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白土曰堊土,為陶家精美器用,中國出惟五、六處:北則真定定州、平涼華亭、太原平定、開封禹州,南則泉郡德化(土出永定,窯在德化)、徽郡婺源祁門(他處白土陶範不粘,或以掃壁為謾)。德化窯,惟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適實用。真,開等郡瓷窯所出,色或黃滯無寶光。合併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浙省處州麗水、龍泉兩邑,燒造過鏽杯碗,青黑如漆,名曰處窯。宋、元時龍泉華琉山下,有章氏造窯,出款貴重,古董行所謂哥窯器者即此。

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此鎮從古及今為燒器地,然不產白土。土出婺源、祁門兩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堅硬;一名開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軟。兩土和合,瓷器方成。其土作成方塊,小舟運至鎮。造器者將兩土等分入臼,舂一日,然後入缸水澄。其上浮者為細料,傾跌過一缸。其下沉底者為粗料。細料缸中再取上浮者,傾過為最細料,沉底者為中料。 既澄之後,以磚砌方長塘,逼靠火窯,以借火力。傾所澄之泥於中,吸幹,然後重用清水調和造坯。

凡造瓷坯有兩種。一曰印器,如方圓不等瓶、甕、爐合之類,禦器則有瓷屏風、燭臺之類。先以黃泥塑成模印,或兩破,或兩截,亦或囫圇,然後埏白泥印成,以鏽水塗合其縫,燒出時自圓成無隙。一曰圓器。凡大小億萬杯盤之類,乃生人日用必需,造者居十九,而印器則十一。造此器坯,先製陶車。車豎直木一根,埋三尺入土內,使之安穩。上高二尺許,上下列圓盤,盤沿以短竹棍撥運旋轉,盤頂正中用檀木刻成盔頭,冒其上。

凡造杯盤,無有定形模式,以兩手捧泥盔冒之上,旋盤使轉,拇指剪去甲,按定泥底,就大指薄旋而上,即成一杯碗之形(初學者任從作費,破坯取泥再造)。功多業熟,即千萬如出一範。凡盔冒上造小坯者,不必加泥;造中盤大碗則增泥大其冒,使乾燥而後受功。凡手指旋成坯後,覆轉用盔冒一印,微曬留滋潤,又一印,曬成極白乾,入水一汶,漉上盔冒,過利刀二次(過刀時手脈微振,燒出即成雀口)。然後補整碎缺,就車上旋轉打圈。圈後或畫或書字,畫後噴水數口,然後過鏽。

凡為碎器與千鐘粟與褐色杯等,不用青料。欲為碎器,利刀過後,日曬極熱,入清水一蘸而起,燒出自成裂文。千種粟則鏽漿捷點,褐色則老茶葉煎水一抹也(古碎器,日本國極珍重,真者不惜千金。古香爐碎器不知何代造,底有鐵釘,其釘掩光色不鏽。)

凡饒鎮白瓷鏽,用小港嘴泥漿和桃竹葉灰調成,似清泔汁(泉郡瓷仙用松毛水調泥漿,處郡青瓷鏽未詳所出),盛於缸內。凡諸器過鏽,先蕩其內,外邊用指一蘸塗弦,自然流遍。

凡畫碗青料,總一味無名異(漆匠煎油,亦用以收火色)。此物不生深土,浮生面,深者堀下三尺即止,各省直皆有之。亦辨認上料、中料、下料。用時先將炭火叢紅煆過。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上者每斤煆出只得七兩,中下者以次縮減。如上品細料器及禦器龍鳳等,皆以上料畫成,故其價每石值銀二拾四兩,中者半之,下者則十之三而己。凡饒鎮所用,以衢、信兩郡山中者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諸邑者為中,豐城諸處為下也。凡使料煆過後,以乳缽極研(其缽底留粗,不轉鏽),然後調畫水。調研時色如皂,入火則成青碧色。

凡將碎器為紫霞色杯者,用胭脂打濕,將鐵線鈕一兜絡,盛碎器其中,炭火炙熱,然後以濕胭脂一抹即成。

凡宣紅器,乃燒成之後出火,另施工巧微炙而成者,非世上硃砂能留紅質於火內也(宣紅元末已失傳,正德中曆試複造出)。

凡瓷器經畫過鏽之後,裝入匣缽(裝時手拿微重,後日燒出,即成坳口,不復周正)。缽以粗泥造,其中一泥餅托一器,底空處以沙實之。大器一匣裝一個,小器十餘共一匣缽。缽佳者裝燒十餘度,劣者一、二次即壞。凡匣缽裝器入窯,然後舉火。其窯上空十二圓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時辰為足。先發門火十個時,火力從下攻上,然後天窗擲柴燒兩時,火力從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軟如棉絮,以鐵叉取一,以驗火候之足。辨認真足,然後絕薪止火。共計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