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四百七至四百九

卷四百四至四百六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四百七至四百九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四百十至四百十二

大清一統志

 潼川府

︹古蹟︺郪縣故城在三臺縣南漢置三國蜀志炎興初姜維等聞諸葛瞻破引軍由廣漢郪

  道以審虛實華陽國志李特克成都衆饑李驤將民入郪王城食穀芋後漢書注郪縣故城在今郪

  縣西南元和志梓州東南至遂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錦州一百三十里西至漢州二百十里正東

  微南至果州三百五里東北至閬州三百十五里正北微東至劒州三百六十里正南微東至普州

  三百五十里宋於此置新城郡梁武陵王蕭紀於郡置新州隋開皇末改曰梓州因梓潼水為名州

  城宋元嘉中築左帶涪水右挾中江居水陸之衝要郪縣郭下本漢舊縣因郪江水為名寰宇記郪

  舊縣在今縣南九里臨江郪王城基址現存又有漢郪道縣城在今縣西輿地紀勝漢郪縣城在飛

  烏縣北三十里又有後唐長興時郪縣城在今縣西 按晉志無郪縣而王長文傳曰廣漢郪人又

  華陽國志沈約宋志皆有郪縣其未嘗廢可知又宋志有新城郡治北伍城兼領懷歸縣隋志雲新

  城郡舊曰伍城蓋即劉宋故縣獨齊志新城郡治下辨所領縣與宋志皆不同不可考五城

  故城在中江縣東華陽國志廣漢郡有五城縣在郡東南漢時置五倉發五縣民尉部主之後

  因以爲縣宋書州郡志五城縣晉武帝咸寕四年太康六年省七年又置隋書地理志蜀郡元武

  縣舊曰五城後周置元武郡開皇初郡廢改縣名仁壽初置凱州大業初廢元和志縣東至梓州一

  百十五里本先主所置五城縣也屬廣漢郡後魏平蜀置元武郡以縣屬焉隋開皇三年改五城爲

  元武縣因元武山爲名屬益州武德三年割屬梓州寰宇記廢五城縣在縣東二里三隅山之東舊

  志舊元武縣在今縣西南二里址存廣漢故城在遂寕縣東北輿地紀勝廣漢故城在鹽

  亭東北十五里又有隋廣漢城在通泉縣北三十里縣志廢廣漢縣在射洪縣東南一百里蓬溪縣

  界舊志漢時縣名與郡同者𩔖加小字以別之如沛郡之沛縣曰小沛丹陽郡之丹陽縣曰小丹陽

    桂 陽 郡 之桂 陽縣 曰小桂 陽零陵 郡 之 零陵 縣 曰小 零 陵 是也 今縣 屬廣漢 郡亦宜 曰 小 廣漢 水 經

    注 涪 水 南 至 小 廣魏 與梓 潼 合 小 廣 魏 即廣 漢 縣水 經 本 曹 魏 時 人所 作故 改 漢 為 魏 也 齊志 之 小

    漢 蓋 本 縁 小 廣 漢為 名而 中 省 廣 字 耳 隋志 遂 寕郡 治 小 溪 縣 以 為梁 置按 此 郡 本 置 於 晉時 其 治

    縣 不 應 至 梁 時始 置元和 志以 為 晉 穆帝置 今 檢宋 齊 二 志 皆 無此 縣意者 梁之 小 溪 即齊之 小 漢

    漢 溪 字 形 相 似 而 訛 後人 不 之 察 耳  按 漢 志 廣漢 郡 首 領 梓 潼 後 漢 郡國 志 治 雒 縣 晉志 始 治 廣

    漢 縣舊志 則 謂 漢初 本治 廣 漢 縣 後 徙治 梓 潼 而引 華陽國 志 水 經注 為證 又 雲 晉 志 蜀建 興 二 年

    分 廣 漢 立 東 廣 漢 郡魏 景元 中 平 蜀省 晉之 廣 漢郡 蓋 即 蜀 之 東 廣 漢郡 廣漢 縣 自 漢至 晉凡 三 為

    郡治 今 考 華 陽 國志 廣漢 郡本 治 繩 鄉元 初 二 年徙治 涪 繩 鄉 水 經注 作乘 鄉下 雲 王 莽之 吾 雒 也

    吾雒 即雒 縣 是 䋲鄉 本在 雒 縣 不 在 廣漢 縣 也 據漢志 郡治 梓 潼 據華 陽國 志 水 經 注 則初 治 雒 之

    繩鄉 後徙 治 涪 又治 雒城其 廣漢 縣 則晉時始 為郡治 前此 皆 為 屬縣 也舊志 謂本 治 廣漢蓋誤 認

  繩鄉為廣漢縣地耳蜀時分置東廣漢郡今不知其治所以為即晉之廣漢郡亦無所據鹽亭

  廢郡今鹽亭縣治隋書地理志新城郡鹽亭縣西魏置鹽亭郡開皇初郡廢元和志縣西南至

  梓州九十三里本漢廣漢縣地梁於此置北宕渠郡後魏恭帝改為鹽亭以近鹽井因名安岳

  故縣在今安岳縣北元和志普州正北微東至遂州一百三十里正西微北至簡州二百四十

  里正南微西至資州一百七十里正北微西至梓州三百五十里本漢之資中牛鞞墊江後漢之徳

  陽四縣地周武帝建德四年置安岳縣又於縣立普州舊唐書地理志晉李雄亂後為獠所據梁招

  撫之置普慈郡寰宇記安岳縣本以邑地在山之上四面險絶故曰安岳輿地紀勝縣舊治在鐵門

  山宋開寳四年移今治宋史地理志普淳祐三年據險置治寳祐以後廢涪城廢縣

  在三臺縣西北蕭齊僑置始平郡隋改涪城縣屬金山郡唐宋屬梓州元省齊書州郡志始平獠郡

  建武三年置隋書地理志金山郡涪城縣舊置始平郡西魏改郡曰涪城周又改曰安城開皇初郡

   廢改縣曰安城十六年改為涪城元和志涪城縣東南至梓州六十里本漢涪縣地唐初屬綿州大

   厯十三年割屬梓州輿地紀勝圖經雲唐涪城縣城在今縣東四百步元史地理志至元二十年

   涪城入郪縣通泉廢縣在射洪縣東南隋書地理志新城郡通泉縣舊曰通泉置西宕

   渠郡西魏改郡縣俱曰湧泉開皇初郡廢縣改名又併光漢縣入焉元和志縣西北至梓州一百四

   十里本漢廣漢縣地宋於此置西宕渠郡後魏恭帝移於涌山改名湧泉郡周明帝置通井縣隋開

   皇三年改為通泉十八年改屬梓州唐書地理志通泉縣大厯二年隸遂州後復屬梓州元史地理

   至元二十年併通泉人射洪舊志廢通泉縣在射洪縣東南七十里 按南齊書並無通泉縣西

   宕渠郡領縣四曰宕渠曰宣漢曰漢初曰東關則通泉之非齊置可知惟隋書地理志注云舊曰通

   泉置西宕渠 郡西漢改郡縣俱為湧泉然查漢書晉書宋書俱 無通泉不知隋志何所據又查元和

   志周明帝置通井縣隋開皇三年改為通泉縣是通泉之名創於隋而非創於齊也謹據各史及元

   和志更正東關廢縣在鹽亭縣東南蕭齊時西宕渠郡有東關縣梁魏時廢宋復置屬梓

   州寰宇記縣在州東南一百四十里本鹽亭縣雍江草市也蜀明徳四年以其地去縣遠為寇盜盤

   泊之所因割樂平等三鄉立招葺院乾徳四年升為縣取古東關地名之從知州張澹之請也元史

   地理志至元二十年併東關入鹽亭舊志廢東關城在今縣東南百里今名東關市高渠廢

   縣在鹽亭縣西寰宇記廢髙渠郡城在鹽亭縣西十六里北臨梓潼水周保定初置隋開皇三年

   廢為縣大業三年縣亦廢北宕渠廢縣在鹽亭縣西北齊書州郡志益州西宕渠郡領

   宕渠縣寰宇記廢宕渠在鹽亭縣西北三十二里安樂村李𭙶蜀記宋元嘉十九年置西宕渠郡領

   縣四宕渠是其一也梁天監中廢按九域志鹽亭縣有宕渠鎮即此 永 泰廢縣

   亭縣東北元和志縣西南至梓州一百四十五里本漢充國縣地武德四年分置地號永泰因以為

   名寰宇記在州東北一百二十七里唐巡檢皇甫無逸以四境遙遠人多草寇遂於鹽亭及劎州黃

  安閬州西水三縣界置九域志熙寕五年省永泰為鎮入鹽亭十年復置尉司輿地紀勝建中靖國

  初改曰安泰紹興初復為縣未幾廢三十一年復置永泰縣舊志元初省在今鹽亭東北六十里

  飛烏廢縣在中江縣東南隋置屬新城郡唐屬梓州宋屬潼川府元省元和志縣東北至

  梓州一百四十五里本漢郪縣地開皇十三年地置飛烏鎮明年改鎮為縣並因山為名寰宇記

  有故城在今縣北三十五里故郪王城也隋置縣貞觀二十二年以舊縣山重峻險移就今理舊

  志廢飛烏縣在中江縣東南一百七十里銅山廢縣在中江縣南九十里元和志縣東北

  至梓州一百二十里本漢郪縣地有銅山厯代採貞觀二十三年置監署官前上元三年廢調露

  元年因廢監置縣舊唐書地理志分郪飛烏二縣地置九域志在州西南九十五里元史地理志至

  元二十年併銅山入中江懷歸廢縣在中江縣西北宋書州郡志新城郡領懷歸縣何志

  新立寰宇記在縣北二十里李膺蜀記雲元嘉九年置後周明帝初併入元武小溪廢

  縣今遂寕縣治晉書地理志桓溫平蜀於徳陽界東南立遂寕郡隋書地理志遂寕郡方義縣梁

  曰小溪置東遂寕郡西魏改縣名周改郡名曰石山開皇初郡廢大業初置遂寕郡元和志遂州東

  北至果州一百七十里東南至合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梓州二百五十里正南微西至普州一百

  四十里漢廣漢縣地後分為德陽縣東晉分置遂寕郡周保定二年立為遂州方義縣郭下本晉小

  溪縣永和十一年置後魏恭帝改曰方義舊志宋太平興國初避諱仍改曰小溪明初省入州 按

  小溪縣隋志以為梁置元和志以為晉置不同又寰宇記宋泰始五年刺史劉亮表分遂寕為東西

  二郡齊志有東遂寕郡不始於梁也遂州之置見於周書閔帝元年元和志作保定二年亦誤

  陽廢縣在遂寕縣東南後漢置屬廣漢郡晉初因之後改屬遂寕郡宋齊因之周廢蜀志張

  裔傳張飛自荊州由墊江入璋授裔兵拒飛於徳陽陌下寰宇記遂州蓋徳陽之舊壘東輿巴郡為

  界譙縱亂後移於石坪其地多獠華陽國志縣有靑石祠蓋在遂寕東南蓬溪之南舊青石縣界

  崇龕廢縣在遂寕縣南元和志縣西至普州一百十里隋開皇三年於此置隆龕鎮大業

  十二年於鎮置縣先天元年更名舊唐書地理志本周隆龕城隋爲縣舊治整瀨州久視元年移理

  波羅川九域志乾徳五年省爲鎮入安居安居廢縣在遂寕縣西南隋書地理志資陽郡

  安居縣後周置曰柔剛又置安居郡開皇初郡廢十三年改縣名焉元和志縣南至普州八十里舊

  唐書地理志舊治柔剛山天授二年移理張柵九域志在普州北七十里舊志今有安居鋪在遂寕

  縣西南四十里即故縣也明成化中又分遂寕及銅梁縣地置安居縣屬重慶府非故地矣

  興廢縣在蓬溪縣南元和志蓬溪縣西南至遂州一百二十里永淳元年割方義縣北界於

  今縣南二十里蓬川置唐興縣長壽二年改爲武神龍元年復爲唐興天寳元年改爲蓬溪寰宇

  記本漢廣漢縣地取邑內蓬溪爲名九域志縣在遂州東北七十里舊志明初又移今治故城在縣

  南縣志謂在縣東北三十里誤青石廢縣在蓬溪縣南宋書州郡志遂寕郡領晉興縣徐

   志不注置立隋書地理志遂寕郡青石縣舊曰晉興西魏改名又置懷化郡開皇初郡廢元和志縣

   西北至遂州七十里本晉晉興縣屬巴郡既置遂寕乃割屬焉後魏改爲始興開皇十八年改爲青

   石宋史地理志熙寕六年省入遂寕七年復置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九年併青石入小溪舊志在今

   蓬溪縣南一百二十里長江廢縣在蓬溪縣西東晉巴興縣地宋書州郡志遂寕郡領

   巴興縣徐志不注置立疑是李氏所立隋書地理志遂寕郡長江縣舊曰巴興西魏更名又置懷化

   郡開皇初郡廢元和志縣南至遂州五十里舊唐書地理志縣舊治靈鷲山上元二年移治白桃川

   寰宇記東晉永和十一年置巴興縣西魏恭帝改長江以界內大江爲名唐上元元年以舊縣不安

   移在明月山下鳳凰川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九年併長江入蓬溪舊志廢縣在蓬溪縣西六十里南

   去遂寕縣六十里今有長江壩普康廢縣在安岳縣南元和志縣北至普州七十里周建

   徳四年於此置永康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爲隆康先天元年改爲普康舊唐書地理志本後周永唐

   縣隋改為永康移治伏強城尋改隆康寰宇記在普州南五十里宋史地理志熙寕五年廢普康縣

   入安普慈廢縣在樂至縣東北元和志普慈縣東南至普州一百里本名多業縣周

   建德四年置屬普慈郡隋開皇十三年改為普慈宋史地理志乾德五年廢普慈縣舊志在樂至縣

   東北三十五里遂寕舊縣在今遂寕縣西南唐景龍元年分青石縣置屬遂州宋屬遂寕

   府元至元十九年省入小溪元和志縣東南至遂州一百二十里九域志在州西南八十五里

   虎城在射洪縣界舊志晉義熙四年劉敬宣討譙縱泝涪而上至黃虎去成都五百里寰宇記

   通泉縣地名 黃滸川黃滸疑即黃虎之訛也胡三省通鑑 註黃虎近涪城或在郪江口 明  水

   城在蓬溪縣西南明月山南有明水山峯巒插天元末明玉珍保障於此築城周二里遺址尚存

   今為鎮亦曰明水寨石羊城在安岳縣東輿地紀勝石羊鎮在安居縣又有石羊山去縣一

   百三十里舊志石羊城在今縣東一百二十里相傳元時置縣明初廢為鎮富國監

  臺縣南寰宇記本郪縣富國鎮新井煎鹽之場宋置監以董其事兼領通泉飛烏等鹽井去州九十

  里明統志富國監在潼川府南鐵冶在射洪鹽亭二縣九域志通泉縣有鐵治三東關縣有鐵

  銅冶在中江縣西南九域志銅山縣有銅冶舊志蓋在銅官山下陳子昻故

  宅在射洪縣東武東山下又讀書臺在縣北金華山巔郭元振故宅在射洪縣東南

  輿地紀勝在通泉縣孫樵舊宅在遂寕縣輿地紀勝在遂寕府東晝錦坊陳摶舊

  宅在遂寕縣南輿地紀勝在崇龕鎮去鎮二里宋初即其宅為靈山觀宣和四年賜額曰欽真

  龔潁舊宅在遂寕縣西南輿地紀勝在遂寕縣西十里龔雅村長嘯樓在府子城

  上輿地紀勝又有觀風樓拏雲樓皆在府前翔鳳樓在蓬溪縣西近樓之山有翔鳳之勢

  官閣在三臺縣北六十里唐杜甫詩山腰官閣迥添愁元祐閣在遂寕縣輿地

  紀勝在遂寕府城安居門外隆化院左政和中程師孟作山川之秀井邑之美畢陳於前唐文若為

  記後又畫元祐人物玉虹閣在安岳縣治內宋建名世堂在府治方輿勝覽畫屈原

  司馬相如王襃楊雄嚴君平陳子昻李太白蘇子瞻八人來袞堂在府治以宋丞相趙雄得

  靜治堂在遂寕縣東北三里宋孝宗御書靜治堂三大字以賜丁逢四春亭

  在府治內宋魏了翁建取邵子四時常有春語為名有詩山亭在三臺縣南牛頭山唐杜甫詩

  路出雙林外亭窺萬井中野亭在射洪縣東南輿地紀勝在通泉縣東山杜甫詩亭影臨江水

  村煙對浦沙環翠亭在中江縣治南明統志宋程建用記西園之勝有環翠亭面北而枕

  浮螺亭在遂寕縣輿地紀勝去小溪縣一里長慶院有卞高五十六體篆字碑

  亭在安岳縣名勝志普州三亭曰均逸曰東溪曰碧厓宋文同知普州日各系以詩見丹淵集

  孝義臺在鹽亭縣東南一百三十里宋時邑人馮伯瑜剖腹取肝以愈父疾縣令卞詵築臺

  於此立石旌表之又蓬溪縣亦有孝義臺在縣西二十五里蜀孟㫤時里人程崇政以孝聞知縣程

  佐表

 ︹關隘︺步雲關在射洪縣南二十里羅家渡隘在三臺縣東八十里又𫎇埡寺隘在

  縣東北一百里佛耳巖隘在三臺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又馬康橋隘在縣北五十里

  溪鎮巡司在射洪縣南 本乾隆二十年胖子店巡司在中江縣 本

  朝乾隆三十二年置青隄渡鹽課司在射洪縣 本乾隆元年康家渡

  鹽課司在蓬溪縣 本朝乾隆元年置又三臺縣有華池鹽課司遂寕縣有廣福鹽課司俱

  明置今裁南明鎮在三臺縣西北九域志涪城縣有南明新井鳳溪高鋪四鎮舊志南溟鎮

  在州北八十里即南明也又有鹿蹄鎮在州南二十里樂安鎮在州西三十里官道大通鎮

  在射洪縣南九域志通泉縣有大通剰隴赤車千頃四鎮太和鎮在射洪縣南四十里有通

  判駐豐義鎮在射洪縣界九域志射洪縣有豐義納壩二鎮鵝溪鎮在鹽亭縣

   北九域志縣有何店白馬宕渠臨江鵝溪五鎮大汁鎮在鹽亭縣東北九域志永泰司有大

   汁永豐二鎮臨津鎮在中江縣東九域志中江縣有臨津呉店石臼新安陽平馬橋六鎮

   舊志呉店石臼在縣南新安在縣西南龔市鎮在中江縣南又保安鎮亦在縣南九域志

   飛烏縣有龔市賴王七泉路口保安五鎮又銅山縣有大石曲木二鎮 按輿圖有龔家口在縣南

   少西接金堂縣界即龔市鎮也黃鹿鎮在中江縣西北五十里舊名卡市相傳五代王蜀初

   有女仙馬愛娘跨黃鹿飛昇於此因名韓朋鎮在遂寕縣西南九域志安居縣有安居韓

   朋崇龕茗山等八鎮按茗山今在安岳縣 萬 𡻕鎮在遂寕縣西四十里九域志遂寕縣

   有柏子井鼻萬𡻕蒲市四鎮白水鎮在遂寕縣北繖子山下又閏國鎮在縣北四十里九

   域志小溪縣有白水白崖石城閏國等十鎮梓潼鎮在遂寕縣界縣丞兼批騐所大使駐

   九節鎮在蓬溪縣東南一百三十里又龍會鎮在縣南一百里九域志青石縣有九節

  龍會大張市河玉賴岡五鎮利國鎮在蓬溪縣西南三十里明置石峯堡於此又仁和鎮

  在縣南二十里義富鎮在縣西八十里懷化鎮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有堡石洞鎮在縣北三十里九

  域志蓬溪縣有利國仁和石洞懷化義富五鎮走馬鎮在蓬溪縣西五十里江西岸有堡有

  市其地多陶為利甚廣客館鎮在蓬溪縣西二百十里跨鰲山下又有長潭鎮在縣西一

  百十里有堡即長灘又有白土堡在長潭之西即故白土鎮也九域志長江縣有白土鳳臺錦店長

  灘客館趙井六鎮蓬萊鎮在蓬溪縣西北一百六十里即舊唐興縣地 本朝雍正八年

  設巡司乾隆元年改設鹽課大使二十年復改設縣丞駐此龍臺鎮在安岳縣東唐天復

  初王建遣龍臺鎮使王宗侃討杜從法等於昌普合三州平之九域志安岳縣有楊仙龍臺清流龍

  歸等十六鎮舊志清流鎮在縣南六十里茗山鎮在安岳縣東七十里旁有茗山因名九域

  志安居縣有茗山鎮三會鎮在樂至縣北九域志樂至縣有三㑹普慈等八鎮輿地紀勝三

  會係遂寕潼川簡池三州交㑹之地故名葫蘆溪在三臺縣北八十里有縣丞駐此

  庾渡在射洪縣太和鎮涪江東岸本朝雍正七年置巡司今裁 秋 林驛在三臺縣

  東五十里又建寕驛在縣西六十里俱明洪武中置今裁又射洪縣西有九井驛鹽亭縣西有雲溪

  驛亦明置皆久廢古店驛在中江縣西六十里 本朝康熙中置今裁

 ︹津梁︺東津在府城東輿地紀勝在郪縣東四里渡涪江水孝弟橋在府城內儒學前宋

  時州學生杜田舉孝弟科因以名橋敦義橋在府東三十里桃花溪通濟橋

  東五十里映溪山下橫鎖雙溪東龕橋在射洪縣東思賢橋在射洪縣東武東山

  下陳子昻故宅里人思之故名德星橋在鹽亭縣南近嚴氏故宅杜甫詩有嚴家聚德星之

  句因會秀橋在遂寕縣南一百里飛雲橋在蓬溪縣東跨蓬溪連珠橋

  在蓬溪縣東北三里成信橋在安岳縣東三十里

 ︹隄堰︺王公隄在府城外東南宋提刑王勲築新隄在中江縣西南宋令廖子仲築文同

  廣寒堰在射洪縣南穴山引水 本朝乾隆中築永濟堰在遂寕縣東北射洪

  嘴 本朝乾隆九年知縣田朝鼎築灌楊渡等壩田二萬餘頃

 ︹陡墓︺︹三國︺︹漢︺鄧芝墓在蓬溪縣寰宇記在青石山舊志在蓬溪縣南一百里或曰在

  遂寕縣北二十里鳳凰山︹晉︺段容墓在射洪縣南容字宗仲廣漢人有學行官至雲南建

  寕太守輿地紀勝墓在通泉縣︹南北朝︺︹梁︺朱買臣墓在安岳縣南六十里古龕

  寺縣志舊以為漢朱買臣然其墓不應在此其梁人與︹隋︺姚萇墓在安岳縣北六十里

  ︹唐︺楊炯墓與地紀勝在梓州北長平山陳子昻墓在射洪縣東南二十里獨

  坐山嚴震嚴礪墓在鹽亭縣西一里寰宇記俱在鹽亭縣西負戴山下孫樵

  墓在遂寕縣西門外賈島墓輿地紀勝在普州南安岳山下明統志在安岳縣南三里

   按朱昆田日下舊聞補遺雲賈島墓本在普州安岳縣移風鄉絳志大足據何光遠鏗戒錄亦曰

  墓在岳陽山上岳陽普州地名則島墓在普州無疑又李頻李洞曹松諸人詩皆憫其遠葬於蜀明

  統志乃載入房山縣長安客話遂謂島卒於蜀歸葬房山不知何所本也︹五代︺︹唐︺夏魯

  奇墓在遂寕縣治後忠井側程崇雅墓在蓬溪縣西南二十里︹宋︺蘇易

  簡墓在三臺縣西南八十餘里廢銅山縣相近又有故宅孝子馮伯瑜墓

  亭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文同墓在鹽亭縣東北廢永泰縣東四十里楊輔墓

  寕縣西二里佛現山下牟袞墓在安岳縣北鼇魚山名勝志袞端拱進士以文章名有牟

  君華集君華袞字也︹明︺張正學墓在三臺縣北六十里觀鹿山楊澄墓

  洪縣西北三里三臺山官巡撫子最諡忠節墓亦在焉謝東山墓在射洪縣西北二十

  里邑人官巡撫席春墓在遂寕縣東繖峯山第彖墓在縣北嘉福橋黃珂墓

  寕縣西南二十里鳴鐘山楊名墓在遂寕縣北鳳臺壩席書墓在蓬溪縣西珉水壩

  湯紹恩墓在安岳縣北四十里石馬溝華表尚存字已剝蝕相傳為布政墓

 ︹本朝︺譚行義墓在三臺縣南二十五里獅子山朱射斗墓在三臺縣西鳳凰山

  嘉慶五年戰死西充賊支解之從者獲其一足葬此張鵬翮墓在遂寕縣

 ︹祠廟︺張諌議祠在三臺縣西牛頭山祀宋張雍陸使君祠在射洪縣南白崖山

  方輿勝覽梁天監中陸弼為瀘州刺史卒於官歸舟過白崖山舟皆沈沒後為立廟明統志嘗旱縣

  令禱於祠下即大雨文湖州祠在鹽亭縣南祀宋文同青石祠在蓬溪縣青石

  顏公祠在安岳縣學左祀明顏公輔鐵山神祠在安岳縣北鐵峯山明統

  志隋時夷人人寇普昌瀘三州文帝命姚景徹為都統討平之普人為立祠靈䕶廟

  城東唐建祀東川節度使顧彥暉英顯廟在射洪縣獨坐山祀唐陳子昻勾谿廟

  在中江縣西祀隋凱州守李直之旌忠廟在遂寕縣東祀後唐東川節度使夏魯奇

  澤廟在遂寕縣東明統志宋李洪生有神異𡻕凶捐家貲全活十萬家及卒人為立廟崇寕間

  賜其號曰豐澤普應廟在安岳縣鐵峯山明統志宋天彭人多岳授徒於普及卒門人牟袞

  率子弟葬之並為立廟

 ︹寺觀︺兜率寺在三臺縣南二里南山隋開皇中建前瞰郡城拱揖如晝唐王勃有梓州郪縣

  兜率寺浮圖碑記杜甫有上兜率寺詩中有劉蛻文冢永福寺在三臺縣西牛頭山下舊

  名牛頭寺唐杜甫有上牛頭寺及望牛頭寺詩一名長樂寺寰宇記牛頭山下有長樂寺樓閣煙花

  為一方勝概壽聖寺在射洪縣治東安禪寺在射洪縣治西南定光寺

  在鹽亭縣南宋建安國寺在中江縣治東宋祥符中建廣德寺在遂寕縣治西

  臥龍山唐為普濟寺宋改廣利寺明改今名普慈寺在蓬溪縣治西東林寺

  岳縣治南龍洞寺在樂至縣北二十里寺下有洞停水四時不涸故名保和觀

  治前唐王祀號易元子為東川獄吏多隱德遇異人授靈丹於長平山後仙去郡人立祠祀之宋賜

  玉京觀在射洪縣治北金華山上天祿觀在鹽亭縣治東清虛觀

  江縣治北元妙𮗚在遂寕縣治東棲霞觀在蓬溪縣治東天慶觀在安岳縣

  治西

 ︹名宦︺︹晉︺周處陽羨人轉廣漢太守郡多滯訟有三十年而不決者處詳其枉直一朝決遣

  按晉廣漢郡自泰始二年改置正今府境︹隋︺姚萇長安人開皇間為西川都統瀘夷寇普昌

  二州萇討平之功擢普州刺史兵亂後民多流徙萇招徠安業卒官民為立祠︹唐︺夏侯端

  壽春人高祖時為梓州刺史所得祿廩皆散食孤王晙景城人開元中貶梓州刺史操下肅

  壹吏人畏愛竇兢平陵人舉明經調郪令修郵舍道路設冠婚喪紀法百姓德之顏杲

  卿琅邪人調遂州司法參軍性剛正蒞事明濟甞為刺史詰讓正色別白不為所屈李叔

  明代宗時為梓州刺史初東川承兵盜鄉邑彫破叔明治之二十年撫接有方民遂安︹五代︺

  ︹唐︺夏魯奇青州人莊宗時鎮武信東川董璋反攻遂州魯奇閉城拒之旬月救兵不至城

  中食盡魯奇自刎死︹宋︺馮瓚厯城人乾德中知梓州蜀軍校上官進率亡命夜攻州城城中

  止有雲騎兵三百瓉令分守城門密令促更籌未夜分擊五更賊悉遁去因縱兵追之擒進斬於市

  宥其餘黨境內獲安郭廷謂彭城人乾德中知梓州州承舊政有莊宅戶車腳戶皆隸州將

  鷹鷂戶日獻雉兔田獵戶𡻕入皮革又有鄉將等互擾閭里廷謂悉除之康延澤乾德中全

  師雄作亂徙延澤普州刺史時有降兵二萬七千諸將欲盡殺之延澤請簡老幼疾病七千人釋之

  餘以兵衞還浮江而下賊若來刼奪殺之未晚俄岀兵敗賊衆三萬普遂等郡皆平優詔嘉奬就命

  為東川七州招安巡檢使張宏益都人太平興國中知遂州以勤幹聞宋凖雍邱人太

  宗時通判梓州有治聲謝濤富陽人為梓州榷鹽院判官李順反成都攻陷州縣濤嘗畫守

  禦之計賊平以功遷觀察推官李虛已建安人太平興國中知遂州以治最被賜虛已因獻

  詩帝批其紙尾雲朕得良二千石矣陳世卿南劒人雍熙中為東川節度推官李順寇兩川

  知州張雍以州兵馬為數部使官分領世卿素善射當城一面親射中數百人同幕皆謀圖全計世

  卿正色曰食君祿當委身報國奈何欲避難為他圖耶張雍安德人淳化中再知梓州李順

  作亂衆至萬人雍訓練士卒募強勇守城督僚佐治戎器伐木為竿銷鍾為鏑紐布為索守械悉備

  賊圍梓潼八十餘日雍固守不動會王繼恩遣兵來援賊始潰去盧斌開封人為梓遂十二

  州都巡檢使淳化二年賊任誘等寇昌合州斌斬誘等賊衆悉平四年賊王盡復起榮資斌擊滅之

  是冬李順為亂斌率兵往平之查道休寕人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至道二年有使兩

  川者得道公正清廉之狀以聞優詔嘉奬張士遜隂城人遷射洪令以寛厚得民檄移治郪

  民遮馬首不得去因聽還安撫使至梓州問屬吏能否張雍曰射洪令第一也寇瑊臨汝人其

  宗時為梓州路轉運使晏州多剛縣酋斗望刧瀘州燒淯井監殺官吏瑊誘溪藍等州刺史及八姓

  烏蠻首領使斷賊徑詔發陜西兵益以白芀子弟縁淯井溪轉𨷖凡十一陣破之夷人相率來附斗

  望猶屢拒不從瑊分兵拔其柵大破之衆遂降又置戌兵建砦柵濬三濠以環濟井賈昌衡

  獲鹿人仁宗時為梓州路轉運判官賈人請富順井鹽吏視賄多寡為先後昌衡隨日月給之蠻驅

  馬來市官第其良駑為二等上者送秦州下者輒輕估值而抑買昌衡請嚴禁之范純禮

  呉縣人知遂州瀘南有邊事調度苛𣗥純禮一以靜待之辦其可具者不取於民王吉甫

  同州人神宗時知梓州梓在東川為壯藩轉運使欲增折配以取羨餘吉甫謂其僚曰民力竭矣一

  増之後不可復減吾忍為國斂怨為民基禍哉竟卻之韓璹汲人神宗時為梓州路轉運使

  朝命諸道議更役法璹首建併綱減役之制省役人五百又請裁定諸州衙簿苗時中宿

  人熙寕中以司農丞使梓州路密薦能吏十人後皆進用人卒莫知之後為梓州路轉運副使時討

  蠻乞弟以糧道遠創為攢運法食以不乏景興宗紹興中守潼川活饑民甚衆趙善

  譽淳熙中為潼川路提刑轉運使官劾罷遂寕守徐詡又以羨貲給諸郡置莊威惠並孚宗子寓

  蜀者少業儒善譽即郡庠立學以教之曹叔遠瑞安人開禧中守遂寕營卒莫簡苦總領

  所侵刻相率稱亂勢張甚入遂寕境輒戢其徒無肆𭧂曰此江南好官員也李壁丹稜人嘉

  定中知遂寕府張福入益昌畧閬剽果至遂寕壁傳檄諭之福等讀檄泣下約解甲降會官軍至挑

  戰賊忿盡燔其城顧府治曰李公旦夕來居此其勿毀壁馳書大將張威使調嘉定黎雅砦丁牌手

  來會戰以長圍法授之賊遂平兄垕知遂寕政主簡靜郡人宜之劉光祖陽安人除直秘

  閣潼川運判厯本路提刑韓𠈁胄誅進直學士知潼川府慈惠得民仁聲四達時賢守稱最

  震浦城人通判遂州嘗給兩川軍士緡錢詔至西川而東川獨不及軍士洶洶震白主者曰朝廷

  豈忘東川耶殆詔書稽留爾即開州帑給錢如西川衆乃定明日詔果至魏靄理宗時權潼川

  府元兵入蜀死於官守淳祐五年贈官三轉官其一子何叔丁理宗時知普淳祐元年

  東北兵攻城叔丁與簽書判官楊仁舉力拒之既而城破兩家二十餘人死於難叔丁孫嗣祖仁舉

  幼子肖翁被俘逃歸詔贈官恤後︹元︺多爾濟太祖時為潼川府尹時公府無祿田乃以

  官曠地給民視秩分畝而薄其稅潼川仕者有祿自此始 多爾濟舊作朶兒赤今改正暢師

  文至元時除潼川路治中修府舍發地得銀五十錠同僚分師文十錠不受用以修廟學及傳舍

  餘作酒器給公用︹明︺譚道生始興人知潼川州廉潔有幹才郡城久圯伐石更修制強

  梗撫善良簡詞訟在任七年郡中大治胡叔寶永康人正統中官中江尉初蒞任民有當

  辟者其黨懷金祈兔叔寶執之佐縣令勸農興學均徭平賦李賢奉勅察蜀吏治疏其善以聞擢知

  顏公輔巴陵人天順中為安岳諭嚴毅方正以禮率人六載升知縣事為政以仁動無

  所苟民祠祀之程春震雲夢人成化中以御史謫知安岳縣發摘如神宏治戊申大旱賑恤

  安集全活甚多時流寇起糾兵捕除民賴以安郭鏜恩縣人成化末以巡撫謫知射洪縣節冗

  費省科罰均徭役期年境內翕然稱治余祺新建舉人正德中知中江縣除巨盜釋𡨚獄賑

  活饑民甚衆邑舊有茂州守倉役民多破産力請罷之雷轟都勻人嘉靖中知鹽亭縣勤慎

  有聲賑饑多所全活李紹先廣昌人知鹽亭縣崇禎十年寇陷城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

  十一年 賜諡烈愍單之賓崇禎末中江教諭攝劎州事獻賊破城死之 本朝乾隆

  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

 ︹本朝︺陳愚興國人康熙中知遂寕縣操守廉潔視民如子周甲徴山陰人康熙十九年

  知蓬溪縣值逆藩呉三桂猖獗居民逋竄甲徴招徠撫字歸者如市鄧元貞漢陽人康熙二

  十七年知射洪縣下車即禁私派課農警惰懲治豪強稱廉能吏呉宏浙江人康熙二十八

  年知鹽亭縣時逆氛初靖教養兼至入祀名宦祠柴鶴山歸安人乾隆五年知潼川府操

  履刻苦教養有條郡內大治尤秉元元和人乾隆七年知樂至縣勸民開渠築堰捐建社

  倉民享其利田朝鼎石門人乾隆八年知遂寕縣興學校平訟獄政簡人和以良吏稱

  汪世春房縣人乾隆三十五年知遂寕縣嚴肅有恩勤於教養庭無留獄境內晏然

 ︹人物︺︹漢︺馮信郪人公孫述時託目青盲避世及聞述誅即盥洗更視曰世適平目即清光武

  徴之以年老不出羊朞郪人父為交州刺史卒官朞迎喪不取官舍一物郡三察孝廉公府

  辟州別駕皆不應後刺史必欲借朞自佐乃為別駕終野王令鄭純郪人為益州西部都尉地

  岀金銀琥珀犀象翠羽純獨清潔夷貊感慕皆頌徳美天子嘉之即以為永昌太守夷俗安之自為

  都尉太守十年卒官列畫東觀王渙郪人晚敦儒學習尚書太守陳寵舉為功曹當職剖斷不

  避豪右由此顯名舉茂才除溫令厯遷兗州刺史䋲正部郡風威大行拜侍御史永元中遷為洛陽

  令有治績王堂郪人初舉茂才遷糓城令治有名跡三府舉治劇拜巴郡太守刺史張喬表其

  治能遷右扶風以守正見稱永建中拜魯相遷汝南太守郡內稱治子樨字叔啟清行不仕

  顯郪人師事司徒魯恭以孝舉安帝時為豫州刺史時天下饑荒競為盜賊州界收捕且萬餘人

  顯愍其窮困自陷刑辟輒擅赦之因自劾奏有詔勿理後官至長樂衞尉馮顥郪人順帝時為

  成都令立文學學徒八百人實戶口萬八千開稻田百頃遷越巂太守所在著稱為梁冀所不善冀

  風州追之隱居作易章句及刺奢説王商堂曽孫以才學稱聲著於州里建安中為蜀郡太守

  成都禽堅有孝行表其墓又立嚴君平李宏祠以旌先賢修學廣農百姓便之在郡十載卒於官

  ︹三國︺︹漢︺王甫郪人為綿竹令遷為荊州議曹從事隨先主征呉敗於秭歸遇害子祐有

  父風官至尚書右𨕖郎王士甫從兄先主入蜀舉孝廉為符節長遷牙門將岀為宕渠太守

  丞相亮南征徙益州太守將南行為蠻夷所害楊𭟼稱其志壯氣剛雲王離廣漢人以才幹

  顯為督軍從事推法平當稍遷代何祗為犍為太守治有美績雖聰明不及祗而文采過之

  邵郪人丞相亮辟為西曹掾亮南征留為治中從事是𡻕卒兄朝字偉南舉孝廉臨卭令入為別

  駕從事隨先主征呉卒朝又有一弟早亡各有才望時人號之李氏三龍鐔承廣漢人厯郡守

  右職為少府太常時費禕姜維秉政孟光來敏皆棲遲承以和介獨立特進關內侯︹晉︺王長

  文郪人少以才學知名閉門自守著書四卷擬易名曰通元經後為江源令曰祿以養親非為身

  也終於洛李毅郪人為太守王濬主簿張宏叛殺益州刺史皇甫晏毅白濬宜時赴討濬從之

  討斬宏詔遷濬益州刺史毅為州別駕舉秀才濬伐呉與何攀並為叅軍呉平封關內侯屢遷雲南

  太守徙犍為使持節南夷校尉久之建寕民毛詵朱提民李猛等叛毅討斬之五荼夷亦叛朝議復

  置寕州以毅為刺史封成都內侯時中原亂李雄寇蜀救援不至疾病卒於窮城懷帝嘉其忠節贈

  少府諡曰威侯李釗毅子世秉儒學有格望以父任厯尚書外兵郎寕州夷叛自表赴難至牂

   柯夷㫁道不得進以寕州城中無榖父疾病未知吉凶不食榖惟茹草迄至奔喪官至越巂朱提太

   守西夷校尉︹南北朝︺︹宋︺龔潁遂寕人益州刺史毛璩辟為從事璩為譙縱所殺佐

   吏並走潁號哭奔赴殯送以禮後縱僭位禮徴不起脅以兵刃執志彌堅竟不屈節︹梁︺李慶

   緒郪人父為人所害慶緒時九𡻕志在復讐投州將陳顯達白日手刃其讐自縛歸罪州將義而

   釋之天監中為東莞太守丁母憂去職廬於墓側每慟嘔血數升後為巴郡太守號良吏︹唐︺陳

   子昻射洪人父元敬世高貲𡻕饑岀粟萬石賑鄉里舉明經調文林郎子昻年十八尚未知書

   尚氣慷慨他日入鄉校感悔力學舉進士武后時攝靈臺正字請興明堂太學及三事七驗八科之

   奏語多切直拜右拾遺武攸宜討契丹表為幕府參謀數進諌攸宜以其儒者謝不納徙置軍曹以

   父老解官歸詔以官供養父喪廬冢每哀慟聞者皆流涕唐興文章承徐庾餘風子昻始變雅正初

   為感遇三十八章王適曰是必為海內文宗大厯中節度使李叔明為立旌徳碑於梓州學宮

  湛永泰人厯遷右散騎常侍沈厚有度張東之將誅張易之兄弟引湛為左羽林將軍令與敬暉

  等啟請皇太子及兵發湛與李多祚詣東宮湛進啟太子太子乃就路易之等誅武后徙上陽宮留

  湛宿衞武三思惡之貶果州刺史累遷左領軍大將軍卒圖像凌煙閣嚴震鹽亭人至德乾

  元中出貲助邊為州長史嚴武知其才署押衙厯鳳州刺史號稱清嚴遷山南西道節度使朱泚反

  遣人誘之震斬以聞帝欲駐蹕山南震奉表迎李懷光以騎追襲賴山南兵以免加戶部尚書封馮

  翊郡王將幸成都震切諫會李晟表至亦請駐蹕梁洋議遂定改梁州為興元府即用震為尹進同

  中書門下平章事卒贈太保諡忠穆章全益涪城人少孤為兄全啟所鞠及全啟亡全益服

  斬衰以報不畜妻僮僕獨處一室賣藥自業居成都四十年號章孝子卒年九十八又涪城人趙相

  郪縣人曹少微皆事親居喪以至行著趙蕤鹽亭人篤學不仕著有長短要術十卷昭宗朝

  屢徴不就︹五代︺︹後蜀︺程崇雅蓬溪人割股療父疾又嘗泣竹林而冬得筍以供母

   廣政十二年旌表其門︹宋︺蘇易簡銅山人風度奇秀才思敏贍弱冠舉進士太宗擢冠

   甲科授將作監丞遷右拾遺知制誥雍熙三年知貢舉遷中書舍人續唐李肇翰林志二卷以獻

   帝嘗飛白大書玉堂之署四字賜易簡累官參知政事文集二十卷藏於秘閣子耆有才名仕工部

   馮光戩安岳人淳化中李順已平諸將縱殺降附解體光戩白大將楊瓊止之自是降

   者日以千數景泰普州人進士起家厯尚書屯田員外郎通判慶州元昊反上邊臣要畧二

   十卷遷知成州徙原州以戰元昊功遷知鎮戎軍久之領忠州刺史徙秦鳳路馬步軍總管

   舜卿銅山人少慷慨有大志天聖中學者為文多病偶對獨舜欽為古文歌詩一時豪傑多從

   之游累官大理評事康定中舜欽詣匭通疏條二事一正心二擇賢言極剴切范仲淹薦其才召試

   為集賢校理監進奏院坐事謫官以終兄舜元字才翁精悍任氣節為歌詩亦豪健尤善草書官止

   三司度支判官張述小溪人景祐進士厯太常博士皇祐中上疏請建儲前後七上疏最後語

  尤激仁宗不以為罪厯通判延州知泗州皆有政績後為尚書職方員外郎景渙普州人第

  進士厯知峽州大江漲溢渙前戒民徙儲積遷高阜及水至無溺者為木岸七十丈繚以長隄揵以

  薪石其後漲不為害徙知涪州拊循夷酋有方終光祿卿景思忠泰子以父蔭累官西京左

  藏庫使為遂州駐泊都監夷人寇淯井鈐轄張承祐岀兵救之思忠部卒五百為前鋒戰不利左右

  勸其引避不聽奮劒疾戰而死神宗憫之官其子賜家錢帛景思立思忠弟以䕃主渭州

  治平砦囉兀用兵韓絳使攝保安軍以功知德順軍策應王韶取熙州過洮築當川堡克羌香子珂

  諾城遂定河州嘗與羌力戰斬不用命者數人軍聲大振韶言其臨事忠勇屢遷河州刺史後以百

  𮪍擊羌數千人轉戰而死弟思誼厯秦州判官亦有武功加東上閤門副使元豐五年永樂城陷死

  文同永泰人漢文翁之後蜀人猶以石室名其家同以學名世操韻高潔善詩文篆隸行

  草飛白又善畫竹文彥博守成都奇之致書曰與可襟韻灑落如晴雲秋月塵埃不到司馬光蘇軾

  尤敬重之舉進士稍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元豐中為陵州守嘗奏革鹽井之弊厯知陵洋湖三州

  有丹淵集四十卷行世馮山安岳人熙寕末為秘書丞通判梓州鄧綰薦為臺官不就退居

  二十年范祖禹薦於朝官終祠部郎中趙開安居人元符進士宣和中除成都路轉運判官

  又總領四川財賦從張浚治兵秦川經畫費用常無缺尋除徽猷閣待制復都大主管川陜茶馬累

  疏乞杜孟普州人讀書太學因童貫蔡京用事幡然而歸嘗訓子孫曰忠孝吾家之寳經

  史吾家之田時號寳田杜氏曽孫孝嚴登朝詔賜孟諡節範處士孝嚴字忠可慶元五年進士以理

  學名試禮部尚書馮康國遂寕人為太學生負氣節建炎中苗劉作亂張浚遣康國諭以

  禍福辭氣不屈羣凶稍戢太后垂簾詔補兵部員外郎高宗反正張浚辟為主管機宜文字詔進兩

  官為荊湘宣諭使厯官直顯謨閣知夔州除都大主管川陜茶馬劉儀鳳普州人紹興進

  士𥙷秘書丞所草牋奏以典雅稱乾道元年兵部侍郎兼侍講俸入半以儲書凡萬餘卷

  輔遂寕人乾道進士除秘書省正字遷戶部郎中擢利西安撫使呉挺病密白二府早擇人望以

  鎮方面知呉曦有異志貽書大臣言自昔兵帥與計臣不相統攝今所在皆受節制內憂不輕因託

  言他事以礬書告於朝累官至寳謨閣學士四川制置使安丙誅曦輔請以事任付丙復除兵部尚

  書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卒諡莊惠凡甲字嗣清輔同榜進士對策言恢復之志不堅者二事上

  不悅置第五清議推之而官未顯趙朋遂寕民兵呉曦叛朋拒戰左臂已斷而戰不休事聞

  襃恤姚希得潼川人嘉定進士爲磐石令會蜀有兵難軍需調度不擾而集改知蒲江

  縣聲譽著聞累官太常寺丞時帝斥遠權奸收召明德舉朝相慶希得言朝廷者萬化所由岀實根

  人君之一心帝改容納之遷宗正少卿厯戶部侍郎拜權參知政事希得好引善𩔖有引於上而人

  不知者度宗初以資政殿大學士潼川郡公致仕卒贈少保所著有續宋名臣言行錄奏稿橘川文

  呉泳潼川人嘉定進士累官直舍人院輪對言願陛下養心以清明約已以恭儉進德以

   剛毅又因火災應詔上書言甚切至遷秘書少監尋遷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疏言謹政體正道揆

   厲臣節綜軍務四事權刑部尚書厯知泉州以言罷所著有鶴林集呉昌裔中江人孤

   凡泳痛自植立得程張朱三子書輒研繹不倦嘉定中第進士聞黃幹得朱子之學往從之為閬中

   尉𡻕饑請發本倉所儲數萬而徐糴以償調眉州教授士習丕變改知華陽縣尋權漢州皆有異績

   厯監察御史冬洊雷春大雨雪昌裔疏陳剴切又慮蜀佔危條實規模審功賞訪軍實儲帥才四事

   以進又厯言三邊之事徙為大理少卿岀參贊四川宣撫司軍事改嘉興府以寳章閣待制致仕卒

   諡忠何保之通泉人舉進士有至行母卒負土成墳廬於其側日有羣鳥飛集墳上哀

   鳴不去又有兔馴於坐隅人稱異焉苟允中中江人父病衣不解帶三月鬚髮盡白葬父自

   培其墳廬墓三年有虎二馴擾其旁醴泉岀其下蹇彝通泉人嘉定進士累官金州通判元

   兵攻蜀𢑴拒戰兵敗被擒不屈死之子永叔復力戰城破舉家死焉弟維之舉紹定進士利州都統

   王宣辟行參軍迎敵力戰陣亡張山翁普州人景定三年進士為荊湖宣撫司幹官德祐初

   鄂守張宴然議降元山翁以書誚讓之晏然既降山翁𬒳執不屈行省官賈思貞義之貸不殺後居

   黃鵠山聚徒教授而終有南紀緇林藏雲山相鋤等集姚訔希得子宋末知常州甫十餘曰

   元兵攻常自夏徂冬不能下攻益急訔等晝夜守招之不下矢盡亦不降城破訔死之贈龍圖閣待

   制官其子︹元︺謝端遂寕人幼穎異十𡻕能作賦弱冠為古文以文學名姚樞嘗奬嘆之延祐

   五年舉進士乙科累官翰林直學士端善為政筮仕湘陰猾吏豪民不敢舞文玩法績譽籍然其文

   章嚴謹至順元統以來朝廷制策多出其手元世蜀士以文名者虞集而下端其亞焉趙采

   潼川人著周易折衷三十三卷以程朱傳義為主而附以已見間採先儒象數變互以相發明︹明︺

   李遇中安岳人事親至孝親疾朝夕侍側歿則廬墓寢苫枕塊徒跣三年雖隆冬不改宣德

   中旌黃珂遂寕人成化進士由縣令累官至尚書有介直譽宸濠謀復䕶衞珂堅執不署

  時以為難卒諡簡肅子華從湛若水遊登嘉靖進士由戸部郎出知松江府稱良吏奏上正風俗等

  十二事切中時弊厯布政使晉光祿卿堯卿安岳人成化進士知昭化縣有異政擢太僕丞

  知銅仁府威著苗疆黎民安堵胡倫安岳人漢州軍籍成化進士宏治中知鄖陽府郡東有武

  陽盛水二堰溉田甚溥厯久淪沒民多爭水致訟倫割俸董治至今利賴其秩滿當遷也以忤劉瑾

  蘇惠和蓬溪人宏治中知保康縣時縣治初創惠和蒞之垂績席書遂寕人宏

  治進士厯工部主事作漕河志累官福建布政使宸濠反發帑金募兵討之巡撫湖廣中官李鎮張

  暘假進貢及御鹽名斂財十餘萬書疏發之嘉靖初進南京兵部侍郎江淮大饑條上賑法全活者

  數十萬升禮部尚書上新政十二事及大禮集議六卷加武英殿大學士卒諡文襄弟春彖俱正徳

  進士春由翰林厯吏部侍郎象嘉靖中任給事以直諌謫夷陵羅璋遂寕諸生大盜獲其母璋

  挺槍斃賊母得逸去而璋以捍賊戰死正德中旌表楊最射洪人正徳進士嘉靖中官太僕卿

  世宗好神仙最抗言極諌帝大怒下獄詔重杖之杖未畢而死隆慶初贈右副都御史諡忠節

  名遂寕人嘉靖七年鄉試第一明年以第三人及第授編修十一年彗星見應詔上書直言忤㫖

  下詔獄謫戍瞿塘衞明年釋還屢薦終不復召家居二十餘年奉親孝親歿與弟台廬於墓免喪疾

  張翀潼川人正德進士選庶吉士屢遷都給事中嘉靖初封章屢上斥指無所避議大禮

  帝怒詰責翀執議益堅既又同修撰楊慎等遮百官於金水橋曰萬代瞻仰在此一舉有不同心者

  共擊之仍伏哭文華門聲聞大內逮繫錦衣獄明日杖闕下謫戍瞿塘衞居衞所十餘年赦還卒孫

  正學官吏科給事中數言事有直聲三殿災輔臣有調停採礦欲責成撫按部臣𡻕額為令正學上

  疏極言其罪黎堯勳樂至人嘉靖進士知如皋縣豪室悍竈兼併為患堯勲特請均田辨

  肥磽定稅為上中下三則民便之升知泰州又請均賦以丈尺定額部議推行於天下著為令厯任

  至陜西參政擢大僕卿湯紹恩安岳人嘉靖進士厯紹興知府有惠政越人祠祀歌之厯

  山東右布政張任學安岳人天啟進士崇禎四年巡按河南時羣盜縱橫任學慨然請換

  武階執干戈帝壯之授署都督僉事為河南總兵官先是張獻忠已降任學謂總理熊文燦曰此賊

  終為國患不如出其不意滅之不聽後果如其言呂大器遂寕人崇禎進士授行人擢吏

  部主事遷陜西關南道副使尋巡撫甘肅計誅悍弁邊境晏然擢兵部侍郎時賊犯江西命大器督

  𠞰乃密布方畧遣將於衢袁萬載萍澧諸路撲賊殆盡譚文佑蓬溪人崇禎中知武岡州

  時宗藩橫虐文佑以抗直庇民土寇聚衆攻城文佑募義勇破其壘平之功擢僉事蒲來舉

  蓬溪舉人任陜西甘泉知縣崇禎七年闖賊至守備孫守法等擁兵不救城陷來舉手刃數賊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譚文化蓬溪人天啟進士兵部車駕司主事致仕

  崇禎十七年張獻忠犯蜀欲招致之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竇可

  進安岳人萬厯丙辰進士厯陽和副使雲南僉事致仕家居獻賊破安岳被執大罵不屈磔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王起峩安岳人崇禎庚辰士觀政戶部歸里舉

  義兵討獻賊歿於陣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張應禮遂寕人官都司僉書

  獻賊攻遂寕應禮募民兵捍禦城賴以完崇禎十六年援沔陽師潰抗節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姚思孝遂寕人內江教諭崇禎甲申賊陷城被執大罵不屈死又潼

  川州李永蓁崇禎丙子舉人獻賊據蜀永蓁避老安寺稱病臥床賊嚴索不赴乃令偽官昇至成都

  張目不言引頸受刃又州庠生李錦中獻賊遣偽官考試潼川錦中佯狂臥地旋自縊死 本朝乾

  隆四十一年三人均   予入忠義祠曠昭遂寕人巡撫江西屯兵萬安明亡殉節 本朝

  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本朝︺張泰階鹽亭人順治辛卯舉人值寇亂父被掠泰階號泣請代賊感動並釋之事繼母

  撫諸弟以孝友稱康熙初知恭城縣平猺有功累遷深州知州廬州府同知所至皆有政聲

  仙根遂寕人順治辛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康熙六年安南高平相侵殺仙根充安南正使奉

     勅宣諭安南臣僚誤國十事皆恪遵讋服累官戶部侍郎工書法贍文詞著有安南使事紀

  王新命潼川人年十二遇獻賊亂闔家𬒳害新命獨免隨官兵曹氏入都遂隸鑲藍旗

  漢軍由翰林院筆帖式累遷兵部員外郎預機務康熙十三年隨禮部侍郎折爾肯出使雲南會呉

  三桂兵變遣將率衆為衞實以脅之新命不為動且致書諭以忠良勿生異心三桂竟不能屈十七

  年擢江西布政使招徠勸墾請暫除額賦洊升湖廣江寕巡撫兩江浙閩總督江南河道總督坐事

  革職再管永定河工以誤工當辟遇赦免卒著有東山集陳四聰鹽亭人性至孝孺慕之思

  垂老不易平生以誠信立身尤好奬進後學士林重之祀鄉賢彭玉垣遂寕人年十二刲股

  療生母病明末寇亂父歿未殯伏泣柩旁賊義而釋之後避亂滇黔歸從荊𣗥中求父殯所成禮葬

  之哀毀如初喪中康熙癸卯鄉試呉逆叛玉垣託疾匿山中不出事平提學馮雲驤目為多士模楷

   署順慶府教授以老歸鄉隣薰德祀鄉賢子鎔幼著孝行康熙丁卯舉人由成都府教授遷江南震

   澤知縣有政聲張鵬翮遂寕人康熙庚戌進士𫾻厯中外以清節著累官兵部尚書治河八

   載有績終武英殿大學士贈少保   賜祭葬諡文端祀賢良祠張𧰼翀安岳人康熙甲

   辰進士知饒陽縣以廉幹稱尋擢知膠州有治績祀萊州府名宦張懋誠鵬翮長子康熙

   丁卯舉人知懷寕縣豪強斂跡擢御史多建白彈劾不避權貴洊升通政使署工部侍郎一清積案

   官吏肅然王允吉安岳人累官瀘定橋守備康熙中打箭爐番民不靖提督唐希順討之允

   吉為前鋒番人踞大岡壘木石其上三面險峻獨其後稍夷悉深箐允吉簡健兄五百人夜發先令

   羸卒驅羣羊至大岡下燃火繩縛羊角擊以巨礮讋以鉦鼓番昏黒不知所為盡木石下擊允吉與

   五百人間行從深箐攀援而上突擊之火其巢列戰功第一洊擢川北鎮總兵雍正元年西藏之役

   副岳鍾琪以行其子違令斬以徇軍中股慄無敢犯者遂平西藏授鑾儀衞使加左都督以老疾乞

  樊廷其先陜西人占籍潼川由行伍厯升至固原提督多膂力有將才出師黔楚屢立戰

  功世襲一等輕車都尉子經文以廕仕至廣東總兵出征緬甸殞於王事世襲恩𮪍尉譚行

  義潼川人康熙辛卯武舉補碾伯所千總雍正二年隨征青海累遷髙雷廉總兵十三年經畧張

  廣泗調援上江㑹搗賊巢首逆就擒餘賊𠞰滅殆乾隆四年授廣西提督凡土蠻積賊皆平滅之

  八年以事降總兵後擢江南提督調福建陸路提督卒   賜𥙊葬諡恭慤行義平居恂恂若儒

  生一入戎行所向無敵工書善為七言歌行輕財好義篤於師友周於仁安岳人康熙戊

  子舉人選授永春知縣調將樂皆有政績升臺灣府澎湖通判以老告歸卒於仁性孝友父課子嚴

  幼知勤學以慰父志事繼母謹異母弟二人尚少父歿時以屬之教之俱遊庠財產讓多取少教授

  鄉邑三十餘年務崇實學士林宗之入祀鄉賢祠戴文煥中江人官湖南永綏廳花園巡

  乾隆六十年逆苗倡亂逼永綏文煥率役出禦手刃數人力屈死之   賜祭葬卹廕如例

  趙全柱三臺人由行伍厯綏寕營干總乾隆三十六年隨征金川力戰陣亡卹廕如例

  愷龍三臺人官大同鎮守備嘉慶初與同縣義寕協副將羅定國隨𠞰教匪陣亡卹廕各如例

  徐尚質三臺人嘉慶五年與姪永吉率衆禦賊身被數十創而死永吉亦遇害同縣張明紳

  徐永太張仲啟張仲友敬朝虎敬朝佐林仕晉林仕現林德禹王青山趙仕璽魏積慶凌林昇馮貴

  鮮文映李曰仲黃國晏王啟貴李曰松梁正貴劉通杜中仁柯文廣蕭星義張秉祿王星明甘文灼

  張君賢蔣仕科俱禦賊死難均入祀昭忠祠胡萬超射洪人官千總嘉慶四年隨𠞰教匪

  陣亡卹廕如例黃文朗鹽亭人嘉慶五年同子上英率鄉勇禦賊於龍泉寨父子被執不屈

  死同縣董英才王復夀主國周黃朝服任煥龍許貴俱被害均入祀昭忠祠陳鵬飛

  人嘉慶初與同縣賓守禮率衆禦賊陣亡均入祀昭忠祠文吉蓬溪人嘉慶五年禦賊於龍門

  埡力戰陣亡同縣薛瑞衡岱雲何連芳徐應科錢國佐禦賊同死於文井場徐登榜負母唐氏避賊

  於泥溪口被害均入祀昭忠祠楊代文樂至人嘉慶五年禦賊死難同縣郭倫曽先曽連唐

  文舒相黃元李斌淳楊成富呉朝陳天志呉明陳俸朱富尹貴陳亮林世清蕭清現劉安大劉先剛

  蔣忠麟楊昌言鮑心虞楊心智張仕偉楊再明冷興文冷啟輝冷啟武劉升楊性漆大榮呉正先呉

  正祥俱禦賊死難均入祀昭忠祠

 ︹流寓︺︹唐︺杜甫襄陽人寶應元年四月嚴武入朝七月兵馬使徐知道反甫避亂梓州間至閬

  廣德元年武冉鎮蜀甫卻歸成都故有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之句劉蛻長沙人寓居潼

  川瘞文為家於南山刻石曰文冢銘李洞方輿勝覽洞雍州人避亂入蜀居普州大雲山鑿石

  為洞讀易其中嘗師賈島鑄像事之

 ︹列女︺︹漢︺廖伯妻殷紀配廣漢人有美色年十六適伯伯早亡慮人求已作詩三章

  以誓求者猶衆父母將許乃斷指明情養子猛終義太守薛鴻圖像府庭馮季宰妻李

  珥郪人季宰早亡父母欲改嫁李翦髪自誓養子終義楊文妻李平廣漢人適文生

  一男一女而文歿以織履為業父欲改嫁乃自沈水中宗族捄之幾死得免太守五方為之圖像

  王輔妻彭非廣漢人輔早亡家欲嫁之非乃詣太守五方截髪自誓袁稚妻

  相烏德陽人十五適稚二十稚亡無子父母欲改嫁之便自殺王上妻袁福

  人有二子上以喪親過哀死福哀感終身父母欲改嫁之乃自殺 按相烏袁福通志載綿州德陽

  入北魏時謬︹晉︺李秀郪人寕州刺史毅女明達有父風時五種夷圍州毅以憂卒衆推秀

  領州事奬勵將士堅城固守糧盡炙䑕拔草食之伺寇稍怠輒出兵擊破之︹宋︺蘇易簡

  母薛氏銅山人易簡參知政事太宗召薛氏入禁中賜冠帔命坐問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

  對曰幼則東以禮讓長則教以詩書上顧左右曰真孟母也蘇舜欽妻杜氏

  杜衍女有賢行舜欽謫官以死杜布衣疏食居數年挈其孤子斂其生平文章號泣走告於其父曰

   吾夫屈於生猶可伸於死衍因請歐陽修為其集序而傳之賈氏楊榆母夫死不嫁事舅姑

   以孝聞榆登淳熙進士詔旌其門︹明︺張保兒妻姚氏潼川人夫亡子方五月氏

   守節撫孤四十餘年宣德初旌表同州楊氏亡其夫名年十五夫歿割鼻翦髪自誓守志年八十卒

   又劉異甫妻黃氏何宗禮妻楊氏張正倫妻歐氏侯元亮妻賽氏鄧嘉賓妻李氏李明遠妻黨氏王

   為翰妻李氏文友妻陳氏妾姜氏王祝妻湯氏張元亮妻賽氏王某妻謝氏任國玉妻石氏均夫歿

   守節王以衡妻張氏王某妻謝氏夫歿殉節張寶妻姚氏安岳人夫亡無子矢誓不

   貳鬻衣飾營殯葬紡績度日苦節四十餘年宣德中旌同縣楊廷鶚妻劉氏湯蓄德妻程氏湯勤徳

   妻張氏張貞學妻李氏饒以學妻李氏劉永安妻黃氏孫暉妻堯氏宮居觀妻杜氏張四聰妻楊氏

   均夫歿守節錢氏二烈女潼川人長年十七次年十五天順間賊呉昇流劫鄉村其

   父汝吉遇害二女義不辱投涪江死岳廷鳳妻張氏潼川人正德間罵賊被殺事聞

  劉嘉雄女賽姑潼川人正德間流賊擄掠女避入山賊搜獲女罵不從賊怒斷

  周環妻黃氏鹽亭人夫亡守節厯百有五𡻕萬厯初旌其門同縣陳子剛妻蘇氏

  雷昺妻伏氏李通妻文氏何瑛妻許氏顧鼐妻周氏顧鼎妻孫氏均夫歿守節楊先憲妻

  朱氏潼川人崇禎末為賊所執朱罵不絶口賊殺之同州李為鼐妻呉氏黃纘妻張氏謝皇鎛

  妻楊氏謝皇錫妻蒲氏李子明妻黃氏萬谷暘妻呉氏歐如虹妻黃氏譚某妻陳氏楊文煥妾荊孃

  楊氏女賽姑均遇賊不屈死許昇妻虞氏射洪人年十九守節撫二子皆成立同縣

  猶氏張氏俱亡其夫名均夫歿守節楊慊聘妻蒲氏未婚殉節牟履慶妻李氏

  人夫歿於寶雞撫三𡻕子扶柩旋里守節以終同縣劉世芳妻趙氏陸文魁妻劉氏均夫歿守節

  曠世觀妻鄭氏遂寕人夫早卒氏苦節四十餘年同縣曠昭妾潘氏盧可嘉妻馮氏

  余隆秩妻冉氏王臣禹妻劉氏席書妾田氏任堅妻高氏楊凌雲妻王氏張國士妻王氏唐姜澄妻

  馮氏張掇翼妻王氏曽本道妻何氏均夫歿守節譚文仁妻鄭氏蓬溪人年十六

  守節厯三十五年卒同縣王峩妻董氏妾何氏郭氏夫歿同勵苦節建三節坊鄒應第妾

  呉氏樂至人應第與長子暨正室盧氏相繼卒呉無子偕長媳王氏撫其孫簡臣中崇禎間鄉

  試苦節七十餘年至九十而卒明末避亂洪雅縣祀洪雅節孝祠同縣李尚寛妻賴氏賴從化妻謝

  氏鮑子儀妻呉氏均夫歿守節曹氏樂至人適同里朱姓子朱年甚幼與曹齒不相當翁欲嫁

  之女曰唯從一耳遂自刎

 ︹本朝︺唐峻德妻田氏潼川人年十六歸峻德越二載夫亡旬日不食苦節三十七載

  同州節婦楊鼎妻葉氏王繼緒妻李氏薛應試妻張氏均雍正年間 旌呂淵妻齊氏

  遂寕人年二十二夫亡堅貞自矢土寇擁衆強娶逼登輿藏刃自刎血流於外賊駭散其家收葬之

  戴天志妻鄧氏安岳人夫亡鄧哀號不輟營喪葬盡禮事畢自經死唐際陶

  聘妻袁氏遂寕人未嫁而夫死袁聞訃奔喪堅欲同穴母力援之乃止苦節五十年

  宗賢妻王氏三臺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劉國重妻岳氏王元邑妻周氏周占鰲妻李

  氏湯元沛妻譚氏烈婦羅茂九妻鍾氏馬榮俸妻賴氏均乾隆年間 旌羅廷臣妻趙

  氏射洪人年十六適廷臣夫亡守節事翁姑養葬盡禮課二子成立同縣節婦王命新妻彭氏謝

  國柱妻于氏趙鳴鑾妻凃氏秦傑妻陳氏胥鶴妻韓氏謝文璽妻張氏趙世瑞妻馬氏郭維妻覃氏

  胥濬妻成氏烈婦傅維秀妻文氏彭為乾妻劉氏烈女張安吉女均乾隆年間 旌顧嘉修

  妻張氏鹽亭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張泰階妻王氏汪羙忠妻王氏任沆妻胥氏任啟賢妻

  李氏任之鳳妻顧氏張敬之妻王氏王國詔妻李氏顧柟妻岳氏顧言妻杜氏王若賢妻呉氏烈婦

  句仕珍妻楊氏均乾隆年間 旌倪永寛妻馬氏中江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李

  緒妻王氏戴玫妻張氏楊簡書妻易氏李䋚妻陳氏羅仕清妻李氏李緯妻傅氏秦三元妻周氏王

  悌妻戴氏戴琛妻李氏戴文圖妻張氏均乾隆年間 旌張懋德妻蒲氏遂寕人夫

  亡撫子紹勤成立紹勤卒妻李氏復矢志守節同縣節婦詹文煥妻呂氏林中梅妻謝氏烈女胡榮

  臣女均乾隆年間 旌楊東衡妻何氏蓬溪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楊端泰妻樊

  氏烈女楊茂文女三姑均乾隆年間 旌童仕開妻傅氏安岳人夫亡守節同縣節

  婦鄒淑閨妻周氏彭天佑妻黃氏趙楚祥妻蔣氏李應楠妻尹氏李本祿妻陳氏周洛東妻王氏郭

  元松妻漆氏周密妻王氏均乾隆中 旌謝子庠妻黎氏樂至人夫亡守節同縣節

  婦程鴻妻蔣氏均乾隆年間 旌黃某妻任氏三臺人嘉慶五年教匪犯境脅之去

  氏罵曰吾家士族豈肯從賊遂沈於河同縣田穀女田姑隨母避難猝遇賊脅之行女紿曰我渴甚

  思飲從容赴河干大聲罵賊死劉宗賢女劉姑賊匪逼之隨母躍入河中均嘉慶年間 旌

  舊萬妻范氏三臺人夫亡守節嘉慶年間 旌周於廉妻文氏

  人嘉慶初教匪犯境與弟姒何氏及陳東乾女滿姑田履端孫女田姑遇賊死節均嘉慶年間 旌

  羅晧妻于氏射洪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王隆選妻廖氏姫懷德妻劉氏趙廷弼妻王

  氏烈婦傅某妻文氏均嘉慶年間 旌黃朝服妻廖氏鹽亭人嘉慶初教匪犯境

  與同縣黃文朗妻何氏同遇賊死節均嘉慶年間 旌張輝妻劉氏鹽亭人夫亡守

  節同縣節婦王用聰妻寇氏烈女王藩女均嘉慶年間 旌劉士敭二女中江人長

  年十九次年十五嘉慶初遇賊逼脅不從俱赴水死同縣劉國瑞女劉姑劉三和妻譚氏陳於哲妻

  周氏鄧士旺妻黃氏羅昌珣妻葉氏蔣明照妻李氏趙中業妻楊氏及子婦龔氏袁氏鄧氏孫婦楊

  氏蔣三棟妻張氏劉劉氏劉細妹劉李氏趙張氏趙壽英趙翠皃趙王氏趙周氏張趙氏張二姑趙

  王氏戴趙氏趙劉氏刁陳氏陳曽氏陳王氏陳羅氏陳劉氏陳王氏陳曽氏陳唐氏同遇賊死節均

  嘉慶年間 旌陳常昇妻漆氏中江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鍾上祚妻陳氏王易和

  妻黃氏李縝妻陳氏孟衍輿妾鄭氏呉崑妻孫氏王廣益繼妻戴氏陳濬妻唐氏冷兆琳妻林氏孟

  琳妻王氏文立通妻向氏均嘉慶年間 旌羅登峯妻李氏中江人嫁四月夫亡

  投繯以殉同縣廖某妻呉氏適廖一載夫亡舅姑憐其少寡無子勸令改適氏以所志不遂自刎死

  張勤寛妻李氏遂寕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張懋行繼妻金氏何其淵妻余氏廖經

  武妻蔣氏烈婦張某妻李氏楊青三妻劉氏張居易妾李氏均嘉慶年間 旌杜尚欽妻

  田氏蓬溪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曽繼德妻李氏均嘉慶年間 旌劉安秀妻黎

  氏安岳人嘉慶五年與同縣何濱女申姑劉常敷妻易氏同遇賊死節均嘉慶年間 旌

  丙姑安岳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婦蕭某妻漆氏均嘉慶年間 旌張運學妻周

  氏樂至人夫亡遺子甫彌月撫之成立家無立錐勤織絍以供甘㫖姑疾服藥無效氏𥸤天刲股

  以進遂愈

 ︹仙釋︺︹唐︺一新羅漢潼川舊無鹽井一新羅漢遊蜀至此指地鑿之鹽泉湧出圓覺

  姓李隴西人家於遂寕之長江師成都金和尚授以二訣大厯七年忽見端相身坐圓光中遠近花

  木變成蓮萼端坐而化

 ︹土產︺銀寰宇記梓州產元和志飛烏銅山二縣出唐書地理志通泉縣有鐵九域志通

  泉東關二縣有鐵冶明統志鹽亭射洪二縣出唐書地理志元武飛烏涪城長江有鹽元和志

  郪通泉鹽亭永泰方義蓬溪普慈安岳普康安居諸縣皆有鹽井明統志本州及所屬七縣皆有井

  綾絹唐書地理志梓州貢紅綾遂州貢絲布普州貢雙紃元和志梓州貢綾綿絲布賦布絹遂

  州貢綾樗蒲綾普州賦絹紵布寰宇記梓州貢紋綾水波綾九域志梓州貢白花綾元和志普

  柑橘元和志梓州遂州貢甘子唐書地理志梓州貢柑橘皮寰宇記梓州貢柑橘枇杷普

  州産梅杏方輿勝覽普州鐵山棗崇龕梨天池藕三者皆陳希夷所種元和志遂州普州貢

   天門冬寰宇記梓州産地黃紅花遂州産苓根紫葛根空青元和志梓州貢空青曽青寰宇

   記梓州産石緑唐書地理志梓州貢蔗糖寰宇記梓州貢砂糖方輿勝覽遂寕府出蔗霜

   寰宇記遂州產簟子靸鞋寰宇記遂州産








                   前提調官鄭紹謙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賀式韓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

綏定府表                

                    

大清一統志

綏定府在四川省治東一千二百里東西距四百三十里南北距四百七十里東至夔州府開縣

  界一百五十里西至順慶府營山縣界二百八十里南至忠州墊江縣界二百里北至太平廳界二

  百七十里東南至忠州梁山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順慶府鄰水縣界一百七十五里東北至開

  縣界三百七十里西北至保寕府巴州界一百三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六千五百八十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之域漢巴郡宕渠縣之東境後

  漢和帝分置宣漢縣屬巴郡劉璋分屬巴西郡三

  國漢分屬宕渠郡尋還屬巴西晉初省惠帝復置

  屬宕渠郡見晉書地理志元統志作永熙元年省宋武又置誤劉宋分置巴

  渠郡齊因之按宋書州郡志巴渠郡治宣漢又南宕渠郡魏興郡皆領宣漢蓋僑置齊

  志仍宋舊通典通州宋齊為巴渠郡寰宇記則雲宋屬南宕渠齊屬巴渠今從通典後魏改

  縣曰石城梁於縣置萬州通典以州境有萬頃池為名寰宇記大同二年

  及東關郡見隋志寰宇記作開巴郡其東關郡則置於新寕不同西魏改

  通州寰宇記以居四達之路故名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縣

  曰通川大業初改州曰通川郡唐武德元年復曰

  通州三年置總管府貞觀五年府廢天寳初復曰

  通川郡乾元初復曰通州屬山南西道五代屬蜀

  宋乾德二年改曰達州通川郡屬夔州路元曰達

  州至元十五年屬四川東道二十年改屬南道二

  十二年屬夔州路明洪武九年省通川縣入州又

  降州爲達縣正德九年復升爲州仍屬夔州府

 本朝雍正六年升直隸州屬四川省領縣三東鄉太平新寕

  嘉慶七年升爲綏定府置達縣附郭析太平縣爲

  直隸廳嘉慶十九年以順慶府屬之渠縣大竹縣

 來隸今領縣五

  達縣附郭東西距二百一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五里東至新寕縣界九十里西至渠縣界一

  百二十里南至大竹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東鄉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新寕縣界一百二十里西

  南至大竹縣界一百里東北至東鄉縣界四十里西北至保寕府巴州界一百四十里後漢置宣漢

  縣晉初省惠帝復置劉宋爲巴渠郡治後魏廢帝改石城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爲通川唐爲通州治

   宋元爲達州治明洪武九年省入州本朝嘉慶七年置達縣爲綏定府治 東 鄉縣

   東少北九十里東西距三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夔州府開縣界三百里西至達縣界

   七十里南至新寕縣界四十里北至太平廳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新寕縣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

   達縣界五十里東北至太平廳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保寕府巴州界二百里漢宕渠縣地後漢宣

   漢縣地劉宋分置巴渠下蒲二縣屬巴渠郡西魏分置東鄉縣並置石州周廢州置三巴郡隋開皇

   三年郡廢省巴渠下蒲二縣入東鄉屬通川郡唐武德三年於縣置南石州八年州廢縣屬通州宋

   屬達州元至元中省明正德中復置仍屬達州本朝初屬夔州府雍正六年復屬達州嘉慶七年

   屬綏定府新寕縣在府東少南一百十里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夔州府

   開縣界三十里西至達縣界三十里南至忠州梁山縣界七十里北至東鄉縣界五十里東南至開

   縣界三十里西南至梁山縣界八十里東北至東鄉縣界五十里西北至達縣界三十里漢宕渠縣

   地後漢宣漢縣地西魏置新寕縣屬東關郡隋開皇初省入通川唐武德二年復置屬通州太和三

   年改屬開州四年還屬通州宋屬達州元因之明洪武四年省入梁山縣十四年復置改屬夔州府

    本朝康熙七年省入梁山縣雍正七年復置屬夔州府十二年改屬達州嘉慶七年屬綏定府

   渠縣在府西二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大竹縣界五十里西

   至順慶府營山縣界一百十里南至順慶府廣安州界五十里北至達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順

   慶府鄰水縣界一百三十五里西南至順慶府岳池縣界八十里東北至達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

   至營山縣界六十里漢置宕渠縣屬巴郡後漢因之建安中分屬巴西郡蜀漢分置宕渠郡尋廢延

   熙中又置郡九年省晉永興元年李雄復置郡東晉郡廢劉宋屬南宕渠郡齊因之梁置渠州及北

   宕渠郡後魏改置流江縣及流江郡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復曰宕渠郡唐武德元年復曰渠州天

   寳初改潾山郡乾元初復曰渠州屬山南西道五代屬蜀宋亦曰渠州鄰山郡屬潼川府路元曰渠

  州屬順慶路明洪武初以州治流江縣省入仍降州為渠縣屬廣安州 本朝初屬順慶府嘉慶十

  九年屬綏定府大竹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忠

  州梁山縣界八十里西至順慶府廣安州界八十里南至忠州墊江縣界一百里北至達縣界一百

  里東南至墊江縣界八十里西南至順慶府鄰水縣界八十五里東北至新寕縣界八十里西北至

  渠縣界四十五里漢宕渠縣地梁置都山縣兼置鄰州後魏廢帝改曰鄰山郡隋開皇初郡廢併縣

  入鄰水唐武德元年復置潾山縣又置潾州八年州廢縣屬渠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潾山入

  大竹復移大竹縣來治明洪武初改屬廣安州 本朝初屬順慶府嘉慶十九年屬綏定府

 ︹形勢︺居四達之路寰宇山川秀出冠於峽石宋侯師聖天慶

  東瀉巴水西峙鐵嶺南對戛雲北望鳳山宋陳升翠

  玉軒

 ︹風俗︺叢穢卑褊蒸瘴陰鬱元稹宣漢井場男女不耕

  蠶貨賣雜物代錢寰宇民俗秀野任俠尚氣宋通川志

  邑屋壯大果蓏豐甘晁公遡風土記

 ︹城池︺綏定府城周四里門四明成化二十一年築宏治中甃石 本朝乾隆三十三年

  嘉慶十七年修 達縣附郭東鄉縣城周三里門五明成化十九年建 本朝康熙四

  十四年修雍正六年嘉慶十六年重修新寕縣城周四里有奇門四明成化中建 本

  朝嘉慶八年修渠縣城周三里七分門四外環以池明成化中築正德中甃石 本朝康熙

  二年大竹縣城周三里四分門五池廣一丈明成化初建 本朝康熙六年修乾隆

  五十九年嘉慶二年重修

 ︹學校︺綏定府學在府治東南舊為達州學明洪武四年建 本朝嘉慶七年改府學入學

  額數二十名舊額十五嘉慶十九年増五名達縣學在縣治東南 本嘉慶七年建入

  學額數八名東鄉縣學在縣治東明萬厯初建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修嘉慶初燬未

  建入學額數八名新寕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十年本朝康熙七年裁併梁山縣

  雍正八年重建嘉慶五年修入學額數八名渠縣學在縣治西宋建明萬厯中重建 本

  康熙四十一年修乾隆二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大竹縣學在縣治南宋嘉定中

  建 本朝康熙九年重建三十年嘉慶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通川書院在府城東

  舊名宣漢 本朝乾隆元年建四十七年修嘉慶九年重修改今名大成書院在東鄉縣

  大成寨舊名集賢在舊冶東 本朝乾隆六年建嘉慶十年移建今所改今名龍池書院

  𡉄新寕縣城內舊名宕渠在東門 本朝乾隆二年嘉慶七年移建今所改今名渠江書

  院在渠縣城南 本嘉慶十三年振文書院在大竹縣城南本朝乾隆三十年

  渠縣義學在渠縣神樹壩本朝嘉慶中建

 ︹戸口︺原額人丁三萬八千九十八今滋生男婦共一百十二萬四千八百五十名口計二十八萬七

  千三十一戸

 ︹田賦︺田地二萬二千四百六十八頃六十畝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三萬六千七百四十二兩一錢

  五分三釐五毫

 ︹山川︺龍城山在達縣東二十里白雲山在達縣東七十五里東峙高峯赤巖西連

  白林金匱竹山在達縣東南十餘里方輿勝覽元稹有告會竹山神文夔州府志大竹山在州

  東十五里又有小竹山連峙金匱山在達縣東南七十里虎嘯山在達縣東南九

  十里延袤百里翠屏山在達縣南一里形如屏上有真武廟亦名真武山唐元稹建戛雲亭

  於其酉山在達縣南三十里元統志産茶官置抽茶場銅鉢山在達縣南四十

   里石壁圍峙三面封固惟南一徑可通九節山在達縣南六十里相近有捍城山石崖環

   繞如石門山在達縣西南六十里又仙女山在西南八十里有仙女池龍爪山

   在達縣西三里圓聳懸絶上有寨石城山在達縣西五里寰宇記四面峭絶惟西有一路

   鐵山在達縣西三十里石色如鐵上有獅子石和尚崖龍尾山在達縣西七十

   里有龍洞禱雨多靈鳳凰山在達縣西北五里寰宇記山形𧰼鳳翅掩映州城元統志有寳

   石洞在山頂有泉自洞出衝沙潄石散而為乳與土相雜積成山峯嵌空奇崛自然天巧山民斵掘

   以植菖蒲 按明統志名寳芝洞又有鳳凰山在東鄉縣北一百二十里峯巒峻聳明時立堡於上

   金華山在達縣西北方輿勝覽去通川縣四十里與石城山相接楊晨詩吾州金華峙霄漢

   上有兜率香飄帷夔州府志在州西北四十里上有望水埡金華寺龍𧰼山在達縣西北元

   統志在永睦廢縣北七十里方響山在達縣西北元統志在永睦廢縣東北八十里

  字山在東鄉縣東寰字記在巴渠縣西三十里有文字溪出焉夔州府志在縣東五十里高極

  千仞形𩔖文字平樓山在東鄉縣東故巴渠縣後其平若樓可容萬人又高登山亦在故縣

  後上有雲臺寺田可百畝明嘉靖二十八年伏龍騰起寺田俱陷峩城山在東鄉縣南四

  十里接新寕縣界岡嶺延複有石峽迤邐七里名七里峽有龍洞深不可測香鑪山

  鄉縣西四十里獨立千仞形𩔖香鑪寶城山在東鄉縣西北四十里四面險峻斜通一徑上

  有坪有寨亦以寶城名三臺山在東鄉縣西北四十里三山屹立如臺上有寨日月

  山在東鄉縣西北四十里山高萬仞上有二石孤懸𧰼𩔖日月蟠龍山在東鄉縣北二

  十里迴旋若龍相近曰楊侯山上有石洞包桐山在東鄉縣北一百二十里羣峯攢聳下連

  高歇雞足山在新寕縣東二十里麓分五支如雞距狀故名八面山在新寕縣

  東五十里山形秀整望之八面皆方豆山在新寕縣東六十里産紅豆木大奔山

   寕縣南六十里寰宇記其山高大望見開州新蒲縣梁山軍百節山在新寕縣南六十里

   峯巒連延分為百節故名石月山在新寕縣南七十里有巨石如月平視如上弦側視如下

   鼓嘯山在新寕縣西南六十里元統志其山多風動搖林木常如吟嘯屏山

   寕縣西十里迤邐近城平頂方麓為邑巨鎮俗名臥牛山寶泉山在新寕縣西二十里層巒

   曡秀下連五井泉味甚甘七峯山在新寕縣北五里一峯突起分為七支俗名七股山

   神山在新寕縣東北十里上有龍神廟三角山在新寕縣東北八十里南江源出此

   福夀山在渠縣城內宕渠山在渠縣東寰宇記宕渠山一名大青山在流江縣東

   五十八里輿地紀勝圖經雲在渠州東五十里其山東西兩門延連相接山間長峽有似溝渠明統

   志宕渠山名花果園其山崇峻險不可登東西二石門可以出入禮義山在渠縣東明統

   志宋寶祐中渠州徙治於此舊志山在縣東六十里上有城址宋將胡榮率州人拒元軍死之因名

  玉蟾山在渠縣西三里峯巒翠聳形如新月並峙者曰寳珠峯緑沼山在渠縣西

  北四十五里輿地紀勝自閬果連延至此上有池水常緑龍驤山在渠縣北漢志宕渠縣符

  特山在西南寰字記今流江縣有龍驤山蓋古符特山也輿地紀勝圖經雲在大竹縣南三十里舊

  志在今縣北一里樂山在渠縣北三十二里輿地紀勝每𡻕正月七日鄉人攜鼓笛酒食登

  此娯樂以蠶八𪷟山在渠縣東北蜀志建安二十年張郃督諸軍下巴西進軍宕渠

  𪷟頭盪石與張飛相拒五十餘日飛率精兵萬餘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山道迮狹前後不得救飛

  遂破郃巴土𫉬安輿地紀勝八𪷟山在流江縣東北七里起伏八處有水環之不匝者一里常有煙

  霧𪷟其上故名即張飛破張郃處大斌山在渠縣東北六十里與禮義山對峙一名幞頭

  山明末邑人築砦於此仙林山在大竹縣東一里月城山在大竹縣東七十里

  黃城山在大竹縣東八十里絶頂寛平四圍石壁蒼然望之如城七碑山在大竹縣

   東南一百里接忠州梁山縣界山有大石凡七聳立如碑九盤山在大竹縣西八里其山高

   峻盤旋九折行者憚之鄰山在大竹縣西接鄰水縣界寰宇記在鄰山縣西四十里以山重

   曡鄰比相次爲名南盡縣東入鄰水縣界北入通州三岡縣界此山出鐵舊志今有西山在大竹縣

   西十五里鄰水出焉蓋即古鄰山也明統志在縣東南二百里誤獅子山在大竹縣東北

   七十里東流溪出此金盤山在大竹縣東北輿地紀勝在鄰山縣北五十里有龍穴舊志在

   今縣東北一百里仙門里亦名仙門山峯巒高聳巖石奇勝北巖在達縣西方輿勝覽巖壁

   聳峭下有平池明統志在州西五里垂虹巖在達縣西北方輿勝覽在太原市之西有水自

   巖巔流下若垂虹焉明統志在州西北五里夔州府志在鳳凰山上虹飲巖在渠縣西輿地

   紀勝有聖泉在州西七十歩石巖下水自巖石中出不竭嘗有虹飲焉因築亭其上名虹飲亭明統

   志巖上有滴水下有石臼大如盃盂盛之日出時每有虹飲巖下因名聯珠峽在新寕縣

   南五十里衆山溪水至此合流又西北一百里至州東南入通川江七里峽在新寕縣西北

   四十里衆山溪水合流西南六十里合聯珠峽水龍潭峽在大竹縣南六十里瀘溪

   洞在達縣東南元統志在太原市東十五里有龍祠溪自洞出行溪中亂石間里許始至洞口炬

   而入極深遠垂乳纓絡其上珠聯玉綴可觀風洞在達縣東南五十里道旁石穴中出風下

   有流龍洞在新寕縣北二十里水從石出飛瀑如練灌注千頃通川江在府城南

   門外即渠江一名東關水自太平㕔發源西南流逕東鄉縣城東又逕府城南又西南入渠縣界為

   宕渠江寰宇記東關水出建平山西南流廢宣漢縣又一百五十里下石鼓縣界又西南經石鼓縣

   南四十步又西南經通川縣南一百六十歩又西南經三岡縣南一百步又西合北水元統志渠江

   源出萬頃池通志江之上流有前中後三江前江自太平縣金城山發源西南流二百里入東鄉縣

   又一百二十里㑹中後二江中江自太平縣東白支山發源西南流三百里入東鄉縣界又四十里

    會後 江後 江自太 平縣北大橫山 發 源南 流經縣西一 里又 南合白 沙河凡三百五 十 里入 東鄉縣

    北 界至普 光寺與中 江 會又 七 十里 至東鄉縣 城東 與前江 會為通川 江 又六 十 里入 達州界經 城

    東 復曲而 西 八十里入 渠縣界 按 寰宇記 既以今 通川江 為 東關水而 於東鄉縣則 雲縣在 益遷

    下蒲二水 間不 及東關 水又 雲 益 遷水 在 縣 東北三十步從 金州 來流入 石鼓 縣 界 下蒲 水 在 縣西

    南一 百 步從 洋州 界入 以今 考之益遷 水 當即中江下 蒲 水蓋 即後 江東 關水 乃今前江 隨 地異名

    耳 舊志以益遷下蒲二水 與通川江分載非是 南  江 在 新寕縣 南寰 宇記南 江水源 出三 角山

    西南流繞新寕 縣三面 復 屈曲西北流至通 川縣東七里注東關 水 按 輿 圖今名蹬子河自 新寕

    縣東北 界發源西 南流 逕縣 南轉西 北至 縣 西風洞鋪東 會瀘灘河 及七 里峽 水又北 轉西 至 達縣

    東入通川江九域 志 謂之新寕溪舊志謂之聯珠 峽 水皆即此開  江在 新 寕縣東北 源 出霧山

    坎又 東入開 縣界詳 見夔州 府渠  江在渠縣 東自 達縣 流 入又 西南經廣 安州 東又 西 南入 重

   慶府合州界水經注北水與南水合又東南逕宕渠縣謂之宕渠水又東南入漢寰宇記宕渠水一

   名渝水在流江縣東二里又渠江縣南八十步又西入合州新明縣界輿地紀勝渠江在流江縣東

   三百步其水二源一出巴嶺一出羅呉山至永睦縣合流入流江縣界又廣安軍城下瞰渠水縈迴

   為潭號曰清洄又有篆水去縣五里有石洲如伏龜水之灌輸其間者渦停渠別莫知其幾中兩渠

   相距二尺廣深半之可受流觴人多遊焉舊志巴達二水自三會鎮合流為渠江經宕渠山下合潛

   水又至渠縣東北合流江水又逕縣南三里中有銅魚洲其下有磧石狀如黃魚亦名銅魚磧又南

   逕廣安州界江中灘石縱橫湍流奔急共有三十六灘至州東北則石磧平坦波紋如篆故又名為

   篆水渠江二派自達州入渠縣境合流又一百五十里至縣治東轉西南一百五十里達廣安州界

   又一百四十里至州城東又一百九十里至合州界 按漢書地理志宕渠縣潛水 南入江不曹

   水出東北南入𤄵徐谷所謂潛水即今渠江酈道元亦云宕渠水即潛水是也乃於潛水篇曲為之

   説雲潛水蓋即漢水支分潛出故受其稱今縣有大穴潛水入焉通岡山下西南潛出謂之伏水或

   以為古之潛水其説雖與郭璞畧同然璞本謂大穴在梓潼漢夀去宕渠絶遠今渠江合巴達二州

   之水並非漢水之分其地亦無所謂大穴通岡山下者其不足信可知明統志遂謂潛水在渠縣東

   五十里誤流江在渠縣北自順慶府儀隴縣西北發源南流經營山縣東又東南至縣城東入

   渠江寰宇記流江水出儀隴縣西儀隴山自縣界東流逕蓬池縣理北亦名驗江水又東南流逕良

   山縣西南二十一里又東南流逕蓬山縣南一百步又東入渠州流江縣界輿地紀勝大流江在流

   江縣北五里自蓬山縣來又有小流江在縣南二十裏白相如縣來絶險高百餘丈俗號高灘舊志

   流江源出儀隴縣北二十里龍源山東南流八十里合平溪入營山縣界又七十里經縣東去縣五

   十里又東南入渠縣界流百里許至縣城東入渠江 按明統志有七曲匯在營山縣東六十里水

   流縈𮞉七曲兩岸崖石懸絶飛湍噴沫若煙霧騰湧蓋即流江下流今名七曲堰瀘灘河

   在達縣東南八十里源出天竹山北流合聯珠峽水達於左峽入於通江三岡水在達縣西

   寰宇記自流江縣東北流經三岡縣東十里合東關水 按輿圖今有通巴河自大竹縣東月口山

   發源東北流二百餘里至州西南四十里許入通川江即三岡水也北水在達縣西自巴州流

   入合渠江即巴江也寰宇記北水自巴州歸仁縣界流經永穆縣南一百步又流入三岡縣界合東

   仙門水在大竹縣南輿地紀勝在鄰山縣西北五十里源出金盤山流下龍穴入龍門

   鎮市崖下有瀑布一百八十六丈俗號散水舊志流為大洪溪至鄰水縣界入鄰水 按輿圖今大

   竹縣東有寳石河自月城山東發源西南流經鄰水縣東至長夀縣西北界入鄰水即仙門水也

   萬戶溪在東鄉縣東寰宇記在巴渠縣東八十里自開州萬𡻕縣界北流來合溉江水又有

   成熟溪亦自萬嵗縣來合文字溪𩀱溪在新寕縣北源出縣西南北流㑹縣治之水轉西北

   又折西南經寳泉山流合南江又有玉帶流源出龍神山流入𩀱溪 按元統志有芭蕉溪在縣西

   一里即雙溪也舊志謂之七里峽水白水溪在渠縣東三十里源出縣東白水洞西流入渠

   東流溪在大竹縣北舊志源出獅子山西流七十里至渠縣界入渠江 按輿圖今縣

   北有竹溪河源出縣西九盤山東流會二小水至縣東北界有清溪河源自縣東月城山北流合焉

   自下統名清溪河所謂東流溪當即此舊志與圖不合疑誤龍湫在渠縣東四十里有瀑布

   數十自絶頂掛洞口下為龍湫禱雨輒應明月潭在達縣東南七里天欲雨則水喧鳴欲晴

   亦然土人以此占候黒潭在達縣西方輿勝覽在安居鎮潭上有穹巖聳然其下平廣巖東偏

   有溪水自上流下作水(⿱𥫗亷)-- 簾石照泉在達縣北鳳凰山下赤魚泉在東鄉縣東長

   樂鎮東泉中出赤甲魚因名

大清一統志

 綏定府

︹古蹟︺通川故城今府治後漢分宕渠東境置宣漢縣晉南渡後又嘗僑置宣漢縣分屬南

  宕渠魏興郡而此其故縣也劉宋置巴渠郡冶此後魏改縣曰石城隋改通川皆為州郡治明初省

  入明統志謂廢通川縣在達州西二十里元省入誤東鄉故城在今東鄉縣東北西魏置

  寰宇記在州東北一百七十里西魏置於益遷下蒲兩水間即今縣也兼置石州周天和四年廢州

  仍於故州城置三巴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並省巴渠下蒲入焉屬通川郡唐武德三年於此置南石

  州又置下蒲昌樂二縣以屬之八年廢南石州及昌樂下蒲二縣仍移東鄉縣治於今縣東一里安

  養故城 按九域志在州東北一百八十里蓋宋初復還舊治明正德中復置去州甚近以寰宇記

  考之今縣乃唐石鼓縣北境西魏故縣當在今縣東北中後二江之間也又隋志東鄉縣下但云西

   魏置石州後周廢州置三巴郡寰宇記多與隋志不同東關故城在新寕縣西北十里

   漢宣漢縣地屬巴郡後魏改為石城梁於縣置萬州及東關郡隋開皇三年罷寰宇記東關故郡城

   在新寕縣西北五十里宕渠故城在渠縣東北三國漢置郡華陽國志宕渠郡延熙中

   置九年省晉永興元年李雄復置今遂為縣寰宇記漢宕渠郡即今流江縣東北七十里故城是也

   其城後漢車騎將軍馮緄増修俗名車𮪍城李夀亂後地為諸獠所侵郡縣悉廢宋末又自漢宕渠

   移理安漢故城舊志按宋郡治安漢曰南宕渠者以安漢在宕渠之西南也尋又於墊江置郡曰東

   宕渠者以墊江在安漢之東南也梁復於故宕渠地置郡曰北宕渠者以故宕渠在安漢墊江之東

   北也又有西宕渠在射洪通泉為故廣漢縣地在安漢之西隋志有宕渠縣在今營山縣界乃梁置

   非漢故縣也鄰山故城在大竹縣東南寰宇記縣在渠州東南一百里本漢宕渠縣地

   自晉至齊並為夷獠所據梁大同三年於此置鄰州及鄰山縣後魏廢帝改為鄰山郡以山為名至

  隋初郡廢併縣入鄰水唐武徳元年分置潾山縣又置潾州八年廢州縣屬渠州縣城南西北三面

  有池𮞉繞東阻浧水甚險固俗號為金城元史地理志至元二十年併鄰山入大竹 按隋志寰宇

  記九域志皆作鄰山新舊唐志皆作潾山新寕舊城在今新寕縣東舊唐書地理志武徳

  二年分通川置新寕縣治新寕城貞觀八年徙治淙城寰宇記縣在通州東一百七十五里西魏廢

  帝二年於此置開州後周天和四年移開州於濁水北唐貞觀八年自今縣西北移魏所置新寕縣

  於廢開州城俗謂之賨城即今理也故城在縣西北十里後魏恭帝二年置 按宋㑹要至道二年

  移新寕治新安市九域志在州東一百十里蓋宋時又移今治舊志今縣東三十里有舊縣壩兩石

  獅猶存是也石鼓廢縣在達縣東漢宕渠縣地後漢宣漢縣地梁置石鼓縣西魏置遷

  州後周廢州置臨清郡隋開皇初郡廢縣屬通川郡唐屬通州寳厯初省大中元年復置宋屬達州

  寰宇記在州東六十里以縣東五十里江次有大石號石鼓而名九域志熙寕七年省入通州

  岡廢縣在達縣西南四十里寰宇記本宣漢縣地大同二年於此置新安郡兼立三岡縣

  因邑界山有三隴為名後魏廢帝二年改新安為新寕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通川郡唐寳厯

  元年山南節度使裴度奏廢大中五年復立宋史地理志熙寕六年省隸達州太平廢縣

  在達縣西舊唐書地理志武徳二年置諾水廣納太平恆豐四縣屬萬州貞觀元年廢太平恆豐二

  縣入永穆永穆廢縣在達縣西北漢宕渠縣地後漢宣漢縣地梁大同中置永康縣並置

  萬榮郡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曰永穆屬清化郡唐武德二年置萬州貞觀初州廢縣屬通州宋

  屬建州咸平二年改曰永睦元至元二十二年省寰宇記在州西北七十五里思來廢縣

  在達縣北唐武徳二年析通川縣置屬通州貞觀二年廢入閬英廢縣在達縣北一百

  二十里寰宇記唐天寳九年太守韋虛受奏於應水南一里置縣以縣南五里閬英山為名宋乾徳

  五年併入石鼓下蒲廢縣在東鄉縣西北劉宋置屬巴渠郡隋開皇三年廢入東鄉唐武

  徳三年復析東鄉縣置屬南石州八年仍省入巴渠廢縣在東鄉縣東北漢宣漢縣東境

  劉宋置巴渠郡並置巴渠縣屬之以境在巴川宕渠間故名隋開皇初廢唐永泰元年又析石鼓四

  鄉置屬通州太和三年改屬開州四年改屬通州宋屬達州元至元二十二年省入達州寰宇記縣

  在建州東二百三十里東關水北五十步 按宋齊志巴渠郡皆領巴渠縣寰宇記謂梁大同中置

  昌樂廢縣在東鄉縣東北唐武徳三年析東鄉置屬南石州八年省入石鼓九域志

  巴渠縣有昌樂鎮即此流江廢縣今渠縣治寰宇記渠州西至果州二百八十里西北

  至蓬州一百九十里梁普通三年於漢宕渠縣西南七十里置北宕渠郡即今州是也大同三年

  郡理置渠州後魏文帝十三年其地內屬仍為渠州領北宕渠郡後周武成元年改北宕渠為流江

  郡仍於縣理置流江縣即今縣也大竹廢縣在渠縣北寰宇記縣在渠州北六十里漢

  宕渠縣地後為流江縣地唐久視元年分今宕渠縣東界置屬蓬州以邑界多產大竹為名至徳二

  年割屬渠州寳厯中與鄰水縣同廢其後又置宋史地理志景祐三年廢大竹縣入流江紹興二年

  復置舊志元至元中併鄰山入大竹縣仍移大竹縣治於鄰山縣界即今縣也故縣城自此遂廢

  鹽泉廢縣在大竹縣南唐武徳元年分潾水置屬潾州尋省舊志蓋因鹽井為名

  城在渠縣東北華陽國志長老言宕渠蓋為故賨國今有賨城寰宇記故賨國城在流江縣東北

  七十四里古賨國都也舊唐書地理志武徳元年分置賨城縣屬渠州八年省明統志廢賨城縣在

  大竹縣北 按隋志有賨城縣在今廣安州非此榮城在大竹縣東北仙門里四圍險峻高

  阜寛平宋末保此以禦元兵木門故鎮在大竹縣治舊志唐宋大竹縣在今縣北鳳來

  鄉入渠縣界元至元二十年移治廢鄰山縣之木門鎮即今治縣東門城內有二小岡地雖相連而

  土色則別上有兩木對生交合如闕即木門遺址也鳳來里在渠縣東北一百里接大竹縣

  界相傳後周時鳯凰來集於此李靖埡在新寕縣西二十里元統志唐武德時蠻酋冉肇則

  寇信州李靖擊斬之於此抽茶場在達縣南元統志宋時陳弁朱肱余應求李升韓均皆以

  言事切直謫監達州茶場時目為五君子六相樓在府治內唐李嶠李適之劉晏韓滉元稹

  宋張商英皆嘗官於此後皆入相故以名樓舊在泮池側明嘉靖中移於學宮講堂前清風

  堂在府治宋張俞作通川十詠蓋慶厯中知州申恪治郡圃可遊者十今之清風堂休沐堂琴亭

  遊觀皆非其舊矣戛雲亭在達縣南翠屏山西畔明統志下瞰江流周覽城邑唐元稹為

  司馬時建勝江亭在達縣西三里宋郡守王蕃建取唐白居易詩通州猶似勝江州之句而

  垂陽臺在府治宋時所築臺之下有鮮遊池叢石山修竹園躑躅園

 ︹關隘︺呂公關在達縣東三里又石龍關在縣東十里鳳凰關在達縣西三里

  山關在達縣西二十里以鐵山名龍船關在達縣西北舊志縣境山溪延亙其西北

  尤為險僻明正徳中為盜賊淵藪嘉靖初以次討平因即其險阻増置龍船諸關與已州黃城諸關

  相為形援石門關在東鄉縣東三十里高橋關在東鄉縣東南二百里接夔州府開

  縣界嶺路險阻為邑要路馬渡關在東鄉縣西北三百里接巴州界鹽場關

  鄉縣豆山關在新寕縣東四十里接開縣界衞渠關在渠縣北龍驤山明正德

  麻柳場巡司在達縣南九十里 本朝雍正八年置屬達州嘉慶七年改屬

  壩鎮在東鄉縣東 本朝嘉慶七年主簿駐此十八年移駐大成寨四合鎮

  郭家砦在新寕縣南三十五里形勢峻絶上有平田泉水四溢方城砦

  寕縣北三十里四方壁立如城明正徳中居民避寇於此得免者數千人三匯場在渠

  本朝置縣丞駐此石橋鋪在大竹縣 本朝置縣丞駐此

 ︹津梁︺鐵索橋在達縣東中孚橋在達縣南翠屏山麓天生橋在達縣南二十

  閣溪橋在達縣西深溪橋在東鄉縣西五里明嘉靖中建為洞五長十丈

  夀橋在渠縣北十里東流橋在大竹縣東十里通梁墊夔萬大路

 ︹陵墓︺︹漢︺馮緄墓在達縣西元統志在永睦縣西八十里有碑王平墓在大竹縣

  北里許古賨城下𩀱石闕︹唐︺處士墓在達縣北元統志在州城北十五里楊斗壩馬腦鼻

  山下其碑乃唐景龍二年字畫遒勁如歐柳莫詳姓名︹宋︺景林洙墓在達縣西五十

  趙烈女墓在達縣西北鳳凰山烈女峯下事詳列女門州志石墩尚存碑刻剝落明

  正德間兵部尚書洪鍾提兵𠞰賊屯兵於此一卒誤寢冢上遂發狂疾楊晨墓在達縣北

  三里碑刻稱東皋先生︹明︺衞承芳墓在達縣西南六十里花竹溪趙徳遴

  墓在東鄉縣治旁

 ︹祠廟︺昭忠祠在府城內 本朝嘉慶中建趙公祠在東鄉縣西祀明縣令趙徳遴

  楊令廟在達縣西鐵山祀宋永睦令楊載義成公廟在達縣東北祀宋景林洙

  龍神廟在新寕縣北五十里黒天池 本朝乾隆十一年知縣靳光祚詣池禱雨有應乃建

  廟於池旁濟遠廟在渠縣北二里祀漢馮緄

 ︹寺觀︺黃龍寺在府治東南明洪武中建白雲寺在達縣東宋乾道九年北巖

  寺在達縣西北鳳凰山宋建境幽地勝人多遊覽普光寺在東鄉縣北河東宋嘉定九年

  廣福寺在新寕縣西二里牛山上即牛山寺明洪武初建祥符寺在渠縣東

  一里起文峯下舊名⿰氵幵 -- 汧江寺大中祥符三年勅賜今名寶勝寺在大竹縣南

 ︹名宦︺︹漢︺第五倫長陵人明帝時爲宕渠令顯拔鄉佐元賀在職四年遷蜀郡太守︹後

  周︺辛昂狄道人爲通州刺史推誠布信甚得蠻獠懽心︹隋︺李諤趙郡人高祖時爲通

  州刺史甚有惠政民夷悅服郭榮累遷通州刺史仁壽初西南獠夷多叛詔榮領八州諸軍

  事行營總管討平之︹唐︺李桐客衡水人貞觀初爲通州刺史政尚清平民以慈父呼之

  李適之唐宗室開元初為通州刺史以強幹見稱政不苛細為下所便︹宋︺龔鼎臣

  須城人仁宗時知渠州渠故僻陋無學者鼎臣請於朝建廟設學選邑子弟為生日講説立課試法

  人大勸始有登科者郡人繪像祀之張商英新津人熙寕初為通州主簿俞州蠻叛説降其

  張運貴溪人紹興初知通州方大旱入境而雨除病民五事召為度支郎陳式

  人淳熙中知達州崇學勸農葺城完廩以禮為教民心感悅立祠祀之胡載榮寳祐中知

  渠州時元兵至保險徙治率州人矢死固守卒賴以全︹元︺劉仲達安西人大徳初知渠

  縣作興文敎鼎新學舍學者至今誦之︹明︺譚思敬洪武中知大竹克勤公事節用愛人

  王良太和人知新寕縣鄢藍寇邑號令嚴明卻勍敵保孤城民咸德之成敏貫

  人嘉靖間知新寕縣時值𡻕歉發倉施粥土酋弄兵芻輓迭出邑不告罷比歸時惟圖書數卷

  聯象雲南人崇禎時知達州張獻忠攻城連五晝夜聯象隨方堵禦擊賊多死或出竒兵殺賊

  賊攻不克引去趙德遴上虞人知東鄉縣崇禎末張獻忠圍城誓死以守賊穴地道入力戰

  不支自投於井一家死者十七人 本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本朝︺汪基遠黃岡人順治進士知東鄉縣縣有劇盜基遠捕得其黨盜率衆攻縣遂遇害

  董守義漢軍鑲白旗人康熙二十三年知達州有姪手刃叔母偽以盜殺赴愬守義片言摘

  發即伏辜州人咸頌其神以有果決才每為上官徵調讞獄他邑數年間多所平反馬雲從

  奉天人康熙三十四年知達州值𡻕祲民鮮粒食雲從籌䇿告糴四境賴以全活州人祠之

  暉直隸人乾隆四十一年知新寕縣弭盜安民政事明敏講學造士多所成就張寧陽

  仁和人嘉慶初知東鄉縣敎匪倡亂率衆攻城寧陽督率兵勇激勵撫循晝夜防堵相持四月賊不

  敢犯後援兵駐城兵民不相習賊偵知薄城益急城潰士民尚有翼之不忍去者寧陽揮手曰城亡

  與亡母累爾等也遂遇害卹廕如例陸霖江蘇人嘉慶元年知東鄉縣抵縣之次日賊匪薄城

  城潰被執不屈死先後赴達州軍營遇賊死者漢州牧王嘉猷榮昌令李繼善永寕縣丞徐世經江

  安典史陳棟蒼溪典史楊堂江津典史楊炳文均卹廕如例楊永錫浮山人官東鄉縣丞

  嘉慶初敎匪圍城四閲月永錫同縣令張寧陽慷慨登陴晝夜防堵城潰挺矛巷戰力屈被戕卹廕

  張位中上海人乾隆進士嘉慶二年署大竹縣事教匪偪近保障有功五年春賊復至

  位中檄各鄉寨合𠞰同把總王耀龍出禦俱戰死卹廕各如例

 ︹人物︺︹漢︺元賀宕渠人初為鄉佐令第五倫顯拔之厯九江沛二郡守以清潔稱所在化行終

  於大司農龎雄宕渠人永初初為侍御史海賊張伯路等寇掠縁海九郡遣雄督州郡兵討破

  之及南單于與烏桓反雄以中郎將副車𮪍將軍何熙擊之破匈奴奧鞬日逐王又與梁慬等攻虎

  澤連營稍前單于大恐乞降還所鈔漢民男女及羌所掠轉賣入匈奴中者合萬餘人遷大鴻臚雄

  有勇畧稱為名將馮煥宕渠人安帝時為幽州刺史句驪王宮與⿰氵⿱山⿵戌小 -- 𣿄貊寇元菟建光元年

   煥與元菟遼東太守將兵出塞擊之捕斬⿰氵⿱山⿵戌小 -- 𣿄貊渠帥獲兵馬財物宮乃詐降秋復圍元莬夫餘王遣

   兵與州郡併力討破之煥在州疾忌姦惡數致其罪怨者詐作璽書收煥煥欲自殺子緄勸煥上書

   自訟果詐者所爲會病死獄中帝愍之以子爲郎中緄由是知名馮緄煥子初舉孝亷七遷

   爲廣漢屬國都尉徵拜御史中丞順帝末徴拜京北尹轉司隸校尉所在立威刑延熹中長沙零陵

   武陵蠻夷悉反拜緄車𮪍將軍擊平之轉河南尹上言中官子弟不得爲牧人職不納遷廷尉中官

   誣緄坐與李應劉祐俱輸左校應奉上疏理緄等得免復官卒子鸞舉孝廉除郎中李溫

   人官至桂陽太守與馮緄皆建功立事有補於世馮允緄之弟清白有孝行能通尚書善推

   步之術拜降虜校尉︹三國︺︹漢︺王平宕渠人先主拜牙門將裨將軍建興間馬謖舍水上

   山平連規諌謖敗於街亭惟平收合諸營而還丞相亮加拜叅軍進討寇將軍亮圍祁山平別守南

   圍張郃攻之平堅守郃不能克領漢中太守封安漢侯拜鎮北大將軍曹爽向漢川平遣䕶軍劉繁

   等據興勢自為後拒魏兵退還時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著名蹟︹宋︺杜仁偉達州人為

   馬步軍都指揮淳化中李順作亂仁偉罄家資給官軍討賊斬獲甚衆以功授檢討太子賓客行達

   州司景林洙通川人咸平間王均叛州有賊應之林洙將鄉兵拒戰於州北為賊所戕

   首墜而身不仆跨馬奔歸州城東北隅人訝而呼之曰公無首兵始墜地邦人即其地立祠祀之

   王汲達州人嘉祐中肄業成都三魁蜀士常作木鐸賦人因呼為王木鐸舉進士為涪州判官

   𡻕凶貧民為盜被執者盈獄罪當死汲省釋之全活者數百人令彭山豪民侵田淹訟數十年汲至

   片言而決厯官梓州通判弟昌熙寕進士黔江令元豐中景靈宮成昌作賦獻之又著太平黨論及

   三光李傅達州人元豐進士欽宗居東宮時與耿南仲俱為侍讀比即位賜水晶斧以旌

   其徳後知漢川羅戩通川人以剛直聞於鄉遊太學進孫呉二書徽宗特命為武學諭上幸學

   百官先集蔡京於坐談兵戩心哂之仰視屋角不聆其語觸怒奪官張大中通州人博極羣

  書一覽不忘宣和間舉進士授南浦令有廉稱累官果州通判安堯臣渠江人徽宗時上書

  論燕雲事乞杜塞邊釁務守舊好徽宗然之命以官後竟為姦謀所奪楊晨達州人父琪為

  郡兵曹吏飭已謹嚴稱善士晨舉宣和進士荊南府教授丞相張鼎薦其才除秘書省正字厯遷兵

  部郎中紹興初遣撫諭西蜀晨至興利除害稱上㫖尋改祠部左府時書檄填委晨援筆立成凡大

  義未決必取裁焉官至禮部侍郎兄景弟早並舉進士號三楊袁沔通州人未冠遊太學靖康

  之難上書言當東據成皋西臨澠池以銳士數千出唐鄧經武關以迎西師又自襄汝間道直走伊

  洛擣其庭則城下之師自解不報已而城䧟沔漢中乃畫防險對敵五事其後膺薦復條十二事

  力詆諛侫用事者忌沔不見用拂衣歸︹明︺雷震新寕人永樂舉人任襄陽學諭上疏諌英

  宗親征不報後升禮部主事以直言忤㫖遣戍卒熊希古新寕人宏治進士知天台縣厯

  官刑部員外郎以忤劉瑾謫尋復職晉郎中讞斷明允出守臨江有政聲升雲南副使雷禎

  新寕省祭官正徳間鄢藍賊熾禎奮力對敵手刃數人而死朱伯通新寕人鄢藍之亂與

  弟伯珍屢戰有功後各死於陣黃元白達州人嘉靖進士任兵科左給事中力詆權貴幾斃

  廷杖者再尋分守陜西𫟪境肅清衞承芳達州人隆慶進士萬厯中知溫州府公廉善撫

  字進浙江副吏謝病歸薦起厯右副都御史巡撫江西嚴絶餽遺屬吏爭自飭入為南京戸部尚書

  福王乞蘆洲自江都抵太平南北千餘里自遣內官徴課承芳抗疏爭卒不從尋就改吏部卒官贈

  太子太保諡清敏唐仁達州人任吏科給事中封駮內外章奏斥廷臣不職者人多憚之

  王世琮達州舉人崇禎時任汝寕推官屢敗李自成射矢貫耳不為動升汝南分巡道賊至

  世悰與督師楊文岳協力固守城破𬒳執罵賊不絶口賊縳世琮文岳以大礮擊之洞胸糜骨而死

  冉璘東鄉人流賊至挈家避天台寨賊執之不屈死子宗孔並殉母楊氏妻向氏縱火俱焚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林青陽新寕人官兵科給事中欲圖去賊孫

  可望事洩被殺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李 含乙渠縣人崇禎進士官兵部

  侍郎里居舉義兵討張獻忠不克而死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 李 儲乙

  渠縣舉人崇禎時任監紀推官弟含乙戰死儲乙率餘衆守渠縣獻賊偽都督張恭來寇被執不屈

  

 ︹本朝︺郭榮貴渠縣人明末羣寇蜂起榮貴首倡義率弟榮高及族裡數十人築砦大斌山為

  保障訃會賊呉應元驅衆二萬焚掠鄰水大竹將至渠榮貴詭詞約好乘機格殺應元左右數十人

  餘衆驚潰順治戊子秋賊楊秉帥衆數萬據禮義城與斌山對壘相持一載榮貴間走成都謁巡撫

  李國英請為前驅國英遣總兵盧光祖馬化豹統大兵從榮貴破之東北二道始入版圖唐敬

  一達州人順治甲午舉人厯官洮岷副使獄有囚擬大辟者十七人敬一至訊得其𡨚狀俱釋之

  又嘗勘澧泉盜案平反甚衆蒲昌迪渠縣人順治丁酉舉人知山東鄆城縣擢知山西絳

  州皆有治績湯輅渠縣諸生父母相繼歿未葬山賊擁至乃盡出家資於戸外泣請曰幸持

  去勿驚吾親賊為之動共相戒不入其廬楊開成達州人會鹽營守備乾隆四十年隨征金

  川擊賊陣亡廕如例劉根桂東鄉人父珊乾隆舉人會試卒於京根桂徒跣扶櫬歸事

  祖母以孝聞嘉慶八年 旌李遇春達州人嘉慶元年招募義勇千餘隨營𠞰賊匪身厯

  二十餘戰生擒賊目及偽軍師二年六月在葢頂坪擊賊𬒳執大罵賊以大鑊烹之卹䕃加等同州

  把總蕭文魁外委唐達職員唐學職均擊賊陣亡卹廕各如例吳兆麟達州人集義勇𠞰賊

  𬒳執遇害同州潘啟元余耀先王三均何貴李含春郭成域呉鵬趙典成冉仕益劉鐸張國順王體

  元湯釗王選溫學元湯三達蔣立徳秦思和閆朝選李欣然李學琳劉占魁張書翼張書翰張騰蛟

  張騰鳴曹國正曹仲富牟仕明魏爾讓魏辛保魏橋蔣竒謨魏竒樞蔣功近蔣立秀蔣竒魁蔣功逵

  蔣立勲蔣竒書蔣竒訓蔣竒明蔣功貴蔣功康聶長生譚文盛譚文安劉大愷劉學𤋮劉學舉屈定

  貴陳虎冷子祥梅子瓏李正玉聶芳賢石明達石景祥石景祿陳仕秀石景才熊仕徳秦國佑秦正

  華秦正璠秦佑兒秦國仁秦正緒秦辛兒泰六兒李竒明瞿在朝顔光喜李林郭忠禮李懷德魏子

  成田陞陳思義冉仕文黃曰璧龍廣徳何志仁盧文明梁仕貴易思位楊崇陞楊仕俊田有剛李忠

  李元呉大檉段陞張貴賢何君選張國治李正遠高文成袁思福蒲思應楊斌王金榜吳曰仁龐興

  書龎興才劉世興程祿楊家碧楊家夀朱崙山馬芝龍任必達宋朝聘孫國順孫國緒劉華山王稅

  明黎澤榮宋洪儒張燦儒王德明張作才周之倫𫎇澤𫎇𫎇徳珍𫎇徳全𫎇德陽𫎇徳順𫎇甘霖𫎇

  坤元𫎇少元王維章王維本王維儒張必先趙學勝趙習勝趙繼勝趙伯勝趙明儒趙丕勝馮學友

  於經於學古於學先王敏和趙作倫李坤李貴李大士李瑺李學才李泳芳李恆芳李佑芳李應芳

  李銘芳李懷芳李懷井李懷仕李懷凝李文仲李茂林李芳石子元蘭美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蘭芳謨蘭岳保嚴爾亨

  嚴爾珩嚴五兒呉渠陳思遠龎元𫐠王照彩王友盛魏才清唐成泰唐元兒唐成亮劉文軒唐狗娃

  劉蘭芳謝繁昌謝鑑謝受碧謝扳序呉朝銘劉文陞孫懷爵呉曰璵吳天祿張仕德王正龍莫寅宰

  伍娃兒王禮劉添興張尚書張來保張羣書張玉保張貞元張良張二娃羅明華周俸周萬全周維

  新周元勝周元興瞿貴楊世林魏以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魏以梅魏以鎬魯多鑑張仲張元清衞文遠李榮邱近仁王

  國學王國盛廖興朝王陞舉馮天貴譚思貴李勇福潘忠玉熊芝陳福魏俸周仕貴魏仕均徐登桃

  趙倫李永福何清雲李喜英王宗選蔡榮陞譚福高海梅張大才廖永泰蒲國志楊懷仁李有俸趙

  宗貴杜思文王仕祥張思吉楊緒何登仕何登明何鏞陳學浩陳學旦陳大娃陳二娃陳元娃陳代

  啟李近伯李貴李近達李長娃李三娃李近位李近才李保娃李長娃李三娃李麼娃李仁林李仁

  娃李莫娃俱禦賊死難嘉慶年間均入祀昭忠祠張騰耀東鄉人嘉慶元年募鄉勇𠞰賊

  每戰必克時賊目踞方山坪騰耀率衆躍馬橫戈衝入賊陣被執不屈死同縣邢彪胡恆德向昭元

  孫輝生劉成錦劉文仲楊安營符思舉戴文珩唐上友唐廷贊符思祀劉興開劉興貴劉廷玠何文

  華熊飛彪龔璠生王丕瑞童宗保鄭元俱禦賊死嘉慶年間均入祀昭忠祠李元逢

  人遇賊於百節山賊逼元逢引之破上壩寨元逢曰吾甘舍一命不忍害千萬人之命賊殺之

  玉章新寕人嘉慶元年禦敎匪力戰遇害其次子世河重募健勇三百名追賊至冉家壩衝入

  賊陣奮力戰死同縣張廷襄吳震柏太宸林盛峼周子泰林中彪孫元岱盧維熊澤鴻張啟賢孫作

  海王佐羅汝忠劉文玠楊正紀曽超羣李洪朝易天舉唐祖香陳啟貴曹明禮俱禦賊死難嘉慶十

  三年均入祀昭忠祠李仕朝新寕人賊至仕朝負母蕭氏以逃賊欲殺其母願以身代賊曰

  汝死母誰活仕朝曰但留吾母足矣賊遂殺之而舍其母楊大剛渠縣人官外嘉慶七年

  隨𠞰賊匪陣亡同縣外委杜鎮海八年陣亡卹廕各如例張維綱渠縣人敎匪之亂侍母疾

  不能避被執不屈死廖元瀚渠縣人嘉慶四年集鄉勇於林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防河賊乘大霧偷渡力屈

  被害同縣段光斗裴仲楷洪友庵趙步青黃思謹楊兆麟葉菁王學敏李含英董君弼王廷梅田多

  才蕭開甲蕭廷選楊愷陳永昌王之璽毛含錦蕭紫苑楊大容熊占魁楊正魁張熊飛陳徳勝鄒世

  雄舒仁蔣君照廖逢聖黃必富盧耿光文尚友鄭大賓李校楚朝聘蕭永茂譚坤英李思義李慶祥

  張滿益李建宗楊澤普湯邦烈羅朝相胡志高張紹唐成景魁賈鳳閣歐碧蓮餘思緒鄧雲凌楊應

  槐僧心授唐文才廖修純謝朝毛鳳翥唐三鳳雷聲祥劉文德楊文賢楊秉鑑楊永蘭趙夀山王鵬

  程鄧凌雲丁天諟萬文燦陳文陞左大禮尹肅楊大川李德梁祖瞻梁高譚坤碧廖思林李又尼李

  建益李作相李明飛李建明李茂羣王朝端帥以明譚坤瑞李建勲廖元池張元德戴平章陳大坤

  寇來貢廖元澧蒲仲義熊聯芳王學賢楊先甲趙紫錂李慶第孫茂烈源傳輝伍鳳章胡明英單公

  先鄧芝普張有容鄭異生蔣有玉劉大章王體元胡廷魁胡廷智戴遜仁戴浩仁戴大乾戴大坤戴

  大訓段光先帥崇智帥銅帥節超楊元昂楊映贊余朝棟雷廣德雷玉明余芳和柳畢照柳鍾秀柳

  發春柳芍保糜聨陞張我孤唐興元唐三元唐王音王來宜向國勤王學古王保王堯年王湘王淳

   王溱王豁然王大容王舒祥袁茂芳袁榮袁文斗袁茂秀文一見文一彥張陞榮袁茂才袁貴山陳

   芳懿陳上陞呉士富黃榮章余文龍王玉成王玉粹陳美萬王超俊潘得芳王書林王玉才姚世傳

   姚光徳王正倫王正鵬王從王觀止王仕洪王敏王國俊王郁然郭林鳳王如式王秀冕王宗英王

   帝績張忠德周聖敎呉伯禮蕭明遠熊聯芳劉恆泰趙字新葉子朝葉明睿唐皞如唐遜芳閻啟學

   劉先倫雷仁道楊廷讓段光普王廷遂江大會江建猷謝國碧葉士先黃愈遠郭盛先李克明萬普

   光度廷律劉錫儒葉仲倫申尚達江注川江裕川黃敬常李參魏人族魏倫仁蕭維聖陳世範文泰

   和孫希舜孫希適孫㑹龍毛偉達雷維常王達曾美章熊德茂雍其粹蔣君時陳於殿陳雲龍陳飛

   龍范學翔楊瑞常楊春桂毛錦彰何大廣孫德著曾德芳孫希廣楊大連楊徳星劉先安段岸袁開

   賢葉發墀葉發楷葉發授葉發元葉汝蒿馬勝才熊大坤王元陞寇登徳周太順戴國林雷在正李

   祥福鄭海貴傅在品蕭徳仁段承乾易奉義余志忠蔡正龍蘇雲山燕登龍歐必玉湯泰袁斌郭禎

   祥唐興發李春才譚緒張元義易含久袁正文李杏林呂先傅世超葉倫雷鰲羅萬先徐舉陳第章

   林宗欽葉大任譚文禮邵貴陳朝聘張國榜周維舉楊寅寅金文劉會唐承科萬文貴林宗鳳許惠

   劉畢全任盛黃本林許金萬任剛沈容何光武胡明許學明姚宗賀貴廖富馬仕俊楊朝羅志清鄒

   貴雍志忠劉泰王光周元佑王際富黃徳魁楊德坤王朝宗舒文禮王淡王碗陳以貴王世成王杞

   林陳國有王見成徐陞陳子坤王宗陳大祿劉廷選蔣奎雷國才李文周先陳韓魁蒲順梁奉蒲朝

   譚思俸張貴苟世芳葉世徳王興陳俸曾林杜學斌夏雲陞李明呉貴李珍黃慶祿劉貴張榮羅永

   貴胡世榮徐國泰雷開甲陳元李林曾福劉思榮閔泰戴占魁馮寅蒲以坤戴玉廖長榮冷文鳳冷

   文貴蔣國明陳學海陳治劉以順傅竒吳鴻順唐文燦何順熊樊文龍張明鄭仁義黃宗江陞孫上

   品李廷貴王貴江朝李秀劉竒謝以禮蔣映葵謝朝陳學周王貴張鴻任相呉滿爾楊正邦許文賢

   段芝貴黎文道卓宗楊朝貴姜昇張德仲張德萬何有陞李正魁趙宗仕雷玉春鄭實榮戴勝趙富

   泉勝發葉先馬貴趙徳雷聲胡秀謝陞王揚名王明張貴張斌賀元羅元彭萬福文埡松蕭坤李粹

   余桂李倫王吉何朝陳奉盧勝燕鴻譚明糜映李高富朱錦宣李如川郭盛先姜應發王履恕江金

   舒江浩江鎮川趙師旦趙宗旦唐闇修蘇桂籍蘇長𥙿楊朝翰雷達盛王王琳譚聖科毛白鵬孫超

   級李迪行陳思儀李承宗廖能廖秀楊茂唐玉音孫懷道劉國用劉國昭陳德聲鄧士傑譚人竒許

   子傑尹秉義王德超江正棟江有徳黃仲仕宗有樟江有楊春芳趙恆程玉蕭全盛王陞玉王仲賢

   鄧世英張國儒蕭克元蕭克明張思鰲尹秉貴范永福朱攀桂蔣文榜楊太和楊永泰袁茂材曹宗

   權毛貴張元宗余文照余祥黃文芳王正爵程學周王世醇俱禦賊死難嘉慶年間均入祀昭忠祠

   黃仁大竹舉人官當陽縣知縣有治績嘉慶元年東湖敎匪延及當陽倉卒治守禦賊攻七晝

   夜城陷仁諭其子曰城亡吾當與亡汝無兄弟義不可死迫其子懷縣印去即平戈擊賊被傷大罵

   死卹廕如例孫文領大竹人嘉慶四年率義勇禦賊匪於張家場被執不屈賊怒焚之同

  縣陳徳大張登嶽張登慶張有容徐名魁張立科張立祥賀一炳賀一祿賀渭祿賀渭俸喻長生喻

  定朝李程鄒成生唐永春周延望彭碩禮劉其祥熊玉章徐以賢王仲祿王映和徐進化汪學聰舒

  五常熊紹書王明玉徐以才熊汝珍沈第簡陳陞貴劉榮宗劉同山唐啟湖李信友王正剛何一元

  沈青沈文典周渭安龎開正沈治碧王學文沈志剛沈世惠熊學吏沈廣玉謝芳揚劉有方謝方興

  徐徳祥鄧廷選許方彩王孔訓鄧廷魁張陽春李國訓譚忠柱譚忠梅譚良科譚良樸黃耀羣楊應

  祥劉均賢張登賢胡芝恆胡徳兆胡文元田世蘭張治高羅遠志張輝才張國舉陳上徳尹朝儒吳

  魁張珍萬羅爾愷羅學科謝大俊曹亨懷曹亨介許學周張世平陳朝坤蕭雲章余尚輝余尚齋包

  萬朝余行修余朝林田德一田德遠田開夀田開明黃遠明廖義方袁福貴唐大選袁福興周大明

  賀一耀李其祥賀一宜沈卓萬曹章明謝九一唐定亨唐學宗張添良張爾璽蔣興禮唐均彩彭徳

  寕彭德翼秦元相唐明儒唐經綸廖三畧鄧獻忠黃國立何昌裔何昌問龍添貴劉正榜朱明德劉

   興龍高國選何世忠唐大儒唐大常張大林張明臣范義六朱明亮唐大壽雷文相陶一星劉國棟

   廖大經谷敬義廖大夀劉正寅廖正述彭國和黃元亨唐大祈劉士韜劉士畧鄧經品張廷明鄧經

   唐大廷唐大柱張士隴何文楨宋品祥袁福亮陳美大陳代榮李子相李陞王第信黃際太歐朝宗

   歐朝景李元萬潘榮陞陳芝陞陳芝榜何世榮何世理林尊德李祖順張大聰段有賢鄧守隴邱盛

   魁馮繼常蘇長兒李志連溫光耀胡心意蕭金明賀添文李學儒何科元向第武周朝進龍榮瑞周

   山永李仕模胡文理吳正興袁一清鄭仕洪羅盛才袁明章蔣登武周信友鄧仕禮李才秀劉舉徳

   蘇朝仕陳芝章熊必售熊家潤沈連濃熊徳俊徐文朱先明羅朝冨尹龍方廷舉蔣春茂袁以珠歐

   承扶侯其禮華徳章袁應祖郭登榮陳祖壽張洪印曽心元彭明德何顯佑陳洪任方廷懷周方貴

   楊啟發聶良相呉永積羅泳清張長貴黃明達張功俊塗陞富夏正寅李漢俸徐芝榮胡清順萬一

   清李大賓喻書香張正寅唐純會王先和徐廷劉為柄徐文朗徐泳發徐登爵徐文希黃承貴熊洪

  才徐光顯徐德胡臣貴李兼賢冷全世王未塗泳達王珍黃世仲呉明陳如英陳美忠余徳懷段秉

  富袁明儒劉正廷柳世文鄔得晉扈玉美劉興福王加貴練添奉韓世志鍾三吉陳享榜譚伯華覃

  昌興胡得才彭明揚熊國良包萬喜邱貴李泳謙張廷選張得智張長夀張春發李福鄧添才李登

  魁羅清章汪月碧向志榮徐葵王勇裕王文照徐連敏陳敬王朱維信劉子明汪國竒姜俸舞鄒一

  奉陳興文沈世岐戴功程沈治業劉文運沈治洪徐連舉孫文剛張世位張世明徐方䇿徐方宗王

  學陞徐連陞陳世茂張世寅徐方南徐連正張世國鄭世理王福臣陳相賢陳泳富周代士周泳遠

  徐方升鄒文運陳華先周國珍廖其信羅相林羅丕基劉文瑤汪世立李發喜盧鑑洪蘇勇複雷大

  倫周勇奉張銀亮江明禮黃文茂周維太楊錫遠張紹謨劉明達包漢宣王泳清陳雍和遊方行曽

  廷章包應山古老大鄒書院黃大臣陳太運江明貴劉明先張麻三趙老四包青山鄒楚萬楊光遠

  張長子陳美運張三益游文泗陳登高呉秀遠徐老大張伯衡甘家八呉學文邱登貴周維竒劉老

  二江明富江明先熊泳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疇張先和甘毛狗朱添承古老么曽竒玉張貴祥張富文包早游儒

  林蔣其中劉名貴熊思齊江青朱泳張先富陳書習羅大程熊思平邱玉美鄒相賢包長林宋玉先

  陳玉書張先貴邱貴張兼士張曾生熊玉林黃徳先張德富張明達范汝相何上品廖丕基王興正

  王文林范治太姜彩武徐方祥李仲連徐文科甯伯宗陳定國廖甘春鄒漢玉徐世茂樊明望孫文

  海陳俸錫廖其信張國舉陳寛和謝泳和謝明遠謝治貴張孝宗何貴方童正武童玉祥盧明亮馮

  志章袁徳華王從先呉仕富李登科範開相游維垣李宗印唐順化於化何奕珍黃德恆唐子文李

  家美胡鴻儒羅思連胡理美侯正舉鄧元亨藍憲章李興忠聶世照唐時畛裴廷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劉朝相黃克用

  陳三甫王泳寛賴明魁彭修游其沾張三耀楊朝蔣開文邱光洪楊章奉羅漢友陳朝順李松劉申

  海張耀曹盛仁周升閣張美周克明劉顯中張大榮宋文升曹思順呉川明蕭富宋榮陞荊世桂袁

  斌生孫世華佘良青龔宗榮馮其畛張泳泰歐承忠楊明貴張徳茂王泳漋呉順宗文曽義順王耀

  春藍仲林江元唐尚源廖仁清黃廷懷王侯侯世徳蕭成盛馮大才宋榮武李維良羅泳清羅添貴

  陳念剛何英雄何德興段維南黃仕哲蕭芳福黃仕典王世寛張文宗張名和李世華王修俸葉茂

  春胡孝徳熊秀芳袁名相張義恆陳興茂張立剛楊廷仲張貴李智龍富王乾鄧揆鄭忠敖元官貴

  王先呉陞趙全李義羅元蒲陞龍陞張全夏玉方槐楊發聶相宋寅馮坤李華蕭福蕭陞侯應王寛

  張宗熊秀張義尹相蔣元何徳張名羅貴王俸黃起舉舒芳榮王運瑾徐文海林亨祥楊宋貴冷書

  章張天訓范開連毛三龍陳上舉李貴珩張士芳唐正榜周加福周加貴麥榮豐溫世臣王國太陳

  秀祥楊泳美李有富呉瓊文何一仕蕭太元劉才發沈亨來蘇世祿張大開段兆萬劉家治周冶安

  龔成魁謝章貴文老三白當興謝開蘭胡常異蔣先保廖及品王守開田龍魁周光易王道柯耀彥

  張新鰲俱禦賊死難嘉慶年間均入祀昭忠祠

 ︹流寓︺︹唐︺李白彰明人大厯間寓達州有白靈寺詩︹宋︺謝昇資州人父立為達州推官

  因家牟天臺其先閬州人來居達州事母至孝居母喪廬墓三年與弟同居尺布斗粟

  無所

 ︹列女︺︹漢︺趙萬妻娥宕渠人漢末鄉邑避黃巾寇萬有足疾難行娥掖之萬為賊所殺欲

  汚娥不從賊以矛指之娥竦身當刃貫胸而死︹宋︺趙氏達州人寡居有兇人慾犯之脅以白

  刃趙不為動乃被殺皇祐二年知州薛俅為立碑於州之西北後邑令薛仲侃建祠祀焉︹元︺羅

  福與妻劉氏達州人元末與夫流離漢中冬月於山澤間求瓜療姑病遇賊被執劉哀

  訴其故賊義釋之後年百𡻕有司立孝義坊知州周雍建祠與宋趙氏並祀︹明︺王某妻

  陳氏渠縣人少寡織絍以奉翁姑四十年如一日天順中旌吳文妻姚氏

  人文卒子生甫三𡻕撫之成立宏治中旌同縣燕化鳳妻來氏劉廷可妻李氏均夫歿守節陳政妻

  頡氏夫歿殉節李茂值妻屈氏新寕人正徳中鄢藍賊至被執不屈賊殺之

  汝傑女松貞渠縣人鄢藍賊陷城舉家潛於白石洞賊破洞執之罵賊投崖死同縣何

  玉妻李氏良夀妻呉氏許景閏女錦秀均遭寇不屈死黃某妻馮氏達州人馮定公

  女訐字黃元白季子未嫁而黃有疾兩家願改盟氏以死自誓乃歸之踰月夫歿守節年至八十餘

  同州唐仁妻舒氏譚義妻楊氏許懋實妻龔氏均夫歿守節李雲妻某氏夫歿殉節袁月輝

  妻熊氏新寕人夫歿守節嘉靖中旌同縣楊九皋妻胡氏熊懋功妻胡氏熊遷妻唐氏均夫

  歿守王世鳳妻衞氏達州人尚書承芳女夫歿守節崇禎中流賊逼城自盡於

  其父賜坊之下同縣何三聘妻向氏王世琮妻朱氏李爲梅妻張氏黃某妻衞氏均遭寇不屈死

  冉璘母楊氏東鄉人崇禎中流賊攻城璘父子被執楊率其媳向氏登樓自焚

  高魁妻陳氏渠縣人夫歿守節年七十五𡻕終李含乙妾王氏

  人崇禎末與姊同日歸含乙含乙討獻賊死難王與姊攜十子二女匿山中賊破渠大索王及七子

  被𫉬冒為其姊罵曰我朝廷命婦鼠輩敢無禮耶賊刀之罵益厲受數十創死其姊與三子得脫金

  蓮者失其姓生員陳其珍婢也崇禎癸未賊破渠金蓮負其珍幼子以逃遇賊脅令棄子隨行蓮泣

  曰吾主老止有此兒死則死耳不忍棄也賊將殺子蓮以身蔽之受數創終不移賊乃捨去蓮死幼

  子得生又郭玉安妻李氏隨夫乘船避難賊追及李呼其二女曰清白死耳不可忍辱生相攜投水

  死王樹極妻劉氏亦避亂舟中為賊𫉬劉紿曰汝且取資財須共去也得間躍入江中死馮天

  開妻陳氏大竹人夫歿守節

 ︹本朝︺黎雲妻李氏達州人夫病篤李日夜齋沐禱神卒不起慟絶復甦曰婦人之道以

  從夫為正今將從夫地下矣家人守之越百日竟縊死黃應朝妻雷氏渠縣人夫

  禦姚黃賊戰死雷少年守志敎二子皆補弟子員同縣黃政峩妻雷氏夫故孝事孀姑撫二子瓚琮

  皆遊楊清寰女渠縣人許字王姓王遭呉逆之變破家父母欲改字之女曰奈何以

  盛衰易節耶飲泣數日投繯死同縣劉宗現妻李氏夫病許以身殉從容營葬畢自縊死馮瑗

  妻陳氏大竹人早寡食貧勵志有田數畝爲強鄰侵奪或敎以鳴官氏曰未亡人肯以此露

  面公庭耶紡績自給敎子貴徳登康熙丁酉鄉科龔鼎妻鞠氏達州人夫亡守節同

  州節婦郭學連妻羅氏李維檉妻孫氏王徳清妻陳氏蒲啟連妻唐氏張思通妻何氏潘明會妻周

  氏郝位臣妻李氏潘毓敏妻羅氏烈婦屈貴妻唐氏均乾隆年間 旌劉廣才妻楊

  氏東鄉人夫亡守節乾隆年間 旌朱珣妻林氏新寕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蔣

  文明妻樂氏楊和鼎妻陶氏貞女鄭好仁聘妻王氏均乾隆年間 旌楊雲暌妻尹

  氏大竹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尹萬年妻王氏黃徳馨妻葵氏鍾靈妻孫氏朱其蕡妻李氏周紹

  旦妻王氏黃章稜妻何氏廖繼祖妻彭氏白爲述妻彭氏張世柱妻甘氏楊竒福妻李氏胡泰治妻

  蒲氏唐向榮妻黃氏濮達洪妻曾氏羅洪仁妻楊氏貞女徐朝鼎女均乾隆年間 旌楊緒

  妻魏氏達州人嘉慶初敎匪掠境緒自縊魏抱子娃兒投於河同邑張霞妻王氏張書翼妻

  羅氏張書翰妻何氏蔣竒書妻劉氏陳品妻謝氏蔣竒魁妻屈氏蔣竒秀妻張氏蔣立徳妻董氏聶

  有貴妻劉氏屈玉妻梁氏屈定一妻劉氏石明達妻胡氏喻才妻李氏宋洪儒妻任氏張學文妻董

  氏周之倫妻陳氏𫎇偉妻牟氏𫎇德全妻王氏𫎇德順妻李氏𫎇徳祥妻張氏熊必先妻顔氏於思

  元妻栗氏於經妻李氏於緯妻李氏唐仕林妻子氏孫思典妻李氏李學才妻曾氏李應芳妻李氏

  李安芳妻湯氏李會芳妻唐氏李懷仕妻王氏李懷經妻郝氏李俊妻楊氏石子元妻王氏蘭如王

  妻嚴氏蘭如錫妻潘氏嚴爾珩妻任氏嚴通妻潘氏嚴爾林妻李氏嚴玉妻蒲氏嚴銘妻李氏呉思

  徳妻劉氏龎樹栩妻李氏謝正朝妻楊氏王品才妻熊氏唐成泰妻羅氏唐成國妻陳氏劉繼謨妻

  郝氏劉繼綱妻王氏孫懷昌妻費氏劉天秩妻潘氏呉玉妻程氏呉曰彬妻潘氏謝攀鰲妻羅氏謝

  思忠妻龎氏謝智昌妻呉氏謝受宗妻唐氏謝攀位妻黃氏張仕德妻陳氏張廷貴妻謝氏王印妻

  張氏陳學孔妻蘇氏陳開煥妻蔣氏陳仕樑妻譚氏陳開詙妻李氏陳開魯妻劉氏陳仕淮妻王氏

  李近伯妻曾氏李近達妻周氏李近位妻蘇氏李近祿妻韓氏李忠林妻劉氏劉天爵妻王氏周復

  東妻陳氏李思仕妻范氏張耀文妻李氏張文華妻袁氏張良妻邵氏張德睿妻袁氏周永年妻李

  氏周忠妻李氏周維祥妻張氏周維榜妻張氏賀文學妻裴氏朱文明妻唐氏王日祥妻鄭氏王仲

  德妻范氏何張氏鄒朱氏鄒吳氏魏陳氏秦曽氏秦唐氏鄧蔣氏鄧黃氏鄧于氏馮唐氏馮李氏賀

  裴氏朱唐氏鄧唐氏王體正妻張氏熊泰妻包氏熊淮妻張氏熊卜俸妻牟氏楊世林妻任氏龎一

  賢妻袁氏卹即仁妻唐氏蔣寅秀姑聶長秀陳𩀱妹魏庚妹秦胡妹李秦妹李三妹李七妹李末妹

  蘭丙妹蘭慶妹蘭妹嚴俸弟嚴興弟唐酉妹呉粉妹劉敏妹劉井妹謝粉妹伍陳妹陳二秀李慈妹

  李三妹李近妹李賽妹李翠妹李三妹李綵妹李線妹李六妹李幺妹李明妹李小妹李素趙⿱⿵乃𰀁皿 -- 盈

  趙卯妹張敏妹張迎妹熊小妹俱遇寇不屈死均嘉慶年間 旌瞿元桂妻郭氏

  達州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張國明妻李氏鄧徳量妻王氏均嘉慶年間 旌羅國益妻

  符氏東鄉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楊先明妻唐氏冉鶴翔妻符氏於思唐妻袁氏塗近元妻沈

  氏均嘉慶年間 旌劉天柱妻高氏達縣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李璵妻戴氏紀綱

  妻王氏唐學聯妻龎氏黃玖妻龎氏馬三魁妻郭氏張思通妻何氏郝位臣妻李氏潘明㑹妻周氏

  潘毓敏妻羅氏唐文楷妻孫氏陳學颺妻李氏烈婦陳世貴孫婦覃氏均嘉慶年間 旌孫輝

  生妻李氏東鄉人嘉慶初輝生率鄉勇禦賊陣亡氏負姑而逃賊追及被殺同縣孫宗國

  妻王氏盧啟學妻李氏賴富朝母王氏向有璞妻唐氏向超元母張氏桂馨香母姚氏妻文氏張仕

  才妻趙氏萬思廣妻葉氏韓登榜妻符氏李惠妻楊氏景思玉母冉氏張竒周妻王氏張惠妻曹氏

  李純妻張氏馮思貴妻鄭氏鄧德榮妻何氏鄧元母楊氏徐鼎妻向氏徐良翰妻李氏徐良才妻趙

  氏文元吉妻宋氏王在常妻呉氏文心靜妻宋氏文心卓妻向氏文心明妻李氏文沛妻向氏冉仕

  翹妻蕭氏苻曰池妻文氏胡開國妻曽氏馮學佑妻羅氏馮蘇妻龎氏馮國陸妻彭氏侯安臣妻龎

  氏鄭成先妻趙氏馮思興妻劉氏馮興儒妻張氏馮本滋妻劉氏鄭行德妻趙氏王丕秀妻崔氏徐

  姑彭姑趙姑李姑陳姑王姑彭姑羅姑彭姑俱遇寇不屈死節均嘉慶年間 旌孫世文

  妻向氏新寕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徐學瑀妻彭氏張廷輝妻冉氏曹成棟妻張氏張國䇿

  妻熊氏伍鳳彩妻陳氏陳國級妻郭氏均嘉慶年間 旌雷際泰妻劉氏渠縣人嘉

  慶二年教匪至闔家被執劉同二女秀姑丙姑次於婦譚氏皆罵賊不屈死同縣蕭芳聲繼妻譚氏

  湯邦模妻蕭氏戴於爵母鄭氏羅映宸妻張氏王國泰妻裴氏劉進昭妻唐氏譚坤瑛妻燕氏嚴成

  梓妻譚氏湯某妻蕭氏俱遭寇不屈死節均嘉慶年間 旌張榮高妻周氏

  人子朝翰集團勇禦賊賊間道至其家周被害又趙傳正女早喪父嘉慶四年闔家皆爲賊掠去女

  年十六泣告賊曰我母足疾難行弟又幼弱盍舍之我當相從賊從其言度母弟行遠乃罵曰我良

  家女豈肯從賊者速殺我遂遇害同縣劉光忠妻徐氏唐爾坤妻譚氏唐三畧妻淩氏劉文化妻向

  氏李家茂妻何氏鄧明楚妻李氏唐貞夫妻王氏雷宗望妾黃氏王學治妻馮氏張顯妻王氏王堂

  陞妻夏氏余清妻張氏邱定魁女雷大倫妻某氏俱遭寇不屈死節均嘉慶年間 旌張佑

  文妻劉氏渠縣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蕭含光妻徐氏烈婦章王氏張國運妻股氏劉金

  妻周氏張正富妻李氏高懷相妻熊氏章有富妻王氏均嘉慶年間 旌楊裕蓬妻王

  氏大竹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林九雲妻淩氏夏光顯妻羅氏曽萬鎰妻陳氏均嘉慶年間 旌

 ︹土產︺金唐書地理志宣漢有金唐書地理志通州貢綢綿唐書地理志通州貢

  寰宇記通州產鹽宣漢有鹽場寰宇記通州產蜜蠟唐書地理志通州貢蜜蠟寰宇記通

  州產蜂窠唐書地理志通州貢麝香楓香寰宇記通州産挺子白膠香唐書地理志通

  州貢白藥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