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吳郡志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郭外寺

編輯

興福寺,在常熟縣西北九里。唐《寺記》云,始於齊始興五年。按:齊無始興年號,但有延興、中興二號,皆止一年,流傳之誤如此。既是唐碑,姑存之。即常建題詩處。

【《再修功德記》:此寺始自齊始興五年,因邑人郴州牧倪德光舍居第置之,是禹大慈寺。至梁大同三年,改為興福寺。自為邑為寺,歷陳、隋四代,迄於我唐甲辰歲,逾三百年。會昌末,釋教中圮,僧難聿興。武宗斥去浮屠,法茲寺在毀拆數。大中踐祚,再恢釋教,俾飾伽藍。先是,大檀越主吳興錢公某、吳郡顧罕、汝南周坦,與彼親友兼募信士,助修塑像,添建殿堂,奐赫垂芳,傳之不朽。以雋僑居是邑,廢之興之,耳目相接,俾書其事,有愧斐然。時中和四年六月五門記。 李湛:雲門十里長,殿塔明朝陽。半夜風雨至,滿山松掛香。清猿嘯遠樹,好烏嗚虛廊。塵土斯可濯,胡為語滄浪。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朗〔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餘鍾磬音。 僧皎然:秋風落葉滿空山,古殿殘燈石壁間。昔日經行人去盡,寒雲夜夜自飛還。】

壽聖院,在常熟縣西十八里。梁大同十二年,置為頂山憚院。治平四年,改賜今額。

【錢藻《頂山瑞石庵記》:頂山之巔,直上絕險。怪篁奇木,陰森鬱翠之中,有瑞石峭拔,不可窮極。而龍母之塚,神龍之池,環窟其方。邑民禱讓水旱,曾不告召而千里畢至。明道紀元之初,浮層守常者,能默誦《妙法蓮華經》,邑民陳氏屋其下為庵,召守常者持事之。自是攘禱必應,福在一方。守常死,庵其下者不得其人,則讓禱不效。水旱相仍,嘉生不遂,邑民以為戚。迨今治平丙午,縣大大向侯因民之欲。命僧惠安拯廢舉墜,益廣其方,以起民人歲時祈禱之誠。夫窮岩絕境,龍神之窟宅,足以為一方之福。遇人而興,其信誠之應效,蓋不可輕已。神之為靈,嘗陰寂無形,不可得詰。而若依人以為報,其能不逆民之心。以嚴香火之地,以致誠於陰寂不可詰之間,而為民取福善之應。蓋亦賢於無所用心,而欺合以悖人者之為也。丁未春正月,承奉郎、守尚書祠部員外郎、充秘閣校理、通判秀州軍州兼管內勸農事騎都尉借緋錢藻撰。 陳於《新甕頂山路記》:常熟居海濱,地無大山。縣依山之陽,是為隅山,以瀕海之隅也。又名虞山,以昔人虞治於此也。山北行九里,是為破山,以鬬龍破山而為澗也。又北行九里馬頂山,又北行六七里為小山。山之南北相距,才三四十里,名已不一矣。又合而名之,或曰烏日山焉。縣人往還,以舟航為安。向視道路,無不勞苦者。自縣至破山,即有興福寺。又至頂山,即有頂山寺。其路隨山,山皆砂石。人跡不頻,則榛卉為之莽。雲雨暴至,則泥潦為之塗。昔之僧於興福音,悼〔憚〕其如此,累甓以瓷之。然自縣之北門,以至興福之寺門而已。因仍持久,未有以動心者。今頂山中峰庵主懷素,始自破山之雙塔,瓷之以抵頂山之寺門。兆於熙寧八年之孟春,成於元豐二年之手夏。雖以堅為之心,感向化之人,而必更五年,方即成功。古之治田,澮上有道,川上有路。而道路不除,當責於任事者。雖州縣之吏,時有銳意臨之,而後或無成,亦又有其意,而不得自任以為責者。今懷素非徒能甃路而已,又能建雙石塔以鎮交街之街,開四石橋以濟往來之阻。是能為縣官之未為者,而以佐縣官之不逮。吾其可以無書?元豐三年三月日,文林郎、試書省校書郎、守縣尉陳於記。】

廣安寺,在常熟縣東一百里直塘,舊名寶林寺。【淳化二年曉師萄建。】

壽聖晏安禪院,在常熟縣東北六十里許浦鎮。【始自陳朝禎明元年。皇朝治平四年十月,敕額為壽聖晏安禪院。紹聖二年,僧智通始建鍾樓,次以浴室廊藤,階砌鼎新。】

永安寺,在常熟縣東北七十里。【興於乾元間,咸通二年,易其幢塔。顯德中,得州符而鼎新之。】

靈寶寺,在常熟縣東南塗菘一百二十里。

淨居彈院,在常熟縣西北八十七里,舊尊勝禪院也。【始於梁大同二歲,唐會昌廢。大中初,詔復天下精舍,院復興。廣順中,錢氏有土,僕射陳滿憫其隳陋,首出己財,集群庶同作佛毆。其後始獲禪子堯鋤荒以廣其地,端徑以辟其門。聖宋咸平六紀,遍募豪族,以重新之君。】

【李湛《遊頂破二山淨居院》詩:入門松桂深,清氣生人心。霞影迷窗綺,花光照地金。微風起層閣,初月升高林。中夜魂自健,滿空鍾磬音。】

淨惠禪院,舊仁王禪院。《舊經》無,今據碑修入。兀在西北隅七十里。

聖像院,在常熟縣陸河。

【僧仲殊《記》:生民之欲者。富與貴而已。富貴知道德,稱為君子。君子所居,鄉黨歸之。是故博施濟眾,君子之所職也。率人為善,君子之常分也。在西方之教,謂之居士。長者乃利益及物,因以為氏。故釋迦如來號剎利氏,謂利益所及一剎上耳。中國有大聖人作,自太祖皇帝至今,天王推原,開闢以來,未有太平如此之盛(也)。教化隆侈,天下富樂,此屋可封,餘力閑暇。人人得以講性命之宗,究死生之本,覽罪福之要。互相勸飭,思所以因教而達於道。夫三教之用,雖趣尚各異,要之為善,其揆一也。佛法之盛莫如姑蘇,白沙又居其上遊。附海膏腴,地力十倍。朱君肱承父業起家,稱為右族。父某,天資好善,嘗遊陸河聖像院。觀大殿摧圮,首施家財,募眾興功。嘉祐八年夏,績用成就。熙寧初,再造佛像,未畢而終。君能追誦先誌,紹聖三年工畢。刻石作記,以告後來。紹聖四年十月,霅川空叟僧仲殊記。】

吳江縣雙林禪院,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昔倪林裏有寺,因湖漲圮壞,儒林裏始興建招提。倪林之人,訟於有司。時郡將曹公瓊以其事上於朝,遂謂之雙林。】

報恩禪院,在吳縣東北二十五里。【唐大中年,顧文通舍甲第而創為精舍。釋迦大殿,歲遠屋弊。慶歷間,沙門圓窘等重建。】

法喜寺,在吳江縣東九里。【後唐長興元年,統軍趟君之倡也。始曰崇福,本朝更賜今名。】

應天禪院,在吳江縣西南一百里。

【僧曇義《記》略云:唐大中七年歲癸酉,裏民沈揆舍莊第營之。迄乾符二年乙未歲,刺郡者始以狀聞,詔下賜今額。周顯德二年,歲在乙卯,始建殿宇,始立貌像。香炬鍾梵,蔚為道場。年裏綿涉〔渺〕,名存實亡。大宋咸平五年壬寅歲,超師進道之外,慨然繕葺。市木召匠,運斤畚土,不歷數稔,壯麗寶坊。大中祥符四年辛亥歲,重建正殿,巍巍大壯,屹若山立。金碧丹嘍,煥赫顯敞云。】

無礙院,在吳江縣松江之上。

【孫覿《普賢應夢記》云:西方有聖人,懸隔山海,在中州千萬里之外,累數十驛不能通。而學道之士,秉心端嚴,不入諸相。一念瞥起,造撫四海於俯仰之中矣。予嘗過松江無礙院,兵火凋殘,寺之入於草莽者十九。獨有普賢一堂,像設中峙,丹青輪奐之飾炳然。余問其故?僧曰:邑人宋邲者,營築此堂,為公媼追福之地。夢一大士,戴華冠,被珠珞,乘白象,手執如意。而翁媼導其前,神清安隱,蕭散如平生不見,留滯溟莫幽陰之態。既寤,歎曰:此普賢菩薩也。於是敬信之心,日以精進。又圖其像於家,事之益虔。道俗咸共瞻仰焉。余聞維聖人而後知死生之說鬼神之情狀。人子念親屬績之後,影向昧昧,然不知其所之也。歸依佛祖,涕淚請救。援之火宅,為清涼山。出之苦海為極樂國,解六結為解脫門,破十習為無上道。諸佛赴感,示現神通,起幽作匿,捷逾向報,無可疑者。答曰:如是,請書其末。紹興二十年歲在庚午三月望日,晉陵孫覿記。】

永福院,在吳江縣,地名八赤。

【李杼《記》:累土畫沙,童子戲也,皆足以成佛。況乎運心廣博,勤苦功用。以是因緣而作佛事,利益一切眾生。則佛之道。豈難成哉!平望之北二十里有墅焉,曰八赤。前俯洞庭太湖,旁連震澤甫裏。魚稻之美,商旅舟楫之所趨會。居處聚落,殆且百家。其民淳而樂業,日以遷善。農夫合耦以相助,幾於上古之遺風。舊有精廬,中更煨燼,僅存遺址。比丘宗潤即其所處,為接待院。延佇四方雲水之客,若見若聞,皆爭舍施。貧者出力,富者出財,巧者出技。皆舍所愛,及諸結集,訖用有成。三門、方丈堂宇、庖湢,皆易新之。嚴麗潔精,具足眾妙,為往來者駭心動目之觀。序其實以告,具石請記之,為書其略云。紹興二十一年八月日,右承議郎、差權通判秀州車州、主管學事李杼記並書。】

殊勝院,在吳江縣,地名平望。【草創於崇寧間。時承相奎樂趨朝,道由平望。因觀寺僧書《華嚴經》,僧以寺額為請。蔡問書經至何品?僧云:至《殊勝功德品》。蔡笑曰: 「當以殊勝為額。」已而蔡當軸,遂得「殊勝」敕額。寺有僧,誦《金光明經》,深得三昧,日課至百部。人竊疑之,僧有頃云:我誦《光明經》,自得三昧力。舉起便周圓,何用高聲覓。一日三百部,日輪猶末昃。見者總生疑,我自心堅實。】

 

本宋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遠遠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