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028

 卷二十七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吳元年十二月癸卯朔,日有食之。

   上御白虎殿,諭群臣曰:“自古忠賢之士,大概有三:輔國安邦,孜孜圖治;從容委曲,勸君為善。君雖未聽,言必再三,人君感悟而聽用之,則朝廷尊安,庶務咸理。至於進用賢能,使野無遺逸,黜退邪侫,處置當法,而人不敢怨,此上等之賢也!博習古人之言,深知已成之事,其心雖忠於輔國,而胸中無機變之才,是古非今,膠柱鼓瑟,而強人君以難行之事,然觀其本情忠鯁,亦可謂端人正士矣。屢遭斥辱,其誌不怠,此亦忠於為國,乃中等之賢也!又有經史之學,雖無不通,然泥於古人之陳跡,不識經濟之權衡,胸中混然,不能辨別,每揚言高諭以為進諫,竟不知何者宜先、何者宜後、何者可行、何者不可行。凡其謀事,自以為當,而實不切於用,人君聽之,則以之自高;不聽,則謂不能行其言。既無益於國家,徒使人君有拒諫之名,然其心亦無他,不識時達變耳,此下等人賢也!予今論此三者,有識者自見耳。”

  ○甲辰,《律》、《令》成,命頒行之。

   初,命李善長等詳定《律》、《令》,上每御西樓,召諸議律官及儒臣,皆賜坐講論,以求至當。謂起居註熊鼎曰:“吾適觀群臣所定《律》、《令》有未安者,吾特以壹己意見決之,而眾輒以為然,鮮有執論。蓋'刑法’,重事也!茍失其中,則人無所措手足,何以垂法後世?”
   鼎對曰:“主上參於群議,斷以睿見,誠為允當。請俟書成,更與廷臣看詳,而後頒之。”上然其言。
   及是,始成,上與廷臣復閱視之,去煩就簡、減重從輕者居多。凡為《令》壹百四十五條:“吏令”二十、“戶令”二十四、“禮令”十七、“兵令”十壹、“刑令”七十壹、“工令”二。《律》準唐之舊而增、損之,計二百八十五條:“吏律”十八、“戶律”六十三、“禮律”十四、“兵律”三十二、“刑律”壹百五十、“工律”八。命有司刊布中外。善長等賜物有差。
   上又諭群臣曰:“讀書所以窮理,守法所以持身。故吏之稱循良者,不在於威嚴,在於奉法循理而已。卿等既讀書,於《律》亦不可不通,大抵人之犯法者,違理故也。君子守理,故不犯法;小人輕法,故陷重刑。今卿等各有官守,宜知所謹!”

  ○乙巳,大將軍徐達等將發益都,遣使往樂安招諭俞勝。時勝兄寶為帳下所殺,勝代為平章,領其眾。

明日,達師次長山北河,般陽路總管李圭等,率軍民詣軍門降。於是,所屬淄川、新城等縣,皆望風款附,得其軍士一千四百一十四人,糧二萬一千三百餘石。

  ○丁未,上遣使諭征虜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曰:「將軍統率將士鼓行而東,下齊魯數十城,求之於古,雖韓信功能不過是也!然事機合變之際,不可不慮:今山東諸將雖皆款附,而未嘗遣一人至此,若留諸降將布列舊地,所謂'養虎遺患』也!昔漢光武命馮異平三輔,營堡降者,遣其渠帥詣京師,散其小民,令就農桑,壞其營壁,無使復聚。古人之慮患深矣!將軍其思之。」

  ○大都督府同知張興祖率師至東平,元平章馬德棄城遁,興祖遣指揮常守道、千戶許秉等追至東阿,元參政陳璧等,以所部軍民五萬餘人來降。秉後以舟師趨安山鎮,元右丞杜天佑、左丞蔣興以眾降,得船一百五十餘艘。

  ○孔子五十六世孫,襲封「衍聖公」孔希學,聞大軍至,率曲阜縣尹孔希章、鄒縣主簿孟思諒等,迎見興祖於軍門,興祖禮之。於是,兗州以東州縣皆來降。

  ○置尚寶司:卿一人,秩五品;少卿一人,從五品;丞一人,秩六品。

  置侍儀司,秩從五品,設侍儀引進使。

  置教坊司,秩正九品,掌宴會、音樂,以樂工為之。設大使、副使各一人和聲郎二人。

  ○命置內職六尚局。

  ○方國珍遣子明完奉表,謝罪乞降,曰:「臣聞天無所不覆,地無所不載,王者體天,法地於人,無所不容。臣荷主上覆載之恩久矣,不敢自絕於天地,故一陳愚忠,知必有以容臣者。臣本庸才,昧於學術,遭時多故,起身海島,非有父兄相籍之勢;與眾馳逐,又非有圖成望大之心,不過欲得湯、武之君為之依附而已!向者王師之渡江左,霆擊電揮,至於婺城,遠近震驚,是以遣子拜師,歸心效順,惟時固已知主上有今日矣!所以依日月之末光,望雨露之餘澤者也。而主上惟誠布公,賜手書、歸質子、俾守城邑,如錢鏐故事,奉遵約束,不敢有違!豈意從子明善不戒,擅構畔端,得罪實深,固不可解。今者,守疆之吏馳書飛報,言'天兵遠臨』,聞之不勝駭愕,惶惑失措。遂俾守者奉迎王師,然而未免浮海,何也?昔有孝子於其親,遇小杖則受,大杖則走,適與相類。竊自咎十年之間,非主上無以至今日,一旦墮毀,天下後世必有以議臣者!敢冒斧鉞之誅,遣子入侍,伏望復全覆育之恩,更加生成之賜,容歸老死,使子侄輩,得全餘生。以德驅策,是臣萬幸!」

上始怒其反覆,覽表憐之,乃賜書曰:「昔汝外示歸誠,內懷譎詐,吾姑容之,待汝自效。豈意汝行小智,愈肆奸宄,竟背前盟?致勞我師,汝尚不即斂手歸命,乃逸於海上,猶欲觀望成敗。今勢窮來歸,辭甚哀悲,吾當以汝此誠為誠,不以前過為過。汝勿自疑,率眾來附,悉從原宥。」

  ○戊申,宋迪使山東,還,言於上曰:「都督同知張興祖所下山東諸郡,得士馬萬計,興祖能推誠待人於其降將,有可用者,即使偵其舊兵,俱以迅取。」

     上曰:“此非良策!聞興祖麾下降將,至有領馬軍千騎者,若一旦臨敵,勢不足以相加,因而生變,何以制之?”乃命迪仍往諭興祖,“今後得壹降將及官吏、儒生,才有可用者,悉送以來,勿自留也!”

  ○大將軍徐達等至章丘,元守將右丞王成降。

  ○上夢人以璧置於項。既而,項內隱起微痛,疑其疾也,以藥傅之,無驗。後遂成骨隆然,甚異。

  ○己酉,大將軍徐達至濟南,元平章忽林臺詹同脫因帖木兒聞之,先驅人民,引軍遁去。平章達朵兒只進巴等,以城降,收其將士二千八百五十五人,馬四百二十九匹,命指揮陳勝守之。後遣送達朵兒只進巴等赴建康,至洛口,達朵兒只進巴等復殺使者北走。

  ○征南將軍胡廷瑞至邵武,元將軍李宗茂以城降,得將士五千四百六十餘人,馬一百二十九匹,糧六萬七千餘石。

  ○庚戌,都督同知張興祖率兵取濟寧,元將軍平章陳秉直棄城遁,我師遂入,守之。

  ○辛亥,上遣人諭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曰:「聞將軍已下齊魯諸郡,中外皆慶。予獨謂勝而能戒者,可以常膠安;而能警者,可以常安。戒者雖勝,若始戰;警者雖安,若屢危。夫屢勝之兵,易驕;久勞之師,易潰。能慮於敗,乃可以無敗;能慎於成,乃可以有成。必須周防謹密,常若臨敵!忽生懈怠,為人所乘。慎之慎之!」

  ○密州守將邵禮,詣徐達降。

  ○方國珍及其弟國瑉,率所部謁見湯和於軍門,得其步卒九千二百人,水軍一萬四千三百人,官吏六百五十人,馬一百九十匹,海舟四百二十艘,糧一十五萬一千九百石,他物稱是。繼而,元昌國州達魯花赤闊里吉思,亦來降,得糧六萬九千石,馬五十匹,船四百八十二艘。送國珍等赴京師。

    初,國珍之降,非其本意,故往往多變,雖納款、效質,而通元如故。元亦賴其海運之力,累加國珍官太尉、江浙行省左丞相,賜爵衢國公;國章,行樞密副使;國瑛、國瑉、胡善,俱累官行省平章。蔣瑛、劉震之叛,將由臺走福建,國章與戰於仙居,國章兵敗被殺。

  ○壬子,樂安俞勝遣郎中劉啟宗、理問張秉一,詣大將軍納款。

  ○癸丑,中書省左相國宣國公李善長,率文武百官奉表勸進曰:「開基創業,既宏盛世之興圖;應天順人,宜正大君之寶位。蒼生咸仰,紅日方升!蓋聞以道化民者,謂之皇;以德教民者,謂之帝。惟首出於庶物,用光建於鴻名,由是繼百王而立國家,定四海而總綱紀,事聞在昔,運際當今。欽惟殿下,勇智自天,聰明冠世,掃除六合之風塵,拯救兆民於水火。擁樓船而西上,孺子奉璽而出迎;命將軍以東征,偽王束身而就縛。由是天下歸赴,若江漢之朝宗;邦域肇隆,有金湯之鞏固。既齊在躬之歷數,必當臨御於宸居,上以答於天心,下以符於人望,冀俯從眾,請早定尊稱。善長等爰合群情,躬身歡進,對明廷而虎拜聖主之龍飛:發政施仁,參替兩間之化責;制禮作樂,開拓萬世之太平!謹奉表勸進以聞。」

     上曰:“始吾即王位,辦不得已,勉從眾言。今卿等復勸即帝位,吾恐德薄,不足以當之。”
     群臣皆頓首請曰:“天生聖哲,本以為民,殿下之即王位,天命已有歸矣!今又三、四年,若不正大位,何以慰天下臣民之望?昔漢高帝既誅項籍,群下勸進,亦不違其請。今殿下除暴亂、救生民,功塞宇宙,德協天心,天命所在,誠不可違。臣等敢以死請!”上固卻之。
     明日,善長等復請曰:“殿下謙讓之德,著於四方,感於神明,願為生民計,卑徇群臣之請!”
     上曰:“中原未平,軍旅未息,吾意天下大定,然後議此。而卿等屢請不已,此大事,當斟酌禮儀而行,不可草草!”

  ○乙卯,改應元路為明州府。

  ○丙辰,上復遣使諭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曰:「聞大軍下山東,所過郡縣,元之省院官來降者甚多,二將軍皆留於軍中。吾慮其雜處我軍,或晝遇敵或夜遇盜,將變生不測,非我之利。蓋此輩初屈於勢力,未必盡得其心,不如遣來,使處我官屬之間,日相親近,然後用之,可無後患。若濟寧陳平章、盧平章、東平馬平章各官家屬,亦發遣來,我將厚待之。」

  ○丁巳,征南將軍胡廷瑞、副將軍何文輝,師至建陽,守將曹復噚出降,得將士三百餘人、馬二十八匹、糧六萬八千四百石,留指揮沈友仁守之。

  ○元蒲臺守將荊玉及鄒平縣尹董綱,詣大將軍徐達降。達以元降將僉院鄒毅守鄒平,命指揮張埜守章丘,調益(都)指揮唐英守蒲臺。

  ○徙方國珍所屬偽官左右丞元帥劉庸等,居於濠州。

  ○戊午,命頒《律令直解》。

     先是,上以《律》、《令》初行,恐民一時不能盡知法意,或有誤罹於法者,乃謂大理卿周禎等曰:“《律》、《令》之設,所以使人不犯法。田野之民,豈能急曉其意?有誤犯者,赦之則廢法,盡之則無民。爾等前所定《律》、《令》,除禮樂制度、錢糧選法之外,凡民間所行事,宜類聚成編,直解其義,頒之郡縣,使家喻戶曉。”
     至是,書成以進,上覽喜曰:“前代所行通制、條格之書,非不繁密,但資官吏弄法,民間知者絕少,是襲瞽天下之民,使之不覺犯法也。今吾以《律令直解》編行,人人通曉,則犯法自少矣!”

  ○敕征南將軍湯和、副將軍廖永忠、都督僉事吳禎,帥舟師自明州海道以取福州。

     上御戟門,與大都督府臣論各處用兵,曰:“胡廷瑞已得邵武,今命湯和又從海上取福州,其勢必得!既得福建,當留兵守要害,俾由海道取廣東,楊璟兵取廣西,既克,就以其兵下西蜀。中原赤地千里,人民艱食,軍馬所經,糧餉最急,當令人往徐、邳運糧,兵精糧足,所向必克!卿等以為何如?”
     皆曰“善!”

  ○己未,廣信衛指揮沐英帥師破分水關,略崇安縣,克之。

  ○庚申,命淩說為浙東按察使,入辭,上見其衣服垢弊,謂曰:「汝久居通顯,猶服弊衣,得無儉不?中禮乎?」

     說對曰:“臣平生好儉素。”
     上曰:“好儉固是美事,但無似公孫有飾詐之譏。”說慚而退。

  ○辛酉,俞勝自樂安來見大將軍徐達於濟南,達遣勝還樂安,留其郎中楊子華。

  ○中書左相國李善長率禮官以《即位禮儀》進:

     即位之日,先告祀天地。禮成,就即位於南郊,丞相率百官以下及都民耆老拜賀,舞蹈,呼“萬歲”者三。禮畢,具鹵簿,導從詣太廟,奉上“冊”、“寶”,追尊四代考妣,仍告祀社稷。還,具袞冕,御奉天殿,百官上表稱賀。
     前期,侍儀司設表案於丹墀中內道之西北;設丞相以下百官拜位,於內道上下之東、西,每等異位重行,北面;捧表官、宣表官、展表官位,於表案之西,東向;紏儀、御史二人位,於表案之南,東西相向;宿衛、鎮撫二人位,於東、西陛下;護衛、百戶二十四人位,於宿衛、鎮撫之南,稍後;知班二人位,於文武官拜位之北,東、西相向;通贊、贊禮二人位,於知班之北,通贊在西、贊禮在東;引文武班四人位,於文武官拜位之北,稍後,皆東西相向;引殿前班二人位,於引文武班之南;舉表案二人位,於引文武班之北;舉殿上案二人位,於西陛之下,東向。
     其丹陛上,設殿前指揮司官三員侍立位,於陛上之西,東向;宣徽院官三員侍立位,於陛上之東,西向;儀薦司官位,於殿中門之左、右;護衛、千戶八人位,於殿東、西門之左、右,俱東西相向;鳴鞭四人位,列於殿前班之南,北向;將軍六人位,於殿門之左、右;天武將軍四人位,於陛上之四隅,皆東西相向。
     殿上,尚寶司設寶案於正中。侍儀司設表案於寶案之南;文官侍從班、起居註、給事中、殿中侍御史、尚寶卿位,於殿上之東,西向;武官侍從班、懸刀指揮位,於殿上之西,東向;受表官位,於文官侍從班之南,西向;內贊二人位,於受表官之南,東西相向;卷簾將軍二人位,於簾前,東西相向。
     是日清晨,拱衛司陳設鹵簿,列甲士於午門外之東、西。列旗仗於奉天門外之東、西:龍旗十二,分左、右,用甲士十二人;北鬥旗一、纛一,居前,豹尾一,居後,俱用甲士三人。虎、豹各二,馴象六,分左、右,左右布旗六十四:門旗,日旗、月旗,青龍、白虎旗,風雲、雷雨、江河、淮濟旗,天馬、天祿、白澤、朱雀、玄武等旗,木、火、土、金、水、五星、五嶽旗,及二十八宿旗,各六行,每旗用甲士五人,一人執旗,四人執弓弩。
     設五輅於奉天門外,玉輅居中,左金輅、次草輅,右象輅、次木輅,俱並列丹墀,左右布黃魔、伏黃蓋、華蓋、曲蓋、紫方傘、紅方傘、雉扇、朱團扇、羽葆幢、豹尾龍頭竿、信幡、傳教幡、告止幡、絳引幡、戟氅、戈氅、儀锽氅等,各三行。
     丹陛左、右,陳幢節、響節、金節、燭籠、青龍/白虎幢、班劍、梧杖、立瓜、臥瓜、儀刀、锽、杖、戟、骨朵、朱雀/玄武幢等,各三行。
     殿門左右,設圓蓋一、金交椅、金腳踏、水盆、水罐、圓黃扇、紅扇,皆校衛擎執。
     侍儀、舍人二人,舉表案入就殿上。
     鼓初,嚴百官具朝服。次,嚴各依品從,齊班於午門外,以北為上,東西相向;通班、贊禮及宿衛、鎮撫等官入就位;諸侍衛官各服其器服;及尚寶卿、侍從官入。鼓三,嚴丞相以下武官,以次入,各就位。
     皇帝袞冕,升御座,大樂,鼓吹振作;樂止,將軍卷簾,尚寶卿以寶置於案,拱衛司鳴鞭,引班引文武百官入丹墀拜位,北面立(初行,樂作,至位,樂止)。
     知班唱“班齊”,贊禮唱“鞠躬,拜”,樂作,四拜,興平身,樂止。
     捧表以下官由殿西門入,內贊唱“進表”,捧表官跪進於案前,受表官搢笏,跪於案東受表,置於案,出笏與退,立於殿內之西,內向。
     內贊唱“宣表”,宣表官詣案前,搢笏取表,跪宣於殿內之西;展表官搢笏同跪,展表訖,展表官出笏,一人以表復置於案,俱退立於位;宣表官俯伏興,同捧表以下官出殿西門,降自西階復位。
     贊禮唱“鞠躬”,樂作,四拜,樂止;唱“搢笏鞠躬三,舞蹈”、唱“跪”、唱“山呼”,各拱手加額呼“萬歲”者三,樂工、軍校齊聲擊鼓應呼之;出笏、俯伏、興,樂作,四拜。
     賀畢,遂遣官冊拜皇后,冊立皇太子,以即位詔告天下。
     仍以冊立皇后、皇太子《冊、寶制度》以進:
     冊,用金冊,金字二片,每片依周尺長一尺二寸,闊五寸,厚二分五厘;字則依數分行,鐫刻真書。每片側邊,上下有竅,用紅絳聯貫開合,如今書帙之狀;背,各用紅錦嵌護,藉以紅錦小褥。
     冊盝,以木為之,飾以渾金瀝粉蟠龍,用紅纻絲襯裏,內以經羅銷金小夾袱裹冊,外以紅羅銷金大夾袱裹之,五色小絳縈於匣外。
     寶,用金龜鈕,朱綬,文用篆書曰“皇后之寶”。依周尺,方五寸九分,厚一寸七分。
     寶池用金闊取容寶。
     寶匣二副,每副三重,外匣用木飾,以渾金瀝粉蟠龍紅纻絲襯裏;中匣用金鈒造蟠龍;內小匣,仍用木飾,以渾金瀝粉蟠龍紅纻絲襯裏。
     小匣置以寶座,四角雕蟠龍,飾以渾金,座上用錦褥,褥上一寶池。用銷金紅羅小夾袱裹寶。其匣外,各用紅羅銷金大夾袱覆之。
     臨冊之日,冊、寶俱置於紅漆輿案案頂,有紅羅、瀝水用擔床舉之。

  ○癸亥,中書省議科池州,宣征太平諸府民布囊運糧。上曰:「國家科差,不可苛細。苛細,則民不堪。今庫中布不乏,為囊甚易,可用後取於民。」

  ○甲子,上御新宮,以君臣推戴之意祭告於上帝皇祇其略曰:「惟我中國人民之君,自宋運告終,帝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爲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孫百有餘年,今運亦終。其天下、土地、人民、豪傑分爭,惟臣帝賜英賢,爲臣之輔,遂戡定諸雄,息民於田野。今地周迴兩萬里廣,諸臣下皆曰:『生民無主』必欲推尊帝號,臣不敢辭,又不敢不告上帝皇祇。是明年正月於鐘陽之山,設壇備儀,昭告帝祇,唯簡在帝心,如我可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祇來臨,天朗氣清。如臣不可,至日當烈風異景,使臣知之。

  ○大將軍徐達遣參政傅友德取萊陽。

  ○乙丑,禮部尚書崔亮等以所定冊《皇后皇太子禮儀》,進其冊後儀,前冊一日,內使監詨御座於奉天殿,如儀。

     尚寶卿設御寶案於御座前,侍儀司設冊寶案於寶案之南:冊東寶西設奉節官位於冊案之東,設掌節者位於捧節官之左,稍退,俱西向。
     設承制官位於奉節官之南,西向。設奉冊奉寶官位於冊寶案之西,東又設使副受制位於橫街之南,北向。東上設承制官宣制位於使副受制位之北,西向。
     設奉節官奉冊奉寶官位於使副東,北西向,又設使副受冊寶褥位於受制位之北,北向。典儀二人位於丹陛上之南,東西相向。贊禮二人位,於使副受制位之北東西相向。知班二人位,於贊禮之南東西相向。設文武百官侍立位,於文武樓之北,東西相向。文武侍從班位,於殿上之左右。引文武班舍人四人位,於文武官之北稍後,東西相向。引禮二人位於使副之北,東西相向。拱衛司宣徽院官對立位於奉天殿門之左右,東西相向。將軍二人位於殿上簾前,東西相向。將軍六人位於奉天門之左右,東西相向。又將軍四人位於丹陛上之四隅,東西相向。又將軍六人位於奉天殿門之左右,東西相向。鳴鞭四人位於丹陛上,北向。是日,金吾衛陳設甲士儀仗於午門外之東西,拱衛司陳設儀仗於丹陛丹墀之東西。和聲郎設樂位於丹墀之南,禮部設龍亭儀仗大樂於奉天門外正中,以俟迎送冊寶至中宮,質明鼓。初,嚴催班舍人催百官具朝服,導駕官侍從官入,迎車駕。次,嚴引班舍人,引文武百官入就侍立位,引禮引使副具朝服入就,丹墀受制位諸執事者各就位。三,嚴侍儀奏外辦御用監奏請

皇帝服袞冕御輿以出,尚寶司卿前導侍從警蹕,如常儀 。皇帝將出,仗動,大樂,鼓吹振作,至奉天殿,升御座,樂止。尚寶卿以寶置於案,鳴鞭,報時。雞唱訖,禮部官奉冊、寶各置於案,奉節官、承制官、奉冊官、奉寶官及掌節者各入就殿上位,西向。立定舉冊寶案四人入立於奉冊奉寶官之後典儀唱鞠躬樂作四拜平身樂止承制官進詣御座前跪奏請發 皇后冊寶承制訖由中門出中陛降至宣制位稱有制典儀唱跪使副跪承制官宣制曰冊妃某氏為 皇后命卿等持節展禮宣訖由殿西門入複位贊禮唱俯伏興奉冊奉寶官率執事者舉冊寶案由中門出中陛降奉節官率掌節者前導至使副受冊寶褥位以案置於褥位之北冊東寶西掌節者脫節衣以節授奉節官奉節官搢笏受節以授冊使冊使搢笏跪受以受掌節者掌節者跪受興立於冊使之左奉節官出笏退引禮引冊使詣受冊褥位立定奉冊官搢笏就案取冊以授冊使冊使搢笏跪受冊複置於案奉冊官及冊使皆出笏退複位引禮引副使至受寶褥位奉寶官搢笏就案取寶以授副使副使搢笏跪受寶興複置於案副使及奉寶官皆出笏退複位典儀唱鞠躬樂作四拜興平身樂止引禮引冊使押冊副使押寶掌節者前導舉案者次之初行樂作出奉天門止掌節者加節衣奉冊寶官皆搢笏詣案取冊寶安置龍亭中奉冊寶官退執事者舉案退儀仗大樂迎龍亭以行執節者行於龍亭之前使副行於龍亭之後迎送至中宮門外初冊寶將出門侍儀跪奏禮畢 皇帝興樂作還宮樂止引班引文武官以次出

○受冊儀前一日內使監官陳設 皇后御座於中宮殿上如常儀設香案於殿庭之正中設權置冊寶案於香案之前冊東寶西設 皇后受冊寶位於冊寶案前北向設司言司寶二人位於 皇后位之北東西相向設奉冊寶內官位於冊寶案之南東西相向設讀冊寶內官位於奉冊寶內官之南東西相向設內外命婦位於庭下左右東西相向又設內外命婦賀位於殿中北向尚儀二人位於皇后拜位之北東西相向司贊內官二人位於內外命婦立位之北東西相向又設權置冊寶案於中宮門外設內使監令位於案之東西向設奉冊奉寶內官位於內使監令之左右稍退俱西向使副位於案南北向引禮二人位於使副之前東西相向掌節者位於冊使之後其日所司設儀仗於殿庭之東西擎執於殿上之左右樂工陳樂於殿庭之南冊寶將至中宮門尚儀奏請 皇后首飾褘衣出合樂作至殿上南向立樂止司言司寶立於後及冊寶至宮門使副於龍亭中取冊寶權置於門外所設案上引禮引使副及內使監令俱就位立定次引冊使於內使監令前稱冊禮使臣某副使臣某奉制授 皇后冊寶退複位內使監令入詣 皇后殿躬言訖出複位引禮引內外命婦俱入就位讀冊寶內官及司贊內官俱就位引禮引冊使取冊授內使監令內使監令跪受以授奉冊內官冊使退複位引禮又引副使取寶授內使監令內使監令跪受以授奉寶內官副使退複位以俟宮中行禮內使監令率奉冊奉寶官各奉冊寶以次入詣 皇后受冊位前以冊寶各置於案冊東寶西尚儀引 皇后降詣庭中受冊位立定侍從如常儀司言司寶各就位內使監令率奉冊奉寶內官取冊寶以次立於 皇后之東西向內使監令稱有制尚儀贊拜興樂作 皇后四拜興樂止內使監令宣制訖奉冊內官就案取冊授讀冊內官讀冊訖跪以授內使監令內使監令跪以冊授 皇后 皇后跪受訖以授司言奉寶內官就案取寶以授讀寶內官讀寶訖以授內使監令內使監令跪以寶授 皇后 皇后跪受訖以授司寶尚儀贊拜興樂作 皇后四拜興樂止內使監令出詣使副稱 皇后受冊禮畢使副退詣奉天殿橫街南北面西上立給事中立於冊使東北西向使副再拜複命曰奉制冊命 皇后禮畢又再拜平身給事中奏聞乃退初 皇后受冊寶訖尚儀引 皇后升座引禮引內命婦班首一人詣殿中賀位初行樂作至位樂止司贊唱拜興樂作班首再拜興樂止跪致詞曰茲遇 皇后殿下膺受冊寶正位中宮妾等不勝歡慶謹奉賀司贊唱拜興樂作班首再拜興樂止引禮引班首退複位引禮又引外命婦班首一人入就殿上賀位其行禮並如內命婦儀司贊唱禮畢引禮引內外命婦出初行樂作出門樂止尚儀奏禮畢引 皇后降座樂作還合樂止

○百官稱賀上表箋儀 皇后受冊禮畢至晚內使監於奉天殿陳設御座香案尚寶司設寶案於香案之北侍儀司設表案位於香案之南又設表箋案位於丹墀北之正中設文官起居位於丹墀之東南西向武官起居位於丹墀之西南東向文官拜位於丹墀之中東北每等異位重行北向西上武官拜位於丹墀中之西北每等異位重行北向東上殿前班諸執事起居位於武官起居位之北東向侍從班諸執事起居位於文官起居位之北西向殿前班指揮司官三員侍立位於丹陛上之西東向宣徽院官三員侍立位於丹陛上之東西向侍從班文官立位於殿上之東侍從班武官立位於殿上之西拱衛司官二員侍立位於殿中門之左右典牧官二員侍立位於仗馬之前東西相向受表箋內使監官一員位於丹墀表箋案之東西向宣表官一員展表官二員位於丹墀表箋案之西東向紏儀御史二人位於展表官之南東西相向典儀二人位於丹陛上之南東西相向知班二人位於文武官拜位之北東西相向通贊贊禮二人位於知班之北東西相向通贊在西贊禮在東引文武班舍人四人位於文武官拜位之北稍後東西相向引殿前班舍人二人位於引武班之南東向輿表案舍人二人位於引文班之南西向宿衛鎮撫二人位於丹陛東西階下東西相向護衛百戶二十四人位於宿衛鎮撫之南稍後東西相向護衛千戶八人位於殿東西門之左右將軍二人位於殿上簾前東西相向將軍六人位於殿門之前東西相向將軍四人位於丹陛上四隅東西相向將軍六人位於奉天門東西相向鳴鞭四人位於丹陛上之南北向其日金吾衛陳軍仗於午門外之東西陳旗仗於奉天門外之東西拱衛司陳儀仗於丹陛之東西及丹墀之東西陳車輅於丹墀之南典牧官陳仗馬於文武樓南之東西虎豹於奉天門之東西和聲郎陳樂於丹墀文武官拜位之南內使監官擎執於御座之左右侍儀司舍人舉表案入就殿上案位舍人二人輿表案俟候於午門外文武官具朝服迎表至雲集橋舍人引殿前班司贊贊禮內贊宿衛鎮撫護衛鳴鞭各入就位侍儀侍從入迎車駕 皇帝御謹身殿侍儀版奏中嚴御用監官奏請 皇帝服袞冕文武官迎表至午門前置龍亭於道中禮部官取表函置於案舍人舉案禮部宣表官展表官押表案引丞相行文武官分班俱由西門入至丹墀中禮部官押表案置於丹墀正中各就位文武官各入就起居位侍儀奏外辦導引 皇帝御輿以出仗動鼓吹振作尚寶卿捧寶前導侍衛如常儀 皇帝升御座樂止尚寶卿捧寶置於案將軍卷簾鳴鞭報時雞唱訖諸侍從官殿前班拱衛司官由西階降引班引同宣表官受表官受箋內官俱入起居位東西相向立定通贊唱某衛指揮使臣某以下起居引班唱鞠躬平身引班東西分引至丹墀中拜位北面立贊禮唱鞠躬樂作指揮以下皆再拜興樂止贊禮唱指揮使稍前指揮使前立贊禮唱鞠躬指揮以下皆鞠躬贊禮唱聖躬萬福唱平身指揮使以下皆平身唱複位指揮使複位唱鞠躬樂作指揮使以下皆再拜樂止通班唱各供事引班引指揮以下皆各就位通班唱具丞相銜臣某以下起居引班唱鞠躬平身文武官相向鞠躬平身引班東西分引入丹墀中拜位丞相初行樂作至位樂止知班唱班齊贊禮唱鞠躬樂作文武官皆四拜樂止贊禮唱進表箋引班引丞相及平章詣表箋案前丞相棒表興平章跪奉箋進於受箋官受箋內使監官接箋入中宮啟聞平章興引班引複位丞相捧表與宣表官展表官由丹墀西陛升西門入至殿中丞相跪進表於案退立於殿南正中內贊唱跪贊禮唱跪丹墀百官皆跪內贊唱宣表宣表官詣案取表跪讀於殿西展表官同跪展表宣表官宣訖俯伏興展表官以表置於案訖內贊與贊禮同唱俯伏興平身丞相與丹墀百官皆俯伏興平身與宣表展表官由殿西門出西階降複位贊禮唱鞠躬樂作百官皆四拜興平身樂止贊禮唱搢笏三舞蹈跪山呼萬歲者三出笏俯伏興樂作四拜平身樂止贊禮唱禮畢侍儀奏禮畢鳴鞭 皇帝興樂作導引還謹身殿樂止舍人舉表案出引班引文武官以次出 皇后謁廟儀皇后將謁 太廟 皇帝先遣官用牲牢行事告以 皇后將祇見之意其儀與時享同祝文臨時選定遣官之日 皇帝降香告官奉香至 太廟告畢 皇后親行謁見前期 皇后齊三日內外命婦及執事內官各齊一日前一日執事官灑掃廟庭內外設 皇后拜位於廟戶外又設拜位於廟中香案前俱北向設內命婦陪祀拜位於廟庭之南北向設外命婦陪祀拜位於內命婦之南司贊位於 皇后拜位之東西司賓位於內命婦之北東西相向司香位於香案之右設盥洗位於庭階之東司盥洗官位於位所各廟皆如前儀其日清晨宿衛陳兵衛樂工備樂尚儀備儀伏及重翟車於中宮外門之外陪祀外命婦各具翟衣集於中宮內門之外內使監官奏中嚴 皇后服首飾九龍四鳳冠禕衣尚儀奏外辦導引 皇后出內宮門司贊奏升輿 皇后升輿至外門之外司贊奏降輿 皇后降輿司贊奏升車 皇后升車宿衛兵仗前導鼓吹設而不鳴次尚儀陳儀衛次外命婦次內命婦皆乘車前導次 皇后重翟車內使監人員扈從宿衛複陳兵仗於後 皇后至廟門司賓引內外命婦先入就殿庭東西侍立司贊奏請降車 皇后降車司贊引自左門入就位北向立司賓引內外命婦各就位北向立司贊司賓各贊拜 皇后及內外命婦皆再拜興司贊奏請行事請詣盥洗位引 皇后至盥洗位奏盥洗司盥洗者酌水 皇后盥手訖奏帨手司巾以巾進 皇后帨手訖司贊奏請詣神位前引 皇后由東階升至神位前北向立司贊奏上香者三司香奉香進於 皇后之右 皇后三上香訖司贊引 皇后複位司贊司賓各贊拜興 皇后及內外命婦皆再拜興司贊奏禮畢引 皇后出自廟之左門司賓引內外命婦出司贊奏升車 皇后升車宿衛陳儀仗樂工陳樂尚儀陳儀仗內外命婦前導侍從如來儀過廟鼓吹振作還至宮之外門外司贊奏降車 皇后降車司贊奏升輿 皇后升輿至宮之內門外司贊奏降輿 皇后降輿入宮 皇后受冊畢 皇后會群臣於謹身殿 皇后於中宮會內外命婦其儀皆如正旦宴會之儀



  ○《冊皇太子儀》:

     皇太子受冊服,冕服九章;車輅,乘金輅;《冊、寶制度》,俱與皇后同,寶曰“皇太子之寶”。
     受冊、寶前一日,內使監官陳御座、香案於奉天殿,如常儀。
     尚寶司設寶案於御座前,侍儀司設詔書案於寶案之前;冊案、寶案於殿中,冊案在東、寶案在西;冊寶亭一座,於丹陛之東。
     皇太子拜位,於丹陛上及御座前,俱北向。
     授冊寶官位,於殿上皇太子拜位之東,西向;讀冊寶官位,於授冊寶官之北,西向;奉進冊寶官位,於讀冊寶官之南,西向。
     受冊寶內使二人位,於殿上皇太子拜位之西。
     舁冊寶亭內官八人位,於丹陛冊寶亭之東。
     設承制官承制位,於殿內之西;宣制位,於殿門外東北;捧詔官位,於殿內之東。
     內贊二人位,於殿內皇太子拜位之北,東西相向;贊禮二人位,於丹陛上之南,東西相向。
     知班二人位,於丹墀中文武官侍立位之南;紏儀、御史二人位,於知班之北。俱東西相向。
     文武官齊班位,於午門外之東、西,北上。文官侍立位,於文樓之北,西向;武官侍立位,於武樓之北,東向。
     使臣、僧、道、耆老侍立位,於文官侍立位之南,俱西向。
     殿前班指揮司官三人位,於丹陛之西,東向;宣徽院官三人位,於丹陛之東,西向。
     侍從班起居註、給事中、殿中侍御史、侍儀使、尚寶卿侍立位,於殿之東;侍從班武官指揮使侍立位,於殿上之西。
     拱衛司官二人侍立位,於殿中門之左、右。
     典牧官二人位,於仗馬之南。
     宿衛、鎮撫二人位,於丹墀階前,東西相向;護衛、百戶二十四人位,於宿位、鎮撫之南,稍後,東西相向;護衛、千戶八人位,於殿東西門之左、右。
     將軍二人位,於殿上簾前;將軍四人位,於丹陛之四隅,俱東西相向;將軍六人位,於奉天殿門之左、右。
     鳴鞭四人位,於丹陛之南,北向。
     引文武官舍人四人位,於文武官侍立位之北,稍後,東西相向;引使臣僧道耆老舍人二人位,於引文官舍人之下。
     禮部官同內使監官,安奉詔書於殿內案上,及於冊寶亭中匣函內,取冊、寶置於殿內冊、寶案上,冊在前,寶在後。
     內使舁冊寶亭就位,禮部官以付內使監官守護。
     其日清晨,鼓。
     初,嚴金吾衛陳甲士於午門外之東、西,旗仗於奉天門外之東、西。拱衛司陳儀仗於丹陛之東、西及丹墀之東、西,陳車輅於文武樓之南。典牧官陳仗馬於車輅之南,虎、豹於奉天門外。和聲郎入,陳樂於丹墀之南。所司備鼓樂,儀衛司備儀仗於奉天門外,俟候迎送冊、寶至東宮。文武百官各具朝服,執事者俱入就位,鼓。
     次,嚴百官齊班於午門外。尚寶卿、侍從、侍衛官,各服器服,俱詣謹身殿奉迎,鼓。
     三,嚴侍儀奏中,嚴御用監官奏請“上御謹身殿”,具袞冕;啟請皇太子於奉天門具冕服。
     引班引百官、使客、僧、道、耆老等,俱入侍立位。
     侍儀奏外辦,上御輿以出,尚寶卿捧寶,及侍儀導從,警蹕如常儀。仗動,大樂,鼓吹振作,升御座,樂止。
     將軍卷簾,尚寶卿以寶置於案,鳴鞭,報時。訖,引進四人引皇太子入奉天東門,樂作,升自東階由東門入,引進立候於門外。內贊接引至丹陛拜位,引禮分立於左右,樂止。
     捧受冊寶內使由西陛升,俱入,就丹陛立位。
     知班於丹墀中唱“班齊”,贊禮於丹陛上唱“鞠躬”,樂作,皇太子再拜,與平身,樂止。
     內贊唱“承制官稍前”,承制官前,立於殿西;內贊唱“跪”,承制官跪;承制訖,由殿中門出,立於門外,稱“有制”。
     贊禮唱“跪”,皇太子跪;宣制云“冊長子某為皇太子”畢,贊禮唱“俯伏”、“與平身”,皇太子俯伏,與平身。
     承制官由殿西門入,跪於殿西,云“傳制”畢,復位;贊禮贊“鞠躬”,樂作,皇太子鞠躬再拜,與平身,樂止。
     贊禮唱“行冊禮”,引禮引皇太子由殿東門入,樂作,引禮立於門外,內贊接引至御座前拜位,樂止。
     內贊唱“跪”,皇太子跪;唱“受冊、寶”,捧冊寶官於案前跪,捧冊授讀冊寶官;內贊唱“讀冊”,讀冊寶官跪,讀冊,訖,以冊授丞相,丞相搢笏受冊;內贊唱“搢圭”,皇太子搢圭;唱“授冊”,丞相以冊跪授於皇太子;捧受冊寶內使跪於皇太子西捧冊,與立於皇太子西。
     捧冊寶官又於案前跪,捧寶授讀冊寶官。內贊唱“讀寶”,讀冊寶官跪,讀寶,訖,以寶授丞相;丞相受寶,跪授於皇太子;捧受冊寶內使跪於皇太子西捧寶,與立於捧冊內使之下。
     內贊唱“出圭”,皇太子出圭;唱“俯伏”、“與平身”,皇太子俯伏,與平身;唱“復位”,引皇太子出,樂作,內使捧冊、寶前導,出至殿東門,引禮引皇太子復位,樂止。
     內使以冊、寶置於冊寶亭函匣中,退位於丹陛之東。
     贊禮贊“鞠躬拜”,樂作,皇太子四拜,與平身,樂止。
     內使舁冊寶亭前行,引禮導皇太子由東階降,樂作,出奉天門,樂止。引禮引皇太子詣東耳房伺候,於中宮行禮。內使舁冊寶亭東門出至西道,儀仗、鼓吹前迎,百官迎送至東宮,安奉冊、寶於殿內。
     初,皇太子降階,禮部尚書跪奏“用寶”,詣案捧詔書,尚寶卿用寶,以詔書置於案。禮部尚書於殿西跪奏云“捧詔赴午門開讀”,與捧詔官捧詔,由中門出,樂作,降自中陛;引禮引文武官迎詔書,出奉天門,樂止,開讀於午門外;訖,百官迎詔至中書省頒行,執事入報,侍儀奏禮。畢,鳴鞭,上與樂作還宮,樂止。

  ○《皇太子朝謝中宮儀》:

     受冊之日,內使監官陳設皇后御座,於中宮殿上;皇太子拜位,於殿庭正中及御座前。
     內贊二人位,於殿上拜位之東、西;司贊二人位,於丹墀拜位之東、西。
     陳設儀仗,於殿庭之東、西;擎執,於殿上之左、右;樂工陳樂,於殿庭之南。
     皇太子於奉天殿受冊畢,司賓引皇太子具冕服至中宮外門,東向立。內使監官啟聞,皇后首飾、袆衣出殿,樂作,升御座,樂止。
     司賓引皇太子由東階升,樂作,就丹墀拜位,樂止,司賓分立於其前。
     司贊唱“鞠躬,拜”,樂作,皇太子四拜,與平身,樂止。司賓引皇太子由殿東門入,樂作,至殿上拜位,樂止。
     內贊唱“跪”,皇太子跪,恭謝曰:“小子某,茲受冊命,謹詣母后殿下恭謝!”謝畢,內贊唱“俯伏”,與皇太子俯伏,與平身。司賓引皇太子由殿東門出,樂作,復位,樂止。
     司贊唱“鞠躬,拜”,樂作,皇太子四拜,樂止。
     司賓唱“禮畢”,內使監官啟“禮畢”,皇后與樂作還宮,樂止,內官引皇太子出。

  ○《諸王賀東宮儀》:

     皇太子受冊之日,內使監官設皇太子座於東宮。侍儀司設諸王拜位,於殿庭階上及殿上正中。
     贊禮二人位,於殿庭王拜位之東、西;內贊二人位,於殿內王拜位之東、西。文武官侍立位,於殿庭之東、西。將軍六人位,於殿門之左、右。
     拱衛司設儀仗於殿庭之左、右;樂工設樂於宮門之外。
     伺皇太子於中宮行禮畢,引禮引諸王便服至東宮門外,西向立。
     引進引皇太子便服出宮,樂作,升殿,樂止。
     引禮引諸王由東階升,樂作,至殿庭階上拜位,樂止。
     贊禮唱“鞠躬,拜”,樂作,諸王鞠躬,四拜,與平身,樂止。
     引禮引諸王居長者由殿東門入,樂作,引禮立於門外;內贊接引至殿內拜位,樂止。
     內贊、贊禮同唱“跪”,諸王皆跪,長王恭賀曰:“小弟某,茲遇長兄皇太子榮應冊寶,不勝忻忭之至,謹率諸弟詣殿下稱賀!”賀畢,內贊、贊禮同唱“俯伏”、“與平身”,諸王俯伏,與平身。(註:原文沒有劃線部分文字,疑漏。)
     引禮引長王由殿東門出,樂作,復位,樂止。
     贊禮唱“鞠躬,拜”,樂作,諸王鞠躬,四拜,與平身,樂止。唱“禮畢”,引進啟“禮畢”,皇太子與樂作還宮,樂止,引進引諸王以次出。

  ○《諸王賀中宮儀》:

     皇太子受冊之日,內使監官陳設皇后御座於中宮殿上。諸王拜位,於殿庭正中及御座前。內贊二人位,於殿上拜位之東、西;司贊二人位,於諸王丹墀拜位之東、西。
     設儀仗於殿庭之東、西;擎執,於殿上之左、右;樂工陳樂於宮門外。
     諸王於東宮行賀禮畢,司賓引諸王具冕服至中宮外門,東向立。內使監官啟聞,皇后首飾、袆衣出殿,樂作,升御座,樂止。
     司贊唱“鞠躬,拜”,樂作,諸王鞠躬,四拜,與平身,樂止。
     司賓引諸王居長者由殿東門外入,樂作,至殿上拜位,樂止。
     內贊、司贊同唱“跪”,諸王皆跪,長王恭賀曰:“小子某,茲遇長兄皇太子榮應冊、寶,不勝歡慶,謹率諸弟詣母后殿下恭賀!”賀畢,內贊、司贊同唱“俯伏”、“與平身”,諸王俯伏,與平身。
     司賓引長王由殿東門出,樂作,復位,樂止。
     司贊唱“鞠躬,拜”,樂作,諸王四拜,與平身,樂止。
     司賓唱“禮畢”,內使監官啟“禮畢”,皇后與樂作還宮,樂止,內官引諸王以次出。

  ○《百官進表箋賀皇帝皇后》其儀與《進賀中宮受冊表箋儀》同。

  ○《百官進箋賀東宮儀》:

     前期,內使監官陳設皇太子位,於東宮正殿,如常儀。侍儀司設箋案位,於殿下及殿上正中。文武官拜位,於殿下,文東、武西,異位重行,北向。
     設宣箋官位,於殿下箋案之西;展箋官位,於宣箋官之下。知班二人位,於文武官拜位之北。贊禮二人位,於知班之北。內贊二人位,於殿上。引文武班舍人四人位,於文武班之北,稍後,俱東西相向。
     是日,宿衛陳兵仗於東宮外門之東、西;陳旗仗於中門外,東西相向。將軍六人,於殿門之東、西。
     拱衛司陳儀仗,於殿庭階上、下之東、西;和聲郎陳樂於文武官拜位之南;內使擎執,於殿上之左、右。
     文武官進箋至午門前,禮部官以箋函置於案,舍人舉候於東宮門外,忝候行禮。
     文武官於奉天殿行賀禮畢,常服詣東宮,文東、武西,分立於門外。
     受箋官、贊禮等執事,各入就位,引進啟“外備”,皇太子常服出宮,至殿門,樂作,升殿,樂止。
     舍人舉箋案入,宣箋官、展箋官押案,置於庭,各就位。
     引班引文武官亦入就位,知班唱“班齊”,贊禮唱“鞠躬,拜”,樂作,丞相以下皆鞠躬四拜,興,平身,樂止。
     贊禮唱“進箋”,受箋官進至案之東北,引班引丞相至案前,丞相跪捧箋,與宣箋官、展箋官由西陛升西門入至殿內,置於案,退立於殿南正中。
     內贊唱“跪”,贊禮唱“眾官皆跪”,丞相與眾官皆跪。
     內贊唱“宣箋”,宣箋官詣案前取箋,跪宣於殿西;展箋官同跪展箋。宣畢,俯伏,興,退立於西;展箋官以箋復置於案,退立於西。
     內贊、贊禮同唱“俯伏”,丞相與百官皆俯伏,興,平身,丞相與宣箋官、展箋官由殿西門出西陛降,復位。
     贊禮唱“鞠躬,拜”,樂作,丞相以下皆鞠躬四拜,興,平身,樂止。
     贊禮唱“禮畢”,引進啟“禮畢”,舍人舉箋案出,皇太子興,樂作,還宮,樂止,百官以次出。

  ○《內外命婦賀中宮儀》:

     至日,司賓引內外命婦各服其服,伺於中宮門外之左、右。
     伺皇太子入,行朝謝禮畢,內使監官啟聞。
     司賓二人,先引外命婦由西門入,序立於庭中左、右。
     二人引內命婦入,就拜位。司贊唱“班齊,拜”,樂作,內命婦以下皆四拜,興,樂止。司賓引班首由西階升西門入,樂作,至御座前,樂止。內贊、司贊同唱“跪”,班首以下皆跪,班首稱:“某封某妾某等,茲遇皇太子榮應冊命,恭詣皇后殿下稱賀!”賀畢,內贊、司贊同唱“班首以下興”,司賓引班首西門出西陛降,復位。司贊唱“拜”,樂作,班首以下皆四拜,興,樂止。
     司賓二人引外命婦入,就拜位。贊“拜”,樂作,班首以下皆四拜,興,樂止。司賓引班首由西階升西門入,樂作,至御座前,樂止。內贊、司贊同贊“跪”,班首以下皆跪,班首稱賀曰:“妾某氏等,茲遇皇太子榮應冊命,恭詣皇后殿下稱賀!”賀畢,內贊、司贊同唱“班首以下興”,司賓引班首西門出西陛降,復位。司賓唱“拜”,樂作,班首以下皆四拜,興,樂止。
     司賓唱“禮畢”,皇后興,樂作,還宮,樂止,命婦以次後。
     皇太子擇日恭詣太廟。
     上覽之曰:“禮大,太繁!況是日即位,告祭天地、宗廟,鞏群臣趨事不暇給,其《賀中宮》與《(賀)東宮》,宜節省之。”

  ○丙寅,命世子及諸子名,祝告太廟曰:「維子之生父,命以名典禮,所重古今皆然。仰承先德,自舉兵渡江以來,生子七人,今長子名曰'標』、次曰'樉』、曰'棡』、曰'棣』、曰'椂』、曰'楨』、曰'榑』,從孫一人曰'煒』,敢告知之。」煒後更名「守謙」。

    上以諸子年漸長,宜習勤勞,使不驕惰,命內侍制麻屨、行幐,凡出城稍遠,則令馬行其二、步遛其一。

  ○定內使冠服制:凡內使冠,用烏紗描金曲角帽;衣,用胸背花團領窄袖衫,烏角束帶。

     宣國公李善長等進儀衛,上見仗內有“天下太平”、“皇帝萬歲”字,顧謂善長曰:“此誇大詞也!古者九旗之制,各有其屬,若日月、交龍、熊虎、鳥隼、龜蛇之類,所以昭儀物辨等。威若'太平’、'萬歲’之名,此直誇耳!莫若以'天祐邦家’、'海宇康寧’易之,庶幾順理,”既而復語之曰,“此亦近誇,宜並去之。”

  ○大將軍徐達自濟南復還益都,督諸將進取登、萊各處州縣。

  ○丁卯,上諭中書省臣曰:「徐達、常遇春等克益都、濟寧、濟南、般陽諸城,已收其軍進取矣。今聞其亡將散卒,尚有於塔山等處剽掠為民患者,中書宜榜諭之,謂'爾等昔皆良民,因世亂不得已而從軍。王師之舉,正為民驅除禍亂,使得復業。爾等各有父母妻子、祖宗丘壟,豈不因此得以休息、遂仰視俯育之心,何乃迷而不復?以此為終身之謀,得無失計!若體此意,能自言於官軍,則月給以糧,民則各歸本土。如不從命,天憲靡逃,一麗於法,悔無及矣!』。」

  ○上又諭山東所俘楊左丞等曰:「古之忠臣良將臨大事、當大任者,身貴而愈謙、權盛而愈下、敵勝而愈戒,故能立功於當世、流芳於無窮。王保保本一孺子,承李察罕餘烈,驟得重權,恢復山東、河南、(河)北諸郡,遽襲王爵,遂萌驕縱之心,豈有豪傑之見?使其能知禮義,欲為一代中興名將,則必盡忠於元;凡閫外生殺之權,專之可也,至於選法錢糧,必歸之朝廷;重兵在手,攻戰、守禦,必盡其心。若夫成敗利鈍,一聽於天,以此存心,足為忠臣!使其不能出此,分兵以守要地,多任賢智,去其憸邪,釋其私忿,一心公忠,凡事稟於天子,不失君臣之禮,功成名主,此人其次也!今王保保卜此之務,自除官職,其麾下稱'左右丞』、'參政院官』不可勝數,而各處錢糧皆收入軍中,不供國用,此與叛亂何異?名雖導元,實則跋扈!若一旦為敵國所敗,天下後世將謂'何』?如是,遺臭也!古之賢哲,寧如是乎?」

  ○定《開讀詔赦儀》:

     前期,翰林院官承制草詔訖,禮部告示百官於皇城守宿。
     至日,內使監設御座、香案於奉天殿。尚寶司設寶案於御座南、用寶案於詔書案東。
     侍儀司設宣讀案於午門外之東,西向;設龍亭、香案於正中;百官拜位,於香案之南,文東、武西,異位重行;知班二人、通贊二人位,於文武班之北,俱東西相向;宣讀官、展讀官位,於宣讀案之左、右,皆西向。
     樂工設樂於丹墀中之南。其餘侍衛、陳設,俱如《朝會儀》。
     鼓初,嚴禮部捧詔書入,置於寶案,百官具服,執事者就位;次,嚴百官序立午門外;三,嚴百官就拜位。
     皇帝皮弁服出,樂作,升座,卷簾,鳴鞭,樂止。
     禮部官捧詔書至寶案,尚寶司奏“用寶”訖,禮部同中書省官用黃銷金袱裹之,奏請於午門外開讀。中書省官捧(詔),由殿中門出,大樂作,拱衛司擎蓋遮護,降自中階,由奉天中門出,樂止,金鼓前導,至午門外,置於龍亭。
     百官出班於午門外東、西,贊“鞠躬,拜”,樂作,百官皆四拜,樂止;贊“宣讀”,眾官跪,聽宣訖,復置(原文寫作“至”,疑誤)於龍亭;眾官俯伏,興,樂作,四拜,樂止;搢笏舞蹈、山呼,出笏,興,樂作,四拜,樂止。百官送至中書省,頒行天下。

  ○戊辰,上諭中書省臣曰:「自古聖賢之君,不以祿私親、不以官私愛,惟求賢才以治其民,所以示天下至公也!元朝出於沙漠,惟任一己之私,不明先王之道,所在官司輒以蒙古、色目人為之長,但欲私其族類、羈縻其民而矣,非公天下、愛民圖治之心也!況奸吏從而蒙蔽之,舞文弄法;朝廷之上,賄賂公行;茍且之政,因循歲月;上下同風,不以為怪。末年以來,其弊尤甚,以致社稷傾危,而卒莫之救!卿等宜以為戒,選官之際,慎擇其人而用之,勿徇其弊也!」

  ○大將軍徐達至益都,元登州守將董卓遣都事鞠克中、萊州守將安然遣李榮及福山等縣官,各奉圖、籍來降。

  ○蒲臺民有供芻、榮違令者,大將軍徐達欲斬之,其子乞以身代,達送之建康,上以其孝,並其父宥之。

  ○庚午,征南將軍湯和率師克福州。

     初,陳友定環城外皆築壘為備,每五十步更築一臺,嚴兵守之。聞我師入杉關,乃留同僉賴正孫、副樞謝英輔、院判鄧益以眾二萬守福州,自率精銳守延平以拒。
     時和等舟師自明州乘東北風徑抵福州之五虎門,駐師南臺河口,遣人入城招諭,為元平章曲出所殺。我師登岸,將圍城,曲出領眾出南門逆戰,指揮謝得成等擊敗之,眾潰,入城拒守。
     是夜,參政袁仁,密遣人納款。
     黎明,我師於臺上蟻附登城,遂開南門,和擁兵入,鄧益拒戰於水部門,擊殺之。正孫、英輔自西門出,走延平。曲出塔海木兒杭者不花、左丞鄧住、中丞鐵木烈思等,皆懷印綬挈妻、子遁去。參政尹克仁赴水死。行宣政院使朵耳麻不屈,下獄死。
     時僉樞密院柏低木兒居候官聞大軍攻城急,曰:“戰、守非我得,為無以報國!”乃積薪樓下,殺其妻、妾及兩女,縱火焚之,遂自剄。
     和入省署,撫輯軍民,獲馬六百三十九匹,海舟一百五艘,糧一十九萬九千五百餘石,金一千四百五兩,胡椒六千三百餘斤。
     和遣袁仁暨員外餘善,招諭興化、漳泉諸路其福、寧等州縣之未附者,分兵徇略之。

  ○是月,上以山東郡縣既下,命官往撫輯之,諭之曰:「百姓安否,在守令。守令之賢者,以才、德:有才,則可以應變集事;有德,則足以善治。然為治之道,亦有難、易:當天下無事,民狂於奢縱,治化為難;及更喪亂,斯民雕弊,撫綏尤難。元之所以致亂者,雖上失其操柄,亦州郡官不得其人:懦者不立,流於縱弛;強者急遽,發為暴橫。又皆以胡為之長,不惟屍位而已,實為奸吏愚弄,假威竅權,以生亂階。今山東郡縣新附之民望治,猶負疾者之望良醫醫之,醫術有攻治、有保養:攻治者,伐外邪;保養者,扶元氣。今民出喪亂,是外邪去矣,所望休養生急耳!休養生急,即'扶元氣』之謂也!汝等今有守令之寄,當體予意,以'撫』字為心,毋重困之。」

  ○陞龍驤衛指揮同知金朝興為指揮使,梅思祖為浙江行省左丞。

  ○置制舶提舉司,以浙東按察使陳寧等為提舉。

  ○是歲,定各縣為「上、中、下」三等:稅糧十萬石之下者,為上縣,知縣從六品,主簿從八品;六萬石之下者,為中縣,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從八品;三萬石之下者,為下縣,知縣從七品,丞、簿如中縣之秩。典史俱省註。

  ○減金華田租。

     初,得金華時,軍食不給,知府王宗顯請“增民田租,以足用”,民頗病之。至是,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以其事聞,遂下令“免所增之數”,民大感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