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湖北省巴东县地质灾害险情有关问题的复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湖北省巴东县地质灾害险情有关问题的复函 国办函〔2004〕80号 2004年11月4日 发布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湖北省巴东县
地质灾害险情有关问题的复函
湖北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恳请解决巴东县官渡口镇马鬃山村地质险情有关问题的请示》(鄂政文〔2004〕15号)收悉。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2004年4月和9月,国土资源部两次组成专家组赴你省巴东县官渡口镇马鬃山村地质险情现场进行了调查。经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现将国土资源部及专家组的有关意见转复你省。建议你省按照专家组意见,做好马鬃山村及周围地区地下振动的长期监测工作,以掌握其长期动态变化及与三峡水库水位变化的关系,并据其发展情况确定如何进一步采取防治措施,以免可能发生的塌陷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涉及要求国家安排专项经费问题,可另向财政部专题报告。
附件:1.国土资源部关于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镇马鬃山村地质险情调研情况的报告
2.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镇马鬃山村地质险情调查专家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
二〇〇四年十一月四日
附件1
关于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镇马鬃山村
地质险情调研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
为落实曾培炎副总理对《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恳请解决巴东县官渡口镇马鬃山村地质险情有关问题的请示》(鄂政文〔2004〕15号)的批示(办761),我部于2004年4月13日至15日,组织以华中科技大学刘广润院士为组长,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理工大学、重庆大学、湖北省地勘局、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等单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镇马鬃山村地质险情进行了现场调查,听取了地方政府和有关单位的情况汇报。由于当时对地震方面的汇报及资料较少,专家组在形成的初步意见中建议:加强房屋和地面变形监测,对危房居民及时组织搬迁,加强地震监测(包括当地震感监测及地震台网监测)和地震研究。此后,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和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又分别对马鬃山村地质险情、地震情况等进行了实地调查。
在有了进一步地震监测资料和调查资料的基础上,2004年9月21日至23日,我部再次组织了以华中科技大学刘广润院士为组长的更大范围的专家组,对马鬃山村房屋开裂等有关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听取了地方政府和湖北省地震局等有关单位的汇报,进行了讨论,形成最终的专家组调查意见(见附件)。现将有关情况和我部的建议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马鬃山村属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镇,位于长江南岸海拔高程480-560米左右的岩溶山区,距江边水平距离700-800米,东距巴东县城18公里,西距重庆市巫山县培石乡政府5公里。据地方政府介绍,马鬃山村面积10.92平方公里,共有13个村民小组,505户1748人。村民多居住在自西向东排列的杏子坪、水坪、后湾三个山间岩溶洼地及其周围的坡地上。
自2003年7月起,马鬃山村村民经常感觉到地面振动,尤以2003年12月18日晚8时40分和19日晚8时35分两次较大,感觉最为明显,部分房屋随之出现裂缝。房屋明显有裂缝的110户,严重受损的76户,涉及305名村民。
专家组两次实地调查了险情最重的水坪洼地及周围坡地上房屋的开裂情况。房屋裂缝多出现在墙壁上,一般张开宽度1-5毫米,延伸长度一般为0.5-2米。出现裂缝房屋的位置在洼地及其周围的坡地上均能见到。土坯和土石材料房屋开裂较明显,新建的砖混材料房屋开裂轻微。裂缝发育分布及变形特性不具明显的规律性。未见明显的地面开裂、塌陷及滑坡现象。
二、地质险情成因分析
专家组认为:根据现场调查,地震监测和地质勘探资料并结合其与三峡水库135米水位蓄水的时空关系的综合分析,倾向于认为是由浅源地震造成的,不能排除与水库蓄水活动有关;在今后水库进一步抬高水位(156米及175米)时也有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对其再次发生时的强度及影响范围的大小,现时难以准确预测。
三、处理情况
巴东县人民政府已委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对马鬃山村的地质险情进行了地质勘查和地质安全评价,圈定了可能产生地面塌陷的危险区。
巴东县人民政府按照4月15日专家组第一次去现场时提出的搬迁危险区居民的建议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要求,目前已将危险区内的居民进行了搬迁。
湖北省地震局已在马鬃山村设立了地震监测站。
四、建议意见
建议湖北省人民政府按照专家组意见,做好马鬃山村及周围地区地下振动的长期监测工作,以掌握其长期动态变化及与水库水位变化的关系,并据其发展情况确定有无必要和如何采取进一步防治措施,以避免可能的塌陷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国土资源部
二〇〇四年十月十日
附件2
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镇马鬃山村
地质险情调查意见
2004年3月24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报送了《关于恳请解决巴东县官渡口镇马鬃山村地质险情有关问题的请示》(鄂政文〔2004〕15号),根据曾培炎副总理的批示,国土资源部迅速组织调查,成立了以华中科技大学刘广润院士为组长,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理工大学、重庆大学、湖北省地勘局、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等单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于2004年4月14日—15日对马鬃山村进行了现场调查,听取了地方政府和有关单位的情况汇报。经讨论,专家组认为,马鬃山村房屋开裂主要是2003年12月18日、19日所发生的1.8级和2.5级地震(浅源地震)所造成的,由于对地震方面的汇报及资料较少,因此,专家组在形成的初步意见中建议:加强房屋和地面变形监测,对危房居民及时组织搬迁,加强地震监测(包括当地震感监测及地震台网监测)和地震研究。
在有了进一步地震监测资料的基础上,2004年9月21日—23日,国土资源部再次组织了以华中科技大学刘广润院士为组长的更大范围的专家组,对马鬃山村房屋开裂等有关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听取了地方政府和湖北省地震局等有关单位的汇报,进行了讨论,形成调查意见如下:
马鬃山村属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镇,位于长江南岸海拔高程480—560米左右的山间洼地区,距江边700—800米,西距重庆市巫山县培石集镇5公里。据地方政府介绍,马鬃山村面积10.92平方公里,共13个村民小组,505户1748人。村民多居住在自西向东排列的杏子坪、水坪、后湾三个山间岩溶洼地及其周围的坡地上。
地方政府及有关单位反映:自2003年7月起,巴东县官渡口马鬃山村村民经常感觉到地震动,尤以12月18日晚8时40分和19日晚8时35分两次较大,感觉明显。有感范围涉及湖北巴东县5个村,重庆巫山县6个村。据湖北省地震局《湖北省巴东县马鬃山村地面振动监测结果汇报》:自2003年7月下旬以来,巴东县官渡口镇马鬃山村村民断续感觉地下振动并伴有响声,其中震感强烈的有两次。时间分别为2003年12月18日20时40分和19日20时35分。据三峡地震台网测定,这两次震动震级分别为ML1.8级和ML2.5级。仪器测定和宏观调查结果ML2.5级地震中位于马鬃山村与培石交界处。
专家组4月14日实地调查了据报最为严重的水坪洼地及周围坡地上房屋的开裂情况。房屋裂缝多出现在墙壁上,一般张开宽度1—5毫米,延伸长度一般为0.5—2米;小学教室楼盖与板梁之间有水平开裂现象。出现裂缝房屋分布在洼地及其周围的坡地上,以土坯和土石材料房屋开裂较明显,新建的砖混材料房屋开裂较微。裂缝发育分布及变形特性不具明显的规律性。未见明显的地面开裂、塌陷及滑坡现象。
巴东县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地质大学进行了地质勘查,划定了危险区。本次实地调查看到,危险区内的小学及部分村民已经搬迁。据地方政府汇报,还对部分房屋进行了加固,同时加强了群测群防工作。
为了加强地震监测研究,湖北省地震局于2003年3月5日在马鬃山村水坪5组设立了现场监测组,开始进行现场地震监测,2004年8月8日后停止现场监测,共监测了5个月时间,结果表明:
自2004年3月8日至7月7日,马鬃山地震监测在25公里范围内共记录到振动事件567次,震级均小于2.0级。自7月7日至8月8日,无震动记录。此后停止监测。
对于马鬃山房屋开裂的原因,专家组认为:根据现场调查,地震监测和地质勘探资料并结合其与三峡水库135m水位蓄水的时空关系的综合分析,倾向于认为是由浅源地震造成的,不能排除与水库蓄水活动有关;在今后水库进一步抬高水位(156m及175m)时也有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对其再次发生时的强度及影响范围的大小,现时难以准确预测。
对开裂较严重的小学校舍和居民危房进行搬迁是必要的。但所就近迁建的新址若遇稍大震情发生时,也不见得就是安全区。故暂时不宜再做更多的民房搬迁。
建议继续加强监测研究,以掌握其长期动态变化及与水库水位变化的关系,并据其发展情况确定有无必要和如何采取进一步防灾措施。
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镇马鬃山村
地质险情调查专家组
二〇〇四年九月二十三日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