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及目錄 大明高僧傳
卷一 譯經、解義一
卷二 

譯經

編輯

一、元燕都慶壽寺沙門 釋沙囉巴(附:剌溫卜、迦囉思巴)

編輯

  釋沙囉巴,西國積寧人。總丱即依癹思巴帝師薙染,習諸部灌頂法。又從著栗赤上師學大小乘。時有刺溫卜善通焰曼德迦密教.為世所稱,投之,盡得其道。所以善吐番音,說諸妙法,兼解諸國文字。後因迦囉思巴帝師薦於世祖,命譯中國未備顯密諸經各若干部,其辭皆明辯,特賜大辯廣智之號。

  其時僧司雖盛,而風紀寢弊,官吏不能幹城遺法,抗禦外侮,返為僧害。世祖每論至此,切憂之,乃選能者整維其失,故特授師為江浙等處釋教都總統,帝親勞送之。既至江南,盡消去煩苛,務從寬大。故遐邇僧寺賴以安之。隨改統福廣,因師之氣正德莊,嚴峻不倚,是以多忤同列。甞自歎曰:「天下何事耶?吾人自擾之耳。朝廷設官愈多,則天下之事愈煩,況釋教乎?今僧之苦無他,蓋官多事煩耳。所謂十羊九牧,可勝言哉?」遂建言以聞。得旨,盡罷諸路總統,天下快焉。師即遁跡壠坻,築室種樹,將欲終老。

  至大中,復召至燕京,拜光祿大師大司徒。皇太子、諸王甞問法要,詔給廩館於慶壽寺,所譯之經,朝廷皆為刊行。延祐元年十月五日示疾,賜鈔萬緡,勅太尉瀋王視醫藥.謝卻之。竟面佛端坐而化。帝悼之,哀賜給葬,遣使馳驛送歸故里建塔。

  系曰:譯經之盛莫過於六朝、盛唐鳩摩什、實叉難陀輩,及入五代、北宋則漸漸寢矣。況自康王渡江,胡馬南飲,鑾輦馳遁,淳熙之後,雖有一隙之暇,烏能於是哉?至元世祖,而華夷一統,始復有譯經之命。入我國朝,洪武建元以來,以三藏頗足,摩滕不至,故止是例。今於〈元史〉僅得此人,庶不虛此首科亦幾希矣。

解義一

編輯

一、松江興聖寺沙門 釋凈真

編輯

  釋凈真,未詳姓氏。從松江興聖寺若平法師薙染,習賢首宗。嘉熙三年,遊浙江諸剎,因錢塘江壩毀,江濤泛溢災民,師以偈呈安撫使趙端明曰:「海沸江河水接連,居民衝蕩益憂煎;投身直入龍宮去,要止驚濤浪拍天。」遂投身於海。三日而返,謂居民曰:「我在龍宮說法,龍神聽受,此塘不復毀矣。」語訖,復投於海。趙端明感其德,具聞於朝,勅賜護國凈真法師,立祠於杭之會祠。

二、眉州中巖寺沙門 釋祖覺

編輯

  釋祖覺,別號癡庵,嘉州楊氏子也。聰穎夙發,獨嗜佛乘,精究賢首宗旨,盡得其奧。後奉旨出住眉州之中巖,四方學者雲委,川騖而至。日於開堂弗倦誨示,汲引後學,曲盡慈悲,清涼一宗至師可為鼎盛矣。而於拈椎之外,古今書史、諸子典謨無不該研,一覽成誦。甞修北宋〈僧史〉,倂〈華嚴集解〉、〈金剛經註〉、〈水陸齋儀〉等行世。

三、臨安上天竺沙門 釋若訥

編輯

  釋若訥,奉旨住上天竺,常領徒千人,大弘三觀、十乘、五重、六即之道。其詞辯若瀉懸河,實為當世四依也。

  南宋淳熙三年,高宗幸上天竺寺,欲禮大士,訥迎,高宗問曰:「朕於大士合拜不合拜?」訥對曰:「不拜則各自稱尊,拜則遞相恭敬。」高宗欣然致拜。又問:「歲修〈金光明懺〉,其意為何?訥曰:「昔佛為梵釋四王說金光明三昧,囑其護國護人。後世祖師立為懺法,令僧每於歲旦奉行其法,為國祈福。此盛世之典也。」上說,授訥右街僧錄賜錢,即修其道。

  次年四月八日,召訥領僧五十入內觀堂修護國金光明三昧。賜齋罷,訥登座說法,上問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許經卷?」訥曰:「有本者如是。」高宗大悅,進訥左街僧錄,號曰慧光法師。自是,歲歲此日入內修舉佛事,賜絹帛五十疋。七年八月,召訥入內賜齋,說法稱旨,恩寵隆渥加異。

四、台州白蓮寺沙門 釋瞭然

編輯

  釋瞭然,號志涌。出家郡之白蓮寺,講演天台教觀二十餘年,精勵後學,白業潛修。日惟一餐,常坐達旦。一夕,夢二龍雲中交戲空際,忽然化為神人,從空而降,謁師,且於衣袖出一書示曰:「師七日後當行西歸。」瞭然既寤,知是往生之應,乃撾鼓集眾,登座說法,遺囑後事。已而書偈曰:「因念佛力得生樂國,凡汝諸人可不自逸。」即索浴更衣,命眾同聲誦〈彌陀經〉。至《西方世界》,倏然而化,一眾皆聞天樂之音盈空,祥光燭於天表。

五、明州寶林寺沙門 釋了宣(附:善榮)

編輯

  釋了宣,四明人。肄業於寶林,因慕南湖之盛投之,精究三觀、十乘之旨,閱大藏教,無不知其大義;修法華懺法二十七年。與釋善榮為同志相善,凡所修進必偕。榮甞金書〈法華〉、〈楞嚴〉、〈凈名〉、〈圓覺〉等經,宣亦為助。或遇西資會則,施人手畫水墨觀音像。二人結誓往生,每說法,則諄諄勸人皆求生安養,從之念佛者眾。一日,宣詣榮之室默坐,榮故問之,對曰:「我西歸有期矣。難忘若道義,與若凈土重會也。」榮曰:「正所幸願。」宣即集眾告別,命誦經,念佛號,端坐書偈曰:「性相忘情,一三無寄,息風不行,摩訶室利。」合掌而逝,時正炎暑,停龕七日,顏色紅潤,口角有微涎,觀者以帕裛之,則異香噴人。傾城士庶來裛,香涎愈滋。闍維,舍利無算。

  宣入寂三年,榮忽取經像分施親故,諷〈普賢行法經〉、〈小彌陀經〉,令眾人同助念佛,跏趺乃曰:「我為赴宣公之約。」言畢,銳然而化。

六、元杭州上天竺沙門 釋性澄(附:雲夢澤法師)

編輯

  釋性澄,字湛堂,號越溪,紹興會稽孫氏子也。父滿,母姜氏夢日輪從空而墮,既覺,日光猶照其榻,遂生師。四歲,常戲拈筆為佛像。授以佛經,即能成誦,若宿習焉。

  元至元丙子,投石門殊律師祝髮受具,石門謂:「三世諸佛,戒為根本。」乃教探律藏,而通其遮性雙單、止持作犯之義。乙酉,依佛鑒銛公習天台教觀。謁雲夢澤法師於南竺普福,澤一見,深加器重。歷居清班要職,因天台、國清實台宗講寺,後易為禪。乃不遠數千里走京師,具奏寺之建置顛末舊制之由,元世祖賜璽書復之。已而欲東渡鴨綠,游高麗,求天台遺書。聞其國有事,遂寢。大德乙巳,出住杭之東竺。丁未,吳越大旱,師率眾說法禱雨格。應歲饑民死無以斂,乃為掩其遺骸,作水陸大會普度之。

  至大戊申,遷南竺之演福。至治辛酉,驛召入京。問道於明仁殿,被旨居清塔寺,校正大藏。駕幸文殊閣,引見問勞,賜〈無量壽佛〉等經各若干卷。事竣辭歸,特賜金襴衣。將行,俄有旨,即白蓮寺建水陸大無遮會。時丞相東平忠獻王請升座說法,事聞,寵賚尤渥,賜號佛海大師。

  泰定甲子,住上天竺,九年,至順壬午六月朔,忽撾鼓告眾曰:「我三住名山逾三十年,自行無益,世緣有限,雖愧不敏,古德風烈猶或可攀。」竟拂衣歸天竺之雲外齋。歲餘,還越之佛果,篤志凈土,修一心三觀者七晝夜,屢感瑞應。一日月旦,眾以常儀問訊,師遽揖曰:「老僧向非,急於退步,一十二年幾在半途矣。今日則有,明日恐無,光陰其可把玩乎?煩點視衣缽,用表無常。」眾為念佛,止曰:「佛須自念,明晨卻送別。」黎明眾集,遂端坐而逝,閱世七十有八,坐六十有四夏。龕留七日,顏貌如生。全身窆於清泰塔院。

  所著有〈金剛集註〉、〈心經〉、〈消災經註〉、〈彌陀經句解〉及〈仁王經〉、〈如意輪咒經科〉.並行世。

七、杭州下竺寺沙門 釋蒙潤(附:古源清法師、古堂傳法師)

編輯

  釋蒙潤,字玉岡,嘉禾之海鹽人,姓顧。父敏,隱君子也。母孫氏,實古源清法師之甥女。母娠及誕俱感異夢。

  潤年十四,依古源於郡之白蓮。方禮伽藍神,土偶皆仆,一眾驚異。古源授經輒成誦,遂命從祥公祝髮進具。古源見其敏銳,授以〈天台止觀〉、〈金剛錍〉、〈十不二門〉諸書,即能了大意。會古源歸寂,乃事竹堂傳法師以卒其業。因苦學,嬰奇疾,修請觀音懺七七日。既獲靈應,疾愈,而心倍明利,遂得分座於南竺演福。湛堂澄公來蒞其席,潤居第一座。無何出世主海鹽之當湖德藏,夏講〈法華〉,眾甞千指屠酤為之易業,瑞應之跡不可勝紀。遷演福,宗風益振。

  六年,退院事,高臥於龍井風篁嶺之白蓮庵,專修念佛三昧,依者日眾。宣政院以下竺法席強起之,寺方災,惟普賢殿巋然荊棘瓦礫中,因慨然謂眾曰:「茲寺成於慈雲。今殿尚存,則祖師之願力有在矣。」乃為次第葺治而新之。昕夕演說無倦,率眾修法華三昧,感普賢放光,現諸瑞相。居三[禾冀],一日,呼門弟子實法、明策等示止觀安心之旨;已而告曰:「吾生緣殆盡,茲惟其時。」驟稱佛號數百聲,泊然而化。

  潤生平力修,晝夜無怠。甞修常行三昧,以九十日為期者七;修〈法華〉、〈金光明〉、〈大悲〉、〈凈土〉,以七七日者,不可以期數,故其潛德密行密證者,有未易淺窺之也。

八、杭州上天竺寺 釋真淨(附:無極度法師)

編輯

  釋真淨,字如庵,雲間華亭姚氏子也。母朱氏夢月自海昇,墮於懷,覺而有娠。及誕時,瑞光滿室。有異僧過,指謂其母曰:「此兒海月法師之再來也。」九歲,依化城寺明靜志法師,授〈法華經〉,歷耳成誦。十六得度,博究諸乘,夙慧頓發,乃以性學自許。首謁杭之廣福雲夢澤公,聞無極度法師化聲大振,遂造其室,盡得其學。

  元大德間,出住海鹽德藏,法嗣無極。其寺方圮,淨竭力扶樹,眾散復聚,田為豪門所奪復歸。不數年,翕然成舊式也。至治,遷松江超果。泰定乙丑,元相脫驩舉住下竺,居七[禾冀],講席不倦。辟寺前之徑,高大其門,書「佛國山」以揭之。

  至順辛未,上竺湛堂澄公以老告休,舉淨自代。先是淨因疾晝寢,夢白衣大士持金瓶水灌其口曰:「汝勿憂,非久自愈矣。」叩以未來休咎,云云:「汝卻後二年當避喧大樹之下。」覺疾果差。竊疑:「避喧樹下非入滅之讖耶?」及乎澄舉住上竺,至見寢堂西有大樹,堂匾曰靜處,始悟夢之所示。由是殫心弘法,學者常數千指。元主慕其道,賜佛心弘辯之號及金紋紫伽黎衣。

  淨素簡重,有古人風,舉止不妄言笑。夙興默課〈法華經〉,寒暑不輟。癸酉冬,預告終期,乃命舟亟歸於受業。未幾示疾,書偈而逝,閱世七十有二,坐五十有六夏。闍維,得舌根頂骨不壞,舍利五色。

九、杭州慧因寺 釋盤谷

編輯

  釋盤谷,號麗水,海鹽人。師貌不揚,而志氣超邁,博覽經史,性耽山水之樂。至元中,遊五臺、峩眉、伏牛、少室名山勝地,甞云:「足跡半天下,詩名滿世間。」時附馬高麗瀋王聞師德望,具書聘講〈華嚴〉大意於杭之慧因寺。師展四無礙辯,七眾傾伏。王大悅,師聲價益重。後至松郡構精舍,勤修淨業,日課彌陀佛號。

  年七十餘,無疾,預告以時,端坐而寂。有〈游山詩集〉三卷行世。

十、紹興雲門寺沙門 釋允若(附:大山恢法師、天岸濟法師、我庵無法師)

編輯

  釋允若,字季蘅,號浮休。因雲門之傍有若耶溪,後又號若耶。郡之相里人。年九歲,能通〈春秋〉大義,父母鐘愛之。稍長,翛然有絕塵之趣,遂依雲門元和尚。十五,祝髮為大僧。隨渡濤江,首謁大山恢法師於杭之興福。山授以〈天台四教儀〉、〈金剛錍〉、〈十不二門指要鈔〉諸書,一覽而知大旨。聞湛堂主南竺,往依焉。凡法智所結立陰觀、別理、隨緣、六即、蛣蜣、理毒、性具等文,靡不精究。至於思清之兼業、昭圓之異說、齊潤之黨邪、仁岳之背正,亦皆察其非是,於是湛堂甚器重之,俾司賓客。

  元至治初,湛堂奉詔入燕都教大藏,因奏若之行業,錫以慈光圓照之號,即命出住昌源淨聖院。其院頗頹弊,乃力為經度,田蕪者辟之,室圮者葺之,三年遂成巨剎。湛堂復招之徠歸,命居第一座,攝眾歸範。

  泰定中,復出主杭之興化,時與天岸濟、我庵無、玉庭罕三公道望並峙湖上,世稱為「錢塘四依」。未幾,退居越之雲門,又與斷江恩、休耕逸臨風吟詠,不知夕陽在樹,世又稱為「雲門三高」。

  至正,住越之圓通,遷上竺。其山舊有纓終泉,涸久,若至,持錫叩巖禱曰:「茍吾緣在,是泉當為我一來。不然,則涸如故。言訖,泉湧出,淵冷漸盈。時戶部尚書貢師泰稱比慈雲之重榮檜,命之曰再來泉。復退隱雲門,築精舍,專修法華三昧為暮年淨業。會天下大亂,干戈紛擾,眾欲擁若避去,若斥曰:「難可茍免乎?吾對將至,待以酬之。」眾遁,若獨危坐。賊眾入其舍;若毅然不為屈,辭色俱厲。賊首知為有道者,約退。一賊獨怒直前,揮刃中之,白乳溢出於地,實元至正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也。世壽八十,僧臘六十有五。賊退,眾歸荼毗,舍利如菽無算。

  若平生風度簡遠,不妄言笑,趙孟俯稱為「僧中御史」。得法弟子集慶、友奎、演福、良謹、延慶、如瑩、隆德、法讓、淨聖、圓證等若干人。所著〈內外集〉,黃溍為敘。

十一、杭州演福寺沙門 釋必才

編輯

  釋必才,字大用,姓屈氏,台州臨海人。父哲,明大經,為科目之儒。母趙氏嗜善,崇佛惟謹。才娠十月,母一夕夢梵僧振錫入堂內,覺而生,甫能言,輒記〈孝經〉一卷。七歲,善屬句,脫口而就,聲文諧協,宛有思致。時有江西瞿法師居越之報恩,實剡源暹公諸孫,通天台教觀。才年十二,乃挾冊從之,未幾,為祝髮進具戒。

  十六出遊虎林,謁湛堂澄於南竺。湛堂與語,皆中肯綮,即以法器期之,命典客司。時玉岡潤法師居第一座,學者歸之如雲,才亦執經入室,雖至流金之暑,折膠之寒,足不踰戶限者十年。凡山家之玄、教觀之要,一經指授,意釋心融,靡不臻其閫奧。玉岡歎曰:「此子非靈山會上業已習之,烏能至此哉?」一時儕輩如我庵、無絕、宗繼皆英聲偉望,超出時流。至於剖決宗旨,議析教章,必推才為上首。玉岡出主海鹽德藏,命才分座講演,其辯若雨注河翻,縱橫無礙,聽者稱之。泰定元年,玉岡遷演福,宣政院請才繼德藏,當是時,湛堂聲譽喧播中外,眾意其必願為其弟子。及升座,瓣香嗣玉岡,君子謂其知義。

  至正二年,遷杭之興福。三年,補演福,元臣康裏常咨決心要。先因寺燼於兵,才為次第新之,建萬佛閣,其高一百三十尺有奇。才之為人凝重沈默,觀行精勵,孜孜修進,無斯須懈怠。接人以慈,誨人無倦。門弟子據猊座者百人,順帝特賜佛鑑圓照之號。

  一日,忽覺頭目岑然,即謂眾曰:「吾緣盡矣。」乃焚香面西端坐,高稱彌陀佛號。盡一晝夜,又告眾曰:「汝等勿謂修持無驗,吾淨土緣熟,三昧現前矣。」即索浴更衣,為書以別相識,遂合掌而逝。輿龕荼毗,有五色光自龕中發。火余不壞者二,舌根如紅蓮華,齒牙若珂貝。舍利滿地,眾競取之,一時俱盡。最後至者乃穴地尺許求之。亦有得者塔於寺南。閱世六十有八,座五十六夏。

  著述有〈妙玄文句止觀增治助文〉、〈法華、涅槃講義〉、章安荊溪法智禮文詩偈等,並行於世。

十二、天台薦福寺沙門 釋善繼

編輯

  釋善繼,號絕宗,越之諸暨婁氏子也。母王氏夢神僧授白芙蕖,遂姙。生即能言,或見母舉佛號,便能合掌和之。稍長,從季父於山陰靈秘寺治〈春秋傳〉,因竊窺佛經,乃喟然歎曰:「〈春秋〉固佳,特世法耳,莫若求出世法。況吾身如泡聚,官爵奚為哉?」於元大德即請於父母,師恭和尚祝髮。

  明年,進滿分戒。尋從天竺大山恢法師習天台教。恢公見其慧解卓倫,甞囑曰:「吾輪下數百人,而堪繼大法者惟子耳。當自愛勉之。」會大山遷雲間之延慶,即往南竺謁湛堂澄。澄一見,便問曰:「入不二門屬何觀法?」繼對曰:「三種觀法對屬三部,此文既與止觀同成觀體,的是從行。」澄又問:「諸經之體為迷?為悟?」繼曰:「體非迷悟,迷悟由人,亦顧所詮經旨何如耳。」澄公喜溢顏色,謂眾曰:「法輪轉於他日,將有望於斯子矣。」俾居第一座。澄移上竺。玉岡潤補其席,亦居第一座。

  天歷乙巳,出住良渚,香嗣湛堂,日講〈金光明經〉,夜夢四明法智謂曰:「爾所講之經與吾若合符節。」自是益加精進。至正壬午,元臣高納璘請主天台薦福,無何遷能仁,闡〈法華〉、〈妙玄文句〉,又釋五章奧義。甞示眾曰:「吾祖有云:止觀一部即法華三昧之筌蹄,一乘十觀即法華三昧之正體。汝等須解行並馳,正助兼運,則圓位可登,而不負祖師命宗之意也。」

  元季,會天下大亂,遂東還華,徑專修淨業,繫念彌陀晝夜不輟。一日,忽告眾曰:「佛祖弘化,貴乎時節因緣。緣與時違,化將焉托?吾將歸矣。」乃端坐而逝,至正丁酉七月二十二日也。世壽七十有二。僧臘六十有三。荼毗,舌根不壞,塔於靈秘之西。

  得法弟子有靈壽懷古、延慶自朋、崇壽是乘、廣福大彰、雷峰凈昱、演福如[王己]、報忠嗣璡、車溪仁讓、香積曇胄若干人。

十三、明州寶雲寺沙門 釋子文

編輯

  釋子文,字宗周,四明象山人也。即北溪聞法師之上足。出主寶雲寺,淹博教觀,律規甚嚴。常與人言,則蹇訥若不出口,至於升座,滔滔如建瓴之水,莫之禦也。

  臨終時,講〈十六觀經〉終,即欲就座,別眾入滅。或有啟曰:「和尚後事未曾分付,奈何遽爾告寂耶?」文曰:「僧家要行便行,莫做俗漢伎倆,為兒女計而有後事。」眾懇益切,於是下座,復歸方丈,一一條畫之,即合掌稱西方四聖號,回向發願畢,遂入滅。闍維,舍利燦然無數,異香襲人,彌日而止。

 序及目錄 ↑返回頂部 卷二

 

本明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遠遠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