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四百三十一

卷四百三十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四百三十一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四百三十二至四百三十四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9.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9.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9.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9.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9.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9.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9.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59.djvu/9

大清一統志

 建寕府在福建省治西北四百八十里東西距四百九十五里南北距四百三十里東至福寕府

  夀寕縣界三百四十里西至邵武府邵武縣界一百五十五里南至延平府南平縣界八十里北至

  浙江衢州府江山縣界三百五十里東南至福州府古口縣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延平府順昌縣

  界一百十五里東北至浙江處州府龍泉縣界二百二十五里西北至江西廣信府鉛山縣界三百

  四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七百五十五里

 ︹分野︺天文牽牛須女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州之域周爲七閩地秦屬閩中郡

  漢爲㑹稽郡冶縣地後漢屬會稽南部都尉建安

  八年爲南部都尉治三國吳永安三年置建安郡

   按此建安郡治今建安縣晉及宋齊以後皆因之寰宇記晉初郡廢屬

  晉安郡東晉復置而晉宋志皆不載隋平陳郡廢爲縣屬泉州大業

  三年屬建安郡 按此建安郡治今福州府唐武德初置建州

  天寶初曰建安郡 按此建安郡治今建安縣乾元初復曰建

  州屬江南東道五代時屬王閩置鎮武軍節度使

  見九域志石晉天福八年王延政據州稱殷國開運三

  年屬於南唐改永安軍尋又改忠義軍俱見九域志舊志作

  顯德三年改忠義軍宋仍曰建州端拱元年改置建寕軍

  節度使屬福建路紹興二十三年升建寕府元至

  元二十六年改建寕路明洪武元年仍爲建寕府

  屬福建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福建省領縣七舊領縣八雍正十二年割夀寕縣屬福寕府

  建安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一里南北距八十一里東至政和縣界一百里西至甌寕縣界一

  里南至延平府南平縣界八十里北至甌寕縣界一里東南至福州府古田縣治二百五十里西南

  至南平縣界七十五里東北至松溪縣界一百十里西北至甌寕縣界三里漢冶縣地後漢侯官縣

  地建安初分置建安縣屬㑹稽南部都尉三國吳為建安郡治晉及宋齊以後因之隋省郡屬泉州

  唐為建州治五代因之宋為建寕府治元為建寕路治明為建寕府治 本朝因之甌寕縣

  附郭東西距一百一里南北距一百六十一里東至建安縣界一里西至延平府順昌縣界一百里

  南至建安縣界一里北至浦城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南至建安縣界三里西南至順昌縣界一百八

  十里東北至松溪縣界一百里西北至建陽縣界八十里漢治縣地三國以後為建安建陽吳興三

  縣地宋治平三年分置甌寕縣熙寕三年省元祐四年復置元為建寕路治明為建寕府治 本朝

  建陽縣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七十五里東至甌寕縣

  界三十五里西至邵武府邵武縣界一百里南至甌寕縣界三十五里北至崇安縣界四十里東南

  至甌寕縣界七十里西南至延平府順昌縣界一百里東北至浦城縣治二百二十里西北至邵武

  縣界一百三十里漢冶縣地後漢建安十年吳分置建平縣屬建安郡晉𥘉因之太元四年改曰建

  陽宋齊以後因之隋開皇十年省入建安唐武德四年復置屬建州八年省入建安垂拱四年復置

  五代因之宋景定元年改曰嘉禾元復曰建陽屬建寕路明屬建寕府 本朝因之崇安縣

  在府西北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浦城縣界七十里西至江西

  廣信府鉛山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建陽縣界八十里北至廣信府上饒縣界七十里東南至建陽

  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建陽縣界八十里東北至廣信府廣豐縣治一百三十里西北至鉛山縣

   治一百三十里漢冶縣地晉以後為建陽縣地南唐分置崇安場宋浮化五年升為縣屬建州元屬

   建寕路明屬建寕府 本朝因之浦城縣在府東北二百七十里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

   北距一百六十五里東至浙江處州府龍泉縣界九十里西至崇安縣界八十里南至甌寕縣界九

   十里北至浙江衢州府江山縣界七十五里東南至松溪縣界九十里西南至崇安縣界七十里東

   北至江山縣界九十里西北至江西廣信府廣豐縣界九十里後漢侯官縣地建安初分置漢興縣

   屬會稽南部都尉三國吳永安三年改曰吳興屬建安郡晉及宋齊以後因之隋開皇九年省入建

   安唐武德四年復置改曰唐興屬建州天授二年改曰武寕神龍元年復曰唐興天寶元年更名浦

   城五代因之宋屬建寕府元屬建寕路明屬建寕府 本朝因之松溪縣在府東一百六

   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浙江處州府慶元縣界四十五里西至政和縣界四十五

   里南至政和縣界二十五里北至浦城縣界七十五里東南至政和縣界四十五里西南至建安縣

  界四十五里東北至慶元縣治八十里西北至浦城縣治一百三十里漢冶縣地三國以後為建安

  縣地五代南唐保大中置松源縣屬建州宋開寶八年改曰松溪屬建州元屬建寕路明屬建寕府

   本朝因之政和縣在府東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

  福寕府夀寕縣界八十里西至建安縣界三十五里南至福州府古田縣界一百里北至松溪縣界

  二十里東南至福寕府寕德縣治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建安縣界三十五里東北至浙江處州府慶

  元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松溪縣界四十五里漢冶縣地三國以後為建安縣地宋初為關隸鎮

  咸平三年置關隸縣屬建州政和五年改曰政和紹興中屬建寕府兀屬建寕路明屬建寕府 本

  朝因

 ︹形勢︺碧水丹山梁江淹自序東閩劇地唐權德輿序保界閩越

  緜地八百宋楊億集東接括蒼北距上饒西南抵延平

  西北帶建溪宋建安志南望鐵獅紫芝羣峯以次相連

  黃華白鶴之秀爲東南勝地建安

 ︹風俗︺建備五方之俗宋張叔椿記家有詩書戶藏法律貢

  籍甲東南宋韓無咎記山多田少溪峻水湍其民尚氣

  而喜節易鬬而輕生處市井者尚侈而好浮居田

  里者勤用而樂業宋郡農力甚勤桑麻被野建安

 ︹城池︺建寕府城周十一里一百九十八步門九正北依山西南濱大溪濠長五百三十一

  丈廣五丈五尺元至正十二年因故址建明洪武初増建 本朝康熙元年乾隆五十八年重修

   建安縣甌寕縣附郭建陽縣城周十里九十六步門四濠廣二丈元至正中因故址

  土築明宏治元年甃石崇安縣城周五里有奇門四明隆慶二年建 本朝順治十五

  年修康熙二年重修浦城縣城周十里門五元至正二十三年土築明正統十四年増築

  成化六年甃石 本朝順治四年乾隆七年嘉慶十五年重修松溪縣城周五里一

  百十步門四水門二明嘉靖六年建 本朝順治十六年康熙二年二十五年重修政和

  縣城周四里二百四十六步門五水門四明萬厯四年建 本朝康熙三年

 ︹學校︺建寕府學在府治東北黃華山之麓宋建在府治南明永樂初遷今所 本朝順治

  七年重建康熙十一年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建安縣學在府城內中和坊宋建在郭門

  外明嘉靖元年遷今所 本朝康熙三年重建十一年修入學額數二十名甌寕縣學

  在府城內叢桂坊明正統十二年建 本康熙三十一年重建入學額數二十名建陽縣

  學在縣治東同由里明初建在城西萬厯間遷今所 本朝康熙二十年重建乾隆三十二年

  入學額數二十名崇安縣學在縣治西北牛氏巷明崇禎閒建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

  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浦城縣學在縣治北皇華山之麓宋建在東南隅龍頭山左明正德

  間遷今所 本朝康熙三十一年還龍頭山左四十七年仍遷今所乾隆六年重建二十一年修四

  十九年嘉慶四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松溪縣學在縣治東明嘉靖二十四年建 本

  康熙二年修十六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政和縣學在縣治東明萬厯八年建 本

  順治十四年建入學額數八名建安書院在府治北宋嘉熙中郡守王埜建 本朝

  康熙三十二年重建屏山書院在甌寕縣治南紫芝上坊宋劉珙故宅又崇安縣東屏山

  之麓亦有屏山書院宋劉子翬故宅考亭書院在建陽縣西南三桂里宋紹興中朱子築

  室於此淳祐四年改為書院理宗親書考亭書院扁於門 本朝康熙中重建紫陽書院

  在崇安縣南武夷山大隱屏下舊為武夷書院宋朱子建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重建改今名

   御書扁曰學達性天南浦書院在浦城縣越王山之麓本朝乾隆二十八年知縣

  吳鏞建五十八年修嘉慶八年重修 按舊志載鼇峯書院在建陽縣崇泰里唐尚書熊祕建同文

  書院在建陽縣崇化里雲谷書院在崇泰里俱宋朱子建橫渠書院在建陽縣永忠里宋寶祐間橫

  渠九世孫張德建廌山書院在建陽縣禾平里宋紹興中游酢讀書於此乾道中建瑞樟書院在建

  陽縣永忠里宋嘉定中劉中建文肅書院在崇安縣西南宋游酢六世孫德馨建陽明書院在崇安

  縣武夷一曲溪右明王守仁講學處星溪書院在政和縣南正拜山下雲根書院在縣西俱宋朱松

  建謹附記

 ︹戶口︺原額人丁二十五萬一千八百九十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三百一十九萬三千四百一十名口

  計五十一萬二千二百九十三戶又屯民男婦共三萬四千四百九十五名口計五千九百二十九

  

 ︹田賦︺田地二萬一千一百八十四頃五畝八分一釐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二十萬七百五十四兩

  五錢四釐米一萬六千二百七十七石一斗九升四勺屯田一百五十八頃一十三畝二分五釐有

  奇額徴丁糧銀一千四百六十二兩四錢五分六釐

 ︹山川︺白鶴山在建安縣東寰宇記在郡東郡圖雲晉時望氣者言此山有異氣命工斷之乃

  有二白鶴沖天而去因名方輿勝覽在建安縣東二里中有靈泉通志東為天馬山山巔有峯東分

  白鶴西接黃華中有白鶴山房鳳凰山在建安縣東一名茶山五代晉天福三年王延政據

  建州福州兵來攻延政敗之於茶山寰宇記茶山在郡東北民多植茶於此其山涉冬翠茂俯瞰城

  郭宋紹興二年韓世忠聞賊帥范汝為入建州水陸並進直抵鳳凰山大破之方輿勝覽鳳凰山在

  縣東二十五里通志山形如翔鳳當鳳咮處有石蒼黒堅緻如玉太原王頤取以為硯蘇東坡名之

  曰鳳咮即此是也龍山在建安縣東與鳳凰山對峙上有泉宋咸平間丁謂監茶嘗於御茶

  亭前引龍鳳二山之泉為池其中為島四面植海棠曰紅雲島響山在建安縣東五里其山空

  洞枕於溪側傳聲若谷前有洞曰浮石水泛不沒方輿勝覽在縣南三里壑源山在建安縣

  東南鳳凰山南高百丈産茶為外焙冠俗名壑源茶一名捍火山又名望州山又曹高山在縣東南

  有茶象山在建安縣東南三里山形肖象其鼻迴轉抱水一泓冬夏不涸俗名白象捲湖

  又縣西隊羊山隊魚山俱以形名梨山在建安縣東南十五里奇秀峭拔為諸山最唐刺史

  李頻雅好遊覽於此虎頭巖山在建安縣南山多奇石前聳一峯若虎頭然上有石如人

  拱立又名石人山雞足山在建安縣南三十里三峯如雞足又南有三門山王氏據閩時

  嘗置柵防守於此相近又有龍池山相傳有龍居山頂池中遇旱觸以物即雨仙人山

  安縣西南七十餘里璜溪自甌寕郭巖發脈髙聳而下至此始平黃華山在建安縣東北

  二里縣志山脈自括蒼來延亘六七百餘里止於此山五代時王延政嘗建太和殿於山下宋建炎

  初韓世忠討范汝為嘗屯兵其上元至正二十年陳友諒入寇列營於此守將阮得柔築城山巔下

   屬舊城禦之明洪武十九年改拓郡城山遂包在城中馬鞍山在建安縣東北三里一名

   瑞峯山郡之主山也雞籠山在建安縣東北五里與馬鞍相屬竹木蓊鬱狀若雞籠

   口山在建安縣東北二十里亦名東山嶔崖邃谷奇變層出為武夷之亞相接者曰盤山以山

   勢寛平如盤得名辰山在建安縣東北一百四十里洋坂府境之山此為最高登其巔可望

   海日初出有逍遙飲坑牛頭三峯上有牛心洞下有蘆竹洞有蛟窟深不可測禱雨即應覆船

   山在甌寕縣南寰宇記形若覆船陳太守駱丈廣嘗移郡於此山之北舊志在縣西南三里與鐵

   獅相梅君山在甌寕縣南二里寰宇記漢梅福煉丹於此山上昇因名新志又名梅仙

   山山頂丹井壇竈猶存昇山在甌寕縣南二里一名朗山以晉司馬王朗嘗游於此而名王

   延政據郡僭築郊壇於此鐵獅山在甌寕縣南三里府治之對山也術家謂府治山脈若猛

   虎出林溪西諸山若隊羊然恐為所傷因鑄鐵獅於此鎮之故名其麓有彌陀巖定光巖石龜池寳

  月井諸勝山之左為紫芝山右為雲際山龍首山在甌寕縣西三里山勢如龍舉首故名一

  名華源山相傳昔有華氏結廬山下有華歆井雖旱不竭 按史華歆未嘗至此好事者附㑹之也

  高峰山在甌寕縣西一百餘里層巒曡巘千態萬狀中峯挺然獨秀高千餘丈登其巔俯視

  羣山遙望大海如襟帶間也山之東麓曰郭巖相傳漢時有郭仙得道於此石塘山

  寕縣西北三峯並秀其麓有石蓄水一泓因名又有斗槩山形如斗而頂平興賢溪出此天湖

  山在甌寕縣西北十里北津下山有三十六景宋郡守趙研登此有美景天湖呈六六之句其尤

  勝者為䨇虹泉空翠亭紫芝菴烏石山在甌寕縣西北三十里萬石灘下山多烏石相近有

  黒牛山上有黒石如牛郡人以此為一府之鎮又有西巖漈山有石壁高十餘丈萬石溪出此

  寶山在甌寕縣西北六十里峯巒特起延袤五六十里斗峯山在甌寕縣西北六十

  里天寶山之西高五六百丈形方如斗中有石鼔松蘿蓮花湖諸勝上有斗峯寺屏山

   寕縣西北百里橫障水口屹然如屏又崇安縣東五十里亦有屏山宋劉子翬世家其下學者因稱

   為屏山先生登高山在甌寕縣北寰宇記縣有登高山即費長房與桓景九日登高飲菊

   花酒處新志有壺山在縣北七十餘里下瞰大溪石壁削立以壺公與費長房游此而名蓋即登高

   也相近有東魯峽山其山中斷溪流其間天堂山在甌寕縣東北百里高出羣山林木蓊鬱

   其嶺高爽登者如置身霄漢之上故名東山在建陽縣東十里雄壯秀麗中有一峯高出羣

   山曰妙高峯又松溪縣東北五十里亦有東山自趾至頂皆石少樹木舊産銀礦洪山

   陽縣東南五十餘里與甌寕縣接界插空聳秀關塞一縣水口其下臨溪有洪灘其北曰黃楊山峯

   巒雄踞一方朱子詩聞道黃楊山上頭千峯環抱百泉幽有菴朱子題額尚存菴山在建陽縣

   東南七十里接甌寕縣界山有十二面形勢各不同高聳萬仞頂有湧泉將溪水出焉山北有獅子

   巖巖有靈泉方輿勝覽在嘉禾縣東南十五里蓮臺山在建陽縣南三十里羣峯環抱中有

   一小山宛如蓮葉山麓有泉能愈人眼疾五峯山在建陽縣西南興上里徐墩溪出焉

   同山在建陽縣西南與順昌縣接界高千餘丈周四十里上有瀑泉懸流三四十丈馬伏溪水

   出焉又浦城縣西南百餘里亦有大同山與崇安接界絶壁窮崖上有龍湫舊志以為即一山者誤

   龍湖山在建陽縣西南大同山北一名湖峯山羅巖黃連諸峯左右排列朱子嘗愛其幽勝

   築室以居時山在建陽縣西南二十里高五百餘丈凡十三折始造其巔玉枕山

   陽縣西南二十里山麓即考亭也其左曰玉尺山其前曰翠屏山通志宋朱松愛考亭山水清邃欲

   卜築於此紹熙間朱子因父志而徙居焉大潭山在建陽縣治西隅山勢蟠屈下瞰大溪亦

   名臥牛山九日邑人多游其上又名登高山太平山在建陽縣西三十里縣主山也峯巒

   尖秀峭拔萬仞其北有寒泉林朱子葬母於此築舎墓旁曰寒泉精舎岱障山在建陽縣

   西五十里高聳千餘丈形如屏障俗名大將山頂有靈泉能愈疾蒼山在建陽縣西七十里

  亦名蒼峯山亦曰龜嶺根盤絶壁蒼翠摩空與菴山齊高產茶絶佳相近曰仰山莒口溪出焉

  峯山在建陽縣西四十五里九峯連峙宋蔡沈讀書其下因以為號相近有五龍山其上五脈

  分峙中有小山如五龍爭珠之狀西山在建陽縣西北六十餘里四面壁立山頂平曠有石

  城遺址蓋昔人所築以避兵者其下龍門橋溪水出焉通志宋蔡元定嘗結廬山麓讀書理宗御書

  西山二字表之刻於西南崖上 本朝康熙四十四年   御賜紫陽羽翼扁額蘆峯山

  在建陽縣西北七十里接崇安縣界與西山對峙山高萬仞四圍峭削絶頂平坦宋乾道中朱子更

  名曰雲谷築草堂讀書其下有記又縣東有赫曦臺山山高萬仞絶頂平曠府志雲濤彩翠昏旦萬

  狀朱子嘗遊至因命今名集公山在建陽縣西北七十里本名石壁山宋江側嘗集弟子講

  學於比因名相近有龜山宋陳軒讀書處廌山在建陽縣西北九十餘里蜿蜒逶迤如琢如削

  宋游酢讀書於此毛虛漈山在建陽縣西北百餘里秀㧞冠羣山非捫石攀蘿不能至

  其巔武溪水出焉相近有武仙山其巔有石荀峯高十餘丈白塔山在建陽縣西北一百

  二十里山巔有石特立如浮圖故名夜常有火光一名天燈山山足跨崇安鉛山邵武建陽四縣高

  數千焦源山在建陽縣北三十里岌嶪峭拔登者曲折五里始達其巔事林廣記以為

  第三十一福地䦨干山在建陽縣北四十里古木羅列如闌干然山半有石室可容數十人

  硯山在建陽縣東北三十五里山有石端平(⿱艹石)有微黒㸃隱隱若硯舊名夫子案山事林廣

  記以為第二十八福地上有泉七穴每穴一掬可盡既而復盈下有芹溪九曲環繞其麓百丈

  山在建陽縣東北七十里接崇安浦城縣界有石磴石樑盤曲而上有瀑布投空下垂數丈朱子

  鼔角山在建陽縣東北百里三峯鼎峙形如鼔角上有龍池芹溪出此仙洲山

  在崇安縣東六十里山有兩峯一尖一方上有瀑布其支隴曰起賢山屏山宋劉子翬及朱子嘗集

  拱辰山在崇安縣東六十里三峯雄偉潭溪出焉寨山在崇安縣東南六十里相

   傳五代及南宋𥘉置寨於此竹湖山在崇安縣東南七十里與建陽縣接界下有天湖

   武夷山在崇安縣南三十里邑望山也相傳昔有神人武夷君居此故名史記封禪書漢武

   帝祠武夷君用乾魚索隱引顧氏地誌雲建安縣有武夷山有仙人葬處寰宇記山在建陽縣北一

   百二十八里蕭子開建安記雲山高五百仞巖石悉紅紫二色望之若朝霞有石壁峭拔數百仞於

   煙嵐之中顧野王謂之地仙之宅半巖有懸棺數十漢武嘗祀之又曰漢祀山地理通釋道書以此

   為第十六洞名昇真化元之天舊志其山連亘百二十里有三十六峯三十七巖溪流繚繞其間分

   為九曲朱子有九曲棹歌白華山在崇安縣西三里縣志作白華巖狀如蹲猊土石圓潤平

   若展席蜿蜒而東融結縣治居民環其麓右為仙潭巖南為獅子巖黃石山在崇安縣西北

   十里雄峙雲表為邑之鎮其上有雞鳴巖三髻山在崇安縣西北九十里北跨鉛山西抵邵

   武三峯鼎峙狀如螺髻巍然為萬山之宗白石山在崇安縣北三十里山曡石如樓臺巔有

  石室又有三井濟拔山在崇安縣東北五十里山有龍湫極深其井有九穴水清可鑑又有

  飛瀑狀如玉(⿱𥫗亷)-- 簾越王山在浦城縣治東一名粵山城環其上山勢獨高俯瞰大溪左接金雞

  嶺又皇華山在縣治北以宋時建皇華館於此因名呉山在浦城縣東五里一名東山寰宇記

  四面秀異其側居人多吳姓漢末呉氏六千戶列屯大潭即此山之民新志上有巖洞俗名燕窩巖

  巖半有石穴瀑布亦名石竇山下有吳家灘金斗山在浦城縣東南四十里一名小武當

  山宋朱子與劉圭父嘗約遊焉有一筆峯望江臺仙牀石玉帶泉諸勝又三里爲九石山江淹赤虹

  賦序所謂紅碧十里青萼百仞苔滑臨水石險帶溪者囘隆山在浦城縣南三里通志作

  回龍山峯形圓秀俯臨南浦溪爲縣治朝山將軍山在浦城縣南十里囘隆山西亦臨南

  浦溪聳峙壁立其勢雄武故名下有將軍灘子期山在浦城縣西南二十五里建安記雲

  山乃溪畔小石峯也四面巖巒峭拔昔秦漢間有仙人華子期曽師商山四皓後居此山因名新志

  子期山之東相屬者株林山有卻笠嶺相傳即子期昇舉處西陽山在浦城縣西南三十

  五里東溪源岀此大湖山在浦城縣西南七十里石陂溪出此寰宇記在縣西南百里一

  名聖湖山湖在山頂昔有採藥者至此見滿湖芙蓉涉水採之乃石也亦有禽魚遠如飛翔近視則

  西巖山在浦城縣西德星門外五里五代時王閩將章仔鈞嘗屯兵於此其南有西巖

  嶺巑岏尖削宋章得象讀書其下孤在浦城縣西五里建安記雲山在環嶂之間其地坦

  平以此山挺然孤立因名通志謂之夢筆山相傳梁江淹為呉興令嘗夢神人授筆於此八面

  山在浦城縣西北四十里寰宇記山有八面形極奇秀通志亦名百向山俯臨大溪其勢挺拔環

  向拱立對峙者曰油果山相傳有方士周霞修煉於此漁梁山在浦城縣西北五十里宋

  置漁梁驛於此建炎三年韓世忠追討苗傳二賊自衢信進至漁梁驛舊志天下十大名山漁梁其

  一也為通衢所經其地寒甚諺雲無衣無裳莫過漁梁有瀑布窣地數百尺天下瀑布居第三其水

  南流為建溪北流為信溪昔人多堰水養魚其中溫山在浦城縣西北八十里寰宇記其山

  有泉夏寒冬暖石龍山在浦城縣西北九十里接崇安縣界三峯鼎峙中一峯曰鵞兒峯旁

  有池廣袤數丈銅鈸山在浦城縣西北百里南通崇安北通江西上饒縣之封禁山高峻插

  西山在浦城縣北三十里長樂里仙陽之西真氏祖墓在焉德秀因自號西山 按此與

  建陽縣之西山名同地異船山在浦城縣北四十里山勢崇坦其狀如船前有玉女峯

  仙山在浦城縣北少東九十里抵衢信處三府界一名浮蓋山周三百餘里上有仙壇石洞洞

  口有橫山在浦城縣東北峯勢橫亘如屏與越王山岡脈相接下有湧泉俗名猴孫井

  泉山在浦城縣東北六十里漢書朱買臣言東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險千人不得上即此山

  頂有泉分為兩派一入建溪一入處州太姥山在浦城縣東北七十里寰宇記太姥即魏

  夫人老子玉貞經雲夫人以羅浮天台大霍洞宮四處為棲真之所此山乃洞宮之隣也萬山

  在松溪縣東皈伏里周五十餘里或曰以所産萬種而名或曰山嘗有萬氏居之王認山

  在松溪縣東二十里秀拔出諸山之上宋末益王自浙入閩嘗經此賞其奇勝因名矼亭山

  在松溪縣東南山勢秀拔下有石矼舊立亭其上又名柯亭山七峯山在松溪縣東南十餘

  里七峯連亘同巒曡巘上摩青蒼相近有妙峯山左接太姥嶺右連花蕊峯以峯巒稠曡得名

  屏山在松溪縣東南五十餘里峯巒橫亘喬木蓊鬱如屏障然上多奇石故又名石林山

  盧山在松溪縣南沈約宋志閩中有山名湛疑湛山之鑪鑄劍為湛鑪九域志建州有湛鑪山

  昔湛王鑄劍於其上因以為名舊志山在縣南二十里接政和縣界山形峭拔嘗有雲霧凝其上鑪

  冶遺跡尚存上有石井蓋劍池也西南隅有桃源洞相傳舊有冽泉湧出桃花數片因名 按舊有

  湛盧書院在山後以去縣遠移建於縣西南百步石壁山在松溪縣南石壁削立高數十

  丈下有龍潭皆望山在松溪縣西二十里巋然峭拔高出雲表登其頂則環邑諸山皆在

  目中白石溪出焉蹲獅山在松溪縣北自萬山西北而來盤迴起伏屹立縣後為縣主山

  舊傳有道者修真於此又名尊師山筋竹山在松溪縣北五十里有石室可容數十人清泉

  渡頭二溪皆出於此鸞峯山在松溪縣東北六十里南接龍泉北接浦城縣界山勢峻拔延

  袤二百餘里上有龍泉銅盤山在政和縣東三十里高插天際非攀蘿捫葛不可上七星

  溪水出此前為蓮花峯宋朱松父森墓在焉大風山在政和縣東南十五里巖巒秀拔絶

  𩔖廬山五老峯上有石室廣丈餘旁有二巖曰觀音曰羅漢池棟山在政和東南四十里

  巖壁削聳橫截溪流形如屋棟下有二穴以洩東池之水洞宮山在政和縣東南一百五十

  里九峯重曡狀如蓮花亦名九蓮峯道書以為第三十福地相傳古有魏虞二真人煉外丹成飛昇

  於此因名魏虞洞天一名無為洞天中曰谷洋地平衍若水之洋廣四五里產銀砂旁則巖岫夾立

  若牆壁然宋置坑治司舊址猶存其西曰西門嶺嶺之西有奇峯石壁喬松鬱然謂之翠屏峯折而

  南二巖並立為東西二寶臺臺之西山勢開豁有平田數頃二真人宮在焉飛鳳山

  和縣南一名正拜山又名黃華山元至元二十年建寕路總管黃華舉兵稱宋年號立營其上故名

  九蓬山在政和縣南十里最高者曰龍馬峯宋時嘗生龍馬浴龍溪水出焉相近有佛字山

  石上有紋成佛字滿月山在政和縣西南十五里山勢孤聳峯圓若月之望上有飛昇壇

  淛山在政和縣西三十里一名望淛峯拔地摩空常有雲氣蒙其上上有仙池不涸宋紹興初

  范汝為之亂及元季紅巾冦掠居民多避居於此全活甚衆奬山在政和縣西北七十里峭

  壁入雲攀縁石梯而上峯頂坳空若臼狀中有平田百餘畝又有觀音石柱等巖石龍雙門二洞葫

  蘆七聖二潭皆為勝境東平溪水出焉黃熊山在政和縣治北縣之主山也相傳上嘗有

  熊見故名又山形如展旂亦名文斾山屹立萬仞其下有雲根書院宋朱松講學處籌坑山

  在政和縣東北泉石奇勝其最高者天柱峯峯巔巨石高數十仞狀如獅子曰獅子巖巖前有水曰

  聖水又有羅漢將軍等巖下有石室可容數百人又有籌嶺下園溪出焉天湖嶺在建安縣

  西南八十里其嶺有水一泓相近有大雪嶺閩中地暖雪下隨消惟此嶺積雪累曰又有丁坑嶺橫

  溪出巧溪嶺在甌寕縣西北百餘里與順昌縣接界大雪溪發源嶺下又北有黃源嶺

  與建陽縣接界嶺畔有泉黃色因名黃道溪出此相近又有巖丫嶺桐溪出焉油嶺在建陽縣

  東三十五里與甌寕縣接界油溪出焉檀香嶺在崇安縣北五十里上多檀木昔汀邵冦

  亂鄉人立寨於此以禦之梅嶺在崇安縣東南六十里或曰漢元鼎中東越反發兵入梅嶺殺

  漢校尉即此嶺極高峻行人病陟邑人丁信作亭其上以憩往來者蕉嶺在崇安縣東北七十

  里接上饒縣界舊建砦於此今有關其南有小東嶺寺溪出焉分水嶺在崇安縣西北七十

  里為入閩第一山上有分水關其水西流者入江西界東流者入福建界即崇溪上源也又有黃泥

  嶺大安嶺大漿嶺小漿嶺佛嶺附於城者為溫嶺即邑人所謂營嶺也柘嶺在浦城縣東一

  百六十里江村溪出焉舊志界處州麗水縣陸羽記高一萬七十餘丈絶頂周圍一百步地多柘樹

  駐嶺在浦城縣西九十里嶺極高峻路出崇安梨嶺在浦城縣西北七十里元和志

  與弋陽縣分界寰宇記謂之梨巖因梨山以名舊志路通衢州江山縣其土宜梨一名梨園嶺危峯

  仄徑飛閣懸崖至為險峻宋楊億談苑雲天下之水皆東梨嶺之水獨北今水流入廣信溪上有五

  顯廟俗因稱謂五顯嶺折桂嶺在浦城縣北六十里唐林藻與弟藴同登第經此題詩有

  雲而今折得兩枝桂又向嶺頭聯影飛因名楓嶺在浦城縣北九十里為閩浙分界處上有

  關俗謂之大竿嶺北去二十餘里為小竿嶺又北十餘里為仙霞嶺嶺勢相接舊傳宋時植竿於嶺

  上故有大竿小竿之稱西巖嶺在浦城縣東北二十九里又上原嶺在縣東北九十里與

  處州府松陽縣分界道路不通牛馬 按西巖嶺縣志雲在西門外與此所引寰宇記異鐵嶺

  在松溪縣東南二十里松峽溪出此黃嶺在政和縣東南六十里嶺東之水入寕德界嶺西之

  水入星溪長嶺在政和縣東北五十里與慶元縣接界石龜溪所出也山表嶺

  和縣西北東平里山表溪出焉劍門峯在甌寕縣北四十里東西兩峯對峙如劍清溪中注

  玉田峯在建陽縣西南七十里一名美女山又名草山巖三峯削玉高出雲表中有鐵鑪嶺

  五峯在崇安縣東七十里一曰金鵞形如雙屏絶頂有石室深廣下有馬審潭其地絶險人跡

  罕到一曰蓮花一曰清湖居諸峯之中有石洞出風一曰石畬一曰廩峯黎峯在崇安縣東七

  十里高聳為邑之望籍溪出焉嶺路舊為通衢依山險阨行者病之元延祐五年縣尹夾谷山夀開

  鑿遂為坦途天柱峯在崇安縣南武夷一曲一名大王峯高五千丈東瞰北溪南瞰西溪

  東麓有昇真洞一名仙蛻崖洞中有雷紋甆甕盛仙蛻又幔亭峯在天柱峯北相傳秦始皇時八月

  十五日武夷君大㑹鄉人於此置幔亭綵幄設寶座施紅雲紫霞褥呼鄉人為曾孫又玉女峯左武

  夷二曲溪南有凌霄虎嘯等巖又靈巖崖壁削成有罅可望天曰一線天又小藏峯在武夷三曲峯

  右有仙船巖溪中望之隱隱若艇半在巖外峯背有仙機巖又大藏峯在武夷四曲有李仙巖其前

  爲御茶園又隱屏峯在武夷五曲溪北有朱子精舎溪南對峙者曰小隱屏又天游峯在武夷六曲

  隱屏之後其右爲仙掌峯旁有瀑布泉下注爲仙浴池溪南有城高巖長亘如城壁又三仰峯在武

  夷七曲上有碧霄洞峯下有小桃源又鼓子峯在武夷八曲其石如鼓前有鼔樓崖後有三層峯又

  靈峯一名白雲崖在武夷九曲盡處其右爲毛竹洞唐李商隱詩武夷洞裏生毛竹謂此蓮花

  峯在政和縣東北山勢峻拔紫翠重曡爲縣之勝又縣南蝦蟆峯宋時禱雨即應伏獅巖

  在建安縣西七十里下有潭曰越王潭相傳越王嘗游其地寶勝巖在建安縣東北百餘

  里有飛瀑百丈相近有靈巖兩穴相曡雲起必雨徐將軍巖在甌寕縣北三十里有前

  後二巖削拔寛廣相傳昔有徐將軍嘗駐兵於此黃巢入閩鄉民避其中得活者千餘人擎天

  巖在甌寕縣東北一百餘里峯巒峭拔上薄雲霄如天柱然梅巖在甌寕縣西北巖徑曲折

  峯巒聳秀宋劉屏山嘗建書院於此又寶石巖在縣西北萬石灘上歸宗巖在甌寕縣西北

  二十五里宜均溪口一名鬼子巖中有香鑪峯落珠崖雲洞風洞石心泉石樓崖洞峭奇一壑萬狀

  隱仙巖在崇安縣東其頂一峯樵採所不至上有仙壇九井巖在崇安縣南一里巾

  有九井其泉下注如更漏然又南有黃龍巖高數百仞上有龍井瑞巖在崇安縣東北三十

  五里絶高處曰三將巖有百丈漈其東北曰黃洋巖有萬丈漈又松溪縣東南亦有瑞巖下有石室

  可容三四十人七房巖在浦城縣東北巖有七層最上有泉穴形圓如鏡名曰鏡泉相近有

  白馬巖舊傳仙人乗白馬至此故名旁有傅築巖宋祖秀實故居獅子巖在松溪縣西北

  三十里前有石室高丈餘廣五尺許石中有竅僅容一人側行雲溪出此白鶴巖在政和縣

  西二十五里其側又有白狗巖皆與松溪縣湛盧山相連相傳魏虞二真人嘗擕鶴與犬遊此故名

  崖頂萬木蘢蔥瀑流飛響盛夏涼風颯然紫雲巖在政和縣東北介閩浙間高插雲表上有

   龍湫相近有白雲崖山勢如屏其巔平衍明正統間礦賊作亂土人多避於此冥陽洞

   安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巖洞深邃初入甚暗良久方明西峯洞在建安縣東北一名石橋

   洞內可坐百人有鼎鑪石石上五坎如碗形皆藏石髓前有巨石如方座高三十餘丈查源

   洞在建安縣西北百里與崇安縣接界宋紹興初饑民嘯聚於此因設西安臨江二砦以鎮之紹

   興初賊張海亂民多避入焉硘坑洞在政和縣西三十餘里據懸崖石壁之間中寛廣容

   百餘人邑人遇冦亂多避於此唐石在建陽縣西北嘉禾里一名仙架石石方三四丈厚五尺

   平整如截下有三小石架之中虛可容數十人相傳唐時有異人架為遊息之所故名宋末謝枋得

   自信州敗走入唐石山即此龍石在建陽縣西北石壁上有龍形長二百尺出自天成又仁

   義石在縣西二石對立里人名其左曰仁右曰義𡻕時祀之東安溪在建安縣東三十里

   源出甌寕縣界南流入東溪又縣東有東坤口溪古老嶺溪俱入東溪璜溪在建安縣西南

  八十里源有四派合流入建溪其溪環如佩璜故名東萇溪在建安縣東北東萇里又千源

  溪安泰溪順陽口溪源出古田縣界俱東流入東溪玉溪源出甌寕縣西鄉里之竹溪西南流

  入西溪又龍村溪亦出西鄉里有飛瀑從石巖下注長數十丈亦入西溪小松溪在甌寕縣

  北源出蓬嶺流至縣城西北入西溪濠村小溪在甌寕縣北西南流入建陽之西溪

  游溪源出甌寕政和二縣界首南流經建安縣東游市入東溪南浦溪即建溪之上源

  也源出浦城縣西北漁梁山南流經縣城東又繞而南西南流入甌寕縣界合建陽縣之建溪水曰

  雙溪口其下流總曰建溪經城之西南與松溪合由建安縣南流入延平府南平縣界建溪

  一曰崇溪即古建陽溪也源出崇安縣西北東南流經建陽縣東又東南經甌寕縣界合於南浦溪

  寰宇記建溪在建陽縣東一百步西北從武夷山下來縣界建陽縣志建溪自崇安黃亭流入是為

  北溪流至東山下與西溪合曰交溪又舊志謂之西溪有二源一出崇安經建陽縣東南入甌寕縣

  至雙溪口一出浦城縣南流入甌寕縣至雙溪口二水合流曰大溪錦溪在建陽縣東與劉源

  坑水合西入交溪舊志相傳古有織錦者於此濯錦故名又名錦江明初胡深攻建寕陳及定將阮

  法柔屯錦江逼深陣後即此徐墩溪在建陽縣南三十里源出五峯山東入交溪可通舟

  楫其北有玉溪南溪皆合徐墩溪入交溪武溪亦曰西溪源出建陽縣西北毛虛漈山東南過

  武陵曰武溪又東南受化龍溪莒口溪龍門溪馬伏溪諸水又經玉枕峯西曰考亭溪又經翠山下

  迤於滄洲灣環五里無灘瀨聲又東繞城達於交溪芹溪在建陽縣東北源出鼔角峯流經硯

  山逶迤九曲入交溪又油溪在縣東亦入交溪梅溪源出崇安縣東西坑嶺入大溪又有潺溪

  下源溪籍溪黃柏溪俱入大溪縣志均謂之東南溪九曲溪源出崇安縣西北大源山流經

  黃村里曰黃村溪經武夷為九曲溪出石鼓渡入大溪方輿勝覽源出毛竹洞又有黃龍溪漿溪柘

  溪俱入大溪縣志均謂之西南溪西溪在崇安縣西北亦名西北溪源出分水嶺東南流合

  溫林寮竹山觀音寨諸水又至縣西北十里支分為陳灣陂又東經縣城北與東溪合為大溪其陳

  灣陂水則由縣西貫城中達於南郊委蛇千里支分廣溉謂之清獻渠宋趙抃所鑿以溉田者也

  東溪在崇安縣東北亦名東北溪源出岑陽歐嶺衆流合趨與西溪㑹又縣東北有新豐溪源

  出瑞巖金井坑浴水溪源出瑞巖下陽谷寺溪源出小東嶺合流俱入大溪江村溪

  柘水源出浦城縣東柘嶺西流經漁梁匯於南浦溪謝靈運永嘉記柘水源出建安吳興縣即此

  石陂溪源出浦城縣西南大湖山又臨江溪在縣西俱東流入南浦溪洪源溪

  浦城縣西北流經夢筆山前入南浦溪新溪在浦城縣西北源出百丈山東流合南浦溪

  松溪亦曰大溪源出浙江處州府龍泉縣經松溪縣東北西南流繞城東南又西南流經政和

  縣西又西流經建安縣東曰東溪經府城而西與南浦溪合新坑溪在松溪縣東源出浙

  江處州府慶元縣梓亭砦南流經新坑橋入松溪樂平溪在松溪縣東南源出東山又直

  源溪亦在縣東南源出花巖俱西北流入松溪白石溪在松溪縣西源出皆望山西南流入

  松溪又杉溪源出縣西北慶元里雲溪源出獅子巖俱南流匯松溪東平溪在松溪縣西源

  出奬山西南流經常口入松溪又東梅溪源出師姑圳山表溪源出陸地俱流入松溪清泉

  溪在松溪縣東北源出筋竹山又渡頭溪亦出筋竹山俱南流入松溪雙澗溪源出政和

  縣東南西門嶺曲折流經赤巖鎮又東入福寕府寕德縣界七星溪在政和縣南源出銅

  盤山迤邐西流入松溪中有七石狀若北斗溪因以名又縣東南有石龜溪源出長嶺腰胡屯溪出

  池棟山浴龍溪出九蓬山俱流入七星溪大雪山龍潭在甌寕縣西北百里山極險峻

  下有三潭相連其西石壁千仞飛泉瀉空而下潭側空洞常(⿱艹石)風雷之聲相近又有東山林龍潭石

  壁峭拔潭據其巔三山潭在甌寕縣三峯山之麓潭底有石穴大小數十深如屋魚鼈多

  藏其中人呼為魚屋萍潭在崇安縣東北石臼里兩畔巖石相薄上斂下濶水由巖口陡瀉而

  下中有盤渦又碧潭一名鏡潭在縣東北暘谷廣數十丈深不可測天將雨則潭中波湧人每以此

  白雲潭在浦城縣東大溪所經上有飛湍瀑流至此則深沉淨瑩九石潭

  城縣西南四十里寰宇記以潭上峯有九石相連故名龍背潭在浦城縣西南百里寰宇

  記在浦城縣西南四十里東有巨石數十丈狀如龍形昔有道士斬龍於此今水微有紅色相近有

  巴獸潭環溪皆石壁有石板長二丈高八尺相傳有獸潛其中㸃在建安縣東北百餘

  里水勢洶湧能覆舟又梨灘在縣西南四十里樟槎灘一名樟灘在建陽縣東南三十里蓮

  臺山下交溪之中頑石森列元李鑿之舟行最險紫霞洲在建安縣治北宋淳熙間郡守

  韓元吉闢北園作亭號紫霞洲中有玉仙池水源出龍泉縣至烏龍巢口南注經月城僧舎入城瀦

  為大池舊供豐國監鼓鑄之用元吉重濬仙人洲在建安縣西南寰宇記在郡西南大溪中

  相傳梅福上昇墜馬於此故亦名墜馬洲大伏洲在甌寕縣西北五代志閩王曦封其弟延

  政為富沙王方輿勝覽甌寕城北有大伏洲意者富沙得名以此舊志萬安洲即大伏洲在萬石灘

  下沙聚成洲平衍廣寛溪流莫能吞嚙地極肥饒宜蔬米洲在建陽縣東南東山觀前俗傳

  洲之沙高則米賤低則米貴滄洲在建陽縣西南考亭溪中汀洲湧現如能舌然舊名龍舌

  洲朱子改今名其上五里有油洲舊名瀛洲日月池在浦城縣南左臨溪今名湖塘以瀦

  越王山九南溝之水鳳風泉在建安縣東鳳凰山上一名龍焙泉又名御茶泉宋時上供茶

  取此水濯之水深僅二尺許下有暗渠與山下溪合定漏泉在政和縣治東南下藥山下一

  穴湧出冬溫夏冽色清而味甘隂陽家取以定銅壺刻數不爽晷刻汲古井在建陽縣考亭

  書院西朱子扁其上曰汲古七星井在浦城縣西俗傳晉郭璞所鑿

 ︹古蹟︺建安故城今府治三國吳志建安八年侯官既平而建安漢興南平復亂賀齊進兵

  建安立都尉府發屬縣兵次第討平之寰宇記建安縣孫策於建安初分侯官地置即以年號為名

  又曰漢立郡在覆船山下宋元慶元年徙於溪北黃華山西梁承聖三年封蕭基為長樂侯於此梁

  末被盜陵夷移於溪西陳時又移覆船山禎明元年又移今所舊志唐建中初刺史陸長源始築縣

  城為州治周九里三百四十步有奇為門九天祐中刺史孟威増築東羅城五代晉天福五年閩王

  延政又増築之周二十里宋建炎間州民范汝為作亂城廢又有子城在府城中周四里門四濠周

  其外意必置州時所築以衞州治者今廢而城門故址及濠池尚存漢興故城今浦城縣

  治呉志建安八年賊洪明等五人各率萬戶連屯漢興呉將賀齊自建安進討破之復立縣邑沈約

  宋志吳興縣漢末立曰漢興吳更名元和志浦城縣東南至建州二百六十里本漢興縣呉永安三

  年改曰呉興後改今名寰宇記俗稱越王城以其城臨浦故曰浦城甌寕故縣在甌寕縣

  朝天門外太平坊今其地入城內宋元祐四年紹興四年復建明洪武元年即故址構丞薄尉諸

  㕔後關隸廢縣在政和縣東南七十里九域志宋咸平三年升關隸鎮為縣在建州

  東南二百二十里有舊縣鎮縣志關隸舊縣在天王寺北廢址猶存王閩置鎮宋升為縣移治感化

  里東岸口黃熊山麓後改曰政和即今治也土人以在州東又私號曰東和建寕故衞

  在今府城內舊設建寕左右二衞 本朝順治十八年故府城在建安縣東南三里寰宇

  記即漢㑹稽都尉理所建安八年置呉永安三年古甌城在建安縣東南寰宇記漢吳世

  子劉駒發兵圍東甌即比縣志東甌城在縣東南百餘里南才里古長城在建安縣東百

  餘里相傳古嘗欲於此地置州以土薄水淺不果五代王審知時遷郡城於此今鄉人呼其地為黨

  城閩人謂長為黨此其鄉音大潭城今建陽縣治呉志建安八年賊洪明等屯漢興呉五

  六千戶別屯大潭鄒臨六千戶別屯蓋竹吳將賀齊破斬明等轉擊蓋竹軍向大潭二將皆降十年

  轉討上饒分置建平縣元和志建陽縣東南至建州一百六十里呉置建平縣晉太元四年改曰建

  陽寰宇記後漢建安初割建安縣地為桐鄉十年賀齊平上饒兼以舊桐鄉地置縣縣志縣舊治在

   縣南晉太原中移於縣東北唐嗣聖中又移治今所即大潭城呉五所屯相傳古閩越王築城於此

   以拒漢下瞰溪潭因名或曰五代時王審知置城砦於此宋始移縣治之閩王城在建陽縣

   北三十里相傳王審知所築土阜隱隱如城外有水田環繞即故城濠其中殿基猶存今土人猶呼

   其地曰王殿村曰城村魏王城在崇安縣南武夷山南相傳仙人魏王子騫築今人呼其

   地為王城漢陽城在浦城縣北漢元封元年兵入東越故粵衍侯呉陽以其邑七百人反攻

   越軍於漢陽即此松源城在松溪縣東二十五里五代王閩置鎮於此南唐升為縣宋開

   寶末始移於今治豐國監在建安縣治北九域志在建州城東北宋咸平三年置鑄銅錢

   縣志在中和坊行都司左後改為檢踏廳元廢明為建陽衞今為貢院龍焙監在建安縣

   南一百五十里秦溪里東去古田縣八十里寰宇記宋開寶八年以州地出銀礦置場收銅銀太平

   興國三年升為龍焙監凡管七場俱在秦溪里永興場在甌寕縣西寰宇記龍焙監領永興

   場在監西北二百里高陽里又永樂場在甌寕縣北二百里安樂里縣志高陽里在縣西一百五十

   里安樂里在縣北一百二十里崇安場今崇安縣治寰宇記崇安場在建州北二百四十里

   本建陽縣東北三里南唐保大九年割為場宋升為縣縣志王審知始置溫嶺鎮南唐改崇安場因

   以名銀場建陽浦城二縣皆有今廢九域志建陽縣有黃柏洋武仙大同山瞿嶺四銀場

   浦城縣有通德潘家山余桑三銀場餘生蕉溪筋竹三銀坑縣志建陽縣又有虎鼻窠鉛坑在縣西

   北嘉禾里與崇安邵武名山連界舊誤為銀坑明嘉靖中開採無效而罷又浦城縣西北有大濟馬

   鞍等場黃藥楊樹等坑永樂宣德間開採無效廢瑞應場在松溪縣東南東山下宋隆興

   間置設官採銀明洪武初亦嘗開採永樂後以礦脈微絶封閉杉溪場在松溪縣西杉溪里

   寰宇記在龍焙監東北三百里出銀礦東平場在政和縣西北東平里寰宇記在龍焙監

   東北二百五十里又九域志縣有天授一銀場縣志又有谷洋場在縣東南洞宮山宋置坑冶司後

  徙黃嶺坑今廢為公館越王行宮在浦城縣東隅相傳漢越王餘善建今勝果寺即其

  遺址又越王臺在縣東越王山之巔相傳餘善所築置烽堠於此 本朝順治年間重建乾隆三十

  二年六十年修北苑在建安縣東九域志建安縣有北苑焙方輿勝覽在縣東二十五里鳳凰

  山南唐保大間命建州製的乳茶號曰京鋌臘茶之貢自此始遂罷陽羨茶貢舊志苑在鳳凰山麓

  廣三十里相傳偽閩龍啟中里人張廷輝以所居北苑地宜茶悉獻之官其名始著舊有官焙三十

  二又小焙十餘今止存其一御茶園在崇安縣南武夷四曲李仙巖前中有泉舊於此製

  茶上供元時設場官二人掌茶園百有二頃明𥘉有司董之嘉靖中罷茶坂在建陽縣西北

  宋謝枋得寓此冶鑪在松溪縣南湛盧山下漢置冶縣以此為名晞真館在崇安縣

  武夷山宋建李綱有詩雙溪館在政和縣南八十里雙溪上南七十里至漈洋即古田縣

  碧雲樓在府治又城內勅書樓宋縣令葉蒔建以藏勅書韓元吉重建丹青閣

  在甌寕縣南三里宋郡守石禹勤建鳳凰臺在建安縣東鳳凰山宋太平興國中築又乗風

  堂在鳳凰山高處宋慶厯中柯適記石碣字大尺許拜郊臺在崇安縣東南舊傳漢越玉無

  諸嘗於此拜郊考亭在建陽縣西南南唐侍御史黃子稜構亭以望其父墓因名望考亭宋紹

  熙中朱子築室於此復建精舎於東扁曰竹林後更扁曰滄洲淳祐四年改為考亭書院聚星

  亭在建陽縣考亭書院右宋相陳旭建朱子重修有畫屏贊並序鍾離亭在建陽縣東北

  百丈山東寰宇記在浦城縣西北八十里梨巖南嶺下道東古蹟尚存今為戍清獻梅亭

  在崇安縣治宋趙抃嘗令茲邑手植梅於後圃後人立石刻清獻梅三字元縣尹彭好古構亭其上

  晝寒亭在崇安縣東南宋建鐵笛亭在崇安縣南武夷山中宋建胡寅嘗與劉兼道

  遊此兼道善吹鐵笛因以為名黃亭在崇安縣南武夷山中宋建以黃石取土剋水之義

  波亭在浦城縣西南浦橋岸側宋建取江令南浦綠波句為名山色波光天然圖畫睦亭

  在浦城縣北西山之麓宋真德秀建自為之記取睦親之義為名折桂亭在政和縣西前

  街宋元豐八年邑人陳律破荒登第留題於此有三島路從天外去一枝香折月中來之句因以名

  建安堂在府治廳事後思賢堂在府治北園以楊文公詩立碑堂上命名

  野堂在崇安縣北一里宋康定中趙抃建觀妙堂在崇安縣南武夷山中宋建李彌遜

  嘗宿此有詩朱子為題跋重刻於石晝錦堂在浦城縣西南峯寺宋章得𧰼建內刻宋仁宗

  賜詩凡章氏子孫登第者俱鐫名於此石鼓書堂在崇安縣南武夷山宋葉夢鼎建

  楊徽之讀書堂在浦城縣西夢筆山麓等覺寺左楊億讀書堂

  城縣北長樂里能仁寺右章得𧰼讀書堂在浦城縣西巖嶺下聞軒在建安縣

  北宋秦觀記晦菴在建陽縣西北雲谷之上旁有道源堂皆朱子所建環溪精舎

  在甌寕縣南宋朱松建後因祀焉又朱子所築精舎在崇安縣武夷五曲中有仁智堂隱求齋觀善

  齋止𪧐寮石門塢寒棲館晩對亭晦菴釣磯茶𫁘景定間設山長於此今為紫陽書院龜峯

  精舎在建陽縣東妙高峯下宋黃幹建為講道之所後更名環峯書院理宗書扁又有勉齋草

  堂在考亭之西慶元中幹建南溪樟隱在建陽縣南溪上閩書宋祝穆隱此取朱子所

  書南溪樟隱四大字以名其廬中有藏書閣張栻書白鶴山房在建安縣東二里閩書明

  楊榮讀書處蓋竹社在建陽縣西南考亭宋陳晦陳和仲陳徽猷陳坦陳萬年陳履道陳

  遜陳旭諸人集此又龍洲社在考亭龍舌洲上顧野王宅在建安縣城東光祿坊寰宇記

  建安縣有顧野王宅今為開元觀縣志宋更名天安萬夀觀又改曰報恩光孝劉珙宅

  寕縣南紫芝上坊劉爚宅在建陽縣西北宋嘉定間改建雲莊書院即祀焉蔡沈

  宅在建陽縣西北蘆峯山下宋乾道間沈構精舎於此理宗親書蘆峯書院四字扁之劉韐

  宅在崇安縣東屏山下潭溪又縣南九曲巷有韐弟韞宅朱子作詩紀其勝劉子翬宅

  在崇安縣東屏山下中有六經堂又有家園十七景子翬各賦一詩朱子書刻於石後為屏山書院

  朱子宅在崇安縣東潭溪上朱子父以後事屬劉子羽子羽為築室於里之旁以居朱子牓

  其廳事曰紫陽書堂以新安有紫陽山示不忘也晚年乃移居考亭胡安國宅在崇安縣

  東南後人稱為文定書院張靄宅在崇安縣南㑹仙里故址尚存劉勉之宅

  安縣白水扁曰草堂即劉子翬胡憲朱子講學之地真德秀宅在浦城縣東隅越王山下

  又縣西西巖山有西山精舎德秀構為講學之所中為講堂後為拱極堂德秀自記夢筆山等覺寺

  右有德秀夢筆山房山房之後為六君子堂亦名六賢祠

 ︹關隘︺桐木關在崇安縣西一百二十里南通邵武府光澤縣西通江西鉛山縣黃柏坂

  水關在崇安縣西北分水嶺上接鉛山縣界為江閩之𬓛要五代至宋皆置寨於此元廢明洪

  武初復置設巡司今省亦曰大關人稱為入閩第一關其東又有谷口關觀音關在崇安縣

  西北七十五里又東有溫林關皆接鉛山縣界焦嶺關在崇安縣北七十里縣境諸關此為

  寮竹關在崇安縣北八十里與觀音溫林向稱三關岑陽關在崇安縣東北

  一百二十里陡入江西永豐縣界東達浦城之二渡關北出江西上饒縣界廣谷深林常為盜藪

  翁源關在浦城縣東南七十里翁源嶺東去松溪縣七里栁營關在浦城縣西北

  七十里路出江西永豐浙江江山二縣梨嶺關在浦城縣西北七十里梨嶺上明洪武初

  建扁曰梨關 本朝嘉慶十五年重建又北二十里為楓嶺關在楓嶺上又北三十八里為仙霞關

  太平關在浦城縣西北八十里又西有梅溪隘俱北接江西永豐縣界二渡關

  城縣西北一百十里西至崇安岑陽關三十里又西至江西永豐縣五十里為入閩之間道其地山

  嶺巉岏溪流迴繞東西二面皆為橋以渡因名金竹關在浦城縣東北八十里又安民關在

  縣東北一百里俱與江山縣接界房村巡司在建安縣南三十里 本朝乾隆十五年

  移籌嶺巡司駐此葉坊巡司在甌寕縣北四十里自崇安浦城沿溪而下者皆㑹於此

   本朝乾隆十五年置有葉坊驛元時置站明初改為驛舊設驛丞 本朝乾隆八年營頭

  巡司在甌寕縣西北一百十里水吉鎮明正統四年置巡司於鎮中之營頭街故名今因之有

  營頭驛 本朝康熙十六年東南至葉坊驛一百五十里南槎村巡司在建陽縣

  西八十餘里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裁松溪縣遂應場巡司設五夫村巡司在崇安縣

  東八十里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移分水關巡司駐此高泉巡司在浦城縣東九十里

  高泉關與浙江處州府龍泉縣接界明洪武三年置巡司今因之廟灣巡司在浦城縣

  北鄉安樂里舊在盆亭鎮山谿險仄蹊徑四通亦曰盆亭關宋元豐三年建寨元因之明洪武三年

  改置巡司後燬於兵 本朝雍正十年移九牧街乾隆二十六年改置廟灣照料驛務因易今名

  溪源巡司在浦城縣東北五十里蔡家嶺根亦名溪源隘明宣德八年御史楊禧巡視銀

  場因請増置巡司 本朝康熙二十年移駐人和里石陂街下莊巡司在政和縣東南

   本朝乾隆十三年移赤巖巡司駐此二十四都巡司在松溪縣北八十里元皇

  慶中置寨明洪武三年改置巡司今因之籌嶺鎮在建安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宋建炎中於

  嶺上置寨名籌嶺寨元置巡司明洪武四年改於嶺下龍門橋下今省蓋竹鎮在建陽縣

  南二十五里漢建安中賊鄒臨別屯蓋竹又石晉開運元年南唐將查文徽擊劍州王延政自建陽

  進屯蓋竹麻沙鎮在建陽縣西七十里宋建陽劉氏世居於此理學功名為世所宗景德中

  置監官宣和初又置麻沙鎮巡司元廢又沙寨在縣西北宋初因唐石上中下三里地遠民悍置寨

  於此以鎮之宣和𥘉遷於麻沙鎮黃亭鎮在崇安縣東南七十里舊有巡司今置興田驛

  臨江鎮在浦城縣西南四十里九域志浦城縣有遷陽臨江二鎮縣志遷陽鎮俗名仙

  陽在縣西北四十里皆宋時建各設監官監之紹興初罷東關鎮在松溪縣南四十五里元

  皇慶中置東關寨在瑞應場明洪武二年改置巡司在縣東關里仰屯永樂中遷於馬鞍嶺嘉靖八

  年遷於鐵嶺萬厯中又遷於峽橋即今治也關隸鎮在政和縣東南七十里地名李溪宋

  咸平中升關隸鎮為縣因別置鎮於此今其地猶呼為鎮前赤巖鎮在政和縣東南一百

  二十里夀寕縣界宋置寨明洪武二年改置巡司移治於縣東百里地屬夀寕官屬政和今省

  山街在建陽縣西二十里宋大觀三年置梲務於此明洪武三年改為稅課局後裁書坊

  街在建陽縣西三十里崇化里天下書籍多出於此商旅輻輳方輿勝覽麻沙崇化兩坊產書號

  為圖書之府長城街在政和縣西二十五里平原廣衍明知縣車鳴嘗議移縣治於此

  東游市在建安縣東百里元至正中置東游稅課局明因之今廢上洋市在甌寕縣

  西一百六十里上洋口當延邵二府水陸之衝舊有稅課司元至正中置 本朝乾隆三十五年

  王臺通判駐此太平驛在建安縣西南四十里太平街元置站明初改為驛城西驛

  在甌寕縣西南通濟門外元置站明初改為驛建溪驛在建陽縣南興田驛

  安縣東南黃亭鎮南去建陽縣七十里明初置於興田後移於此裴村驛在崇安縣東三

  長平驛在崇安縣南門外元置崇安驛明初改今名大安驛在崇安縣西北

  五十里明洪武初改置人和驛在浦城縣南鄉人和里石陂街柘浦驛在浦城縣

  西門小關驛在浦城縣北鄉安樂里廟灣

 ︹津梁︺鎮安橋在建安縣城內一名洲橋即舊鎮雅橋宋乾道間建明永樂十年重建

  鄉橋在建安縣東南宋建七星橋在甌寕縣南廣德門外舊名桂香橋南岸為北十有

  六而梁以石長三十二丈溪之中因沙洲甃石為路長二十二丈北岸為址五亦梁以石長十丈

  通都橋在甌寕縣西南平政門外舊名平政橋宋建為址十有一而梁以木上覆屋凡三百

  六十楹建江經此約束而出如在山峽中水盛時懸流一二丈牽挽甚難馮陂橋在甌寕縣

  西北明建石址木梁有亭三十三楹東津浮橋在建陽縣東景陽門外用舟三十維以鐵

  索明朝天橋在建陽縣南門外舊名濯錦南橋宋紹興中建橫跨南溪石址木樑釃水

  十三道覆以屋七十三間雲衢橋在建陽縣西南三十里書坊俗名建陽大橋宋建

  陽橋在建陽縣西百里舊名仙源橋宋慶元間建以路通朱子墓改今名拱辰橋

  陽縣北駐節門外舊名濯錦北橋宋紹興中建石址木樑覆以屋八十三間一名童游橋淳祐中重

  修更名淳祐橋明洪武九年再修改今名青雲橋在崇安縣東門外宋建以中丞翁彥國樞

  密劉珙居橋東故名晝錦又名旌忠又名繼賢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重建改名聚奎㑹仙

  橋在崇安縣東五夫里宋建又縣西北平川橋舊名溪南橋俱朱子書扁月溪橋

  安縣東六十里路出浦城宋建胡寅題扁廣福橋在崇安縣北門外宋端平間建初名德星

  後改濟川又改慈濟景定間重建改今名 本朝乾隆二十五年重建南浦橋在浦城縣

   南門外南浦溪上石址木樑上覆以亭二十八間 本朝嘉慶五年圯於水十六年改爲浮橋

   湫橋在浦城縣西南五里跨大溪又名九湫橋長數十丈元建 本朝順治四年重建改名永

   桂林橋在浦城縣西北招賢里元節婦徐彩鸞題詩自沉於此通濟橋

   溪縣東二十五里跨松溪本名故縣橋宋建明初改今名長五十六丈上覆以屋又普濟橋在縣東

   南亦跨松溪本名平政橋宋紹興初建淳熙中重修覆以亭三十二間明隆慶中改今名永鎮

   橋在松溪縣東南即關口渡也一名永泰橋宋嘉定初建明正統間重修覆屋十餘楹亦名新橋

   福善橋在松溪縣 本朝嘉慶二十四年重修泗洲橋在政和縣東南接寕德縣

   界元末萬戶李鉉討賊戰死於此朝天橋在政和縣南明天順間建凡赴京者必經此故

   名又倪屯橋係古官壩渡明嘉靖初建本朝康熙二十年築石架屋四十餘間驂鸞渡

   安縣南三里相傳梅福乘鸞上昇過此故名大石溪渡在浦城縣東南朱子訪友過此

  值山花盛開映水如錦紋遂於石壁上書錦工二字墨蹟猶存後人為橋扁以錦工橋廢仍改為渡

 ︹隄堰︺傅公隄在崇安縣東峯街宋嘉定中縣令傅雍築以捍大溪之水玉陂在甌寕縣

  北通志溉田一萬餘畝先是陂有妖為害屢塌宋時郡人吳栻以玉圑尺投之自是陂不壞故名

  黃龍陂在崇安縣東溉田數萬畝又有烏龍陂溉田五千餘畝縣西有蘆陂溉田萬餘畝

  清獻陂即陳灣陂在崇安縣西五里宋慶厯初縣令趙抃作石隄以遏西北溪水入城又就

  縣西鑿陂於新陽灌溉甚廣後因暴流衝決元至正二年縣令劉沅祖乃相水所出之地累石為閘

  以時啟閉民賴其利沅祖字濟川因名濟川閘賣泉陂在松溪縣一都溉田一千五百畝

 ︹陵墓︺︹三國︺︹呉︺陸宏墓在松溪縣東五里濟美廟後︹唐︺李頻墓在建安縣

  東南將相里小源漈之永樂洲翁承贊墓在崇安縣北吳屯裡故宅之後今邑人猶呼其

  地為大夫閘張謹墓在政和縣東北感化下里謹遇賊九戰弗克乃瞠目大罵為賊所害

   因葬於此有英節廟在縣南︹宋︺鄭㲄墓在甌寕縣南紫芝峯下曹覲墓

   寕縣西慶勝院之後山劉珙墓在甌寕縣西北豐樂里新厯原今妙湛寺之南朱子

   墓在建陽縣九峯山下大林穀子在墓在建安縣東永安寺後孫鑑墓在建安縣秦溪外里曽孫

   浚墓在建安縣西南元孫林墓在建安縣秦溪外里蔡元定墓在建陽縣崇泰里翠嵐源

   梘頭長子淵墓在縣東南二十里劉勉之墓在建陽縣南三桂里蔡沈墓

   陽縣西九峯之東原長子模墓在縣西二十里考尾壠次子抗墓在縣西七十里留田熊禾

   墓在建陽縣西能屯橫厯胡宏墓在建陽縣北鼓樓嶺又胡憲墓在東田龍潭坑上

   劉韐墓在崇安縣東拱辰山韐子子羽墓在縣東蠏坑子翬墓在拱辰山南朱松墓

   在崇安縣東寂厯山中峯之北粵國夫人祝氏墓在建陽縣崇泰里楊億墓在浦城縣楊村

   真德秀墓在浦城縣西南株林山南吳執中墓在松溪縣東南關里後窠

  陳戩墓在松溪縣北𬃷嶺山朱森墓在政和縣東䕶國寺前朱子之祖有祠曰

  ︹元︺杜本墓在崇安縣南存心橋西葉景仁墓在松溪縣東南瑞應場翁

  ︹明︺陳榮墓在建安縣東三十里楊榮墓在甌寕縣西北館前山之原

 ︹祠廟︺朱文公祠一在建安縣治北紫霞洲一在浦城縣東又建陽縣三桂里考亭書院松

  溪縣西南湛盧書院並祀朱子楊文敏公祠在建安縣治西宣化坊祀明楊榮

  賢祠在建陽縣治舊祀宋游酢陳洙陳師錫後以蕭之敏配號四賢又以劉爚配改稱五賢

  胡文定公祠在建陽縣北崇丈里又文定書院在崇安縣西並祀宋胡安國謝曡

  山祠在建陽縣南朝天橋祀宋謝枋得趙清獻公祠在崇安縣西營嶺祀宋趙

  劉氏五忠祠在崇安縣東屏山祀宋劉忠顯韐忠定子羽忠肅珙忠簡頷忠烈純

  蔡九峯祠在崇安縣南武夷一曲兜鍪峯下亦名九峯書院祀宋蔡沈明正德中建又南

  山書院在三曲虎嘯巖下即沈講學之所因以祀焉彭庭堅祠在崇安縣治縣志元至正

  初庭堅爲縣尹禦寇有功累官福建宣慰司副都元帥討平羣盜後遇害故吏奉柩還崇安民哀泣

  如喪父母立祠像𡻕時祭禱江文通祠在浦城縣西夢筆山麓祀梁江淹宋大觀初建

  真西山祠在浦城縣東隅里祀宋真德秀舊名西山書院明成化初建 本朝康熙年間

  拓建四十五年御書扁額曰力明正學隴西郡公祠在政和縣東南泗洲橋祀

  元死難萬戶李鉉李公廟在建安縣東南梨山麓祀唐刺史李頻靈通廟

  寕縣北五里黃畬山唐肅宗時京畿令謝夷甫爲李輔國所譖貶死於此後見夢於代宗立廟曰靈

  㑹真廟在崇安縣武夷山祀山之主神又號同亭廟濟美廟在松溪縣東關

  里祀吳㑹稽南部都尉陸宏

 ︹寺觀︺白雲崇梵寺在建安縣東光祿坊五代晉天福中建於從化坊名白雲廣福院宋

  改今名明洪武中以其地為永豐倉移建今所 本朝康熙七年重建開元寺在甌寕縣

  城南三里明統志晉建舊名林泉唐賜今名寺有丹青閣一覽亭定光巖觀音巖彌陀巖陸羽泉石

  龜池寶月井名八奇佛跡嶺寺在建陽縣西二十里唐咸通中建舊名聖跡寺相傳馬道

  一禪師卓錫於此留跡在石深如篆鑴 本朝康熙十八年重建改今名又縣西仰山寺元泰定間

  建山若仰掌寺居林中翠嵐蓊鬱萬竹蕭森攀緣石磴曲折五里許始達光化寺在崇安縣

  西濯纓坊跨山為址寺有龍藏並龍經樓寺門之右為張仲隆讀通鑑室朱子為記萬葉寺

  在浦城縣北漁梁山麓府志舊名溪楓唐賜今名寺有八景曰瀑布石門菩薩巖仙人跡汙尊水(⿱𥫗亷)-- 簾

  七松壇萬石階皆山水勝絶天堂寺在政和縣東門宋宣和五年建寺有鳴霜樓 本朝

  康熙十七年重修沖祐萬年觀在崇安縣武夷山唐建名武夷觀宋賜額清微

  太和宮在崇安縣武夷山元建虞集記湛盧菴在松溪縣南十五里宋建朱子嘗寓

  此讀書相近有福雲老嶺二巷俱元至正間建粵山道院在浦城縣東越王山麓宋時東

  京李陶真自武夷止止菴徙居此好吹鐵篴後仙葛長庚亦曽遊焉 本朝順治年間搆迎仙樓

  乾隆十九年増建為道院有碧霞洞一線天半月池洗筆泉諸勝

 ︹名宦︺︹三國︺︹吳︺鄭胄沛國人有文武資局稍遷建安太守呂壹賓客於郡犯法胄收付獄

  考究壹懷恨後密譖胄孫權大怒召胄還潘濬表為陳請得𥼶王蕃永安初為建安太守時創

  置伊始蕃築城覆船山下建立郡治紀綱庶務厥功居多︹南齊︺陶季直秣陵人永明中

  建安太守為政清靜百姓安之︹唐︺張文琮昌樂人永徽中為建州刺史州尚淫祀不立社

  稷文琮下教曰春秋二社本於農今此廢不立尚何觀於是始建祀場民悅從之葉顥

  中為建州刺史㑹妖賊武遇作亂顥嬰城自守城陷不屈死民立廟富沙祀之崔造安平人為

  建州刺史朱泚亂造輙馳驛比州發所部兵二千以待命德宗嘉之京師平名還自以舅源休與賊

  同逆上疏請罪帝以為有禮下詔慰勉李頻夀昌人乾符中為建州刺史既至以禮法治下

  更布條教時政亂盜興而建賴頻以安卒於官喪歸父老相與扶柩葬永樂洲立廟梨山𡻕時祀之

  ︹宋︺李覺益都人太宗時通判建州秩將滿州人借留詔襃之陳世卿南劍人知建州

  真宗知其材幹踰月授福建轉運使趙抃衢州人康定初以著作郎知崇安縣為政本於孝悌

  不嚴而肅民莫敢犯嘗見南郊土曠廢耕詢其故曰無水利也抃相地開渠濬陳灣陂引西郊水又

  築隄達星洋溉田數千畝累官參知政事謚清獻方偕莆田人知建安縣縣産茶每𡻕先社

  日調氏數千鼓譟山旁以達暢氣偕以為害農奏罷之王鼎館陶人皇祐間知建州其俗生

  子多不舉鼎為條教禁止盜犯茶鹽者衆一切杖遣之監司數以為言鼎弗為變陳襄

  人大觀中為浦城主簿攝令事縣多世族以請託脅持為常令不能制襄盡革其俗賊曺捕偷兒至

  數輩襄語之曰某廟鐘能辨盜犯者捫之輒有聲乃遣吏先引以行自禱鐘所隂塗以墨命羣盜往

   捫少焉呼出獨一人手無所汚叩之乃為盜者遂服罪朱松婺源人政和間同上舎出身授

   政和尉制治有方民賴以安建雲根星溪二書院以訓邑之子弟民多溺子為文戒之俗稍變他日

   邑民謂其所育子孫曰活汝者新安朱先生也父森迎養官舍卒貧不能歸葬於縣東賃居以守世

   稱韋齊先生辛次膺萊州人政和中閩冦范汝為陷建州宰相呂頤浩以次膺宰浦城遏

   賊衝比至冦黨熊志齡已焚其邑於是披荊𣗥坐瓦礫中安輯吏民料丁壯治器械扼險阻號令不

   煩邑民便之馬彥博為統制官賊冦浦城縣夾溪而屯據險設伏以邀官軍彥博死之

   趙善俊宋宗室居邵武淳熙中知建州建俗生子不舉善俊痛繩之捐俸以助再知建州𡻕

   飢民羣發富家廩監司欲調兵掩之善俊曰是趣亂也諭許自新平米價民乃定邑尉入盜死罪以

   希賞善俊辨出之洪邁鄱陽人淳熙中知建寕府豪民有睚眥殺人衷刃篡獄者久拒捕邁

   正其任希夷邵武人淳熙中調浦城簿從朱子學篤信力行朱子器之曰伯起開濟士

  陳居仁莆田人紹熙中知建寕府𡻕飢出儲粟平其價弛逋負以巨萬計代輸畸零繭

  沈作賓歸安人慶元中知建寕府入覲乞申嚴詭戶之禁傅伯成晉江人嘉

  定中知建寕府華岳忤韓𠈁胄下大理貶建寕圜土中伯成憐之命獄卒出入無繫子壅以宣教郎

  知崇安縣増學田築舊隄創廣惠倉亦多政績趙必願宋宗室居餘干嘉定中知崇安縣剖

  判如流吏不能困修學政立催科法列戶各爲三等以三期爲約足者旌之未足者寛以趣之踰期

  不納者里胥程督之民皆感悅願輸革胥吏鬻鹽之𡚁擅發光化社倉活飢民舊有均惠倉無所儲

  心願捐緡錢増糴二千石力主義役之法陳韡侯官人紹定中提㸃建刑獄招捕使兼知建

  寕府衢州冦汪徐來二破常山開化勢張甚韡命淮將李大聲提兵七百出賊不意夜薄其砦賊出

  迎戰見旗驚曰此陳招捕軍也皆大𡘜急擊之衢冦悉平孫夢觀慈谿人紹定中知建寕府

  蠲租稅省刑罰郡人徐清叟蔡抗以爲有古循吏風袁甫鄞縣人端平中知建寕府兼福建轉

   運判官閩鹽隸漕司例運兩綱供費後増至十有二吏卒並縁爲奸公私苦之甫奏復舊例丁米錢

   久爲泉漳興化民患㑹知漳州趙以夫請以廢寺租爲民代輸甫並捐三郡𡻕解本司錢二萬七千

   貫助包恢建昌人建寕守袁甫辟爲府學教授監虎翼軍募土豪討唐石之冦淳祐中提

   㸃福建刑獄兼知建寕守洪天錫晉江人淳祐中通判建寕府大水不俟報發常平倉賑之

   葉夢鼎寕海人開慶中知建寕府作橋梁置驛舎建大安關決疑獄︹元︺陳君用

   南平人以功授同知建寕路事賊圍福州君用率兵往援大敗賊衆亷訪僉事郭興祖佩君用明珠

   虎符使權同知副都元帥遂引兵踰北嶺至連江阻水而陣君用曰今日不盡殺賊吾不復生還矣

   乃率壯士六十人徒涉斬殺賊稍潰既而復合君用大呼轉戰中槍死鄒伯顔高唐人爲

   崇安縣尹邑有趙清獻陂溉民田數千頃𡻕久溝湮而田廢伯顔修長溝十里繞植楓樹累石爲固

   田穫常稔民賴其利彭庭堅瑞安人至正間爲崇安縣尹十四年盜侵政和松溪江南行臺

   中丞呉鐸督軍建寕檄庭堅至時鎮撫萬戶岳煥隸麾下煥素悍縱卒為暴庭堅欲繩以法煥懼使

   步卒乘其不備詐為賊兵突入交鋒衆皆潰庭堅獨留不去遂遇害孔楷曲阜人至正間為崇

   安尹以陳友定冦亂拒戰而死遂葬將村之游嶺葉景仁松溪人至正間由政和尉升浦

   城尹奉檄討政和西里寨冦值𡻕飢出家資餉兵擊破之乘勝深入後援不繼為所執不屈而死

   掲汯豐城人元末以亷訪僉事治建寕陳友諒兵下杉關圍建寕汯部勒散卒千人命總管阮

   德柔督戰屢捷城外有黃華山高瞰城內汯作層樓蔽之又鍛鐵為鐮鉤儲水櫃於樓下及冦據山

   以火攻樓曳以長鉤水沃火滅復備薪䕸萬束於城下冦穿隧入燎煙薰死者甚衆相持十旬乘冦

   怠出戰親冒矢石自寅至午焚其三柵㑹援兵至賊太奔諸將上其功於朝︹明︺芮麟

   人洪武末為建寕知府𡻕飢發廩賑濟勸富民分粟出貸民以得全新學宮及考亭書院親與諸生

   講肄政教大行張準崑山人永樂中知建安縣持已端潔𡻕飢乞以鈔代賦大疫乞蠲征徭朝

   㫖皆報可卒於官張瑛建德人正統中知建寕府時鄧茂七作亂逼城結砦瑛率民乘霧襲

   破其砦進參政仍知府事餘黨林拾得等復轉掠城下瑛與從父敬禦之乘勝逐北陷伏中敬戰歿

   瑛被執大罵不屈死贈福建按察使宏治中命有司立祠奉祀何俊金溪人初爲浦城丞廉平

   果斷正統中處州盜屢侵縣境俊築城塹備器械率民兵拒之賊不敢入既而奉檄往崇安賊乘隙

   來攻俊馳間道歸捕斬百餘人以功擢知本縣修西山精舎擇真氏子孫賢者奉祀薛宗鎧

   揭陽人嘉靖初知建陽縣求朱子後復之以主祀事俗生女多不舉宗鎧力禁之𡻕飢賑倉栗先發

   後聞全活無算周尚友貴溪人嘉靖間知政和縣值倭冦攻城尚友躬蹈鋒刃督民堅守援

   兵不至城陷死之一家遇害事聞贈寺丞鄭爲虹江都人崇禎末知浦城縣有廉聲唐王入

   閩召爲監察御史部民詣闕乞留有十不可去之疏乃命以御史巡視仙霞關駐浦城尋命巡撫上

   游四府豐裁卓然時鄭芝龍有異志盡撤守關兵 大兵長驅而入爲虹還浦城縱士民出走自守

  空城被執死之崔攀龍臨潁人明末知建陽縣視民如子明亡死之

 ︹本朝︺殷應寅滕縣人順治中知崇安縣壬辰冦圍城七晝夜設法固守民賴以全後升任赴

  都猶爲崇民請減鹽引民迄今德之沈孚建錢塘人順治初知政和縣值山冦陷城被執不

  屈罵賊死喻三畏奉天人康熙八年任建寕府同知十三年耿逆變作不屈被害沈鱄

  嘉善人康熙八年知建安縣時兵燹後土田荒蕪蠧胥巧爲影射鱄廉其實窮治不少貸藩廝以錢

  貸窮民勒息數倍私禁榜掠官莫能制鱄曰愛一官而脅於輿隸使民無告吾恥焉捕置之法民心

  李元璂德州人康熙四十五年知浦城縣廉明強毅奸蠧屏跡浦俗命案屍親肆掠仇

  家璂嚴緝之𡚁乃絶捐俸移學於皇華山麓士民頌之趙孔起長山人雍正三年知浦城

  縣造士有方諸生赴省試分俸給行資貧士逋糧不令胥役勾攝其最貧者代輸之嚴禁䑕竊幾於

  夜不閉戶杜昌丁青浦人雍正七年知浦城縣盡革無名科斂宿𡚁一清勤於課士優禮其

  賢者以最擢知永春州

 ︹人物︺︹五代︺︹南唐︺江文蔚字君章建陽人唐長興中舉進士博學工屬文與韓熙載

  齊名官至翰林學士禮部侍郎南唐立國設科取士自命文蔚知貢舉始林仁肇建陽人為

  南唐留守軍中謂之林虎子多得士心宋太祖忌仁肇名取仁肇像懸別室時後主子從善質於汴

  引觀之曰仁肇行且降先持此為信指空館曰將以此賜後主聞之酖殺仁肇唐遂以亡︹宋︺楊

  徽之字仲猷浦城人㓜刻苦為學嘗肄業潯陽廬山太宗謂宰相曰徽之儒雅操履無玷置於

  館閣宜矣咸平初為禮部侍郎多識典故唐以來士族人物悉能詳記有集二十卷楊澈

  如浦城人㓜聰警周宰相李穀器異之建隆初舉進士竇儀謂澈文詞敏速可當書檄之任事親以

  孝聞官至兵部郎中楊億字大年徽之從孫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祕書省

  正字真宗即位詔錢若水修太宗實錄奏億參預凡八十卷而億獨草五十六卷書成乞外補就養

   知處州召還知制誥母疾請歸省不待報而行上親緘藥劑加金帛以賜億文格雄健尤長典章制

   度喜誨誘後進所著括蒼武夷潁隂韓城退居汝陽蓬山冠鼇等集凡一百九十四卷李虛

   已字公受建安人父寅有清節虛已舉太平興國進士官工部侍郎分司南京寅事親孝治家有

   法虛已及弟虛舟又以孝友清慎世其家虛舟之子寛定皆有能名虛已喜為詩數與曾致堯及其

   婿晏殊唱和有雅正集二十卷黃震字伯起浦城人端拱進士累遷都官員外郎在真宗朝數

   論事既卒詔進其官一等章頻字簡之浦城人咸平間與弟頔皆試禮部預選㑹詔兄弟毋並

   舉頻即推其弟棄去後舉景德進士厯官三司度支判官詔鞫邛州牙校訟鹽井事皇城使劉美依

   倚後家受賕使人市其獄頻請捕繫忤㫖出知宣州遷刑部郎中章得𧰼字希言頻從子

   咸平進士為人莊重楊億以為有公輔器薦之累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郇國公得象在翰林十

   三年章獻太后臨朝宦官方熾每遣內侍至學士院得𧰼必正色待之卒贈太尉諡文憲曹修

   古字述之建安人大中祥符進士為監察御史上四事曰行法令審故事惜材力辨忠邪詞甚切

   至時崇建塔廟費不可勝計修古極陳其不可太後兄子劉從德死錄其姻戚至於廝役修古與楊

   偕輩交章論列修古慷慨有風節當太后臨朝遇事輒言無所囘撓弟修睦性廉介與修古同舉進

   士累官都官員外郎恬於仕進不待老而歸徐奭字武卿甌寕人大中祥符五年進士第一

   天聖初為兩浙轉運使蘇州多水患奭度赤門以東築隄架梁以濟不通詔書襃美劉夔

   元崇安人大中祥符進士累官太常少卿知廣州所至有廉名桂陽監唐和冦邊夔為湖南安撫使

   舉兵擊敗和於銀江源進破其巢穴蠻逃遁遠去以戶部侍郎致仕英宗即位遷吏部卒年八十三

   徐陟字公明浦城人未冠挾所為文入京師見孫何何大歎賞上其奏議五十卷時丁謂當國

   陟不肯見有止渴湏擇水暫憩須芳隂之句登大中祥符二年進士累官永州判官黃鑑

   卿浦城人少敏慧過人舉大中祥符進士同郡楊億善其文詞延置門下累擢直賢院以母老出通

  判蘇州卒黃亢字清臣浦城人少奇頴年十五以文謁翰林學士章得象得象奇之遊錢塘以

  詩贈處士林逋逋尤激賞時王隨知杭州奏禁西湖為放生池亢作詩數章以諷士人爭傳之既卒

  鄉人𩔖其文為十二卷號東溪集徐的字公準甌寕人天禧進士區希範蒙趕冦衡湘命的

  招撫之既至蠻酋相繼出降以郊祀近召還蠻復叛除荊湖南路安撫使至桂陽討平欽景石硋華

  隂水頭諸峒斬其酋熊可清等千餘級卒於桂陽阮逸字天隱建陽人天聖進士景祐初知

  杭州鄭向上其所𢰅樂論十二篇並律與胡瑗俱召赴闕同校鐘管十三律分造鐘磬各一簴康定

  元年上鐘律制議並圖三卷皇祐中更鑄太常鐘磬召瑗逸與近臣太常議祕閣遂典樂事遷屯田

  員外郎著有易筌王制井田圖等書吳育字春卿浦城人天聖時試禮部第一知太常禮院奏

  定禮文名太常新禮慶厯祀儀拜參知政事在政府遇事敢言性明果所至多條教易行而不可犯

  有集五十卷陳升之字暘叔建陽人景祐進士知諫院張堯佐緣後宮親為三司使唐介

  斥嶺南升之皆極諫遷侍御史知雜事凡任言職五年所上數十百事神宗時拜中書門下平章事

  封秀國公柳永字耆卿初名三變字景莊崇安人景祐進士工詞章擅名樂府仕至屯田員外

  郎兄三復三接皆工文藝號柳氏三絶張詵字樞言浦城人寶元時累官正議大夫性孝友

  廉於財平生不殖田業吳充字沖卿浦城人寶元中與兄育京方皆高第充為吳王宮教授

  以嚴見憚作六箴以獻熙寕元年知諫院充與王安石連姻而心不善其所為數為帝言政事不便

  代安石為中書門下平章事因乞召還司馬光呂公著韓維蘇頌薦孫覺李常程顥等數十人卒贈

  司空諡正獻徐復字退之建州人舉進士不中退而學易通流衍卦氣法慶厯初與布衣郭

  京俱召見命為大理評事因以疾辭賜號沖晦處士黃晞字景徽建安人少通經聚書數千卷

  學者多從之游石介在太學遣諸生以禮聘召晞走匿不出樞密使韓琦表薦之謝麟

  之甌寕人嘉祐進士神宗時由太常博士改西上閤門使詔使經制宜州獠降其種落四千八百人

  納思廣峒民千四百家得鎧甲二萬陳軒字元輿建陽人嘉祐進士徽宗時為兵部侍郎論監

  司守臣數易之𡚁又力陳青苗遺害章衡字子平浦城人嘉祐二年進士第一知審官西院使

  遼燕射連發破的遼稱其文武兼備嘗纂厯代帝系曰編年通載章望之字表民得象從

  子為文辨博長於議論上書論時政凡萬言丁母憂毀瘠過制官大理評事歐陽修等薦其才望之

  宗孟子言性善著救性七篇明統三篇禮論一篇共集三十卷章楶字質夫頻孫以䕃為孟州

  司戶叅軍治平二年試禮部第一元祐初以直龍圖閣知慶州哲宗訪以邊事命知渭州在涇原四

  年凡創州一城砦九立邊功為西方最徽宗立拜同知樞密院事卒贈太師諡莊簡楶七子縡綡最

  知名縡疏言鈔法誤民降兩官綡贊劉逵復元祐之政為蔡京黨所攻出知湖州陳師錫

  字伯修建陽人熙寕進士為侍御史時詔進士習律師錫請退寢其制徽宗立與陳瓘同論蔡京蔡

  卞時號二陳周常字仲修浦城人熙寕進士元符中擢起居舎人鄒浩得罪常於講席論救

  坐貶後為禮部侍郎蔡京用事奪職居婺州游酢字定夫建陽人與兄醇俱以文行知名程

  頤見之謂其資可進道程顥令扶溝設庠序教人召酢職學事元豐五年第進士調蕭山尉近臣薦

  其賢召遷博士以奉親求知河陽縣范純仁入相復為博士晚得監察御史知漢陽軍和舒濠三州

  何去非字正通浦城人累舉不第元豐五年對用兵之要神宗異之問何以知兵對

  曰臣聞文武一道古之儒者未嘗不知兵神宗喜授武學教諭使校七書兵法元祐中蘇軾見其文

  曰此班馬匹也薦於朝詔加承奉郎出為徐州教授厯判廬州卒有文集二十卷備論四卷司馬法

  講論三卷三畧講義三卷子薳有春渚紀聞十卷劉韐字仲偃崇安人紹聖進士欽宗時累

  拜資政殿學士京城不守遣使金營金人命僕射韓正館之僧舎曰國相知君今用君矣韐仰天大

  呼書片紙使親信持歸報諸子沐浴更衣酌巵酒而縊燕人嘆其忠瘞之寺西岡山凡八十日乃殮

  顔色如生胡安國字康侯崇安人紹聖中廷試推明大學以漸復三代為對哲宗稱善親擢

   第三為太學博士足不躡權門父沒終喪遂不仕築室墓旁耕種取給宣和末李彌大等薦除起居

   郎欽宗召見令勉受命建炎二年張浚薦安國可大用以時政論二十一篇獻除給事中朱勝非再

   相安國竟歸春秋傳書成帝謂深得聖人之㫖累進寶文閣直學士卒詔贈四官賜田十頃恤其孤

   諡文定謝良佐語人曰康侯如大冬嚴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獨秀王安石廢春秋安國濳心是

   書二十餘年曰此傳心要典也有文集十五卷資治通鑑舉要補遺百卷章誼字宜叟浦城人

   崇寕進士紹興中為侍御史獻戰守四策充奉表通問使誼至雲中與尼瑪哈烏克新論事不少屈

   累官端明殿學士諡忠恪 尼瑪哈烏克新舊作粘罕兀室今改正葉廷珪字嗣忠甌寕人

   政和進士建炎中厯官太常寺丞知泉漳二州著有煮鹽利害圖書海錄碎事行世鄭㲄

   剛建安人重和進士累遷諫議大夫苗劉逆亂㲄庭立面折二㐫遣所親謝嚮至平江見張浚等具

   言城中事以為嚴設兵備大張聲勢持重緩進使賊自遁無驚動三宮浚等聞之皆感激奮勵為赴

   難計苗劉敗進簽書執政甫百日而卒帝甚悼之諡忠穆吳棫字才老建安人舉進士除太常

   丞通判泉州著書禆傳詩補音論語指掌考異續解楚辭釋音韻補又作字學補韻朱子據其説以

   葉三百篇之㫖胡寅字明仲安國長子宣和進士除祕書省校書郎楊時為祭酒寅從之受學

   金人南侵寅上書願下詔號召四海罷絶和議紹興二年詔內外臣各言事寅以十事應詔議遣使

   入雲中寅疏寢罷使命徽宗訃至寅疏願降詔㫖服喪三年衣墨臨戎以化天下累除徽猷閣直學

   士有斐然集三十卷胡宏字仁仲寅弟幼事楊時侯仲良傳其父學優游衡山下三十餘年張

   栻師事之著書曰知言張栻謂其言約義精道學之樞要制治之蓍龜也有詩文五卷皇王大紀八

   十卷弟和仲安國之傳春秋修纂檢討盡出其手又著春秋通㫖以羽翼父書雲范如圭

   字伯逵建安人建炎進士紹興中遷校書郎秦檜建和議如圭責以忘仇辱國檜死入對請籍荊江

   曠土傚古助法別為科條役法時儲位未定如主請斷以至公勿疑詔立普安郡王為皇子如圭忠

  孝誠實其學根於經術有集十卷魏行可建安人建炎中假禮部侍郎充河北通開使金

  留不遣紹興六年卒張邵來歸言行可執節沒於王事贈祕閣修𢰅魏孝友字移可甌寕人

  入太學應詔論時政語皆鯁切傅亮檄爲幕府從事建炎中授迪功郎令定遠郡冦犯境孝友死之

  贈朝奉郎劉子羽字彥修韐長子建炎中張浚宣撫川陜辟參軍事金人窺江淮浚合五路

  兵以進子羽爭之浚雖衂師卒全蜀子羽功居多吳玠未知名子羽獨奇之以不附秦檜和議奉祠

  歸與弟子翬並爲朱子所師事卒贈少傅諡忠定劉子翬字彥沖韐仲子韐死靖康之難

  子翬痛憤致羸疾以不堪吏事丐閒局主管沖祐觀家屏山下自號病翁獨居危坐意有所得則筆

  之於書間數日輒走謁父墓涕泗嗚咽事繼母及兄子羽盡孝友朱子師事之嘗問入道次第自言

  於易得入德之門所爲不遠復者吾之三字符也子翬學深於易家有東西二齋東以復名西以蒙

  名學者稱屏山先生蕭覬字子莊浦城人少孤以孝聞母喪廬墓有靈芝之異與李郁陳彥羅

  從彥同受業楊時之門後為清流簿終𡻕而歸朱松嘗師事之呂祉字安老建陽人紹興中為

  兵部尚書酈瓊與王德不協命祉往廬州節制之瓊叛祉為所執瓊降劉豫擁祉至三塔祉曰豫逆

  臣我豈可見之死則死於此遂遇害熊克字子復建陽人紹興進士好學善屬文郡博士胡憲

  器之嘗以文獻曾覿覿白於朝以為校書郎權直學士院克自以見知於上數有論奏召草明堂赦

  書帝嘉其識體劉勉之字致中崇安人元祐中蔡京用事伊洛之書不行勉之求得其書潛

  鈔而黙誦之聞譙定從程頤遊邃易學遂師事之見劉安世楊時皆請業焉與胡憲劉子翬相往來

  講論切磋人號白水先生朱子之父病革屬朱子曰籍溪胡原仲白水劉致中屏山劉彥沖三人學

  有淵源吾所敬畏汝往事之而惟其言之聽及卒屬以後事勉之經理其家以女妻朱子胡憲

  字原仲安國從子紹興中伊洛學有禁憲獨與劉勉之誦習其説力田賣藥以奉其親從父安國稱

  其有隱君子之操從遊者日衆稱籍溪先生廷臣交薦以母老辭乃授迪功郎添差建州教授日與

  諸生接訓以為已之學郡人程元以篤行稱龔何以廉節著皆迎致俾參學政學者自是大化起祕

  書省正字與王十朋馮方查籥李浩相繼論事太學生為五賢詩以歌之卒諡靖肅劉珙

  父子羽長子紹興十二年中進士乙科累遷禮部郎官秦檜欲追諡其父召禮部㑹問珙不至檜怒

  逐之孝宗朝拜參知政事奏除福建鈔鹽𡻕額罷江西和糴廣西折米鹽錢及蠲諸路積年逋欠及

  卒手書訣張栻朱子以未能為國雪恥為恨吳玠字晉卿崇安人未冠出隸涇陽軍遂為德

  順軍人少沉毅有志節讀書通大義用兵本孫呉務遠畧不求小利御下嚴而有恩士樂為之死紹

  興中官至特進開府儀同三司四川安撫使卒贈少師諡武安淳熙中追封涪王弟璘字唐卿從玠

  攻戰有功代為將守蜀二十餘年隱然為方面之重威名亞於玠乾道初拜太傅封新安郡王卒贈

  太師諡武順追封信王詹體仁字元善浦城人隆興進士為太常少卿紹熙五年夀皇不

  豫率同列抗疏請駕詣重華宮趙汝愚定策援立天下晏然體仁與諸賢密贊之力也少從朱子學

   以存誠慎獨為主周必大當國體仁薦三十餘人皆當世知名士郡人真德秀亦早從之遊

   樞字機仲建安人乾道初除太學錄輪對三疏張説簽樞密樞與學省同僚共論之嘗取司馬光

   資治通鑑區別其事而貫通之號通鑑紀事本末孝宗讀而嘉嘆所著又有易傳解義辨異童子問

   魏掞之字子實建陽人師胡憲與朱子遊築室讀書人稱艮齋先生孝宗時宰相陳俊

   卿薦以布衣入見極陳當世之務上嘉納之守太學錄日進諸生教誨之不半載歸居家謹喪祭重

   禮法依古社倉法請官米以貸民斂散如常民賴以濟劉爚字晦伯建陽人與弟炳受學於

   朱子呂祖謙登乾道進士為國子司業乞罷偽學之詔又請以朱熹白鹿洞規頒示太學取四書集

   註刊行之又言兩淮藩蔽江南宜加經理必於招集流散之中就為足食足兵之訃帝嘉納之累官

   工部尚書卒諡文簡徐應龍字允叔浦城人淳熙進士知瑞州時呂祖儉以言事忤韓𠈁胄

   謫死應龍經紀其喪且為文誄之朱子稱其義風凜然厯官刑部尚書兼侍讀在講筵多指陳時政

  史彌遠聞而惡之卒贈太師魏國公諡文肅子榮叟清叟同舉嘉定進士以直節相尚官俱至參知

  政事榮叟諡文靖清叟諡忠簡童伯羽字蜚卿甌寕人師事朱子性況黙以道自任時學禁

  方厲遂閉戶不出朱子扁其樓曰醉經堂曰敬義人稱敬義先生時建陽邱義與朱子友善其從弟

  膺亦從受業朱子亟稱之蔡元定字季通建陽人父發博覽羣書號牧堂老人朱子稱其教

  子不於利祿而開之以聖賢之學非世人所及元定早承父教既長辨析益精聞朱子名往師之朱

  子大驚曰此吾老友也尤袤楊萬里薦之以疾辭韓𠈁胄禁偽學謫元定道州州縣捕元定甚急元

  定不辭家即就道至舂陵遠近來學者日衆貽書訓諸子曰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勿以吾得罪

  故遂懈𠈁胄既誅贈廸功郎賜諡文節學者尊之曰西山先生著有大衍詳説律呂新書燕樂原辨

  皇極經世太元潛虛指要洪範解八陣圖説朱子為之序子淵沆沈並躬耕不仕淵紹其易學著有

  周易訓解等書沆紹其春秋學著有春秋五論學者稱復齋先生蔡沈字仲黙元定季子從

   朱子遊受父師之託著書傳年僅三十屏去舉子業一以聖賢為師隱居九峯當世名卿物色將薦

   用之沈不屑就人稱九峯先生卒諡文定真德秀字景元改字希元浦城人慶元進士為禮

   部郎疏言金有必亡之勢亦可為中國憂理宗即位人見奏霅川之變非濟王之志屢進鯁言史彌

   遠嚴憚之既歸修讀書記召為戶部尚書入見進大學衍義復陳祈天永命之説上嘉納德秀立朝

   不滿十年奏疏無慮數十萬言韓𠈁胄立偽學之名以錮善𩔖德秀慨然以斯文自任黨禁間而正

   學明於天下後世多其力也著有西山甲乙稿對越甲乙集經筵講義端平廟議翰林詞草四六獻

   忠集江東救荒錄清源雜志星沙集諸書蔡模字仲覺沈長子隱居篤學嘗為續近思錄及易

   傳集解河洛探賾大學衍論語孟子集疏等書淳祐中以薦補廸功郎添差本州教授疏言敬義為

   萬世帝王心學大㫖價人大師等六者為國家守邦要道又請頒白鹿洞學規於天下學者稱覺軒

   蔡抗字仲節沈次子紹定進士厯諸王教授奏對論正心及內降斜封之𡚁又言權奸不

   可復用國本不可不早定帝善之官至參知政事致仕卒諡文肅朱在字敬之建安人朱子

   三子以䕃補官寶慶中厯官工部侍郎進對論人主學問之要因奏閔子以下九人並封公爵獨曽

   子為侯乞並封公揚雄王雱乞去其像程顥程頤張載乞從祀廟廷帝嘉納之兄子鑑字子明累官

   湖廣總領嘗葺朱子所著為易説詩傳遺説鑑於浚字深源累官吏部侍郎尚理宗公主元兵下建

   州浚入福州與知府王剛中死守剛中降浚謂公主曰君帝室王姬吾大儒世胄不可辱遂飲藥死

   贈朝散大夫熊禾字去非建陽人有志濓洛關閩之學從朱子門人遊舉咸淳進士授汀州

   司戶參軍入元不仕謝枋得聞禾名自江右來訪又嘗與江西胡庭芳論學著有三禮考異春秋論

   考經序學解︹元︺雷機字子樞建安人延祐進士授古田丞厯調興化尹察豪強數家置之

   法賦役不均率吏民首實而品第之民呼為雷神終朝散大夫著有龍津龍山鄴川環中黃鶴磯梅

   易齋碧玉環七稿父德潤邃於易機及弟栱弟杭俱以易名有周易註解行於世稱雷門易

  載字仲宏浦城人僑居錢塘博渉羣書年四十不仕以薦召為國史院編修延祐初應試登進士

  第授承務郎其文章以氣為主愽而敏直而不肆於詩尤有法與虞集揭奚斯范梈齊名有集八卷

  ︹明︺楊榮字勉仁建安人建文進士授編修永樂初簡入文淵閣榮年最少而警敏通練

  渥受帝知每北巡及出塞必令扈從十八年進文淵閣大學士洪熙中累進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

  士遷工部尚書宣德中加少傅正統中進少師卒贈太師諡文敏榮厯事四朝有謀能斷三楊中最

  以才見稱李黙字時言甌寕人正德進士由庶吉士厯驗封郎中累進吏部尚書時嚴嵩竊政

  黙持已意無所徇嵩搆之奪職尋復用忤趙文華為所訐下獄死隆慶中復官萬厯時諡文愍

  彪字叔傑浦城人親喪廬墓三年歸刻木為二像日上食出入必告忌日則素服哭泣鄰有被負

  鬻妻者為代償而返之萬厯中被旌黃大鵬字文若建陽人崇禎進士初授龍游知縣㑹義

  烏兵叛來薄城大鵬單騎解散遂調知義烏縣唐王入關召為兵科給事中與鄭為虹共守仙霞嶺

  為 大兵所執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

 ︹本朝︺鄭重字山公建安人順治戊戍進士為靖江令縣瀕大江與秦興如臯接壤重濬柏城石

  碇等五港以洩水又疏七十二支港以匯灌團河三邑永無水患擢行人選吏部主事厯四司郎中

  嚴明簡要中外推之終刑部左侍郎檢閲諸司案牘多所矜檡居官三十年清白如一著霞園文集

  京華草秦游草越使吟文選集註等書行世祀郷賢祠黃學朱甌寕人性孝友父早喪弟

  允芳幼凡衣食必先母弟而後及妻子賊冦其鄉與弟同被掠紿賊曰𥼶弟歸變業可以贖我賊信

  之弟歸而學朱竟死於賊徐昌崇安人潛心理學以明經訓導莆田親喪囘籍服闋或勸之仕

  昌泣曰吾為升斗祿冀養親也今親不逮養奚仕為遂築室武夷山與子孫講學不輟年七十餘卒

  暨警盤崇安人性至孝母年八十九警盤年已六十六兵主母老不能行警盤跪為母乞全

  而身遇害鄭方坤字則厚建安人雍正癸卯進士由邯鄲令厯知登州武定兗州府事登州

  嚴禁人口出海至奉天者方坤謂東民覓食遼陽縣以數千計司牧者但當嚴匪𩔖之防不必閉其

  謀生之路請於上官奏弛其禁值武定𡻕飢請撥登萊穀八萬石由海運接濟復截留漕米五萬石

  並銀五萬兩兼賑全活無算生平篤學嗜書著述宏富所著有經稗五代詩話全閩詩話古文詞望

  古集諸書袁光朝建陽人竭力事親數十年如一日乾隆年間與同邑孝子劉齊元先後被

  董睿思崇安人端純有學行賊劫其父及弟睿思冒險救之以哀泣動其渠魁賊𥼶其

  父還又設法贖弟歸親柩在堂鄰火延及睿思抱柩痛哭誓與俱燼火為之返周急濟貧羣推仁孝

  又同邑孝子暨世治潘廷雲吳炳正童進先俱乾隆年間 旌祖之望字載璜浦城人乾隆

  戊戌進士由庶吉士厯刑部郎中以太常寺少卿出為山西按察使遷湖北布政使嘉慶元年孝感

  縣教匪竊發之望於檄到江西官兵內派撥進𠞰並募鄉勇防堵   賞戴花翎擢湖南巡撫入

  為刑部侍郎   召對陳永綏廳孤懸苗地請將廳署移駐花園協營移駐茶洞於沿邊安設碉

  卡四面防維   上是之旋授山東巡撫調陜西督辦商州匪徒捜捕南山太白等處餘匪尋調

  廣東復以刑部侍郎乞養歸十七年授刑部尚書十八年以疾奉   㫖開缺尋卒

 ︹流寓︺︹宋︺豐稷鄞縣人為御史中丞嘗論蔡京曽布姦佞後京得政修故怨除名徙建州

  士㒟宋宗室言事忤秦檜及岳飛被誣以百口保其無他檜大怒謫建州居住朱子

  人少依父友劉子羽寓建之崇安後徙居建陽之考亭簟瓢屢空晏如也登第五十年仕於外者僅

  九考立朝纔四十日蹤跡在閩日居多名山勝蹟杖屨殆遍閩之人士從學者甚衆孫鑑寶慶間隨

  季父在遷居建安之紫霞洲後裔遂家建安焉祝穆新安人祖確以女妻朱松穆因得受業朱

  子隨寓建陽隱於南溪築室樟樹下著有性理大全方輿勝覽四書附錄事文𩔖聚諸書學者稱樟

  隱先鍾季玉樂平人北兵渡江徙寓建陽兵至不屈死之謝枋得弋陽人德

  祐中除江東制置使元兵攻信州與戰不利乃變姓名入建寕唐石山日麻衣躡屨東向而哭不識

  者疑其病狂後賣卜建陽市委以錢不受宋亡奉母居閩元使人聘之廹至燕不食死︹元︺孔

  克和曲阜人父楷元至正間為崇安尹卒於官克和與弟克遜卜宅武夷建孔子祠今其地名

  小孔

 ︹列女︺︹五代︺練寯浦城人章仔鈞妻仔鈞為將欲以失期斬二校寯隂遣之仔鈞死寯居建

  州建州破二校實在行間密令人遺以白旗曰吾欲殲城願夫人植此旗於門夫人反之曰若念舊

  恩當全此郡人否則吾不獨生二校感其言而止後累封賢德夫人子孫皆顯貴余敬洪

  妻鄭氏建安人敬洪為建州將南唐下建州禆將王建封得鄭氏脅之刃不屈轉獻之上將

  查文徽欲納之氏大罵曰王師弔伐當奬錄節義君為上將安得(⿱艹石)是查大慚訪還其家︹宋︺章

  惇妻張氏浦城人甚賢惇之入相張病且死屬之曰君作相幸勿報怨既祥惇語陳瓘曰

  悼亡不堪奈何瓘曰與其悲傷無益曷(⿱艹石)念其臨絶之言惇無以對呂祉妻吳氏

  人祉遇害時有得祉括髪之帛歸吳中者吳氏持帛自縊以殉葬聞者哀之真德秀母

  吳氏浦城人德秀十五而孤吳氏力貧教之︹元︺李智貞浦城人父子明無子智貞

  七𡻕能讀書九𡻕母病侍奉甚謹及卒哀痛欲絶不茹葷三年治女工供祭祀奉父甘㫖不乏父嘗

  許為鄭全妻未嫁從父客邵武邵武豪陳良悅其慧強納采求聘智貞斷髪拒之且數自求死良不

  能奪卒歸全事舅姑以孝聞泰定間全病歿智貞悲泣不食數日而死徐彩鸞浦城人適

  李文景為妻畧通經史每誦文天祥六歌必為感至正十五年青田賊冦浦城徐氏從父嗣源逃

  山谷賊持刀欲害嗣源徐氏前曰此吾父也願殺我賊捨父而止徐氏徐氏語父曰兒義不受辱今

  必死父可速去至桂林橋拾炭題詩壁間有惟有桂林橋下水千年照見妾心清之包乃厲聲罵賊

  投於水賊出之既而乘間復投水死︹明︺林端娘甌寕人許字陳廷䇿聞廷䇿死遂往哭奠

  自剋死期理帛自縊而絶陳故家青陽山下婦將盡時山鳴三晝夜時同邑孫氏許字吳廷桂夫死

  亦奔喪自縊

 ︹本朝︺楊偉妻齊氏建安人順治戊子冦變謂其女曰事勢至此逃將安避與其被執受

  辱盍先死全節與女俱投井死黃震妻馮氏甌寕人賊破大樂馮語賊曰母傷我姑賊

  捨姑執馮復紿之曰我有所藏取以奉汝入室自刎死同邑黃以緯妻陶氏夫為賊殺陶罵不絶口

  賊怒並殺之劉昌仁妻張氏建陽人年二十一冦至被執罵曰死則死耳豈肯受

  汚遂遇害同邑江有祿母何氏遇賊不屈死王權妻黃氏夫溺自刎死范庸妻吳氏

  建陽人夫死土豪欲強娶之姑懼哀泣氏紿姑曰媳去姑有餘資盍許之遂改妝藏刃於衣帶辭姑

  入賊門抽刃殺賊不中跳躍而死後人始知其改妝時已服藥矣藍繡妻謝氏

  人避冦於鼓子巖為賊所掠逼之行不從手抱三𡻕兒奮身躍鼓子巖下母子俱死今有碑書謝烈

  婦殉節處時同邑周吉甫妻林氏暨丙妻王氏童光聲妻范氏岳堯時妻邱氏邱世振妻周氏皆遇

  賊不屈死黃化治妻謝氏政和人冦亂與夫避山谷被執投巖而死賊怒拔刀斷其

  張志縉妻陳氏建安人夫病刲股以療及歿毀容延喘孝事舅姑課子成立乾

  隆中 旌同邑毛肇禮妻李氏周允健妻鄭氏林元彩妻翁氏陳文鋒妻張氏蔡堦妻王氏陳大銘

  妻吳氏俱乾隆年間 旌周廷謨妻侯氏甌寕人年十九夫歿遺腹生子撫之五𡻕

  又殤氏投繯死乾隆元年 旌同邑節婦詹登賢妻周氏吳廷採妻陳氏謝培乾妻滕氏李口恭妻

  雷氏陳樹星妻毛氏何鋒妻徐氏賴際雲妻藍氏張元素妻祖氏陳朝機妻林氏俱乾隆年間 旌

  趙鐤妻彭氏建陽人夫歿撫孤有成乾隆三年旌同邑劉韜遠妻黃氏王德明妻李

  氏梁大順妻黃氏李振尤妻沈氏謝必種妻呂氏俱乾隆年間 旌陳貴恆妻虞氏

  崇安人夫歿苦節七十一年敎子訓孫年百有一𡻕乾隆中 旌同邑衷漣源妻倪氏衷天潢妻彭

  氏彭士瑋妻衷氏彭慎謨妻張氏彭宙謨妻黃氏劉觀賜妻連氏潘廷雲妻吳氏邱允恭妻鄭氏倪

  元甲妻丁氏林希穆妻辛氏李潘德妻徐氏陳士傑妻廖氏暨復耀妻衷氏暨文棟妻汪氏方升之

  妻吳氏吳子棟妻程氏吳夢龍妻周氏吳亨泰妻衷氏丁志顯妻黃氏貞女王氏俱乾隆年間 旌

  關良微妻夏氏浦城人為強暴所逼服毒死乾隆元年 旌姚永治妾

  周氏浦城人夫歿遺一孤嫡𢹂資他適氏與姑女紅自給未幾姑復歿母屢勸嫁不可苦節數

  十年乾隆五年 旌同邑孫為極妻徐氏湯肇域妻徐氏孫大鎬妻周氏任作梁妻楊氏練天章妻

  張氏金履亨妻李氏王定妻李氏姚咨臣妻蔡氏詹士鈞妻祝氏吳聖銘妻劉氏虞正南妻崔氏李

  履觀繼妻陸氏烈婦王廷椒妻周氏貞女徐氏俱乾隆年間 旌范斐然妻陳氏

  松溪人夫歿事姑撫子苦節三十五年同邑陳虞淳妻嚴氏俱乾隆年間 旌胡士龍妻

  趙氏政和人夫亡守節同邑馮士章妻寅氏馮如光妻劉氏范鴻翥妻胡氏徐聘妻胡氏俱乾

  隆年間 旌章公輔妻李氏建安人夫亡守節同邑丁廷梅妻陳氏陳森妻謝氏

  丁天高妻魏氏彭世明妻白氏吳元通妻馮氏丁聖梅妻陳氏烈婦吳廷益妻李氏俱嘉慶年間

  楊科捷妻湯氏甌寕人夫亡守節同邑周卓茂妻龔氏俱嘉慶年間 旌

  梅魁妻應氏建陽人夫亡守節同邑盧廷章妻陳氏王綱妻丁氏蕭應馥妻黃氏梁魁

  桂妻吳氏倪朝壆妻王氏丁志墉妻傅氏烈婦游元淇妻李氏俱嘉慶年間 旌衷楠林

  妻彭氏崇安人夫亡守節同邑翁正春妻程氏詹良傑妻羅氏俱嘉慶年間 旌徐道

  臨妻周氏浦城人夫亡守節同邑吳金銓妻姚氏姚挺松妻周氏姚捷芳妻陳氏劉名登

  妻張氏祖捷妻湯氏張爾衡妻祝氏胡忠茂妻沈氏李履豐妻全氏蘇泰望妻周氏蘇泰雍妻祖氏

  生員詹鐸妻周氏黃恩蔚妻鄧氏生員王恆妻郭氏蘇成勲妻蔡氏周樹橒妻繆氏周樹梧妻孟氏

  季鴻賓妻吳氏姚𥙿年妻祖氏章九錫妻翁氏劉朝選妻張氏生員葉搢妻詹氏俱嘉慶年間 旌

  楊光巨妻魏氏政和人夫亡守節同邑楊學慎妻吳氏生員葉飲和妻張氏魏振韜

  妻吳氏俱嘉慶年間 旌

 ︹仙釋︺︹魏︺王子騫訪道入武夷繼而張湛等亦以修鍊來山推子騫為地主相與棲隱於此

  其十二人張湛孫綽趙元彭令昭劉景顧思遠白石先生馬鳴主胡氏季氏二魚氏也︹唐︺行

  儒景福初菴居山中有虎嚙人鄉人集衆捕之行儒騎虎出迎衆驚異之因號伏虎禪師今中峯

  寺有伏虎壇石跡猶存︹宋︺李陶真熙豐間訪武夷山好吹鐵笛因臘節諸道各招飲陶

  真皆赴諸房笛聲一時並發衆駭之後過建通仙巖留詩別衆曰毛竹森森自剪裁試吹一曲下瑤

  臺當途不遇知音聽拂袖白雲歸去來衆聞笛聲隱隱不知所適澡先建寕新豐翁氏子初

  居溫嶺後居將軍巖二虎侍側學者爭集常謂衆曰古聖修行全憑苦節夏則布楮冬則入溪扣冰

  而浴故人號扣冰古佛祖鑒宣和間翁仲丞彥國請住瑞巖院至東嶺猛省曰此地重來矣

  扣冰禪師遺袈裟長丈餘鑒披之適稱人以松門讖考之正二百年白玉蟾瓊州人或雲姓

  葛名長庚閩清人善草書為文頃刻萬言足跡半天下遇泥丸真人陳翠虛授以丹訣又於黎姥山

  中遇仙人授洞元雷法禱雨響應後居武夷山嘉定中詔徴入朝封紫清明道真人館太乙宮忽一

  曰不知所往

 ︹土産︺鐵建安甌寕松溪政和四縣出練布各縣俱出元和志貢金花練蕉葛布新唐志貢

  蕉花練竹布寰宇記産茶九域志貢龍鳳等茶明統志鳳凰武夷二山出茶按武夷茶至蔡

  君謨始著謂其味過於北苑龍團今其所産者品𩔖極多槩之曰武夷雲煙草出浦城縣者為

  佳 按新唐志建安縣有銀建陽縣有銅九域志建安建陽浦城政和四縣皆有銀場今俱廢又元

  和志建州賦綿絹及偃䑕皮方輿勝覽嘉禾縣出紅棉松溪縣出紙被甌寕縣出兔毫琖今皆未聞

  附識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