正字鵬,羅主簿逸孫諸彥。約爲祓禊之會。鸞翔鳳翥則有朴銀臺筆。竹淸松心則有羅諫院詩。一代風韻。於可想矣。繼此之後。煙波,思庵二老先生耕釣之暇。公退之隙。相攜父老。克修前事。久益敦厚。不幸島夷之變六載兵燹。蓋自萬曆丁酉。修睦之信廢而未講。往在某年間。我大父公慨然囑鄕黨老少。略述古意。繼修其事。前修後昆雖未克盡會一席。而和厚之風。動曜州里。崇禎末時事艱憂。而先進父兄踵武而逝後。無有繼而述之者有年矣。皇明南渡後二十一年乙巳。萬英自永平還鄕。鄕黨諸老袖一冊子來叩。余目之。卽我季父公與鄭上庠國賢重修舊禊券也。再拜敬閱。愴然久之。且諗於諸公曰社禊之會。蓋祖於成周祓禊之禮。洛邑流觴之儀。魏晉之後。會稽之勝。雄鳴千古。而夷考其實則淸談而已。詩酒而已。安足爲名敎道哉。惟我錦江之禊。特以桃花爛春爲戒。則當日諸君子敦本尙義。講磨以仁之實可見矣。是以從遊長老之間。揖讓樽俎之列者。出而爲聖代羽儀則有二養相國。超而爲鳳翔千仞則有淸心高士。其薰陶德性。奬掖輔導於旅酬登降之際者。爲如何哉。今諸公刱百年之業。遵前賢之事。可謂美矣。抑未知春秋令日。把盃臨高。漂蕩風流而已耶。將揖遜進退。冬禮夏詩。克修古轍之能一作務爲耶。冠昏喪祭。慶吊之盡其情。勖善補過。出入而一乃心。釀出吾鄕黨禮讓之風。毋得罪於吾古先父兄諸君子之責。其不在吾社中諸公耶。抑有一說。惟古禊一十一員之子孫。居吾鄕者何限。而何故忘祖先一心交契之如金蘭。而相視之如秦越哉。此尤吾禊中所相誡者也。僉曰敬服吾子規。仍錄其語。弁諸卷首雲。

九臯書齋諸生名籍錄序

編輯

丙申歲。余始移占新棲於道民古縣九臯之中四泉之畔。郊原雖朴。谷勢盤旋。眞農夫野翁爰得我直之地也。顧邱山敻僻。隣比閴絶。荷鋤浚泉。雖有畎畝之樂。挾經討論。恨乏磋磨之益。在癸卯春。鄕之章甫少年請構書室而往來者如干人。余不敢孤其懇。乃許之。越明年甲辰舍成。一在乾邱之陽而巽其面。命名養正。一在坤邱之陰而艮其前。扁之以悅樂。蓋四山低平。延納羣秀。湖中名勝若瑞石,月出。若錦城,開天諸山數百峯巒。羅列乎軒牖。而所謂九臯四泉參錯其間。此地勢之美也。茅屋新成。簾楹端直。朴而不侈。儉而不野。紙窓明淨。几案斯整。時與諸生。對坐從容。詩書之淳正。大易之潔淨。鄒魯諸子。同經異傳。古今史氏。載治籍亂。具收幷擧。擧集目前。雖不敢深潛乎閫奧。庶幾乎咀嚼其粗粕。無味而有味。欲罷而不能。則此齋堂之穩也。至於冠童異列。衣帶有秩。掖黃披麻。曉暮相從。愉愉切切。相勵以義。則此余雖無師表之範。而諸生有菁莪之樂者也。而或春秋景明。風日最佳。長者唱而少者和。讀經之暇。繼以哦詩。哦詩之餘。命以醺盃。醺盃之極。數聲鳴琴。適性而止。隨絲而樂。則此吾與諸生相隨之意。不在世俗之鄙陋而出於常情者也。於是合二臯之齋而命之曰九臯書齋。一日諸生疊成卷。請書諸生姓名於冊。余曰山野之人。相隨於畎畝之間。異他家塾鄕庠籍名之擧。姑舍是如何。諸生曰朋友旣衆而規約不密。則言行或失於乖誤。實德有歸於蕩慢。玆欲列書姓名於紙。使見之者。指點而目之曰某也勤於業。某也慢於學。某也悌而某也信。恐懼修省之心。從玆而生。書名不爲無助。況乎堂室之間。書籍之具。凡百施爲禮節。必有有司焉主之。則付標眼目。必資於名卷。今欲略倣呂氏鄕約之籍。錄善紀過之儀。似不甚失何如。余曰諾。仍書始末於其卷首雲。甲辰至月旣望。南郊老圃識。

三學齋學生契券序

編輯

若知夫人之所以爲人之道乎。曰仁與義而已。仁義之理安在。曰具於心。仁義之道安在。曰載於六經。然則行仁義如何。曰熟講六經之文。反之吾心之理而躬行之篤。則仁義可復而不愧於爲人之名矣。然則熟講六經之文如何。曰本之小學。以立其基。參之大學。以入其門。論語以固其根。孟子以達其變。中庸以盡其妙。然後於詩書而求聖人之性情達道。於春秋而法聖人之大經大法。於易經而盡天地萬化之屈伸消長。於禮樂而觀天下萬事之有物有則。傍通史氏之書。百家之文。以達古今事變。文章技藝之株暢支分。然後反求於吾心之至靜至約。一貫而統萬。則人之所以爲人者。可以與天地參而爲三而上下同流矣。不然惰其四體。放其心志。惟私是懷。惟慾是從。自暴自棄。放僻奢侈。則所謂人面而獸心。馬牛而衣冠。其於得名爲人。其可仰無愧於天。俯不怍於心耶。其可畏也夫。其可嚴也夫。世有章句而文辭。媚人目而取榮幸者。末矣無足言者也。近者坡平尹君俶,永平文君晩郁,晉陽鄭君榰,坡平尹君先夔,陽川許君謙。與鄕里冠童。約爲書社學齋。列書其名於冊。盟爲永久計。請余爲文弁其首。余略道人之不可不學之意。首書仁義二字爲贈。以爲卷序雲。歲在己亥之暮秋下浣書。

峀雲亭序

編輯

大海東域。雄鎭西郊。水合光綾。山分瑞錦。何年造物。孕出一區名疆。此日明公高開數畝精舍。軒臨箕尾之英彩。寶輝凌空。門納濟羅之長風。灝氣盈檻。主人令公人間達尊之列。天上老躔之精。世有令名。家傳孝友。鶚立鵷序。豈欠三語淸標。鳳峙鷄林。爲撫千年舊國。按仲擧之長轡。憶巨源之某邱。歐公之白髮蒼顔。翼然高閣。謝老之靑山綠水。爽乎明窓。楣上華扁。遠述晉徵士之佳句。巖間傑構。近襲朴相公之遺墟。雲鳥交飛。依然三逕之風味。水月相暎。怳若二養朴思庵卜居末年。嘗作二養亭。之精神。於是潦落秋灣。蘆灘石出。雨添春浪。柳岸潮平。漁父長歌。沙禽戾翼。烈士高詠。潛魚躍鱗。或棹孤舟。或扶短策。詠滄浪而翫月。臨斷臯而噓風。三樂於斯世。此一句恐缺至若虹橋百尺。龍臥波心。月峀千層。鵬蹇海浴。仰巖之粉嶂丹壁。呈朝暮之瑞輝。歌岑之綠玉蒼珪。獻雲雨之奇態。輸四時之光景。供一室之樽罍。又如檻外長江。遙連吳楚。門前大道。遠接京華。雀舫龍軸之柁檣。交鷁首於津泊。龜章虎符之冠蓋。織駟踶於康衢。侈停宇之睡望。壯幽居之心目。嗚呼。登臨覽物。往事蒼茫。俯仰古今。乾坤逆旅。西湖鶴去。處士之風流已空。東里龍興。前王之壯圖安往。拜鵑相公。思庵又作拜鵑窩於永平。淸水之正氣收藏。裝舟老仙。思庵之兄煙波漑。有葉舟載素月之句。故如此云云。滄海之遠意綿漠。而況梅窓夜寂。蕙室春虛。雲霞索寞兮明月獨來。禽鳥哀吟兮主翁何處。汀沙有路。認是蠟屐餘塵。逕苔無痕。難尋鳩杖遺躅。所賴唐馬君之三世。庭生玉蘭。宋王氏之雙璧。宅存金友。平泉花石。不墜贊皇公之規模。常樂松篁。焉用白香山之封植。傳靑箱之舊業。自有說禮諶詩。守墨帷之古藏。非但彈絲弄竹。客有一蠧天地。二竪江湖。看大化之無停。喜臨川上。追前脩而莫及。愧恐缺山阿。輕鷗萬里心。一天晴月。老鶴千齡志。百鍊澄瀾。今來勝區。立臺榭之通豁。此意愈暢。遡宇宙之餘風。賦有望於衆賢。恨乏扛鼎筆力。詩效嚬於往轍。豈待助席神功。略抒胷襟。庸塵窓壁。

龜巖書室八詠詩序

編輯

拙默愚夫嘗欲無言。靜養子囑以八言曰。夫人不言。盍亦言志。愚夫菀爾曰龜吾知爲瑞。鰲吾知爲靈。化而爲巖爲嶺。興起雲霞。則天將使是雲霞爲雨澤而及蒼蒼者生耶。抑守高巖嶺。爲尙志朝暮之玩耶。篴在八爲竹。鍾在六爲宮。天將使二音奏之韶頀。使蹌蹌者舞耶。抑寓於漁梵而鳴其不平耶。斯二者在乎天。在天者吾末如之何矣。然則奈何。當以晴松爲操。霽月爲懷。倘或鳴之朝陽。爲舞文瑞命也。澤畔孤醒。泛滄浪帆亦命也。至人無心。與化同流。吾何言哉。賡以八律而歌之。

題鄭生抄東策後序

編輯

光之人鄭生。持東邱策對來示於余曰。公未見夫良工巨匠乎。櫲樟之木。生於地而戾於天則良工取之而棟樑。杞梓之材。幹直而理細則良工取之而琴瑟之。故巨細洪纖。皆繩墨規尺度。合於器用。君之用人。豈異於此哉。國朝設爲科圍。選明執事送八路。問策於韋布之士曰。某事當乎不當乎。則弟子對曰當者當不當者不當。執事取而進之於王。王擇其大者大之。小者小之。若良工之巨細其材而用之。其爲事豈不重且大歟。然今之執事者。問之不以其道。故弟子對之不以其法。藻章而錦句而已。誕譎而詐飭而已。安敢取其繩墨尺度器用哉。君子之告君上者。亦猶乎是。大夫之取人材者。其止此歟。悲夫。余聞其言而賢之。仍記於卷後雲。

四箴序

編輯

某早有志於此學。年十五六。粗通論孟庸學大意。十八而孤。仍得大病。奄奄垂盡幾十年餘。於是搜得醫方服餌之書。沉潛涉獵。略知其意。家貧身病。殫於藥料之難得。又求導引修鍊弛病延生之術。着意行之有年。蓋病去七八。於是有先親移葬之事。又汩於堪輿之學。費意數年。病旣小愈。年少氣麤。仍慨然有志於兵家。頗用力焉。於是重厚之氣。見消於修鍊導達之習而變爲輕放。聰明之質。見奪於積年沉疴之餘而變爲躁妄。操守之志。見搖於地家誕恠兵家奇變之術而化作曠蕩。仍有跌宕湖山之志。詩酒玩揭之興。本然之眞。已斲喪八九矣。歲戊戌秋。偶閱家藏書籍。得一篇心經而讀之。不覺愧汗沾背。乃盡棄十年誤入之志。而回頭舊學者一年於今。而性偏難克者。日又日甚。自顧今年三十有六。而失路倀倀。奔走歧塗。今有小覺而舊染難脫。回顧半世。廓然自喪。於是乃作四箴。揭帖於壁。以戒於心云云。

春風樓記

編輯

天地以生物爲心者也。生乎物者。莫先乎元。元者天地之大用。而於人爲仁。於時爲春。春者四時之元。元者四德之首。仁者五常之元。元爲四德之首而於亨於利於貞。亦各旺焉。春爲四時之始而於夏於秋於冬。與土同德而旺於四季。春元之用。豈不大哉。故春元長養之風。鼔動萬物而萬物養生。然則春者四時之全體。風者春元之大用而生育萬物。則君子之風。亦猶乎是。君子之仁。亦本於是。古之人有以是名其樓者。蓋取於此也。斯樓之作。以天根爲樑。以月窟爲棟。艮石爲臺。乾坤爲門。氤氳之氣。交感於軒窓。苒苒之光。和順於房櫳。東暘載陽。資始資生之淑氣融融。長男薰風。九十春光之景物在在。上下山光交翠。前後水色漾綠。眞源一脈。妙難勝記。至於升堂則紫紅之韶光濃郁。入室則芝蘭之香氣芬芳。八窓四闢。花柳無私。竹牖向陽。庭草含滋。前川雨過。靑山依舊。後園風微。春鳥嚶嚶。以陋巷爲嵎夷。以闕里爲暘谷。先天後天。都付其中。三十六宮。成列其間。檻外桃李。矜東君之艶陽。窓前梅松。稟乾元之和氣。樓之上玉宇寥廓。鳶飛戾矣。樓之下銀塘萬頃。魚物躍矣。闔戶而觀之。天君泰靜。四端藹然。開門而察之。春晴物佳。萬理俱明。三之日四之日。春服旣成則浴風詠歸之興可推而飽德之精神淸越。玉壺之爽氣透澈。薰蒸於此鎔陶於此則河南堂上。座中春風之化可承焉。玉戶金壁。非主翁之所喜。廣居安宅。是主人之所樂。然則夏亨之長。此樓之所以資。秋利之成。此樓之所以資。冬貞之遂。亦此樓之所以資。則稟物之所以資始資生者。豈有外於此哉。至如樓之東。仁木蔥欝。東風習習。千蘂萬葩。白白紅紅。鹹得靑陽之一氣。煕皡賁若。潤元始之仁澤。而洪纖高下之類。飛潛動植之物。無不得所焉。樓之西。有正路坦坦如砥。無一塵垢。光風灑落。霽月淸明焉。樓之南。有一禮門。巍然屹立。月出淸琴。虛白乃生。孔孟於是。顔曾於是。文物在玆。禮樂在玆焉。樓之北。智水千仞。混混源源。不舍晝夜。進以盈科。達以成章。遊魚弄波。白鳥鶴鶴焉。然則此樓之作。眞可謂君子而後樂此者也。於是主人翁。逍遙焉徜徉焉。求仁得仁。對越上帝。不愧屋漏。俯仰無怍。以至於天地位萬物育焉。由是而元亨利貞之天道。春夏秋冬之流行。仁義禮智之人道。彬彬於玆。三綱五常之倫。二五四八之文。爀爀於玆。猗歟至哉。凡百君子。踵武而葺之。則庶斯樓之不朽也。主之者誰。宋朝名儒張南軒也。記之者誰。海東人也。

彝倫齋記

編輯

嗚呼。人之得名爲人。衣服冠而立天地兩間。與天地幷稱爲三才。而禽獸異塗者何耶。曰三綱五常而已。三綱者。天敘之大經也。五常者。天賦之至理也。三與五旣本於天而人能行之。則人與天地分雖三。其體則一也。以藐然之一身。與天地參而爲三。合而爲一。則人之爲名。其至大矣哉。雖然形氣旣成。外物觸於形而感於中。則七情生而私慾乘之。私慾旣勝則三綱五常之天。汩喪而淪於禽獸。與天地背而爲二。爲天地間一賊蠧則不可以人名之也。甚可懼也。古之聖人深懼於此。於是立敎人之法。則庠序學校之設起焉。四書六經之籍作焉。夫四書六經者。明三綱五常之書也。庠序學校者。行三綱五常之地也。是以古之人。非獨邦國之學也。鄕村巷社皆得以立學舍。入歲十五。小學大學之節次第詳盡。綱目嚴明。人之生於兩間者。自能言至於老死。無一日非講學之時。則淳風善俗。安得不興。孝悌忠信。安得不篤。而至治大化。安得不行哉。此三代之世。人皆禮讓而比屋可封者然也。後世有學校之名。無學校之實。而鄕村之學則名與實兩亡者久矣。歷千里之邦而巷有塾者未見一二。則學古有識之士。孰不撫古而感傷也哉。吾鄕之南。有村曰德谷。一二好學之士。與鄕黨有志之人。創立齋舍於里門之右。朔望會童冠講學。書其名於卷。請余志一言於卷首。余欽其能復古而行善。謹以人之能爲人。不出於三綱五常。而古之所以敎所以學者之亦不出三綱五常之道。弁其卷而名其齋曰彝倫。略申其意而告之曰。入則孝出則悌。老老而長長。言忠信行篤敬。親親而尊賢。時以講經習禮之暇。兼通程式之文。應有司之擧。立身揚名。顯其父母。亦孝悌之道也。入是齋者。倘違於此而在醜紛爭。言不謙恭。使立齋之意。始終參差。則得罪於齋號之義。而甚有愧於爲人之名矣。可不勖哉。咸曰諾。記其說以爲警式。

悅樂齋記

編輯

悅樂齋旣成。扁以悅樂。齋之諸生。立齋下問余曰請聞悅樂之義。應之曰子不講魯論首章之經乎。古人之學。孝悌而已。心乎孝悌。不能不學於孝悌。學乎孝悌。不敢不習乎孝悌。坐如屍。坐時習孝悌也。立如齊。立時習孝悌也。內而心志。外而言動。由中顯表。粹面盎背者。無非孝悌。則其心之和悅如何哉。以是心行之一家。父母順兄弟怡。行之邦家。君臣正朋類從。則其氣之和樂。容有已乎。此君子之悅樂也。漢氏以降。科製取人。則學而時習者。文藻而已。摽竊六籍。出入權數。發爲文章。眩人耳目則其心悅矣。馳翰藝園。騰名世路。樂生忘死。紛爭追逐則其氣樂矣。此小人之悅樂也。二者子等何居焉。俄有笑於列者曰有是哉。子言之迂也。三代旣古。古道難回。居今之世。欲反古之道。何異倒黃河之流。注崑崙之坂哉。余應之曰嗟乎。子獨不稟眞性於天矣乎。子與我。上至堯舜。原厥初生。同得乎天。則爲吾徒計者。不過曰復乎天而已也。雖然寒鄕晩出。稟質汚庸。習俗之累。聞見之拘。兼之而科目之慾則所謂本乎天者。幾何而不流於飛走之嗇哉。此魯論之所以揭學習二字於篇首者也。然而世道之變。亦不可不循。父母之望。在於科第。君臣之際遇。在於科第。則應擧之業。亦何可廢也。余之所冀於諸生者。學習雖在於擧業。心志不溺於得失。文辭雖尙於程式。悅樂專在於孝悌。則酌古參今。庶得其中。推原反本。復之於堯舜之天。亦可希矣。此余名齋之至意也。諸生咸拜曰敬就敎矣。遂書其言於壁。以省己而警諸生雲。歲在甲辰之日長至。九臯散翁書。

玉成齋記

編輯

乙巳秋。悅樂齋毀。金生振華,尹生瑜改築室於蓮花坪之南麓。請名焉。扁曰玉成。蓋取訂頑庸玉汝成之義也。略演其義曰。寒霜降者。櫲樟莫不隕。頑石攻者。荊璞成其輝。風霜之肅殺。麁石之擊拍。孰不向參天之幹曜日之珍。愛惜其摧落消礫之慘哉。及其軟弱者剛實。嵯峨者滑澤。架棟,樑升筐篚也。孰不欽賞其侖奐孚允也哉。然則向之肅殺者擊拍者。眞吾砭疾之藥石也非耶。張子曰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貧賤憂戚。人莫不甚苦。而卒能玉其成何哉。無所爲而爲者。上智也。中人以下。必有所激而後志必篤行必力。惟爾瑜與華。俯而讀古人書。仰而日三思此齋之所以移築者。則唔咿之聲。雖欲絶於唇。必不得矣。侖奐孚允之成。其不在玆耶。然後霜石非可㤪之資。而吾之志畢矣。至於爲學之道。處心之方。已具悅樂齋。勖哉華與瑜。

道民精舍記

編輯

道民。古縣也。或曰古有道之民所棲息。故曰道民。世傳麗相文侍中所居雲。瑞石一支。南流二三百里。作德龍。逆折東回。反顧瑞石。卻步六十餘里。背石面龍。負陰抱陽。成一區小地。邱壠盤旋四環若房奧焉。前面諸山。若開天建地。月出日封。龍峙鳳嶽。鵬溟龜谷。羣奇衆秀。或抵身引首。或隱體露鬟。或舞袖拱向。或揚眉豁面。媚狀姸態。磊形健氣。莫不呈瑞於朝暮。谷有四泉皆上出。涓流合勢。放流於億山鳥枝兩邱之間。與三台桴澤之水。注於蓮花亭下。由龍灘至於伽倻山。其山藏水隱。從外而觀。鮮入於人人之目。其佳氣淸幽之意。有絅裏錦文之美。眞所謂有道而民居者。野冠農服。打乖而混。世人莫我知。而其方寸而四軆。自內而見外者。起敬於具眼之瞻仰則異矣。余少無凝道之資。而妄有求道之志。中身此日。萬無一聞。恆起慨然之喟。欣然是地得名之異。遂定居而營築小室。揭曰道民精舍雲。歲丙申八月日。主人翁記。

時習齋記

編輯

至靜之謂性。有動之謂氣。自靜而動之謂情。統是而主焉之謂心。是心之微。雖宅於方寸。其用之廣。彌六合而不竆。六合之廣。收而致之方寸之內。物各付物。萬善俱足。其不學而能之歟。六合之廣。萬善之衆。運而輸之方寸之小。擇而能守。守而能行。其不習而能之歟。此致知力行。爲學問之始終。而闕里之徒。弁之於二十篇之首者也。至靜之中。雖不容時習之功。有動之後。苟一息之不習則便非學矣。致知欲其習於知也。力行欲其習於行也。若曰吾之知旣至。吾之行旣力。更不加時習之功。則所知者狹。所行者泥。旣狹且泥則所謂動之者。拘於自知。而至靜之中。亦不能存其前日之淸明。而所謂統而主之者。鮮不歸幷州之故鄕矣。其可畏也夫。吾黨有愼君汝眞者。扁其齋曰時習。屬余求言甚懇。余擧知行二字申告之。余亦未革夫十年前喜獵之習者。仍自警省焉。壬辰仲春上澣書。

玉峀奇遊記

編輯

綿城之東錦江之北。有一奇峯。特立乎沙湖之上。其名曰玉峀。煙波處士構一小屋巖隙間。東岳白雲之句。炳燿一世而山不孤矣。余半生斯世。爲二竪兒所魔。尙未克登絶頂而撫高躅矣。庚戌淸和下澣。謀得一小艇。順流而泛。腹猶果然而抵其下。未及至數百弓。中流而望則但見疊玉累瓊。挺然天表。蒼松翠草散亂乎粉壁間矣。泊舟巖角。緣崖而升。逶迤東轉。偃息乎石臺之上。仍西折而有小逕。攀磴六七步。右扶百丈層壁。左瞰千仞深潭。僅容一杖屨。數足而進。得玉峀庵舊基。延袤可二丈許。靑蘚碧莎。堙沒古砌。石間惟有安石榴一叢。蓋處士手植也。其西石逕。尙有遺蹤。草棘不生。又其西有小臺。自小臺又東轉。近北而上。一步一石臺。層疊而升。不覺惱疲而至高巓。豁然通暢。爽若登仙然矣。石臺之上。有石如椅。椅上蒼松如偃蓋。踞椅而坐。四望天倪。不知此身是塵中人也。仍想煙波老仙以筍輿幅巾。覽物起興。抽毫點朱。揮灑月邊僧影之什。其氣像神彩。了了如眼中事也。俛仰之間。感慨繼之。則未知幾經年而吾人此跡。泯滅已盡。又有何人志存物表如今日事。而來撫我踵耶。每思至此。欲倩石工刻煙波一絶於石壁上。又刻陋名字其後。以寓湖山跌宕之懷。而散浪之人。力瑣不及遂則戚矣。於是愀然不樂。信步而下。下至山足。回望層壁則有一老衲。不知自何來者。披藤撫崖而上。坐於危巖巓上。余奇之。呼之使來則不見所往矣。余亦登舟諷詠而歸。回頭海山。如覺一好夢矣。

種菊記

編輯

幽居無所事。未免爲外物之念所役。堂下仍土爲階凡三級。使不塵汚。又不許凡草生其間。上級上種黃菊數根。右及南端。列植白菊。虛左以便步玩。中級南端下級西南。列植紅菊皆虗左。上級左右。互植梅竹各一本。中級亦如之。使皆向黃菊。有如控揖敬服之狀。又種香蘭一査以實之。蓋黃者有正中溫潤之美。故居上級上南下焉。白者精粹潔淨之操。故次之。紅者雖有貞純之姿。未免豐富之態。故不得上上級而居中下焉。各行皆間植白者一二根。以淸其芬華之氣。皆北上焉。使人玩之。有品制而不失上下中節之分。此雖閒人外物之戲。然似有不偶然之意。故仍錄以示志焉。己丑端陽上澣志。

盆梅記

編輯

梅林林中一植物耳。春生秋落。順天時而生死。與凡草木何異焉。古人愛其香而潔早而貞。樹之堂室之間。爲庭實焉。其老而査奇而古根拳而枝瘦者。巧者又加芟治。栽之盆器。升堂而入室焉。余家亦有古莊一根。余嘗推其理而長之曰。物之初生。萬品皆土之毛。貴賤淸濁。理本不殊。獨梅之性。以潔貞見取於人。辭林莽薈蔚之中而特立於階庭。植本固而條枝遠揚。花實不雜。譬若生之兩間。血氣具軆者。厥類不億。而惟吾人以仁義貴於兩間。親親而仁人。有恩而有義者也。雖然其羣於植物而處於汚下者。根於糞壤。近乎荊棘。其枝過茂而不踈。其葉蘩蔓而不淸。其或風雨霜雪之不時。而花實又失其節。斧斤羊豕之或侵而生氣亦至薾爾。惟盆栽者。根不煩而其枝益踈。土不汚而其葉尤淸。霜雪不及而其花早。羊豕不至而其生遂。春生而不加茂。秋殺而不知謝。亭亭獨立。人莫不親愛。譬若衆人之中。有至人者。養其生節其慾。不以繁華富貴加其身。而遺世獨立。表出千古。物累塵煩。渾不我浼者矣。雖然其實或和之大羹。五味具和則伊尹,太公當之。物雖微而其理可推於遠者。物莫近乎此者。是以吾愛之至而記其說。

三學齋券後跋

編輯

太歲舍己亥之暮秋。永平之三學齋成。成之日。齋之諸君取齋生名籍屬余曰。子旣序其券首矣。盍又一言以跋之。以卒其意。余義難以辭苟免。乃推衍三學齋之說。嘏於諸生曰。夫學一而已矣。謂之三者何也。竊嘗聞河南程叔子有言曰。古之學者一。今之學者三。一曰訓詁之學。二曰文章之學。三曰儒者之學。欲趍道。舍儒學不可。嗚呼。儒學之不明於世久矣。粵自劉漢氏以科選取人。逮李唐趙宋。學日趍於耳目而三分之學作矣。夫字解句釋。探賾名義。專尙記聞之業者。訓詁之學也。今之所謂講經科也。藻語葩辭。繡章錦句。馳騁翰墨之塲者。文章之學也。今之所謂文藝科也。學一句便知其理。知其理便篤行之。本之心而行之身。由灑埽而達之天理。始於家而及於天下者。儒者之學也。三代旣遠。古道難復。今雖有周孔之德顔曾之學。不由科業。難於得君而行道。則文章訓詁之學。安可專廢也。此命斯齋三學之義也。凡入是齋講斯學者。童蒙者先學訓詁。稍長者學習文辭。成人者專以義理爲主。博文約禮。先立其大者。然後推吾所有。達之文辭之間。以其緖餘。爲應擧進取之具而擴充其大本。以爲孝親敬兄忠君悌長之道則爲學之道。庶乎源流不渾。本末交修矣。若夫趍末而棄本。以標竊偸靡。爭長競短爲務。馳心於聲譽。騖意於榮利。喪失其本軆則非名齋之本意也。僉曰唯。仍記其說。書於卷末以警之。朝暮整衣冠入齋中。引諸生訓章句者。永平文居晩郁,晉陽鄭君榰,坡平尹君先夔其人也。張子厚先生所謂敎人四益。三君亦不可不知雲。

農家集成書跋

編輯

自吾人鑽燧之後。食之以火而耒耨之利。蓋取諸益。天下之本。其在是矣。古之作民父母者。務此而興。忽之以亡。考前史班班可見。東民之垂三百年。樂利安生。耕鑿於聖化之中。不自知而誰之力者。在於農家直說之頒非耶。前三百而使斯民樂利安生者在於直說。則後此億萬年無彊之本。亦不在於我聖上此書之頒耶。若余之愚。樂堯舜於畎畝之中者。敬受是書之頒。親沐勛華之澤。遂欣然書此。以效含哺者歌。

謹書思菴集後

編輯

思菴先生集凡二冊六卷。附白沙撰狀。淸陰相國,白軒老爺實首尾之。瓊篇玉訣。炳琅相暎。照人耳目。嗚呼偉矣。第有一言。所貴乎有德之士。立言著書。垂示永世者。非但文詞華藻而已。其有關世道。左右風化者。實其本意。先生立朝四十年。出入相位一紀有餘。輔弼君德。羽翼治道。必多大建明大樹立矣。編集之間。寂無一二文字及於章奏告啓之書何耶。先生早事花潭。學傳其緖。則紹述先師之餘旨。發於吟詠。播之章句。以發明之者。必有其作。片字隻言不見於集中何耶。其所輯者。不過山水間諷詠。而緇門軸律。獨加詳載。嗚呼。韓昌黎所謂掎摭星宿遺羲娥者。非此之謂耶。噫此豈先生階庭無托。而家傳之寶。有所遺失耶。惜哉。抑世傳先生位至領相。而左相辭免批敎則栗谷秉文衡時所撰。白沙之狀。止於壬申右相。亦可疑矣。幷錄之。以待求正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