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二百三十九至二百四十二

卷二百三十七至二百三十八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二百三十九至二百四十二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二百四十三至二百四十四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88.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88.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88.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88.djvu/5

榆林府表               

                   

大清一統志

 榆林府在省治北一千三百五十里東西距六百八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二十三里東至山西汾

  州府臨縣界九十五里西至甘肅寕夏府靈州界五百九十里南至綏徳州米脂縣界一百六十五

  里北至鄂爾多斯界五十八里東南至山西汾州府永寕州界三百四十里西南至延安府靖邊縣

  界二百五十五里東北至鄂爾多斯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鄂爾多斯界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

  一千七百九十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翟地秦為上郡地

  漢為上郡龜茲奢延等縣地兼置屬國都尉後漢

  末廢晉義熙中赫連勃勃據地稱大夏國名其城

  曰統萬後魏治光四年平為統萬鎮太和十一年

  改置夏州兼置化政郡西魏改郡曰宏化隋開皇

  三年郡廢大業三年州廢改置朔方郡唐初為梁

  師都所據貞觀二年復為夏州置都督府屬關內

  道天寶元年復改朔方郡乾元元年仍曰夏州

  方鎮表貞元三年置夏州節度觀察處置押蕃落使中和元年賜號定難軍五代因之

  宋為西夏地元為綏徳州地明成化七年始置榆

  林衞為延綏鎮治

 本朝雍正八年改置榆林府並置榆林縣為府治又升懷逺堡為縣

  陜西省乾隆元年以所屬之定邊靖邊二縣改隸

   延安府降葭州為屬州及神木府谷二縣來屬今

   領州一縣四

   榆林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五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七十五里東至葭州界九十五里西至懷

   逺縣界六十里南至綏徳州米脂縣界一百六十五里北至邊牆十里東南至葭州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懷逺縣界八十五里東北至邊牆八十里西北至邊牆四十里秦上郡地漢置龜茲縣屬上

   郡為屬國都尉治後漢因之三國屬魏晉省後魏為夏州地北周置彌渾戍隋開皇初改徳靜鎮大

   業九年置徳靜縣屬朔方郡唐貞觀七年於縣置北開州八年改曰化州十三年州廢縣屬夏州五

   代因之宋沒於西夏元為米脂縣地明永樂初置榆林寨成化七年置榆林衞為延綏鎮治 本朝

   雍正二年省衞入綏徳州八年置榆林縣為榆林府治懷逺縣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東

   西距一百九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榆林縣界一百里西至延安府靖邊縣界九十五里南

   至延安府安定縣界九十里北至邊牆二十里東南至綏徳州米脂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延安

   府安塞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北至榆林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靖邊縣界一百三十里秦上郡地

   漢置奢延縣屬上郡後漢因之魏省晉屬赫連氏後魏置巖綠縣為夏州及化政郡治西魏為宏化

   郡治隋為朔方郡治唐貞觀二年改曰朔方為夏州治宋沒於西夏元為米脂縣地明天順中置懷

   逺堡屬榆林衞 本朝雍正二年屬綏徳州九年置懷逺縣屬榆林府葭州府東一百七十

   里東西距六十二里南北距二百七十里東至山西汾州府臨縣界二里西至綏徳州米脂縣界六

   十里南至綏徳州呉堡縣界一百十里北至神木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南至臨縣界二里西南至綏

   徳州界八十里東北至神木縣界一百十里西北至榆林縣界一百七十里秦上郡地漢為西河郡

   圁隂縣地晉時荒廢西魏置中鄉縣後周兼置中鄉郡隋開皇初郡廢改中鄉曰真鄉屬雕隂郡唐

   屬銀州宋初屬西夏元豐五年收復置葭蘆砦屬石州臨泉縣元符二年以砦置晉寕軍屬河東路

   貞元元年屬汾州大定二十二年升爲晉寕州二十四年改曰葭州興定二年屬延安府元仍爲

   葭州屬延安路明洪武四年降爲縣屬綏徳州八年復爲州屬延安府 本朝雍正三年升爲直𨽻

   州領呉堡神木府谷三縣乾隆元年分呉堡縣屬綏德州仍以葭州及神木府谷二縣並屬榆林府

   神木縣在府東北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府谷縣界一

   百三十里西至邊牆五十里南至葭州界一百三十里北至邊牆十里東南至山西太原府興縣界

   一百里西南至葭州界一百里東北至府谷縣界八十里西北至邊牆三十里秦上郡地漢惠帝五

   年置圁隂縣屬西河郡後漢因之晉時荒廢後魏置石城縣北周改曰銀城隋屬雕隂郡唐初屬勝

   開元十二年析置麟州後廢天寶元年復置兼置新秦縣爲治其年改新秦郡乾元元年復曰麟

   州屬關內道五代周時屬北漢宋亦曰麟州屬河東路元豐中於銀城縣界置神木寨政和四年

   銀城縣入新秦金時地屬西夏州縣皆廢元初於神木寨置雲州屬延安路至元六年廢州爲神木

  砦縣屬葭州明洪武初省十四年復 本朝乾隆元年改屬榆林府府谷縣在府東北二百

  里東西距一百一里南北距九十一里東至山西保徳州河曲縣界一里西至神木縣界一百里南

  至保徳州界一里北至鄂爾多斯界九十里東南至保德州界一里西南至神木縣界四十里東北

  至鄂爾多斯界九十里西北至鄂爾多斯界一百里秦上郡地漢西河郡地隋為銀城縣地五代後

  唐置府谷縣兼置府州宋亦曰府州屬河東路崇寕元年改曰靖康軍政和五年賜名榮河郡金地

  屬西夏元初仍曰府州屬延安路至元六年州廢二十三年縣屬葭州明因之 本朝乾隆元年

  屬榆林府

 ︹形勢︺榆溪為九塞巖險第一連亙千里鄭汝璧都督題名記

  牆千二百餘里連墩勾堡橫截套口內復壍山湮

  谷是曰夾道明鄭曉吾學編邊陲衝要全陜籓籬北臨沙

  漠巍然重鎮延安府志東界黃河西繞蘆水峰巒迴抱

  道路險阻葭州

 ︹風俗︺地接邊荒多尚武節隋書地理志人物勁悍善戰

  種諤懷忠畏法果悍敢勇多將材有節氣鄭曉吾學編

 ︹城池︺榆林府城即舊衞城周十三里三百餘步門七西南臨河明正統初剙築成化九年

  増築北城宏治五年拓南城嘉靖隆慶萬厯中相繼甃甎南關外有外城正徳十年建西門外又有

  羅城七里隆慶元年建 本朝乾隆十四年修 榆林縣附郭懷逺縣城即舊堡城周三

  里有奇門三明天順中建本朝乾隆二十三年重修 葭 州城分內外二城內城門二外

  城門三周三里有奇明洪武初因金元舊址建內城北郭隆慶間増建南郭 本朝順治十五年

  康熙十六年乾隆三十二年重修神木縣城周四里有奇門四池深一丈明正統八年

  土築萬厯六年甃甎 本朝雍正四年乾隆十一年重修府谷縣城周五里有奇門六因

  河為池明正統中因舊址拓建本朝乾隆十一年四十六年重修

 ︹學校︺榆林府學在府治西即舊衞學明成化八年 本朝順治十年乾隆四十六年

  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榆林縣學附府學入學額數八名懷逺縣學

  治東乾隆八年建嘉慶二年修入學額數八名葭州學在州治東南明成化中改建 本朝

  順治九年康熙三十九年乾隆四十九嘉慶十二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神木縣學

  在縣治南明洪武十四年建 本朝順治八年康熙五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府谷縣

  學在縣治南明洪武十四年建 本朝順治八年康熙二十四年乾隆三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

  榆陽書院在榆林縣城內乾隆十九年正鄉書院在葭州治西乾隆四

  十三年建榮河書院在府谷縣南門外乾隆三十五年建 按舊志載懷逺書院在懷逺

  乾隆十二年建希文書院麟城書院在神木縣乾隆十九年建今並廢謹附記

 ︹戶口︺原額人丁一十九萬六千八百七十六今滋生民戶共男婦五十一萬五千二百六十四名口

 ︹田賦︺民地一千二百四十九頃七十五畝九分九釐額徵地丁銀六千五百一十七兩二分五釐糧

  四千三百八十六石三斗五升一合四勺 屯地二千九百九十頃九十六畝八分四釐額徵地丁

  銀三千二百九十一兩一錢六分五釐糧四千二百五十四石一斗四升一合

 ︹山川︺駝山在榆林縣治東高數十丈縣城半居其上俗呼為東山土人穴山為居山之西有堡

  𫤘山三峰並立上有塔亦名文筆峰塔兒山在榆林縣東雙山堡東南二十里葭州志在州

  西北一百四十里萬佛洞山在榆林縣東南十二里高峰特起其北十餘里有淩霄塔

  木𥗬神山在榆林縣東南五十里明成化中嘗有妖神棲此後有道士經此焚其祠妖遂

  羊羔山在榆林縣東南五十餘里木𥗬神山東又南十里有暖泉山嗣武城

  山在榆林縣南一百三十里魚河堡南五十里由石磴而上四面石岩高百丈舊為囉兀城

  墓山在榆林縣西南十里有殘碑無字相傳為夏元昊祖墓黒山在榆林縣西十里有

  黒水出其下水甘草茂明成化中巡撫余子俊築塞堡植柳萬株其下紅山在榆林縣北十

  里環拱若屏上皆紅石落日返照霞采爛然山之兩崖為紅石峽榆溪獐河匯流其中其上有款貢

  城鎮北臺易馬臺昔李繼遷葬其祖𢑴昌障水別流鑿石為穴既葬復引水其上疑即此峽也明巡

  撫鄭汝璧改名雄石峽馬神山在榆林縣東北二里每秋祭馬神於此馬鞍山

  在懷逺縣東南土門砦北五里又五龍山在縣東南波羅堡南三十里盤龍山在懷逺縣

  東南八十里橫江怪石盤繞河邊下有石佛洞上有盤龍寺建於明季為嚮水堡之屏障橫山

  在懷逺縣南宋熙寕中韓絳宣撫陜西用種諤䇿規取橫山元豐中諤復上言橫山延袤千里多馬

  宜稼且有鹽鐵之利夏人恃以為生其城壘皆控險足以守禦即此舊志橫山即古橋山與延安府

  安定縣接界龍鳳山在懷逺縣西南十五里牛心山在懷逺縣西南威武堡東

  十餘赤木山在懷逺縣西六十五里峙萬山中峻險特出契呉山在懷逺縣

  北十六國春秋赫連勃勃北遊契呉歎曰美哉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馬嶺以北大河以

  南未之有也元和志山在朔方縣北七十里白雲山在葭州東南石洞崢嶸重曡為州中

  西嶺山在葭州西五里葭蘆川旁宋將薛義敗夏人於葭蘆西嶺即此又相近有桃李

  塢在申家灣東遶蘆水西峙石崖天池山在葭州西六十里其山外高中卑積水若池又

  名天池窪亦曰白草窪麻椿山在葭州西北百五十里鳳凰山在葭州北八十

  里南憑黃河高數百仭又無量山在州北百六十里瞭高山在神木縣東一百步一名紗帽

  龍眼山在神木縣東南一百步上有二穴透穿如龍眼白龍寺山在神木縣

  東南十里四面壁立中通一徑又東有鳳凰石石盤山在神木縣西柏油堡東南接榆林縣

  界相接為沈家寺山有巨人足跡長尺五寸筆架山在神木縣西三里本名駝兒山正徳

  中賜名大川經其下山有張家洞鳳頭山在神木縣東北一里舊名香爐山明正徳十三

  年幸榆林駐蹕於此因賜名又有錦屏山在鳳頭山南五龍山在府谷縣東一里五峰突

  起狀如伏虎亦名五虎山方臺山在府谷縣東有東嶽行宮又黒山在縣東北十里

  臺山在府谷縣西南接神木縣界鐭子山在府谷縣西六十五里半坡山

  在府谷縣西七十里又縣西一百里有小木山水塞山在府谷縣北十五里兩川夾流山峙

  川中又縣北二十里有陶家山龍峰山在府谷縣東北三十里山形盤曲上有高峰特立𡻕

  旱禱雨輒應三山在府谷縣東北清水堡南又堡東有梁家山古城山堡西有瓦窯山

  寒嶺在神木縣東北永興堡東又有響石崖在堡南沙井嶺在府谷縣西北九域志豐

  州西五十里至沙井嶺西北三十七里至暖泉峰北六十里至龍尾房東北九十里至超沿渡元統

  志皆隸府州第一峰在葭州北五里高出羣峰臥牛峰在神木縣東北永興堡東

  南十五里宋時夏將吪龎東侵宋將郭恩被執於此龍頭岡在葭州東南百步其東有果老

  洞層崖橫出洞臨黃河獅子崖在葭州南三里其下為龍虎灣相近有嵯峨峰石鼓

  崖在葭州北百里漢樓子溝西又花石崖在州北一百十里㸃軍崖在神木縣西栢林堡

  南三十里接榆林縣界青石崖在府谷縣東北黃甫營北馬湖峪在榆林縣南無

  定河西接綏徳州米脂縣界萬戶峪在葭州北八十里鳳凰山西南雍勝略萬戶峪古為

  沃壤有民萬家宋咸平中啜吪引趙保吉自此入寇麟州至松花砦延綏志峪在高家堡南一百二

  檀家坪在葭州南五十里地濱河又州南六十里有艾蒿坪即子午嶺之北垂

  㑹坪在葭州北二十五里宋史夏國傳元豐二年夏人自滿堂川入大㑹坪箭筈塢

  在葭州西三十里地多竹箭鞦韆塢在葭州東北一百里有大樹植兩山之巔其下為路

  行者望之若鞦韆架故名龍王泉水在榆林縣城中自山半湧出匯而為池疏而為竇周

  灌城中居人皆汲飲此又西南入西河一名南門河又名南泉又一自鐘樓街中出者為北泉渟瀦

  不流其上皆有龍王廟故名帝原水在榆林縣西亦名西河漢書地理志膚施縣有帝原

  水水經注帝原水西北出龜茲縣東南流又東南注奢延水延綏鎮志西河在鎮城西即榆溪源出

  塞外葫蘆海南流有常縣堡所出之獐河西流入焉又南流逕紅石峽入邊為西河合芹河水龍王

  泉又南鍾家溝水西注之又南五里屈而東流合劉指揮河柳河又南得三岔川又東南騙馬井水

  注之又南得黒水河又南至魚河堡西入無定河奢延水在懷逺縣北上源曰額圖渾河

  自鄂爾多斯右翼前旗東流經縣北邊外合西拉烏蘇河納領河哈柳圖河他克拉布河入邊合榆

  溪水逕榆林縣西南入綏徳州米脂縣界即無定河後漢書段熲傳建寕九年熲追羌至奢延澤擊

  破之晉書載記赫連勃勃於朔方水北黒水之南營都城水經注奢延水出奢延縣西南赤沙阜山

  海經所謂生水出孟山者也俗因縣土謂之奢延水又謂之朔水東北流逕其縣故城南赫連隆昇

  七年於是水之北築城也又東北與溫泉合又東黒水入焉又東合交蘭水又東北與鏡波水合又

  東逕膚施縣帝原水入焉元和志朔方縣無定河一名朔水一名奢延水源出縣南百步又流入徳

  靜縣通志無定河俗名滉忽都河源出龍州堡南宜家畔合靜邊城西紅柳河城東之荍麥河東流

  出塞至懷逺縣之清平堡東北又入邊牆右合清平水柳兒泉狄青原諸水又東逕威武堡北合海

  棠河水又東逕懷逺縣北復出塞合塞外之圁水及打狼河口窯川水至波羅堡復入而東南流黒

  水頭溝水東流會之又逕響水堡東東南入榆林界又逕魚河堡西與榆林之西河合又南逕鎮川

  堡西入米脂界葭蘆水在葭州西自榆林縣流入即古諸次水也水經注諸次水自榆林塞

  東入長城小榆林水合焉又東合首積水又東入河元和志真鄉縣有葭蘆水源出縣理西北宋史

  夏國傳李繼遷誘敗曹光實於葭蘆川明統志川在州西五里岸多葭葦故名州志一名沙河自榆

   林界流入合真鄉川五女川至州城西山下凡一百八十里又東入黃河又有關家川在州西北百

   三十里真鄉川在州西北百里五女川在州西北十里下流俱入葭蘆河圁水在葭州北自邊

   外流入下流入河漢書地理志上郡白土縣圁水出東入河水經注圁水東逕鴻門縣又東梁水注

   之又東逕圁隂縣北又東桑谷水注之又東逕圁陽縣南東流注於河隋書地理志開光縣有圁水

   顏師古曰圁音銀今銀州銀水即是通志有禿尾河自建安堡北塞外流入又東南逕高家堡西合

   永利河蒺藜川又東南合𨳩光川又東南入河蓋即圁水也其永利河源有二一出神木縣西栢林

   堡境外野麻灣一出水洞岔俱西南流入故林堡南水掌兒水至高家堡北注禿尾河蒺藜川源出

   州北建安堡開光川源出黒龍潭均東南流入禿尾河 按元統志引輿地廣記雲銀州東北有無

   定河即圁水土俗以河流不定故以無定為名明統志遂謂奢延水一名圁水今按元和志銀州無

   定河乃奢延水也考水經注奢延水在南圁水在北二水源流迥別且元和志謂圁州之得名因蕃

  語稱驄馬為乞銀之故亦與圁水無涉舊志謂今禿尾河即圁水與漢志水經注水道甚合今從之

  端水在葭州北水經注水西出號山東流注於河州志有寕河在州東北四十里源出州北八

  十里王元溝東南流與寕河塞水合流四十里入河疑即端水也又有彌勒河在州北七十里禿尾

  河北自神木界來至州北萬戶峪東入河九股水在府谷縣西南一名孤山水源出草地九

  源並導合為一流東南流入邊牆經鎮羌堡東孤山堡西又東南流入河又桑家溝在縣西北一名

  長沙溝源出塞外南流逕鎮𦍑堡西折而東南入九股水又木𤓰口河亦自塞外流入逕木𤓰園西

  西南流入九股水湳水在府谷縣北水經注湳水出美稷縣俗亦謂之為遄波水東南流入

  長城東鹹水出長城西鹹谷東入湳水又東南渾波水出西北窮谷東南流注之又東逕富昌縣故

  城南又東流合善無水入河劉指揮河在榆林縣南源出縣東北十里水掌兒西南流

  抵藍家橋入西河亦名南渠居民引以溉田柳河在榆林縣西南十五里發源自東南流入

  西河長湖數頃其地可耕芹河在榆林縣西源出邊外有湖隨山勢曲折兩岸芹藻繽紛故名

  東南流入邊又東南入西河又有小沙河在芹河西亦自邊外流入合於芹河大理河

  逺縣東南一百五十里自清平堡南東流合小理河逕縣境一百里入綏徳州界又小理河在縣東

  南一百二十里源出清平堡東老虎墕東流至廵檢司溝合大理河屈野河在神木縣西上

  源曰烏蘭木倫河自鄂爾多斯左翼中旗東南流經縣邊外合哈楚爾河布喀河舒輝河入邊合禿

  尾河入黃河宋史夏國傳麟州西城枕睥睨日紅樓下瞰屈野河九域志連谷銀城二縣皆有屈野

  川縣志屈野河一名曲源水在縣城西百步源出塞外五蘭茒𫤘遶筆架山之陽至縣南一百二十

  里河茆頭入黃河又有柏油河在縣西三十里有東西二源俱出柏油堡境外南流入邊又東合柏

  林城東關王茆水入屈野河又柏林河在縣西柏林堡西泗滄河在縣東永興堡西皆自塞外南流

  入屈野河黃河在府谷縣東自鄂爾多斯左翼前旗南流入縣境又西南逕神木縣東南界又

  南逕葭州東又南入綏徳州呉堡縣界水經注河水自君子濟南左合契呉水又南樹頽水注之又

  南太羅水復注之又左得湳水口又南過圁陽縣東圁水注之又東端水入焉又南諸次之水入焉

  又南湯水注之又南過離石縣西奢延水注之元和志麟州東至嵐川界黃河一百二十里元統志

  府谷縣東至保徳州界黃河五里神木縣東至保徳州界黃河一百里葭州東至太原路界黃河五

  里又曰黃河自西豐州馮家會村入府谷縣境流一百五十里至神木縣碾谷村又西南流十里至

  葭州長夀村又南逕呉堡縣東通志河水自故勝州東北折而南流入塞垣為府谷東境逕太了灘

  唐家匯合黃甫清水二川又西南為天橋峽兩岸縣崖攢合河流甚狹隆冬積氷成橋亦謂之氷橋

  峽又西南逕府谷縣東南百步東岸為山西河曲縣保徳州孤山川東南流入之又西南至盤塘渡

  入神木界又西南逕縣東南百二十里東岸為山西興縣屈野河入焉又西南至𬃷峪溝入葭州界

  又西南禿尾河入焉又稍折而南行逕州東一里東岸為山西臨縣至臥龍灣葭蘆川入焉又南合

  神泉烏龍諸水至螅蜊谷入呉堡縣界三岔川在榆林縣南二十里一自常樂殺草灣發

  源為石窯溝水一自常樂劉家灣發源為焦家川水皆西流一自紀家灣東注㑹為一入西河又黒

  河在縣南五十里東入西河石窯川在懷逺縣北即黒水也晉書載記赫連勃勃於黒水

  之南營都城北史魏太武伐赫連昌次黒水去城三十餘里水經注黒水出奢延縣黒澗東南厯沙

  陵注奢延水元和志烏水出朔方縣烏澗本名黒水避周太祖諱改名唐書地理志朔方縣真元七

  年開延化渠引烏水入庫狄澤溉田二百頃通志黒水今名石窯川河在威武堡北塞外東南流逕

  懷逺縣亂窯川河又有打狼河自塞外南流逕縣東入焉又東南逕波羅堡入滉忽都河 按此水

  在邊外名哈柳圖河㑹西拉烏蘇河納領河他克拉河入邊為石窯川即黒水亦無定河別源也延

  綏鎮志謂之圁水誤辨見圁水下兔毛川在神木縣北九域志新秦縣有兔毛川宋張亢

  破夏人於此源出塞外流入屈野河黃甫川在府谷縣東北六十里自塞外牛武城南流逕

  黃甫堡東至縣東楊家川口入河清水川在府谷縣北五十里自西北沙漠界流入逕清

  水堡過歡喜梁折而東流又東南注於河邊方士騎賴以汲飲又有石山子溝在清水堡東自塞外

  流入清水河黒水頭溝在懷逺縣東南四十里源出威武堡鄧家墕王家墕東流合鮑

  家寺水至響水堡入無定河通志按水經注交蘭水出龜茲交蘭谷東南流注奢延水疑即此

  溝在葭州北八十里東距黃河西抵沙漠地出鹽泥為州北要區楊官海在榆林縣西二

  十里又西十里曰方家海又西十里曰酸梨海又稍南曰天鵞海凡水之所會渟而不流者邊人通

  謂之黒龍潭在葭州西北三十里清泉出崖罅中旱禱有應神泉在葭州西十里

  許初出僅一綫數武之外泉流四出至譚家坪入河官泉在葭州西北一里自石罅中出下注

  石池清冽而甘又苦泉在州西郭門外味苦天旱蛇浴其中牛飲之立死龍泉在神木縣西北

  十八里旱禱有應

 ︹古蹟︺龜茲故城在榆林縣北漢書地理志上郡龜茲縣屬國都尉治後漢書光武建武六

  年罷郡國都尉官和帝永元二年復置上郡屬國都尉又永夀元年南匈奴左薁鞬等寇美稷東羌

  復應之安定屬國都尉張奐進屯長城招誘東羌因據龜茲使南匈奴不得交通水經注帝原水出

  龜茲縣縣因處龜茲降人著稱奢延故城在懷逺縣西漢置屬上郡魏省水經注奢延水

  出奢延縣西南東北流逕其縣故城南夏州故城在懷逺縣西本漢奢延縣地晉書載

  記義熙中赫連勃勃自稱大夏改元鳳翔以叱干阿利領將作大匠發嶺北夷夏十萬人於朔方水

  北黑水之南營起都城自言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蒸土築城錐入一寸即殺築者

  而並築之後剋長安還統萬以宮殿大成刻石頌功徳名其南門曰朝宋東門曰招魏西門曰服涼

  北門曰平朔北史魏太武始光四年西伐赫連昌剋其城城高十仭基厚三十步上廣十步宮牆五

  仭其堅可以礪刀斧魏書地形志夏州赫連屈子所都始光四年平為統萬鎮太和十一年改置治

  大夏領化政郡太和十二年置領革融巖緑二縣隋書地理志朔方郡後魏置夏州後周置總管府

  統巖緑縣西魏置宏化郡開皇初廢大業初置朔方郡元和志夏州即赫連勃勃都城隋末為賊帥

  梁師都所據貞觀二年討平之改為夏州東至銀州一百八十里東南至延州四百里西南至鹽州

  三百里西北至豐州七百五十里理朔方縣本漢舊縣後魏更置巖緑縣貞觀二年改名其城土色

  白而牢固有九敵樓峻險非人力可攻寰宇記朔方縣後魏太平真君六年更名巖緑縣其子城在

  羅城東門曰鳳陽本有三門以其俗尚東故東向開有真珠樓通天樓皆勃勃建在城內宋史夏國

  傳夏國本拓跋氏居夏州號平夏部唐末拓跋思恭鎮夏州統銀夏綏宥靜五州地討黃巢有功賜

  姓李遂世有西土至太平興國七年李繼捧率族人入朝賜姓趙更名保忠其族弟繼遷獨出奔後

  數為邊患漸以強大咸平六年遂都於靈州舊志夏州城在榆林衞西南二百里又唐時有雲中都

  督府管小州五呼延州都督府管小州三皆党項部又桑乾都督府管小州四又安化州寕朔州僕

  固州三都督府皆寄治朔方界 按夏州本漢上郡地北去朔方尚逺自隋代移朔方之名於此元

  和志遂謂即漢朔方郡寰宇記從之皆誤辨見邊外鄂爾多斯古蹟下葭州故城

  州治宋置九域志石州臨泉縣有葭蘆砦宋史地理志晉寕軍本西界葭蘆砦元豐五年收復元祐

  四年以葭蘆給賜夏人紹聖四年收復元符一年升為晉寕軍東至剋狐砦隔河五里西至神泉砦

  二十五里南至呉堡一百七十里北至通秦砦二十里金史地理志葭州本晉寕軍大定二十二年

  升為晉寕州二十四年更今名元統志葭州金初為夏人所踐皇統三年復立軍治後為州元領葭

  蘆縣至元六年併入州東至太原路臨州一百二十里西至米脂縣一百二十里西南至綏徳州一

  百八十里東北至興州一百八十里西北至定州九十里延安府志葭州故城在今州南三百步

  真鄉故城在葭州西元和志縣西至銀州一百里漢圁隂縣地周保定二年置真鄉縣屬

  銀州寰宇記後周於今縣置中鄉縣屬中鄉郡隋開皇元年避中字改為真鄉縣兼廢中鄉郡以縣

  割隸銀州郡延安府志真鄉故城在今葭州西北一百里鼓樓尚在土人呼為圓峰子延綏志真鄉

  城在雙山堡南三十里開光故城在葭州北隋書地理志雕隂郡領開光縣舊置開光

  開皇三年郡廢元和志縣西南至銀州二十里漢圁隂縣地周保定二年於今縣理置開光郡大

  象二年廢郡置開光縣屬撫寕郡隋罷郡以縣屬銀州舊唐書地理志開光隋縣貞觀二年屬綏州

  八年改屬柘州十二年柘州廢來屬銀州寰宇記隋大業中開光縣廢以其地入真鄉縣唐貞觀二

  年平梁師都於此復立縣宋史地理志銀州領開光縣五代為西夏所有延綏鎮志開光城在建安

  堡南開荒川州志在今州北百里麟州故城在神木縣北元和志天寶初王忠嗣奏割

  勝州連谷銀城兩縣置麟州東北至勝州四百里西南至銀州三百里治新秦縣寰宇記漢武帝徙

  貧人於關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麟州蓋其地也周隋以降為銀勝二州地唐開元十二年

  麟州並縣至十四年又廢郡以屬邑還隸勝州天寶元年復置尋改為新秦郡乾元元年復為麟州

  升為振武麟勝等節度以勝為支郡宋史地理志麟州新秦郡乾徳初移治呉兒堡九域志麟州北

  至豐州一百六十里東北至府州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夏州一百二十里元統志麟州周顯聴五年

  劉崇不賓移壘小堡宋初又徙呉兒堡後又置麟府兵馬司金皇統八年地陷西夏不復立明統志

  麟州城在縣北四十里銀城故城在神木縣南隋書地理志雕隂郡領銀城縣後周置

  曰石城後改名元和志縣北至麟州四十里本漢圁隂縣地漢末亂其地遂空迄魏晉初立州縣後

  魏時置石城縣廢帝改為銀城縣後周保定二年移於廢石龜鎮城即今縣理是也貞觀元年屬勝

  天寶元年屬麟州九域志縣在麟州南八十里宋史地理志政和四年廢銀城縣入新秦城砦明

  統志故城在縣南四十里連谷故城在神木縣北隋書煬帝紀大業三年北巡獵於連谷

  唐置縣屬麟州元和志縣南至州四十里本漢圁隂縣地隋文帝於此置連谷鎮煬(「旦」改為「𠀇」)帝改為連谷戍

  大業十三年廢戍貞觀八年於廢戍置連谷縣屬勝州天寶元年割屬麟州宋史地理志政和四年

  廢連谷縣入新秦延安府志故城在縣北七十里神木故城今神木縣治宋置九域志

  銀城縣有神木砦宋史地理志屬新秦縣元統志金時銀城陷西夏惟存神木砦貞元中撥隸葭州

  收附後剙立雲州於神木砦隸延安路至元六年廢州爲神木縣東至保徳州二百里西至定西州

  一百八十里南至葭州一百九十里北至古麟州四十里明統志雲州故城在縣東三里縣志明正

  統八年徙今治府州故城今府谷縣治寰宇記府州本河西蕃界府谷鎮土人折大山折

  嗣倫代爲鎮將後唐莊宗天祐七年以代北諸郡屢爲邊患於是升鎮爲府谷縣八年麟州刺史折

  嗣倫子從阮招回紇歸國詔以府谷縣建府州以扼蕃界仍授從阮爲府州刺史尋以遼人與小蕃

  侵擾移州於留得人堡即今州理也晉高祖賂遼人以雲中河西之地遼欲盡徙河西之民以實遼

  東人心大擾從阮因保險拒之少主嗣位北絶虜好詔從阮出師明年從阮率兵深入連拔十餘砦

  漢祖建號從阮率衆歸之尋升府州爲永安軍析振武之勝州並沿河五鎮隸焉乾祐元年從阮入

  覲朝廷命其子徳扆為府州團練使周顯徳元年升府州為節鎮復以永安為軍額就拜徳扆為節

  度使東過河至火山軍四十里南過河至岢嵐軍一百四十里西至麟州一百五十里東北至唐龍

  鎮一百五十里文獻通考周升府州為永安節度宋崇寕元年改為靖康軍後又改保成軍置麟府

  路軍馬司以太原府代州路鈐轄領之屬河東路其地在河之西控扼西夏紹興間折氏不能守入

  於金元統志金皇統八年麟府為西夏所據元初收附復建州治改屬延安路至元六年州廢二十

  六年以縣屬葭州東至大同路武州二百里西至神木縣二百里南至保徳州五里北至東勝州五

  徳靜舊縣在榆林縣西元和志縣西南至夏州八十二里周武帝於此置彌渾戍南

  有彌渾水因名隋改為徳靜鎮尋廢鎮為縣舊唐書地理志徳靜隋縣貞觀七年屬北開州八年改

  北開州為化州十三年廢化州以縣屬夏州寕朔舊縣在榆林縣南元和志縣西北至

  夏州一百二十里本漢朔方縣地周於此置寕朔縣屬化政郡隋罷郡以縣屬夏州唐書地理志夏

  州寕朔縣武徳六年置南夏州貞觀二年州廢縣省入朔方五年復置來屬長安二年開元四年

  又置九年省其後又置五代因之宋沒於夏又舊唐書地理志定襄都督府管小州四達渾都督府

  管小州五皆寄治寕朔縣界通秦舊縣在葭州西北宋史地理志晉寕軍有通秦砦地

  名昇囉嶺元符二年賜名東至黃河二十九里西至女萌骨堆界堠五十里南至神泉砦四十三里

  北至通秦堡十七里又通秦堡地名精移堡元符二年同砦賜名東至黃河十七里西至龍移川界

  堠五十里南至通秦砦二十七里北至寕河砦十一里金志葭州領通秦砦通秦堡元統志金正大

  三年葭州領通秦縣至元六年省入州延安府志砦在州北少西五十里明初置稅課司於此延綏

  志在雙山堡南一百里彌川舊縣在葭州北宋史地理志晉寕軍領彌川砦地名彌勒

  元符二年賜名東至黃河六十里西至砦浪骨堆界堠七十里南至彌川堡十五里北至麟州大

  和砦三十里又彌川堡地名小紅崖元符二年砦賜名東至黃河四十里西至祖平四十里南至

  寕河砦十五里北至秦平堡十里金志葭州領彌川砦彌川堡元統志金正大三年葭州領彌川縣

  至元六年併入州延安府志彌川故砦在州北一百十里圜隂舊縣在神木縣南漢書地

  理志西河郡圜隂惠帝五年置晉廢水經注圁水東逕圁隂縣北顏師古曰圜字本作圁縣在圁水

  之隂因以為名也王莽改為方隂則是當時己誤為圜字元和志銀州漢圁隂縣之地圜陽

  舊縣在神木縣東漢置晉省水經注圁水逕圁陽縣南鴻門舊縣在神木縣西南

  漢書地理志西河郡領鴻門縣後漢省水經注圁水東逕鴻門縣縣故鴻門亭地理風俗記曰圁隂

  縣西五十里有鴻門亭太和舊縣在神木縣西南宋史地理志麟州有太和砦地名太

  和谷元符二年進築賜名東至神木砦五十五里西至饒咩浪界堠七十里南至彌川砦三十里北

  至清水谷二十里又太和堡地名麻也娘元符二年進築賜名東至肅定堡二十五里西至松木晉

  堆界六十五里南至清水谷二十里北至銀城砦二十五里元統志金葭州領太和縣至元六年

  入神木府志有舊縣城在縣西南五十五里建寕舊縣在府谷縣西北宋史張亢傳康

  定中管勾麟府軍馬事築建寕堡元統志金末葭州領建寕縣本宋銀城縣砦地至元六年併入府

  谷縣志建寕堡在縣西北七十里舊榆溪州在榆林縣西唐書地理志羈縻州有榆溪

  州以契苾部置又幽陵都督府以拔野古部置延綏鎮志榆溪州廢址在鎮城西四十里唐處契苾

  衆於此俗名古城兒又幽陵都督府在衞東高家堡東五里唐開元中置舊豐州在府谷縣

  北宋史地理志豐州慶厯元年元昊攻陷州地嘉祐七年以府州蘿泊川掌地復建為州政和五年

  賜郡名寕豐九域志豐州南至府州一百十五里西南至麟州一百四十里元統志五代折從阮取

  遼人城堡十餘蘿泊川在中其地方圓百餘里如掌之平故於此置治圖冊雲屬西京 按豐州凡

  有三隋唐時豐州在今榆林邊外河套內遼金志又有豐州在今黃河東歸化城界此宋嘉祐中所

  置豐州亦在邊外以近府谷故附入此長城在榆林縣西水經注諸次水東入長城又走馬

  水東北入長城注奢延水元和志秦長城在徳靜縣西二里寕朔縣北十里石堡城

  林縣南唐武徳初延州總管段徳操擊梁師都石堡城三年師都石堡留守張舉來降宋元豐四年

  克米脂進攻銀石二州破石堡城遂進至夏州皆即此款貢城在榆林縣北紅山上中有

  鎮北臺易馬臺俱明萬厯五年巡撫塗宗濬甎築又有筆架城在縣西北明嘉靖四十五年套部陷

  烏延城在懷逺縣南唐書地理志朔方縣長慶四年節度使李祐築烏延宥州臨塞隂

  河陶子等城於蘆子關北以䕶塞外宋史夏國傳元豐五年沈括請城古烏延城以包橫山使夏人

  不得絶沙漠察罕淖爾城在懷逺縣北元世祖十七年作行宮於察罕淖爾築土為

  牆明洪武四年湯和攻察罕淖爾擒將虎臣永樂中總兵柳升請修察罕淖爾城景泰中石亨請移

  寕塞堡於此不果 察罕淖爾舊作察罕腦兒今改楊家城在神木縣西北正統五年

  都御史陳鎰移縣於楊家城王翺以楊家城在西北十五里山巔不便乃復故處臥牛城

  在府谷縣西北孤山堡東北又有連城在木𤓰堡北又夀州城及東古城在黃甫營東北延綏志黃

  甫營北濱河往往有城郭遺址皆隋唐故縣也鎮羌廢所在神木縣治西明正徳二年建

  竺緑臺在府谷縣黃甫川東北臨邊憑黃河南北俱有石纏名蓮花纏西有一峰特立

  名尖山㑹桃園在葭州西三十里地多桃樹柳樹㑹在葭州西北一百里有砦依山

  而立砦外地勢寛平有水泉灌溉之利百花塢在府谷縣內石晉後折氏世為府州刺史

  創此塢於郡圃為一方之勝











                        前總纂官丁善慶恭纂輯

                        前提調官許應藻恭覆輯

                        校對 官顏以燠恭 校

                        校 對 官宗稷辰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榆林府

︹關隘︺三捷關在懷遠縣東二十里衆山環列中通一道頗稱險要又懷德關在縣西波羅堡

  南威武關在縣西威武堡西今俱廢桃花關在葭州東城外下臨黃河合河關

  木縣東唐開元九年叛蕃康待賓與党項攻銀城并州長史張説將步騎出合河關掩擊破之元和

  志麟州東一百二十里黃河上有合水關元綂志唐合河關在銀城北為河外直道自折氏世有府

  谷即大河通保德以便府人而故關路廢麻地溝巡司在府谷縣東北九十里乾隆二

  年設並設千總分防波羅營在懷遠縣東少北四十里北至大邊十三里明正統十年巡撫

  馬㳟置以有波羅寺因名城在山畔周二里二百七十步門二為極衝中地 本朝設延綏中協副

  將駐此管轄綏德常樂雙山響水懷逺保寕魚河清平歸德威武等十營乾隆五十九年裁改設參

  將駐黃甫營在府谷縣東北七十里東至黃河二十里西至清水堡十里北至大邊二

  十里明天順中置屬清水營宏治中添設關城城在山畔周三里有奇西北就山東南臨川邊垣長

  三十里今設遊擊駐守碎金鎮在榆林縣南一百三十里通志宋史康定初黃德和以二

  十人屯碎金谷即此烏龍砦在葭州西南宋史地理志晉寕軍領烏龍砦元符二年進築賜

  名東至神泉砦二十五里金志葭州領烏龍砦又有永作康定二堡元統志永作康定二堡隸烏龍

  砦明統志砦在州西南五十里神泉砦在葭州西宋史地理志晉寕軍領神泉砦地名榆木

  川在廢葭蘆砦北元符元年賜今名東至晉寕軍二十五里金志葭州領神泉砦州志在州西十五

  里下即神泉上有古城寕河砦在葭州北宋史地理志晉寕軍領寕河砦地名窟薛嶺元

  符二年賜名東至黃河三十里又寕河堡地名哥崖嶺元符二年同砦賜名又靖川堡東至黃河三

  十里南至寕河砦十四里北至彌川堡十三里延安府志寕河砦在州北六十里銀城砦

   在神木縣東南九域志銀城縣有銀城神木建寕三砦肅定神木通津欄干四堡宋史地理志皆屬

   新秦縣金志惟有神木砦通津堡屬葭州元廢縣志銀城砦在縣東南四十里欄干堡在縣東六十

   神堂砦在神木縣北宋史元祐四年夏人犯麟州神堂砦九域志新秦縣有神堂靜羌

   二砦惠寕鎮川二堡金時地入西夏皆廢縣志神堂砦在縣東南六十里靜羌砦在縣東南百里

   寕遠砦在府谷縣西宋史咸平六年於府州西寒嶺置砦賜名寕遠又九域志縣有安豐寕

   府百勝三砦又宋志有寕邊砦地名端正平元符二年進築賜名元廢紫城砦在府谷縣

   東北百里直接大漠常樂堡在榆林縣東三十里東至雙山堡四十里東南至葭州一百四

   十里北至大邊半里地名岔河兒明成化初巡撫盧祥於今堡南二十里剏築宏治二年巡撫劉忠

   因其地沙磧無水徙建於此城在平川周三里五十步門三為極衝中地 本朝初設守備雍正十

   年改設都司乾隆二十九年裁設有把總分防雙山堡在榆林縣東少南七十里東至建安

  堡四十里東南至葭州五十里北至大邊十里明正統二年築水地灣寨成化中巡撫余子俊移築

  今堡城在山岡周三里九十步門三東北深溝南面峻坡深壑唯西稍平為極衝中地 本朝初設

  都司駐守乾隆四十七年裁設有千總分防歸德堡在榆林縣南四十里南至魚河堡東

  至常樂堡西至響水堡皆四十里明成化中巡撫余子俊置城周二里六十七步門二為腹裏中地

  有經制外委分防魚河堡在榆林縣南八十里東至榆林石佛堂界六十里東南至米脂

  縣九十里西至響水堡四十里地名黒土圪塔明正統二年置魚河砦於九股水成化十一年廵撫

  余子俊移置今所城在半山周三里三百步門二居無定明堂兩河之間為腹裏上地今有守備分

  防又鎮川堡在縣南一百四十里西北至魚河堡五十五里明嘉靖二十九年巡撫張珩置周一里

  保安堡在榆林縣西三十里東南至歸德堡西南至波羅堡皆四十里北至大邊一里

  舊名古梁城明嘉靖四十三年巡撫胡志䕫増建城在平川周二里一百四十步門一為極衝要地

    本朝初設守備乾隆三十七年裁設有把總分防響水堡在懷遠縣東南八十里東至歸

   德堡四十里北至大邊七十里明正統二年置成化二年尚書王復移出黒河山易名平夷堡九年

   復還響水城在山坡周三里二百一十步門二為極衝中地 本朝設都司駐守嘉慶元年裁有經

   制外委分防威武堡在懷遠縣西南四十里南至安塞縣三百里北至大邊四里地名響

   鈴塔明成化五年巡撫王鋭置堡城在山阜周二里八十步門二為極衝上地今有把總分防

   平堡在懷遠縣西南八十里東北至威武堡四十里南至延安衞屯七十里北至大邊十五里

   舊名甎營兒明成化初巡撫王鋭置城在山原周三里八十步門二為極衝中地 本朝初設守備

   乾隆四十六年裁有經制外妄分防巳上自常樂西至清平為中路建安堡在葭州北一百

   五十里北至大邊五里東至高家堡四十里西至雙山堡五十里地名崖寺子明成化十年巡撫余

   子俊增置城在山畔周二里有奇邊垣長二十里今有都司駐守高家堡在葭州北一百

  六十里北至大邊三里東至柏林堡四十里西至建安堡四十里地名飛鴉川明正統四年巡撫陳

  鎰建成化中増修城在平川周三里有奇邊垣長四十二里今有都司駐守柏林堡

  木縣西南六十里東至柏油堡二十里西至榆林高家堡四十里南至黃河一百二十里北至大邊

  二里明成化初巡撫盧祥置城在山原周二里有奇邊垣長四十三里今有守備分防大柏

  油堡在神木縣西三十里南至黃河一百二十里北至大邊二里明宏治初置城在山上周二

  里有奇邊垣長二十七里 本朝初設守備乾隆二十九年裁設有把總分防永興堡

  木縣東北六十里東至府谷縣鎮羌堡三十七里南至黃河九十里北至大邊十三里地名黒城兒

  明成化中巡撫余子俊置城在山上周二里有奇邊垣長六十二里今有守備分防鎮羌堡

  在府谷縣西北八十里東至孤山堡四十里西至永興堡四十里南至黃河一百二十里北至大邊

  十里明初置在東村成化二年巡撫盧祥改建城在山原周二里有奇邊垣長四十五里今有都司

   孤山堡在府谷縣西北四十里西至鎮羌堡四十里東至木𤓰園四十里南至黃河四

   十里北至大邊四十里本孤圪塔馬營明正統中置在西山成化初移置城在山畔周三里有奇邊

   垣長三十七里今有都司駐守木瓜園堡在府谷縣北五十里東至清水堡三十里西南

   孤山堡四十里北至大邊三十里即明初木𤓰園砦成化十六年改置堡二十三年展築中城宏

   治十四年増新城城在山上周三里有奇邊垣長三十三里今有守備分防清水堡

   谷縣東北六十里東至黃甫川十里西至未𤓰園三十里北至大邊二十里明成化中置城在山坡

   周三里有奇邊垣長三十二里今設把總分防東勝堡在府谷縣東北宋史康定中麟府都

   鈐轄張亢以府州東焦山有石炭穴為築東勝堡下城旁有蔬畦為築金城堡不踰月又築清塞百

   勝中候建寕鎮川五堡麟府之路始通嘉祐四年詔廢府州諸堡砦惟留中候百勝清塞三堡九域

   志縣有河濱斥堠靖化西安四堡宋史地理志有寕川堡本府州安豐砦外第九砦元符元年賜名

  又寕疆堡宣和元年以獨移莊嶺建賜名今皆廢邊牆在榆林府屬北境詳見延安府

  山市在榆林縣北十里明嘉靖中與套部互市於花馬池隆慶五年吉農乞貢復請開市因立

  市於此 吉農舊作吉能今改榆林驛在榆林縣治明天順八年置南至歸德驛四十里歸

  德驛屬綏德州管轄後入榆林今皆裁

 ︹津梁︺榆楊橋在榆林縣城南榆溪水上碧潯橋在榆林縣城西門外榆溪水上舊曰

  清波 本朝康熙十年重建改名響水橋在懷遠縣東響水堡南滉忽都河上延綏鎮志

  昔河廣半里水從崖落明成化中有僧從水底鑿通三窟河流其下人行巖上為石樑是為下響水

  橋其上響水橋亦然今旁兩窟崩惟中一窟存河水過而伏行葭蘆上橋在葭州西三里

  又葭蘆下橋在州南五里上橋亦曰西板橋下瞰深溝上眺危峯鳥道百尺又子川橋在州北百二

  十里三橋皆冬架夏撤頁沙梁在神木縣北永興堡西為邊境要衝又堡南有走馬梁

  黃草梁在府谷縣西北木𤓰堡東南歡喜梁在府谷縣北清水堡西南又南有白

  桃花渡在葭州東黃河上路通山西臨縣浮圖峪渡在葭州南四十里又

  州南六十里有關溝渡八十里有荷葉坪渡一百十里有螅蜊谷渡大會坪渡在葭州北

  二十里又州北四十里有官泥河溝渡一百里有鬬魚渡

 ︹隄堰︺駱駝堰在神木縣西北百里唐張説追党項經此

 ︹陵墓︺︹宋︺折克行墓在府谷縣西五十里︹明︺姜漢墓在榆林縣南歸德堡南十

  里子奭孫應熊皆附葬馮禎墓在榆林縣南三岔川北

 ︹祠廟︺余肅敏祠在榆林縣城南門外祀明延綏巡撫余子俊姜愍忠祠

  林縣城南門內祀明寕夏總兵官姜漢火井祠在神木縣西南漢書地理志西河郡鴻門

  縣有大封苑火井祠火從地出

 ︹寺觀︺東泉寺在府治東明正統元年內有石泉清冽灌溉田園大安寺在榆林縣

  東三十里常樂堡明宏治元年建盤龍寺在懷遠縣東南九十里響水堡明成化七年

   本朝康熙六十年修波羅寺在懷遠縣東南四十里波羅堡寺有睡佛殿明成化十一

  年建萬厯十四年修法雲寺在懷遠縣東南十四里五龍山明萬厯十九年建興國

  寺在葭州南六十里隋開皇中建金佛寺在葭州北七十里唐時石岩傾內現金佛一尊

  因建此寺龍巖寺在葭州北九十里金時青龍現此又名青龍岩大佛寺在神木縣

  東門迎福寺在府谷縣西北八十里鎮羌堡明成化五年龍泉寺在府谷縣

  北八十里黃甫川城內一在縣北四十里準提庵在府谷縣東門外康熙三年李旃建

  清觀在府谷縣治西隅

 ︹名宦︺︹南北朝︺︹魏︺源子雍西平樂都人孝明時遷夏州刺史時沃野鎮人破六韓拔

   陵首為亂統萬逆徒應之子雍嬰城自守城中糧盡煮馬皮食之無有離貳以饑饉轉切欲自出求

   糧留子延伯據守遂率羸弱向東夏運糧為賊帥阿各拔所邀力屈被執乃密遣人齎書間行與城

   中令共固守又為賊陳安危禍福之理勸令降阿各拔將從之未果而阿各拔死其弟桑生代總部

   衆竟隨子雍降時東夏盡叛所在屯結子雍轉鬬謂前九旬之中凡數十戰仍平東夏徵稅租粟運

   於統萬於是二夏漸安︹隋︺達奚長儒代人高祖時為夏州總管匈奴憚之不敢窺塞

   豆盧通昌黎徒河人開皇中遷夏州總管在職以寛惠稱︹唐︺王方翼并州祁人

   永淳初遷夏州都督屬牛疫民廢田作方翼為耦耕法張機鍵力省而見功多百姓順賴張仁

   願下邽人景龍初為朔方軍總管始朔方軍與突厥以河為界北厓有拂雲祠突厥每犯邊必先

   謁祠禱解然後料兵度而南時黙啜悉兵西擊突騎施仁願請乘虛取漢南地於河北築三受降城

   絶南寇路中宗從之六旬而三城就斥地三百餘里自是突厥不敢踰山牧馬朔方益無寇嵗損費

  億計減鎮兵數萬顏真卿臨沂人開元中以監察御史使河隴時五原有𡨚獄久不決真

  卿至立辨之天方旱獄決乃雨郡人呼為缷史雨杜希全醴泉人德宗時為朔方節度使

  軍令整嚴士畏具威後兼夏綏銀節度都統請城鹽州詔從之由是吐蕃不敢輕入李願

  人元和初領夏綏銀宥節度使政簡而嚴部有失馬者願署牒於道以金購之三日所失馬並良馬

  一繫署下仍置書一緘曰逸而至不告罪當死謹以良馬贖願歸失馬而縱其良境內肅然

  良弼清河人寶厯初擢夏綏銀節度使異時蕃帳亡命來者必償馬乃與良弼至皆執付其部

  酋種歡懷李福襄邑王神符五世孫大中時党項羌震擾言者以𫟪帥貪暴致生怨心議擇儒

  臣治邊乃授福夏綏銀節度使宣宗臨軒諭遣福以善政聞党項遂安郭鋒貞元中為麟州

  刺史吐蕃陷州鋒死之︹宋︺折德扆雲中人父從阮自五代晉漢以來獨據府州控扼西

  北中國賴之周世宗建府州為永安軍以德扆為節度使率師攻下河市鎮斬並軍五百級宋初破

  沙谷砦乾德初敗太原軍於城下擒其將楊璘卒贈侍中子御勛御卿孫惟正惟昌惟忠曽孫繼閏

  皆相繼知府州有名曹光實雅州百丈人太平興國中李繼捧入朝以光實為夏銀綏麟府

  豐宥州都巡檢使繼捧弟繼遷逃入番落為邊患光實乗間掩襲至地斤澤破其族帳𫉬繼遷母妻

  及牛羊萬計繼遷僅免使人紿光實期某日降於葭蘆川光實從數百騎徃伏發遂遇害尹憲

  晉陽人太平興國中𫉬夏州兵破三漢醜奴莊岌伽羅膩葉十四族及誘其渠帥降之詔書褎美雍

  𤋮𥘉詔就知夏州攻破李繼遷之衆於地斤澤繼遷遁走俘𫉬四百餘帳奏請於所部抽移諸帳別

  置騎兵號曰平砦以備其用詔從之安守忠晉陽人雍熙中徙知夏州每西戎犯邊戰無不

  許均開封人端拱初以指揮使從李繼隆秦翰赴夏州擒趙保忠均率兵圍守俄屯夏州

  賊犯境一日十二戰走之又從石普擊賊於原州牛欄砦深入𫉬牛羊漢生口甚衆翟守素

  任城人開寶中判四方館㑹麟府內屬戎人爭地不決因致擾亂命守素馳往撫諭守素辨其曲直

  戎人悅服張詠鄄城人太宗時通判麟州曹璨靈壽人樞密使彬之子淳化中為麟府等

  州鈐轄遼兵入侵屢戰有功至道中厯麟府濁輪副部署出蕃兵邀李繼遷俘馘甚衆劉文

  質保塞人太宗時知麟州改麟府濁輪砦兵馬鈐轄擊蕃酋萬保移走之越河破遼兵拔黃太尉

  砦殺𫉬萬計高繼勲蒙城人咸平中為麟府鈐轄時屯兵河外饋運不屬繼勲扼兔毛川

  援送軍食師乃濟張佶渭南人咸平中為麟府路鈐轄夏人來侵佶率兵與戰親射殺酋帥

  俘𫉬甚衆餘黨遁去詔書褎之張㫖河南人明道中通判府州州依山無外城㫖築之垂就敵

  大至乃聯巨木補其罅守以強弩中外不相聞者累白人心震恐庫有雜綵數千段㫖矯詔賜築城

  卒卒皆東望呼萬嵗敵疑以救至也州無井民取河水以飲敵斷其路㫖夜開門率兵擊賊少卻以

  官軍壁兩旁使民出汲復以渠泥覆積草敵望見以為水有餘督居民乘城力戰敵遂解去以功遷

  都官員外郎苗繼宣潞州人慶厯初知麟州事趙元昊圍城凡二十七日城中無井水竭

   乃拍泥以塗稾積備火箭所射元昊望見塗積解圍去初被圍時繼宣募得通引官王吉求援於外

   吉髠衣羽服挾弓矢賫糗糧詐為羌人夜縋城而岀遇敵問則以羌語答之兩晝夜得出敵寨外詣

   府州告急州遣兵救之吉復間道入城逺圍解詔除吉奉職本州指揮使高繼宣繼勲弟仁

   宗時知并州帥兵屯府谷初元昊聲言侵關隴繼宣請備麟府未幾羌兵果侵河外䧟豐州俄侵麟

   府繼宣帥兵營陵井抵天門關及河黒凌𭧂合舟不能進乃具牲酒為文以禱巳而凌解師濟進屯

   府谷間遣勇士夜亂敵營又募軍得二千餘人號清邊軍軍次三松嶺敵數萬衆圍之清邊軍奮起

   斬首十餘級其相躪藉死者不可勝計築寕遠砦相視地脈鑿石出泉巳而城五砦郭恩

   人仁宗時管勾麟府軍馬事與夏人力戰被執恩不肯降乃自殺贈同州觀察使張亢

   人慶厯中管勾麟府軍馬事時元昊引兵屯琉璃堡縱遊騎鈔麟府間二州閉壁不出黃金一兩易

   水一杯亢單騎叩城入即縱民出採薪芻汲澗谷築東勝金城安定三堡置兵守之又引兵襲破夏

   人棄琉璃堡去時麟州饋路猶未通敕亢自䕶賞物送麟州賊以兵數萬趨柏子砦來邀亢以三千

   人擊敗之乃修建寕砦夏人數出爭戰於兔毛川賊又大潰不踰月築清塞百勝中候建寕鎮川五

   堡麟府之路始通王凱太原人仁宗時爲麟州都監夏人圍麟州乘城拒鬬晝夜三十一日

   始解去遷麟州路縁邊都巡檢使與巡檢張岊䕶糧道於青眉浪寇猝至分兵出其後夾擊之又入

   兔毛川賊衆三萬凱以兵六千陷圍流矢中面鬬不解斬首百餘賊自蹂踐死者以千數遷管麟府

   軍馬事夏人二萬寇清塞堡凱出鞋邪谷轉戰四十里至杜𦙶川大敗之復得所掠馬牛以還經畧

   使明鎬言凱在河外九年有功遂領資州刺史竇舜卿安陽人仁宗時辟府州兵馬監押夏

   人侵塞舜卿欲襲擊舉烽求援於大將王凱凱弗應舜卿度事急提州兵出戰勝之明日經畧使問

   狀凱懼要以同出爲報舜卿驩然相許不自以爲功郝質介休人仁宗時爲府州駐泊都監主

   管麟府軍馬與田朏將兵䕶軍需餽麟州道遇西夏數千騎寇鈔質先驅力戰斬首𫉬馬數百又與

  朏行邊至柏谷敵塹道以阻官軍質禦之於寒嶺下轉鬬逐北遂修復寕遠諸柵以扼敵衝

  灌祥符人神宗時爲府州大山軍巡檢盜蘓延福狡悍爲二邊患灌親梟其首賈胡疃有泉遼人

  常越境而汲灌申畫界堠遏其來忿而舉兵入侵灌迎高射之發輒中或著崖石皆沒鏃敵驚以爲

  神逡巡斂去後三十年遼蕭太師與灌㑹道曩事數何巡檢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蕭矍然起拜

  克行繼閔子初仕軍府與夏人戰於葭蘆川斬𫉬甚衆擢知府州秦兵討夏國克行率部落先

  驅大酋咩保吳良以萬騎來躡克行爲後拒度賊半度隘縱擊大破之殺咩保吳良王中正出塞克

  行先拔宥州每出必勝夏人畏之益左廂兵專以當折氏太原孫覽議城葭蘆召克行問䇿即頓兵

  吐渾河約勒部伍爲深入窮討之狀敵疑不敢動既訖役又入津慶龍橫川斬級三千克行任邊三

  十年善拊士卒戰功最多羌人呼爲折家父司馬朴夏縣人徽宗時調晉寕軍士曹參軍

  通判不法轉運使王似諷朴伺其過朴不可曰下吏而陷長官不惟亂常人且不食吾餘矣似賢而

  楊震崞人徽宗時知麟州建寕砦初遼將小鞠䩮攻麟府諸城郭震父宗閔領本道兵馬

  屢摧敗之俘其父母妻子靖康元年太原䧟鞠䩮驅幽薊叛卒與夏人奚人圍建寕報之時城中守

  兵不滿百震與戰士約斬一級賞若干官帑竭繼以家人服珥吏士感激自奮越旬矢盡力乏城不

  守與子居中執中力戰歿徐徽言西安人知晉寕軍兼嵐石路沿邊安撫使金人慾拔晉寕

  建炎二年自蒲津涉河圍之徽言出兵縱擊斬羅索貝勒之子時環河東皆陷獨晉寕孤墉橫當強

  敵徽言與金人大小數十戰所俘殺過當又廣外城東壓河下塹命諸將畫隅分守金圍之益急城

  無井寄汲於河金人載茭石湮壅支流城中水絶禆校李位石斌啟外郭納金兵徽言與兵馬都監

  祁昴決戰門中格殺甚衆退守牙城金人攻之不巳徽言置妻子室中積薪自焚仗劍坐堂上金兵

  至羅索貝勒就見説之降徽言慢罵不巳金人遂射殺之祁昴亦不屈而死徽言子岡同死事焉

  羅索貝勒舊作婁宿孛堇今改︹金︺鈕祜祿貞本名綽哈西南路招討司人興定二年

   元帥左都監守晉安三年十一月元兵破城貞與同官十餘人皆死之 鈕祜祿貞舊作粘割貞綽

   哈舊作抄合今並改︹明︺秦紘單縣人天順時知葭州紘初為雄縣令坐擅杖奉御杜堅從人

   下詔獄民五千詣闕訟乃調知府谷尋遷知州湯績濠人東甌王和之曾孫成化初充參將守

   禦延綏孤山堡堡無城戍卒不習戰三年敵大入績率麾下百餘人邀於境上力戰衆不敵死之

   許志道江都人成化中擢延綏總兵官鎮榆林寇至輒擊敗之與巡撫余子俊築邊牆増營

   堡邊境𫉬安梁震新野人嘉靖中襲榆林衞指揮使進延綏遊擊將軍廉勇好讀兵書善訓

   士卒挽強命中數先登擢副總兵與總兵官王效卻敵鎮遠關吉農犯延綏震敗之黃甫川尋復以

   十萬騎入寇又大破之乾溝先後被奨賚乾溝凡三十里當敵衝震濬使深廣築土牆其上寇不復

   犯論功進右都督移鎮大同 吉農舊作吉囊今改周尚文西安後衞人嘉靖中以總兵官

   鎮延綏寇犯紅山墩力戰敗之李懷信大同人萬厯中遷延綏中路參將進定邊副總兵布

  色圖和爾啟都哩巴顏泰等無𡻕不擾定邊居延綏西被患尤𣗥懷信勇敢有謀寇入輒敗故邊患

  雖劇而士氣不衰 布色圖舊作卜失兔和爾啟舊作火落赤都哩巴顏泰舊作鐵雷擺言太今並

  麻貴大同右衞人萬厯中以功擢總兵官鎮守延綏布色圖糾諸部深入定邊營張春井

  貴乘虛搗其帳於套中斬首二百五十有奇還復邀其零騎㑹寇留內地久轉掠至下馬關寕夏總

  兵蕭如薫不能禦貴赴援連戰皆捷明年布色圖復大入貴勒兵大破之杜桐延安衞人萬厯

  中擢延綏總兵官時布色圖西助和爾啟共擾河西達爾罕子圖黙與他部明安謀亂桐率輕騎自

  榆林往襲大破之馘明安還 達爾罕子圖默舊作打兒漢子土昧今改杜松桐弟萬厯中遷

  延綏參將麻貴大舉搗巢松以右軍出清平塞多所斬𫉬尋擢都督僉事鎮延綏套寇犯安邊懷遠

  松大破之杜文煥桐子萬厯中以廕厯延綏遊擊將軍累擢寕夏總兵官延綏被寇文煥赴

  救大破之遂代官秉忠鎮延綏累敗寇於安邊保寕長樂西路和爾啟布顏大懼相率降沙津數盜

  邊爲文煥所敗遂納款 布顏舊作卜言沙津舊作沙計今改白爾心吉州人天啟初知府

  谷縣性狷介人不敢犯簿書悉自裁決一時廉能吏稱最曹文詔大同人崇禎中厯延綏東

  路副總兵王嘉允久據河曲文詔克其城嘉𠃔脫走轉掠至陽城南山文詔追及之其下斬以降以

  功擢臨洮總兵都任祥符人崇禎末以右布政使飭榆林兵備時李自成據西安遣其將以精

  卒數萬來寇總兵王定逃去城中益空任急集軍民慷慨流涕諭以大義以廢將尤世威爲主帥與

  諸廢將數十人誓死固守賊遣使招降斬以徇自十一月望被圍堅守殺賊甚衆至二十七日城陷

  任猶巷戰力不支被執賊曰若好男子降我無憂富貴也任大罵不屈遂見殺王家祿

  人崇禎末以戶部員外𭅺督餉榆林闖賊來攻與都任協守圍急男子皆乘城家祿命婦人運水灌

  城結爲冰賊攻少沮及城陷自剄死同時死者副將惠顯清澗人被執大罵賊惜其勇繫至神木服

  毒死參將劉廷極綏德人募死士乞師套部其衆將至賊分兵拒卻之及𬒳執賊恨甚磔之至死罵

  不絶

 ︹本朝︺徐之龍江陰人順治四年知神木縣王永彊之亂嬰城固守城陷死之贈按察使僉事

  高光祉寕晉人康熙六年擢榆林兵備副使整飭邊疆興屯立學兵民安之十四年朱龍叛

  自定邊進逼榆林光祉率軍民乘城堅守賊覘知有備遂遁去譚吉璁嘉興人嘉慶九年為

  榆林同知以清惠稱朱龍叛與副使高光祉總兵許覘魁協力守禦城賴以全榆林自明以來為重

  鎮而志乗未修規制難攷吉璁苦心搜訪為延綏鎮志考據精詳他志罕有及之者楊三知

  良鄉人康𤋮十一年𥙷神木道朱龍之亂守將孫崇雅潛通賊賊至逼取勅印三知罵賊不屈𬒳

  時神木知縣孫世譽正紅旗人亦不屈死事   聞贈三知光祿卿世譽布政使參議韓奕

  滿洲籍鄜州人康𤋮中為榆林同知居官清介政績甚著推臨洮知府軍民攀留者萬計

 ︹人物︺︹隋︺李和巖綠人少勇敢有識度仕周厯夏洛二州刺史以仁恕稱開皇初遷上柱國立

  身剛簡老而逾勵諸子趨侍若奉嚴君李徹和子性剛毅有氣幹累拜車騎大將軍從周武

  帝破齊師錄前後功加開府宣帝即位從韋孝寛畧定淮南每為先鋒及淮南平即授淮州刺史安

  集初附甚得其歡心高祖受禪加上開府突厥沙鉢畧犯塞徹率精騎五千遇於白道出其不意掩

  擊大破之沙鉢畧遂請降累封陽城郡公史祥朔方人少有文武才高祖踐祚拜儀同領交州

  事轉驃騎將軍從王世績伐陳拔江州加上開府煬帝初漢王諒作亂遣其將綦良自釡口徇黎陽

  塞白馬余公理自太行下河內帝以祥為行軍總管祥簡精鋭襲破公理遂東趨黎陽討綦良大敗

  之累進左光祿大夫兄雲官至萊州刺史弟威武賁郞將有幹局︹唐︺楊朝晟朔方人起

  行間從李懷光討劉文喜斬𫉬多加驃騎大將軍李納寇徐州從唐朝臣往討常冠軍懷光反朝晟

  父懷賓為韓遊瓌將斬賊黨張昕及同謀者授御史中丞及諸軍圍河中懷賓戰甚力懷光平帝以

  朝晟為遊瓌都虞候父子皆開府賓客軍中以為榮後為邠寕節度使請城方渠合道木波以遏吐

  蕃路帝納其䇿巳城吐蕃悉衆至度不能爭乃引去後復城馬嶺而歸開地三百里戴休顏

  夏州人家世尚武郭子儀為大將諭平党項羌以安河曲封咸寕郡王兼朔方節度副使城邠州功

  最遷鹽州刺史朱泚反率兵三千晝夜馳奔詣行在德宗嘉之帝進狩梁洋留守奉天李懷光屯咸

  陽使人誘之休顏斬其使勒兵自守懷光駭自涇陽夜走遷檢校工部尚書奉天行營節度使合渾

  瑊兵破泚偏師斬首三千級追至中渭橋京師平又與城率兵趨岐陽邀泚殘黨拜左龍武軍統軍

  弟休璿厯開府儀同三司封東陽郡王休晏厯輔國大將軍封彭城郡公俱以將畧稱︹宋︺楊

  榮麟州人七世同居真宗時旌表仍蠲其課調張岊府谷人以貲為牙將有膽畧善騎射

  天聖中西夏觀察使阿遇侵麟州虜邊戶安撫使遣岊詰問岊徑造帳中以順逆諭之悉歸所虜補

  來遠砦主殺西夏首領奪其甲馬時年十八名動一軍元昊侵鄜延岊以都敎練使從折繼閔破浪

  黃黨兒兩族斬其軍主敖保時敵騎方熾中人賜軍衣至麟州不得前岊馳騎往䕶之遇敵接戰流

  矢貫雙頰拔矢戰愈力敵攻府州岊乘埤大呼搏戰飛矢中右目下身被三創晝夜督守又帥死士

  開關䕶州人汲於河為麟府州道路廵檢近郊民田比秋成未敢穫岊以步卒䕶之大敗賊於龍門

  川內侍宋永誠傳詔砦下岊䕶永誠遇敵三松嶺矢中背猶躍馬馳射敵皆潰明鎬奏為麟州路駐

  泊都監兼沿邊都廵檢使累遷洛苑使前後數中流矢創發臂間卒楊畋新秦人進士及第累

  遷殿中丞討平湖南猺賊厯吏部郞判流內銓改知制誥進龍圖閣直學士知諫院畋出於將家折

  節喜學問為士大夫所稱性清介謹畏自奉甚約及卒家無餘貲王文郁新秦人為府州

  巡檢韓琦薦為麟府駐泊都監熙寕初討西夏文郁敗之吐渾河其將杳崖欲舉衆降許之衆忽變

  譟以出文郁擊之追奔二十里據險大戰矢下如雨文郁徐引渡河謂吏士田前追強敵後背天險

  韓信驅市人且破趙況爾曹皆百戰驍勇耶士感奮進擊夏人潰降其衆二千神宗召問招降事對

  曰生羌識鄉導能撫之乃致敵上䇿帝於是決意招納多𫉬其用詔官其二子遷知麟州官至冀州

  觀察使折可適其先世爲府州刺史因家焉可適未冠有勇馳射不習而能補殿侍羌夏

  人十萬入侵可適先得其守烽卒姓名詐爲首領行視呼出盡斬之烽不傳因卷甲疾趨大破之於

  尾丁磑囘次檉陽溝敵舉軍來可適邀其歸路設㐲殱之論功至皇城使嵬名阿埋昧勒都逋皆夏

  桀黠用事者詔可適密圖之會二酋以畜牧爲名會境上可適遣兵夜往襲並俘其族屬三千人遂

  取天都山帝爲御文德殿受賀以其地爲西安州後知衞州拜淮康軍節度使移知渭州子彥質紹

  興中簽書樞密院李翼新秦人宣和末爲代州西路都巡檢使屯崞縣金兵取代遣使招降

  翼率士卒堅守義勝軍統領崔忠夜引金兵入城翼挺身搏戰達旦力不敵被執富尼雅罕欲臣之

  不屈而死 富尼雅罕舊作粘罕今改朱昭府谷人以效用進宣和末爲震武城兵馬監押

  攝知城事金兵至夏人乘虛盡取河外諸城震武距府州三百里最爲孤絶昭率老幼嬰城募驍鋭

  夜縋岀薄其營殺𫉬甚衆其酋烏里格爾齊邀昭降時諸城降者多昭故人從旁以言誘昭大罵引

  弓射之衆走被圍四日不可復支昭召諸將謂曰城且破妻子不可爲敵污徑領數卒屠其家人舁

  屍納井中將士將妻孥又皆盡殺之謂衆曰我與汝曹俱無累矣賊登城昭勒衆於通衢接戰自暮

  達旦屍填街不可行昭羅馬從缺城出馬蹶墜塹賊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劍無一敢前旋中矢而死

   烏里格爾齊舊作悟兒里齊今改畢浩葭州人以義兵屯通秦砦遂兼知州事恤孤賑乏境

  內無驚擾他郡民咸歸之爲立碑烏龍鎮︹明︺彭清榆林衞人初襲綏徳衞指揮使宏治中擢

  副總兵守甘肅從許進恢復哈密有功遂代劉世安爲總兵清御士有恩久鎮西陲威名甚著性廉

  潔在鎮遭母及妻妹四䘮貧不能歸葬卒之日將士及庶民婦豎皆流涕遺命其子不得受賻贈故

  其喪亦不能歸帝聞之命撫臣發帑錢資送歸里焉姜漢榆林衞人宏治中嗣世職爲本衞指

  揮使充延綏鎮遊擊將軍寇犯寕夏興武營漢率所部擊敗之又援宣大有功正德四年擢寕夏總

  兵官甫數月而安化王寘鐇謀逆執漢脅令從巳漢怒罵不屈遂遇害賊平詔賜𥙊葬有司爲立祠

  春秋祭之嘉靖時賜額愍忠子奭嗣職為都指揮僉事厯甘肅總兵官禦賊數有功奭子應熊孫顯

  祚曽孫弼相繼為總兵官姜氏為大將著邊功凡五世武城榆林衞人正德間武舉與千戶

  李江管本鎮司事嘉靖初禦賊於紅山兒賊兵盛城力戰不支遇害王勛延綏人善騎射積功

  至都督僉事鎮守延綏弟効嘉靖中武進士累官都指揮僉事延綏參將以功累擢寕夏總兵官吉

  農入犯効以少擊衆連戰破之移鎮宣府名著西陲卒諡武襄陳鳳榆林衞人嘉靖中以世廕

  累官署都督僉事鎮大同坐事奪職久之起固原遊擊將軍諳達巴圖寇大同鳳與寕夏遊擊朱玉

  夾擊之遂遁去帝大喜擢署都督僉事尋進延綏副總兵三十六年寇入常樂堡鳳率次子守義逆

  擊衆寡不敵戰死守義亦被創贈鳳左都督擢守義都指揮僉事 諳達舊作俺答巴圖舊作把都

  趙岢榆林衞人年十四持刀出塞外遇寇三人抶岢岢奪其梃反撲之連斬三人首以歸

  由是知名嘉靖中嗣指揮職積功至延綏總兵官移鎮大同改宣府岢三臨大鎮輒督將士搗巢多

  𫉬首功數被賞賚諳達既受封朝議虞反側岢大繕垣堡進都督同知郭江榆林衞人厯固

  原總兵官嘉靖中寇大入戰於定邊死之張臣榆林衞人矯捷精悍搏戰好陷堅由隊長立功

  知名厯延綏衞遊擊將軍隆慶初土蠻大入畿北遊騎至灤河諸將莫敢戰臣獨率所部千人馳擊

  追至捧槌崖斬𫉬甚衆萬厯初累遷寕夏總兵官三嵗互市無敢譁多錦青哈擾邊移臣薊鎮多錦

  青哈懼款關稽首進署都督同知厯固原甘肅和爾啟犯洮河布色圖助之臣逆戰水泉三道溝大

  敗之生𫉬其愛女布色圖大慟逃匿西海不敢歸巢巳屬宰桑謝罪乃還其女而使歸套時諸部桀

  驁甚經畧鄭洛專主款臣以爲不足恃上書陳言八難五要議與左乞歸臣善撫士卒更厯四鎮名

  著塞垣爲一時良將 多錦青哈舊作朶顏長昻宰桑舊作宰僧今並改王保榆林衞人驍勇

  絶倫萬厯中起行伍積功爲薊鎮總兵官多錦青哈敗盟犯大青山保提兵追逐擒其心腹小郞兒

  以還多錦青哈懼而謝罪獻還被掠人畜補貢互市如初進署都督同知徙鎮遼東卒子學書崇禎

  中累遷宣府總兵官病免歸李自成攻揄林與同里故帥尤世威王世欽等協力拒守城䧟被執不

  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賜諡烈愍弟學詩學禮並至副總兵張承廕臣子由父

  廕積功爲延綏副總兵勇而有謀尤精騎射數鏖戰未嘗挫衂萬厯三十七年代王威爲總兵官沙

  津及孟克什哩數犯邊承廕邀擊屢敗之積功進署都督同知移鎮遼東戰於撫順死之贈少保左

  都督立祠曰精忠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賜諡忠烈子應昌全昌官皆至總兵德昌官至副

  總兵 孟克什哩舊作猛克什力今改尤繼先榆林衞人萬厯中積功爲固原總兵官和

  爾啟蠶食番族且擾西寕聞官軍大集渡河北走牧莽刺川南山繼先奮擊大破之遂徙西海錄功

  増一柣徙鎮遼東改薊州罷歸繼先眇一目習兵敢戰時稱獨目將軍官秉忠榆林衞人

  萬厯中起世廕厯官寕夏甘肅副總兵嘗與主將達雲大破寇於紅崖伊騰達春屢被挫去積功擢

  總兵官鎮延綏套寇數犯塞秉忠隨所向以勁騎遮擊先後斬𫉬無算吉農率諸部大舉入寇秉忠

   與援兵合擊卻之被劾去官召令僉書前府赴援遼東辭疾歸子撫民亦為寕夏總兵 伊騰達春

   舊作銀定歹成吉農舊作吉能今並改王威榆林衞人萬厯中為延綏參將從總兵麻貴大

   征套寇屢立戰功累進右都督鎮大同時順義王徹克徹哩卒孫布色圖與他部搆釁塞上多事威

   訓兵飭防邊場晏然前後為將五十年九佩將印以功名終 徹克徹哩舊作扯克力今改

   世賢榆林衞人萬厯中從軍積功累擢總兵官鎮瀋陽時四方宿將鱗集獨世賢有功同列多

   忌之天啟元年 大兵薄瀋陽世賢戰敗績身中十四矢降丁內應斷城外橋不得入或勸走遼陽

   世賢曰吾為大將不能存城何面目見袁經畧決鬬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

   尤世功榆林衞人萬厯中武舉積功至副總兵守瀋陽熊廷弼愛其才倚任之袁應泰代廷

   弼薦為總兵官未行㑹 大兵下瀋遂戰死贈少保左都督建祠曰愍忠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剛張拱微神木人萬厯中為三屯營副將善騎射膂力絶人撫士卒有恩時邊

  事告急拱微聞檄即兼程而行臨戰敵為辟易既夕解鞍少息敵圍之矢石雨下拱微嚙臂大呼馳

  馬左右突陣殺數十人弦絶死之 本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李繼志

  人萬厯中舉人為宿遷令𡻕歉山東飢民二萬餘口入境繼志皆賑給全活之轉西河廳督船厯兩

  淮運同所至以廉稱姚慕虞葭州人性至孝父疾焚香泣禱祈以身代及歿廬墓三年事聞

  李卑榆林衞人崇禎中由神木千總厯臨洮總兵於陜西山西屢立戰功又援剿河南湖

  廣都御史盧象乾方倚卑辦賊遽以疾卒卑行兵善持紀律所至軍民安堵為人有氣度當倉卒鎮

  定如常贈右都督猛如虎本塞外降人家榆林驍果善戰與虎大威齊名崇禎八年以參

  將剿平山西賊巡撫呉甡薦加副總兵擢薊鎮中恊總兵官坐事落職督師楊嗣昌請於朝令從入

  蜀為正總統追賊於巴州所將止六百餘騎皆左良玉部兵素優閒不戰張獻忠窺官軍無後繼密

  抽壯騎乘之參將劉士傑與如虎之子先捷戰死如虎力戰決圍岀枚殘卒下荊州扼德安黃州會

  疽發背不能戰移駐南陽李自成來攻如虎殺賊數千巳而城破如虎持短刅巷戰大呼衝擊血盈

  𫀆袖過唐王門北面叩頭謝上自稱力竭為賊揕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

  大威本塞外降人居榆林勇敢𡢃將畧積功官山西參將崇禎中𠞰賊陵川潞安陽城沁水連

  勝之從擊賊介休殱其魁九條龍移守平陽巡撫吳甡察諸將中惟大威與猛如虎沈毅可屬兵事

  委任之高加計據岢嵐馬上舞梴不可當大威射殺之餘黨悉平進副總兵尋擢山西總兵官從總

  督盧象昇統兵入衞轉戰至鉅鹿賈莊被圍數匝象昇死大威潰圍出坐解職令從軍辦賊從總督

  楊文岳破賊於鳴臯於鄧州又敗之郾城後攻汝寕賊寨中礮死大威為偏裨最有聲及為大帥值

  賊勢益張所將止數千人身經數十戰卒死王事論者賢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

  高從龍榆林衞人崇禎中為固原參將調征流寇至三水遇賊力戰而歿贈左都督族

  子鍟為北京神機營參將李自成陷京師合門自焚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妻

  子並入忠義祠劉光祚榆林衞人初為諸生棄去從軍積功至保定總兵官河南賊甚從督

  師丁啟睿援𠞰過南陽唐王邀與共守城陷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世威世功弟崇禎中厯居庸山海總兵官罷歸李自成陷西安傳檄榆林招降總兵王定棄城

  走時城中士馬單弱人心洶洶布政都任集諸將議城守衆推世威為主將遂歃血誓師簡卒乘繕

  甲仗守具未備賊巳抵城下官軍力拒殺賊無算賊益衆來攻七晝夜城破世威猶督衆巷戰力盡

  𬒳執自成欲降之不屈見殺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從弟翟文為靖邊營副將嘗

  從洪承疇追闖賊於鳳翔大敗之至是率敢死士出南門奮擊殺傷過當中矢死王世欽

  威子早從父行間諳兵畧以廕遷山海總兵官在關數年有勞績後謝歸榆林李自成遣將來攻世

  欽與從弟世國破家財佐軍誓死守城陷被執至長安自成親釋其縛世欽大罵不屈與世國俱死

  世國威弟保定總兵官繼子由柳溝總兵官罷歸甫數日竟拒賊以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尤世祿榆林衞人由世職累遷遼東總兵官於諸將中稱精悍經畧熊廷弼

   袁應泰皆倚任之厯固原山海宣府三鎮罷歸李自成攻榆林與子拱極固守新添門城陷見執不

   屈死拱極厯官參將嘗從父世祿破賊河曲有功擢山海總兵謝病歸及城䧟與父同死 本朝乾

   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尤岱榆林衞人由步卒起家至山海鐵騎營參將與上官忤棄

   職歸李自成攻榆林岱守水西門城䧟自殺 本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一時同死者

   里居戶部主事張雲鶚不屈死指揮崔重觀自焚死傅佑與妻杜氏自縊死鍾茂先先殺妻子自到

   死中軍劉光祐罵賊死材官李耀善射矢盡自刎死同營李光裕趣家人死亦自刎張天敘焚其積

   貯自縊死指揮黃廷政與弟千戶廷用百戶廷弼奮力殺賊同死千戶賀世魁偕妻柳氏自縊死參

   將馬鳴節聚妻子室中自焚里居戰死則山海副總兵楊明遠定邊副總兵張發孤山副總兵王永

   祚西安參將李淮在官死事則遊擊傅德潘國臣李國奇晏維新陳二典劉芳馨文候國中軍楊正

   韡柳永年旗鼓文經國守備尤勉賀大雷楊以偉指揮李文焜文燦而副將常懷李登龍遊擊孫貴

   尤養鯤守備白慎衡李宗敘亦以守鄉土遭難諸生陳義昌沈濬沈演白拱極白含章罵賊死張連

   元連捷李可柱胡一奎李應祥自剄死其他婦女死義者數千人無一降者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並入忠義祠郭天吉榆林衞人由武進士厯官至甘肅西協副將賊攻甘涼城陷天吉巷

   戰被擒不屈賊怒磔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黨威神木人幼負勇力善

   馳射以西安參將立功擢副總兵從督師汪喬年𠞰李自成河南時賊衆八十萬一日十七戰威身

   被十餘創賊益盛喬年移駐襄城威與曹文詔以兵萬餘衞之賊圍急威登城見賊大纛即躍馬以

   勁騎出西門從間道衝其營斬左右數十人搴其旗還次日又率千餘騎突出所向披靡㑹食盡外

   救不至城陷喬年自剄威復持短刀格戰被數創自刎屍不仆者移時賊驚以為神 本朝乾隆四

   十一年 賜諡忠烈張光斗神木人由貢生知南皮縣遷河間府同知流賊陷城光斗

  罵賊而死妻單氏亦死之 本乾隆四十一年入祀忠義祠

 ︹本朝︺高第榆林衞人順治初 大兵下河南第由西路進兵所到風靡尋為河南開歸三郡總

  兵官鎮襄城招降一千五百餘寨諸寇以次𠞰平初至襄城縣官未至見城垣頽圯即出貲修築置

  鼓城樓有𡨚抑者令擊之輒為申理約束營將雖親故不少貸性好施與周䘏貧窮無倦色累加少

  保兼太子太保張天祿榆林衞人明末以義勇從軍積功至池浦總兵官豫王南下上其籍

  於幕府軍資器械山積一無所私以招撫江南功遷蘇松提督時海寇出沒天祿撫𠞰兼施威惠並

  仃降者接踵在官十年累増秩授一等男世襲性勇敢樂善好施尤能禮接士人為時所稱

  鵬程榆林衞人起行伍從高傑於江南豫王南畧鵬程首先歸附授寕國副將以招撫江南功

  授二等輕車都尉世襲順治十一年擢偏沅總兵官李定國犯常德鵬程率兵夜襲其營又設伏要

  擊破之康熙𥘉移鎮安順水西安坤負固奉 命與呉三桂會師進𠞰以計擒其酋岔喀拉賊

  大潰水西遂平乃改設流官置威寕等四府以疾乞歸子玉麟襲世職為保定參將嘗以百騎破張

  可大萬衆累遷臺灣鎮總兵官吞霄杜吐番叛提兵擒斬渠魁海疆以靖李化龍榆林衞人

  康熙初以從征黔蜀功官建寕遊擊江西賊入盤龍隘化龍率兵追及於嚴塘奮力擊賊中鳥銃卒

  民立祠祀之又倪光友定邊人為福建連江副將順治九年與海寇力戰死周士英榆林衞人康熙

  初由行伍授順德鎮標守備陞遊擊總兵劉忠叛士英統兵至黃岡力戰死贈䘏如例高如

  玉葭州人居䘮盡哀撫䘏宗族州南譚家坪地濱河如玉鑿石引流以資灌溉民賴其利同州李

  在淑幼孤事母至孝雍正九年 旌高跂畢葭州人幼年失恃時深號泣父老艱於舉

  步常背負出遊以悅親心父歿即於柩前哀慟而亡同州屈撝謙高必榮俱乾隆年間以孝行 旌

  孫奕世神木人奕世生週年父遊幕蜀中十餘年不歸奕世稍長立志尋親徒步抵蜀父又

  遊黔復步至黔尋囬旋又遊幕江左母病奕世奉湯藥虔誠祈禱願以身代歿後廬墓三年復徒步

  江左勸父囘里勉供甘乾隆十一年 旌蘇藩府谷人藩九齡䘮父慟哭幾絶及長奉繼

  母郭氏以孝聞及繼母疾衣不解帯藥必親嘗歿後廬墓三年乾隆三十一年 旌張家珍

  葭州人嘉慶六年以孝行 旌

 ︹流寓︺︹明︺李昌齡鎮番人崇禎中為延綏總兵數有戰功以軍政罷因家榆林流寇來攻布

  政都任等與各營諸將集議效死共推昌齡宿將知兵署領鎮事城䧟被執至西安大罵不屈賊殺

  

 ︹列女︺︹宋︺賈宗望母府谷人宣和末宗望為朱昭部將戍震威夏人入寇城危急昭自屠

  其家母適過前昭起呼曰媼鄰人也吾不欲刃請自入井母從之遂覆以土時將士母妻及女多自

  死無一污賊者︹明︺何承爵妻徐氏榆林衞人年二十夫亡育遺腹子傭紉事親以

  孝聞同衞謝銘妻紀氏張傑妻李氏姫曉妻李氏張五倫妻連氏均夫亡苦節又烈婦陳寛妻劉氏

   張秉元妻馬氏趙𨭉妻薛氏劉天祥妻王氏謝朝思妾張氏紀儒妾王氏均夫亡死節先後被旌

   喬遷妻張氏葭州人年十八夫亡事孀姑盡孝撫孤成立萬厯中旌同州李淮妻王氏

   夫亡同族欲奪其產氏誓死守節撫孤成立又馬三樂妻牛氏年二十夫亡甘貧守志撫孤道遠娶

   婦李氏後道逺歿李守節不移敎子維健爲諸生尋亦卒妻劉氏堅心苦守撫子有成時稱一門三

   趙元妻高氏神木人嘉靖五年元陣歿高氏聞訃即自縊以殉詔表其門同縣鄭

   紀妻白氏夫歿無子既殯白氏即自縊未絶人救之白氏跽泣柩前晝夜不起食飲不進七日死

   崔安國妻米氏榆林衞人流賊陷城氏率羣婦匿巷中賊至艶其色慾犯之大罵被

   殺又王伸妻高氏伸死孀居十三年親黨罕見其面欈子婦投井死數日賊去出之顏色如生合葬

   夫壙香聞數里又楊坤妻柳氏初聞賊警舉家謀自全氏獨曰婦道以潔身爲正惟有死耳亦投井

   死呉守忠妻楊氏守忠歿守節四十餘年其孫一鯤泣請避賊氏曰吾年八十餘苦不得死所耳去

  將焉之衣新衣赴井死王世欽妻高氏投井死劉永昌妻高氏先永昌自刎死王勤者為本衞百戶

  先禦賊建安堡見殺妻趙氏三日不食自縊死李日滋妻戴氏府谷人賊圍城急氏

  恐城陷被辱抱子投崖三日死子竟無恙

 ︹本朝︺任士修妻張氏葭州人順治六年王永彊之變賊兵突至氏慮為所汚投河死

  同州劉嗣京妻李氏亦投崖死張問禮妻金氏榆林衞人問禮為延綏營卒康熙七

  年從征歿氏年二十一聞訃痛絶以翁姑年老強起侍養未幾翁姑俱歿鞠遺腹子成立備厯艱辛

  同縣任則榮妻黃氏亦早寡矢節事翁姑以孝聞均雍正五年 旌牛瑾妻屈氏

  人年二十夫亡守節瑾弟璋妻曹氏年十八璋亦亡與屈氏共矢志不二孝事翁姑以節終

  映秋妻石氏榆林人守節三十六年督課三子皆成立同縣韓國宰妻李氏苦節四十

  七年訓子樵成名又蘓文録妻王氏李珍妻何氏劉全忠妻陳氏秦傑妻劉氏施得實妻任氏劉昌

  魯妻王氏郝起鳳妻李氏馬中騠妻葉氏陳運昌妻宋氏王有才妻折氏楊運隆妻秦氏張昇妻馮

  氏解鳴鵬妻乗氏劉名興妻韓氏馬捷妻崔氏申繼延妻朱氏栗朝棟妻傅氏張輔韓妻白氏張珍

  妻吳氏均乾隆年間 旌任餘榮妻白氏懷遠人夫亡孝事姑嫜撫孤成立同縣張

  國威妻何氏王玉妻曹氏惠瓊妻李氏邵文瑞妻郭氏均乾隆年間 旌高文運妻高

  氏葭州人夫亡翁得癱疾侍奉盡孝撫遺孤成立同州韓鏞妻張氏郭毓珩妻李氏曹居相妻馬

  氏張愷之妻申氏高天祿妻喬氏韓鋭妻高氏張妻李氏張爾誠妻曹氏張宗和妻李氏俱乾隆

  年間 旌王進賢妻高氏神木人夫亡姑老子幼躬磨豆麵養姑課子同縣董正儒

  妻喬氏黃元勲妻杜氏解仲選妻孫氏馬良驥妻王氏康珍妻張氏王心明妻賀氏張雲漢妻王氏

  楊棣妻張氏王建極妻單氏張維樞妻周氏張星辰妻郝氏張維妻劉氏武城士妻郝氏李守興妻

  王氏謝宗舜妻張氏姜文輔妻武氏喬興盛妻盧氏韓式琦妻張氏王化虎妻賀氏喬相婁妻劉氏

  王烈妻趙氏王化貴妻賀氏均乾隆年間 旌張繼先妻陳氏府谷人夫亡於外氏

  親赴扶柩歸葬孝養八旬老姑訓幼子成立同縣秦中賢妻李氏蘇益之妻趙氏王燦妻苗氏劉永

  年妻韓氏又烈婦丁某妻秦氏高現彩妻高氏均乾隆年間 旌賀有柱妻莊氏

  榆林人捐軀明志嘉慶十六年 旌劉登科妻張氏懷遠人夫亡守節與同縣李明

  妻陳氏均嘉慶年間 旌劉裕德妻韓氏葭州人夫亡守節嘉慶四年 旌同州劉

  文幹妻曹氏劉西月妻白氏俱嘉慶年間 旌白文玉妻楊氏神木人夫亡守節嘉

  慶元年 旌同縣白進全妻宋氏喬曰安妻高氏張鶴齡妻曹氏邱開詩妻劉氏黃作鉞妻賀氏王

  紹通妻汪氏劉浩妻王氏楊而棟妻李氏程仕錦妻武氏均嘉慶年間 旌王淳世妻

  薛氏府谷人夫亡守節嘉慶元年 旌同縣秦瑛妻蘇氏蘇維式妻白氏藺時相妻郭氏白際

  明妻蘇氏呉朝選妻閻氏白琚妻楊氏王修德妻高氏劉大仕妻郝氏呂溱妻王氏呉瀾妻柴氏王

  勤業妻趙氏孫志勲妻王氏鄭寶妻任氏劉任道妻張氏均嘉慶年間 旌

 ︹仙釋︺︹明︺王輔榆林衞人應襲千戶以讓弟經入武當山深谷中修煉年八十餘步履若飛經

  往迎之歸歳餘一日謂經曰我以某日還山至日端坐而化玉風真人不知何許人萬

  厯中至葭州白雲山施藥濟人嘗獨居一室七日不火嵗旱禱雨輒應詔賜藏經號為玉風真人後

  去莫知所之

 ︹土產︺麻布元和志夏州賦漢書地理志上郡龜茲縣有鹽官延綏志有碎金驛馬湖峪鹽

  在魚河堡其鹽以人力煎熬而成又大鹽池在衞西接寕夏界又有長鹽池紅鹽池西紅鹽池鍋底

  池狗角弓元和志夏州貢元和志夏州貢寰宇記夏州產寰宇記夏州府

  寰宇記夏州產苣 霜薺元和志俱夏州貢寰宇記夏州土產味辛

  乞物魚寰宇記夏州土產九域志豐州貢黃䑕明統志神木縣出瑪瑙

   元統志府谷神木二縣出寰宇記麟州藥有麻黃升麻當歸巷䕡宋史地理志府州豐州貢甘

   草延安府志葭州出豬苓全蠍











                        前總纂官丁善慶恭纂輯

                        前提調官許應藻恭覆輯

                        校封 官顏以燠恭 校

                        校對官宗稷辰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興安府在省治南六百八十里東西距七百六十里南北距六百二十里東至湖北鄖陽府鄖縣

  界四百十五里西至漢中府定遠廳界三百四十五里南至四川䕫州府大寕縣界三百五十里北

  至商州鎮安縣界二百七十里東南至鄖陽府竹谿縣界五百四十里西南至四川太平廳界四百

  四十里東北至鄖陽府鄖西縣界四百二十里西北至西安府寕陜廳界三百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九百八十五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之域戰國屬楚秦為漢中郡地

  漢置西城縣屬焉後漢建安二十年分置西城郡

  三國由蜀漢入魏改曰魏興郡屬荊州晉惠帝改

  屬梁州寰宇記魏時移理洵口晉太康二年移理錫縣三年改理平陽元康中又移錫縣永

  嘉後復移西城東晉時梁州嘗治於此宋齊因之梁天監

  中於郡置梁州亦曰北渠州尋改南梁州西魏廢

  帝元年改東梁州三年又改金州治吉安縣置總管府

  隋開皇三年郡廢大業三年州廢改置西城郡唐

  武德元年又改郡為金州天寶元年改曰安康郡

  至德二載又改為漢南郡舊唐志寰宇記皆作漢南新唐志作漢陰郡

  乾元元年復曰金州屬山南東道舊唐志屬山南西道新唐志屬

  東道方鎮表至德二載山南東道節度領金州蓋是時改屬也又方鎮表興元元年置金商二州都

  防禦使光啟元年升為節度是年罷節度置昭信軍防禦使治金州光化元年升為昭信軍節度天

   祐二年賜號戎昭軍是年更曰武定軍徙治均州三年廢五代初屬蜀後屬晉

   五代史職方考金州唐末置戎昭軍巳而廢之遂入於蜀至晉高祖時又置懷德軍尋罷與地紀勝

   圖經雲梁開平二年蜀王建又置武雄軍宋曰金州屬京西南路宋史地理

   志金州上安康郡乾德五年改昭化軍節度建炎四年屬利州路宋史地理

   志金州前宋隸京西南路惟此一州未入於金建炎四年屬利州路紹興元年置金均房州鎮撫使

   六年復隸京西南路九年隸西川宣撫司十年置金房開達安撫使十三年隸利州路元仍

   為金州屬興元路明初屬漢中府萬厯十一年改

   曰興安州二十四年直隸陜西布政司以平利石泉洵陽紫

   陽漢陰白河六縣屬焉

  本朝因之乾隆四十七年升為府並設安康縣為府治省漢陰縣入焉

  五十五年設漢陰廳即漢陰縣舊治今領縣六廳一

  安康縣附郭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六百二十里東至洵陽縣界七十里西至漢陰廳

  界一百一十里南至四川太平廳界四百里北至商州鎮安縣界二百二十里東南至平利縣界五

  十里西南至紫陽縣界二百一十里東北至洵陽縣界九十里西北至漢陰廳界一百一十里秦置

  西城縣屬漢中郡漢因之後漢爲西城郡治魏黃初二年爲魏興郡治晉宋齊梁移郡治以縣屬焉

  周改西城曰吉安爲金州治隋改曰金川爲西城郡治尋復曰西城唐宋因之元省明萬厯後爲興

  安州地 本朝因之乾隆四十七年興安州升爲府置縣爲府治平利縣在府東少南一

  百八十里東西距二百里南北距五百里東至湖北鄖陽府竹谿縣界六十里西至安康縣界一百

  四十里南至四川夔州府大寕縣界四百七十里北至洵陽縣界三十里東南至竹谿縣界一百六

  十里西南至四川太平廳界三百五十里東北至洵陽縣界七十里西北至安康縣界一百六十里

  秦漢西城縣地晉置上廉縣屬上庸郡宋永初時改名後省齊梁間復置西魏改曰吉安屬金州周

  徙廢隋為金川縣地唐武德元年置平利縣屬金州大厯六年省入西城長慶初復置宋熙寕六年

  又省入西城元祐中復置元省明初復置屬漢中府萬厯二十四年屬興安州 本朝因之乾隆四

  十七年屬興安府嘉慶八年移縣治於白土闗洵陽縣在府東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八

  十里南北距三百二十里東至白河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安康縣界六十里南至湖北鄖陽府竹

  山縣界一百五十五里北至商州鎮安縣界一百六十五里東南至白河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

  平利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鄖陽府鄖西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鎮安縣界一百六十里戰國

  楚郇陽邑秦置洵陽縣屬漢中郡漢曰旬陽後漢省晉太康四年復置曰郇陽屬魏興郡宋復曰旬

  陽齊因之西魏又曰洵陽兼置洵陽郡隋開皇初郡廢屬西城郡唐武德初於縣置洵州七年州廢

  屬金州宋因之元省明初復置屬漢中府萬厯二十四年屬興安州 本朝因之乾隆四十七年

  興安白河縣在府東四百里東西距一百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六十三里東至湖北鄖

  陽府鄖縣界十五里西至洵陽縣界一百里南至鄖陽府竹山縣界一百六十里北至鄖陽府鄖西

  縣界三里東南至鄖縣界九十里西南至竹山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鄖西縣界三里西北至鄖

  西縣界五十里春秋時錫穴地秦漢中郡地漢置錫縣屬漢中郡後漢因之三國魏太和二年分置

  錫郡景初元年郡省以縣屬魏興郡晉因之宋僑置南上洛郡西魏改為豐利郡兼置豐利縣北周

  郡廢隋屬西城郡唐武德初屬上州貞觀八年均州宋乾德六年省入鄖鄉縣明初為洵陽縣地

  成化十二年析置白河縣屬湖北鄖陽府後屬興安州 本朝因之乾隆四十七年屬興安府

  陽縣在府西南二百二十里東西距二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安康縣界四十

  五里西至漢中府定遠廳界一百九十里南至四川䕫州府大寕縣界八十里北至漢陰廳界一百

  里東南至大寕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大寕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安康縣界七十里西北至

   漢陰廳界九十里秦漢西城縣地宋置廣城縣屬魏興郡齊因之後魏為寕都縣地隋為安康縣地

   唐初復為寕都縣地後為漢陰縣地明正德八年立紫陽堡尋升為紫陽縣屬漢中府萬厯中屬興

   安州 本朝因之乾隆四十七年屬興安府石泉縣在府西北二百七十里東西距一百

   二十里南北距二百十里東至漢陰廳界五十里西至漢中府洋縣界七十里南至漢中府西鄉縣

   界九十里北至西安府寕陜廳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漢陰廳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西鄉縣界六

   十里東北至商州鎮安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寕陜廳界一百二十里秦漢中郡地漢安陽縣地

   晉永和中置晉昌郡兼置長樂縣為郡治宋末郡省縣屬魏興郡齊復置晉昌郡西魏改郡曰魏昌

   縣曰永樂尋又改縣曰石泉北周郡廢縣屬金州隋屬西城郡唐聖厯元年改曰武安神龍初復故

   大厯六年省入漢陰縣永貞元年復置仍屬金州宋因之元省明初復置屬金州嘉靖三十九年

   漢中府萬厯十一年屬興安州 本朝因之乾隆四十七年屬興安府漢陰廳在府西少

  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一十里南北距二百六十里東至安康縣界七十里西至石泉縣界四

  十里南至紫陽縣界八十里北至商州鎮安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紫陽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

  至漢中府定遠廳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安康縣界二百四十里西北至寕陜廳界一百八十里秦

  漢中郡地漢安陽縣地三國魏移置安陽縣屬魏興郡晉太康元年更名安康縣宋末置安康郡齊

  因之後魏孝昌三年又於郡置東梁州西魏改曰直州尋改縣曰寕都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

  改寕都縣曰安康屬西城郡唐武德初於縣置西安州二年改曰直州貞觀元年州廢縣屬金州至

  德二載改為漢陰宋因之元省明初復置屬金州嘉靖三十九年屬漢中府萬厯十一年屬興安州

   本朝因之乾隆四十七年省入安康縣五十五年復升為廳屬興安府

 ︹形勢︺北阻方山南臨漢水元和東接襄沔南通巴達

  西連梁洋北控商虢宋安康郡志自漢中而東則謂金

  多山嶺由均房而西則謂金多平曠舊圖蜀之後

  門兩河三輔之奇道文獻通考秦頭楚尾一大都會輿

  

 ︹風俗︺獵山伐木深有楚風寰宇租賦甚微詞訟絶少

  宋陳彭年奏劄俗重寒食大𩔖漢中方輿勝覽士崇禮義野號

  質樸然逐末者頗好靡侈

 ︹城池︺興安府城舊城周六里有奇北臨漢江明洪武初因金州城舊址築萬厯十一年圯

  於水十二年築新城於南原北依趙臺山崇禎末毀 本朝順治初移治舊城康熙四十五年圯四

  十六年仍建新城於趙臺山下在舊城南三里周七百三十三丈乾隆三十一年嘉慶二十一年

  重修 安康縣附郭平利縣城舊城周四里有奇西南阻水東北倚山明隆慶初改築

  本朝雍正六年西南城圯於水重築嘉慶七年治白土關建城周五百四十八丈有奇門三八年

  復建套城長一里有奇洵陽縣城因山爲城周三里有奇門三背環洵水面臨漢江

  白河縣城舊城周三里有奇明成化十二年築崇禎末毀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改築周

  半里許高七丈餘門三乾隆二十三年嘉慶二年増築外城一千二百九十七丈紫陽縣

  城舊城周六百四十丈門三明嘉靖三十五年崇禎末毀 本朝順治七年就南隅拓建周五

  百十步門三康熙二十五乾隆三十六年重修石泉縣城周三里門四池深一丈有

  奇明正德四年築 本乾隆三十七年漢陰廳城即舊漢陰縣城周四里門三池

  深一丈明成化初土築正德初甃甎崇禎十四年增高培築裏城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甃甎乾隆

  三十二年修

 ︹學校︺興安府學在府治南元至元中建明洪武五年重建 本朝順治七年康熙十二年

  二十二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安康縣學在縣治南乾隆四十八年建入學額數九名

  平利縣學在縣治南門內嘉慶八年建入學額數七名洵陽縣學在縣治右

  舊在縣治西明成化中移建今所入學額數七名白河縣學在縣治左明成化十二年

  建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乾隆四十五年重修入學額數七名紫陽縣學在縣治西舊在

  城北 本朝順治十年康熙四十七年移建今所雍正七年修入學額數七名石泉縣

  學在縣治東明洪武四年建 本朝康熙十八年乾隆四十九年重修入學額數六名原額七名

  嘉慶十八年裁撥西安府孝義廳一名漢陰廳學在廳治東乾隆五十五年建嘉慶初

  年修入學額數七名關南書院在安康縣署之西乾隆四十七年建原名文峯嘉慶十二

  年重修更今名錦屏書院在平利縣城敷文書院在洵陽縣城乾隆十八年

  天池書院在白河縣城乾隆四十九年建仙峯書院在紫陽縣城乾隆四

  十五年建育英書院在漢陰廳城嘉慶八年

 ︹戶口︺原額人丁二萬七千七百三十八今滋生民戶共男婦一百二十一萬四千二百三十九名口

 ︹田賦︺民地一千五百七十五頃二十三畝六分三釐額徵地丁銀一萬五百九十一兩八錢八分八

  釐糧四百九十七石九升六合三勺 屯地二百三十三頃三十四畝三分七釐額徵地丁銀五百

  七十六兩一錢四分糧五百八十石四斗一升八合 更名地一十一分額徴地丁銀五兩三錢二

  分二

 ︹山川︺青碌山在安康縣東四十五里山有石洞十二產青碌今封閉趙臺山

  康縣南元和志在金州南二里梁時漢水泛溢人皆走避此山上五峯山在安康縣南五

  十里舊州志五峯聳秀為州勝景魏山在安康縣西南九里元和志其山東西南三面險絶

  鯉魚山在安康縣西輿地紀勝州城西三十里地名秦郊渡月河約二里有山最高俗

   呼爲鯉魚山相傳與漢陰鳳凰山相連遂以鳳凰爲頭鯉魚爲尾共一百二十里舊州志山在州西

   四十里上有泉相傳內有二鯉今竭天柱山在安康縣西五十里一名砦子山萬險壁立下

   有碧瑱洞今封閉鳳凰山在安康縣西跨石泉紫陽漢陰境寰宇記漢陰縣鳳凰山周地

   圖記謂爲龍子山疊嶂有十二層按道書雲鳳凰山十二層上有仙人藥園輿地紀勝元和志鳳凰

   山去漢陰縣一百五十里懸竦萬仞舊州志山在州西七十里西阻池河北阻越河延互二百五十

   里紫陽縣志山在縣西北七十里漢陰廳志山在廳南二十五里南枕漢江西連石泉東南接安康

   紫陽西城山在安康縣西北五里舊州志古西城縣建在山下心山在安康縣

   西北寰宇記洵陽有心山漢宣時北平陽厥爲漢中守經此山有栖遁意遂不之郡學道感瑞見金

   羊因易爲姓今縣西有羊氏即厥之族也舊州志山在州西北五里高洞山在安康縣北三

   十里山甚高險相近有龍王山上有龍泉居民禱雨於此將軍山在安康縣北四十里相傳

  舊有將軍戰沒土人立廟祀之故名山山後有石洞內藏甲冑牛山在安康縣北唐書地理志

  西城縣有牛山輿地紀勝牛山在金州北五十里為州境羣山之冠上有泉不涸不溢禱雨輒應王

  明清揮麈錄唐中和三年黃巢亂有太白山人謁金州刺史崔堯封言本州北牛山傍有黃巢谷金

  桶水請掘破之則賊當自敗堯封遂發丁往掘之月餘巖崩有一石桶桶中有一黃腰獸上有一劍

  獸見劍自撲而死其秋巢果敗舊州志牛頭山在州北九十里延互百餘里高入雲漢上有金牛洞

  即昔人掘劍刺黃腰獸處白雲山在安康縣東北五里山下有白雲泉龍王山

  康縣東北三十里上有龍湫大旱不涸秋山在平利縣南一百三十里通四川路上下四十

  里林木蔽日四時凝雪不消中有一碗泉隨飲隨溢藥婦山在平利縣西南四十里周地圖

  記雲有夫婦攜子入山其父墮崖妻子搗藥救之並變為三石人頂上藥臼尚存化龍山

  在平利縣西南二百四十里上有九臺十三灣多奇禽怪獸有苦竹其實可充食花池山

  在平利縣西南三百六十里舊州志由化龍山脊百二十里通花池山由花池山脊百七十里通四

  川太平大寕等處叢林密箐絶無居人松子山在平利縣西三十里山高峻上有池名天

  女媧山在平利縣西五十里唐書地理志平利縣有女媧山舊州志山在縣東三十里

  岡巒起伏蜿蜒四十餘里灌谿源出此晉桓溫伐秦其將司馬勲出子午道為苻雄所敗退屯女媧

  堡即錦屏山在平利縣西九十里舊縣志在縣治南半里山對縣署岡巒環抱草樹週

  遮春時花開爛若錦繡馬鞍山在平利縣西一百二十里又西十里有嶓冢山觀山

  在平利縣西九十一里舊縣志在縣西一里山𫝑起伏屹然中嶂為縣治水口上有元天觀一名元

  天觀岡故名高王山在平利縣西北一百一十里一名高望山孤峯突聳頂有雲必雨人

  以占丫角山在平利縣北兩峯並峙形為丫角與洵陽縣接界靈崖山

  陽縣東一里峯巒環擁南枕漢江北連鶻嶺浮雲山在洵陽縣東接白河縣界極高峻南

  臨漢江北接羣山抵商州界當門山在洵陽縣東接白河縣界輿地紀勝在縣東一百七

  十里兩峯相對望之如門紫荊山在洵陽縣東南輿地紀勝在縣東南五十里有洞深可五

  六里號仙洞山後有石池池旁有石蓮花留停山在洵陽縣南二里寰宇記縣有留停山行

  人登之愛其峭拔多留停縱覽故名谷山在洵陽縣南十里𡻕旱禱雨多應女華山

  在洵陽縣南一百十五里形勢高峻林木蓊蔚山腰有洞洞中出雲必雨居人以候陰晴連尖

  山在洵陽縣南一百五十里山極深僻以三峯尖聳並峙而名青山在洵陽縣西五十八

  里東北枕漢江西南接安康縣界下有洞產碧瑱今封閉馬跡山在洵陽縣北水經注旬陽

  縣北山有懸書崖高五十丈刻石為文字今人不能上不知所述山下有石壇上有馬跡五所名曰

  馬跡羊山在洵陽縣北五十里終南支阜連絡千里相傳為福地修煉之所下有谷粟黒

  龍仙花等洞俱禱雨有應絶頂有觀址俗雲張子房辟穀處龍山在洵陽縣東北輿地紀勝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有靈泉旱禱即應水銀山在洵陽縣東北一百四十里南臨蜀河北

  連鶻嶺有硃砂水銀洞三處又碧瑱山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有碧瑱洞今皆封閉印臺山

  在白河縣南一里峯頂方正形如印臺龍岡山在白河縣南二里山𫝑起伏如龍蟠一名

  伏龍山唐書地理志豐利縣有伏龍山疑即此南竹山在白河縣西南與湖北鄖陽府竹山

  縣接界大白石水出此中華山在白河縣西七十里上有中華池四時不涸長岡

  山在白河縣西九十里亦名長岡嶺小冷水出此三臺山在白河縣東北五里有三峯曡

  峙又三臺山在紫陽縣東三十里雲臺三層山腰有石洞龍泉魁星山在白河縣東北七里

  七峯連亙迤邐如北斗象錫義山在白河縣東北水經注錫縣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義山方圓一百里形如

  城四面有門上有石壇數十丈世傳列仙所居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風不偃無風獨搖元

  和志錫義山一名天心山在豐利縣東北六十五里名勝志山在鄖縣西一百八十里香爐

  山在紫陽縣東南十里上有鐵爐山頂雲起則雨目連山在紫陽縣東南六十里下有目

  連洞人跡不至板厰山在紫陽縣東南七十里洞河內本朝順治六年巨寇孫守金結砦

  於此十年𠞰平之光頭山在紫陽縣東南一百五十里與四川太平廳接界山頂不生草

  木故名上有二穴極深下有龍洞石門三重內有石牀天馬山在紫陽縣南二里狀如奔

  筆架山在紫陽縣南三里相近有印臺山甕山在紫陽縣南漢江南岸其形如

  甕俗謂之甕兒山下有紫陽洞通志紫陽洞在縣南紫陽灘之崖有三洞皆深丈許宋真人張紫陽

  修道於此縣因以名望夫山在紫陽縣南少西九十里任水之濱上有望夫石三尖

  山在紫陽縣南少西一百里林谷叢密明嘉靖中巨寇李三聚黨於此團螺山在紫陽縣

  西北六十里層巒圍繞如螺風洞山在紫陽縣北七十五里孤峯獨聳泉源奔瀉

  嶺山在石泉縣東四十五里延亙二十餘里路徑崎嶇紆迴盤繞皆在半山日出照耀行人如

  在天太伯山在石泉縣東南三十里上有石洞禱雨有應天平山在石泉縣

  東南八十里漢江南岸其山高峻絶頂有坦平處約畝許十八盤山在石泉縣南五里高

  出雲表盤曲十八折始達其頂銀洞山在石泉縣南八里山西北有仙鶴崖天池山

  在石泉縣西四十里自麓至頂二十里上有池方一畝冬夏不涸雲霧山在石泉縣西北

  六十里上有佛殿佛座下有泉雲霧四時不散下有洞不甚高闊而深不可測𡻕旱祈禱投石於中

  即有風從洞中出風止即雨五攢山在石泉縣北三十里五峯相聚亦名五攢嶺

  方山在石泉縣北一百里舊為茶販出入之所設兵防守雲門山在漢陰廳東二十里

  兩峯並峙若門東枕恆河雙乳山在漢陰廳東五十里兩峯突起形若雙乳梁門山

  在漢陰廳東元和志在縣東八十里梁將王神念開拓州境梁門為之門月川水出此舊志今有月

  嶺山在縣東六十里月河泉出此疑即梁門山也橫山在漢陰廳西北五十里右截羣山

  馬蝗山在漢陰廳西北八十里東西延亙一百里箭榦山在漢陰廳北六十里與安

  康縣境羣山相接西枕清泥河山產箭竹牛蹄嶺在安康縣東南十五里路極險峻

  子嶺在安康縣西北接商州鎮安縣界馬鬉嶺在平利縣西三十里形如馬鬉下有

  羅圈狗脊嶺在平利縣西一百三十五里與安康縣境相接黃㭩嶺在洵陽縣

  西三里縣之主山也駱駝嶺在洵陽縣西北一百五十步東枕縣治西接羣山形如駱駝項

  又楊家嶺在縣西北九十里東臨洵河西抵安康一名盼羊嶺又十里有合抱嶺山水環抱故名

  鶻嶺在洵陽縣東北一百五十里接湖北鄖陽府鄖西縣界申公嶺在白河縣東南

  一百三十里小白石水出此五條嶺在白河縣西南接湖北鄖陽府竹山縣界大冷水岀

  鳳嶺在白河縣西二里自縣西北環繞西南形如鳳翥城牆嶺在紫陽縣西一

  百二十里昔時緣山巔築牆南北亙三十餘里接漢中府定遠廳界神峯嶺在紫陽縣北壁

  立如屏風縣治枕其麓堰頭嶺在石泉縣東南五里漢江南岸漢江逕此有灘曰堰灘

  饒風嶺在石泉縣西五十里南枕漢江與漢中府西鄉縣接界險峻倚天石徑盤紆為秦楚

  蜀往來必由之路下有饒風河磨兒嶺在石泉縣西北九十里甚高險路通子午谷

  水嶺在漢陰廳西四十里連鳳凰山與石泉縣接界龍會嶺在漢陰廳西北七十里層

  峯茂林與鳳凰山相埒文筆峯在白河縣東南三里孤峯如削又有文筆峯在紫陽縣東

  南八里一峯𦊅起峭厲如筆三十六峯在紫陽縣東三十里羣峯羅立為縣境諸山之

  八里岡在平利縣西三十里岡東西凡八里故名亦名花栗岡其地山環若城水饒如

  帶明嘉靖初縣被水災議徙城於此以居民重遷不果觀音巖在洵陽縣東八裡面瞰漢

  江石乳參差陳公巖在紫陽縣西五十里漢江濱舊名鐵牽灘南岸石崖壁立人不能行

  昔有鐵繩懸於崖上溯流者挽之以行年久廢壞舟人苦之 本朝順治十六年漢中沔縣人陳左

  參安國募工鑿石開路故名穿崖在洵陽縣東北一百五十里高千仞崖中一竅南北相通

  可二里許白崖在白河縣西南三十里石磴盤梯望如積雪滴水崖在紫陽縣西北

  十里懸崖峭壁上有洞有泉下注如白練下有太白池深不可測雞鳴坡在紫陽縣西南

  六十里相傳漢高祖微行至此聞雞鳴而止故名九股坪在平利縣南二百四十里亦名

  散子坪中有平地一區東臨韓崖西走四川太平廳界小埡子在安康縣西一百二十里

  兩山壁立中通一路如線木竹埡在紫陽縣南一百里土門埡在紫陽縣西南六十

  五里權河內兩崖夾峙𫤌若巨關二州埡在紫陽縣西南一百六十里接四川綏定府達

  縣界縣志為秦之金州蜀之達州接壤明正德中以二州相去遼遠分置紫陽太平二縣仍於此置

  戍防守斷崖絶壁上有擂鼓石鏡石在洵陽縣南五十里一山𦊅起巖石如削光耀如鏡

  溪洞在安康縣南二十里下為香溪溝兩岸怪石奇峯林莽茂密輿地紀勝平利縣北數十里

  有香溪柴扉洞即此龍洞在安康縣西北洞甚深窅風洞在洵陽縣南八十里洞中有大

  風極寒人不可當又有風洞在平利縣西一百三十里四時皆有風出又石泉縣西二十里亦有風

  洞投石則風出銅洞在洵陽縣南一百二十五里舊產銅今無神仙洞在洵陽縣西南

  一百五十里又有神仙洞在白河縣西九十里內有池水甚清冽𡻕旱禱雨有應鉛洞

  陽縣東北四十里高瑱子洞在白河縣西六十里舊出碧瑱子沖天洞

  陽縣東三十五里汝河對岸懸崖中有石洞洞前有泉清澈可掬又有白崖洞在縣南三十里汝河

  觀音碥洞在紫陽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任河旁石崖高覆有石如龍噴水下注石穴

  中不竭不溢內有洞可容數十人煙波洞在石泉縣西十里漢江濱其深莫測相傳積薪

  洞口然之煙透天池山下小洞鼓圓洞在石泉縣西十五里亦名古源洞平地突出大石方

  圓數畝有石澗數道居民堰以溉田崖鐫古源洞口四字枯柳洞在石泉縣北五里洞門高

  一丈二尺闊一丈洞門有石臺石爐中有石豆籩杯斚之𩔖皆出天成又有三梯𭰹十丈盤梯而進

  旁有泉穴如椀其深莫測傾耳聽之聲如雷鳴仙女洞在石泉縣北七十里香爐溝崖上一

  石當門狀若龍頭洞中有蓮花石盆禱雨輒應又有仙女洞在縣西百里山林深邃人跡罕到中有

  池方畝許月川水在安康縣西源出漢陰廳西東南流至縣境西入漢江水經注月谷口山

  有阪月川於中黃壤沃衍桑麻列植佳饒水田故孟達與諸葛亮書善其川土沃美也唐書地理志

  漢陰西有月川水元和志月川水出漢陰縣東梁門山水出麩金通志月河源出月嶺山舊漢陰縣

  志月河自縣西分水嶺發源合縣西諸小水環繞縣城形如半月流九十里入州界舊州志謂之越

  河在州西七里自鳳凰山東流至石泉受遲河水至漢陰受添河水過越嶺關受白魚溝水又受恆

  河水昔經牛山麓明末南徙又東受傅家河水又東流數十里入漢水口僅可容舟漢水

  康縣北自漢中府西鄉縣流入逕石泉縣南折而南流逕漢陰廳北又東南至紫陽縣南折而東北

   入縣境又東逕洵陽縣南又東逕白河縣北又東入湖北鄖陽府鄖西縣界水經注漢水東㑹洋水

   又東厯敖頭又東合直水又東逕直城南又東逕千渡至蝦蟇嶺厯漢陽潕口而屆於彭溪龍竈又

   東逕晉昌郡之寕都縣南又東逕魏興郡廣城縣又東得魚脯谿谷又東過西城縣南又東逕鼈池

   鯨灘又東逕嵐谷北口又東右得大𫝑左對月谷口又東逕西城縣故城南又東爲鱣湍洪波渀盪

   漰浪雲頽古耆舊言有鱣魚奮鰭遡流望濤直上至此則暴鰓失濟故因名湍也又東合旬水又東

   逕木蘭塞南又東左得育谿又東注合甲水口又東爲龍淵又東逕魏興郡之錫縣故城北爲白石

   灘又東逕長利谷南元和志漢水去州城百步水出麩金其色稍白不任貢獻又漢水南去豐利縣

   二十里寰宇記漢水在石泉縣東百步漢陰縣南二里又漢水在廢淯陽縣城南舊州志漢江自西

   鄉縣流入石泉縣境逕縣西四十里爲洪石灘灘下百餘步有閻王坂石崖陡峻鑿孔爲路舟行最

   險東逕縣南五十步又東至漢陽坪入漢陰縣境南去縣八十里又東南三十里入紫陽縣界東下

  為銅鑼三灣又東為草圈灘又東為五溜子灘又東為龍王灘又東為石壁灘又東為鐵縴灘又東

  為宦姑三灘又東為怯灘又東至縣西八里為大力灘左右有兩石觜為舟楫患又東為石樑灘當

  任河水口人東至縣治前為紫陽灘又東至縣東南一里為中宮灘極高險中流有石柱怒濤如雷

  又東至縣東四里為長灘近汝河水𫝑稍緩又東為樓子灘又東為柘瀆灘又東為石門灘入州界

  又東為月池灘又東四十里為思灘又東三十里為高洋灘又東十里為三碓灘又東五里為織女

  灘又東五里為串灘又東四十五里為麩灘又東二十里為月河灘又東過州北門外又東十里為

  上下立石灘又東三十五里為神灘又東五里為二郎灘諸灘中串麩二郎為險而神灘尤甚明成

  化十三年知州鄭福燒石鑿之以殺其勢又東入洵陽縣界又東六十里經縣南門外又東三十里

  為溝園沱夏水生則舟行甚艱又東一百五十里為仙灘又東三十里為藍灘亂石緃橫怒濤洶湧

  舟行患之又東南入白河縣界至縣西六十里為月兒潭瀠洄澄澈水影如月因名又東至縣北二

   里又東四十里入湖北鄖陽府鄖西縣界洵水在洵陽縣東源出西安府寕陜廳北秦嶺紗羅

   幛東南流逕商州鎮安縣西流入即旬水也漢書地理志旬陽縣旬水南入漢蜀志申儀降魏為魏

   興太守屯洵口水經注旬水北出旬山東南流逕平陽戍下與直水枝津合又東南逕旬陽縣與柞

   水合又東南逕旬陽縣南又東南注漢謂之旬口隋書地理志洵陽縣有洵水元和志洵水去縣一

   百五十步縣志水在縣北半里源出鎮安縣西北之秦嶺流入縣境自縣西北繞縣東南入漢

   水在洵陽縣東亦名蜀河水經注漢水左得育溪與晉郇陽分界於是谷唐六典山南道大川有

   淯水寰宇記淯水在廢淯陽縣西一百步自商州上津縣來東流注於漢九域志洵陽縣有育水輿

   地紀勝蜀口在縣東百二十里縣志蜀河在縣東百四十里源出秦嶺南流逕閭關入漢即古淯水

   也又西岔水在縣東北二百里源出西北山東南流入蜀河澗水在洵陽縣西源出平利縣

   北流入漢一名閭河寰宇記澗水在縣西二十七里一名閭谷水北注於漢舊志閭河在洵陽縣西

   二十五里源出連尖山北流入漢又平頂水在縣西南二十八里源出神仙洞西北流入閭河又金

   河在縣南七十里神河在縣南五十里俱流合澗水柞水在洵陽縣西北一百四十里源出商

   州鎮安縣東北乾祐山南入洵水亦名乾祐河詳見商州長利水在白河縣西北一名仙河

   寰宇記上津縣有長利水亦名仙水西北自豐陽縣流入豐利縣界漢中府志仙河在洵陽縣東百

   八十八里直水在石泉縣東接漢陰廳界一名遲河源出西安府寕陜廳北腰竹嶺南流廳治

   東亦名長安河西南流入縣境水經注直水出子午谷巖嶺下南流支分東注旬水又南逕蓰閣下

   又東南厯直谷逕直城西南流注漢魏書地形志安康縣有直水寰宇記直水源出永興軍乾祐縣

   弱嶺姜子關逕漢陰縣理西又南注於漢九域志漢陰縣有直水縣志池河在縣東五十里源出長

   安縣腰竹嶺南入漢江世傳其水易長難退故亦名遲河近河地多良沃蓋即直水以直遲聲相近

   而訛黃洋河在安康縣東源出平利縣西南化龍山流至縣境東入漢寰宇記唐武德

   間移平利縣於黃洋水之北舊平利縣志黃洋河在縣西五十里源出風線口西北流入州境舊州

   志在州東五里源出平利縣化龍山北流入漢又陳家溝在縣南二里故道由新治內因建新城導

   流東門外夏秋水漲則循城而北遶而西流與施家溝水會經舊城西南隅折而東出長春隄閘口

   入黃洋河吉河在安康縣西南水經注漢水右得大𫝑勢阻急溪故亦曰急勢九域志西城縣

   有吉水舊州志吉河亦名急河在州西南十五里源出平利縣界東北流入漢嵐河在安康縣

   西南七十里源出四川太平廳北流經平利縣西南界經化龍山又北至安康縣西入漢以兩岸山

   多嵐氣故名水經注漢水東逕嵐谷北口嶂遠溪𭰹澗峽險邃氣蕭蕭以瑟瑟風颼颼而飀飀故川

   谷擅其目疑即 此又有牙河在平利縣西南三百四十里北流入 嵐河其地東通金毛關南通鎮坪

   司明隆慶中嘗設巡捕主簿於此傅家河在安康縣北二十五里源出玉莽山南流入月

   界溪河在平利縣東南二十里一名沖河自湖北鄖陽府竹溪縣流入北流至洵陽縣

  界入閭河又石牛河在縣東南四十里亦自竹溪縣流入太平河亦在縣東南四十里源出秋山秋

  河在縣東南九十里源出四川夔州府大寕縣界俱北流入界溪河又連仙河在縣東南七十里南

  流入界溪河又松杉河在縣東南七十里源發武陵關流入秋河南江河在平利縣南四

  百一十里接四川䕫州府大寕縣界其上源曰小源溪母豬峽東流逕湖北鄖陽府竹溪竹山二縣

  界入灌谿河在平利縣西九十里舊縣城南二十步源出女媧山西北流入黃洋河又

  月谿河在縣西北一百十里源出高王山南流折而西遶舊縣城會於灌谿河其水勢環曲如月故

  乾溪河在洵陽縣北四十五里發源縣西北境之獅子嶺至龍潭爲麻坪河至乾溪鋪

  爲乾溪河又東南入洵水白石河在白河縣西南源出縣南一百二十里南竹山東北流去

  縣一里入漢亦名大白石水又小白石河在縣東南九十里源出申公嶺北流入白石河又紅石河

  在縣東南八十里源出漫營嶺西北流入白石河又店子溝在縣西南十五里源出華皮砦東入紅

   冷水河在白河縣西南一百六十里源出五條嶺北流去縣六十里入漢亦曰大冷水

   又小冷水河在縣西九十里源出長岡嶺西流入冷水河馬莊河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源出洵陽縣

   界棕溪嶺東流入冷水河汝河在紫陽縣東南三十八里又東南二里有洞河俱發源縣南界

   嶺北流入於漢任河在紫陽縣西南一里源出四川䕫州府大寕縣流經太平廳又北流至縣

   境入漢崖路崎嶇通西蜀道板木結筏多由此出縣志縣西南二十五里有之灘任水所逕橫石參

   差囘折天然如之字故名灌河在紫陽縣西南六十里亦名權水源出縣西南金山谷有東西

   兩源俱流入任河棉魚河在紫陽縣西六十里東流入漢相近又有五郎河左合白楊河

   右合漆園河俱流入棉魚河楮河在紫陽縣西二十五里源出漢中府西鄉縣印臺山東流

   入任河又小石河在縣西北二十里南流合楮河松河在紫陽縣西北五十里南流入漢水

   經注寕都縣治松溪口即此又縣北六十里有林本河八十里有鬧河皆西流入松河縣境諸水惟

  松河任河灌河三水可資灌溉沔峪河在紫陽縣北三十里源出七寶山西流入漢

  坪河在紫陽縣東北三十五里源出鳳凰山東流逕安康縣界入漢珍珠河在石泉縣

  西二里源出雲霧山東北馬蝗嶺南流至縣西㑹饒風河入漢又紅河在縣東北二里源出五攢嶺

  兩岸多紅石故名亦南流入漢大壩河在石泉縣西十五里源出西安府寕陜廳秦嶺合縣

  西北之龍洞溝南流至縣西合饒風河入漢饒風河在石泉縣西五十里一名毛家河源

  岀漢中府西鄉縣子午谷分流逕土門關東流入漢恆河在漢陰廳東南流至安康縣界合月

  川水一名衡河輿地紀勝金州有衡河源出乾祐縣流合月河入漢雍大記恆河在漢陰縣東二十

  五里北岸有古淘金塲舊州志衡河在州西北七十里源出牛頭山自漢陰界來曲折南行三百餘

  里入月河又清泥河在漢陰廳東北三十里源發西安府寕陜廳境東南流入恆河黒水河在安康

  縣西北二百里東南流入恆河板峪河在漢陰廳南三里又龍王溝在廳東二十三里蒲溪

  河在廳東三十里源皆出鳳凰山觀音河在廳西北三里源出馬蝗山俱北流入月河添水河在廳

  東北二十五里雙乳河在廳東北六十里俱南流入月河沙河在漢陰廳西北六十里源出石

  谷埡西流至石泉縣入遲河又小漆河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及月河板峪河龍王溝皆可灌田

  麒麟溝在白河縣西六十里源出陳家山北流入漢麻湖溝在白河縣西三十里

  北流入漢長春溝在白河縣西北一里源出縣南龍岡引流入漢兩岸花卉四時不絶故名

  長春中有普澤泉左右各一居民日汲不竭相近又有普潤泉亦流入長春講龍洞溝

  陽縣治南源出筆架山西流入漢又紫陽溝在縣南三里源出文筆峯北流入漢顯鐘溝

  在紫陽縣西南四十五里洪濤觸石浪吼如雷相傳昔時溝中洪水湧出一鐘因名又瓦房溝在縣

  西三十里皆流入任河龍潭在平利縣西南三十里潭闊四丈其深莫測為𡻕旱禱雨之所

  龍湫在石泉縣南五十里漢水南岸淵深莫測旱禱立應天池有二一在平利舊縣城文

  廟後其水清澈大旱不涸一在白河縣南龍岡山上岡阜四起中陷一坪方半畝遇雨積流成池

  蓮花池有三在洵陽縣東西北三面去縣各五里金泉在安康縣東輿地紀勝金泉即

  子城東之井取金生水之義舊州志在州治東二里其地舊有金華寺故名井深四丈水甚甘冽大

  旱不三泉在安康縣南五十里龍門谷中取水禱雨多應小絲泉在安康縣西八

  里其派如絲其出不竭又黒龍泉在縣西北八十里普濟泉在白河縣東九十步四時不涸

  引流爲清風溝入白石河廣濟泉在紫陽縣西十五步石泉在石泉縣南五十步清冽

  不涸寰宇記泉在故縣北縣以比名洗心泉在漢陰廳東舊州志縣東三里有池龍溝內有

  長嘯崖峭壁數十仞明嘉靖中有僧闢一洞曰朝陽洞洞東一泉從巖穴流出名曰洗心泉

  水泉在漢陰廳東三十里味甚清冽清平井在平利縣西九十里舊縣東百步其水至

  清民飲之不生癭瘤

大清一統志

 興安府

︹古蹟︺西城故城在安康縣西北秦置縣屬漢中郡漢因之後漢末為西城郡治魏志建安

  二十年分漢中之安陽西城為西城郡華陽國志建安二十四年劉先主以申儀為西城太守儀降

  魏黃初二年文帝轉儀為魏興太守蜀平遂治西城通鑑晉咸康五年庾懌為梁州刺史鎮魏興後

  以魏興險遠徙屯半洲建元二年司馬勲為梁州刺史戍西城太元四年苻堅䧟魏興九年桓沖遣

  郭寶伐苻堅魏興太守禇垣降之義興中謀縱之亂氐陷梁州刺史復移魏興寰宇記梁於魏興郡

  置北梁州尋改為南梁州後魏正始元年歸魏按梁州記俊魏合華陽金城二郡為忠誠郡領亭鄉

  錫城金川三縣即此地西魏大統元年梁將蘭欽東伐魏興郡還梁廢帝元年達奚武吞併山南又

  於魏興置東梁州三年因其地出金改為金州仍領魏興郡北周天和四年省西城縣仍移吉安縣

  理西城廢縣𪠘隋改金川唐復為西城其故城即今金州西北四里漢江之北西城山之東魏興郡

  故城是也當谷口路南與州城相對蓋後魏時移今理舊州志州初治漢水上去水不過百步後移

  水南明萬厯十一年大水城壊移治故城之南三里許因易州名興安 本朝順治初因新城頽圯

  復還治舊城又有舊土城在東關遺址尚存即宋元以來州城舊址 按漢書地理志所列第一縣

  不皆為郡治漢中郡雖首列西城而當時自治南鄭水經注寰宇記等書甚明自胡三省始謂前漢

  郡治西城諸志從之其實非是上廉故城在平利縣西六十里晉書地理志上庸郡有上

  廉縣宋書州郡志永初志有後省齊復置仍屬上庸隋書地理志金川縣梁初曰上廉後曰吉陽西

  魏改曰吉安舊唐書地理志北周於平利川置吉陽縣隋改為安吉武德元年改為平利寰宇記平

  利縣兩漢及魏為西城縣地晉於今縣南平利川置上廉縣取上廉水為名尋又改名為吉陽縣周

  地圖記雲上廉縣後移還上庸於平利川置吉陽縣後魏改為吉安縣北周天和四年移吉安於今

  州理唐武德元年再於上廉城置平利縣八年又移於古聲口戍南聲水之東黃洋水北舊縣志上

  廉城在縣東旬陽故城在今洵陽縣北戰國策蘓秦説楚威王曰楚北有旬陽漢書地

  理志漢中郡領旬陽縣晉書地理志魏興郡領郇陽縣宋書州郡志旬陽縣後漢無晉太康四年

  立隋書地理志西城郡洵陽縣舊置洵陽郡開皇初郡廢舊唐書地理志武德元年割洵陽洵城閭

  川三縣置洵州七年州廢以三縣屬金州寰宇記洵陽縣在金州東一百二十里本漢舊縣以在洵

  水之陽而名縣志故城在今縣治北 按周書泉仲遵傳蠻帥杜清和自稱巴州刺史結安康酋帥

  共舉兵圍東梁州朝廷遣王雄討平之改巴州為洵州隋志金川縣北周置洵州尋廢葢其時郡治

  金川而以洵陽屬之黃土故城在洵陽縣東隋書地理志西城郡黃土西魏置淯陽郡後

  周改郡置縣曰長岡後省郡入甲郡置縣曰黃土併赤石甲臨江三縣入焉開皇初郡廢舊唐書地

  理志金州淯陽縣後魏黃土縣義寕二年屬上州貞觀八年屬金州天寶元年改為淯陽唐書地理

  志淯陽縣大厯六年省入洵陽長慶初復置寰宇記廢淯陽縣在洵陽縣東三十里本漢洵陽縣地

  晉於此置淯口戍後魏大統十七年改置淯陽郡又於郡西三十三里置黃土縣居漢水南黃土山

  之西為名北周保定二年置黃土郡及長岡縣三年郡廢移黃土縣於淯陽郡𪠘為理宋史地理志

  乾德四年廢淯陽入洵陽舊州壑故城在今洵陽縣東一百二十里即閭關司舊堞宛然錫縣

  故城在白河縣東古麇國地左傳文公十一年楚潘崇復伐麇至於錫穴漢書地理志漢中郡

  領錫縣後漢書郡國志錫縣春秋曰錫穴應劭曰錫音陽魏志建安二十年分漢中之錫郡置都尉

  太和二年分新城之錫縣為錫郡景初元年省錫郡以錫縣屬魏興郡水經注漢水東逕錫縣故城

  北寰宇記晉太康五年魏興郡自洵口移理錫縣今豐利界東魏興故城是也豐利故城

  在白河縣南宋書地理志南上洛郡僑寄魏興領上洛商流民豐陽渠陽義陽六縣隋書地理志西

  城郡豐利梁置南上洛郡西魏改郡曰豐利北周省郡入上津郡後又廢上津郡入甲郡元和志豐

   利縣東至均州二百四十里漢長利縣地理在長利川故名宋於此僑置南上洛郡後魏文帝改為

   豐利郡又立豐利縣舊唐書地理志後魏分錫縣置豐利縣武徳初屬上州州廢屬均州寰宇記乾

   德六年併豐利縣入鄖陽縣舊平利縣志豐利城在今縣東北一百七十里石泉故城

   今石泉縣治晉書地理志桓溫平蜀之後以巴漢流人立晉昌郡領長樂等十縣宋書州郡志晉昌

   郡晉元帝立宋末省以長樂屬魏興郡通典石泉縣齊置晉昌郡於此寰宇記石泉縣在金州西北

   三百里本漢西城縣地梁武帝立晉昌郡治王水口夏侯道遷以梁州入魏移晉昌郡於所領長樂

   縣東陽村後值黃衆保叛移晉昌郡於舊理因改曰魏昌周武成三年郡又移理東陽川仍併所領

   諸縣為水樂一縣理於今縣南一里舊長樂所理處續改名石泉以縣北石泉為名保定三年廢魏

   昌郡移石泉縣理郡城即今縣理是也唐聖厯元年改為武安縣神龍初復舊大厯六年以戶口散

   落併入漢陰縣永貞元年金州刺史姜公輔奏縣地山谷重阻一千餘里來往輸納民不為便請於

  舊所復置詔從之王水口在縣西八十里安康故城在漢陰㕔西漢置安陽縣在今漢中

  府城固縣界魏移置於此晉改曰安康宋又置安康郡宋書州郡志梁州安康郡宋末分魏興之安

  康縣及晉昌之寕都縣立安康縣本二漢安陽縣漢末省魏復立屬魏興晉太康元年更名水經注

  漢水東厯敖頭舊立倉儲之所傍山通遠水陸險湊魏興安康縣治有戍統領流雜魏書淳于誕傳

  孝昌三年朝廷以梁州安康郡阻帶江山要言之所分置東梁州隋書地理志西城郡安康舊曰寕

  都齊置安康郡後魏置東梁州後蕭𧦴改直州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縣改曰安康唐書地理志

  武德元年以安康縣置西安州二年曰直州貞觀元年直州廢安康屬金州至德二載更名漢陰寰

  宇記漢安陽故城在漢陰縣西二十四里即今敖口東十里漢江之北故城是也宇文周始從舊縣

  移於今所 按漢安陽故城據漢志水經注當在今城固縣沈約志魏收志及寰宇記皆與二書不

  合辨見漢中府閭川舊縣在洵陽縣西舊唐書地理志武德元年置洵州又分洵陽置洵

   城閭川二縣七年廢洵州縣屬金州貞觀二年閭川八年省洵城併入洵陽縣志閭川縣在今縣

   西三十里以閭川水為名即今之閭川鋪熊川舊縣在白河縣東隋書地理志後周省熊

   川陽川二縣入豐利舊志熊川故城在舊平利縣治東蓋西魏時所置廣城舊縣

   陽縣南宋書州郡志魏興郡領廣城縣水經注漢水東逕廣城縣縣治王谷谷道南出巴獠有鹽井

   食之令人癭疾通志紫陽縣南六十里有王𤓰谿或曰即王谷之訛水源出其谷谿因以名

   城舊縣在漢陰廳西後魏置水經注漢水東逕直城南魏書地形志東梁州金城郡領直城

   一縣北史傅豎眼傳梁北梁州長史錫休儒寇直城豎眼遣其子敬紹擊破之隋書地理志金川縣

   舊有金城郡開皇初廢漢陽舊縣在漢陰廳東魏書地形志東梁州魏明郡領漢陽縣

   水經注漢水自直城南厯漢陽潕口即此隋志西魏改晉昌郡曰魏昌北周省入西城後魏明即魏

   吉挹城在安康縣西南水經注漢水右得大勢勢阻急谿依山為城城周二里在峻山

  上晉梁州督䕶吉挹所治符堅遣韋鍾伐之挹固守二年不能下無援遂䧟元和志吉挹於急口峻

  山築壘固守在西城縣西南魏山上舊州志吉挹城在新城西南六里伎陵城在洵陽縣

  東漢江南岸其北岸為木蘭塞晉書宣帝紀魏太和元年新城太守孟達連吳蜀謀舉兵帝潛軍進

  討吳蜀各遣其將向西城安木蘭塞以救達水經注漢水東逕木蘭南右岸有城名伎陵城周圍數

  里左岸疊石數十行重疊數十里中謂是處為木蘭塞雲縣志伎陵城在縣西五十里太子

  城在洵陽縣西北一百二十里三岔關下臨乾祐河遺址尚存漢王城在漢陰廳東三

  十五里相傳漢高祖駐師於此命軍士兜土築城遺址尚存寕都城在漢陰廳東南晉置

  縣屬晉昌郡水經注漢水東逕晉昌郡之寕都縣南縣治松溪口是也宋屬安康郡齊及後魏因之

  西魏大統十四年改縣為郡以封宇文太子毓為公後郡縣俱廢入安康唐武德元年復分安康置

  寕都縣屬西安州貞觀元年省舊縣志寕都城在今縣東南七十里 按隋志安康舊曰寕都蓋寕

   都省入安康之後因改安康曰寕都隋復曰安康也媯墟即媯汭亦名姚方在安康縣西北世

   本媯墟在西城縣西北舜之居舊州志在州北一里漢江北岸禹穴在洵陽縣東一百三十里

   高八尺深九尺旁鐫禹穴二字穴右有泉味甚清冽世傳禹決漢水時居此白河堡

   河縣西本洵陽縣地在萬山中明成化八年置堡築城以白石河爲名十二年改置爲縣明末城毀

    本朝初徙縣治紫陽堡在紫陽縣東縣志縣本漢陰縣東南隅州之西南隅也明正德

   六年流賊藍廷瑞平八年立紫陽堡尋升爲縣縣治初設於紫陽灘左嘉靖三十五年遷於灘右即

   今治滶口鎮今漢陰廳治宋史地理志漢陰縣紹興二年遷治新店以舊縣爲鎮嘉定

   三年升滶口鎮爲縣大夫營在洵陽縣東一百五十里明初御史大夫鄧愈嘗屯兵於此故

   聖公館在洵陽縣東寰宇記漢水記雲黃土縣雞鳴山北五十里有聖公館後漢光武

   起義兵屯此舊子午道在漢陰廳西北水經注直水北出子午谷地理通釋安康縣有

  舊子午道梁時別開乾路於黃金縣境舊道遂廢忘歸亭在安康縣南五里宋陳師道有

  翠光亭在安康縣宋建楊徽之有詩綺川亭在安康縣北牛山春時花開錦

  綺爛然為一方勝景鳳亭在漢陰廳東十五里見輿地紀勝

 ︹關隘︺東津關在安康縣東四里漢江北岸又西津關在縣西四里漢江南岸皆久廢

  嶺關在安康縣西九十里即越嶺關崒嵂萬山中脊高路狹東接荊鄖南通蜀道西連興漢

  白馬關在安康縣北三十里又爛柴關在縣北七十里路通洵陽鎮安又木竹碥關在縣北

  一百三十里接啇州鎮安界俱險峻白土關即今平利縣治宋史王彥傳建炎四年桑仲乘

  勢西寇直搗金州白土關即此武陵關在平利縣東南一百八十里又源溪關在縣東南四

  百十里接四川夔州府大寕縣界文彩關在平利縣東南三百六十里峭壁百仞梯徑險

  絶又南五十里有小關子地連鎮平為秦楚蜀通衢金毛關在平利縣西南一百八十里

  狗脊關在平利縣西一百三十五里狗脊嶺旬關在洵陽縣南洵水上漢書酈商傳商

  別將攻旬關西定漢中顏師古曰漢中旬水之上關也今在洵陽縣閭關在洵陽縣東一百四

  十里明置巡司今裁紅崖關在洵陽縣南一百里其地有街衢故跡相傳明洪武中郭繼宗

  守此以禦紅巾之亂七里關在洵陽縣南一百五十里為楚蜀之衝舊置銅錢關後以山僻

  難守移建於七里溝故名 本朝康熙元年設守備駐此雍正十年改設都司乾隆三十七年又改

  設守備嘉慶二十年移駐縣城設經制外委分防兩河𨵿在洵陽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東

  接蜀河西接乾祐河北通鎮安縣明置三岔巡司於此今裁清風關在洵陽縣北輿地紀

  勝洵陽縣有青鳳𨵿舊志清風關在洵陽縣北一百五十里接鎮安縣界即青鳳之訛也俗又名青

  銅關又鶻嶺關在縣東北二百五十里鶻嶺雙河關在紫陽縣東南一百二十里當汝洞

  二水間故名斑鳩關在紫陽縣南一百五十里毛壩關在紫陽縣西南一百二十

  里任河旁與漢中府西鄉及四川太平廳接界今設主簿駐此州志任河關在州西南三百五十里

  又有搆坪寺溪二關在府西南四百里皆在紫陽縣與四川接界馬嶺關在石泉縣東三

  十里當馬嶺路因名有亭曰息擔熨斗關在石泉縣南一百里饒風關在石泉縣

  西六十里饒風嶺明置巡司今裁宋史吳玠傳紹興三年金薩里罕自商於取金州長驅趨洋漢興

  元守臣劉子羽急命田晟守饒風關以驛書招玠入援玠自河池日夜馳三百里遂大戰饒風嶺六

  晝夜敵不退會玠小校有得罪奔金者導以祖溪關間路出關背乘高以瞰饒風諸軍不支遂潰州

  志祖溪關在饒風關北四十里又有土門關在饒風嶺上十里 薩里罕舊作撒離喝今改

  郎關在石泉縣北一百十里老君關在漢陰廳南八十里方山𨵿在漢陰廳

  西三十二里元和志貞觀十二年置當東西驛路宋史金人攻方山原統制楊政援之金引退

  錢窖關在漢陰廳北一百五十里又敎塲壩關在廳西北二百三十里鎮坪營巡

  司在平利縣東南三百六十里明正德中置巡司後裁 本朝乾隆四十七年復設 按鎮坪營

  地方與四川䕫州府大寕縣接界最為扼要之區嘉慶七年並設都司防守甎坪營

  康縣西南一百四十里乾隆四十七年設縣丞駐此嘉慶八年並設都司防守白土路營

  在平利縣西三十里八里岡 本朝初設遊擊守備駐守乾隆三十七年均裁改設都司嘉慶七年

  復裁移右營遊擊駐守馬家營在紫陽縣西北九十里相傳漢高祖嘗屯兵於此

  安鎮在安康縣北五里一名香獐壩通鑑周顯德五年李玉自長安襲蜀歸安鎮蜀兵據險邀

  之敗沒長安志歸安鎮在乾祐縣南一百二十里泰郊鎮在安康縣西三十五里

  口鎮在安康縣西七十里九域志西城縣有衡口鎮即衝河合月河之口也嘉慶三年築堡城

  周五里有奇建公𪠘倉厫門二紅軍砦在平利縣東南五百一十里天救砦

  利縣南六十里極險峻九龍砦在平利縣南三百六十里山連八里岡俗傳為蠻王砦砦

  後三里有九龍洞故名藥婦砦在平利縣西南四十里香子砦在平利縣西南

  一百六十里金雞砦在平利縣西南一百八十里自金毛關平地特起一山高百丈周環

  有水明正德中勦流寇嘗屯兵於此連線砦在平利縣東北六十里三面壁立盤曲十五里

  方至其巔與洵陽縣分界下有連線洞高八尺闊一丈興平砦在洵陽縣南四十里四面

  𨺗絶高處極寛平可容千人上有水泉舊為土人避兵處相近又有黑山砦又構皮砦在縣南一百

  里山下產皁礬羊山砦在洵陽縣北五十里地險絶又星辰砦在縣北一百二十里世傳張

  飛嘗屯兵於此白崖砦在白河縣西南二十里又影身砦在縣西南九十里樺皮砦在縣西

  五十里栢木砦在縣北六十里七寶山砦在紫陽縣西南六十里七峯連起如連環然

  十女砦在紫陽縣西十五里峯頂寛平相傳昔有十女避兵於此三台砦在石泉縣

  東一百里三台山蜀河堡在洵陽縣東北四十里即淯陽舊縣嘉慶四年陳家

  埡堡在白河縣喜慶五年修又有探馬溝堡呂家溝堡長春寺堡並據隘設砦共一千一百丈

  澗池堡在漢陰𠫊東三十里周二里有奇門二嘉慶初年修三渡市在安康縣

  北輿地紀勝在漢陰縣東南十五里

 ︹津梁︺仁壽橋在安康縣城東門外 本朝康𤋮三十二年重建又長春橋在縣東二里長春

  安康橋在安康縣城南門外明萬厯十一年為大水所壞三十二年重建以陳家溝施

  家溝水㑹流於此改名為源橋康阜橋在安康縣西門外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木橋水衝

  重甃甎建石橋是年並建虹橋於西城濠漢陽橋在白河縣東二里又迎仙橋在縣東南二

  通漢橋在白河縣西五十五里感化橋在白河縣北二里跨長春溝又臨江

  橋在縣東北二里跨長春溝尾逼近漢江故名通濟橋在紫陽縣西南一百八十里跨任河

  路通川蜀遲水橋在石泉縣東遲水上大壩橋在石泉縣西十五里大壩河上

  津渡在安康縣城東北隅又東津渡在縣東六里石梯渡在縣東三十里江濱石崖連亘渡處

  鑿為磴如梯故名神灘渡在縣東四十五里西津渡在縣西三里流水渡在縣西南九十里皆漢江

  津濟處又黃洋渡在縣東三十里衡口渡在縣西七十里漢江渡有三一在洵陽縣南一百

  十步一在白河縣北二里一在石泉縣南五十步白石渡在白河縣東南二里大黃

  灘渡在白河縣西五里又月兒潭渡在縣西六十里呉家渡在縣西九十里皆漢水渡

  沙渡在𣥨陽縣東十五里西渡在紫陽縣西南任河口通西鄉太平又雙河度在縣西四

  里松河渡在縣西北三十里

 ︹隄堰︺長春隄在安康縣東一里縣境凡水漲時黃洋河與漢江會合涌溢上行隄介黃洋漢

  江二水間鑿竇為閘以時啟閉明成化十五年興安州鄭福増築萬厯崇禎間復修為一城保障

  其相連者又有白龍隄黃洋堰在安康縣東七里引黃洋水為渠以溉田磨溝堰

   在安康縣西三十里月河南岸開渠灌田五百畝又赤谿堰在縣西四十里渠二道灌田千餘畝

   千工堰在安康縣西北七十里引恆河開渠三道灌河千餘畝大濟堰在安康縣

   北二十五里引傅家河開渠六道灌田八千七百餘畝亦名大積堰長安堰在平利縣東二

   十五里相近有石觜黃沙二堰俱引界谿水又石泉縣東五里漢江南岸亦有長安堰引漢水灌田

   秋河堰在平利縣東南九十里又縣西南九十里有線口堰漢壩堰在洵陽縣南二

   十八里引平頂河又縣南五十里有神河堰縣七十里有金河堰縣南一百五十里有七里關堰

   麻坪河堰在洵陽縣北九十里又縣北一百三十里有水田坪堰七里堰

   泉縣西七里引珍珠水又興仁堰在縣西十里其相近有高田堰俱引大壩河溉田鳳亭堰

   在漢陰廳東三十里引龍王溝又池龍盧峪鐵溝等七堰皆在縣東永興堰在漢陰廳南五

   里引坂谷河月河堰在漢陰廳西門外明成化二十一年築又西有觀音墩溪仙溪沐浴

  鐘河堰在漢陰廳北六十里

 ︹陵墓︺︹明︺張鳳翔墓在洵陽縣西屠濟墓在安康縣東

 ︹祠廟︺女媧廟在平利縣西五十里九域志女媧山上有女媧廟帝嚳廟在洵陽縣

  虞舜祠在安康縣城北帝王世紀西城縣有虞舜祠水經注西城縣故城內有舜祠漢

  高帝廟置民九戶嵗時奉祀焉通志舊廟廢明隆慶中重建於漢江北岸里許萬厯中復加修建今

  惟存碑記禹廟在洵陽縣東禹穴漢高祖廟有二一在安康縣南三里一在洵陽

  縣西寰宇記梁州記雲洵陽縣南山下有漢高祖廟洵陽縣志廟在縣西二十里其側有泉遺址尚

  漢昭烈廟在漢陰廳西元至正三年酇侯廟在安康縣城內前在舊城

  明成化十八年移新城忠惠王廟有一一在安康縣北牛山一在縣西二里祀唐金州

  刺史崔偉王公祠在安康縣城西祀宋知代州王忠植郭公祠在安康縣城西宋淳

  熙初建祀宋知金州贈少保郭浩原公祠有三一在安康縣城內一在洵陽縣治東一在

  紫陽縣治西俱祀明鄖撫原傑劉公祠在安康縣城東門外祀明守道劉致中忠烈

  祠在安康縣城西祀署商洛道袁生芝知州屈良貴州判孫嘉任俱 本朝順治三年守城殉節

  

 ︹寺觀︺新羅寺在安康縣西六里有唐懷讓禪師庵天聖寺在安康縣西西津渡之南

  宋建明洪武十七年重修中有古柏二株枯而復生 本朝順治十六年重建規模壯麗萬春

  寺在安康縣北白雲山下初名萬頃寺唐建在今寺之東後移此更名萬春前有萬春洞洞內外

  多唐宋名人題名 本朝順治十六年重修康熙二十三年於洞門利白雲深處四字為一郡名勝

  龍興寺在漢陰廳東龍岡下東明庵在紫陽縣西八十里明成化中建棟宇壯麗甲

  於漢純陽宮在安康縣舊州城東南隅一名柴扉道院相傳有呂仙遺跡道觀

  在洵陽縣西舊有古銅鐘隋開皇中鑄

 ︹名宦︺︹晉︺吉挹蓮勺人孝武初為魏興太守尋加輕騎將軍領晉昌太守苻堅將韋鍾攻魏興

  挹遣衆拒之鍾率衆欲趨襄陽挹又邀擊斬五千餘級鍾怒𮞉軍圍之挹又屢挫其鋭其後賊衆繼

  之挹力不能抗城䧟被執不言不食而死追贈益州刺史梓潼守周虓順陽守丁穆同時殉難︹南

  北朝︺︹梁︺裴邃聞喜人天監中遷北梁秦二州刺史開創屯田數千頃倉廩盈實省息邊

  運人吏𫉬安相率餉絹千餘匹邃從容曰汝等不應爾吾又不可逆納其絹二匹而巳︹周︺楊

  異華陰人閔帝時為寕都令甚有能名裴藴閔喜人文帝時為直州刺史有能名︹唐︺張

  仲方曲江人憲宗時補金州刺史宦人奪民田仲方三疏申理卒與民直崔偉為金州刺

  史黃巢亂偉保守封疆掘破牛山敗黃巢軍民賴以安李康廣明初為漢陰令黃巢亂僖宗

  出幸興元道中無供頓康以騾負糧數百䭾獻之從行軍士始得食馮行襲均州人唐

   末爲戎昭軍節度使鎮金州境旱有蝗飛鳥爲食之嵗歉田中鹵榖自生︹宋︺魯有開

   治平中知金州有蠱獄當死者數十人有開曰欲殺人衷謀之足矣安得若是衆耶訊之則誣天方

   旱獄白乃雨王彥上黨人高宗時爲金均房州安撫使知金州時中原盜起加以饑饉無所

   資食惟蜀富饒巨盜往往窺覬賊桑仲直擣金州白土關衆號三十萬彥勒兵取長沙坪阻水據山

   設伏以待賊見官軍少蟻附搏戰彥麾士死鬬賊敗走追奔至白磧復房州紹興元年李忠反攻金

   州諸關彥退屯秦郊令將士盡伏山谷間設奇以待賊至逆戰大敗之追襲至秦嶺遂復乾祐縣桑

   仲既敗復鳩集散亡西據均陽分衆三道一攻注口關一出馬郎嶺一擣洵陽彥遣副將焦文通禦

   注口自以親兵營馬郎相持一月大戰六日賊大敗仲爲其下所殺又有王闢董貴祁守中阻兵窺

   蜀彥悉討平之郭浩隴干人紹興初知金州兼永興軍經畧使金州殘弊特甚戶口無幾浩招

   集流亡開營田以其規制頒示諸路他軍以匱急仰給朝廷浩獨積嬴錢十萬緡以助戶部朝廷嘉

  之凡有奏請得以直達累遷樞密院都統制屯金州仍建帥府淳熙中賜立廟金州蹇彝

  人端平中通判金州元兵攻蜀彝堅守戰不能敵被擒不屈而死其子永叔復力戰城破舉家死焉

  和彥威理宗端平三年彥威獨守饒風關孤城外絶救援堅壁屹立元兵數攻不下引還明

  年夏從谷中奄至金州陷彥威死之︹明︺鄭福深州人成化中知金州疏鑿漢江灘石築堤以

  禦水患開市通商民生滋殖陰子淑內江人成化中知金州以禮義敎民風俗為之變

  何尚德猗氏人嘉靖中知金州以廉稱金之純廣濟人崇禎中知興安州流賊薄城

  之純率鄉兵殱其魁嵗饑多方賑恤以勞瘁卒於官何宗孔北直通州人崇禎中為紫陽縣

  典史流賊陷城死之

 ︹本朝︺仰九明河州人順治中為紫陽路遊擊邑多盜九明出奇兵屢敗之入山搗其巢賊悉

  王章錦州人康熙中知興安州甫到官值軍興總兵貴州民輸糧牧馬民大困章申請上

  宮立禁之州故無校士所為出資創建會兵進勦芽麓山盜芻糧器械應機立辦鄖撫檄州民運鑲

  章念民力巳竭競不應張大經山西鳳臺人乾隆十六年甲一名武進士厯官至興漢

  鎮總兵三十六年赴金川軍營進勦朗郭宗克之三十八年大軍移營木果木大經分駐簇拉角克

  後遇賊於乾海子路險不能𮪍徒步力戰死入祀昭忠祠廕騎都尉世職黃袞鎮平人由義勇

  議敘擢知白河縣堵剿敎匪屢著勞績嘉慶七年禦賊於縣之泰山廟障亡事   聞賜䘏廕雲

  騎尉世職

 ︹人物︺︹晉︺王遜魏興人仕郡察孝廉累遷上洛太守私牛馬在郡生駒犢者秩滿悉以付官轉

  魏興太守永嘉四年為寕州刺史時吏士散沒城邑邱墟遜披荒糾厲收聚離散征伐諸夷威行寕

  土遣子澄奉表勸進於元帝累加散騎常侍安南將軍賜爵褒中縣公李雄遣李驤寇寕州遜使將

  軍姚崇㸑環大破驤等在州十四年卒諡曰壯︹周︺李遷哲安康人世為山南豪族遷哲少

  有識度慷慨善謀畫父元真仕梁爲衡州刺史留遷哲本鄉監統部曲事撫馭羣下甚得其情累遷

  東梁州刺史大統十七年周文遣遠奚武王雄等略地山南遷哲被執周文以其信著山南令與賀

  若敦同往經畧遂平寇亂巴濮之人降𣢾相繼授侍中除直州刺史與田宏同計信州留鎮白帝明

  帝初授都督信州刺史天和三年進位大將軍鎮襄陽大破陳將章昭達進爵安康郡公卒諡壯武

  王傑本名文達直城人從孝武西遷周文奇其才嘗謂諸將曰文達萬人敵也後復潼關破沙

  苑爭河橋戰芒山皆以勇敢聞親待日隆於是賜姓宇文氏恭帝元年從于謹圍江陵時柵內有人

  善用長矟傑射之應弦而倒遂拔之孝閔帝踐阼進爵張掖郡公爲河州刺史建德初除涇州總管

  頗爲百姓所慕卒追封鄂國公諡曰威︹隋︺何妥西城人少機警有儁才高祖受禪除國子

  博士嘗言蘇威不可信任又上八事以諫帝令考定鐘律作清平瑟三調聲又作八佾鞞鐸巾拂四

  舞以太常所傳宗廟雅樂深乖古意奏請用黃鐘復上封事論時政損益並指斥當時朋黨於是蘇

   威盧凱薛道衡等皆坐得罪㝷爲國子祭酒卒官諡曰肅撰周易講疏孝經義疏莊子義疏及封禪

   書樂要文集並行於世︹唐︺李襲志安康人仕隋始安郡丞大業末盜起襲志傾私產募

   士得三千人乘城拒盜蕭銑林士宏屢攻之不下聞煬帝喪與士民縞素三日臨固守凡二年力窮

   援絶爲銑所陷武德初高祖命其子元嗣召之襲志約嶺南酋李光度潛圖歸國及銑敗嶺南六十

   餘州皆送款襲志誘而致雲授桂州總管封始安郡公守桂二十八年政尚清省南荒便之

   襲譽襲志弟通敏有識度高祖定長安召授大府少卿詔委典運以饟東軍累擢揚州大都督

   府長史江南巡察大使多所黜陟召爲大府卿爲人嚴慤以威肅聞居家儉厚於宗親祿廩隨多少

   散之以餘資寫書罷揚州載書數車嘗謂子孫曰吾性不喜財遂至屢乏然負京有賜田千頃耕之

   可以食河內千樹桑事之可以衣江都書力讀之可以官能勤此無資於人矣︹明︺謝文

   人成化中進士選庶吉士改御史巡閲通州竹木居庸諸關軍耗長蘆鹽法漕運四川邊儲所至剗

  弊糾姦不避貴近遷河間知府賑饑有方庭無留牘終山東參政張鳳翔洵陽人生有異

  質強記博覽為文雄傑卓犖與李夢陽同舉於鄉既成進士同授戶部主事未幾卒夢陽輯其遺文

  六卷梓行之屠濟金州人嘉靖中舉於鄉知長子縣一介不取沍冬著敝鞾無襪民有以罽

  襪進者正色叱去及歸里鶉衣百結恬如也侯大化金州人嘉靖中舉於鄉知新津縣恂

  恂不為崖異而自守極嚴毅有欲於以私者皆憚而不敢發卒之日無以為斂清操卓品士論重之

  胡柟洵陽人知夏縣及保德州均有惠政洊升恩州兵備道卒於官劉四科紫陽人隆

  慶中進士知長治縣擢吏部主事厯兵部尚書兼副都御史巡撫薊鎮練兵恤民多善政卒贈太子

  羅世濟平利人萬厯中舉於郷為沔池敎諭聞李自成入關以死自誓既而沔池陷世

  濟率家人力戰被執不屈死之子得鴻練鄉兵守平利殺賊甚多城破與妻子俱死之 本朝乾隆

  四十一年入祀忠義祠孫魯石泉人由歳貢官廣西知州未幾歸流賊攻石泉魯倡守城議

  甚力城陷魯力戰死

 ︹本朝︺吳錦興安州人諸生順治三年流賊餘黨陷興安錦與鄉人譚文達並罵賊不屈死

  紹文興安州人諸生順治三年流賊䧟城父子俱𬒳掠賊欲殺其父紹文乞以身代賊殺之父

  竟免於難康應祥興安州人家貧好義嘗路拾黃金六十兩俟失者還之事繼母以孝聞流

  賊過其門曰此孝義士也相戒勿犯鍾儀傑洵陽人康熙中進士知息縣賑饑全活甚衆行

  取吏部主事厯遷郎中出知廣州府潔巳奉職不營貲產以勞卒於官羅登科洵陽人力

  田敦睦數世同居百餘人合食無聞言覃訓紫陽人少孤事繼母來甚孝待繼母弟誨極友

  愛土賊亂訓負母逃難誨梢緩為賊所𫉬訓傾貲詣賊贖以歸同縣諸生許應選事親亦至孝母病

  目失明應選朝夕跪泣𥸤天母目忽明楊秉恆平利人諸生性至孝色養無間乾隆年間

  劉悅平利人以孝行著嘉慶年間 旌同縣姜宗夀漢陰諸生邱崧俱嘉慶年間以孝行

  

 ︹流寓︺︹宋︺呂希純壽州人紹聖初父公著追貶希純亦以屯田員外郎分司南京居金州杜

  門著陳師道彭城人高介有節安貧樂道諸經皆有訓傳尤邃於詩禮累遷秘書正字

  客居金州︹明︺呂柟高陵人正德間翰標修𢰅敦學行有五經註疏行世避劉瑾亂微服寓金

  州之純陽宮

 ︹列女︺︹明︺栢壽妻王氏金州人壽歿家貧甚有勸改適者氏斷髪自誓事姑以孝聞守

  節六十年疾篤不令醫診視其守身嚴謹𩔖此又梁廷臣妻劉氏廷臣歿遺孤在襁褓舅姑欲奪其

  志即翦髪毀面誓以死有豪強謀聘之氏聞執刀刺頸流血被地舅姑亦為感泣又張鳴遠妻杜民

  年十九夫亡族豪盡奪其產氏甘貧奉親守節愈厲萬厯中旌屠瑞妻劉氏年十九守節唐際虞妻

  曹氏馬續光妻劉氏均撫育遺腹苦志守節馬兆祥妻張氏張價妾翟氏均夫亡殉節王正

  蒙妻蕭氏平利人蒙亡三日自縊死時嘉靖四十二年余養龍妻王氏

  紫陽人夫歿氏孝亊翁姑訓子成立黃節四十餘年同縣魏訪之妻侯氏年二十夫亡翦髪自誓苦

  節撫孤任豫之妻孫氏均以節孝旌安汝翼妻王氏石泉人性莊嚴不事色笑夫歿

  守節三十餘年同縣魏人仰妻周氏夫亡守身課子足不踰國均以節孝旌水中二女

  興安州人崇禎末漢水溢死者甚衆有結筏自救者鄰里多附之忽聞波中呼救聲漸近見二女子

  附一朽木倐沉倐浮引筏救之年約十六七問其姓氏不答二女見筏上男子有祼者歎曰吾姊妹

  倚木不死冀有善地可存也今若此何用生為復欈手躍入波中死又州人陳大䇿溺死妻張氏不

  食七日死張必奇妻黃氏漢陰人夫歿推散家貲不食十二日死萬厯間旌同縣胡

  文煥妻王氏年二十文煥病歿密縫身衣縊死柩側又任礱妻楊氏曽武妻王氏張世華妻陳氏閔

  進孝妻王氏藍正元妻呉氏解鶴妻駱氏藍敏妻陳氏茹士珍妻尹氏陳光耀妻蔡氏皆夫亡守節

  課子成名王道直妻鄭氏漢陰人明末城陷恐被辱抱女投井死楊天培妻郭氏經

  厯陳光啟妾王氏皆目刎死

 ︹本朝︺梁信成妻喻氏興安州人順治三年為流賊所執大罵不屈亂刀交下死之同

  時謝賢謨母胡氏妻劉氏陳於堂妻席氏王建極蔣氏範文奎妻侯氏陳五美妻劉氏並以義不

  污賊自殺崔尚志妻單氏興安州人康熙十四年呉三桂亂賊黨縱掠民間氏知不

  免以其子託鄰婦投崖死藍旐妾鄭氏漢陰人旐夫婦死於賊負嫡子立避難備嘗

  險阻亂定家業蕩然䌟麻自食訓立至於有成楊裔昌妻劉氏興安州人年十六夫

  亡事舅姑盡孝鞠遺腹子成立同州趙應泰妻王氏賈廷弼妻馬氏楊秉彝妻康氏梁陳妻孫氏馬

  志學妻胡氏俱以早寡孝事舅姑撫孤成立魯鏞妻馬氏年二十二夫歿撫遺孤宏漢誓守及宏漢

  為諸生完娶與婦先後死又撫孫成楷成立均雍正年間 旌又崔榮妻劉氏馬在良妻馮氏馬天

  鳳妻常氏均以苦節著又烈婦陳五典妻李氏年十七夫亡自經以殉楊啟勇妻李

  氏平利人年二十七夫亡事舅姑甚孝及歿喪葬盡禮敎二子皆成立雍正四年 旌呉鳳

  喈妻吉氏洵陽人夫亡孝事舅姑撫子伯禮入泮媳華氏善永姑志撫子淳科餼於庠兩

  氏俱年二十六而寡守節四十餘年同縣鍾仙質妻吉氏亦以節孝著任兆麟妻王

  氏紫陽人夫亡守節與同縣武君化妻李氏均雍正年間 旌謝得龍妻何氏

  興安州人夫亡苦節三十年乾隆十三年 旌同州朱緯妻沙氏楊正祿妻馬氏謝德隆妻何氏馬

  顯名妻馬氏鎖賢妻黃氏鎖偉妻馬氏陳知新妻王氏俞珍妻廖氏朱光煦妻周氏王前我妻黃氏

  萬士榮妻劉氏又烈婦段起志妻廖氏呉忠聘妻惠氏均乾隆年間 旌王作位妻黃

  氏平利人夫亡家貧撫孤守節五十餘年同縣王政從妻李氏古㑹極妻王氏王國柱妻羅氏魏

  必威妻崔氏胡世典妻王氏符節妻陳氏王明世妻王氏彭永壽妻古氏趙良臣妻王氏鍾士彥妻

  梁氏均乾隆年間 旌夜啟泰女平利人喜讀書許字劉遠煥未婚遠煥卒女年十五

  聞訃歸夫家守貞孝事舅姑立姪為嗣李聯芳妻謝氏洵陽人夫亡守節清苦自

  持年七十餘卒同縣宋英妻吉氏王諭妻馬氏劉𥙿妻張氏鍾仙麓妻朱氏鍾簴妻呉氏鍾衍慶妻

  吳氏宋書之妻余氏李本朴妻劉氏王紹曾妻彭氏又烈婦馮告妻羅氏陳𠃔彩妻范氏俱乾隆年

  間 旌又劉可大妻王氏呉義貞妻戴氏胡天章妻李氏劉永敬妻胡氏來鳳子妻錢氏王柱桂妻

  錢氏劉自玉妻胡氏晏溫妻陶氏祁文彩妻李氏陳大祥妻王氏呉涵之妻宋氏李習虎妻賈氏張

  士正妻陳氏陳宏諸妻焦氏向理之妻張氏均以苦節著談世海妻柯氏白河人不

  辱強暴投河自盡乾隆三十九年 旌任豫妻孫氏紫陽人年二十三夫亡養姑訓

  子苦節五十餘年同縣任頊之妻嚴氏寇撫德妻魏氏張起鳯妻蕭氏張芝鵬妻高氏又尚其志妻

  趙氏夫被虎咥氏奮不顧身追虎奪囘而夫傷重旋卒氏甘貧守節孝事翁姑又烈婦康廷英妻呉

  氏王惟新妻呉氏均乾隆年間 旌程氏女石泉人許字呂氏子呂氏子有惡疾其母欲改

  字蕭姓女不從自經死時年十五夏之相妻汪氏漢陰人夫亡守節上事翁姑養

  生送死克盡孝道同縣溫永馨妻趙氏曾法乾妻李氏郭祚遠妻溫氏曽𫐠志妻張氏陳國典妻胡

  氏尹原享妻劉氏均乾隆年間 旌又常敏妻呉氏曾愷妻鄭氏胡鑑妻劉氏以苦節著張珍

  女白河人名器姐因革生陳茂才摳手戲之女忿自盡乾隆四十四年 旌劉氏女

  人劉某女以孝聞嘉慶九年 旌謝𠃔恭妻丁氏安康人夫亡守節與同縣楊英

  妻王氏均嘉慶十五年 旌劉名世妻王氏平利人夫亡守節嘉慶六年 旌同

  縣柯瑞燦妻鄭氏柯瑞熿妻鄭氏武涇妻漆氏武汶妻李氏李顯哲妻方氏均嘉慶年間 旌

  舉妻周氏洵陽人夫亡守節嘉慶十一年 旌李文英妻呂氏白河人夫

  亡守節嘉慶十六年 旌同縣呂志鍾妻黃氏黃簡璞妻陳氏劉爾功妻陳氏均嘉慶年間 旌

  胡玢妻鄭氏漢陰𠫊人夫亡守節嘉慶五年 旌同㕔於爾珜妻呉氏李永盛妻張氏

  賈賁妻馬氏敬鼎妻沈氏邱文選妻韓氏劉焯妻陳氏黃忠相妻唐氏楊時生妻朱氏均嘉慶年閒

  

 ︹仙釋︺︹宋︺張用成金州人號紫陽有僧能入定出神數百里間頃刻即至紫陽謂之曰禪師

  今能與遊乎僧曰願同往揚州觀瓊花乃瞑目趺坐紫陽與僧至各折一花頃之覺僧袖手皆空紫

  陽乃拈花與僧把翫治平中訪扶風馬黙於河東以所著悟真篇授之元豐五年夏趺坐而化 本

  雍正十一年加封大慈圓通禪仙紫陽真人

 ︹本朝︺僧寂蓮漢陰人居蓮花寺寺在萬山中人跡罕至糧盡嘗啖黃精以飽性好遊懸崖峭

  壁跣足如飛因號赤腳禪師一日與寺僧先尅逝期至日遂積柴端坐而化

 ︹土產︺紙寰宇記金州土產唐書地理志金州土貢茶芽唐書地理志金州土貢

  漆唐書地理志金州土貢乾漆實寰宇記金州土産漆本草漆生漢中山谷金州者最善世重金

  漆即金州也寰宇記金州土貢蠟明統志州境出降香明統志州境出降香乳香

  白膠香唐書地理志金州土貢麝香唐書地理志金州土貢熊膽明統志州

  境出熊膽鹿茸唐書地理志金州土貢杜仲雷丸枳殻枳實黃檗寰宇記金州土產黃蘗鍾乳

  厚朴九域志金州貢黃檗枳實枳殻杜仲舊州志州產天南星薟草茯苓瞿麥等藥 按唐書地

  理志金州土貢麩金又西城漢水漢陰月川水皆有金今並無採者又明統志載金州出自然銅石

  青石緑碧鈿唐宋採取明初封閉謹附記











                      前總纂官丁善慶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 官顔以燠恭  校

                      校對官宗稷辰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