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湖北省巴東縣地質災害險情有關問題的復函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湖北省巴東縣地質災害險情有關問題的復函
國辦函〔2004〕80號
2004年11月4日
發布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湖北省巴東縣

地質災害險情有關問題的復函

國辦函〔2004〕80號

湖北省人民政府:

你省《關於懇請解決巴東縣官渡口鎮馬鬃山村地質險情有關問題的請示》(鄂政文〔2004〕15號)收悉。根據國務院領導同志批示,2004年4月和9月,國土資源部兩次組成專家組赴你省巴東縣官渡口鎮馬鬃山村地質險情現場進行了調查。經國務院領導同志同意,現將國土資源部及專家組的有關意見轉復你省。建議你省按照專家組意見,做好馬鬃山村及周圍地區地下振動的長期監測工作,以掌握其長期動態變化及與三峽水庫水位變化的關係,並據其發展情況確定如何進一步採取防治措施,以免可能發生的塌陷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涉及要求國家安排專項經費問題,可另向財政部專題報告。


附件:1.國土資源部關於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鎮馬鬃山村地質險情調研情況的報告

      2.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鎮馬鬃山村地質險情調查專家組意見

國務院辦公廳           

二〇〇四年十一月四日      


附件1


關於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鎮馬鬃山村

地質險情調研情況的報告


國務院:

為落實曾培炎副總理對《湖北省人民政府關於懇請解決巴東縣官渡口鎮馬鬃山村地質險情有關問題的請示》(鄂政文〔2004〕15號)的批示(辦761),我部於2004年4月13日至15日,組織以華中科技大學劉廣潤院士為組長,由中國科學院、成都理工大學、重慶大學、湖北省地勘局、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等單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鎮馬鬃山村地質險情進行了現場調查,聽取了地方政府和有關單位的情況匯報。由於當時對地震方面的匯報及資料較少,專家組在形成的初步意見中建議:加強房屋和地面變形監測,對危房居民及時組織搬遷,加強地震監測(包括當地震感監測及地震台網監測)和地震研究。此後,湖北省國土資源廳和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又分別對馬鬃山村地質險情、地震情況等進行了實地調查。

在有了進一步地震監測資料和調查資料的基礎上,2004年9月21日至23日,我部再次組織了以華中科技大學劉廣潤院士為組長的更大範圍的專家組,對馬鬃山村房屋開裂等有關情況進行了現場調查,聽取了地方政府和湖北省地震局等有關單位的匯報,進行了討論,形成最終的專家組調查意見(見附件)。現將有關情況和我部的建議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馬鬃山村屬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鎮,位於長江南岸海拔高程480-560米左右的岩溶山區,距江邊水平距離700-800米,東距巴東縣城18公里,西距重慶市巫山縣培石鄉政府5公里。據地方政府介紹,馬鬃山村面積10.92平方公里,共有13個村民小組,505戶1748人。村民多居住在自西向東排列的杏子坪、水坪、後灣三個山間岩溶窪地及其周圍的坡地上。

自2003年7月起,馬鬃山村村民經常感覺到地面振動,尤以2003年12月18日晚8時40分和19日晚8時35分兩次較大,感覺最為明顯,部分房屋隨之出現裂縫。房屋明顯有裂縫的110戶,嚴重受損的76戶,涉及305名村民。

專家組兩次實地調查了險情最重的水坪窪地及周圍坡地上房屋的開裂情況。房屋裂縫多出現在牆壁上,一般張開寬度1-5毫米,延伸長度一般為0.5-2米。出現裂縫房屋的位置在窪地及其周圍的坡地上均能見到。土坯和土石材料房屋開裂較明顯,新建的磚混材料房屋開裂輕微。裂縫發育分布及變形特性不具明顯的規律性。未見明顯的地面開裂、塌陷及滑坡現象。

二、地質險情成因分析

專家組認為:根據現場調查,地震監測和地質勘探資料並結合其與三峽水庫135米水位蓄水的時空關係的綜合分析,傾向於認為是由淺源地震造成的,不能排除與水庫蓄水活動有關;在今後水庫進一步抬高水位(156米及175米)時也有再次發生的可能性;對其再次發生時的強度及影響範圍的大小,現時難以準確預測。

三、處理情況

巴東縣人民政府已委託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對馬鬃山村的地質險情進行了地質勘查和地質安全評價,圈定了可能產生地面塌陷的危險區。

巴東縣人民政府按照4月15日專家組第一次去現場時提出的搬遷危險區居民的建議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要求,目前已將危險區內的居民進行了搬遷。

湖北省地震局已在馬鬃山村設立了地震監測站。

四、建議意見

建議湖北省人民政府按照專家組意見,做好馬鬃山村及周圍地區地下振動的長期監測工作,以掌握其長期動態變化及與水庫水位變化的關係,並據其發展情況確定有無必要和如何採取進一步防治措施,以避免可能的塌陷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國土資源部            

二〇〇四年十月十日       


附件2

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鎮馬鬃山村

地質險情調查意見


2004年3月24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報送了《關於懇請解決巴東縣官渡口鎮馬鬃山村地質險情有關問題的請示》(鄂政文〔2004〕15號),根據曾培炎副總理的批示,國土資源部迅速組織調查,成立了以華中科技大學劉廣潤院士為組長,由中國科學院、成都理工大學、重慶大學、湖北省地勘局、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等單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於2004年4月14日—15日對馬鬃山村進行了現場調查,聽取了地方政府和有關單位的情況匯報。經討論,專家組認為,馬鬃山村房屋開裂主要是2003年12月18日、19日所發生的1.8級和2.5級地震(淺源地震)所造成的,由於對地震方面的匯報及資料較少,因此,專家組在形成的初步意見中建議:加強房屋和地面變形監測,對危房居民及時組織搬遷,加強地震監測(包括當地震感監測及地震台網監測)和地震研究。

在有了進一步地震監測資料的基礎上,2004年9月21日—23日,國土資源部再次組織了以華中科技大學劉廣潤院士為組長的更大範圍的專家組,對馬鬃山村房屋開裂等有關情況進行了現場調查,聽取了地方政府和湖北省地震局等有關單位的匯報,進行了討論,形成調查意見如下:

馬鬃山村屬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鎮,位於長江南岸海拔高程480—560米左右的山間窪地區,距江邊700—800米,西距重慶市巫山縣培石集鎮5公里。據地方政府介紹,馬鬃山村面積10.92平方公里,共13個村民小組,505戶1748人。村民多居住在自西向東排列的杏子坪、水坪、後灣三個山間岩溶窪地及其周圍的坡地上。

地方政府及有關單位反映:自2003年7月起,巴東縣官渡口馬鬃山村村民經常感覺到地震動,尤以12月18日晚8時40分和19日晚8時35分兩次較大,感覺明顯。有感範圍涉及湖北巴東縣5個村,重慶巫山縣6個村。據湖北省地震局《湖北省巴東縣馬鬃山村地面振動監測結果匯報》:自2003年7月下旬以來,巴東縣官渡口鎮馬鬃山村村民斷續感覺地下振動並伴有響聲,其中震感強烈的有兩次。時間分別為2003年12月18日20時40分和19日20時35分。據三峽地震台網測定,這兩次震動震級分別為ML1.8級和ML2.5級。儀器測定和宏觀調查結果ML2.5級地震中位於馬鬃山村與培石交界處。

專家組4月14日實地調查了據報最為嚴重的水坪窪地及周圍坡地上房屋的開裂情況。房屋裂縫多出現在牆壁上,一般張開寬度1—5毫米,延伸長度一般為0.5—2米;小學教室樓蓋與板梁之間有水平開裂現象。出現裂縫房屋分布在窪地及其周圍的坡地上,以土坯和土石材料房屋開裂較明顯,新建的磚混材料房屋開裂較微。裂縫發育分布及變形特性不具明顯的規律性。未見明顯的地面開裂、塌陷及滑坡現象。

巴東縣人民政府委託中國地質大學進行了地質勘查,劃定了危險區。本次實地調查看到,危險區內的小學及部分村民已經搬遷。據地方政府匯報,還對部分房屋進行了加固,同時加強了群測群防工作。

為了加強地震監測研究,湖北省地震局於2003年3月5日在馬鬃山村水坪5組設立了現場監測組,開始進行現場地震監測,2004年8月8日後停止現場監測,共監測了5個月時間,結果表明:

自2004年3月8日至7月7日,馬鬃山地震監測在25公里範圍內共記錄到振動事件567次,震級均小於2.0級。自7月7日至8月8日,無震動記錄。此後停止監測。

對於馬鬃山房屋開裂的原因,專家組認為:根據現場調查,地震監測和地質勘探資料並結合其與三峽水庫135m水位蓄水的時空關係的綜合分析,傾向於認為是由淺源地震造成的,不能排除與水庫蓄水活動有關;在今後水庫進一步抬高水位(156m及175m)時也有再次發生的可能性;對其再次發生時的強度及影響範圍的大小,現時難以準確預測。

對開裂較嚴重的小學校舍和居民危房進行搬遷是必要的。但所就近遷建的新址若遇稍大震情發生時,也不見得就是安全區。故暫時不宜再做更多的民房搬遷。

建議繼續加強監測研究,以掌握其長期動態變化及與水庫水位變化的關係,並據其發展情況確定有無必要和如何採取進一步防災措施。

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鎮馬鬃山村        

地質險情調查專家組            

二〇〇四年九月二十三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